发布时间:2023-11-30 10:22: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风险点和防控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县支行属于政策传导末端,政策敏感性不强,风险意识和制度观念相对淡薄;县支行人员少,财务组织机构简单,财务内控难以做到相互制约;县支行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老龄化严重,知识储备更新缓慢,跟不上现行财务工作的迅速发展,会计财务核算操作存在随意性可能。同时,因接受的外部监管相对较少,容易造成在制度执行上打折扣,为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给予在人民银行县支行中开展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工作。
二、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方式
(一)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基于县支行自身业务的特点和客观环境因素,其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是后五类风险(不可量化风险),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下:
人民银行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二)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的操作方式
1.自评估阶段。由辖内各县支行根据财务工作实际,对照环境控制、财务状况及风险管理三方面评估内容,每年在上半年定期开展本单位财务风险评估工作。各县支行完成自评报告后上报市中心支行,自评报告包含评估工作开展情况,风险识别、分析、处置等内容。
2.审核与评估阶段。市中心支行在各县支行上报的自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由会计财务部门、内审部门以及外聘专家(必要时)组成评审小组,结合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情况,对辖内县(市)支行财务风险控制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得分情况,确定风险评估等级。
三、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原因
(一)现行财务管理机制与当前严格的财经纪律存在差距,导致道德、操作风险潜在发生
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县支行财务管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风险防范意识相对淡薄。由于绝大多数县支行多年未发生案件,都不同程度存在对风险案件防范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二是人员数量和素质达不到内控制度要求。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导致县支行会计财务部门的人员数量和素质得不到提高,呈现人员紧张、年龄老化、综合素质不高等现象。部分人员缺少主动掌握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积极性,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制度建设滞后和业务迅速发展不同步,导致操作风险潜在发生
目前,人民银行财务会计的主要法规是财政部2000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经过十五年的快速发展,人民银行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不论从范围、方式或深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经历了预算会计科目的的多次变化和预算体制的改革,制度中包括预算管理、预算科目的核算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财务综合管理系统的需求和人民银行的业务实际,制度建设已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制度的约束力在逐渐下降。现行集中采购的主要法规是人总行2007年制定的《中国人民集中采购操作规程》,随着2014年人总行集中采购管理系统的上线运行,相应的规章制度跟不上,缺乏《集中采购管理系统业务处理办法》或者类似的制度,缺少相应的约束力。
(三)“财权和事权”未分离的财务操作模式,导致监管风险潜在发生
当前大部分县支行,仍一直沿用县支行成立以来的财务操作模式,即费用支出的使用权和审批权均在办公室,这种模式未能做到“财权和事权”相分离,不利于财务风险控制,不适应当前形势要求。由于办公室一般不配备会计专业人员,没有很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有关财经制度,费用凭证到了营业室会计人员记账时发现问题,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会计部门只是被动的记账,起不到事前监督的作用,给财务收支工作的合规性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县支行领导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要把财务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常听取财务形势分析并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注重会计财务人员配备,支持会计财务部门大胆管理,对违反管理规定的严格追究责任。此外还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真正落实财务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新业务、新制度、新办法、新程序执行和推广应用前的培训工作,使财务人员真正做到持证上岗,规范操作,进一步提高业务操作水平,把操作风险降到最低。
(二)强化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需要,进一步健全操作规程和部门规章制度,加强资金核算、资产管理、岗位设置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刚性和系统性,建议人总行及时修订《人民银行财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操作规程》等制度办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制度未规定或未明确规定其列支渠道的费用,需尽快界定,使之更严密、更完善。
(三)改变财务操作模式,建立财务风险防控机制
按照财权、事权分离的原则,改变县支行现行的财务操作模式,将县支行出纳岗位从办公室调整到会计部门,直接由会计部门管理,实现财务报销事前监督,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切实防范财务风险。2015年温州市中支辖内永嘉支行已对旧财务操作模式进行改革试点,撰写《基层央行财权、事权分离的改革实践探索》文章,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上级行的认可。
五、成效
(一)提高思想认识,有效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我市中心支行通过对县(市)支行财务风险评估活动,使各县支行领导提高对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财务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支持会计财务人员配备,对本单位的财务工作总体把关。通过财务风险评估活动,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人人自觉遵章守制的良好氛围,强化了财务内控制约机制。
(二)识别风险内容,有针对性消除财务风险隐患
加强并购财务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
财务风险防控体系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决定着财务风险防控系统的运行质量。立足我国现实环境,通过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开展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工作。财务风险控制小组应按以下四项原则开展工作:一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企业母公司应全面负责财务风险控制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工作。各所属公司分级负责管辖范围内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二是及早预警,及早处置,对财务风险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并财务果断措施,及早控制和化解,防止风险扩散和蔓延;三是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企业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筹划落实各项防范,化解和处置财务风险的措施,相互协作,共同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四是防化结合,重在防范。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测,督促企业各级财务风险责任部门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控制要做到及时有效,以提高应对各类突发性风险的能力。
通过法律保护降低财务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的方式以便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协议中应该包括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保密、非竞争、陈述和保证及赔偿等。由于调查的范围是有限的,可能对一些细节之处了解的不够到位,所以说有必要签定法律协议以便保证企业在并购中的正确性。在并购中被并购方有可能会对一些资料或者数据不如实提供,或者刻意隐瞒的情况发生,这样就促进了财务风险的产生。因此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得掉以轻心,一定要保持严谨、稳健的作风,用准确的财务数据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将目光放宽广,积极通过将不同的融资渠道相结合,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效仿其他企业的融资方式,一定要全面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制定出符合自身条件的融资方式。对于出现在某个环节的财务风险,要进行准确的识别,并采取必要的手段及措施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风险的防范措施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进行调整。必要时候也可以和有往来的企业建立并购联盟,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当然企业实行并购时也要尽量避免因片面追求风险最小化而带来高额成本的负面影响,使企业并购活动顺利完成,最终取得良好的收益,从而保证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强化内部财务管理,提升并购防控能力
首先合理确定目标企业价值。众所周知,企业的并购活动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其过程中要面临有很多问题,需要采取必要的方式进行解决。由于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且并购双方的动机和考虑因素并不相同,导致采用双方在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时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从而评估后所得到的并购价格并不相同。因此,并购方应当以综合的并购定价模型所得出的并购价格为基础,通过与被并购方协商来合理地确定并购价格。其次重视预防不对称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并购估价风险的首要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改善并购中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坚决杜绝恶意并购。在并购前要对目标企业展开详尽的调查,收集各方对目标企业的评价,确定其可信度,对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股价变化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报表信息、资产可利用价值、富余人员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情况展开详尽的调查,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
1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
1.1 筹资风险
建筑施工项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资金投入规模很大,而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普遍采用先施工、后支付的行业模式,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项目之前往往会进行必要的筹资,在筹资过程中,资金供求市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外界宏观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建筑施工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存在的财务不确定性称为筹资风险。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大型项目施工之前,往往会选择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筹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长期处于较高的状态,直接导致企业所面临的筹资风险较大,一旦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出可承受范围,企业的偿还能力又不足,企业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的财务危机。因此,筹资风险是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类型之一,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筹资风险势在必行。
1.2 投资风险
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快速增长期”后,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逐渐趋于平缓,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赢利空间不断被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施工项目开始进行之后,一旦外界经济环境、房地产供求市场发生较大波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利润空间和预期利润空间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际效益和预期效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的风险称为投资风险。近些年来,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投资风险居高不下,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快速稳定发展,必须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较高的利益。但是,在投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冒险主义思想的干扰,尽可能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并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1.3 运营风险
建筑施工项目具有规模大、资金投入多、经济活动复杂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很大、经济收支项目较多。同时,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又普遍采用先施工、后支付的行业模式,建筑施工企业往往需要垫付大量资金,一旦在资金回收环节、销售环节出现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这种风险称为运营风险。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并不规范,随意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在大型施工项目进行过程中还是较为普遍地存在的,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采用必要的运营风险防控手段,有效避免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资金链断裂、项目进度受到影响而搁置等现象的出现,确保施工项目顺利完成。
1.4 市场风险
建筑施工项目进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大型建筑设备、务工人员,建筑施工项目要素的市场?r格发生较大波动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称为市场风险。近些年来,我国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基本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另外,近些年来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成本不断增加,周期较长的大型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往往会远超预期成本,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另外,建筑项目还会受到外界宏观经济、国民经济水平、国家政策的影响,这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市场风险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基于财务视角的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措施
2.1 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居高不下,财务风险控制成效较差的原因都是缺乏必要的风险预警机制,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监管和控制,对于降低财务风险、提升财务风控成效来说十分必要。
财务风险分析是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首要环节。财务风险分析工作的工作基础是财务会计信息,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基础,财务风险分析工作就无从谈起。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借助现代化检索技术全面、大量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例如,在分析建筑施工企业的原材料购入风险时,财务管理人员要对原材料资源分布和供需现状、往期价格波动状态图、国家政策监管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较为全面的信息基础上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价格变化,从而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原材料购入风险,并针对性地利用经济手段降低风险。
财务风险监管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在分析了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后,建筑施工企业要进行责任制风险防控,将风险防控工作责任到人,如果相关责任人出现较大的工作失误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分析工作失误原因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工作;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并及时反馈审计信息,对企业的风险防控工作进行评价和改进。
最后,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财务风险预警。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信息共享、实时监控、自动分析处理等能力,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构建系统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实时录入动态财务信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自动分析处理能力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控,同时要设置科学合理的阈值,一旦超过阈值,预警系统可以发出相应的通知,这样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才能得到实时监控,对于提升财务风控成效来说十分有益。
2.2 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活动项目多、种类复杂,财务风险可能存在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因此,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类型,对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活动还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施工企业筹资环节,为了有效降低筹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采用多元化的筹资模式。企业应该结合施工项目特点、企业自身的偿还能力选择筹资成本最低的组合筹资模式;其二,尽可能增加资金的利用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一旦完成筹资环节,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优化资金分配、资源分配等方式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加强资金管理降低筹资风险。
高收益与高风险是并存的,因此,在建筑施工企业进行项目投资过程中,一定要平衡好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对投资项目进行严谨、科学的收益与风险关系论证,选择企业可以接受的最优化投资方案,避免因为投资决策性失误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一、前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或不可控因素导致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效益与期望收益发生偏差,甚至造成损失的一种可能性。其本质是是一种微观性的风险,同时企业财务风险也是各种经营风险的综合体现。
二、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构成
(一)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国有企业面临的最大财务风险,企业根据自身综合素质与外部环境制定发展战略,并与自身财力状况和人才水平相结合。如果企业在不具备扩张条件的情况下进入陌生行业或开展不熟悉的业务,非但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盈利效果,甚至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攀升。可以看到,国有企业一般由企业负责人向有关政府部门申报重大投融资行为。这其中乱拆借、乱担保、乱投资问题较为突出。面对这种现状,制定企业重大投融资行为风险控制机制、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是各级国资委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经营管理风险
当前,现代化管理模式并未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广泛开展。由于企业上级管理机构较多,管理层级复杂,使得管理幅度逐渐削弱;投资权利逐级下放,使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有所减弱;子公司和部门依据各自的需要进行投资,使得财务管理混乱不堪;企业采用管理下属企业的方式管理子公司,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母子公司会计政策无法统一,财务管理薄弱。同时,欠缺财务监管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使得财务部门难以为经营管理决策有效服务。在经营方面,没有统一的经营质量标准作为参考;制定目标上缺乏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流程管理上缺乏客户资信管理程序和交易审批流程;结果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依然沿用传统的经营承包制;亏损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被挤占、挪用,使企业的资金情况变得捉襟见肘。为了取得原材料和其他经济资源,亏损企业拖欠债务人资金,商业信誉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三)激励风险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利润关系主要用激励机制进行控制。随着激励机制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改进,企业价值得到了提升、成本合理降低、经营者道德风险减少。然而,现行激励机制仅仅做到了经营者与股东共享乐,却无法同吃苦。也就是说管理者仅仅与股东分享经营成果,却不承担损失与风险。 这在风险管理的角度上增加了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并无法降低企业风险。
(四)监督风险
国有大中型企业外部监督力量匮乏,一是各监督渠道混杂、标准不一,加之管理分散、缺乏沟通,无法形成合力管理的效果;二是一些监督未能按照预定标准进行,监督力度不够,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包庇、放纵;三是社会中介机构中不正当的竞争,使得监督作用无法完全发挥出来。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营管理模式,很少将内部控制作为考核指标,内部控制状况没有对企业利益关系产生足够的影响。
(五)外部环境风险
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及法律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这些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并深刻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加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一旦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企业将无还手之力,所以外部环境是企业不容忽视的。
三、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对策
(一)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预警体系
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国有企业财务风险,但通过有效的防控措施,可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正常水平之下,因此要求财务人员时刻保持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除了对其进行足够重视,还要认清各类财务风险本质,建立对应的财务风险预警体制。在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可针对应收账款、存货库存、现金流量与支出等环节建立预警机制,并建立短期与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动态监控国有企业发展潜力、经济效益、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确保国有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二)健全财务风险控制的企业组织结构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其中涉及的环节纷繁复杂。因此,国有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明确管理层与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责,落实防控重点和财务评估措施,确定财务风险控制标准及内容,并贯彻落实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层面;在划分组织内部各个部门事权的同时,更要保证权责清晰及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可操作性,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证国有企业的财权、人权和事权得到合理划分,做到对国有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
(三)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提高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控质量和水平,要对财务人员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定期制定并完善考核制度,连续不断地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重视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丰富其知识结构,提高风险意识;其次,培养财务人员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提升其道德素质和职业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再次,在招聘环节加强岗位监督和管理,坚决拒收无法达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的人员,提高国有企业财务队伍综合素质。
(四)内控审计和外控监督共同作用
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上,内部审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手段,但仅仅依靠内部审计远远不够,还要结合外部监督的力量。为此,国有企业一定要对内控审计给予足够重视,及时出台风险防范措施,并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给国有企业防范各类财务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五)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财务决策是否准确对财务管理工作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的失败很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影响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运用定量分析法建立模型,在决策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在选择可行性方案时,切不可主观判断。例如在石油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要依据建立的模型准确计算各投资方案的回收期、净现值及投资报酬率等指标,综合评价计算结果,结合各种因素选择最佳方案。严格按照科学程序作出决策可以把失误降到最低,从而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六)建立企业总体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总体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在各部门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基础之上。同一时期企业不同部门可能存在不同财务风险,所以总体财务风险管理是从企业整体运行角度综合考量各种风险综合影响效果,分析出造成企业整体资金平衡损失的因素,从整体上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另外,财务等相关部门要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定期考核,加强对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资金周转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资金变现能力。同时,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持有一定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掌控负债额度,避免因到期无力偿还债款或资不抵债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四、总结
财务风险是企业客观存在的问题,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可控和可预见的。国有企业只有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决策时着重考虑财务风险因素,科学分析,找到潜在风险因素,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后,做到最大限度避免财务风险,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才能更进一步为我国国民经济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大多的企业在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统一科学的理论指导,甚至部分企业仅根据自身的主管判断以及根据经验做出决策,若是较为特别和重大的决策,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直接会导致其活动,因为缺乏可行性或是因经济准备不足而无疾而终,促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另外,因为没有及时仔细地分析资本结构,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的负债资金和资产比例一直处于变化当中,若是企业对资产负债比例的敏感度不高,未对资产结构实施优化措施,便会导致其结构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会因为资产负债比例的不合理,造成过多的负债,对流动资金造成影响,引发财务风险。
1.2企业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
在我国目前的大多企业中,缺乏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导致企业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致使内控执行乏力。这类现象的存在,直接会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受到限制,如果企业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企业财产的安全,便会存在风险防范漏洞,加大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另外,风险预警体系的不健全,也会加大财务风险的范围和难度,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的健康发展。
2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2.1转移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如果不能够完全避开,则需要尽可能地将其转移。在风险转移中,主要应用两种方法:其一为转移控制性风险。主要是将可能会遭受损失的财务及其相关的活动转移出去,也就是通过所有权的转移,而实现风险控制转移,在如今属于风险转移风险的主要形式,应用流动和转移风险,进行生产质量的改善,以此实现良性循环的目标;其二为保险转移。所谓的保险转移,是将企业面临的财务损失转移给保险人承担,通过经济个人或单位,在缴纳保险的前提下,把企业可能遭受的财务风险成本,转为保险公司需承担的风险,保险公司承担部分或全部的财务风险,因为保险转移的实现需将保险费作为条件,所以在风险转移之前,就已存在风险处理成本,企业若是实施保险转移,首先需明确比较保险转移的成本问题。
2.2降低和缓冲财务风险
降低财务风险方法的应用,企业需付出一定的成本,以此降低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可通过资金回收的结算资金回收风险或是应用出借和预付资金的方式降低风险,还可实施对外担保风险,能够确保应收账款的尽快回收。同时可通过保持企业销售和利润的最大化实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另外,公司信用形象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应收账款的回收,并且还有利于信贷。在缓冲财务风险方面,企业应遵循谨慎认真原则,可建立专门应对风险的基金,对于风险较大并且长期负债的企业,需建立起偿还基金,并设立准备金,如存货跌价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达到缓冲财务风险的目的。
2.3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领导在提升自身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还需注重对内部员工的培训,以此提高全体职工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财务工作人员需重视其职业素养,可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加强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防范的认识,使其能够熟练掌握防控风险的方法,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财务人员需将财务风险防范作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领导者可将主要的防范工作细化到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中,若是必要,可设立专门的人员或组织结构,进行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促使企业在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地规避风险。
2.4通过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促进风险防控工作
除防范直接与财务风险相关的经营管理工作之外,还需注重对导致财务风险间接因素的防范。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的控制、运营能力的提升以及经营费用等日常的工作当中,间接地实现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为此,企业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物力、财力和人力,并促使其达到最优的比例组合,能够较好地为生产运营服务。资金的应用,需尽可能地发挥其最大使用价值,还需严格监督和控制资金的使用过程,以免造成资金滥用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企业需将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及时地更新生产设备,结合现代科技的应用,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此外,为避免财务风险扩大化发展,企业需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首先企业的工作重心应转变为负债和资产结构的调整,通常情况下,需保持负债和资产的比例为1∶2以上,才可保证企业有充足的资产来还清债务,并且将速冻比例控制在1∶1以上,提升企业资产的变现力。如果存在负债数量增多的情况,会加大资不抵债的可能性,需改变不良资产,提升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减少应用账款和存货占用的资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趋于多元化,经济活跃度增强,同时,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速度等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些都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针对这些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的基本特征
(一)经济增长速率从高速增长开始转换成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增长速率不可能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会经历回落、放缓、趋于平稳、波浪式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必然的经济规律。我国经济在保持了较长时间的“8以上”高速增长后,近年来增长速率已逐步放缓。
(二)经济结构逐渐转型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改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0%左右,中国经济已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同时,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进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境地,大量依托互联网、信息化、科技化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三)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内企业的竞争逐步从依赖资源、人工、土地等低成本要素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含量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由创新驱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向市场性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发展理念,这为企业能够更广泛的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平台和基础,同时也对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三、我国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经济休戚与共。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密切关注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看好钱袋子、筑牢资金链”,否则,因某些外部因素变化将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二)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理念的局限性经济新常态下,国家为扶持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创新、科技、环保”等产业成为市场热点和发展重点。随着企业转型升级,甚至“跨界”或多元化发展,财务管理面临着更大地风险和挑战。同时,受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国家政策、管控侧重点以及信息化技术等因素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也面临创新和转型问题,但受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思路的影响,财务管理要求更高、难度增加、风险加大,却往往难以“一挽狂澜”。
(三)企业融资渠道和资金运营压力巨大近年来,虽然资本市场表现活跃,各类投行、基金入市,融资融券、可转换债等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机构贷款政策放宽并向小微企业倾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整体经济下行因素影响,出于风险管控和合规因素考量,除部分大、中企业能够凭借自身实力和行业背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融资支持,甚至主动参与资本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外,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渠道单一等问题。同时,在市场压力增大和人工、资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形下,资金运营面临巨大压力,现金流往往难以为继。
四、对于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建议
(一)提升危机管理意识和风险防控水平经济新常态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结合所在行业和发展实际,切实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调整或做好危机应对预案,尤其要重点关注财务资金流和上下游业务链。同时,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和市场发展为中枢的分类、分级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企业在危机管理中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资源选择最优策略。
(二)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经济新常态和新形势下,企业必须与时俱进调整财务管理战略。要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思路和边界,通过创新财务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结构,保持稳健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打造契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财务共享中心和系统平台。通过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融合,形成企业内部“中台”系统,以大数据提升决策效率和精准度,推动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发展。
(三)建立健全项目投资财务评估体系面对新形势下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剧变,短期内企业的发展策略要从扩张型向稳健型转换。投资项目选择要更多赋权创新和技术指标,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推进中短期项目。运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建立项目投资财务评估体系,通过建立模型对投资回报率、资金回收节点、预计损失资金等多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同时,要建立严格周密的资金管控和审查机制,确保专款专用,并通过管理提升压减投资回收期,提高投资收益的回款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升。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基本单元,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企业逐渐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这为企业的自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更大的生存风险。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引入,很多财务风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我国的很多企业处于财务风险之中。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影响因素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势必会与其他企业或者一些管理部门接触,而这些便构成了企业复杂的外部环境,其中主要包括:经济、法律、市场以及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势必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便很可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人员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足够认识
尽管企业的很多财务管理人员都认为避免财务风险很重要,但是,其并没有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对其存在的规律性并不清楚。很多企业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只是简单地认为,只有将企业的资金管理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事实上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进行财务活动,就会存在或大或小的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认识缺乏全面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缺乏科学的财务决策
企业财务决策失误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其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其中,决策失误主要包括:缺乏科学性的决策、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错误以及对外投资或者筹资失误等决策结构不当。
(四)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较为混乱
目前,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权责不明、管理混乱问题。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常常在资金管理、使用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上存在权责不明问题。并且,很多工作因为无法分清谁对谁错,所以常常借用“平均主义”做法。以至于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积极性、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以及资产流失加剧等问题。从而影响到企业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适应能力
外部环境是企业无法改变的,但是,并不是不可以利用的。面对形势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首先需要对外部环境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掌握其发展规律,明确哪些对自身发展有利,哪些需要合理规避,制定出详细的应对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运行与调整。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增强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1.增强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尤其是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牢固树立在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及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风险意识是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消减财务风险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就不能自觉遵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财会制度,即使有再多再好的制度最终也不会产生作用。
2.进一步完善会计风险责任制,实行严格的会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权利与责任相匹配。对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企业主管领导对单位经营风险要负总责,对违章操作和疏于管理的、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3.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作用。会计风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财会部门除了自觉做好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外,还必须要通过特有的核算和监督手段,规范企业财务管理,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三)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加强财务风险信号监测
1.财务信息收集和分析功能及预警信息功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收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制度信息,企业经营状况和竞争对手经营状况的对比信息,以及企业的各类财务信息,并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依据财务运行特点和相关规律从中筛选出能及时、准确反映财务状况变化的指标,当达到预警界限时发出预警信息。
2.诊断功能与预测功能。诊断功能是指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对比、分析,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诊断技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做出判断,找出企业运行中的问题及其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预测功能是指通过对过程监视和预测信息进行处理,可以跟踪企业的经营过程,监控日常财务状况。当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因素出现时可以提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尽快寻求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辅助决策功能。财务信息收集和分析及预警信息的、诊断和预测可以及时为企业决策层提供经营决策所需的信息,决策层据此可以做出正确判断。
(四)理顺财务关系,在企业内部实现责、权、利相统一
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职责、作用和地位。权、责要对等,分工要明细。在利益分配时要坚持严考核、真兑现、奖优罚劣,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以此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三、结论
在任何情况下,企业只要存在经营活动,都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其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方法就是非常关键的。很多企业,常常会因为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而使得企业陷入财务风险之中,这在国内的众多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领导者要对财务风险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认真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丽敏.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控措施[J].科技信息,2011(17).
[2]万绍玫.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风险探析[J].科技广场,2009(06).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主要表现在下述几方面:第一,缺乏系统的财务管控思路和方法,事前、事中控制不足。事前预算工作不到位、事中控制不具体是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工作不到位的主要表现,很多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时,多数局限于控制年度利润规划,但计划设置却缺乏明确性,加上缺乏系统的财务管控方法,导致控制工作流于形式,极易造成下属子公司管理层权利过大,无法形成有效的上下级约束机制,最终造成企业管理松散、利润流失严重。第二,财务杠杆过度使用。多元化集团企业在追求规模和速度超常规的快速扩张使得企业资金需求旺盛,从而企业财务杠杆高企,另外短贷长用也是常见现象,在企业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投资项目不能尽快由“输血”转变成“造血”时,企业将面临资金紧张,更有甚者造成资金链断裂。第三,财权不清,资金管理失控。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权没有进行清楚合理地划分,存在模糊地带,导致资金管理失控。第四,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现实中,仍有部分集团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不规范,存在较多漏洞,如会计凭证在填写过程中缺乏原始凭证作依据、成本核算不准确、企业资产账实不符、债权债务记录不清晰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
二、有效降低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财务管理规范
要加强集团对下属公司的财务管控,控制风险,必须建立和健全集团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办法,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内部审计、财务会计报告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同时确保集团掌握下属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二)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集团企业应根据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建立健全集团内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并严格监督执行,从而有利于保证资产管理的有效性、真实性,预防贪污、挪用、营私舞弊等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基于实际建立财务风险管理预防体系、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加强审计、纪检的监督检查,加强事前、事中管理,筹建财务风险防范小组,设定风险控制目标和指标,把财务风险控制点扩大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渗透到企业各部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以此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
(三)控制杠杆比率,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与市场情况,结合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制定合理的负债比率,同时,根据投入资本回报率水平,来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股东回报率。拓展融资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避免短贷长用的现象,防范经营风险。
(四)加强资金管理,重视经营性现金流
资金就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失败最终都表现在资金的失控上。而经营性现金流指标是企业现金流量各项指标中最为基本的,没有经营性现金流,就没有长期稳定的现金供应。因此,集团企业要结合发展经营实际,建立完善的现金流管理体系,合理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合理安排各项资金收付;要建立授权管理体系,做好财权分配;要求各下属企业抓好经营性现金管理流管理,提升利润质量。
(五)增强财务人员风险防控意识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可避免的,集团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清晰认识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可能导致产生财务风险,持着谨慎、专业态度,识别企业的关键风险点和控制点,积极关注风险点和隐患点,全面准确评估企业运营可能面临的风险,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把财务风险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实践中,集团企业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定期开展考核,并将考核与绩效相挂钩,督促财务人员自觉开展防范财务风险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的学习,夯实专业技能,进而不断提升集团企业整体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随着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点逐渐扩大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多环节,对此,集团企业财务部门必须不断更新认知,掌握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风险的新方法,学会基于客观实际设定风险控制目标,把财务风控工作看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规避风险,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切实提高集团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基于程序方法体系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4(11):109-111
铁路企业最突出的风险是财务风险,在资本结构方面,属于高度杠杆性,负债对权益比率为54%,经营现金流对负债比率为6%,两者在过去三年都遭到削弱。铁道部此前通过较高水平的发债对资本项目提供资金,这表明杠杆性出现实质性改善的可能性较低。
新时期国家改制,政企分开,由于铁路多种经营导致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力量簿弱,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欠缺,外部又监督不力,致使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一、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类型
1.因资产不实引发资产盈利能力下降风险
因国内现行铁路企业尚未形成健全的体制、模式,以至于铁路企业存货可利用率和变现率不高。同时,铁路企业重复投资和形象工程投资不仅难以发挥资金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失、浪费,使得铁路企业资产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同时,笔者就“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调研过程中发现,铁路部分企业存在资金闲置现象,而铁路有的企业因资金紧缺导致多项经营业务无法顺利开展,这种资金配置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加剧了铁路企业财务经营风险,严重制约了铁路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因盲目投资多种经营项目和第三产业引发财务风险
铁路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开始涉足多种经营项目和第三产业。由于铁路企业在对多种经营项目和第三产业投资前未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再加上缺乏健全的监督控制机制,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投资目标,而且还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失、亏损,从而给予铁路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3.因对外投资证券引发财务风险
与其他企业相比,铁路企业遍布地区较广,涉及资产大,在其经营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闲散资金。对于这部分资金,企业领导者并未按照相关规定将其投入铁路主营业务中,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将其投入股市,因证券市场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若铁路企业领导者所购买的股票市值大幅度缩水,将导致铁路企业资金流失,给予铁路企业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二、造成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
1.缺乏完善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机制。新时期铁路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决策制度及监察制度不完善且未能够落实到位。同时,新时期铁路企业未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违纪行为处置力度不足,使其呈现恶性循环局面,从而给予财务风险形成埋下祸根。
2.财务风险意识不足。新时期铁路企业一味重视财务活动是否得以正常有序开展,忽视了隐藏在财务活动中各种财务风险的危害性。同时,现行铁路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员工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准确认识到财务风险在铁路企业中所起的负面影响。
3.铁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不清。财务关系混乱不清是新时期铁路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及各员工之间职责权限不明确、管理混乱,以至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其完整性、安全性大大降低。
三、新时期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策略
1.增强铁路企业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任何一个项目都会存在风险,但企业获取利益的多少并非衡量企业强弱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组织只有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发展,而风险正是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这就需要铁路企业不断增强自身财务风险意识,时刻做好抵御财务风险的准备,当财务风险出现时,铁路企业应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2.构建健全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构建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实现对铁路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跟踪监督控制,及时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最后,构建和执行责任追究机制。铁路企业以“谁审批、谁负责”原则为指导,明确各级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一经发现问题需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后果,以此既能够降低铁路企业风险损失,又能够增强铁路企业各级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
3.加大财务风险控制力度
铁路企业应着眼于财务目标的确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价、财务方案的审核与实施等环节控制财务风险。同时,在执行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时应坚持下述四大原则:一是应结合铁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设置财务目标,切勿财务目标脱离铁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而独立存在;二是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识别和评价财务风险,在整个过程中尤为注意资金收付风险防范问题,始终以提高资金利用率为基本目标;三是审核和实施财务方案,财务方案的审核和实施直接关系到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因此需要铁路企业以科学合理性原则为指导,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需求,认真详细审核财务方案,待确保财务方案高效无误后,需严格按照其予以实施,进而从根本上遏制财务风险的发生。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还应包括重视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加强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预算管理、坚持积极稳健的财务会计政策,从而有效地化解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的良性化运作,提高其抗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4.加强对企业领导者及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防范和控制铁路企业的财务风险,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是关键。为此,铁路企业应该十分注重学习和培训工作。企业要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企业领导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财务会计管理知识等。企业领导者及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法律、道德、业务及财务管理素质提高了,也就为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5.在运行机制上规避风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防范各种风险产生的制度保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同时还要有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现代企业制度既有良好的产权关系,又具有完善的运作机制,规范了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对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企业各种风险的发生有明显的作用。
6.在管理上约束风险产生
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内部不可控因素条件下,应当尽可能预先察觉经营中的危机,并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化解风险、消除危机。企业风险控制系统一般包括3部分内容:一是企业风险分析系统;二是企业风险处理机制;三是企业风险责任机制。各部分内容围绕“风险”进行监控,从而使企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四、结论
我国铁路企业发展至今,已经达到经济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复杂化的阶段,同时,财务风险有扩大化趋势。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国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可谓机遇与挑战同在。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轨道,构建有利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系统,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艳丹:当前铁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时代金融.2012(36).
[2]龚海英:试论如何在铁路工程施工企业实行财务标准化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10(23).
[3]刘 强:浅析铁路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J].价值工程. 2010(30).
[4]陈金延:铁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10).
[5]周 瑞:浅析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 2009(01).
[6]陈金延:铁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10).
2企业财务风险与内控管理的现状分析
2.1制度的建筑不规范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企业都未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他们多将经济利益的实现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未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经营管理存在的风险,也未对相关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由于企业内控制度不足,必然会影响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在该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很多管理人员也未意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没有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制定好完善的规章制度与奖惩机制,这就导致仅有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大的风险。综上所述,企业内控制度的不完善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2.2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没有意识到风险问题,将主要的注意力放置在经济效益的提升上,未意识到科学管理对企业的积极影响,只有在应对上级检查时才会临时开展内控工作,这些错误的认识与做法都影响着企业内控的正常开始。而很多管理人员也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不良影响,未制定好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这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判断的问题,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2.3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落实,形同虚设,导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各种不良的影响,这就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除此之外,一些管理人员没有针对财务内控体系制定好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监督工作的情况难以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内部审查功能与监督功能未得到有效的发挥。
3做好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与内控工作的措施
3.1为企业的发展塑造出良好的环境
控制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防范效果,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打造出与企业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环境相关的体系。为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站在一定的角度上,提升自己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防范的认识,根据企业的经营要求制定好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察机制,让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财务风险的防控可以在相应的制度监督下进行。此外,还要制定好完善的奖惩措施,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塑造出一种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让内控意识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员工心中。同时,企业在编制预算方案、签订合同以及进行各项决策时,要加强群众监督,做好集体决策,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3.2做好信息监督与沟通工作
为了防范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就需要充分地将各个部门的监督效用发挥出来,保障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调整监督机制。在防范财务风险时,要做好信息沟通工作,提升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在整体的管理过程中,要保障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性,将风险转移到决策部门和管理部门中,让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3.3建立起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部分企业都缺乏完善的财务评价考核机制,没有独立的工作部门,往往由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开展内控管理工作,实质上,该种模式是存在很多弊端的,财务工作人员不仅是内控工作的执行者,又是检查者与评价者,这必然是难以起到理想的内控效用的。为了提升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的内控工作,需要由第三方进行检查与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检查与评价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3.4做好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财务预算是建立在决策与预测工作的基础上,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对企业资金进行的科学安排,为了做好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3.4.1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
企业管理人员需要负责内部财务预算管理工程,并根据企业的规模成立好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财务预算政策、目标、管理办法的制定以及财务预算的下达,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财务预算工作。
3.4.2科学地制定财务预算目标
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严格遵照“逐级汇总”与“上下结合”的原则来编制出科学的财务预算目标,将预算目标分摊到每个部门之中,与自身的特点和执行条件有机结合制定出完善的财务预算方案,如果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地提出意见并及时修正,保障预算工作的执行成效。
3.5建立起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
企业还需要在适度集权基础上针对各个部门的经济责任划分出不同的经济主体,加强对成本控制、投资决策等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管理,让内部有限的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前提条件下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财务决策是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在实现财务总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上,依据财务数据和预测的相关信息,经过系统科学的设计论证和归纳分析之后,向企业管理者反馈方案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若干备选的财务活动方案中进行优劣比较,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特点和评选标准,来确定最佳方案。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方法:
1.优选对比法是财务决策的基本方法。它通过将各个备选方案逐一排列、梳理、分析、比较,根据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和变化情况,择优选择并形成科学决策的技术方法之一。优选对比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对于不同项目的不同方案,所选择的比较标准也千差万别。例如:总量对比、差量对比和指标对比等方法。总量对比指的是要针对不同方案的年总收入、总成本支出,以及总利润等加以对比。而差量对比法指的是将不同方案的收入差额和预期成本的差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通过二者差量的利润之间的关系,选择出最佳方案。指标对比则指的是通过对比各个不同方案之间的经济效益指标,经综合分析与考量之后,确定最佳方案。
2.数学微积分法是通过固有的数学模式和边界分析而进行的一种决策方法,在通常情况下用于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决策过程。除此之外,还用于存货经济批量和现金持有量的决策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企业将成本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一般只需要寻求其最小值。但是,如果以利润为评价指标,则需要求出方案中的最大值。这种根据边界分析对曲线联系的极值问题进行求解的方法,就是数学微积分方法。将数学微积分法应用于企业财务决策,有利于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
3.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线性关系的指标和参数的极值进行比较分析和测算的一种求解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找到最佳方法。在现有条件的约束下,线性规划法在企业财务决策中,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特点,通过分析企业财务信息和相关指标参数的极值,能够有效帮助企业管理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概率决策法主要用于财务风险决策。尽管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的财务信息和数据分析,对未来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考量和预测。这种决策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各个方案的期望值,并用决策图的方式进一步表示出来,通过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和计算出的期望值的对比分析,做出最佳的财务决策,以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二)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指的是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为了保障财务资金规范运行与合理有效使用,以及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加以影响、调节和监督管理,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规范财务行为,防止资产流失。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防护性控制也称排除干扰法,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之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营活动特点,以及财务管理要求所制定的一系列财务规定、标准和相关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保障企业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消除其中的差异性,确保企业财务活动和资金运作在正常的适用范围之内,保障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企业资金运用效果。基于强化和规范财务管理的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加强对财务活动与资金运行的监督和控制,增强企业财务控制的预防性、保护性和强制性,达到合理使用资金、节约支出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前馈性控制也称补偿干扰控制,在借助于科学预测、设计论证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监督控制,对可能产生的财务偏差采取一系列的管理监督策略,注重财务风险的规避与化解,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性,将企业的财务行为始终把握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尤其是要把控企业的短期偿还能力,要持续关注和监督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做出科学预测。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以及资金管理与运行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和策略来进行修正与调整,强化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防控财务风险,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监督方法,但它要建立在掌握大量数据信息和准确预测的前提和基础上,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3.反馈性控制是一种平衡企业财务偏差的有效控制方法。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工作特点,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找出实际情况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控监督措施来进行调整和修正,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进一步改造创新,消除其差异性,并及时记录和反映,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三)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指的是根据企业历年来的信息数据资料,采取一定的方法,对财务活动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评价,据此对财务指标的具体完成情况,以及财务活动规律有一个基本了解和认识,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预测、决策、监管和控制,对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于财务分析而言,可采用的技术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是综合分析法,也就是将那些会影响企业财务指标的各项因素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分析。因为如果仅仅依赖单一指标的评价来判断,是不能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只有经过各个因素的综合系统性考量与分析,才能让结果更加科学、完整和准确。这里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因素综合分析法、杜邦分析法等。在实际工作中,要将上述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对企业财务活动作出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的评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以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财务活动规律,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财务管理运作要求,从“人、财、物”、“产、供、销”入手,在资金链、项目链、业务链、管理链的关键环节上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和相应的内控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工作水平。
(二)完善企业审核监督机制
要加强对经济业务发生前期的审批、经济业务办理过程当中的审核和事后的会计稽核工作。还要提前审核和分析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有无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事项。业务办理中还要审核和监督各项手续是否齐全、所办理的凭证是否符合具体的工作要求、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够在授权的范围内办理。对于已经办理结束的各项经济业务,监督稽核人员还要加强事后审核,确保其提供凭证真实完整、合规合法。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和修正。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控制评估系统,加强企业财务会计控制的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企业审核监督机制。
(三)严格企业采购管理控制
采购时必须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同时要将合同提交至财务部门进行核查。当采购物资到达企业时,采购部门必须及时通知仓库,而仓库则需要根据采购合同的相关事项和具体要求,同送货人核对物资的名称、型号、数量等是否与合同条款规定的内容一致,并开具物资入库证明。采购付款要实行付款凭单制,遇到需要现金付款的情况则需要由采购部门填写应付凭单,经过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和企业负责人层层把关,严格审核、审批后才能予以进行。财务部门应该按照应付账款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按月结账,并进行严格审核。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正。财务部门还需要在每个月的下旬从供应商中获取对账单及与之相对应的明细表,将其与应付账款明细账和未付单明细表逐一进行比较,进一步查找异常情况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四)注重企业财务风险预防控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对企业经营状况实时监控,一旦投资及运营中出现较高的风险因子,将自动进行风险警告,企业通过调整财务机制,优化资金结构,做到企业股东与债务结构的均衡,降低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对企业整体风险状况的把握,建立风险指标检测体系,并将之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进行对照,评估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动态预警标准,定期对其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跟踪分析,把握企业财务风险趋向,强化财务风险防控,规避财务危机,帮助企业科学决策。同时,构建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及监督系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激励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合理的经济决策,对错误的财务信息提供者进行责任追究,切实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五)抓好企业财务预算执行和控制
财务预算执行和控制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搞好事前把关。财务部门是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严格遵守财务预算管理重点,严格执行各项财务预算,并按照预算的审批签字权限,做好事前把关。对于不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审比程序的支出项目,财务部门一律拒绝付款和报销。其次,要搞好事中控制。有关财务预算执行的职能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应认真组织好基层部门财务预算的实施,对本部门分管的财务预算进行不定期追踪、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执行中出现与预算不符的情况,如价格变动、市场变化等不可预见因素,要认真分析原因,按规定程序,及时调整财务预算。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或超预算。再次,要做好事后分析、考核。对年度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要结合年终财务结算的编审情况,搞好综合分析。对每项预算执行情况应作出详细分析说明及评价。对出现偏离预算、超预算或无预算项目,要查明原因,及时调整、修正。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062-02
1 国有房企财务风险管控的特点
11 强化风险意识是国有房企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基石
房地产是高风险高收益行业,前些年的“暴利”使得一些企业风险意识淡薄,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政府不会出手过重让房地产行业彻底崩溃。一些国有企业甚至认为,自己背靠国家这棵大树,一旦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政府不会坐视不管。由于所处行业的高风险性,以及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国有房企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基石就是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实时监控各项潜在风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以有效化解财务风险。
1.2建立预警机制是国有房企财务风险管控的首要任务
仅有风险意识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控机制,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将风险拒之门外。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它包括风险管控体系、风险预警指标、风险监测方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内容。继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6月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之后,各地国资监管部门陆续出台针对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办法,要求国有企业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及时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国有房企财务风险管控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国资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房地产行业的高风险特点,制订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反映经营与财务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1.3 识别财务风险是国有房企财务风险管控的关键环节
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管理风险和分配风险等方面,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这些风险有的来自企业内部,有的则来自外部环境。国有房企财务风险管控的关键环节就是充分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和所处市场环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于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判断其性质和程度,及时研究制定因应方案,减少因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
1.4 确保资金链安全是国有房企财务风险管控的核心目标众所周知,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投入资金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一个项目动辄投资几亿至几十亿元,开发周期则在3~5年甚至10年以上。同时,房地产又是周期性行业,受经济周期和调控政策影响较大,对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变化极为敏感。国有房企除了自营开发项目外,还承担着保障房和其他政府重点工程的代建任务,筹融资工作和财务风险管控工作更加繁重,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核心目标就是以担保、往来、现金为关键控制点,加强财务活动各环节的风险评估,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资金链安全。
2 当前国有房企财务风险管控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尚不健全
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包括财务风险管控体系、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控制、风险管控报告、风险管控内部监督、风险管控绩效评估等内容。虽然在经历了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之后,国有房企的财务风险意识纷纷被唤醒,许多企业根据国资监管部门的要求,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但是由于当前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所有者缺位,监事会和内部审计部门没有真正发挥审计和监督职能,一些管理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财务风险管控能力欠佳,一些国有房企在前几年的扩张中过度举债,且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财务指标恶化,陷入财务危机当中;另一些国有房企虽然风险意识较强,但对市场变化节奏把握不佳,资产运营效率低下,企业的发展同样裹足不前。即便是万科这样的龙头企业,以其公布的2011年财务报告来看,资产负债率771%,比2010年上升2.4个百分点,自2009年开始逐年递增;虽然万科积极推行“过冬政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比2010年增加115亿元,但是万科的现金净流量自2008年开始逐年下降,2011年现金净流量仅为-148亿元,自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负数,其面临的财务风险不容小觑。
2.3 企业的资金链安全面临政策和市场的严峻考验
市场方面,以万科为代表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延续“积极销售,谨慎拿地”的策略,继续实施降价促销,进一步挤压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政策方面,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调控政策可能有所放松,房地产股票也因此走出一波反弹行情,但近期高层关于“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的表态,对这些人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房地产股价立即掉头向下。可以预见,2012年政府将继续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房企融资仍然困难重重。目前,房企IPO大门继续紧闭,上市房企再融资已被暂停,房企在债券市场很难获得新的融资,信托基金不再向房企提供新的贷款,房企获取开发贷款的难度不断增加,国有房企在获得增资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如果未来房地产销售持续萎缩,国有房企的资金链将有断裂之虞。
3 宏观调控下国有房企加强财务风险管控的对策31 完善财务风险测评指标体系
企业应当在国资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以资产负债率和资产现金回收率作为重点监测指标,结合日常监测的存货变动、应收款项、逾期担保等指标,形成符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的内部财务风险测评指标体系,综合评定企业财务风险程度。对资产负债率和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的监测应当是实时和动态的,在不同时期可以赋予不同的权重。对指标体系中的监测指标也应当定期更新,以反映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避险需求。
32 培育财务风险管理文化
财务风险识别是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在不利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就予以识别,以准确把握各种财务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识别财务风险的主要方法有:现场观察法和财务报表法。现场观察法,即通过直接观察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具体的业务活动,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财务报表法,即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的会计资料,确定企业在各种情况下的潜在损失和成因,并对主要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风险的存在和风险暴露程度要准确、及时地识辨企业的财务风险,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的信息,利用各种财务比率或数学模型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测,从而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并发出警戒信号的过程。
二 、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财务风险控制主要指预防控制损失发生,即指对企业不愿回避和转移的财务风险,在风险因素尚未出现或初见端倪时采取措施,使风险因素不发生或消灭其萌芽状态,减少损失概率。它处理的对象是风险本身,目的就在于积极改善风险的特征,使之为企业所能接受尽量降低其引发损失的频率和幅度。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乃至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通过事前预防、事中和事后控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监督、协调等作用。
1.针对一般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1.1适度负债,合理安排资本结构,确保财务结构平衡
一是要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是企业负债经营的先决条件。
二是要适度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合理控制财务杠杆的负作用。
三要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实现资金成本最优化。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
1.2建立企业全面预算制度,正确预测现金流量情况
全面预算制度是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考核的依据,是推行控股公司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也是促进公司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由于预算涉及企业现金收支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所以它对风险可以产生一种系统性的控制。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这是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工作别重要的一环。
1.3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增强盈利水平
企业资产对负债能力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短期影响,即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对偿债能力的影响。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尤其是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直接影响可用现金流量的多少,决定企业负债能力的高低。另一方面是长期影响,即企业资产盈利能力对负债能力的影响,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盈利水平,而保持高盈利水平往往是企业负债能力高、财务风险相对低的有效保证和标志。因此,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营运能力对企业负债能力来讲极其重要。
1.4运用多种财务策略,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
1.4.1风险接受策略
企业可以依据稳健原则建立起“坏账准备金”制度,可以依据需要设立专项储备或提取风险基金。为应对市场变化,企业还应有一定数量的保险库存。
1.4.2风险回避策略
对于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风险和风险较明显且影响因素很难控制的生产经营项目,企业的决策者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财力,正确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得失,或采取回避政策,或制定出正确的判断标准,求得风险取舍的最佳选择。
1.4.3风险分散策略
多元化经营是现代企业分散风险的重要方法。其理论依据在于,不同行业或产品的利润率、更新换代周期是独立的、不完全相关的,所以经营多种产业、多种产品在时间、空间和损益上是可以相互补充和抵消的。一般财力雄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更愿意采用这种方法。
1.5树立风险意识,构建起健全、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树立风险意识,正确承认风险,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应对风险的前提。构建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
1.5.1建立起财务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机制。
1.5.2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1.5.3实行全员风险管理,健全风险控制的动力机制。
2.针对不同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对策
由于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和分配活动)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因此,全程风险管理就是对上述每个环节潜在的风险予以预测和控制。
2.1筹资风险管理与控制
2.1.1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这是防范和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因为企业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
2.1.2适度负债、优化资本结构
负债经营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更高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较大的筹资风险损失,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从理论上讲,可以借助最佳资本结构理论来确定,即满足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筹资额。
2.1.3合理安排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一般来说,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应由流动负债筹集,固定资产应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这种合理安排的稳健负债策略对于筹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2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
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后,投资者发生经济损失和不能收回投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2.2.1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2.2.2合理进行投资组合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证券投资时可购买不同行业的证券以降低相关系数;企业进行项目投资时,在突出主业的情况下,也应注意多种经营,使多种产业和多种产品在利润和时间上相互补充以分散投资风险。
2.3资金回收风险管理与控制
资金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是企业经营之本,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资金回收一般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从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一是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转换过程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就是资金回收风险。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存在,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金融政策紧密关联。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也取决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2.3.1选择合理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
对于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好的客户,采取赊销的方式,结算时相应采取分期收款、商业汇票等风险较小的结算方式。对于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
2.3.2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及时催收货款
2.3.3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企业应依据谨慎性原则,对于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金,以减少本期虚增的利润、防范资金回收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2.4收益分配风险管理与控制
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2.4.1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
在中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实行股利政策可以减少因盈余下降而造成的股利无法支付、股价急剧下降的风险,还可以将更多的盈余转化为投资,以提高权益资本在公司资本中的比例,减少财务风险。
2.4.2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塑造投资者信心
收益分配政策不当或者收益分配政策频繁变动都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此时,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向投资者传达下面有利的信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不能为了重塑投资者的信心而披露虚假信息,否则,不仅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反而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预警系统,用以判断财务风险存在的大小,对企业集团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危害性风险,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的决策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3.1财务风险识别系统
财务风险识别是对财务风险管理内容在不利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就予以识别,以准确把握各种财务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集团财务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有:现场观察法和财务报表法。现场观察法即通过直接观察集团的各种生产经营和具体业务活动,具体了解和掌握集团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财务报表法,即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的会计资料,确定企业在何种情况的潜在损失和原因,对主要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风险的存在和风险程度。
3.2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是要在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以利预防和为采取适当对策争取时间。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发现财务风险信号,就能准确及时传至主要人员,以防事态的逐步扩大。
3.3充分利用实时信息系统进行财务监控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内部监控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类。企业财务监控工作建立在各项财务预算的基础上,保证子公司的资本结构良好,财务运作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一般来讲,可以向子公司派驻财务总监,负责监督子公司的财务行为;也可以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子公司进行监控。
对子公司的监控结果,主要通过考核相关的指标进行,如现金比率、流动比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企业集团充分运用实时财务信息来跟踪监督和控制资金流,以消除无效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赵长好 任红.《分析与防范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科技信息》,2007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