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灾害治理工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文件及图纸审查工作首先以贯彻初步设计的理念为基础,以现行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避让方式优先进行管道优化,以管道与地质灾害体的空间关系为根基,对施工图阶段的设计文件和图纸进行全面审查。各类地质灾害设计的审点不同。滑坡治理工程的审点:①滑坡范围、规模是否己查清,滑动面(带)判别是否合理,力学参数取值是否准确;②影响滑坡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否清楚;③滑坡的力学类型及地质模型、宏观稳定性评价是否正确,稳定性系数计算和剩余下滑力(推力)计算是否正确;④管道线路是否有优化和避让空间;⑤选择的支挡方式是否合理,支挡位置是否可行;⑥支挡参数的取值是否合理,设计选择工况是否合理,设计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⑦支挡工程量是否恰当,支挡工程与管道施工的先后顺序及结合方法是否合理。崩塌治理工程的审点:①危岩、危石分布范围;②崩塌落石范围,危险区域是否己查清;③危岩(危石)崩落路径分析是否合理,落石滚落速度计算及冲击破坏的冲击力计算方法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是否正确;④拦挡防护方案是否可行,拦挡设置工程位置是否有效,工程量是否合理恰当;⑤拦挡工程是否与自然地形有效结合,是否与管道施工、管道运营有效结合;⑥崩塌堆积体会否产生滑动及其对管道的危害。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审点:①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是否已经查清;②管道经过断面的地质结构和岩土特征;③泥石流的流速、冲刷深度,尤其是管道通过处的泥石流冲刷深度和建议管道埋深;④对管道形成破坏力的各种因素分析是否透彻,防护措施是否得当;⑤泥石流沟与大沟的关系,尤其是泥石流堆积挤占大沟时使得大沟变窄,大沟流速加大,冲刷深度加大,冲切侧蚀能力增强,该情况下管道防护设计是否加强。岩溶治理工程的审点:①岩溶延伸方向、规模大小是否已查清,岩溶与管道的空间关系等;②溶洞壁、洞顶岩性及其完整程度,溶洞的稳定性评价是否正确;③治理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以及治理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④设计计算是否正确,治理工程量是否合理。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two rivers and middle school large landslide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geological disaster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 by landslide of analysi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lide forecast, the landslide hazard degree of evaluation and calcul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ndslide the general procedure of the exploration and content of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for similar work.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Exploration; Landslide; Guangdong; Two rivers and middle school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的勘查,其内容包括查明滑坡体的分布特征、分析滑坡体的形成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评价破话题的危险性和危害特征、选择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方案等。
2、勘查工作情况
由于两江中学山体周边地形陡峭,历来断续有小型崩塌滑坡发生。2006年7月份,因“碧丽斯”强热带风暴带来的连日暴雨,导致了两江中学校区内发生山体滑坡,直接威胁滑坡体前缘的主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勘查采用方法为收集分析已有资料,进行1:500滑坡体地形测量,1:500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开展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
3、地质环境条件
3.1地形地貌
勘查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为310 428m之间,坡度35°~55°,植被较发育。
3.2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特征
勘查区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和坡残积层(Qdl+el)两类,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3.21坡残积层(Qdl+el)
分布于勘查场地及其周围的大部分丘陵台地区,岩性为砂质粘性土,呈褐黄、灰白色,可-硬塑状为主,局部为坚硬状,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及高岭土,层厚一般为1~20m。
3.22 人工填土层(Qml)
素填土,分布于坡角,层厚3.00~5.00m。
3.23燕山三期花岗岩(γ52(3))
主要出露于丘陵台地一带。岩性为粗粒和中粒花岗岩以及中粗粒斑状花岗岩等。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黑云母。节理裂隙发育。
3.3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填土层、坡积土层、残积土层中的孔隙潜水和部分基岩裂隙水,坡地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渗流补给,以地面径流为主,少量渗入地下,地下水水量贫乏。
4、滑坡体特征
4.1滑坡体结构特征
两江中学滑坡位于两江中学后侧,滑坡体总体积约13.5万m3,分布在两江镇两江中学的边缘。该滑坡位于两江镇两江中学的后方山坡,水平宽度约153m,矢高约94m,滑体物质由第四系残坡积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以及花岗岩的部分全风、强化层组成,平均厚度9.4m,总体积13.5万m3。
4.2滑带变形破坏特征
通过现场调查和多种勘探手段查明已发生的滑坡和变形体发生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内,该边坡表层坡积粉质粘土厚3.0~4.0m,以下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厚4~15m,全、强风化花岗岩,厚2~10m,下覆中、微风化花岗岩。滑体前端为陡坡,覆盖物为坡残积土,自然边坡处于临界状态。该斜坡曾于2006年在教学楼、宿舍楼后山发生山体滑坡。滑坡斜长约150m,宽约90m,滑体厚度约10m,滑体体积约13.5万m3。滑坡发生后冲毁了学校堡坎,土石和树木冲进教学楼和宿舍楼。目前教学楼后斜坡出现局部蠕滑变形迹象,坡面上出现马刀树、坡脚膨胀,有块石脱落,强降雨时可能演变成快速滑坡。
5、滑坡体稳定性分析计算及评价
5.1滑坡体稳定性分析计算
根据场地岩土体结构特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我省类似场地的经验以及滑坡的模式,定量评价模型边坡采用折线型滑动面计算公式,剩余下滑力计算按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加以试算。
折线型公式稳定系数k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滑坡稳定系数
-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到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
-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其中
-第i块重力(KN);
-第i块滑面K(m);
-第i块段滑面倾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内摩擦角(°);
-作用于第n块段的抗滑力(KN);
-作用于第i块段的下滑力(KN),出现与滑动方向的下滑力时,Ti取负值;
-作用于n块段的下滑力
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
;
其中 ——第i-1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作用于分界面的中点;
——第i+1条块所在滑面倾角(°);
k——滑坡推力安全系数,本次k=1.10-1.25;
式中:Ei—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
K—稳定系数;
—第i块重力(KN);
—第i块水平力(KN);
—第i条块的静水压力(KN/m);
—第i块滑面K(m);
-第i块段滑面倾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内摩擦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凝聚力(KPa);
经过计算,边坡6个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如下表2。
边坡原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表2
剖 面 A—A’ B—B’ C—C’ E—E’ F—F’ H—H’
稳定性安全系数k 工况1,自重 1.432 1.192 1.356 1.577 1.433 1.398
工况2,自重+暴雨 1.078 0.910 1.121 1.036 1.045 1.122
从分析的结果表明,边坡在自重作用下处于基本稳定至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情况下处于较不稳定状态,即目前边坡在自重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稳定性迅速降低。
5.2、滑坡体稳定性评价
⑴、在天然情况下,滑坡体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整个坡体处于总体稳定状态;
⑵、当遇连续暴雨时,边坡的变形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滑坡将表现为不稳定~欠稳定状态。
6、滑坡变形的防治方案建议
应修好排水沟及导水沟,有利于地表水排泄,达到防渗效果。边坡可采用在变形体前端采用抗滑桩,桩间设置挡墙,桩基进下伏稳定的基岩。坡脚人工开挖段经修整后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挡墙加锚索(或锚杆)支护,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泄水孔,持力层可选择强风化岩或中、微风化岩。
7、结论
⑴ 本次勘查达到滑坡勘查要求,所提供资料可为滑坡防治设计依据。
⑵ 该场区边坡在不考虑降雨及地震力作用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在考虑降雨及地震力作用下可能发生塌滑,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治理,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按折线型滑动法计算取1.35。
参考文献
[1]郑颖人,陈祖煜. 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37-61.
[2] 王恭先,徐峻岭等. 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analyzes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of application of the bolt supporting technolog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anchor supporting technology more excellent, performance more, finally meet the geological hazard controlling engineering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Keywords: analysis; Ge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engineering; Bolt support technology; summary
中图分类号: U455.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地质灾害活动频繁,时常造成严重的危害。根据统计,因为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每年都在上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据每种自然灾害的1/4之上。因此,需要精确预报地质灾害,同时积极治理地质灾害。在我国,最典型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对滑坡边坡失稳等一些地质灾害进行治理,一种合理新型的防治方式是锚杆支护方式。对于锚杆支护方式,其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其施工简单、安全性好、工程造价不高、施工周期短且方便。本文首先对常见的实际工程地质灾害进行介绍,然后分析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运用的锚杆支护技术,以确保对锚杆支护体系的工作机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1.合理的锚杆支护结构设计
对于锚杆支护,它的结构设计不仅主要有锚杆配置和结构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锚杆设计拉力的准确确定,还包括锚杆长度、锚杆截面和锚头连接及和结构物进行的整体稳定性计算。锚杆支护的设计有如下重点:(1)对于场地勘察,主要是水文地质、周边环境以及工程地质勘察;(2)对于材料选择,主要进行骨料、水、钢材、水泥、钢筋以及锚索的合理选用;(3)进行锚固体的设计,还应进行锚杆间距的设置;(4)进行作用于岩土体结构的土压力计算;(5)准确确定锚杆设置以及拉力;(6)合理选定锚杆夹角以及锚杆材料[1]。
2.锚杆支护施工工艺分析
2.1施工准备阶段中的作业条件与材料
进行锚杆施工之前,应该按照环境条件、设计要求以及土层条件,进行工艺方法以及施工设备器具的准确选用;对原材料规格、型号以及品种、锚杆每个部件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同时还应查验原材料以及一些重点技术性能能否满足设计要求;按照机械设备的型号与规格以及设计要求,搭设或者平整出来能够达到施工操作要求以及确保安全的场地;在锚杆施工之前,多于3根的注浆、钻孔以及张拉和锁定的试验性作业应该进行,进而证实施工工艺与施工设备之间的适应性。
2.2操作工艺
具体的操作工艺包括以下几方面:
(1)钻孔,进行钻孔之前,按照土层条件以及设计要求确定出来孔位,同时进行标记。当钻机就位之后,需要维持平稳,立轴或者导杆和钻杆倾角相协调,还应处于同一轴线上;对于钻孔设备,能够按照土层条件,进行地质钻机或者锚杆钻机的选用,钻进中使用的钻具,能够运用一般岩芯钻探的钻头以及管材系列,为了和跟管钻进相配合,能进行足够长度数量短套管的配备;进行钻进的时候,要细心操作,准确把握钻进速度和参数,以防卡钻或者埋钻等一些孔内事故的出现。孔内事故如果出现,要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当完成钻孔之后, 运用清水冲洗孔底沉渣,使其干净,直到孔口有清水返出。
(2)锚杆杆体的安放及组装,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锚杆的制作。对于锚杆钢筋,其应该顺直及平直、除锈及除油,要使用塑料管或者塑料布包扎杆体自由段,和锚固体连接的地方,使用铅丝进行绑扎。为了保证锚杆在钻孔中心,要在锚杆杆件上面,顺着轴线方向,间隔1.0 -2.0m进行对中支架的设置;进行锚杆杆体安放的时候,要预防杆体发生压弯或者扭曲。
(3)注浆,要按照设计要求,合理选用注浆材料。一般情况下,应该选择水泥:砂为1:1.2,水灰比在0.38 -0.45之间的水泥砂浆或者水灰比在0.40-0.45范围内的纯水泥浆,在必须的时候,能够掺入适量的掺合料或者外加剂;均匀地搅拌浆液,进行过筛,一边拌一边用, 在初凝之前,把浆液使完,使注浆管路顺畅。对于常压注浆,使用砂浆泵把浆液通过压浆管送到孔底部,随后孔底返出孔口,等到排气管停住排气或者孔口溢出浆液的时候,注浆能够停止;进行注浆的时候,应该一边灌注,一边拔出注浆管,同时要保持管口一直在浆面之下,注浆的时候,需要活动注浆管,等到浆液溢出孔口的时候,把其全部拔出;当浆液硬化之后,没有充满锚固体的时候,要补浆,注浆量不能比计算量小,它的充盈系数在1.1-1.3之间;当拔出套管的时候,要观察有没有带出钢筋的现象,如果有,应该压进去,直到不带出才停止,随后继续进行拔管;当完成注浆后,清洗干净外露的钢筋,还要良好地保护。
(4)张拉以及锁定,根据工艺及设计要求,腰梁安装完好后,要确保每段平直,挡墙和腰梁应紧贴密实,同时支承平台要安装完好,在锚杆张拉之前,先至少进行一级荷载的施加, 就是1/10的锚拉力,保证每个部分紧固伏贴与杆体进行完全平直,还确保张拉数据正确。进行注浆之后有不少于7 天养护的时候,或者在台座及锚固体混凝土强度都高于15MPa的情况下,张拉才能进行。锚杆张拉到设计轴向拉力达到1.1-1.2之间的时候,土质是黏性土的时候,维持15min,土质是砂土的时候,维持10min。对于锚杆锁定,其需使用和技术要求相符的锚具;在锚杆锁定之后,如果预应力损失明显地出现,要实施补偿张拉。
3总结
为了提高锚杆支护技术,应该深刻了解实际的地质灾害,更要结合锚杆支护本身具有的特点,积极研究出更多性能及更优技术的种类,最终满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具体的需求。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进入汛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地震灾区频频发生,每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地质灾害现场的惨烈场景,对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治理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发生时的破坏影响力,只有切实做好了地质灾害施工的质量控制,才能达到设计预期的防治效果,才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就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总结以下几点。
1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遵循“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的原则,在安全可靠、科学经济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特点的地质灾害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治理滑坡地质灾害一般采用:混凝土挡墙、锚索、抗滑桩等;治理危岩、崩塌地质灾害一般采用:锚杆、锚索、挂网喷射砼护面、主、被动网、拦石墙等;治理泥石流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拦挡坝、钢筋石笼拦挡墙、防护提等。各项治理措施中以锚索、抗滑桩的施工质量控制难度最大。
2 影响质量因素
2.1 人的因素
(1)人的技术水平
人的技术水平、操作技能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因此,一些主要技术工种和岗位施工人员,如钻工、焊工、钢筋工等都须经技术培训取得岗位证书,而且还须具备一定的地质灾害施工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2)人的质量意识
人的质量意识是指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为保证工程质量应加强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造福灾区群众的民生工程,施工人员责任重大。
2.2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水泥、钢筋、钢绞线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2.2.1 材料质量控制要点
(1)水泥、钢筋、钢绞线等主要外购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否则不准进入工地现场。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泥砂浆配合比设计等,所采用水泥、砂、石、等材料,都必须按有关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现场见证取样。
(3)要使施工人员对施工准备使用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必须充分了解清楚,慎重选用,严禁乱用、错用。
2.2.2 材料质量控制内容
(1)材料质量检验的目的,是通过检测手段,将所取得的材料质量数据与材料的质量标准相比较,借以判断材料质量的可靠性及材料能否用于工程施工中,同时,还有利于掌握材料质量信息。
(2)材料质量检验的取样必须有代表性,即所采样品的质量应能代表该批材料的质量。在采取试样时,必须按规定的部位、数量及采选的操作要求进行。材料的检验取样应按规定进行,随机抽样法、二次抽样法、分层抽样法等方法取样。
(3)材料的选择不当和使用不当,均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质量事故。为此,必须针对工程特点,根据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和对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慎重地选择和使用材料。
2.3 机械设备的控制
钻机、灌浆机是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施工设备,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为此,在工程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现场条件、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制订机械化施工方案。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从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角度出发,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方面加以控制。
2.3.1 机械设备的选型
机械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符合地灾治理施工条件,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和维修上方便等原则,突出机械与施工相结合的特色,使其具有工程的适用性,具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性,具有使用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如预应力张拉设备,根据锚具的形式,对于锥锚式千斤顶,适用于张拉钢筋束的OVM型锚具。从保证质量和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出发,则必须使千斤顶的张拉力大于张拉程序中所需的最大张拉值,且对千斤顶和油表一定要定期配套校正、配套使用,在使用中,若干斤顶漏油严重,油表指针不能回到零,更换新油表时,均须重新校正。
2.3.2 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进行操作,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
2.4 环境因素的控制
影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如场区溶洞较多,节理裂隙发育,锚索灌浆量大,要特别注意锚索注浆这工序的控制;如遇低温天气,则应加强对现浇混凝土的保温控制。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3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施工准备过程中质量控制
(1)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三大指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为此,在制订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际,优化施工方案,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合理调配劳动力,对总体计划要有周全、细致的安排,对施工中易碰到的技术问题要有详细的针对性措施。
(2)治理工程开工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对于特殊工种人员操作前要进行技术培训,经考核持证上岗。
(3)建立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质量检查监督机构,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
(4)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QC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该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各小组均应制定自己的管理目标,以便遵照执行与检查。
(5)降低材料在运输、装卸过程的损伤,从材料出厂至材料最终使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加控制,保证材料完好无损地送到施工人员手中。
3.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每道工序施工前,技术负责人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治理设施的位置、标高进行全面复核,确认无误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加强现场联系,定期召开协调会,协调交叉施工中的相互关系。事前以工程联系单书面通知对方。施工期间必须遵循先后原则,后者不得强行施工。
(3)为了实现质量目标就要调动每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搞
好压力传递,管理人员做到目标明确、指挥分工、管理到人。现场施工控制线、材料供应控制线、内业管理控制线、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控制线。每条控制线由若干人组成,指定专人负责,并分别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状,与经济利益挂钩。
(4)采用质量预控法中的因果分析图、质量对策表、“五合一”记录表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追踪“病灶”,对症“下”药。
质量管理小组在每月月底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议。活动过程严格按照PDCA循环有秩序地开展,即按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工作程序进行。
各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质量程序控制。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编制各主要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图,并按各质量控制程序图进行施工。
3.3 重点工序质量控制
3.3.1 锚索施工质量控制
(1)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稳定,对紧固体的紧固必须有人复核,搭设位置必须根据锚索孔的位置确定。
(2)钻机在脚手架上必须固定牢固,避免因钻机固定不牢而导致孔位出现偏差。
(3)若遇坍孔,应立即停钻,进行固壁注浆处理,注浆24小时后重新扫孔钻进。
(4)锚孔要清洗干净,空中不得留有岩粉和水。
(5)锚索的编制要确保每一根钢绞线始终均匀排列、平直、不扭不叉,锈、油污要除净,对有死弯、机械损伤及锈坑者应剔出。
(6)锚索下科长度允许误差不应超过规范,并对锚索按孔号相应编号。
(7)锚索的张拉要在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
(8)张拉前必须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保证各级张拉的稳定时间。张拉到位后用机械切除多余钢绞线,严禁电割、氧割。
(9)桩上锚索的张拉必须按张拉程序进行,即:从上到下的原则进行张拉、锁定。
3.3.2 抗滑桩施工控制
(1)抗滑桩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核对滑动面情况,及时进行岩性资料编录,当其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进行处理。
(2)施工宜在旱季进行,当雨季施工时,孔口应搭雨棚,做好锁口,孔口地面上加筑适当高度的围堰。
(3)施工前应准备备好各项工序的施工机具和井下排水、通风、照明设备。
(4)施工时整平孔口地面、设置地表排水、截水及防渗设施。应对滑坡变形、移动进行监测。
(5)开挖及支护应分节开挖,分节应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不宜过长,不得在土石层变化处和滑床面处分节,挖一节应立即支护一节。
(6)开挖应在上一节护壁混凝土终凝后进行,护壁混凝土模板的支撑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能保持护壁结构不变形后方可拆除。
(7)开挖桩群应从两端沿滑坡主轴间隔开挖,桩身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75%时可开挖临桩。
(8)钢筋笼搭接接头不得设在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处。
(9)抗滑桩桩身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断面净空,混凝土护壁应清洗干净。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桩间支挡结构及与桩相邻的挡土、排水设施,均应按要求与抗滑桩正确连接、配套完成。
3.4 成品保护措施
对已经施工完成的防护结构,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受损、从而才能保证结构物的质量。加强养护,使成品尽快达到设计强度;加强覆盖,以免成品受损;设挡保护;增设标识;建立责任区,落实到人,实行损坏赔偿制度。
3.5 工程质量竣工验收
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验收机制。治理工程完工后,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由业主邀请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体和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待初步验收合格,通过一年的治理效果监测后再进行最终验收。只有达到预期治理效果的,才能办理最终验收相关手续。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多发于山地地貌中,具体地说,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大气降水、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我国是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这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威胁也是巨大的,有时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滑坡的治理过程中就一定要严格的控制其施工质量,避免滑坡灾害的再次发生。
1 滑坡概述
通常的滑坡中具备以下主要形态要素:滑坡体、滑坡壁、滑动面、滑动带、滑坡床、滑坡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等。要说明的是,并非每一滑坡都具备上述的主要形态要素。
滑坡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我国东起辽宁、浙江、福建,西至、新疆,北起内蒙古,南到广东、海南。至少有22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滑坡的侵扰和危害。我国地域辽阔,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5%以上,滑坡绝大部分集中在山地。四川是我国发生滑坡次数最多的省,约占全国滑坡总数的1/4。其次是陕西、云南、甘肃、青海、贵州、湖北等省,它们是我国滑坡的主要分布区域。总的看来,我国滑坡的分布受气候和地貌控制。如果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多于北方,差异性明显;以大兴安岭―太行山―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为界,西部多于东部,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上述川、陕、滇、甘、青、黔、鄂诸省则是这两条界线共同划分的重叠区(即 崩、滑主要分布区)。
2 滑坡排水治理工程质量控制
滑坡排水治理工程分为坡面排水防渗工程和坡体地下水排水工程两类。
2.1 坡面排水防渗工程质量控制
坡面排水防渗工程可分为环形截水工程和滑体内地表水排水工程,其中环形截水工程是按山坡汇水面积、降雨量尤其是暴雨量进行设计的,因此为保证工程质量,截水沟应设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以外不少于5m处,断面形式设计为上宽下窄的梯形断面;滑体内地表排水工工程首先应充分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沟谷作为排除地表水的渠道,滑体内地表排水工程是呈树枝状布置的排水系统,主沟方向与滑坡体移动方向一致,水沟的结构及断面形状与前述坡面截水沟相似,这样更有利于滑体内地表水的排泄,尽可能减少滑坡地表水的下渗,为保证工程质量,还应对滑体内的自然坡面进行整平夯实。
2.2 滑坡坡体地下水排水工程质量控制
地下水排水的工程有排水盲沟、排水盲洞及水钻孔。
2.2.1 排水盲沟
排水盲沟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支撑盲沟、截水盲沟和边坡渗沟。支撑盲沟是以支撑山体滑动为其主要作用,同时可疏干滑坡体地下水的排水工程;支撑盲沟一般深度在2m以上,顺滑坡移动方向修筑,设计布置支撑盲沟前,应查明地下水流向及分布,以便合理确定盲沟位置,形状一般有Y形、YYY形、III形。为保证工程质量,排水盲沟的低部一般要建在滑动面以下0.5m的稳定地层中,并修成2%~4%的排水纵坡,同时设计成台阶形,低部以浆砌片石铺砌,以保持盲沟稳定同时加强支撑作用。支撑盲沟的内部结构以堆砌坚硬片石为好,它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支撑作用。支撑盲沟的要设置反滤层,以防止地下水携带的泥砂逐步淤积在盲沟内。反滤层一般设计为两到三层,每层厚度10~20cm,反滤层的结构、规格要根据盲沟内填料和含水层颗粒大小支撑盲沟的重要程度选择。常采用2~4m的沟宽。
2.2.2 排水盲洞
地下水的活动为滑坡活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地下水埋藏较深时,将要考虑采用排水盲洞来排出拦截地下水。一般在盲沟深度大于10m时,就应与盲洞排水工程进行经济技术比较,深达15~20m的盲沟是极少见的,且施工安全与盲沟处理均较困难,经济造价也太高,此时用排水盲洞拦截疏导深层地下水是较为适用的滑坡治理工程。
2.2.3 排水钻孔
排水钻孔治理工程中的排水钻孔是一种有效的排水治理滑坡工程,它一般都是以钻孔群形式出现的。排水钻孔群的形式多样,有用泵抽水或本身排水的垂直孔群,还有地下水平或地下垂直钻孔群等。垂直钻孔群排水设计必须在查明滑坡水文地质条件,获得有关设计的水文地质参数基础上进行。为保证排水钻孔的施工质量,垂直钻孔群平面布置的排间距、孔间距、排水钻孔的孔径、孔数估算、排水孔必须按结构设计等按有关规范进行施工。
3 滑坡治理的挡土结构工程质量控制
挡土结构工程是整治滑坡经常采用的有效措施之一,破坏山体平衡少,稳定滑坡收效较快,它在结构上可分为重力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和抗滑挡土墙等。
3.1 重力式挡土墙
为确保重力式挡土墙的工程质量,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足够的埋置深度。对于土质地基挡土墙,在无冲刷时,基础地面位于地下以下等或大于1m,有冲刷时,应在冲刷线以下等于或大于1m,对于设于寒冷地区的挡土墙,基础底面应在冻结线以下0.25m,当土的冻结尝试超过1m时,基础埋置深度可采用1.25m,但基础底面至冻结线必须换填沙砾石;对于岩质地基挡土墙,应首先清除表面的分化层,然后再选择斜面上墙趾嵌入岩层的尺寸。
3.2 扶壁式挡土墙
扶壁式挡土墙是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一种主要形式,属于轻型挡土墙。一般扶壁式挡土墙的高在9~10m左右。扶壁式挡土墙由立板、底板及扶壁三部分组成,。为了施工方便,扶壁间距一般为墙高的1/3~1/2,可近似取为(3~4.5m),厚度约为两扶壁间距的1/8~1/6,一般可以取30~40cm。立板顶端厚不小于20cm,下端厚度最终由计算可以得到。底板分为墙踵板和墙趾板,其厚度最终由计算决定。但最小厚度不小于20~30cm。为了确保扶壁式挡土墙的工程质量,扶壁两端立板外伸长度应根据外伸的悬臂的固端弯矩与中间跨弯矩相等的原则确定,通常选用两扶壁净间距的0.41倍,扶壁式挡土墙的底宽与墙高之比,可取0.6~0.8之间,有地下水或承载力较低时要加大。
3.3 抗滑挡土墙
为保证抗滑挡土墙的工程质量,就应合理的选用填料和墙身材料,由土压力理论可知,填土容重越大,土压力越大;填土的内摩擦角越大,土压力则越小。因此墙后应选择容重小而内摩擦角大的填料,一般以块石和砾石为好。墙身材料的选择应与抗滑挡土墙的结构型式相适应,对于重力式抗滑挡土墙,墙身材料一般采用条石、块石或块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对于锚杆式抗滑挡土墙、板桩式抗滑挡土墙、竖向预应力锚杆式抗滑挡土墙等型式,其墙身材料最好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对于加筋土抗滑挡土墙,其墙身材料一般采用级配良好的砂卵石或级配良好的碎石土作为筋体部分的填料,筋带最好采用钢塑复合带,加筋挡土墙的面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除了要选择合理的材料外,还应注意以下的问题以确保施工质量。
(1)抗滑挡土墙应尽可能在滑坡变形前设置,或在坡脚土体尚未全面开挖前,以较陡的临时边坡分段开挖设置,还应根据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受力情况采取分段、跳槽、马口开挖的顺序,并及时进行抗滑挡土墙的修建。
(2)当地下水丰富时,除按设计要求作好主体工程的施工外,对辅助工程,如墙后排水沟、墙身泄水孔等也应注意其事故质量,防止墙后积水。
(3)对墙后的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达到设计要求。
(4)施工时,应保证基础埋置到最深的可能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中,并满足设计深度。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分析,在进行滑坡排水治理工程和挡土墙结构工程的施工时,务必要按照地质条件和设计规范进行施工,以确保其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