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持续审计的含义

持续审计的含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4 10:52: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持续审计的含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持续审计的含义

篇1

引言:金融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保障金融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高金融业的经济发展效益,是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催化下,金融业科技风险不断累积和增加,必须充分发挥科技风险审计在控制金融科技风险中的作用。本文明确了在金融业发展中,科技风险审计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强化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提出有效策略。

一、科技风险及科技风险审计的基本理论

(一)科技风险含义及类型。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成果为金融业行业带来发展的同时,科技风险也不断加剧。我国银监会于2009年出台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规定了科技风险的含义,即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金融业的日常运行中,受自然意识、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不善而产生的法律、声誉和操作等风险[1]。可见,在金融风险的众多种类中,科技风险是操作风险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按照不同分类标准,金融科技风险可以分为IT环境风险,包括了物理风险、合规性风险、外包风险等;IT运行风险,包括了网络欺诈风险、误操作风险和系统中断风险等;基于IT的金融产品风险。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及与其他风险的相关性,金融科技风险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直接风险包括技术风险(网络、系统、设备、安全)和非技术风险(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误操作、环境等);间接风险包括了传统业务风险和隐性风险。按照产生的后果,金融科技风险分为信息安全风险、外包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等。

(二)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含义及面临的挑战。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是指由金融企业内部的信息科技审计部门对全行范围内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资产保护、资源经济利用、数据完整和完成组织目标的情况,通过采用应用控制和一般控制等审计方式,开展综合的检查和评价,向企业的领导和信息科技部门提出咨询意见。随着我国各种银行数据数量的不断增加,银行各种技术风险也不断集中,因此,如何掌握银行数据大集中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是金融科技风险设计的一大挑战。同时,电子银行客户服务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增快,使得金融企业新业务和新技术推出的周期将会大大缩短,在这些推出之前,是否有合理的风险分析、安全检查和战略评估亦是一大挑战。

二、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必要性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科技风险作为金融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分支,对金融业的发展作用日益突出。科技风险审计是金融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确保金融业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手段[2]。因此,在金融业的发展中,强化科学风险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一)科技风险审计满足了金融业信息系统高效运行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经无法发展金融业的发展需求,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促进了金融系统的信息化发展。与传统的金融运行方式相比,信息化系统虽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管理节点的复杂性使得金融信息化系统的科技风险日益突出,影响了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降低金融业中的科技风险,满足金融业信息系统高效运行的需求,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

(二)科技风险审计提高了金融业的整体效益。科技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的一种,对金融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重要的影响。科技风险主要在金融的业务工作中形成,而金融业务直接关乎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旦因科技风险而造成业务流失的话,将会大大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损坏企业形象,影响金融企业的社会效益。可见,做好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是提高金融业整理效益的必要手段。同时,在金融业中做好科技风险审计工作,能加强对金融业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督力度,有力控制金融业的整个管理体系,提高金融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科技风险审计降低了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科技风险审计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做好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靠金融管理的有效性,金融管理风险严重降低了金融管理的工作有效性,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加之,金融业信息化系统在运行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漏洞,必须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才能降低金融信息系统风险。因此,开展科技风险审计,能降低风险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保障了金融业的有效运行。

(四)科技风险审计促进了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金融业的发展中,开展科技风险审计,能有效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高了金融业的整体质量,科技风险审计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金融企业进行的科技风险审计,能提高内部职工对信息安全的认知度,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此外,通过开展科技风险审计,能及时发现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或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强化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有效科学的科技风险审计方案。金融科技风险审计的有效方案设计可以从六方面着手,即审计立项、审计策划、现场审计、审计报告、审计跟踪、项目评价。审计立项是指有金融业相关审计机构根据年度的审计项目计划和有权人临时增加的审计项目提出项目,再由当地政府审计部门决定是否立项,审计机构在确定审计项目时,要明确审计的对象、目标、时间还有具体的审计事项。审计策划包括了成立专业审计组、收集资料、了解内部控制、审计培训和通知。现场审计包括了开始会议、初步评估、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审计发现、审计评级和结束会议,现场审计一般是在业务部门现场进行的,必须对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记录,对业务部门管理层执行的控制进行评价。审计报告包括了起草审计报告、举行推行会谈、审定审计报告、宣布审计结果。审计跟踪包括审计跟踪、评估剩余、风险和报告跟踪。当项目报告通过并发表后,审计组组长要组织审计人员对审计效果、审计效率的运用,实施审计评价。

(二)强化科技风险管理,建立科技风险评估机制。金融企业要不断加强科技风险管理,在借助科技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要重视因科技引发的风险,明确自身的责任,调整好自身的行为规则和战略计划,要谨慎开发高科技产品,与科技风险相关的信息要透明公开,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同时,面对现代科技带来的金融科技风险,金融企业必须构建健全的科技风险评估机制。对已经产生的风险或者潜在风险进行科学、完整的评估,以便能及时准确的找出控制风险措施,提高科技风险审计质量。

结语:总之,在金融业发展中,必须坚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符合金融业发展需求的,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的必然趋势,能有效降低金融业的科技风险和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2

在全球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和国内供需也随之呈现白热化增长的趋势,人们愈发意识到物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这为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在加快商品流转速度,压缩客户服务成本,构建多层次营销网络等方面物流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的物流能力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物流管理是否行之有效,发展是否有力有序,都已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考核这一目标的就是针对物流管理的审计工作。现代企业只有通过加强物流审计工作,才能全面、及时、客观地了解物流管理的真实情况,对物流成本和收益进行正确评估,促使物流系统逐渐完善,避免隐藏的风险,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1物流审计的含义和发展

1.1物流审计的含义

我们所熟知的物流是指根据客户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将客户所需要品从供应点转移到接收点的过程,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的配送、储藏、搬运、加工和处理等。产品的供给、生产、销售、废弃和回收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所有物流活动都统称为企业物流。为保障企业物流能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服务标准,提升战略竞争能力,现代企业物流审计应运而生,同时,物流审计还能促使现代企业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理念相结合,根据既定的评估标准,全方位地评价和对比企业物流环境、战略方案、组织落实和作业成本,及时提供相对应的调整策略,规范物流系统的发展,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1.2物流审计的发展

物流审计的产生源于物流活动的出现,物流审计的发展依赖于物流活动的壮大。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物流的开始呈现全球化趋势,物流的地位不断提高,物流审计也就愈发重要。物流审计是否成功关系到企业的效益是否能够持续性增长。因此,企业物流审计的发展同步于企业审计的发展,是企业审计不可缺少是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审计的完善推动了物流审计的前进,物流审计又促使审计不断完善。

2现代企业物流审计的特点和范围

2.1现代企业物流审计的特点

2.1.1横向和纵向审计相结合现代企业物流横向审计指的是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来对企业物流系统开展审查,如物流系统的功能、信息、资源、组织和价值等等。具体来说,功能审查包括功能结构和控制结构;信息审查指对物流信息来源支撑凭据的审查,使其确实能为企业经营提供及时准确、覆盖广泛的物流信息;资源审查则泛指对企业物流所拥有的内部和外部、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审查,主要包括物流仓库、运输载体、设备资金、网络系统和技术支持等;组织审查即是指对物流系统内部的结构形式和单元组成的评估,对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的工作考核;对企业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益对比所得出的结论就是价值审查了。相对于横向审计,纵向审计则主要是针对物流系统的管理,从战略、策略和运作这三个不同的层次来开展审查,查找出影响物流价值创造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改进。战略审点审查企业物流发展前景,包括发展战略和规划、经营方向和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规定等等;策略审查是为了寻求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决策的方法,包括物流系统运作程序控制、业绩考评等等;运作审查是对物流操作过程的控制,通过过程记录,保障物流系统运作按照计划实施,以此提高物流效率。2.1.2定性和定量审计相结合现代企业物流体系庞大而繁杂,定性和定量分析缺一不可,必须相结合使用。物流系统内部组织结构形式和单元组成模型可以采用定性描述分析,而物流库存、客户满意度等则需要采用更精准的定量指标模型来开展审查了。2.1.3持续发展与动态变化相结合“可持续”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经济与生态资源和环境相互依赖而存在,企业物流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则。现代企业物流的审计必须密切关注物流对生态的影响,减少物流操作对环境的损害,帮助净化物流环境,充分利用物流资源,真正实现“绿色”物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企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物流也朝着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客户的需求也更加细致和高层次,现代企业物流的发展收越来越多不定因素的影响,审计也必须随之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物流审计也要朝着网络信息化、智能自动化和全网全球化靠近。

2.2现代企业物流审计的范围

目前,现代企业物流审计不再仅仅只包含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重点已向经营管理方面的审计转变,所指的范围也从内部物流审计扩展到内外部物流审计。2.2.1外部物流审计随着企业竞争的愈演愈烈,致使企业物流单纯的提供客户货物已不能适应经营的需要,如何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增加企业利润,提升市场占有率都已经成了现代企业物流重点思考的问题。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从企业外部物流审计着手。一是,着力于对客户服务的审计,看现有的服务水平能否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能否在完成物流计划的同时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二是,着力于对行业竞争的审计,将市场份额的大小、发展前景和收益情况与企业立足关键、组织资源等方面相互融合实施审计,需特别注意的是同行业中领头企业的物流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更是其发展的关键;三是,着力于对经济趋势的审计,企业物流体系规划依从于经济发展趋势,经济趋势的变化也必将影响物流体系的最终实现;四是,着力于对市场渠道的审计,企业物流必须从宏观上考虑其市场渠道,如在一条供应链中,企业应从其供应商出发,到其经销商、批发商等都进行严格的考评,时刻关注调整,若市场渠道闭塞低效必将影响企业物流整体战略的实现;五是,着力于对技术研发的审计,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推动,在促进现代企业物流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信息网络、条码扫描、GPS定位和RFID智能等技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六是,着力于对政策法规的审计,政策法规的制定为企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约束了发展的“手脚”,企业必须在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计划,促使其健康长效的发展。2.2.2内部物流审计企业内部物流环境情况能展现出企业物流活动存在的优劣,如何评价就要依靠内部物流审计了。一是,审计物流成本,企业产品从甲地移动到乙地必然会产生费用,如搬运费用、装卸费用、储藏费用、包装费用、配送费用和信息流通费用等等,这些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的货币表现我们统称为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审计重点是审核物流运作特定目标,真实体现其所投入和耗用的成本,正确实施内部物流审计能很好的评价企业物流经济效益,控制企业运作成本,切实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二是,审计物流固定设备,对企业为了顺利实施物流活动而购置的固定设备资产进行审核,能提高其资产利用率和回报率;三是,审计物流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对这部分进行考核能优化物流组织结构,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

3现代企业物流审计改进建议

经济日新月异,物流审计为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优化管理也起着日渐重要的作用。如何搞好现代企业物流审计,发挥其重要作用,做到风险防范于未然,在此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3.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物流审计质量

目前,许多企业开展物流审计工作偏向于查找错漏、纠正弊端,忽视了风险的防范,我们应完善其控制体系,不断提高审计质量。首先,正确把握企业的内外环境。物流环境与企业的其他环境有所不同,主要指四个方面的环境:运输、仓储、配送以及搬运和包装,全面理解所存在的环境,为物流审计创造坚实的后盾;其次,合理安排企业控制活动。控制实物资本、分离员工权责、委派权限职责等都属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这些活动的安排必须以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为依托,保障各业务流程的要求和范围清楚可供操作,物流业务安排顺畅,内容全面,分工细致;最后,确保物流信息的传递与沟通。物流信息的反馈及时全面是企业内部信息流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内部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保障其安全有效。

3.2健全供应链系统,提高物流审计效率

供应链系统是以企业核心为出发点,控制企业的信息、物资和资金,经过原材料的采购、在产品和产成品的生产、商品的销售等环节,实现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客户的无缝连接。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能有效规划安排各项流程,提高物流审计效率,促进企业物流合理高效的发展。

3.3关注第三方物流,实施内控评审制度

由于企业物力财力有限或为集中精力搞好生产,部分企业会选择与专业物流服务公司签订合同将物流经营委托其执行,并与委托公司实施信息联网,保证对物流情况实施全程控制。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针对这一情况建立实施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委托物流经营每个环节和项目都能精细量化,以此真实评价第三方物流的风险级次。通过对第三方物流的物流审计和评估,选择等级优良的客户,抵制等级较差的客户,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3.4提高审计服务意识,实现物流审计追踪

企业审计部门在日常过程中应注重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汇总,形成一定有实际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改善企业管理模式,改进企业管理方法,促使企业业务流程更加完备,使物流审计由日常监督向管理服务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审计报告的提出并不代表物流审计工作的完成,更多的应该是追踪报告中所提出的企业管理问题及原因的落实改进情况,真正保障物流审计工作的完整有效。

【参考文献】

[1]张莹.审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24).

[2]陈希.大型工程审计利益相关者内涵分析[J].企业家天地(中),2013(3).

篇3

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骨干,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因此进一步强化其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有利对高速职能部门进行监督和管理,而且还有利于监控高速公路的各种经济活动,促使高速公路建设事业朝着良性发展轨道前进。但是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经济因素的影响,其内部审计还存在很多急需完善的地方。

一、高速公路内部审计工作的含义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该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加强单位内部和部门的管理和管理。内部审计主要是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和本部门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效益等进行监督,以便改善经营管理,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二、当前高速公路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内部审计的高度重视

伴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已经逐步实现了公司化运营模式,但是因为受到传统经济因素影响,很多高速公路企业还无法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对其的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高速公路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严重阻碍了高速公路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在当前激烈市场环境下,很多高速公路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经营管理上,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

2.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速公路内部审计制度还不够完善。如:绝大部分高速公路企业还缺乏一套将内部审计工作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制度,严重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另外还有很多高速公路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还有待完善,缺乏对高速公路内部审计的监督和管理,导致高速公路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办法陷于难以执行的境地,降低了内部审计的质量。

3.缺乏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

据调查,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速公路内部审计依然沿用的是传统内部审计方法,重凭证、账簿、财务报表审查,这种较为落后的内部审计方法严重影响了对审计线索的收集,因而只具有事后监督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公路审计工作的需求,因此急需寻求到一套高速公路内部审计的新方法,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高速公路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高速公路内部审计的对策

1.提高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者,要必须高度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全面增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争取在公司上下营造出重视内部审计的氛围。另外,高速公路企业还应该给予高速公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足够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如此才能更好地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全面提高高速公路企业经济效益。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然少不了健全的制度做保障,因此高速公路应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具体的人身上,一旦出现问题,便可追究负责人责任,以此提高高速公路内部审计的质量。另外,还应该完善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制度,并在内部设立用于专门监督审计工作的部门,以防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随意性,避免内部审计错位的发生。

3.创新内部审计方法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高速公路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也逐渐趋于信息化和科技化,而内部审计工作也逐渐趋于智能化、流程化、规范化,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需要,因而急需创新内部审计的方法。作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当树立起更新审计观念的意识,在内部审计中善于利用现代化审计手段。根据审计所需开展异地远程审计和实时在线审计,并注重将高速公路企业以前的事后监督朝事前、事中控制为主、服务和监督并重的新审计观念转变。另外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还应该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先进信息技术,将审计软件应用于审计过程中,情况允许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开发编写审计模块。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养

高速公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好坏还在很大程度上跟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关,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必须把好内部审计岗位的入职标准,确保每一位审计人员具有扎实的审计技能和专业知识。另外,还要端正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要让其树立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审计工作,自觉树立起抵御各种糖衣炮弹诱惑的意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能冷静对待,采取最佳措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高速公路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在职培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培训模拟数据库,设计出信息化情景中的实物案例,并开展情景模拟训练,以便其掌握最新的审计知识、审计技术、审计相关的法律规定,培养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作为高速公路建设投资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虽然当前高速公路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找准问题,逐个击破,就一定能将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促进高速公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4

关健词:注开会计师法律责任 规进措施 《独立审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被称为经济警察,但近年来涉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案件逐渐增多,且愈演愈烈,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它不仅直接关系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1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贵任的含义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审计业务的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者出于故意而不做充分披露,出具了不实报告导致审计报告的使用者遭受损失,依法由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所承担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2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资任的成因

2.1社会和法律环境方面的原因

    现代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了解正在不断增加,追究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不少会计报表使用者在发生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失败时,都将注册会计师推上法庭,充当他们的被告,而不管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会计报表使用者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期望差”正在日益扩大。现在的报表使用者总希望注册师能够做到:在技术上具有充分的胜任能力;在品质上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审查中能查出所有无意和故意的重要错弊;在报告时能防止所有容易产生误导的会计报表的公布,能及时向他们通知企业可能难以持续经营的情况等等。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技术方法至今未有实质性的进步,注册会计师达到会计报表使用者期望的能力越来越低,使报表使用者的不满越来越多,审计诉讼也就随之增加了。近年来,国际上的许多国家,纷纷修改法律或形成新的判例,将注册会计师的赔偿范围扩大到被审计单位及“已知受益人”之外。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成为“深口袋”责任,增加了审计诉讼的机会。西方国家的法庭近年来明显保护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这既助长了会计报表使用者控告注册会计师的积极性,也怂恿了一些律师为了获得诉讼费而提供法律服务,从而又增加了审计诉讼。西方法庭的这种倾向也影响到了我国。近年来,我国一些法庭己将注册会计师作为第七、第八,甚至第十几被告推上了法庭。世界各国证券监管部门保护投资人利益的意识正在增强,社会各界也日益赞同。受害方应向有能力赔偿的一方提出诉讼,要求赔偿,而不间被告错在哪里。这也加重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近年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日益复杂和不确定,计算机的运用日益广泛,这些使得会计和审计业务日益复杂。同时,近年来制定的会计准则给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而注册会计师评价这种选择是否恰当,又缺乏明确的标准。这些又使注册会计师审计成为一种易出错、易受诉讼的高风险职业。

2.2被审计单位的原因

    一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错误、舞弊与违法行为。被审计单位存在错误、舞弊与违法行为,是形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存在错误、舞弊与违法行为,则注册会计师就没有对其进行审计的必要,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就无从谈起。二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是指被审计单位发生债务危机,甚至破产清算,无法持续经营的情况。被审计单位发生经营失败会使其债权人和投资者蒙受损失。他们为了使损失得到补偿,往往会指责注册会计师有过失或欺诈行为。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有过失甚至欺诈行为,被揭发后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审计历史表明,绝大部分审计失败集中发生在宣告破产的被审计单位。因此,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是导致审计诉讼、发生审计失败的主要导火线。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失败还可能加重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审计总存在一定水平的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发生经营失败,则这些审计风险就有可能显化为审计失败,使注册会计师承担一般情况下不会承担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可能发生经营失败的被审计单位,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通常也较高,注册会计师发生过失的可能性也较高,因而发生审计失败,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也较高。

2.3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原因

    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根本原因是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违约、过失和欺诈行为。注册会计师的违约,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未能达到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如未能按时提交审计报告,违反了与被审计单位订立的保密协议等,审计人员应负违约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或合理的职业谨慎的情形。过失按其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普通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没有完全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即没有保持作为一名合格审计人员应有的谨慎,如未能查出隐蔽较好的错漏等。重大过失是指注册会计师完全没有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即没有保持作为一个普通正常人所应有的谨慎与认真,如未发现审查样本中明显涂改的错漏等。注册会计师的欺诈,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生的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行为。

3如何规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贵任

3.1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或欺诈行为。而判别注册会计师是否具有过失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因此,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业务,出具报告,对于避免法律诉讼或在已提起的法律诉讼中保护注册会计师是非常重要的。

3.2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f控制制度

    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各项管理的核心。因此,会计师事务应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保证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3.3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篇5

在国家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其机构和业务日益繁杂,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是企业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层也迫切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协助其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活动的附加值。

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含义

(1)内部审计的含义。内部审计是指由本部门和本单位内部专职的审计机构或人员所实施的审计。这种专职的审计机构或人员,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直接接受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依法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的目的是纠错防弊,促使企业改善其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风险管理的含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从整体企业的宏观角度来辨识及分析风险的过程。其方法不只是将企业所有风险整合,而是将企业面临的所有不确定性转化为可通过策略及运作优势达到营运目标的一种方法。COSO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和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

2 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督与控制的关键环节,可以协助公司辨别及评估重大风险的披露,对改善风险管理及控制制度做出重要贡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规划审计工作时,应评估各种管理活动的相对风险,并将风险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对风险较大的项目优先考虑开展相关审计工作。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效果和效率方面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并提出审计建议,帮助企业识别、评价风险及实施风险管理方法。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需要从整体出发。而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正确地识别和评估风险,并及时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应对风险。

(3)风险管理是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有效的工具。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的职责所在。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层应当确保企业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流程,并且在经营过程中正常运转。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制定正式的行为规范,经常检查公司风险管理流程是否健全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工具,很多企业和部门已将其应用于机构的持续性、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舞弊等各项风险管理中。

3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确认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在企业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审查与评价,确定企业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风险归类的正确性以及分析方法的适当性。内部审计可以采用多种风险分析方法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分析,判断企业管理层是否对主要风险均已识别和分析,并充分考虑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为进行风险评价奠定基础。

(2)确定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在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企业要对已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分析风险产生的重要性及可能性。内部审计应首先对风险性质及程度的衡量与界定进行评价,这关系到进行风险处理的依据是否可靠。其次,应对管理层的风险评估过程的适当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为各级管理层提供专业审计意见。

转贴于

(3)评估风险对策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对策活动中发挥的作用,直接反映在审计成果中,是审计价值的重要体现。企业根据对风险的评估和判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进行风险处理,以降低和抑制风险损失,获取风险收益。在风险对策活动中,内部审计应分析风险回报的合理性、评价风险措施的有效性。

(4)评价风险监控的合理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执行质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计首先应当从评价企业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审查企业经营活动中重要环节相关控制制度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识别并防范风险。其次,应当密切关注可能引致风险的重要事项,了解企业的风险偏好,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存在的风险,并评价管理层采取的风险监控活动的有效性。再次,应当以企业总体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从全局角度识别并评价风险,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企业管理层履行其职责,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结束语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是环境因素和内部审计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有利于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强化内部审计职能,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实现管理最优、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并开创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充分认识到要加强内部控制。尤其是在2008年发生的最大的金融舞弊案例,它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内部控制的严重不足。我国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很多由于公司内部控制而导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除了由于我国不规范的资本主义市场外,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上市公司缺乏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当前内部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时下企业管理人员、各国政府机构、内部审计师,以及各相关监督部门关注的焦点。

一、内部审计与控制的关系

(1)内部审计与控制的涵义。我们从内部审计的含义就可以看出它在内部控制所体现的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在2003年提出的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提到,内部审计应该帮助评价组织重要的危机因素、帮助改善管理与控制体系;对控制的效果与效率做出评价、督促控制的不断改进,以及帮助组织有效地控制;对机构的治理方式进行评价与改进,从而为组织的治理做出贡献。1992年美国对目前对内部控制的界限划分有着高度的认可,内部控制应该包含五个要素:风险评估、信息和沟通、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监督,其中内部审计的固有职责和政策工作是监督。从内部审计与控制的含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控制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人们对内部控制含义认识的发展一直与内部审计内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

(2)内部审计是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86年第12届最高国际审计机关组织大会上明确声明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方法程序、组织结构和内部审计,从那时开始,内部审计就已经被看作是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出美国近些年来强制性指引和动作都反映出一种倾向:公司内部控制和治理的有机构成部分都包含内部审计。国内近期来也出现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议论,如林钟高、汪国银认为,企业运行的基础是公司治理,其为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活动提供有利的环境,同时内部审计也是企业内部活动控制的一部分,同样受到公司管理的制约;刘英明、陈艳利认为内部审计是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也是公司管理机构的重要构成部分。

(3)内部审计是针对于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是控制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在内部控制中具有独特的身份,换句话说就是内部审计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而它又与其他的相互独立的内部控制因素不同,它还承担着要再控制其他内部控制因素的职责。建立审计机构对控制进行监督是良好实务的重要构成部分。内部审计针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其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针对利用自身的特点和对企业的具体了解,以及积累的审计经验,通过对业务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看是否达到对内部结构控制的要求,对内部控制的遵循性、有效性和健全性进行评价,对于内部控制中出现的薄弱问题能及时有效地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合理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改进内部管理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1)评价职能:独特优势。伴随着管理和治理机构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已经被提高到与公司战略同等的高度,而且与企业的管理经营充分融合,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也直接与运营和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靠性、运营的效果与效率相互关联。内部审计有着同体监督的特性,它的独立性也是相对的,但也正是由于它具有的独特的相对独立性,使它即与内部控制中的其他部门不同,又与社会审计不同,在评价内部控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优势。

(2)监督职能:日常工作。对于内部控制的组成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由一系列的控制制度、政策与程序构成的系统。系统的持续运转和有效改进与监督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监督成为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合理有效地内部控制将保证企业正常的管理经营活动,内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的直接目标是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有效运行,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长远目标。

(3)咨询职能:奋斗方向。伴随着内部审计逐渐向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方向的发展,内部控制的评价低位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巩固。而且,内部审计也开始以咨询顾问的身份促使并组织客户对自身的风险与控制的评价,使控制和防范风险成为全部管理人员共同的责任。

三、总结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地关系,二者相互渗透,近年来,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内部审计与控制的关系着手,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界定,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对企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池国华,朱俊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研究与改进建议—基于2008年深市A股公司的数据分析[J].科学决策,2009,(12).

篇7

本文系河北省审计厅2016年重点科研课题:“基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审计系统研究”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04)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6日

一、引言

大数据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十分流行并热门的话题,大数据时代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将成为一个不可抵挡的趋势。但是,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硬件、软件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物联网平台服务迅猛发展,审计的工作方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审计工作⒚媪傩乱宦值幕遇还是巨大的风险,都非常值得思考。

二、理论分析

(一)云审计的含义和特点

1、云审计的含义。维基百科给云计算下的定义是:云计算将IT相关的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允许用户在不了解提供服务的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通过Internet获取需要服务。将云计算技术嵌入到审计工作中,便产生了“云审计”的概念。

2、云审计的特点。云计算技术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审计技术的重要变革。我们将云审计与传统审计做对比,来分析云审计所具有的特点:(1)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在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等体力劳动上消耗较多的时间。而在云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把信息储存在“云”上,大家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将需要的信息快速地整理汇总,并进行一系列的网络任务的分配,大大节省了等待的时间,实现审计时间的合理有效利用;(2)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解决由于审计软件的差异造成的系统不兼容的情况,而在云审计的过程中,专业的云软件服务商的使用解决了传统审计中各审计单位独立完成所带来的兼容性问题。另外,只需要通过一个简单云端就可以替代传统审计中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投入;(3)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会把收集整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然后存储到各自的手中,其他的人员调阅查看,只能向相关的资料保管人索要。而在云审计中,资料会被分类汇总,存储在“云”这个巨大的资源平台上,审计人员通过网络云端,便可以实现资料的共享,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二)大数据的含义。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三)大数据、云计算对云审计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审计技术也在不断地得以发展与完善。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出现给审计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审计方式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进推动了审计方式的变化,持续审计实现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审计结果滞后性的问题。同时,网络技术与审计技术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将更有利于某些特定行业对审计工作结果的需求实现。

2、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一系列的先进手段,实现对数据的搜集、整理以及分类汇总,使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建立一种总体的审计模式,从而实现审计的革命性变革,做到有效地规避抽样审计带来的审计风险。而且通过大数据的利用,可以更全面地搜集数据,对数据做到更加细微、全面、深层次的分析,帮助审计人员发现以前未发现的问题。

3、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不但可以提供完整的审计报告,而且可以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加以分析,为被审计单位提供足够的信息,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三、大数据背景下云审计所面临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在审计领域的不断应用,对我国的审计技术以及审计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审计的工作效率,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数据的安全性难以控制。云审计,需要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并结合相应的审计软件才可以得以进行。然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数据存储在云端,便需要考虑由此带来的存储风险;而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环境,可以存储海量的数据,但有利就有弊,仍需要考虑网络在数据存储上带来的巨大风险。面对网络存在的安全漏洞,黑客趁机而入,由此产生各种新型的网络风险。

(二)缺乏综合性的审计人才。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各方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也在提高,审计的工作量也在慢慢加大。但事实表明,当前我国高校中设置审计专业的机构较少,专业人才缺乏,而大多数从事审计工作的人都是从会计专业走出来的,虽然会计、审计两个专业根源上有相通之处,但是毕竟工作的出发点截然不同,会计人员对审计知识的整体认知度较低,再加上如果并没有足够的审计工作积累,审计效果一定存在不足;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审计人员若只是单纯的了解审计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人员需要将计算机知识与审计知识相结合,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审计人员的技能要求,而现在这样两种能力兼具的人才在审计人才中的占比仍然较少。

(三)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存在限制。一个审计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前期一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期才可以得到正常的运转。而使用审计软件较多的单位,他们在承接一项审计事务时,收取的费用较低,与前期高额的费用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位无法支撑这些审计软件的合理使用,更无法独立地对审计软件进行后期的维护。 四、大数据背景下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重视数据安全。审计人员涉及到众多的数据,而且好多数据属于企业的核心数据,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其保密性尤其重要。面对当前的局面,应对云审计存在的数据安全问题,需做出以下防范措施:

1、提高数据的加密程度。对于数据的传输与存储,必须做到严格的加密。公司底端的人员较多、较杂,发生数据外泄的情况相对来说较多。对数据的查看与使用,设置不同的权限,使不同的角色对数据的使用与查看具有不同的限制,做到角色分类明确,可以较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

2、提高软件系统的安全系数。大数据背景下,云审计主要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运作,审计软件的安全系数直接关系到数据的安全存储。而为了有效地避免存储在云端的数据发生外泄以及云端出现病毒入侵的现象,我们应该提高审计软件的安全系数,提前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3、规范数据的存储。在传统审计中,对于一些数据我们会做专门的分类,在云审计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如此,对于审计数据,我们应该分类整理存储,对于一些重要的审计数据,我们更应该做一些隔离操作,由此以来做到信息的高度保密。

(二)培养专业化的审计人才团队。针对当前的审计团队的现状,各大高校应该开设审计专业,培养审计专业的优秀人才。在校期间,各大高校应该增设模拟审计实训室,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提前体验审计的一些流程与操作。另外,各大高校可以定期举行大学生入企业实习,或者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著名的审计人员来校讲解在审计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使大学生在没有走出校门前,就可以积累一定的实践能力。在真正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可以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另外,由于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各大高校和机构也应考虑加大对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专业技术的培训,尽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兼具审计知识、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三)完善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首先,面对审计软件费用较高与审计单位承接的业务收费不成正比的情况,我们应该降低审计软件在开发与维护阶段所产生的费用。一项新的审计软件,前期的开发肯定会耗费巨大,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审计单位都能够使用这款新开发的审计软件,做到开发费用的平摊,以便可以做到有效地降低审计软件的使用费用,降低审计成本;其次,对于国内审计软件开发技术的落后,我们应该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借鉴,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审计软件的开发当中去,国家也应该大力支持软件技术的学习,加大扶持力度,给先进的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打破现有的软件竞争机制,加大软件的竞争机制,提高我国的软件开发技术水平。

(四)完善审计取证方法。面对当前形势下审计取证困难的困扰,应当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取证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首先,在审计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对审计软件的接口进行统一,对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进行规范,使被审计单位在日常信息的保留过程中,就以规范格式进行存储,便于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更加有效地进行审计;其次,要实时地对数据进行测试,确保数据可以达到及时有效的保存,确保数据具有时效性,使审计人员可以及时的、随时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最后,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沟通,与被审计单位打好感情牌,这样在进行审计的时候,有利于便捷的得到需要审计的信息,减少信息收集的困难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

[2]魏祥健.云平台架构下的协同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2014.6.

[3]程平,白沂,贺灏璁.云会计环境下基于COBIT标准的大数据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6.4.

[4]艳玲.云审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商业会计,2013.

[5]郝丹炀.浅谈金融大数据的机遇与挑战[J].时代金融,2015.11.

[6]周迎,曾凡,黄昊.浅谈云计算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

[7]陈伟,Wally Smieliauskas.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J].审计研究,2012.3.

篇8

【中图分类号】F239.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5)07-0107-01

前言

跟踪审计具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程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提前介入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方式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秋后算账”的审计方式,有效避免了传统审计的滞后性和间接性,增强了审计的时效性,这是跟踪审计最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工程建设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持续性的综合性活动,怎样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审计方案,改进审计方法,有效实施跟踪审计,最大限度的发挥跟踪审计的积极效用,这就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仔细研究探索,提出更多科学有效、切合实际需要的跟踪审计模式,推动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1跟踪审计的含义与特点

1.1跟踪审计的含义

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对特定事项、特殊资金和物质审计采取提前介入,全过程跟踪,以预防性和建设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契合了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特点,进行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控制,旨在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防范建设过程发生违法、违规行为,对工程建设项目活动进行适时评价、持续监督和及时反馈。必要时审计机关可以进行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也可有重点地选择在工程实施的某些阶段实行跟踪审计,如仅在施工阶段进行跟踪审计。从实践效果看,跟踪审计在监督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防止损失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审计理念和审计模式的转变,推进政府完善制度、改进机制,有效发挥了审计部门保障和促进作用。

1.2跟踪审计的特点

在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中,跟踪审计与最终竣工后结算审计相比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首先,跟踪审计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可以促进建设项目取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审计风险,其本质来源于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双方博弈或者利益相关者多方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传统的审计方式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审计机关根据建设、施工及监理单位提供的结算资料进行审计,对工程中大量的隐蔽工程及施工变更,仅仅依靠书面的结算资料是很难如实精确地计算出来,一些不规范不完整的结算资料更是加剧了审计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跟踪审计将审计的着力点提前到事前,事中,强调过程控制,对于施工过程发生的重大变更、隐蔽工程、签证项目、非实体费用等可提前计量、记录、取证。相比传统审计方式而言,跟踪审计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得到信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避免事后发生争议。审计人员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管理活动,可以有效防范超预算和多付现象发生,增加了审计的透明度。跟踪审计将审计分为各个时段和不同的内容,进行动态审计,使得整个工程在审核过程中思路简洁明了,减少了后期审计工作量,也提高了审计的准确性。另外,跟踪审计还有咨询建议性的特点。审计人员在跟踪项目建设的过程当中,通过实际建设管理与审计目标的对比,可以及早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违规操作、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问题所在,促进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行为具有合法合规性,从而促进科学管理。

2当前我国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2.1对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有更高的要求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复杂,跟踪审计对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它是一项综合性和专业性都特别强的审计业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工程管理、造价,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有高度的掌握与理解,还需要他们对涉及工程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全面广泛深入的掌握。由于建设项目各方利益诉求不同,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业务往来工作能力。而就目前人才培养状况来讲,既懂工程又懂财务、法律的人才较少,另外传统审计工作重点放在事后对数据和文字资料的审核上,较少深入施工现场,可能对施工新工艺和新材料缺乏必要的了解,思维模式可能停留在传统审计模式。全面型审计人才的缺失,审计人员跟踪审计经验不足,传统审计模式的惯性影响,对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的应用和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2各利益主体对跟踪审计要求的多样性

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建设水平,而且要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而施工单位则要追求他们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行业监管部门的目标则是工程建设项目要达到最好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监理及设计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建设项目各方对跟踪审计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相比传统审计模式,跟踪审计的审计外环境风险呈增长状态。

3解决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所出现问题的措施

3.1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要真正有效地开展跟踪审计工作,首先要提升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树立崇高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其次,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审计程序,让审计人员充分了解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制定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程序和实施细则,保证跟踪审计有效实施;最后,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注重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跟踪审计工作质量。

3.2跟踪审计必须保持客观性、独立性和公正性

跟踪审计必须保持其特有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在开展跟踪审计过程中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应正确处理好与工程管理,财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保持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二是将跟踪审计工作等同于传统的事后审计,将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与工程建设的其他工作隔离开,只关注工程造价,不能动态地监督全寿命过程各阶段运作是否正常,也不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合理、有效的审计建议。

3.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每个工程建设项目都有各自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审计方案的制定必须与工程项目相适应,切忌生搬硬套,否则非但不能起到指导性作用,反而让被审单位认为跟踪审计只是走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降低了审计的权威性。因此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项目特征,不同施工方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跟踪审计方案,使审计方案切实可行。

4结语

跟踪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必将对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审计产生重大影响。虽然跟踪审计在实践应用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中广泛地应用,这些问题终会被解决,并且会将跟踪审计方式更好地完善。

篇9

(一)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第十五届大会(即开罗会议)将环境审计作为两大议题之一,并在《开罗宣言》中制定了一个有关环境审计的定义框架。其内容包括:环境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方面;只有在成为将受到审计的政府政策或项目的一部分时,可持续发展概念才成为环境审计定义的一部分。

(二)环境管理责任论。环境审计是一项由审计部门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进行的鉴证活动。针对有关项目和活动的环境方面以及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证实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是环境审计的本质要求。

(三)监督鉴证评价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于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地、客观地估价,并通过有助于对环境管理和控制,有助于鉴证公司环境政策规范等手段,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国际商业学会ICC)。

(四)环境审计是指审计组织对该审计单位的环境保护项目计划、管理和实施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查鉴证、评价法律责任的一种监督活动。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使之积极、有效,得到控制,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

二、我国实行环境审计现状

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十分关注资源环境问题,为防止空气污染、森林、土地资源破坏,国家颁布了一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为在我国开展披露环境信息的环境审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理论基础。近十年来,国家审计署逐步拓宽了对环境信息的审计范围,开展了包括工业、农业、渔业、林业对环境影响的审计评价,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领域,并着重开展了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如基建项目防治污染“三同时”、环境投资、排污费、污染治理费等。环境审计的理论和实务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环境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环境审计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的环境审计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足,审计内容单一。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等各方面都做的很不够。目前,审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为审计内容过于单一,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即主要鉴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了各种费用等。而对国务院所属的环保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国家在国际履约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对政府环境政策进行审查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环境审计的作用主要是限于消极的防范,远未起到环境审计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二)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力量缺乏。我国环保投入较低,历史欠账很多。仅三河(淮河、运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的工业污染历史欠账就高达1185亿元,两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内仅老电厂的脱硫设备一项就欠亏285亿元。同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只有160多个污水处理厂。另外,我国也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成本的20%左右,使得一些企业宁肯交“排污费”“买排污权”,也不肯投资治理。1999年我国政府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823.2亿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但“九五”前四年环保方面的累计投资仅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78%。

(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但环境法所规定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有些地方政府和经济部门并没有坚持“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基本原则,重开发、轻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在进行重大经济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时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甚至执法犯法,做出明显违反环境法律规范的经济发展决策。有些地方的领导环境法制观念淡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搞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违反环保法规、造成严重环境后果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帮助企业逃避法律制裁。由于目前环境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即使审计出被审单位不合法,也缺乏对被审单位的有效惩治。

(四)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在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均没有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这是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必须迅速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企业的内审机构开展环境审计是否应遵守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环境审计的规定(ISO14000),尚未达到共识。

三、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构想

针对我国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加强环境审计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首先要从观念上认清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施环境审计不是政府一方面的行为,更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主动参与。国外环境审计的兴起和实施,首先是来自于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运动的推动。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倡导环保教育,普及环境知识,为环境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使每一个人意识到环保是一种“双赢”。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取得了这方面的成功。例如,“新飞”公司因生产绿色环保产品,从而在消费者中赢得了较好的商誉;“海尔”之所以能进军强手如林的欧洲市场,更是与其较早地通过了环境标准(ISO14000)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加大环境审计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西方国家,开展环境审计较多的组织和政府部门,一般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实的技术力量。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如果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5%作为环境保护投入,大体上可以控制住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改善。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大环境审计的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健全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实现环境审计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目前,我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依法进行监督,而对环境政策、项目和活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与环境有关的财务收支等的审计却没有进行规定。在现有的环境立法中也缺乏具体指导环境审计工作的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也没有在有关法律、法规中赋予审计机关环境管理方面的特定审计权限,同时环境评价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些都导致环境审计客观性、公允性降低。因此,应尽快对环境审计进行补充立法。要加强环境审计立法,一方面要扩大环境审计权限,另一方面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环境审计工作更加规范。

篇10

二、企业的发展包含很多部分

比如产品的设计、生产等,而价值链就可以用来概括企业的所有活动,前期的生产、后期的销售以及售后活动等。针对不同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从不同企业的环境价值链出发,对不同环节给予不同的审计标准。环境价值链分析方法较多,主要使用的方法为层次分析法(AHP法),即所谓的AHP法,也就是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分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而得出比较合理的、科学的分析方法。环境价值链分析方法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分析方法,对于我国传统价值链的成本观念也造成了影响。首次将环境作为一个因素带入到审计中去,从而被环境绩效审计合理使用,一般形式下的合规性的审计方法也得到了转变,绩效审计模式成为主体,从而可以使得审计过程中的“免疫系统”得到有效使用。对于环境绩效审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目前来看,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轻视,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给财务和未来的发展能力带来的影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者认为应该借助于多重方式,来唤起人民对环境因素在环境审计中的重要性,让人民认识到当前以财务状况为主的审计方式的不足,从而在现有基础之上加大环境绩效审计的力度,基于此,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有效加强。我国针对审计工作拥有ISO14000标准,配合以不同企业的不同审计中的实际问题,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满足自己需求的新标准。

篇11

对于经济效益审计,我们国家曾对其做出过含义解释,即为“所谓的环境绩效审计,指的是借助于相互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企业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和审查,在此基础之上,参考我国的标准去合理的对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进行评定,从而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方针和方法,促使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

我国目前的审计工作,其工作主体依然是财务审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绩效审计变的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基础还在于促进规划合理有效的实施,其发展基础为合理的、科学的审计,从而使得绩效审计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普及。

从我国的整体发展来看,处于萌芽阶段。环境绩效审计技术方法属于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前沿的审计业务,而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参考较多方面的因素,审计人员对于审计环境中的所有要素都要给予充分的考虑,采用一些非常规的审计手段,这样才能合理科学地理解审计过程中受环境影响的问题。

企业的发展包含很多部分,比如产品的设计、生产等,而价值链就可以用来概括企业的所有活动,前期的生产、后期的销售以及售后活动等。针对不同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从不同企业的环境价值链出发,对不同环节给予不同的审计标准。

环境价值链分析方法较多,主要使用的方法为层次分析法(AHP法),即所谓的AHP法,也就是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分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而得出比较合理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环境价值链分析方法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分析方法,对于我国传统价值链的成本观念也造成了影响。首次将环境作为一个因素带入到审计中去,从而被环境绩效审计合理使用,一般形式下的合规性的审计方法也得到了转变,绩效审计模式成为主体,从而可以使得审计过程中的“免疫系统”得到有效使用。

对于环境绩效审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目前来看,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社会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轻视,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给财务和未来的发展能力带来的影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者认为应该借助于多重方式,来唤起人民对环境因素在环境审计中的重要性,让人民认识到当前以财务状况为主的审计方式的不足,从而在现有基础之上加大环境绩效审计的力度,基于此,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有效加强。我国针对审计工作拥有ISO14000标准,配合以不同企业的不同审计中的实际问题,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满足自己需求的新标准。除此之外,审计机构也应该跟上发展步伐,开发出新的满足发展需求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目标和绩效标准。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标准的合理性,从而创造出一个最合理的、最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审计框架和标准。

篇12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85-02

1 经济效益审计概述

1.1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经济效益是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和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成果,其特点是一般均可以直接运用价值量指标、实物量指标或劳动量指标反映其效益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其表现是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独创的审计概念,是现代审计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国外流行的“绩效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3E审计”、“货币价值审计”、“综合审计”等有别于传统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的核心思想。

1.2 经济效益审计与其他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1)与财务审计的联系与区别。一般认为,经济效益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正因为财务审计的范围扩大,才产生了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如在财务审计中,渗透着经济效益审计的行为;而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往往又以财务审计的结果为依据,或者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核实财务资料正确无误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经济效益审计。但是经济效益审计并不是财务审计的延伸,也不是每一项经济效益审计均要从财务审计做起。

(2)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联系与区别。一般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包含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审计的主体以具备财务会计知识的审计人员为主。其中涉及的效益评价重在财务成果的认定与分析,往往是在事后进行,审计建议不是主要部分,且以防护性为主。经济效益审计可在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更侧重于事前的建设性意见。

2 EVA及EVA激励系统

(1)EVA是Economic Value-added(经济增加值)的简称,也叫经济利润。是指企业扣除了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是与股东财富联系最为紧密的业绩评价指标,用可口可乐已故首席执行官的说法,就是:“只有您投资的钱给您带来的回报高于该资金的成本时,您才变富了。”用公式表示即为:

EVA=调整后的税后营业净利润-资金成本

=调整后的税后营业净利润-总资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计算EVA需要调整的项目包括那些按照会计原则必须作为本期费用处理,但实质上这些费用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作用,如研究与开发成本、广告和促销费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费用、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调整这些项目将有利于消除经营者当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长期利益冲突关系。因为,根据现行会计制度中审慎原则的要求,对于上述这些实际上有利于长期获利的支出,在会计处理上基本上都作为当期的费用来处理。该计算会计利润的方法从经济学观点看是不太合理的。资金成本,尤其是自有资金的成本,由于人们固有的心理特性,往往容易忽略它。同时考虑资本成本也是为了消除不同经营者在经营不同质量的资产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差异。

(2)EVA可以以会计报表的数据为基础进行计量,但它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指标,还是一种良好的员工激励制度。传统的奖励计划在规划经理人员的奖金时,一般会规定一个基准的业绩水平和奖金上限。若经理人员达不到最低的基准业绩,将拿不到奖金;如果超过基准业绩水平后,其奖金将随着业绩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不能超过奖金的上限。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的行为是:当业绩有可能低于最低要求或超过最高奖金要求水平时,经理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方法来操纵利润在各个期间的分布,还会导致经理为了多获奖金而采取短期化的经营行为。采用EVA评价经营者业绩,可以缓解盈余操纵和投资管理短期化的问题。EVA的奖励计划是没有上限的,但通过“奖金银行”(Bonus Bank)的形式来鼓励经营人员追求长期的EVA。具体是将奖金的计酬与支付分隔开来,根据EVA计算的奖金计入经理的奖金账户。实际支付的奖金按照既定的比例进行,剩余的奖金形成下一期的奖金账户的初始余额;下一期实际支付的奖金按照奖金账户的初始余额与下期EVA计算的应得奖金之和的既定比例计算;如果期末奖金账户余额为负数,则本期不支付经理的奖金。因为奖金没有上限,经理们将更有动力进行综合经营,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技术骨干是企业重要财富。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技术骨干的稳定与积极性甚至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决定企业的未来持续的赢利能力。在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报酬方面,还可以考虑利用EVA来计算确定高级管理人员的“杠杆股票期权”。这便是利用 EVA进行长期激励的制度安排。

(3)EVA的经济含义符合经济效益的内涵。用EVA评价经营绩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管理者以剩余收益即经济增加值为最高追求目标,是为股东增加财富。这与我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初衷及最终目标是吻合的。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将EVA引入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3 国有公交企业引入EVA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3.1 利用EVA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政府用经济的手段管理企业

公交行业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引进势在必行。尽管公交企业的大多数管理者都明白GPS智能调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将来也能够减少人工成本。但在这种技术还不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短期内投入的成本肯定高于取得的收益),如果考核企业经营者业绩时将这部分支出调整到未来的受益期考核,将能大大提高现任经营者推广这项技术的积极性。

3.2 利用EVA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国有企业内部改善管理

EVA能够带动和改善企业的各项管理,促进企业的持续改进。按照EVA理念,我们不仅可以计算整个企业的EVA,还可以计算企业下属各单位、各部门、各线路、各班组的EVA乃至于顾客的EVA。如利用EVA分析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报价等。

3.3 公交企业的行业特性,符合应用EVA的必要条件

城市公交企业属于社会公益性企业,持续存在的可能性相对其他行业来讲比较稳定,管理人员向行业外的流动性也远低于其他行业。稳定的行业一般EVA不太有可能持续的增加,但是也可以设计稳定的EVA指标来考核下级经理的业绩。因为经济增加值指标考虑了会计的一般利润计量,同时也考虑了一些影响长期利润增加的因素进行调整,比如研究开发费用和职工培训、广告投入等,此外还要考虑占用资金的成本,而资金的成本是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紧密联系的。这样EVA指标就把企业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资本市场联系起来。从而企业的业绩评价机制就更为科学客观,合乎市场经济的规律。基于EVA指标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技术骨干报酬计划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关键人力资本的作用,促进企业长期赢利能力的提高。

4 关于实施EVA效益审计的措施与建议

(1)选择有条件企业进行经理EVA考核试点;

(2)成立EVA效益审计试点项目专题小组;

(3)选择专业EVA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咨询;

(4)调查分析试点企业历年业绩考核情况、现行业绩考核制度和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5)确定业绩评价改进重点;

(6)分析企业经济利润,进行利润指标计算调整,计算经济利润;

(7)分析企业资本结构,计算资本成本;

(8)计算公司EVA和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的EVA;

(9)根据EVA制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主要技术骨干的薪酬激励制度;

(10)根据上述EVA业绩评价制度和基于EVA的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骨干的薪酬制度,设计相应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和高级管理人员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邢俊芳.绩效审计与中国审计接轨[J].经济研究

篇13

XBRL财务报告是采用XM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计算机语言编制的财务报告。它提供了让财务信息由静态变为动态的途径,可以减少重复性的数据输入、比较、转换和提取工作,进而减少报送成本并方便电子存储数据的再利用。自2000年年初,财政部邀请国际会计理事会及有关XBRL专家来华交流开始,到2012年10月,82家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工作也已圆满结束,XBRL 财务报告正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大力推广应用。然而,XBRL 财务报告在我国的推广应用,给我国企业的监控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

一、XBRL财务报告对企业内部监控的影响

1. XBRL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加强了对“人”的授权控制,将手工控制转变为系统程序控制。采用XBRL技术,把很多授权嵌入系统中,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交易授权,代替了传统的单纯签章授权方式。但这样一来授权过程变得不明显,容易出现监控失效,所以往往采取事后监控;另一方面,系统在对信息登入严格监控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退出的监控,使信息安全访问监控隐藏风险。容易导致数据被盗或毁损、信息泄露,信息保密性受损。基于XBRL技术的财务报告,要求企业必须设计自动化检测程序以及一系列的控制技术模块实时地监测企业日常业务活动行为、各种财务指标的变化,提高XBRL财务报告动态财务信息的质量。

2. 使企业监控环境更加复杂。企业应用XBRL技术后,管理人员通过网络可以非常方便、快捷的获取管理所需信息,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程序变动,容易造成权利与义务划分不清,管理责任难以认定,发生事故无法追究管理责任,各部门相互扯皮,这给内部组织结构控制带来了新问题。

3. 风险控制点数量激增,风险监控的难度加大。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基于XBRL通用分类标准的内部控制规范,在XBRL环境下,由于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使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点数量激增,风险评估与监控的难度加大。例如:使用XBRL系统,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业务痕迹和审计线索无法得到全面反映和保留;虽然降低了多次录入数据造成的风险,但对初始录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校验又是一个难题。

二、持续监控与持续审计、内部控制

1. 持续监控概念

Coderre(2006)认为持续监控是对企业所有经营业务及过程的自动化检测程序,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控制技术及对例外事项设置相应监控机制来及时发现异动,进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监控手段。可见,持续监控对保障企业的运行程序和经营过程的有效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设计自动化的评价体系来实时反映企业活动与目标的偏差。于此同时,把审计信息系统和监控程序结合,可以持续的监控与评价整个企业的信息流。

可见,持续监控不同于传统的定期监控。它是通过自动化检测程序,设计一系列的控制技术模块实时地监测企业日常业务活动行为、各种财务指标的变化,有利于实时地采取纠正行为,更好地发挥了监控的职能,提高XBRL财务报告动态财务信息的质量。

2. 持续监控与持续审计

2005年IIARF一份《持续性审计保证、监控和风险评估的含义》的文件,阐述了持续审计和持续监控之间的关系,IIARF认为持续监控是为持续审计提供实时信息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因为在持续审计下,实时的信息具有出具审计书面保证的效果,审计的本质可能演变为提供实时的信息变化需求。

持续监控和持续审计既相关又有不同。相关体现在,一方面,在现实操作中许多持续监控所采用的技术与持续审计的技术相同。另一方面,在运用持续审计程序的监控过程中,内部审计向管理者提供监控过程适当运行的附加保证。不同体现在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持续监控和持续审计的实施主体分别是管理者和内部审计人员。持续监控本质是一种控制活动,管理者在这一代表控制的过程中负责保证企业的政策、运行程序和经营过程有效运转,所以它的关注点在于控制环境,而不是交易本身。持续审计要求保持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所以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在持续审计中按照准则的要求测试交易,识别非正常因素,而不是控制活动的设计和维持。

3. 持续监控与内部控制

2008年6月25日,我国五部委下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监督过程。可见,持续监控和内部控制旨在对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它们在这方面有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为持续监控提供方向,监控为内部控制提供手段。

全面风险管理是信息时代对经营管理的现实要求,内部控制和审计也相应的发展到了风险导向阶段。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更好的识别公司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持续监控作为监控手段的重大变革,通过业务控制模块的全面设置,对各项财务指标、企业日常活动及组织和治理结构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根据获得的监控数据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的相应变化,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监控的职能得到了更高效的发挥。因此,持续监控满足了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控制的转变和持续审计的发展对先进手段的需求,推动了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发展。

三、实行持续监控,提高XBRL财务报告动态信息质量的建议

持续监控的产生提高了风险识别和数据处理能力,有利于审计处理大量数据和提供实时审计报告的需求,以及时报告公司违规和舞弊风险,可以为我国大力推广应用XBRL财务报告提供了质量保证。基于XBRL财务报告对企业内部监控的影响,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创建良好的持续监控环境。首先,加强组织监控,适度集权与分权。XBRL环境下,企业的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管理,加强组织监控;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给员工更多的自由空间,通过分权化组织结构将一定的决策权授予较低层级组织成员,可以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和自主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减少员工对扁平化管理的抵制。其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员培训。企业应大力引进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以及信息系统专业素质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定期不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2. 加强持续监控的理论建设,为风险评估制定理论依据。实现计算机自动识别、处理、分析比较财务报告等功能的关键和核心是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我国财政部可以参考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制定模式,根据XBRL技术规范对企业内部持续监控评价报告中的元素及其关系进行标记和描述,按照我国国情和IASCF的准则导向模式,制定基于内部监控规范的通用分类标准及其配套标准。

3.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增强持续监控活动。企业必须拥有强健的信息系统基础才能真正发挥XBRL技术在加强内部持续监控中的作用。首先,加强相关软件及工具的开发。软件开发商应根据财政部颁布的XBRL技术规范,开发XBRL配套软件,帮助企业设计定义或者维护企业适用的扩展分类标准、创建基于XBRL分类标准的企业报告、挖掘和处理XBRL实例文档数据库。其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可靠,必须要加强网络安全的持续监控。

4. 加强持续审计,实施持续监控。目前企业的审计模型主要是嵌入式审计模型。这种内嵌式审计模型严重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的效率。基于此,企业可以建立基于XBRL财务报告的持续审计模型用于加强风险管控,从而易于追踪审计线索,使审计信息的传输更加安全,从而达到持续监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顺娣,魏雯,刘伟丽.XBRL在我国推广应用中需关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月刊,2011(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