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4 10:52: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会固定资产定义

篇1

一、固定资产中入账价值的会计核算

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主要指的是企业为商品的生产、劳务的提供、出租或是经营管理所持有的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使用寿命的有形资产。同旧会计准则相较而言,减少了单位价值较高有关标准。而所制定的新准则则同化工行业其生产实际更加符合。有些配件例如减速机或搅拌桨等,虽然其单位价值较高,但由于其容易受到高强度及高腐蚀性环境的损坏,因而其使用寿命通常无法超出一个会计期间,也就不适宜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不过以税收筹划方面来说,那些单位价值相对较高的配件例如减速机或反应釜盖等,由于无法确定其使用寿命,有时可使用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而有时则几个月发生损坏,如果做固定资产管理的话,可以降低税收成本。如企业购入一只价值为6000元地反应釜盖,且不确定其使用寿命,若对企业进行配件管理的话,6000元中将会有5128.20元会进入生产成本中,进而进入存货价值,而抵扣由871.79元。假设企业所生产的存货在当年能够完全销售掉,全年的利润总额达到100万元,因而6000元反应釜能够抵扣进项税,即871.79元。若企业将6000元反应釜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根据5年的使用寿命进行计提折旧,假定净残值率是5%,则每年有1140元进入生产成本,利润总额较其作为存货管理时将增加3988.21元。假定此企业其所得税率为33%,那么其当年的所得税将增加1316.11元。由于配件管理成本较企业作为固产管理成本会多出3988.21元,而国家具有如下政策――若企业购买国产的设备,则可抵免40%的企业所得税,而当年则能够抵减2400元的所得税。第一年中,固定资产管理较资产作为配件管理相比,企业的税收将会节约212.10元左右。而第二年至第五年,税收还能节约1603.80元左右,由于以后年度折旧能够起到节税的作用,因而此作用还称为为税收挡板。因此,对于资产是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还是做为存货管理,应当以会计规定为依据进行执行。对于能够明显满足会计准则规定的应按照会计准则进行执行;而对于那些游离于会计准则的,财务人员应根据本企业特点及税收筹划方面的具体需要进行灵活处理。

二、固定资产中实物流动控制及其会计核算

目前由于市场产品的竞争相当激烈,因此常出现以下问题,企业刚安装某种产品的生产设备没多久又需要进行另一

种产品的生产,然而,由于化工产品的生产同其他产品生产不同,各种产品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或为了防止产品的交叉污染,因而造成生产部门必须进行设备的更换。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那些由于修理等的满足该准则规定条件的固定资产需要转入在建工程并停止对其的计提折旧;而对于不满足的条件的,不应将其转入在建工程,因而照旧进行计提折旧。新准则规定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当加强同设备及其生产等部门的联系,对于那些由于修理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将其进行在建工程的及时转入,并停止对其进行计提折旧,这一点同旧准则不同。为了加强此方面的管理,应通过固定资产的台账对设备的流动进行跟踪,这样可以对设备的更新及改造进行较好的控制。设备台账可以分为车间设备台账以及仓库设备台账,公司进行设备的采购时,应在购入栏内填入相应的购入数量,且设备及仓库部门应在仓库的设备台账上进行签字,其格式见下表:

若修理或改造而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由车间转向仓库时,应在转入栏内填入相应的数量,若其再次转入车间时,应在转出栏内填入相应的转出数量且注明转入以及转出的部门。另外,车间也可通过以上台账来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月末时,财务部门应按照仓库设备台账将停止使用固定资产进行在建工程的及时转入;而对于那些修理结束且重新投入生产的设备,应将其进行固定资产的及时转入,进而实现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准确核算固定资产的目的。

三、固定资产改建或扩建等的会计核算

由于化工行业的设备通常处于高强度及腐蚀性环境之中,因此需要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来确保其生产的安全性。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中由于更新改造以及房屋装修等费用符合该准则规定条件的,应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中,且需将被替换部分账面的价值进行终止确认。且新会计准则重点对被替换部分账面价值的扣除进行了强调,而没有对此部分变价收入的处理进行规定。同旧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关于改建或扩建资产方面的入账价值同实际更为贴切,不过虽然新准则更加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其实际操作较为困难,因而如何对替换部分的资产账面的价值进行确定将会直接影响到核算的准确性。

四、结语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时,应当对固定资产的原价对其所预计净残值以及已计提固定资产的减值等的扣除进行累计金额的准备,但是旧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扣除进行累计金额的准备等相关内容进行规定。根据目前税法的规定,企业所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的减值不能够在税前进行扣除,因此导致了企业税前所扣除的折旧成本相对较低,也为化工行业相关的上市企业等带来额外的税务成本,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则需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会计准则的制定委员会对其进行相互的沟通,并制定出相关的新税务政策,为相关企业实现会计核算的减轻提供一定的便利。

总而言之,虽然固定资产的管理看似较为简单,但实际相当复杂,因而相关财务人员不应掉以轻心,应多深入生产实践中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俊菊. 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 商场现代化,2007,(03).

篇2

一、 引言

财政部、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八章第四十二条明确:“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明细目录由教育部制定,报财政部备案。”

固定资产是高职院校总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及质量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本文重点探讨高职院校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性。

二、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通过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和卡片的登记与核对,已经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中得到正确的反映,但是,账簿、卡片记录的正确性并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实际存在数量的正确性,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是账证、账表、账卡相符,也仍然无法确保账实相符,而必须根据固定资产的账面资料进行实物清查,从而真正做到账实相符。固定资产清查是指从实物管理的角度对单位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实物盘点清查,并与固定资产账面资料进行核对,确定盘盈、毁损、报废及盘亏资产。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八章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应当按照规定处理。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省级财政部门可以会同主管部门制定计提折旧的具体办法。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这是为了更好地计算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考虑了投入与产出的效益问题。

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通过清查可以发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堵塞漏洞,改进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可以及时掌握固定资产使用及维修情况,合理降低维修费用,及时淘汰一些维修费用过高的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整体效益;可以摸清自身家底,灵活调配闲置或使用率低的固定资产,使每项固定资产都能“物尽其用”;通过清查,弄清各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及剩余使用年限,或总的工作量和剩余工作量,为日后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补提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夯实基础。此外,通过固定资产清查,把以前已经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但现在已不符合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剔除,归入存货,同时处理好相关会计账务。

三、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经费投入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趋势,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规模、种类也在迅速扩大和增多,对其管理工作也较之以前更加复杂和艰巨。但是,长期以来,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没得到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甚至财务人员的重视。有些高职院校只重视寻找资金购置新的设备、设施等,而对采购回来的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管,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上存在他人随意占用甚至有不验收入账导致资产流失的情况;或采购回来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配置,存在重复购置、无人开发利用或利用率较低、闲置浪费等现象。

四、改进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建议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平稳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必须把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一)成立固定资产清查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组成由高职院校校长或管理财务的常务副校长任组长的固定资产清查小组,组员由各高职院校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酌情考虑,但必须包括以下核心人员,分别是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等主管业务的人员,并明确各自具体的责任分工,以及问题的协调处理和向上汇报机制。

(二)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奖惩分明,切实提高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效果

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绩效评价机制,达到“以清查促管理,以清查促效益”的目的。具体可依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的规定,结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清查部门的清查目标,设定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绩效评价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效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绩效评价应当以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和单位内部的制度细则为准绳,遵循科学规范、公开公正和绩效相关原则,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等方法对固定资产清查工作进行绩效评价,主要是评价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是否实现“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目标;能否通过清查,发现日常管理上的漏洞,寻找到堵塞漏洞、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使固定资产在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评价结束后还要及时将评价结果进行公示和反馈,作为以后年度改进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和各部门局部清查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在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中表现突出、贡献较大的部门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对评价结果较差的部门和个人也要予以通报批评,并进行相应的惩罚,真正实现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绩效评价效果。

(三)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实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不搞形式主义

高职院校内部首先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依规办事,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固定资产清查工作能监督各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合理调配各项资产的使用,提高其使用效益,并能切实解决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不搞“形式主义”的固定资产清查,从而使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得到真正切实的执行。

(四)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加强高职院校内部财务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单位内部的法规、规章制度来做好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工作。按规定必须建立固定资产分类明细账、实名制的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卡片等,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建议各高职院校每学期期末都要对本校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确保各项固定资产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并按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要求及时准确地做好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账务处理,准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清查工作关联着每一个院系、处室和教职工,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及其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高低,因此也就决定着固定资产能否在高职院校日后的发展中继续发挥其坚强的物质后盾作用。要坚持把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清查时能够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国家、地方和学校内部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行事。坚持把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与学校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采用科学和先进的清查手段,使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真正实现“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目标,学校的固定资产能够“物尽其用”,发挥其最大效益。J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S].财会[2013]30号.

2.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财教[2012]488号.

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6号.

4.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会[2012]22号.

篇3

(一)明确提出“持续运行”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原制度仅提出“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三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未提出“持续运行”基本前提。“持续运行(或经营)”基本前提对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工会组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会组织虽不像企业那样长期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但仍然需要建立在长期运转的基础之上。因为各级工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管理,直接从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等社会公益活动,对社会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所以工会会计同样要讲究持续运行。为此,新制度突出了“持续运行”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工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工会会计核算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引入会计基础概念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贯穿于整个工会会计制度的全过程,属于工会会计的基本问题。原制度将其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加以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收付实现制的作用。新制度将收付实现制从会计基本原则中分离出来,明确其会计基础地位,这对于规范工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工会预算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要素的比较

(一)资产要素的比较新旧制度会计要素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资产要素。资产要素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资产分类。原制度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大类,并未对其含义进行界定。新制度不仅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进行了定义,并根据近年来工会组织投资活动不断发展的趋势,还将投资从流动资产中分离出来,作为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并行的资产项目予以规范。第二,库存材料(物品)。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关于“库存材料(物品)”的核算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是明确提出公允价值概念,并要求在无偿调拨、接受捐赠库存物品的业务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原制度未提出相应要求;二是增加了库存物品发出计价方法的规定,要求库存物品在发出(领用或出售等)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择一种方法确定发出库存物品的实际成本,而原制度未对此进行规范。第三,对外投资。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关于对外投资内容发生以下变化:对什么是工会投资进行了界定;对工会投资进行了分类,将工会投资按其流动性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按其性质分为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明确了投资的核算方法,即成本法。第四,固定资产。新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规范基本一致,但在以下两方面存在区别:(1)新制度对什么是固定资产进行了界定,并给出了具体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即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为固定资产,这样既有利于实务操作,也有利于对实务资产的管理与核算。(2)有选择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原制度对固定资产相关业务的处理未提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规定,而新制度明确提出了公允价值概念,并要求在无偿调入、接受捐赠和盘盈固定资产业务处理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负债要素的比较关于负债要素,新旧制度的主要区别是新制度对原制度的内容进行了归并、调整,将原制度负债项目由原来的应付上解经费、应付补助下级经费、暂存款、借入款、代管经费、拨入经费和拨人专项资金等7项划分化为借入款、应付个人收入和应付款项等3项。

(三)净资产要素的比较与原制度相比,新制度增加了“在建工程占用资金”项目,删除了“预算周转金”项目,将“经费结余”项目改为“结余”项目。

(四)收入、支出要素的比较新旧制度关于收人、支出要素差异不大,主要区别是新制度对原制度内容进行的调整。原制度收入包括会费收入、拨交经费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政府或行政补助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而新制度收入按照来源分为会费收入、拨缴经费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政府补助收人、行政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原制度支出包括:会员活动费、职工活动费、事业支出、工会业务费、工会行政费、专项资金支出、补助下级支出和其他支出;而新制度支出按照功能分为职工活动费、维权帮扶费、宣传教育费、专项业务费、工会行政费、资本性支出、上缴经费支出、补助下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其他支出。

三、会计科目的比较

(一)不变的会计科目新制度多数会计科目的名称、核算内容仍与原会计科目相同,如“借出”、“固定基金”、“会费收人”、“补助下级支出”等。将此类名称、核算内容未变的会计科目,称为“不变的会计科目”。

(二)增加的会计科目有些会计科目在原制度中未设置,但在新制度中出现,如“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在建工程”科目。这类会计科目属于“增加的会计科目”。此类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应严格按照新制度的要求设置和使用。

(三)取消的会计科目部分原有会计科目在新制度中取消了,如“暂付款”、“有价证券”、“经费集中户存款”等科目。此类科目的核算内容应根据新制度规定进行调整,称为“取消的会汁科目”。

(四)调整的会计科目有些会计科目名称改变,但核算内容基本未变,如“现金”科目改为“库存现金”科目;有些会计科目名称未变,但核算内容有变化,如“投资”科目,将原制度“有价证券”中国债的核算内容列入其中。这类会计科目属于“调整会计科目”。

四、会计报表的比较

(一)会计报表构成体系的比较新旧制度有关会计报表构成体系未发生实质变化。与原报表体系相比,新报表体系具有以下变化:一是新制度引入主表和附表概念,规定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为主表,往来款项明细表、经费收缴情况表分别为各主表的附表。二是为了实现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的一致性,新制度将原报表分析说明书改为附注。

(二)会计报表结构的比较其一,资产负债表结构的比较。原制度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公式设置,左方为资产类,包括资产和支出;右边为负债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其结果是该表既反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项目的时点数,也反映收入、支出项目的时期数,导致资产负债表名称与其所反映的内容不符,有悖于资产负债表反映工会某―会计期末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情况的性质,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与收人支出表内容重复,不便于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使用。新制度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取消了资产负

债表中收入、支出类两项,并在净资产下增设了“结余”项目,使工会资产负债表结构与企业会计准则、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趋同,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资产负债表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其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比较。新旧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均由收入、支出和结余三部分构成,但其差异也比较明显:一是该表称谓不同,原表称为“工会经费收支决算或决算汇总表”,反映各级工会年度工会经费收支情况,新表则称为“收入支出表”,反映工会组织某一会计期间全部收人、支出和结余的情况;二是该表支出分类不同,原表是按支出的性质分类,而新表则按照支出的功能分类。

五、新制度颁布实施的启示

(一)新制度实现了与会计准则体系的对接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其相互可比、真实公允对经济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会计准则、制度框架结构的一致性是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基础。新制度行文和结构遵从我国会计准则的习惯,根据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披露进行章节安排,取消了应由《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覆盖的凭证、账簿和年终清理结算与结账的内容,实现了新制度框架结构与会计准则体系的对接。

(二)新制度与《工会法》要求保持一致新制度本着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前提下,按照工会法的要求,尽量与工会法保持一致,使两个法规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如为了体现工会法关于工会经费来源的规定,新制度设置了与工会法相适应的收入科目,即会费收入、政府补助收入等科目。

(三)新制度体现了内部控制的要求新制度不仅在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环节严格规范会计信息,而且注意完善工会内部控制。如在总则中对工会内部控制体系、岗位责任制、内部稽核制度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资产要素一章中,对货币资金、借出款、库存物品、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等业务的内部控制要求、内部控制环节及内部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通过强化工会内部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使真实的经济交易或事项得到正确确认,其价值得以准确计量,并通过会计报表予以适当地表达和充分披露。

(四)新制度合理借鉴了企业会计理论与方法新制度合理地借鉴了企业会计理论与方法,如对于无偿调入、接受捐赠和盘盈资产业务的确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财务报表中引人中期会计报表概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非企业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满足工会宏观管理的要求以及各级工会组织加强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4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的形式下,企业对于财务人员在会计电算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电算化在大学生当中往往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甚至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账册,仅把会计电算化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意味着代替手工记账,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一个综合性的财会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会计、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从满足手工会计的需要到适应会计电算化普及的过渡。另外,电算化使得以前手工记账时繁琐的对账、核算、分类等事情现在只需短短几秒钟就可完成,这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更高了。因此在高校培养财会专业学生时,财务软件的上机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高校中用来教学的财务软件比较普及的系统中,用友ERP-U8是其中之一。由于ERP-U8系统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操作和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实验终止,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学会正确处理上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培养优秀的财会学生的独立处理,独立思考有着很大帮助。

一、账套主管不能审核凭证

现象:在上机操作时,财务人员在制单后,账套主管审核,弹出对话框“制单人与审核人不能同为一人”。

原因:这是由于学生在自己一个人做账时,往往要扮演会计、出纳、账套主管三个人,在操作中,学生忘记需要切换身份,误用账套主管的身份制单,或者使用会计的身份来审核凭证了。

解决方法:如果误用账套主管制单,则由会计作废该凭证,然后整理凭证,删除这个错误的凭证。接着由会计重新制作,账套主管审核、记账。如果是正常的会计制单,则只需要切换身份为账套主管,然后审核、记账就可以了。

二、无法结账

现象:账套主管在月末进行结账时,点击到最后一步,出现“未通过工作检查,不可以结账”的对话框。而在“月度工作报告”中,出现“本月未记账凭证 共1张凭证”。

原因:这是由于账套主管之前记账时,没有将“作废凭证”记账。由于学生可能误以为作废凭证不需要记账,所以产生了最后无法结账的结果。

解决方法:账套主管将作废凭证记账。如果不想将作废凭证记账,可由会计通过整理凭证将该作废凭证删除,之后即可正常结账。

三、结账时损益类未结转为零

现象:以账套主管身份结账,进行“月度工作报告”时,“本月损益类未结转为零的一级科目”下有“5502 管理费用”,但仍可顺利结账。

原因:以会计身份进行自定义结转和期间损益结转之后,账套主管直接将自定义转账生成的凭证和期间损益结转生成的凭证一起审核、记账,并没有把自定义转账生成的凭证审核记账后,再进行期间损益结转生成,导致自定义转账生成的凭证中的管理费用没有记入期间损益,故月末结账时损益类科目未结转为零。

解决方法:由会计再进行一次期间损益结转,然后账套主管审核、记账。而正常的操作步骤应为会计自定义结转,账套主管审核、记账,会计再期间损益结转,账套主管再审核、记账。

四、无法进行银行对账

现象:以出纳身份执行银行对账命令,进入“银行对账”窗口,发现左侧“单位日记账”一栏是空白,右侧“银行对账单”业务齐全。

原因: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之前进行过反记账,之后忘记进行记账。反记账是会计电算化中,在经过记账后,需要返回记账前状态时,进入对账状态下按住“CTRL”+“H”键激活恢复记帐前状态功能,然后点击它,就可以将电算化账务恢复到记帐前状态。

解决方法:账套主管对未记账凭证进行记账,再以出纳身份进行银行对账。

五、无法删除固定资产卡片

现象:会计在做固定资产科目时,在需要删除00003号固定资产卡片,点击固定资产卡片,删除,然后弹出“00003卡片已做了第[2]号[付]凭证,请先删除凭证”。

原因:当固定资产发生增加变动时,用友系统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要先删除记账凭证才能删除固定资产卡片。这样可以更清晰的管理固定资产,也能防止会计再制作完固定资产卡片后,忘记制单。

解决方法:先删除以及自动生成的固定资产记账凭证,再删除固定资产卡片。

六、商品入库的凭证无法制作

现象:在会计制作采购商品入库的凭证时,弹出窗口“总账系统不能使用其他系统的受控科目”,不能继续填制凭证。

原因:在一开始建立账套时,总账设置参数中有关凭证的设置错误,供应商往来款项应选为总账系统核算。

解决方法:由于已经设置了供应商往来科目,因此更改选项需要取消供应商往来科目。然后再进行制单。

七、无法删除会计科目

现象:想要删除一些会计科目时,发现部分会计科目无法删除。

篇5

一、财务软件计入无形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具有排它性。而财务软件购买时不具备排它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它往往是由法律或合同赋予的某种特殊的权利,或经营上的优势。我们购入商品财务软件时,不仅是光盘,主要是光盘里面的内容,只要是购买同一性质的软件,比如说购买工资核算子系统,那么这个工资核算子系统所有东西都会一样,就好比我们购买空白的财务报表一样,不属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权利。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则不同,它们在购买的那一时刻,就是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具有排它性。财务软件只能是在企业使用以后,由于各单位的数据资料不同,才形成各自的差异,这种差异和无形资产的排它性具有本质的区别。

(二)传统的无形资产是没有残值的,而财务软件则有残值。企业购买财务软件时,只是得到一张属于磁介质的光盘和一个加密狗,这张光盘安装到硬盘后,也就可以放在一边随时待命(由于某种情况可能需要重新安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设定使用次数的话,这张光盘可以无限制的使用,而且只要作好软件的管理工作,不让软件划伤或传染病毒等,它永远是一张新盘,它的物理损耗是微乎其微的。至于无形损耗,我们承认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可是只要有企业存在,有经济活动发生,那么就一定会有记录经济业务的载体,我们现在的纸张账本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到目前仍在使用,这不是很好的见证吗?所以说财务软件一定会有残值,甚至还有重要价值。

(三)传统的无形资产不需要进行维护,财务软件要进行维护修改。使用财务软件的企业各不相同,在使用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问题,那就需要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维护,比如,软件的二次开发、软件的升级。目前我国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低,财务软件又较复杂,再加上厂家加密,用户维护相当困难,因此我国商品化财务软件一般实行终身维护。企业在使用财务软件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由销售软件的公司负责,即售后服务。而传统的无形资产从取得至结束都不存在维修问题,更不存在售后服务。

(四)传统的无形资产购入后不需要培训,而使用财务软件必须培训。财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前提,而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业务中的运用,它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学为一体的学科,需要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如果我们购置了财务软件不会基本的操作,我们需要培训;如果会基本操作而不能很好的运用,我们也需要培训;如果不懂计算机的简单维护,我们又需要培训;总之,培训贯穿软件使用的全过程。而无形资产则不需要培训,比如说我们购买土地使用权,出售方不可能告诉你该土地应该如何使用。

(五)后续支出。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而企业购入财务软件以后,为了提高其使用效率或增加新的功能需要进行升级,虽然企业可以以最优惠的价格得到升级,但发生的升级费用不一定小,如果金额很大,是将其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呢?若财务软件进入无形资产科目,那么发生的升级费用(属后续支出)就应该计入当期费用。但根据重要性原则,金额较大的支出则应予以资本化。

二、财务软件计入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财务软件不能计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国际会计准则第?6号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预计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企业用于生产、提供商品或劳务、出租或为了行政管理目的而拥有的有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从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中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我们说的有形,是看的见、摸得着的物体。而我们在市场上购买到的会计软件,是一种磁性介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退一步说,财务软件可以通过支持它的系统软件和硬件,让我们看到里面的内容,充其量也是文字数据,而不是有形的实物形态,所以它不能算作是有形资产。从我国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定义中可以知道:固定资产是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而企业购买财务软件,是为了进行核算和管理。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记录在案,随着生产经营的不断持续,发生的经济业务也会不断增加,大量的经济业务输入财务软件,使得财务软件的内部数据越来越大,占用的容量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行业性质不同,许多财务软件购买以后,不一定马上就能使用,而是要进行二次开发后才能使用。二次开发以后,财务软件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说,财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不属于固定资产。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也有必要进行软件维护,包括操作维护(主要是一些日常维护工作)和程序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适应性维护)。这些维护工作必然导致财务软件内部结构的变化,使其不能保留原有的物质形态。 (二)财务软件折旧的时间和净残值不能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消失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无形损耗则是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等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损失。财务软件是一种磁介质,不可能是有形损耗。而说它是无形损耗又不完整,我们购买财务软件的目的是让它来装载财务数据、产生财务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以求得企业的发展。所以说财务软件只是一个文字工具,是信息的载体,载体内的财务信息才是实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财务软件本身的价值可能会损失,可是由它装载的财务信息并不一定会减值。固定资产折旧,必然要考虑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问题,使用年限的长短直接影响各期应计提的折旧额,所以要合理的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财务软件的使用年限很难确定,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财务软件也可以不断的升级;财务软件中装载的资料,也不能确定何时无用。另外财务软件的残值也很难确定。

三、财务软件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如果财务软件计价不能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目,那么能否可以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呢?同样存在问题,那就是时间的确定问题。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的费用,在各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平均分摊。比如,大修理费用,应当在将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在下一次大修理之前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可是,财务软件的分摊期如何确定?只要企业还在生存、发展,就必然发生账务,企业就会受益于账务。企业生存、发展是动态的,则企业受益于账务的时间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这个时间很难确定。国家对此也未做明确规定。

篇6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它的技术水平和数量多少,标志一个事业单位的科学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水平。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它的技术水平和数量多少,标志一个事业单位的科学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水平。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科学合理管理好固定资产有利于提高使用效率,实现保值和增值,增强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一般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资产总额中都占有较大的比例,固定资产管理好坏足以决定了事业单位整体资产管理水平。不少单位只重视流动资产的管理,而往往忽视固定资产的管理。

1 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资本化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与费用支出不能准确划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取消了金额性认定标准,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定义为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是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由于固定资产的确认模糊,而一个会计年度认定难以准确界定,如果对事业单位需要进行利润考核,完全可以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在资产与费用之间进行调节,从而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而税法在对两者的区分标准上比会计核算中的规定更加明确和直观,除了会计和税收均确认为当期费用以及均确定为资本性支出外。

(二)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相符

不少事业单位或者单位固定资产内部管理混乱,责、权不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没有很好的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报废、损失,未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导致丢失或者损坏报废的固定资产仍然长期挂账,也没有及进进行账务处理。新购进的固定资产未记入固定资产账,而从成本费用中直接支出,不利于准确核算成本,影响单位利润。固定资产报废手续不健全,导致了还有价值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地收回残值。

2 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完善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一整套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监督与管理。实物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配合,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的采购计划、招标定购、保管使用、维护保养、报废处置直至退出本单位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核算管理。明确落实好各部门的责任人,及其管理负责的财务清单。

(2)加强在建工程管理,及时办理在建工程转固

对大项工程应配备专职工程会计,准确核算在建工程项目,工程完工时应成立由财务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等部门的人员组成的专业"解包小组"参与人员应当包括对固定资产及其分类、存放地点、建筑安装、工程决算、财务结算等与固定资产划分、管理、使用相当熟悉的人员,准确的对在建工程进行解包核算,合理确定固定资产入账项目及价值。

(3)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电算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随着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事业单位应注重培养复合型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内容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对各部门设备的使用或变动的监管力度。要与时俱进逐步采用计算机核算与管理固定资产,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既能及时反映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及使用情况,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4)完善定期抽查盘点制度

建立健全定期抽查、盘点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完整、及时发现处理问题的重要举措。事业单位至少每年年底要进行一次固定资产盘点工作,由公司领导、财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组成盘点工作小组。全面地对资产进行一次清理、抽查和盘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以确保年度决算的真实。摸清家底,将固定资产进行详细摸查,将需报废资产、在用资产和闲置资产分门别类的进行汇总,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聂雪艳. 加强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 .资本运营,2009(4): 93-94.

[2]祝燕明. 浅谈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J].会计之友,2008(1):64.

篇7

一、财务软件计入无形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具有排它性。而财务软件购买时不具备排它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它往往是由法律或合同赋予的某种特殊的权利,或经营上的优势。我们购入商品财务软件时,不仅是光盘,主要是光盘里面的内容,只要是购买同一性质的软件,比如说购买工资核算子系统,那么这个工资核算子系统所有东西都会一样,就好比我们购买空白的财务报表一样,不属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权利。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则不同,它们在购买的那一时刻,就是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具有排它性。财务软件只能是在企业使用以后,由于各单位的数据资料不同,才形成各自的差异,这种差异和无形资产的排它性具有本质的区别。

(二)传统的无形资产是没有残值的,而财务软件则有残值。企业购买财务软件时,只是得到一张属于磁介质的光盘和一个加密狗,这张光盘安装到硬盘后,也就可以放在一边随时待命(由于某种情况可能需要重新安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设定使用次数的话,这张光盘可以无限制的使用,而且只要作好软件的管理工作,不让软件划伤或传染病毒等,它永远是一张新盘,它的物理损耗是微乎其微的。至于无形损耗,我们承认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可是只要有企业存在,有经济活动发生,那么就一定会有记录经济业务的载体,我们现在的纸张账本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到目前仍在使用,这不是很好的见证吗?所以说财务软件一定会有残值,甚至还有重要价值。

(三)传统的无形资产不需要进行维护,财务软件要进行维护修改。使用财务软件的企业各不相同,在使用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问题,那就需要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维护,比如,软件的二次开发、软件的升级。目前我国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低,财务软件又较复杂,再加上厂家加密,用户维护相当困难,因此我国商品化财务软件一般实行终身维护。企业在使用财务软件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由销售软件的公司负责,即售后服务。而传统的无形资产从取得至结束都不存在维修问题,更不存在售后服务。

(四)传统的无形资产购入后不需要培训,而使用财务软件必须培训。财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前提,而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业务中的运用,它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学为一体的学科,需要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如果我们购置了财务软件不会基本的操作,我们需要培训;如果会基本操作而不能很好的运用,我们也需要培训;如果不懂计算机的简单维护,我们又需要培训;总之,培训贯穿软件使用的全过程。而无形资产则不需要培训,比如说我们购买土地使用权,出售方不可能告诉你该土地应该如何使用。

(五)后续支出。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而企业购入财务软件以后,为了提高其使用效率或增加新的功能需要进行升级,虽然企业可以以最优惠的价格得到升级,但发生的升级费用不一定小,如果金额很大,是将其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呢?若财务软件进入无形资产科目,那么发生的升级费用(属后续支出)就应该计入当期费用。但根据重要性原则,金额较大的支出则应予以资本化。

二、财务软件计入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财务软件不能计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国际会计准则第?6号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预计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企业用于生产、提供商品或劳务、出租或为了行政管理目的而拥有的有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从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中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我们说的有形,是看的见、摸得着的物体。而我们在市场上购买到的会计软件,是一种磁性介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退一步说,财务软件可以通过支持它的系统软件和硬件,让我们看到里面的内容,充其量也是文字数据,而不是有形的实物形态,所以它不能算作是有形资产。从我国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定义中可以知道:固定资产是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而企业购买财务软件,是为了进行核算和管理。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记录在案,随着生产经营的不断持续,发生的经济业务也会不断增加,大量的经济业务输入财务软件,使得财务软件的内部数据越来越大,占用的容量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行业性质不同,许多财务软件购买以后,不一定马上就能使用,而是要进行二次开发后才能使用。二次开发以后,财务软件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说,财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不属于固定资产。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也有必要进行软件维护,包括操作维护(主要是一些日常维护工作)和程序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适应性维护)。这些维护工作必然导致财务软件内部结构的变化,使其不能保留原有的物质形态。

(二)财务软件折旧的时间和净残值不能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消失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无形损耗则是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等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损失。财务软件是一种磁介质,不可能是有形损耗。而说它是无形损耗又不完整,我们购买财务软件的目的是让它来装载财务数据、产生财务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以求得企业的发展。所以说财务软件只是一个文字工具,是信息的载体,载体内的财务信息才是实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财务软件本身的价值可能会损失,可是由它装载的财务信息并不一定会减值。固定资产折旧,必然要考虑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问题,使用年限的长短直接影响各期应计提的折旧额,所以要合理的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财务软件的使用年限很难确定,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财务软件也可以不断的升级;财务软件中装载的资料,也不能确定何时无用。另外财务软件的残值也很难确定。

三、财务软件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如果财务软件计价不能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目,那么能否可以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呢?同样存在问题,那就是时间的确定问题。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的费用,在各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平均分摊。比如,大修理费用,应当在将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在下一次大修理之前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可是,财务软件的分摊期如何确定?只要企业还在生存、发展,就必然发生账务,企业就会受益于账务。企业生存、发展是动态的,则企业受益于账务的时间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这个时间很难确定。国家对此也未做明确规定。

四、财务软件一次性的计入当期费用存在的问题

未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前,企业是用纸质的账簿、凭证等记录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一年采购一次,当年够用就行,所以价格不是很高,企业可以一次性的摊入当期费用——管理费用。而财务软件则不同,它是一次性的购入,长期使用,且费用较高,购买一个核算子系统少说也要几千元或几万元,那么购买一套财务软件(包括许多子系统)应该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如果是购买管理软件,比如目前国际上流行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在国际市场上ERP销售40%来自财务、20%分销、20%制造、20%人力资源),在国内,就拿用友财务软件公司生产的ERP系统来说,一套ERP系统要200多万元,在国外市场,如SAP等著名晶牌公司生产的ERP系统折合人民币要1000多万元,费用很高。如果一次性摊入管理费用,必会大大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导致企业财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企业自身也很难接受。况且,财务软件的受益期不只是一期,所以购买财务软件入账一次性记入当期费用不合理,不能简单一次性记入。

篇8

我国财政部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而内控自查,是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内控自查是企业处理各项业务工作的相关业务人员,包括各级管理者,为保证落实内部会计控制程序的执行力,减少企业管理层自身管理风险而进行的自我检查。

自查是内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不仅包含内控专业人员开展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外,还包括各业务部门对处理相关业务开展的现场自查。通过内控自查可以进行企业风险预防,是控制管理风险的重要工具,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良好的自查方案,以保证内控自查工作的有效性。

一、内控自查的必要性

1.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

企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从企业整体来讲会降低经营风险,但也会形成对员工的约束,增加员工的工作量,没有检查和监督很难保证内部会计控制措施落实到位,因此,必须进行自我检查程序。

2.与内控审计相比自查更容易发现问题

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内控审计人员不了解企业具体运作,对企业也不可能进行持续不断的监督检查。即使是企业内部的内控审计人员也不可能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全天候地进行内控检查,只有自我检查,弥补内控审计漏洞,才能保证这些具体内部会计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二、目前企业内控自查中存在的问题

1.内控自查意识不强

内部控制自查与业务执行人员和基层管理员无直接利益关系,因此,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对内控制度自查不够重视,甚至当企业领导有求进行自查时,部分人员依然会不完全执行或根本不执行。

2.内控自查方法不熟悉

内部控制自查不仅要求自查人员了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定,更要熟悉各方面自查的关键环节,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目前,企业内业务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内控自查效果大打折扣。

三、企业内控自查管理具体方法探讨

强化企业内控自查一方面要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意识,另一方面应掌握内控自查的方法。

1.货币资金内控自查

第一,检查现金与银行存款的授权控制。授权控制是指单位各级员工,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不允许接触这些业务。要确立授权与批准的制度,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发生,是否经过单位主管人员或财务主管人员审批,授权具体的人员与经办人员是否一致。

第二,查检不相容职位是否分离。对于相关的职务,是否进行分工负责,是否由一个人同时包办兼任。具体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授权与经办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经办与审查是否分离,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经办与记账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票据保管与银行存款记账人员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票据保管与印章保管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的登记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登账与审核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保管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账是否相分离。

第三,业务记录是否完整。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记录时,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出纳人员复核了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原始凭证后,应及时填制结算凭证,并对结算凭证和原始凭证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会计人员根据会计主管审核无误的银行存款收付原始凭证编制现金、银行存款收款凭证、付款凭证,经会计主管或授权稽核人员审核后并签字盖章据以登记入账。

第四,现金、银行存款的真实、安全。出纳人员定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现金是否及时盘点,交由会计主管人员检查,同时定期进行账账核对,以保证银行存款安全。

2.预算内控的自查

预算内控自查内容包括全面预算编制、管理的规定、办法和制度;预算调整方案及批准文件;预算执行进度以及预算考核相关资料。

第一,对预算编制的自查,主要检查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编制内容是否完整, 是否具备预算编制基础资料,是否将本单位确定的预算目标落实到具体单位,单位对确定的预算目标是否按时间进度进行分解,是否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成本预算编制是否依据成本列支范围和标准,按照产品生产计划、物资消耗定额、设备定额、劳动用工定额等定额标准和计划价格编制。费用编制预算是否将各项专项费用提前考虑,将各项支出最大限度纳入年度预算中,是否做了资本性支出的可行性论证。

第二,对预算执行的自查。单位是否建立了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各项预算是否在预算期内得到了一贯的、严格的执行。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当局与各级管理人员之间是否存在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检查按时间进度分解的各项全面预算管理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检查在收入预算执行中有无多报、少报或漏报收入的问题;各项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合规;开支范围划分是否符合财经法规及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费用的开支是否遵循预算标准、范围、费用的归集、分配、核算是否合规,有无将资本性支出在费用中核算的情况。

第三,对预算调整的自查。预算的调整是否符合预算调整的条件,是否属于编制时考虑不到位,多编、少编、漏编问题;当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预算是否及时得到调整;调整预算的程序是否按相关程序调整。

第四,对预算分析与考核的审计。是否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制度是否合理、可行,是否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预算执行单位对预算指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重大差异是否做出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是否建立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和奖惩制度,制度是否合理、可行。是否落实奖惩措施,直接与工资挂钩、及时落实到个人。

3.报表的自查

包括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形式、表间相互之间勾稽关系、重要会计科目和异常情况检查等。如果是检查合并财务会计报表,还应该检查企业提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母公司和比重较大的子公司财务会计报表。

第一,财务会计报表的形式自查。主要是财务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和真实性进行检查,应对会计师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予以重视和关注。会计报表及附注的形式自查包括:表名称是否符合规定;报表编制单位是否盖章;报表是否有编制人、财务负责人、公司负责人签字及盖章。审计报告的形式自查,主要包括:是否有注册会计师签字及盖章;是否已注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是否签署了报告日期;是否有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许可证;是否已核对审计报告的骑缝章无误;报告内容是否完整齐全。

第二,财务会计报表间勾稽关系的自查。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者之间科目对应关系的审核。具体包括营业执照中的注册资本、“验资报告”中的“实际投入资金”、“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之间勾稽关系;资产负债表中期未未分配利润和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勾稽关系,应满足:期末未分配利润=本期净利润+期初未分配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公益金(或提取的职工奖励工资、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或利润归还投资)-应付股东股利或转作资本部分;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部分科目勾稽关系。

第三,重要会计科目的自查。重要会计科目自查是指通过逐个对会计报表重点科目的核实审核,判断会计报表在重大方面所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要检查资产类科目是否实际存在、所有权的归属以及计价是否合理;负债类科目应检查金额是否正确、负债到期日以及是否存在未入账的负债事项;权益类科目应检查其来源的合理性、确认的合法性、金额计量的准确性;收入、成本和费用类科目应检查确认的合法性、是否当期发生以及收入成本费用之间是否配比。

对于应收账款,主要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较大数额以及账龄过长的应收账款,是否存在应核销而未核销的;是否与客户核对往来;收款期大于一年的大额应收账款,是否提取足额坏账准备;是否存在虚列应收账款以虚增销售收入现象;是否过度降低信用政策标准,导致应收账款大额增加。

对于存货,主要检查是否存在少列、多列现象;存在不存在多计存货,少计成本的现象;存货是否不合理积压或者变质,而未提取足额的跌价准备。

对固定资产,主要检查固定资产类别划分是否准确、产权是否归企业所有,是否存在将经营租赁固定资产计人固定资产原值现象;核实企业固定资产的金额是否准确,是否及时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审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是否合法、合理并遵守一贯性原则,是否存在少提折旧、不提折旧现象;审查是否存在已经过时报废、不使用的固定资产还未申请核销,仍列入账中的现象。

对于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检查是否存在通过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科目虚增销售收入现象;销售收入确认时间;是否存在通过销售退回、折让随意调节利润现象。

第四,对财务报表异常情况检查,对财务报表数据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出现比率极端优秀、经营状况突然好转、利润表变化异常时,应予以充分关注,核实其真实性。具体通过综合对比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增长率进行分析判断。

4.期间费用的内控自查

对期间费用的自查是内控自查的重要部分,费用性质不同,自查方面不同。

第一,对业务招待费的自查,要检查业务招待费累计发生额,并注意抽查原始凭证,确认有无乱挤占招待费的现象,必要时可以与发票开具方进行核对。

第二,对坏账损失的自查,要查看冲销的坏账是否符合条件,有无报批手续;提取金额比例是否恰当。

第三,对差旅费的自查,针对发生额较大的或整数等异常金额,查阅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并注意是否将业务招待费列入差旅费开支,验证因公出差事项的真实性,检查列支报销的凭据是否合法。

第四,对固定资产租赁费的自查,要了解固定资产是否为管理部门使用;查看租赁协议,确定租赁的性质是否属于经营性租赁,检查是否按照合同规定的使用期限进行摊销。

第五,对工会经费及职工教育经费的自查。首先检查“其他应付款―应付工会经费”账户的借方发生额,查看相关原始凭证,是否有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查看提取工会经费金额是否正确,是否有将应列入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费的费用错列入职工福利费等。

第六,对无形资产摊销的自查,首先无形资产入账的原始凭证,审查入账的金额是否真实;其次,审查其摊销期限和金额是否正确,如有租入无形资产,应检查相关合同;再次,对于软件的检查,主要是查看原始凭证,购买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软件是否单独计价,如未单独计价的,应并入计算机硬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5.生产成本内控的自查

第一,要对成本记录进行简易抽查。通过记录检查产品的生产、材料的购进、领用是否以经过授权批准的生产指令进行,有无未经审批或违反审批制度的现象;检查成本的记账凭证后是否附有生产通知单、领发料凭证、产量和工时记录、人工费用分配表、材料费用分配表等。检查生产通知单、领发料凭证、人工费用分配表、材料费用分配表的顺序编号是否完整。

第二,选取样本测试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检查核算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规定的成本核算流程和账务处理流程进行。

第三,复核生产成本明细表,与明细账、总账核对相符。抽查生产成本计算单,检查直接材料成本的计算和材料费用的分配。检查直接材料耗用数量的真实性,是否将非生产用材料计入直接材料费用。检查人工成本的计算是否准确,人工费用的计算方法与分配标准是否合理和适当,是否与人工费用分配表相符。将本年度直接人工成本、材料消耗与前期进行比较,如有异常波动,应查明原因。结合应付工资的检查,抽查人工费用会计记录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必要时,应对生产成本实施截止测试,即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生产成本明细账及相关凭证,确定有无人为调节利润而跨期入账的情况。

四、结束语

总之,内控自查是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自查管理方案,完善内控自查管理。企业应从货币资金、预算、财务报表、费用等方面加强自查,以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前提,将企业日常业务中需要处理的与财务相关数据通过特定软件进行处理,进而生成符合会计准则标准的信息。会计电算化成功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会计,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在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普及程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无论企业的大小,所处的行业如何,基本其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大,自身资金的雄厚,综合实力较强,所以电算化的应用基本达到了90%以上,而且应用的领域和程度都较深,对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的理解要比一般企业体会的深刻。大中型企业不但使财务软件的大部分功能都得到了基本的使用,而且以往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比如相关人员的技能水平与素质,会计信息的保密措施等等,基本都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本文作者通过实际考察,发现现阶段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困扰着企业自身电算化应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果得不到重视,从长远来看,将制约企业的运行效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中坚力量的大中型企业,如果发展的不好,也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具体来说,现阶段我国大中型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高层领导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关注程度不够

尽管大中型企业有着雄厚的资金力量,配备了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的软件与硬件,并且招聘了素质较高的财会工作人员,但是企业的管理层领导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一些领域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对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功能模块重视不够。一些管理人员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简单的取代了手工会计操作,即只重视财务软件的账务功能,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将以前手工会计的核算程序与方法转化到计算机来进行处理。他们没有认识到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工能对企业的重要性。大中型企业往往业务相对复杂,所以都配备了较高级的财务软件进行日常工作处理,但是,企业对其应用都主要是集中在这几个模块,一是账务处理模块。即根据原始的会计相关凭证和数据,按企业自身设计好的会计科目,对凭证所载的具体经济内容,进行记录、分类、计算、加工、汇总,输出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日记账及其他辅助账簿、凭证和报表。二是固定资产核算模块。一般大部分的工业制造业企业都会涉及到这个模块。企业主要是将其用于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比如一般企业都会通过该模块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建立固定资产账簿,录入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汇总计算,查询及打印输出,编制转账凭证等等。三是工资核算模块。工资核算模块以计提发放职工个人工资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计算职工工资,处理工资核算。 该模块应具备自行定义工资的项目,选择分类方式,灵活修订工资项目,调整职工个人基础资料,定义工资计算公式如代扣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进行汇总计算。

对于财务软件所涉及的具有分析和管理功能的其他模块,比如:成本核算系统,销售核算和财务分析等等。又如:劳资人事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企业在这些领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些中型企业甚至直接就省去不用,其实,我们能通过相关的财务分析得出许多对管理有意义的结论,比如通过财务分析系统进行具体的财务分析,得出有意义的数据指标,进而评估企业的相关业绩,指导企业进一步开展工作。现在大企业有许多都采用ERP信息管理系统,企业通过会计电算化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和通过劳资人事管理系统进行的管理数据分析也是属于ERP系统需要的基础数据重要来源之一。

二、重视实务操作,轻视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引进了大量的会计专用处理软件,但是企业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将目光简单的放在具体操作中,很少有静心研究电算化理论,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习。甚至一些大企业的财会人员出现了具体操作能力都很强,而理论知识却很薄弱的尴尬局面。

大企业本身业务流程复杂,如果重视财务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认真的探讨和研究,相信一定能对电算化理论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理论的发展,将会反作用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处理方法的改进,可以说理论和实务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国外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在理论的重视程度上要比我们国家做的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国家的大中型企业要想发展的顺利,走出国门,在这一问题上态度必须要有所转变。

三、部分单位财务软件系统选择不合适

不同的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往往各有各的特点,这些往往体现在单位具体涉及的业务、自身运营模式的差异性。比如:管理者在选用企业配套的财务软件系统时要意识到自身发展的新形式新状态。现代企业往往会采取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经济业务,比如通过网络来进行大量设备的采购,支付形式采取电子货币的形式等等,传统的财务处理软件往往需要升级,否则就不适合企业的发展,也就是要求管理型财务信息处理系统要适应企业发展新形式的需要。有些大中型企业往往出于成本控制的角度,采取成本较低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这样,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有些功能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运用,企业整体的运行也不是很协调。

四、大中型企业在电算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企业的管理者根本上对会计电算化重视起来,大力支持电算化的发展

一方面要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管理模块的重要性,加大对先进会计电算化软件研发与采购的资本投入力度,并且及时的完善相关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加大宣传和普及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知识,提高企业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视力度,转变员工对会计电算化的固有看法,使企业员工对其具有的高级功能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领悟。企业也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管理制度,形成稳定的内部控制环境,全力保证会计电算化相关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要加大会计电算化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

企业不但要重视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意识到理论的发展对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作用,由于大中型企业实力雄厚,有着较强的综合实力,因此,可以采取一些实际有意义的方法,比如聘请有水平的高校教师来给单位相关学院进行理论指导,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来和单位员工一起探讨会计电算化相关理论,研究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背后的深层次宏观问题,专心的进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同时,针对单位自身配备的软件系统运行状况提出新课题,在相关的基础知识上,做出大胆假设,使财会软件的功能得到不断的升级和完善,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相关业务,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日趋趋同,要求我们的企业在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中在保持自身的特点时,也要参考国际的变化情况。

(三)要注意财务软件选择的合适性

大中型企业要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具体落实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软件的选择,切记不要片面的过分强调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通用化,要注意比较不同财务软件的差别,尤其要注意其管理功能模块的不同,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加强财务软件和其他软件行业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可以找相关专家进行评估,比如聘请专业人员来评估企业的操作系统的特点,进而评估财会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匹配性。只有通过将财务软件和企业其他相关软件的合作,才能实现并建立一个可行的全面的管理型软件系统。

参考文献:

[1]陈小青.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篇10

2017年在财务领域有两大关键词,即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进入深化阶段和实践阶段,为适应财务2.0 时代,会计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应分别满足会计工作岗位及会计技能抽考中的会计手工和信息化处理的能力要求,让学生通过本课程中的手工操作与财务软件操作训练,掌握与巩固会计业务流程中的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培养多元复合型会计人才。 一、财务2.0时代下实行会计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的背景研究新制造环境冲击传统会计行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将传统手工模式从大量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用友网络2000年提出以“预算、核算、结算”三算合一为核心思想的财务管控1.0时代,发展到如今以“共享服务+管理会计”为核心的财务2.0时代,大量的中小规模的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虽然对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尚未形成需求,但是对用友集团旗下诸如U8/U9、电商、O2O等其他产品依然存在很大的需求。而高职教育主要向这批中小企业输送会计人才,因此会手工、会电算,能够融会贯通的多方位会计人才正是我们高职会计专业需要培养的,面对多变且不确定的就业环境,将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结合起来的《会计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更能够适应企业多元的会计人才需求,实现实训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同时,2017年全国高职组会计技能竞赛也新增了管理会计的内容,且分值较高,因此为适应财务2.0 时代的到来,在先手工后电会的基础上,应在会计实训课程中加入部分管理会计内容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经营意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协调能力。二、财务2.0时代下会计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财务2.0时代下的《会计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面对模拟仿真的实际业务与原始凭证,综合运用会计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按照实际会计岗位分工,依次从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用友U8 系列)两种方式出发,对企业完整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会计处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同时加入管理会计的内容,加强学生的预算管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大局观。此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erp信息系统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在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内控制度要求下的业务协同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安全意识,培养创新品质,以及在真实企业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会计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巩固会计基础知识、加强核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开展会计业务的手工操作及电算化操作,同时还能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内部控制要求,学到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进而完成从手工向电会、从理论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实现知识的系统应用与操作,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会计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财务2.0时代下会计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设计《会计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采用先手工处理后财务软件处理的方式,通过分岗位实训完成工业企业一个月的会计工作任务,训练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相匹配的业务操作能力。具体而言,本课程以一个工业企业的案例资料先进行手工会计做账再进行电算化做账,便于对比和分析。1.模块一:手工实训本课程通过在主体企业财务部门不同岗位如: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训练学生从事财务部门相关岗位所需要的各种实际操作能力,下表为主体制造企业核心岗位技能标准分析:

(1)认知企业与会计工作按照了解案例企业概况;产品及生产基本流程,市场与客户;熟悉会计岗位与工作流程;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选用。(2)手工建账根据企业内部会计业务管理规定进行手工建账,手工建账包括建立总分类账、日记账、明细账、备查簿。(3)日常业务处理识别并审核各类原始凭证,进行日常费用核算、缴纳税款核算、销售与收款核算、采购与付款、收发存货(原材料及库存商品)、固定资产采购、无形资产购进、融资核算、对外捐赠核算等。(4)成本核算修理费、水电费、职工薪酬核算、计提折旧核算、分配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核算,计算与结转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销售产品成本并进行结转。

(5)期末会计事项处理坏账准备与费用计提。计算税费、账务处理、利润计算、分配利润、期末对账及结账、会计档案管理。(6)编制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预算表用于手工方法、Excel表等方法,编制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进行财务指标计算,进行图表分析,编制财务分析报告。编制现金预算表、利润预算表、资产负债预算表。2.模块二:电算实训(1)了解财务软件用友U8 系列最新软件(目前是V10.1 版本)的基本情况。同时,按照教材内容了解企业概况,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组织结构,会计信息化基本工作流程等。(2)建账及各模块的初始化由系统管理员负责建立账套、设置操作员、授权以及账套的备份,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设置。由会计主管进行各模块的初始化。(3)日常业务处理在各模块中进行相应日常业务的核算,包括缴纳税款核算、销售与应收业务核算、采购与应付业务处理、收发存货(原材料及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模块处理、薪资模块处理、对外捐赠核算等。

(4)期末会计事项处理各子模块的期末处理,总账的期末处理,包括制造费用、完工产品入库、各项税费的自定义转账及生成,期间损益的结转、利润的计算与分配,期末对账、记账、结账,以及查询自动生成的各项账簿。(5)编制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预算表运用财务软件中的报表模块生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编制自定义报表,比如财务分析表,设置相应的财务指标公式,生成数据,做出相应的图表分析,编制财务分析报告。编制现金预算表、利润预算表、资产负债预算表。

篇11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经济的信息化关键是企业的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90%的信息来源于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的会计信息绝大多数是由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信息化这一发展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此实验旨在通过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达到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操作方法的试验目的。

二.对软件运行环境及软件功能的改进建议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之中,用友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普遍及通用的,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用过用友的朋友都知道,安装用友先得安装数据库,接着安装u8,然后重启,才能安装成功。这其中就存在很大的不便之处,如果你电脑安装了还原功能,特别是网吧的电脑,就安装不上了,还得先卸载还原精灵,如果上次你安装过用友,卸载不完全,也会导致安装的不成功。

用友的卸载不管你在控制面板里面卸载还是用它自带的程序进行卸载都卸载不干净,这就导致下次的安装不成功,还有增加文件的堆积。不过可以在网上找到专门的卸载软件进行卸载软件运行速度有点慢,而且容易出现异常任务,然后软件的序时性太强,这对业务出现错误时再进行修改造成很大的不便,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善。

二.各系统功能描述以及分工合作的情况

1.固定资产系统

(1)核算和监督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管理好固定资产卡片;

(2)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汇总和分配折旧费用;

(3)分析固定资产利用效果;

(4)实现与相关系统的数据传递。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在完成固定资产核算后自动生成转账凭证,并传递到账务处理系统中。

2.出纳

出纳在整个系统看似微不足道,但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纳主要负责现金日记账,出纳签字,银行对账单,ufo报表等。

3.总账系统

账务处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完成账务处理工作的系统,无论是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还是企业外部有关决策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都必须由账务处理系统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加工处理后才能取得。

主要可以有以下用途:系统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帐表管理;期末处理。

4.应收应付系统

应收应付系统,主要是当企业发生购货与销货业务时,进行销售发票与购货发票的开出,与业务凭证的生成。以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收回与冲销,票据贴现等业务处理。

5.工资管理系统

(1)收集、记录和存储有关人员和工资数据;

(2)计算汇总工资、分摊工资费用、完成工资核算处理;

(3)生成工资发放表、处理银行工资业务;

(4)产生各种所需的工资报表并进行分析;

(5)实现与相关系统的数据传递。工资管理系统应在完成工资核算的账务处理后自动生成凭证,并把有关转账凭证数据传递到账务系统中,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传递。

三.实验的收获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实验收获

1.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平台。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增强了动手能力,对会计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会计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此实验是四个人分工合作,在此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自己做单个实验的时候,除了工资系统出现了问题我们不能自己解决,其他都可以自己解决。但在做综合试验的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大部分自己解决不了。

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点:

1.四个人对软件的不熟悉,造成我们的配合不是很默契,有时候我们感到很盲目,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2.应收应付系统在做业务题时,有时候不知到在哪操作,结果反反复复,制了很多张单,造成很多麻烦。

3.就是根据所给资料录入公司相关数据,要注意的就是要保证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还有各项目的公式定义必须在完成了各项数据完整录入之后才能进行,不然会成灰色。

4.记账后发现有些凭证有问题,以至于无法结账,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5.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以至于实验为能按时完成,出纳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我们知道这是个人对软件的不熟练造成的,以后应该加强练习,争取能够熟练应用用友软件。

篇12

一、资产的计价

新准则仅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特定资产或者交易采用公允价值,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另从稳健性与防止盈余操纵方面出发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作了较大的调整。

1、存货

存货的借款费用一定条件下可以资本化。现行准则关于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仅为固定资产,新准则关于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除了固定资产外,还包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级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

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现行准则对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但后进先出法未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因此新准则取消了存货的后进先出法,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了“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此准则不适用于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在原先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2、固定资产

规定了弃置费的会计处理。一些行业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往往很大,与现行准则相比,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预计的弃置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计提折旧。

修改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新准则修改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转回。固定资产的减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处理,即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这样,上市公司2007年1月1日执行新准则后,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将会相当谨慎,从而增加当期利润。

3、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长期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企业拥有并已出租的建筑物,不包括自用房地产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在会计报表中将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会计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与固定资产差异不大)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谨慎使用公允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视为会计政策变更。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4、长期股权投资

改变了投资的分类方式和计量标准因为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新准则将短期投资修改为交易性证券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修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均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成本法和权益法应用范围的变化。由于权益法或成本法核算对企业合并的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改用采用成本法核算,只是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由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但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

5、无形资产

定义和范围不同:现行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但不包括企业自创商誉,外购的商誉按照无形资产核算,要在一定年限内摊销。新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明确规定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

规范了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现行准则对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现阶段支出,分别进行费用和资本化。

取消了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投入的无形资产按账面价值入账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四条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在使用寿命内按照能够反映企业预期水泵该项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系统合理摊销,无法可靠确定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6、资产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需要注意的是《资产减值》准则中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范围仅限于该准则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存货、应收款项、短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及生物资产等其他资产减值能否转回还应根据其适用的其他具体准则的规定,存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可以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特殊行业业务处理

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求,如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准则项目。

1、石油天然气开采。属于新颁布的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的计量可采用公允价值。

2、生物资产。新准则主要规范农垦企业对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属于农业企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其他行业很少涉及。新准则将生物资产划分为生产性、消耗性、公益性三类,分别进行会计处理。新准则一般采用成本模式计量,仅在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时,生物资产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3、新准则对金融企业使用金融上具具体准则的修改。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使用制定了4项具体准则,这对于金融企业特别是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企业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最,并目要求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必须谨慎使用衍生金融丁具这把“双刃剑”,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

4、新颁布了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6项金融方面的会计准则,取代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证券公司会计制度》

三、特殊业务的处理

1、债务重组

新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进而产生资产转让损益。新准则改变现行的“一刀切”将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恢复1998年版债务重组准则的原状,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新准则将原“非货币易”名称改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对非货币性资产再次运用了公允价值来计量,但是增加了限定条件以防止企业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蓄意虚增利润。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在新准则中,空间是采用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计价,关键在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

3、企业合并

新准则对于一项企业合并首先判断其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还是非控制下企业合并。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类似权益结合法处理,对于非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新会计滩则对于合并会计报表理论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即由原来的“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化为现在的“侧重实体理论”;而对于合并报表的范围则更侧重于“实质性控制原则”,即母公司必须将其所有一能控制的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其持有子公司的股权比例。另外,新准则还特别强调,即使是所有一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都应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

4、股份支付

新准则规定,股份支付就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股份支付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其中,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服务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作为对价进行结算的交易;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服务承担以股份或其他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交付现金或其他资产的义务。新准则对以权益结算和以现金结算两类股份支付,分别规范了会计处理方式,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5、企业年金基金

该准则为新制定的准则。新准则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净资产的会计处理均进行了具体规范,实务操作性更强。新准则的使得企业年金基金的核算有则可依,准则不仅对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净资产的会计处理均进行了具体规范,而且对企业年金基金资产负债表和净资产变动表及其附注的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并以附录的形式提供了资产负债表和净资产变动表的具体格式,新准则较具可操作性,将使得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动作和保值增值的信息更加规范透明。

6、职工薪酬

与现行制度相比,新准则职工薪酬的内涵要广泛得多。新准则规定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新准则规范了企业职工薪酬的概念、确认、计量和披露,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施行新准则后,取消了计提应付福利费的规定,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职工薪酬一定条件下可以进无形资产成本,上述都可能会增加企业当期利润。

7、所得税

不再使用应付税款和递延法,只用债务法。所用债务法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是原来的损益表债务法,因此,引进了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形成了最大的不同。

8、外币折算

在可选记账本位币的表述上有不同的描述。

四、财务会计报告

主要是报告准则的变化,报告准则指规范各类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等准则项目。

1、增加“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增加了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取消了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单独列示:“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应付职工薪酬”等;利润表要单独列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价值损失”、“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并将原费用分类改为新的功能性分类即“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原来是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2、现金流量表准则有所变动。a、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部分增加了:“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b、披露在对净利润进行调节方面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营业单位的信息”等。

3、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范围。新准则规定对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联方关系的确定延续目前的规定,即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国有企业之间只有当存在投资纽带或者其他裨性控制关系时才认定为存在关联方关系。

4、新增“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新会计滩则对于合并会计报表理论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即由原来的“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化为现在的“侧重实体理论”;而对于合并报表的范围则更侧重于“实质性控制原则”,即母公司必须将其所有一能控制的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其持有子公司的股权比例。另外,新准则还特别强调,即使是所有一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都应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

五、其他。

1、,为了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提供规范和指导,新准则体系中还包括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相当于新旧会计标准的衔接办法。

2、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变化。基本会计准则在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收入、费用、利润(增加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定义、确认、计量,财务会计报告(组成及内容)等方面有所变化,特别是增加了一章“会计计量”,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外,还增加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尤其是现值和公允价值属性。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16)03-0022-03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已成为共识,高职院校进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与改革迫在眉睫。会计电算化是与财会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也是财会类专业必修课程。职业能力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逻辑为主线,并融入工作全程。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分析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会计工作的能力,是会计上岗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财务软件操作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学习该课程前应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具备基本的手工会计处理技能,这是学习该课程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如学生不具备这些能力将影响课程学习的顺利展开。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应能利用财务软件独立从事会计工作。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涉及的理论知识主要是软件系统的构造及其操作原理,也会涉及相关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前续课程中已掌握的,不应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门课程要学生将已学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软件理论知识相结合,用软件完成财务核算工作。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与课程内容,该门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紧密的任务。任务设计应根据实际岗位工作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处理,并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熟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流程,掌握会计软件构造及操作原理。从笔者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一方面,学生对纯粹的软件理论讲解提不起兴致,对尚未在操作中运用到的相关理论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软件操作比较感兴致,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能深入理解软件操作相关理论。另外,为了激励学生,每个任务要有明确的成果,提升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方便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思路

职业能力导向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工作过程及职业特征,将课程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即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设计的关键是根据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确定学习情境载体类型,如可以选择以问题、活动、产品、设备、生产性零部件制作等为载体。选择了学习情境载体即确定了按什么样的工作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选择载体之前需要考虑,期望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做哪些他们在学习课程之前不会做的事情。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单位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学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应能用财务软件对单位以货币表现的基本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核算。因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可为企业基本经济活动的核算,包括总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采购核算、销售核算和库存核算六大具有并列与包容关系的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在核算内容方面具有特殊性,如固定资产核算主要内容是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计提以及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等;工资核算主要内容是工资的计算、计提和分配等。但与此同时,各学习情境在核算工作流程方面具有一致性,按照系统初始化、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凭证账簿查询和报表生成与输出五个步骤开展工作。综合以上六大情境载体以及各学习情境在核算流程上的一致性,每一学习情境将按核算流程设计学习活动,即按核算流程设计学生需完成的工作任务,该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以上设计思路既考虑了企业各项基本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又考虑了会计核算流程的同一性,既有新的知识技能注入又可以不断地强化相关职业能力的训练。一方面,不同学习情境的不同核算内容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企业各项基本经济活动的财务核算,且六个学习情境的核算内容难度是递增的。总账核算情境涉及基本的记账凭证填制、审核和记账等内容,固定资产核算情境涉及资产卡片管理及计提折旧等特殊业务,工资核算情境会有工资计算、个人所得税计算与工资分摊发放等特殊业务,采购、销售及库存模块会涉及大量原始单据的结算及审核问题,一项业务的完成往往要运用软件的多个模块,形成较复杂的业务流转及勾稽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习情境工作流程的趋同,按工作流程设计的工作任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反复或递进性,能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执行中强化训练核心职业能力,并在情境变换过程中培养相关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

三、电算会计各工作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

电算会计工作流程五个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如下。

(一)系统初始化

系统初始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管理账套,进行财务分工,设置系统及模块的基本信息、参数、数据等,包括进行系统级初始化和模块级初始化。系统级初始化包括建立、修改、引入和输出账套,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员及其操作员权限,设置系统公用基础信息;模块级初始化包括设置模块控制参数,设置模块基础信息以及录入初始数据。

(二)凭证填制和审核

凭证填制和审核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凭证的录入、修改和审核,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折旧计提和分配、设备管理,进行工资数据的收集、员工工资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费用的汇总和分摊,处理应收应付款项的收回、支付和转账,核算存货的出入库和库存金额、余额,确认采购成本、分配采购费用和确认销售收入、成本和费用。

(三)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

系统记账与期末处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已审核的凭证完成自动记账;定义并生成各类转账凭证,包括进行自定义转账生成和期间损益结转;完成自动对账工作,包括总账和明细账、总账和辅助账、明细账和辅助账户核对;进行期末自动结账工作,包括计算和结转各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终止本期账务处理。

(四)凭证、账簿查询与输出

凭证、账簿查询与输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凭证查询;进行科目账的查询,包括总账、明细账、余额表、多栏账、日记账的查询;进行辅助账的查询,包括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个人往来、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的辅助总账、辅助明细账查询;进行查询凭证和账簿输出。

(五)会计报表生成与输出

会计报表生成与输出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报表模式设置,包括定义报表尺寸、行高和列宽、画表格线、定义单元属性、定义组合单元;进行报表公式设置,主要是计算公式的设置;进行报表数据的自动生成;进行报表数据的保存与输出。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各学习情境工作任务设计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以及每一步骤的具体工作任务,遵循工作任务编排的职业成长性原则,以及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单项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各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设计如表1。为了将完整的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整体认识,课程分为两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第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企业财务链的核算,涉及总账、固定资产和工资的核算。三个学习情境将以某企业某月发生的前后连续的财务链经济活动核算资料为对象,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情境一“总账核算”和学习情境二“固定资产核算”包含核算流程中的四个步骤,只有学习情境三“工资核算”包含完整的五个步骤,因为最后一个步骤意味着一个会计基本工作循环的结束。第二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企业供应链的核算,涉及采购、销售和库存的核算。这三个学习情境将以某企业某月发生的前后连续的供应链经济活动核算资料为对象,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从表1也可以看出,学习情境四“采购核算”和学习情境五“销售核算”包含核算流程的四个步骤,只有学习情境六“库存核算”包含完整的五个步骤,完成第五个步骤即结束了这一轮会计基本工作。遵循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第二轮完整的工作循环比第一轮更高一层。另外,根据教学设计原理,一是认知需要被强化,即任何知识技能均需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被掌握;二是要进行教学迁移,即要借助多样化的项目任务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因此,课程除了这两个完整工作循环的核算资料外,还将结合对应强化任务资料,促进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技能。五、会计电算化课程单个学习情境设计真正意义的教学是“有目的地安排外部事件以促进学习过程”。课程学习情境确定之后,要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学习情境编排达成应有的效果,需制订学习情境目标、工作内容、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等,对各个学习情境进行具体设计。学习情境目标应该是整个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是能力导向的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学完该学习情境能做什么来进行描述。学习情境目标的达成通常需要许多节课的学习及嵌于其中的学习活动的完成,工作内容即为预期目标,在规定的课时内学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应完成的简明扼要的工作任务。这种不同于以往教学内容的工作内容描述是职业能力导向学习的一大特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教学方法而言,与职业能力导向教学设计对应,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建议除了不得不讲授的内容外,多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环境即实现情境目标、完成工作任务、运用相关教学法需要的硬件设施及软件条件等。考核评价方面需廓清评价的主客体和评价的内容。此外还需确定学生学习该内容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师组织教学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对每一学习情境具体的设计可以通过对学习情境的描述直观地表现出来。根据以上观点,以学习情境一“总账核算”为例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情境的描述(见表2)。其他五个学习情境的描述方法同上,不再赘述。对各个学习情境进行描述需重点关注各学习情境能力目标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工作内容的职业针对性、教学方法的行动性、教学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考核评价的多维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