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2 09:42: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电商的市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跨年之际,易车网、京东和腾讯联合宣布,三方已达成协议,京东和腾讯以现金和独家资源的形式对易车网投资约13亿美元。 同时,易车旗下专注于汽车金融互联网平台的子公司易鑫资本将获得京东和腾讯总计2.5亿美元的现金投资。
易车网的三方合作一经公布,被提到最多的就是汽车之家会有何种动作,而除这两家本就经常被捆绑在一起对比的企业之外其他电商平台又会做出怎样的回应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汽车电商会否由此展开新一轮的投资竞赛?
近年来,无论是易车网、汽车之家等汽车垂直网站还是京东、天猫等综合性电商平台都在加码汽车类在线业务,甚至包括一些主机厂都在尝试构建自己的电商平台,而在运营模式和价值导向方面,汽车电商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从前期主要以新车信息提供和品牌推广价值为主迅速向交易实现的引导价值转变,兼顾了品牌传播和销售转化双重价值。
早在2012年北京国际车展期间,江淮悦悦入驻淘宝天猫商城,当时曾被称为“网销第一车”。据历史数据显示,到2013年,悦悦的线上订单占实体销量已超过50%。到2013年双“十一”期间,汽车电商正式启动,天猫商城共收获订单10700辆,实现8亿元订单总额,搜狐汽车、易车网、汽车之家三家网站的汽车在线订单各实现60556辆、90466辆和17776辆,订单金额分别为92.05亿元、117亿元和26.43亿元。
2014年3月,上汽集团耗资数亿元打造的中国汽车市场首个OTO电子商务平台“车享平台”正式上线,上汽集团也成为互联网时代首个吃螃蟹的整车企业。上汽电商平台销售上汽集团旗下所有品牌,并整合了数千家经销商网络,选择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八个城市超过120家经销商率先试点。
2014年10月,风靡一时的特斯拉中国宣布进驻天猫商城,参战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开始出现低价竞拍等针对汽车销售的营销手段。这也是特斯拉中国在自身官网销售渠道之外首次尝试与第三方平手合作,实现最快五天的“闪电提车”周期。不过此后,这一合作模式被美国总部叫停。
2014年双“十一”汽车电商卖车实现在线交易,汽车之家和经销商之间实现了资金流的对接,首次和全国6000多家经销商绑定支付系统,达到财务对接,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金流对接。与此同时,平行进口车开始实现网上销售。天猫在此期间推出平行进口车专区,在网上参与限时特卖的平行进口车包括宝马X5、宝马X6、路虎极光等多款车型,汽车电商开始成为热议话题。
综上来看,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会在多条产业线上出现交叉,单一的企业很难填补整个业务链,需要跨领域的合作来更好的适应终端需要。不得不承认,汽车消费的电子商务化是大势所趋。
退回易车网的三方合作来说,易车网的合纵连横对汽车垂直领域的另一大巨头汽车之家绝对是一个危险信号。然而,在主要竞争对手汽车之家的副总裁马刚看来,“目前所有的汽车电商平台还停留在集客阶段,集客不等于真正的汽车电商。”而这也是汽车电商被冠以“伪电商”之名的根本原因。
二手车电商“黑马”
二手车交易是汽车交易中占比极大地一部分,据统计,发达国家二手车交易量一般是新车的2-3倍(美国3倍、德国2倍、日本1.5倍),利润率也高于新车(二手车10%、新车5%);而中国二手车交易量现阶段仅为新车的1/4左右。这与国内大多数二手车买卖环节存在的“猫腻”不无关系:车主卖车时经常会受到车贩子在价格上的盘剥,买家买车时也总会觉得自己被狠宰了几刀,尤其是刚到手的新车没几天就出问题,售后毫无保障。糟糕的交易体验压抑了二手车市场的发展,但却给互联网的颠覆式创新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去年7月份上线的个人二手车交易平台“人人车”,正切中C2C交易服务的模式,以解决买卖双方的困扰。比如,其实有很多人有品质不错的车辆,却只能以远低于合理的价格卖给经销商,或者选择放弃出售。人人车试图以新的交易模式打破买卖双方的信息壁垒。
席梦思是国际床垫品牌当中较早进入亚太市场的公司,也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成绩。但是近几年来,中国的本土新品牌迅速涌入市场。同时,国内的床垫电商市场增长非常快,2016年增长得特别快。
我认为,中国市场上的床垫品牌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对此,席梦思的方针和策略不变,坚持注重产品品质、注重品牌建设和注重市场计划。
市场在变大,竞争也在变大。我们用丰富的产品系列满足消费者的广泛需求,比如针对年轻人的时尚Studio系列、奢华定位的Elite系列和经典的Premier系列等。一直以来,我们都提供美国工厂和日本工厂的产品,还有中国内地工厂生产的专供酒店市场的产品。2016年我们开始运营香港工厂,满足当下消费升级的需求。
有很多国家都在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减速,但在我看来,中国的经济还是稳定的,因为这个减速是中国与自己之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较,而和其他国家相比,现在中国还是保持着相当快的发展速度。
如大家所知,我们的产品是中高端的床垫及卧室家居,客户群是高质素和富有人群,2016年我们在中国的市场还在不断扩大,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在发展和成长。我对2017年的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乐观,虽然经济增速在放缓,但是结构却有所改善。从消费者的层面来看,优质生活方式和健康家居产品将成为更多用户的选择。
Q:你认为冬天在来临吗,或者已经来临?
快递运单,不是新事物,但它在印刷业内形成一个大的、引发关注和震动的需求市场,却实在不过是近两三年的事。
至于印刷厂能不能靠它发家,有没有兴趣一起来推敲推敲?
快递业,请郑重打量
快递是物流行业一个极为细分的领域,它的对象通常是指适合以小包裹形态独立运输的物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商业氛围,成为众多民营物流快递企业的发源地。
可以把快递业务粗略地划为商务快递和网购快递两部分。通常,经济的发展会自然地推动商务快递不断增长。不过,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中国快递业近两三年真正变得炙手可热的幕后推手是网络购物。网购快递相比商务快递有着更强劲的增长潜力。
艾瑞咨询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延续2010年高速增长的态势,达到7735.6亿元,同比上升67.8%。
去年11月11日,被热炒的“世纪光棍节”,淘宝网、淘宝商城(现已更名为天猫商城)交易总额突破52亿元,这个数字超过购物天堂香港6天的零售业绩。当日,天猫商城的订单量突破2000万个。
杨仲移是上海统领印刷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工厂近两年已经基本由财税票据印制转向专业印刷快递运单。杨仲移频繁出入国家邮政局、中国快递协会、知名快递企业等的各种交流活动,对于“快递”,他正在投入前所未有的热情与精力。
在印刷的产业链条中,“快递”以它的发展潜力逐步争得不容忽视的重要席位,这个行业,必须受到郑重打量了。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相关数据,2011全年的快递业务量达到36.5亿件,国家邮政局则在去年底公布的《快递服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快递业务量将达到61亿件以上。
一定有人在盘算快递带来的印刷产值,人们刺探、打听各种口径的统计数据,不敢轻率下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其中的想象空间让所有人隐隐兴奋。“你看看网购的增长速度,百分之六七十,快递的增长速度,百分之三四十,还没跟上呢,快递得不断加速跑前进”,有人说。
快递行业的格局形成和一些重要的趋势信号,印刷企业或许可以把握。
宏观层面,物流快递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在税收、土地、管理体制、融资渠道等方面给物流快递企业带来利好。
国有、外资、民营快递三足鼎立。普遍的看法是,邮政快递EMS及国际四大快递巨头DHL、FedEx、UPS、TNT(有传UPS拟购TNT)将在国际快递市场处于主导地位;EMS和顺丰速运将在国内快递的中高端市场占据优势,主导商务快递业务;其他民营快递,如“四通一达”—申通、中通、圆通、汇通(已被收购)、韵达等,则将在国内快递的经济型市场占据优势,以提供网购快递为主,商务快递为辅。电子商务,尤其网络购物的飞速发展,将带动民营快递不断“坐大”。
快递产业集约化程度提高,收购整合暗流涌动。2009年《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颁布之前,全国大大小小的快递公司接近20000家,现在获准经营的快递企业大概超过6800家。2010年,海航集团收购杭州天天快递,马云参股的百世物流收购汇通快递……快递业内的并购传闻还在不断爆出。有专业人士指出,“这个行业未来5年完成一轮整合,8家左右大的领先企业将更好地生存”。
至于目前淘宝、京东、凡客等电商企业自建物流,快递与电商们的“互掐”,印刷经理人们对此似乎不甚在意。无论具体格局改不改写,快递的市场需求总摆在那里,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可以肯定的是,快递行业将不断成熟、规范,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
新市场里的冲动与冷静
快递将带来一个新的、有规模的印刷市场,这个判断已经大概可以做出。受访的印刷经理人们也一致如此认为。
相关设备领域正在显露出投资冲动。“一些印刷企业急吼吼买可变印刷、配页等机器,就是为了做快递运单”,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部门负责人王智峰说,“快递运单市场,现在肯定是供不应求。印刷企业买设备的步子和胆子都挺大,订一两台根本不算什么,不少印刷企业,一口气就要五六台、过十台。有的企业虽然缺资金,但肯定还是想方设法要买设备,有的企业则发愁厂房面积不够,没地方放设备。大家都在抢时间投设备”。
究竟哪些企业切进了快递运单市场?在B2B平台阿里巴巴上用“快递单”、“快递运单”作关键词进行查索,大概得到近900条企业信息。当然这并不能反映全貌。
这类企业的规模不会特别大,主要为中小型。事实上,业内知名的几家上规模综合票据印刷企业,对于快递运单印刷略显观望和犹疑。“我们是想好好了解这块市场,目前相关的业务尚未开展起来。珠三角的印企,做这个的多,不过竞争很激烈,利润比较薄”,北京东港安全印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翔说。上海伊诺尔集团原本购置过相关设备,但最终还是放弃,“有业务导向的原因,还有就是利润偏薄”,一位相关负责人解释。
由于快递企业的地域性,切入运单市场的印企也多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几家以快递运单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销售规模开始突破1亿元。长三角以统领印刷为代表;珠三角地区,我们特别留意了这样两家企业。
珠海生龙条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较早从事电脑纸票据印刷。2008年,它的年产值大约5000万元,员工150余人,主营各类物流快递运单。2011年,生龙条码的销售额达到1.3亿元,员工增至300余人。它以珠海本部为生产基地,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长沙、武汉、上海、贵阳、重庆和南昌等地设立分公司、办事处,对接国内外一百余家物流快递客户,是珠三角物流快递行业的主要供应商。
位于番禺的广州九恒条码有限公司在可变条码印刷方面颇有口碑,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海关、金融、电信、物流、快递、医药等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仅就物流快递领域而言,它是顺丰速运、FedEx、TNT等国内外高端客户的供应商。
快递运单,这会是一个大市场,但它产品附加值不高,似乎也不能说是真正的好市场。印刷企业在热情、冲动的同时,恐怕还是要有适度的冷静、理智。
一、背景分析
我国目前的电信运营商有六家,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前四家的市场份额总和超过98%,其中更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最大,后两家只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中国电信的前身是原邮电部电信总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电信业的整体实力,国家对电信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破除垄断,引入竞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邮电部于1998年进行了邮政、电信分营的改革,成立了邮电部电信总局,经营和管理全国电信业务。2000年5月17日,在剥离了无线寻呼、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业务之后,成立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02年5月,国务院对电信进行了南北拆分重组,将北方九省一市划给中国网通,成立了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2年5月16日,中国通信集团公司成立,新的中国网通是在原中国电信所属的北方10个省(区、直辖市)电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控股)和中国吉通通信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
中国移动的前身是1994年在中国邮电部成立的邮电部移动通信局。2000年4月20号,在原中国电信总局移动通信资产整体剥离的基础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负责移动通信的专业化经营管理。
中国联通成立于1994年7月19日,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国联通是目前我国国内唯一的综合性电信运营企业,公司的经营范围为全国性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业务,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
中国铁路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于2000年12月26日挂牌,2001年3月1日正式运营,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是固定电话业务,IP电话业务,互联网业务和无线寻呼业务。2004年1月20日,铁通公司由铁道部移交国资委管理,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大型基础电信运营企业。
中国卫通通信集团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19日,主要经营通信、广播及其他领域的卫星空间段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基于卫星传输技术的话音、数据、多媒体通信业务等。
二、2000-2003年市场集中度分析
1、2000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为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中国电信业务收入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的55.6%;中国移动业务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占全国总额的35.8%;中国联通业务收入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全国总额的8.3%;中国吉通和中国卫星通信分别完成业务收入6亿元和2亿元,两者占全国总额的0.3%。(见表1)
表1
运营商 电信 移动 联通 吉通 卫通
业务收入 1710 1100 256 6 2
市场份额 55.6% 35.8% 8.3% 0.225% 0.075%
增长率 16.2% 30.9% 58% - -
资料来源:《中国经贸年鉴》2001年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的电信市场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两家运营商所垄断,两家的业务收入占到全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的90%以上,特别是有超过一半的电信业务收入来自中国电信。稍微有实力与这两家运营商竞争的只有中国联通,吉通和卫星通信公司的收入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再以这些数据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其公式为:
HHI=∑(Xi/X)2=∑Si2
公式中的S即为表格第三行中的市场份额,因此HHI=4442,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所编的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表,此时我国的电信行业属于高度寡占Ⅰ型。
2000年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额比上年增长超过四分之一,表明我国电信行业正在拉开一场迅猛发展的序幕。虽然中国电信的业务收入占到全国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移动业务才刚刚起步,随着移动业务市场的发展,我国电信行业的竞争度必将提高。这从三家运营商的年度增长率上就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长率分别接近中国电信增长率的两倍和四倍。随着移动和联通两家公司的快速成长,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将会发生变化。
2、2001年,我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为3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15%。这时的电信业务运营商扩大到了七家,增加了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通信有限公司。这七家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见表2
表2
运营商 电信 移动 联通 网通 铁通 吉通 卫通
收入 1810 1290.45 379.8 9.05 36.9 5.7 3.1
份额 51.2% 36.5% 10.7% 0.26% 1.04% 0.16% 0.14%
增长率 5.8% 17.5% 48.4% - - - -
资料来源:《中国经贸年鉴》2002年
与2000年相比,2001年我国电信行业的业务收入总额增速减缓,但是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还是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它们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行业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中国联通,增长率达到近50%,其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了10%,正在打破由电信和移动两家垄断的局面,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也下降了4.4%,而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在小幅度地稳步上升。其余四家运营商累加的市场份额还达不到2%,因此还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同样用表格中的市场份额计算2001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结果是4069,这个数值比2000年下降了近10%,这表明电信运营市场的集中度在降低。但是按照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编的市场结构分类表,2001年我国的电信运营市场还是处于高度寡占Ⅰ型。
2001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增长率远远高出中国电信,其原因在于移动通信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移动通信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改变着我国电信市场的格局,电信业务的竞争加剧,而且中国电信的地位在下降。从两家移动通信公司——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关系来看,虽然中国移动处于优势地位,其市场份额是中国联通的三倍多,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中国联通,所以可以预见,移动通信的竞争也将加剧。
3、2002年,我国电信行业业务收入总额为4115.6亿元,比2001年增长16.4%。这一年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就是北方九省一市的电信局及其电信业务从中国电信剥离并与中国网通和中国吉通合并组建了新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减少到六家,形成了“四主二从”的局面。表3给出了这六家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总额及其市场份额。
表3
运营商 电信 网通 移动 联通 铁通 卫通
业务收入 1363 676 1509 508 51 8.6
市场份额 33.1% 16.4% 36.66% 12.4% 1.23% 0.21
增长率 7.6% 10.2% 16.9% 33.7% 38.2% -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年鉴》2003年
经过拆分,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被大大削弱,其市场份额已经低于中国移动。两者相加的市场份额也出现大幅度下滑,由2000年的超过90%降低到不足70%.这说明原先由两家寡头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已被打破,形成了四家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铁通和卫通的市场份额总和只有不到1.5%,还是无法与前四家进行实质性的竞争。
同样用表格中的市场份额计算2002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数值是2859,这个数值只有2001年同数值的70%,中国电信的拆分极大地降低了电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依据日本公正委员会的市场结构分类表,这时我国的电信市场是处于高度寡占Ⅱ型。可见,2002年是我国电信行业重组,引入竞争的关键年份。
从增长率来看,中国联通的增长速度依然处于第一位,中国移动的增速也快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也同样说明移动通信的增长速度快于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首次突破中国移动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表明两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4、2003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总额为4597.6,比2002年增长11.7%,增速继续回落。电信运营商依然是六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这六家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和市场份额见表4。
表4
运营商 电信 网通 移动 联通 铁通、卫通
业务收入 1411.5 744.5 1701.6 667 73.5
市场份额 30.7% 16.2% 37% 14.5% 1.6%
增长率 3.6% 10.1% 12.9% 31.3% -
资料来源:《中国通信年鉴》2004年
前几年的发展趋势在2003年基本没有改变。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降低到接近30%,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总和首次突破30%,因此可以说规模最大的前四家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中国网通的市场份额比2002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表明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经在挤占固定电话业务的市场空间。
同样以表中市场份额的数据计算2003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得到的数值是2787,此数值比2002年下降了2.6%,只有72点,下降的幅度并不明显,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市场结构类型依然停留在高寡占Ⅱ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为这一年电信市场并无大的并购重组活动,几家运营商的增长率相差并不大,所以市场集中度较2002年只有轻微的下降。特别是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两家的市场份额从2001年的1.18%增加到2003年的1.6%,只增长了0.42个百分点,一直摆脱不了从属、被支配的地位。从增长率来看,主要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长率还是快于主要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三、结论
以上是对2000-2003年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各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和增长率的以及对各年份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值所作的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首先,市场集中度的下降主要得益于对电信运营商的拆分、重组,这从2002年对电信拆分所带来的效果就可看出。如果仅仅由市场进行调节,那么市场集中度的降低将会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2003年的实际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对于电信运营市场来讲,利用行政手段进行重组对降低市场集中度,优化行业的市场结构有很大的益处。
其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两家规模很小的运营商市场份额的上升非常缓慢,要让其在四大运营商的夹缝中生存和并非易事,其发展情况将直接到市场集中度的下降情况,因此这两家需要得到更多的行政扶持。
最后,市场份额较小的运营商的增长速度快于市场份额较大的运营商,这预示着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程度正在逐步提高。而且移动通信业务的增长速度高于传统固定电话业务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基于业务分类的行业竞争在加剧。
:
1、白冰,乐辉华,林涛. 中国四大运营商竞争力分析. WTO导刊,2004,21:10-19
2、胡晓女. 固网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当代通信,2004,12:58-59
关键词:发电商;监管;法制化
Key words: power suppliers;supervision;leg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K-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25-01
0引言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及国际局势决定了我国的能源结构,尤其是一次能源结构主要是以煤炭资源为主,这一点在我国发电构成中表现的更为明显,火力机组的装机总量的比重一度占到我国发电装机总量的80%以上。虽然我国的电力监管尤其是发电厂商的监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1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发电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垄断问题依然存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发电行业是典型的垄断性行业,存在着一定的规模经济性,但是垄断给整个社会也会造成福利损失。市场化改革的目的就是增加市场的调剂作用。2003年电力短缺以后各级政府想尽办法增加电能产量,这时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趁机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而在市场化初期形成的小的发电厂商受到排挤本来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全国性市场机制不成熟,目前我国的发电市场的竞争也就是存在于一个固定的区域,跨区域的也就是仅限于国家的政策性支持。全国各个分割的市场竞争更是阻碍了全国性发电市场行为的竞争,使得一些资源占有地区的发电企业不能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比如,四川的水力资源丰富而且国家也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水力资源,建设水力发电站,可是由于电网建设的制约以及地方利益的争端使得原本成本和环境代价小的水电站每年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1.2 发电企业滥用市场支配权。全国发电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90%以上,其中华能等五大发电集团装机容量约占全国总量的39%,地方国有发电企业占45%左右。
目前的市场监管没有真正的约束居于优势地位的集团,并且随着新一轮煤炭价格上涨以及环保压力使得强者更强,弱者会逐渐的被淘汰,最终的结果还是损害市场竞争。
1.3 市场环境的恶化。发电成本尤其是火力发电成本的增加使得大部分火力发电商的盈利能力甚至是生存成为问题。在2008年上半年,在煤价大幅上涨、电价管制、财务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内火电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几乎全行业亏损。
面对全球变暖,我国政府也做出了积极的政策措施。作为污染大户的发电厂更是改造升级重点。脱硫电价等一系列优惠对于企业的动辄几千万的环保治理费用来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收,再加上电价长期不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或者是利润诉求,限制了发电商的积极性。
1.4 市场扩大化。电网的进一步建设,使得发电商能直接参与以前从未参与的交易。国家电网的超高压1000kV直流输电线路的建设使得地域障碍越来越小,大用户直供的实行更为企业的盈利做出了贡献,但是监管机构的区域划分模式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所以有可能在跨区域监管中存在协调以及执行上的不便。
2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发电商监管措施
新的市场环境也就需要新的市场监管措施,尤其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出现了以上的问题。本文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发电商市场行为监管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市场的特点提出以下措施:
2.1 改革电价形成机制。现有的电价形成机制不能反映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在我国以煤作为主要的一次能源的国家。从2005年以后我国的电煤市场从以前的具有指令性的市场变为现在的纯市场化操作,电煤价格也就从以前的国家指导价格到现在的市场形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煤炭价格已经实现了市场定价,可是电价的形成机制还是国家制定,电价的上涨幅度远远不能抵消煤炭价格上涨的幅度。不断上涨的电煤价格以及变化不大的电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压缩发电商的利润,但是更多的是为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我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电力行业自身所占的国有资本已经很大,要想继续发展必须依靠自己的积累。
所以,改革电价形成机制,反映市场变化情况,一方面可以增加厂商生产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发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积极地培育、规范电力市场主体。厂网分离,电厂归属不同利益主体已经基本实现,但是有一部分电厂还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此更应该加强监管,积极地培育市场交易主体。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大用户直供更要求成熟的市场主体,也就为发电商的市场提供了新的方向。
2.3 推进监管立法。我国在电力市场监管方面的法律相对于发达国家是不完善的,在大力推进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电力监管立法以及职权划分。
在目前的政策下,电力监管部门的职能是准入监管和价格监管,可是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我国的建设规划还要受到发改委的制约也就是说电力监管部门在新电源建设上没有否决权,这样就容易造成监管的约束力下降。
2.4 加快信息披露。目前电力监管的重点是放在单个的市场主体上,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市场信息的披露目前还是存在一定的空白。加快信息披露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最为重要的还是保证了市场中参与的各方的利益。
3总结
加快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电力监管不仅能够促进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更为重要的还是保证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中能够获得稳定的电力能源供给。
参考文献:
[1]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改革概览与电力监管能力建设[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