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1 10:07: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S3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105-01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粮食产量和品质飞跃的基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的实施,在新品种审定、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1]。因此,客观了解、分析品种审定与推广中的问题,关系到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2]。
1品种审定与推广的法律关系
1.1品种审定与推广的关系
根据《种子法》第十六条“通过国家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良种由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可以在全国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通过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良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的规定可知,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品种,不需要经过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试验、示范,即可在全国或该省行政区域内适宜的生态区域推广,品种审定前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生产试验过程已取代了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新品种推广中先试验、示范的环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技推广法》)“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的原则相抵触。
1.2相邻省审定属于同一生态区域品种的推广
《种子法》第十六条还规定“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的地域,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引种”。根据农业部(农办政函[2006]8号)关于“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解释包括以下2种情形:一是未经国家级审定通过,也未经省级审定通过;二是在审定公告的适宜生态区域外推广的。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通过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审定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地域品种的,是可以经营、推广的。其理由:一是同一生态区域的农作物品种生长不应受行政区域的限制;二是《种子法》对违反该规定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款(地方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存在的问题
2.1审定品种推广中存在的纠纷
《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只规定了对新品种及育种者的权限保护,鼓励群众选种自由等,而忽略了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处理规定。《种子法》第十七条规定“应当审定的农作物品种未经审定通过的,不得广告,不得经营、推广”。对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行为,由县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依据《种子法》的相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对经营推广已审定品种或未审定品种造成损失的赔偿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2007年以来,在泗洪县经营推广通过审定的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未经当地试验、示范种植而大面积推广,导致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新品种纠纷案件正在迅速蔓延,而这些纠纷也很难定性、难以处理。种子选育、经营单位、品种审定部门无任何一方承担责任,最终损失的是农民,危害的是国家粮食安全。
2.2农民购种成本增加,市场品种多、乱、杂
随着《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新品种保护力度加大,新品种选育审定数量增加较快,品种所有权人为在短期内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制定的种子价格较高,其价格通常是未保护品种的1~2倍。由此带来的:一是增加了农民的购种成本;二是影响了新品种的推广,新品种价格高也是造成老品种仍有生存空间,市场品种多、乱、杂的主要原因之一[3]。
2.3审定品种的退出管理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和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加大了已审定品种的退出力度,对促进品种更新换代、遏制套牌侵权、确保品种真实性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种子法》制定了品种审定制度,没有品种退出制度的法律规定,虽然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品种退出的规定,但《种子法》对继续生产经营退出品种的行为也没有相应的罚则。
3对策
3.1健全严格的品种审定制度
国家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制订主要农作物审定标准,品种审定部门严把品种审定关,在同一生态区域内增加、扩大区域试验、示范点的范围,避免区域试验点在气候、栽培等方面因缺乏代表性问题出现的偏差;又要根据各地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及时修订审定标准,使其审定通过品种与大面积推广使用品种相比确实在产量、品质、抗性上或其他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在适宜种植区域真正体现良种优势,达到品种更新的目的[4]。
3.2按《农技推广法》的要求做好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
县级农技推广部门做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充分发挥农技部门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广大农民自觉使用新品种;总结出适宜该地种植的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制定品种推广计划,定期公布推广品种名录,确定适宜该地种植的主推品种;未经当地农技部门试验、示范,或试验、示范过程发现不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不得经营、推广,并将有关情况报品种审定部门。
3.3完善品种推广机制
为加快新品种推广,要强化县级农业部门在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宣传推广中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财政支持,建议设立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基金。对推广前景好的审定品种,利用品种审定基金以奖励或补贴等形式让品种权人将新品种投放市场,让更多的企业进行自由经营,既能调节市场种子价格,又能加快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使新品种审定后能尽快地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4参考文献
[1] 周新保.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现状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9(7):8-10.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46-1
种子是所有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基本,示范并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是提高当前农业生产效率的办法。国内各个扶农政策的不断落实与国内市场经济在持续发展,国内农民的科技观也在持续地提升,其对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需求也更加急切。所以,增强新、优、名、特等各种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增加新品种的转化使用,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充分挖掘农作物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效果。在当前社会情况下,客观认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示范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从而研究适合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策略,这对保障农业收益、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1 目前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非常多的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与一些农业研发部门根据国内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推出了适应不同地方的农作物优良品种以及相关的种植技术,促进了国内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2]。然而,在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的进程中,存在着缺少统筹协调与农业技术推广彼此分离的情况。一是因为目前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对应的推广工作人员缺乏推广意识与合理的推广方法,产业链和科技链缺少有机的结合,致使农业科研机构研发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无法在第一时间转变为农业产量;二是农产品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一套互相交流沟通的体系,这就导致推广与科研之间无法有效地衔接,导致推广工作效率过低。种种的情况约束了国内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同时也是导致国内种子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2 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的措施
2.1 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示范的力度
试验示范是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的基础。要做好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示范工作,首先是要政府以及相关农业机构增加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的资金,从而构建优良品种引进与示范制度,减少农作物品种的更替周期;其次是要种子管理部门多与种子经营公司进行合作,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制度共同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再者,针对一些引种失败的公司,政府或相关机构可以给予对应的补偿;最后,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示范力度,不但要邀请相关的领导观看,同时还需要组织安排农民、科技人员、以及种子工作人员到场观看,从而提升优良品种的知名度。
2.2 做好农作物优良品种上市前的备案工作
做好优良品种的备案工作,能够预防出现擅自夸大适合区域、夸张宣传、种子包装混乱、超范围示范以及未审先推等种种不法情况。而优良品种的备案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工作,相关机构必须给实施这项工作的部门配备必须的装备以及具备专业知识的档案人员。种子管理部门必须要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把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优良品种拒之门外。
2.3 强化培训力度,提升良种推广参与者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强化培训种子机构的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对应的管理能力。其次,强化培训种子经营公司的销售人员,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销售技巧,指引销售人员科学合理的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最后,强化培训使用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农民,提高农民辨别品种的能力以及维权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正确选择优良品种的能力,从而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4 积极创新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的新模式
努力争取政府对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支持,努力创新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的新模式。首先,在国家良种补贴的基础之上,积极研究分析全新的两种补贴方法。其次,努力争取政府在财政方面对于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示范以及推广方面的支持。再者,采取合作推广、项目、订单生产等模式来推广优良品种;最后,设立政府的奖励资金、推广成果奖金等延后补贴的模式来奖励对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工作有贡献的公司与个人。
3 结语
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为了防止盲目引种造成农业生产方面的损失,当地农业以及种子管理机构要积极做好新品种的试验和示范工作,挑选出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适应性好的新品种,并且充分利用各个宣传媒体向广大社会群众公布效果良好的推广良品,警示一些需要谨慎使用的品种,以及公布已经停用的农业产物品种,同时仔细做好宏观布局与产品搭配,指引广大农民群众实施科学选择,从而逐渐构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市场。
参考文献
2回避灾害的农业气象技术
针对气象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2.1基础建设要选好位置,建好大棚,选好大棚覆盖的塑料模
2.1.1根据气候特点,选择建棚位置为大棚内的农作物提供优良的气温保障,目前还是主要靠太阳辐射。因此,建设大棚应该选在光照条件相对优良的位置。避免选择低洼地作大棚农作物田块。黄河入海口一带冬季和春季多风并且风力较大,那么建议最好在有防护林的区域建大棚,如果没有防护林,农场主要自己植树造林。
2.1.2建牢大棚,防止风霜雨雪黄河三角洲地区冬、春季风力较大,因此,建设大棚一定要牢固,要能抵御大风对大棚的破坏,防止倒棚和烂膜。建大棚的材料要坚固,质量要好;用压膜绳拉紧。
2.1.3深挖水渠、防涝防病黄河入海口地区以沙土为主,容易造成流失,土质偏碱,容易出现涝灾和病虫害发生。因此,应特别注意要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实行深耕施肥改土;要做到旱能浇、涝能排,雨后田间沟中没有积水。2013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大部分家庭农场夏秋季绝产,其根本原因就是今年夏季降水量太大,40d的时间内下了11场大到暴雨,还有6场中雨。而大多数家庭农场没有做好深沟排水,所以就受到了极大的灾害。
2.1.4努力调节好大棚内的光照条件在同一地点的大棚座向不同,对光照的利用率也不同。冬季白昼短,阳光照射时间也就短。黄河入海口地区的大棚最好选择南北方向,这样可以很好地获取阳光照射。另外,要严格控制大棚铺盖的塑料膜的年限。塑料膜在使用过程中是要“老化”的,老化的塑料膜会大大减少透光性能。按照光学理论,使用3a以上的老化塑料膜,要降低30%多的透光性能,从而会严重影响大棚内的光照条件。因此,大棚覆盖的塑料膜最多使用2a;还要经常洗刷塑料膜。膜上的灰尘以及凝结的冰霜,也会降低20%左右的光照,必须及时洗刷。
2.2保花保苗保果是丰收的关键所在
2.2.1夏季遇到暴雨天气,一定要把大棚覆盖塑料膜盖好,防止涝灾、保住肥料夏季,黄河入海口地区降水集中,有时还要连续下几天的大到暴雨,这会给农作物生产带来毁灭性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根系,冲走所施的氮肥。因此,大棚农作物生产在春季过后,不要过早地拆除棚架,遇大到暴雨或连续阴雨时,要及时地盖好大棚覆盖塑料膜,以达到避雨的效果,防止涝灾的发生,同时还保住了氮肥流失。
任何一种农产品质量的基本表现决定于遗传因素或基因,健康的作物个体才能生产出健康而质量好的产品,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及营养单一,才会导致农作物的不健康,降低其产品质量。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但需要氮磷钾大量元素,而且还需要吸收钙镁硫中量元素,同时也需要一些硼、钼、铜、铁、锌等微量元素,只有不合理地使用化肥或化肥比例搭配不合理,才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实践证明,科学施用化肥,特别是平衡施肥,不但不会降低农产品的质量,而且还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氮可以构成植物体,而磷钾和微量元素,能够促进糖分的形成和运输。例如:使用硝态氮肥,具有促进烟草生长发育和提高烟叶品质的作用;增加磷肥,能够提高大豆产量和含油率与优质种子的比例;增施钾肥,能够提高农作物抗旱、抗寒、抗病虫、抗倒伏和提高品质的能力;合理施用微量元素,不仅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2.化肥与土壤肥力
在我国,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充分地认识了化肥对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合理施用化肥,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如果土壤肥力已经衰退,土壤本身因施用化肥而遭到破坏,那么要想获得农作物高产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土壤中的养分是增加还是减少,主要取决于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状况,投入大于产出,土壤中的养分就有积累,反之则逐渐耗竭。某些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多数试验中,施用氮磷钾化肥的处理土壤容重和实验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而施用有机肥或化肥加有机肥的处理土壤容重有所下降,而土壤孔隙度和田间最大持水量相应增加。长期施用一些生理酸性氮肥,如硫酸铵、氯化铵等,由于作物吸收离子间的差异,往往在土壤中残留下酸根(硫酸根、氯离子),在酸性土壤上会引起PH值的进一步下降,而施用无酸根残留的氮肥,如尿素、硫酸氢氨,一般不会引起土壤酸化问题。
从国内外数十年的实验结果看,有机肥和化肥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是一致的,虽然在增加某些肥力指标的数量上有些差异,但得不出化肥消耗地力,破坏土壤的结果。如果土壤中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施用相结合,氮磷钾比例和微量元素肥料搭配合理,大中型机械深耕、深松相配套,施用化肥也会使土壤越种越肥,越种越暄。
3.化肥与无公害产品
目前,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在吃饱的同时,更要求吃好—食品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既安全又无污染无公害。近年来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超标,猪肉中含有“瘦肉精”,牛奶中含有抗生素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政府的重视。
把化学肥料与化学农药等同起来,在农业生产中是不科学的。化肥与农药虽然都称为农用化学品,但性质是决然不同的两类物质。化肥是高浓度的植物养分,是植物需要的“粮食”,施用化肥的目的是补充土壤中的养分不足,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其作用是“促进”,化肥农药则是人工合成的,用于预防、消灭或或控制农业林业的病虫草鼠和其它有害生物的化学物质,使用农药的目的是杀灭这些有害生物,保护农作物或树木的安全,其作用是“杀生”。
化肥对人畜有害物质的残留(重金属等)是限量标准的,一般来说,施用化肥不存在有害物质的残留问题,而农药一般都是有毒物品。我国长期以来在肥料施用方面推广的“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方针,在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方面同样是正确的。氮可以构成植物体,而磷钾和微量元素,可以促进糖分的形成和运转,糖分向果实中运输越多,水果就越甜,风味就越佳。铵态氮和硝态氮都是植物和微生物的良好氮源,可以被它们直接吸收和利用。植物体内硝态氮的累积有其生物学原因,这种累积对作物是无害的,对大部分农产品也不会造成污染,因为茎叶中累积的硝态氮在作物生长后期消耗净尽,至少会大幅度下降,对这些农产品的质量无不良影响,对食用者也不会产生危害。因为累积的硝态氮主要集中在茎叶上,很少进入种子和果实,而种子和果实才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用部分。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合理地施用化肥,特别是平衡施肥,不但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农作物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地施用化肥,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
4.化肥与生态环境
早在很多年前我国农民就有精辟的论述和比喻,那就是:肥多粮多、粮多猪多、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化肥既不依赖于更低而又直接大量提供作物必需的养分,并且在增产粮食上,化肥养分与有机养分是等价的。任何作物施用化肥与不施或少施化肥相比,都可以获得高产。我国粮食五谷丰登,连年增产才有今天的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才有可能不去毁林毁绿和开垦草原种粮,并能大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去发展棉、麻、油、丝、茶、糖、菜、果、花、烟、药及各类经济作物,同时又提高一些地区的复种指数,提供土地利用率。有了充足的粮食,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蛋、乳、肉、鱼等动物性产品,来丰富人们的生活。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测土配方施肥就是把土壤、农作物、肥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需求特点,选择适宜的肥料和比例,因此应该:
(1)了解土壤肥力状况。土壤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是农作物所需各种养分的主要供应者。在农业生产中由肥料、灌溉水、降雨、秸杆还田、根茬残留、生物固氮等提供的养分都存在在土壤,最终由土壤直接供给农作物吸收利用。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但是,由于田间土壤变化的复杂性,以及化验分析的条件限制,有时没有办法根据土壤的分析结果来施肥。那该怎么办哪?在不能进行测土施肥时,可以根据以前的施肥状况和目前的土壤地力情况来考虑肥料用量。一般肥力高的土壤,可以适当降低肥料用量,而对肥力低的土壤,应该增加肥料用量。对土壤比较粘、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一次肥料用量可以稍大一些,而对土壤较砂,保水、保肥能力弱的土壤,则一次肥料用量不能过多另外,由于土壤中的养分还包括灌溉水、降雨、秸杆还田、根茬残留、生物固氮等提供的养分,因此还要根据它们带入的养分状况,来考虑肥料用量。
(2)了解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特征.要做到科学合理施肥,要知道作物需要什么肥料?需要多少?什么时间需要?作物需要什么肥料?一般来说,所有作物都需要17种营养元素,也称为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它们是:碳(c)、氢(H)、氧(0)、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铜(Cu)、锌(zn)、硼(B)、铬(M0)、锰(Mn)、氯(cl)根据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以及农作物的需求状况,把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壤里相对含量较少,农作物吸收利用较多的氮、磷、钾,叫做大量元素。第二类是土壤含量相对较多可是农作物需要却较少,像钙、镁、硫等,叫做中量元素。第三类是土壤里含量很少、农作物需要的也很少,主要是铜、硼、锰、锌、钼等,叫做微量元素。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而土壤中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量较少;同时以根茬归还给土壤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是归还比例最小的元素,通常把氮磷钾称为大量元素、或肥料三要素。但是,由于作物种类不同,它们对这些营养元素的需求上也明显不同。如小麦、玉米对氮、磷、钾需求较多,而花生、大豆对、磷、钾需求较多,食用叶片的蔬菜、茶、桑等需要较多的氮,油菜需要较多的硼,地瓜需要较多的钾。这就要求在生产中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特点选择不同的肥料种类。
作物需要多少肥料,就相当于一个人一顿得吃多少饭一样,少了他没吃饱,但多了也不行。一般作物对肥料的需求取决于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和产量水平。一般在蔬菜、果树上的肥料用量要大于粮食作物,产量水平高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要大于产量水平低的作物。,那么,在施肥时就可以根据近两年的产量水平估算今年的产量状况,然后估算肥料用量。
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需要营养,但作物一生中对养分需求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就是施肥的最佳时期。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植物对养分浓度比较敏感的时期,多为植物生长的前期。这一时期对养分需要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多,但很迫切,如果此时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或元素间的不平衡,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且后期难以弥补和纠正的时期。如磷的营养临界期在苗期,玉米在出苗后1周,;小麦在分蘖始期。氮的临界期比磷稍晚一些,一般在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过渡时期,小麦的在分蘖和幼穗分化两个时期;玉米在幼穗分化期;植物营养临界期的养分供应主要靠基肥或种肥供应。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往往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植物吸收养分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最多,如能及时满足此时期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如玉米的喇叭口期,小麦的拔节-孕穗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施肥是以追肥的方式施入的。
(3)根据肥料种类和性质选择适宜的肥料。肥料依据不同的目的,肥料可分为不同类型、按肥料来源分:有机肥(农家肥)、化学肥料、绿肥、生物肥料。按营养成分:单质肥料 、复合肥料。按肥料的状态分为:固体肥料、液体肥料、气态肥、按肥料中养分的形态或溶解性可分为:速效肥料、缓效肥料、长效肥料、按肥料施用后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可分为:生理酸性、生理中性、生理碱性肥料、肥料的施用方式施用方式:基肥(底肥)、追肥 、种肥 。施用方法:撒施、条施、沟施、冲施、叶面喷施、灌溉(滴灌、喷灌)施肥。肥料的作用1)提高产量。2)改善品质。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中图分类号:S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9-4525-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19.004
The Int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Africa
DING Zi-li,YAO Ming-hua,JIAO Chun-hai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Africa is the original center of many crops and has abundant germplasm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specific resources are good materials for breed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gri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Africa, some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resources are disappearing. Based on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from Africa, measures of rescuing Africa excellent resources were proposed to make full use of Africa germplasm resources, solve the problem of restricting crop breeding, enrich crop genebank and improve crop breeding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Africa; crop germplasm resource; introduc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南南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不断加强,2000年10月确立的中非合作论坛机制进一步为中国与非洲各国开展贸易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动力。在中国对非洲的政策文件中指出,中非农业合作应重点加强农业种植等领域的合作,加大农业技术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农业作物资源引进与展示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主要农作物优良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创新技术、种质资源分子评价技术等是其研究重点,是农业科技发展优先领域。2011年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快速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实施农业“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基础目标。非洲拥有大量原生态优异作物种质资源,对作物品种改良具有重要作用。引进利用非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对丰富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提高作物育种水平与技术及创新能力,提高农作物品种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非洲农作物资源的现状
非洲是12个重要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目前尚存在大量的野生种及近缘野生种,蕴藏着大量的原生态资源,特别是优良的特异性资源。作物野生近缘类群中蕴涵着高产、抗病、抗逆等特异性状[1],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已成为现代农作物育种中新基因的重要来源。
1.1 复杂多变的地形和气候培育了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非洲为显著的高原大陆型地形,平均海拔达750 m[2],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均与高原地形密切相关,呈南北对称分布,从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向南北大致对称平行分布着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干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及亚热带森林带(地中海式植物带)[3]。高海拔的地形特征使非洲的农业系统独具特色[4],拥有大量原生态作物资源,加之农业生产的商业化程度不高,作物产量低,效率低下,作物种质资源不仅保持了丰富的类型,且具有耐瘠薄、耐高温、抗旱及抗病等强抗逆境能力。因此,非洲农业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及潜力巨大。
1)粮食。非洲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非洲稻种资源丰富,是非洲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 Steud.)的起源中心,有各类稻种资源14 917份,非洲栽培稻在抗病虫、耐盐碱、与杂草竞争、抗旱、耐涝、耐瘠等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表现出比亚洲栽培稻更强的抗(耐)性,且分蘖能力强、早熟。非洲水稻品种中存在对籼稻和粳稻的广亲和性,与亚洲栽培稻的杂交亲和性好。这些种质资源中有每穗平均粒数200粒以上的大穗品种,千粒重达40 g的大穗型品种,长粒型的三粒寸,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抗病品种,抗褐飞虱的抗虫品种,对叶蝉及普通矮缩病和黄矮病表现免疫的品种,还有耐旱、耐杂草、耐盐和耐高温的优质稻种资源等。
2)棉花。棉花是非洲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区分布范围广,南起南纬30°的南非高地,北抵地中海沿岸,东自非洲之角,西至西非大西洋沿岸,棉产区几乎遍及沙漠地区以外的所有非洲大陆。埃及长绒棉绒长、光洁、韧性好,产量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40%,按品种分主要有GIZA45、GIZA86、GIZA70、GIZA89和GIZA90,其中GIZA70产量最大,约占埃及长绒棉总产量的75%,GIZA86约占10%。出口的棉花中,长绒棉占68%,超长绒棉占32%,其中GIZA86长绒棉和GIZA70超长绒棉两个品种最受国际市场欢迎,分别占出口总量的44%和20%。GIZA70是市场上的主流品种,中国企业进口的埃及长绒棉主要为该品种。西非和中非也是非洲重要的棉花产区,尼日利亚现有6个主要品种用于商业化生产,分别是SAMCOT8、ASMCOT9、SAMCOT10、SAMCOT11、SAMCOT12和SAMCOT13。尤其是非洲在自然气候条件的筛选下,棉花品种里有很多耐高温、抗旱、耐渍及形态抗虫等材料,如茎叶多绒毛类型棉花对棉蚜具有明显的抗性,长绒棉品种里含有枯、黄萎病抗原基因等。
3)蔬菜。蔬菜是非洲大陆6大农业区域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欧洲有机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当地常见的蔬菜为番茄、洋葱、土豆、甘蓝、茄子、辣椒、瓜类及豆类蔬菜等,蔬菜产品占非洲出口农产品的前四位,非洲是许多蔬菜作物的起源中心,拥有大量原生态瓜菜资源,这些作物资源在当地气候环境下表现出较高的抗病性和耐热性。尤其是现在尚有大量的野生种及近缘野生种。非洲蔬菜生产以原生态蔬菜农家品种为主,表现为抗性广且品质优良,但产量低,生产上急需优质、抗病且高产的品种。
4)豆类。非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豆类种质资源,拥有遗传多样性高的豆类资源近2万份,是多种豆类作物的世界起源、次生起源及多样性中心,如埃塞俄比亚是豌豆的起源中心和蚕豆的次生起源中心,尼日利亚是豇豆的多样性中心,在尼日利亚的伊巴丹常年保存有豇豆种质资源1.2万份,南非是刀豆的起源中心之一。非洲是多种豆类作物的原产地,资源丰富,特别是抗病虫、抗逆资源丰富,遗传多样性高。
1.2 低下的农业生产效率保存了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由于非洲耕地较为分散,大多数农作物生产以分散的小农经营为主,耕作方式简单原始,土地烧荒后进行耕作,多靠锄头和铲子,缺乏农业机械。播种采用撒播方式,缺少田间管理,播种、种植和收获全部依靠人工[5]。缺乏农业基础设施。非洲很多国家尚无与耕地配套的水利工程和道路、电力、仓储等设施,常因季节性干旱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减收,基本上处在靠天吃饭的状况。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6]。同时,非洲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很多农民是文盲或半文盲,对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缺乏认识,同时由于没有传统的农耕文明,农民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玉米种植仅凭个人经验,玉米种植的行距、株距用脚丈量。作物种植无田间管理,对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仅依靠传统经验,缺乏轮作与套种的概念。
1.3 农业品种杂交化、商品化概率低下,农家品种为生产的主体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忽视农业。近年来,虽然非洲国家经济状况不断改善,但由于债务负担沉重等原因,非洲农业投入一般仅占政府总投资的8%~10%,少数国家仅占5%[7],并且不重视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导致目前非洲国家农业科技水平依然较低,大多数国家仍然没有开始商品化育种,传统的农家品种一直在生产上延续应用,使得优异的品种资源逐年保存下来,并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特征。农业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尚未进军非洲农业市场,一些优异的品种资源暂时保存。
2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2.1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
自然界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8]。中国生物种质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野生资源丰富。中国有高等植物3 000多种,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世界上主要的栽培植物共1 200~1 500种[9],而中国的栽培植物有840 种,占世界栽培植物总数的56.0%~70.0%,并且涉及的栽培物种有1 251个和野生近缘植物物种有3 308个[10-12]。据统计,中国的植物遗传育种科研人员共收集、整理、编目了180 种植物、42万份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先后选育出6 300多个农作物品种[13]。如科学家利用日本的农林号小麦矮秆基因,育成了号称“小麦奇迹”的墨西哥小麦;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中国低脚乌尖水稻的矮秆基因,培育出了IR8及IR系列水稻品种,掀起了闻名世界的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大范围推广是中国科学家利用野生稻的不育细胞特性大幅提高水稻产量的范例。由这些例子可见,丰富的种质资源是培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农业组织引进各种农作物种子、苗木10余万份,一批国外优异种质已直接用于大田生产,或用作育种亲本材料,或被驯化栽培,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中国生产上推广种植667 hm2以上的国外引进水稻品种有75个,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籼稻品种IR8,种植面积曾高达90余万hm2,从日本引进的粳稻品种农垦58的年种植面积曾达370余万hm2,并利用其育成新品种55个。至今中国种植的粳稻品种仍以国外引进为主。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的重大突破即为利用引进的籼稻品种泰引1号、IR24、IR661和IR26等一批较优势恢复系。目前,全国推广的籼型杂交稻的恢复系均直接或间接利用了国外品种,优良杂交稻组合汕优63,推广面积曾达530余万hm2。
中国小麦引进品种直接推广利用的有80多个,并利用优良品种培育出近400个新品种。墨西哥小麦的引进和直接生产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新疆、云南等省区小麦产量的提高,并使山西、河北等省冬小麦的早熟性、抗病性等得到改善。中国小麦育种中骨干亲本绝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小麦育成品种80%以上有国外血统,河南小麦品种中也含有国外引进的材料。
2.2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丧失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中国的生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损失严重,中国农作物品种商业化、杂交化步伐的加快是导致许多作物种质资源丧失的根本原因。有关研究表明,大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据估计另有5 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处于濒危状态[14]。如1949年中国种植的小麦品种约有10 000个,几乎都是地方品种,到1970年只有1 000个品种仍在使用,而目前种植的小麦品种仅有约300个,其中极少数为地方品种;中国原产的野生稻和野生大豆栖息地和种群数量已减少了70%~90%,20世纪80年代初收集的一大批作物野生种如今在原生地已很难找到[15,16]。中国已有354种植物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17]。
3 加强非洲农作物资源引进的必要性
3.1 利用非洲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和创制新资源,加快中国农作物优良品种培育
中国农作物资源丰富,但资源遗传狭窄、同质性高、突破性品种少、资源创新能力弱,制约着作物育种工作,难以形成世界性品种。目前,国外孟山都、先正达、巴斯夫等跨国种业巨头生产的“洋种子”几乎涉及所有的蔬菜品种,此外“洋种子”已全面进入中国的大豆、玉米、小麦及花卉等领域。近年来,中国虽然加强了对国外资源的收集与合作研究工作,但多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对非洲国家资源收集和联合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相对较少。随着各国与非洲农业科技合作步伐的加快,非洲的原生态资源也在逐渐消失。因此,解决品种在抗性、优质育种等方面的瓶颈,实现中国和非洲作物育种在抗性、优质、高效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利用非洲优异种质资源,培育中国多抗、丰产的农作物新品种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及气候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作物病虫害危害加剧。利用非洲国家原生态的抗病、抗虫基因资源,培育抗病虫作物新品种是解决病虫害问题的根本措施。同时,营养高效的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将有助于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缓解巨大的农产品需求对脆弱的土壤生态环境的强大压力,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和肥料的过量使用,使大面积农田遭到严重污染。此外,河南、安徽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农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培育抗旱品种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从非洲丰富的基因资源中发掘环境友好型的抗病虫、高效、抗旱基因,培育高附加值、少投入(如灌水少、施用农药化肥少等)、高产出(如高产、优质等)的突破性品种,对于解决水源紧缺、水土流失、土地酸化等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加强中非农业合作的建议
国外农作物引种是中国农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欧美农业发达国家作物优良品种不断冲击、挤占中国种业市场的情况下,既需要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特别是非洲国家特异性资源,培育出抗病优质的作物新品种;又需要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研究,加强非洲种质资源的保存与育种,开展对非洲农作物资源的抢救性引进。
4.1 加强对非洲农作物资源的抢救性引进
鉴于目前非洲国家原生态资源丰富,农家品种占主体,优质资源多。在非洲国家原生态资源消失之前,加强农作物资源的抢救性引进与合作研究,利用这些引进的农作物品种和优异种质在中国直接推广利用或用作亲本培育新的品种,对不断提高中国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84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为国外引进[18]。非洲有50多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可引进的作物品种和种质资源很多。因此,建议将非洲国家种质资源引进交换工作纳入援非农业交流与合作范畴。通过调研和分析,不失时机地搜集各类植物种质资源,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种质资源交换和进一步改良中国的农作物、牧草、蔬菜、家畜和家禽等品种提供依据。建议将种质资源引进交换工作纳入援非农业合作范畴。
4.2 针对性的引进非洲资源,做到引有所用
华中五省夏季气候炎热、暴雨频繁,和非洲国家雨季相似,农业生产上经常发生水稻高温下结实性差、园艺作物长势弱等现象,生产上急需抗性强的优质品种。因此,针对华中五省当前农业生产实际和长远需求,从夏季气候相似的非洲国家收集优异作物资源,进行资源创新利用,改良华中五省现有的作物品种,同时加强育成品种在非洲国家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是中国作物资源创新的需要,也是非洲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通过引进优异资源,搭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开辟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新渠道,培育出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研队伍,提升中国农业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付斗,郭怡卿,余柳青,等.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种质资源筛选和评价[J].作物学报,2004,30(11):1140-1144.
[2] 杨青山,韩 杰,丁四保.世界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苏世荣.非洲自然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 贾雷德・雷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 辛 岭.非洲农业探析――以安哥拉为例[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7(7):1-3.
[6] 李伟国,曾衍德.中国与赞比亚农业合作开发前景[J].世界农业, 2006(11):40-42.
[7] 安春英.对合作开发非洲土地资源的思考[J].西亚非洲,1999(5):61-66.
[8] WU Y N, WANG W K, MENG S C. Study on present status of plant germplasm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14(5): 732-737.
[9] 王振民,康 波,邓劭华,等.回交对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交后代的改良效果[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6,18(4):12-17.
[10] 李文斌,王金陵,杨庆凯.大豆种间杂种后代自交与回交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大豆科学,1990,9(2):89-102.
[11] 张 帆,郝宪彬,高用明,等.利用籼稻资源中的“隐蔽有利基因”提高籼稻苗期耐冷性[J].作物学报,2007,33(10):1618-1624.
[12] 张宝石.作物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13] 施 骥,刘延斌.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4):79-80.
[14] 王敬国.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15] 李克敌.广西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建设的进展、问题和对策[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2):230-233.
近年来,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实施以及环境的恶化,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被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优先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1]。农产品的安全是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公共安全的主要部分之一。从农户的角度,研究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态度和行为调查
2009年暑期对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共计36个行政村当地的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态度、行为等情况展开调查。调查样本共700份,回收629份,其中有效数为498份,调查问卷回收率达89.86%,有效率为79.17%,其中,黑龙江省193份,吉林省174份,辽宁省131份。调查对象为乡镇和行政村居民,统计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中涉及农产品种植的共有467份,没有参与农产品种植的有31份,各省的调查情况见表1,调查内容涉及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程度调查、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调查等的基本情况,调查方式主要是调查问卷的发放以及询问等。
(一)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情况调查
了解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程度,是分析农户行为的重要基础。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直接影响到农户进行农产品质量保护活动的自觉性、动性强弱,而农户自觉性和主动性又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本研究从农产品优良新品种选择、农业生产技术服务、肥料实施、农药实施、灌溉技术等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汇总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结果,并对统计数据加以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果。
1.优良品种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优良品种的农作物推广对农业的生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种子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还可以改良农作物品质,其优良性主要表现在丰产性、抗病虫害、抗旱等方面,并且某些优良品种还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种植区域, 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其价格水平一般相对较高。
根据调查,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对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择情况是,农户“对优良品种非常了解”的占47.6%,这部分农户对于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抗病虫害农作物品种,抗旱农作物品种等等都有着较为详细的了解;而对“优良品种比较了解”的农户占51.8%,这部分农户可能只对某一种或者几种优良品种比较了解;选择“对优良品种不太了解”的用户有30户,为0.06%,这部分农户并不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都表示对“优良品种的农作物”仅是听说过,但对具体的“优良品质”并不清楚。
调查问卷统计,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选择农作物品种的主要依据是种子价格是否合理,其比例占36.7%,也就是说农户在选择新品种时首先考虑新品种的价格,只有农户接受得了的价格有利于品种推广应用;另外分别有23.8%的受访农户主要是看已经种植过该品种的其他农户的经验;18.9%的农户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来选择新品种,这表明农户决定是否种植新品种农作物时凭借其他农户的种植收益情况和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农户这一特点,种子公司和种子站可以向农户低价提供新品种,让其进行小面积试种,让农民能够亲眼看到新品种的种植情况和新特性。另外约8.6%的农户选购新品种是因为政府鼓励,5.3%的受访农户选购新品种是相信种子销售人员的介绍,4.5%的农户因为看到电视、报纸宣传才选购新品种,还有2.2%的受访农户表示自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进行选择新品种的。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户自主经营权的不断扩大,农户越来越通过自己判断来选购新品种,国家的干预和他人的建议只能作为选购农作物新品种的辅助工具。
2.农业技术服务的调查分析。农业技术服务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据调查问卷汇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进行服务的形式主要有定期举行培训,发放宣传册子和生产资料,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由种植大户带动,技术员个别辅导等。其中,最受农户欢迎的是技术员的个别辅导,占33.7%,农户通过与技术指导员面对面交流,可以针对面临的具体问题,详细地咨询农业技术员,但这种形式成本比较高,要求农业技术组织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时要求技术员投入大量精力,在现阶段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下,面对面的咨询这种方式还不能普及;发放宣传册子和生产资料是第二受欢迎的农业技术服务形式,占28.3%,这些资料可以保存下来,供农户随时翻阅;第三受欢迎的服务形式是种植大户的带动,占24.4%,种植大户一般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在邻里之间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并且种植大户十分注重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流通和变化,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同时也愿意将新技术和市场信息情况传授给邻居,因此,大量农户希望通过种植大户的带动应用新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定期举行培训和电视、广播、报纸宣传等形式,虽然内容相对丰富,并且通过声音、图像、画面等比较形象的方式进行传授,但是由于培训班开课时间间隔比较长,举办目内容相对固定,不能满足农民广泛的技术需求,因此仅有8.5%和5.1%的农户选择这两种形式。
关于农户实际生产中选择农业技术服务方法的情况是,29.6%的农户选择到乡镇农技站咨询,27.5%的农户选择去村里或者邻村种植大户进行咨询,22.6%的农户选择有问题时打电话给技术员,这表明农户最希望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技术指导,随时与技术员进行交流和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3.化肥、农药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存在十分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现象,使耕地土壤、地下水污染严重。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单位耕地面积使用化肥量,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近三年平均水平分别为:61.62、93.12、80.49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2]。同时农药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农户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防治病虫害,有逐年加大农药使用量和使用品种的趋势。调查汇总,知道化肥过量施用会造成土壤板结成块,理化性状变劣从而导致肥力下降,其中还有48.5%的农户了解化肥过量施用,相当一部分化肥未被利用,就直接流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数量增多,致使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91.6%的农户认为农药的大量使用,会致使相当一部分农药滞留在农产品中,从而对人们的身心造成很大伤害,其中还有76.8%的农户了解大量的使用农药,造成了有毒物质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调查农户中,没有人表示对化肥、农药的过量实施造成的后果不了解。因此可以看出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对化肥、农药给当地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4.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东北粮食主产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当春旱发生时,往往河流干涸,加之近年来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旱灾情况愈来愈严重,节水灌溉就显得十分重要。从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对节水灌溉程度来看,67.3%的受访农户表示非常了解;29.3%的受访用户表示比较了解;只有17户表示对节水灌溉不了解,这部分农户主要来自未进行农产品种植的农户,他们表示知道节水灌溉技术,但对技术的具体内容不了解,主要原因是农户对节水灌溉不感兴趣,或农户文化素质和理解能力较低。 分析节水灌溉技术的设备支撑充分性时,73.7%的农户认为设备支撑不够充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农户认为积水灌溉技术的设备建设成本太高,渠道防渗、管道输水以及喷、微灌技术的建设需要资金农户所承受不起,政府的支农资金不能承担全部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因此到目前为止,当地农村有仍有近1/5的村子仍采用土渠的方式进行灌溉。
(二)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行为调查
1.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意愿调查分析。农户的参与意愿反映了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积极性。在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调查意愿程度的问题上,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参与的农户占87.7%;不愿意参与的农户占12.8%,其中大部分农户为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由此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还是得到广大农户的大力拥护的。
进一步调查农户愿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原因,其优先顺序:农作物单产高,收益好,占54.6%;节省劳动力,占43.2%;可以改善生活生产环境,占38.7%;节省时间便于从事其他劳动,占35.5%。不愿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农户原因排序为:抗逆品种、有机化肥价格高;节水灌溉成本高;并未种植农作物;熟悉原来品种的种植技术;习惯原有的生产方式等等。由此可见,农户愿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关注点在于农产品收益的程度。
2.农户参与的决策类型调查分析。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行为类型调查有助于我们解析农户的行为心理变化过程。汇总了调查问卷的数据情况,发现17.9%的农户是属于自主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类型,这部分农户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对自身生活水平得以改善的意义,主动地参与;59.4%的农户属于从众自愿参与,这部分农户一开始持有观望态度,发现自主参与的农户获得收益有所提高,因此也自愿参与,被动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农户占22.6%,这部分农户认为自己是经别人劝说而被动从众参与的。
选择自愿进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农户,其对于土地的依赖性较高,在土地种植上有着较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而被动参与的农户,其多为保守型农户,有着从众的心理,往往导致自身在生产生活中得到的收益也较主动的农户少。
二、影响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和农户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第一,外部政策环境因素。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就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并且将食品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04年国务院安全发展中心成立了我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课题组,到目前为止,相继有150余位学者参与了该项课题研究[3],开展了大量关于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的研究工作。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条件,2006年4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顺利通过,2009年6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顺利通过,这表明作为国家优先解决的重点主题之一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做到有法可依。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尤其是农产品质量有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农产品营养丰富、品种优良,口感好,而且更加关注施用化肥量,农药残留量等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第二,农户内部因素。本研究是以农户为调查的基本单位,因此受访的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程度、以往的生产经营习惯等是影响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保护行为的农户内部因素。本研究中调查对象为18-60岁劳动力,其中18-30岁的劳动力占14.32%,30-45岁,占56.4%,45-60岁的占29.28%;其教育程度为初、高中的超过65.5%,小学或者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将近30%,还有大约4.5%的农户为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
从理论上说,农户年龄越大,其接受信息的能力就越差,旧的思想观念也可能比较顽固,因此比较保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也可能较低[4],并且如果年龄大到一定程度,农民受自身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更加不愿意接收新知识和新事物,因而其参与的意愿可能越低;相反年龄相对较年轻的农户,其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容易接收新知识,新事物,其判断力和观察力相对来说比较敏锐,其参与退耕意愿可能更高。
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与其家庭收入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其视野也更为开阔,其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收能力也相对较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已经被作为国家优先考虑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户主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为关注,对其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其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更为理性。
户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认知程度是农户进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保护行为决策的基础,户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程度越高,通常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越高。户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知与政府的宣传和农户的信息接受能力有关。
在以往生产经营情况上,户主一旦形成某种生产经营习惯,往往很难做出改变。户主的生产经营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家庭参与的决策类型。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往往分为农业生产经营和非农业生产经营两个部分,有的农户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农户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比较关注,其参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相反,有的农户以非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其经济来源并不依靠农业生产,那么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程度自然会低,其参与的肯能行就不大。
三、对策建议
第一,关于农产品优良品种的培育。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村区域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户对农产品优良品种都非常了解或者比较了解,也希望购买优良品种进行种植,但是其种子价格水平较一般农作物种子高出大约15%-30%,某些品种甚至高达50%。这直接影响了农户的购买积极性。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支农项目中,播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对优良品种的补助,以降低其价格水平,鼓励农户选购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
第二,关于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模式。有当地政府出面在相邻几个村子里面设置农业科技示范户,有农业科技示范户对周围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和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户主必须是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相对开放,接受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认知程度高。县、乡镇农技站技术人员必须定时对这些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农忙前技术指导,以及田间实际指导,使这些农业科技示范户可以帮助周围农户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问题,带动农户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三,关于化肥、农药实施。绝大部分农户意识到化肥、农药的过量实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甚至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却逐年增加,因此,国家政府一方面应该出台政策限制无机化肥和剧毒农药的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支持高效无公害生物肥料的研制以及精确施肥技术的研究,并同样对高效无公害生物肥料进行价格上的补助,鼓励农户进行购买。
第四,关于节水灌溉技术。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各个城市中设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用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在管理方法上进行改进。政府组织管理手段的创新一方面以法律手段作为管理方式的主体,另一方面要以宏观管理和直接管理为主。主要包括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对于目前东北粮食主产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些农户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思想和落后观念短期内难以适应和接受实行节水灌溉过程中一些基础工程建设投入较高可能带给他们的利益损失,这就要求配套运用以上方法。政府组织应该通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题的认识。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统计情况来看,东北粮食主产区绝大部分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并愿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2)东北粮食主产区影响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和农户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政策环境因素决定了大方向上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农户内部方面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程度、以往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户的参与与否。(3)针对调查汇总在优良品种选择方面、农业技术服务方面、化肥、农药实施方面、节水灌溉方面出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郭霞.基于农户生产技术选择的农业技术体系推广研究[C].中国博士论文集,2008.
中图分类号:S5038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吉林省农作物良种繁育发展基础差、起步晚,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还缺少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农作物现代育种基础研究方面投入不足,科研条件还较差,育种原始创新水平较低,高新技术研究应用能力薄弱:龙头企业还很少,集聚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够强。科研育种与种子生产经营脱节,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作物种子繁育基础较弱,农作物种子繁育基地标准低,缺少抗灾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尚未建成集中稳固的良种繁育基地;市场监管力度还不够到位,种子管理机构和法律体系还不健全,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监管不到位,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时有发生,损害了农民、品种权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并不断加强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新建和完善一批种子质量检验室,完善检测手段,配备先进的种子检测仪器设备,全面提高种子质量检测水平。加大省级种子检验室投入,尽快开展品种真实性鉴定、转基因品种等检测项目。形成以省级种子检测中心为龙头,省辖市种子检测分中心为骨干,重点县(市、区)种子检测室为基础的种子质量检测网络,确保农业用种安全。鼓励和支持种子检测中心、分中心向社会提供检测服务。
因此,良种繁育是种子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种工作的继续。在研究良种的繁育和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地保持和提高其种性,加速良种种子生产,以获得大量优质种子。良种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上只有选用优良品种及同质量的种子,采用适合品种特性的栽培条件,才能发挥其增产作用,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为了满足生产上对良种种子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必须加强良种繁育工作,尽快地生产出足够数量的优质种子应用于生产,实现品种良种化、种子质量标准化。
良种繁育就是对育成、引进和现存良种及杂交亲本,采用优良栽培条件和选种技术繁殖优良种子,配制优良的杂交种。在优质的基础上,生产足够数量的种子。通过培育和选择,防止混杂退化,保持其优良种性,为生产提供数量足、质量好、成本低的种子,实现种子质量标准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生产优质种子,实行品种更换、更新。良种繁育的主要工作是迅速繁殖经审定合格、对良种的需要,以替换生产上价值低的原品种,实行品种更换。或提纯复壮,生产原种。经过繁殖替换同品种质量较差的种子,实行品种更新;防止品种混杂退化,保持良种的种性。良种在繁育和生产应用过程中,由于不利栽培条件的影响,以及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等原因,会发生混杂退化,降低品种的纯度和种性的现象。所以在种子生产过程中,除采用良好的生产和栽培条件外,还应在熟悉品种的特征特性上,加强纯度鉴定,分期观察选择,进行种子检验,以防止种子混杂退化,保持良种种性,延长使用年限。
良种繁育首先要按照农作物品种不同的区域适应性和市场需要,合理安排品种的布局,在一个自然区域内,选用最适宜的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建立专门的种子生产基地,配备技术人员和必需的设备,按照一定的操作技术规程,专门生产种子以满足各种作物生产用种的需要。在种子的加工方面,对种子进行干燥、清理、精选、分级及拌药消毒等过程,全部采用机械加工处理。种子质量标准就是供应的原种种子及大田生产用种,必须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使这些种子符合国家对原种、良种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在农业生产上,优良的品种必须有优良的种子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为了确保和提高种子质量,严格控制用不良种子播种,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优质种子,应该普遍开展种子检验工作。
种子检验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业生产种子质量进行细致的分析、鉴定的技术。种子检验是对种子的品种品质和播种品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鉴定。品种品质是指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播种品质是指种子净度、发芽率、生活力、千粒重、含水量和病虫害感染率等方面。种子检验分田间检验和室内检验。田间检验是在作物生长期间,到良种繁育田内进行取样检验,检验项目以品种纯度为主,其次为病虫害、杂草及生育情况等。室内检验是种子收获脱粒后到晒场、收购现场或仓库进行抽样检验,检验项目包括净度、纯度、发芽力、千粒重、水分、病虫害等。通过田间和室内两方面检验结果,予以综合评定。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18-0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以植物饥饿原理、植物生防理论、叶片主被动吸收原理和秸秆中矿物质元素循环利用原理为基础,通过采用农作物秸秆生物反应堆专用菌和植物生防疫苗,将秸秆转化为作物所需的CO2、热量、抗病孢子、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温室内的生态环境[1-2];秸秆生物降解技术是温室获得高产、高效、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效途径,它是一项先进的科技成果。然而,在日常农业生产中,作物收获后,剩余大量的秸秆。尤其在大棚生产中,室内CO2浓度偏低,地温和室温不能同步提升,土壤质地改良效果差等原因,制约了大棚的增产增收[3-4]。因此,笔者通过生产实践和自己的工作经验介绍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和秸秆生物降解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废弃的作物秸秆资源,通过特效微生物菌种,将农作物秸秆和杂草进行分解,从而转化为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CO2、有机质等,进而大幅度提高瓜果蔬菜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同时起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质量,促进增产、增收的作用。现将秸秆生物反应堆和降解技术介绍如下,以供种植者参考和引导农业生产。
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优点
1.1 热量效应
棚户生产中,冬季低温是影响大棚生产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辽宁东部地区,在冬季想要提高1 ℃地温非常困难,据测量在北方大棚地温一般就是在5~10 ℃,甚至更低。低温造成棚内蔬菜叶片小和不能正常结果,影响蔬菜产量和经济效益。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秸秆分解除释放CO2外产生大量的热量,1 kg秸秆可释放12.71 MJ的热量,特别是应用内置式反应堆形式,据专家测定,20 cm地温能提高3.5~6.5 ℃,棚室温度提高4~6 ℃,这就克服了冬季棚室低温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作物的生长。
1.2 生物防治效应
大棚温湿度大,病虫害发生重,甚至新老病虫害交替发生,导致药量加大和棚户防治成本的上升,也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秸秆反应堆技术利用的是高活性专用菌种,菌种在转化秸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抗病孢子,对病虫害产生较强拮抗、抑制和致死作用,使植物发病率降低9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90%以上,标准规范化操作可基本上不用农药,这就大大降低了化学杀菌剂的使用量。
1.3 有机改良土壤效应
棚室生产中化肥使用量常常大大超过了作物需求,甚至是多了几倍,这些化肥往往残留在土壤里,使土壤板结、盐渍化。相反,采用了秸秆生物反应技术,在大棚生产中,20 cm耕作层土壤孔隙度提高1倍以上,有益微生物群体增多,各种矿质元素被定向释放出来,有机质含量增加10倍以上,不仅改良了土壤质量,也为农作物根系生长提供优良的生长条件。
1.4 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应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加快秸秆利用的同时,也提高了微生物、光、水、空气游离氮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据测定:在CO2浓度提高4倍时,光利用率提高2.5倍,水利用率提高3.3倍,豆科植物固氮活性提高1.9倍。
2 秸秆生物降解技术的作用
2.1 促进作物光合作用
作物的光合作用与CO2浓度密不可分,CO2浓度,高光合作用旺盛,植株生长健壮。通常情况下,棚室内CO2的浓度为330 mg/kg,加上室内空间有限,空气不能正常而有效流动,远不能达到作物的需要。特别是在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室内CO2浓度迅速降低,光合作用效率低,使得大棚作物无法正常生长。采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就是利用特效微生物菌种,将农作物秸秆及杂草等分解、转化为作物生长所需要的CO2、热量和有机质等,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和提高地温,起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质量、促进增产增收的作用。
2.2 改良土壤作用
棚室生产中很少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施用过度,作物重茬严重等,造成土质下降、土壤板结、透气性差,使得棚内作物根系无法正常吸收水分、肥料和矿物质等,导致根系畸形或腐烂,植株早衰和提前死亡。应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不仅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微生态平衡,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增强植株抗病虫害能力,同时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使产品成为无公害产品,从而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提前和延长果实采收期,使农产品的价格和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2.3 协调温室气温、地温比例
目前,温室内地温和气温不成比例,造成植物的根冠比失调,制约作物产量的提高。在冬季的大棚里,白天气温升高很快,而地温却由于土壤的导热性能差,造成室温与地温不能同步,使作物的根系与茎叶的生长不能协调一致,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利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在冬季最冷的时段内,可使20 cm地温提高4~6 ℃,气温提高2~3 ℃,从而有效地缓和了地温与气温不协调的矛盾,这就大大促进了地下根系生长,从而实现作物协同生长。可使大棚内瓜、果、菜提高产量30%以上,提前上市7~15 d,结果期延长20~30 d,那么,广大菜农的经济利益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
3 应用方式
秸秆生物降解技术主要用于冬暧式大棚、早春大拱棚作物和陆地果树。反应堆有3种应用方式:一是内置式,二外置式,三是内、外结合应用。在本溪县的农业生产中,内置式的应用较为普遍。
3.1 菌种处理方法
撒施菌种前4~5 h处理好菌种;菌种与麦麸比例为1∶15,拌匀后加入适量水,湿度以用手攥有水珠渗出、松手后可散开为宜;将菌种配置好后堆置5 h,要遮光,如缺少麦麸,可用玉米糠和稻糠替代,其用量要适当增加。
3.2 具体技术步骤
一是物质准备。棚室需要菌种105~120 kg/hm2、麦麸1 500~1 800 kg/hm2、秸秆60 t/hm2以上。二是整地施肥。将腐熟的农肥(以马、牛、羊等草食动物粪肥为好),撒施于地表,然后翻耕整平待用。三是开沟。栽苗前7~10 d,在栽植行间挖沟,沟宽30~60 cm(畦宽沟宽、畦窄沟窄),沟深20~30 cm,沟长与栽植行等长。四是填放秸秆。秸秆顺沟交错铺放,铺满、铺平、踏实后30~35 cm厚(或与地面持平),两端要露出沟外长10 cm。五是撒施菌种。将处理好的菌种,按每沟所需量均匀撒在秸秆上,用锹拍震,使部分菌种渗入到秸秆缝中。六是覆土浇水。第1次覆土5~10 cm厚,不用平整,然后向沟内浇水,水量要大,使大部分秸秆浸在水中,不要让水漫到沟外。灌水后隔1~2 d进行第2次覆土,畦高10~20 cm,同时做好栽培畦,一般为弧形。七是覆盖地膜。栽苗前一天覆盖地膜(也可以不覆膜)。八是栽苗。要浇小水(埯浇),不要浇大水。九是打孔。栽苗后及时打孔,株间、行间都要打孔,孔距20~25 cm,孔径不小于2 cm,孔要扎到秸秆底部。
4 注意事项
浇水时不要冲施化学农药,特别是要禁冲杀菌剂,浇水后孔闭死要及时再打孔,地膜上也要打孔;浇水不能过多,如果水分过大,一是会使作物根系缺氧,水多氧气就少,根生长呼吸所需氧气缺乏,导致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不良,甚至烂根,造成损失;二是会使菌种的复活生长受阻,甚至被闷死,反应堆效能难以很好的发挥;三是会给病害发生创造条件,水多湿度大,病害发生严重;四是会使冬春季地温降低,影响作物生长;前2个月不要冲施化肥,以免降低菌种活性,后期可适当追施化肥和复合肥。
5 参考文献
[1] 王珍,姜厚智.浅谈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0(18):329.
在国内农业的细分领域中,种业是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据万隆证券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超过8700家,从事零售和其他终端经营者18万家,最大的种子企业销售收入不到行业市值的3%。
政府也在不断升级对种业的扶持政策。国家于今年1号文件提出了种子战略,对种业实施大力扶持政策,国家将对农民增加良种补贴、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鼓励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
优良品种的推广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种的推广与品种研究、技术服务相结合,共同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县良种推广工作发展很快,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出台后,良种推广多元化格局的形成,给我县的良种推广工作注入了活力。
1优良品种推广工作的现状
1.1 主体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县的良种推广工作一直依托国有种子公司来完成。据《种子法》出台后,种子市场全面放开,国有种子部门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原有的良种示范推广体系不复存在。相比之下,民营种子企业、农技服务部门、种子经销商和商、各销售网点在良种推广工作中却显得异常活跃,良种推广工作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运行,国有种子公司主渠道经营推广转变为市场化调节,股份制民营种子企业成为良种推广工作的新型主体。进入我县销售的种子企业不下几十家,遍布城乡各地的销售点成为庞大的经营推广网络(平均每个乡镇不下10家),极大地拓宽了我县良种推广渠道,也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对各类种子的选购。
1.2品种的多样化
近年来,通过审定在市场上流通的品种越来越多,大多数品种在高产的基础上更趋于体现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和市场化的特点。新品种推广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极大地满足了我县农作物的用种需求。
1.3更新、更换速度加快
在新型种业体系的推动下,我地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新品种更换比例和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过去,我地农作物品种更新一次需6—10年的时间,现在每3—4年便更新一次。顺利完成了主要农作物品种若干次的更新更换。
2 优良品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原有推广体系线断人散,对新型的推广主体种子管理部门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所以必要的协调制约很难做到。在品种推广方面,各公司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阵,各求所需,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
2.1 品种的问题
目前而言,我县总共有2000多个销售点,每个点销售的品种都有几十个,品种的多、乱、杂现象严重。有未经审定推广的;有虽经审定,但未在本省认定的;有套用品种审定编号、名称的;有盲目引进推广的;也有张冠李戴的。假冒伪劣品种层出不穷。面对如此众多的品种,由于售种者无法说清其在当地的具体表现,购种者又无所适从,盲目、盲从购种现象严重。农民最终购买的品种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种植的品种。
2.2公司及审定问题
近些年来,大的公司在品种选育、品种开发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之一个品种从审定、认定到示范、推广持续时间较长,耗费大,种子企业急于收回成本,未经审定就到市场上销售。因而也常常造成一些新审定的品种成为农民印象中的老品种,在市场上有价无市。而个别小的公司由于没有科研育种能力,更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一些品种,随便起个名字做个包装把它作为自己的品种也放在市场上销售。再加上有的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机构人员不清、领导不清、财务不清,无法公正进行执法,这也是直接导致未经审定的品种在市场上大量推广的一个主要原因。
2.3 体系不健全
以我县、乡种子部门为基础建立的优良品种推广体系名存实亡。而作为新型推广主体的种子企业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品种选育开发和种子营销网络的建设上,无暇顾及较为规范的试验、示范体系建立。试验示范与推广极不协调,常常自己的品种都很难向农民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资料,造成家家都种试验田的严重局面。而各企业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排斥,加之没有第三方在中间给予协调平和扶持,良种示范推广难成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品种的推广速度。
2.4 缺乏配套技术的应用
加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提高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的准确率,精心组织农技推广和种子管理部门,切实加强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大力推广应用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及综合配套技术,使优良品种丰产栽培技术落到实处,做到品种对路、措施得当,降低品种推广风险。在落实品种种植区划时,一定要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实行良种良法相结合,同时,生产单位要提供符合规定的优质种子,种子的纯度、发芽率、水分和净度等各项指标必须达到质量标准,确保生产上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种子。各地种子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和检验,保证良种的质量和数量,确保生产用种需求和生产安全。
3自己的一些观点
3.1 种子管理新体制的制定
种子管理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又是种子管理部门的本职工作,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种子管理新体制,构建良好的种子市场新秩序,我县的良种推广工作才能健康向上的发展。落实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批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的指导思想,按照“协调统一、权责对等、保障有力”的原则,继续深化种子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种子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并努力提高种子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制定种子管理新体制,加强种子的质量检测、品种区域试验、良种繁育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使种子管理工作真正做到责任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成为推进我县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
3.2新型推广体系的建立
创新品种推广机制,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优良品种展示示范工作是新品种从育成到审定推广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贯彻品种种植区划的有力措施。作为我县种子管理部门必须探索新形势下良种推广示范的新路线,规范良种引进,整合现有的资源,建立新型良种示范推广体系。①依托县种子管理站建立一个占地2~3.5hm2的试验示范点,展示品种从示范园区的参试品种中由专家根据品种特性并结合各区土壤气候特点选出,并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适合当地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②在每个乡镇要建立一个适合本乡镇推广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展示点,并经常组织当地农民进行现场观摩。③在土地面积比较大、粮食生产量高并且集中的村,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建立村级良种示范点,每年安排示范适合本村推广的农作物优良品种,真正把良种示范推广工作做到农户家门口。
3.3引导农民科学选用良种
提高良种推广工作认识,引导农民科学选用良种。优良品种是增加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关键。我县目前还存在品种多乱、未审先推、越区种植等问题。因此,确定主推、搭配品种是指导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迫切需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服务,合理安排品种布局,大力推广优良品种。要多渠道优化优良品种区域布局,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优良品种推广。注重宣传和推广环节,切实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全面提高优良品种种植比率,积极引导农民科学选种,科学用种。
4 结束语
优良品种的推广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的农业始祖后稷在这片土地上洒下第一粒种子开始,到今天的成千上万农业专家在这里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农业优良品种。优良品种的推广,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粮食品质,是新品种适时应用于实践中,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于段,也是新品种得以传播和辐射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11
1.1 农业机器的使用对环境污染严重
农业机械对于能源的需求是巨大的,同时它的废气排放量也是难以想象的。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农用机具的废气排放对农村的环境尤其是空气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2 农作物秸秆燃烧对空气的污染
在对环境污染原因的调查得出,很大部分污染源是来源于农作物秸秆的燃烧。大量的秸秆燃烧,会产生数量众多的温室气体,污染空气,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1.3 化学农药的使用对水源等自然生态的影响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剩余的都流失到环境中去,对地下水、大气等造成污染。并且残留在作物上的农药对生物、人体有着很大的伤害。
1.4 牲畜,家禽的不合理放养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市场对肉类、蛋需求的增加,农村规模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这虽然解决了人们的物品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牲畜、家禽的粪便未能合理利用,随处排放,对水体、土壤等污染极大。
2 低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2.1 积极发展、推广节能的新农机具
“我国在节能的新农机具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措施:进一步提高节油意识;建立健全农机废弃更新管理机制;提升农机的相关设备装置;建设农村低碳农业机械服务公共组织。
2.2 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技术
“农作物秸秆其实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质资源,不一定要通过焚烧将它们处理掉,我们可以变废为宝,把它改造为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这样可以起到一举双全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发展低碳农业,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可以有以下做法:
2.2.1 秸秆作物回归土壤
秸秆作物机械化回归土壤是秸秆利用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果并且花费最小的一种利用途径。这也是土壤培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2.2.2 发展秸秆沼气、气化的技术以及设备
这种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主要是针对秸秆的,它采用秸秆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和有机肥料。对于这种技术,应该要积极研发和推广。
2.2.3 秸秆作物转化为饲料的技术装备
国家应该大力扶助秸秆饲料的加工业发展,结合牲畜、家禽等养殖业,充分发展饲料饲养,加快发展和推广秸秆青储、氨化等技术装备。
2.3 发展更节约的农业机械化
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可持续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着手,应该大力发展节水、节能、低碳型农业机械化。
大力发展和推广节水、节种的农机。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应该重点推广农机水稻插秧、小麦精量播种、玉米单粒点播、蔬菜大棚幼苗移栽等技术。另外,要积极使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装备。
采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集中精力投入保护性农业机械化的研发、推广以及使用,建立保护性的农业耕作体系。”把节能减排,发展生态农业理念融入进农业耕作中去。
2.4 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发展能量循环低碳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32-03
目前制约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重要因素是农户的规模太小,信息流通不畅,产业链过短。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要发展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就必须改变这些现状,发展特色农业,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优解决好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特色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特定的资源条件和产品品质,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业基础,现在的特色农业占农民的收入比重是越来越突出,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湖南发展区域集聚化特色农业有利于把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实现农产品区域集聚化和专业化生产,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的成本和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国内外竞争力。
一、主要研究方法
(一)规模优势指数SAI的测算
本文目的在于测算湖南省主要农产品在生产方面的优势,确定湖南省的优势农产品。本文从农作物生产的规模生产方面来研究,即用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来建立规模优势指数SAI,规模优势表现为某地区某农作物生产所具有的规模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计算公式如下[1]:
SAIij=(GPij/GPi)/( GPj/GP)
其中:SAIij是i区j种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GPij是i区j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GPi是i区所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GPj是全国j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GP是全国农作物的面积。
如果SAIij>1,表明i区j种农作物相对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生产具有规模优势;SAIij
(二)区域结构相似系数测算
本文选用采用的结构相似系数方法,对湖南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其计算公式[1]为:
Sij=(∑XinXjn)/(∑Xin2∑Xjn2)-2
上式中:Sij表示地区i与地区j的相似系数,Xin和Xjn分别表示部门n在地区i和地区j的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0≤Sij≤1,当Sij=1时,表示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当Sij=0时,表示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相同。从变化上来看,如果相似系数增加那么结构趋向于相同;如果相似系数减少,那么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向于不同。如果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高,这就说明了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非常相似,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生产问题。相似系数在0和1之间时,系数值越小时,相似程度越低。当然,产业分类的粗细也对结构相似系数的大小有相当程度上的影响,产业分类得越细,那么产业的结构相似度就会越高,产业结构存在的同构化问题越严重。根据上述的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各地市的农业社会总产值结构和农业总产值结构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见下页表2)。
二、湖南省农业特色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区域集聚化布局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化。下页表1说明,湖南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配置比较不合理,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分工的水平非常低,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趋同化对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均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2.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缺乏优势,区域资源未形成特色。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种相当丰富,其中粮食、生猪、棉花、油料、茶叶、柑橘等农产品的产量都在全国位列前茅,但趋同化降低了农业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发挥不出各个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比如的生产,数中低档的最多,而优质太少,2011年湖南优质早稻面积仅占早稻面积30%,导致粮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乏力,不仅制约着湖南的农产品的区际和国际流动性及其市场规模扩展,而且限制了湖南农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没能让具有适合种植水稻资源优势的地区形成以水稻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从而制约特色农业有效性的发挥。
3.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获得是要依赖于拥有一定规模专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系列化精细加工包装线和现代化营销网络的大型加工集团。湖南农业的趋同化由于各地区产业结构相似,放大了市场波动产生的影响,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湘西、湘南和湘北的产橘大县中几乎是每家都在种橘,使得橘产经营非常的分散,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品种改良、新技术改造、产后处理一系列配套问题都致使无法大规模进行,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县的品种单一、产期集中、品质不高、产销不畅,产橘大省却是无法发展成为产橘强省。
三、集体经济二次飞跃背景下湖南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与思路
(一)确定集体经济二次飞跃背景下湖南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
由表1可知,湖南省大部分农作物生产不具有规模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很明显小麦、花生、玉米、薯类、甘蔗和水果是湖南省的劣势农产品,湖南省在稻谷、油料、麻类、烟叶的生产上规模优势指数非常明显,是湖南省的优势农产品,尤其是麻类和稻谷。而茶叶的规模优势不是很明显,也没有发挥出来茶叶在湖南省的优势。因此,湖南要更好发挥出“发挥优势、效益优先”农业发展战略思路,就必须调整和优化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布局的战略突破口,充分去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农业的优势产区的集中化,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和产业带,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上下游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棉粮油麻、肉奶水产、烟草、果蔬茶等产业链,以优质水稻、油菜、柑橘、茶叶、特色蔬菜、家禽、中药、特色水产、苎麻、旅游观光等10项为重点大特色农业的产业区域集聚化布局。
(二)借鉴国内外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特色农业的区域集聚化生产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美国农业经过近两个多世纪发展,农业通过产业的区域集聚化分工进行资源的整合,使得结构与农业布局逐步合理化,以利益最大为追逐目标,合理地去结合各种要素,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高效的、高品质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合理农产品生产体系。比如特色玉米典型的有艾奥瓦和伊利诺伊,佛罗里达州具有特色的柑橘、橙子和花卉;堪萨斯的小麦;爱达华的马铃薯以及威斯康星的奶酪等等。同样国内的山东寿光凭借良好的区位,市场、技术创新及政府支持等条件,以蔬菜产业为龙头,带动了良种产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蔬菜为特色品牌吸聚的很长的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并不断发展壮大。寿光蔬菜出口额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寿光特色农业蔬菜品牌吸聚形成产业链的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是通过产业转移进行调整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专业化和区域集聚化生产;二是利用了品牌效应吸聚其他上下游的产业进行集聚,以蔬菜产业为龙头品牌,吸聚了良种产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业等多个下游产业的发展,也活跃了上游的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市场。经过多年的转移发展,寿光已经形成了以蔬菜为特色品牌吸聚的很长的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并不断发展壮大。
(三)区域集聚化生产是湖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出路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2013年在安徽省粮食主产区18个粮食生产示范县的粮食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每个示范县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选择15至20户农户,共获得有效调研问卷238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户粮食生产情况、粮食生产技术采用的情况、及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情况和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的来源等。
2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现状
2.1良种采用率较高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和品质,近而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调研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占54.08%)的农户选择了高产、优质、抗倒的品种,其次有23.98%的农户选择高产的品种。表明,在实际的粮食生产过程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等综合性能好的品种,较易获得农户的认可。
2.2农户农业机械化比重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解放劳动力,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业集约经营等重要作用,进而可以解决谁来种地难题。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有了一定提高。农机化作业普及程度的提高对提高粮食单产、减少自然风险、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发挥了关键作用。由调研结果显示可知,所有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均采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其中,小麦、水稻的耕作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9.6%;播种、插秧的机械化率分别为89.0%和31.9%;收获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3.7%。
2.3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多元化趋势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企业、村委会、农资销售部门、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社、亲戚朋友邻居及网络等。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调研结果表明,仍是传统的方式跟周围农民看样学习和自己摸索农业技术的的农户分别占被调查农户的14.99%和6.31%,来自县乡农技人员田间指导的农户所占比重为38.07%,看电视、书刊、报纸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比重为22.68%,手机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占7.50%。可以看出,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渠道日渐的多元化,其中外部渠道起了主导作用。
2.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程度逐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露天焚烧、全量还田、出售、生产沼气、用作青饲料、用作燃料等,目前各地大多以秸秆直接燃烧为主,利用效率低,且环境污染严重。今年安徽省农委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包括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等渠道,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实施意见。省财政厅向我省生物质电厂下达农作物秸秆发电财政奖补资金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目前,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利用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好型特点,主要是将作物秸秆还田、燃料用、饲料用等。
3农户技术需求分析
3.1农户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分析农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进行排序,排序情况如图1所示。排序在第一位的农业技术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达78.2%,其次是新品种和简化栽培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4.62%和50.84%,再次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46.64%和45.38%,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的需求也有较大比例。由此可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栽培技术,其中农户对产中病虫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技术也有比较大的需求。通过对粮食生产过程中最希望采用的农业技术类型分析看,高产技术需求比例最大,占32.18%,其次是省工技术占技术需求比例的26.47%,优质技术和节水技术分别占技术需求比重的19.20%和13.49%,环保技术也有一定需求,占需求比重的8.13%。图1农户对粮食生产先进技术需求总体状况
3.2农户对粮食生产具体技术措施的需求分析农户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调查结果显示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是农户技术需求比例最高的农业技术。说明在粮食生产中,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较重。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53.79%、40.69%和5.52%;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79.78%、11.80%和8.43;玉米的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35.62%、60.27%和4.11%。可见,在粮食生产中由病害和虫害造成粮食损失较为严重。采用农作物新品种可以节省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也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农户调查显示,新品种是农户需求仅次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农业技术。农作物的品种性状包括产量、品质和抗性。农户选择高产、优质、高抗的品种比例达到54.08%,说明农户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作为首选。其次是产量高的品种占比23.98%,高产、优质的品种占17.35%,优质的品种仅占4.59%,可见目前仅品质好的品种仍然不能获得农户的认可。农户把高产、稳产的品种作为首先的因素。伴随着安徽省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种粮兼业化现象普遍发生,在目前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形式下,农户对简化栽培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农户的技术需求比例达到50.84%,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小麦和玉米的播种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9.0%和84.5%,播种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的插秧机械化率达到31.9%,机械化水皮较低,主要是以人工插秧为主,当前迫切需要提高插秧的机械水平。肥料在粮食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氮肥使用过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生态环境和土壤已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农户迫切需求改进测土配方施肥和施肥方法。
4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