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1 10:29: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高中传统文化的教育
近几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低,虽然国家教育部门不断出台措施来深化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但是由于长久的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忽视。现在,人们认为传统文化生涩难懂,学习传统文化已经没有太大必要了,甚至现在形成现在这样一种家长不重视、老师不认真教,学生不好好学的情况。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沉积,有着现代文化不能替代的地位。例如,孔子的《论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但是它的教育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的一句话,就道出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样的经典却经常被人们忽视。
(二)语文老师在传统文化讲授方面存在不足
语文教师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应该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可是现有的语文教师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给学生讲授传统文化时,就一味照搬课本教材,有时自己都搞不清楚文章的内涵。在这样的教课情况下,学生也不可能去很好的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失去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高中语文教育的文化修养和教授能力,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二、高中语文教学文化渗透的方式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对传统文化必须有足够的了解认识,这样才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现代的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多媒体、网络等高手段的教学手段运用到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中去,单纯的教学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例如,教师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豪迈气势,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影像表现出来。我们应该完善课堂教学,让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
(二)课外实践方法
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去。例如,我们在学习《木兰辞》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以进行角色演习,这样可以很好的记住熟悉文章表达的内涵,同时让学生融入当时的环境中去,从而有自己的理解认识。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文人故居去参观,从而很好的感受他们的成长经历,从而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品行。与课内教学不同,课外实践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多层次的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学校组织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传统的文化教育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不同,它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组织和投入,这样教育活动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成果。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诗会、讲座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另外,学生还可以在诗会上,进行自己的小诗词创造。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塑造人的思想,学校可以铜鼓这样的传统文化的讲座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活动可以值得推广。
(四)学生自主研究和品赏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更是像大海一样广阔,单纯地依靠学校的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古籍也是特别多,我们不应该让这些优秀的古籍安静的冷落在一边,学生应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研读。古籍不像现代书籍一样,里面有一些生涩难懂的地方,我们需要专业的指导,我们可以向老师进行咨询。因为是自主研读,不能完全依靠老师,只要把不明白的地方让老师讲清楚就可以。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让传统文化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育在我国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传统文化如果很好的渗透到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以及把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把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渗透中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抵制现代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现代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维世界,对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我国加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效地抑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吸引学生自主学习
在我国现有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传统文化一般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诗词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样的形式相对于生硬的口号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阶段的高中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也是学生树立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年龄阶段。传统文化的培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的高中生应该多接触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逐渐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苏薇薇.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化教育(上),2012.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一些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一)激发高中生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兴趣要想发展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就必须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只有高中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面有兴趣可言,他们才会有想要继续学习的想法,才会有想要学习的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在针对高中生在语文课程方面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一味地因为上课而上课,而要采用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如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个有趣的导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长期接受文化魅力的熏陶,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再如,合作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进行分角色扮演,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丰富自身的涵养。
(二)改善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繁琐问题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基础,而在现有的情况下,高中生使用的教材方面都太过繁琐、复杂,较为枯燥乏味,使得高中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所以,编者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尽量做到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要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心理,从多角度入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材的编写方向及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引起高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发展高中语文教育。
(三)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现今的教育现状下,随着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重视反而越来越低,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出一些适当的努力和改变,尽量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时候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如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古文方面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收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进行积累,再将这些知识去进行探索与实践,然后从实践中获取一定的知识,积累一定的经验,进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语文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高中语文教育。
优质的教学综合体现在课堂教育的趣味、效率、激情、智慧、回味与延拓,而高中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人生体悟、灵魂升华、涵养培养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脱离于灌输式、填鸭式、越俎代庖式的教育模式,真正使教育从被动态上升到主动态,从“僵尸”态活化为“精灵”态,在教学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激情,在教学互动中迸发学生的智慧,在教学操练中韬炼学生的涵养,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素质教育。
1、源于“生活”人文,让学生体验到语文教学中“人性”生活元素
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深入思考其内涵,高度统一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在基本特性上阐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其本质关联上揭示了生活决定教育精髓,从社会作用的效应上来归一教育的目的。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一件动人时事、每一个时尚音符及至每一丝阳光雨露都可能让我们平静生活的湖水荡起一阵阵涟漪,引领着我们步入新的时代舞台,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新近发生的生活中的人与事,与学生同步共振于时代的节拍,注意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个体悟的脉动、每一个领悟的产生,引导学生玩味、咀嚼与延拓,在语文课堂里就有别样的“春意阑珊”,不一样的“湖光山色”,十足的“激情四射”,绽放出一片绚丽多姿的花的海洋。要想让语文课堂源自“生活”,教师首先自己要关注生活、体悟生活、融入学生的生活,并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梳理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之间的关联链,挖掘课程资源与生活资源的关联点,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机的能力。
2、缘于“情感”人文,让学生体味到语文教学中“人情”情感元素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就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与书本中的各色人群相遇的“缘分”,注入“人情”感情元素,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中的情愫,培育他们热爱祖国、关爱社会、关心他人、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让他们体会在我们的平凡生活中,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鼓励……,都显现出美丽真情,让学生始终涌动出涓涓不息的情感之泉。例如,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进而提升学生的情商,提高学生的素养。
3、臻于“品质”人文,让学生体悟到语文教学中“人格”品质元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曾经说过:“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因为这些都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为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而语文这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在人格教育方面其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对于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中生来说,对于“品质”人文的熏陶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深刻体炼到正确地把握人格完善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文”与“道”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中的文章本身都包含了作者浓厚的品质特征,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启人思索,触发学生思考、体悟人格,进而构建健全美好的人格。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创设品质育人环境、抓住品质育人时机,结合学生自身发展与语文教学规律,既强调道德的“善”,又肯定知识的“真”;既突出能力的“强”,又追求情感的“美”;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正确的审美情趣,塑造出智能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创造结构统一协调的健全人格。
4、归于“魂魄”人文,让学生体炼到语文教学中“人魂”魂魄元素
语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民族的心理积淀,涵盖着民族的思想内涵,当这内涵经过岁月的历练之后便成了一个民族的的“魂魄”。而只有语文能承载起完善与提升民族“魂魄”的使命,将人类优秀“魂魄”人文教育蕴潜于语文的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中,使之内化为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内在品质,一种摸不着但感受到的“气场”,谓之为“魂魄”。
语文学科又是滋养“魂魄”人文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课堂内外中的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以及“铸魂”工程的涅槃。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高昂激情,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坚守气节,在“人生自古谁无死”,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彰显胸襟,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决裂豪情……。让它赋予学生们一种高昂的激情、奋进的思维,势不可挡、无坚不摧的气势,最终定格于人生“人魂”的至高点。
参考文献:
1.1人格教育概述
人格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制定目标和计划,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生的方法,让每一位蓬勃发展的高中生都具有优良的心理,崇高的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的最基本教育就是要发展其智力、培养其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其情绪和体力。一个有着高尚人格的人不论在思想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文化领域中更是拥有较高的水平;在社交方面自然而然的有适当的谈吐,能与人相处融洽。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具有崇高社会意识,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待人处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将其改正,从而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1.2高中语文融入人格教育的目的
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最终目的,另一个是具体目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这是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因为只有完善的人格,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的基础,所以严格完成最终目的是必须做到的。具体目的是指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订立的目标,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目的。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是把最终目的和具体目的相结合。两者相互约束相互服务。认识目的就是通过肢体语言、视觉、思维等对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进行学习,着重发展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感情目的是指对国家;对家人、老师、同学;对社会好所有美好的事物的感情。自制力目的是指,要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必须先锻炼其自制力。这样不仅仅对学习,而且对生活和以后的工作都很有帮助。是老师要着重培养的一个目的。独立自主目的是指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高中老师应当帮助每位学生完善其人格,让学生的人格往更好的方面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实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关键性
2.1从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角度看,是离不开人格教育的。
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日益变迁,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很容易对高中生产生不利影响。正因如此,怎样在高中教育中融合人格教育,是教育界十分重要的工作。高中语文的目标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感彩的建立、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培养学生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人格。这个目标表现出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拥有崇高的人格。
2.2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需要用人格教育来完成。
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老师更偏向对高中生进行单一的理论和经验教育,很少对高中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虽然老师们一直勤勤恳恳对学生教导思想品德,但往往效率不是很高。不仅如此,这种教育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变迁,容易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在教育理念不一致,不能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语文教育时,要围绕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结合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2.3人格教育对高中生产生的有利影响。
人格教育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有利于培养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有一部分高中生是存在心理问题的,比如:自我控制能力不良、想问题极端化、没有团队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孤僻等等。在语文教育方面看,上述情况说明了现在语文教育的任务并没有达到,老师应该传授语文知识的同事着重培养高中生的人格修养,从而使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
3.高中语文教育中实践人格教育策略
3.1老师要塑造健康形象
老师想要培养高中生高尚的人格,培养自身的人格优点是很关键的。在心理素质方面,语文老师面对学生应当做到积极向上,豁达开朗,与时俱进,不轻言放弃;在学习方面,教导学生坚持做到严于律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在教学质量方面,语文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具备深厚的语文知识底。在为人师表方面要严于律已,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好榜样,以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3.2在课堂中进行人格教育
在讲课过程中,老师要尽力打造出人人平等、活跃积极的上课气氛,老师应当在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老师讲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相互学习中老师应当尽力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还应该将自己熟知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运用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树立众多古今中外的学习榜样。我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军事家、哲学家,辛弃疾、王安石、李白、岳飞等,他们给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海伦凯勒的伟大事迹,让学生们感受到身残志坚海伦凯勒不屈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树立坚持不屈、永不放弃的毅力与精神。
3.3课后活动中向学生灌输人格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实施做一探讨。青少年正在成长阶
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可塑
性是很强的。这个时候人文性的熏染就显得十分必要
而且可能。然而一段时间里,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的尴尬
情景是只注重了其工具性,甚而当人文性初提时还遭到
了“围攻”。而关于这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来说就是:“语
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语
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人
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
个工具。”新课标还明确表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
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
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
的原则,建构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由新课标的内容
可以看出,语文教改的走向与提倡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
是一致的。
社会飞速向前发展,可以说人是这个社会的主宰。
人的发展必须跟上社会的脚步,社会的纷繁变化给教育
出了一个个难题。如何良性地对待自我与社会、与他人、
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教育不得不应对的问题。杜威说:
“教育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而在今天,教育就更显
得弥足珍贵了。我想“人文”的一方面就是将人从社会激
流中拉回,不至于迷失。那么,如何使这条“渡船”按着
既定的航向向前呢?即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如何落实人文
性教育。笔者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充分挖掘教材及经典文本的人文内涵,唤醒学
生的美好情操
首先,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课堂学
习中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之一,同时,教材又是教师和
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媒介。而经典文本更是蕴藏着大
量人文审美信息,静待师生的挖掘。以苏
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分设了必修和选修模
块,模块又按不同专题(一般是四个专题)
下分单元以及相应的文章。这种设计本身
就注重了人文性,从必修一的“吟咏青春”
到“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有梯度地层层
推进,节节上升。这些精选的文学精品都
是我们观照自我与他人最好的一面镜子。
比如《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于家里南阁子
的痴情怀念,就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
祖母、妻子以及老妪最深沉的爱。这种爱
是借助于对南阁子里景致、人情的叙述而
跃然纸上,打动读者的。而其中又有阁在
人去的惆怅和无奈。因而组织学生心入字
里行间,反复朗诵,体会作者的情怀。这样
洗涤和激荡过的心灵也会是美好的、敏感
的、多情的。柏拉图说:“学习的能力和容
量早就存在于心灵之中。”当然,还有更多
的经典文本都可以成为师生对话的媒介。
如《论语》中孔子为着理想而孜孜以求周
游列国十四年的精神,《老人与海》中桑迪
亚哥的勇士形象,《边城》中翠翠的善良淳
朴多情,以及那美丽的桃源山村,处处洋
溢着“美”的气息。古今中外美好的东西拥
有同样的面容:眉目含情,让人爱怜。杜威
这样说文学作品的价值:“古代传下来的
学问,就像装在船里的货物,现在的新潮
流,新趋势,就是行船的风。我们要使这满
载货物的船乘风前进,而非停在船坞里腐
烂。”今天更需要对这些优秀作品提纯,给
学生以滋养。
二、精心创设教室校园环境,给学生
多面的人文滋养
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不待
言。校园环境如何布局,才能给学生以人
文滋养呢?笔者认为,首先是绿化的宜人。
花草树木是生命形态的另一种展现。花的
盛开是生命的饱满的展现。绚丽的色泽,
多样的形态,在花中,在学生的心中。苏霍
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十分细致的精
神活动”。这种“细致”源于教师的情怀,
是一棵树的茁壮成长,一棵草的坚强抗争。
其次,必要的劳动练习。这一点中外教育
名家一直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教育手段。而
苏氏对此更是情有独钟。他会让学生常年
观察、培养一棵树,由树苗到小树。这个过
程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人文教育。就本校来
说,比如让学生精心管理“地理园”,就像
照顾自己的小猫小狗一样,责任、爱心、坚
持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塑造的。第三,校园的
文化长廊或教室的名人名言贴画。学生不
仅要知道文学领域的名人,还要了解其他
领域的优秀人才。科学让人精密,哲学让人
思辨。一张画一段文字说明,可能就是一个
学生的明灯。
三、细心收集身边人文素材,让学生
感受人文情怀
“人文性”若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言说
变成实际的“行动”,那么是没有意义的。
而意义在于学生对“最难忘的一件小事”
的尽情描摹,也可能是对教师教学产生的
疑问而勇敢站起来有理有据地发问,还可
能是教师对往事的叙述,让学生产生或感
伤或激动的情绪。卢梭在《教育之过》中
说:“我们所要教学生的,就是‘生活’。真
的,当我教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既不要他
成为律师,军人。也不要他成为一个圣人。
我首先要他成为一个‘人’。”这里,教师的
选择,就是从人文性教育的选择。很多行
业对于学生是有极大的吸引力的,比如律
师、医生(它们可能对家长更有吸引力)。学
生甚至会把从事某一个职业所得到的薪酬
多少看成是否成功的标准(当然,这点在一
定程度上是成立的)。而这,需要教师的介
入,需要人文性来“入药”,它旨在让学生
明白为什么而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对
自我、社会又有怎样的意义。这就是卢梭要
学生成为的那个“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敏锐精
细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即人的义务感、敏感
性和同情心的形成。”我们虽然不能把道
德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但它确是人文教育
的一部分。同样,家庭教育的“人文性”介
入,应当也是整个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而且
是具有基础作用的部分。比如父母陪同孩
子看一部励志影片。因而,传统课堂的定义
就扩大了。这样看来,高中语文教育的“人
文性”就体现在这方方面面的交汇。
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这个
繁杂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
切都源自于教师的积极、有效的引导。教
师就是一个情感载体,传达着诸多信息。
塔斯塔洛奇说,“我也相信,我的感情,将
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改变追求高分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能力,弘扬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提高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包括传统文化思维、民族心理和哲学思想等,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进行实践。教师要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课件设计,想法要新颖,同时也要结合所学实际,让学生不失兴趣探索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情景教学法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效果较好。在教学时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学生分成小组运用所学语言将场景进行再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下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历史事件。通过应用情境教学,不同于注入式教学的闭门读书,语文课堂上多了欢笑声,少了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教课过程中也感到轻松自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
二.突出汉语思维,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内,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有限的课文进行汉语思维的培养,同时要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汉语思维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语言有着密切联系,掌握了汉语思维就可以通过文字体会到背后的文化内涵。我国的传统修辞手法注重起承转合,首尾呼应,语言讲究美感和韵律。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运用了大量工整的对偶句,突出展现了汉民族均衡对称的思维方式,表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由他们协作完成,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合作、进步的阶段,不同于自己学习的单调性,多人协作的方式可以增加交流和探讨,发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了。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如用图片讲故事,或讨论话题,或提出问题等以引起学生想了解文章内容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动机,提高兴趣。
三.引导学生赏析传统文化著作
了解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传统文化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包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文化历史、自然风光等。课堂外,精心编选一些同步匹配的、趣味性极强的、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增加阅读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这种有趣的、千变万化的、易读的文章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例如一些传统文化著作:《诗经》、《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这样,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收集,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为顺利渗透传统文化作了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是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产物,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高中教育是培养人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塑造人格品质,而如今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逐渐淡化。要想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努力,分析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非常有必要。
1.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1.1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国家虽然不断出台政策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可是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现如今有人觉得国学经典生涩难懂学不进去,更有甚者觉得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毫无意义,逐渐形成了一股家长不重要、老师不认真、学生总轻视的不正之风。传统文化经典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的经典,其价值和意义是无法估量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孔子《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经典,正道出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经典却被一些人忽视了。
1.2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授能力分析
语文教师应该有一股文人之气,可是现如今某些语文教师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国学经典的教授变成照本宣科。甚至有的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文章的内涵,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文化素养的缺失和教授能力的差距导致传统文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难以渗透,导致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无法体现。
2.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
2.1课堂教学方法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只有对传统文化有足够通透的了解,才可以在教授过程中运用自如。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设备,课件的制作必不可少。只有图文并茂才可以丰富单调的文化典集。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在语文课堂中插入一些国学讲座,例如百家讲坛等。尤其在传统文化著作的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朗诵要延续,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气只有通过朗诵才能够体会到,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慢慢渗透传统文化,让文化真正渗透到教学中。
2.2课外实践方法
传统文化的学习仅仅靠课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教师需要给予合理的指导。例如学习《蒹葭》这一课,可以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模仿,并且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多体会,多写一些自我体会,从而获得一些对自己有影响的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去文人墨客的故居参观,感受他们的成长过程,品味故居主人留下的书籍和文稿,感悟内涵,从而塑造品质,陶冶情操。课外实践的方法在于以学生为本,多层次宽领域地感悟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3组织与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区别于课外实践,它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组织和投入,这样的教育活动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传统文化诗会、讲座、交流会等,这样的教育活动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文化诗会的组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创作诗词,这样就能够培养文化创作能力。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人的思想,这样的讲座和活动能够启发人,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甚至形成思想,值得组织和推广。
2.4自主研读及品析
文化经典特别多,课本上选择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要让这些经典发挥作用,学生就需要自主研读及品析,例如《东周列国传》、《史记》等。自主研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尝试,因为有的典集生涩难懂,要读懂这些就需要进行专业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部分解读,但是需要把握度,因为毕竟是自主研读,只要点开难点就足够了。学生通过自主研读能够提高古文化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真正理解经典内涵,深厚自身文化底蕴。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渗透经典文化,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3.结语
传统文化经典在高中语文教育的渗透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高中语文教育只有融入传统文化这个重要因子才能更有价值。学习传统文化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中,让学生学习经典、品悟经典,从中提炼出培养素质的东西,从而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
高中语文;人文内涵;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育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但纵观如今的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出功利色彩浓厚,逐渐沦为一种应试的、职业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这显然违背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初衷。面对这种状况,实施“人文教育”就成为了每位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高考体制下的高中语文教育中仍有很强的功利性,唯有考分占据课堂教育的主导,并且语文在高考学科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必然让语文教育理念逐渐走入误区,使得教师在语文教育中的理念也发生偏移。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很多教师追求考分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必然造成了语文这门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门只针对应试的技艺学,学生也只忙于对于语文考试知识的记忆与回顾,陷入题海中而不能自拔。
(二)教材编写与课堂脱节,人文思想流失严重
新课标下对语文教材的编写突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教材的编写也渗透一定的人文精神,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目标发生偏移,教学过程与人文思想相距甚远,围绕着理论和技巧占据主导。从高中生写作的现状看,很多作文只是用文字堆砌,没有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缺乏一定的人文精神,文章显得枯燥无味。
(三)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被程式化
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被程式化,新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被扼制的现象层出不穷。受传统语文教学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机械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仅是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为培养适应将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面对高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现状,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人文教育呢?
(一)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一目标,教师要对照课标要求并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具体详实的教学目标,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联系起来,在提升学生语感的同时,让学生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得到充分发展。此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内涵,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刻感悟,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创设人文化的教学氛围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人文性,努力营造人文化的教学氛围。比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知识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学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而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并拓展学习的素材
人文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包括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教师将人文化的教育过程看作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注意情感的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培养,强调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当然,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内涵。此外,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课内外经典作品的阅读,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正确分析人类所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知识,从中汲取隐藏的人文精神的精华。高中语文中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诗、词、歌、赋等学习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人文精神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品读这些经典文化作品,还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品味其内在价值。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以及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中语文教育要以发展人、培养人、树立人文精神以及提升综合素质为学科教学的目标。同时,教师不仅要突出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还要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实践中人文教育的不断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师本身的教学素质和综合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75-01
在教育、教学领域,用最高效的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是每个教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交互性正在该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媒体产生的"感觉相乘"效应人类对于信息的感知和接收主要由五个感觉器官完成,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其中视觉和听觉占了接收信息总量的94%,很显然,视觉和听觉的相互影响对人类记忆驻留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今成为信息领域大热点的多媒体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多种媒体的结合和利用。由于多媒体技术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同时刺激人体的各感觉器官,尤其是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从而大大增强了对信息的理解和利用能力。多媒体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或说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某种初级阶段,在这其中有两种主要的应用:课堂演示应用和个人自学练习应用。课堂演示应用的特点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由授课教师控制,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传授的知识。这种应用的设计着重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力强化和支持。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处于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接下来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是历史的必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
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利用正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途径改变这些现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以下笔者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增强理解力
语文是一门非常丰富的课程,其容纳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以及历史名人、名事,是我国重点教学课程之一,但是,由于语文课程的情感非常丰富,而许多情感大多都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才能够完全地理解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前,教师可根据语文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情境教学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情境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利用吸引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有效作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图像、声音等功能来创设教学情境。
2.利用多媒体技术相互协作,调动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松心态,拓展思维,提高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消化能力。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与学生多进行互动,增强沟通与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例如,教师在根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网络课件,利用课件的形式来呈现马克思生前的种种贡献,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将其中一部分的课件制作工作交给一小组的学生,学生小组的选择为了公平起见根据每组轮流而来,教师将课件的制作工作交给学生后,可指引学生上网去搜查马克思的生平资料以及种种事迹,然后再将搜查资料交给教师进行整合。
3.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出课程问题,开发学生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43-01
高中语文教学面临高考的压力,个性的培养远不如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完全按照高考大纲进行填鸭式灌输。加之,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整齐划一,要求教学内容、模式、方法、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要使你的学生看到、感受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在他们面前产生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的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必须通过教师的个性设计来完成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语文教育个性的发挥包含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探讨高中语文教育个性的发挥。
一、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个性的发挥
(一)不照搬语文教材进行教育,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传统的语文教材早已被扔进了故纸堆,新出的教材版本纷繁复杂,五花八门,这个版本,那个版本,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不论什么版本,或多或少都对传统的教材进行了改进,创新。但也有一个通病,就是始终摆脱不了互相模仿的窠臼。可以名副其实的称之为“山寨教材”。使用这些“山寨”教材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就成了“山寨学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应该在教材主流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进而激发学生的思想,使他们不再“山寨”。
(二)改变死板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通常使用陈旧的模式,这种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模式将原本丰富的课本支解的支离破碎,使人摸不到头脑。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个性,更谈不上激发学生个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创新,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参考国外及国内先进学校的教学模式,创立属于自己的独家模式,为激发学生个性发挥创造条件。
(三)钻研教学方法,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
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的多是“讲授法”,教师如念经般,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课堂上强调全体一致,所有学生都听口令,只有集体,而无个体,学生都如木偶般,任由教师来回摆弄。教师说“齐步走”,没有学生敢“散步”。这使得教师说“散步走”的时候,学生已经不会走了。学生一点独立的个性都没有,人性完全没有得到释放,这种状态足以用“悲哀”两个字来形容。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发挥
(一)勇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一万个人有一万个人的想法,这句话绝不夸张,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间万物本来就有差异性,这一切都是正常的,面对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学生也要勇敢的提出来,不要畏惧,不要退缩,不要心里盘算,大胆的说出来,秀出你自己,你的世界才是最精彩的。
(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启超先生云:少年强则中国强。因此,少年的创新能力才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希望。因此,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进行自己个性能力的培养。火遍全国的“超女”李宇春纵然惹来很多非议,但是其张扬个性,独立创新的能力确赢得所有人的喝彩。今日的高中生,明日的天子骄子,未来的祖国栋梁更应该时刻培养自己的学习创新能力。
(三)个性但不特性,注意把握尺度
学生个性的培养主要是文科培养,语文又是一切文科的基础,语文教育培养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堂上,学生固然要注重自身个性的发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分清楚“个性”与“特性”的区别。有些学生思绪混乱,理解偏差。盲目的认为:染头发,打耳洞,上课跟老师顶嘴,只要做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事情都属于个性,其实大错特错。个性是一种对待人生正确的态度,个性是一种不同于他人的独特风格。个性是积极、正面的,特性是落后、反面的。学生们一定要把握尺度,切不可成为众人眼中的“特性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教育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校具体学科教育的个性特色化。”因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育的个性化至关重要。高中语文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只有有个性的教师才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师选择合适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个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发表更多的见解,树立学习的信心,发展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高中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如果仅仅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这篇课文中所展现的情景,对《沁园春•长沙》的印象较为模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笔下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壮阔之景直观呈现,在学生观看“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多媒体景象之后,就会课文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站在当时写下《沁园春•长沙》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篇课文内容,感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心态和志愿,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黑板+粉笔”组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和顺序,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节省教师黑板上书写内容所浪费的时间,打破原有的固定教学模式,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指导高中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劝学》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教学前收集一些有关《劝学》这篇内容的相关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学习《劝学》这篇内容。
1.3借助多媒体技术,发散学生语文思维
灵活借助多媒体技术中融合声像、图片、动画等一体的手段,能够发散学生的语文思维,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赤壁赋》这篇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PPT等软件,将《赤壁赋》的文字输入并设置相应的动画和背景音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与以往词赋学习所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适当的词汇拓展和练习,提升学生对《赤壁赋》的全面理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散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是一门非常丰富的课程,其容纳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以及历史名人、名事,是我国重点教学课程之一,但是,由于语文课程的情感非常丰富,而许多情感大多都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才能够完全地理解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前,教师可根据语文课程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情境教学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情境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利用吸引力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有效作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图像、声音等功能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讲解《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我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逐渐提高,最终实现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但是,若是按照简单的课程教学来进行讲解,学生普遍难以理解我国是经过多少年的努力付出了多少汗水才得以实现这个梦想的,也难以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此,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当中的情感与思想,教师可在课程开展前,利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查找关于我国研发第一架飞机的视频或图像资料,并将每一代新研发的飞机形象图片根据研发时间进行顺序排放,最后将资料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与衔接,并在课程《飞向太空的航程》正式教学前,将1909年9月21日我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冯如所制造的飞机资料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第一架飞机的真实形象,再播放一系列不同年代的飞机变化与发展状况,通过真实的情境播放,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本文章时了解作者字里行间中充满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课文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能够更容易地感受到文章中作者对我国的爱国情怀,感受到文章中每个段落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与特点,使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得到有效应用。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相互协作,调动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松心态,拓展思维,提高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消化能力。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与学生多进行互动,增强沟通与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例如,教师在根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网络课件,利用课件的形式来呈现马克思生前的种种贡献,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将其中一部分的课件制作工作交给一小组的学生,学生小组的选择为了公平起见根据每组轮流而来,教师将课件的制作工作交给学生后,可指引学生上网去搜查马克思的生平资料以及种种事迹,然后再将搜查资料交给教师进行整合。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合理的整合能够将马克思生平对历史、科学、无产阶级所作出的贡献一一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以及种种事件,从而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以及文章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互动与合作的形式拉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从而使教师能够摆脱以往严肃的形象,使高中语文课程更容易地施展开。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作为基础教学任务,将焦点放在人才的终身学习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对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责任论述了自身的一些看法,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树立扎实的传承文化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传承,在培养人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应引起全体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当前,语文教学多关注课程改革的形式,大多数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方法越流行就越好,如果不使用所说的现代化的技术方法似乎就无法进行语文教学。这种观念是狭隘、偏激的。语文教学的重心不应在于表面的形式,而是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国粹的宣扬。高中教师应把宣扬国粹、传承文化作为责任,认真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过程,将传统文化及国粹变成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思想及观念都处于发展时期,价值观及人生观都在逐步形成,可塑性及求知欲极强。在这一阶段,学生们的生活十分简单,从学校到家庭;思想十分简单,努力学习;经历十分简单,上课、放学,因此,学生需要正确的思想教育,情感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忽略文学的底蕴,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教育,就会导致教学过程死板、没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所以,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精神基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及品格,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综合型人才。
二、创建适应时展的大局观
日常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语文也相当于生活的延伸。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挣脱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的束缚,面向社会、面向自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获取文学体会,磨练自身意志、陶冶文学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利用调查、参观、探访、旅游等多种形式进行语文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书摊、市场,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及点滴;在节假日同亲人一起旅行,感受景区的优美风景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将现实中的感受利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语文的学习。社会是一个大的家庭,人同人之间的沟通及交往都能够使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有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沟通过程,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完善自身成长,教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文化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思想品格。这也就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了新的境界。将文化素养及素质教育放在的首要位置。所以,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品德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将传承文化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二)从文化的层面理解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是由多为专业及学者经过多年整合编制而成的,包含了大量经典的文章,是语文文化的精华。假如教师无法发掘其包含的文化价值,不能全面探索其文化底蕴,那么,教材的价值及功能就无法充分展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应从文化的层面解析课文内容,利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索课文中的文学性,传承文化特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蜀道难》一文时,就应从古代文化的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态度帮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进而增强教学成果,传承我国浓厚的民族文化。
(三)深入探索区域的文化
深入探索课外文化资源,扩充学生的学习范围,这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又一要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不应只局限在课本中的文章,而是要深入探索区域的文化,以此丰富学生的见闻,传承民族文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索家乡的文化,从而让学生清楚家乡文化。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听取老人们将的故事来了解家乡的传说及名人故事,再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家乡,充实自身文化储存,进入形成民族文化精神。
四、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经典教导学生成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积累写作的材料。经典文章的阅读及学习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教师重点应指导学生掌握名著的阅读及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其一,挑选经典的名著。教师可以每学期为学生指定两本文学名著,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获取文化修养的提高,文学底蕴的积累,从而完善自身成长;其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刺激学生进行阅读。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语文阅读,教师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定期开展阅读讨论会、举办相应的阅读讲座等,从而使学生更主动的进行文章阅读。另外,教师应定期为学生制定一些写作的小计划,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收获语文学习的快乐。
五、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应将传承文化、宣扬国粹作为教育的责任,利用树立文化信念、创建大局观、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等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因此,对宣扬国粹,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