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1 10:07: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龄老人的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 高龄创伤;院外;情感状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高龄患者逐年增加。出院后的情感变化直接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1]。苏州九龙医院骨科2006年下半年起组建电话回访小组,按照Swiontkowski MF的肌肉骨骼功能评分(SMFA)之情感状态表制定表格模版[2]进行电话随访,以求找出影响骨科高龄患者情感状态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结果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现将具体方法和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出院的70岁以上患者回访资料78份,除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电话联系外,回访成功65人次,回访成功率为83.3%。回访患者年龄70~98岁。其中男40例,女25例。被访者为本人接听电话者43例,由家属或其他人代述者22例。

1.2 方法

1.2.1 设立电话回访小组 由五名护理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强、普通话标准的责任组长组成。其中一人熟练掌握苏州方言,两人熟练掌握英语口语。

1.2.2 回访内容与方法 按照Swiontkowski MF的肌肉骨骼功能评分(SMFA)之情感状态表制定表格模版进行电话询问、记录(表1)。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条件:(1)按照变量定义协方差式样。(2)在协方差响应中,只考虑因子条件。(3)α=0.01为水准。(4)可信度:95%。见表2和表3。

2 结果

2.1 各项因子对情感因素的影响 统计学分析表明,各项评价内容均有统计学意义(表3)。但在直线回归统计(表2)中表现,因子1和因子6无统计表1 SMFA综合表表2 直线回归统计表表3 多重线回归统计分析表学意义。间接表明高龄患者出院后影响情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受伤及亲人的关照程度,而睡眠和劳累对高龄创伤患者的情感变化而言属于次要因素。

2.2 制定干预措施 (1)做好高龄患者家庭沟通工作,特别关照患者家属对老人的注意度和关怀,更好地帮助患者情感上获得支持。(2)不仅是指导高龄患者出院后的患肢功能锻炼和注意事项,同时教会家属,由家属在家中给予患者指导支持,使患者获得心理支持照顾,帮助患者获得肢体功能的最大康复。(3)根据每例患者表格评分的结果与家属进行针对性的沟通,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最终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在当今老龄化社会里,高龄患者院外家庭护理已经成为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电话已经成为最普及、便捷、廉价的沟通手段,关丽芝在2007年就已经提出了出院后电话回访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3]。电话回访将医疗服务从院内延伸到了院外并且扩大了功能,通过电话随访了解影响高龄患者情感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可帮助我们找到干预措施,进一步帮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初步了解了影响高龄创伤患者的情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创伤和家庭关怀。前者不能改变而后者是可以提高的,因而在回访中我们有意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鼓励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与老人多交流,给予理解、支持和精神照顾,解除老人的心理顾虑。使许多原本不能及时得到家庭情感支持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理解和支持,让家庭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想法,帮助患者患肢及全身的机能状况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恢复。同时我们在电话回访中更注重患者的人文精神关怀,帮助高龄患者更好地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恢复,最终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我们做的样本有限,还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出影响高龄创伤患者情感变化主要相关因素,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积累。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31-04

Effects of a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program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XUN Xueqin, LI Ping, ZHANG Jinlan, CAI Jinglei

(Lao Xime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program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community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Method:81 elderly aged 80 and ov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41) and the control group (n=40).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the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for 6 months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he data of the general condi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collected at baseline,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The QOL scores of the 81 elderl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hinese norm (P

KEY WORDS nurse; general team; community;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life quality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等多种现代化因素的共同作用,高龄独居老人逐年增加,这一弱势人群的生活质量值得引起关注。随着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功能的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角色功能也在不断扩展,为患者做出正确、有效的临床决策已成为护士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之一[1]。针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医师工作繁忙,无法满足辖区内高龄独居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本研究成立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上门家访服务,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社会问题,显著改善了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按照投掷硬币法将该社区4个全科团队随机分为干预组(2个团队)和对照组(2个团队),按照纳入标准选取居住在团队服务覆盖区域内,年龄在80岁以上、神志清楚、认知良好、调查及实施干预期间均在该地居住、愿意配合调查研究的高龄独居老人,向老人解释本调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干预组41例,男3人,女38人,平均年龄(84.98±4.23)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人,初中6人,高中及以上3人;平均患病(3.05±1.66)种。对照组40例,男3人,女37人,平均年龄(85.22±4.59)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3人,初中1人,高中及以上6人;平均患病(2.95±1.38)种。两组老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以及患病种类、数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炅湓岁以上、神志清楚、认知良好、调查及实施干预期间均在该地居住、愿意配合调查研究的高龄独居老人,向老人解释本调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干预组41例,男3人,女38人,平均年龄(84.98±4.23)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人,初中6人,高中及以上3人;平均患病(3.05±1.66)种。对照组40例,男3人,女37人,平均年龄(85.22±4.59)岁;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3人,初中1人,高中及以上6人;平均患病(2.95±1.38)种。两组老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文化程度以及患病种类、数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存入我的阅览室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吴伟琼. 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吴伟琼. 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存入我的阅览室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吴伟琼. 社区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J].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2份问卷对高龄独居老人进行调查。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情况、患病情况、目前用药等项目;2)WHOQOL-BREF生活质量问卷:该量表根据WHO QOL-100简化而来,由躯体健康、心理功能、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及2个询问个体关于自身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的独立项目,共26个条目组成,采用1~5分评分制,部分条目反向记分,按公式:(原来得分-4)x(100/16)转化为百分制,与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价性,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3]。

1.2.2 干预方法

1)团队组建:包括社区护士4名,全科医生1名,预防保健医生1名,心理咨询专家1名。在实施干预前,对4名参与课题的社区护士进行了调查员培训,在收集资料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保持客观恒定的判断标准,认真观察老人的表情、语气,答案向老人核对判定。

2)干预组:对高龄独居老人实施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由护士实施上门家访服务,采用入户面对面评估的形式进行,干预频率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体服务内容为:①慢性病综合防治指导,主要是进行基本药物指导,安全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确服药方法,协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建立主观能动性。②健康教育,针对每个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睡眠质量的保证,保持心情的愉悦,排除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感,强化他们的健康行为。③居家安全的指导,水、电、煤气的安全使用,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项。④心理疏导,主要针对老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表达,对生活的态度、疾病的认识、人际关系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交谈、解释、共感等方法促进老人进行自我调节。干预时间6个月。

3)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门诊治疗,预防科人员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进行双人核对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采用重复方差测量方法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等领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我国常模水平(P<0.001),结果见表1。

2.2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生理、社会、环境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心理领域两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01);生活质量各领域不同时间效应的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不同干预措施处理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单独分析两组各时间点的处理效应发现:干预组在干预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老西门社区是老城厢区,这里的房屋设施陈旧老化严重,老人们居住的环境狭小、阴暗,多数是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平时除了子女、邻居、街道等给予一些相关帮助外,没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机构给予长期稳定的帮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无人照料、疾病无人过问、物质生活困难、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家庭、社会等原因,独居老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离开原来的居所,害怕进入新环境,采取主动独居[4];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龄独居,做饭、购物、料理家务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明显,患病时缺乏必要的照顾,特别是当老人突然发病或发生意外时;所有这一切,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就十分困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对高龄独居老人尤为关键。

3.2 护士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可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士定期上门家庭访视,不仅对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如测血压、血糖等,同时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防护措施,如指导居家环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时、季节变化时的注意事项等,切实关注并解决了老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高龄老人长期独居,多数老人居住场所闭塞,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独和寂寞,这些负性情绪的强烈或反复体验对老人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刺激,社区护士能主动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倾听[5],鼓励老人多讲话、多表达,运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体验老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了高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显著改善干预组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对照组前后变化不明显。

3.3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模式与之前传统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比,优点突出,可行性强,具体为:1)进入社区全科团队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年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她们定期要下社区进行家庭访视,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等,通过陪老人聊天的形式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对于高龄独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护理,更是这些护士的优势所在。2)满足被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高龄独居老人所产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都对社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护士主导全科团队能更好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大程度的发挥护士的临床决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社区护士缺乏相关的社区居家干预知识,临床决策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门服务时间消耗比实际工作长,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未能体现多劳多得[7]。所以,为了保障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高社区护士素质,进行相应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需要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护士待遇,给予经济和荣誉鼓励,留住护理人才。

4 小结

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能显著提高高龄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合理利用了社区卫生人力资源,节约了医疗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涛, 方积乾, Power, 等. 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刘清, 等. 护士主导全科团队服务对高龄独居老人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吴亚君. 发挥社区护士角色功能的意义[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3): 227-229.

篇3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nurs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LI Xiaoya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lderly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nursing measures to protect and deepen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care of security. Methods: 44 cases of elderly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and nursing measures to cure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44 cases of patients, 37 cases of patients discharged, asked to sign to give up the treatment of five cases of discharge, 2 cases of death, 10 cases of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The only psychological care, pain care, condition observation, intervention complications, functional exercise to guid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such measures as the senior real hip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nursing care quality and safety can be protected and deepened.

【Key words】Senior citizens; Hip fracture; Care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208-02

根据老年学的划分,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1]。目前,随着社会老龄化,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逐年增多。高龄老人发生髋部骨折后,由于自身存在的合并症多、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隐匿等特点,使得护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增加。我院在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共收治了44例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由于我们在满足髋部骨折护理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高龄老人所特有的护理需求,护理效果满意,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4例中,男11例,女33例,年龄76~100岁,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30例。 结果为37例治愈出院,5例签字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死亡2例。住院期间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例,尿路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脑梗塞1例。本组病例入院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老年痴呆、肾衰、压疮等其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疾病33例。

2 护理实践

2.1 心理护理 :

焦虑、恐惧、自责、担忧医疗费用及康复效果、害怕给家庭和子女带来负担,有积极的治疗愿望却表现为消极的治疗配合,是我们本组44例患者共有的心理特征,针对这一特性,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除了护士特别注重护理行为的耐心和细心,以期使患者从中感受到关怀和照顾,消除治疗担忧和顾虑,护长和责任护士还利用晨、中、晚间查房或自行安排时间,根据对患者病情、文化教育、性格特征等认知的评估,增加与这些患者的“闲聊”工作,即从患者的言谈或家属的状况中寻找出一些“蛛丝马迹”转化为话题,采用正性的积极的鼓励的语言,激化病人的自信心和治疗愿望,对于个别从事教育、医疗职业或曾担任领导工作的患者,我们还适当利用话题唤起患者对工作的热爱回忆与共鸣。有研究表明,帮助患者回忆愉快的、感兴趣的往事,对其心理起正性作用,因为快乐的回忆无论什么时候展现都使人快乐[2]。住院期间能让患者感受快乐,护理的效果也就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护长加强对本组患者家属的沟通,积极向家属提供治疗及康复的信息,主动解决家属提出的或潜在的问题。在本组病例的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赢得家属的信任和支持是有效治疗高龄患者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环节。

2.2 疼痛护理:

疼痛是髋部骨折的重要症状之一,它不仅影响病人的舒适感受,危害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导致自理能力降低,甚至还会加重并存疾病的病情。在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做好以下措施可有效减轻疼痛:①牵引患者保证持续有效牵引。②手术患者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功能位。③加强患者对疼痛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疼痛忍受力。④联合家属和陪人的力量,指导和督促患者多做患肢的主动及被动锻炼,消除患肢肿胀。⑤在护理操作中体现人文关怀,尽可能与患者多谈话。有文献报道,护士与病人仅做5~10min的必要谈话,可使镇痛效果持续18h[3]。⑥采取正确的翻身方法,即患者自行或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使臀部抬高,再用双手伸入按摩臀部,然后垫于软枕使一侧身体倾斜30°,这种翻身方法不但使患者疼痛减轻或者感觉不到疼痛,还利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

2.3 病情观察与处理:高龄患者发生骨折后,创伤的刺激容易引起重要器官功能或器质性的改变。本组病例合并有高血压18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肾衰2例,带入压疮4例。由于高龄患者反应较迟钝,不能客观表述病情,给我们的病情观察和判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本组患者的护理中,我们把以下项目即患者的主诉、患肢血液循环、肿胀程度、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活动情况,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血糖、大小便情况、皮肤情况等作为每班的必定观察和交班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杜绝和防止观察遗漏。本组有14例行手术治疗患者,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较原血压降低20%,冠心病患者无心衰及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患者将血糖控制在5.6~10mmol/L,均可耐受手术[4]。在本组病人的病情处理中,笔者带领护士尤其坚持以下的思想和做法,护理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①在与手术室交接病人时做好病情的最后评估和把关;②医嘱与病情有异,大胆提醒、追问、质疑,不弄清楚不罢休不执行;③所有通过仪器等手段监测得知的数值,必须结合患者的主诉、表现和反应等才对病情作出识别和判断。

2.4 并发症护理

2.4.1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本组发生2例消化道出血,首要的症状是出现黑便,由于我们把大小便纳入观察和交班项目,当病人出现黑便,我们便及时掌握了病人的病情信息,及时给予了一系列相关的护理措施如交代病人暂禁食,监测生命体征,留取大便标本送检,采取血标本送检,加快输液速度,正确使用止血药、制酸药,密切观察有无头晕、心悸、口渴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对症并及时给予干预,有效遏制了病情的发展。

2.4.2 感染护理:①肺部感染护理:本组发生2例肺部感染,落实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有效咳嗽,由责任护士带领助理护士亲力亲为,除此外,定时病室通风,发热者,做好发热护理,保证输注抗生素的时间性、安全性,配合医生提请专科会诊,贯彻实施会诊专科会诊意见,2例肺部感染患者因原并有带入褥疮最终治疗无效发生死亡。②泌尿系感染护理:本组发生3例泌尿系感染,3例病例均是发生在留置尿管时间超过15d以上,并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在护理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病人每天喝水2000ml以上,每周更换尿管,患者一旦发生尿路感染,每周更换一次尿管,无疑是一种去除细菌性生物膜的好方法[5],每日更换引流袋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Bid尿道口清洁,做好尿标本的采取和培养,准确用药,3例均愈合良好。

2.4.3 脑梗塞的护理:本组发生1例,于内固定术后5d发生。患者表现为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由于病人不能表达,偏身感觉障碍导致温觉、痛觉缺失,护理上主要交代家属不能使用热水给病人泡脚,防止烫伤,护士定时查看受压皮肤,以防持久受压但因没有痛觉而形成压疮。

2.5 功能锻炼指导

2.5.1 指导的方式方法:

本组患者年龄均为75岁以上,大都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差,我们在指导功能锻炼时不仅做到多讲解、多示范,使患者掌握有效的锻炼方法,而且在讲解或示范时,邀请家属或陪护一同参与,目的在于教会家属或陪护,让家属和陪护参与对患者功能锻炼的指导和督促。

2.5.2 肢负重行走的安全指导:

髋部骨折治疗的最大成功在于患肢功能的恢复,而患肢功能恢复的关键体现是下肢的负重和行走。本组患者在医嘱允许下地负重行走或借助步行器全身负重活动时,考虑到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年老多病,体弱气虚,预见到会因性低血压和体力不支会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因此做到了以下风险防范,首先,正确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和体力,其次,指导患者做到3个30s,坐起后停30s再下床,下床后停30s后再站立,站立后停30s后再行走,最后在行走过程中,行走路途设椅凳,备行间短暂休息,如果患者诉有不适或观察到患者有异常变化,立即停止行走,搀扶至椅上或床上休息。

3 体会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常见的意外创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社会老龄化的高速发展,高龄老人越来越多,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就越来越高。高龄老年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后,不仅给患者自身、家庭、甚至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难题。临床实践证明,优质的护理质量和服务可以帮助高龄髋部患者重建肢体功能,但要使其恢复较高质量的生活状态,还必须要有更专业的专科康复护理和指导,近几年来,护理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也给护理拓宽了职能和作用。期待更多更普及的骨科专科护士出现,还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一个好步伐,助其走好人生最后的旅程。

参考文献

[1] 殷磊主编.老年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75

[2] 永见溜美子.对高龄痴呆患者智力再生的刺激方法及对护生的影响.看护实践 科学,2002,27(3):73

[3] 傅爱凤,黄日妹.护理干预减轻病人术后疼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2,17(8):603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00-02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现在是社区医院重点关注的疾病,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患者除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外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故对于此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1-3]。2012年3-10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62~78岁,平均(69.5±2.5)岁。其中高血压1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5例,糖尿病12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心理护理。患者患病后心理方面多会出现变化,而乐观的心理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之可以勇敢地面对疾病,乐观从容地面对疾病,从而促进疾病康复是护理人员应尽的责任。

1.2.1 初诊 患者初诊时应首先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为患者建立社区健康档案,通过资料完整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背景、疾病初次发生情况、服用药物情况等。高龄患者多会感到孤独,需要其他人的关怀,护理人员在初次接触时应给予其一个良好的印象,使其信任医务人员,在治疗中积极配合。可通过向其介绍医院环境,搀扶患者等语言和动作取得其信任[4]。

1.2.2 日常生活护理 高龄老人多会很孤独,其子女多在工作,平时很忙,只有节假日才可陪伴。而患病后会感到紧张再结合孤独感多会有厌世的想法,其在日常服用药物时会有倦怠,药物依赖性会较差,这对疾病康复很不利。护理人员应在日常生活中多与患者沟通,可通过电话定期对其回访,询问其现今的疾病、服药、生活等情况,并给予其指导,嘱其定期来医院进行复诊。沟通中应耐心地倾听其的叙述,尽量不要打断。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劝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乐观地面对疾病。在沟通中也可劝导患者多进行兴趣的培养,可定期参加社会活动以消除孤独的心理,多与其他老年人交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疾病的良好控制[5-6]。

1.2.3 制定方案 每个高龄患者的情况均有不同,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在患者社区慢性疾病档案中加入患者心理状况分析的部分,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后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心理方面自卑感强的患者应注重其自尊心,引导其正确地看待日常生活事务,找出自身的问题,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易怒、脾气暴躁的患者应嘱其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对所有事情都应有耐心。高龄老人的心理特征有如下几种情况,(1)孤独:高龄老人中有些是独居生活,生活中很孤独,缺乏与他人的沟通,在失去配偶后其生活更加孤独。空虚、寂寞会产生孤独感,多会有自己已经没用了,对社会对家庭都没有价值了,多会有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易烦易怒的心理表现。(2)依赖心理:高龄老人多会产生依赖的心理,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同情,这样其就找到了一定的安慰。故其什么事情都要询问所信赖的人,缺乏自身的判断,自己本来可以做的事情也依赖他人,如病前可以正常买菜做饭,但患病后就不想去做这些事情。(3)恐惧、悲观:高龄老人患病后会有恐惧、焦虑的心理,其会感到自己拖累儿女,甚至会有消极情绪。长期以往会发展成为抑郁症,对疾病和自身健康有很大伤害,患者可表现为对生活缺乏信心、情绪低落、整天郁郁寡欢、思维迟钝等。

1.2.4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高龄患者知识方面不足,对疾病有所顾虑,故应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定期举行疾病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护理等常规知识。讲解疾病时应口语化,让患者可以了解。组织患者定期交流疾病控制心得,并参与其中,引导其正确控制疾病。一些高龄患者尤其喜欢使用偏方治疗疾病,偏方中有一些有科学性,但很多缺乏科学性,盲目地迷恋偏方会导致疾病控制不良,故在交流中应引导老人使用科学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

心理护理开展前对所有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项,心理护理开展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经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改善,可保持良好的心理面对疾病。心理护理开展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4.2%(32/38),心理护理实施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患者满意度为100%,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讨论

高龄慢性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且这一群体在逐年增多,资料显示我国现今已经进入高龄老龄化社会。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易出现心理问题,抑郁等不良心理表现会对疾病有很大的影响,使疾病恶化[7]。故对此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疾病康复,对治疗有积极意义,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8]。

本组资料中老年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结果显示经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改善,可保持良好的心理面对疾病。心理护理开展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4.2%(32/38),心理护理实施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护理满意度为100%,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表明通过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的致病的心理因素,避免患者的疾病进一步发展,从而出现恶性循环,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也影响整个家庭,使家庭和睦,减轻了家庭的各项负担,患者各项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现今的医学模式尤其重视心理方面的护理,将患者的心理作为疾病改善的一项指标,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应具备心理方面的知识,以适应这一护理模式。故笔者建议应全面提高所有护理人员的心理知识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经验及理论水平,以确保所有患者得到有效地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加强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的面对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对疾病治疗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芳,袁艳蓉,倪兰英,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干部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1(6):85-87.

[2]刘琳,黄荆风.6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查出艾滋病的心理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1,24(3):345-346.

[3]张圣红.不同护理措施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2007,9(4):67-68.

[4]陆鸣亚,葛兆章.部队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154-155.

[5]李别非,谢秀梅,余国龙.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61-63.

[6]严彩莲.心理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32-33.

篇5

关键词: 老年痴呆 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6年8月~2008年9月收治伴老年痴呆的病人共 28例,男性 25例,女性3例,阿尔茨海默病(AD)6 例,血管性痴呆(VD)9 例,混合型痴呆(MIX)13例。其中失语7 例,长期卧床伴大小便失禁,并存在进食障碍9例。自理能力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记忆力差,定向力障碍和睡眠障碍12例。

2 护 理

2.1  积极做好陪护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于高龄老年痴呆病人,应由专人24小时陪护,对陪护及家属进行老年痴呆疾病护理理论知识的培训,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对陪护进行细致的护理操作讲解。并共同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使陪护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认真做好评估加强基础护理

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向家属详细询问病情、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异常行为、情绪变化以及饮食睡眠等,再根据病情制定合理详细护理措施。保持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室内温度相对保持稳定,并随季节变化指导病人及时添减衣服,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护理时密切观察病人躯体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及二便规律,定时安排在固定时间引导其按时入厕,并反复训练。对步态不稳,走路困难的病人,一方面让病人积极活动,另一方面保证病人安全,有人搀扶。对长期坐轮椅和卧床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并根据病情帮助患者做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

2.3 根据病情合理调整饮食

合理的膳食可以延缓老年痴呆的发展,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低脂,清淡,软烂易消化食物为主。请营养医师为病人提供专门营养指导,制定合理饮食计划。对长期鼻饲者,要注意监测血糖血脂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并注意口腔清洁卫生,做好口腔护理。

2.4 加强安全护理

 

高龄老年痴呆病人体质差,反应迟钝,步态不稳且动作缓慢,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陪护人员应注意不要让病人单独外出,行走时应有人扶持或照看,以防跌倒、摔伤、骨折。洗澡时注意不要烫伤,进食时要有人照看,以免呛入气管而窒息死亡。鼻饲者要注意防止胃管拔出,必要时用约束带。睡觉时病床要加床档,防止坠床。

2.5 功能锻炼

帮助老年痴呆病人维持逐渐减退的功能十分重要,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辅以康复训练。护理时针对病人的功能障碍从日常生活中选一些病人感兴趣并能帮助其恢复功能的作业,增强病人注意力及记忆力,放松精神,调节情绪。如通过让病人排列数字顺序,物品分类,简单计算等进行思维训练,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包括洗脸、刷牙、吃饭、穿衣、入厕等。

2.6 做好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家人和亲友从思想上情感上尽可能地沟通,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交谈时要有耐心,从言谈中观察患者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的变化,了解患者的爱好与兴趣,指导患者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电视画面和患者感兴趣的报道、新闻等来影响患者情绪,训练患者集中注意力调整器官功能。当语言沟通效果不佳时,可采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促进其心理沟通[2]。使用肢体语言,如微笑、触摸、握手等方式,同时配合简单语言以获取好的效果。南丁格尔把触摸在老年病人护理中的作用定位为可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的自然状态[3]。临床观察,通过对痴呆病人的非语言交流更易赢得患者的信任感。

2.7  加强病情观察做好躯体疾病的护理

高龄老年病人躯体疾病多,病情变化快,而病人反应迟钝,缺乏主诉,病情变化时不易被发现,这就需要护士的密切观察,因此,护士除具备老年病人护理知识外,还应掌握内外科知识及急救技能,熟悉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抢救[4]。

3 体 会

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退化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在治疗上没有更好的方法,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训练是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同时高龄老人已步入生命的晚期,我们除积极治疗其身体疾病以外,最重要的是要为老人减轻痛苦,营造和谐舒适的环境,让他感受家庭般的温暖,亲人般的关怀,使其身心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才能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幸福,安详。

【参考文献】

 

[1]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