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良好品德的培养

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1 10:29: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良好品德的培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良好品德的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17-02

随着计划生育的落实,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有其在经济上的优越性,在品德上却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孩子是小霸王、小懒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胎教。却是关注知识教育的多,关注品德教育的少,而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幼儿期是人生的起步期,因此,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对夫妇晚年得子,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孩子饿死,临行前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的时候就咬一口。可夫妇俩回来时儿子还是饿死了,因为他只知道吃嘴边的饼,却不知把饼转着吃。也许你会笑它的过于夸张和荒诞,可现在有的孩子上大学了,母亲在学校附近租房住,照顾生活起居的事并非没有。

听朋友讲起报纸上刊登的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后到一家知名公司应聘,约好八点钟面试,他八点多到了那里,递上自己的材料后,老总说:“你去左边第二会议室把我放在桌上的黑色公文包拿来。”当时这位研究生觉得我如此优秀的一个人才,还没有面试就对我指手画脚,没听清第几会议室,便又问了一遍,才磨磨蹭蹭地把包拿来。老总说:“面试已经结束,你可以走了。”他为什么没有通过面试呢?第一,迟到,不守时;第二,对方说话时没有仔细倾听;第三,去拿东西时磨磨蹭蹭无效率,且态度不好。此后不久,此应聘生的一位同学(在校成绩平平)来此公司应聘,被录用了,而这位学业优秀的学生去了一家不知名的企业,两个月后他跳楼自杀了。由此可见,良好的品德习惯对人的一生多么重要。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要不了多少天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在很大程度上,与长期形成的习惯有关。

道德习惯在德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过去我们的教育,整天唱高调,说的多,做的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抓紧行为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孩子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可以说德育的中心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它是德育里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

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个名词叫“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阶段,再进行这种教育就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生都难以弥补。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印度狼孩卡玛拉1920年被发现时8岁,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企图使她恢复“人性”,但至1929年死去,她的智力才能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另一个相反的事例是,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里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生活了28年,当他获救后,人们只用了82天时间的训练,就使他恢复了人的习惯,一年后还结婚了。虽然他过野人的生活比卡玛拉多20年,但是因为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关键期,使对他的教育训练比狼孩容易的多。

那么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呢?一般认为,是幼儿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以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毫无道理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象一包融化了的铁水,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如冷却的铁水变成了砣,改变就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

所以,幼儿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2 良好品德习惯的内容设置

在对孩子的品德习惯的培养方面,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盲目性太大,今天孩子懒了,进行劳动教育,明天孩子骂人了,进行文明教育,这种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的方法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制定具体的德育计划,使他们便于理解掌握。

思想品德教育,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方面。由于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的差异,在德育内容方面必须有所区别,但在这种差异之中,共性的心理和行为依然存在。德育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出的差异,又要注意共性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特征。依赖性和以兴趣为主的求知需求是儿童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与其心理发展的特征相联系,儿童期个体在认识上的主要形式是领会,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具体、细化,便于理解掌握。比如根据小中大班不同年龄的幼儿设置不同的德育内容,同一内容设置难易与深浅不同。例如幼儿园小班(3~4岁)认识国旗,能分辩是不是国旗。幼儿园中班(4~5岁)认识国旗,知道爱护国旗。幼儿园大班(5~6岁)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

3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

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文着重探讨了幼儿园德育中所利用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利用的教育方法很多,如言教法、身教法、游戏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指导法等,因孩子年龄小,还处在具体形象的感性思维阶段,对枯燥的言教印象不深,也不感兴趣,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1 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在幼儿园,老师是学生崇拜的对象,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老师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们所效仿,在一定意义上说,品德只有靠品德去培养,行为只有靠行为去指导。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注意,既使是与其他老师聊天,也有许多小耳朵在听着。今年流行呼拉圈,我们班也有一个,课间老师们便轮流晃,非非的妈妈说,他也跟妈妈要呼拉圈,我们说:“非非真是个爱锻练的好孩子,在家也很爱劳动吧,平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后来非非的妈妈跟我们说,非非进步很大,在家自己洗脸洗手娟,也不让喂饭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孩子、老师、家长讲话时,彬彬有礼,经常说请、谢谢、对不起,孩子也会经常说不客气、没关系,老师经常习惯性的将垃圾扔进垃圾箱,学生也不会乱丢垃圾。

3.2 情境教学,趣味学习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道德规范的内化,以及道德行为的训练,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这些知识的种子不能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有关道德培养的内容设计成情景剧,在班上公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3 奖惩结合,正负强化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环境优越,什么东西都不稀罕,可他们却对老师奖给的东西很看重,哪怕是一张贴画,一枚瓜子,一片黄瓜,很奇怪是吗?因为得到这些东西意味着老师赞美他欣赏他。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我们为幼儿设立了许多奖项:劳动积极分子奖,文明礼貌奖,乐于助人奖,进步奖,卫生宝宝奖等。每日一评,奖品不多,五花八门,有时是枚瓜子,有时是张帖画,有时是粒爆米花,有时是块饼干,却使幼儿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惩罚的办法很少用,最多是让犯错误的小朋友单独坐在一边反思十分钟,讲一讲自己的反思心得,小朋友称那个位置为反思角。还有一种是自然后果惩罚法,比如有的幼儿知道保护自己的书却喜欢撕别人的书,我们就把他的好书与别人撕坏的书交换,让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3.4 实践锻炼,养成习惯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嫌孩子做太麻烦,看他做,你比他做还累人,还不如替他做了省事。还有的是心疼孩子,觉得孩子这么小,怎么能让他做,等他长大了自然什么事都会做了。父母的这种心理,培养了一批小懒虫,为了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我们在大班实行了值日生制度。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周一至周四的卫生由各小组负责,内容包括摆桌椅、擦桌子、扫地、洗勺子,周五的卫生由老师负责。值日生制度实行以后,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增强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也爱劳动了。

3.5 故事吸引,提高兴趣

针对幼儿还处于形象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真人真事。形象故事,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一次《海洋里的动物》常识课上,我由海洋里动物的多样性讲到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由此延伸到我们要保护环境。孩子们都说的很好,什么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不要污染环境,但似乎都在背台词,明显没有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动与共鸣。我忽然想起前几天报上登的一件事,就对孩子们说:“给你们讲件真事吧,就发生在我们济南动园。”孩子们马上坐正身子望着我。“动物园里的一头鹿突然死了,为什么呢?叔叔阿姨都很奇怪,便把鹿的肚子剖开,又剖开它的胃,在胃里发现满满的全是方便袋、小食品袋、雪糕袋……”孩子们瞪大眼睛望着我,“为什么?”他们没有说话,心中却充满深深的疑惑……这堂课给幼儿的影响是深刻的,使他们暗下决心要做个环保小卫士。

3.6 家园联系,合作教育

曾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回家很累了,但还是端了盆水到婆婆面前说:“妈,你洗脚”,婆婆慈祥地笑了,这场面被几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用他那稚嫩的小手,跌跌撞撞地端了盆水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洗脚”。多感人的场面,这说明教育幼儿不单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教师抓了家庭教育可以得到许多帮手,不抓家庭教育就可能增添许多对手。多与家长沟通,取得教育上的一致,才能真正收到教育的效果。我们设立了家园联系手册,每周五发给家长,周一收回,我们会在家园联系册里写上孩子的近期表现,奖励的、改进的,以及我们近期对孩子教育的主要单元要求,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延伸到了家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合来说,幼儿德育任重道远,高尚的道德同高度的智慧一样,经过缓慢的过程才能达到。我们要耐心地对待儿童经常表现出来的缺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使之习惯成自然,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

参考文献

[1] 仇春霖.德育原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7.

[2] 翟树刚,刘保良.思想品德教育[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9.

[3] 任宝祥,张蕃.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8.

篇2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二、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是受益终生的。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看似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实不然,环境对幼儿品质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我们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针对幼儿们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幼儿园整体环境中,利用他们周围的人、物、事等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幼儿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宜人的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愉悦,享受快乐的童年。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四、知行统一,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隋波 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

篇3

针对当前大部分幼儿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不强等实际情况,我对幼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进行了重点培养,实施的效果很好。总结其工作经验,实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爱劳动的意识,增强幼儿的劳动观念,并加以训练,使幼儿不但在思想上意识到,而且必须学会并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子之一:上美工粘贴课时,必须用浆糊和雪糕棍,上完课后要锻炼幼儿自己把用过雪糕棍冲洗干净,然后放在窗台上凉干,再把用过的盛浆糊用的纸放在纸篓里,这一"劳动",看似简单,但要让每个幼儿都这样去做并形成习惯也是很不容易的,每次上完课我都要以鼓励的口吻说:"看哪个小朋友把雪糕棍洗得非常干净"、或"×××小朋友洗得真干净"、"××小朋友每次都自觉地把浆糊纸扔到纸篓里,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呀!"等等,这样坚持时间长了,不用教师提示小朋友就都会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好。经过多次的练习,在幼儿的思想意识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用过的东西要自己整理收拾好的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劳动观念,就这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克服了事事都要家长包办代替的思想,提高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热爱劳动的品德行为习惯。例子之二:音乐教学活动中利用歌词的意思对幼儿进行爱劳动和尊敬劳动人民的教育。比如《大大的馒头哪里来》这首歌,要让幼儿明白馒头是白面做出来的,白面是由小麦加工而成的,小麦又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如果没有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我们就不会有白白的馒头吃,所以我们应该尊敬农民伯伯,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不乱扔饭菜。在每次吃饭之前都要让幼儿唱这首歌,使之加深印象,并牢牢地记住,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此外,在科学、语言、体育等教育活动中都挖掘爱劳动这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并加以反复训练,因此大部分幼儿都养成了非常好的劳动习惯。

二 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随时向幼儿进行热爱劳动的培养和训练

1.在饭前饭后让幼儿自己擦桌子(教师准备好若干干净的抹布)。幼儿到了大班,应该学会自己把桌子擦干净,这不但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培养他们爱劳动的信念,幼儿也很愿意这样去做,而且互相比——谁擦得更干净,调动了幼儿热爱劳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在上课间操时让幼儿轮流做值日把小型体育玩具(布球、拉力球、皮球、皮筋等)拿到楼下活动时玩,小朋友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要拿点玩具,不是拿布球就是拿吸盘球,而且数好了等玩完再拿回来,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做,调动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这点点滴滴的小事在幼儿的头脑中积累起来自觉不自觉地就形成了热爱劳动的意识,并付之于行动变成了自觉的行为。

3.午睡起床后锻炼幼儿自己把枕头摆放好。到了大班后学期就应该让幼儿逐步学会自己整理床铺。从小让幼儿养成这个好习惯,就不致于会出现上海某中学一个学生到了高中还不会叠被子的笑话了。经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绝大部分小朋友都能把自己的床整理的干净整齐,而且在家里也坚持这样做,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4.利用活动区对幼儿进行爱劳动习惯的培养。在图书区,小朋友看完图书后要自己把书归纳摆放好,这既加强了幼儿爱护图书的习惯也锻炼了幼儿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的能力。在建筑区、美工区、操作区、计算区也同样,幼儿活动完后把活动时的用具都要自己整理好。所以活动区不但培养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真是一举两得。

篇4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高

尚的道德情操本身就是一本内涵丰富的教科书,可以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教育。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外在力量,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要塑造学生完美形象,首先自己要把自己塑造的更完美,才能胜任对学生的教育。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粉笔头,关掉学生忘关的电灯,拧紧仍在滴水的笼头。那么,“要节约,不要浪费”的话不用说,学生就自觉形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其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二、重视环境育人

“孟母三迁”“一傅众咻”的典故至今被广为流传,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校园打扫的干干净净,教室布置的整整齐齐。当学生步入校园,坐在教室就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爱校之情、爱学之趣油然而生。教室的墙壁也会“说话”,黑板上方的国旗,国旗两边的“文明、勤奋、朴实、健美”八个字;教室两侧的名人名言、中外科学家画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后面表扬先进的板报。这些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良

好品质自然形成。

三、寓德育于各学科之中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渠道。德育工作只有渗透在各学科之中,才能显示旺盛的生命力。备课时,写出本节的德育目标;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达到“文道一体,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例如:在讲“生活中的大数”,通过读四大发明距今的时间,及时向学生讲述祖国的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情感。讲《一片树叶》一课时,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小兔子、小猴子、小熊都喜爱小黄牛栽的小椿树,也都认识到小椿树将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并且都觉得“当然应该爱护”小椿树,甚至在摘树叶时,也是“小心地”、“仔细地”、“轻轻地”。但是小椿树还是被他们摘得一片叶子也不剩。可见,问题不是出在懂不懂道理上,而是出在每个人不能自律上。他们懂得大道理,却原谅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且找借口,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开脱,他们的认识和行动不统一。这样同学们理解了:言行要一致,“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四、注重实践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能只靠直接灌输,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不断升华。平时,我们总教育学生要勤俭节约,不要浪费,不要乱花钱,但是收获不大。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劳动课,和同学们一起在校外开垦了一块荒地,和他们一起挖土、播种、浇水、锄草、施肥,一起收获。当同学们亲手掰下成熟的玉米,挖出粘着泥土的花生,真正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劳动的幸福。这样既培养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又减少了铺张浪费的现象。

篇5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需要从一滴一滴做起。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的基础。入园、离园、盥洗、饮水、吃饭都包含自理能力的培养。起居定时,不挑食,不剩饭,不浪费物品;不抢食,一起动筷,共同分享,文明用餐。这些方面的培养,老师、家长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要教育好孩子,大人首先要提高认识。比如不浪费东西,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方面不缺什么,但是从环保方面考虑,一粒米、一张纸都来之不易,尤其农村孩子更能感受烈日炎炎下劳作的农民的辛苦,再说浪费也会造成周边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没有理由放纵自己,家长、老师的认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引导教育孩子,也就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爱护公物、尊重他人的品质。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刚入园的有些幼儿连简单的穿衣、系鞋带、擦屁股、盥洗、剥鸡蛋都不会,因为大人总是包办代替,让小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以为这是小事,但是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习惯成自然。我们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发现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许多孩子7天左右就可以学会自己盥洗、如厕、系携带、吃饭(饭吃得不剩一粒米),自己穿衣服,10天就养成了老师要求的各种习惯。这些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受益终身。

二、注重诚实品德的培养

诚实是做人的本分。家长和老师应把教育孩子不说谎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一些小事例,及时表扬诚实说实话的孩子,对敢于承认错误的小朋友更应及时着重表扬,并鼓励他及时改正。实时指出说谎的坏处。老师实时跟家长沟通,如果家长、老师自己有错应当着幼儿的面主动认错。老师、家长勇于认错,对孩子的“诚实”教育是不言而喻的,幼儿会感到你对他的尊重,同时是培养孩子自信的一个方面。强调只有勇于承认错误、失败的人,勇于承认错误、失败的人,才能具有自信,才能及时改正错误,才能获得成功。

三、注重社会公德的培养

老师、家长要注重自身形象,带头遵守公共秩序。如不闯红灯,公园、马路上不随便乱认垃圾,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说脏话、狠话,不吸烟、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不折花,不折树枝,不捕捉损伤小动物,不浪费水。这些小事、小细节能反映一个人的社会素养,所以幼儿一日生活皆教育。小事养成大习惯,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