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1 10:07: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 高龄创伤;院外;情感状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高龄患者逐年增加。出院后的情感变化直接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1]。苏州九龙医院骨科2006年下半年起组建电话回访小组,按照Swiontkowski MF的肌肉骨骼功能评分(SMFA)之情感状态表制定表格模版[2]进行电话随访,以求找出影响骨科高龄患者情感状态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结果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现将具体方法和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出院的70岁以上患者回访资料78份,除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电话联系外,回访成功65人次,回访成功率为83.3%。回访患者年龄70~98岁。其中男40例,女25例。被访者为本人接听电话者43例,由家属或其他人代述者22例。

1.2 方法

1.2.1 设立电话回访小组 由五名护理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强、普通话标准的责任组长组成。其中一人熟练掌握苏州方言,两人熟练掌握英语口语。

1.2.2 回访内容与方法 按照Swiontkowski MF的肌肉骨骼功能评分(SMFA)之情感状态表制定表格模版进行电话询问、记录(表1)。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条件:(1)按照变量定义协方差式样。(2)在协方差响应中,只考虑因子条件。(3)α=0.01为水准。(4)可信度:95%。见表2和表3。

2 结果

2.1 各项因子对情感因素的影响 统计学分析表明,各项评价内容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但在直线回归统计(表2)中表现,因子1和因子6无统计表1 SMFA综合表表2 直线回归统计表表3 多重线回归统计分析表学意义。间接表明高龄患者出院后影响情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受伤及亲人的关照程度,而睡眠和劳累对高龄创伤患者的情感变化而言属于次要因素。

2.2 制定干预措施 (1)做好高龄患者家庭沟通工作,特别关照患者家属对老人的注意度和关怀,更好地帮助患者情感上获得支持。(2)不仅是指导高龄患者出院后的患肢功能锻炼和注意事项,同时教会家属,由家属在家中给予患者指导支持,使患者获得心理支持照顾,帮助患者获得肢体功能的最大康复。(3)根据每例患者表格评分的结果与家属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最终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在当今老龄化社会里,高龄患者院外家庭护理已经成为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电话已经成为最普及、便捷、廉价的沟通手段,关丽芝在2007年就已经提出了出院后电话回访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3]。电话回访将医疗服务从院内延伸到了院外并且扩大了功能,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影响高龄患者情感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可帮助我们找到干预措施,进一步帮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初步了解了影响高龄创伤患者的情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创伤和家庭关怀。前者不能改变而后者是可以提高的,因而在回访中我们有意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鼓励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与老人多交流,给予理解、支持和精神照顾,解除老人的心理顾虑。使许多原本不能及时得到家庭情感支持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理解和支持,让家庭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想法,帮助患者患肢及全身的机能状况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恢复。同时我们在电话回访中更注重患者的人文精神关怀,帮助高龄患者更好地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恢复,最终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我们做的样本有限,还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出影响高龄创伤患者情感变化主要相关因素,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积累。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31-04

Effects of a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program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XUN Xueqin, LI Ping, ZHANG Jinlan, CAI Jinglei

(Lao Xime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program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community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Method:81 elderly aged 80 and ov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41) and the control group (n=40).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the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for 6 months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he data of the general condi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collected at baseline,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The QOL scores of the 81 elderl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hinese norm (P

KEY WORDS nurse; general team; community;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life quality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多种现代化因素的共同作用,高龄独居老人逐年增加,这一弱势人群的生活质量值得引起关注。随着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的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角色功能也在不断扩展,为患者做出正确、有效的临床决策已成为护士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之一[1]。针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医师工作繁忙,无法满足辖区内高龄独居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本研究成立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上门家访服务,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社会问题,显著改善了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按照投掷硬币法将该社区4个全科团队随机分为干预组(2个团队)和对照组(2个团队),按照纳入标准选取居住在团队服务覆盖区域内,年龄在80岁以上、神志清楚、认知良好、调查及实施干预期间均在该地居住、愿意配合调查研究的高龄独居老人,向老人解释本调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干预组41例,男3人,女38人,平均年龄(84.98±4.23)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人,初中6人,高中及以上3人;平均患病(3.05±1.66)种。对照组40例,男3人,女37人,平均年龄(85.22±4.59)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3人,初中1人,高中及以上6人;平均患病(2.95±1.38)种。两组老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以及患病种类、数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炅湓岁以上、神志清楚、认知良好、调查及实施干预期间均在该地居住、愿意配合调查研究的高龄独居老人,向老人解释本调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干预组41例,男3人,女38人,平均年龄(84.98±4.23)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人,初中6人,高中及以上3人;平均患病(3.05±1.66)种。对照组40例,男3人,女37人,平均年龄(85.22±4.59)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3人,初中1人,高中及以上6人;平均患病(2.95±1.38)种。两组老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以及患病种类、数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存入我的阅览室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吴伟琼. 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吴伟琼. 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存入我的阅览室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吴伟琼. 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篇3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nurs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LI Xiaoya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lderly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nursing measures to protect and deepen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care of security. Methods: 44 cases of elderly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and nursing measures to cure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44 cases of patients, 37 cases of patients discharged, asked to sign to give up the treatment of five cases of discharge, 2 cases of death, 10 cases of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The only psychological care, pain care, condition observation, intervention complications, functional exercise to guid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such measures as the senior real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nursing care quality and safety can be protected and deepened.

【Key words】Senior citizens; Hip fracture; Care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208-02

根据老年学的划分,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1]。目前,随着社会老龄化,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逐年增多。高龄老人发生髋部骨折后,由于自身存在的合并症多、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隐匿等特点,使得护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增加。我院在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共收治了44例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由于我们在满足髋部骨折护理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高龄老人所特有的护理需求,护理效果满意,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4例中,男11例,女33例,年龄76~100岁,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30例。 结果为37例治愈出院,5例签字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死亡2例。住院期间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例,尿路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脑梗塞1例。本组病例入院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老年痴呆、肾衰、压疮等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疾病33例。

2 护理实践

2.1 心理护理 :

焦虑、恐惧、自责、担忧医疗费用及康复效果、害怕给家庭和子女带来负担,有积极的治疗愿望却表现为消极的治疗配合,是我们本组44例患者共有的心理特征,针对这一特性,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除了护士特别注重护理行为的耐心和细心,以期使患者从中感受到关怀和照顾,消除治疗担忧和顾虑,护长和责任护士还利用晨、中、晚间查房或自行安排时间,根据对患者病情、文化教育、性格特征等认知的评估,增加与这些患者的“闲聊”工作,即从患者的言谈或家属的状况中寻找出一些“蛛丝马迹”转化为话题,采用正性的积极的鼓励的语言,激化病人的自信心和治疗愿望,对于个别从事教育、医疗职业或曾担任领导工作的患者,我们还适当利用话题唤起患者对工作的热爱回忆与共鸣。有研究表明,帮助患者回忆愉快的、感兴趣的往事,对其心理起正性作用,因为快乐的回忆无论什么时候展现都使人快乐[2]。住院期间能让患者感受快乐,护理的效果也就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护长加强对本组患者家属的沟通,积极向家属提供治疗及康复的信息,主动解决家属提出的或潜在的问题。在本组病例的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赢得家属的信任和支持是有效治疗高龄患者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环节。

2.2 疼痛护理:

疼痛是髋部骨折的重要症状之一,它不仅影响病人的舒适感受,危害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导致自理能力降低,甚至还会加重并存疾病的病情。在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做好以下措施可有效减轻疼痛:①牵引患者保证持续有效牵引。②手术患者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功能位。③加强患者对疼痛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疼痛忍受力。④联合家属和陪人的力量,指导和督促患者多做患肢的主动及被动锻炼,消除患肢肿胀。⑤在护理操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尽可能与患者多谈话。有文献报道,护士与病人仅做5~10min的必要谈话,可使镇痛效果持续18h[3]。⑥采取正确的翻身方法,即患者自行或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使臀部抬高,再用双手伸入按摩臀部,然后垫于软枕使一侧身体倾斜30°,这种翻身方法不但使患者疼痛减轻或者感觉不到疼痛,还利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

2.3 病情观察与处理:高龄患者发生骨折后,创伤的刺激容易引起重要器官功能或器质性的改变。本组病例合并有高血压18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肾衰2例,带入压疮4例。由于高龄患者反应较迟钝,不能客观表述病情,给我们的病情观察和判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本组患者的护理中,我们把以下项目即患者的主诉、患肢血液循环、肿胀程度、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活动情况,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血糖、大小便情况、皮肤情况等作为每班的必定观察和交班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杜绝和防止观察遗漏。本组有14例行手术治疗患者,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较原血压降低20%,冠心病患者无心衰及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控制在5.6~10mmol/L,均可耐受手术[4]。在本组病人的病情处理中,笔者带领护士尤其坚持以下的思想和做法,护理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①在与手术室交接病人时做好病情的最后评估和把关;②医嘱与病情有异,大胆提醒、追问、质疑,不弄清楚不罢休不执行;③所有通过仪器等手段监测得知的数值,必须结合患者的主诉、表现和反应等才对病情作出识别和判断。

2.4 并发症护理

2.4.1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本组发生2例消化道出血,首要的症状是出现黑便,由于我们把大小便纳入观察和交班项目,当病人出现黑便,我们便及时掌握了病人的病情信息,及时给予了一系列相关的护理措施如交代病人暂禁食,监测生命体征,留取大便标本送检,采取血标本送检,加快输液速度,正确使用止血药、制酸药,密切观察有无头晕、心悸、口渴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对症并及时给予干预,有效遏制了病情的发展。

2.4.2 感染护理:①肺部感染护理:本组发生2例肺部感染,落实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有效咳嗽,由责任护士带领助理护士亲力亲为,除此外,定时病室通风,发热者,做好发热护理,保证输注抗生素的时间性、安全性,配合医生提请专科会诊,贯彻实施会诊专科会诊意见,2例肺部感染患者因原并有带入褥疮最终治疗无效发生死亡。②泌尿系感染护理:本组发生3例泌尿系感染,3例病例均是发生在留置尿管时间超过15d以上,并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在护理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病人每天喝水2000ml以上,每周更换尿管,患者一旦发生尿路感染,每周更换一次尿管,无疑是一种去除细菌性生物膜的好方法[5],每日更换引流袋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Bid尿道口清洁,做好尿标本的采取和培养,准确用药,3例均愈合良好。

2.4.3 脑梗塞的护理:本组发生1例,于内固定术后5d发生。患者表现为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由于病人不能表达,偏身感觉障碍导致温觉、痛觉缺失,护理上主要交代家属不能使用热水给病人泡脚,防止烫伤,护士定时查看受压皮肤,以防持久受压但因没有痛觉而形成压疮。

2.5 功能锻炼指导

2.5.1 指导的方式方法:

本组患者年龄均为75岁以上,大都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差,我们在指导功能锻炼时不仅做到多讲解、多示范,使患者掌握有效的锻炼方法,而且在讲解或示范时,邀请家属或陪护一同参与,目的在于教会家属或陪护,让家属和陪护参与对患者功能锻炼的指导和督促。

2.5.2 肢负重行走的安全指导:

髋部骨折治疗的最大成功在于患肢功能的恢复,而患肢功能恢复的关键体现是下肢的负重和行走。本组患者在医嘱允许下地负重行走或借助步行器全身负重活动时,考虑到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年老多病,体弱气虚,预见到会因性低血压和体力不支会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因此做到了以下风险防范,首先,正确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和体力,其次,指导患者做到3个30s,坐起后停30s再下床,下床后停30s后再站立,站立后停30s后再行走,最后在行走过程中,行走路途设椅凳,备行间短暂休息,如果患者诉有不适或观察到患者有异常变化,立即停止行走,搀扶至椅上或床上休息。

3 体会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常见的意外创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社会老龄化的高速发展,高龄老人越来越多,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就越来越高。高龄老年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后,不仅给患者自身、家庭、甚至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难题。临床实践证明,优质的护理质量和服务可以帮助高龄髋部患者重建肢体功能,但要使其恢复较高质量的生活状态,还必须要有更专业的专科康复护理和指导,近几年来,护理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也给护理拓宽了职能和作用。期待更多更普及的骨科专科护士出现,还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一个好步伐,助其走好人生最后的旅程。

参考文献

[1] 殷磊主编.老年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75

[2] 永见溜美子.对高龄痴呆患者智力再生的刺激方法及对护生的影响.看护实践 科学,2002,27(3):73

[3] 傅爱凤,黄日妹.护理干预减轻病人术后疼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2,17(8):603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00-02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现在是社区医院重点关注的疾病,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患者除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外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故对于此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1-3]。2012年3-10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62~78岁,平均(69.5±2.5)岁。其中高血压1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5例,糖尿病12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心理护理。患者患病后心理方面多会出现变化,而乐观的心理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之可以勇敢地面对疾病,乐观从容地面对疾病,从而促进疾病康复是护理人员应尽的责任。

1.2.1 初诊 患者初诊时应首先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为患者建立社区健康档案,通过资料完整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背景、疾病初次发生情况、服用药物情况等。高龄患者多会感到孤独,需要其他人的关怀,护理人员在初次接触时应给予其一个良好的印象,使其信任医务人员,在治疗中积极配合。可通过向其介绍医院环境,搀扶患者等语言和动作取得其信任[4]。

1.2.2 日常生活护理 高龄老人多会很孤独,其子女多在工作,平时很忙,只有节假日才可陪伴。而患病后会感到紧张再结合孤独感多会有厌世的想法,其在日常服用药物时会有倦怠,药物依赖性会较差,这对疾病康复很不利。护理人员应在日常生活中多与患者沟通,可通过电话定期对其回访,询问其现今的疾病、服药、生活等情况,并给予其指导,嘱其定期来医院进行复诊。沟通中应耐心地倾听其的叙述,尽量不要打断。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劝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乐观地面对疾病。在沟通中也可劝导患者多进行兴趣的培养,可定期参加社会活动以消除孤独的心理,多与其他老年人交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疾病的良好控制[5-6]。

1.2.3 制定方案 每个高龄患者的情况均有不同,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在患者社区慢性疾病档案中加入患者心理状况分析的部分,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后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心理方面自卑感强的患者应注重其自尊心,引导其正确地看待日常生活事务,找出自身的问题,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易怒、脾气暴躁的患者应嘱其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对所有事情都应有耐心。高龄老人的心理特征有如下几种情况,(1)孤独:高龄老人中有些是独居生活,生活中很孤独,缺乏与他人的沟通,在失去配偶后其生活更加孤独。空虚、寂寞会产生孤独感,多会有自己已经没用了,对社会对家庭都没有价值了,多会有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易烦易怒的心理表现。(2)依赖心理:高龄老人多会产生依赖的心理,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同情,这样其就找到了一定的安慰。故其什么事情都要询问所信赖的人,缺乏自身的判断,自己本来可以做的事情也依赖他人,如病前可以正常买菜做饭,但患病后就不想去做这些事情。(3)恐惧、悲观:高龄老人患病后会有恐惧、焦虑的心理,其会感到自己拖累儿女,甚至会有消极情绪。长期以往会发展成为抑郁症,对疾病和自身健康有很大伤害,患者可表现为对生活缺乏信心、情绪低落、整天郁郁寡欢、思维迟钝等。

1.2.4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高龄患者知识方面不足,对疾病有所顾虑,故应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定期举行疾病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护理等常规知识。讲解疾病时应口语化,让患者可以了解。组织患者定期交流疾病控制心得,并参与其中,引导其正确控制疾病。一些高龄患者尤其喜欢使用偏方治疗疾病,偏方中有一些有科学性,但很多缺乏科学性,盲目地迷恋偏方会导致疾病控制不良,故在交流中应引导老人使用科学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

心理护理开展前对所有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项,心理护理开展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经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改善,可保持良好的心理面对疾病。心理护理开展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4.2%(32/38),心理护理实施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患者满意度为100%,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讨论

高龄慢性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且这一群体在逐年增多,资料显示我国现今已经进入高龄老龄化社会。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易出现心理问题,抑郁等不良心理表现会对疾病有很大的影响,使疾病恶化[7]。故对此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疾病康复,对治疗有积极意义,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8]。

本组资料中老年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结果显示经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改善,可保持良好的心理面对疾病。心理护理开展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4.2%(32/38),心理护理实施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护理满意度为100%,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表明通过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的致病的心理因素,避免患者的疾病进一步发展,从而出现恶性循环,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也影响整个家庭,使家庭和睦,减轻了家庭的各项负担,患者各项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现今的医学模式尤其重视心理方面的护理,将患者的心理作为疾病改善的一项指标,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应具备心理方面的知识,以适应这一护理模式。故笔者建议应全面提高所有护理人员的心理知识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经验及理论水平,以确保所有患者得到有效地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加强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的面对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对疾病治疗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芳,袁艳蓉,倪兰英,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干部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1(6):85-87.

[2]刘琳,黄荆风.6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查出艾滋病的心理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1,24(3):345-346.

[3]张圣红.不同护理措施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2007,9(4):67-68.

[4]陆鸣亚,葛兆章.部队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154-155.

[5]李别非,谢秀梅,余国龙.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61-63.

[6]严彩莲.心理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32-33.

篇5

关键词: 老年痴呆 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6年8月~2008年9月收治伴老年痴呆的病人共 28例,男性 25例,女性3例,阿尔茨海默病(AD)6 例,血管性痴呆(VD)9 例,混合型痴呆(MIX)13例。其中失语7 例,长期卧床伴大小便失禁,并存在进食障碍9例。自理能力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记忆力差,定向力障碍和睡眠障碍12例。

2 护 理

2.1  积极做好陪护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于高龄老年痴呆病人,应由专人24小时陪护,对陪护及家属进行老年痴呆疾病护理理论知识的培训,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对陪护进行细致的护理操作讲解。并共同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使陪护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认真做好评估加强基础护理

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向家属详细询问病情、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异常行为、情绪变化以及饮食睡眠等,再根据病情制定合理详细护理措施。保持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室内温度相对保持稳定,并随季节变化指导病人及时添减衣服,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护理时密切观察病人躯体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及二便规律,定时安排在固定时间引导其按时入厕,并反复训练。对步态不稳,走路困难的病人,一方面让病人积极活动,另一方面保证病人安全,有人搀扶。对长期坐轮椅和卧床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并根据病情帮助患者做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

2.3 根据病情合理调整饮食

合理的膳食可以延缓老年痴呆的发展,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清淡,软烂易消化食物为主。请营养医师为病人提供专门营养指导,制定合理饮食计划。对长期鼻饲者,要注意监测血糖血脂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并注意口腔清洁卫生,做好口腔护理。

2.4 加强安全护理

 

高龄老年痴呆病人体质差,反应迟钝,步态不稳且动作缓慢,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陪护人员应注意不要让病人单独外出,行走时应有人扶持或照看,以防跌倒、摔伤、骨折。洗澡时注意不要烫伤,进食时要有人照看,以免呛入气管而窒息死亡。鼻饲者要注意防止胃管拔出,必要时用约束带。睡觉时病床要加床档,防止坠床。

2.5 功能锻炼

帮助老年痴呆病人维持逐渐减退的功能十分重要,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辅以康复训练。护理时针对病人的功能障碍从日常生活中选一些病人感兴趣并能帮助其恢复功能的作业,增强病人注意力及记忆力,放松精神,调节情绪。如通过让病人排列数字顺序,物品分类,简单计算等进行思维训练,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包括洗脸、刷牙、吃饭、穿衣、入厕等。

2.6 做好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家人和亲友从思想上情感上尽可能地沟通,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交谈时要有耐心,从言谈中观察患者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的变化,了解患者的爱好与兴趣,指导患者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电视画面和患者感兴趣的报道、新闻等来影响患者情绪,训练患者集中注意力调整器官功能。当语言沟通效果不佳时,可采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促进其心理沟通[2]。使用肢体语言,如微笑、触摸、握手等方式,同时配合简单语言以获取好的效果。南丁格尔把触摸在老年病人护理中的作用定位为可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的自然状态[3]。临床观察,通过对痴呆病人的非语言交流更易赢得患者的信任感。

2.7  加强病情观察做好躯体疾病的护理

高龄老年病人躯体疾病多,病情变化快,而病人反应迟钝,缺乏主诉,病情变化时不易被发现,这就需要护士的密切观察,因此,护士除具备老年病人护理知识外,还应掌握内外科知识及急救技能,熟悉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抢救[4]。

3 体 会

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退化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在治疗上没有更好的方法,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训练是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同时高龄老人已步入生命的晚期,我们除积极治疗其身体疾病以外,最重要的是要为老人减轻痛苦,营造和谐舒适的环境,让他感受家庭般的温暖,亲人般的关怀,使其身心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才能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幸福,安详。

【参考文献】

 

[1]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96.

篇6

【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92-02

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提高,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近年来我科住院患者平均年龄已在83岁以上,静脉输液已成为高龄患者治疗保健的主要措施。在给高龄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其脏器功能减退,防御功能降低,生理、心理、行为和感觉功能衰退,如输液的方法、量、速度、配伍禁忌、输液的顺序和无菌技术等任何环节都存在风险,随时可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造成差错事故,不但给老人造成机体的损伤和心理的创伤,也容易引起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给高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注意潜在护理风险的识别,做好防范措施,优化静脉输液流程,确保高龄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有效性,本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高龄静脉输液患者19958例,总结了其静脉输液护理的风险识别与防危,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科住院的19958例高龄静脉输液患者,年龄80~101岁,男15776例,女3782例。大部分患者正常语言交流能力和感觉、反应能力减退。输液目的为治疗疾病和常规体检保健用药,输液时间最短14d,大部分为长期反复输液者。输液药物种类繁多,涉及各系统、各类型药物。

2 方法

2.1 潜在的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对高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识别、评估、防范和处理潜在的护理风险,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将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减少至最低限度,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的静脉输液为目的。而日常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极其之多,有时甚至是防不胜防,如输液的方法、量、速度、顺序、各种输液反应、药物不良反应、药物配伍、无菌技术、穿刺技术、排气情况、液体外渗、输液部位皮肤情况、患者的依从性、输液疲劳、中途小便、液体走空、拔针方法、个体差异等等。每一环节均存在不同的护理风险,需要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2.2 护理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2.2.1 告知义务在防范高龄静脉输液患者护理风险细节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应加强事先告知义务,让患者和家属、陪护明白接受医疗服务,就要接受可能受到损害的风险[2]。患者知情同意是医疗护理行为的必要条件,也是医疗护理行为合理合法的前提,因此静脉输液前,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把输液目的、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大概的输液时间等风险因素逐一向患者和家属、陪护交代,征得同意,作好记录,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这样既是尊重患者的权益,也是护士自我保护的需要。

2.2.2健康教育贯穿于静脉输液全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和陪护的用药知识宣教,护士除告知患者和陪护疾病相关知识外,在给患者用药前、中、后耐心细致地讲解所用药物的主要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讲解静脉维持用药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及陪护的理解和配合,用药过程中耐心解答各种疑问,注意观察用药反应,杜绝用药差错,确保用药安全。通过在输液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一方面,提高了护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各种药物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每位患者及陪护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另一方面,把健康教育贯穿于输液全过程中,增强了患者的安全感,使之心中有数,同时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加强有效的沟通,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友好的合作。如针对每位老人都希望自己第一个输上液体,并最先输完的心理,健康宣教尤为重要,先后顺序每天轮换。耐心说明控制输液速度的重要性,滴速过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加重心肺负担,易导致心力衰竭或急性肺水肿;拔针后不能马上用热水洗手或敷手,否则易引起青紫等,使老人能够很好地配合。

2.2.3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高龄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2.2.3.1 高龄患者的生理功能处于退行性状态,常见消瘦、体弱、衰竭、发绀、水肿等,皮肤老化、皮下组织疏松、血管弹性差,在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渗透性损伤、静脉炎和输液反应等并发症。输液过程中15~3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记录输液情况和患者主诉、处理情况等,每班床前交接班。判断回血时,不用传统的挤压法,而是逐渐降低输液瓶高度的方法检查回血是否良好。制定拔除液体的标准:穿刺部位或周围皮肤红肿,或主诉痛疼,未见回血,液体滴数减慢或不滴。拔针时,先分离输液贴,只留下压住针眼带敷料的输液贴,然后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快速拔出针头,左手拇指立即顺血管方向纵向按压皮肤针眼和针眼上方的血管5~10min,按压针眼时切勿边压边揉,反复压揉可使凝血的针眼重新出血形成淤斑;当日避免用热水洗手和泡手,防止皮肤青紫。

2.2.3.2 自制白底印有红色“维持通道”字样的不粘胶安全标识:每张3×1cm的长方形小条。应用于静脉输液维持通道的患者。具体方法:在静脉输液用物准备时加备两张此种安全标识,完成静脉穿刺后,将一张“维持通道”标识粘贴于固定针头的胶贴上,标识醒目,提醒护士注意保留此输液通道,勿擅自拔针。将另一张“维持通道”标识粘贴于倒置的输液袋或输液瓶瓶签的右下角,能有效防止双通道以上输液过程中续接错瓶的现象[3]。以后每续接一瓶液体,均在相同位置粘贴上这种安全标识,杜绝了护士拔错针或患者和陪护自拔液体的情况。

2.2.3.3 护理记录单的应用和床前交接班,使每个环节都责任到人,提高了工作透明度和各班的监督作用,预防了护理风险的发生。传统的挤压管道判断血管通畅性的方法,压力大及易使高龄患者及其脆弱的血管破裂并有刺痛,而采用缓慢降低输液瓶的方法判断回血情况时,因有少许回血,迅速将输液瓶回复至原位。该方法对血管的刺激温和,不会因突然加压使患者痛疼和血管破裂。同时制定了规范的拔除液体标准,这样,提高了一次顺利完成输液的比率,也可有效提示护士主动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预防输液并发症、避免液体外渗、皮肤青紫瘀斑等风险的发生。

2.2.4 规范高龄患者静脉输液护理流程,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

2.2.4.1 为了规避风险,使静脉输液在日常工作中顺利实施,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制定规范的输液流程是非常必要的。对原流程重新设计,突出以人为本,加强舒适度,将细节管理、健康教育和护理礼仪融入其中,强调规范性、持续性和系统性,从而实现此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系数,并将优化后的规范流程制成小册子,人手一份。

2.2.4.2 护士与患者沟通不够或沟通不当和护士主动服务意识薄弱是引起护理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改变现状,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不再视静脉输液为单纯的技术性工作,要看到他的服务价值,在传统的静脉输液流程中加入人性化的服务环节,将健康教育贯穿于输液全过程中,处处以高龄老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为主线,不求速度,只求质量。针对高龄患者输液过程中最担心的和最需要满足的问题,制定输液服务流程,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增强了患者和陪护人员的安全感,增加了护士为患者提供舒适服务的意识。对于静脉输液时间较长,保持不变者,常感到疲劳,尤其是液体量多,长时间不能活动者更是如此。

2.2.4.3 护士有计康指导可预防患者的皮肤损坏,帮助输液侧肢体在小范围内平行移动,活动手指;协助患者变换,如坐着输液的患者上床休息;为躺着输液的患者翻身按摩;让患者听广播或看电视,分散注意力,消除其疲劳,增强患者的舒适感。高龄患者均希望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能主动巡视帮助解决其所需。与此同时,患者担心影响进餐是比较集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护士有计划的安排输液时间和顺序,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尽量保证患者正常时间进餐。

3 结果

我科在每月政治部发放回收的住院和出院患者问卷调查中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率为100%,技术操作满意率≥99.8%。

4 小结

静脉输液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主要内容,也是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手段[4]。高龄患者静脉输液中存在着较其他人群更多的护理风险因素。因其基础疾病多且复杂,输液时间长,感觉迟钝和行动迟缓,不良反应和临床症状表现均可不明显等原因,使护理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需要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找出相应的对策,强化风险管理监管体制,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建立系统的输液流程,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将不安全因素降至最低。通过护理风险防范和流程优化,有效地节省操作时间,减轻疼痛,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或避免纠纷发生[5]。

参考文献:

[1] 李淳.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服务质量[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0):954.

[2] 刘洁欣,焦卉.从举证责任倒置谈护理风险细节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1858.

篇7

【摘 要】目的:分析影响高龄疗养员的疗养安全的因素及相应管理对策。方法:连续收集2014 年1 月至2015 年1月收治的100 名高龄疗养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根据疗养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风险管理护理,对比两组风险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疗养员发生安全风险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高龄疗养员的安全风险因素复杂,开展相应的安全风险管理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安全风险的发生率,提高疗养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 风险管理;安全因素;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疗养员[1-2]。疗养护理的基本内涵也逐渐扩展延伸,护理人员也不断扩大自己的职能范围[3]。安全质量管理一直是考核和评价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一个主要指标,病人的安全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项可以提前预防的工作。本文将分析影响高龄疗养员的疗养安全的因素及相应管理对策现将,具体汇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4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之间收治的100 名高龄疗养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男性80 名,女性20 名,年龄都在66-90 岁之间,平均年龄72.5±6.3 岁,疗养时间10-30d,平均疗养时间20±8.3 天。随机分为数目相等的研究组和对照组,且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疗养时间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 风险管理对策

1.2.1 加强安全教育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责任落实到人。在疗养员入院后要及时安排责任护士,介绍相关的注意事项。主动陪同和带领高龄疗养员对基本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动的到病房与其进行交流,耐心、细致的讲授护理疗养相关的保健知识以及安全的注意事项。

1.2.2 加强细节管理

创造良好的疗养环境。首先要加强环境管理,在浴室、卫生间等易滑地方设置扶手以及防滑提醒标志。其次是加强生活用品管理,在浴室内配置木凳及防滑垫,保证室内地面干燥,使用防滑拖鞋。再次是创造便利的交流环境。高龄疗养员的安置尽量安排在光线充足并离护士站较近的地方,利于护理人员和疗养员之间的交流,从而也避免疗养员过于劳累。最后,要给高龄疗养员配置腕带,保证其在院外遭遇意外或者困难时能够及时的找到联系。

1.2.3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疗养院应对高龄的疗养员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安全管理制度,从而保障高龄疗养员的疗养安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采用t 检验,以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疗养员发生安全风险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高龄疗养员的疗养护理安全性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风险因素

(1)环境因素,疗养院环境管理制度以及执行情况是影响疗养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50% 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内光线不好、地面潮湿等环境因素造成的[4-5]。

(2)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应急抢救能力、专业技术及责任安全意识等都会影响高龄疗养员的安全。

(3)病理因素:高龄疗养员多存在慢性病,而且通常难以适应以及旅途劳累等原因造成病情的恶化以及心理的紧张焦虑,增加安全风险。

(4)心理因素:高龄疗养员一般自尊心强、高估自己的能力,不愿意麻烦他人,造成安全隐患。

(5)生理因素:高龄疗养员听力以及记忆功能都减退、行动力、平衡力也都变差,自身面临的风险很大。

3.2 结果分析

通过对高龄疗养员的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疗养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提高护理效率。疗养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以员工和疗养员共同参与式管理的方式来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有助于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疗养护理理念,从而充分调动高龄疗养员对于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和依从性,更好的配合疗养院的各项治疗。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后疗养员的疗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安全风险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综上所述,影响高龄疗养员的安全风险因素复杂,开展相应的安全风险管理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安全风险的发生率,提高疗养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孟庆艳. 影响高龄疗养员疗养安全的因素与安全风险管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3,(31):286-287.

[2] 周满臻, 谭春红, 周敏, 等. 疗养院高龄疗养员的护理安全管理[J]. 东南国防医药,2012,14(5):460-461.

[3] 陈艺香. 高龄疗养员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5):158-159.

篇8

作为高科技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对病人具有损伤轻、痛苦小、瘢痕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2005年-2010年间我院共为626例病人实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包括165例高龄(60岁以上)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的高危病人。通过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对高龄高危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这165例病人平均年龄为67岁,最小60岁,最大74岁。男性95例,女性67例,其中有59例患心脏病,24例患糖尿病,102例患高血压,114例患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17例患胆囊息肉,148例患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平均住院时间为5天,最短3天,最长7天,术后无并发症的病人平均住院5d。大部分当天即可下床活动并进流质饮食。17例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胆漏,2例腹腔内出血,5例肺部感染,9例出现酸血症。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为了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医务人员要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由于对手术过程一些意外以及手术效果的担忧,或是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等原因,患者在术前普遍存在着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因此及时进行沟通交流非常必要。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应提前告知有关胆囊疾病的知识及此项手术的相关信息,如手术方式、手术优点、手术效果及预防一些并发症的措施等,同时也要告知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出血、腹腔脏器损伤或其他伴生疾病等。以此来消除患者的恐惧,取得病人的理解信任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由于高龄患者听力及视力可能出现衰退,医护人员应耐心细致解释注意事项,以亲切的态度来消除老人的顾虑,增强治愈的信心。

2.2重视并发疾病的治疗及护理

由于老年人受其特殊体质的影响,对手术的耐受力较低。在手术前,要特别重视并发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如心电图有异常改变时,要准备药物或配合静脉输液来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状况。

2.3进行常规检查

术前的常规检查不可缺少,如血、尿、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凝血系列、血糖、胸部透视、心电图、肝、胆、胰、B超检查等。

2.4准备皮肤

术前需要进行皮肤的准备,特别注意清洁消毒患者的脐孔。在使用肥皂水浸泡脐孔5min待污垢变软后,用棉签蘸取松节油去除污垢,最后用碘酒及酒精消毒。

2.5胃肠道准备

术前禁食易产气食物。术前6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术前一晚采用甘油合剂灌肠。为了降低胃穿孔的危险,术晨应留置胃管,抽空胃内物。

2.6膀胱的准备

为了穿刺套管针时刺伤膀胱,在术晨留置尿管以保持术中膀胱的空虚状态。

3 术后护理

3.1老年病人

对于老年人特有的体质术后护理时应注意一下几点:(1)密切观察病情。按时测量生命体征,密切关注老人的意识以及肌力恢复情况。(2)心理护理。老年人体质差,术后思想负担较重,医护人员应开导和安慰病人,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3)腹胀、排气困难的护理。由于老年人的体质、缺钾等因素会导致术后腹胀、排气困难,可采用肛管排气、针炙大肠俞、足三里等穴位来解决此问题。同时要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以协助排气,并严格控制饮食,术后二周内严禁高脂品。 转贴于

3.2心脏病病人

由于心脏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较低以及CO2气腹的影响,会出现心动过缓等现象给术后带来风险。对心脏病人,术后要进行监测,对于严重患者还需增加心电图记录、血氧饱和度和CO2的监测。在护理时,要注意对病人的保暖,翻身及搬动病人动作要轻巧,避免病人用力。

3.3高血压病人

对高血压病人而言,护理时应注意一下几点:(1)严格监测血压,控制输液速度;(2)根据血压酌情增加术后止痛剂的用量和次数,保证休息。

3.4呼吸功能障碍病人

呼吸系统病变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对该类病人术后护理时应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吸净痰液,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2)严格监测呼吸功能情况,每10~20分钟需检查周围毛细血管床的反应,并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湿润度。(3)防止病人受凉、感冒,晨晚间护理时注意保暖和避免对流风。

3.5术后并发症护理监测生命体征

(1)术后出血:术后护士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及引流情况,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及全身情况的变化。根据检测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穿刺孔出血及内出血。(2)内脏损伤:术后病人若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白细胞增高等症状,可能为内脏损伤。护理中要做到早发现,对症治疗。(3)胆漏:胆漏表现为腹痛,腹肌紧张,反跳痛,恶心,呕吐等,若腹腔引流量超过150ml可能有胆漏的发生。(4)肺部感染:对于肺部感染病人,首先要解除其思想顾虑,解释咳嗽排痰的重要性,鼓励在床上经常变换,指导病人将痰咳出,也可用超声雾化吸入。(5)高碳酸血症:术前改善心肺功能,术中尽量降低腹腔内CO2压力,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呼吸等,避免高碳酸血症等,降低对生命的威胁性。(6)气腹并发症:术后应严格观察呼吸节律,阴囊和皮下有无气肿以及气肿范围大小,避免气腹并发症。

4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具有的特有的优点,使其成为当今普外科标准手术式。本文通过研究136例高龄高危病人腹腔镜手术的护理方法,认为术前应对其原患疾病进行治疗,护理过程要认真细致,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不同疾病的病人要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对于术后并发症,要做到准确判断、及时处理。即在术前、术中、术后要进行充分的全程护理,严格检测病情,以熟练的操作技术、精心的护理最终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愈率。

参 考 文 献

篇9

关键词: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护理产品;产品设计

随着“银发”时代的来临,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少子化等现象的出现使我国的老龄化显得与众不同。这种严峻的形势使得传统家庭照料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机构养老成为了解决当下养老问题的一大途径。我国在探寻机构养老模式的道路上提出了“医养结合”的概念,着重强调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互结合、服务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在高龄者机构养老的过程中,所涉及产品及护理行为的人性化直接影响到高龄者日常生活中自理和照护过程的感受。因此,“医养结合”模式下的护理产品应当在遵循原本的设计原则,重点考虑高龄者体验的同时,也从护理者的角度出发,提高设计质量。

1“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概念

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老年人患病、发病的概率更高,治愈率更低,甚至某些疾病伴随他们终身,因此,在养老问题上,医疗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机构养老模式而言最大的不同在于资源的结合,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相结合来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该模式主要涵盖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管理机制五个方面。其中,服务主体包含提供医疗、养老服务的机构、护理者,服务客体是需要被照护的高龄者。服务主体提供的服务内容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外,还有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

2护理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

从某种角度来看,机构养老的产品及护理决定了高龄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产品大致可分为功能代偿产品和生活辅助产品。功能代偿产品具体包括轮椅、拐杖、助行器、护理床等,生活辅助产品又分为室内和室外生活辅助产品,涵盖卫浴类、健身类、康复类等产品类型。在国家提出“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后,未来养老机构中所使用的护理产品的设计更应从服务主体、服务客体这两者出发,遵循“安全性、易用性和人性化”原则。

2.1基于机构养老安全的产品设计

在使用护理产品的过程中存在使用者和受用者之分,因此,产品的安全性会直接影响高龄者,甚至是护理者的健康和安全。以轮椅为例,使用者对其安全性的关注主要在于承受一定的质量与冲击,较高的防滑性能,良好的刹车控制性能,是否能使用户进行正确的操作。此处的“用户”便涉及到了高龄者与护理者两类使用者。除了产品本身,机构的护理者对其正确的使用更能让高龄者获得安全感。当前,护理产品安全性已得到不断改进,主要表现在材料、结构和功能上的创新。比如,大部分护理产品都设置了电子报警的功能,保证在出现异常情况时,护理者能第一时间得知并积极应对,从而确保高龄者的安全。换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同样也考虑到了护理者的安全。

2.2基于机构养老易用的产品设计

由于处在晚年,高龄者的各项生理机能慢慢衰退,进而引起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比如处处力不从心会使高龄者对生活逐渐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产品的易用性无疑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点——既要从高龄者的角度考虑,让体能、感知、认知能力等逐渐下降的高龄者能自如地使用产品,也要从机构护理者的角度出发,使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地完成护理工作。现代医疗类产品的设计逐渐趋于智能化,比如可以将监测高龄者身体情况的设备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当监测到使用者身体情况异常时,可以发送这一信息到预先设定好的护理人员的通讯设备上,让护理人员及时知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3基于机构养老人性化的产品设计

从设计的本质上来看,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护理产品更是如此,不仅要给高龄者日常生活和机构护理者的工作带来便捷,更重要的是,能与他们建立情感关系。高龄者的内心通常充斥着对立的情绪,他们既倔强又脆弱,所接触到的产品必须是温暖的、包容的;而机构护理者借助产品进行的护理工作可以说是日复一日,对他们而言,产品应该是有吸引力的。现代养老机构中护理产品的设计应以高龄者与护理者为设计对象,充分结合二者的情感需求,通过产品的每个细节让机构护理者更好地为高龄者提供服务,使其生理上得到的关怀转化为心理上的慰藉。

3结束语

基于机构养老,特别是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的机构养老进行护理产品设计研究,从安全性、易用性和人性化等方面围绕服务主体(机构、护理者)和服务客体(高龄者)进行分析,并对机构养老所涉及的护理产品进行研究。如此一来,便可有效揭示新型养老模式下高龄者机构养老与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也可有针对性地设定高龄者机构养老生活所需产品类型与形式,充分考虑老护理产品所涉及的用户群体的需求,使他们的生活、工作变得更为舒适、便捷,进而体现对高龄者、护理者的关怀。

作者:钟煜岚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6).

篇10

随着人口发展的老年化,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然而高龄老年患者往往身患多种疾病,给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通过施实风险管理流程,保障了患者手术的安全进行,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在本院行髋部手术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20例为对照组;2010年到2011年5月患者38例为观察组。平均年龄 85.5岁;男28例,女30例;并存1~2种内科疾病14例、高血压23例、冠心病13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糖尿病 10例,脑血管病后遗症 8例,老年痴呆5例。 所有患者均经X线、髋部CT,术前的各种检查证实无禁忌证,可以手术的患者。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风险管理护理。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 ①风险因素的认知情况:通过护患沟通方式调查,根据患者神志、营养、卧床时间、原有疾病的程度、压疮、心肺肾功能的检查、胃肠功能进行评估。②风险事件: 探讨本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压疮、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沁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猝死等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1.2.2 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质量的比较 主要对患者及家属的综合满意度调查、护理质控评分、护理文书规范率进行分析。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风险因素认知和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38例,风险因素认知率达100.0%,风险事件发生率达5.3%(与对照组比较,P

2.2 观察两组护理文书规范率、综合满意度及护理质控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38例,护理文书规范率为89.5%,综合满意度为97.4%,质控评分为98.6%(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对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预测和鉴别能力,增强风险意识,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措施如下。

3.1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意识 科室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实施了三级护理质量控制,即护士长-高年资主管护师-管床护士;弹性排班; 每月召开1次风险管理会议;强化并培养全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种操作流程;培养护士对风险实行主动管理,增加自我保护意识,认真书写护理文书。

3.2 培养护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每月定期安排人员进行业务讲座,对涉及的非本专科知识,请相关科室进行护理会诊并讲座,学习先进的护理经验,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3.3 认真履行告知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慎言慎行,耐心、细致、深入浅出地讲解护理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一些特殊检查或治疗,必须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字,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

3.4 倡导人文关怀,做患者的精神支柱 对心理障碍的患者及家属,护士要了解其心理发生的原因,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尽量帮助他们解决能所及的困难;在一些护理操作过程中,尽量保持家属在位,减少患者的焦虑恐惧及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介绍一些经过治疗及护理后康复的患者进行交流,增强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

3.5 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入院后及时评估患者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及风险因素,制定护理方案及护理措施,加强个性化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根据病情的进展、转归,动态式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及家属能认识到自已的潜在危险因素。

总之,通过加强对护理风险的管理,采取各种防范措施,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护患关系,大大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篇11

168位高龄老人来自12个省、市。其中男性132人,女性36人;80~85岁134人,86~90岁28人,90岁以上6人。

2各种慢性疾病统计

患糖尿病68人,高血压、冠心病56人,慢阻肺16人,心律失常、陈旧性心肌梗死12人,冠状动脉支架移入9人,安置心脏起搏器6人,行动不便3人,消化性溃疡2人(其中多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基础疾病)。

3疗养结果

168人在疗养期间均未有异常情况发生,通过药物巩固治疗、音乐疗养、景观疗养、海滨空气负离子浴、心理干预、健康保健知识讲座等方法,所有人员的症状特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部分人员的药物用量也有所减少,达到了健康疗养保健的目的,收到比较明显的身体康复效果。

4疗养分析讨论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处理。由于疗养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南北方地域不同,气候不一,加之路途奔波劳累,容易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高龄老人具有基础疾病相对多而复杂,器官功能下降,免疫力减退,体质较弱等特点。对较特殊的人员,我们采取“六点三到”巡视法。“六点”即一日巡视六次(早6点、上午8点和11点、下午3点和6点、晚9点)。“三到”即在每次巡视中做到看到人、测到位、说到话。巡视重点是观察生命体征及疗养对象在新环境中的休息、睡眠等变化所带来的异常感觉和不适,及时给予相应处置,做到发现及时、判断准确、处理得当,防患于未然。

2)针对高龄老人持久性差、耐力减弱、体质虚弱等特点,我们在景观治疗、海水浴、运动体疗、海滨空气负离子浴及沙浴等疗养健身过程中,针对每一位高龄老人的综合特点,制定适合其自身的科学合理的疗养保健方案,并给予“一对一”的指导、观察和护理,并具体指导逐一实施[1]。

3)对那些身体素质、体质相对稍好一些的高龄老人,如生活自理情况、活动状况、运动状况等相对独立、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老人,我们安排在一起陪同的老伴、子女、亲属或身边工作人员,随身、随地、随时全程陪护,并嘱咐其熟悉疗养注意事项及各种疗养知识和方法,随时掌握老人的一切情况,做到及时了解、及时通报、及时处置。

4)针对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老人,我们特别关注一些疾病在特殊时段的状况,如高血压需关注每日上午、下午两个峰值情况的观测,冠心病人早晨及午后的情况观察等,及时了解这部分高龄老人的病情变化情况、规律和常用药物的效果,可有效地控制好这部分老人的血压和心脏情况,防止因环境改变,劳累、睡眠不足等条件变化而突发意外状况[2]。

5讨论

21世纪的人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水平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也迎来了长寿时代的到来。随之,老龄化问题更加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0%,近半个世纪以及未来的时间里,我国老年人口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老龄老人的增长速度又将大大快于低龄老人的增长速度,这预示着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将迅速增长。

近几年来,我院一直关注、重视高龄老人的疗养、保健、康复工作,紧跟现代医学前进的脚步,以人为本,积极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康复措施,与医疗对象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护、患的关系,医务人员经常与患者交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处处尊重老人、谨慎、谦和,以实际行动和良好的职业情操不断赢得疗养人员的信任和好评。

人作为一个统一的生命机体,他的生命过程必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更是饱经风雨,历经坎坷,为社会、家庭作出了诸多贡献。因此,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探讨保健、康复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已迫在眉睫,集众人之智使老年人安享晚年,使社会更加和谐,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12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多发病,且有并发症多,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尤其高龄、骨质疏松、严重粉碎等不稳定类型的骨折治疗上仍然是一个难题。2007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中,其治疗大多数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龄62~94岁,平均68.5岁;骨折分类:Evans-Jensen分型,Ⅰ型32例,Ⅱ型26例,Ⅲ型43例,IV型44例,Ⅴ型38例,Ⅵ型17例;骨质疏松:Singh指数,Ⅳ级19例,Ⅲ级94例,Ⅱ级86例,Ⅰ级1例(其中1例转移癌);内科并发症:高血压56例,冠心病13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肺气肿3例,肺心病2例,糖尿病6例;其中5例患者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疾患。 1.2 治疗方法 骨折无移位非手术治疗16例,骨折移位拒绝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178例,其中78例采用DHS内固定,23例用多根空心钉内固定,77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

2 结果

178例内固定均在术后3月临床骨愈合,功能恢复良好,18例非手术治疗呈髋内外翻缩短畸形愈合,4例死亡。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多发病,疑难病。近年来随着骨科内固定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完善,只要充分认识到骨折部位骨的机械强度和骨折块的分布,骨折进行稳定复位,合适选择内固定器械、认清内固定器械的优缺点,合理进行内固定物理想置位安放,大多数均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然而,对于老年人协调能力差、高龄、骨质疏松和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治疗上仍然面临容易失败的难题。 以下几点在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

3.1 重视非手术治疗 既往我们遵循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原则进行徒手整复,维持牵引固定,精心调护的方法,积累了一些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出现、降低病残及死亡率的经验。因此,作为这种行之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在我国特别是基层缺乏医疗条件下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对一些高龄老人体质太差,内科问题严重,心肺功能差或骨质疏松,而且粉碎严重极不稳定患者,勉强行手术内固定,内固定也难以固定等情况下,也只能采取加强护理等非手术措施的方法。因此,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特别是不稳定骨折应注意维持足够重量、足够长的牵引固定时间,定期复查X线摄片,密切注视骨折移位情况,加强护理工作及床上的康复活动,根据骨痂的生长情况决定解除固定的时间,同时加强合并症的治疗才能避免出现髋内翻、缩短、旋转等畸形愈合及并发症恶化的出现。

3.2 术前充分准备 术前诊断、骨折类型的分析、手术设计和评估对转子间骨折治疗的成功非常重要。

3.3 合理内固定的选择及操作技术的熟练 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已日趋成熟,内固定器械不断改进和完善,有钉板系统、髓内系统、外固定系统等,但对于各种内固定器械有各自的适应证及优缺点,因此,熟悉器械的固定原理和特性,熟练掌握各种内固定操作技术是骨折内固定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

3.4 术后正确护理合理指导功能锻炼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老人往往全身功能差,并发症多,协调配合能力差,手术内固定虽然可初步稳定骨折端,减少病人的部分痛苦,但仍需积极、耐心、细致地加强术后的全身护理工作,逐步建立病人的自信心及配合治疗能力,从卧床治疗、被动、主动功能锻炼、扶拐部分负重到最后弃拐行走,这一康复过程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术后内固定虽然获得初步稳定,但内侧股骨距分离而未能获足够的力量支撑,因过早、过负荷的承重及活动而造成内固定失效可能性极大,因此,笔者认为对内固定术后骨折端获得稳定的可靠程度及患者的协调配合能力的评估,依此作为制定术后护理措施及如何逐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康复的重要依据,特别是我国目前骨科医师身兼治疗、康复于一体的状况,更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篇13

人口查证揭开“神秘失踪案”

最近,日本许多地方政府展开了对领取养老保险和护理保险高龄老人的查证工作。工作人员要求必须见到高龄老人本人才可以继续发放此类保险。这次查证的结果非常出人意料,许多百岁以上高龄老人已经十几年没有任何行踪。

揭开“百岁老人失踪案”序幕的两起事件都发生在东京都。

从资料来看,居住在东京都杉并区的古谷房现年113岁,是东京都“最高龄女性”。杉并区职员根据老人79岁长女提供的地址,找到老人的“住处”,发现那里两年前就成为东京外环道路待建地,早已是一片空地。8月2日,杉并区政府举行记者会,宣布老人“下落不明”。

而在东京都足立区,现年111岁的加藤宗目前是东京都 “最高龄男性”。足立区职员调查其家人获知,30年前老人就将自己关在房内闭门谢客。由于在房内还找到了1978年11月的报纸,警方确定老人系30年前就已死亡。由于政府一直向加藤支付高龄福利养老金和因其妻2004年8月死亡而享有的各种养老金,警方怀疑其家人是为了骗取养老金而未提交死亡报告书。

数百名高龄老人“下落不明”

随着加藤和古谷房不幸遭遇的披露,日本的媒体和地方政府开始对百岁以上老人的生活状况展开紧锣密鼓的调查,越来越多令人震惊的情况浮出水面。到目前为止,已经确认至少300多名百岁以上高龄老人找不到任何行踪。

《朝日新闻》发现12名百岁以上老人行踪成谜。《读卖新闻》发现了15名这样的百岁老人,《每日新闻》则报道称,仅该报掌握的情况就表明,日本各地至少有18名百岁以上老人失踪。

在日本西部城市神户,官员表示该市登记在案的847名百岁以上老人中有105人行踪不明。神户市政府官员说:“本市已经开始对这105名百岁老人的状况展开调查。 ”

这些老人如果都还健在,他们中有些人的年纪甚至比日本官方承认的最长寿者、113岁的佐贺县居民长谷川都要大。一名老年妇女按照其登记的出生日期算甚至已经有125岁了。

在大阪,857名登记在案的百岁老人中有64人不知所踪。当地官员8月5日证实说,大阪市一名登记年龄为127岁的老人实际上在1966年就已去世。

北九州市政府也表示,该市至少有10名百岁老人行踪不明。

年长者生活环境堪忧

根据“老年医学研究组织”的数据,目前可查证的世界上最年长的寿星是法国女性由基尼・布蓝查德,她出生于1896年2月16日,现年114岁。今年5月,日本的知念镰在115岁生日到来前一周逝世,布蓝查德由此成为“世界第一寿星”。

日本历来以长寿闻名,仅东京就有约2500名登记在案的百岁以上老人。去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22.7%,创下了纪录。与此同时,日本14岁以下的人口只占人口总数的13.3%,是27个人口达4000万以上的国家中比例最低的。

人口的老龄化和出生率低下给日本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担心,政府的社会负担和养老计划负担会越来越重,而在不久的未来,日本又可能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局面。

由于收入低下、工作不稳定、生活条件太差等原因,日本年长者的犯罪率、酗酒率和自杀率也在逐渐上升。

亲情纽带受到严重挑战

多位“百岁寿星”实际竟然下落不明,这让日本这个逐渐老龄化的国家陷入了不安之中。

亲人不管不问,社会工作者工作不力,老人在遗忘中被孤立,与社会隔绝。日本年长者晚年独居的孤独景象触动了社会的神经。

每年9月21日是日本的“老人节”,根据去年日本政府的报告显示,日本有40399名百岁以上的老人。如今,这个数字肯定会缩水不少。

《朝日新闻》发表评论指出,“应该是老人最亲近的家属却不知道他们的长辈身在何处,在很多案例中,家人甚至不愿求助警方寻找老人的下落。这种情况表明,社会中存在大量没有家人可以求助的孤独老人,他们与家人的亲情纽带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

《朝日新闻》指出,这一问题也引发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除非政府方面获悉老人已经去世,否则他们将持续发放养老金,这会导致某些贪婪的家属故意隐瞒老人的死讯以此获利。

“长寿大国”名号遭质疑

这一系列事件还引发了人们对日本人预期寿命全球第一高的怀疑。

美联社的报道中说,日本号称是全球拥有百岁以上老人最多的国家,但是这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却发现,许多百岁老人很可能几年前就已经离开人世。所谓的“世界第一长寿大国”或许只是因为统计数据失准造成的假象而已。

但日本厚生劳动省官员8月13日表示,虽然最近接连发现百岁老人行踪不明事件,但这并不影响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减少数据的模糊性,相关部门在统计伊始就未计入98岁以上男性和103岁以上女性的数据。

平均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健康福利水平的指标。 2009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为女性86.44岁,男性79.59岁。女性平均寿命连续25年名列世界第一。据厚生劳动省人口动态与保健统计科称,平均寿命是根据每5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计算的。调查员走访各个家庭进行人口调查时,并没有将不住在该家庭的居民统计在内。

政府将逐一确认老人近况

最近的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日本的老人是多么“脆弱”。通常,日本每位百岁以上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当地政府部门送来的信件和礼物,一般是通过邮寄方式送出。而政府几乎不会主动采取措施核实老人的情况。

日本全国多个地方发生百岁老人下落不明事件之后,厚生劳动大臣长妻昭表示,将设法直接与全国110岁以上老人会面,以确认他们是否还在世。具体方法为:通过日本年金机构记录获取养老金领取者的住址后,委托市町村负责人来进行会面。

对于百岁老人,厚生劳动省要求各地方政府每年进行书面调查和生存确认,但没有严格规定确认生存的方法。

据报道,日本各地政府多通过向百岁老人的家人或向其入住的养老机构打电话询问,也有的是通过由地方政府官员向最高龄者赠送纪念品的方式确认。原则上,百岁老人本人或家人提交书面报告即获认可,各地方政府并未严格确认其报告内容。

东京都足立区相关职员说,行政机构无权监视高龄者,也没有进入家庭直接确认的权利,再加之人手不足等原因,各级行政机构难以把握百岁老人的真实现状。

生活方式变化没有做好准备

老人失踪事件,最令人震惊的是社会冷漠。

筑波大学的退休心理学教授井上胜也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90%的年长者与孩子们居住在一起,而现在,这一比例下降到了50%以下。虽然这一比例比很多西方国家要高,但是,家庭居住模式的变化速度太快,导致很多老年人与社会的联系脱节。

“过去,人们习惯于照顾年长的父母,”井上胜也说,“但随着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照顾父母的念头似乎在人们脑海中越来越淡漠。 ”

由于日本缺少老年人的疗养院,老人得不到照料的问题越发突出。

研究家庭社会学的中央大学教授山田昌弘认为,在老龄化进程中,父母和子女都在老龄化,子女委托他人护理父母,导致子女和父母见面的时间逐渐减少。日本城市化的高度发展,使相互确认健在的社会功能几乎崩溃。老人失踪案件值得日本各级政府机构反思。

日本媒体指出,尽管西方社会中核心家庭的比例更高,但是日本社会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例如为老人提供广泛的支持网络、帮助老人继续融入社会、构筑社会关系等。

传统社区的紧密关系在城市人口流动和“高楼一族”的冲击下渐渐消失。在城市的楼房中,对邻居的关心很可能被视为冒犯或刺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