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足球跨栏训练方法

足球跨栏训练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4 10:00: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足球跨栏训练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足球跨栏训练方法

篇1

一、比赛过程

由于此次比赛参赛队伍较多,所以决定先进行淘汰赛,再进行小组赛。通过淘汰赛的有十三支队伍,小组赛的规则不变,分四组进行,小组前二进入八强赛。此次比赛一大亮点就是邀请了我院女足参赛,她们的参加不仅活跃了赛场的气氛,而且也很好的锻炼了女足的赛场应战能力。这也是组织者安排女足参赛的意图。进入四强的分别是国际贸易,物流,机械制造和计算机。

决赛是在3月2号进行的,雨下得很大,没有人要求比赛延迟,不论是队员还是观众,大家都抱着一股大雨也浇不灭的热情!比赛进行的很激烈,队员们全力以赴,观众都为他们的热情感动了,动情的为他们欢呼加油。

此次杯赛历史两个星期,终于在3月2日顺利落下帷幕.这届杯赛得到了全院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响应,因此,这次比赛才得到成功举办。

二、奖品设置

第一名,奖杯一个,足球一个;

第二名,足球一个;

第三名,足球一个。

第三名之后以各专业年级单位将发予最佳组织,精神文明等奖项奖状及物质奖励。

在“经济杯”足球系列赛圆满落下帷幕之后,为展现我院的体育热情,点燃我院篮球爱好者的运动激情,特此举办“经济杯”篮球系列赛。

一、比赛过程:

本次比赛以各专业各年级为单位组队比赛,各年级专业有统一队服和明显的号码。比赛采取国际篮联比赛规则。比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25分钟,共计50分钟,中场休息5分钟。比赛时间为每天中午12:00-1:00和1:00-2:00。

经过激烈的比赛,最终07法学获得第一,07国贸,07机制分获二、三名!他们在球场上那种的积极拼抢,不言败得精神是值得大家赞扬和学习的!

二、奖品设置:

第一名,奖杯一个,篮球一个;

第二名,篮球一个;

第三名,篮球一个。

第三名之后以各专业年级单位将发予最佳组织,精神文明等奖项奖状及物质奖励。

我院在44届田径运动会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男女团体总分175.3分,全校第三的佳绩!

篇2

一﹑孤独﹑怪僻,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帮助你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二﹑腼腆﹑胆怯,容易脸红,怕难为情--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这些活动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良机,遭到失败。

四﹑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五﹑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如考试)--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才能取得优势。"久经沙场",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

篇3

好在有一部叫《运动训练学》的书可供我们借鉴――其实散打、拳击、足球等项目的训练学,也都是在“运动训练学”的指导下搞出来的,在原理上,不出运动训练学的范畴。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运动训练学是讲什么的?

告诉大家,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的。

这个“普遍规律”,包括技术训练的普遍规律,身体训练的普遍规律,心理训练的普遍规律,战术训练的普遍规律等等。

当然,在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里,不同的运动,譬如拳击、散打、足球等等,其训练,又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小规律。

说到武术,它在训练“拳、腿技术,功力(即身体素质),胆量、心理、战术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小规律。不过,如同拳击、散打、足球一样,武术训练的小规律,跳不出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

话说到这里,我要跟大家透个底,我所提倡的“逆思维”格斗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学的指导下,对武术训练这个小规律的研究,因此带有一些“武术技击训练学”的味道。至于我管它叫“逆思维”,不过是因为它跟“流行的传统”大相径庭罢了。若换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逆思维”一点不逆。不但不逆,它还顺得很、正得很。

武术――训练要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

看过我“逆思维格斗训练”文章的人,恐怕都会有一个印象,我爱反复强调“训练围着实战转”、“用实战指挥训练”、“用实战检测训练”之类的观点,这种不同于“流行传统”的观点,既出自我二十几年的探索,也有暗合运动训练学之处。了解运动训练学的读者知道,运动训练学的宗旨,就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它在训练上的任何一项原则和方法,都直指比赛(实战)这一目的,从不允许有些许的偏离。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为了比赛(实战),《运动训练学》这门学问就没有必要搞了。谁想搞,他也只能出于个人兴趣。

只有“用实战监督训练”,训练才能少走弯路,尤其武术爱好者,大家都是业余在练,每天只能拿出一、两个小时。但越是时间有限,大家越要“把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起来,尽量让训练一点不浪费地为实战服务”,因为大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供浪费嘛。

要想使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到一块,需要有一套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的训练方法。这套训练方法,不用说,武术爱好者自己是难以搞出来的。何况,它也不是爱好者的任务,它属于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制订一套能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法,是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刘翔能夺奥运金牌,一靠他本人超乎寻常的天赋,二靠教练孙海平的高水平训练。说到教练的价值,可以说,假如孙海平不掌握一套极有效、极先进的训练方法,刘翔纵然再具天赋,他也成就不了今天的辉煌。因为平庸的教练――不管是教跨栏的还是教武术的,他们的训练方法只会人云亦云,跟在“流行的练法”后头亦步亦趋,而绝不会像孙海平那样,在训练方法上追求“实用、求新”(孙海平的口头禅)。如果说平庸的教练连一个运动天才都能毁掉,那么,绝大多数天资普通的武术爱好者,假如不幸遇上这样的教练,命运的悲惨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武术爱好者普遍不能打这件事,如果追究责任,首先要追究教武术的人。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教练在“制订训练计划、指导训练”等等方面,负有直接的责任――当然,如果爱好者身体极弱、胆量极小,或者每天练习不到一个小时、每周训练少于五次、持续练习坚持不了一年,责任则不在教练。

在武术训练上,教师要制订的“训练计划”,其核心部分就是训练方法。这套方法用到爱好者身上,起码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如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提高一般的身体素质,提高专项的身体素质(或曰:一般功力,专项功力),增进有机体的机能。

(二)使爱好者掌握武术技击所需要的拳腿技术、战术,使拳腿技术及战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需要强调一点,拳腿技术的掌握,指的是能在实战对抗中打出来,不能光会练、不能打。

(三)改善心理素质,提高爱好者应对实战对抗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大家所知,格斗,也即武术技击,若离开“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这三方面的素质,那是绝对玩不转的。

但是,提高“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的能力,说起来简单,具体操作难。因为怎么安排训练是有讲究的,或者干脆说,它就是一门学问――别看武术技击本身是一门技能,但是教武术,搞训练,却是大学问。

教武术绝不是个简单事。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各项运动的教练员要明白很多学问,仅是“必须掌握”的学问就有: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专项运动理论、运动营养学等(见《运动训练学基础》,马冬梅著)。如果有人觉得这个标准高了,那么我告诉你,此外还有“应掌握”的学问呢,诸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等。够武术教师学几年的。笔者对于这些学问均有涉猎。至于我为什么要先结合运动训练学来谈逆思维(或武术技击训练),一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直接指导训练的学问,二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整个运动理论的核心”,所有的运动理论都在运动训练学中有所反映。

下面,我由运动训练学的两个概念――“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入手,来展开我的话题――武术的技击训练(逆思维格斗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缺一不可

“一般训练”指的是什么?拿武术来说,就是在练习中“使用非武术动作”,对爱好者的身体素质、器官机能进行全面地提高。对这个“一般训练”,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身体素质训练。

“专项训练”呢?就是在练习中“使用武术本身的拳脚动作”,来增进武术技击所需要的专项的身体功能、身体素质、拳脚技术(包括战术、心理等等)。譬如:拳脚空击,拳脚对抗,踢打沙袋、拳脚靶等等。

我所以要引进“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在武林中:

(一)普遍漠视一般身体训练。普遍漠视专项训练(踢打沙袋、拳脚靶等)。

(二)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区别,认识模糊。

(三)因为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理不清,在每天、每一周、每一阶段的训练安排上,缺少对这两种训练的合理调控。

说起来,在真正的传统武术里,本来是存在一般训练的,只不过没有使用“一般训练”这个词罢了。比如:八极拳用“兔子蹦”(近似一般训练中的连续跳高、跳远)来提高下肢爆发力,用“压胳膊蹲起”(类似一般训练中的'深蹲')来增进腿部力量,用“顶拳头”来提高上肢及胳膊的力量,用“纵跳摸高”来提高脚下的弹跳力,用“不定向移动”来练反应速度和灵敏性。等等不一而足。

“专项训练”在真正的传统训练里也是常见的,比如:八极拳的踢桩打袋――用八极拳的拳脚技术来踢树桩、打沙袋,在提高拳脚力量的同时掌握拳脚技术。再比如八极拳的对抗训练――用来提高反应速度、灵敏性及熟悉拳脚技术在实战中的使用。至于“踢打拳脚靶”,虽然在真正的传统训练中也是没有的,不过,一旦引进,它就属于武术技击训练中的“专项训练”了。

其实,大多数的武术爱好者尽管没听说过“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术语,但对它们所练的内容,往往并不陌生(对上述八极拳的那些训练,有谁不多少了解一些呢?)。在这个时候,教武术的人就应该顺水推舟,在给学生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同时,进一步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讲解“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关系――一般与专项的关系是绝不可漠视的,否则,教师就是瞎教,学生就是瞎练。

按照运动训练学的原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存在如下的两种关系:

(一)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就是说,一般训练一定要认真搞,不重视一般训练,专项训练的水平绝对上不去。所以,武术教师在训练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练专项的踢打沙袋,而放弃基础性的一般训练。

(二)专项训练代表一个人的训练水平。一般训练虽然重要,但它不是最终目的,一般训练是为了促进专项训练水平的。对于武术来说,只搞一般训练而远离专项训练,则不叫练武术(因为各项运动的一般训练,尽有相同之处)。不过,要说明一点,专项训练是有副作用的,像踢打沙袋,髋、膝、踝关节和肩、肘、腕关节和四肢的肌肉要承受很大的负荷,天长日久,会导致相应的神经系统出现疲劳,造成运动损伤。好在副作用并非不可避免,在练习中穿插一些一般训练,即可有效地调节。

篇4

力量训练分为一般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在青少年训练阶段,要结合自身情况,采用适合自己训练方法和手段,全方位提高力量素质。

一般力量训练是针对全身基本力量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整体力量水平。除了利用专门器械训练外,还可以利用人体自身体重来进行锻炼,其力量训练的方法和项目如下:

①提拉至胸:重量为运动员体重的40%~50%,次数3~5次×3~5组。②抓举:重量为自身体重的35%~50%,次数3~4次×3~4组。?盂半蹲(要求大小腿夹角接近90°):杠铃重量为自身体重80%~100%,次数5~6次×3~4组。④深蹲:杠铃重量为自身体重60%~80%,次数3~5次×3~4组。⑤提踵:杠铃重量为自身体重70%~80%,次数10~15次×3~4组。⑥负重体前屈:杠铃重量为自身体重50%~70%,次数6~8次×3~4组。

专项力量的要求以一定的频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质量的数量或次数(一般要求5~12次×3~5组)。主要采用的练习手段和方法为:①深蹲跳:杠铃重量为运动员体重的40%~50%。②半蹲跳:杠铃重量为运动员体重的60%~70%。③快挺:杠铃重量为运动员体重的30%~50%。④弓箭步跳:杠铃重量为运动员体重的30%~40%,15~20次。⑤负重高抬腿跑:杠铃重量为运动员体重的20%~30%。⑥负重足尖跳:杠铃重量为运动员体重的25%~35%,60~280次。

2、青少年铁饼运动员专项爆发力的训练

爆发力已经成为当代竞技水平的主要指标,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科研人员,也是把专项爆发力视为主要能说明问题的关键因素。因队员的个体差异及训练经历、个人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专项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为:①前后抛球练习:铅球重量为4~7kg×20~40次,10~15kg×10~15次,实心球2~5kg×20~40次。②负重练习:负5~15kg的沙衣或轻重量的杠铃做深蹲跳、收腹跳、跨步跳、跳台阶、单足跳跳箱等练习。③跳跃练习: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十级跳、多级跳、高抬腿跳、蛙跳、跳栏架、跳台阶等。④以原地投铁饼的姿势,持胶管做原地鞭打树桩的练习10~15次×5~6组。⑤旋转投掷重饼或轻饼的练习(要求在掌握原有技术的水平上,高质量的完成动作,提高运动速度),投掷轻饼4~6次×5~6组,投掷重饼3~5次×3~4组。

3、青少年铁饼运动员灵敏、协调性和柔韧性的训练

青少年铁饼运动员的协调性、灵敏度、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是投掷运动员首先要具备的先决条件,是掌握铁饼投掷技术的基础与保障,是培养运动员身体各个环节协调用力的根本,并且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必要素质。因此做相关此方面的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篇5

(一)进攻中的快速反应。自山实战练习中可以使用多种变化的击打和防守,并且锻炼拳击运动员在对方尚未来得及变化的情况下,确定攻击的方法,予以快速而又准确的击打。如手靶练习,主要用来培养拳击运动员快速反应;自由实战练习可以提高拳击运动员攻击能力与迅速反应能力――教练员突然把手靶伸至头部高度,以便引出运动员的左直拳击打头部的快速反应,或为了引出运动员对头部的左摆拳,教练员迅速伸出右横位于靶以进行击打练习。

(二)防守的快速反应。防守的成功在于运动员准确的判断对方进攻的方向和欲击打部位。

训练运动员快速防守的基本方法是条件实战练习,这种练习分为单方条件实战练习与双方条件实战练习。平方条件实战练习是指参加练习的一方,运用教练员指定的防守动作进行防守;双方实战练习是指参加练习的双方,按照教练员指定的多种攻占与防守的动作进行无序攻守练习。

(三)反击的反应速度:运动员在防守的同时;必须寻找对方攻占与防守的空隙,产生相应的技击反应(其中包括迎击)。在实战练习中,应把拳击的防守动作和反击动作结合起来。迎击需要极为快速与准确的反应,必须与防守动作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提高反击反应的辅助训练,可以采用手靶练习。教练员利用一只手靶进攻队员,而把另一只手靶置于反击的位置上,这样就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提高综合防守的反击反应的能力。

速度训练的几种方法。1.短跑:拳市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主要是通过40~60米的短跑。

2.球类练习:排球训练是比较理想的练习,通过排球训练可以使拳击运动员达到所需要的脚步移动频率,掌握方向感,提高灵敏性以及快速反应能力、乒乓球训练也起着提高速度的重要作用。其它球类如手球,篮球、足球以及适合于冬季训练的冰球,对提高拳击运动员的速度都非常有益。

3.跳绳练习:是提高速度的有效方法,这种训练要求运动员每分钟至少跳150次。

二、力量训练

为了增加力量,必须进行与此有关的基本练习与专项练习、教练员首先要考虑加强运动员的身体肌肉练习,通过器帧体操,如单杠、双杠等,都能有效提高与增加肌肉的张力。在整理活动中,利用体操又可以松弛肌肉。抛接实心球是提高运动员拳击运动速度与力量的最好练习。通过抛实心球,能使肌肉由高度紧张的状态迅速过渡到松弛状态,接球过程中又能使肌肉从松弛状态过渡钊紧张状态。又如田径运动中的投掷项目,如掷铅球,投标枪等训练都能巩固与发展胸大肌、三角肌及背阔肌。除上述练习外,摔跤、杠铃的快速推举等都可以用来进行力量训练。

力量练习具体方法如下:

(一)发展手臂、颈部、躯下与腿部各肌肉群,这些部位的力量练习可以利用辅助器械,如:哑铃、壶铃、木棍、实心球,双杠、吊环,综合训练器、吊平等,还有原地跳高、跳远等。

(二)掌握身体重心的练习。这种练习是在围绳内的软垫上进行的,对练的运动员力争自由抓握对方的手、须部,在自己不失去重心的情况下,抓推对方的胸、腹部和肩部,从而达到使刘方失掉重心而离开原地的目的,但禁止使用腿绊。

(三)相互撞击。通过相互问的撞击来加强身体的平衡性。撞击的双方首无要预先规定撞击的方法,如同是右(左)手撞山或是双手交臂撞击,还是你左(右)我右(左)于进行撞击等。

(四)划船。这是在夏季进行力量练习的好项目,能发展与保持手臂及腹部的肌肉。划船可以利用普通的舢板,也可以利用赛蜒。

三、灵敏训练

在复杂多变的实战中,要求运动员对对方行动迅速地做出反应。运动员的灵敏性建立正良好的拳击技术的基础上。一个受过良好训练,并且具备一定拳击技术水平的运动员,在一系列完整的战术行动中,能及时掌握攻山的时机,能在对方击打时立即采取相应的防守动作。

灵敏性是可以通过多种运动项日锻炼出来的,如篮球。排球,足球、冰球,网球及器械体操、自由体操、摔跤等,通过这些运动能使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与兴奋过程保持良好的交替,从而完善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的功能,为发展灵敏素质打下基础。

发展灵敏性训练的几种方法:

(一)跳跃练习:各种跳跃动作练习,对提高灵敏性有着重要意义,一般采用原地惮跳、纵横跳步以及跳远,还可以采用支撑跳跃来训练?

(二)跨栏练习。在操场上可以进行跨高栏、低栏,也可采用撑竿跳高来训练,这些练习都能提高运动员的灵敏性。

(三)摔跤练习。在软垫上摔跤是发展灵敏性非常有效的练习。教练员在指导这一练习时一定不要使摔跤变成体力训练,而应该把运动员的注意力吸引钊摔跤所需要的灵仿性上来。

(四)跳绳练习、跳绳是发展运动员动作总平衡的有效训练方法,也是提高灵敏性的良好练习之一。跳绳可以采用复杂多变的方式进行。

四、耐力训练

耐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没有良好耐力的运动员,在比赛的后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技能。运动员在拳击运动中的专项耐力与其在实战中所发挥的特殊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神经系统使运动员在实战中,面对不断变化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应。这种判断与反应也就是对时空、距离、力量的感觉,从而使运动员在拳山运动中少消耗自己的能量,利用经济而有效的手段进行实战。

运动员在举击运动中的耐力与实战中止确呼吸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快速的3分钟实战中,拳击运动员要用最大强度进行实战,身体所需氧气达3公升之多,从身体组织细胞输入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也同样升高,再加上由于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引起情绪的极度高涨,继而引起运动员呼吸中枢强烈兴奋,仗呼吸加快,甚至引起实战中的呼吸停顿,使组织中的氧气需要量与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出现恶性循环,导致很快出现疲倦。使战斗力明显下降。为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运动员在拳击运动中应该正确的掌握呼吸方法,以提高与保持自己的战斗力。

发展耐力训练的方法如下:

篇6

一、体育兴趣的培养

1、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加者的基本动力之一。培养田径训练参加者对田径的兴趣、爱好,并成为田径锻炼的习惯是运动训练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推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内部心理力量可称为运动动机,田径运动是基础同时也是最原始的体育运动,与其他体育项目比其明显缺少趣味性。因此,田径训练应首先增加其趣味性、刺激性。例如:把单纯的准备活动改为游戏预热,球类预热,下肢力量的训练改为累罗汉,耐力训练改为在足球场全场橄榄球比赛。还有训练场地的改变,我经常把学生带到野外选择合适的场地训练,比如小山丘,沙地追逐跑等,增强其活动的趣味性、新鲜感,改变田径训练的枯燥无味。

2、提高学生的田径训练动机。快乐是几乎所有人都向往的,因此,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其快乐的潜力,让学生在训练开始就对田径训练充满信心,对田径训练感兴趣,从而使学生想动起来,提高运动动机。

3、人的需要分为安全的需要、温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受人尊敬的需要,还有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己的兴趣就是归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从各方面证实自己超越自己。首先我将不同项目的学生分组,再根据不同素质分组,定时对组间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团结,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同时大多数学生在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后,达到了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加大了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田径训练中。

4、另外在训练中要注重文化的灌输,特别是应注意田径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运动技能的学习时要和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知识结合,如跳高为什么要制动?可以这样讲:跳高的制动是从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转化的一点,当然在制动的瞬间一定要有能量的消耗,而干净利落的制动会尽可能多地把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从而加强起跳的运动力。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体育教师是田径队训练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和组织者,田径运动员优异的运动成绩的离不开优秀的体育教师的辛勤工作,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将直接决定着田径运动员的成绩优异。

1、体育教师要加强知识体系的更新,善于学习和知识储备。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基本来自于大学学习的课程知识,自己曾经的训练经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己训练经验的总结。另外多关注大型比赛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和其他教练员的训练办法,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

2、加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做个科研型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结工作的创新能力、实践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公关能力等。教师在坚持以训练为主的同时应该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训练”与“科研”结合在一起,可以更自觉地钻研理论,及时掌握训练信息,不断丰富学识,不断提高训练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充分发挥队员在业余训练中的主体作用

1、发挥训练中的群体效应与尖子生的作用。学生根据专项分组后,有些学生先天素质很优秀,而且模仿和学习技术动作的的效率比其他队员要快,因此要加强这些学生的技术训练,先有这些学生在技术动作上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其有助于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模仿,有利于全队学生的技术学习效率。同时加强比赛模式与自信心的训练,有些同学在学习初期训练成绩很容易提高,而且也能发觉自己提高的幅度,但到一定技术水平后,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难提高,达到一定的相持阶段,因此要组织适当的运动项目比赛,使学生在心理上紧张,适度的紧张能使学生的训练成绩充分发挥,并在检验的同时,得到提高,达到超量恢复。

篇7

表象训练是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被最为广泛采用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表象训练及相关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本文旨在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评述,对表象训练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讨论。

一、表象训练的概念及作用

表象训练是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运动技能的掌握,不仅包括肌肉活动的训练,而且包括对大脑的心理技能的训练。或者说,运动技术的突破不完全依赖运动场上练习次数多少,更与脑中技术动作的形象有关。任何技术动作的学习,不可能脱离心理因素的主导作用。人的心理活动对运动技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这种作用更大。表象演练同时还能在纠正错误动作方面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比较错误动作与正确动作在外显形态上的不同,比较动作的成功与失败在运动感觉上的不同,表象训练能为我们提供许多靠身体练习难以获得的反馈信息。

表象训练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表现在对运动技能掌握有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树立自信心和降低焦虑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成功的表象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集中注意力,增强自信心。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及运动员比赛的具体情况,通过表象训练对运动员的唤醒水平进行调整,适当提高或降低运动员的兴奋水平至适宜的范围,有利于运动员在最佳的竞技状态下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所以,表象训练不仅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训练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实践中,而且在其它一些心理训练和心理干预的方法中也常以表象训练为主要内容。

二、表象训练的研究现状

表象训练研究涉及的运动项目领域越来越广,包括游泳、跨栏、射击、射箭、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跳高、撑杆跳高、网球、排球、篮球、足球、拳击、跳远、铅球、标枪、滑雪、武术、健美操、乒乓球、散打等。相比较而言,技能类项目对表象训练的研究分量更重一些,而体能类项目涉及得比较少,表象训练较适合于对复杂项目的研究。

表象训练有助于树立自信心和降低焦虑水平方面的研究是表象训练在运动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王海景在《竞技运动中降低运动员焦虑的表象认知―行为干预的运用》一文中提出焦虑不是环境刺激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环境进行消极思维的结果,可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运动员的焦虑。王海景指出,要控制应激反应,首先要控制自我认知,表象训练的认知―行为干预策略对改变运动员的认知有积极作用。他还介绍了视觉运动行为演练、压力预防措施、压力控制训练、表象转移训练、成功情景表象训练5种表象认知―行为干预措施,为我们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提供了一些依据。

心理训练作为运动训练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它的实施必须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树立心理训练为运动训练服务的指导思想,并充分运用这些心理训练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认知水平,克服外界干扰和生理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也是科学研究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此外,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大多是表象训练,对运动技能学习掌握有辅助作用,主要以运动成绩和技术评定作为评定表象训练作用效果的指标。表象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是指运用表象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在教师讲解、示范的基础上,把回忆技术动作作为练习的重要手段,在对技术动作的反复回忆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要领和精确的肌肉感觉。这其中对方法的探讨比较多,比如,表象训练的基本过程和教学程序,学生独立进行表象训练,提高自我控制意识的能力。

表象训练对于成套动作的项目(如武术),巩固的机械动作(如体操),以及较复杂、难以掌握的动作学习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从表象训练的特点和体育教学实践应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的。例如,成套、固定的动作都严格规定了方向、幅度、力量等;对于含有重复的感知和要求有较好的视协调因素的动作,虽然动作复杂,方向路线多变,力量不同,教学难度大,但学生把分解的动作在脑中重现,仔细体验每个细节和程序,反复练习,能加深动作印象,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表象训练的理论

表象训练的理论主要是对表象训练的作用机理的理论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表象训练研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有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符号学习理论、心理技能理论、三重编码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注意唤醒理论。这六种理论都有自己合理的成分,但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表象训练的机制,研究者们也各有观点。

(一)心理神经肌肉理论(Psychoneuro muscular Theory)

心理训练的心理神经肌肉解释已有较长的历史。该理论认为,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肌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联系,主体可以主动地去想象做某一动作,从而引起有关的运动中枢兴奋,兴奋经传出神经至有关肌肉,引起难以觉察的运动动作。表象训练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因为生动的表象事件所激发的肌肉活动与实际的身体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在表象过程中的肌肉活动虽然很微弱,但它却是实际行为模式的模板。[2]

(二)符号学习理论(Symbolic Learning Theory)

该理论假设,表象可以发挥编码系统的功能来帮助人们理解或获得运动模式,通过表象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成功完成动作的中枢程序或蓝图。表象训练可以强化这种心理蓝图,从而使动作更加熟悉、更易达到自动化。符号学习理论认为表象训练的效果在于其认知学习,可以推断表象训练对于认知成分高的运动技能的效果好于认知成分低的运动技能。[3]而且表象训练在运动学习的不同阶段其效果也不一样。

(三)心理技能理论(Mental skills Theory)

心理技能理论认为,表象训练是通过发展或强化心理技能而影响到行为表现的。这些心理技能主要包括注意集中技能、降低焦虑技能和增强自信心技能等。[4]表象是发展这些心理技能的重要手段。表象训练的心理技能理论将表象训练对动作或运动表现的作用归结为心理技能的改变,这克服了一些表象训练理论要么只能说明表象训练对技能学习的作用机制,要么只能说明表象训练对技能表现的作用机制的缺憾。但缺陷是这一理论并没有说明表象训练是如何发展个体的心理技能的。

(四)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映像是一种贮存于人脑中的按功能组织的有限命题集。人们对一种映像的陈述包括刺激命题和反应命题两类。刺激命题是对表象情景内容的描述,反应命题是对这种情景反应情况的描述。同时,映像也包括指导如何进行反应的运动程序。[5]外显的行为与生动的表象是相互联系的,一方的变化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外显行为中的生理变化与表象训练时的生理变化的一致性是表象训练起作用的原因所在。相关研究也发现如果表象训练中既包括反应命题的因素,又包括刺激命题的因素,比仅有刺激命题的表象训练所激发的生理反应更多。

(五)三重编码理论(Triple Code Theory)

三重编码理论由Ahsen提出,他认为表象包括3个重要的部分:映像、身体的反应和映像的含义。映像可定义为中枢唤醒的感觉,它包括所有感觉的特征,但同时又是内部的。映像对外部世界的表征使我们在与它相互作用时就象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一样。身体反应是与表象训练相伴随的生理反应。某一映像对每一个体而言其意义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一个体在表象时都会将他自己的独特经验纳入其中,因此,相同的表象训练指导语永远不会使不同的个体产生相同的表象经验。

(六)注意唤醒理论

在运动竞赛中,能否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当前任务有关的线索上与运动者的唤醒水平有关。过低或过高的唤醒水平,都会使运动员注意到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只有中等或最佳的唤醒水平才能提高知觉的选择性。表象演练将注意集中于与任务有关的思维,排除与任务无关并可能干扰当前操作的信息线索。

四、表象训练的方法

想象中完成动作能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首先是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当想象中的训练和实际中的训练结合起来,即在实际完成动作之前,先在想象中完成该动作,训练的效果就更大。

在实践中表象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放松训练和念动等,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建议在表象活动前进行放松,进而促进对表象的控制能力。首先是使自己的肌肉尽量放松,并达到全身松弛。如卧姿或自然放松的坐姿,闭目,想象自己最舒适的情景,这样能排除其他信号的输入,为表象活动作准备。丁雪琴提出:通过放松―表象为核心的系统心理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使他们能够有目的地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从而显著增强情绪控制、表象思维的能力。

如果说放松是表象训练的准备阶段,那么念动就是真正唤起表象的过程,运动员根据训练的要求唤起实际训练或比赛的动作表象,多次重复再现,与此同时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发展自己的动作表象。随着实战的发展,念动训练形成有序的成套练习。

五、结语

表象训练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进行了许多研究,国内外对关于表象训练的基本内涵和基础理论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表象训练效能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这使表象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其效果也在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中得到体现,今后的研究应根据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和赛前心理调整的需要,探讨符合不同运动项目,符合不同类型运动员的表象训练方法,使之更加具体化、精确化、实用化。

参考文献:

[1]刘鸣.表象研究方法论.心理科学,2004,(27)2:258-260.

[2]王东良.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兰州学刊,2004,(2):288-289.

[3]宋丽波.表象研究新进展及其思考.教育探索,2004,(12):75-76.

[4]刘耀荣,时倩.论表象训练原理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178-179.

[5]王珉.试论表象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55-57.

[6]李年红,章建成等.影响表象训练效果的因素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132-135.

[7]唐征宇.论自我谈话技术在应激控制中的运用.湖北体育科技,2003,(22)1:56-58.

篇8

关键词 运动训练 项群训练理论 适用阶段

一、前言

为满足运动训练理论和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需要,1983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并于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使得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结构从原来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两个层次转变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近些年来该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仍然是实践,在项群训练理论建立并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与运动训练实践相冲突的问题,因此对理论自身提出质疑与反思也不免是进步的一种方式。

二、项群训练理论应用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内容结构问题

项群训练理论建立的原始功能定位是为弥补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跨度过大的缺陷,因此项群训练理论作为两理论的中间层理论应与该两项理论具有同等并列的功能定位。三层次理论体系是对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不同层面的纵向描述,而任何一个层次的研究领域都应包括竞技体育所有构件部分,因此项群训练理论的结构内容体系应包含竞技体育所有内容层面。

根据田麦久编写的《项群训练理论》一书,其项群训练理论功能应用结构内容体系包含五个部分,分别为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的和揭示,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和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1],按竞技体育结构体系分析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领域,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属于竞技体育中竞技体育管理范畴,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属于运动训练的范畴,第四部分属于运动员选材范畴。参照竞技体育结构内容体系,项群训练理论功能应用内容结构缺少运动竞赛部分,那么项群训练理论本身就存在内容上的缺陷,因此在其功能应用定位上也会存在相应漏洞。

(二)理论应用的实践问题

1.项目归属问题

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分类是项群训练理论最重要的分类依据,长久以来大家对竞技能力分类问题一直存在异议,如一元、二元、三元、四元训练理论等等,项群训练理论选择的是二分法理论,以各项目体能或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或特征将所有运动项目分为五亚类,这样的分发从理论上可行但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仍然存在困难。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是动态变化的,随竞技运动水平不断发展与运动训练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项目分类训练问题变得越来越精细,比如跨栏跑、竞走、撑杆跳高在项群训练理论中是隶属于体能主导类的竞技项目,近来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这3类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体能与技能双方共同起着主导作用[2,3]。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如现代五项、男子十项全能、女子七项全能无法找到归属的[4]。这都是运动训练实践中现实存在的问题,目前虽然田麦久对项群训练理论分类体系有所改进但现实投入运动训练仍然达不到完美状态。

2.适用阶段问题

从运动训练实践的四阶段理论审视,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根据各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负荷等特点被划分为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和高水平保持阶段四个阶段。在训练实践中,以最佳竞技阶段为例运动员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最佳优异成绩,在该阶段运动员会想尽办法去完善自己的竞技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也是最大程度体现出专项特点。如同属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的乒乓球和排球,在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个人项目的乒乓球在技战术的基础上注重的更是心理素质的培养,集体项目的排球则更加注重战术配合意识的培养,与同场对抗性项目足球篮球类似,这便与项群训练理论的分类的标准相悖了,在实践中也难以做到归类训练的目的。这就是项群训练理论的适用阶段问题,在基础训练阶段或专项提高阶段适用的分类训练在最佳竞技阶段或高水平保持阶段也许就不适用了。

三、总结

从竞技能力结构体系分析首先项群训练理论自身在内容结构体系上存在缺陷,尤其是在分类问题上,虽然近些年对项群训练理论分类体系作了不少改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按运动训练四阶段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存在不足之处,其一是项目归属问题,其二是适用阶段问题。实践效果是理论应用最直接的反馈,对项群训练理论的重新审思应结合运动训练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与解决问题是理论进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篇9

关键词 中长跑教学 改进训练方式 激发兴趣

一、认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教练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开设讲座,向队员讲述参加中长跑训练对身体的重要性,使队员明确中长跑训练对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有显著的作用。通过中长跑,可以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中长跑训练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比较辛苦,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训练时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持之以恒。只有在训练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中长跑对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为训练作充分准备,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进行细致的心理辅导

教练在实践中认识到中长跑教学过程也是对队员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当今的学生普遍怕苦怕累,教练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队员自信、坚毅,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中长跑中会出现的生理、心理现象和应对的方法要重点讲解。

三、改进训练方式,激发队员兴趣

中长跑常规的教学方式既单调又枯燥,很难调动队员的兴趣和激情,如果强迫队员进行练习,学生会产生不情愿的情绪,从而对中长跑训练更加讨厌。只有通过变换“跑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训练,让队员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中长跑”练习,才能够明显的激发队员的练习兴趣。

(一)抓住队员争强好胜的特点,运用游戏跑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

在中L跑的教学训练中,为了活跃训练气氛,调动队员的学习积极性,可广泛地运用游戏跑的手段组织教学。如跳绳接力跑,抱球接力跑,传递手绢接力跑,负轻物接力跑等。由于队员大部分有争强好胜的特点,而且团队意识很强,谁都不想扯团队“后腿”,于是人人奋勇争先,就会把劳累感抛诸脑后,进而积极参与教学训练项目。

(二)利用“超人”跑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让队员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进行练习

队员按照男女性别,体质强弱分组,然后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出发,每位同学都力争领跑一段距离,当一人领先时,他不能减速,后面的同学不能泄气,也要力争超过他人,然后领跑。让同学们始终在一个你追我赶的氛围中跑步,这样,无形中激发了队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队员们的耐力水平。

(三)利用障碍跑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增强队员练习的情趣

教练可根据场地、器材和队员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在练习形式上,可采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越障碍计时比赛,以增加趣味性和提高难度;教练还可以发动同学利用跨栏架、标枪、体操垫、跳高架等器材在田径场中间,由队员自己创编图形路线进行障碍跑,以此激发他们跑步的热情。

(四)利用图形跑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运用各种图形,让队员围绕行进路线做各种图形跑,如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种线条进行跑进,还有蛇形跑、螺旋形跑、对角线跑、8字形跑、五角形跑等各种新颖的图形,使学生感到有新意,以此调动队员练习的情绪。

(五)利用变速跑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分散队员对疲劳的注意

这里所讲的变速跑与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变速跑有所区别,一般变速跑常常是固定化、程式化的,如50M快跑+50M慢跑;100M快跑+100M慢跑等,这样学生在练习中会很快地感到枯燥。而我们将此形式变化为不等距变速跑,如:50M快跑+50M慢跑;60M快跑+60M慢跑;70M快跑+70M慢跑……这样,在练习中会因距离的改变而分散队员对疲劳的注意,同时也可使队员体验到跑不同距离的练习而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激发队员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校园铁人三项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为队员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

从“铁人三项赛”受到启发,把它引入中长跑教学,设计成校园铁人三项赛:400M跑+150个单摇跳绳+上下5层楼梯跑。“铁人三项赛”对队员来说充满挑战,其中400M需要速度和耐力,跑完400M后跳绳就不轻松了,两个项目完成后跑4楼上下需要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耐力,许多队员会停下休息片刻,上下楼梯速度很慢,但绝大多数都能坚持下来。

(七)利用自然地形跑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使队员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果中长跑教学一直拘泥于校内田径场,那么队员势必会感到枯燥。为了让队员有新鲜感,教练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校园里各种走廊、小径、花坛之间的石子路、林荫小道、台阶等地形练习跑步;也不妨过一段时间就将队员带到学校附近的森林、丘陵、田间小路、河边等自然地形进行训练。通过改变练习场地,学生的注意力会因为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分散,感受和田径场跑道上截然不同,使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训练尝试和探索,改变了过去枯燥单一的训练方法,激发了队员训练中长跑的兴趣,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中长跑锻炼的行列中去,从而出色的完成中长跑的训练任务。

参考文献:

[1] 高丹.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6).

篇10

一、协调能力及其重要价值

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练习动作或技术活动的能力。

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求机体的各个方面都被动员起来一起参与。几乎所有的运动技术,都不可能单纯地依靠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块肌肉去独立地完成。论文百事通机体在运动时的协同工作主要表现在:

1.供能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

2.感知觉系统与运动系统工作的协同;

3.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

4.不同肢体、不同肌群(肉)工作的协同。

上述各种协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完成的运动活动的水平与质量。

在传统的训练理论中,常常把协调能力视为与力量、速度、耐力并列的运动素质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协调能力给予新的理解。如果说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水平集中地反映着他们体能的高低,是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外在表现,那么,协调能力则更多地体现着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运动时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状态。因此,运动素质与协调能力应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应该是并列的两类运动能力。

协调能力的好坏,对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具备出色的协调能力,有助于运动员:

1.迅速而高质量地掌握多种复杂的运动技巧(技术与战术);

2.更好地发挥运动员已具备的体能、智能及心理能力;

3.更好地适应运动时的外部环境(包括对手、场地、气候等等);

4.完成同样的练习时能更节省使用能量;

5.减少产生运动损伤的可能。

二、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

依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与其专项运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可将其分为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两大类。

1.一般协调能力。指运动员完成各种运动活动时的协调能力,它是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技巧,参加多种运动活动的重要基础。一般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反应能力、时间感知能力、空间感知能力、适应调整能力,以及协同动员能力这样五个方面的能力。

2.专项协调能力。特指运动员完成专项运动时所需要的协调能力,其构成一般来说同样包括一般协调能力构成的各个方面,但依专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例如乒乓球选手的专项协调能力,更多地表现在反应能力及适应能力两方面;体操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则主要表现在时间及空间的感知能力等方面;集体比赛项目选手的专项协调能力,则必须包括与同伴协同工作的能力。

三、决定运动员协调能力水平的因素

1.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可塑性。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越高,可塑性越大,其协调能力就越强,能够更好地组织协同工作、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并能迅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2.神经系统中已经建立的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的数量。运动员掌握的运动技能数量越多,也就是说在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中,已有的动力定型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更为广泛而多向的神经联系。能够有效地调节不同系统、不同器官之间的配合工作,其协调能力也就越强。

3.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活泼型心理特征的运动员,思维敏捷,学习欲望强烈,可塑性高,掌握动作快,协调能力则好。

4.运动员的智力水平。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强弱,对认识对象的理解能力的高低,显然都会对其协调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5.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等素质水平的发展状况对其协调能力有明显的影响。速度快、力量强的选手比较容易掌握新的技术和战术技巧。

四、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

1.配合练习法。有目的地组织专门的练习去培养某两个系统或两个部位或两个肌群之间的协同功能的练习方法。例如乒乓球运动员望左打右的滑板练习等等。还同时专门组织非常规动作的配合练习。如同侧上下肢一顺的走步或跑步;双臂下摆的纵跳等等。

2.变换练习法。训练中经常变换练习的方式、方向、节奏、速率、力量以及其他要求,可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交替用左右手投篮、运球,或交替用左右脚踢球;交替在快速跑进或慢速跑动中跨过栏架;用不同旋转速度完成鞍马全旋;与不同人数的同伴或对手同场练习等等。

3.渐进练习法。由易至难,由简至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练习的内容,逐步提高练习的复杂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先做简单反应练习,后做选择反应练习;先做团身前滚翻练习,再做团身前滚翻接团身后滚翻练习等等。优秀运动员由单个动作逐步发展到组合动作的练习等等,都可以明显地促进协调能力的提高。

4.加难练习法。加大练习的难度,让练习者在更为复杂的环境,更为困难的条件下练习,也是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跨栏运动员跨越高度不一的栏架;篮球选手饶过场地上设置的模拟防守者运球突破;下场地足球练习等。

五、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注意事项

篇11

从多方面材料的综合分析,人体各项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不近相同的。平衡能力6-8岁,反应速度9 -12岁,移动速度(男7- 14岁,女7- 12岁), 力量素质13 - 17岁,灵敏性10 - 12岁,柔韧性8- 12岁,协调性10 - 13岁,耐力素质16 - 19岁。 针对儿童、少年不同阶段,各种运动素质的敏感期,在训练负荷,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安排上应各有侧重,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速度素质训练:速度是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各种动作的能力,表现形式有位移速度、动作速度、反应速度。提高速度取决于步频和步长,而步频取决于协调能力,步长取决于力量。由于7 - 14岁动作频率提高快,所以在速度训练中,提高协调能力的训练和负荷要占较大的比重,1 4岁后要提高步长,就必须加强力量训练。在速度训练中,无氧训练应加以限制,心率在1 8 0次/分以上时,增大强度就必须谨慎,时间要短。儿童、少年速度训练的手段宜采用一些自然快速动作,如各种追逐性游戏、短程接力赛等,发育期后可逐渐增多发展速度、力量的练习。

2、力量素质训练:儿童、少年的骨骼特点是软组织较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虽然骨骼弹性好不易折断,但坚固性差,易弯曲,因此力量训练应多采用发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练习,以克服自身体重和持轻器械的练习为主,一般到1 5岁以后,才进行专门的力量练习,16岁以后逐渐采用最大力量负荷的训练。在少年儿童力量训练中,多做成组练习,注重协调发展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力量,特别是发展薄弱环节的肌肉力量,要重视发展小肌群的肌肉力量,多采用动力性练习,不宜采用静力性练习。

3、耐力素质训练: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一般是随着年龄的提高而提高。有资料显示,3分钟最大强度活动,9岁儿童的工作能力只达到成人的40%,12岁为65%,15岁少年可达成人的92%,这是因为儿童、少年所能负担的最大氧债量较少。因此儿童、少年从9岁就可以进行耐力训练,但是9-13岁应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无氧耐力的发展应在青春发育期后进行,并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对无氧耐力的要求。对儿童、少年进行有氧训练的负荷以150―170次/分钟脉搏为最适宜状态。通常采用长时间的越野跑、球类运动、公路跑等。

4、柔韧性素质训练:7-8岁的儿童各个关节具有较好柔韧性和灵活性,可塑性能强.是发展柔韧性最好时机。发展柔韧性多采用伸展肌肉的柔软体操练习,肋木练习,拉长肌肉、 肌腱、韧带的技巧练习,做劈叉、跨步、 坐或站的各种屈伸和伸展练习。

5、灵敏和协调性素质训练:灵敏素质的发展和协调能力有密切的联系。应加强对儿童、少年多种多样动作技能的训练。儿童、少年的灵敏训练要注意培养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能力,定向能力以及听觉、视觉与反应能力。灵敏训练注意力高度集中,易疲劳,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并要同其它素质练习交替进行。

二、学习多种运动技能:

1、进行跑、跳跃、投掷和教学与训练,掌握跑、跳跃、投掷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特别重视学习和掌握与专项密切相关的一些项目,如跳远、跨栏的技术。但无论从事什么项目的训练。都要重视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跑的技术。

2、专门性练习:通常采用田径运动各专项的单个动作,部分动作之间或一贯动作之间的“衔接”,可以是带器械加实心球、沙袋等也可以是徒手练习,可以降低难度如下坡跑,轻重量投掷,也可以是增加难度条件如上坡跑、顶风、负重下进行练习。

3、从事其他项目的教学和训练。如足球、篮球等,它不仅可以使儿童、少年运动员掌握多种运动技能,而且能增加训练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4、活动性游戏及各种练习组成的综合性练习。训练课的内容带有一定趣味性和游戏性,多采用综合性练习。可以增加练习量使机体逐渐适应和习惯于不断提高运动量,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多种运动技能的目的。

三、儿童、少年基础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掌握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教练员要了解身体素质增长的“敏感期”规律,不失时机,有目的地发展田径运动中必需的身体素质。

2、贯彻以速度、技术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田径运动各项目的成绩最终都取决于速度和技术。从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看,神经系统是发育最早、最快的系统,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速度素质要在此时发展并达到高水平。

篇12

田径是各项运动的基础,短跑更是基础的基础。随着田径运动的发展,现代短跑技术已凸现出来,其本质特征是以髋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髋关节运动是人体水平加速的关键环节,新的理论突破了后蹬是人体前进动力观点的束缚。由强调后蹬到重视前摆,为了适应这一新变化,高中短跑训练应针对现代短跑技术要求和运动员特点,更新训练观念,改革训练方法,探索高中短跑训练的新规律。为此,在认真学习短跑训练新理论的基础上,对高中短跑训练进行了新探索,认为,抓好以下五个环节,训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改进专门练习――强调送髋

现代短跑技术要求动作放松,大步幅,高重心,快频率和向前性好,因此,专门练习动作应尽可能与现代短跑的技术要求相一致,应重视送髋所起的作用。

1.小步跑

主要体会摆动腿前摆着地、缓冲,蹬地技术,要求大腿积极伸髋下不放,膝关节放松,小腿顺大腿脚下压的惯性前摆,以前脚掌积极着地,完成最后的扒地动作,并进行缓冲,接着做蹬伸动作,它有利于两脚积极着地缓冲,使身体重心迅速前移,克服“前制动”。

2.高抬腿跑

做此练习时应注意增加向前抬腿动作和腿的折叠动作,使后蹬角度接近短跑技术的要求,同时,注意抬腿和下落腿的转换动作,在要求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动的同时,又要求摆动腿积极主动的下落着地。

3.后蹬跑

做此练习时,要求后蹬时摆动腿送髋动作在先,以摆促蹬,注意力放在积极摆动方向,而不强调膝关节的用力蹬伸,当膝关节接近蹬直瞬间,即保持稍曲状态时,就应及时地放松,并顺势完成折叠动作。

4.后踢腿跑

这一练习可使腿的摆动折叠动作与后蹬动作紧密结合,在训练中,为了发展大腿后侧肌群力量,可采用小腿负沙袋进行练习,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5.前倾式高抬腿跑

练习是上体前倾45°左右,两眼俯视3~5米远的地面,摆动腿屈膝迅速地向前上方摆动,髋部前送,大腿高抬接近胸部,落地时用前脚掌着地,充分蹬直髋、膝、踝关节,身体重心向前上方抬起,两臂配合前后快速摆走。

6.注意专门练习与完整动作结合进行

专门练习属于分解动作练习,在训练中应尽量在跑的完整动作中体会和改进某个技术环节,并根据运动员个人技术和身体素质情况,做到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采用。

二、更新训练手段――激发兴趣

田径训练单调枯燥,如何更新训练手段十分重要,根据高中运动员的特点,采用趣味训练法,能使单调变为活跃,枯燥变为有趣,激发运动员的兴趣。主要的手段有:

1.听信号练习

采用不同姿势(蹬跪式、半跨式、站立式)规定不同方向(同向、异向),听取不同信号(口令、哨声、掌声)进行较短距离的起动练习。

2.计时跑练习

激发运动员练习途中跑的兴趣,培养速度感觉,提高训练效果,如原地高抬腿跑的10秒、20秒计数跑;15米、20米的计时后蹬跑;行进间的30米、50米计时跑;50米、100米测验跑等,这些练习运动员都会全力以赴、奋勇当先,对发展途中跑的能力能起到积极作用。

3.接力跑练习

接力跑比赛深受运动员欢迎,如4×50米、4×100米接力比赛,不仅能活跃训练气氛,还能调动情趣。

4.跑台阶练习

利用学校体育场看台,进行快速跑上台阶练习,然后走下来,同时抖动腿,以便放松,反复进行。

5.障碍跑练习

在60~80米直道上设置4~5个障碍物,要求运动员用踏上越过、跨跳过、绕过、钻过等方式越过障碍。能训练运动员在快速奔跑中克服不同障碍的能力,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6.条件限制练习

在跑道上放海绵块,距离与运动员步幅相适应,让运动员跑时,每步落在海绵块的中间,这样能限制运动员的步长,改进跑时步频快而步幅小的毛病。

7.拉重物跑练习

利用绳子一头系上废旧大小汽车轮胎,并将绳子另一头系在运动员腰上,做牵拉重物跑练习。

8.改变环境跑练习

短跑训练可以在跑道上进行,也可以在足球场的草坪上进行,还可以到离校不远的荆江大堤上,进行越野跑练习,特别是荆江大堤上的跑斜坡练习,对发展运动员跑的能力有较大好处。

三、发展绝对速度――突出强度

短跑是一项速度和力量项目,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由静止到发挥出最高速度,因此,绝对速度是短跑的生命,只有高速度才能培养高水平的跑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正确技术

只有动作合理,才能跑得轻松,提高速度,在技术动作上主动强调前摆腿快、重心移动快、后蹬速度快。摆腿主要是5-10摆腿,要求一定次数和高度,5不得少于25次,10不得少于55次,摆腿高度均超过腰部。重心移动快主要抓送髋摆腿快,后蹬快,主要要求抓“扒地”动作,使蹬离地面快。

2.绝对速度,主要是以加快节奏,提高速率,发展绝对速度为主

一般采用快速高抬腿跑,小步跑,缩短步长间隔的跑,下坡跑和快速摆臂,以及30~60米反复跑。其主要手段是高密度的组合和高强度的循环,围绕20米、30米、40米、50米进行往返跑,计时跑,负重跑,优先发展60米以内的绝对速度。

3.绝对力量

短跑运动员完成练习的本能力量越大,动作越轻快。主要采用抓举、高翻、下蹲、坐蹲、半蹲、壶铃跳、负重上台、负重蹬摆、持铃坐跳以及胶皮带的综合练习来提高力量素质。

4.弹跳能力

弹跳力强、爆发力好,对短跑运动员至关重要,主要采用一次性和连续多次的各种跳跃练习,如向上纵跳、跳深、跳栏架、立定跳远、多级跳等,在发展弹跳能力方面,主要采用立定的、助跑的一级跳到十级跳、立定的2步~4步的单腿二、三级跳、立定的助跑的跳箱1~2级跳、2~3级跳以及各种负重的弹跳力练习。

四、提高放松能力――改进技术

短跑是速度和维持高速能力较量,高速中肌肉放松能力是提高速度耐力,增大肌肉力量,提高动作协调性,改进运动技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采取的办法有:

1.减阻训练法

采取减小外界自然阻力的练习,提高运动员高速放松能力,如顺风跑,即顺着风的方向快速跑30米,再随惯性跑20米,要求动作自然放松,充分体会高速放松跑的动作。又如下坡跑,即选择下坡30米,在正确掌握跑的技术的情况下,利用下坡跑获得最高速度,再惯性跑20米,采用这种跑法,可将快速跑和自然放松跑结合起来,从而获得高速放松的能力,但不能在疲劳状态下练习。

2.节奏训练法

在短跑训练中,良好的动作节奏使跑的技术协调放松,提高兴奋性、发挥速度,达到技术的放松与合理化,如在起跑的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在开始几步主观上用最高的动作频率,快速度冲击20米,而后放松2步~3步,再继续加速度,但两次加速度在技术上有不同要求,前一次要求单纯的高频率,后一次则是经过2步~3步的放松调整后,在高速跑的基础上,要求跑得更富有弹性和放松感。

3.波浪跑训练

此练习速度如波浪起伏,这种跑法不仅可以培养运动员的高速放松能力与速度感觉,而且对提高速度耐力也有良好效果。从直道起步开始,运动员加速跑40米,后做20米惯性跑,然后转入弯道慢跑,到第二个直道再做同样距离的加速跑、惯性跑、慢跑的交替跑法,反复次数依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而定。

4.放松大步跑

采用80~100米距离,用舒展协调,放松而富有弹性的动作,充分地用髋、适宜的快频率,在跑道或草地上进行放松大步跑。一次练习可采用8~10个段落,每次放松大步跑间歇时应用走或慢跑来积极性地恢复。

五、强化短跑素质――打好基础

高中短跑训练主要是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因此,发展短跑素质,打好坚实的基础显得格外重要,应采取有效手段,强化高中运动员的短跑素质。

1.速度和耐力练习

(1)计时、定距离的行进间跑。

(2)短距离站立式或蹬踞式起跑。

(3)交接棒练习和接力游戏比赛。

(4)走、跑交替(场地或越野)越野跑。

(5)变速跑、等距离变速、不等距离变速冲跑。

(6)反复跑。

2.抬腿练习

(1)原地支撑高抬腿,原地高抬腿、行进间高抬腿。

(2)原地支撑抬腿、摆腿(负重或徒手)。

3.发展后蹬力量练习

(1)上坡跑、跑上、跳上台阶或楼梯。

(2)负重弓箭步走或负重交换腿跳(平地或跳上台阶)。

(3)各种跳跃练习。如单足跳、跨步跳、蛙跳、多级跳、连续跳拦架或低障碍。用前脚掌走,直腿弹跳起、跳绳等。

(4)负重或徒手的单足跳起。

4.发展大腿后肌群肉力量练习

(1)俯卧双人对抗用力收小腿。

(2)俯卧跪立起,仰卧挺髋。

(3)增大距离的海绵块间跑。

5.发展髋关节灵活性和腹、背肌肉力量练习

(1)前后、左右摆腿,前后左右踢腿。

(2)连续的绕栏和跨栏练习。

(3)仰卧起坐、仰卧举腿(负重或徒手),俯卧两头翘起。

(4)负重作屈体、转体、绕环。

6.发展协调性和速率的练习

(1)反应跑(站立、下蹬、卧倒、背向等),听枪声、哨声和口令。

(2)各种上、下肢协调动作的体操练习。

(3)各种球类活动。

(4)快速度高抬腿、下坡跑等。

(5)缩短步长的海绵块间跑。

综上所述,运用现代短跑训练新观念,进行高中学段短跑训练新探索,能提高高中学段田径课堂训练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保成.短跑[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泽宝.改进短跑专门练习方法探讨[J].哈体院学报,1999(2)

篇13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65-03

1 前言

2011年7月29日至8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柳州广西工学院体育场隆重举行,本届大运会以“团结、拼搏、交流、育人”为主题,设置有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健美操(啦啦队)、武术等九个项目,项目分布广泛。

1.1 广西省第七届大运会的开展意义

本次大运会既是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的选材,也是检验广西高校大学生的竞技运动水平,是展示广西省各高校体教结合的成果的一次盛会。众所周知,大运会能充分展示广西省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对推动广西经济的发展、展现全省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检阅广西省高校体育事业的丰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西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现对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乙组的比赛成绩作出整体分析,剖析了广西大学生的田径运动水平及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对策分析和建议。这样不仅可以对普通高校组的竞技水平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体育竞技管理体制。

1.3 对田径比赛中“乙组”的界定

乙组:区内普通高校、独立学院体育专业的本科生、高职高专学生以及具有教育部审定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并按国家有关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办法录取的本科生。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的乙组比赛成绩。

2.2 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参赛队伍与人员结构

本届大运会中,参赛的有来自全区的52所高校59支运动队的863名运动员,男运动员515名,占总运动员人数的60%,女运动员348名,占总运动员人数的40%。其中田径乙组共有14个参赛队,195名运动员,占参赛人数的23%,男子126名,女子69名,参赛的院校仅占全区院校的24%。以上数据表明,乙组参赛队在全区的院校中所占的比例较少,而且男运动员人数明显高于女子队员。

3.2 参赛队竞技实力表现出差异

3.2.1 从奖牌数上的实力悬殊

本次比赛乙组共设立32个比赛项目,其中男女各16个比赛项目,所得的奖牌总数为96枚。由表1可以看出广西师范大学表现出了较强的竞技实力,金银铜奖牌数高达30枚,占比赛总奖牌数的31%,而第二、三、四名的奖牌数所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4%、14%、10%,广西师范大学的金牌数位11枚就与二、三名的总奖牌数13接近,位居第九名的河池学院金牌数甚至为0,这些都说明各高校之间的竞技实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3.2.2 团体总分差距明显

金牌数集中反映了一个高校顶级运动员选手的数量,但金牌只能代表某些运动项目的拔尖,它不能充分体现一个高校的整体竞技实力,团体总分是各单项名次的累加,它能够体现出一个队的整体实力。因此,对团体总分的分析能够客观的评价一个参赛队的实力。

在对男女团体总分进行浅析时,由于各项统计方式不同,但总体的差异不大,所以并无太大的影响。为了客观了解广西高校大学生的运动水平,将男女团体总分的前八名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并进行横行分析研究。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名的团体总分与其后七名的团体总分有明显的差值,女子团体第二名与第三名总分相差25分,男子团体第二名与第三名的团体总分相差28分,而男女子第一、第二和第三名的团体总分差距就达到了49分和45分之高,这说明第一名即广西师范大学的竞技实力明显的高于其他高校代表队,广西师范学院的男子占较大的优势,而玉林师范学院的女子队占据很大的优势。

3.3 广西省田径竞技优劣势项目分析

在本届大运会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有的甚至达到了国家二级的运动员标准。在2011年9月25至28日的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我省参赛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也是可观的:女子4×100米接力预赛第七、决赛第六;男子400米栏小组预赛第三;男子4×100米接力预赛第二第六、决赛第七;男子4×400米接力预赛第三、决赛第四。由此不难看出广西省的优势项目为男女4×100米接力、男子4×400米接力、男子400米栏,在这四个项目中男女接力表现出了绝对的优势,不仅仅是在广西省,在全国的比赛中也是表现突出的,这说明每位选手的单项成绩优异,省大运会中单项100米有12人达到国家二级,400米达到国家二级的有16人。男子400米栏处于男子优势项目的第一位,这可能与我国近年来男子跨栏技术和理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刘翔在110栏上取得过的辉煌成就、400米栏选手孟岩的惊人进步,增加了国人对这个项目的关注度有关。

广西高校的优势项目皆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而力量性项目较弱,省大运会中的成绩普遍都不好,拔尖的运动员在全运会中也无一席之地。

4 结论与建议

4.1 广西省高校专业组田径总体竞技水平有待提高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的东南部,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造成经济、文化落后于我国大部分省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从而也进一步影响了广西田径运动的发展。在第七届大运会中虽然显示了各高校的优势项目,但是与其他省相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着力提高弱势项群的竞技水平,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经济上的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创新的训练方法应用于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在平时的课堂指导中积极发现运动苗子,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在保证大运动量训练的同时要提高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赛机会。

4.2 女子组的运动成绩水平明显低于男子的运动成绩水平

女子的优势项目只有100米、200米、400米。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加快女子项目的发展力度,不断的发现挖掘普通高校专业女子田径运动项目的不足和潜在的进步力量,促使男女各单项的均衡发展,才能使广西省专业组竞技田径运动相对平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