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2 15:49: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154-03
近年来,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业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们周末游的重要场所之一。人们利用周末时间,去乡村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山山水水,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很多的名胜古迹、山川河流、古村落村貌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对于水域这一块,目前开发较好的景点还为数不多,尤其是在乡村就更少。
1 研究理论及方法
1.1 旅游资源的概念 2002年,保继刚在《旅游地理学》一书中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2]。肖星在《旅游资源与开发》一书中认为:旅游资源具有对旅游者的吸引向性、区域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3]。还有杨振之学者认为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以及旅游设施[4]。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旅游资源是所有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和事物;也有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吸引游客前来并获得经济效益的各种要素的集合体[5]。
1.2 旅游Y源的分类方法 旅游资源分类是旅游资源评价的前期主要工作,只有在分类准确科学且适用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更加合理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关于旅游资源分类,旅游理论研究的初期工作已经开始,伴随着旅游开发开发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和专家因各自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而我们在研究旅游资源时,选择一种合适的分类方法是一项必要工作。
1.3 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是为了的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类后就是要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实际的评价,这是分类的价值所在。旅游资源的评价是为了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来支撑,避免克服在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时的盲目性,是为了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性,评价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开发程度和远景的发展,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江景区位于六盘水市境内,距离六枝特区行政中心40km,六盘水市中心90km,301省道、水黄高速、六六高速、六镇高速、六毕高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景区的通达性和可入性。同时,景区的道路在不断扩建,改善了景区的交通位置,进而凸显景区的区位优势。景区源于司马迁史记“夜郎者,临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江风景区包括:江景区、回龙溪景区和溪耳景区,面积约259km2,总共112个景区。1995年,被评为贵州省风景名胜区,该区域平均海拔在600~2172m,这里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民族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文化悠久,是考古、观光、度假的理想圣地。
2.1.2 自然优势 研究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4.5℃,年均日照时间在1252h左右,降水量在1476mm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矿物储备丰富,已经探明的煤炭量达33亿t,理论储量为180亿t左右,且水资源丰富,地表水量达51亿m3。
2.2 社会经济状况 2016年,全区着力做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生态文明持久战和转型升级突围战,经济形势稳重有进、稳中向好。2016年预计生产总值165.3亿元,同比增长13%。然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完成195.98亿元,同比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完成40.9亿元,同比增长13.1%;人均GDP完成33166元。2017年,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82.8亿元,同比增长13%,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长7%、12.4%和16%。
3 江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就目前来说,我国相关学者在对旅游资源调查研究时,无论是专项旅游资源调查,还是区域性旅游资源调查,主要依据是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本次六枝特区将旅游资源调查的主要依据任然是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表1、表2)。
根据《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相关规定,江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属性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古迹和建筑、民族风情、水域风光、购物健身6大类、24种基本类型,种类多样,分布集中,兼具独特的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整体资源环境质量十分优越。江景区的旅游资源极具特色,比如: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夜郎文化以及优美的水域风光。
4 江景区旅游资源评价
4.1 资源总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按照旅游资源属性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古迹和建筑、民族风情、水域风光、购物健身6大类、24种基本类型,种类多样,分布集中,兼具独特的观赏价值、科普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整体资源环境质量十分优越。目前,江景区已经开发的单体旅游项目有54项,在2016年,整个景区实现旅游收入90余万元,接待游客6000多人。还有在2017年的春节,整个景区到处充满节日的氛围,听山歌、品美食、看美景,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欣赏点。
4.2 资源特色鲜明 六枝特区是贵州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导区,贵州省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处于毕节和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和结合部,从而看出本地区的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在整个江景区,所呈现的54个单体旅游项目中,红色旅游资源占30个,占比例为55.56%。虽然江景区给游客的直观感觉可能是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乡村旅游这一类型,但是整个景区的主色调是红色旅游。相关的红色旅游景点,比如有:古国、夜郎古国、梭戛长角苗风情、水落洞歪梳苗风情、寨、祭王寨、大补王寨、小补王寨、阿女寨、木城村;子王坟、摩岩石刻、古驿道、石驿站、古城墙、郎岱古镇、茅口古镇。
4.3 丰富江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 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和逐步改善革命圣地、陈列馆和纪念展览馆的内涵,将单一、传统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变为富有人性化、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展示、活场景展示。景点场景的设计应利用声、光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展示的信息,尽量再现当年的实际情境,适当考虑旅游者参与性的内容。提高展馆的趣味性,贴近旅游者的生活,激发旅游者的动手动脑热情,吸引旅游者参与,使旅游者更乐于接受红色旅游的革命精神和文化精髓,形成独具一格的江红色旅游品牌。
4.4 突出生态资源,促进区域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道路、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以及原生态发展道路,是江景区旅游发展战略自始至终需要遵循的原则和开发理念。柯江景区旅游发展的特色颇多,既有自然特色,又有人文特色(包括红色旅游、古遗址、古建筑等),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必须坚定信念,集中打造鲜明的大特色。对于江旅游来说,生态旅游是柯江旅游的最大特色和景区开发的主要目的。
5 结论
本研究对江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评价,江景区单体旅游资源共有54个,其中五级旅游资源有2个,四级4个,其中三级7个,二级6个,一级12个,未获等级旅游资源21个,分别占旅游资源总数的3.7%、7.4%、12.96%、22.22%、38.9%。同时,江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开发潜力大,资源特色鲜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总量大,生态旅游资源特色主题突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的增长,既依托于旅游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在我国本科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中,“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旅游资源调查、开发、规划的一般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可以初步从事相关的实践工作。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与我国高校重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教学手段是相对应的,具有积极意义。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习实践、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加深对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提高学生素质。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特点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专业化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旅游规划相关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格式和事项,能够熟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步骤和内容,并能使用相关应用软件进行作图,可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旅游规划工作打下初步基础。所以说“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而若想掌握上述能力,知识范围则要涉及地理、历史、城市、交通、建筑、市场、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这就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综合性,涉及多学科领域,与“旅游地理学”、“旅游市场学”、“城市规划原理”、作图设计等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前后教学计划安排的不合理,并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间内容的交叉和重复问题,只重视课程内部的衔接,而忽视了课程间的关系。
2.任课教师师资队伍薄弱
旅游规划涉及范围很广,需要的规划人员应具备有旅游、市场营销、区域规划、建筑、交通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而目前课程的任课老师主要来自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专业,缺乏跨专业知识,使得教学层次受到限制。多数任课教师参与旅游规划项目较少,实务经验缺乏,这就必然会影响教学水平。
3.实践教学比例过小,教学方法单一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经费、时间、教学计划等限制,教学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难以开展,即使安排了少量的实践课也只是在附近的景区作一些简单的资源调查评价、市场调查等基本工作,真正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景区产品开发设计等工作,则较难实现,这就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
4.课程考核评价不合理
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许多学校还是主要采用闭卷理论考试的形式,缺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这种评定方式造成学生只注重分数,特别是只注重期末考试,而对实践活动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也不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课程联系不紧密、教学方法单一和课程考核评价不合理这三方面问题,对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进行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关系,力争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理论联系到实践案例中去,在实践教学中又能把所学的理论联系到实践中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目的。
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可以根据各个学校课程设计不同而做出调整。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所做出的课堂内容体系安排如下表所示:
实践教学内容是“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旅游区的空间布局设计、形象设计及项目设计,还包括制图等实践内容。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讲授相关理论方法,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分析,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再通过课堂讨论,进一步巩固理论方法的掌握。
2.教学方式的设计
(1)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课堂教学应更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多采用案例教学。任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引入一些成功的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参观展览馆等途径,让学生对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实例进行直观的学习。任课老师可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加以分析和点评,从而促使学生开拓思维方式。
(3)实践教学方式设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实地调研。选择某一个具体的旅游地,让实践小组分别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评价等工作,并为后续的资源开发和形象设计打好基础,有课题的任课老师,更是可以让学生参与课题中的资源考察、资料收集等具体工作;二是实训教学。大力提高教学硬件水平,完善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撑,开展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实训教学,让学生突破技术关,初步掌握规划制图功能,进而结合前期实地调查案例,进行地图数据化、功能分区设计及规划图件绘制等工作。
四、结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中资源调查、资源评价、市场分析、形象设计、功能分区、 图件制作等工作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来完成。只有重视和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旅游规划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建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85-88
[2]严少君,俞益武,方躬勇.旅游规划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111-112
摘 要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自2003年5月推出以来,各级旅游部门都以此为依据开展工作,但各地在应用过程中,也发现该标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其中旅游资源分类存在的概念模糊、前后重复、类型缺项、细分不够等问题逐一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修订意见,并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初步构想。
关键词 旅游资源;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06)―05―0062―06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是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确定旅游开发项目重点的主要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自2003年5月推出以来,各级旅游部门基本上都以此为依据开展工作。2003年版“国标”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基础上,明确界定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体系、调查规范和评价方法等实用技术路线;为便于应用,对旅游资源类型的释义也作了简要说明。本“国标”总体上内容全面,技术规范,便于操作,是一部应用性较强的技术标准。但“国际”在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方法上明显存在不足,对个别旅游资源类型的释义也不够准确,各地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发现其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参照部分欧美国家的相关u标准,结合国情与笔者近两年参加评审甘肃省各市县几十个旅游规划的工作经验,重点对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问题提出一些修订意见。
一、关于“旅游资源分类”问题
“国标”确定的旅游资源分类结构,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但个别地方仍存在概念模糊、层次不清、前后重复、类型缺项、细分不够等问题,下文列举分析。
1.概念模糊问题
“国标”虽然在《附录规范表》中,对旅游资源类型释义(以下简称《释义》)作了简要说明,比较清楚,但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对资源的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中个别名称存在提法不够准确或概念模糊、层次不清问题,容易引起歧义。
(1)AAE奇异自然现象:概念较大。直观上理解,自然现象不仅包括地表,也包括地下(如“BAB暗河河段”、“BD泉”等)的奇异景观和“D天象与气候奇异景观”等基本类型中的奇异自然现象,在分类应用中容易引起混淆和重复。《释义》中说明为:“发生在地表面一般还没有合理解释的自然界奇特现象”。因此,改为“AAE地表奇异自然现象”似乎更加准确。这样,像“怪坡”类即可归入此类,而天象、河流类则归人它类。
(2)ACI丹霞:概念不全。《释义》中说明为:“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一种顶平、坡陡、麓缓的山体或石体”,概念不够准确。丹霞地貌有馒头状、麦垛式、宫殿式和奇峰峭壁式4个基本类型,且基岩有暗灰、红、土黄等多种过渡色,有些则未必有“顶平、坡陡、麓缓”的特点。建议完善释义说明,以避免分类时排除其他类型的丹霞景观。
(3)BBA观光游憩湖区:概念较大,包含了“FGA水库观光游憩区段”基本类型,界限不清,容易引起重复计数。前者释义为“湖泊水体的观光游览区域段落”;后者释义为“供观光、游乐、休憩的水库、池塘等人工集水区域”。为避免应用时出错,应将前者的《释义》界定为“天然湖泊水体”。
(4)DAC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概念模糊。《释义》中说明为:“海面和荒漠地区光折射易造成虚幻景象的地方”。事实上,海市蜃楼是只有在海岸地带才能见到的海面景观,荒漠地区常见的虚幻景象应称为“沙漠(戈壁)蜃景”更为准确,像嘉峪关至敦煌地段在夏季常见的只有蜃景,没有蜃楼,更没有海市。建议基本类型中增加“DAD沙漠(戈壁)蜃景”。
(5)E遗址遗迹:概念太大,层次不清。应改为“E人类活动遗址遗迹”,以区别于自然的遗址遗迹(如动物化石点),也与亚类、基本类型相呼应。同样,“EB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建议改为“历史人文活动遗址遗迹”,与“EA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相呼应;也与“FA综合人文旅游地”中的现代人文活动相区别。
(6)F建筑与设施:层次不清,涵盖不了所属的亚类和基本类型。如“FAC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有些在露天祭祀山神的,没有建筑设施;“FAK景物观赏点”有些可能在自然的制高点上,没有设施。建议改为“F建筑设施与现代人文旅游地”。“FA综合人文旅游地”的概念也太大,可能涵盖史前和历史的人文旅游地,建议改为“现代人文综合旅游地”,与“E”主类相区别。
(7)H人文活动:概念太大。应改为“H现代人文活动”,以区别于E、F、G三主类。其亚类和基本类型的内容也相应为现代的内容。
2.前后重复问题
主要为两者间有涵盖关系的基本类型,容易引起重复计数。典型的有:
(1)EAA人类活动遗址,《释义》为“史前人类聚居、活动场所”;EAD原始聚落,《释义》为“史前人类居住的房舍、洞窟、地穴及公共建筑”。事实上,前者概念较大,包括后者,二者也难以截然分开。原始聚落不管是原态的,还是复原的,都在史前人类聚居、活动场所。离开史前人类聚居、活动场所的复原聚落(如异地的博物馆),就不能称其为原始聚落。因此,二者应合并归类,称“EAA史前人类活动遗址与原始聚落”为宜。
(2)FAC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释义》为“进行宗教、祭祀、礼仪活动场所的地方”;FBB祭拜场馆,《释义》为“为礼拜神灵、祭祀故人所开展的各种宗教礼仪活动的馆室或场地”。有些祭拜场馆是单体活动场馆,有些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也单设祭拜场馆,但只是大景区的一部分。在资源调查中,很难截然分开。对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内又单设祭拜场馆的,如按照2个景点计算,显然不合理,容易造成同一景点的重复统计,应合并改为“FAC祭祀与宗教活动场所”;在“FB单体活动场馆”的基本类型中,删除FBB祭拜场馆项,凡是祭拜场馆,都归入“FAC祭祀与宗教活动场所”较为合理。
(3)FCE长城段落,《释义》为“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段落”;EBH烽燧,《释义》为“古代边防报警的构筑物”。事实上,古代长城的结构由烽燧、亭、障几部分构成,明代时即所谓“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因此,烽燧不管是独立的还是残存的,都应属于长城的范畴。因此,“长城段落”包括“烽燧”的概念,烽燧不应单设,否则会重复计数。资源调查时,消失的烽燧遗迹应归入“EBG长城遗迹”;残存的烽燧墩台则应归入“FCE长城段落”。即应取消“EBH烽燧”这一基本类型。
3.类型缺项问题
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仍有不少缺项。虽然在“释义”中说明“如果发现本分类没有包括的基本类型时, 使用者可自行增加。增加的基本类型可归入相应亚类,置于最后,最多可增加2个。”但作为“国标”,应类型全面,编排科学,不宜由使用者随意增加,且有些基本类型仅限于增加2个,显然是不够的。主要的缺项有:
(1)“AA综合自然旅游地”中,应增加“AAA山丘谷地复合型旅游地”基本类型,这是最普遍也最具旅游价值的旅游地。其它编码应依次后推。
(2)“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ACO彩色丘陵”类型。彩色丘陵类似于丹霞地貌,但与丹霞地貌又有本质区别。丹霞地貌专家黄进教授认为,中国有大量的彩色丘陵,是地质地貌过程的重要形迹,极具旅游价值。甘肃张掖的彩色丘陵规模居全国之冠,归人“丹霞”显然是不合理的。
(3)“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ACP戈壁滩地”类型。“ACM沙丘地”《释义》为“由沙堆积而成的沙丘、沙山”,显然不包括戈壁滩地,而戈壁滩地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4)“BA河段”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BAD漂流探险河段”类型,属专项旅游的范畴。常规性观光而不具备探险性质的漂流河段,如武夷山九曲溪,则应归入“B从观光游憩河段”。
(5)“EA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EAE史前传说人物活动地”类型。
(6)“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FCL非宗教类庙宇建筑”类型,亦可与“FCC楼阁”合并成“FCC非宗教类楼阁庙宇”。如各地普遍存在的文庙,即非书院、也非宗教庙宇和祭祀建筑者,当归入此类。
(7)“FG水工建筑”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FGG人造滑雪(滑冰)场”类型,这种类型的资源与天然的“BF冰雪地”有所不同。“Ⅲ冰雪地”是天然形成的,而“人造滑雪(滑冰)场”是人工辅助于机器制造的,应属于水工建筑类型,以与天然的冰雪地有所区别。此外,应增加“FGH水电站发电厂”类型。
(8)“HC民间习俗”的基本类型中,应增加“HCI古民族后裔聚落地”类型,因为多年来传承演变形成的现代民间习俗和有些一直保留了原始传统的古民族后裔,其习俗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旅游价值,细分会更加实用。如甘肃永昌的古罗马人后裔、泾川的金人完颜部落后裔、临潭的明代江淮汉人后裔等民俗,当属古民族后裔类型。
(9)“HD现代节庆”应改为“HD现代节会与专项活动”,使其范围更大。在其基本类型中应增加“HDE专题交易会”和“HDF专项旅游活动”,其具体内容可在《释义》中加以界定。
4.关于类型细分问题
“国标”对有些基本类型的划分比较笼统,有必要再细分。
(1)BDB地热与温泉:《释义》为“水温超过20℃或超过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地下热水、热汽和出露泉”。地下热水、热汽和出露泉是3种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因其温度和呈现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旅游功能,地下热水多用于温泉浴,而热汽和出露泉多用于观赏,因此应细分为“BDB地下热水、BDC热汽、BDD出露泉”3个基本类型。甚至可以将出露泉再细分为热泉和温泉两个基本类型。
(2)FBC展示演示场馆:《释义》为“为各类展出演出活动开辟的馆室或场地”,应包括展出和演出两个方面。可细分为“FBC地域性综合博物馆、FBF专题博物馆、FBG专题展示馆、FBH地域文化演示馆、FBI大型歌舞剧院”等基本类型。
(3)GA地方旅游商品:应将“GAB农林畜产品与制品、GAC水产品与制品、GAD中草药材及制品”3个基本类型归类为“GAB地方农副产品与饮食”,在这一较大的概念中,只要具有本类型的产品,不同地域之间即便是产品不同,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可比性。应删除“GAA菜品饮食”,其中只能现场品尝的饮食部分,应归入“HCG饮食习俗”;可以作为商品销售的饮食制品,当归入“GAB地方农副产品与饮食”。此外,应增加“GAA旅游用品”、“GAC旅游书店”、“GAD旅游纪念品”3个基本类型。如此划分更便于实际操作和不同地域间的比较。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有必要再次修订“国标”,使分类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细化《释义》说明,使《释义》具有旅游资源分类工作的“实施细则”功能。《释义》中,对有些比较模糊,容易引起错误归类或重复归类的资源,应加以说明界定。如具有农业观光性质的人工花卉基地,应归入“FAF建设工程与生产地”;水上娱乐设施应归入“FGA水库观光游憩区段”;综合性批发市场和大型商场应归入“FAG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其他类则归入“FDH特色市场”等等。
二、关于“旅游资源评价”问题
1.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的局限性
“国标”根据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进行评价,设立“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3个评价项目;“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等8项评价因子。每一评价因子按4个档次相应赋值。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从高级到低级分为五至一级和未获等级的旅游资源。这是一种传统的模糊权重评价方法,在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评价对象概念模糊
本标准是根据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评价。“国标”的定义为:“旅游资源单体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据此可知,“单体”概念包括“基本类型”。但是,资源分类中对“基本类型”划分得很细,有些甚至只是一个独立的很小的而又可能会具有很大吸引力的“点”(如HAA人物),因其缺乏独立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此评价方法,几乎得不上几分。更多的单体则是完整旅游景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没有独立、完善的旅游配套功能,“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几项评价因子的得分几乎为零。因此,按此方法评价的结果,各小的独立单体间没有可比性;综合性的基本类型和其中的小单体(如山丘型旅游地与山上的独峰)更没有可比性,也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旅游资源评价中,“旅游地”和“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太大,评价会过于笼统;基本类型的单体则大小不一,过于杂乱,难以比较。因此,评价的旅游资源范畴应界定为具有综合旅游功能的相对独立的景区。
(2)评价因子存在缺陷
“国标”指出,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是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但本标准确定的8个评价因子不能涵盖所有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将出现许多资源难以“对号入座”问题。该评价方法更适合对观光游览性旅游资源的评价,基本上不适合对休闲度假性和专项活动性旅游资源的评价。如参照本标准评价休闲度假性旅游资源,则“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等几项赋值较高的评分会很低,总分自然不会高,这对优质度假旅游地显然是不公平的,评价结果也不 会科学。如用于大型旅游交易会这一专项旅游活动的旅游价值评价,则评分会更低。因此,评价标准应依据资源类型,补充完善评价因子,重新确定赋值。
同样,评价依据中仅列4个级差,缺项问题也较为突出。如“适游期或使用范围”因子的评价依据,最低一级为:“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100天,或适宜于4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赋值为1分。像季节性、阶段性的专项旅游活动类资源,旅游时间一般少于100天,游客也不可能达到40%,其评分自然为零,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3)因子赋值不够科学
本评价方法是按照“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设定的“综合评价系统”,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设定了相同赋值的共有评价因子。但现实中的旅游资源存在巨大的类型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才引起游客的旅游动机。因此,不同类型或特点各有侧重的旅游资源,评价因子的赋值应有所不同。比如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在“资源要素价值”评价项目的各因子赋值,特别是在“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和“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两项中的赋值应有明显差异。如果按照相同赋值的因子评价,就某一类型旅游资源评价出的总分与实际价值会有很大出入,不同类型的综合评分结果出入会更大,也就更没有可比性。比如,应用这一标准,对九寨沟景区评价中,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赋分会很低,而观赏游憩使用价值的赋分会很高;反之,对西安兵马俑的评价中,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赋分会很高,而观赏游憩使用价值的赋分会很低,这样,总评出来的赋值很难说明那个景区有更高的旅游价值,二者之间也没有可比性。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的目的在于比较,但评价的结果却无法比较。
综上分析,本标准比较适合对人文与自然综合类观光游览性旅游资源的评价,而不太适合对自然或人文类型占绝对优势的旅游资源的评价,也不适合对休闲度假类和专项活动类旅游资源的评价。应对以上类型资源,分别按照同一类型资源的共有因子,再设定4个不同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旅游地的评价可以是综合性的评价和横向比较,而旅游资源评价比较科学的原则应是同一类型资源的横向比较和等级确定。
(4)评价过程流于主观
“国标”明确提出,“调查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结束后,由调查组填写”;本标准是“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因此,标准显得过于宏观和笼统。虽然引入模糊权重评价方法,但也只能是概念性的定性评价,难以真正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化评估。就甘肃省的几十个市县的旅游规划来看,按“国标”进行的旅游资源评价普遍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标准》本身的缺陷使得调查、评价人员难以正确处理不同类型、不同规格资源的合理赋值和对《标准》中缺项资源的评价处理,加之对世界及全国旅游资源的了解不够,缺乏可用于对比评价的知识赋存,对资源的赋值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二是评价标准本身缺乏不同类型的实用技术标准,难以开展可用于参考的技术性评估。如对休闲度假地的赋值,基本没有考虑气候适宜性(风效指数)、海拔高度、负氧离子含量、山体坡度、水体性质等因素的定量评估,只是主观打分。三是由调查人员完成评估,旅游业者和相关专家几乎没有参与,而评估人员也往往只是主观打分,几乎没有考虑美感质量的定量评价、游客心理刺激――反应评价、旅游地生命周期等基本的评价参考因素。按照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分别设定评价标准,细化定量评价的标准,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5)结论表述不够直观
“国标”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的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值。依据赋值大小,将旅游资源依次划分为:五级旅游资源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一级以下为“未获等级旅游资源”。这种评价结论等级非常清晰,但对资源级别的描述性表述显得比较平淡,难以直观反映资源等级和市场吸引力的区域概念。建议做如下调整:五级旅游资源为“世界级旅游资源”;四级为“国家级旅游资源”;三级为“省级旅游资源”二级为“地市级旅游资源”;一级为“县区级旅游资源”;其他为“乡镇级旅游资源”。这样,在旅游开发定位和市场推广中,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都会一目了然。当然,对评价项目和因子的赋分也应按此要求,做相应的调整,以求结论和实际相符。
2.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方向构想
本“国标”对旅游资源的评价,说到底是对资源单体的评价,基本上反映不出一个完整旅游景区价值的大小。旅游资源的概念伸缩性太大,可以是旅游目的地,也可以是顺访地;可以是相对独立的景区,也可以是小的资源单体。旅游工作中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应是对旅游景区或旅游地这一更大范畴的评价。因此,在本“国标”基础上,还有许多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问题,亟待研究,应以国标形式予以规范。笔者认为,至少还应考虑设立以下国家标准:
(1)旅游景区评价标准:在地理区域和服务功能上相对独立的旅游景区,是许多资源单体的集合,对于确定旅游地的开发重点至关重要。但是旅游景区的价值不是资源单体价值的简单相加,应结合国情,就旅游景区划分出旅游活动类型,分别确定评价标准。国内外就部分类型的景区已有成功的评价标准,如适合休闲度假地气候适宜性的“温度―湿度指数和风寒指数”,对山地旅游活动的“地形适宜性技术评价”,海水浴场、海滩等景点的“旅游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自然风景区“风景质量分级评价”等等。我国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尚没有统一的国家评定标准。
(2)旅游地评价标准:旅游地是包含若干个旅游景区的较大的区域,可以是目的地,也可以是顺访地;可以是市级或县级区域,也可以是乡镇级或较大的旅游景区群。对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旨在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开发价值评估,也可用于不同地域间的旅游地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价值比较,或规划与管理意义上的重要排序。对旅游地的评估,目前已有“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郭来喜等提出的“中国观赏性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价模型”等模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检查标准应是比较成熟的对城市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方法。但我国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尚没有统一的国家评定标准,亟需研究出台。
完善旅游资源单体的评定标准,可用于旅游景区内各单体景点间的对比和重点排序;出台旅游景区的评定标准,可用于旅游地内各旅游景区的对比和重点排序;出台旅游地的评定标准,可用于旅游地域内各旅游地的对比和重点排序,也可用于同级旅游区间的对比和重点排序。这几个标准是层层递进关系,缺一不可。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专题研究。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其本身的发展极为迅速,而为旅游业提供理论指导的旅游科学目前还不成熟,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定义,例如郭来喜教授在《人文地理概论》中认为:“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 、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而《中国旅游七大普查规范》中指出,“自然界一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尽管旅游资源的定义不同,但就基本属性而言,大体是一致的。首先,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其次,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动机的吸引性;再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
(三)海南南湾猴岛的旅游资源。根据资源属性的分类,海南南湾猴岛属于生物景观的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根据管理级别的分类,则属于国家级旅游资源。南湾猴岛生物资源丰富,岛上除了有热带植物400多种,100多种动物外,现居住着25群250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是我国唯一的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景区。全岛到处是茂密的阔叶林和灌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椰树、荔枝、菠萝蜜、杨桃等果树满岛皆是,草木四季常青,花果代谢不衰,是典型的热带风光。
南湾猴岛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新村镇与南湾半岛隔海相望。两岸均设渡海码头,是南湾半岛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我国唯一的一条跨海空中索道便建在此处。新村镇有渔排500多户,与大海、青山融为一体。景色极为壮观,是早已失落的“家文化”的发源地。南湾猴岛融山纳海的自然景观、猕猴、“家”文化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赋予了该地域独特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四)海南南湾猴岛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海南南湾猴岛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为生物的多样性,在南湾猴岛生活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在景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而形成了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1995年的资源调查显示:保护区共有植物39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95%,哺乳动物15种,鸟类57种,两栖爬行类17种,珍贵动物猕猴也已从1965年的5群1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20多群2500只左右,此外还有水鹿、小类猫、豹猫、水獭、穿山甲等近20种兽类;鸟类有海南鹧鸪等近30种;爬行类有蟒蛇、蜥蜴等。
二、海南南湾猴岛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对旅游者的吸引性。南湾猴岛上的猕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种类独特,种群众多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游客可以欣赏到令人捧腹的猴艺小品、充满灵性的马戏表演,还可以与猴子合影留念,亲密接触,别有一番情趣,高空缆车既便利了游客进岛出岛,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领略海南椰风海韵的全新视角。
(二)区域性。南湾猴岛为滨海台地,呈东西走向,最高海拔255米。属热带海洋性岛屿季风气候,最冷月(1月)气温22.2℃,极端低温4℃;最热月(7月)28.1℃,极端高温39℃,无明显冬季。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831毫米,雨季(5―10月)降雨量占86%以上。土壤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岛上12个山头连绵起伏,山上大小岩洞无数,奇岩怪石嶙峋;植被茂密,四季常绿,风景秀丽,山涧大部分时间都有涓涓溪流,是猕猴生息繁衍的理想乐园。它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猕猴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热带海岛猕猴保护区。
(三)多样性和综合性。南湾猴岛上不仅有猕猴、水鹿、小类猫、豹猫、水獭、穿山甲、海南鹧鸪、戴胜、蟒蛇、蜥蜴等多种多样的动物资源,还有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天然植物以灌木林和小乔木为主,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半岛被子植物经鉴定的有78科274种,其中红树树种9种,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海南龙血树、曼加青梅、海南大风子、长柄银叶树、红榄李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综合性地发挥其旅游吸引力,实现南湾猴岛的旅游价值。
(四)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永续性,是指旅游资源具有可以重复使用的特点。南湾猴岛的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旅游者付出金钱所购买到的只是一种经历和感受,而不是旅游资源本身。因此,南湾猴岛的旅游资源可以长期甚至永远地重复使用下去。但是,正如自然生态平衡和文化遗产容易受到破坏一样,南湾猴岛旅游资源使用不当也会遭到破坏,尽管它种类丰富,但对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来说,也是不可再生的。
三、对海南南湾猴岛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问题的认识
(一)维持人猴载量。目前,南湾猴岛正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五年之间南湾猴岛的客流量上升了16倍之多,仅凭景区的有限天地已经难以承载游客的数量。作为一个生态景区,游客的快速增长必然影响猕猴的生存环境。此外,由于近几年的保护性开发,南湾猴岛猕猴的数量已由1995年的1800只左右,增长到目前的2000多只。其种群数量已远远超过“猴山”―峨嵋山。根据专家意见,猕猴最佳的生活环境应是150-200只/平方公里,并非越多越好。因此,南湾猴岛的人猴数量必须维持在一定水平,生态系统能维持平衡。
嘉义县政府转请阿里山风景区管理处协助(简称阿管处),于是在2006年委托专业团队(由嘉义大学休闲事业管理研究所及野FUN生态实业公司共同组成)协助小区居民调查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文、自然与产业)及辅导小区居民执行永续发展策略,包括:确认特色核心资源、基础性的资源监测及休闲产业质量维护、相关保育与环保规范拟定、小区永续发展共识研讨、核心资源巡守机制建立与执行、生态旅游游程规划、游憩;中击调查及环境监测、核心资源商品化、小区导览解说员训练、产业多元化自然工艺技能提升、媒体营销宣传等,在小区居民与业者极力配合产、官、学三者共同辅导下,永续发展课题日渐融入小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生活、生产及生态之三生环境成为顶笨仔小区追求的目标。
不要大众旅游
辅导团队接受阿管处委托后,立即前往顶笨仔观察村落现况(居民生活、景观、产业、山水系统等),并与聚落内主要组织“顶笨仔文化协会”成员(理监事、会员等)座谈,了解村民意愿、想法及需求。在对话中得知村民的意愿是在观光主管单位协助下,将原有的农业谋生型部分转型为观光产业。而以往游客是将顶笨仔作为到阿里山风景区各景点游览的过夜站,由此辐射前往其他景点。他们希望辅导团队帮助他们规划出小区的旅游行程,并找出可以吸引游客前来的资源,让顶笨仔成为主要景点。辅导团队在尊重居民想法的同时,为了设法引导居民同意走往生态旅游方向,而不是引进会带来小区环境灾难的大众旅游,辅导团队邀请传统民俗(建筑、信仰)、野生动植物、导览解说、手工艺、商品设计等专家参与辅导。
小区要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先了解本身是否有足够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吸引力,因此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往往是首要业务。生态旅游资源有人文与自然生态两大类,居民每天生活其中,往往自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或现象却是外人眼中的宝,例如飞鼠,当地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那是常看见甚至可以打来吃的;或者常见猛禽在天空飞翔,当地人不以为意,殊不知那是观鸟生态旅游很好的资源。因此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要由外人眼光来看,才能看出生态旅游的宝在哪里。辅导团队请专家带着居民共同进行调查,一方面互相交流对某物的认知,一方面也启发居民对人文或生态资源的了解与重视,无形中已经在对居民进行环境教育了。
寻找身边的亮点
在进行人文资源调查时,居民翻箱倒柜搬出许多早期生活用品,这些在现今都市生活中早已消失的东西,却在山村中还完好保存,就是等着再被发现。居民可以拿着石头秤锤、对着原来的猪舍、指着三合院石埕侃侃而谈,民居主人会说那石埕的石块,是祖先下到落差数十米的八掌溪河床将岩块打成一片片后再辛苦搬上来铺整的,而且还传承中国人祈求吉祥的习惯,将石埕排列出人字形,代表人丁昌旺之意。有一对年逾80岁的老夫妇,指着正厅悬挂的一幅画像,诉说着洪家在宋朝为官但受奸人所害,被判满门抄斩,逃亡的六位子嗣仅留一子维持原姓,其余五子不得已改姓躲避,是为“六桂堂的由来”。六个姓氏分别为洪、江、龚、汪,翁、方。后来洪家由福建诏安来到了台湾,带着“六桂堂”的画像,提醒子孙还有其他五个姓氏的同宗。这样的解说,也是最能感动游客的元素。
在进行自然资源调查时,居民眼中多以人或牲畜的食物来看野生动植物,专家则以是否稀有、是否特有、是否有趣来评估资源重要性。而专家带着有兴趣的居民边走边看自然资源时,当地居民生活中对动植物的利用以及专业学识就在彼此对话中交流分享,往往一次调查行动下来,专家与居民都饱受对方新知的冲击,而双方交融的知识就成为在地导览解说最好的素材。例如,当地有一种植物叫“长果藤”(芒毛苣苔),是苦苣苔科中唯一的藤本植物。地方俗名为“白面风”,据当地老人说早期所养的牛如果中暑,养牛人就会到山上摘取“白面风”及“六月雪”,将两者混合烧煮后,用竹管灌食牛只,让牛休息一阵子后就会好了,这是当地人的宝贵生活经验,藉这次调查加以记录,让这些生活知识得以传承。
顶笨仔居民参与自然资源调查后,对野生动植物有了新的观感,不会只看是否能吃,而会知道它在自然界的地位及生态旅游的价值,开始会有珍惜与保护的观念产生,这就是生态旅游最大的贡献――让居民成为当地自然环境的守护神。
生态旅游资源调查与学术性的自然资源调查不同,虽然一样会列出动植物名录,但辅导团队却必须协助居民指认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资源”,也就是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的资源,并据以发展出业者与游客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关保护管理机制。顶笨仔的生态旅游核心资源就是传统农村景观(百年三合院、百年花轿、百年石埕、百年梯田)与夜间亮点(飞鼠、荧光菇、萤火虫)。
“秘密客”评鉴行动
顶笨仔因位于阿里山风景区范围,多年来早有居民因承接到奋起湖或阿里山森林游乐区的过夜游客而发展出多家民宿与餐饮业者,但只是其他风景点的附属住宿地,在这次辅导后才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主角。但由配角变成主角,举手投足可就要有风范,因此相关业者的专业能力提升及解说能力的强化也是辅导重点。辅导团队针对业者提出改善服务质量及友善环境做法建议,对有兴趣担任解说员的居民开设训练课程。为了解业者与解说员是否遵照专业指导与规范从事相关服务,辅导团队特别规划了“秘密客”评鉴行动,邀请了观光主管机关的官员、生态旅游专家、自然观察家假装是在网络上看到民宿介绍的游客,从电话接洽开始、到交通安排、住宿与体验套装游程,都由秘密客自行处理,以完全感受一般游客会遇到的所有过程,最后撰写观察报告与建议,再由辅导团队知会业者,加以改善缺失或表彰优点。
2007年6月2日,台湾生态旅游专家杨秋霖先生就掩饰身分成为了“秘密客”前往顶笨仔体验,事后 写来的报告指出,民宿主人未在事先交代游客需自备毛巾、牙刷、牙膏,而且未对做得很好的垃圾分类、使用环保餐具等这些环保措施详加介绍,错失环境教育及自我宣传的机会,殊为可惜。另外在夜间赏飞鼠时没有提醒雨天路滑,导致同行的女游客跌跤,飞鼠也没看到,造成这次印象不佳。由此秘密客评鉴得知该民宿主人尚有许多可以加强改进的地方,这就是秘密客评鉴的功能。
放下猎枪去巡守
生态旅游首重生态保育。对顶笨仔居民而言,保育可是与当年盛行打猎大相径庭的事。因顶笨仔是农村,早年农闲之余,居民就拿着猎枪到附近林地猎飞鼠打牙祭。但在发展生态旅游要保护核心物种的需求下,当地原来最会打猎的一位民宿业者之妻对他说:“你曾经怪父亲猎杀了那么多飞鼠,让你现在不容易打到,将来也会有一天你儿子跟你抱怨,你把飞鼠打光害他们都看不到。”于是他放下屠刀,以其对飞鼠生态之了解,转而成为赏飞鼠的优秀解说员,并担任小区成立保育巡守队的队长,带领大家共同维护山林环境及飞鼠安全。生态巡守队多为民宿业者及解说员组成,保育巡守的制服、警告哨子、交通指挥棒(办理赏萤活动交通指挥及山林巡守警示用)、反光背心等装备由阿管处提供。除了顶笨仔聚落本身禁猎外,也将这消息传遍周边汉人聚落与原住民部落(专指原住民聚集地),警告猎人不要到顶笨仔狩猎。虽然顶笨仔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传统农村人文景观,但居民还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然环境与保存传统文化。虽然想让农村转型发展观光产业,却从规范与限制最多的生态旅游着手,除了对相关自然观察设有严格的规范外,全聚落几乎都是生态保育员。在遏有疑似盗猎行为时,巡守队员彼此以手机联系,实时会合入山搜索,还请附近的奋起湖派出所立刻派警车支持,达到警告威吓效果。在当地居民的积极保护下,不但成功遏止了外地的猎人进入该地狩猎,也让本区的飞鼠成为台湾地区种类齐全(三种都有)、观察只次最多、也最容易看到的生态旅游资源。飞鼠在夜间活动,民宿业者带着游客进入漆黑的森林中,以强力手电筒寻找飞鼠,当灯光扫到飞鼠双眼时,反射的亮点让居民称作“树上的星星”。就靠着这树上的星星,加上小区保育飞鼠的故事,让游客体验到夜晚林中生命的悸动,体会到保育的价值,从而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环环相扣,生生不息。野生动物因为栖息地安全了,繁殖与作息正常,这里就成了赏鸟与赏飞鼠很方便的地方,再经媒体对这小区生态保育成果的报导,顶笨仔在很短时间就成为台湾生态旅游的首选景点。
生态旅游是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除了游客要守规矩,不要干扰生态,不要破坏环境,业者也一样要受约束,以友善环境的方式来经营生态旅游。之前顶笨仔民宿业者多使用小包装抛弃式的沐浴乳剂,餐饮业者则都使用一次性餐具,在接受辅导后,除了观念改变外,辅导团队也是对其软硬兼施,例如若愿意改为不使用一次性用品,辅导团队会尽力协助营销宣传;若不愿意改善,则辅导团队将不继续辅导。且生态旅游生意也不会介绍给他。除了从环境面、卫生面诉求外,最重要是从经济面分析使用一次性产品在成本上的浪费,而环保做法则能节省许多营业开销。业者终能接受劝导,在原有的一次性用品用完后,都改用环保补充式沐浴乳剂与重复使用的餐具,同时推广公夹母匙(公筷公勺)加强合菜饮食卫生,并张贴节约水电倡导卡片与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成为阿里山观光业者实施环保措施最普遍的景区。
环境监测是关键
游憩冲击调查与环境监测是生态旅游地经营管理的后续工作,缺此则生态旅游之发展恐易过度而有变质之虞。惟学理上的调查监测方式都非常专业或学术性,这在没有专业人才、没有雄厚经费、没有专业器材的居民小区,如何能于生态旅游第一线进行游憩冲击调查与环境监测?为了能落实住民自行调查监测的理想,辅导团队设计了简明易懂又切中需求的监测表格,训练当地居民填写使用,至于结果分析,则由辅导团队协助处理。例如为了解小区是否因为发展旅游而增加垃圾量,表格中画了一个五等份的垃圾箱,而观察点就是山村小区垃圾收集点的垃圾箱,每天记录垃圾量是在哪一格范围内。如果长期平均都在三格内,若发现有一天忽然满到第四格或第五格,就要了解垃圾量忽然增加的原因,是因为游客量大增引起,或是因为庙会活动引起。如果是因为游客量大增引起,就要进一步了解当天总客量是多少,也要了解在哪一个环节会增加这么多的垃圾,然后想办法设定更严格的总量管制,以及设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成功转型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