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30 11:16: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35-02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地理,是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理想场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现以教学湘教版八年级初中地理《农业》一课为例,在教学完课文后,笔者将家乡的生态养鸡场作为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以“我们从生态养鸡场得到了什么”为主题,谈谈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一、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活动主题:我们从生态养鸡场得到了什么。主题内容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活动目标:考察生态养鸡场的地形、气候、植被、资源等情况;了解养鸡的过程及生态养鸡场的经营管理情况;用地理知识说明生态养鸡场的生产、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生态养鸡场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搜集资料,调查走访,做好实验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实施农业小项目生产。

3.相关知识:地理、生物、旅游、家禽养殖等。

4.理论依据:生活的地理、实用的地理;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

5.活动工具与材料:互联网、家禽养殖与市场营销材料、移动电话(具备摄影、摄像功能)。

6.地理技能:学会观察地理环境;学会获取、分析和综合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

7.对学生的评价:要求学生能够回答生态养鸡场如何搞好生态养殖这个问题,至少说出2个理由;利用地理知识至少发现一个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利用材料找出1~3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寻找合作伙伴,学会推销自己与说服他人。

8.实践操作: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出自己的意图和规划,合理选择实践场地;学会适时调整实践的思路和方向,使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9.反思与总结:学生能够组织文字进行总结,交流和展示活动成果。

10.时间安排:课堂教学2―3个课时,考察实践活动基地2―3个小时,探讨总结1―2个课时,研究与实践活动10个双休日。

二、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精选基地,创设情境

在家乡,有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从身边的地理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养鸡场作为实践活动基地,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遵循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选择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完整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方便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的沟通与合作,为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考察基地,思考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考察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是达成活动目标的关键。因此,在开展活动前让学生介绍养鸡的知识或描述生态养鸡场的情况,从中发现自己在养鸡问题认识上存在的不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生态养鸡场周围是什么地形;从植被类型角度概括该活动基地的气候特征;生态养鸡场周围的环境怎样,附近有什么资源;从养鸡场的选址上看,养鸡场主人利用了哪些资源;生态养鸡场的规模及经营情况怎么样;如何利用环境进行病虫害防治;养鸡场除了养鸡,还种植了哪些农作物,是否发展了其他产业。这些问题不仅全面、层次分明,而且突出了趣味性、启发性和实践性。

(三)组织探讨,解决问题

将以上问题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讨。比如,采用由表及里探讨法,得出生态养鸡场属于农耕区畜牧业,养殖户利用山上气候温暖、生物多样化的优势,发展生态养殖,使得鸡肉鲜嫩甜美,市场前景广阔这一结论。再如,采用类比探讨法,将家庭养鸡与规模化养鸡场作比较,发现家庭养殖规模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投资大,收益低,而生态养殖场由于具有比家庭养殖更为良好的环境和技术,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如,采用综合性探讨法,从地形、气候、环境、技术、市场等方面阐述该生态养鸡场取得较大成功的原因。各个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探讨活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在掌握学习地理方法的同时,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四)深入研究,发现问题

各个小组完成讨论活动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集思广益。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入走访调查,利用和生态养鸡场场主一起养鸡的机会,深入研究问题。比如: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思考,该养鸡场是否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地理条件,达到了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条件,该怎么做;从环境问题角度考虑,该生态养鸡场是否可以升级为现有的生态环境圈,从而扩大养殖规模,提高收入;根据该生态养鸡场的自然条件,还可以发展哪些产业,从而实现多种经营。通过深入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明白人类只有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达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

(五)收集信息,实践操作

经过多方研究和论证后,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于是就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以致用。否则,本次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将会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实验项目前,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市场、实验对象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写出简单的评估报告,并在报告中注明市场前景、需要承担的风险、操作过程,寻找合作伙伴,然后推广自己的实验项目。有的学生根据生态养鸡场存在的不足,设计出了新的发展规划。比如:在现有的植被的周围种植灵芝、金银花、牧草,养殖蜜蜂、蚯蚓等,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利用养鸡场周围的荒地种植果树、竹林,竹林下可以养鸡,鸡棚边养殖粉虫,用虫粪、鸡粪种植玉米、蔬菜,从而降低养殖的成本;生态养鸡场旁边的水库可以养殖鱼、虾等水产品,除了可以用小虾喂鸡,还可以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垂钓、林间采果、野地摘菜等活动,实现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有的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青年联系,取得各地超市销售本地农产品的订单,因地制宜地种植甜椒、甜玉米、田笋、蘑菇,养殖麻雀、牛蛙、山鸡、野鸭等,实现农业的市场化。

(六)善于总结,形成硕果

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学习任务,学生要学会观察、思考、论证和操作,还要学会总结、归纳和反思。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思考从中收获了什么,是否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是否具备了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处事风格。学生进行总结的形式有很多,如撰写心得体会报告,总结学习地理的方法,利用调查报告制定生态养鸡场的未来发展规划,开展瓜果、玉米、土特产展销会等。

三、几点启示

篇2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不足

(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主的,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大,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高中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例如地理课本中的地球运动、洋流方向、大气分层以及山河湖泊的分布等知识都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虽然他们刚开始会解释得头头是道,但是时间长了,知识越多就越混乱,学生由于无法理解,就会学得很难,甚至会感到厌烦,失去最初的兴趣。

(二)条件不足,缺乏创新

由于资金问题或是学校内部其他问题导致学校的实践设施不是很完善,学生没有实践场地和器材,限制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地理是一门与大自然挂钩的学科,校园内部条件不足,教师可以从自然界取材,但是一些教师较为古板,缺乏创新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一)以教材为依托,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外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课本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科要求安排实践标题和实验内容,而且实践必须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实践活动脱离了教材,那么实践的内容将会与学生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相脱离,这样虽然能让学生感兴趣,但是不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与考核内容不符。所以教师必须要让实践活动与地理教材相联系,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完善校园设施

当前教育事业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高中地理科目,虽然地理是一门文科,但是从内容理解的角度又偏向理科,需要理解,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安全,大多数实践活动会选择在学校内部进行,所以学校需要准备相应的场地并要完善实践设施。

(三)勇于创新,与自然、社会相结合

高中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包括对自然各个领域的乡土风貌地域知识的研究。教师可以利用自然资源,让学生就地取材,调查周边环境,探讨学习,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了解到自然,学习到地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时候,学生需要知道地球经纬度,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学习有关地球表面的一切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脑海里首先要有一个地球的大致轮廓,才能对地球表面进行研究。但是很多学生是很难想象出来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地球仪辅助教学,还可以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去博物馆参观或是科学体验馆体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研究解决课堂上没有理解的问题。又如,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需要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生长的家乡做研究,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地域。把实践课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去完成,让他们自己对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行观察,然后把小组每位成员的成果整合,集体探讨出地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加强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师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在每次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先了解每位同学的想法,找到他们学习中的难点,根据学生特点去设置实践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学会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去观察、去探讨,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在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05-02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也具有多样性,课外实践的开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应有目标,要有计划,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也应根据不同的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方式。

一、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开设的意义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在课外主动的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在中学各门课程中,地理学科实践内容最丰富。其重要作用和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3、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中学地理课外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设计。与地理课堂教学一样,首先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注意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知识目标教师不一定要跟学生加以明确,但是教师在指导实践活动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能力目标的设计。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注意一下两个方面:(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思想教育目标的设计。思想教育是地理课外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树立开放、竞争、创新的观念。

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的拟定

1、内容的拟定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科学性要求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应是正确的,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知识性是指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能给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收获。

(2)具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指地理课外实践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趣味和吸引力。地理实践活动想要学生积极的自愿主动的参加,没有趣味性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学生参加了,其积极性也不会持久。

(3)具有可操作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实践内容过于抽象,即不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等实践过程,那么实践活动就难以进行。

2、时间的拟定。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外实践的效果,在时间的拟定上应与实践内容相符合。

3、地点的拟定。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的地点也不同,地点的选择相当重要。如对山脉走向等野外观察实践,就应选择一处可以统揽全山的位置。

4、线路的拟定。对实践活动线路的选择也应有周密的计划,在实践活动路线选择上一般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尽量缩短路程。路线短可以减少途中时间,减少路途疲劳,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地点活动。

(2)尽量避免走回头路。实践课上走回头路线会使学生兴趣全无。

(3)途中可以多观察地理事物。路线拟定时应注意能够有利于学生更多地观察地理景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致,减少路途疲劳、乏味,有利于增长地理知识。

四、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

1、组织方式的分析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可以吸纳较多的学生参加,有利于地理实践的普及,同时也为实践活动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2)小组活动。小组实践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各个环节的机会,有助于每个成员的学习,扩大他们的视野,发挥他们的才干。

2、组织过程的分析

(1)课外实践活动的安全分析。第一、交通安全。野外实践,在路途中指导老师要做好实践的服务工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二、实践场所的安全。在实践活动前指导老师除了布置好实践内容外,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安全,防范于未然。

(2)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时间分配。第一、缩短不必要的时间。以省时高效为原则;第二、实践活动活动时间可以划分几个实践环节,一个环节总结一次,总结时还可以让学生休息一下;

(3)课外实践活动的人员分配。因题择人,因人而宜。

(4)课外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展。实践内生看题目的分级:

容的开展使学生获取地理课外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辩证唯物主义观,辩证的去看待周围的地理环境。

几点说明:1、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与设计并不具有一定模式,就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差异很大,所以形式也是多样的;2、我们对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要因实践内容定计划,因学校的情况定具体的操作方案;3、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设计及计划和具体操作都要有步骤的进行,最终形成地理课外实践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的局面,充分发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

篇4

1 密切结合乡土地理和学生实际。例如,在讲“水资源”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讲到了我国水资源短缺,并存在严重的污染和浪费现象。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两项活动:一是统计一个水龙头一天因漏水所浪费的水量;二是组织学生调查本地河流的污染情况及其原因。通过开展这两项活动可树立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2 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吸引力。地理课外活动应该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而要使课外活动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3 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也要像课堂教学一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该明确活动主题,帮助学生制订好活动计划、明确小组分工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教师在活动中要加强指导,多鼓励和表扬,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包办太多,更不能越俎代庖。

二、实施步骤

1 制订计划。教师在每学期开始之前应根据教材内容制订地理课外活动计划。

2 活动前的准备。地理课外活动的组织,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明确每个小组的目标和任务,让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再让组长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开展活动了。

3 开展活动。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社会阅历还比较浅,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还不强,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比较弱,因而需要教师进行督促和指导。例如,在金东工业园区的调查过程中,我就与学生一起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帮助他们联系了要采访的相关领导,从而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收集资料的任务。总之,凡是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的成功率就高,学生的能力也就越能得到锻炼。

4 成果展示。活动成果的展示是地理课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成果展示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黑板报、手抄报、调查研究报告、征文比赛等方式展示;也可以依据调查的结果,以意见或建议的方式向有关部门投递。这样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三、活动案例:金坛市金东工业园区的调研活动

1 活动目的。通过调研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关于工业园区选址及园区相关设施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让其了解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周围居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活动前的准备。首先,明确本次活动的三项任务:探讨台商工业集中落户金东工业园区的原因,调查工业园区的建设对本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家一起动手设计工业园区。其次,进行人员分工,明确每组的任务。最后,对学生进行前期指导。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设计调查问卷和采访时提出的问题等,并向学生强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纪律和安全等问题。

篇5

地理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大而空”。从中国到世界,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宇宙,海阔天空,无所不及。可是地理课结业了,学生真的能“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吗?其实不然,有不少学生学得太死,不会运用,不会创新,不会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极差,学到的知识一知半解,没有实践的基础。资料表明,我国的地理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更表现出学生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较大差距。这是我国地理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亟待加强的环节。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地理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三项职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治理。它是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新教学体系。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的知识不断涌现。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培养这种精神的人才提供了条件。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题的“师导生学”教学活动,教师只作启示性讲述,不搞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社会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对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因而应组织学生办地理小报、创办地理兴趣小组,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这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二、使课本知识返璞归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些地理知识是空间现象,并有一定的抽象的涵义。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概念和内容,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亲临其境地观察、思考、接触自然,则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加深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地壳运动是在漫长的地质史中的深化过程,对这一比较抽象的涵义,学生只能一知半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贝丘遗址的实践活动,学生能知道海陆变迁的真实存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界中多种相关事物直观地、生动地观察和联系,而使知识变得透明、易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以此为基础的创造能力都不断提高。又如,有地理园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每天进行气温、湿度、降水等观测,进行校内“天气预报”;在乡土地理中,可组织学生进行本地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及环境保护等考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解释实际问题和现象。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的效果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效果更好。可以说,地理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三、培养志趣,树立理想,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各种正确观念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课外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例如,在东莞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东莞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变”的社会调查,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东莞改革开放之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课外实践活动又是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助、互学,密切同学、师生友情,也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乐于助人的热情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是地理教学全面实施组织教育的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素质教育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抛开课堂教学的约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活跃、主动、积极。

2.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篇6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课外活动是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 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课外活动就有其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 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

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不但要通过课堂去贯彻,而且还要通过课外活动去贯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才能切实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课外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同时发挥作用同时进展的过程。因 此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起着明显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劳统一起来,才 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 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 幼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是课堂小天地,具有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 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而后者是社会自然大天地,具有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对学生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 、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

我县气象台和水利局的几位专业人员都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地理课外活动小组,都喜欢地理课。可见,地理 课外活动对学生今后专业方向的选择起着巨大作用。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 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 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 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 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教改重要目标就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知识能力并重转变;变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 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 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这种转变的核心。而目前教学上存在读死书(死记硬背),集中思 维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课外活动在实现这些转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 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晨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他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 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因此,课外活动小组 ,不应把它们看成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效率的手段。它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这也说明了课外教育 实践对发展智能的重要性,而地理课外活动正是使学生成为“真知”的“亲知”场地和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 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 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 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发展。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 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 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间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前者为地理课外 科技活动;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因此,无论什么 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 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 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 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办太多,更不 能包办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 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 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

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 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等。

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 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 ,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等等。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 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我校开展10 多年地理课外活动形式达16种,结合本县实际,小型课外活动常年坚持,如气象小组,教具制作(10~20人) ,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佘山、淀山湖),各种地理专题报告等吸引了无数学生。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 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拔,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 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组织好活 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 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 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 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 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 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 ,如在调查我县乡镇企业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佘山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 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 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凡是活动 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4.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 缺少的重要环节。

成果检阅方法很多,可以请专家领导作专题报告或现场观摩指导;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地震、环境 等),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如少科站巡展)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资料整理包括:发表在报 刊杂志上的文章(学生亲自动笔写的)可剪贴保管收藏;学生在活动中写的小论文(以前考察佘山地质地貌、 地震及天文台、淀山湖及乡镇企业水质污染调查等)可以集成册,其中好的文章印发推荐交流;有些活动成果 具有一定价值,可拍照保存,有条件可以拍录相,有用资料及时归档保管及输入计算机,以备查用。

四、效果

1.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十多年来,老师指导在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各项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批又一批的学 生参加了地理课外活动,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在每次的活 动中,他们的言谈举动都远比课上更容易流露,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观点和行为。有些同学遇到困难产 生畏难情绪,也有个别同学工作马虎缺乏认真负责态度,我们就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同时表扬那些 好学上进的同学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老师工作认真,敢于探索。耐心指导,克服困难的精神风貌,思想品质 起的表率作用常常感染了学生;更能激励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怎样正确地发展自己在两个文明建设中 锻炼成长为“四有”新人。

现在全校定期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有10多人,90年和91年分别向上海虹口区地理教师与广西柳州二中介 绍了我们开展活动情况,并赠送了一些学生小作品,我们的教具制作在县少年宫及县进修学校展出、深受广大 参观者好评。

2.训练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科学素质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通过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制图各要素应用、观察地理事 象的方法步骤,制作区域地理模型及调查内容方法确立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应用。例:学生对县318国道交 通情况了解,促使他们学会动口动手动脑,不断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实际问题。首先,我们分二 组在道路两侧按事先制订好的表格,填写二小时内对来去方向的各种车辆、机动车型号、本市与外省车辆、时 流量等作统计。直到交通队调查318国道工程建设及投资,道路长宽及经济效益等情况资料,将实地调查与统计 资料汇编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小论文,提供给县有关部门参考,深受他们的欢迎。这样无疑对训练他们各种能 力有极大好处,从活动中迎接困难挑战,必然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仔细的科学作风去收集、整理、 综合、分析有关资料图表,选择和使用材料,提出见解,必然要去探索、创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从而 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得以形成。

自88年到95年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国情知识、地震知识等各类地理知识竞赛仅参加市级各类(地理知识) 竞赛84人,获县一、二、三、等奖20多人,94年获上海市中学生地震知识竞赛团体第2名。每年在校内外宣传地 震等知识,特别是二年1次的科技节同学们都参与活动。科技意识不断增长。

3.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教改

对求知欲非常旺盛的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地理课外活动是一个包括大 自然中天文、环境、人文在内的广阔天地,让学生投入其中,既可开拓视野,又可让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才 干得以增长。

通过一系列地理课外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才智和思想情操得以提高,仅89年到95年 听地理专题报告全校就达2400多人次(内容地震、环境、人口等)。参加地理游戏(迷宫猜奖活动),全校82 年到84年达千多人次。青浦县地理模型制作获90年上海市优秀课外活动教案一等奖。现在我们把学生的小论文 (考察、调查)小制作包括调查贸易市场、商厦经营、318国道交通等资料整理归档保存。使地理课外活动不断 发展完善,从而促进地理教学改革深化。

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得以拓宽。各种地理课外活动过程都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强化和巩固的过程; 也是知识提高和运用过程。学生在接触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例:用不同色彩的吹塑 纸做成的中国政区拼图在上祖国行政区域教学内容时效果甚佳。同学们用石膏做成中国地形模型对祖国地形分 布及三级阶梯教学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直观。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 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由此可见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 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 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更能得到各自的发展。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有机结合,是地理教改成败关 键,因而它既是教改的重要措施,也是教改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使自己的志趣、爱好得以充分 发展和表现,因而也就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特别是立志于从事地理专业方面的专门 人才。

小结

地理知识与技能是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知识,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祖国现代化建设对 地理教育需要,是培养后备人才需要,是教育青少年从小爱地理,学地理、懂科学、用科学报效祖国的需要。

篇7

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地理教学的优化提供物质保证,以利于各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环境意识,能够熟练使用、分析、制作地理图表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服务。

在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地理学科特色相结合,努力避免把地理室建成各学科通用的电化教室。

二、地理室的整体结构

汕头金山中学地理室可分为教学区、模型图片区、气象仪器区和教具贮藏区四部分。

(1)教学区:它是地理室的主体结构,优化地理教学的过程主要在这一区域实施、完成。从整体考虑,这一区占有地理室的大部分面积,教具的配备以实用、常用为主。教学区按其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二个小区。一是讲台区,功能为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优化教学的区域。有固定的立体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兼作制造地理气氛用),可活动的教学图板、彩色电视机和放录机、投影仪和屏幕以及小型电脑等供教学过程选用。

电视机与放录机的作用:一是配合每一单元教学,放映相关的教学录影带,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系统的认识;二是结合教学过程,适当选映最新地理科学成果或地理信息的录影带,如“宇宙的秘密”、“保护我们的环境”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由于这类录影带多从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转录而得,要特别注意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加以选择、编辑,观看时需进行适当的讲解、指导。

地理室使用的是51厘米(21英寸)电视机。为了使每个学生观看到清晰的画面,安置在地理室的最佳位置,而不放在讲台附近。

投影仪作板书、插图用,它可将图表、资料在短时间内显示出来,又可使一些阶段性变化明显的地理事物,用活动插图形式形象地、生动地显示出来。投影仪的使用,可使每节课的信息容量大幅度增加,因此成为教师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最优先考虑的教具,其使用密度也最为频繁。

地理室配有一台小型的苹果ⅱ型电脑,实现了电脑与电视机的联机。但由于电脑的制式落后,只能显示极个别的地理图象,无法广泛应用,我们正在设法改变这一状况。第二小区为学习区。区内安放活动桌椅,以便随着教学的需要而改变地理室的中心。为方便学生绘图和做简单的地理实验,我们采用大课桌(120×50厘米)和小方凳组合,使每个学生既有足够的桌面,又有便于移动的位置。同时在每个座位配备14厘米直径的小地球仪一个,供学生随时使用。

(2)模型图片区。地理室中适当地布置一些地理模型和图片,可以生动直观地重现它们所表达的地理事物的现象及成因,帮助学生掌握、理解一些较为抽象难懂的时、空运动。同时也起着制造课堂气氛的作用,使学生在进入地理室的同时,就感受到各种地理现象的直观形象,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地理模型和图片在地理室的布局要注意适当的数量,适当分散,才能避免名不应有的消极作用。

我校地理室制作和选用了6幅地理性十分鲜明、学生又有亲切感的图片:“金中鸟瞰”、“我校的地理园”、“北回归线标志塔”、“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冰川地貌”和“城市环境的绿化”。

地理室的模型,除了教学仪器厂提供之外,教研组还设计了4个生动、直观、科学性强的大模型。

①地理座标模型我们设计了通过汕头金山中学地理室中心点的经、纬线座标,以帮助学生建立方向和区位概念。

②北纬23.5°星空模型直径3米,悬挂于天花板下,采用电、光及遥控技术控制调整模型的位置,既可模拟这一纬度地区常见的星座在星空中的周日视运动状况,又可模拟这些星座在不同时刻、不同季节的星空视位置,还可结合教学的需要,逐个选取不同的星座如小熊星座、大熊星座等进行讲演,或于睛朗无月的夜晚配合实地观察。这一模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的兴趣,为二十一世纪准备跨出地球之门的人才而设计的。

③大洋板块俯冲示意模型长3米,高1.2米。采用电子频闪电路,结合拟声装置,生动、形象地显示以下内容:大洋板块的逐渐俯冲;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或大洋板块、地幔物质的应力变化而发生的褶皱运动(主要发生在大陆板块);地震和岩浆活动等地质作用;海沟、岛弧、海岸山、褶皱山系等构造地形的形成过程。

④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模型将电子频闪电路应用在中国铁路分布图上,动感地显示各主要铁路干线,更直观地帮助学生建立铁路空间分布的概念。

我们在设计制作上述各模型教具时,特别注意下列两点:一是模型的内容选择应尽量结合课本内容,且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内容;二是光电技术、频闪技术等在应用过程中的程序设计要特别严谨。程序的设计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即能准确地说明地理环境的各种变化过程,又要简单实用,便于使用,便于维修。

(3)气象观测仪器区。配合“地球的大气”一章的教学。我们考虑:①我校是全日制高级中学;②使用这些仪器的次数少,不可能象初中生和小学生一样进行每日的观测;③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购置的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自动记录仪器,如自动风速计,气象要素换算电脑等。

(4)教具挂图贮存区。采用封闭式、不透明的低长柜,放置在地理室的前后边缘,这样既可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利用低柜的柜面作为工作台。

地理室的建设,处于探索、试验阶段,需要地理教师持之以恒的长期的摸索和身体力行的实践。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97-01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外实践课的开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课外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实践课就要有目标、有计划,因此,应重视实践课的设计,并根据不同的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方式。借此,笔者围绕实践课的组织与设计加以简要分析。

一、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开设的意义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在教师指导、组织下,学生在课外主动的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在中学各门课程中,地理学科实践内容最丰富,其重要作用和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外实践不仅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3.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

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是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目的的设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实践的方向,就达不到实践活动的意义。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为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指明了方向,是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1.知识目标的设计

与地理课堂教学一样,首先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注意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知识目标教师不一定要给学生加以明确,但是教师在指导实践活动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识目标的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目标要符合中学生的知识层次

在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符合学生现在的知识层次、思维方式。着重在于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2目标应具有可达性

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要具有可达性或独立完成,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独立完成实践任务,自己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

2.能力目标的设计

在地理课外实践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思想教育目标设计

思想教育是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评价能力,树立开放、竞争、创新的观念。

三、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

在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确定后还要注重计划拟定,要有详细的计划设计。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一般应包括实践内容拟定、日期拟定、路线拟定、地点拟定等。

1.实践课的内容拟定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对其取材及实际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虑,可实践的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2)具有趣味性。(3)具有可操作性。

2.实践课的时间拟定

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效果,在时间的拟定上应与实践内容相符合。

3.实践课的地点拟定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的地点也不同,地点的选择也相当重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应因事制地。

4.实践课的线路拟定

对实践活动线路的选择也应有周密的计划,在实践活动路线选择上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尽量缩短路程。2.尽量避免走回头路?。3.途中可以多观察地理事物。

总之,对路线的考虑应因事制线。?在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计划都策划好之后,最后就要考虑实践课具体操作的组织设计。

四、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

一般来讲,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核心是具体实践时的组织与操作,在组织前我们还应考虑实践课的组织方式和过程。

1.组织方式的分析

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选择的组织方式应该符合实践内容的特点,只有方式较适宜,才能使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组织过程的分析

组织过程是对实践课的具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多。主要有活动过程的安全问题、时间分配问题、人员分配问题及内容的开展等。

总之,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组织与设计并不具有一定模式,就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差异很大,所以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对地理课外实践课要因实践内容定计划,因学校的情况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各个学校都要立足实际区别对待,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设计及计划和具体操作都要有步骤的进行,最终形成地理课外实践课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的局面,充分发挥中学地理实践课在中学地理教学的作用。

篇9

“中学地理课外教学活动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形式,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对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中,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对提高高中地理教育质量具有巨大促进作用。”虽然新课标要求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但很多学校的现状还是和从前差不多,没有根本性地转变。本文以黄石地区为例,选取3所有代表性的高中,其中黄石市内2所,阳新县1所,根据三所高中的学生人数比例发放问卷,主要针对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样本总数为480个。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64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450份,问卷有效率为97.0%。通过整理与分析回收的问卷,得出了黄石地区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基本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外活动在黄石地区的有效开展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提供参考数据。

一、黄石地区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现状

1.普通高中极少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注意发挥学生主动“学”的作用;但是,各高中的地理教师整体上还是仅采用课堂教学,而很少在班级里开展过相关的地理课外活动,学生仍是每天待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很难掌握到必备的地理技能。在一项关于“该校是否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问卷调查中,6.7%的高中生回答“不知道”; 75.3%的高中生回答“没有; 17.6%的高中生回答“开展过”; 0.4%的高中生回答“定期开展”(图1)。

2.活动开展的水平不高。目前,一些高中虽开展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但活动类型较少,而且活动缺乏组织性,地理目的性不强。此外,所开展的一些地理课外活动大多只是以娱乐性为主,外出开展活动也只是以学生个人观察为主,并无教师参与,且学生也没作相关的记录。总之,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水平不高,效果不佳,学生很难通过活动学到一定的地理技能(表1)。

表1 高中开展过的地理课外活动类型及目的或内容

3.高中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不同的高中学校之间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问卷调查显示: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高中,3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经济条件一般的高中,1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经济条件较差的高中,5.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图2)。

图1 黄石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整体情况

图2 三个高中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

二、现状原因分析和讨论

1.应试教育导致地理课外活动开展不受重视。在应试教育指导下,考试结果,尤其是高考成为了评价在校学生的唯一方式。学生考试考得好就说明学生学得好、素质高的理念使得学校追求的是分数,而不是学生的文化素质;追求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教学生考到高分,学生平时学习也是以考得高分为最终目的。

这也导致学校不愿“浪费时间”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甚至有些学校限制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图3);学生也是“舍不得浪费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教学,一心想待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最终导致学生只会考试,而实践动手能力很差。

在高考指挥棒的长期影响下,地理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都处于副科地位,这使得地理课程的学时十分少,为了考试,几乎没有安排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课时极少且要应付考试的情况下,学校的各班级根本无法顾及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因而难以提高其综合地理素养。

高中所安排的课程主要是考试(高考)要考的课程,虽然课程表安排有美术、体育、劳动课等实践性课程,但是通常那只是形式化的课程。然而,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对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那些实践性课程影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进行相关实践性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增加对实践活动教学作用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外活动教学中。

2.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地理师资匮乏。地理教师是否认识到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重要性,是否在地理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又是否有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能力及能否在实践中有能力教导学生进行地理技能操作都直接影响一个班级能否有效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地理教师是否认识到地理技能的掌握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地理课外活动在一个学校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有一段时间高中地理属于非高考科目,在高中很不受重视,有些中学甚至不开设地理课程,导致大批地理专业教师转教别的学科甚至改行,而大部分大学地理教师专业也大量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招,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中地理教师出现断层现象。直到90年代末期,地理才又重新成为高考科目,一方面,为了应付高考很多不具备过硬专业知识的教师被充实到地理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保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也因长期无心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知识更新不够,尤其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导致如今中学地理教师师资参差不齐,很多学校仍然长期外聘教师上课。

3.学生缺乏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兴趣。高中生是否对地理学习感兴趣,是否对地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是否希望班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及性格问题都影响他们参加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兴趣。在本研究中,20%的高中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11%的高中生对地理学习根本毫无感觉,49.0%的高中生对地理课外活动几乎没有任何概念,更谈不上知道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对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现状将会对一个班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效果产生深刻影响(图4)。

图4 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程度

4.地理课外活动教学资源缺乏。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很多地理课外活动在校园内就可开展,这主要依靠高中学校自身配备的、可供开展的地理教学活动资源,如重要的地理图片和视频文件、天文观测仪器、小型气象台站、植物园等。从调查结果看,48.5%的高中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没有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源和设备。另外,地理课外教学活动还可以利用当地极具特色的山脉、河流、植被、岩石、土壤等自然地理景观,还包括当地拥有的相对系统、完备的可供观测、观摩的系统仪器设备和资源如天文台、动物园、植物园、气象局,等等,而这些离开校园的地理课外活动开展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高中学生几乎没有开展过离开校园的地理课外活动。

三、对策与建议

中学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成功与否,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问题,有不可回避的高考制度、不得不面对的应试教育现状,还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导致高中学校在硬软件方面的参差不齐,只有不断完善和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才可能使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施新课程标准,真正朝向素质教育的目标迈进。

1.不断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现行的高考制度给高中课程深深烙上了“主课”和“副课”的印记,即属于高考科目且分值比重大的就是主课,反之就是副课,可以少开或者不开。这种由高考指挥棒无形决定的课程地位导致了现行一系列素质教育和创新课程的开设很难落到实处,因此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想真正有所起色,一定要通过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学校、家长和师生的眼中这种“主课”和“副课”的角色定位不断弱化直至消失,真正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角度出发开展学习,开展课外活动。当然,这种过程是长期的,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

2.改革和完善现阶段的地理高考命题形式。长期以来,地理高考命题的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地理知识,很少出现以地理课外活动为前提的探究式地理试题,虽然近些年逐步提倡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但仍然不够。在目前这种地理高考题目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学就自然容易忽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忽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实教育现状下通过高考命题形式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通过在高考命题中体现学生平时参与地理课外活动的能力,即说只有平时参与过各种地理课外活动才能解答出或者说能更好地解答出此类高考试题。

3.与时俱进提高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随着技术的变革和知识的更新,现代地理学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科的交叉,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素质,把新的知识和理论融入课堂,指导新的课外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科教学氛围,通过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和年轻教师的勇于改革和创新意识相互结合,使地理课外活动坚持正常开展并不断创新,真正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教学特色甚至教学活动品牌。通过特色或品牌的辐射效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参与地理课外活动,共同推动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

4.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外活动教学资源。地理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网络,收集各种地理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并充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开展相关的地理课外活动。一方面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放映地理相关的视频可提高地理教学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教学水平等存在差异,有的学校拥有较多的地理课外活动教学所需的场所、仪器设备资源,而有些学校则缺乏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所需的这类资源。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既可减少教育经费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地理资源地利用效率。特别是同一个地级市高中教材的使用和课程安排上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所以各个学校同一个年级之间的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教研活动和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进行跨校合作交流与科研探讨,制定有效的地理课外活动教学方案,有利于地理课外活动在各学校的有效开展。另外,积极联系校外的有关部门如气象台、天文台、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博物馆等,争取其对地理课外活动的支持,进而提高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可行性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主编.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杏梅主编.中学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开展好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以外学习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很多课堂上无法培养的能力。通过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在课外活动中,还能够给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从而大大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说,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是保证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提升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要充分重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地位,要积极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地开展有效的地理课外活动,为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途径

1. 开展地理科普宣传活动

每年都有很多的重大纪念日,如“世界节水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世界无烟日”等,结合着这些纪念日,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地理科普宣传活动。例如,在3月22日“世界节水日”这一天,笔者就联系了当地的居委会,让学生义务担当“节水宣传员”。在担任宣传员的过程中,学生奔走于各个小区散发宣传资料,向社区居民讲解节水的相关知识,并与社区居民一起交流节水的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宣传资料的讲解,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种浪费水的现象,从而有效加强了自身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互相交流节水心得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学习到了很多节水的小诀窍,学生纷纷表示要把这些小诀窍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节约每一滴能够节约的水资源。就这样,忙碌了半天之后,虽然学生身体上很疲惫,但是在精神上却异常饱满。通过此次节水宣传活动,使得学生在践行课本知识的同时,也真正提高了节约用水的意识。由此可见,这种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教育效果显然要比理论说教来得更加直观有效。

2. 开展实践动手操作活动

常言道:动手利于动脑。人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培养实际能力,同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还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活动,使得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开阔。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一些地理模型、地理教学仪器,开展一些地理发明竞赛等,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例如,在讲到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时,笔者就让学生在课后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材料制作小地球仪,然后把自己制作的地球仪拿到课堂上来比一比,看看谁的地球仪做的最好、最科学。通过制作地球仪,学生知道了地轴、经线、纬线等重要的地理名称,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地轴、经线、纬线的相关性质特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面貌和特征。

3. 开展野外观察实践活动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十分广泛,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到处都包含着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开展一些野外的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亲自去感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天气和气候”以后,笔者就带领学生来到野外进行观察,先用眼睛看一下,今天的天气的大致状况,然后再利用随身带来的一些小工具简单的测量一下今天的气温、风速等。通过这样的野外观察实践活动,学生有效地把课本上的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但使课本知识更加鲜活生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注意事项

1. 注意课外活动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课外活动是为了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而开展的,因此,地理课外活动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果活动与教学内容相脱离,那么活动就不能称之为学习活动,而只是单纯地娱乐活动,这样就与地理课外活动的实质相违背了。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外活动主题,使课外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2. 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空间会很大,与此相应的各种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也会更大。要想保证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活动过程中的学生安全,教师一定在活动开展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制定活动纪律,确定活动小组负责人等。这样,有了充分的准备以后,才能够保证活动顺利进行,顺利实现活动的目标。

3. 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一定离不开学生的踊跃参与。为了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采取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活动形式,或者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理影片、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地理电视节目,开展一些有趣的地理知识竞赛等。这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来开展课外活动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

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更离不开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支撑,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出丰富多彩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践行地理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鸿.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J].科

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9).

[2]覃佩琼.兰伟仕.地理课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广西

篇11

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实现这一评价目标,首先必须改变对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即只看考试分数,不管教学过程和学生体验的评价。科学的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只有改变了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才能保证对学生评价的改变。笔者将从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和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指标两方面来阐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与维度。

1.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地理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应包括过程性评价(课堂上教学过程及章节测试成绩、课外实践活动过程及活动收获)和终结性评价(期末综合测试成绩及课外实践活动收获)两部分。

1.1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地理教师在实际上课中能否贯彻和落实地理课程标准所确定的目标和理念,是评价地理教师上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制定了《地理课教学评价表》(见表1),从十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听课评课不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2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评价指标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地理课程应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地理教师的教学不应只限于课堂之内,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收集、整理、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地理信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点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地理教师的教学义务和责任,自然也应被列入教学评价范围。鉴于组织学生课外实践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活动,且有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不支持地理教师开展此项工作。因此,对地理课外教学评价中必须有安全指标,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见表2)。

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篇12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初中阶段学生所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地理课程虽被列入中考科目,但受课时的限制,学生花在这门课程上的学习时间也逐渐减少,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无限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应该受到广大初中地理教师的高度重视和重点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经历出发,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提出几点个人意见。

一、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学习个性和学习思维的发挥,导致地理教学显得生硬呆板、缺乏活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鉴于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我们,就应改变以往从自身“教”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这一节时,课前,我给学生制订了一份预习导学案,导学案内容如下:1.找出教材中的各种定义,并用笔勾画出来;2.制作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表格,表格中的内容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气候等的分布、特征、植被;3.思考:(1)从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不同季节人们的衣食住和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2)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知道气候异常会造成哪些灾害。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份导学案,对教材进行自主阅读和自主思考。课堂上,大家一起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分享交流,探讨学习感悟和心得。这样,我通过给学生制订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实现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和地理知识的距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实现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如此,便能拉近学生和地理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充足的保障。

比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这一章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你们基本上每天都会收听天气预报吧,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过预报里都包括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接着,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仔细地倾听和认真地观察,而后,我让学生回忆了东营市一周内的天气情况,并说一说东营市这一周当中都有哪些天气现象出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引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了天气和我们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其对即将学习的地理内容产生了亲切感,从而能够大大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各种地理概念、定义等的讲解,学生脑子里也储存了大量的地理理论知识。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教授给学生地理文化知识的基本任务外,还应开展一些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如此既能提高学生积极探究地理事物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从而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

比如,在学习“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这节内容时,在学生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水资源是有限的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实践活动:6人为一组,对小组成员所生活的社区进行水资源方面的调查,如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是否有水污染的情况存在,如果有,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为保护水资源做哪些努力,等等。然后,将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及时的记录,然后写成小论文,上交给教师。这样,我通过给学生布置这项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具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积极研究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策略,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求,以此促进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实现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篇13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学生疏远于自然,疏于实践,人才的培养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地理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地理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1.有利于发挥和张扬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最大选择的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充分扬长避短,使他们的才能可以得到重视和发挥,不少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制作能力、交往能力都挺好,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提供了机会。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

2.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例如,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的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理想

地理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例如,通过夏令营等活动有条件作地理旅游,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开阔胸襟,拓宽知识。

4.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地理实践活动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等活动不比在课堂听课轻松。常常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仅可以增长知识,锻炼体魄,增强劳动观念,而且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索的钻劲;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的心灵都可以得到培养和熏陶。

二、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和教师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爱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活动。如,进行天象观察、气象观测、环境监测;观看地理影片、地理电视节目;制作教具、模型、观测仪器;举行专题讨论会;开展地理知识竞赛;进行野外考察、地理专题调查等。

1.地理观测

地理观测活动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地理智能、培养他们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新课标开篇地球的宇宙环境就设计了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活动题,一开始就把学生引进了观察学习地理的氛围。不仅太阳周年运动的规律可以观察,诸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量算、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分析、星座观察、流星观察、日月食及月相观察、潮汐观测等知识都可以在不经意的过程中产生。

2.地理调查

地理调查活动是使学生通过调查实践,能认识家乡工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家乡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和利用状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3.地理制作

地理教具、学具小制作是手、脑、眼并用的实际操作,它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巩固所学得的地理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例如,学生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地形图、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

4.地理绘图

地理图表最大优点在于它的直观性,通过绘制图表就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现象直观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地球运动”时,教材通过一幅“两分两至日地球的位置”图来展示两分两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用等。可以让学生画出太阳直射地球不同位置时地球图像,把课本知识“活”起来,既能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寓教于乐。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必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促进,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还要克服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及学生过分依赖视觉、听觉的作用和积极性不高等不利因素。因此,我们中学地理教师要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通过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去迎接地理教学创新的春天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