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灾害治理工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文件及图纸审查工作首先以贯彻初步设计的理念为基础,以现行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避让方式优先进行管道优化,以管道与地质灾害体的空间关系为根基,对施工图阶段的设计文件和图纸进行全面审查。各类地质灾害设计的审点不同。滑坡治理工程的审点:①滑坡范围、规模是否己查清,滑动面(带)判别是否合理,力学参数取值是否准确;②影响滑坡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否清楚;③滑坡的力学类型及地质模型、宏观稳定性评价是否正确,稳定性系数计算和剩余下滑力(推力)计算是否正确;④管道线路是否有优化和避让空间;⑤选择的支挡方式是否合理,支挡位置是否可行;⑥支挡参数的取值是否合理,设计选择工况是否合理,设计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⑦支挡工程量是否恰当,支挡工程与管道施工的先后顺序及结合方法是否合理。崩塌治理工程的审点:①危岩、危石分布范围;②崩塌落石范围,危险区域是否己查清;③危岩(危石)崩落路径分析是否合理,落石滚落速度计算及冲击破坏的冲击力计算方法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是否正确;④拦挡防护方案是否可行,拦挡设置工程位置是否有效,工程量是否合理恰当;⑤拦挡工程是否与自然地形有效结合,是否与管道施工、管道运营有效结合;⑥崩塌堆积体会否产生滑动及其对管道的危害。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审点:①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是否已经查清;②管道经过断面的地质结构和岩土特征;③泥石流的流速、冲刷深度,尤其是管道通过处的泥石流冲刷深度和建议管道埋深;④对管道形成破坏力的各种因素分析是否透彻,防护措施是否得当;⑤泥石流沟与大沟的关系,尤其是泥石流堆积挤占大沟时使得大沟变窄,大沟流速加大,冲刷深度加大,冲切侧蚀能力增强,该情况下管道防护设计是否加强。岩溶治理工程的审点:①岩溶延伸方向、规模大小是否已查清,岩溶与管道的空间关系等;②溶洞壁、洞顶岩性及其完整程度,溶洞的稳定性评价是否正确;③治理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以及治理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④设计计算是否正确,治理工程量是否合理。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two rivers and middle school large landslide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geological disaster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 by landslide of analysi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lide forecast, the landslide hazard degree of evaluation and calcul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ndslide the general procedure of the exploration and content of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for similar work.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Exploration; Landslide; Guangdong; Two rivers and middle school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的勘查,其内容包括查明滑坡体的分布特征、分析滑坡体的形成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评价破话题的危险性和危害特征、选择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方案等。
2、勘查工作情况
由于两江中学山体周边地形陡峭,历来断续有小型崩塌滑坡发生。2006年7月份,因“碧丽斯”强热带风暴带来的连日暴雨,导致了两江中学校区内发生山体滑坡,直接威胁滑坡体前缘的主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勘查采用方法为收集分析已有资料,进行1:500滑坡体地形测量,1:500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开展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
3、地质环境条件
3.1地形地貌
勘查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为310 428m之间,坡度35°~55°,植被较发育。
3.2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特征
勘查区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和坡残积层(Qdl+el)两类,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3.21坡残积层(Qdl+el)
分布于勘查场地及其周围的大部分丘陵台地区,岩性为砂质粘性土,呈褐黄、灰白色,可-硬塑状为主,局部为坚硬状,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及高岭土,层厚一般为1~20m。
3.22 人工填土层(Qml)
素填土,分布于坡角,层厚3.00~5.00m。
3.23燕山三期花岗岩(γ52(3))
主要出露于丘陵台地一带。岩性为粗粒和中粒花岗岩以及中粗粒斑状花岗岩等。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黑云母。节理裂隙发育。
3.3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填土层、坡积土层、残积土层中的孔隙潜水和部分基岩裂隙水,坡地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渗流补给,以地面径流为主,少量渗入地下,地下水水量贫乏。
4、滑坡体特征
4.1滑坡体结构特征
两江中学滑坡位于两江中学后侧,滑坡体总体积约13.5万m3,分布在两江镇两江中学的边缘。该滑坡位于两江镇两江中学的后方山坡,水平宽度约153m,矢高约94m,滑体物质由第四系残坡积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以及花岗岩的部分全风、强化层组成,平均厚度9.4m,总体积13.5万m3。
4.2滑带变形破坏特征
通过现场调查和多种勘探手段查明已发生的滑坡和变形体发生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内,该边坡表层坡积粉质粘土厚3.0~4.0m,以下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厚4~15m,全、强风化花岗岩,厚2~10m,下覆中、微风化花岗岩。滑体前端为陡坡,覆盖物为坡残积土,自然边坡处于临界状态。该斜坡曾于2006年在教学楼、宿舍楼后山发生山体滑坡。滑坡斜长约150m,宽约90m,滑体厚度约10m,滑体体积约13.5万m3。滑坡发生后冲毁了学校堡坎,土石和树木冲进教学楼和宿舍楼。目前教学楼后斜坡出现局部蠕滑变形迹象,坡面上出现马刀树、坡脚膨胀,有块石脱落,强降雨时可能演变成快速滑坡。
5、滑坡体稳定性分析计算及评价
5.1滑坡体稳定性分析计算
根据场地岩土体结构特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我省类似场地的经验以及滑坡的模式,定量评价模型边坡采用折线型滑动面计算公式,剩余下滑力计算按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加以试算。
折线型公式稳定系数k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滑坡稳定系数
-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到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
-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其中
-第i块重力(KN);
-第i块滑面K(m);
-第i块段滑面倾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内摩擦角(°);
-作用于第n块段的抗滑力(KN);
-作用于第i块段的下滑力(KN),出现与滑动方向的下滑力时,Ti取负值;
-作用于n块段的下滑力
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
;
其中 ——第i-1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作用于分界面的中点;
——第i+1条块所在滑面倾角(°);
k——滑坡推力安全系数,本次k=1.10-1.25;
式中:Ei—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
K—稳定系数;
—第i块重力(KN);
—第i块水平力(KN);
—第i条块的静水压力(KN/m);
—第i块滑面K(m);
-第i块段滑面倾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内摩擦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凝聚力(KPa);
经过计算,边坡6个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如下表2。
边坡原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表2
剖 面 A—A’ B—B’ C—C’ E—E’ F—F’ H—H’
稳定性安全系数k 工况1,自重 1.432 1.192 1.356 1.577 1.433 1.398
工况2,自重+暴雨 1.078 0.910 1.121 1.036 1.045 1.122
从分析的结果表明,边坡在自重作用下处于基本稳定至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情况下处于较不稳定状态,即目前边坡在自重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稳定性迅速降低。
5.2、滑坡体稳定性评价
⑴、在天然情况下,滑坡体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整个坡体处于总体稳定状态;
⑵、当遇连续暴雨时,边坡的变形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滑坡将表现为不稳定~欠稳定状态。
6、滑坡变形的防治方案建议
应修好排水沟及导水沟,有利于地表水排泄,达到防渗效果。边坡可采用在变形体前端采用抗滑桩,桩间设置挡墙,桩基进下伏稳定的基岩。坡脚人工开挖段经修整后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挡墙加锚索(或锚杆)支护,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泄水孔,持力层可选择强风化岩或中、微风化岩。
7、结论
⑴ 本次勘查达到滑坡勘查要求,所提供资料可为滑坡防治设计依据。
⑵ 该场区边坡在不考虑降雨及地震力作用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在考虑降雨及地震力作用下可能发生塌滑,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治理,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按折线型滑动法计算取1.35。
参考文献
[1]郑颖人,陈祖煜. 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37-61.
[2] 王恭先,徐峻岭等. 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analyzes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of application of the bolt supporting technology,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anchor supporting technology more excellent, performance more, finally meet the geological hazard controlling engineering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Keywords: analysis; Geological disaster management engineering; Bolt support technology; summary
中图分类号: U455.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地质灾害活动频繁,时常造成严重的危害。根据统计,因为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每年都在上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据每种自然灾害的1/4之上。因此,需要精确预报地质灾害,同时积极治理地质灾害。在我国,最典型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对滑坡边坡失稳等一些地质灾害进行治理,一种合理新型的防治方式是锚杆支护方式。对于锚杆支护方式,其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其施工简单、安全性好、工程造价不高、施工周期短且方便。本文首先对常见的实际工程地质灾害进行介绍,然后分析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运用的锚杆支护技术,以确保对锚杆支护体系的工作机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1.合理的锚杆支护结构设计
对于锚杆支护,它的结构设计不仅主要有锚杆配置和结构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锚杆设计拉力的准确确定,还包括锚杆长度、锚杆截面和锚头连接及和结构物进行的整体稳定性计算。锚杆支护的设计有如下重点:(1)对于场地勘察,主要是水文地质、周边环境以及工程地质勘察;(2)对于材料选择,主要进行骨料、水、钢材、水泥、钢筋以及锚索的合理选用;(3)进行锚固体的设计,还应进行锚杆间距的设置;(4)进行作用于岩土体结构的土压力计算;(5)准确确定锚杆设置以及拉力;(6)合理选定锚杆夹角以及锚杆材料[1]。
2.锚杆支护施工工艺分析
2.1施工准备阶段中的作业条件与材料
进行锚杆施工之前,应该按照环境条件、设计要求以及土层条件,进行工艺方法以及施工设备器具的准确选用;对原材料规格、型号以及品种、锚杆每个部件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同时还应查验原材料以及一些重点技术性能能否满足设计要求;按照机械设备的型号与规格以及设计要求,搭设或者平整出来能够达到施工操作要求以及确保安全的场地;在锚杆施工之前,多于3根的注浆、钻孔以及张拉和锁定的试验性作业应该进行,进而证实施工工艺与施工设备之间的适应性。
2.2操作工艺
具体的操作工艺包括以下几方面:
(1)钻孔,进行钻孔之前,按照土层条件以及设计要求确定出来孔位,同时进行标记。当钻机就位之后,需要维持平稳,立轴或者导杆和钻杆倾角相协调,还应处于同一轴线上;对于钻孔设备,能够按照土层条件,进行地质钻机或者锚杆钻机的选用,钻进中使用的钻具,能够运用一般岩芯钻探的钻头以及管材系列,为了和跟管钻进相配合,能进行足够长度数量短套管的配备;进行钻进的时候,要细心操作,准确把握钻进速度和参数,以防卡钻或者埋钻等一些孔内事故的出现。孔内事故如果出现,要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当完成钻孔之后, 运用清水冲洗孔底沉渣,使其干净,直到孔口有清水返出。
(2)锚杆杆体的安放及组装,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锚杆的制作。对于锚杆钢筋,其应该顺直及平直、除锈及除油,要使用塑料管或者塑料布包扎杆体自由段,和锚固体连接的地方,使用铅丝进行绑扎。为了保证锚杆在钻孔中心,要在锚杆杆件上面,顺着轴线方向,间隔1.0 -2.0m进行对中支架的设置;进行锚杆杆体安放的时候,要预防杆体发生压弯或者扭曲。
(3)注浆,要按照设计要求,合理选用注浆材料。一般情况下,应该选择水泥:砂为1:1.2,水灰比在0.38 -0.45之间的水泥砂浆或者水灰比在0.40-0.45范围内的纯水泥浆,在必须的时候,能够掺入适量的掺合料或者外加剂;均匀地搅拌浆液,进行过筛,一边拌一边用, 在初凝之前,把浆液使完,使注浆管路顺畅。对于常压注浆,使用砂浆泵把浆液通过压浆管送到孔底部,随后孔底返出孔口,等到排气管停住排气或者孔口溢出浆液的时候,注浆能够停止;进行注浆的时候,应该一边灌注,一边拔出注浆管,同时要保持管口一直在浆面之下,注浆的时候,需要活动注浆管,等到浆液溢出孔口的时候,把其全部拔出;当浆液硬化之后,没有充满锚固体的时候,要补浆,注浆量不能比计算量小,它的充盈系数在1.1-1.3之间;当拔出套管的时候,要观察有没有带出钢筋的现象,如果有,应该压进去,直到不带出才停止,随后继续进行拔管;当完成注浆后,清洗干净外露的钢筋,还要良好地保护。
(4)张拉以及锁定,根据工艺及设计要求,腰梁安装完好后,要确保每段平直,挡墙和腰梁应紧贴密实,同时支承平台要安装完好,在锚杆张拉之前,先至少进行一级荷载的施加, 就是1/10的锚拉力,保证每个部分紧固伏贴与杆体进行完全平直,还确保张拉数据正确。进行注浆之后有不少于7 天养护的时候,或者在台座及锚固体混凝土强度都高于15MPa的情况下,张拉才能进行。锚杆张拉到设计轴向拉力达到1.1-1.2之间的时候,土质是黏性土的时候,维持15min,土质是砂土的时候,维持10min。对于锚杆锁定,其需使用和技术要求相符的锚具;在锚杆锁定之后,如果预应力损失明显地出现,要实施补偿张拉。
3总结
为了提高锚杆支护技术,应该深刻了解实际的地质灾害,更要结合锚杆支护本身具有的特点,积极研究出更多性能及更优技术的种类,最终满足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具体的需求。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进入汛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地震灾区频频发生,每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地质灾害现场的惨烈场景,对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治理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发生时的破坏影响力,只有切实做好了地质灾害施工的质量控制,才能达到设计预期的防治效果,才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结合实际施工经验就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总结以下几点。
1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遵循“信息法”施工,“动态设计”的原则,在安全可靠、科学经济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特点的地质灾害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治理滑坡地质灾害一般采用:混凝土挡墙、锚索、抗滑桩等;治理危岩、崩塌地质灾害一般采用:锚杆、锚索、挂网喷射砼护面、主、被动网、拦石墙等;治理泥石流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拦挡坝、钢筋石笼拦挡墙、防护提等。各项治理措施中以锚索、抗滑桩的施工质量控制难度最大。
2 影响质量因素
2.1 人的因素
(1)人的技术水平
人的技术水平、操作技能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因此,一些主要技术工种和岗位施工人员,如钻工、焊工、钢筋工等都须经技术培训取得岗位证书,而且还须具备一定的地质灾害施工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2)人的质量意识
人的质量意识是指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为保证工程质量应加强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造福灾区群众的民生工程,施工人员责任重大。
2.2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水泥、钢筋、钢绞线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2.2.1 材料质量控制要点
(1)水泥、钢筋、钢绞线等主要外购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否则不准进入工地现场。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泥砂浆配合比设计等,所采用水泥、砂、石、等材料,都必须按有关试验规程规定的方法现场见证取样。
(3)要使施工人员对施工准备使用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必须充分了解清楚,慎重选用,严禁乱用、错用。
2.2.2 材料质量控制内容
(1)材料质量检验的目的,是通过检测手段,将所取得的材料质量数据与材料的质量标准相比较,借以判断材料质量的可靠性及材料能否用于工程施工中,同时,还有利于掌握材料质量信息。
(2)材料质量检验的取样必须有代表性,即所采样品的质量应能代表该批材料的质量。在采取试样时,必须按规定的部位、数量及采选的操作要求进行。材料的检验取样应按规定进行,随机抽样法、二次抽样法、分层抽样法等方法取样。
(3)材料的选择不当和使用不当,均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质量事故。为此,必须针对工程特点,根据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和对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慎重地选择和使用材料。
2.3 机械设备的控制
钻机、灌浆机是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施工设备,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均有直接影响。为此,在工程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现场条件、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制订机械化施工方案。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有机联系,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从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角度出发,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方面加以控制。
2.3.1 机械设备的选型
机械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符合地灾治理施工条件,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和维修上方便等原则,突出机械与施工相结合的特色,使其具有工程的适用性,具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性,具有使用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如预应力张拉设备,根据锚具的形式,对于锥锚式千斤顶,适用于张拉钢筋束的OVM型锚具。从保证质量和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出发,则必须使千斤顶的张拉力大于张拉程序中所需的最大张拉值,且对千斤顶和油表一定要定期配套校正、配套使用,在使用中,若干斤顶漏油严重,油表指针不能回到零,更换新油表时,均须重新校正。
2.3.2 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进行操作,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
2.4 环境因素的控制
影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如场区溶洞较多,节理裂隙发育,锚索灌浆量大,要特别注意锚索注浆这工序的控制;如遇低温天气,则应加强对现浇混凝土的保温控制。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3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施工准备过程中质量控制
(1)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三大指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为此,在制订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际,优化施工方案,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合理调配劳动力,对总体计划要有周全、细致的安排,对施工中易碰到的技术问题要有详细的针对性措施。
(2)治理工程开工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对于特殊工种人员操作前要进行技术培训,经考核持证上岗。
(3)建立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质量检查监督机构,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
(4)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核心的QC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该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各小组均应制定自己的管理目标,以便遵照执行与检查。
(5)降低材料在运输、装卸过程的损伤,从材料出厂至材料最终使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加控制,保证材料完好无损地送到施工人员手中。
3.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每道工序施工前,技术负责人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治理设施的位置、标高进行全面复核,确认无误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加强现场联系,定期召开协调会,协调交叉施工中的相互关系。事前以工程联系单书面通知对方。施工期间必须遵循先后原则,后者不得强行施工。
(3)为了实现质量目标就要调动每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搞
好压力传递,管理人员做到目标明确、指挥分工、管理到人。现场施工控制线、材料供应控制线、内业管理控制线、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控制线。每条控制线由若干人组成,指定专人负责,并分别与项目经理签订责任状,与经济利益挂钩。
(4)采用质量预控法中的因果分析图、质量对策表、“五合一”记录表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追踪“病灶”,对症“下”药。
质量管理小组在每月月底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议。活动过程严格按照PDCA循环有秩序地开展,即按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工作程序进行。
各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行质量程序控制。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编制各主要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图,并按各质量控制程序图进行施工。
3.3 重点工序质量控制
3.3.1 锚索施工质量控制
(1)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稳定,对紧固体的紧固必须有人复核,搭设位置必须根据锚索孔的位置确定。
(2)钻机在脚手架上必须固定牢固,避免因钻机固定不牢而导致孔位出现偏差。
(3)若遇坍孔,应立即停钻,进行固壁注浆处理,注浆24小时后重新扫孔钻进。
(4)锚孔要清洗干净,空中不得留有岩粉和水。
(5)锚索的编制要确保每一根钢绞线始终均匀排列、平直、不扭不叉,锈、油污要除净,对有死弯、机械损伤及锈坑者应剔出。
(6)锚索下科长度允许误差不应超过规范,并对锚索按孔号相应编号。
(7)锚索的张拉要在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
(8)张拉前必须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保证各级张拉的稳定时间。张拉到位后用机械切除多余钢绞线,严禁电割、氧割。
(9)桩上锚索的张拉必须按张拉程序进行,即:从上到下的原则进行张拉、锁定。
3.3.2 抗滑桩施工控制
(1)抗滑桩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核对滑动面情况,及时进行岩性资料编录,当其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进行处理。
(2)施工宜在旱季进行,当雨季施工时,孔口应搭雨棚,做好锁口,孔口地面上加筑适当高度的围堰。
(3)施工前应准备备好各项工序的施工机具和井下排水、通风、照明设备。
(4)施工时整平孔口地面、设置地表排水、截水及防渗设施。应对滑坡变形、移动进行监测。
(5)开挖及支护应分节开挖,分节应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不宜过长,不得在土石层变化处和滑床面处分节,挖一节应立即支护一节。
(6)开挖应在上一节护壁混凝土终凝后进行,护壁混凝土模板的支撑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能保持护壁结构不变形后方可拆除。
(7)开挖桩群应从两端沿滑坡主轴间隔开挖,桩身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75%时可开挖临桩。
(8)钢筋笼搭接接头不得设在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处。
(9)抗滑桩桩身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断面净空,混凝土护壁应清洗干净。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桩间支挡结构及与桩相邻的挡土、排水设施,均应按要求与抗滑桩正确连接、配套完成。
3.4 成品保护措施
对已经施工完成的防护结构,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受损、从而才能保证结构物的质量。加强养护,使成品尽快达到设计强度;加强覆盖,以免成品受损;设挡保护;增设标识;建立责任区,落实到人,实行损坏赔偿制度。
3.5 工程质量竣工验收
建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验收机制。治理工程完工后,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由业主邀请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体和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待初步验收合格,通过一年的治理效果监测后再进行最终验收。只有达到预期治理效果的,才能办理最终验收相关手续。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多发于山地地貌中,具体地说,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大气降水、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我国是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这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威胁也是巨大的,有时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滑坡的治理过程中就一定要严格的控制其施工质量,避免滑坡灾害的再次发生。
1 滑坡概述
通常的滑坡中具备以下主要形态要素:滑坡体、滑坡壁、滑动面、滑动带、滑坡床、滑坡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等。要说明的是,并非每一滑坡都具备上述的主要形态要素。
滑坡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我国东起辽宁、浙江、福建,西至、新疆,北起内蒙古,南到广东、海南。至少有22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滑坡的侵扰和危害。我国地域辽阔,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5%以上,滑坡绝大部分集中在山地。四川是我国发生滑坡次数最多的省,约占全国滑坡总数的1/4。其次是陕西、云南、甘肃、青海、贵州、湖北等省,它们是我国滑坡的主要分布区域。总的看来,我国滑坡的分布受气候和地貌控制。如果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多于北方,差异性明显;以大兴安岭―太行山―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为界,西部多于东部,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上述川、陕、滇、甘、青、黔、鄂诸省则是这两条界线共同划分的重叠区(即 崩、滑主要分布区)。
2 滑坡排水治理工程质量控制
滑坡排水治理工程分为坡面排水防渗工程和坡体地下水排水工程两类。
2.1 坡面排水防渗工程质量控制
坡面排水防渗工程可分为环形截水工程和滑体内地表水排水工程,其中环形截水工程是按山坡汇水面积、降雨量尤其是暴雨量进行设计的,因此为保证工程质量,截水沟应设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以外不少于5m处,断面形式设计为上宽下窄的梯形断面;滑体内地表排水工工程首先应充分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沟谷作为排除地表水的渠道,滑体内地表排水工程是呈树枝状布置的排水系统,主沟方向与滑坡体移动方向一致,水沟的结构及断面形状与前述坡面截水沟相似,这样更有利于滑体内地表水的排泄,尽可能减少滑坡地表水的下渗,为保证工程质量,还应对滑体内的自然坡面进行整平夯实。
2.2 滑坡坡体地下水排水工程质量控制
地下水排水的工程有排水盲沟、排水盲洞及水钻孔。
2.2.1 排水盲沟
排水盲沟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支撑盲沟、截水盲沟和边坡渗沟。支撑盲沟是以支撑山体滑动为其主要作用,同时可疏干滑坡体地下水的排水工程;支撑盲沟一般深度在2m以上,顺滑坡移动方向修筑,设计布置支撑盲沟前,应查明地下水流向及分布,以便合理确定盲沟位置,形状一般有Y形、YYY形、III形。为保证工程质量,排水盲沟的低部一般要建在滑动面以下0.5m的稳定地层中,并修成2%~4%的排水纵坡,同时设计成台阶形,低部以浆砌片石铺砌,以保持盲沟稳定同时加强支撑作用。支撑盲沟的内部结构以堆砌坚硬片石为好,它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支撑作用。支撑盲沟的要设置反滤层,以防止地下水携带的泥砂逐步淤积在盲沟内。反滤层一般设计为两到三层,每层厚度10~20cm,反滤层的结构、规格要根据盲沟内填料和含水层颗粒大小支撑盲沟的重要程度选择。常采用2~4m的沟宽。
2.2.2 排水盲洞
地下水的活动为滑坡活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地下水埋藏较深时,将要考虑采用排水盲洞来排出拦截地下水。一般在盲沟深度大于10m时,就应与盲洞排水工程进行经济技术比较,深达15~20m的盲沟是极少见的,且施工安全与盲沟处理均较困难,经济造价也太高,此时用排水盲洞拦截疏导深层地下水是较为适用的滑坡治理工程。
2.2.3 排水钻孔
排水钻孔治理工程中的排水钻孔是一种有效的排水治理滑坡工程,它一般都是以钻孔群形式出现的。排水钻孔群的形式多样,有用泵抽水或本身排水的垂直孔群,还有地下水平或地下垂直钻孔群等。垂直钻孔群排水设计必须在查明滑坡水文地质条件,获得有关设计的水文地质参数基础上进行。为保证排水钻孔的施工质量,垂直钻孔群平面布置的排间距、孔间距、排水钻孔的孔径、孔数估算、排水孔必须按结构设计等按有关规范进行施工。
3 滑坡治理的挡土结构工程质量控制
挡土结构工程是整治滑坡经常采用的有效措施之一,破坏山体平衡少,稳定滑坡收效较快,它在结构上可分为重力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和抗滑挡土墙等。
3.1 重力式挡土墙
为确保重力式挡土墙的工程质量,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足够的埋置深度。对于土质地基挡土墙,在无冲刷时,基础地面位于地下以下等或大于1m,有冲刷时,应在冲刷线以下等于或大于1m,对于设于寒冷地区的挡土墙,基础底面应在冻结线以下0.25m,当土的冻结尝试超过1m时,基础埋置深度可采用1.25m,但基础底面至冻结线必须换填沙砾石;对于岩质地基挡土墙,应首先清除表面的分化层,然后再选择斜面上墙趾嵌入岩层的尺寸。
3.2 扶壁式挡土墙
扶壁式挡土墙是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一种主要形式,属于轻型挡土墙。一般扶壁式挡土墙的高在9~10m左右。扶壁式挡土墙由立板、底板及扶壁三部分组成,。为了施工方便,扶壁间距一般为墙高的1/3~1/2,可近似取为(3~4.5m),厚度约为两扶壁间距的1/8~1/6,一般可以取30~40cm。立板顶端厚不小于20cm,下端厚度最终由计算可以得到。底板分为墙踵板和墙趾板,其厚度最终由计算决定。但最小厚度不小于20~30cm。为了确保扶壁式挡土墙的工程质量,扶壁两端立板外伸长度应根据外伸的悬臂的固端弯矩与中间跨弯矩相等的原则确定,通常选用两扶壁净间距的0.41倍,扶壁式挡土墙的底宽与墙高之比,可取0.6~0.8之间,有地下水或承载力较低时要加大。
3.3 抗滑挡土墙
为保证抗滑挡土墙的工程质量,就应合理的选用填料和墙身材料,由土压力理论可知,填土容重越大,土压力越大;填土的内摩擦角越大,土压力则越小。因此墙后应选择容重小而内摩擦角大的填料,一般以块石和砾石为好。墙身材料的选择应与抗滑挡土墙的结构型式相适应,对于重力式抗滑挡土墙,墙身材料一般采用条石、块石或块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对于锚杆式抗滑挡土墙、板桩式抗滑挡土墙、竖向预应力锚杆式抗滑挡土墙等型式,其墙身材料最好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对于加筋土抗滑挡土墙,其墙身材料一般采用级配良好的砂卵石或级配良好的碎石土作为筋体部分的填料,筋带最好采用钢塑复合带,加筋挡土墙的面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除了要选择合理的材料外,还应注意以下的问题以确保施工质量。
(1)抗滑挡土墙应尽可能在滑坡变形前设置,或在坡脚土体尚未全面开挖前,以较陡的临时边坡分段开挖设置,还应根据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受力情况采取分段、跳槽、马口开挖的顺序,并及时进行抗滑挡土墙的修建。
(2)当地下水丰富时,除按设计要求作好主体工程的施工外,对辅助工程,如墙后排水沟、墙身泄水孔等也应注意其事故质量,防止墙后积水。
(3)对墙后的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达到设计要求。
(4)施工时,应保证基础埋置到最深的可能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中,并满足设计深度。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分析,在进行滑坡排水治理工程和挡土墙结构工程的施工时,务必要按照地质条件和设计规范进行施工,以确保其工程质量。
0 引言
陵川县五谷山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位于陵川县县城城西,危岩体崩塌严重威胁着附近陵川县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和陵川县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110名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西背磺场三级公路道路通行及行人车辆的安全,崩塌一旦发生,还将严重威胁西背台区部分村镇居民的生活用电,危害严重,其后果不堪设想,影响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
1 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貌分区属褶皱断块侵蚀中山区,调查区山顶呈圆形,地形东南高西北低。
1.2 地层岩性
据现场调查,项目区及其附近分布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上更新统(Q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1.3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项目区地处华北古板块内部,属典型的板块构造。根据《山西省区域地质》按断块构造学说的划分方案,陵川县位于华北断块中的吕梁~太行断块太行山块隆西翼南段。
项目区位于陵川县县城,区域地震活动较为频繁,震级较小,最大震级为3.5级。根据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陵川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
1.4 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区位于三姑泉域,区内第四系地层中,砂质黄土土质疏松、孔隙发育,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较强,含水性差,当降雨强度较大时,石炭系灰岩孔隙中会赋存少量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当降雨停止时,又会通过地表蒸发和地下渗流很快疏干。边坡稳定性受地下水影响小,当降雨强度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地表水径流、入渗径流及表层孔隙水对边坡岩体软弱岩石影响较大,容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
2 地质灾害概况
2.1 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调查,项目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危岩、崩塌,时有碎石崩落。项目区表层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软岩风化强烈,使岩层碎裂呈大小不同块体,甚至呈松散结构。部分坡脚堆积崩积物质,崩塌体块石呈棱角状,一般块径小于0.2m,少部分0.3~0.5m。崩塌体顶部岩体受节理裂隙、岩体结构、风化卸荷、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已处于临界不稳定状态或潜在不稳定状态,局部地段偶见零星掉块现象,在暴雨、爆破震动等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块体垮塌现象。
2.2 地质灾害规模及发育特征
由于项目区内崩塌物大部分为岩体、少部分风化岩屑、土体,单体小于10000m3,根据崩塌规模等级表,项目区内崩塌灾害等级为小型岩质崩塌。
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强烈,将岩石切割为0.1~10m3不等片状、菱状、块状的岩块,且岩块间孔隙裂隙较大,造成边坡岩体不稳定,并且作用方向向坡面临空侧,使得坡面岩体处于应力不利的条件下,遇到不利因素,有可能诱发崩塌地质灾害。
2.3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项目区内岩石节理发育密度较大,发育密集的节理裂隙将岩体切割为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形,在降雨作用下易于脱离母体发生崩塌。崩塌危岩带发育的地形陡坡大于80°以上,较大的地形坡度为危岩体变形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岩体一侧临空,卸荷作用在岩体上产生上宽下窄的楔形疲劳拉张裂隙,随着时间效应的作用,裂隙不断增大、加深,当岩体自身倾倒作用力大于抗拉强度时,岩体出现拉裂进而崩落。降雨作用是危岩体失稳崩落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其破坏表现为降低节理面的抗剪强度、裂隙水对岩块的静水压力、裂隙水的排泄对岩块产生的动水压力。陡峻的地形、节理裂隙发育、软硬岩互层的岩体结构是危岩、崩塌形成的内在因素,卸荷风化作用、降雨、冻融、地震都是崩塌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3 边坡崩塌稳定性评估
项目区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隙;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坡度80~95°;主应力方向与坡向存在夹角,且主应力方向指向临空侧;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因此,认为五谷山边坡为可能失稳的边坡,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在目前自然条件下,处于缓慢变形阶段,稳定性差。如遇到连续降雨或强降雨过程,地震等不利因素,诱发边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由于陵川县城近年来雨量较大,最大日降雨量达到198.2mm,随着雨季的到来,边坡随时都有发生崩塌的可能。由于危岩体距离地面约10m高,因此其崩落时的影响范围可能达到20~30m范围。
4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
4.1 工程布置原则
防治工程以保护道路交通行人及车辆免遭崩塌危害为目的,采取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设计。防治工程的设计、施工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地方规划、环境保护等相结合。防治工程的施工应对环境影响小,不会引发其它新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为原则。防治工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条件,遵循方便实用、就近取材的原则,使工程达到安全、经济、美观和适用。
4.2 工程总体任务
项目区内以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治理为重点。主要采取拦挡工程和坡面加固防护工程相结合的措施。
4.3 工程措施布置
拟采用削方除险+挡土墙+SNS柔性防护技术。具体工作及工作量如下:
削方除险工程。项目区内分布有一处土体崩滑和一处危岩体、崩塌体,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崩塌,土体处已发生宽大裂缝,危岩体向外突出,虽不明显,但坡角大于90度,属不稳定岩体,故两处均处于不稳定状态,需对边坡上部进行削坡,下部进行堆坡压实,以确保整治后边坡的稳定和便于边坡绿化。
坡面防护。在危岩体清除后,为了稳固坡面松散物源,在坡面上采取锚杆+柔性网边坡防护。本工程采用主动防护系统,运用SNS柔性网覆盖、包裹在危岩体清除后的坡面上,以防止坡面碎石坍塌、坠落,不仅对崩塌体起加固作用,而且可将落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崩塌体起到加固围护作用,并对坡体坡面进行加固处理。
挡土墙工程。对坡角修筑浆砌石挡土墙,总长度约250m,宽1m,高2.5m,基础埋深1.5m。
坡面复绿。对挡土墙后坡面进行植草复绿,加强水土保持。草种的选择宜满足主根不发达、侧根发达的要求,还应具有抗旱、抗寒、抗贫瘠性的特性并优先选择本地物种。
截排水沟工程。根据现场踏勘和工程治理要求,需坡顶设截水沟,在坡脚设排水沟。排水沟和截水沟采用的浆砌片石、块石的强度等级为Mu20,采用M5砂浆砌筑,表面用M7.5砂浆(厚度为30mm)抹平收光。
5 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
5.1 投资概算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定额,项目概算金额409.14万元,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申请市级财政补助资金300万元,县乡配套资金109.14万元。
5.2 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完成后,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使当地群众能够安居乐业,促进安定团结、社会稳定,同时改善当地地质环境,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工作环境。
通过上述分析,开展五谷山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将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五谷山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项目的实施有效防止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人文与自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2004年6月,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山西省陵川县地质矿产局提交.《山西省陵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湖北省秭归县地处长江两岸的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危害严重。据调查,全县分布各类地质灾害747处,总体积38.2亿立方米。涉及12个乡镇的农村和乡镇,65175人,预评估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全县三峡库区分布地质灾害247处,总体积7.38亿立方米,受威胁人数29202人,经济损失11.2亿元。
库区地质灾害中,纳入国土资源部二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地质灾害项目28个。按类型分为:滑坡项目24个,塌岸防护项目4个;按防治方式分为:治理23个,搬迁或监测5个。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22家施工单位,5家监理单位,5家勘察单位,4家设计单位,2家检测机构,1家质量监督机构和1家监测单位参建。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分别于2003年1月至2006年5月全面完工,2004年6月前,并顺利通过县、省、国家级初步竣工验收,其中优良工程16个,合格工程3个,优良率达到84.21%。
一、理程序建制度,以制度促管理
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它的防治不仅可以保护库区数十万人民生命财产,巩固移民建设成果,更能有效地保证三峡工程的安全。工程质量关系到治理工程的成败,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用制度约束行为,杜绝任何质量事件的发生。
鉴于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正式启动之初,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三峡库区秭归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工程管理办法》、《三峡库区秭归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工程实施细则》、《三峡库区秭归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和《三峡库区秭归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其中明确了市场准入条件,项目报建到正式开工的程序 (即规划批复以后,从勘查报告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开工报告竣工验收)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及建设、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在工程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
正因为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建立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管理办法,才使二期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工程管理工作做得有理有节、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疏而不漏。从市场准入开始、招投标、各参建单位的选定、方案的论证、各个阶段的审查、开工报告以及开工后的管理一直到竣工验收,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并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很好的发挥其资源优势,严格工程管理,加强质量控制,得以最终取得初步竣工验收16个治理项目取得优良工程的好成绩。
二、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任何优秀的设计,主要通过施工反映出来的,质量是工程治理成败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和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的防治效益,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工程质量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生命,加强施工管理,尤为重要。
(一)加强质量管理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素质
为全面提高参建单位工程管理水平,推进地质灾害防治质量,先后组织学习了国土资源部颁发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办法》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规范》,并及时宣传和贯彻质量管理规定和标准,还专题进行重庆綦江虹桥质量事故审判案例警示教育。培养了大批管理人员,建立了较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中心管理人员长驻工地,实行面对面管理,同时充分发挥监理的职能作用,做到分工合作,互相监督,相互配合,保证了工程的各个环节符合建设程序和规范要求。
(二)建立“政府监督、社会监理和企业自检”相结合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
秭归县18个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中,除所有项目聘请社会监理外,中心在领取开工报告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申请了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代表政府进行质量监督。质量监督站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提供有关工程质量的文件和资料;进入被检查单位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发现有影响工程质量的门题时,责令改正。社会监理实行二级监理体系,即总监理工程师办公室和高级驻地监理工程师办公室,质量管理的依据主要是合同条件、合同图纸、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监理单位在工程监理过程中发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检测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其他不严格履行其质量责任的行为,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制止无效的,报告监督机构。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及时进行核查并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作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立即通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参与验收。正因为采用了三级质量保证体系,才得以于有效地遏止工程质量滑坡,促使参建各方加强质量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三)建立分级质量管理责任制
项目的主管部门、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质量工作负领导责任;各单位的工程项目负责人,对本单位工程项目现场的质量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单位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对质量工作负工程技术方面责任;具体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将业主、施工、监理、设计单位法人、总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明确相应质量管理职责,以责任牌形式进行施工现场公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便于对照检查,同时也是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种重要举措。
(四)严格审查,杜绝任何质量隐患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我国尚属于一种摸索和探求的过程,没有现成的管理办法和成套的技术标准。因此,在设计文件的审查中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把关,有些项目,从勘查报告到初步设计甚至要经历十多次的评审。设计文件最重要的是结构安全问题,如果设计有问题,结构受力就不合理,安全系数不够,就不能保证结构安全,更不能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般情况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施工图设计文件没有强制性要求审查,但秭归县的所有项目都聘请了有关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真正实现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凡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使用,从源头杜绝了因设计而带来的质量隐患。
质量控制应该是由直接生产者来保证质量。业主单位在选择参建单位时,主要是通过资质管理、市场准入等手段来保证生产者的质量。同时在施工招标过程中,严格进行了资质审查,主要采取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两种形式,为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施工现场派驻设计代表,随时解决设计问题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地质灾害最大的特点是隐蔽性强,地质条件复杂,同时设计变更繁杂,变更图纸多。为了有效地解决施工中的设计问题,基本上实行每一个项目在施工现场派驻一个政治素质高,技术水平精,实践经验强的设计代表。由于很多原因造成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秭归县19治理工程中设计抗滑桩756根,设计桩长12523.20米,设计施工741根,因变更设计取消抗滑桩15根,实际实施桩长为12250.30米。其中黄阳畔滑坡设计抗滑桩20根,实施20根,设计桩长396米,实际桩长479.3米,比原设计桩长增加21.04%。庙岭包滑坡19号桩设计25米,实际实施37.6米,比原设计超深12.60米,比原设计桩长增加50.40%。正因为派驻了设计代表,在施工中结合实际进行优化,及时调整桩长、重新配筋,并出具了相应变更图纸,减少了施工中带来的诸多麻烦,缩短了施工进度,还避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六)赋予监理权利,树立监理权威
我国现行体制下的工程监理有相当多是建设单位说什么,他干什么,权威性不够。当然,监理公司是受雇于建设单位,代表建设单位来管好工程,当然要听业主的。但监理公司还有另一面,他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设计文件和合同规定,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责,对社会负责。因此,监理公司既要对建设单位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从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质量来说,这两个负责是一致的。所以,在签署监理合同时,就明确了监理单位的权利,强调在工程监理中独立行使职能。没有监理工程师签字,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不得拨付工程进度款,不得组织竣工验收,把监理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和作用真正强化起来。
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现在大多数监理公司从事施工工作经验多的人比较多,对设计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另外,对于监理不讲究职业道德,不注意社会形象,出卖资质,出让监理业务,不坚持原则、盲目地听建设单位说什么就干什么,利用监理之便,行个人之私,甚至对于和某些方面勾结起来,弄虚作假,损害工程质量的行为。将是建设单位和监督机构检查的重点,一经发现,将严惩不待。为提高监理公司素质,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监理公司在人才结构上自觉进行调整,自己缺乏的人才进行了补充。总而言之,工程监理是我们整个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七)抓好三个重点,把好三个关口
即抓好重点工程、重点工序、重点工艺的管理,把好承包人的材料进场、隐蔽工程验收和中间交工关。工程监理单位应当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进驻施工现场。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未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建设单位不拨付工程款,不进行竣工验收。二是在施工过程中,做到四个“监督检查”、三个“参与”。四个“监督检查”:对工程项目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项目划分进行监督检查;对技术规程、规范和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检验、施工质量“三检制”、质量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工程施工质量和有关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检测手段及构件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三个“参与”:参与工程的重要隐蔽工程和工程关键部位的验收和质量评定;参与工程的质量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参与工程的阶段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竣工验收。
(八)定期检查,及时整改质量问题
中心每月组织一次质量检查,会同监理单位和现场业主代表组成的检查组,进行质量大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把任何质量隐患消化在萌芽状态之中。并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作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隐蔽工程在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单位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质量动态通报制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适时组织各承包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推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设期间,政府多次组织监察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对全县的治理工程项目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从效益审计、检查督办、综合评估三方面对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监察,受到了较好的效果。省、市专家和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检查督办,对提出的问题参建各方都能诚恳接受,认真整改,绝不迁就,对查出个的问题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不找准问题的原因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不吸取教训的不放过。质量大检查直接到施工现场,检查直接生产者的工作情况。检查中发现直接生产者存在不规范运作的问题,特别是对国家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不认真贯彻,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部分单位的质量责任制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放在抽屉里,根本不落实。因此,在现阶段还要靠外力去促进它落实。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18个项目中,业主累计下达整改通知书42次,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九)正确处理工程质量、进度与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香溪至贾家店库岸治理工程中,虽然我们拆除了柚子树段300多平方米不符合要求的浆砌护坡,直接经济损失达几万元,但通过这次教训,总结了经验,工作更加认真,在短短的3个月中,顺利完成了浆砌护坡以及抗滑桩的浇筑任务。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在全线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在谢家坝滑坡治理中,由于施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效益这三者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在初步竣工验收所有浆砌水沟均不满足要求,最后被迫全面返工重建,验收时间又推迟1个多月,进度上不去,还搞得声名狼藉。因此,作为业主在管理中不能片面的追求质量、进度和效益的任何一面。
(十)严格质量检测,成果令人满意
秭归县所管的19个治理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均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委托具有试验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工程初步交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检测凡属于重要部位、特殊工程由中心委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检测中心和湖北省神龙地质工程勘察院岩土测试中心分别进行了检测。一般性工程由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组织检测,防治中心最终根据检测结果,对照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采取“随机取样、实地量测、查看资料、归纳汇总”的方法进行评定。
所有项目的分项工程实测主要对断面尺寸、轴线偏位、平面位置、顶、底面高程、平整度、倾斜度、坡度等指标采用全站仪、水准仪、垂直度仪、坡度尺、2米直尺、钢尺等进行抽样检测,所有的砌体均按标准进行了破坏性检验。19个治理项目共抽检2446点(处),合格点2262点(处),合格率92.46%;混凝土及砂浆强度主要查原始试验资料,首先看试验结论是否满足标准和设计要求,然后计算离差系数(CV),用离差系数(CV)进行评定,经查,所有项目均在评价范围之内;抗滑桩由委托单位采用RSM-24FD型主机和SY-1型传感器进行了应力应变检测,按标准要求共计抽检624根抗滑桩,其中I类桩611根,占被检测桩的97.92%,II类桩13根,占被检测桩的2.08%,从检测结果说明,均在合格范围之内。根据外业检测结论,按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结合基本要求、外观鉴定和资料查验的情况进行了综合打分,最高得分94.76分,最低得分81.9分,16个项目被评为优良工程,3个项目被评为合格工程,优良率达到84.21%,其成果令人满意。
三、加强监测和维护力度,巩固防治工程质量成果
通过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库区1635户24616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了5个集镇、3个居民点、1所卫生院、4所学校、1座特大桥、7条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了5434亩土地,改善了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了加强秭归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维护与监测管理,充分发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防治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县政府决定将19个治理项目交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维护管理,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秭归县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维护管理的通知》。
2. 统一制定在治理范围内严禁建房、取土、砌渣、排污及破坏监测设施等行为的标志牌,并安放在开阔醒目的位置。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提高人民的法制意识。
3. 按照《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维护与监测管理暂行规定》,出台了后期工程维护和保养的管理办法,便于巩固地质灾害防治成果。
4. 监测工作由建设单位委托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具体实施,为提高后期效果监测质量,后期效果监测单位聘请了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进行业务指导。
5. 定期进行检查督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工程具有一定的实在性,具有自身的防治战略以及相应的勘查内容和评价办法。在地质灾害工程中,实施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工程的性质、地点、规模、方式以及终结的时间都是取决于具体发生的灾害。了解了地质体的设计与治理将能够使地质灾害工程正常进行。
一、地质灾害工程的设计
地质灾害工程中设计很重要,要深入的了解自然结构,研究它的成因机理以及灾害发生的条件。在一些重大的地质灾害工程中,要求立足于实际问题中,用成熟的理论将问题解决。认真探索新理论和新工艺,在全面分析地质灾害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发生的全程模式。
(一)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进行概念设计,这样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一步完善整体设计。因此建立一种源于成因机制分析的地质灾害工程的概念设计体制,在设计中应该完全适应地质体的自然态势,对自然结构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增强自然的稳定性,不能将其随意的进行改造,应尽量的适应自然地质的具体环境和特征。对于一些重大地质灾害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将设计和工艺优化,按照设计人员的具体施工工序进行。施工时要做好工程治理的有效性,控制灾害体,保护好对象。在开工之后,要综合的听取建设,监理和施工方面的意见,将原设计进一步优化,整体提高工程的质量。
(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总体设计
根据地质保护对象的工程等级确定工程的设计标准,结合设计的技术规程、规定等技术文件,制定出有效控制灾害工程治理的设计思路。在施工过程中,比如挖基坑、边坡等施工时,作出施工安全的检测设计;对主体工程进行工程效果作出检测设计。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分项设计
根据地质灾害体,列出本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如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及施工的质量要求。对于主体受力的桩、锚等进行质量检测,列出具体的检测标准、方法和数量;针对辅助工程设计的堆渣场挡土墙等作出分项设计并纳入预算中。
(三)地质灾害施工设计介绍
地质灾害防治的设计作业中存在很多设计步骤。比如现场的设计,反馈设计,分析设计,监理设计,代偿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下面分别对这些设计进行介绍(1)初始的反馈设计。在进行地质勘查和研究之后,才能够进行现场设计。其中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判断,拟定初始的方案,主要包括对方式的选择,施工的具体方式和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于设计的各个层次中。(2)计算机分析设计。在初始反馈设计的基础上,下一步该进行计算机分析设计了,这种设计能够有效的将初始反馈的资料量化,提供出更为准确的工程施工方案。此种设计有一定的缺点,由于计算精度有一定的限制以及设计对象的不确定,计算的结果会出现定性使用的现状。(3)系统设计。对于地质灾害工程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够更广泛的把握实质性的问题,防止在原则上的失误。(4)代偿设计。要求施工人员针对关键地段施工时,添加的一项施工措施,可以加强安全储备,增加对地段施工中的安全系数。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代偿设计在指导施工中的程序、强度和步骤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中地质体变形,减少灾害。(5)二次反馈设计。主要进行工程开挖和造孔的施工中,能够检测到之前未能够想到的一些意外状况,根据相应的反馈设计,能够更精细的对整体进行设计。(6)可靠性设计。地质灾害工程相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中,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主要的不确定来自防治对象自身存在的设计参数有较强的离散性。因此,计算模型也和实际的工程中有一定的不同,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就是在对各种参数进行综合考虑之下,选定可靠度或可靠指标当作设计准则。这样就可以在各方面都稳定的状态下计算出失效概率,判断工程的可靠性。(7)计算机辅助设计。这种设计的操作性非常强,对设计工程师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工程作业的效率。虽然说设计的各种观念有所重复,但是这些总是在不断的优化。
二、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等都属于地质灾害。其连续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尽量排除在地质灾害工程中的一些干扰因素,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理工程,在治理时,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专业性强,要按照治理工程相关行业的设计规范进行治理。依据所治理的地质灾害特征、环境,拟定防治的工程方案,不同的地质灾害有不同的防治工程类别。如:对滑坡的治理,常用的工程治理措施有支挡、加固和排水;对泥石流的治理采取拦截、疏导和保护等措施;不同的工程类别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优选的治理方案。一般的治理工程方案选择单一的工程类型或者结构工程类型,还有的选择不同种工程类型进行,总之根据防治效果选择不同的防治类型。此外,还要想到工程的累积效果,保证维护后的长期使用;还要根据特殊的地质灾害设计专门的工程施工。根据地质灾害的工程位置使防治的强度要达到防治的目标要求。
三、结束语
经过深入的调查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过半的因素是人为的。所以要减轻灾害的发生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相关的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并建立相关的国家财政的投入。对于灾害防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使得地质灾害工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向红;闫媛;;荥阳宋沟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防护措施[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产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问题,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就是其中一种,包括滑坡、崩塌等灾害,因此需要对边坡进行稳定防护。主动柔性防护系统具有高柔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可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SNS(Safety NettingSystem)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作为主要构成部分,并以主动防护(覆盖) 和被动防护(拦截) 两大基本类型来覆盖和拦截风化剥落、崩塌落石、爆破飞石、泥石流及岸坡冲刷等斜坡坡面地质灾害的柔性安全防护系统技术和产品。
2.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
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是基于RUVOLUM 理论设计,主要由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预应力钢筋锚杆、专用锚垫板构成,新型高质量高强度的主动防护系统。主动柔性防护系统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 围护作用),充分利用了高强度钢丝和钢丝绳材料的柔性来发挥其“以柔克刚”的优势。该SNS 系统主要由SPIDER 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预应力钢筋锚杆、专用锚垫板等部分构成。采用预应力钢筋锚杆和专用锚垫板进行紧固,其承载能力优于目前所有的柔性边坡稳定系统。适用于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整体稳定加固、各类孤石危岩加固,也可结合深层锚固措施进行滑移治理。所用的高强度钢绞线螺旋网片主要参数见表1。
该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构件简单,安装更高效; 所采用的特殊的网片及锚固形式,带来更大的坡面预压力,更优化的系统内应力传递; 并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3.边坡现状介绍
3.1 边坡概况
该边坡位于石忠高速公路某段,路段长0.63 km,高约40 m,规模较大,边坡全貌见图1。主要灾害为危岩体( 块) 和崩塌,边坡高度很高,最高处约47 m。边坡陡峭、悬石多,发育多处危岩体( 块) 、裂隙,很不稳定,经常出现落石和塌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公路的畅通,严重威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当地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已将该段路列入“重大隐患整治”路段,故急需对该边坡进行治理。
3.2 边坡工程地质特征
1) 地质构造。该边坡位于沁水构造盆地—复式大向斜向的南段近核部位,次级褶皱极为发育,往往成群或成列呈现,拥有褶皱曲幅度不太强烈的构造特征。沿线出露地层比较简单,以古生界二叠系和中生界三叠系为主。主要出露有: 古生界二叠系石千峰组二段砖红色砂质泥岩、紫红色长石砂岩。中生界三叠系二马营群管上组的肉红、黄绿长石砂岩与暗紫色、红色砂质泥岩。
2) 气象、水文。项目所属区域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气候差异很大,西、南温和,东、北寒冷。年均气温9.4 ℃,一月- 6. 7 ℃,七月24.8 ℃。年降雨量约600 mm,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80 d。
3) 地质条件。该段边坡坡度约80°,边坡坡面为砂岩和泥岩互层,泥岩和砂岩反倾,倾角为10°,泥岩厚度1.0 m ~ 1.5 m,砂岩厚度3.0 m ~ 5.0 m,边坡坡面危岩体( 块) 较多,边坡坡面泥岩层不断风化脱落,从而上部砂岩悬空,最终形成危岩体( 块) ,危及道路及行车安全。
4.边坡治理工程设计
4.1 边坡崩塌的治理工程方案确定
根据现场勘察,边坡坡面为砂岩和泥岩互层,泥岩和砂岩反倾,故该段边坡整体稳定,没有沿岩层结构面滑动的可能。但在雨水入渗、重力、震动及其他地质应力的作用下,边坡岩体裂隙发育,出现表部岩块崩塌,尤其是岩层表层中的泥岩部分掉块后,砂岩部分悬空,将出现拉应力区,导致边坡岩体张裂、松动,造成崩塌。该段边坡较陡,没有设置被动防护网的地形条件,因此对边坡坡面采用SNS 主动防护网进行覆盖防护。根据边坡的现状,先对边坡的危岩体进行清理,再采用SPIDER型主动防护网进行坡面防护。边坡工程典型断面见图2。
4.2 施工顺序
该边坡治理工程的总体施工顺序如下: 坡面危岩清除锚杆孔定位钻孔注浆防护网安装。
5. SPIDER 主动防护网系统使用效果
5.1 效果评价
本路堑边坡经过预防护处治后,基本防止了边坡松散堆积体在暴雨冲刷下的坍滑,确保抗滑桩和锚杆施工期间的边坡稳定性。在抗滑桩施工和锚杆注浆施工后,再进行清方卸载,最后进行绿化生态防护,施工期间未再出现大的变形。该边坡施工完成并通过绿化处理后,外观效果较好。经历了几个暴雨季节,运营多年多来,根据监测情况,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见图3,图4。
6.结语
SPIDER 柔性防护网作为一种新的标准化、定型化的防护系统,从在以上边坡崩塌治理工程中运用实际情况看,有较强的适应性能,且结构简单、施工周期短。同时采用较高的防护能级以及特殊的材料工艺具有安全、耐久性能,可确保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实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张述清,李海鹏,高继峰.破碎岩质高边坡挂网防护施工技术[J].西北水电,2008( 1) : 36-38.
[2]卢向德,樊晓燕,王常让.拉西瓦水电站边坡防护工程柔性防护网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9( 7) : 90-92,96.
[3]汪敏,石少卿,阳友奎.主动防护网中钢丝绳网抗顶破力计算方法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0( 3) : 8-12,41.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019-01
1、治理区概况
工程治理区位于东港市孤山镇,该治理区域长81.7m,高31.20m,治理区面积为3913.6,实际治理面积约为4000,治理区地形坡度变化较大,最陡处坡角平均在70°-75°,局部近于直立;而最缓处坡角平均在30°左右。
该边坡岩土体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崩解且受连年雨水冲刷,结构已较为松散,植被覆盖率较低,一旦遇到暴雨等诱发因素,极易引发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另外靠近边坡上下边缘均是密集的居民区,地质灾害的发生会严重威胁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现场踏勘结果,场区内地层分布规律极差,各岩土体厚度变化较大,地层岩土体依次为碎石质粉土和强、中风化石英岩,而其中碎石质粉土的结构较为松散,其厚度从几十厘米至几米不等,而局部为基岩区,且偶含块石成分,块石最大粒径可达50cm。该山体边坡属于土质及岩质边坡。
3、设计依据
①《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2)
②《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③《锚杆(索)技术规范》(CECS22:2005)
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⑤《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⑥《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2011)
⑦《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
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修改版)
⑨《水利水电工程喷锚支护技术规范》(SL377-2007)
4、设计原则
1、经济安全原则: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便于施工的工艺,确保边坡不发生破坏。
2、动态设计原则:根据坡面修整情况和不同地段岩土体埋深及风化程度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理细节、优化设计。
3、表面美化原则:由于边坡为永久性边坡,而工程治理区紧临孤山风景区,因此选择治理方案时需考虑边坡美观、绿化。
5、施工方案
5.1、施工段划分
根据该治理工程边坡角度及基岩埋深和边坡危险程度划分为三个区段。
第一区段位于边坡南部沟谷两侧,该区段基岩埋深较深,是未来大气降水的主要排泄通路,通过走访调查知,该处水量排泄集中,加之上覆碎石类土厚度较大,极易在丰水期形成泥石流,从而摧毁坡下房屋,该区段可定为灾害发生的危险区。
第二区段位于边坡中部,该区段基岩埋深较浅,但坡角较第一区段大,现可见在该区段已形成小的泥石流遗迹,在丰水期也可形成地质灾害,根据碎石类土厚度、泥石流遗迹、坡度角及区段坡体上下建筑物等综合判定,该区段为地质灾害发生的较危险区域。
第三区段为治理区的最北部,该处坡角很大,局部近于直立,虽然基岩埋深浅,但岩石破碎,且坡上即为一栋公寓,而坡下为居民住所,一但发生地质灾害,坡上下的居民均难以躲避,根据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判定,该区段为地质灾害发生的最危险区段。
5.2、治理方式
该治理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采用重力式毛石挡土墙,二是采用喷锚联合方式进行治理,由于工程场地狭窄,坡面高陡,若采用重力式毛石挡土墙方式进行治理,建筑材料许多都需人力搬运,搬运人员的安全难以保障,且当今人工费用很高,从经济方面考虑,其成本费用极高,不经济;若采用喷锚联合方式进行治理,虽也有许多不便,但比采用重力式毛石挡土墙治理方式要经济许多,因此,本设计仅考虑喷锚联合方式进行治理。
5.3、施工要求
根据不同区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坡体上下建筑物情况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不同区段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现分述如下:
5.3.1、第一、第二区段采用土钉喷锚方式进行治理,由于施工前需进行坡面清理,清理厚度有少量差异,加之基岩埋深的差异,因此两个区段的土钉长度有所差异,要求土钉若完全在土层内,其长度不小于1.8m,若土钉在1.8m之内遇基岩,要求入岩深度保证大于0.5m即可,但土钉最小长度不得小于1.0m,因此第一区段土钉平均长度按1.8m考虑,而第二区段土钉长度按1.5m考虑,而第三区段采用锚杆、土钉喷射混凝土联合方式进行治理,而土钉长度可按1.0m考虑。
5.3.2、施工前应先进行坡面修整,并把修整下来的岩土体外运至允许排土的场区倾倒,上述工作完成后可进行到下一工序,即喷锚联合支护施工工序。
5.3.3、在喷锚联合支护施工时,应先施工土钉和锚杆,土钉为Φ16的螺纹钢,锚杆中的锚索为Φ15.2的钢绞线或总抗拉强度不小于Φ15.2的多根钢绞线,要求把土钉安置好后,把土钉孔内用强度为C20的混凝土进行封实,而锚杆成孔孔径不小于Φ150,当钢绞线安置好后,用强度为C20的膨胀水泥砂浆进行注浆,且保证注浆饱满,以防锚孔与钢绞线未紧密接触而造成支护结构破坏。
5.3.4、当土钉与锚杆均施工完毕后,进行预制网编制施工,预制网采用Φ6.5的盘圆,定位器亦采用Φ6.5的盘圆,并与土钉焊牢,定位器钢筋纵横间距均为2.0m,要求土钉在表面外露50mm,便于和预制网挂焊,而预制网纵横间距均为200mm;当遇突出岩石处,网间距不得大于30mm,该位置不得为施工方便,而把预制网钢筋断开,在特别凹陷处应增加土钉及定位固定,保证网面平整平顺;纵向预制网钢筋上部挂在地梁上,地梁为400×400mm,沿山坡顶部布设,地梁上皮距地表200mm,强度为C20。
5.3.5、钢筋网在岩土面喷射一层混凝土后铺设,钢筋与壁面的间隙为30mm,预制网在喷射混凝土时不得晃动,在干燥时喷射混凝土前应对岩面喷水湿润,以免浆层成壳脱落,施工时应及时自下而上施工,喷射混凝土下部应埋入坡下土体150mm。为把锚杆固定和增强锚杆区域的整体性,所有锚杆最后均与20A槽钢相联。
5.3.6、泄水孔采用Φ50PVC管,按间距(纵、横)4.0m布设在土钉围成的区域正中,要求泄水管在喷射混凝土内长出50mm,端部用渗水土工布包裹,内端布设砂卵石反滤层,反滤层厚100mm,面积为200mm×200mm,而泄水管外部长出喷射混凝外150mm,外端部用编织袋包裹,避免在喷射混凝土时把泄水管孔堵塞,喷射混凝土完成后,把编织袋去掉,若发生泄水管堵塞,应清净堵塞物。
5.3.7、喷射混凝土的材料配比催凝剂参量、气压、水量、每次喷厚、层次等由现场试验确定。喷射的水泥为不含氯盐的水泥,砂石料的最大粒径为15mm,一般水泥和砂石的重量比为1:4-1:5,砂率为50%-60%,水灰比为1:0.4-1:0.5,速凝剂的添加量应按产品的说明书添加,一般为水泥重量的3%左右。
5.3.8、施工时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工程锚喷支护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
5.4、边坡截排水设施
在边坡上部及坡面两侧设置一道截洪沟,截洪沟采用C20混凝土,亦可采用喷射混凝土浇筑、截洪沟与坡下部的排水沟相连,最终所有的集水均由排水口统一排出。
5.5、边坡绿化
考虑工程场区紧临孤山风景区,为求环境美化,可在坡上种植葛藤,间距1.0m左右,坡下种植爬山虎,间距0.8m。
5.6、坡上安全围挡
1.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随着地球运动,地表发生变迁产生的比如火山作用、地壳断裂等。这类地质灾害属于自然地质灾害,是不会随着人类行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另一类是由于人为因素比如对地表进行破坏、不当的经济生活活动等而产生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地质灾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逐年提高,其造成的破坏性极大。一般来说,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以及地面沉降等。这些地质灾害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一旦发生,对周边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十分严重。
二、地质灾害危害
尽管这些年我国在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成本,但限于经济发展和当前的技术水平,地质灾害依旧得不到精确的预测,所以发生的频率并没有降低。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对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均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主要危害有造成居民房屋损坏、倒塌,损害居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塌陷、桥涵被毁,导致交通不畅,危机交通安全;破坏城镇建设,破坏工厂、学校机关等基础设施;造成农田毁坏,水利设施的损坏,导致农作物减产;造成电杆等倒塌,输送线路被中段,严重影响到输电、通信工程。
三、地质灾害勘察与工程治理技术
1.防治工程设计
在采取工程和生物治理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和防治以前,首先需要对防治工程进行设计,在设计前,收集地质灾害相关的信息,主要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成因,建立成因机制。然后在对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防治工程的主要目标,勘察的手段,采取的主要治理技术等。最后再根据防治工程的主要目标、勘察防治手段、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等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作量的多少。
2. 地质灾害勘察
2.1 确定测绘范围
一般的地质灾害都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以前,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测绘工作,测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地表的点线面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分析,目的是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并且佐证地质灾害的特征属性。在确定测绘范围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还需要根据运动规律,对周边一带的地质环境进行测绘。
2.2 选取勘察方法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的时候要选取理想的勘察方法,除了根据地质灾害结构分析采取的传统勘察方式以外,还需要采取多样新型的勘察方法。比如在对滑坡进行勘察的时候,传统的勘察方式有钻探、槽(井)探和物探等,但是比如钻探只能起到对地表进行分层的作用,所以应该在采取传统方式的时候适当地结合其他的勘察方法。例如在使用钻探勘察岩质滑坡的时候可以采用单动双管钻探工艺来完成,只有通过较高采取率岩芯的识别才有助于对滑坡体的客观判断。比如槽探虽然勘察起来比较直观,但是成本比较大,而且风险较高,不管是钻探还是槽探都会对原来地表造成破坏,所以需要配合原位测试的方式进行多样勘察。
2.3 勘察样品
在进行地质灾害勘察之际,需要进行勘察样品的采集工作。目前样品的采集由于勘察方式的问题以及采样容器、采样测试参数值设定等问题,得到的样品有不稳定性、代表性差等问题,使得采样的测试结果不理想。在解决样品问题上,除了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暮η榭霾扇〔煌?勘察方式以外,为了提高样品的统计性和真实性,可以采取相应的采样方式。比如滑坡样品采集的时候,为了减少采样槽数量,减少工程成本,可采用环刀现场井(槽)侧壁采样,这种方式具有一井多采特点,有效减少了工程风险以及工程的成本。
3.工程治理技术
3.1 主要工程治理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勘察设计以及现行的相关规范制度、技术标准等,当前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治理的主要工程有:排(截)水工程、支档(拦)工程、护坡工程以及加固工程等。在对这些防治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工程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工程治理技术。
根据表1显示,对于一些小型的滑坡,可以采取前缘支档、后缘排水治理技术措施,对于中型以上的滑坡灾害,需要根据已有的勘察资料采取更加详细复杂的治理措施。对于危岩地质灾害治理,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护坡、加固等技术措施,对于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治理,采取的措施需要根据塌陷以及沉降的程度采取排水或者加固等治理措施。总之,在利用工程技术进行不同地质灾害治理的时候,先要分析已有的灾害勘察资料,然后根据当地的灾害实际、地质环境等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
3.2 工程治理设计的注意事项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与地质灾害的增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的重点。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地质资源、减轻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地影响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不仅破坏了大量的工程设施,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为此,进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探讨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目前,我国从乡村到城镇均在实施大量的工程施工,在这些工程建设中往往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也有诸多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相对前者来说,后者则更注重在开发和利用上的合理性,目的是让环境不再受到破坏而是保护。但是根据我国近几年来的环境分析,我国大多数的地质灾害并非自然原因,而是有很多人为因素导致的。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比重很大,然而,如果要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必须控制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施行一系列保护环境,以及防止自然灾害的措施。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根据我国的地理环境来分析,我国的地理环境有独特,复杂,多变的特点。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的特点,并且经济状况。我国在灾害发生之后并不能有效承受。再考虑到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这给我国在防灾上有了巨大的压力。据相关资料统计,一些地质灾害(例如: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等)在我国发生率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所以将近一半比例的地质灾害都是因为人们不合理开采的原因造成的。
1. 因滑坡而导致的地质灾害
滑坡是导致地质灾害的特征之一,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河流冲刷、人工切坡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其发生的特征为:1) 靠近水源,例如江河湖等地,由于容易形成较大的地形高差,类似的山区也会容易发生滑坡。2)某些地质区在造带时间,比如地震带,断裂带等。3)有很多土和岩石的地方。4)一些强降雨地区以及暴雨地带。
2.因崩塌而导致的地质灾害
由于发生滑坡,很多陡坡都会有裂痕,岩土不结实,容易造成中空现象,导致其容易破碎,移动,稳定性降低。其原因主要是:1) 过度开采矿产。2) 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 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 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3.因泥石流而导致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的发生容易导致沟谷或山坡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产生特殊洪流,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其原因主要是:1) 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4.因地面变形而导致的地质灾害
地面变形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以及地面裂缝的过程。现今,国内有将近70多个城镇都发生过地面沉降,较严重的有30多个,根据资料分析,沉降量可达3m。发生灾害的地区有孤立存在的,也有密集成群的,以致于形成了地面沉降带。
4.1城镇地面塌陷原因
在我国,发生城镇塌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人类开采活动的不合理造成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2)地表面的岩溶活动也会造成塌陷现象。3)抽取地下水过多造成地面下沉。
4.2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增多,并且力度也在加大。这对我国的地质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大大增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其危害性同样也在增大。我国在地质灾害上损失不少,例如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建设铁路公路,还有很多地质工程,都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除此之外,还有崩塌,土壤结构受损,泥石流,土地荒漠化等灾害也会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之洪灾,认为爆破对土地的破坏,这就更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其发生的规律如下:1) 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 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 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m) 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等等。
4.3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三、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1.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1.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1.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J042-94)。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2.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2.1.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1.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
2.3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2.3.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3.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2.3.3避让措施
2.3.3.1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2.3.3.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的发生形式和比例也会随之变化和上涨,对此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保障岩土工程的开展和人们的健康。然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岩土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我们应首先分析当地的地质情况和一些人为行为,综合分析其各方面原因和情况后再制定对应的措施进行全面、综合的防治,以确保岩土工程治理和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彦海,郑宏,江巍,蒋昱州,琚晓冬.泥石流(地质)灾害与综合防治[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6.
[2]吕战锋,毛延兵.浅谈小型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J].科技风, 2010.
[3]闵倩,周宝华,范金勇.浅析乌鲁木齐地区阿拉沟泥石流防治措施[J].广西水利水电,2009.
中图分类号:TV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6-0072-02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地质灾害给水利工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预防这些地质灾害,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如何有效的救援,灾后如何有效地修复并投入使用,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当前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提出一些较为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导致的,比如:特大洪水、地震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比如:随便开挖、维护不到位、预防措施不完善等,其中人为的因素占主要部分。很多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质量、缩短了工程的使用年限,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其实大部分地质灾害通过有效地预防措施,是可以避免或者减小负面影响的。
地质灾害与水利工程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诱发地质灾害,诸如泥石流、地震、山体滑坡等。而这些地质灾害又对水利工程造成极大危害,对于库区而言,危害性最大的就是滑坡地质灾害,有可能造成库水漫堤、航道阻塞、坝体垮塌等。
2 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对水利工程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的预防、治理和维护,首先应该分析并总结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地质环境情况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水利工程建设地点地质环境恶劣
我国的地质灾害情况比较严重,其中大部分的地质灾害是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活动造成和诱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很多水利工程的建设地点很不理想,不仅施工有很大的难度,在后期运行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中,移民被迁至了一个古滑坡群上,后来导致了严重的损失,大坝建设之后,对三峡范围内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检测到了很多次小地震,三峡水库周围也出现“台风”。这些现象导致一些山体滑坡的现象出现,很大程度上又给库区造成了一定的安全压力,库区不得不加大经济投入,而且三峡地区山体较多,本来就比较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另外就是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工程大量开挖坡脚、随意堆放废弃的土渣等,对水流的排放和疏通都造成了影响,从而引发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
2.2 人类活动可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主要是指由于工程建设形成高边坡和开挖坡脚、在坡体中开挖水渠、在坡体上部加载、修建水池又不做有效防渗而诱发滑坡,还有在沟谷中堆砌工程废弃物诱发的危险性等。这里强调的主要是工程建设加剧诱发滑坡、泥石流等而对其他工程设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在山石开挖的时候,一定要对松动的岩石或石质较差的边坡进行严格的处理,避免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边坡的抗滑力减小而出现滑坡、崩塌等安全事故,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范处理开挖、填埋,尽量减小人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 防治水利工程的技术和措施
3.1 加强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明确责任
加强对水利工程维护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地方的水利技术部门应加大对乡镇技术人员、水利工程业主及水利工程建设承包者的技术培训,同时也要加大对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在建设水利工程之前,要找有相关设计经验和资质的单位进行实地勘测、设计,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施工、保养,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之后再投入使用。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应明确城市防洪、重点湖泊、小型水库及在建水利工程的防汛责任,并将责任人名单予以公布,以接受社会监督。
3.2 加强对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监测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监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通信的顺畅,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实行群测群控。水库值班和管理人员等直接管理者应该对大坝、溢洪道、输水道等主要建筑物进行检查和巡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基层监测部门应该与国土、交通、建设、气象等部门加强联系,按照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切实做好水利工程设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
同时,上级管理人员也应该对水利工程的监管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汛期来临的时候,更应该加大对库塘的监控力度,科学调度,依法防汛,确保安全度汛。这期间要随时掌握降雨引起的蓄水变化情况,严格防洪调度,分月控制蓄水,将地质灾害控制在萌芽阶段,如果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
排除。
3.3 制定相关的灾害防治预案
进行灾害预防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的城市防洪紧急预案、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预案、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在对有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的水利工程周边进行检查之后,应迅速制定相应的度汛抢险方案,尤其是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方及重点部位要设置明显的警示牌。
3.4 做好物资、通讯、抢险应急队等各项工作
为了保证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可以进行及时的救援,首先要做好物资、抢险、通讯等各项工作。一旦灾情发生,能够立即调动使用,应急抢险队要随时处于战备状态,力保灾害能够得到最有效、最及时的控制。另外就是要加强对通讯施设的维护。在汛期,各县区中继站和各水库无线通讯设施必须正常运行,电信部门应该确保水库通讯线路通畅,使各站之间能够及时保持联系。
例如:2009年6月26日,玉溪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成立了玉溪市防汛抗旱抢险救灾专业机动队,他们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应的机械设备、设施,在遇有险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作出反应。
4 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较多。它的成因不同,可分为工程建设、自然因素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然而水利工程的对象种类较多,包括:边坡工程、水库工程、地基工程、移民工程和地下工程等。
水利工程往往与民生问题紧密相连,加强水利工程的管护及地质灾害监测,可以保障水利工程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同时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自高,何伟.水电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问题分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4).
[2] 王艳妮,刘刚.地质灾害领域本体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