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2 09:42: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信息素养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信息素养内涵

篇1

1“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1.1知识的碎片化

以往,我国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受时间、地域影响产生了较大教育鸿沟,这些鸿沟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后,逐渐被填平缩小,人们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门槛逐渐降低,并且使得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增加,与此同时,也表现出学习内容、学习实践愈加碎片化的发展态势,人们散步、吃饭、上下班路上都可能在零零碎碎时间里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过于碎片化学习时间下容易促使学习者逐渐形成思考懒怠的问题,最终变成不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效关联,学习成果为众多零散知识点,不能一起形成具有意义和灵活运用的知识体系,所以难以保证学习深度与价值。基于此情况,高校教师在学习中如何有效甄别知识,并且善于思考将知识消化吸收,尽可能在碎片化时间中汲取大量的有利、知识,是当代高校教师工作和提升自我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1.2信息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一间教室、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所构成,而“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由老师任你选、学校随你挑、数不清的学生、一个移动终端、一张网所构成。这就表示着教材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与权威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单一学习者,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接触大量信息,在多元化信息渠道支持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量天平发生变化,偏向教师的情况逐渐减轻,所以教师要适应新时代信息的多元化,通过多种手段,获取并应用更多的信息教学,同时重新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定位,以便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挑战。

1.3竞争的激烈化

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可以不用出门便通过微课、慕课等学习途径与教师一起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的教学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壁垒彻底击碎,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一系列相关网络培训学校和网上辅导课程中,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工作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性,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这样才可以依据学情因材施教地教学。

2“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现状

信息素养的概念在时代不断进步发展下也在随之不断演变,由过去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能力素养,过渡变为含义越来越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本文认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教师应具备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果断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准确评估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自如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具备独立创造灵活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充分掌握社会信息环境的现状以及发展要求,以此为参考依据,在信息化教学工作中,有效检索、快速获取、合理分析、正确处理和变通利用信息来解决工作、教学实践、教育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目前,虽然越来越多高校教师认识到具备信息素养内涵的重要意义,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改革号召,加快了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应用,不过在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信息素养的不足问题。加之学校欠缺有力的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培养力度,因此,造成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难以快速提升现象,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教师与学校的发展,加快教师信息素养的演进与提升势在必行。

3“互联网+”时代加快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演进及提升的有效策略

3.1提高教师教育者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高校教师的教育者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更新知识与能力的推动者,是促使教师产生更多教育知识、教育能力的生产者。现如今,无论是职前的高校教师,还是已经在职的高校教师,其信息素养内涵都不同程度受到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帮助的教育者的一些影响。可以见得,教师教育者自身看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信念、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水平,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一定的示范性效应作用,所以,想要更好地保证教师具备较强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素养内涵,就必须要重视对教师教育者工作的研究和深入推进,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教师教育者培训,提高教师教育者的信息化技术和信息素养。

3.2推进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

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专业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实现问题。自跨世纪之交之后,我国余生泉、马宁的教育研究工作者便开始了关于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方面的研究与讨论,从结合状态、结合过程、结合深度等各个方面推进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实践融合。在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参与其中后,切实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提升,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取了快速发展,给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进指明了新方向。为此,高校要推进教师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联,以此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切入点,确保“互联网+教学”方式与专业课程有较强契合度,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整合,从而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3.3创设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的良好实践环境

很多高校认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环境只需要用电脑机房和硬件填充教室就能够实现,实际上,教师在工作和课堂上,很少主动走进电脑机房,也很少运用教师中的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设施开展教学,这些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条件流于形式化,变成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摆设,既造成了成本资源的浪费,也没有达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目的。因此,高校要提高思想认识,为教师创设更具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技术实践环境,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良好实践环境下,形成技术水平、教学方法、思想观念的共同促进影响,将信息技术真正渗透到教学中。

3.4实行移动学习和线上学习的整合

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为了弥补传统教育培养模式的不足,实行移动学习和线上学习的整合模式,让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时间安排、信息技术水平现状等情况,在线上进行查缺补漏的学习,并且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具备的较强交互性特征,与其他教师和在线教师教育者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观点,汲取更多宝贵的信息化教学经验,快速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内涵。

3.5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高校为了让教师可以积极、自觉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运用激励策略、合理的考核制度、晋升制度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和个人表彰、物质奖金、登记、评优等挂钩,从而帮助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理念,让教师成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内在驱动力。

篇2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高职教师要利用这些技术和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堂;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并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建议,追求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创新者。

一、信息素养内涵及构成

(一)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不仅包含信息的定义、本质、信息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类与信息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还包含信息技术的一些常识、计算机原理以及基本的技能知识,通过信息进行检索的能力、图书分类管理以及信息教学软件的应用等。信息知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指人们在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以及增强信息交流频率所产生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从概念上来说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及教师需要明确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这些信息,并且从大量复杂而烦琐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想要、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面对网络上复杂多变并且真实性不可考究的信息,需要根据实际的问题和内容,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生成表达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在归纳整理后,综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本和知识的思考,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将知识展现出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媒介或者工具,及时与学生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探讨,推进教25学、推进课堂教学的能力[2]。

(三)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采集、使用、传播、评价等一系列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高职教师的信息道德具体表现为:教师应该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实现对信息的检索与获取、理解与评估、使用、创造与分享,以更有效地从事个性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活动;教师应该能够准确认识和评价信息,包括信息的对与错、真与伪,能分辨信息中的负面与正面道德要素,并对信息内容持有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必须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自觉维护网络的秩序和安全,不从事非法活动等。

二、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以及虚拟信息技术等优秀的先进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三到五年内最具行业影响力和价值的智能核心领域,在全球影响力和技术可行性以及发展潜力中都有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思维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职教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新兴的技术为依托,教育面临着不断改革与重构。高职教师要重点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从整个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讨、验证、调整“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方式,设计灵活多变的信息化教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形成规律性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共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客观准确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式呈现出有趣的教学课堂和精准的教学评价[3]。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既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教学思想和观念以及方式、方法、内容的整体变革。从概念上来说,教育信息化主要包含:第一,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信息化要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服务;第二,教育部门要从国家整体政策的高度,统一规划组织,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三,要在教育领域进行各方面深入探讨,不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第四,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第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进行谋划以达到高度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因此,我们说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包含四个:一是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借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育改革与深入发展;三是根据社会对教育领域的要求,培养专业的创新人才;四是依托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4]。

三、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信息素养是国家对高职教师的时代新要求

2017年,未来教育大会提倡大量运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动教育进步,进而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中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教师的培训提出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要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另外,在其他的规划和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大方向,要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整体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除了颁布明确的纲要和政策以外,各级政府以及学校也作出了相应的行动。在改进教学设备以及环境的过程中,建设了信息化的教学基础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设施,实现学校全面的教育宽带网络覆盖设备的改进;提高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建设信息化的实践操作基地也是学校建设目标之一,如智能化的信息教室、数字化控制室、网络媒体培育中心以及远程教育培育中心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运用和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的大时代中,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只是基础;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学习并充实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和时展的步伐。

(二)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应对信息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大面积布局,大多数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整体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垄断者;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居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来自教师的课堂传授,还会通过互联网上的一些知识进行自由选择[5]。这样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还影响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随着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知识传承的方式的改变和更新,以及教学场景环境的不断变化,师生关系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教育化时代中,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力被弱化,面对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方式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变,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断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生达到同步。

(三)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

总的来看,虽然我国在人口红利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占优势,但从世界角度来看,缺乏创新型人才,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度也不及发达国家。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人才的发展与成长,只有经过教师的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在如今国际的大环境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在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中,小小的芯片更是刺痛了国人之心,使我们进一步面对残酷的现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短板,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使得全国人民开始思考中国教育所存在的缺陷。在人才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质量信息素养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改变传统枯燥的刻板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以及互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时代中,创新型人才已经关乎国家人才的发展以及产业未来的希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当今时代的教育领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分析

在某高职院校采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林牧渔以及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等基础教学活动中,年龄层次在20—50岁之间,64%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56%的教师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5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自己知识相结合之后的课堂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已经对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将其充分应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效率提升。在掌握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后,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网络资源教学的搜索和整理,熟练使用office软件进行及时沟通,制作相关课件。在此活动中,图形处理及动画制作、音频处理、视频制作等软件资源的运用在课堂上仅占20%,而有93%以上的教师有意愿对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希望在培训中优化自己的信息技术设计能力,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设计中[6]。有许多教师愿意自主学习课件制作以及网页制作技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的意义。从这些调研结果来看,教师在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思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整体信息化技能的水平还不足、信息与基础知识的融合也不足、信息化素养能力参差不齐。有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的教学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化接受度和转化度,而其他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做思想工作。

五、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更有效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在更新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如果教师的意识相对滞后,那么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发挥。想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就要对教师的认知以及固有的思想进行改变,让教师从根本思想上重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为指导,培养、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高职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和教学的影响,还要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当今社会,谁把握了信息技术,谁就把握了未来。在信息社会,我们要发展教育信息化,首先就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整体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可以45举办一系列的多媒体教学大赛、教学软件培训以及相关的学术讲座、交流会等,让教师亲自去感受信息技术带给教育发展的变化,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高职教师要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问题的意识,具有这样的教学和信息意识,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解决科研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教学工作中的辅助工具,从而自然而然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学生问题解决方面。

(二)加强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在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其培训内容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在此层次中,教师只需要了解基础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方式以及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二是在技术知识层次,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还应熟练地运用常规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熟悉多媒体教学教室的基本功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和使用,并及时了解教学设备中出现的故障,对计算机运用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制作演示,通过相关的网络工具和媒介进行资源的检索与处理,收发相关邮件信息,浏览相关的网上图书馆,获取教学资源;三是在实践知识层次,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实际课堂和课程设计的整合能力中,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完成课程设计和相关教学目标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统筹和安排。2.采取多种途径实现信息技术培训目标。高职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种途径。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正式从事教育工作前进行教师专业的职业技能集中培训,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内容的专业。职后培训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一个主要形式。目前,职后培训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短期培训,它主要是在各个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中心等进行集中、短期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例如,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头的一些高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校本培训,是指各学校利用节假日的空闲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活动。该培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自由灵活,可以是专题讲座和教学规模形式,内容也比较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起来,使整个培训效果更具有生动性和活力。最后,自主研修,即教师为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相关的技能,进行研究的一种互动[7]。例如,闲暇时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专业书刊的阅读,参加行业内的培训以及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以及参与信息技术教研活动。3.建立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体系。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笔试或论文等形式,采用优秀、良好、及格的等级评价教师的综合培训结果。这种方式只重视培训结果,而忽视了实际的运用能力,在教师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培训过程灵感的迸发等方面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无法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因此,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形成综合性的培训机制、培训结果机制。让教师对自己整体培训过程进行评价,从记录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自主建构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体系,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篇3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

①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类信息检索、加工、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②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或自己进行调查、参观等,主动地去发现信息,并收集到所需的信息。

③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对有价值的信息分类,然后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和加工。

④利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它手段,分析、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碰到的实际问题。

⑤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交流的范围,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别人的联系和协作,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

⑥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判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随着网络软硬件环境的不断改善,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优势,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力度,使学生将获取、处理、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内化成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素养。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在网络中有效地获取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来源正逐渐受到重视。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信息需求的类型去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将收集到的信息下载到本地,分类储存和管理。

如在信息技术课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围绕特定主题制作电子报刊,教会学生对网络搜索方式的比较认识,掌握全文式搜索引擎关键字选取的方法等,假设主题为“绿色家园”时,关键词选取即如“环保”、“绿色文学”、“绿色家园”等。并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运用各种计算机手段将这些资料下载到本地文件夹,分类储存和管理。

2.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并能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其上的资源具有分散性,层次和主题性较差,收集与整理较为困难。学科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课件、网站开发技术,开发相应的主题学习课件或网站供查询。如,在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网络教学课上,开发与四季相关的主题网页,呈现四季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不但了解了四季的特点,也让学习汇报过程有据可循,更好的把握了绿色、环保的主题,培养起了学生对信息的鉴别、筛选,加工、整理和组织,并作出决策的能力,解决了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以及交流信息的能力。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建立合作交往的群体环境,网络氛围下小组协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小组中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整理信息,有的学生负责将知识点整理出来,还有一些学生负责编辑、处理结果等。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协作的技能,增强了协作的意识。

篇4

【关键词】 早发冠心病;血瘀证;痰浊证;光电血流容积;一氧化氮;内皮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research photoelectric facial blood flow volume characteristic of 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f 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 (HBSS) and phlegm syndrome (PS), and its relation with NO and ET. Methods Patients of 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of HBSS (36 cases) and PS (35 cases) were selected, with 31 health people as control. The parameter of photoelectric facial blood flow volume was detected with GD-3 photoelectric blood stream plethysm (PBSP) of the facial color-diagnosis. NO was determined by nitrate reductase method and ET was determined by RIA. Results Hb, He, Hf, Hb/Tab and Hf/Hb of HBSS decreas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P<0.01). Hb, He, Hf and Hf/Hb of PS decreas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P<0.01). Hb, Hb/Tab of HBSS decreas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PS (P<0.01). Comparison of Hb, ET, NO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as as follows:Hb of HBSS was the lowest, followed by PS, the highest was the contro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nt of ET among the three groups, the content of NO in HBSS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P<0.01). With the main volume of PBSP flow increased, ET values gradually declined, NO values gradually rose,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low amplitude group and high amplitude group. ET and Hb correlated negatively, NO and Hb correlated positively. Conclusion It is one of the basic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syndrome that cardiac function and artery compliance reduced. There were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volume of PBSP and content of NO and ET, so th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vessels in the body and the state of bio-active substances can be accurally responsed. All those can be used as the auxiliary diagnostic indexes of 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BSS and PS.

Key words: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heart blood stasis syndrome;phlegm syndrome;photoelectric blood stream plethysm;nitrogen monoxide;endothelin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主要内分泌因子内皮素(ET)与一氧化氮(NO)是一对具有拮抗效应的血管活性物质。ET是内源性收缩因子中研究最多、且是最强的血管收缩剂之一[1],而NO作为内皮源性舒张因子[2],具有极强的舒张血管的作用。在生理情况下,NO/ET水平保持动态平衡;病理情况下,其平衡遭到破坏,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管内皮受损及通透性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引发痰浊闭塞、瘀阻血络,最终导致冠心病。因此,通过检测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痰浊证的光电血流容积指标,探讨其与NO、ET含量的相关性及临床诊断价值,具有重要意义[3]。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健康对照组31例,参照WHO确定健康的定义与10项标准[4],平均年龄(55.07±7.19)岁;其中男11例,女20例,经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皆证实为健康人。冠心病血瘀证36例,痰浊证35例,冠心病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5]及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1980年12月,广州)关于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6];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组、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7]。血瘀证患者平均年龄(56.32±7.35)岁,男20例,女16例;痰浊证患者平均年龄(57.24±7.46)岁,男21例,女14例。3组观察对象男性年龄均<55岁,女性年龄均<65岁。经病史调查、心电图、实验室相关检查、临床病症舌脉象,均确诊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痰浊证患者。组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

1.2.1 面部光电血流容积图检测

应用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研制的GD-3型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与Pclab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匹配,Pclab系统采用动物心电(mV)、三通道(CH3、压缩比为20)、低通滤波(10 Hz),记录面颊部光电血流容积图。被检者采取仰卧位,自然放松,用95%的酒精棉球在检测部位脱脂后,将光电换能器探头紧贴检测部位,中等压力,以不漏光为佳。按步骤在计算机Pclab软件中测量波形时间指标(Tag、Tab、Tae、Teg、Tw)、波幅指标(Hb、Hd、He、Hf),再计算比值指标(Hb/Tab、Hd/Hb、He/Hb、Hf/Hb等)[8]。

1.2.2 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测定

采用北京普尔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浆ET放射免疫药盒(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ET,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NO试剂盒(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检测值用x±s表示,3组间两两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因素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所有资料用SPSS 14.0版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

2 结果

2.1 3组间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内皮素、一氧化氮的比较

在不同的证型之间,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H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瘀证组波幅最小,痰浊证组次之,正常组最高;而ET含量变化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NO含量血瘀证组低于正常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证组与痰浊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3组间ET、NO含量与光电血流容积Hb的比较(略)注:与血瘀证比较,*P<0.01;与痰浊证比较,#P<0.01;与正常组

比较,P<0.01

2.2 不同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组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

在不考虑证的前提下,根据光电容积主波幅的高低将其分为6组(A、B、C、D、E、F组),可以看出,随着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的增高,ET均数值逐渐下降,NO均数值逐渐上升,低波幅组与高波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的变化与ET相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不同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组内ET和NO含量的变化(略)注:与A组比较,*P<0.05,**P<0.01;与B组比较,#P<0.05;

与C组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5

2.3 面部光电血流容积波幅与比值指标的比较

血瘀证患者与正常组比较,Hb、He、Hf、Hb/Tab、Hf/Hb均有显著降低(P<0.01);痰浊证患者与正常组比较,Hb、He、Hf及Hf/Hb均有显著降低(P<0.01);血瘀证患者与痰浊证患者比较,Hb、Hb/Tab有显著降低(P<0.01)。见表3。表3 早发冠心病患者及健康人面部光电血流容积指标比较(略)注:与血瘀证比较,*P<0.01;与正常组比较,#P<0.01

3 讨论

NO和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的一对血管舒缩因子。ET是已知的最有力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主要由血管内皮产生的一种作用强烈且持久的血管收缩肽,过量释放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促进心肌收缩,加重心肌缺血和心肌再灌注损伤[9-12]。NO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作用极强的舒血管因子,是维持血管舒张的主要来源,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并对抗内皮源性收缩因子。NO为ET的生理拮抗剂, 持续基础释放对维持心血管系统恒定的舒张、调节冠状动脉基本张力、保持心肌血流灌注有着重要作用[13]。正常情况下,机体中NO和ET都有少量分泌,以维持机体正常需要,二者含量相对稳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但缺血后,由于血块对血管的刺激、血管内压增高及炎症反应,使内皮素mRNA表达增加,内皮素合成及释放增加,引起动脉的强烈收缩,进而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缺血,尤其是侧枝循环不良的组织;而由内皮素引发的白细胞粘附血管壁以及其激活的炎性因子均可加强脑血管痉挛、组织缺血,并且损伤组织细胞及内皮细胞,使得内皮源性NO合成减少或者拮抗了其舒张作用;另一方面,红细胞裂解释放出的氧合血红蛋白可使NO灭活,ET/NO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破坏了正常的血管舒张功能。Sakowitz[12]认为,血管痉挛与可利用的NO减少以及继发的血管收缩因子和血管舒张因子失衡有关。

在本研究中,将血瘀证组、痰浊证组和正常组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在这3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血瘀证组波幅最低,痰浊证组次之,而正常组最高[14]。这与中医理论中有形之邪或有形的病理产物阻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痰阻血瘀,脉来不畅的理论相一致。同时,NO血瘀证组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而痰浊证组与血瘀证组及正常组无差异,ET各组间无差异,考虑为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能够敏感、及时、直接地反映血流容积的变化,侧重于血管功能的反应,而作为血管扩张的物质基础的NO和ET则反应没有那么敏感。说明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能够及时反映血流的变化,敏感于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能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及时的资料。

在按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的高低对NO及ET进行观察,我们发现,随着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的增加,NO值逐渐增加,与之呈正相关;而ET值逐渐下降,与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呈负相关,并且在高波幅组和低波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NO/ET值逐渐增大,血管舒张功能加强而处于扩张状态,血流容积增大,所以光电容积主波幅增高。可见,光电血流容积主波幅的变化与NO及ET的变化关联性很好,可以准确反映血管的扩张状态及血管扩张时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为科研及临床提供可靠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Camsarl A, Pekdemir H, Cicek D, et al. Endothelin-1 and nitric oxide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response to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slow coronary flow[J]. Circ J,2003,67(12):1022-1028.

[2] 李鸣华,姚 鑫.内皮素-1、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机制探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7,34(4):389-392.

[3] 胡志希,袁肇凯,陈宝珍,等.55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面部光电血流容积检测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9):798-799.

[4]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的10项标准[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4):210.

[5] 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 208-209.

[6] 袁肇凯,黄献平,范伏元,等.心病气血辨证面色变化特点及面部血管容积图检测分析[J].中医杂志,2001,42(3):173-175.

[7] 沈绍功,王承德,闫希军.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87-88.

[8] 袁肇凯.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5-44.

[9] 雷 鸣,刘欣秋,邢凤友.一氧化氮在实验性NIDDM大鼠心肌病变中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2,18(4):63-64.

[10] Marletta MA, Spiering MM. Trace elements and nitric oxide function[J]. J Nutr,2003,133(5):1431-1433.

[11] Takase H, Sugiyama M, Nakazawa A, et al. Increased endogenous endothelin-1 in coronary circ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stenosis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J]. Can J Cardiol,2003,19(8):902-

篇5

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具有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意义。对于信息素养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体系,找到制约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问题,为制定我国科学、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及实践做出贡献。

1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1.1国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信息素养的起源应该是早期的图书馆检索,这时期的信息需求相对简单,检索是由人们手工完成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日益膨胀,信息检索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完成,基于此,美国的PaulZurkowski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述的是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信息素养内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早期阶段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图书馆素养,其内涵主要是强调图书馆手工文献检索技能。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被外延了,开始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信息处理)、对检索的信息进行评价,并重视了人的属性(态度和意识),这时期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计算机素养。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开始强调了信息素养中人的社会属性(如交流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充分重视了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评价信息能力,并强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1.2国内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国内开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比较晚,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国内的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001年,钟志贤教授提出信息素养表现为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这个观点的提出,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5年,孙平、曾晓牧认为,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这个观点更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一种系统知识结构。2007年,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尽管,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基于时代特征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创新行为的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因素,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

2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

2.1信息素养标准的理论基础

2.1.1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很多,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

·ACRL标准。美国的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颁布的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构成。

·ANZII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它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组成。

·SCONUL标准。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SCONUL)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该模式在名称上不是指标体系,但实际上是一个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

2.1.2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比较本文将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对这三个标准的比较可以看出,几个标准共同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SCONUL没有提出信息道德的指标,而AC-RL、ANZHL强调了信息道德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维度,这与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信任危机有关。ANZIIL标准没有提出信息意识方面的考察。另外,可以发现ACRL标准中还有一项是考核利用信息完成特定任务能力,该项能力是信息创新能力的衍生,是信息应用能力具体衡量。北京的标准体系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细化了在信息意识方面的指标。

2.2信息素养标准的实践基础

将信息素养标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具体的信息素养模式来支撑。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如Big6网络主题研究模式、Webquest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和SCONUL的七柱模式等。其中Big6模式是由美国的MikeEisenber博士和BobBerkowits博士两位学者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WebQuest模式是由美国的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们通过各种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来源和制定各种解决方案。SCONUL的七柱模式阐述了如何从简单的图书馆技能、IT技能扩展到信息素质的技能。这个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创新性,信息获取过程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如图1所示:

3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展望综合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进展,笔者认为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有必要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出发,并对以下主题给予重要的关注。

3.1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

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覆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本文将这四个层面称为四个要素。国内关于信息素养逻辑关系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制约关系?哪个是基础?哪个是核心?四要素的培养顺序是否有先后,四要素的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给出结论。明确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才不能人为地割裂信息素养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制定科学地、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提供依据;才能使得高校能够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3.2信息素养标准的权威性

欧美各国都是先制定了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各高校根据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正是有了权威的保障,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显著。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制定我国的信息素养标准,首先成立一个信息素养权威机构,从根本上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其次,信息素养权威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支持更多的专业教师、图书馆从业人员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后,信息素养权威机构通过整合各种研究成果,比较各经典的国外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及它们的制定过程,制定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

3.3信息素养量表设计与开发

国内的一些学者通常采用量表法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分析结果,进而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但是大都没有说明量表的设计过程,无法确定量表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是指量表的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有多大,信度是指量表的变量所采用的测量项的测量误差程度,同一变量各测量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在设计量表的各个变量时,应考虑各个变量是否都有效?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是否重复?各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如何?各变量是否随外界因素影响及各个变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等问题。一个设计合理的量表,它的结果应是可靠的,多次反复测量,其结果应该保持一致。

3.4信息素养实践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