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2 15:49: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通信技术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下面具体介绍:
(一)3G技术
3G,全称为3rd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目前3G无线电通信技术标准主要有CDMA2000、WCDMA、TD-SCDMA。从技术角度来看,3G主流技术已经基本成熟,CDMA2000由于技术本身的平滑演进特性,进入3G的障碍不大。WCDMA以前受版本不断更新的影响,阻碍了商用进程,但目前主体标准已经定型,具备了规模商用的基础。事实上欧美等运营商已经进入了3G网络部署阶段。TD-SCDMA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另外,由于中国内的庞大的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标准。该标准提出不经过2.5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
(二)3.5GHz技术
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MMDS,是工作于3.5GHz无线频段上的中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因为其高带宽、建设速度快、接入方式灵活等特点,受到了业界的关注。现在MMDS使用了传统的调制技术,但是未来的技术将是基于VOFDM的,接收端与反射的信号相结合,生成一个更强的信号。这种技术成本低廉,常用于远离服务中心的小型企业接入网,它有时被称为WDSL或通称为宽带无线技术。但这项技术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高频段26GHz的LMDS技术受天气影响较大,而3.5GHzMMDS技术在我国又受到了带宽不足等因素的限制。
(三)WLAN(Wi-Fi)技术
无线局域网技术WLAN(Wi-Fi),其技术标准为802.11,可实现十几兆至几十兆的无线接入。我国目前发展的主要是802.11b标准的WLAN网络,支持11Mbps的无线接入。WLAN技术将在特定的区域和范围,特别是热点区域和高速信息接入领域,发挥对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作用。
(四)WiMAX技术
WiMAX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系统,WiMAX不仅在北美、欧洲迅猛发展,而且这股热浪已经推进到亚洲。WiMAX又称为802.16无线城域网,是又一种为企业和家庭用户提供“最后一英里”的宽带无线连接方案。因在数据通信领域的高覆盖范围(可以覆盖25~30英里的范围),以及对3G可能构成的威胁,使WiMAX在最近一段时间备受业界关注。WiMAX相对于Wi-Fi的优势主要体现在Wi-Fi解决的是无线局域网的接入问题,而WiMAX解决的是无线城域网的问题。Wi-Fi只能把互联网的连接信号传送到300英尺远的地方,WiMAX则能把信号传送31英里之远。Wi-Fi网络连接速度为每秒54兆,而WiMAX为每秒70兆。
二、加强无线电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无线电通信电技术目前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无线电通信自身的应用和技术特征,导致必须对无线电进行有效管理,以使之规范、安全、稳定的运行。根据笔者的总结,目前加强无线电管理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主要有:
(一)要增强做好无线电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增强做好无线电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线电频率是宝贵的国家战略资源,应组织专门力量,针对动态情况,严加管理和合理利用。要从国家政治高度、从资源管理高度,深刻认识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强化大局意识,危机意识,健全管理机制,以适应和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做到无线电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要切实抓好无线电监测网络的建设
无线电监测网络为无线电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技术支持,是无线电技术管理的基础设施。加强无线电监测网络建设就是要将全国分散的无线电监测站(中心)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各监测站之间的协作关系,加强无线电监测工作,提高频率资源的有效利用,维护空中通道的畅通,使各种无线电业务相互兼容、正常工作,以维护国家频率的科学、合理、有效使用。
(三)要加强无线电管理的执法力度
无线电技术为无线电通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应用的增多,国内相关立法应当逐步完善和成熟,国家应尽快出台一部专门的无线电法律法规以适应国家经济和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管理部门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做到严格、规范,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做与法律相违背的事,维护法律的尊严。
近年来,可穿戴计算机(WearableComputer,WearComp)悄然成为研究热点,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可穿戴计算机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交互模式,使人与计算机成为一体,提高了人的整体交互和计算能力。它提供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计算和无时不有的交互方式。
可穿戴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在应用的促进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基于其特点,可穿戴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终端设备)一般都处于分置状态,即“穿戴”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传统的WearComp一般是利用线缆将各终端设备连接到主机的各种接口,使穿戴人肢体活动受到限制且主机的端口显得比较冗杂。而将以蓝牙(Bluetooth)以及GPRS技术为代表的无线通信技术引人可穿戴计算机中,可以进一步使可穿戴计算机的交互方式向移动性、可获取性、自然性和简洁性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有线接口方式,无线方式的设计则更具有人性化。其中,蓝牙技术解决了WearComp中各终端设备与主机的通信问题,除去了众多线缆对人的束缚;GPRS技术使得WearComp能够轻松地享受电信服务商提供的各项无线通信业务,且时时在线。另外,蓝牙和USB总线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可穿戴计算机过于冗杂的主机接口得以精简。在这些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在可穿戴计算机中的应用。
1可穿戴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及相关元器件不断超微型化的发展,可穿戴计算机应运而生,是人们追求“计算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和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WearComp是计算机方面具有挑战性的前沿研究领域,是继PC机、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之后的新一代计算机,也是计算机的尖端技术产品。它拓展了计算机的功能,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用途广泛,市场潜力巨大。作为新一代计算机(而不是新的机型),可穿戴计算机将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并将深刻地改变计算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可穿戴计算机在许多领域具有特殊用途,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情报、新闻、医疗、商业、农业、金融与证券、抢险与救灾乃至日常生活等领域。它与UC技术、智能化住宅、智能化商业、智能化交通等相结合将使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进入一个高度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时代。工业是目前最有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特别是在室外、野外、水下等一些特殊场合,可穿戴计算机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大型复杂设备的安装与检修、巡视与检查、采掘、野外勘探等。军事是目前可穿戴计算机另一个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主要用于侦察、作战指挥、通信、复杂武器系统的操作与维护及仿真演习等。根据不同的用途,可穿戴计算机的种类也是多样化的,分别有侦察兵、炮兵、装甲兵、步兵、后勤人员及飞行员等专用的可穿戴计算机[1]。
可穿戴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低功耗嵌入式CPU、多种多样的便携式外设及其接口设备和能量高体积小的电源;基本外设主要有输出设备和输入设备。为了便于携带,输出设备用头盔显示器或眼镜显示器代替了传统的桌面台式显示器,输入设备用语音控制或较少按键的袖珍键盘代替了传统的键盘。另外,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还需配备相应的外部设备,如无线通信设备、语音输入输出设备、图像采集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然而,为了将众多的外设集成在一起,必需将相应的接口电路集成在主板上。所以接口电路设计技术是可穿戴技术中关键技术之一[2]。
可穿戴计算机使人机关系变得非常紧密。同时,由于各种设备装备在人的身上,因此,安装的位置、形状、操作的便捷性等都要与人的自然属性密切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和谐的人机界面。这对新一代人机交互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蓝牙技术的日渐兴起为实现人机交互方式的最大自由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2蓝牙技术在可穿戴计算机中的应用
2.1蓝牙技术概述
蓝牙是短距离无线数据的开放性规范。它以低成本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为固定与移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接。蓝牙技术最初以取消各种电器之间的连线为目标。随着研究的深入,蓝牙技术已经用于实现网络中的各种数据及语音设备之间的无缝资源共享,以及工业控制网络之中。
蓝牙体系主要由蓝牙主机和蓝牙模块两大结构组成。蓝牙模块中最下层是无线电(Radio),负责最终的物理链接,包括信号的调制、发送和接收。
基带(Baseband):负责基带链路控制器的数字信号处理规范。基带链路控制器负责处理基带协议和其它一些低层常规协议。基带链路控制器中包含三种纠错方案:1/3比例前向纠错(FEC)码、2/3比例前向纠错码、数据自动重发请求(ARQ)方案。
链路管理层(LinkManager):携带了链路的数据设置、鉴权、链路硬件配置和其它一些协议。LM能够发现其它远端的LM并通过LMP(链路管理协议)与之通信。
主机控制接口(HCl):通过主机控制接口HCI,可以方便地把蓝牙模块嵌入到各种数字设备中作为一个终端。
应用层:在蓝牙主机上,是一些应用程序。
2.2蓝牙无线个域网
无线个域网WPAN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小范围内能够将个人设备互联而组成网络。蓝牙作为一种小范围无线连接技术,能够在设备间实现方便快捷、灵活安全、低成本、低功耗的数据和语音通信,是目前实现无线个域网的主流技术之一。
蓝牙个人区域网PAN有两种应用模型:一种被称为组网络GN(GroupAd-hocNetworking);另一种被称为网络访问点NAP(NetworkingAccessPoint)。这两种实现模式分别有不同的网络结构和协议模型[3]。组网被设计用来允许一个或多个蓝牙设备组成一个局域网络,而网络访问点提供蓝牙设备进入Intemet网络的能力。无论是NAP还是GN都必须提供与TCP/IP和其它网络协议的无缝实现。图1是GN在协议栈部分图示[4]。
根据可穿戴计算机将组成的个域网的特点,采用组网络模型显然是比较合适的。
2.3WearComp蓝牙个域网系统实现
2.3.1系统结构
下面以从事抢险救灾技术勘察工作人员的可穿戴计算机为例,具体介绍蓝牙技术的应用。根据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该套可穿戴计算机应具有头戴显示器、耳机、耳麦、微型摄像机、手写输入板、腕式键盘和无线通信模块等外设。
根据蓝牙个人区域网PAN的组网络GN模式,笔者设计的可穿戴计算机系统结构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各个终端设备和主机均内置了蓝牙模块。
2.3.2可穿戴计算机终端设备和蓝牙技术集成的实现
蓝牙协议支持点对点和点对多点的链接。每个蓝牙的微微网(piconet)中有Master和Slave两种权限,除了Slave和Master以外,各个Slave节点之间也可以通信。在这里只以单个的piconet为主干构建WearComp无线网络。Master节点为WearComp网络主控节点,实现信息的汇集处理功能;Slave节点为无线设备。考虑到各个无线设备之间是互相独立的,信息融合只在Master节点完成,所以仅实现Master点对多Slave点的通信,形成一个星型的拓扑结构。每个piconet有3位地址码,即piconet的容量最多为8个节点,各个Slave节点负责对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包括滤波、补偿、数字化等)和处理后数据的发送,上层是基于普通PC机或其他类型上位机(如嵌入式计算机)的Master节点,所有无线设备的信息在这
里进行更高一级处理。
在通用异步收发(UART)模式下,蓝牙模块依照标准接口使用,主控接口HCI已定义好,可以在RS232接口上实现。终端设备模块携带与蓝牙模块兼容的接口,如RS232。通过这个标准接口,终端设备接口模块可以与蓝牙模块连接在一起,实现对蓝牙模块的控制。这样不同厂家生产的蓝牙模块就可以与同一种终端设备衔接。
软件部分:整个系统的应用软件可分为三部分:
(1)运行在上位机上的应用程序,包括面向用户的图形用户界面、面向终端设备接口模块层的操作(主要是对终端设备的控制和通信),以及同蓝牙模块上的HCI固件(firmware)的通信程序。这部分可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实现,把每个终端设备节点作为一个节点类的
实例对象,应用程序通过与实例对应的句柄访问控制各个终端设备节点。
(2)嵌入到终端设备模块的MCU上的程序。针对不同的MCU用汇编或是C语言写成。主要完成原始信息的采集、处理、读取、与HCI固件的通信、利用终端设备接口模块层与上位机通信。
(3)蓝牙模块上的HCI固件固化在蓝牙基带模块的Flash存储器里。通过它实现终端设备模块、上位机中软件与蓝牙硬件的通信。
硬件部分:蓝牙模块采用爱立信公司的ROK101007,由无线电、基带和闪存构成,内置支持HCI的固件,有适于高速数据传输的UART接口和USB接口,也有适于语音传输的PCM接口。功耗小,具有内置屏蔽功能。主机CPU采用嵌入式Pentium,功耗仅为
1.5W,不需要风扇即可正常使用。
3USB接口技术应用子可穿戴计算机
体积小、功能强、设备多、集成度高是可穿戴计算机的主要特点之一。由于可穿戴计算机对多媒体的要求很高,要实现的功能很多,以至于其外设种类很多,所以要求其接口种类也比较多,如串口、MCP接口、USB接口及PCMCIA接口等。若将众多接口都集成在一起,不但设计复杂,而且集成后的体积仍然较大,且其扩充性也较低。USB接口则将这些不同的接口统一起来,使用一个4针插头作为标准插头。在可穿戴计算机的设计中采用USB接口作为主要的外设接口,可弥补上述不足。
具体实现:
(1)硬件部分:在主机端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PDIUSBDl2独立USB控制器。PDIUSBDl2的突出特点是特别适用于便携式USB设备、产品的改型设计,以及需要高速数据传输的数据采集系统。
(2)软件部分:USB设备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USB设备端的单片机软件,主要完成USB协议处理和数据交换(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中断子程序)以及其它应用功能程序(例如A/D转换、MP3解码等);二是PC端的程序由USB通信程序和用户服务程序两部分组成,用户服务程序通过USB通信程序与系统USBDI(USBDeviceInterface)通信,由系统完成USB协议的处理与数据传输。PC端程序的开发难度非常大,程序员不仅要熟悉USB协议,还要熟悉WINDOWS体系结构并能熟练运用DDK工具。
USB总线驱动设计主要包括五部分,分别是向上对USB设备驱动和应用提供的函数接口USBDAPI、向下对主机控制器驱动提供的函数接口HCDAPI、USB系统资源、集线器驱动、系统配置及总线枚举器(如图3所示)。定义好这些接口之后,后三部分可并行设计和开发。
目前嵌入式系统中软硬件产品种类很多。由于本文设计的USB总线驱动与USB设备和USB主机之间通过定义的标准软件接口,对USB设备和USB主机的操作分别通过各自的驱动完成,从而避免了与硬件直接打交道,所以这部分设计与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相关性不大,适于各种不同的系统。
4GPRS技术在可穿戴计算机中的应用
4.1GPRS技术概述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是在现有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网络基础上叠加了一个新的网络,’它充分利用了现有移动通信网的设备,在GSM网络上增加一些硬件设备并进行软件升级,形成一个新的网络逻辑实体。它突破了GSM网只能提供电路交换的思维定式,以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采用IP数据网络协议,能够提供比现有GSM网9.6kbps更高的数据速率,其数据速率可达170kbps;它可以给GSM用户提供移动环境下的高速数据业务,包括收发电子邮件、因特网浏览等IP业务功能[5]。
由于GPRS是分组交换技术,应用了统计复用技术,因此GPRS开通的数据通信是按用户数据的传输信息量计费,而不是按传统的按时计费方式,所以对用户而言还可以节省费用。另外,由于GPRS支持X.25协议和IP协议,因此,对于GSM网现有电路交换数据业务(CSD)和短信息业务(SMS),GPRS是补充而不是替代。
GPRS开启了大众移动数据应用的大门。采用GPRS技术,用户可以得到以下好处:只对传输数据收费(实际用量)而对连接间隙不收费;保持永久连接;通过IP的直接ISP接人更廉价;新的应用能够实现真正的插人及操作方案;用户可以即时接人多种服务,如:在上网的同时可以进行语音呼叫;手机的IP功能(互联网、遥测、电子商务等)。
基于可穿戴计算机的可移动性和灵活性,能够与外界进行良好的无线通信成为其必备的功能。因此,笔者为WearComp配备了一个基于GPRS技术的无线网卡。
4.2USB接口的GPRSModem的设计
4.2.1硬件设计
本Modem设计中用到的主要元件包括51系列单片机W77E58、独立的USB接口芯片PDIUSBD12及爱立信公司生产的GPRS模块GM47(如图4所示)。
图4
W77E58是由Winbond公司生产的与51系列兼容的单片机。它支持40MHz晶振频率且缩短了指令周期,具有与51系列兼容的指令集和与80C52兼容的引脚排列,以及32KB的FlashEPROM和1KB的片上SRAM;另外,它所提供的CMOS电平也与GM47模块所提供的CMOS电平完全兼容,无需再进行电平转换。以上这些特性都说明将单片机W77E58用于本Modem的设计是非常合适的[6]。
由PDIUSBD12和W77E58构成的USB接口电路:PDIUSBD12的8位并行数据接人W77E58的P0口,P2.6作为PDIUSBD12的命令或数据的选择线。PDIUSBD12与W77E58的数据交换采用中断方式(外部中断0)。USB设备通过四线电缆接入主机或USBHub,这四线分别是:Vbus(总线电源)、GND(地线)、D+和D-(数据线)。主机通过D+和D-上的电压变化检测设备的状态:刊。
由GM47模块和W77E58构成的GPRS接口电路:作为一种应用终端模块,GM47通过自带的UART端口与控制它的MCU或PC机联系。在UART端口引脚中,RD(串行数据输出)和TD(串行数据输入)作为数据口分别与W77E58的RXD和TXD连接,而CTS(发送清零)、TS(发送请求)、DTR(数据终端准备好)、DED(数据有效检测)作为控制口分别与W77E58的P1.0~P1.3连接。这样就完成了GM47与W77E58的通信控制连接。为了实现GPRS的功能,GM47模块还需要完成SIM卡、天线、电源等部分的连接。
4.2.2软件设计
USB部分:W77E58对PDIUSBD12的控制软件主要完成USB协议处理与数据交换以及其它应用功能程序。在本设计中,要求利用W77E58相对高的处理速度完成可穿戴计算机主机发来的较大数据量的处理(如经压缩过的视频、音频信号等)。
GPRS部分:GM47GPRS模块的软件部分对外提供了一个控制系统操作的AT指令集,通过接收来自UART的AT指令,解释并执行相应的操作,从而实现无线Modem的对应功能。所有的Modem命令都是从一个特定的指令前缀(AT)开始,到一个命令结束标志结束。以下介绍几个常用的AT指令[8]:
ATD//拨号指令:在后面接电话号码,并可通过ME、SM、LD等控制字选择号码的来源是机器、SIM卡或是最近所拨号;
ATH//挂起:提示终止通话;
ATO//返回至在线数据模式:在通话过程中从在线控制模式转换到在线数据模式;
AT+CGATr//是移动终端进入或离开GPRS服务(后接“1”为进入,“0”为离开);
AT+CGDATA//进人数据状态:利用PPP等协议完成将移动终端连接到网络上的操作;
1.1成本控制
通信工程领域的成本控制,要求联系实际情况、通信工程线路运行的具体条件和其他的气象状况等,制定最合理的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全面降低该通信工程的技术成本。全面提高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强化技术培训,严格遵循有关的施工准则,利用安全有效的防范方案。在通信工程开始施工前,清理沿线交叉跨越的施工现场,补偿沿线的厂房征收与民房征收等。此外,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施工工艺,以此降低该通信工程的返工率,结合相关设计方案进行工程施工,对于通信工程的施工进度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合理地调配所有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等。
1.2培养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通信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这使得通信行业出现了人才供应不足的问题。通信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通信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2]。
1.3光缆的数字化管理
光缆是整个电力通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光缆线路的稳定畅通对整个通信工程造成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光缆线路包括了:“8”字型、OPGW、ADSS这三种,由关断机与光缆线路共同组成完整的光纤通信网络,为我国城市电网调度的自动化、视频监控以及城区配网的自动化等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基础。对光缆进行数字化管理,把所有线路名称、光缆类型以及杆塔标号绘制成完整的CAD图纸走向图,并载入至管理系统中,为缩短故障抢修时间提供技术支持。
2通信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通信工程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而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国内信息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在我国通信工程领域缺乏了专业的优秀人才,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够稳定,这些均对我国通信行业的市场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通信工程技术的市场发展趋势更加宽频化,容量逐渐扩大,通信距离逐渐增加,同时还能够实现多用户的实时通信,高效灵活,保密性较强,笔者结合通信工程技术的市场发展情况,总结了通信工程技术今后的趋势发展[3]。通信行业是由通信服务行业以及通信制造业这两个部分组成,然而现阶段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网络不完善,主要利用网络技术运营来完成通信服务。因为我国现代通信已经发展成衣数据传输为核心,利用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完成数据的传输成为了通信工程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主要技术。电信3G网络的普及应用,以及4G网络的高速发展,为通信有关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例如三星、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型制造企业投入中国生产。这也说明中国通信制造行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通信工程面临着庞大的信息量,信息员的类型在逐渐增多,所以大容量以及宽频带的传输技术将会成为通信工程技术的另一个发展趋势。由于光纤频带非常宽,能够传输十亿路电话,因此在节约成本以及提高效率方面起着较大的作用。光纤通信的核心是节点光的交换技术以及高速光的传输技术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求对下一代光传送网的核心技术进行深入性研究。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而言来看,WDM技术将会朝着更高信道速率、更多信道数以及更密信道间隔等方向逐渐发展[4]。
关键词:
煤矿生产;通信技术;调度管理;应用分析
0引言
在煤矿企业发展过程中,调度系统正常运作直接关系到煤矿产业的安全生产。煤矿企业具有不同于其它行业的性质,所以煤矿生产过程中几乎都存在调度部门,主要协调煤矿生产过程、收集井下环境情况信息与传递及对突发事件做出应急措施等。目前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并且发展较迅速,从而使煤矿行业调度管理工作更加完善。通信技术作为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技术发展直接影响煤矿生产的安全度[1]。
1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
目前中国煤矿生产条件比较差,煤矿从业人员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不同,在实际煤矿管理工作中,调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往往不能根据专业知识实施工作,而只是依据日常经验操作,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目前中国煤矿生产过程中,收集数据之后并不能有效分析信息,导致数据信息丢失,无法及时指导施工过程。为提高煤矿生产安全,必须加强煤矿调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收集煤矿井下或其它工作过程中各方面信息、整理分析并与其它部门分享,从而达到协调、组织的功能,增加煤矿产业效益。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也在进一步改革。在调度系统发展的前期阶段主要是单机管理系统,在单机管理阶段主要以表格形式收集信息,使用AutoCAD软件对设备等进行图纸设计,并且可以进一步扫描图片从而达到信息储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单机管理系统不能够及时处理最新信息,并且信息保存也不完整。煤矿井下工作必须根据有效信息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后期阶段发展主要是网络管理,作用主要是针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文件等及时调度管理。
2煤矿井下调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煤矿企业调度过程中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工作效率低、信息统计功能不完善、报表与调度台账无法及时核对、无法实现动态查看,本文从这几方面介绍煤矿井下调度管理中的问题[2]。
2.1调度系统工作效率低
煤矿生产调度过程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目前煤矿企业调度管理系统工作效率仍然比较低。煤矿生产调度系统由于技术操作不完善,企业不能够将现代网络技术应用在生产过程中,所以生产过程信息不能及时被应用,导致数据不能被集中,而且还可能出现信息记录错误。在实际煤矿生产过程,煤矿调度过程中由于参与工作的部门的单一性,不能够及时有效整理调度信息,而且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降低了调度系统的工作效率。
2.2信息统计功能不完善
由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特殊,调度管理人员更应该做好信息及时统计工作。在实际煤矿工作中,调度信息不能集中处理、无法及时共享信息,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对煤矿事故安全事件无法做出正确解决方案,从而直接影响煤矿工作的安全性。
2.3报表与调度台账无法及时核对
目前调度管理工作中虽然已完成了对数据的基本收集及处理,然而由于无法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导致数据与调度台账无法及时核对,无法完成实际统计、组织和协调功能。科学分析解决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取决于生产调度日报、井下生产状况、工作调度记录等多方面。
2.4动态查看功能无法实现
图形信息管理能够满足煤矿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但是目前调度管理系统无法体现该功能。网络设备不完善,无法将实时动态图应用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过程中。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设备技术落后,不能够满足现展对于数据处理的要求。
3建立基于TD-SCDMA无线通信的调度管理系统及优化
信息化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象征,计算机技术已普及在各个产业生产中,作为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成分的通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通信技术不再仅限于一个产业,它的发展带动各个行业的进步。网络信息处理方式由终端主机转变到服务器方式,对于数据信息的处理,也从单一封闭式转变为多元开放式,在调度管理系统发展过程中,也推动中国各产业进一步发展。为进一步推动煤矿井下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要建立相应的通信技术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安全生产的状况下带动煤矿经济健康发展。将通信技术应用在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能够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规范煤矿生产过程,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3.1通信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优化
在完善煤矿调度管理工作中,企业首先应了解目前国内外在调度管理系统工作方面的发展,积极研究先进的管理技术,然后针对自身企业特点及生产过程具体分析,采用科学合理的信息调度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根据现代的信息化技术,采用TD-SCDMA无线通信技术,将煤矿企业信息传播与语音、视频等结合在一起。通信技术与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有利于人员了解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并能够及时有效指挥现场情况。煤矿生产中使用的通信技术TD-SCDMA,它的发展应用基于3G移动互联网、光纤网络、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应用过程中,TD-SCDMA应该在系统容量、网络复杂度等方面优化。系统容量减少后,各个部分可以在同一个设备中完成各自功能,实现集中调度信息处理[3]。
3.2调度管理系统与TD-SCDMA矿用无线通信的特点
在施工过程中,系统利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和电信工程设计,建成TD-SCDMA无线专网,可以实现井上和井下3G移动,以保障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更换设备等,使煤矿施工能够顺利进行;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利用先进的无线设备进行信息交流,利用信息收集和分析功能达到即时通讯的目的,保障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管理人员指挥煤矿施工各阶段;利用调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资源合理分配,根据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实际生产情况合理分配劳动力;能够有效储存数据,有利于查询收集到的数据;系统可以对各用户进行多点漫游转接;通过建立完善多网调度系统,能够对用户进行多级管理[4]。
3.3煤矿井下通信技术的基站设计
TD-SCDMA3G通信系统在煤矿调度管理中安装完成后,要不断进行测试及优化,使其能够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发挥实际功能。针对煤矿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考虑TD-SCDMA3G核心网络系统、3G基站在井下环境的应用设计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优化发展。3G移动通信系统和地面信息运营结合在一起,形成调度信息管理系统核心部分,在进行井下通信技术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对通信技术基地的科学合理建设。井下工作环境恶劣,为保障施工安全,所使用的通信技术设备和其它设备都要符合国家规定安装使用标准。在煤矿行业发展过程中,调度管理系统是整个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的指挥中心。调度管理系统将各个部分的信息集合在一起,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分析。目前阶段煤矿行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应该不断更新及完善调度管理系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快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带动了煤矿产业安全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4结语
网络信息化煤矿管理系统已成为煤矿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保障煤矿井下生产的安全性,必须要建立、完善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信息系统真正运用在实际生产中,提高生产效率。针对目前中国煤矿生产现状及问题,相关人员需要完善调度管理信息系统。通信技术在提高生产安全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煤矿生产工作效率,利用无线技术,能够延长系统使用寿命,能够更好地做好各系统间的协调工作,从而为煤矿工作生产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
作者:郭延玲 单位: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辛置煤矿
参考文献:
[1]朱丙月.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煤矿现代化,2009,3(3):32-35.
关键词:
通信工程;通信技术;信息传输;有效管理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让人们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通信工程技术应当也必将会成为通信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每个人在生活中离不开通信技术的应用,其传输的速度影响了人们信息的接收速度,其传输的效率对于信息的有效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对信息传输进行不断研究和探索,以期能够提升信息传输的高效性,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因此,加强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只有做到高效管理,才能让信息传输的质量得到可靠性保证。
1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类别
我国对于通信工程技术已经开始实行了放开的政策,鼓励很多企业进行通信工程技术的研究,鼓励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参与到市场经济竞争中。当前对于通信企业来说,主要包括的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类别,主要包括无线信息通信技术、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几种,这几种传输技术具有自身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不同的份额。无限信息通信技术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无限空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和交换,其于近些年发展迅速,并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欢迎,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目前,主要的无限信息通信技术包括WIFI技术、LMDS技术、WMN技术。国家对这些技术采用了积极鼓励的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是过去几十年非常重要的通信技术,虽然近些年无线传输技术逐渐兴起,但是其自身的价值依然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客户和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此技术主要是使用通信公司所提供的信号网络,与用户端进行连接,通过有形的电力线实现信号的传输和用户的信号接收。人们运用此种技术可以实现网络连接,拨打电话以及可视通话等等内容,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此种技术信号接收较为稳定,人们使用也较为方便。移动网络通信技术使宽带技术中的进步表现,也是通信工程技术的重大突破。目前对此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是3G技术、4G技术,包括未来的5G技术。此技术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但是,此技术目前来说发展还有不完善之处,比如4G技术,并且覆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光纤通信技术是利用光导纤维实现信号传输,进行信息传递。此技术的应用具有传播速度快、信号稳定的特点,在使用中也非常广泛,并且是传输系统的主要研究方向。
2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中的问题
2.1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存在的问题
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进行管理,需要对其组织进行管理,通过组织的管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管理中运用各种管理职能,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以保证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实际管理过程中,因为其职能的局限性,领导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限制,使管理工作的开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通信工程信息技术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以及通信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流失。
2.2安全问题
网络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人们在网络中所进行的各种技术和言论都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这就给网络的安全和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建设造成一定隐患的存在。加上技术人员技术的局限性,无法在进行技术传输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导致了通信工程在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漏洞,而这些漏洞成为很多不法分子进行工程攻击的切入点。因此,加强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中的安全措施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阶段,通信企业虽然在此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其安全问题依然存在,通信企业对于通信的安全性还无法做到切实保障。
2.3传输线路质量管理问题
在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传输线路的管理是管理中的重点,也是管理中的难点。当前局域网络的传输线路一般都是依靠外包的线路来完成,这就给线路的质量问题埋下了问题的存在。加上很多企业对于线路的管理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导致传输线路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技术人员自对线路的研究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传输线路质量管理也同样是管理中的一个问题所在。
3有效管理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策略
3.1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技术管理
通信企业要提高管理的水平,必然离不开管理人才的依赖。因此,通信企业要高度重视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通信企业可以通过与高精尖企业建立合作的关系,输送企业人员到高精尖企业进行学习和深造,一方面让企业人员提高理论学习的重视度,另一方面增加企业人才进行实践的机会。其次,通信企业在工作中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方向,做好通信领域技术新动态的跟踪,在进行人才素质培养的同时做好技术传输质量的提高。同时,通信企业还要加强对于技术的管理,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提高技术传输的管理水平。
3.2提高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安全性管理
加强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安全性,能够让客户对于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产生强烈的信心,并带给人们放心的用户体验感受。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安全性包括的内容较多,比如对于故障的排除,对于漏洞的自我修复,对于潜在危险的防范等等,都是其安全性所囊括的范围。通信企业在进行安全性建设方面需要纳入到管理的范畴内,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传输安全管理方面的建设。通信企业要对技术传输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漏洞,并及时进行漏洞修复,保证通信技术传输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同时,通信企业要积极运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相应的重要文件的恢复功能,让用户的重要文件得以保存。
3.3加强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设备、线路管理
在通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传输设备和线路进行有效管理,摆正设备和线路在进行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时候,能够提供强有力的可靠保障。线路是整个通信工程的主要架构,因此通信企业要对设备、线路的质量给予可靠保障。通信企业在对设备、线路的管理应当设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坚持落实到人的责任制度,保证管理人员的切实负责。同时,通信企业还要对设备、线路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保证其所使用的设备、线路均为合格、高质量产品,从而保证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可靠有效。
4结论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是整个通信行业的重要生命,其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加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更加关系到整个国力的水平的提升。通信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提高通信传输的高速、高效,让通信技术更好的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通信环境,让我国的通信技术获得长足的、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邹宇 王金夺 陈轶群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庆鑫.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策略[J].通讯世界,2015,9:40-41.
[2]朱通.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490.
随着信息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通信工程应运而生,其主要包括移动、网络以及光纤的通信等,将光纤这一人们原本陌生的领域应用于宽带中,为人们的通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在随处可见的移动电话,网络等都是通信工程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通信工程的发展推动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让人们在传递信息或者得到信息上更加的随心所欲,因此,也许我们不了解通信工程这个名词,但我们却在时刻享受着其带来的便利。
一、通信工程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以及实用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从产生通讯信号,传输信息、交换信息以及处理信息,到通过计算机进行通信、光线进行通讯等的理论层面以及应用层面都属于通信工程的研究领域。而且与其他的专业学科相比,通信工程专业对于时效性的要求都非常高,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在培养通讯工程人才方面,应该结合社会上对于通信人才的要求以及通信工程本身的特点,从理论以及实践两方面来对通信人才提出要求。通信工程从业人员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各大高校,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开设了通信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无论从数量还是招生规模上都在逐年的扩大,从最初的老牌的通信工程院校一枝独秀到现在的各大高校齐头并进,足以看出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现在大部分的综合类高校以及理工类院校都已开设了通信工程专业,对于通信工程人才的输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问题集中于各大高校的教育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强化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1.通过分层教学来完善人才培养
比如对于专科的学校,学生主要是从事相对基础的生产环节,因此应当将重心放在职业教育上,使学生在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技能的培养。而对于本科学校的教育来说,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的要求就要更加的全方位了,要求将学生培养成理论、应用以及工程技能的全方位人才。
2.通过教学课程的设计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对于专业教学的课程的设计,首先要求课程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这是由通信工程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通讯工程对于时效性的要求非常的高,如果课程的设置还是停滞不前,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专业形势,因此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来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的人才需要能够在掌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想法,这才能够我国未来通信工程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就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通信工程技术管理的要求以及设想
通信工程的技术管理简单的讲就是在通信工程行业中所包括的管理工作,要求管理者除了自身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之外,还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领导自己所在的团队完成规定的任务。因此,技术管理所要求的是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的结合。在通信行业来看,涉及通信工程的单位适应整个行业发展的要求,逐渐引入了项目经理负责的制度。这个项目经理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技术管理中的管理者,要负责施工项目这个团队的管理,在施工项目活动的进行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各种新型通信技术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增加了通信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与此同时各大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更加的激烈,对于控制成本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就给通信行业的项目经理的责任以及管理技能方面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现在大部分的通信行业经营者采用的都是职能性组织结构,而这种结构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笔者认为矩阵型的组织结构更加适合高速发展的通信市场。
1.职能性组织结构的特点
职能性组织结构的好处在于能够使组织中不同专业的能力得到发展,更加有利于专业人士的职业发展;但是其弊端在于对于整个项目缺乏整体的控制,无法对于客户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响应不够灵活,由于项目的整体目标与不同职能部门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因此整个结构在出现问题或者接收到客户的新的需求时反应迟钝,不能在最快的时间进行调整。
2.矩阵性组织结构的特点
矩阵性组织结构的优点在于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良好,项目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顺畅,能够为项目提供更为专业的技术支持;而其缺点在于需要两个负责经理,需要进行双重的汇报,对于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要求提高。而如果项目经理与职能经理之间能够目标一致,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而在目前通信行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要解决对于客户需求的响应问题,矩阵性组织结构更为合适。
三、通信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通信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稳步持续发展的阶段,无论是是从整个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为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来看,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其占据的市场份额仍在不断的提升。因此,我们要把握现在的发展良机,创造更高的效益,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
1.实现无线宽带技术的广泛应用
将无线宽带技术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推动无线城市的发展,从微观方面来看,人们用手机来进行沟通变得畅通无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利;从宏观方面来看,对于整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信息现代化发展都有长远的意义。
2.完善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光信号的传播以及通过节点来进行转换等网络技术在日后的通信工程发展中的实用,这不仅需要相关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还需要具备科学规范的网络通信管理能力。通过完善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提升整体的运行速度,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便利。
3.促进IT行业的发展
IT行业带来的便利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比如网上购物等的兴起,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而通过通信工程来完善IT行业的发展将会扩大通信工程的覆盖面,使其作用能够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结语
通信工程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就要在充分了解通信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提高通信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了解市场的需求,并要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合理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的通信工程业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通信技术;煤矿生产;系统;运用
煤炭在我国国民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煤炭的生产调度技术管理的水准,成为保障煤炭产业发展的基石。虽然通信技术已经在我国的煤矿生产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但是在整个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上仍然存在分散性、不连贯、不系统等缺点,不能通过运用通信技术获取相关生产信息,从根本上解决煤矿生产过程中所衍生的各项问题。因此,目前亟需将通信技术运用于我国煤炭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去。
1通信技术在我国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的运用前景探析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14年煤矿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3%和14.3%,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别下降12.5%和10.5%,连续21个多月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说明目前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的形式呈现逐年好转趋势,但是,当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煤炭主产国相比较,我国仍有10倍的差距。深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煤炭地下开采量占比高达95%之多,小煤矿占比多,灾害频发,另一方面,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不够完善[1]。因此,我国亟需利用通信技术实现这一目标。随着通信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受益良多,我国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中的运用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煤矿的安全生产中,煤矿生产调度是核心工作。传统管理模式中,电话是获取各种生产动态的主要途径,日常各资料统计汇总工作是以手工记录为主,存在着工作琐碎、信息传递不及时、误差大、记录方式不统一、不规范等缺点。基于通信技术构建一个煤炭生产调度管理平台则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以上问题。
1.1煤炭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利用VPN构建一个煤炭企业的内部加密网络,厂矿领导通过对整个VPN网络的控制来实现整个内部网络的有效运行[1]。在内部网络中,各生产部门或者科室是相互连接,相互监督的关系。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计划科、安监科、通风调度、综采队、掘进队和其他有关部门通过内部网络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完成生产调度信息的各部门采集,获取产量、掘进进尺、外运、瓦斯抽采、煤炭洗选、安全情况通报等信息。其通信连接方式如下页图1所示[2]。
1.2系统功能简介
1.2.1实现数据的分布式上传在保障煤矿日常安全生产、作业人员自身安全上,煤矿重大灾害预警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3]。普遍应用于各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瓦斯实时监测、报警与断电系统等,在预警方面不能及时预警,不能满足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性的保障。因此,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非常迫切。而基于通信技术构建的生产调度系统平台可以通过检测,掌握各项安全信息,并汇总上报,以备管理人员及时作出反应。各班次的生产开采情况由采煤队和掘进队通过系统本队组上报数据;生产计划由生产计划科组织信息上传;矿井安全动态、通风情况、瓦斯情况由安监科统计上传。
1.2.2优化数据统计分析方式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如日、周、旬、月、年生成煤炭产量、掘进进尺、安全情况等数据,使各生产管理部门及时地掌握各项生产信息,对已经存在的生产问题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根据已有数据,及时对煤矿生产过程进行不断完善。
1.2.3合理分配各项资源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可对作业劳动力,设备、雷管、炸药的使用进行合理调配,既保障了供应,也实现了节约生产,同时可保障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性。
1.3煤矿生产调度信息的生成系统平台可以根据各个单位填报的调度信息日报表,全面系统地显示出全矿的生产情况,相比传统的记录方式而言,查找方便,错误率也大大降低[4]。各项数据清晰明了,对于有关部门和领导及时掌握相关的生产信息非常有意义,极大减少了信息处理者的工作量,也有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上报。
2利用通信技术构建煤炭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应用实例解析
2.1生产管理调度系统中全矿井安全生产信息调用目前,通信技术在全矿井安全生产调度、避险和应急救援中得到较好的运用。如,基于矿井无限传输衰减大、发射功率受限制、设备体积小、抗干扰能力强、防护性能好、电气防爆、电源电压波动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提出多基站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矿井移动通信与应急通信系统性能要求和方法,研制成功了基于WIFI的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等。这种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井下人员与地面沟通联系,及时解决生产等相关问题。该信息可由安监科进行报送,保障矿井安全信息的及时通报、共享。
2.2生产管理调度系统中井下人员位置的监测通信技术在全矿井安全生产调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防止工作人员靠近危险区域,对事故采取应急救援,而且可以考察作业人员的出勤率等,为煤矿的安全生产调度提供了保障。基于GPS信号无法覆盖全矿井,以及无线传输在矿井巷道的传输过程中衰减大等,通信技术已经在煤矿井下人员位置探测系统中得到运用。其技术要求体现在:识别卡与分站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应大于10m;识别卡位移速度要大于5m/s;识别卡并发数量要大于80个;系统漏读率要小于10-4;识别卡数量要大于8000个等等。其装备要求体现在:将分站安置于每个人员出入井口、开采重点区域出入口,以及以下盲巷等限制区域;为了准确监测持卡人员的移动情况,需设置2台以上的分站或者天线,并且在巷道分支处设置分站或者天线。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利用生产管理部门和厂矿领导及时跟进人员位置信息,做到人员监管实时监测,心中有数。
2.3通信技术在煤炭安全生产远程监控系统中的运用目前,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被使用的煤矿供电、排水检测系统,胶轮车运输监控系统,轨道运输监控系统等,充分保障了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有效减少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减少事故发生率、生产工人死亡率、百万吨死亡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项信息的及时报送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助于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实时信息进行合理判断和决策,保障厂矿生产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党文刚.通信技术在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4(12):9-40.
[2]夏智.煤矿生产调度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C]//第21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3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煤炭学会,2011:672-676.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交往的日益密切, 通信所涉及到的业务和种类越来越多。企业为了增强科技水平,加强企业竞争实力,就要加强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加强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节约各种能源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要认识到这种管理上的不足和缺失,找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解决策略。
一、我国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发展的现状
1、波分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技术对单模光纤低损耗区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带来巨大的带宽资源。由于每一信道光波的频率都是不同的,所以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区分为几个小的信道,然后在将光波作为信号传输的载体,发送端使用分复用器,把不同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到一起,再送入同一根光纤当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使用一波分复用器使这些不同波长表达的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区分开来。因为不同波长的光载波的信号在不考虑光纤非线性情况下,可以当做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在同一根光纤中可以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
2、光纤接入技术
光纤接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满足人们的信息传递需求,不仅在传输网络上要保持带宽,还要求对用户接入部分引起足够的重视。
光纤接入技术是实现信息有效传输的关键技术,在光纤接入当中,光纤到达位置是不尽相同的,有多种不同的应用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FTTF,即光纤到户是光纤接入的常见最终方式,这种方式提供的是全光接入,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宽带特性,为用户提供不受限制的带宽,充分满足用户的宽带接入要求。当前,国内的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FE或者GE的带宽,这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也是比较理想的接入方式。
二、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在管理上的问题
1、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在传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不能很好的实行有效管理,工作人员面对日益变化的传输技术应变能力普遍不高,这些都影响了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水平,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管理不重视安全性
由于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在网络构建时,往往会出现很多容易被忽视的漏洞,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上没有加强对网络维护的安全性建设,致使在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和故障,所以,提高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的安全性是企业发展和管理的重点工作。
3、传输线路质量管理不强
局域网络的传输线路维护一般都依靠外包的线路来完成,线路的质量以及线路管理水平以及相关企业的具体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都直接影响着传输线路的质量。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对传输线路质量的提高不够重视,没有加强对其管理和研究,这些都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策略
首先,企业要确定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目标,认识到提高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水平对于实现企业内部的安全维护、一体化管理、有效监控与预测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方面工作的积极改进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收益。
1、加强对传输设备和传输线路的管理
在传输设备上,为了保证传输设备性能的稳定性,企业在进行通信网络构建时,利用各种无线监控设备,科学统筹方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提高网络的运行质量,提高其性能水平,力求避免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差别所产生的运行故障。这样做有利于降低设备维修成本,使网络的运行达到市场化标准和国际化水平。
在传输线路上,采用质量高、性能好线路运行方式,增强系统中传输线路的故障排除以及自我修复功能,在系统维护中做到预防为主,修复为辅,即便出现了各种传输问题,也能够在很少的时间内完成自我修复,减少问题对网络正常运行的影响。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先进技术
为了更好地实现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实现在系统运行中各种维护、监控、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就要在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相关的信息传输资源和各种先进的传输技术条件,促进通信技术传输的速率和效果。在具体方法上,应做到:
(1)在人才、技术方面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水平,企业要重视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比如,定期对从事信息传输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通过这些质量的提高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实力。另外还要注重对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的引进,借鉴发达国家在通信工程技术传输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来提高自身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内涵。
(2)在管理中做好目标规划
目标规划是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了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指导企业在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中的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提高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水平,企业要重视对实际工作的研究与分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准确数据,建立数据模型,还可以吸取和引进先进管理部门的规划经验,结合本企业的发展实际来综合利用。
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安全管理,是提高通信工程传输速度与传输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对故障的排除功能、对漏洞的自我修复功能、对潜在危险信息的预测防范功能、对重要数据的多重备份与保存功能等等。为了实现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这些内容,就必须不断研究和开发新技术,促进传输产品的不断升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在使用通信技术和传输技术时的安全性要求。
建立严格制度。制订网络建设方案、机房管理制度、各类人员职责分工、安全保密规定、口令管理制度、网络安全指南、用户上网使用手册、系统操作规程、应急响应方案、安全防护记录一系列的制度保证网络的核心部门高安全、高可靠地运作。从内到外,层层落实,动态管理,适应新的网络需求,如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应用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调整网络的安全管理策略。
四、结束语
通信领域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通信工程建设全面开花,在一些从事通信建设的企业中,只重效益不顾安全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安全生产上投入远远不够,经常发生通信中断、人员伤亡的事故,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也给企业和个人造成带来伤害。但是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水平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只有通信传输技术的开发商和经销商要根据产品应用的实际情况以及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中的问题研究,来制定以提高企业通信传输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鸣.光纤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最新发展动态[J].科技创新导报.2013(01)
[2]张帆.无线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2012(15)
通常情况下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监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静态监管模式;一种是动态监管模式。静态监管模式是通过对城市住房公积金的各类业务,如财务、统计报表等进行审核来完成的。管理部门通过对数据的汇总,报表的分析,以此来掌握各地住房公积金的运行状况。而动态监管主要分为定期与不定期的预警查询进行监管。定期的预警查询是通过预先设定的参数,各级公积金监管部门对各个城市的的公积金管理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查询,根据预警反应情况对相关城市所反应的数据进行跟踪,当发现数据问题时进行详细记录,并通过信息系统传送到上一级公积金管理的数据库之中;不定期的预警查询是各级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根据需要设置查询的条件,不定时的对部分城市的住房公积金的某项数据进行查询,并将信息下载到监管部门的数据库之中。把信息技术用于住房公积金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管理结构与流程的优化与整合,不受时间、空间与部门的限制,使监管工作更具高效性,是提高服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最终形成一个高效、廉政、公平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二)住房公积金的数据管理模式
在我国的现行管理模式下,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与监管的职能不同,对住房公积金的数据管理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住房公积金的数据存储一般都是城市住房公积金的管理部门,而其监管数据分别存储在省、部或市住房公积金的监管部门。
(三)信息技术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缴存单位与职工的关系更加密切,运用信息技术对住房公积金进行管理,是基于缴存单位与职工的需要为出发点,实现了住房公积金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一方面,使各方面的服务更加快捷,对职工的意见反馈与需求能作出及时的反应;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外向型的服务功能,运用高效的信息网络,把信息迅速、准确的传递到缴存单位与职工,有效的减少查询信息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同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加强了公积金管理的透明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管理住房公积金的必要性
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发展已为信息技术的引进奠定了基础,随着公积金数量的增加,以计算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运用信息技术管理住房公积金创造了先决条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公积金也迅速增长,要想管好巨额的公积金资金,需要有强大的管理软件、信息系统来支撑住房公积金的良性使用和发展。同时,运用计算网络技术是实现公积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信息时代公积金管理的必然需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公积金管理网站,作为公积金信息公开平台,能有效的与缴存单位、职工进行交流,既能自我宣传,又能形成公开的监管平台。网站的开通是公积金公开的重要保障,也是顺应民意,接受社会监督和自我完善的公共平台。同时也是信息化的环境下,住房公积金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之中,是提高其管理质量,确保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主要手段,如何把信息技术运到管理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结构设计
根据住房公积金网络的实际需要,包括省、部、市各级管理网络在内,在线上由省、部级的住房公积金的监管部门,通过专门的路由器组建公积金专网。在各省市之间依托专网进行网络连接。在硬件设施上有帧中继(FR)线路、防火墙、安全隔离网闸、路由器与物理隔离卡等。
(二)网络技术应用分析
在住房公积金的网络监管中,需要把各种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进行科学的结合,形成一个由省、部、市三级组成的具有保障性、安全性的网络系统。
1.运用帧中继技术进行监管网络的建设。
帧中继技术是基于分组技术、数字光纤线路技术之上建立的,其终端的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帧中继技术是使用一组规程把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送。各省、部级的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通过相应的监管网络组建这一监管系统,进而保障各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安全与互通。
2.运用防火墙技术为公积金网络提供安全性、可靠性。
防火墙是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最安全的联系通道,通过网络安全入口的检测站。通过事先设定的安全准则,对内部网络进行安全保护,同时通过过滤或者是技术对数据进行选择性的通过,对于非法访问进行有效的拦截,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在抵御外部入侵的同时,有效的阻止了内部信息的外泄。运用VPN技术是远程网络传输中最具保密性与完整性的防火墙技术,把此技术应用于公积金信息网络之中,使得住房公积金的网络监管平台更具安全性、可靠性和便捷性。通过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信息在网上的传输更具安全性,同时也有效的预防信息被伪造、篡改,即使信息被泄漏,也不能破解,进而使公积金的运行环境更具安全性与可靠性。
3.把安全隔离网闸运用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之中。
安全隔离网闸也是一项网络安全保障设备,使用该设备可以使城市住房公积金内部网络与管理部门进行隔离,能有效的避免对内部业务网络进行非法访问,是提高内网络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
4.运用物理技术对网络进行隔离。
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网络系统又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为了确保内网不受外网的影响,保障信息的安全性显得尤其重要。运用物理隔离卡,对内外网进行隔离。也就是当用户在启用外网时,把内网的硬盘关闭,或者是在启用内网时,关闭外网硬盘,这样一来保证在同一时间段内只一个盘与相对应的网络连接,另一端则被切断,进而实现了内外网之间的物理隔离,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395-01
前言:本文结合电力通信的特点,首先分析电力通信机房管理的实际需求,提出一套应用RFID、传感器等技术的解决方案;然后针对安全管理主要需求,设计一套电力通信机房管理系统,重点设计机房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提升电网通信机房管理水平,全面保障电力通信安全稳定,保障电力重要业务的正常运行。
1.RFID技术应用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能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和传输特性,对静止或移动物体进行自动识别。一个完整的RFID系统的硬件通常由射频标签、读写器、读写器天线和计算机等组成。RFID技术最常见的应用是通过一个识别码唯一的标识一个物体。这个识别码信息存储在附有天线的集成电路(IC)里,IC和天线一起封装在电子标签中,再将电子标签安附在待识别物体上。当工作时,由读写器读取出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将其传输给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将该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或者在数据库中找出与该信息相匹配的信息,再进行相关处理和操作。电力信息通信作为供电企业重要的发展基础,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和电网调度自动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承担着生产经营等多方面业务的信息传递与交换。中心机房作为电力信息通信网的核心节点应当加强管理,保证中心部位的安全可靠。
2.电力通信机房管理RFID技术需求分析
把传感器嵌入到RFID芯片中,可以记录物品所处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信息;也可以视为将RFID嵌入到传感器中,这样,RFID在传感器网络中就充当了传感器标识和通信协议的作用;或者将执行器件集成到RFID芯片上,从而使RFID具有了控制功能。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中,无线射频识别作为物联网最底层的基础性构件,是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中所有的个体“身份”信息都需要RFID、感应器等基础产业支持。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且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信息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并对物品(商品)进行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最终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3.设备安全管理
电力通信工程中人员安全管理是很重要的。通信机房应对进出机房的人员进行控制,只允许通信运维及管理人员进行正常检修维护工作。并具备远程可视化监控的功能,可以对现场工作的时间地点、工作情况进行监护和指导。还应该注重设备机房的环境温度管理。通信机房应具备24小时监控功能,随时机房内部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进行监控,以发现意外情况及时处置。通信设备对机房的温度有着较高的要求。温度偏高会使机器散热不畅,使晶体管的工作参数产生漂移,影响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严重时还可造成元器件的击穿损坏。通信设备在长期运行工作期间,机器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较为适宜。湿度对通信设备的影响也很大。空气潮湿,易引起设备的金属部件和插接件管部件产生锈蚀,并引起电路板、插接件和布线的绝缘降低,严重时还可造成电路短路。空气太干燥又容易引起静电效应,威胁通信设备的安全。一般说来,机房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范围内较为适宜。通讯机房要严格执行消防防汛管理要求。通信机房应应装有温度烟雾感应器及防火报警探测头,在遇火情时系统自动报警,及时采用灭火器扑灭火源。通信机房还应有防漏雨、漏水报警装置,在漏雨、漏水时能够及时报警避免设备进水短路损坏。动力电源管理也应该注意,通信机房应使用双路电源供电,在一路电源中断的时候可以人工切换到另一路。并且对电源、蓄电池各项参数、各设备负载情况有实时监控,便于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根据以上需求进行分析,需要完成两个系统的设计。一是应用RFID及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对环境温度、烟雾防水、动力电源等各类信息分别进行采集,通过无线信号传输至机房管理系统,设计一套高效的动力环境监视系统;二是需要设计一套门禁及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发放相应技术管理人员RFID卡片,辅以视频监控的实时监视,对人员进出、机房内工作状况进行实时监视与管理。所以为了保证通信机房正常运行和设备控制的安全性,我们需要对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对潜在的技术问题进行预防,在通信机房正常运行阶段保证一切设备的完好,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
4.电力通信机房管理系统设计
通过在电力通信机房内大量增加各类型监控数据采集点、视频监控点,对机柜及其内部设备等固定资产加装RFID电子标签,机房出入口及机柜内部安装RFID识别设备等手段,再结合设备管理一体化监控平台,实现设备全面可视和信息实时更新,能够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设备资产的使用流动情况。监控层由各类型传感器、IP高清摄像机、RFID标签、RFID读写器、天线等部分组成一体化监控系统,同时,通过RFID盘点系统,也可以实现备品备件库房管理。机房门口配置特定的监控装置,主要由专用天线和读写器组成,设备出入机房时,实时记录设备的信息并传输到监控系统;RFID手持读写器主要完成设备信息在系统中的初始化存储和设备巡检工作。通过手动扫描的方式,读取各设备的信息并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控系统,从而建立了各设备信息的初始数据库,这样管理人员通过手持设备读取设备标签信息可迅速了解设备的状态,提高了效率。部署一套门禁系统,通过RFID身份验证卡实现对机房主要通道的人员控制并记录;在机房关键位置安装高清IP摄像机,协助对现场设备状态、人员工作情况加以监护和管理;利用远程可视化便携终端实现对现场操作的技术支持和协助。温度探头和电压电流传感器安装在设备的表面,烟感探头、水浸告警绳放置于机房内适当位置,主要对设备的温度、烟雾、水浸、电压、电流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整体设备监控系统部署在后台的中心服务器上,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设备的信息,管理人员通过监控终端可实时地了解设备的状态信息。
总结:电力通信作为电力行业的专用通信网,是随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用来传输电力专用业务,以保证电力专业化生产正常高效地进行。电力通信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设备安全可靠,保障电力业务正常运行。因此,电力通信机房的管理要求也就更加严格,需要有更加实时、全面的信息监控手段和管理措施。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电力通信行业不可避免得还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所以更要积极发展技术,培养更多的技术方面的人才,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并且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保障我国的电力通信工程质量,为国家建设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通信管理局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通信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6200
国内刊号:23-1521/TN
邮发代号:14-29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07-01
随着我国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已经和世界先进水平越来越近。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光通信技术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主要是大规模发展的SHD技术;第二代是以MSTP为代表的技术;第三代也就是现代较为典型的ASON技术。第一二代的光通信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至于第三代技术,虽然也应用了近十年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1 ASON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作为新一代的光通信技术的代表的ASON光通信技术是通过信令控制实现对用户发起的业务请求等内容的建立或者拆除,使交换和传送融为一体的新技术。ASON光通信技术是在第一二代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仅继承了第一二代通信技术的优点,还可以解决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快速提供电路、快速传输电路以及快速对电路进行恢复和保护这三个问题。随着社会平均用电量的不断增加,对于电力光缆的应用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这种网络格局的形成为ASON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理平台。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的发展对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在不断增加,使用ASON光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电力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传统的SHD技术相比,ASON技术在快速布置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可以给电力通信系统提供分布式的网络控制能力。并且,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用ASON技术可以提高电力光传输网的质量和性能。
2 以ASON为代表的第三代光通信技术的应用
ASON光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是骨干网和城域网。对于城域网来说,由于我国的城域网的业务量相对较大,对业务调度的动态性性要求比较高,再加上电力业务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在局域网中率先应用ASON技术。城域网的特点就是电路调度频繁、对电路的开通时间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并且数据业务是动态性变化的。鉴于这种特点,在城域网中就可以现在骨干层中应用ASON光通信技术,之后根据城域网的特点,进行逐渐的使用范围的延伸,最终实现在城域网中端到端的光电网络形式。在实际的电力通信系统当中应用ASON光通信技术构建城域网的例子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电力业务逐渐向着专业化和复杂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对各种电力业务之间的关联和流通的要求的增加,这门光通信技术将逐渐投入应用。尤其是对于电力多媒体业务的应用方面,通过使用ASON光通信技术建立城域网既可以实现对业务和网络的保护又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电力系统资源的保护。
3 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用ASON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ASON光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仍然值得考虑的就是在我国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仍然还是第二代光通信技术。因而,在实现这种新旧技术之间的交替使用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应用这门技术之前首先要做好经济方面的评估,选择合适的交替方案,在实际应用时还应注意组网方案以及设备的选择和业务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3.1 组网方案的选择
现阶段在选择ASON光通信技术中使用时的组网方案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方案是以现有的网络技术为主,在现有的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引进ASON的控制平台,并且通过对现有的传送网络的改进,利用现有的网络实现业务的传输;另一个方案是在现有的传送平面的基础之上重新进行网络建设。这两种不同的方案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可以实现对ASON不同层面上功能的利用。因而,在实际的组网方案的选择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建网的功能需要,选择合适的组网方式,之后如果对其他的功能还有需求的话可以在逐步增加。
3.2 设备的选择
在国内目前生产ASON相关设备的厂家主流有华为、中兴、烽火等,相对而言各有利弊。由于厂家较多,为了实现传输网的统一和完整,使得ASON的优势可以被充分发挥就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在进行设备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网络节点的槽位数量多,总线带宽大并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的设备;第二方面,在选择卡板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但是主要的卡板都要使用热备份;第三方面,设备可以满足低阶业务交叉调度工作;第四方面,多个方向的线路应集中在多个业务卡板上,避免集中到一个卡板上容易造成的多方向业务中断的事故。
3.3 业务规划
由于ASON光通信网络技术可以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因而在进行业务规划时要从业务保护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业务保护恢复策略。在进行路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点,业务经过的距离最短;第二点,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跳数最少;第三点,负载均衡。通过注意路径设计的要点保证业务的可靠性;第四点,对ASON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在进行业务规划时要做好相关的网络管理工作,从而充分发挥ASON的作用。
4 结语
ASON光通信技术作为目前较为先进的光通信技术,对于大规模的电力通信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阶段的应用并不广泛,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完善,这门技术将成为构建电力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 任卫辉.电力通信系统中光通信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1,12(11):12-13.
[2] 李信,金,常海娇,等.基于光无线融合的用电信息采集通信系统[J].光通信技术,2013,5(3):55-56.
信息资源在传输中,主要是通过传输机房、机房的内线网络和外线网络三大部分构成。机房内的传输设备有数字音频配线器、PCM设备和光端设备等。机房的内线网络结构一般为星型拓卜结构。
机房的配线主要有内部和外部的配线架及配线卡位等设备,这些设备根据通信协议的设置进行逻辑链接起来。外线网络主要由光缆路由器以及电缆路由和路由器上的人井、管孔等设备构成。这些通信设备相互之间的链接关系如图1所示。
二、信息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前面对于信息资源传输的结构和特征的深入分析研究,文章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已比较成熟的空间定位信息系统(GP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进行系统整合。在基于局域网络设计并实现了通信传输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实现了基于城市电子地图和数字化的通信机房专题图对通信传输资源的信息化、可视化管理。系统研制的主要意义在于改变通信站现有工作管理模式,把数字化工程纳入到日常通信管理中。信息通信系统就是利用GPS、GIS和MIS三者,结合计算机技术,在软件上实现对信息通信的合理管理。
(一)信息通讯系统的设计
(1)数据库的设计。本系统涉及到的数据库共有两个,一个是存放系统的用户信息的,另一个是资源表。用户信息库的设计较为简单,用户的信息不外乎用户名,密码,和一个有关权限的标识。
资源表的设计相对来说复杂一些。由于我们这个系统不单是一个能查询的系统,还是一个能对设备资源进行分配的系统,所有资源表的整体结构还是要以设备的端口为主,要让用户的资料来与设备的端口来匹配。所以数据库中的每一个表项应设计成某台设备的一个端口,这个表项中还应包括的有对端端口,与之对应的DDF端口,这些在设备开局时就确定了。还有就是当这个端口被分配给某条电路后需要加上客户的信息,电路的类型等一些其它的信息。
(2)主要界面的设计
①登陆界面。登陆界面主要完成用户的鉴权和登陆。首先设计好登陆页面的布局,而后用Dreamveaver按照设计布局设计一个静态网页,在静态网页中加入两个文本输入框接收用户的登陆信息。用户确认登陆后系统将登陆信息和用户信息数据库做比对,如果合法则将页面跳至首页,如果不合法则返回登陆页面重新进行登陆。②查询界面。查询界面的功能就是接受用户发送过来的查询条件后,跟据条件在资源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而后将满足条件的所有记录进行显示。通过我们长期的实践,日常工作中查询的方式不外乎按设备端口查,按DDF查,按客户名查和电路带号查,前两种是基于设备的,后两种是基于用户的。查询功能的实现对于查询的条件要求很高,因此一定要将接收条件与数据库中的项目进行对应,为了辟免由于用户输入不规范而造成的错误,我们采用了下拉菜单的单选形式,这样就保证了与数据库数据格式的完全对应。查询的结果采用列表的形式进行显示,为了使显示的信息便于查看,只对重要的项目进行显示,这就相当于列出一个提纲,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电路的全部信息可以将相关客户名作为条件查询全部路由,这就是后面将要说到的显示页面。③显示界面。由于初次查询得到的简单结果不对单个电路信息进行完整的显示,所以在每个查询界面中的结果后增加一个链接,链接将该条信息的用户名送至显示页面,而后通过此用户名对资源库再次检索,由于电路名是唯一的,数据库的返回值即是该电路的详细信息。④调度页面。调度页面接收用户输入的所需电路的始端局和终端局,用户完成提交后,系统计算始端局和终端局都需要哪几个局做跳接,而后搜索数据库,逐段的找出空闲资源进行分配并将分配结果显示于页面当中。同时还需设计一些文本输入框,使其出现在分配资源的下方,用于输入电路和端口的详细信息,在用户确认之后,系统将这些信息添加在数据库当中。
(二)信息通信系统的实现
通信传输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制是一项典型的复杂工程,系统数据种类繁杂,研制涉及到通信、数据库、GIS、网络等技术领域。在实际研制过程中,由于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对技术和实际工作业务流程的理解偏差,系统中一些需求以及通信传输资源之间复杂的业务逻辑关系在系统实现之前不能够精确地定义,而且用户对系统需要完成哪些功能(即系统目标)也不明确,甚至在进行系统研制过程中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需求。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仅仅依靠需求分析确定出一套完整、一致、有效的系统开发方案,并且这种方案也很难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本系统实际采用原型法进行研制,其开发过程是一种用户可以完全参与的过程,通过逐步设计的原型进行用户真正需求的开发,同时逐步完善系统功能,最终得到目标系统。根据前面的分析,结合现有的成熟技术。利用Vc++ 6.0结合Mapinfo9.0软件和SQL Server 2000作为底层通信传输的数据管理。这里使用Mapinfo9.0是用用于制作GIS数字地图,Vc++6.0在Map X的协助下,调用Mapinfo9.0制作好的GIS数字地图。所有处理的数据通过Vc++ 6.0的ADO控件来实现对SQL Server 2000数据的管理。系统的实施,解决了通信站设备维护、值勤管理等方面由于通信业务量增大而带来的诸多困难,降低了传输系统资源的管理难度和强度,提高了值勤人员的日常工作效率,使各部门业务人员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数字化管理,满足了通信站对该系统的使用要求。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该系统实现了文件系统管理、GIS 图层管理、GIS地图操作、视图窗口管理、系统的维护、专用业务和信息通信管理等功能。在软件的左边以树状结构列出了各个GIS信息的管理数据,双击目标数据即可弹出查询结果的窗口,能让信息技术通信管理人员快速得到信息资源的详细数据,对数据的管理有着直观、充分、明晰的特点。该信息技术通信传输资源管理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学习,能很好的将通信传输数据进行有序的管理,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在通信传输领域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