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2 09:42: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信息素养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信息素养内涵

篇1

1“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1.1知识的碎片化

以往,我国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受时间、地域影响产生了较大教育鸿沟,这些鸿沟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逐渐被填平缩小,人们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门槛逐渐降低,并且使得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增加,与此同时,也表现出学习内容、学习实践愈加碎片化的发展态势,人们散步、吃饭、上下班路上都可能在零零碎碎时间里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过于碎片化学习时间下容易促使学习者逐渐形成思考懒怠的问题,最终变成不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效关联,学习成果为众多零散知识点,不能一起形成具有意义和灵活运用的知识体系,所以难以保证学习深度与价值。基于此情况,高校教师在学习中如何有效甄别知识,并且善于思考将知识消化吸收,尽可能在碎片化时间中汲取大量的有利、知识,是当代高校教师工作和提升自我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1.2信息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一间教室、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所构成,而“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由老师任你选、学校随你挑、数不清的学生、一个移动终端、一张网所构成。这就表示着教材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与权威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单一学习者,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接触大量信息,在多元化信息渠道支持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量天平发生变化,偏向教师的情况逐渐减轻,所以教师要适应新时代信息的多元化,通过多种手段,获取并应用更多的信息教学,同时重新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定位,以便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挑战。

1.3竞争的激烈化

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可以不用出门便通过微课、慕课等学习途径与教师一起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的教学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壁垒彻底击碎,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一系列相关网络培训学校和网上辅导课程中,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工作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性,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这样才可以依据学情因材施教地教学。

2“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现状

信息素养的概念在时代不断进步发展下也在随之不断演变,由过去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能力素养,过渡变为含义越来越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本文认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教师应具备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果断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准确评估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自如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独立创造灵活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充分掌握社会信息环境的现状以及发展要求,以此为参考依据,在信息化教学工作中,有效检索、快速获取、合理分析、正确处理和变通利用信息来解决工作、教学实践、教育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目前,虽然越来越多高校教师认识到具备信息素养内涵的重要意义,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改革号召,加快了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应用,不过在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信息素养的不足问题。加之学校欠缺有力的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培养力度,因此,造成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难以快速提升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教师与学校的发展,加快教师信息素养的演进与提升势在必行。

3“互联网+”时代加快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提升的有效策略

3.1提高教师教育者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高校教师的教育者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更新知识与能力的推动者,是促使教师产生更多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的生产者。现如今,无论是职前的高校教师,还是已经在职的高校教师,其信息素养内涵都不同程度受到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帮助的教育者的一些影响。可以见得,教师教育者自身看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信念、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水平,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一定的示范性效应作用,所以,想要更好地保证教师具备较强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内涵,就必须要重视对教师教育者工作的研究和深入推进,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教师教育者培训,提高教师教育者的信息化技术和信息素养。

3.2推进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

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专业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实现问题。自跨世纪之交之后,我国余生泉、马宁的教育研究工作者便开始了关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方面的研究与讨论,从结合状态、结合过程、结合深度等各个方面推进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实践融合。在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参与其中后,切实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提升,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取了快速发展,给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进指明了新方向。为此,高校要推进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联,以此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切入点,确保“互联网+教学”方式与专业课程有较强契合度,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整合,从而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3.3创设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的良好实践环境

很多高校认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环境只需要用电脑机房和硬件填充教室就能够实现,实际上,教师在工作和课堂上,很少主动走进电脑机房,也很少运用教师中的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设施开展教学,这些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条件流于形式化,变成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摆设,既造成了成本资源的浪费,也没有达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目的。因此,高校要提高思想认识,为教师创设更具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技术实践环境,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良好实践环境下,形成技术水平、教学方法、思想观念的共同促进影响,将信息技术真正渗透到教学中。

3.4实行移动学习和线上学习的整合

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为了弥补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不足,实行移动学习和线上学习的整合模式,让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时间安排、信息技术水平现状等情况,在线上进行查缺补漏的学习,并且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具备的较强交互性特征,与其他教师和在线教师教育者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观点,汲取更多宝贵的信息化教学经验,快速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内涵。

3.5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高校为了让教师可以积极、自觉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运用激励策略、合理的考核制度、晋升制度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和个人表彰、物质奖金、登记、评优等挂钩,从而帮助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理念,让教师成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内在驱动力。

篇2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高职教师要利用这些技术和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堂;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并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建议,追求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创新者。

一、信息素养内涵及构成

(一)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不仅包含信息的定义、本质、信息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类与信息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还包含信息技术的一些常识、计算机原理以及基本的技能知识,通过信息进行检索的能力、图书分类管理以及信息教学软件的应用等。信息知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指人们在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以及增强信息交流频率所产生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从概念上来说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及教师需要明确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这些信息,并且从大量复杂而烦琐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想要、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面对网络上复杂多变并且真实性不可考究的信息,需要根据实际的问题和内容,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生成表达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在归纳整理后,综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本和知识的思考,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将知识展现出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媒介或者工具,及时与学生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探讨,推进教25学、推进课堂教学的能力[2]。

(三)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采集、使用、传播、评价等一系列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高职教师的信息道德具体表现为:教师应该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实现对信息的检索与获取、理解与评估、使用、创造与分享,以更有效地从事个性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活动;教师应该能够准确认识和评价信息,包括信息的对与错、真与伪,能分辨信息中的负面与正面道德要素,并对信息内容持有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必须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自觉维护网络的秩序和安全,不从事非法活动等。

二、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以及虚拟信息技术等优秀的先进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三到五年内最具行业影响力和价值的智能核心领域,在全球影响力和技术可行性以及发展潜力中都有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思维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职教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新兴的技术为依托,教育面临着不断改革与重构。高职教师要重点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从整个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讨、验证、调整“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方式,设计灵活多变的信息化教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形成规律性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共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客观准确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式呈现出有趣的教学课堂和精准的教学评价[3]。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既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教学思想和观念以及方式、方法、内容的整体变革。从概念上来说,教育信息化主要包含:第一,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信息化要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服务;第二,教育部门要从国家整体政策的高度,统一规划组织,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三,要在教育领域进行各方面深入探讨,不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第四,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第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进行谋划以达到高度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因此,我们说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包含四个:一是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借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育改革与深入发展;三是根据社会对教育领域的要求,培养专业的创新人才;四是依托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4]。

三、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信息素养是国家对高职教师的时代新要求

2017年,未来教育大会提倡大量运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动教育进步,进而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中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教师的培训提出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要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另外,在其他的规划和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大方向,要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整体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除了颁布明确的纲要和政策以外,各级政府以及学校也作出了相应的行动。在改进教学设备以及环境的过程中,建设了信息化的教学基础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设施,实现学校全面的教育宽带网络覆盖设备的改进;提高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建设信息化的实践操作基地也是学校建设目标之一,如智能化的信息教室、数字化控制室、网络媒体培育中心以及远程教育培育中心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运用和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的大时代中,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只是基础;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学习并充实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和时展的步伐。

(二)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应对信息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大面积布局,大多数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整体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垄断者;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居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来自教师的课堂传授,还会通过互联网上的一些知识进行自由选择[5]。这样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还影响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随着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知识传承的方式的改变和更新,以及教学场景环境的不断变化,师生关系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教育化时代中,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力被弱化,面对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方式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变,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断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生达到同步。

(三)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

总的来看,虽然我国在人口红利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占优势,但从世界角度来看,缺乏创新型人才,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度也不及发达国家。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人才的发展与成长,只有经过教师的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在如今国际的大环境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在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中,小小的芯片更是刺痛了国人之心,使我们进一步面对残酷的现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短板,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使得全国人民开始思考中国教育所存在的缺陷。在人才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质量信息素养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改变传统枯燥的刻板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以及互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时代中,创新型人才已经关乎国家人才的发展以及产业未来的希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当今时代的教育领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分析

在某高职院校采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林牧渔以及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等基础教学活动中,年龄层次在20—50岁之间,64%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56%的教师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5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自己知识相结合之后的课堂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已经对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将其充分应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效率提升。在掌握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后,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网络资源教学的搜索和整理,熟练使用office软件进行及时沟通,制作相关课件。在此活动中,图形处理及动画制作、音频处理、视频制作等软件资源的运用在课堂上仅占20%,而有93%以上的教师有意愿对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希望在培训中优化自己的信息技术设计能力,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设计中[6]。有许多教师愿意自主学习课件制作以及网页制作技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的意义。从这些调研结果来看,教师在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思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整体信息化技能的水平还不足、信息与基础知识的融合也不足、信息化素养能力参差不齐。有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的教学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化接受度和转化度,而其他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做思想工作。

五、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更有效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在更新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如果教师的意识相对滞后,那么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发挥。想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就要对教师的认知以及固有的思想进行改变,让教师从根本思想上重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为指导,培养、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高职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和教学的影响,还要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当今社会,谁把握了信息技术,谁就把握了未来。在信息社会,我们要发展教育信息化,首先就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整体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可以45举办一系列的多媒体教学大赛、教学软件培训以及相关的学术讲座、交流会等,让教师亲自去感受信息技术带给教育发展的变化,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高职教师要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问题的意识,具有这样的教学和信息意识,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解决科研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教学工作中的辅助工具,从而自然而然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学生问题解决方面。

(二)加强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在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其培训内容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在此层次中,教师只需要了解基础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方式以及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二是在技术知识层次,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还应熟练地运用常规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熟悉多媒体教学教室的基本功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和使用,并及时了解教学设备中出现的故障,对计算机运用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制作演示,通过相关的网络工具和媒介进行资源的检索与处理,收发相关邮件信息,浏览相关的网上图书馆,获取教学资源;三是在实践知识层次,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实际课堂和课程设计的整合能力中,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完成课程设计和相关教学目标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统筹和安排。2.采取多种途径实现信息技术培训目标。高职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种途径。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正式从事教育工作前进行教师专业的职业技能集中培训,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内容的专业。职后培训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一个主要形式。目前,职后培训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短期培训,它主要是在各个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中心等进行集中、短期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例如,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头的一些高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校本培训,是指各学校利用节假日的空闲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活动。该培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自由灵活,可以是专题讲座和教学规模形式,内容也比较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起来,使整个培训效果更具有生动性和活力。最后,自主研修,即教师为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相关的技能,进行研究的一种互动[7]。例如,闲暇时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专业书刊的阅读,参加行业内的培训以及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以及参与信息技术教研活动。3.建立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体系。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笔试或论文等形式,采用优秀、良好、及格的等级评价教师的综合培训结果。这种方式只重视培训结果,而忽视了实际的运用能力,在教师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培训过程灵感的迸发等方面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无法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因此,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形成综合性的培训机制、培训结果机制。让教师对自己整体培训过程进行评价,从记录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自主建构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体系,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篇3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

①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类信息检索、加工、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②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或自己进行调查、参观等,主动地去发现信息,并收集到所需的信息。

③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对有价值的信息分类,然后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和加工。

④利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它手段,分析、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碰到的实际问题。

⑤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交流的范围,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别人的联系和协作,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

⑥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判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随着网络软硬件环境的不断改善,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优势,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力度,使学生将获取、处理、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内化成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素养。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在网络中有效地获取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来源正逐渐受到重视。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信息需求的类型去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将收集到的信息下载到本地,分类储存和管理。

如在信息技术课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围绕特定主题制作电子报刊,教会学生对网络搜索方式的比较认识,掌握全文式搜索引擎关键字选取的方法等,假设主题为“绿色家园”时,关键词选取即如“环保”、“绿色文学”、“绿色家园”等。并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运用各种计算机手段将这些资料下载到本地文件夹,分类储存和管理。

2.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并能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其上的资源具有分散性,层次和主题性较差,收集与整理较为困难。学科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课件、网站开发技术,开发相应的主题学习课件或网站供查询。如,在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网络教学课上,开发与四季相关的主题网页,呈现四季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不但了解了四季的特点,也让学习汇报过程有据可循,更好的把握了绿色、环保的主题,培养起了学生对信息的鉴别、筛选,加工、整理和组织,并作出决策的能力,解决了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以及交流信息的能力。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建立合作交往的群体环境,网络氛围下小组协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小组中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整理信息,有的学生负责将知识点整理出来,还有一些学生负责编辑、处理结果等。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协作的技能,增强了协作的意识。

篇4

【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痰浊证;光电血流容积;一氧化氮;内皮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research photoelectric facial blood flow volume characteristic of 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f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HBSS) and phlegm syndrome (PS), and its relation with NO and ET. Methods Patients of 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f HBSS (36 cases) and PS (35 cases) were selected, with 31 health people as control. The parameter of photoelectric facial blood flow volume was detected with GD-3 photoelectric blood stream plethysm (PBSP) of the facial color-diagnosis. NO was determined by nitrate reductase method and ET was determined by RIA. Results Hb, He, Hf, Hb/Tab and Hf/Hb of HBSS decreas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P<0.01). Hb, He, Hf and Hf/Hb of PS decreas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P<0.01). Hb, Hb/Tab of HBSS decreas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PS (P<0.01). Comparison of Hb, ET, NO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as as follows:Hb of HBSS was the lowest, followed by PS, the highest was the contro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nt of ET among the three groups, the content of NO in HBSS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P<0.01). With the main volume of PBSP flow increased, ET values gradually declined, NO values gradually rose,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low amplitude group and high amplitude group. ET and Hb correlated negatively, NO and Hb correlated positively. Conclusion It is one of the basic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syndrome that cardiac function and artery compliance reduced. There were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volume of PBSP and content of NO and ET, so th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vessels in the body and the state of bio-active substances can be accurally responsed. All those can be used as the auxiliary diagnostic indexes of 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BSS and PS.

Key words: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phlegm syndrome;photoelectric blood stream plethysm;nitrogen monoxide;endothelin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主要内分泌因子内皮素(ET)与一氧化氮(NO)是一对具有拮抗效应的血管活性物质。ET是内源性收缩因子中研究最多、且是最强的血管收缩剂之一[1],而NO作为内皮源性舒张因子[2],具有极强的舒张血管的作用。在生理情况下,NO/ET水平保持动态平衡;病理情况下,其平衡遭到破坏,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管内皮受损及通透性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引发痰浊闭塞、瘀阻血络,最终导致冠心病。因此,通过检测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痰浊证的光电血流容积指标,探讨其与NO、ET含量的相关性及临床诊断价值,具有重要意义[3]。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健康对照组31例,参照WHO确定健康的定义与10项标准[4],平均年龄(55.07±7.19)岁;其中男11例,女20例,经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皆证实为健康人。冠心病血瘀证36例,痰浊证35例,冠心病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5]及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1980年12月,广州)关于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6];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组、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7]。血瘀证患者平均年龄(56.32±7.35)岁,男20例,女16例;痰浊证患者平均年龄(57.24±7.46)岁,男21例,女14例。3组观察对象男性年龄均<55岁,女性年龄均<65岁。经病史调查、心电图、实验室相关检查、临床病症舌脉象,均确诊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痰浊证患者。组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

1.2.1 面部光电血流容积图检测

应用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研制的GD-3型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与Pclab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匹配,Pclab系统采用动物心电(mV)、三通道(CH3、压缩比为20)、低通滤波(10 Hz),记录面颊部光电血流容积图。被检者采取仰卧位,自然放松,用95%的酒精棉球在检测部位脱脂后,将光电换能器探头紧贴检测部位,中等压力,以不漏光为佳。按步骤在计算机Pclab软件中测量波形时间指标(Tag、Tab、Tae、Teg、Tw)、波幅指标(Hb、Hd、He、Hf),再计算比值指标(Hb/Tab、Hd/Hb、He/Hb、Hf/Hb等)[8]。

1.2.2 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测定

采用北京普尔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浆ET放射免疫药盒(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ET,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NO试剂盒(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检测值用x±s表示,3组间两两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因素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所有资料用SPSS 14.0版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

2 结果

2.1 3组间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内皮素、一氧化氮的比较

在不同的证型之间,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H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瘀证组波幅最小,痰浊证组次之,正常组最高;而ET含量变化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NO含量血瘀证组低于正常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证组与痰浊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3组间ET、NO含量与光电血流容积Hb的比较(略)注:与血瘀证比较,*P<0.01;与痰浊证比较,#P<0.01;与正常组

比较,P<0.01

2.2 不同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组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在不考虑证的前提下,根据光电容积主波幅的高低将其分为6组(A、B、C、D、E、F组),可以看出,随着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的增高,ET均数值逐渐下降,NO均数值逐渐上升,低波幅组与高波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的变化与ET相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不同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组内ET和NO含量的变化(略)注:与A组比较,*P<0.05,**P<0.01;与B组比较,#P<0.05;

与C组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5

2.3 面部光电血流容积波幅与比值指标的比较

血瘀证患者与正常组比较,Hb、He、Hf、Hb/Tab、Hf/Hb均有显著降低(P<0.01);痰浊证患者与正常组比较,Hb、He、Hf及Hf/Hb均有显著降低(P<0.01);血瘀证患者与痰浊证患者比较,Hb、Hb/Tab有显著降低(P<0.01)。见表3。表3 早发冠心病患者及健康人面部光电血流容积指标比较(略)注:与血瘀证比较,*P<0.01;与正常组比较,#P<0.01

3 讨论

NO和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的一对血管舒缩因子。ET是已知的最有力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主要由血管内皮产生的一种作用强烈且持久的血管收缩肽,过量释放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促进心肌收缩,加重心肌缺血和心肌再灌注损伤[9-12]。NO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作用极强的舒血管因子,是维持血管舒张的主要来源,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并对抗内皮源性收缩因子。NO为ET的生理拮抗剂, 持续基础释放对维持心血管系统恒定的舒张、调节冠状动脉基本张力、保持心肌血流灌注有着重要作用[13]。正常情况下,机体中NO和ET都有少量分泌,以维持机体正常需要,二者含量相对稳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但缺血后,由于血块对血管的刺激、血管内压增高及炎症反应,使内皮素mRNA表达增加,内皮素合成及释放增加,引起动脉的强烈收缩,进而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缺血,尤其是侧枝循环不良的组织;而由内皮素引发的白细胞粘附血管壁以及其激活的炎性因子均可加强脑血管痉挛、组织缺血,并且损伤组织细胞及内皮细胞,使得内皮源性NO合成减少或者拮抗了其舒张作用;另一方面,红细胞裂解释放出的氧合血红蛋白可使NO灭活,ET/NO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破坏了正常的血管舒张功能。Sakowitz[12]认为,血管痉挛与可利用的NO减少以及继发的血管收缩因子和血管舒张因子失衡有关。

在本研究中,将血瘀证组、痰浊证组和正常组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在这3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血瘀证组波幅最低,痰浊证组次之,而正常组最高[14]。这与中医理论中有形之邪或有形的病理产物阻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痰阻血瘀,脉来不畅的理论相一致。同时,NO血瘀证组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而痰浊证组与血瘀证组及正常组无差异,ET各组间无差异,考虑为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能够敏感、及时、直接地反映血流容积的变化,侧重于血管功能的反应,而作为血管扩张的物质基础的NO和ET则反应没有那么敏感。说明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能够及时反映血流的变化,敏感于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能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及时的资料。

在按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的高低对NO及ET进行观察,我们发现,随着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的增加,NO值逐渐增加,与之呈正相关;而ET值逐渐下降,与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呈负相关,并且在高波幅组和低波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NO/ET值逐渐增大,血管舒张功能加强而处于扩张状态,血流容积增大,所以光电容积主波幅增高。可见,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的变化与NO及ET的变化关联性很好,可以准确反映血管的扩张状态及血管扩张时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为科研及临床提供可靠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Camsarl A, Pekdemir H, Cicek D, et al. Endothelin-1 and nitric oxide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response to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slow coronary flow[J]. Circ J,2003,67(12):1022-1028.

[2] 李鸣华,姚 鑫.内皮素-1、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7,34(4):389-392.

[3] 胡志希,袁肇凯,陈宝珍,等.55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面部光电血流容积检测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9):798-799.

[4]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的10项标准[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4):210.

[5] 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 208-209.

[6] 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等.心病气血辨证面色变化特点及面部血管容积图检测分析[J].中医杂志,2001,42(3):173-175.

[7] 沈绍功,王承德,闫希军.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87-88.

[8] 袁肇凯.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5-44.

[9] 雷 鸣,刘欣秋,邢凤友.一氧化氮在实验性NIDDM大鼠心肌病变中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2,18(4):63-64.

[10] Marletta MA, Spiering MM. Trace elements and nitric oxide function[J]. J Nutr,2003,133(5):1431-1433.

[11] Takase H, Sugiyama M, Nakazawa A, et al. Increased endogenous endothelin-1 in coronary circ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stenosis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J]. Can J Cardiol,2003,19(8):902-

篇5

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具有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意义。对于信息素养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体系,找到制约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问题,为制定我国科学、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及实践做出贡献。

1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1.1国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信息素养的起源应该是早期的图书馆检索,这时期的信息需求相对简单,检索是由人们手工完成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日益膨胀,信息检索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完成,基于此,美国的PaulZurkowski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述的是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信息素养内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早期阶段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图书馆素养,其内涵主要是强调图书馆手工文献检索技能。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被外延了,开始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信息处理)、对检索的信息进行评价,并重视了人的属性(态度和意识),这时期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计算机素养。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开始强调了信息素养中人的社会属性(如交流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充分重视了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评价信息能力,并强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1.2国内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国内开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比较晚,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国内的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001年,钟志贤教授提出信息素养表现为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这个观点的提出,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5年,孙平、曾晓牧认为,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这个观点更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一种系统知识结构。2007年,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尽管,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基于时代特征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创新行为的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因素,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

2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

2.1信息素养标准的理论基础

2.1.1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很多,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

·ACRL标准。美国的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颁布的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构成。

·ANZII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它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组成。

·SCONUL标准。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SCONUL)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该模式在名称上不是指标体系,但实际上是一个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

2.1.2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比较本文将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对这三个标准的比较可以看出,几个标准共同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SCONUL没有提出信息道德的指标,而AC-RL、ANZHL强调了信息道德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维度,这与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信任危机有关。ANZIIL标准没有提出信息意识方面的考察。另外,可以发现ACRL标准中还有一项是考核利用信息完成特定任务能力,该项能力是信息创新能力的衍生,是信息应用能力具体衡量。北京的标准体系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细化了在信息意识方面的指标。

2.2信息素养标准的实践基础

将信息素养标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具体的信息素养模式来支撑。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如Big6网络主题研究模式、Webquest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和SCONUL的七柱模式等。其中Big6模式是由美国的MikeEisenber博士和BobBerkowits博士两位学者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WebQuest模式是由美国的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们通过各种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来源和制定各种解决方案。SCONUL的七柱模式阐述了如何从简单的图书馆技能、IT技能扩展到信息素质的技能。这个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创新性,信息获取过程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如图1所示:

3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展望综合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进展,笔者认为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有必要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出发,并对以下主题给予重要的关注。

3.1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

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覆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本文将这四个层面称为四个要素。国内关于信息素养逻辑关系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制约关系?哪个是基础?哪个是核心?四要素的培养顺序是否有先后,四要素的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给出结论。明确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才不能人为地割裂信息素养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制定科学地、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提供依据;才能使得高校能够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3.2信息素养标准的权威性

欧美各国都是先制定了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各高校根据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正是有了权威的保障,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显著。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制定我国的信息素养标准,首先成立一个信息素养权威机构,从根本上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其次,信息素养权威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支持更多的专业教师、图书馆从业人员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后,信息素养权威机构通过整合各种研究成果,比较各经典的国外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及它们的制定过程,制定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

3.3信息素养量表设计与开发

国内的一些学者通常采用量表法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分析结果,进而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但是大都没有说明量表的设计过程,无法确定量表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是指量表的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有多大,信度是指量表的变量所采用的测量项的测量误差程度,同一变量各测量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在设计量表的各个变量时,应考虑各个变量是否都有效?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是否重复?各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如何?各变量是否随外界因素影响及各个变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等问题。一个设计合理的量表,它的结果应是可靠的,多次反复测量,其结果应该保持一致。

3.4信息素养实践模式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15-01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之一,如果教师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农远工程”实施的效果也很难得到保障。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它除了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的内涵外,又具有其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所谓教师信息素养指是教师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和评价信息的综合能力,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结构

参照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也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与伦理和终身学习能力五个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教师而言,是教师大脑对信息(特别是教育、科研信息)在教学与社会交流系统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功能的认识的反映,它决定了教师捕捉、判断、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程度。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的能力。

2、信息知识 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教师信息知识主要包括:(1)信息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基本知识。(2)掌握运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教学的知识。(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

3、信息技能 信息技能也称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最终落脚点。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1)计算机操作技能。(2)网络操作技能。(3)计算机辅助教学、科研技能。(4)网络辅助教学、科研技能。

4、信息道德与伦理 教师的信息道德与伦理是指教师在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对教师的信息活动起着规范性的作用。信息道德与伦理主要包括:(1)信息道德意识与伦理意识。(2)信息免疫意识。(3)信息安全意识。

5、信息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信息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信息进行加工、提升、创新并设计出新的信息系统,从而提升自已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教师信息素养层次结构

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结合信息素养的三个层次,教师的信息素养纵向上也可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师基本性信息素养、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和教师科研性信息素养。如图1-2所示。

教师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具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的习惯;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具有丰富的所教学科的知识,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各种学科教学软件,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的基本工具;教师科研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能够掌握某一领域或学科方面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信息技术,具有设计和开发新的学科信息系统的能力。在教师信息素养的三个层次中,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是教师要着重培养且必须达到的层次,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信息素养同样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也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义兵,李艺. “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 (3)

[2] Ameriean LibraryAssoe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ey(1989)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信息素养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本文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对于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与传播等活动过程的态度与能力。信息素养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目前的工作任务需要何种信息、在哪儿获取信息、以及如何获取、加工、传播信息等。从这个定义来看,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信息素养是以信息意识为基础的。所谓信息意识,是个体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当个体有了信息意识之后,在遇到问题时才会主动地利用信息工具、收集信息知识,并具备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信息意识是个体信息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信息素养是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运用的基础,它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本常识和操作技能,是蕴含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体。信息知识是进行信息素养培养与信息能力提升的知识基础。

最后,信息素养是以信息道德为发展方向的。信息的处理与操作有其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信息道德就是对个体进行信息处理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的集合,是贯穿于个体信息素养培养过程始终的内容。信息道德是对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界定和指引,在个体信息素养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课程培养目标不明 主要表现为将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简单等同于计算机课程,对于课程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应当说,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很多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注重对于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但是二者在教学目标上却有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教学目标的,而计算机课程是以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的。而反观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到教师观念和教学形式,都更为关注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掌握,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对信息素养的培养缺乏学科综合意识 在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中,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课的作用,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只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完成,而与其他课程无关,是对信息素养进行学科综合培养的意识的缺乏。信息素养是利用信息知识和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依赖于信息知识和技能,还依赖于各学科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能力。由于部分小学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不够,信息意识不全,对于信息的跨学科收集认识不足,因此导致对信息素养学科综合的培养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对信息素养本身缺乏清晰认识。

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策略

一是要重视信息知识的充实。信息知识的充实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知识的讲授过程生动有趣,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鼠标”的作用时,首先以象形的“鼠”来引入教学内容,随后讲解鼠标的作用与基本操作,使学生们建立起鼠标的形象观念,然后以简单的小游戏,如鼠标双击“气球”“扫雷”等来增加学生对鼠标的熟悉感,克服使用的畏惧。

二是要学会信息能力的建构。信息能力是运用信息的技术,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益,教学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信息技术,因此通过任务教法和示范教学激发自我探索的意识,才是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比如画图软件的学习,在讲解了其常用功能后,可以为小学生布置绘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任务,谁画的好,就可以被选为教师的教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的兴趣。

篇8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和特点

信息素养即信息素质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利用分析技能将问题表达陈述出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并能批判性地评价实验性结论;其次,在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能够使用尽可能多的手段;最后,一旦明确目标,锁定答案,就一定可以完成。信息素养概念的本质在于对计算机、书本、政府机构、电影、谈话、海报等众多信息源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相对而言,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信息素养的概念由国外引入国内,如:皮介郑反对过于广泛的信息素养观,即为了强调其重要性而包含太多内容,这样反而遮盖了自己独有的内涵,使概念趋于模糊和虚化,尤其是将一些在所有人类行为活动中都需要或涉及的共同因素包含进来。他认为这些共同的因素应交给相应的学科,如心理学等去解决,学者应集中关注信息素养所特有的内涵。他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概念自产生以来,人们就分别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教育的现状

结合有关信息素质状况的统计数据,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信息意识差。从学生调查表中发现,学生中从未翻阅过百科全书、科学年鉴和本专业核心期刊的占65%以上,他们的科研意识和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检索技能掌握不足。

2.信息资源的开发手段落后,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人员素质偏低,计算机知识水平的低下影响了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3.师资队伍质量难以保证。有些学校至今没有专职从事文献检索课的教师,对文献检索课教师既不重视,又不进行培训。

由此可见,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三、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1.信息技能方面

标准一:具备高效并且准确获取和存储信息的能力;

标准二:具备批判性的、审慎的评价信息的能力;

标准三:具备准确的、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

2.独立学习方面

标准四:能够通过对于信息的探求丰富个人兴趣;

标准五:能够尊重信息文化,理解并欣赏其创造性的表述方式;

标准六:追求在信息获取与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高质、高效。

3.社会责任方面

标准七:能够充分认识信息对于民主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能够了解并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及法律规范;

标准九:积极组织和参与团队活动进行有效的信息开发和创新。

四、信息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终身教育的前提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前瞻性越来越强,一个人学到的知识很快落后、过时,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易逝性,人们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应对措施。过去的那种“满堂灌”式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一旦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由于没有继续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应有的信息素质,便适应不了变化的社会和时代。相反,如果受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学生就能主动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并进行知识的突破,使学习不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

五、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措施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信息素质的宣传力度,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创设广泛的信息素养培育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信息流始终贯穿整个网络。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影响,社会信息文化的普及化、平民化、大众化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程度,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提高信息素养的地位,在强化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进一步完善公众网络硬件设施。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主观认知、信息情感的塑造激励方面都起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网络文化、信息技术、网络普及程度和发达程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会起到重要作用。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很难想象大学生会获得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建立完善的公众网络硬件设施,让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得心应手。功能强大的配套硬件设施,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信息技术基础,提高大学生运用信息的效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信息获取的积极性。

3.无论是培养信息意识,还是信息能力,最终标准都是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并高效地存取信息,能够全面地、评价性地评估信息,能够准确地、创造性地利用信息,能够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够理解文献,以及对信息进行其他形式的创建性的表达,能够在信息查寻与知识创新中力争最优。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中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者的使命,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促进者。

参考文献:

[1]彭运石,燕良轼.心理学原理教育[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2]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常思亮.学校管理概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4]闫淑萍,魏爱国,马跃林.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

篇9

2构建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模型

2.1模型建立本评价指标体系由相互影响又彼此独立的指标组成,每一指标之间具有逻辑层次关系,在构建标准指标体系时应该按照统计学的资料分类要求,使上下级指标具有一致性,使相同层次的指标间不雷同,使它们的外延不交叉,力求做到确保整个评价标准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逻辑的系统。使每个指标内涵清晰,相对独立。从理论上讲,评价指标越全面、越丰富、越完整,越能清楚的反映基层公务员的信息素养的结构体系。本文使用yaahp绘制层次模型非常直观方便,用户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决策问题上。在明确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依据以上五项基本原则,认真制定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模型。详见图1。

2.2模型的说明对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进行评价首先必须建立起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既能适应各种对象评价又能使评价系统从无结构向结构化转化,为评价问题提供的一种建模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信息素养评价问题是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的问题,是解决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等各种类型问题的决策分析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从对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评价的角度出发,结合层次分析法,通过查询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不论是从信息素养的定义,还是从信息到知识的学习中,信息素养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应用、信息培训、信息道德等几个方面,我们就从信息素养的这几个方面出发对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评价模型如图1,它分为三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

3分析结果

从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来看:1)信息道德权重最高,说明当代以大学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基层公务员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下非常重视信息道德。2)信息意识所占权重居于第二。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基层公务员对于信息意识重要性的认识。3)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基层公务员对对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但如何提高基层公务员的信息素养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信息时代对提高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的建议

4.1改变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基层公务员要充分认清信息活动的功能与价值,改变对信息技术与活动不赞同、不支持的态度,树立先进的信息意识和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传播意识等后续环节,信息传播则是人类信息活动的中间环节,它在人类信息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篇10

二、信息素养教育引入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信息素养教育引入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人们对媒介本身的掌握运用程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掌握与媒介相关的信息水平就越强。媒介素养教育所提倡的是教育人们了解、使用媒介工具和媒介产生方法,是从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增强人们的信息素养。在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媒介本身成为了信息的一种,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可以说是与信息素养相关联的。如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虽然各不相同,但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的需求却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浅层次的信息需要,对深层次的信息需求也日益增长,而这正是媒介素养的优势所在。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帮助人们主动通过媒介获取信息;能够帮助人们通过表层信息获取更多纵深性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和深度揭示,从而达到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和社会服务的目的,长此以往,个体信息素养也将日渐深化和提升。

“数字鸿沟”是数字时代所带来的严峻现实,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成为信息时代凸显的社会问题,其存在直接导致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不公平。根据多项针对个体信息素养的调查显示,我国公众信息素养水平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行业、阶层之间信息素养的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固然有经济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媒介普及和接触上的差距,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个体在自然禀赋、知识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每个人的信息能力不可能是相同的。要改善这种现状,单靠普及媒介和基础设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培养个体的媒介素养,培养个体在获取信息之后理解、分析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主体的信息能力平等,从而切实提高个体自身的信息素养。可见,媒介素养教育是缩小信息素养“数字鸿沟”的一项具有长期效力的举措。

2信息素养教育引入媒介素养的可行性

随着“三网合一”的推进,媒介融合的趋势使得信息交互趋向多元化,不同形态的信息不但可以融合在一个平台上,而且也可以实现跨平台传播,这就使得信息的传播途径更为多样,媒介环境也更显复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进入大众视野的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媒体特质开始得以不断彰显,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迅速改进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以其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为受众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通过其反馈功能,实现与网络之间的互动。媒介的发展使得信息与媒介已趋于融合无法剥离。虽然媒介素养的概念比信息素养的概念更早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二者的理论渊源不同,实践趋向不同,但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同一性远大于差异性,媒介信息化和信息媒介化趋势有目共睹,这在当下乃至将来对媒介与信息的整体化思考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整个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的是方法和技能等外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对信息的把握。在媒介化时代,信息素养除了需要能知道如何有效获取、利用信息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信息处理工具外,还需要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形式传播信息。媒介素养的内容和理念融入到信息素养教育中将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坚实的实践研究为媒介素养介入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加拿大,将媒介素养融入到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学科教育中,特别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来,改称综合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指导学生分析、利用媒介信息。[9]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资助设计的媒介素养网络课程,利用Moodle平台,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具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其自主探究型学习模式符合媒介素养课程设计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开创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局面。[10]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发挥学科特色,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构建大平台,实现讲座、课程、教材、图书馆、优质师资、远程指导的全面开放与共享,促进高校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此举旨在开拓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开创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局面。

三、信息素养教育引入媒介素养的新趋势

1媒介素养视角下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内涵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2年1月《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大学生仍然是各重点群体中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群体。[12]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已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根据多项针对大学生素养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13]所以,应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识读媒介的能力以及批判性地利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网络信息互动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选择媒介信息的能力,提升其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只关注信息本身,还包含了信息的来源、传播途径、传播效果等各个方面,它是一种综合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尤其强调主动地批判性地识别媒介信息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引入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应该有新的内涵,信息素养教育应该从过去的“外显能力”向“内显能力”转变,通过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目标和内容三个方面对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和媒介融合下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比较分析,以更清楚地认识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素养的内涵。如表2所示: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在媒介融合时代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原本只注重计算机信息技能培养的信息素养,将更注重信息文化和综合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宽,成为一种包含媒介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

2媒介素养视角下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方向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85-02

前言

作为我国当前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素质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其中信息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的培养任务之一就是为社会输送大批懂技术、用技术的警察生力军,他们尤其需要具备足够扎实的信息素质。面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和文化形势,研究和探讨如何对公安院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能够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懂得如何借助图书馆资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先阐释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而分析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提出若干促使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从图书馆素质和文献检索技能逐渐发展而来的,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Paul Zurkowski提出这一词。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做出明确解释,认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懂得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搜集、分析、整理、利用所需信息的基本能力。1987年,图书馆学信息学专家布里维克认为“信息素质”就是一种掌握和利用信息的过程,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以上解读,我们可以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比如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行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为了培养信息素养,首先要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其次要培养起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再次要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类处理,加强信息鉴别能力。最后要让信息为自己所用,发挥信息应有的价值。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对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监狱人民警察基本素质教育》第三篇职业常识中,将公安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做了明确规定:信息素养就是要懂得利用信息要素,而信息要素就是警察主体的信息形态,包括社会情况、治安情况、犯罪大案、警察科技情报、境内外警察组织的交流信息等。如果不懂得掌握信息要素,警察工作就无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公安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具备应有的信息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公安院校图书馆是主要信息机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具体而言,公安院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公安院校图书馆传递着世界上较为前沿的科技信息。优质的馆藏图书,大量的中外文期刊,传达最新信息的报纸,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灰色文献等纸质资源,是公安院校最基本的文献保障。从目前来看,公安院校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完整性与连续性都很强,这是其他社会信息机构所无法企及的。此外,公安院校图书馆还有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公安网专业阅览室,以数据库为主导的海量数字资源及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资源,都为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公安院校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创造了契机。

(二)提供良好的信息获取环境

与综合性高等院校相比,公安院校图书馆的规模较小,历史较短。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也朝着构建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是公安院校大学生接收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公安院校图书馆已经实施全新的服务格局,不仅有着可供借阅的传统书库和阅览室,还有着可供检索和查阅网络信息的电子阅览室,可检索和查阅公安专业信息的公安网专业阅览室。浓郁的文化氛围、安静的借阅环境,可以使得大学生充分放松身心,进行信息搜索和整理。此外,公安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他们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大学生搜索信息,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

(三)提供现代化的信息获取设备

公安院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实现信息获取提供了各种设备,不仅有优良的环境、丰富的文献资源,还有各种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大部分公安院校的图书馆正逐步实现自动化管理。与其他综合类高等院校一样,公安院校图书馆也有数字图书馆、多功能检索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设备,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如今,公安院校图书馆不仅是收藏、整理图书资料,以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场所了,它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整个公安教育系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安院校图书馆要采取各种有效途径,为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应有的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一)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机结合

计算机课程是公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得计算机已经成为警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必要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件也与日俱增。所以,公安院校要加强计算机教学,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知识,为公安工作服务。公安院校图书馆要想发挥自身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将自身工作与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与计算机授课教师加强联系,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融进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作用。同时,图书馆要和计算机教师紧密配合,模拟相关公安业务情境,让学生通过综合信息研判获取犯罪信息和情报,为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做好铺垫。

(二)与公安专业课程有机结合

首先,公安院校图书馆要与教学部门加强联系,根据专业课教学的需要,采集教师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尤其是本学科的最新信息,以及需要学生牢固掌握的信息,使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其次,图书馆要及时跟进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专业课题,为学生查找信息提供相关指导。以侦查专业的作业设计为例,教师要求学生模拟现场勘查,学生就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料帮助自己完成模拟作业,这个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就要发挥所长,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尽快获得信息资料。再次,图书馆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公安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安信息资料体系,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了解社会上所发生的大事。总之,图书馆要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起信息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三)借用校园网开展读书活动

公安院校图书馆要借助校园网的力量,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读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首先,开展专题性的读书活动,促使学生及时掌握我国的对外政策,了解我国在相关国际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其次,开辟网络论坛,组织学生在网络上开展针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比如针对我国当前的社区警务建设问题,讨论我国社区警务与外国警务的异同点,得出实施社区警务建设的相关建议。再次,开展有公安特色的网上专题读书活动。以刑事专家的传记为切入点,对其中的案例展开深层次讨论,促使学生开启智慧,主动搜集相关信息,提高见解,发展能力。其次,公安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开展相关征文活动,让学生针对社会最新发生的公安事件,利用信息资源写成征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

公安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离不开馆员作用的发挥。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图书馆馆员只是文献信息的看守员,但是在新形势下,馆员应该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领航员。试想一下,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人员本身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他如何为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认识到信息素质的重要性。为此,公安院校图书馆的馆员不仅要能够从事鉴别、整理、分析、评价信息等工作,还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必要指导和帮助。公安院校要对图书馆馆员展开相关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馆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还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检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馆员充分发挥作用,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结语

公安院校就是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的人民警察。以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为内涵的信息素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已成为影响公安队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公安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工作实际及队伍建设,是实现“向科技要警力”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公安院校图书馆要创新发挥应有的作用,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大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为实现公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小丽.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关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2):46-48.

[2]陈雅沙.再析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J].晋图学刊,2009(3):40-43.

篇12

1991年《美国素养法案》将“literacy”定义为个人读、写和说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和工作所必要的运算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还包括实现自我和发挥个人知识的潜力。素养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它包括基本素养和功能性素养。基本素养是指13岁以上具有阅读的能力或接受过至少7年的学校教育。功能性的素养是指个人拥有必要的技能以完成个人在家庭、社区、宗教或其他组织中自然设定的目标。功能性的素养完全依照社会的需要,来决定素养的内涵。20世纪末期,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整个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社会的来临要求人们具有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一词最早产生于信息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美国,正是映证了这一观点。

1.2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推动了信息素养运动的发展

信息素养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在全世界推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素养概念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紧密相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国际活动,倡导终身教育思想。当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的主导思想和指导原则。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和方式: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1989年总结报告描述两者的关系为:……从根本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查找、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作出决策的信息。正因为人们看到了信息素养对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各国教育界把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学习作为教育目标。

1.3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加快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步伐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将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资本,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应用。它以知识作为重要资源,将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将信息转化为知识需要具有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决定了一个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才能将事实、数据、信息转换为知识,将信息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知识创造。澳大利亚学者DenisRalph利用如下的关系图表示信息素养与知识和智慧的关系。

1.4“信息爆炸”需要人们具有信息素养

技术引发了信息爆炸,计算机技术又使其发生连锁反应,结果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信息爆炸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信息泛滥、信息垃圾、信息失真给现代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信息焦虑综合症。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筛选,具有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现代社会日渐向知识社会发展,没有信息素养的人会湮没于信息的海洋,饥饿于知识。因此,需要人们学会对信息处理的同时,还要学会从信息中构建知识进行知识创造,所有这些技能的获得都需要人们具有信息素养。

2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有着不同的内涵。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在美国全国图书馆与信息学委员会报告中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提出的“经过训练能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学会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源解决的技术与技能。”1989年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中总结报告的定义是:“具有确定何时需要信息、查找、检索、利用信息的能力”。Shapiro,Hughes的定义是: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如何获取信息以便对信息自身的性质、技术基础结构、社会文化以及哲学内涵和影响作出理性反映的一种新的求知技能。

Doyle利用DelphiTechnique得出如下定义:信息素养是从不同信息源中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我国学者郑建明等认为:信息素质是属于人文素质的一部分,是人文社会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接受教育、环境因素等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

澳大利亚学者Bruce从现象学的角度来阐述信息素养的构建过程,她将信息素养划分为七个层面:

第一层面:信息技术理念(InformationTechnologyConcept)信息素养被看作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检索与交流;

第二层面:信息源理念(InformationSourceConcept)信息素养被看作在确定了的信息源中查找信息;

第三层面:信息过程理念(InformationProcessConcept)信息素养被看作执行一个过程;

第四层面:信息控制理念(InformationControlConcept)信息素养被看作对信息的控制;

第五层面:知识建构理念(KnowledgeConstructionConcept)信息素养被看作在一个新的领域构建个人的知识系统;

第六层面:知识延展理念(KnowledgeExtensionConcept)信息素养被看作将知识与个人的看法相结合,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第七层面:智慧的理念(WisdomCon-cept)信息素养被看作明智地使用信息有益于他人。

从上面的有关信息素养的定义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信息素养,其侧重点均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摆脱信息素养定义的纠缠,转而定义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的信息素养人。

3信息素养人的特征

Doyle认为具有下面的一些能力才能称为信息素养人:了解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了解信息需求;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构建问题;识别潜在的信息源;能成功地构建检索策略;能检索信息源,包括以计算机或其他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源;能评价信息;能依据实际应用对信息进行组织;能将新的信息整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Bruce总结出信息素养人的七个关键特征:

信息素养人能够独立地、自主地学习(independent,self-directedlearning);

信息素养人具有完成信息过程(Infor-mationprocess)的能力;

信息素养人能够使用多种信息技术和系统;

信息素养人具有促进信息利用的主观价值(Internalisedvalue);

信息素养人具有有关信息世界的全面知识;

信息素养人能批判性地处理信息;

信息素养人具有个人信息风格(person-alinformationstyle)以便促进他或她与信息世界互动。

4相关术语及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在信息素养概念发展过程中,许多与信息素养概念相关的术语相继提出来。媒体素养(MediaLiteracy):解码、分析、评估并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传播的能力。计算机素养(ComputerLiteracy):能在本专业范围内,智能地,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获得知识和经验。

视觉素养(VisualLiteracy):通过掌握基本视觉要求,来理解图像的含义和构成的能力。

技术素养(TechnologyLiteracy):美国教育部1996年下的定义为:计算机技能和使用计算机和其他技术以提高学习、生产率、成绩的能力。

网络素养(NetworkLiteracy):是从网络中确定、存取、使用信息的能力。

5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在国外教育中正在逐步得到提倡,并不断普及。1995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针对信息素养提出一份信息问题解决技能课程基本培养计划,信息素养:信息问题解决宣告。信息素养课程基本组成如下:

确定信息需求;制定检索策略;找寻资源;评估与理解信息;阐释信息;传播信息;评估产品与程序。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Bruce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概括出如下几个方面:了解社会的本质;了解促进信息查询和利用的价值;能够完成识别信息需求和定位、检索、评价、综合所需信息的过程;发展高水平的交流技能包括与同事和信息专业人员交流的能力;培养信息源包括网络资源与使用策略方面的全面知识;通过合理使用,例如:字处理软件、电子数据表、书目管理软件来发展管理已获得信息的能力;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硬件、图书、报纸、视频、光盘、计算机和所有其他附属信息设备的技能。

我国的孙建军等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包括3个层面:信息能力教育,信息理论、方法与技能教育,培养面对和迎接信息化社会挑战的能力;信息意识教育,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更新意识。核心是倡导与培养信息活动中信息行为的自主性、独立性及其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信息观念教育,核心是信息价值观教育、对信息来源、价值的认识,信息认识与信息态度。

6有关信息素养教育项目

6.1加州大学圣保罗分校信息素养课程

加州大学圣保罗分校把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纳入了教学大纲,成为公共基础课。图书馆为每类公共基础课程的信息素养教育详细制定了培养规格、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等。在基本技能课程中主要讲授图书馆的使用方法等,在数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主要讲授相关学科的基本信息源及利用,如何开展研究工作。在终身教育课程中主要讲授电子图书馆的有关知识。

6.2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

由图书馆和教学艺术研究所集体合作对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教育。为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培养分别列出了具体的目标,并设计了七个系列的课程。四个系列的课程针对低年级学生,另外3个系列的课程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并在网上设计了图书馆资源供学生具体操作使用。

6.3澳大利亚昆士兰中央大学信息素养教育

昆士兰中央大学图书馆与教师一道依据澳大利亚《信息素养标准》构建了该校的信息素养大纲用来指导教师把信息素养纳入课程中。一些学科在图书馆员的帮助下建立了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图书馆还开发了信息素养网络课件COMPASS,为学生、教师建立了真实的学习环境。

6.4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信息素养教育

该大学在其学校主页上列出了学术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交流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培训项目。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信息素养。但这些网上技能训练项目只对其在校学生开放。

7信息素养标准

7.1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0年1月,由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通过“高等教育中的素养能力标准”共5条,其主要内容如下:

(1)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确定信息需求的性质与范围。

(2)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存取所需信息。

(3)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评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把选择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

(4)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独自或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具体的任务。

(5)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了解信息使用涉及到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遵循伦理道德、守法地存取和利用信息。

7.2澳大利亚信息素养标准

自《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出台以来,在2000年10月27日至28日堪培拉(Canberra)会议上,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员协会通过了修改《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标准》。该标准主要应用于高等教育中,也可适用其他层次的教育。

标准1: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确定信息需求的性质和范围。

标准2: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充分地存取所需的信息。

标准3: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评地评估信息和信息源并把所选择地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

标准4: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分类、存贮、利用和改写所收集到的信息或生成的信息。

篇13

一、引言

伴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逐渐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生活在数字化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感受到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提高大学生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中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正如我们所知,网络信息更多的是以视觉信号呈现的,因此视觉障碍学生获取网络信息面临的困难最为突出,如何提高视觉障碍学生的信息素养更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二、信息素养的起源及其内涵

(一)信息素养的起源及定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起源于早期的图书馆检索,这时期的信息需求相对简单,检索由人们手工操作。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日益膨胀,信息检索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完成,于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述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1989年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中较为代表的有王吉庆教授的研究。王吉庆教授在其《信息素养论》一书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

纵观大家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其发展的后期,既包含了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技术的层面,同时也包含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这样一个人文层面。

(二)我国信息素养的八个主要表现能力

在我国,判段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主要根据以下八方面来判断:①是否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②是否能有效地获取信息;③是否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概括等处理;④是否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概述、表达;⑤是否能在收集到的信息基础上创造出新信息;⑥是否能用信息解决问题,发挥出信息的效益;⑦是否能利用信息和信息工具进行良好的合作;⑧是否具有辨别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信息道德。

三、视觉障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视觉障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困难最大

目前我们获取信息多是以访问网络资源为主要途径,而网络资源又是以视觉信号为主要的表现形态,这无疑为提高视觉障碍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大了难度。所以我们有必要结合视觉障碍学生访问网络信息的特点,对视障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

(二)有利于实现信息平等、教育公平

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一般将视力经矫正后未能达到0.3者称为“视觉障碍”者。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的视障人口有887万人,只有这些数字庞大的视障人士能够获取网络信息、交流网络信息,才能够实现信息平等、教育公平。

(三)是缩小视障残疾人和健全人差距的有效途径

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了网络给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便利。视障残疾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应该与其他群体一样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但是由于身体残疾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缺乏应有的教育环境和技能培训,造成很多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立,缺乏相应的生活常识、必要的知识储备以及自立于社会的基本技能。而通过提高视障学生的信息素养,他们可以更方便的获取需要的信息,增加个人知识,提高生活技能,从而缩小他们与健全人的差距。

四、视觉障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获取新信息的意愿

视觉障碍的学生受其生理状况的影响,容易产生敏感、小心、被动、封闭的心理特点,自我防御心理严重,对新事物往往给予更多的排斥,当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这种倾向就会更加突出。因此,在培养视障学生的信息素养时,应首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分析、处理和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有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愿。

(二)培养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是网络时代的优势之一,但同时网络信息来源的多元性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学生必须具备对网络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的能力,从而能够正确处理信息危机和防止信息污染。

(三)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即至的,也不是简单的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就可以解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应在各科课程的教学中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拓展。

(四)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

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氛围,从而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小结

培养视障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仍处在初期探索阶段,我们要结合我国网络发展的现状,吸取国外在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提出提高视觉障碍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经纬. 无障碍网络课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福建电脑,2010(11):1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