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手术中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手术中压疮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4 10:00: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手术中压疮的预防及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手术中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5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17-02

压疮,俗称席疮、褥疮,是指局 部 组 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易发生坐骨结节、足根部等骨质突出部位,常见于长期卧床患者,如高位截瘫患者。不少医护人员认为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的几率不大因而忽视了术中压疮的护理工作。我院一直比较重视术中压疮的预防工作,现将进行总结以供临床护理人员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2年8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实施过手术的134患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74例,年龄13-78岁,平均年龄47岁,平均手术时间为3.1h-3.7h。手术类型主要有:普外44例,泌尿外科27例,骨外科23例,妇科21例,胸外科19例。术中采取了仰卧、侧卧、俯卧、截石等卧位。

1.2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了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否发生压疮将134例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总结有效预防术中压疮的护理措施。

1.2.1术前护理该阶段的护理主要是做好评估工作,及时与患者进行术前沟通,告之相关注意事项,对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皮肤情况、手术方式等进行科学评估。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预计手术的时间、是否需要输血、可能诱发压疮的因素等,以便采取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措施。

1.2.2术中护理在实施手术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做好消毒工作,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保证手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②灵活利用垫,让患者保持合理姿势――术处充分显露、呼吸顺畅、稳固安全。③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鼓励,增强患者信心;每隔1-2h对处于受压状态的皮肤进行适度按摩;临时需要调整手术床位置时,要对患者的身体安全进行充分保护。④将温度调到患者舒适的度数,同时确保患者皮肤的干燥。做好一切细节处防护,避免漏尿、消毒液、体液以及冲洗液等接触到被压皮肤。⑤随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

1.2.3术后护理手术后的6d内是压疮的一般发生期,这其中又以1-3d期间内的发病率最高[2]。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心态,及时合理地对术后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避免术中的压力部位再长时间受压。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指标进行分析,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由于我院采取了有效的术中预防护理,134例患者中只有7例患者出现压疮并且经过及时治疗这7例患者也都康复出院了。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手术压疮是临床的常见病之一,虽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依然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导致术中压疮发生的原因有许多,如患者自身身体条件较差、麻醉、手术时间过长、手术环境潮湿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术中护理工作不足,使患者的身体局部受到长时间的压力,血液循环不畅。临床实践表明,术中压疮预防措施不到位的话,其发病率可达到66%[3],而做好预防护理时,压疮发生率可以降到4.4%以下甚至完全避免术中压疮的发生。

要做好术中压疮的预防护理,第一,需要培养起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感,让护理人员时刻铭记“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第二,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保证每位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有效避免术中压疮的手术摆放。第三,术中压疮预防是一项系统工作,术前评估、术中预防、术后监测这三部分护理人员都要做好。最后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要与实施手术的医生默契配合,尽量缩短手术的时间。

由于麻醉等原因,手术中的患者行为和能力受到限制,无法自行采取措施排除压疮的发生,这就需要术中的护理人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密切关注术中患者的身体特征,帮助患者处于舒适正确的并保持患者受压部位的干燥,从每一个细节上做好预防护理工作,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篇2

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仍是术中压疮的形成因素,其中垂直压力是术中压疮最主要的因素,术中无法改变更加重了垂直压力。但组织耐力亦起着重要作用。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可分为手术室特异性、外源性和内源性这三种。

1.1与患者相关的内源性危险因素

1.1.1年龄 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小组(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ey Panel ,NPUAP)研究证实表明,压疮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据统计40岁以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40岁以下患者的6~7倍[5],老年人发生术后压疮的危险性增加2倍[6],而目前手术患者以老年人居多。

1.1.2体型及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在压疮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营养的供应是任何压疮预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当患者极度消瘦或体弱时,皮下无脂肪组织保护,极易发生压疮。研究表明,当血清蛋白低于30g/L时,压疮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加强营养补充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可减少压疮的发生率。需要注意的是,肥胖也是一种营养不良。肥胖者体表皮肤承受的压力增加,也是导致压疮的危险因素。

1.1.3疾病因素 氧供减少,反应性充血延迟和血流闭塞加快可能使增加压疮发病的机制。另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恶病质、负氮平衡、免疫系统疾病、神经丧失感觉和风湿性疾病等疾病因素也使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率增高。

1.2与患者相关的外源性危险因素

1.2.1压力 即重力是受力面上的垂直作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并与受压时间密切相关[7]。高压形成的溃疡比低压快,当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平均压时会使皮肤及皮下组织血液供给减少或停止而使局部缺血缺氧发生组织坏死[8]。压力超过正常毛细血管界面压(16~32mmHg)的外源性压力可引起毛细血管血流闭塞和组织缺血,而压力、缺血缺氧的时间对压疮发生的影响很重要。

1.2.2摩擦力 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皮肤在固定的粗糙面(如床单、约束带等)上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的摩擦性损伤可比较表浅,亦可累积深部组织[9]。

1.2.3剪切力 正常的皮肤以疏松的皮下组织与肌肉或骨骼相连,当患者斜躺或半坐卧位时,骨处皮肤被绷紧而成为剪切力,将供应皮肤的血管扯扁,如此也可能导致皮肤的缺氧及坏死[7,9]。临床上常见的是床单、衣服未拉平整所形成的纹路与皮肤接触面,也可能造成这种状态[10]。实验证明,剪切力只要持续存在30min,即可造成深部组织不可逆的损害。

1.3与手术室相关的特异性危险因素

1.3.1手术时间及类型的因素 颅脑、脊柱、心脏、血管、肝脏等手术,由于及手术时间关系,是术中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压疮的形成与手术持续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手术进行的时间越长,机体局部受压组织处于缺血状态或低灌注的时间越长,导致受压部位的表皮温度越低,患者长时间固定于一种,损伤的发生率也就越高。Hoshowsky 等认为手术时间>2.5h是压疮的危险指数;Schoohoven等发现手术时间>4h,每延长30min会使压疮发生率增加33%[11],在9.3Kpa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h以上,就能引起压疮。

1.3.2手术因素 手术决定了患者的受压部位,不合理的手术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等,还会使患者受压部位的压力增高,而俯卧位比仰卧位更易发生术中压疮,极大地提高了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

1.3.3麻醉因素 由于物的阻滞作用,患者处于麻醉状态,肌肉松弛,各种感觉丧失,保护性反射作用消失[12],使受阻部位的血液循环发生异常受阻。此外,由于的影响,患者机体会发生反应迟钝甚至暂时丧失知觉的反应,这些都会加重机体组织的缺氧,导致无氧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除,极易形成压疮。

1.3.4湿度和温度因素 体温的变化也是发生术中压疮的重要因素,体温每升高1°C,组织代谢需氧量增加10%,当组织持续受压产生缺血合并体温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求,可大大增加压疮的易感性,而体温过低时,外周血运不良,末梢血运循环障碍,导致受压区域血供减少也容易发生皮肤压疮[13,14]。手术中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大量冲洗液引起患者皮肤浸渍、PH值改变和保护性油脂丧失,致使皮肤更易受到压迫和摩擦的影响,同时皮肤潮湿使身体粘贴于床单上,增加了剪切力。过度潮湿还会引起皮肤软化及抵抗力降低,潮湿皮肤压疮的发生率较正常皮肤高出5倍。

1.3.5急性应激反应对压力敏感性增高和外伤因素 急性损伤的患者应对反应显著增高,压疮发生率高,而手术对每一个患者来说都是强烈的应激原。某些急诊重症外伤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前皮肤有严重的损伤,造成皮肤天然保护屏障的破坏,还来不及对损伤处皮肤进行处理就行急诊手术,加上手术过程中对损伤处皮肤的压力、摩擦等,更诱发了压疮的发生。

1.3.6护理因素和术中对皮肤的意外损伤 不当的护理也造成了术中压疮的发生,比如移动患者时动作粗暴;备皮时引起的皮肤划伤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皮肤天然保护屏障的破坏,诱发压疮的发生。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医生的操作不当,也会导致压疮的发生,例如消毒时对皮肤脱碘的不彻底;碘伏烧伤;电刀灼伤等,都对皮肤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也是术中压疮的诱发因素。

2 术中压疮的预防

2.1加强术前访视和全面评估 压疮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首先加强术前访视,术前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可采用Braden评分表对患者进行压疮评分,对患者进行全身皮肤评估,特别是手术时间长、患者体质差及老年患者,对高分值的高危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术中进行严密的护理和观察。近年国内报道了针对不同压疮高危人群实施的危险评估和护理预防,结果表明压疮预防能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15-17]。

2.2正确放置及合理使用垫 要以既符合手术操作需要又不过分妨碍患者生理功能为原则。术前注意患者压疮的好发部位,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合理放置衬垫物和支撑物,安置应着重注意各种衬垫物和支撑物的放置位置、支撑点、着力点和固定点,要满足手术和患者的需要,保证患者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功能不受损害。定时改变重量支撑部位,以减少压迫,注意足部不宜覆盖重被褥,也勿将器械桌压及肢体、足部等处,窝处用软垫垫高。术中加强巡视,检查患者是否改变;枕是否移动变位;并检查受压部位,如果局部皮肤受压发红,应立即将局部悬空,解除受压,避免在骨骼突出部位进行按摩。

2.3避免摩擦力及剪切力的产生 对将要进行手术的有压疮高危因素的患者,术中不宜使用普通床垫,应使用接触面压力较低的特殊床垫如高密度泡沫床垫和一些可以自动调节接触面压力的充气床垫,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压疮的发生率[18]。因为摩擦力和剪切力是发生压疮的两大危险因素,为起到预防作用,可适当抬高床头,以5°为宜[19],患者不宜滑动,减少局部剪切力,床单上平整无碎屑,保持清洁、干燥,床单潮湿要随时更换[20],更有效避免压疮发生。

2.5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 将凡士林预先涂于患者受压的皮肤处,使之在受压皮肤上形成一层油性保护膜,保持皮肤正常屏障功能;或者使用减压泡沫敷料对局部皮肤进行保护,并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可增加皮肤的抗摩擦力。

2.6定时给受压部位进行减压 解除压迫是最有效地预防方法[21]。当手术超过1h时,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对受压部位进行减压,以减轻局部受压;约束带束缚松紧适宜,以护士通过一手指为宜,在使用约束带时也要加衬垫,术中每隔15~30min观察末梢血运情况和肢端温度、皮肤颜色等;术中加强对患者皮肤的观察,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每2h帮助患者放松约束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提醒手术操作者术中勿将手压放在患者身上,防止增加外来的重力和压力。

2.7加强工作责任心 规范护理操作,避免损伤皮肤,在摆放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特别是受压部位,避免拖拉等动作造成皮肤表皮的损失,同时还应避免受压部位皮肤的意外损伤。术中加强巡视,检查患者是否改变;枕是否移动变位;并检查受压部位,如果局部皮肤受压发红,应立即将局部悬空,解除受压,避免在骨骼突出部位进行按摩。

2.8保暖及防潮 手术中将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2°C~24°C,可以再手术室中放置加温器;酌情使用棉被和毛毯等遮盖物或者使用温毯机保持患者的体温;在冲洗胸腹腔时使用温冲洗液,同时注意保持患者身体干燥。

2.9完善的交接班制度 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巡回护士查体,检查患者是否有皮肤损伤,及时做好护理记录,手术结束后与医生共同进行查体,检查皮肤受压情况,并与外科护士认真交班。

3 小结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行为和能力受到限制,许多问题无法感知和发现,故所有的手术患者都是是发生急性压疮的高危人群。手术室护士是患者的保护者,术中应仔细巡视,细心观察、护理,对各种原因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每个细节做起,仔细评估术中重点受压部位情况,通过术前对患者全面详细的评估,制定预防护理计划,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做好手术患者的术中压疮预防工作,降低围手术前并发症,切实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患者的手术质量。同时,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压疮预防意识及管理意识,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股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6.

[2]何晓珍,樊翌明.术中褥疮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7.

[3]胡莉蓉.手术中压疮的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05.

[4]余小萍.压疮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7,7(3):76-78.

[5]冯聪勤.手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8,03:197-198.

[6]Aronovitch SA .Intraoperatively acquired 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 :anational study [J].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01,26(3)130.

[7]王翠茹.压疮的临床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2006,14(2):58-59.

[8]李伟.压疮护理新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0.

[9]张水兰.压疮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60-61.

[10]陈筱云.压疮的治疗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9.

[11]杨英华,戴宝珍,顾沛,等.实用症状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52-62.

[12]王静,吴以平,丁启方.1379例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防范[J].河北医学,2006,11.

[13]MAKLEBUSTJ.Pressure ulcers :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J]. Nurs Clin North Am ,1987,22(2):359-377.

[14]胡雁,杨英华.关于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伦理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5.

[15]邵月萍,陈文英,戴云珍.压疮预防及护理单研制和临床使用[J].护理研究,2005,19(5A):831-832.

[16]薛晓玲,刘慧,景秀琛,等.3种评估表预测压疮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41.

[17]谢小燕,刘雪萍,周萍.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术中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杂志,2008,25(1):22-24.

[18]王英,蒙张敏,黄丹莉.压疮评估和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37-39.

篇3

1.1外源性因素

1.1.1压力 压力是指支持平面对受压部位的力,对局部组织的压力主要由重力引起。以往认为压疮只发生于长期卧床者,但现在已经证实,只要施加足够压力并有足够长的时间,任何部位都可发生溃疡。在皮肤受到持续压力达9.33kPa(70mmHg)2h,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改变,而且皮肤若长期持续受到较低的压力,所产生的伤害要大于高压在短时间所造成的伤害[4]。患者局部组织压力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重、手术及受力皮肤接触面积等。

1.1.2摩擦力 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可去除外层保护性角化皮肤,增加皮肤对压疮的敏感性。所以要搬移处在高危险产生压疮的患者应该将之抬起来或者使用转移板或转移床等工具以减少摩擦产生。

1.1.3剪切力 剪切力是与组织表面平行的外力。由于剪力可以使血管发生扭曲,甚至完全关闭,从而影响局部组织血供而引起组织坏死。由于表皮的牵拉,皮下组织和比较深层的血管也会受到牵扯,使得此处血液循环减少,造成肌肉层、皮下组织、和表皮的缺血反应。

1.1.4潮湿 手术中患者的血液、体液、大量冲洗液造成受压部位的皮肤潮湿度增加,造成皮肤浸渍、pH值改变和保护性油脂丧失,降低了皮肤的保护作用,有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皮肤潮湿使身体粘贴于床单上,增加了剪切力[6],使得上皮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起压疮的产生。

1.1.5温度 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10%,当组织持续受压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时,温度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要将增加压疮的易发性[7]。因此不合理使用热水袋、冰袋等也将影响局部代谢或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供而起到有害的作用。

1.2内源性因素

1.2.1年龄 老年人手术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增加,老年人软组织弹性降低,感觉功能衰退,保护性反射迟钝,皮肤松弛、干燥,皮下组织萎缩变薄,极易出现压疮。

1.2.2体重 压疮所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患者的体重与压疮的受压程度成正比,当患者体重大导致压力增加,易发生压疮,而当患者极度消瘦或体弱时,皮下无脂肪组织保护,皮肤着力点小相对压强变大也易发生压疮。

1.2.3疾病因素 糖尿病、心血管病、贫血、瘫痪、恶性肿瘤、发热等。如:贫血、恶性肿瘤等造成的营养不良可造成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组织官器应激代谢的调节能力减弱,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再比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比非糖尿病者大约高出3倍,这是因为在组织受压期间,皮肤和肌肉的氧气不足引起缺血性损伤,从而导致可逆性或不可逆性细胞和微血管损伤,可能是增加压疮发病率的重要原因[8]。

1.2.4心理因素

1.2.4.1应激 研究发现,急性应激使机体应对压力的敏感性增高,压疮发生率增高,急性应激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应对反应强烈且处在严重的消耗紊乱状态下,具备发生压疮的物质基础[9]。

1.2.4.2情绪低落 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对手术治疗的不了解或是因意外损伤导致终身残疾,使患者身心倍受痛苦,产生悲观无望心理。而些心理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免疫力下降而延迟创口愈合。

1.3手术相关因素 在临床手术中存在一些非人为控制的因素致使手术患者成为院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正确认识术中压疮的形成因素,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是预防和治疗压疮的必备条件。

1.3.1手术 由于手术需要手术过程中患者需保持一种被动,这样就使局部皮肤受压得不到缓解而增加压疮危险,合理放置,放置手术时要符合人体力学原理,松紧适宜,同时充分暴露术野,避免由于放置不当引起急性压疮[10]。比如:90°正侧卧位着力点是耳部、肩峰、肘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这些部位均为骨隆突处,肌肉脂肪较薄,长时间受压已引起皮肤压疮[11],我们使用适合于各个受压部位的垫即降低压疮发生的可能。

1.3.2手术时间 压疮的发生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手术时间>2.5h是压疮危险指数,手术时间>4h,每延长30min会使压疮发生增加33%[12]。手术时间较长并且手术为侧卧位和俯卧位的患者,是压疮好发的高危人群。

1.3.3麻醉因素 由于物对神经的阻滞作用,使受阻部位及以下的组织中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使皮肤组织缺氧加重,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13],身体全部或部分知觉已消失,肌肉失去了自主调节能力,摆置手术后负重点和支点发生变化,增加了剪切力和摩擦力由此引起皮肤、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损伤,极易形成压疮。

1.3.4心理因素 手术患者多数心理紧张,处于应激状态,使代谢紊乱内环境失衡也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因素。

2术中压疮危险性评估

2.1预防是避免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 压疮的预防是术中护理工作的难点. 目前,国内外对压疮发生危险因素的评估有4种较为成熟和实用的量表,即Braden评分表、Norton评分表、Waterlow危险因素评估表、Anderson危险指标记分法,它们主要用于评估住院卧床患者、老年人,缺乏对手术患者术中危险因素的专用量化评分工具。 Waterlow量表中虽然涉及手术时间、大手术(腰以下创伤、脊柱创伤)两个手术要素,但评估内容显得笼统,对手术患者压疮风险评估预测性不强[11]。Norton量表该量表是由一项针对老年患者的研究发展而来。Barden评估量表是1987年以来美国健康保健政策研究机构(AHCPR)推荐使用的一种预测压疮危险的工具。包括患者的知觉感觉、移动、活动能力和影响皮肤耐受力的因素(皮肤潮湿、营养状况、摩擦和剪切力)共6个因素来进行评估。

2.2目前较为公认的观点是采用阳性预报率较高的评估工具去预测压疮发生的危险,并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提高预防护理的有效性,评估工具只能用于预测压疮发成的危险程度,并不能说明压疮的严重程度。各种评估工具各自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时应综合考虑量表的信用度、效度及适用人群。

3预防术中压疮形成的方法

3.1术前访视 术前进行访视,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做好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手术部位、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手术方法、营养状态、心理状态、是否输血等,尽可能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

3.2手术患者皮肤情况与病房护士仔细交接,详细记录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皮肤情况,对存在问题的皮肤要进行详细的描写,术中的防护措施、术中观察的具体情况都应仔细描述,术后皮肤有压红或其他异常情况的要和病房护士仔细说明,避免继续受压。

3.3将护理经验、护理理论知识及手术医生的要求相结合,以保障患者的安全舒适为原则,制订出规范舒适的手术摆置方案及压疮预防措施,根据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垫,术中摆置要正确舒适,尽可能使肢体处于功能位。分散身体各部位的压力,有效地递减了压力强度,减弱剪切力及摩擦力的伤害作用,起到保护骨突部位的作用,充分达到了预防压疮的目的。

3.4摆放手术前先判断患者身体哪些部位为术中的受压部位,将患者的骨隆突处、骨关节处及受压处的皮肤擦拭剂或使用减压贴,减少与手术床,垫产生的摩擦力。摆置过程中应避免拖、拉、拽等动作,摆放时动作轻巧柔和,协调一致,避免对固定点和着力点的压迫,既要保持所摆放的牢固性,还要保持的舒适性,既不妨碍患者呼吸和血液回流,更要注意避免对神经及组织的压迫和牵拉,充分暴露手术术野,利于术者操作。

3.5手术中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血液循环情况,在发现不当时及时纠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病情允许和手术医师同意的情况下,对术中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3.6手术中除手术需要的降温应尽量注意保暖,防止患者体温过低引起血液循环减慢,皮肤抵抗力下降而导致压疮的发生,因此手术过程中需要输血时,应先将血液自然复温,接近室温后再输入,术野应使用温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3.7手术床上的床单要保持平整、干燥、床单干净无细小异物,减少与皮肤摩擦力以达到防压疮的目的。

4结论

从多学科的研究进展分析压疮形成的因素,从多层面、多角度的全面认识压疮,才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在术中出现压疮的护理问题上,先找出手术中压疮方生的原因:如休克、贫血、心衰或机械通气、物的作用等,均可能改变血流,从而降低皮肤的抵抗力,使皮肤变干易裂,同时体温的变化也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因素,床单上的浸渍和与皮肤产生的摩擦使发生压疮的可能性增加。以上各种因素相互关联、互相影响,构成了手术中压疮发生的内在因素。摆放手术所产生的压力、摩擦力、剪切力以及潮湿等构成了手术中压疮形成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术中压疮的发生,且内在因素的作用使机体丧失了活动这种防御机制,是术中压疮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各种因素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用合适的垫,缓解身体局部所承受的压力、剪切力、摩擦力,保持受压部位皮肤的干燥,利用评估量表仔细评估压疮发生的风险,分析术中的重点受压部分,经常巡视,加强责任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术中压疮的发生率降至最低。让患者平安度过手术期,减少术中压疮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我们手术室护士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董桂福,李建华.术中压疮预防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496-498.

[2]胡小琴,张金莲.手术中诱发压疮的原因及预防方[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1):92-93.

[3]赵艳丽,赵玉梅.术中压疮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临床医学,2012,11:4354-4355.

[4]陈俊华.预防压疮的护理进展[J].吉林医学,2011,32(8):1558-1560.

[5]陈碧贤,陈雪红.压疮的预防护理[J].北方药学,2010,7(5):41-43.

[6]鲁为凤,李福宣.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全科护理,2012,10(9):2436-2437.

[7]石梅春,李莉.手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J].健康大视野,2009,7(11):283转317.

[8]刘迎春.手术中压疮的影响因素及防护进展[J].当代护士,2013,1(中):6-7.

[9]胡军,王秀锋.压疮分期与危险因素的研究及预防进展[J].上海护 理,2011,11(2):69-72.

[10]马小玲.手术室急性压疮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105-106.

篇4

压疮是临床护理上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压疮重在预防,一旦发生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可能会因感染而致死亡。2010年5月~2011年5月对300例手术患者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5月随机选择手术患者300例,其中男200例,女100例,年龄12~75岁,平均55岁;手术时间3~6小时,平均4.5小时;平卧位患者180例,侧卧位患者92例,俯卧位患者26例,坐卧位患者2例,采取压疮预防措施后,无1例因手术原因发生压疮。

压疮的发生机制

力学因素:造成压疮的三个主要物理力是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1]。研究提示若外界施与局部的压强超过终末毛细血管压的2倍,即9.3kPa,且持续在1~2小时之间,即可阻断毛细血管对组织的灌流,引起组织缺氧,若受压超过2小时以上,组织则会发生不可逆损害,从而发生压疮。摩擦力可直接损伤皮肤角质层,使皮肤抵抗力下降,同时摩擦产生的应力可拉长或缩短到皮肤的肌肉穿支血管导致继发性局部缺血坏死,进一步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可能性。剪切力是由两层相邻组织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的,可使组织中的血管拉长、扭曲、断裂,形成血栓和真皮损害,进而发生深部坏死。

血液灌注缺陷或血液动力学改变:有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在压疮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

影响因素

有55%的患者在手术麻醉期间发生低氧血症,而且由于物的阻滞作用,使受阻滞部位以下的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这些因素都使皮肤组织缺氧加重、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极易形成压疮[3]。同时,手术时间越长,局部受压组织处于低灌注或缺血状态的时间越长,受压部位表皮温度降低程度越大,损伤发生率越高[4]。皮肤潮湿,过多的液体引起患者皮肤浸渍、PH值改变和保护性油脂丧失,致使皮肤更易受到压迫和摩擦的影响。另外,患者自身的体重、疾病、年龄等因素也可引发压疮。

不合理手术的放置:不合理的手术不但会影响术中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还会造成受压部位的压力增加,大大提高术中压疮的发生几率。

不当的护理:移动患者的动作粗暴、备皮造成的皮肤划伤等原因都可能造成皮肤天然保护屏障的破坏,诱发压疮的发生。

吸烟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危险因素:现时吸烟者压疮的危险性显著升高。吸烟者足跟部压疮是非吸烟者的4倍,吸烟量与压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

压疮的护理对策

端正护理态度,提高对压疮的认识:护士应加强学习,提高对压疮发生的干预能力。研究认为压疮大部分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护士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加之及时有效的护理工作,完全能够降低压疮的发生率[6]。

在术前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广泛使用的Waterlow、Norton和Braden等评分表对手术患者进行压疮评分,对高分值的高危患者进行严密的护理和加强观察,将术中压疮的发生率降至最低[7]。

合理放置手术:在放置手术时要符合人体力学原理。

合理放置衬垫物和支撑物:安置应着重注意各种衬垫物和支撑物的放置位置,保证着力点在增加接触面积和改善衬垫物和支撑物的情况下将压力降至最低,减少压疮的发生。同时在应用约束带时也要加衬垫,且松紧适宜,防止自行拉紧造成局部皮肤的损伤。

改进护理器具:①加厚手术床垫:在手术床上垫1层6cm厚的减压海绵垫,大小与手术床一致,有利于防止手术床中后部1个圆10洞边缘对身高1.75m以上患者侧卧位时髂嵴的损伤[8],同时加厚手术床垫能分散重力,减轻接触面的压力。②应用新型垫:Defloor等[9]分析了泡沫样垫和胶冻样垫、聚合醚样垫、聚烷样垫后,认为聚合醚样垫和聚烷样垫对减压作用较小,可降低压疮的发生率,但没有一种垫能达到预防压疮的作用。

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使用安普贴或透明敷贴保护,将安普贴或透明敷贴预先贴于患者受压的皮肤处,两者都能在受压皮肤上形成一层柔软的保护膜,保护皮肤不直接受压,又可直接阻碍外界水分和渗透液接触皮肤,保持皮肤的干燥,同时两者都有较好的透气性,能有效地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其中透明敷贴的价格较为低廉,在临床上能广泛使用[10]。

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保持患者的正常体温。

加强术中对患者皮肤情况的观察:巡回护士在术中加强对患者皮肤颜色、皮温等的观察,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每2小时帮助患者放松约束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局部受压部位出现的早期压疮反应,也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应用0.25%奴夫卡因进行局部注射[11],局部75%乙醇纱布湿敷等,避免压疮进一步加重。

讨 论

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手术室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手术患者由于强迫性、麻醉、自身因素等原因容易成为急性压疮的高危人群。术中发生压疮既增加了术后护理的难度,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又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手术室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给予高度重视,只要及早发现压疮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将压疮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现通过对300例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压疮发生的各项护理措施后,有效地降低了术中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室整体护理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沈洁.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8.

2 Tsuji S,Lchioka S,Sekiya N,et al.Analysis of isc 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a microcirculatory model of pressure ulcers[J].Wound Repair Regen,2005,13(2):209.

3 严秀英.术中压疮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3(5):425-426.

4 王静.预防压疮用具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03,20(8):44.

5 张世民.脊髓损伤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5):208.

6 房民,段姚尧,杨学谨,等.压疮的预防及临床护理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4):359-360.

7 Bergstrom N,Braden B,Kemp M,et al.Predicting pressure ulcer risk a multisite study of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Bradenscale[J].Nurs Res,1998,47(5):261.

8 余让碧,鄢杰.YQ2P型压疮垫在预防压疮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1,16(5):275.

篇5

关键词 康惠尔渗液吸收贴;急性压疮;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76

术中急性压疮是指因手术需要而必须采用某种或姿势致使局部皮肤组织较长时间受压而出现的潮红、硬结、水泡。孙玉梅等[1]报道,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率可高达66%,多见于术后1~3 d。典型的术中压疮多发于骨隆突处或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处。术后立即出现的肉眼可见的早期压疮可在术后数小时内迅速发展成较为严重的压疮,使手术患者安全受到威胁。术中压疮给手术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压疮发生率已成为衡量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对术中压疮的预防应给予高度重视。我院手术室对手术患者使用康惠尔渗液吸收贴,有针对性地预防术中压疮,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8月~2014年5月实施手术患者100例,男72例,女28例。年龄30~80岁。体重45~80 kg,平均(62.53±7.53)kg。其中经皮肾镜术60例,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4例,胃癌根治术10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8例。平均手术时间(3.5±0.5)h。术前访视患者均无压疮。将入选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手术持续时间、年龄、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根据不同手术要求,摆放所需手术后常规给予合适的用具,如海绵垫、凝胶垫等。观察组将康惠尔渗液吸收贴贴在受压的骨隆突处;对照组不使用康惠尔渗液吸收贴,观察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1.3压疮的诊断和分期标准采用美国国家压疮顾问组(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推荐的分期标准,将压疮分为Ⅰ~ Ⅳ期。Ⅰ期指连续两个观察日在同一部位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 用无色透明玻璃片按压皮肤3s判断);Ⅱ期指表皮和(或)真皮受损,表现为皮肤破损、水疱或浅火山口状溃疡;Ⅲ期指皮下组织溃烂或坏死,可能侵及深层筋膜,临床表现为深火山口状溃疡,伴有或不伴有邻近组织的损坏;Ⅳ期指深部组织受到破坏,可深达肌层、骨骼[2]。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术中压疮发生的原因是多因素的、综合性的,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外部因素、手术相关因素。

3.1自身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合并疾病等。20~40岁患者压疮发病率可达9.3%。40岁以上患者较40岁以下患者压疮发病率高6~7倍[3]。尤其老年人皮肤松弛、皮下组织少、皮肤干燥,发生急性术中压疮的危险性是青年人的2倍。患者的体重越大,受压部位承受的压力越大,单位受压面积承受的压强越大,当患者体重>75 kg时,易发生压疮[3]。患者术前的营养状况和合并疾病也与急性术中压疮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极度消瘦,皮下无脂肪组织保护,低蛋白血症、糖尿病也是发生术中压疮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清蛋白每降低1 g,压疮发生的危险性将增加3倍[4]。特别是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伴低蛋白血症患者,毛细血管再生和胶原合成受到影响,易发生压疮。

3.2外部因素主要为力学因素、潮湿。力学因素中垂直压力是术中压疮最主要的因素,并且与受力大小、所持续的时间、受力面积有关。2.7 kPa的压力作用于局部皮肤组织就导致缺血性损伤促发压疮形成,9.35 kPa压力下持续超过2 h就可能发生不可逆损伤[5]。力学因素还包括摩擦力和剪切力。术中摆搬动患者时,皮肤和手术床之间会产生摩擦力和剪切力。潮湿刺激也是术中急性压疮发生的一个相关因素,手术中血液、体液、 患者汗液以及大量冲洗液造成液体外溢使受压部位的皮肤潮湿,皮肤表面pH值改变,皮肤和床单间的摩擦力增大,易发生压疮。

3.3与手术相关的特异性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手术时间、术中体温、麻醉及血液动力学改变。骨科、神经血管外科手术、心胸外科手术时间较长,尤其俯卧位的手术患者, 是术中急性压疮的高危人群。在采用体外循环时毛细血管灌注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受压部位皮肤组织因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而发生压疮[1]。手术时间越长,局部受压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的时间就越长,压疮的发生率越高。手术时间大于2.5 h是压疮的危险指数,手术时间4 h以上,每延长30 min 会使压疮发生的可能性增加33%[6]。在实施麻醉过程中,由于麻醉药物的影响,阻滞平面之下的组织血管会扩张,血流速度减慢,受压部位正常血液循环受到破坏。又因患者反应迟钝对身体某部位不适的反应暂时消失,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使皮肤组织缺氧加重,压疮的危险性增加[7]。术中体温过低,外周血运不良,受压区域血供减少较易发生压疮,体温每升高1 ℃,组织代谢需氧量增加10%,也使压疮的危险性大为增加[8]。

总之,导致术中急性压疮发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有效预防压疮需要多方协作,更是一个整体过程。有效排除促使压疮发生的相关因素之外,最基本的措施是避免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对于正在实施手术的患者不可经常变换,这给巡回护士造成一定工作压力。康惠尔渗液吸收贴是一种由3-D发泡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泡沫敷料,对手术造成的局部受压起到隔离和缓冲作用,减少受压部位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康惠尔渗液吸收贴有一层可以黏贴于皮肤的水胶体,直接贴在受压部位,使用方便,术中摆放或更换时不易脱落。接触身体的一面是一片泡沫吸收垫上覆盖一层半透明的防水膜,这样的结构可以使渗液快速吸收,体液、血液、冲洗液无法浸湿皮肤,隔离潮湿,有效保护皮肤。康惠尔渗液吸收贴还可以与压力绷带一起使用,质地柔软,透气性好,适用于手术患者,有效预防术中急性压疮发生,减少巡回护士的顾虑和工作压力,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玉梅,张雪.手术压疮的护理研究与预防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05-307.

[2]吴勤,崔渝敏,陈燕,等.急性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在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4(1):40-42.

[3]杜心平.术中急性压疮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2010,18(5):305-306.

[4]胡美华,孟琳.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手术室相关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4):1332-1333.

[5]董桂福,李建华,李成太.术中压疮预防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496-498.

[6]徐昌霞.术中急性压疮护理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2A):38-39.

[7]魏彦姝,陈杰,路潜,等.术中压疮危险因素评估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1):64-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