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的利与弊辩论

网络的利与弊辩论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1 10:29: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的利与弊辩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的利与弊辩论

篇1

本场辩论中,对方辩友自始至终都认为:网络语言过于粗鄙,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种侵害,是一种污蔑。一句广告词说得好“酒不会犯错,但人会。车不会犯错,但人会。”如果一位学富五车的教授去使用网络语言,那它会是脏话连篇吗?所以,如何去使用网络语言取决于人,人的使用不当永远不是网络语言的错误。对方辩友还认为:如果没有枪,枪就不会伤人。难道走路会跌倒,人人就要脚不触地吗?而且,正因为枪会伤人,我们才要管制它。网络语言使用不当,会造成伤害别人,语意模糊种种恶果。所以,问题的重中之重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合理使用网络语言。

我方辩友提到了网络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特点,为什么你们总是视而不见?另外,网络语言追求简洁,标榜个性的特点,不是暗合了当今社会的特点吗?试想一下,当你面对一款又肥又大不合身的旧款衣物和一款又轻又小很合身的新款衣物,你会像现在这么执着的选择旧的吗?如果你的网友们不约而同的使用了那些时髦的网络语言,你还在规规矩矩的使用书面语言,那你就会因不合群而遭到排斥。所以网络语言的使用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对于那些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也需要一个能够令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发挥的平台呀!他们也需要一种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交流方式呀!他们对网络语言的强烈需求也就证明了网络语言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对方辩友认为网络语言会使代沟产生那是对我方观点的曲解,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网民应运而生的语言,我们并没有说要让所有人使用网络语言,那些经常上网的年轻人使用它就足矣。难道我们的家长说的地地道道的青岛话就不会产生代沟吗?凡事都不能停滞不前,为数不少的网络语言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这难道不是汉语的发展与进步吗?也许,网络语言会带动书面语言大步前进,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存在缺点与不足,但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因噎废食只是下下策。今天我们这番唇枪舌战,只不过为了发现问题。令辩友们欣喜的是,我们发现了问题。但应令我们思考的是,解决问题的道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不会抛弃一个还不会走路的襁褓中的婴儿,因为他终究会走,终究会跑。我们应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创造一个支点,想办法撬起一个地球,让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让每一位人献出自己的力量,等待着它飞奔的那一天。

山东青岛市南区第三十九中学初一:许仲健

篇2

例一:(2009年浙江湖州卷)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时下,在繁忙的都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称――慢活族。在教育部公布的新增171条词语中,“慢活族”一词解释为:“慢活族”是“慢并快乐”的一群人。这个名称缘自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由小说延伸出一种名叫“慢生活”的国际运动,并出现了“找回失去的时间”这样的组织,他们思考“生命的过程除了工作,还应该拥有什么”,呼吁品味缓慢的生活节奏,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提倡“慢生活”观念,用适当的慢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与“慢活族”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的是“快活族”。早上,他们在闹钟的“滴滴”声中匆忙起床,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公车站,以最简短的时间解决“快餐式”的午饭,在繁忙而充实中度过8小时的工作时间,回到家或许还要在灯光下继续查阅文件或者起草策划书。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就是“快活族”的真实写照。

某班就上述材料中的两种生活方式展开辩论。甲方认为“慢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乙方认为“快活族”的生活方式好。你支持哪一方?请说明理由。(不超过80字)

例二:(2009年江苏连云港卷)

最近,一款网络游戏编入了武汉小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走进了部分小学课堂。网络游戏该不该进教材,报刊和网络论坛上对此辩论十分激烈。假如你是反对者,请根据正方(教材编写者)提供的辩词信息,有针对性的写出你方的辩词。

正方:网络游戏可以进教材。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游戏进课堂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网络游戏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寓学于乐,在老师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游戏进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学会上网的基本方法。 反方:――――――――

典型解析

这是两道典型的辩论题,两道试题都先提供了文字材料,创设了辩论的具体情境。不同的是,第一题答题者可以任选正方或反方的观点进行辩论,第二题已出示正方的观点及辩词,要求考生写出反方的辩词。

解答例一要先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了解“慢活族”和“快活族”这两种生活理念的不同特点。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阐明具体的理由。示例:我支持甲方的观点,因为慢节奏的生活更符合人类的天性,它的实质就是宁静与浮躁的一种对抗,拥有简单而豁达的平常心,享受慢生活的悠闲与乐趣。我支持乙方的观点,他们讲究效率,在忙碌中享受“自我满足感”。在现在这样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快活族”的高速度、高效率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解答第二要先阅读情境材料及正方的观点,了解具体事件及正文观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正方提供的辩词信息,阐明自己的反对意见。示例:网络游戏不该进教材。社会虽已进入网络社会,但游戏进课堂与教育进步无必然联系;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结果会与学习目的背道而驰;学习上网基本方法,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都有许多更好的途径。

知识链接

辫论技巧

寻攻击点。在分析辩题时就要注意考虑对方可能的立论和比较薄弱的地方,一般选择两个地方比较合适。可以选择对方论点的缺陷、论据的缺陷、论证思路上的缺陷。

类比引申。注意从对方的立论或提供的前提中巧妙引申到一个截然相反的结果起到驳斥的作用。

以用矛盾。借用对方观点中的矛盾、对方队员之间的矛盾进行推理,驳斥对方观点。

诱敌深入。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出对方辩论中的矛盾,然后加以攻击。

答问结合。一般地,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后,也要向对方抛出一定的问题。回答问题时要简洁,重要的是进攻和阐明自己的观点。对于对方的问题,如果与辩题无关不必回答。

艺术表达。一般地,在提问、申诉观点、摆出论据时,语速可慢一点,关键字眼要一字一顿加以突出;反击时语速可快一点,以示锋芒。同时要注意用语的坚决、干脆、简洁、幽默,以此来感染在场观众及评委。处下风时要据理力争,占上风时也不要得理不让人,少用挑衅性的语言。

实践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2.很多同学认为当代社会只有数理化才重要,语文、历史等学科学不学无关紧要。针对这种情况,初三某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正方主辩以“有‘理’(数理化)走遍天下”为论点展开论述。

①假如你是反方主辩,你确立的观点应该是:

②请你围绕你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

3.某班举行以“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下面是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

初中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有弊无利。一方面,初中生能参与的社区公益活动无非是扫扫地、擦擦窗,做这样的小事,对初中生的成长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学好文化知识是初中生的主要任务,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要求:先摆出你方观点,再进行反驳。

观点:――――――

反驳:――――――

4.某班举行以“上网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活动,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一方面,网络缩小了世界,远在天涯海角的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它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

如果你是乙方主辩,你将怎样针对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进行反驳,表达你方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

篇3

近几年来,学校教育正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涉及各门学科的知识,主要进行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等。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多元性、内涵的丰富性、教学功能的多重性及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通过这一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只凭老师用粉笔黑板讲授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教学方法也在越来越多样化。在采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可以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知学习内容,领略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使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均衡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技术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它能够通过声、形、色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具有再现性,它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反映出丰富内容,加大教学力度。现代教育技术的这些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理论性知识,仅靠教师单纯的讲授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尤其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原理,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叙述的方式来逐字逐句地分析,这样的讲解有时候在学生看来是乏味而又抽象的,难以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产生兴趣。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多媒体展现情境,超时空地把这些情境展现在学生眼前或脑海中,就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

篇4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备好法制教育内容,在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必须要自觉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道路交通法》、《贵州省义务教育条例》、《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民法》、《刑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和法规,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做到自觉遵守法律的同时,还要在教育教学中依法执教。

二、课前讲“法”

我在班上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法制新闻报道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活动方式是由语文科代表按学号排序,每天一人,轮流负责向全班同学讲述法制新闻;如遇个别学生未收集到法制新闻,则由教师讲述。

三、读中悟“法”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中,很多课文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在部分篇目的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内容。

四、作文有“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我的做法是,根据本班实际,结合身边的小事,不定期的拟出命题日记题目,如《教室、走廊和楼道追逐打闹的隐患》《小议中学生打架行为》《出口成“脏”》等,从而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当天在课前三分钟听到的法制新闻写成听后感,也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种做法,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另外,引导学生观看《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天网》等法制栏目,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作文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学会用“法”

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演讲赛。在校园安全、环保、禁毒等方面,我组织了“珍惜生命,安全第一”、“我能为环保做些什么”、“珍惜青春,远离”等为主题的演讲赛。

辩论赛。根据班上部分学生迷恋网络的现象,我组织了“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的辩论赛,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网络的利与弊,知道恰当地利用网络会给生活带来便利,沉迷网络则会害人害己。

课本剧。学生在学习《强项令》《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课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编排课本剧,在编排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演员角色,又熟悉了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

篇5

“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是选择、运用、改进和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全组成员围绕某个问题先是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初步知识和观点,然后在小组中展开探究性的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共识的活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取向的思想品德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提高。这种方法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用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下面是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提供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形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人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活动是自主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的自主性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只有倡导和实施学生自主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给他们提供和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要用新的思想理念去指导学生。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要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教师要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发动他们通过网络、书籍和报刊搜集学习资源。从自己的身边、生活中,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用自己的手去采摘,用自己的脑去分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心态。如在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课时,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作业。(1)让学生搜集、交流描写和歌颂父母对子女之爱的诗文和歌曲;(2)收集反映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3)在家里用心观察一下为生活劳碌奔波的父母,体会父母的辛苦及对自己的关爱;(4)寻找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实物。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并通过投影展示照片和实物。从这些亲身感受中,学生认识到对父母的孝敬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省在孝敬父母方面的表现,探索改进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结论是他们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得出的,而不是教师或教材强加给他们的,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样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分析、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我校正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由小组长负责进行活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可巡回指导点拨。为使这一步顺利进行,教师事先分好组,男女搭配,好坏搭配,不同性格爱好搭配。这样的小组活动,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发言,畅谈自己的个体学习方案,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也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小组学习方案)。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合作技巧,还可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小组中进行探究性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共识。在小组交流中如果出现分歧,教师可以点拨,也可以拿出一组方案进行探讨,让大家对他们小组的意见发表见解。在争论中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同学间的交流能力、责任感和与他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健康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课前,学生要进行调查,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三、师生互动,挖掘合作探究的深度

在教师有序的指导下,各小组之间的小组长持小组方案进行交流,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教师作适当引导或引申发言,这样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使学生能积极回答愉悦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满足。如我在讲《“追星”利与弊》时分正方和反方辩论利与弊。在当今社会,“追星”已成为一种时尚,可以花高价看他们的演唱会,花高价观看各种比赛,造成一些学生没心思学习,有的甚至改变自己的性格。部分家长为了阻止孩子“追星”伤透脑筋,而孩子却以“追星”为时尚。鉴于这种情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做好思想工作,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追星的利与弊,转变思想观念,我开展了一次课堂小辩论。

辩论的主题:“追星”的利与弊

正方观点:“追星”是有利的

篇6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职师范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对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把师范是培养成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师范教育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以信息角度对自然界和各种社会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是人们对信息敏感的程度。人的信息意识强不强主要体现在能否发现处处所蕴藏的大量信息,能否利用好现有的各种信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信息意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反应,信息意识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信息素养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会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学生很少,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学习的学生更少,很多同学找到资料后不知那部分对自己有用,哪些应该舍弃。由于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认识不足,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对于这种状况,可采用具体项目教学法加以解决。

项目任务是集合各学科相关知识对问题进行设计或者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一般指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及课题研究的综合题目。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教法专业等课程中,教师可选择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组织相应教学活动和安排适合学生特点教学任务,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采集信息的途径、独立完成信息整合,充分展示自我创造力的机会,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 10 级小学教育班“信息道德修养”课程时,可采取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网路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在完成教学任务前两节课给学生布置辩论题目: 网络的利与弊。让学生就网络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方面内容做好辩论准备。学生们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兴趣较高,都积极地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辩论小组成员能积极主动的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结束同学能感到收获颇丰,即学到了知识了解了互联网的利与弊,又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而且也有效的训练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师职业技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二、充分利用师范特点,加强学生信息知识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信息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牢固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深刻的理解与应用信息技术。信息知识不仅能体现师范生所掌握信息的丰富程度,它还影响学生对其他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新课程改革要求师范教育一定要把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并把它落实到学校的教学环节中。认真开设好《教师职业修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有关公共课,把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学中把师范各专业的教法课和教学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相对应的具体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研究中小学,面向中小学,服务中小学。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应大量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效率,给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努力将学校打造成数字化校园,从而给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三、利用师范专业教学,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及应用能力,对信息系统及信息进行正确评价能力统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生存能力,师范生如果只有信息意识和信息常识,而缺乏信息处理能力,就无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获取、传递、处理那些有应用价值的信息,也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信息能力是师范生信息素养各要素中的核心能力,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

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信息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教学中多注意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体使用能力,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校园网、互联网的操作技能,牢固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一种或多种软件制作对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正确选择一种或多种媒体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在教法课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原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四、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信息道德。

在教学实际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及正确的选择。主动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帮助有意义的信息,排斥和抵制不健康内容,不使用及传播非法信息,不组织和参与非法网络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活动,不利用网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以上四个要素构成了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好的信息意识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丰富的信息知识是学习的扎实基础,过硬的信息能力是学习的重要保障,高尚的信息道德则保证了学习的正确方向。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是 JG11EB0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厉以贤。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素质与教师素质[J]。 澳门教育,1996( 4)。

篇7

近年来,互联网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学生生活,并以其快捷的信息、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强烈的时代性,把广大中学生吸引到电脑前,吸引到纷繁芜杂的网络世界面前,对青年学生的交往手段、生活习惯乃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网络已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由于我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一类初级中学,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率先在多媒体教室、会议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和三个微机室,并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应用。在网络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正确引导中学生文明上网,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培养网络时代“四有”新人,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的课题。我们学校的作法是:

一、举行辩论会,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中学生都喜欢上网,宜疏不宜堵,而上网干什么,上网有什么利与弊,不少学生是糊涂的。为了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我们举办“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辩论会,通过激烈的辩论,让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如何上网有利,如何上网则有弊,使学生真正懂得“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二、办好校园网,用正确的舆论、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空间

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和信息技术课时间,为学生成长服务,如开展网上团课、网上党课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结合;发动并组织学生建立新闻时事、校园生活、班级风采、文化艺术等为代表的特色网站,将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并通过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网上讲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激发上进心和创造性。从而把学生从商业网吧吸引到学校的网络阵地上来。

三、利用校园公告牌(BBS)、QQ、E-mail等网络手段加强师生交流,指导学生健康上网

BBS是反映学生和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深受广大中学生的欢迎。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窗口,及时了解学生所关心的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乃至班级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中许多突发事件的前兆。加强对网络运行环境的监控和管理,对BBS上的信息进行及时跟踪、分析综合、及时引导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政工处、团委和思想政治教师及班主任充分利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开放心理咨询信箱,进行网上思想交流与沟通。学生以真实姓名或匿名形式给老师发邮件,教师通过网络回答学生问题,突破了时空限制,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而且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学生不必俯首帖耳,彼此能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既为学生解除了思想困惑,又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同时,通过老师课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指导,让学生明白: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是一个万花筒,有香花,也有毒草;有人间真情,也有世态炎凉;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关键是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从中建构有用的信息,为己所用。

四、利用网络素材,充实德育内容

网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近几年来,我们从大量有关信息资源中精选出贴近时代的、有针对性的网络素材,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如将“感动中国”杰出人物、“永远的丰碑”中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等下载制成优美的教育文本,实施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扩大了中学生视野,拓展了思想教育内容,又提高了德育课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更多地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道德素质,如诚信、敬业、自信、创新、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让学生在生动的事实前把握时代脉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解决“知与不知”的同时,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提高当代中学生道德素养。

五、利用校园远程监控,引导良好学生行为发展

篇8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57―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思想品德课又是实现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利用思想品德课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有效做法。

一、结合教材,让学生认清自我,完善自我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认清自我,知道自身有哪些优点,又存在哪些缺点或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那么怎样让学生认清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七年级上册《认识自我》这课里介绍的认识自我的方法自我评价,设计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认识一个人光靠自我评价是不够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要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还必须结合教材中“认识自我”的另一种方法即他人评价法。在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时,老师必须做好一定规范,绝对不允许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但又要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之,要让学生明白这么做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自我,为日后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完善自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准备。

二、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由于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上网成瘾,沉迷网络。针对学生的这一不良行为,我结合八年级上册《一念之差――拒绝网络的不良诱惑》这一章节的内容来引导教育学生绿色上网。首先,让学生上网搜索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上网交友不慎而上当受骗,长时间上网而导致猝死等事例,然后在全班交流共享。当他们看到这些案例时,很多人或是沉默或是惊讶。自从学习该课的内容并开展了这样的活动后,班上沉迷网络,逃课上网吧的现象逐渐减少了。

早恋的现象在当前的学生当中也不少。如何引б煨匝生正常交往,针对这一问题,我没有一味地去强调早恋如何可怕和不好,学生不能早恋等道理,因为这只能适得其反,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结合教材八年级上册《男生 女生》这一课在班上进行了一次辩论赛。全班分成正反两方,每方派出四位辩手就早恋的利与弊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的所有同学利用一周的时间为本方搜集资料,最后辩论的结论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高、感触深、效果好。

三、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9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导入设计得好,生动有趣,或者别开生面,或者引人深思,就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例如,可以从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脍炙人口的谚语、美妙动听的音乐、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思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例如,在教学“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这一单元时,我就用了一个小故事来导入,说的是一群淘气的小猴子趁猴王和猴叔不在,把邻居的一棵山果树扯得稀烂,树上的山果全吃到肚子里,猴叔回来后,问它们谁吃了山果,结果谁也不敢承认,猴王回来后也问大家谁吃了山果,大家照旧个个往后缩,唯有猴叔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允许大家吃的,愿意接受处罚,猴叔挺身而出承担责任的举动感化了小猴子们,它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纷纷去猴王那里认错。借此告诉学生:承担责任需要有广阔的胸怀,在很多时候,承担责任无异于承担风险,有时甚至要蒙受委屈,勇敢地承担责任,解决了难题,化解了危机,你的人格魅力也因此会得到提升。于是,学生在听故事的轻松氛围中感受了责任感。

二、精心设问,引导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可见,问题意识必须深入课堂。那么,怎样做呢?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而过于难的问题,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书本上有很多事例都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总像是在挤牙膏。更有甚者站起来后直截了当地跟我说不会!而每当我讲到一些流行事物、新鲜实事、真实案例时,学生们却个个雀跃不已。如此看来,学生并非真正“失语”,而是我不会提问。为什么一定要纠缠于书本上的事例呢?教师可以抛开课本上的陈旧事例,利用鲜活的时事、身边的新闻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激发他们去思考。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乐在课堂

1.上好“活动课”

在课堂上偶尔穿插一些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人格、道德情操、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时,师生进行互动表演一个短剧,大概内容为“两个家庭各有一个小孩子,又是同姓同名,两家家长都强烈要求对方孩子改名”,以这个主线展开表演。让学生大胆表演,表演结束后,再让大家讨论谁对谁错。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都不对。”起名是每个人的自由,每个公民都有享有姓名决定权和使用权,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姓名权。由此再回到书本上,学习本框内容时,就容易多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上好“辩论课”

初中生虽然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我们教师的想象。例如,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学生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选出几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学生做主持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通过辩论,学生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例如,在教学“网络交往的利与弊”一内容时,请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辩题为“网络游戏的利与弊”。辩论中学生提到了网络游戏对于开发人的智力,锻炼眼耳手脑并用能力,丰富业余生活,放松调节学习是有好处的,但若沉迷于其中,则会影响学习,影响视力,影响身体健康……这些说法让学生深受教育,许多学生表示将会调整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和方式。

篇10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普遍性。小故事里面,蕴含着大道理。如果能够在小故事里面,让学生轻松一笑,让学生有所领悟,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证明,学生大多数时候能从寓言里面和有趣的故事里深刻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白道理,而且还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

二、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文化史第五单元中几位伟人创立的理论,对学生而言,是枯燥和难以理解的,为了让枯燥的东西变生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在讲到思想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思想的形成过程、内容、地位,而且还要让学生把思想和事迹结合在一起。因为前者只能让学生知道思想,而后者让学生把思想和事迹联系起来,使得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丰满,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作用。通过这样讲,“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既容易理解,也增强了学生对个人的了解。

三、充分利用学生力量,完成课文内容

篇11

有孩子在活动总结中这样写道:“以前老师上古诗的时候,我常常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好像只看见老师的两片嘴唇在一张一合地动,却不知她讲了些什么。而这次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自己‘读诗、写诗、演诗’的机会,我们在小组内共同学习,查找资料,遇到问题互相询问,靠小组的智慧学会了很多诗。大家互相帮助,特别有意思!”

二、综合实践活动为习作引路:强调体验,表达真情,展示卓越

习作是语文课程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展现。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学生写作常无话可写,时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习作需要有生活的土壤。

在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让他们把有价值的体验记录下来,积累习作素材。如,开展的“三创,我在行动”的实践活动,学生就写了《第一次社会调查》《我给妈妈讲“三创”》《我在“三创”中成长》等亲身经历的事件。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走上街头和社区深入地调查、宣传,所以绝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清楚地写出调查经过,在心理活动描写方面还特别真实生动,就连平时习作较差的学生也能做到把事情记叙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把语文习作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自由地表达,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下,就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展示自己卓越的习作才能。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锻炼口才搭建舞台:引导交流,注重合作,创建卓越

篇12

活动讨论法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围绕某一种问题或某一现象进行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的方式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活动讨论法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

实施活动讨论法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所设计的讨论问题,必须与课本内容、学生认识水平相符合。选出的讨论问题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与接受程度,又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学生才能有言可发,有话可讲。同时,所讨论的问题难易应适中,比较有针对性、思想性、教育性。如在学习《隐私受保护》这一课时,由于考虑到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愿透露的隐私,即使是中学生也不例外,而此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因此,在讲授新课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结合你们的亲身经历,你认为隐私需不需要保护?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到侵犯?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都争先恐后的问答起来。有的说,隐私十分需要保护,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父母不应该随便翻开我们的日记,私拆我们的信件;有的说,如果隐私是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不应该予以保护;有的说,隐私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不愿意讲,家长就不应该过问,这才是尊重我们的隐私权。学生热情高涨,兴致勃勃,虽然他们对隐私的含义并不充分理解,但是他们基本上都认为自己的隐私应当受到保护,学生们在激烈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深化他们的认识,这对于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思想观念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二、合理组织课堂讨论,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能够使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主要条件是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根本上来说,创造性的活动是不同于通常进行的常见活动,因此学生在参与这样的创造性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必然是一种异常的行为。如果这个时候学生能够得到表扬和赞许,就会促进学生产生心理安全,这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了足够的安全时,他就不会再害怕表现自己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学生因此也可以因为在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进行改善,充分的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自由和安全感。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本人曾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强,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实地的对大部分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了很多学生的想法,保持防御状态的原因后,采取了,将课堂桌椅重新布局,以四方形式为主,另外参与研讨的人员,可以自由组合,按照4-6人的比例配置,结果发现效果相当明显,反映很强烈。另外在讨论过程中对讨论热烈的组合进行适当的表扬和赞许,进一步解放学生的心理,课堂氛围比以前更加热烈和浓厚,学习效果也大大提升。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消减学生的防御状态,使他们保持心理安全感状态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就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及时捕捉课堂亮点,把握有利的讨论时机

讨论式教学法,并不要求大家刻意的进行讨论,也不是在任何时刻,对任务问题随意开设讨论,如果过于随意的开展讨论,就会演变成形式主义,甚至大家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其他方式的聊天,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留意闪光点,在适当的时候发起讨论,比如说,在学生们思考出现困难的时候,学生们理解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法可以探讨时,课堂知识需要进行拓展时,等等这些情况下都是最好的发起讨论的机会和亮点。比如在教授《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内容时,学生就网络交往的利和弊产生分歧时,适时的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要求学生自主组成人数相等的正反两方开展“网络交往,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首先引导正方两方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及教材内容做好辨论准备,同时教师也应准备一些素材,以备学生争执不时使用。其次,在每一回合的辨论结束后,都允许学生之间的互动,允许学生对正方或反方的拥护。最后,当辨论全部结束时,以哪一方拥护者人数多为正、反方为判断辩论胜负标准。通过辩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正确认识网络交往的利与弊,同时能够正确地运用好网络进行网强交往,学会自我保护,从而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

篇13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因而教师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要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行统一。

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把其作为教育熏陶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自己却斤斤计较;讲遵纪守法,自己却迟到早退,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教育的真理性和教师的人格和修养,进行德育教育就没有说服力,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糊涂、不迷航,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必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决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充当传声筒;必须为人正直,正派,不被世俗尘埃所染,不为金钱物欲所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二、以人为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学生思想政治课要实现其德育目标,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了解和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存,营造多元价值并存的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由表达与争论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时间、实践活动的空间,多一点个性的张扬;充分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中建立起来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实现政治课德育的终极目标。

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对中学生“上网热”的冷思考》这一内容时,事先找多名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平时上网的情况以及对网络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再把班级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对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展开调查。大家通过同学互访、交流,网上搜索,获得了大量的材料。课堂上,学生根据搜集的材料和自身的体验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正方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多弊少”,反方则认为“中学生上网利少弊多”,还有学生居然现身说法,讲出了自己迷恋上网学习成绩下降的经历,告诫同学们“少上网为益”。

经过辩论,学生们最终认识到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关键是青少年能否正确使用网络。”此时,教师无须多言,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同学交流、课堂辩论已经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上网观。

三、创设情景,提升学生自主体验的效能

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里体验、实践、反思,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方法。自主体验的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角色扮演、有事情可干,又能在积极的情感参与中体悟道理、认识社会、增加感知。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哑剧等。

例如七年级教材中的“男女生交往”、“我与父母的冲突”等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模拟的情境里把生活中和现实社会里面临的道德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道德活动的对象,各抒其见,自由讨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选择能力。有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学习问题、交友问题、情感问题等写在纸上(不署名),交给老师,教师可以当堂请其他同学帮他(她)出主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四、注重实践,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