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4 10:52: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

篇1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与语文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组织过程,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活用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材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主要载体,是教师预设教学方案的依据,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立足于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活用教材,跳出教材,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统筹兼顾,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诗词的深层含义。例如,在学习唐代杜甫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我们不能只从诗词的表面句意来理解诗文,通过全文的诗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只是看到作者漂泊生活是如何的穷困潦倒,心境凄凉,将现实的残酷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此教学,完全是死学教材,根本没有活用,为了使学生能够收获得更多,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作者其他的诗歌,并为学生介绍以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比如《登高》等等,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遭遇再去品读诗歌,这样一来,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再结合屋漏、连夜雨、秋风破屋这些凄凉的语句,那么此时作者焦虑苦痛的感受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作者高尚的情感和伟大的思想品质更让学生心生敬意。

二、精彩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场精彩的课前导入不但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激发内在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其中设疑导入法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通过预设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中来。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穿新衣服的感觉,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之际导入新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倍增。

三、发挥问题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和艺术,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首先,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难度太高,也不能过于简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将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学生能力范围只之内,可以适当加大难度,让学生“踮起脚”去收获果实,否则难度过大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最后一课》这篇文章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拿文章的结尾部分作为讨论的内容:作者在文中写道,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粉笔字,以至于最后韩麦尔先生只能做手势,连说话的力气好像都没有了。写粉笔字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思维训练的机会,在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的同时,实现知识内容的消化。

四、引入竞赛机制以鼓励参与互动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抢夺第一的欲望,尤其是孩子。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开展班级比赛等活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以父爱为主题作一首小诗,不管他们的作品如何稚嫩,但却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作热情,更能加深对文章《背影》中所表达父爱的深刻体会。优秀的作品可以在全班进行传诵,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教学古诗文之前,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提前准备的古代故事,体裁不限,可以是寓言、典故或者三国等等,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自信心,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语文

课堂。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广大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保语文教学之树青春永在、茁壮成长。

篇2

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探究的时间。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现与创新。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究竟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要如何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呢?这也成为我们现在急需探讨的一大课题。对此,我们务必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改传统知识传授为探究能力培养;改传统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改单纯智能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平均教育为因材施教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针对课后习题作文章分析,并提出自己读课文的疑问,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尝试教学分析,在他们过把老师瘾的同时,也需分析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存在的疑问,让同学们共同参与讨论分析,归纳总结。这样一来,整个课堂中,教师只需注重课堂的引导并把握课堂学习流程,适时点拨即可。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发言比以往更为大胆,思维争辩更为活跃,语言交际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与文学探究能力均得到相应提高。通过教学实践,这样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不但参与学生更多,而且课堂更为活泼,更为高效,更有实绩。

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社会在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教材的变化日新月异,甚至让人眼花缭乱,一套试用教材刚刚普及,又一套实验教材紧跟其后,令老师们难以适从。原先推行的大纲停止使用,换上阵来的是更符合人性特点的课程标准,一统天下的应试教育这座大厦逐渐被,随之而的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赏识教育,参与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各种新的教育模式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切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着,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有适应社会,教育发展需求的新的观念,把握时代脉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新的观念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学习,多看教育类报刊杂志,多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讨教,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前的教育动态及信息,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会得到解放。有了新的观念,我们的心态才能平静下来,我们才能面对现实,我们的工作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育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不会辜负新教材编者的期望。不然我们会穿新鞋走老路,终会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成为落伍者,成为淘汰者。

三、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批判、选择和存疑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但也不能轻视结果。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创新

其实,人人都具备创新能力,只是,创新需要信心和勇气。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肯定他们一些新奇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拥有信心和勇气去表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从而使他们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新

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很活跃,但有时也需要教师因势利导,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步入正确的轨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问题,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联系很多相关知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三)重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但也不能轻视结果。事实上,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根据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加涅把学习分为三类: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而每一种学习都以前一种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应属于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因此,议论性作文是语文课堂研究自然的延伸,也是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因此,我们应该从同学们完成的作文中,感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睹青年学子的风采,肯定他们的研究成果,激励他们继续研究创新。

篇3

一、教师正确引领学生学习语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途中的引领者,需要正确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着较好的自我修养,丰厚的文化底蕴,做到用知识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无处不在的魅力。

二、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语文涵盖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知和不可避免的学科,因此,学习语文不仅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还能提高自我素养,培养思维能力,让人生得到质的升华。

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时间,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取其教材中的精华引领学生联想实际,并且学以致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开拓思维。

语文教学分为很多种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诗歌等多种文体。因此,教师应积极记录,制定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掌握写作技巧,并在学习中学会实际应用。对于难懂枯燥的文言文来讲,是初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也是教师应当十分重视的。可以鼓励学生实行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等新式教学方式。

三、鼓励学生开拓思维

丰富知识,与人沟通,提高自我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宗旨。新课标的改革下不仅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语文是一个开放的学科,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在语文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将知识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篇4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兼顾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并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将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发挥出来,努力创造并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给予他们的肯定。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注意搜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并及时予以表扬。另外,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稍有不慎,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到尊重,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参与相关活动的机会,对每一名学生都保持同样温和的态度;教学之余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解决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以及心理困惑,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另外,笔者在教学中倡导人人平等、互帮互助的风气,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自信,并相互帮助,营造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氛围。笔者通过上述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缓解学生的焦虑、自卑、紧张、封闭等不良状况,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二、提升语文教学手段,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辅助工具,长期以来在教学手段使用方面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近年来信息化手段才得到大面积地普及与推广。部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存在不到位之处。在教学中笔者与时俱进地使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其演示形象生动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并将其与语文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提高教学生动形象性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笔者在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教学课件设计的自主性。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制作软件从网络上下载相关视频、图片、数据、图表等,制作成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紧贴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课件,使之与教学活动联系地更加紧密。其次,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将信息化手段的画龙点睛作用发挥出来。如在涉及到学生没有感知印象的景观或科技等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手段补充相关教学信息,让学生拓宽知识面,从而达到有效理解和深化巩固的目标。此外,笔者在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上,还注重把握恰当的频率,避免走入过多过滥的误区。

三、开展分层模式教学,兼顾学生发展特点

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教师应当正确面对,有效兼顾不同层面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分层模式可以有效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发展层次,对每一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提问、教学练习还是教学考核等方面,都予以分层对待。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侧重于保证中间、优化两头,对语文优秀生和语文学困生分别进行教学目标的重新界定,进行难度系数调整,保证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基本一致。在教学提问中,适当兼顾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参与需求,尤其是学困生群体,在教学提问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让他们不至于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为了提高考核对学生激励作用,笔者对检测、考核内容也进行了分层处理,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接受与其目标相一致的教学考核,其具体操作是为学困生设计专门试卷,每个层次的单独考核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降低消极情绪,实现各层次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篇5

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而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中,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语文课堂上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二、在教学中实行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但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给予指导;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精心备课,提供源头活水

篇6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领导思想。我在备课时深入了解学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同时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育。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头脑,多察看,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发明条件给学生,让学生在同窗之间、师生之间交换看法,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学时,我总是激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是离题较远的问题,我也总是耐心地听取他们的见解。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质量也会不断增长。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的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特色,取其精华,部署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症结一点,深入突破,让学生深入理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有效的保障。“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些丰盛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精确把握,深入理解。

二、巧妙引导,训练学生的“读书”能力

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吗“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语文,就是要训练学生如何读书的能力。在不断读的过程中去领会文章的大意,表达的中心,关键词句的含义等。同时,还需在读书的过程中去积累词句,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技巧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读书呢?是不是拿着书反复读就能领会以上知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没有新意。最好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外,教师还必须做好引导,适时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答对的学生给与表扬,对答错的学生也应给与鼓励。让他们都能在其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兴趣来了,成绩自然也就会逐步提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趟,欣赏一番她的“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

篇7

1.变“讲堂”为“学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自学能力和创造才能的人,而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传统的同步教学“以讲代学”,教师独霸课堂,使“课堂”成为教师“讲堂”,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时空。异步教学则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进行自学和思维的时空,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控制着教学的节奏和频率,学生只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是学习的机器,毫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言。现代教学则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具体指导,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挥自己的个性,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二、应充分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

《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语文教师不能忽视对《语文读本》的导读,要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教师在命题时要适当地考些语文读本上的内容,这的确是诱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好方法。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注意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注意着一些事情。例如,在走路时,我们会注意身边的行人和车辆;在说话时,我们会注意对方的表情等等。那么,什么是注意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里的心理活动既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因为人即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不可能在某一时刻同时注意到所有事物,接收到所有的信息,只能选择一定对象加以反应。就像面对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每次也只能挑选一两种菜来吃,而不能一口吞了所有的菜肴。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注意集中时心理活动只关注所指向的事物,抑制了与当前注意对象无关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了。

注意的种类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实现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大家感兴趣的生活实例,融入到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中,学生们不必刻意地去记书本知识。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服从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学生们背诵课文的知识点,做作业练习等。

中学生的无意注意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无意注意的发展随学生年龄增大而增加,初中二年级达到最高水平,而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事物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在吸引学生的注意方面,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虽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但对于难度较大的材料的学习,仍离不开教师的直观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其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认知,给予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课本抽象的文字变成了立体、动态的、看得见、听得着的事物,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摆脱了学习的抽象性。利用多媒体的对比、叠合、拖移、夸张等功能,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习兴趣。

篇8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进入天人境界的更少。我觉得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试想一下,一个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么?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听他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从何谈起?正如林格伦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有了“人格效应”,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

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影响教学效率。

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高尚人格从哪里来的?它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二、思想与效率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性质与特征,便“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邃的哲理。当一名教师摆脱了“匠人”的呆气,愿意向学生说心里话,愿意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吸引学生,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呢?有些小说,为什么学生课下初读时兴味盎然,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讲解后反而兴味索然呢?除了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有关外,还有一点,就是某些教师的思想观点过于保守,照搬教学参考书,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如学习《故乡》,在分析了闰土的种种不幸之后,一定要冠以这“正是揭示了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的中心,将一个活生生的闰土贴上历史标签。其实,在文中,作者又何尝没有对“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的悲哀情感呢?由此可见,教师缺乏思想的深度,唯上唯书,怎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提高教学效率呢?

再者,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受到猛烈的冲击,社会变革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若思想僵化,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技艺与效率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语文教师必然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

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本“活字典”。

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语文教师的厚积,应包括背诵大量的文章。背诵课文令学生头疼,如果老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老师的文学功底外,主动背诵,欲与老师比高低,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难以按捺了。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

语文教师必须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字要写得端庄大方,笔顺要正确,你要求学生有一个眉清目秀的作文本面,可自己的板书龙飞凤舞,杂乱无章,你哪里还有说服力呢?

篇9

一、农村语文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对于农村初中而言,由于受到多方条件的综合约束,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在因素,相对于城市初中的学生而言,在知识视野、资源的可获得性等方面都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语文教学方法、有限教学资源的组织和利用等则直接影响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主体存在问题

在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中,存在两大不良倾向。一部分是老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深谙语文教学中的考试重点,有高效地指导学生应试。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部分老教师往往很难适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部分是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敲定不准,虽然在教学媒介、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方面创新有余,但是很难做到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往往是重形式轻内容,很难达成高效课堂。

2. 教学方法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

对于老教师而言,往往习惯于“讲授+问答”的方式,这种语文教学结构模式陈旧,教学过程呆板划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难以做到教学相长。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过分重视在教法、媒介等层面的创新,忽视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介、教学方法等外在物质的有效嫁接与融合的研究,一味追求没有内容的创新,这也势必会造成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流于形式。

3. 教学资源没有得到优化应用

一方面,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等资源在广大农村的普及,农村学生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易获得性都在空前的增强,网络、影视等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极易获得的资源,这为农村初中语文学习资源的拓展提供了物质准备。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资源时存在个人偏好,加之教师自身素质原因,网络资源的复杂性对初中农村语文教师对于网络等资源的组织和运用能力提出了考验,很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在相关材料的准备和运用上也难免偏颇;初中生处于求知欲极强的时期,自控能力较差,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运用网络资源等进行语文学习时则不能正确把握方向,导致很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随意性很大。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双主体的教学相长等来提高初中农村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将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对于老教师而言,要转变应试教育背景下“满堂灌”的教学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营造起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由原来的知识单向灌输形成教学的双向互动。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要注意“过犹不及”,在创新方面,要将外在形式的创新与教学内容的需求做到有机相融,不仅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还有优化教学结构,精编训练程序,提高课堂效率。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要提高对信息的整合运用能力。在运用影视、网络等信息资源时,要充分了解农村初中学校的校情和学情,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不要一味地求新、求奇,旁征博引,不知所云。

其次,要提高对先进教法的应用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除了教学观念有所创新之外,教学方法也有多创新,课堂教学已经由教师的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很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被逐渐导入课堂,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应用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对先进教法应用能力的增强更多地是要靠教师的实践与反思。

最后,要提高对资源的借鉴应用能力。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巧借优秀资源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为重要,初中语文教师应尽快加强在资源应用方面的能力。对于农村语文教师而言,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能借助的语文教学资源丰富,例如经典作品、媒体资源、(音)视频简介、课件资源、精品报刊等。针对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的现状,根据教学的需要,除教材资源外,将不同渠道的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巧妙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有效性,把课堂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3. 增强双主体的教学相长

要改变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单一主体”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也正是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能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篇10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要把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结合数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营造兴趣性学习氛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能够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例如在教授《死海不死》这篇文章时,我会先将这三个问题写在黑板上,“死海”的“死”是什么含义?“死海不死”的“死”是什么含义,文章最后“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又是什么含义?一时间同学们便被难住了,但却又想知道谜底,这就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如此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再如在教授每篇文章我都会从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开始讲授,因为有的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放到特定的年代去理解,如《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或许有些文章的背景学生们很难理解,我采取就这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讲述成故事,让学生们通过故事了解写作背景,故事的吸引力总是强过枯燥的照本宣科。

二、创新教学方法

作为老师,教学方法得当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有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励学生们达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主动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我采取小册子教学、课堂讨论、系统提问、辩论等形式轮流激发学生研究文章的兴趣,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如,教授《皇帝的新装》中,在备课中我原本根据段落故事的推进,提出来了:新装有何特点?皇帝是如何显示自己新装的?不同的人对皇帝穿新装的表现显示了什么性格特点?我们从文章中领悟了什么?这四个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在过程中少提问,在整篇文章教授结束时系统的提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而且能够回顾全文,让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得更深刻,这样微不足道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却更有效率的达到新课标教学的目标。

三、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语文课堂应该要有灵性,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延展教学内容,并放置于学生的生活文化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教学若能还原课本内的情景,让学生以课本内的人物去亲身体验、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涵,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学生会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经过加工,融入到课本内。因此,课堂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才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开启智力,品味到语言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大家熟悉的周杰伦的歌《千里之外》作为开场。学生很快兴奋起来,情绪高涨。我把这首歌中的“雪犁花白”、“天在山之外”两句挑出来,让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些同学虽然这首歌唱得很好,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此时,我把大家引入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问同学们,这首诗与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有哪些共同点。这样,学生热情高涨,朗读、解释、归纳、理解内涵,学习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学生受到了启发,古诗词的很多表达手法是相通的,很多现代的诗歌也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的蕴涵美。

四、把握“亮点”,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教师要先划出作品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使人动情的词或句子,这些“亮点”往往是作者感情的焦点,抓住这些“亮点”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些“亮点”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结构上看,这些“亮点”有着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些“亮点”能揭开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能概括段落的主题、段意。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找出“亮点”,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在《孔乙己》的阅读中,在学生通阅全文后,要细细品味文章的“亮点”。如“曲尺形的大柜台”说明来这里的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分界线”,柜台内外两重天;“短文帮”和“穿长衫”的鲜明对比;孔乙己出场时,大家看着他“笑”,指“笑”相貌、“笑”衣着、“笑”语言、“笑”外号、“笑”伤疤、“笑”偷书,逐渐深入由表及里……在此阅读时,抓住这些“文眼”,能通过孔乙己的外形,服饰的描写提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习性;通过对肖像描写提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通过对孔乙己的动作,神态描写,揭示了孔乙己的善良。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因素。教师在充分备课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篇11

朗读是指利用响亮、清晰的声音语言将书面上毫无生机的文字语言转化,达到以声释义的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基本的训练方式。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将语文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教学重新找到琅琅读书声的感觉,朗读教学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项内容。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语文教学没有朗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深刻,对文章的感悟不深刻,进而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就不全面。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没有朗读,朗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尽量运用真情范读,近距离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可以运用真情范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通过音像设备进行了解,可能会有种距离感,似乎不切合实际。但如果教师加以真情演示,学生再努力模仿,会使得教学效果马上提升上来。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性朗读的好习惯。

二、借助多媒体,促进学生朗读

现代化教学手段日新月异,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创设生活情景,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唤醒学生的情感,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对学生朗读的具体、准确评价

教师要懂得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个性化特征的培养。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不断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而不应该采用打击学生、抨击学生的种种错误,或者对不同的学生一概而论,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给予公平、合理的评价,要培养学生认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将优势不断发扬、劣势不断改进,使学生总体能力不断提升。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06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040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取决于他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可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纵使学生的知识再丰富,但无法用来表达,无法与人交际,注定是失败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言传身教,教师要善于表达

正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都知道学生有着较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试想如果教师本身不善于表达,语言表达能力低下,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在自己身上下工夫,深入研究语言艺术,善于交际与表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富有魅力与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机械地照搬教材,按照教学大纲来讲解教材,而是要了解学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语言艺术,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用准确优美简练的语言衔接起来,要用语言来为学生打造一个有魅力、有活力的活跃课堂。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更可以让教师的语言成为学生模仿的标准,让学生在不断的模仿中积极的内化,让学生准确地来把握语气、语调,掌握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做到口齿清楚、用词准确、条理清晰、语句精炼,让学生学会运用表情、动作等无声音的语言来辅助有声音语言的表达。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促进学生将语言素材转化为自身的语言技能。

二、人文积累,提高学生人文内涵

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书面写作都不是无病,不是词语的堆砌,而是作者对面前人或物的深层认知与充分想象,无不反映出作者丰富而扎实的人文素养,是作者情感的真实的写照,这样的语言表达与书面写作才能生色生辉,能够感染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为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重视人文内涵的提高。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篇篇文质兼美,有着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浓厚的文化内蕴,涉及人文、地理、政治等,是最佳的阅读材料与语言典范,都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只是机械地来讲解课文,而是要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善于运用视频与音频等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突破文字的局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直接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文本产生更多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与感受,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思考,在阅读与背诵中不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这样才能不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在无形中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民主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让学生积极而自由地表达,就必须要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教学,营造出民主、和谐而愉悦的教学氛围,带给学生以自由与安全,这样才能让学生打消重重顾虑与种种不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展开充分而自由的说。

1.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倾听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非以往教学中高高在上的传授者与批评者。这样处于平等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下,才能帮助学生打开心门,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零距离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的说更加主动,更加自由。

2.开展激励性评价。学生有着巨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开发者与指导者,尤其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以真实具体而亲切的表扬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开启远航之旅。为此,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要点,发现学生的进步,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得当的评价。当然,也不可一味肯定,适时适度适量的批评同样也是一种鞭策。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注意批评的语气、方式与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行修正。

四、丰富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说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既要以丰富的语言素材积累为基础,以强烈的表达欲望为前提,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得到不断训练与提升。为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语言训练方式,开展丰富的语言活动,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不断提高。如复述课文,这并不是单纯的背诵课文,而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文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平,同时也更能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如角色表演,这样的活动集知识性与活动性于一体,集创造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可以让学生在真实而生动的表演中进入角色,这样更加利于学生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在特定的活动与场景中深刻的理解,同时更能让学生从人物特点与实际场景来把握语言,以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近年来,经典阅读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形式,学生们在老师家长的鼓励引导下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开始追求课外阅读,但是与此同时,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却得不到高度的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老师去教育引导。因此,如何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成了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面对繁重的课程学习和升学压力,如今的初中生一心扑在教科书上却忽视了课外阅读。没错,语文课本确实是中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也很重要的平台,绝大多数学生也都能通过背诵课本上的名言绝句来取得高分。但教科书上说讲述的知识毕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2.现在学生的阅读往往目的不明确, 具有随意性。如今很多初中生纯粹只凭兴趣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处于盲目而无系统、无计划的浏览状态,走马观花似的翻阅完一本书,而且在阅读经典的同时只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看,而对于那些富有哲理性,对自己学习生活有帮助的内容却撇开不看,觉得其枯燥无味,这是如今学生阅读情况中很大的一个弊端。朱光潜曾经说过:“为学问打根底是不能过分讲究趣味的。”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理智的去阅读,不能过分追求趣味性。

3.初中生阅读中往往缺乏必要的鉴定能力,缺乏一定的自主能力,阅读取向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样造成他们的阅读结构多少有些不合理,武侠、言情小说在学生中受到了很大的青睐,而中外名著、古典文学等经典书籍却很少有人问津。这种不平衡的阅读结构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所以更加需要老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感受经典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全面的获取人类历史文明的成果。

二、解决的办法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对于初中生,兴趣是学生提高经典阅读的动力,对其阅读效果几乎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课堂教学、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向课外经典阅读拓展。就以《三国演义》为例,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关于《三国演义》中相关的影片片段来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告奋勇来表演书本中某些片段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直观的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也为此加深了印象。然后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书中精彩片段、推荐、鼓励学生去阅读原著。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第一,告诫学生读一本书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三天之内。第二,让学生控制自己每天的读书时间。每天读书一到两个小时是最佳的时间选择,如果读书时间过长,大脑容易疲乏,反而事倍功半。第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阅读笔记本,每阅读一本书便把这本书的要点列在笔记本上,掌握整本书的脉络和框架,从而加深对这本书理解。第四,可以在班上成立阅读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

3.扩大学生阅读来源。可以再班上设立一个读书角,让学生自发自愿的把自己拥有的经典书籍贡献出来方便其他学生借阅。与此同时,老师不仅仅要是指挥者,引导者,也要当参与者,用自身的经验去陪同学生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同时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与赞同,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经典阅读习惯的重要性,积极为孩子订购经典书籍等课外读物。

4.鼓励学生去外出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阅读经典的同时,可以鼓励孩子外出旅行,去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去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然后再从书中去找答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在阅读三国的时候,可以让家长在假期带着孩子去赤壁等地方去游玩,听听导游口中的故事,在玩耍的同时学习知识,身临其境的感受,把书上平面的讲述变成立体的知识,加深印象。总而言之,“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他的格局有多大,将来就能做多大的事情”。

总而言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其实是投资回报率颇高的一项长期投资。经典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和学习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阅读经典书目,提升学生自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内涵,在经典阅读中接受文化的精神洗礼,使他们爱上读书并在读书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