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篇1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篇2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认识或看法。最后教师在充分肯定每位学生实验成绩,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

二、采用“探本溯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三、优化习题和试题,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61-02

1电大素质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

电大的素质教育是完全面向广大的远程社会学习者开放的。电大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过程当中,建立开放式的远程素质教育形式。电大教育对象多是在职成人。学生的这种特点就使电大的远程开放素质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差别。在电大的素质教育中,必须要考虑学生这些特点,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素质得到提高。与传统学校素质教育模式中不同,电大的远程开放素质教育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学生的学习主要以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同化“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将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远程开放教学的各个环节。

2大教学考核侧重点

面对电大教育质量所表现出来的上述诸特点,在开展电大教育评估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2.1质量检测与质量保障的关系

电大教育质量的特点决定了教育评估更需要突出质量保障的作用,而非如其他产品一样,侧重于具体检测。

2.2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电大学校中教师的劳动形式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个别性,对电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也要因材施教才能促其个性发展,因而电大内部的教育教学规范带有一定的原则性和模糊性。学校的学术水平、社会贡献度以及学生的培养质量等,都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评估。因此,电大教育评估应主要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

2.3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的关系

教育的实质在于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积累知识和提高技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经过一个学习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学习的循序渐进,知识的日积月累,能力的逐渐提高,这是一切学历教育都要遵循的原则,其核心是教育必须注重过程学习,这也是在电大教育中经常强调的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电大教学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形成性考核是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远程开放教育系统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的重要举措。形成性考核侧重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解活动过程,保证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价值判断。与形成性考核对应的是终结性考核,是指在某项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成果作出价值判断。形成性考核注重细节的分析,在于寻找原因,关注计划使用者的广泛经验,倾向于不考虑各个计划的自身效果;终结性考核注重的是总结分析,提供描述性的信息,关注对效率的陈述并强调自身的效果。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教育结果的显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对电大教育尤其如此,因此,要发挥教育评估对促进电大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作用,应把握好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之间的关系,结合电大教育特点,注重教学环节管理,重点把握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个教学管理环节。至于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者之间的关系,课程由多个教材(可以是电子版的课件)组成,教材由章节组成,每一章节又可划分成不同的知识要点。

3电大教学考核方法

开放性、远程性、成人性、自主性等构成了电大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电大在学生学习上,是以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协同化“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则应将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电大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开展电大教育考核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好质量检测与质量保障、直接与间接、监控与诊断、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等几方面的关系,结合电大教育特点,注重教学环节管理,重点把握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个教学管理环节。因此,在电大教学考核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教师方面的工作

从教师这方面来讲,需要做好两项工作:

1)教师需要做好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个环节管理工作,进行四个教学环节的建立和维护。在学生对教学要点测评后,教师可以查看学生测评情况。

2)教师可以分别以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个教学环节为出卷单位,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考试评审工作。

3.2学生方面的工作

从学生这方面来讲,也需要做好两项工作:

1)学生可以对要点掌握情况进行测评,根据自己对教师所授知识要点的理解程度,按照未掌握、已掌握等两种情况进行测评。

2)学生要利用在线考试功能,加强自我测试,测试结束后,学生要做好小结工作。

因为相关要点组成章节,相关章节组成教材,相关教材又组成课程,电大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对要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所授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四个环节方面的知识理解、掌握程度,进而掌握教学的主动权,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提升电大教学质量。同时,电大师生可以利用教学考核过程中在线测试功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电大教学考核系统设计

电大教学考核系统的开发目标建立在以下工作基础上:其一,分析教学评估类和在线考试类系统现状和存在问题;其二,对电大教学考核系统需求进行分析;其三,对电大教学考核系统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具体地讲,该系统开发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1)系统具有导向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便于电大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操作。

2)便于按照知识要点,对电大教师教学质量按照课程、教材、章节、要点等管理环节,由粗到细,进行评估;便于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在线测试,方便电大教师进行试题维护及评审。

3)要有用户权限确认,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不同用户给予不同权限,执行相应操作。

4)系统要具备跨平台性、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

5电大教学考核系统架构设计

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采用J2EE平台内流行框架,正因为有了J2EE平台内流行框架的支持,使得系统从开发和应用变得更合理,模块之间的耦合程度减小到最低,接口设计更完善,确保业务的扩展和变化最终变为业务接口的动态组合,最大程度的实现了模块的复用。

6与同类系统比较

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与同类系统相比,其优势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简述。

6.1功能实用

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功能实用,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参加考试、查询考试结果、评估教学要点等操作,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进行试题题目管理、试题项目管理、试卷管理、查询考试结果、考试评审、建立和维护教学环节及查看评估结果;系统管理员可以实施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及学生管理。

6.2详细的用例分析、活动关系图分析,便于系统开发

系统开发前期,进行系统用例分析、主要流程分析、模块结构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其中,用例分析内容包括学生用例、教师用例及管理员用例;业务流程分析内容包括考试子系统维护题目操作流程、学生参加考试操作流程、教学测评子系统教师操作流程及管理员操作流程;系统架构设计内容包括框架选择、系统分层设计及程序运行流程。这样,前期需求分析充分,便于系统开发期工作的展开。

7主要结论

本文对电大教学质量考核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系统主要用例和核心流程,并阐述了电大教学考核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基于Struts2-Spring-JPA技术,探讨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核心模块设计;最后,阐述了系统测试及系统应用效果,并将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与同类系统比较。经过部分电大使用、验证,该电大教学考核系统适应了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导学功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耀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电大教学考核工作[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5-6.

[2]胡翠华,陈登科,俞时权.网络环境下教学考核型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2):43-47.

[3]李静梅.基于J2EE的保密人员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J].应用科技,2011(1):63-68.

[4]拓守恒.基于Flex+Spring+Hibernate框架技术的RIA教学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9):20-22.

[5]肖金凤.基于WEB的“电机学”在线考试系统开发与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3):70-72.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52-0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用“探本溯源”法,培养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资料、参观动植物园,了解自然界生物间的有趣联系,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我们以“新陈代谢与酶”这一节课中的演示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为例,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讲台与教师一起做实验,当发现老师请了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立刻集中到讲台上来,然后教师再请两位同学各取一支试管,分别按照教师的讲解操作,同时,请下面的学生密切注意两位同学的操作是否有误,如发现有误,教师就可以根据此时现成的例子加以纠正,并趁机教学生如何正确操作,以及本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必要时,教师应亲自操作演示,这样一节课下来,效果往往比单纯的教师演示教授要好。

三、用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因为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像、性格的异同)、对自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的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篇5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生物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突出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又兼顾覆盖面,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同时能够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实践性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关注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

三、考试目标要求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分别从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的角度,把考试目标划分为如下5个要求层次:

1.了解水平(以A代表):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2.理解水平(以B代表):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3.应用水平(以C代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4.独立操作水平(以D代表):能够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5.认同水平(以E代表):能够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

三维目标作为有机整体,主要通过知识为载体,综合地进行考查。

四、考试内容

本考试的范围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其具体内容如下:

1.《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

(1)细胞的分子组成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细胞的结构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的代谢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描述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4)细胞的增殖

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描述细胞的分化;举例说出细胞的全能性;描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关注恶性肿瘤的预防。

2.《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

(1)遗传的细胞基础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描述配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过程。

(2)遗传的分子基础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描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概述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描述DNA分子的复制;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描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概述伴性遗传。

(4)生物的变异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举例说出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5)人类遗传病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6)生物的进化

描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描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举例说出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3.《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

(1)植物的激素调节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简述生长素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举例说出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简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简述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举例说出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描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种群和群落

列举种群的特征;描述种群的数量变动;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描述群落的演替。

(5)生态系统

描述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生态环境的保护

描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认同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五、考试形式

纸笔测试,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六、试卷结构

1.题型:包括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篇6

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然而,面对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直面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堪为人忧。

通过平时观察、走访调查、量表测试等,就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冷漠、孤僻

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羞怯、胆怯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3.焦虑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4.交往情感闭锁

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调查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转贴于

5.攻击性强

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10%~1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二、解决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和探寻合理的教育对策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即开设心理咨询室,如“心灵小屋”、“情感驿站”等。

2.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7

我国著名教育家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从目前学校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是大家公认的良好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一提法非常及时,各个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

一、关于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综合来说,它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目的来说。是为了促进人协调全面发展。稳定持续发展,主动终身发展。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答记者问时,明确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内涵的三个方面: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二、现实对素质教育的呼吁

现实是“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严”。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谓是千头万绪。会引起惊涛骇浪,但这不能阻止时代对此提出的要求,虽说提出素质教育已经20多年。但成效甚微。“钱学森之问”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今日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胜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因此,许多仁人志士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协调媒体等社会部门优化育人环境。

2. 成立专门研究、实施、督促、评价考核的机构。

3. 依学校情况,各学段提出具体要求并给予具体的指导。

4. 落实德育与教学渗透的具体内容。

5. 编写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6.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奖励力度,从根本上落实教师的待遇问题,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7. 从学校到班级都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8. 创造素质教育条件,完善设施设备,提供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场所。

9. 注重形成素质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学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笔者在基础教育工作近20年,提供以下策略仅供参考:

1. 课程施行。课程体系要灵活多样地开发和全面施行,特别是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教材严重缺乏。

2. 环境改善。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量去创设社会支持、家长配合、学生接受、老师乐教的条件和氛围。

3. 观念转变。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着眼于民族发展,着眼于国家强盛。争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培育出民族林立的英才栋梁,为国家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二,还要有全面兼顾的理念。不怠慢任何―个学生,任何―个年级,除了注重“两头”的起始年级,中间有“动荡性”的年级应更加关注。

4. 考试改革。这项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考试远比其他方式公正,也能有效遏制腐败等不良作风,但考试不等于应试。目前,考试依然是有效检测素质教育成效的必要手段。这就给考试内容、形式等提出极大的挑战。考试内容要深化、细化、全面化,考试形式应灵活多样,能达到高效检测学生素质发展情况。操作性强。可以在各省成立考核小组,全省流动监考,学校也可以成立自测小组。

考试形式根据考试内容来确立。1.按德、智、体、美、劳分板块,设置电脑题库,这样可以随机选题进行测试。也可把相关内容纳入中考、高考范畴。例如,广东省中考就要考体育,分值占50分或60分,这一改革得到了家长、学校的广泛支持。2.操作、运用型内容,宜现场操作进行。例如,深圳中考就有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3.实物制作类,也应在限定时间内现场完成。4.口头表达类,现场录音后,多人一起打分,此类主观性强的内容,尽量做到公正,减少误差。5.评价多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以素质教育的成效为主。而不是以升学率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主要评价内容。6.招生自主多样。义务教育严格按照区域划片招生,均衡教育环境、师资力量,最好能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实施素质考核和专业考核来录用人才。7.德育与教学渗透。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德育为首。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8.跟踪关注发展。主动跟踪毕业后典型的学生,关注其素质发展情况,以他们作为参照物,随时调整在校时的素质教育情况。

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策略

虽然素质教育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其实施内容和步骤要有针对性,宜简化不宜繁杂,宜操作不宜空谈,宜灵活不宜僵化,宜自主不宜逼迫,宜落实不宜作秀,宜严格不宜含糊,宜开放不宜保守,宜合作不宜独干,宜平等不宜压制,宜个性不宜片面,宜尊重不宜放任。

林崇德教授说:“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适应于多变环境的多元素质的人才。”而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是经过教育、训练、熏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品质。因此,一所学校要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应该提升教育实施者――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下面七点:(1)注重学习理论,敢于探究实践,及

时反思总结,要在专业上不断成长。(2)教师角色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服务型转换,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3)善于运用多种载体,巧借身边的有力资源,开发学生潜能。(4)多增长才艺,与学生一起成长。(5)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把总书记的话“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6)充分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在教育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7)上好一些特色课,如劳动课、艺术鉴赏课、制作创作课、专题研究课。

其次,理念上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的学生比较,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要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五个方面采取具体的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五、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策略

《荀子・强国篇》中提出,国威之一就是道德之威。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品德教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品德教育主要从两方面来抓:

(1)树立学生道德信念

道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做―个有理想、有修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意识。继承传统的美德。如:儒家的君子人格、刚健有为、追求群体和谐;道家的人格独立;墨家的节俭、人格平等;法家的遵法守纪、公平竞争等。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座谈、讲座、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是非。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有了自我的道德意识,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

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学校教育应以社会性的内容为主。如:利用国旗下讲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学生下乡去参加生产劳动或进工厂打短工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举行文体比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在思想政治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培养道德习惯,即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主要靠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就能保证人有毅力地做到言行一致。

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实践和训练是养成教育的主要手段。从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来说,军事训练对规范学生行为、严明学生纪律、练就学生钢铁意志等方面效果比较理想。诸如其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依据不同的主题组织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好的效果。

专家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需要重复20次以上,这说明反复训练对行为规范执行的效果有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作用。有一位博士提出,巩固学生好的习惯用加法,修正学生坏的习惯用减法。实践表明,这方法很有效果,笔者在2006年专门上了一堂“好习惯终生受用”的主题班会课,要求学生一个月增加一种好习惯,减掉一种坏习惯。一个月后,采取观察、调查、小组评议等反馈手段考核学生的习惯。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有80%以上。

我校实施的学生素质教育“八个一”制度,即: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的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在品德方面的素质具体落实于两点“一身正气,一颗爱心”,-多年实践表明,“八个一”考核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的、易变的、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道德动机逐渐理想化、信念化,但又有敏感性、易变性;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点具体经验的特点;道德情感丰富、强烈,但易冲动;道德意志虽形成,但很脆弱: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但愿望与,行动总有一些距离。因此,在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让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可见,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慢的艺术,不能一蹴而成,不能急功近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少年的自制力还很薄弱,易动摇,老师的提醒、督促、鼓励显得非常重要。组织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集体讨论,相互进行监督。也能起到促进部分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发展要从日常行为抓起,以活动的形式来呈现,让其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正确认识品德形成过程的特点,正确把握学生年龄特征,是深入学生心理、作用于学生意识的基础,在品德教育方面起关键作用,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上面具体谈了思想道德方面素质实施的内容与策略,其他四方面略作阐述,在此就不赘述。

六、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四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1. 科学文化方面

英国达尔文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者结论。”

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或者结论,还要注意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让学生拥有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素养,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学会自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在思维训练方面注意思维的概括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应试教育往往扼杀学生的想象,泯灭他们的灵性。我们要反思,要赶快纠正,真正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在思维的创造性方面,应成为我国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选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57页)这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我们的角色要注意转换,理念要更新,这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给人金子。可是人家不要,却要他的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可见培养学生智能。关键是要让他们掌握“点金术”。有时也可借用榜样的力量,如校友的学习习惯、方法及成就等来触动学生。或

借助同学的“点金术”。

有效的教学法千千万,但要着眼现实,心中永远要有学生,正如赞科夫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 审美创造方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因此,许多学校纷纷成立兴趣小组,分类分层推进审美教育。我校还以文化节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创作,感受各种艺术氛围。如:服装设计、水果拼盘、小制作、班级合唱、歌手、演讲、书法等比赛活动。

3. 劳动技能方面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的话,生动阐述了劳动技能在人激发智慧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很丰富,如“下乡进厂”社会实践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从事生产劳动,让乡下的孩子进工厂工作,学生受益匪浅;“小铁人”自行车中国行,不但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特别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4. 身心健康方面

台湾高震说:“学生的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习生活的知识,二是学习生存的技能,三是学习生命的意义。”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实施素质教育时,必然突出心理素质教育。以便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当今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我们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任重道远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热爱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才能热爱生活。

健康心理的培养宜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如推行导师制,成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网站互动。专题演讲,开展主题班会等。我校对“问题学生”“潜能学生”较有针对性地推行导师制,由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定期进行活动,有时也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

身体素质方面,广东的改革步伐比较大。体育纳入中考,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活动范围小。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少,呆在家里的时间多,泡在网上的时间长,体育锻炼显得尤其重要。让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值得全社会关注。当然,除了上好体育课,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体育竞技比赛,如能以班级总分来评比,学生锻炼面更大更广。我校结合运动会还搞一些趣味体育活动,特别受学生青睐。我校教师起模范带头作用,经常跳健美操、打太极拳、打球等,让校园充满活力,营造了良好的锻炼氛围。

七、关于素质教育考核的形式

1.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学生素质,以比赛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素质发展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活动是载体、平台,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离不开活动的开展,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综合实践、冬令营夏令营、社团活动等。

2. 健全考核制度。

(1)定期考核。如,我校学生素质考核制度“八个一”: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期中、期末各考一次,以等级形式评定。(2)场景考核。一位特级教师提出的“十学会”: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如“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的考核宜于创设一定情境来观察判断。(3)评比法。(4)实地考察。

3. 值日监督制。班级值周、老师值日、学生干部值日等形式,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校的住宿生管理就是采取德育量化评分的形式进行的。

篇8

普通高考是我国举国上下最为关注的一件大事,它是一种以书面形式,具有统一性、有组织的和带有竞争性的社会考试。其目的是为考查、确定考生是否具备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所应有的知识、能力等,更着重测量考生具有的潜在的学习能力。考试的结果被用来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因而高考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前途与命运。我国的高考带有规模大,选择性强,竞争激烈和备受社会关注等特色。正由于此,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被赋予了超过考试本身意义的多种职能,它集选拔与评价于一体,与中学基础教育形成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既对中学教学有“不由自主”的导向作用,又在考试的内容、形式诸方面受基础教育的制约。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修养、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宏伟工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必然推动我国高考地理考试的改革,从而影响地理高考命题的变化。

笔者对建国后我国历年的地理高考试卷进行分析,以1950、1959、1980、1990、2000年(大致每隔10年提取1份试卷,1960―1976年没有进行地理高考,因此,1960、1970年地理试卷缺失)和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作为重点分析对象,从各年高考地理试卷的试题容量、试题题型结构、试题知识结构和试题智能结构四个方面进行试卷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建国后我国地理高考命题具有以下四大方面的变化趋势。

1.试题容量的变化趋势

建国后,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变化,中学地理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上都有较大的调整,高考地理命题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考试题的容量不断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是试题数量不断增加。1950年的高考试卷,大小试题总数仅有5个试题;80年代以后试题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90年代以后,各年地理高考试卷的大小试题数量都在30个以上;其次是试卷页数、试卷文字数量(以电脑统计为准)不断增加。建国初期的地理试卷页数很少超过3页,1950年仅1页,90年代以后每份试卷的页数都在10页以上。试卷字数1950年仅有175个字,2000年广东试卷达到3856个字,从中可以看出,90年代以后,试题的容量大大增加;第三是图表数量的变化。80年代以前我国高考地理试卷的图表数量较少,而且基本上是直接引用书本上的原图;80年代以后,地理高考图表使用量增多,尤其是1985年以后,地理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图表数量明显增多,1990年达到18幅。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卷不仅图表数量多,而且图表形式也变化多样,很少直接引用书本上的现成图表,大部分是出题者经过加工或者创新而成,反映出地理高考对图表运用能力的考察不断加强,也体现出了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精神。

2.试题题型结构的变化趋势

地理高考试题类型有填充题、名词解释题、判断是非题、改错题、读图填图题、简答题、论述题、选择题、读图分析题、综合题等。建国后,我国地理高考试题的类型变化较大。建国初期,主要是填充题、填图题和简答题,试题的形式简单,以考查书本知识为主;80年代以后,试题类型丰富多样,有填充题、读图填图题、判断是非题、名词解释、改错题、选择题、简述题、综合题,但仍然以传统题型为主,纯知识题型的考查仍然是当时考试的重点;80年代中后期,选择题的比例不断上升,选择题因其考查的知识面广,便于学生作答,利于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类考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题作为高考地理试题,最早出现于1982年,以后其比重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已成为地理高考中的一种最主要题型,从表2中可以看出,90年代至今选择题的分数比例一直在50%左右;90年代以后,另一个高考地理主要题型就是综合题,它集读图、填图、析图、简答、论述、分析应用于一体,能很好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已成为现在地理高考的又一重要题型。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高考地理试卷的题型结构在80年代以前,地理试题类型多样,以传统的知识题型为主。1985年以后开始出现能力型题型,尤其是1990年至今,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改的变化,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考地理题型也从重知识题型的考查转变为重能力题型的考查。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0年至今,地理高考基本上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能力题型为主。

3.试题知识结构的变化趋势

高考地理命题所考查的地理知识结构,因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当然也随着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对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而变化。我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地理考试所考查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地理中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系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由于1982年之前,高中没有开设系统地理知识,高、初中地理教学都是以讲述区域地理为主,因此,1984年以前的地理高考命题主要是考查以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为主的区域地理,而系统地理的内容考查很少,这一点从表3中可以看出。尤其是1959年以前的地理试卷,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系统地理的内容。1984年之后,由于高中专门开设了以系统地理为主的高中地理教材,因此高考地理命题中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容不断增加,至1990年其比例已接近70%。由于系统地理讲述的是地理学科内的基本地理理论知识与原理,偏重于理解与应用,因此,随着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变化,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高考地理命题中考查以理解、应用为主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不断上升,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高考地理试卷中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者的比例为28:122。近年来的地理试卷中,纯粹单一的区域地理试题比例很少,初中地理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仅作为一种地理知识素质来要求,在高考试卷中起着知识载体的作用。

*本栏目资料来源:“2003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地理部分”。北京:《中国考试》,2003年7、8合期。

4.试题智能结构的变化趋势

地理考试的题型根据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知识型题型和以考查理解、应用、分析、思维为主的能力型题型。我国的高考地理命题,1985年以前,主要是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知识型题型,能力题型很少见,1985年以来,以考查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思维为主的能力题型开始出现,随后其比例不断上升,至1990年前后,能力题型的比重已超过知识题型的比重,成为一种最主要的地理高考题型。2000年,我国地理高考大纲中明确列出了地理学习的十大能力要求,体现近年来我国的地理高考的命题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我国地理高考试题中能力型题型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单一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题型已越来越少,如2000年广东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占86%,2003年全国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占89.7%。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地理高考改革对高考地理命题变化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地理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地理高考命题也在试题容量、试题题型结构和试题知识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命题考查能力题型的比重不断上升。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我国地理高考试题中能力型题型所占的比例很大,而单一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题目已越来越少。

高考作为国家向高一级的学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地去面对高考,正确地理解课程改革与高考命题变化的关系,从高考命题变化中体会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指导高考备考的复习,把握高考的改革、变化的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篇9

在命题原则上:此次命题以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命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能力立意,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对重点、热点的社会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重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考查,用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考试命题注意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考查问题的探究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考试注重了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坚持其教育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大事,2010年贵州省安顺市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高中、中职、五年制专科招生)考试物理学科试卷充分体现了上述命题依据和命题原则,就本套试卷来讲,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注重于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试卷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是中考应该考查的知识,试题将真实的生活情境和需要考查的知识融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之中,也是对学生生活体验的考查,如:

例1 如图1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 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 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

例2 如图2所示,甲图是生活中常用的石英钟,若用该钟的分针转动来测量时间,则测量的分度值是________,乙图为一种温度自动报警电器的原理,在水银温度计的顶端封入一段金属丝,则温度升高至_______℃时,L2灯亮报警。

2 关注社会热点和关注最新科技发展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物理问题的解决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并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学生,突出学生“STS”意识的培养,试卷的考核设计都来源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并不感到陌生。

例3 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关于能源、信息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导纤维是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

B 光电池和VCD光碟都应用了磁性材料

C 核能是可再生能源

D 电视广播、移动通信是用微波传递信号

例4 电磁炉以其高效、节能、卫生、安全成为新一代智能灶具,一只1500W的电磁炉正常工作时,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1kg的水从20℃加热到沸腾,需要加热4min,在此过程中1kg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J,电磁炉的效率是_____。

3 关注试卷的开放性以及学生创造思维的考核

中考物理明确强调要对物理过程与方法进行考查,强化学生对物理过程、概念、规律及方法的理解,因此试卷为了突出物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精心设计了试题,试图通过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来实现对学生物理过程与物理方法的考查。

例5“水会增大物体间的摩擦吗?”多数人的答案是:不会,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油漆过的地板上有水时,人很容易滑倒,可也有相反的事例,例如爬过树的人都知道:手上出汗时,会感觉到手与树之间的摩擦力变大了,水到底可以增大还是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呢?比较上述事例发现,油漆过的木板表面不吸水,树木(可看作未油漆过的木板)表面吸水,所以探究水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可作这样的猜想:

猜想一:在不吸水的木板表面,有水时的摩擦力可能比无水时的摩擦力小。

猜想二:在吸水的木板表面,有水时的摩擦力可能比无水对的摩擦力大。

为验证上述两个猜想,请帮解决两个问题:(1)现有实验器材:油漆过的木板、未油漆过的木板、带有挂钩的木块、盛有水的烧杯,还需要什么器材?(2)请设计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例6小明在科技活动中,了解到有一种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热敏电阻。其电阻R随温度t变化的图像如图3所示,请你利用热敏电阻作为探头,设计一个温度报警器,使其监控环境的温度变化,并能通过某些仪表直观的反映出来。

(1)画出你设计的电路图;

(2)写出所必须的电路元件和仪表等;

(3)简述所设计的温度报警器的工作原理。

4 加强对考生探究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考核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重要手段,同时积极发挥实验对学生建立概念,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因此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既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例7 小红在家中用纸屏、盛有水的圆形鱼缸、点燃的蜡烛组成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调节纸屏至图示的位置时,她在纸屏上看到了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蜡烛像,则盛有水的圆形鱼缸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蜡烛的像是_____像(填“虚”或“实”),

例8 如图5所示,把一小球分别放入盛满不同液体的两个溢水杯中,当小球静止时,甲杯中溢出的液体质量是40g,乙杯中溢出的液体质量是50g,则小球的质量是_____g,甲、乙两杯中液体的密度p甲____p乙·(填“>”、“=”或“

例9 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电功率跟电流、电压的关系”。

(1)实验中小灯泡电功率的大小可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判断?

(2)一位同学用干电池做电源,把L1“2.5 V 0.3 A”和L2“3.8 V 0.3 A”两只灯泡连成如图7甲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篇10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211-03

作者简介:黄治坤(1981-),男,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职业技术教育。

0引言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同时世界权威网站排名Alexa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中文网站500强当中,采用PHP技术的占到394家。

为了更好地适应相关企业的发展以及拓宽学生就业层面,很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PHP程序设计技术》这门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有一定的PHP项目开发实战经验,以及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和满足相应岗位的职业要求,但是传统的考试形式重理论、偏识记、轻实践、淡应用,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那么该课程的考核必须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以及考试形式上要更加确切地贴近企业实际项目的要求、部署与实施。本文以《PHP程序设计技术》课程为例,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考试进行探讨与改革。

1课程设计

1.1课程介绍

PHP是HypertextPreprocessor(超文本预处理器)的缩写,它是一种开源、跨平台、嵌入式的服务器端执行的动态网页开发语言。《PHP程序设计技术》课程采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为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软硬件保障,并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更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目标是培养与锻炼学生搭建PHP开发环境、PHP程序设计能力、使用与管理MySQL数据库的能力以及掌握动态网站项目的设计流程、编程技术与实际项目开发能力。课程具体目标见图1所示。

1.2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指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任务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来实现学习的课程设计原则,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了3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依照循序渐进、能力逐层递进的关系进行设计。第一个学习情境是以教师主讲为主,重点介绍基础语法;第二个学习情境以教师协助串讲为辅,以调动学生的自学与动手能力为主;第三个学习情境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自由发挥。

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情境,见表1所示。

表2以一个学习情境为例,对教学组织与实施进行解析。

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任务中,通过自主学习,及参加讨论、决策、行动的整个工作过程,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新经验,同时提高解决问题和交流协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2课程考试改革

社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更离不开考试,考试俨然已经成为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传统的考试形式发展至今,已经存在以下弊端:①传统的考试形式重理论、偏识记、轻实践、淡应用,是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直接原因;②传统的应试考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③传统的考试形式过于单一化,无法全面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目标。

那么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下,必须更新考试观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以及职业发展为新的切入点,建立新型的考试形式。

2.1考试原则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结合上述说明及《PHP程序设计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建立本课程的考试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考核素材。

2.2考试方法

从知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改革课程考试与成绩评价体系,重在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核。课程期末综合成绩由理论、实践、综合答辩3个方面组成。

(1)方案一:学生在每个学习情境结束时,都会完成相应的PHP项目开发,并提交学习报告、分析报告以及最终的项目文档。

按照学习情境1:权值30%;情境2:权值30%;情境3:权值40%,每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学习过程50%、交流展示25%、工作小结25%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具体见表3所示。

(2)方案二:在学期末,给出5~6个实际的企业项目案例,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讨、共同学习,最终完成各自项目的开发,并形成工作文档。最后让小组成员进行项目演示与讲解,具体内容包括项目的构思、设计的思路、采用的技术、创新等。综合成绩评定按照表4给定。

3结语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综合素质与社会能力的综合考核。

新型的课程考试方案杜绝了期末考试以一张试卷决

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的经验和问题也起到了很好的总结作用;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3个方面,都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考试形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吴倩倩.《PHP网站开发》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2010(1).

篇11

1 提升课程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学好一门课程,必须喜欢这门课程,如果对学习的课程没有一点点兴趣,甚至厌恶,那么是永远都不可能学好的。因此在《食品营养与保健》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知识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去按部就班,向学生介绍六大营养素以及它的作用,那么大多数学生都是不可能学好的。这就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介绍某个营养素的时候,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在讲到营养学与预防疾病的联系时就可以介绍肥胖和脂肪、糖的关系,缺乏维生素会造成哪些疾病,通过举出一系列的实例去简述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很好的诠释了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这样的教学氛围也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教学模式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2 改变固有学习模式,优化学生知识结

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的学习模式都是比较固定的,都是按照考试大纲规定出来的课程和内容,学生只能去被动接受。在大学期间增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其他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多方面发展。学生们可以自己去选择喜欢的科目,不仅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多样化人才。在课程的设立上,一般都会包涵文史、自然现象、电影拍摄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在如今的社会人才需求上,很多著名企业大多都需要全方位、多领域的人才,随时可以去解决会遇到的各方面问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刚从学习出来的大学生对社会中很多事还是比较陌生,由于自己专业的单一性,涉及的知识范围也比较狭窄,因此在大学里多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多去学会社会中的一些生存法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对自己以后从事工作是有很大的作用。况且很多大学生选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想要去从事的,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表现得比较出对专业中所学的不够重视,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因此改变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

3 增加学生课间讨论和师生互动

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要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间的时间去讨论,之后老师去点评。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积极的去参与,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讲到饮食和防癌食品时,可以问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生活中如何会引起癌症?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们通过借助一些外来资料去查阅、去讨论,再从课堂中一起去讨论出正确的答案,在学生提供答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提出的答案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相关问题,比如:哪些食物容易致癌?如何防止癌症的产生?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课堂氛围也更加轻松愉悦,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分析能力,也增长了更多知识。

4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篇12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作为一个辐射教育过程全域、全程的教育意识与操作,情感教育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有不少论述。例如,在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S.F.Galdon)早就强调过“热情”在人的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他说:“我认为,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这里所谓的热情,在普通心理学中称为“强烈、稳定、持久的情感。”在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对150名最成功的智力优越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能取得卓越成绩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智力因素,热情、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在成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的方法

        1.创设真实情景,激发真情实感。

        情感总是与情景相伴随的,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表达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应具的基本功之一。在元旦的前一天,我插入教学“HappyNewYear!”在学生观看了录象后,我戴上MissWhite 头饰:“Today is NewYear’s Day. I’m Miss Wang, I’m happy! ”接着,我引导学生互相祝贺:“Hi!I’m... Happy New Year!”,“Good morning! I’m... Happy New Year!”“, Good afternoon! I’m... Happy New Year!”……瞧,他们说得多开心,有些学生还模拟了电话问候。在愉悦的情景中表达,学生产生了真实情感,激发了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2.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激发学习动力

        小学的外语特别注重口语交际,因此,它不可能像语文数学那样,很多的依赖书面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水平。为此,教师应在学习评价上力求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层面的考察,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开学初,我就提出三种平常英语测试的方法:第一种是观察学生的课堂,平时的朗读和平时的作业(这是针对品学兼优,口语好并且胆子大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二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书上的Let’s talk),自由找同伴表演给老师看,平时书上的朗读作为加分项(这是针对英语水平还可以,胆子较小一点的学生提出来的);第三种是教师选定考试的内容(书上的内容)表演给学生看或者朗读给学生听(这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提出来的)。当然第一种的分数要高一点,第二种稍微低点,以此类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种,或者也可以三种同时进行,教师过一个星期评价一次,选择最好的一种给学生打分。通过这样的评价方法,主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很受尊重,能够有更大的动力去进行自主学习。

  3. 开展课外活动,养成良好情感品质

        课后创造性地进行课外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由创造,尽情发挥的空间,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创新的成功与失败也对课堂教学起到巩固和强化作用,如课本剧的改编、表演朗诵、讲故事、时装会等,给学生一个展露自己才华的舞台,弥补课堂时间的限制。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并根据学生的情感特征安排活动内容。比如组织学生唱英文歌、讲英语小故事、猜谜语等一系列活动,也可以开展“每周一歌”、“每周一诗”等活动。

        三、情感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感调动应从细微处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戒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他们信任的心情把这颗大星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这颗大星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面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也赋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篇13

化学阅读和文学阅读有基本相似的方面,但也有其领域特点,化学阅读是一种从辨认文字、化学用语和仪器装置等图表中,进行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心智技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全过程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获取信息的“量”的手段,更是提高“质”的重要途径。如果能成功地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中学化学的教学则可大大地优化减少了。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于阅读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贯穿应用,从以下五个方面略作浅谈。

1、针对性的课前自读

新授课课前自读是学生的自学阶段,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往往缺乏自学的自觉性、主动性,读书的方法掌握甚少,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能认为既然是自读,便放任自流,而要注重指导自学方法,促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教师的预习指导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在预习提纲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比如《离子反应》一节预习时提出:a、同浓度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电能力为什么比醋酸溶液和氨水的强?b、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c、通常哪些类的物质属于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d、从微观的角度认识Na2C03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e、Na2C03溶液与CaClz溶液的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和什么的反应?f、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有哪些?哪些物质的化学式拆成离子的形式,哪些物质应该保留化学式?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预习提纲中还备有一些与本课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及时收集学生预习情况的信息反馈,摸清学生哪些地方存在薄弱环节,有什么疑难问题需要解决,以便教师课堂讲解时有的放矢,集中力量去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解释疑点,弥补漏点。例如《离子反应》中,学生在物质化学式的拆留方面不够清楚,含原子团的物质的化学式拆成离子的方法不清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就通过多举例子和练习让学生领悟到注意事项和易错点和书写技巧,课堂测试效果很好。

2、理解性的课堂导读

课堂导读是学生通过课前自读,了解知识需要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阅读、研讨深思,进而领悟重要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所授内容多是自学不能理解或者需要重锤击打的知识,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优为重要,但不能理解为教师一味地讲,而应该像“向导”一样,引导学生选择捷径走向“目标”,例如《离子反应》教学中,教材【信息提示】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2:把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的形式,我和学生一起读过后就引领学生明确溶于水且完全电离的物质就是指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思路“阻塞”的情况,这时候,教师要及时点拨正确引导,使他们茅塞顿开,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导读时,要注意处理好“导”与“读”的关系,教师引导思考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反复咏读,让他们在读中求思,思中求悟,这一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学生“走”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有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化合价》一节中,在导读第一节引入化合价的定义时,我就放置了以下问题:a、为什么氯化氢、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反应物的原子个数比值都是1:1b、什么决定了原子相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必须有怎样的关系?c、化合价这种性质由原子的什么来决定?d、化合价的定义中的注意要点有哪些?学生通过阅读再进行研究讨论,然后我再就回答问题中的不当之处、关键之处加以指明。这样化合价概念就初步的解决了。教师的“导”多采用精心设疑,适时点透,启发教学的方式进行。此种教学活动能够把教师――书本――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教学效果收益较好,而课堂气氛又活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分析性的习题精读

对于考查学生知识巩固和能力的习题,只有通过阅读,正确理解了题意,才能成功地进行解答。习题是根据化学原理,对实验、化工生产等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概括而编制的。习题都要说清要求干什么事以及干这些事所需要的条件,甚至还说明一些毫无关系的条件。这样,你应必须具备选择有用条件的能力。拿到一道题能不能读“懂”,就显得特别重要。这里所说的懂不是一般层次以上的懂,除了能找到关键字、词、句以及能对一道题划分出层次,理顺关系外,还必须联想、迁移相应的知识以及应用每个条件的先后顺序,并且还要掌握各个条件之间的交汇点。这就是能力层次上的阅读,在训练时,强调学生遇到题不要急于动手,应先有目的地阅读,阅读方法是:弄清有几个条件,并联想相应的概念、原理、画出思路图,使理解思路条理清晰,有的同学解题速度慢,准确性差,其原因是除了运算能力不到位外,更主要的是审题时走神,别人读一遍就懂了,而自己需要读好几遍,训练时可采用复述题意及题设条件,简述有关的知识,简述思路等,多次练习,即可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2011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的第16题16.(12分)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0)的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SO2转化为SO3的反应为2SO2(g)+O2(g)2SO3(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过量的与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酸溶及后续过程中均需保持盐酸过量,其目的是、 。

(3)通氯气氧化后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该过程产生的尾气可用碱溶液吸收,为其中污染空气的气体为(写化学)。该题第(1)问中过量的与溶液反应,“过量”应重读,而且引导学生思考向溶液反应中缓缓通入气体直至过量先后发生了什么反应,最终产物是什么?第(2)问中“酸溶”过程溶了什么,生成了什么微粒,该微粒有什么性质与盐酸有关?第(3)问中通氯气氧化Fe2+时氯气的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第(2)问中所提到的过量的盐酸最后去了哪儿?通过我这样的分析性的导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明晰了问题的解决要点和方法了,并且在紧接着以同类的练习让学生细细体会和领悟读题的着力点和思维的发散方法,学生的分析联想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4、系统性的复习通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的遗忘率最高的时间是在初步掌握知识后的那一段时间。因此,学完一章后应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读一遍,在阅读中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链,化繁为简,化厚为薄,并以条目、表格、图示等形式将单元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搞清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即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牢固记忆,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