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意义

水产养殖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5 09:52: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水产养殖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水产养殖意义

篇1

在广东,锦鲤是一个极具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建立集繁育、养成为一体的养殖基地,占地67hm2,包括新品种引进区、繁育孵化区、成鱼养殖区及亲鱼培育区。并以此为核心区,向周边辐射发散。核心区内设置锦鲤主题公园,定期举办锦鲤大赛和拍卖会,以此推动锦鲤文化在开平的发展。该示范区直接安排当地农民200人就业,并且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向农户提供种苗及代销等服务,带动当地锦鲤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吸纳优秀的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一种探索模式。带动当地锦鲤配套产业的蓬勃发展,如水族设备、观赏鱼饲料等行业。承办全国性的锦鲤大赛与若鲤大赛,这将极大地拉动当地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潭江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平市境内潭江及其支流总面积2866hm2,是渔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潭江河是亚热带鱼类栖息、繁殖的天然场所,生长在潭江的鱼类有50多种,种群较多,较名贵的有华南鲤、广东鲂等20多个品种,开平市“龙塘湾鲤鱼”、“赤坎鲂鱼”久负盛名。建立潭江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对潭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潭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维护流域生态平衡,保护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潭江赤坎江南桥至百合合山桥段建立潭江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面积500hm2,主要保护品种为广东鲂和花鳗鲡。继续对潭江河段进行增殖放流,并建设永久性的放生台;开展野外调查和研究,查清保护区水域的水质状况、主要水域河道地形及底质和水文状况、主要珍稀鱼类和特有鱼类及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现状、其他水生生物资源现状;根据潭江渔获物的结构和人工放流品种在渔获物中的比重、人工放流苗种的回捕率统计等资料,制订并实施以自然繁殖和幼鱼保护为主(即强化渔政管理)、以人工放流合适品种为辅的江河鱼类资源综合人工增殖技术路线;设置人工鱼巢和野生鱼类繁育基地;同时加大对保护潭江和水生生物的宣传力度,建立青少年教育活动场所,提高人们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潭江河流域的和谐发展。现代化的水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市区的长沙街道新建占地13hm2的现代化的水产品加工厂,和一批储藏、包装和运销的相关配套企业,进行水产品精深加工,该企业具有较大的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对当地水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起到骨干带动作用,主营产品符合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较大,预期效益好。实行标准化生产,主要产品申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该企业以开平的绿色水产品养殖基地作为稳定的加工原料来源和固定的生产基地,并与生产基地的农户建立起利益连结机制,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该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带动江门及周边市、县、区一大遍养殖业的发展,解决渔民“产品多了卖不掉,价烂不赚钱”的问题,同时以加工规模促生产规模,增加本区渔业发展的规模效应。政府每年配套相关资金,扶持该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厂房扩建、养殖基地建设、水产品质量认证及包装、保鲜、储藏和加工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主要产品定位为浅去皮罗非鱼片和深去皮罗非鱼片,加工规格瞄准国际市场5/7鱼片的需求量。出口市场为美国、欧盟、非洲、中东、日本等。采用全自动罗非鱼开片、修整线、全自动鱼片去皮机、鱼片及活鱼、手动发色柜、自动真空封口机、自动螺旋式和钢带输送式速冻隧道、自动金属探测仪、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度计、质普仪等先进设备,采用木烟发色、Co发色、臭氧消毒、低温速冻、超低温速冻等精深加工工艺,生产全过程严格执行国际通用的《HACCP管理体系》标准[3]。同时,积极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水产品,如鱼糜、鱼丸制品、腌熏制品、水生植物饮料、鱼皮制革等;积极开发分割、预冷、速冻、精细包装技术[4]。

公共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篇2

(一)水产养殖保险开展情况2010年开始,四川省陆续有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其中,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2010年开始在四川成都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试点,到2013年,保费突破2000万元。2016年,该公司陆续在乐山市等地拓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2018年全年的水产养殖保险保费收入突破4000万元。单从全省水产养殖保险数据反馈的赔付比率来看,只能说收入与赔付基本持平,尤其是该公司在乐山的保险收入,自业务开展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正因有了水产养殖保险的有力支撑,当地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水产品产量稳步增加,有力促进了地方渔业经济的发展。2018年底,四川省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水产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12个市18个县(市、区)启动了水产养殖保险共保模式试点。截止至2019年10月,已投保近1.2万多亩,收取保费245万余元,为养殖户提供了近6000万元的风险保障。由于处于试点阶段等多种原因,规模较小,但据统计累计赔付金额约100万余元,简单赔付率不到50%的数据,与单纯的商业保险运行模式和其他地区水产养殖保险赔付率相比较,目前四川“渔业互助保险+商业保险”的共保模式开展水产养殖保险是比较成功的,该模式值得全面推广。

(二)主要做法一是积极落实保险政策积极争取将水产业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切实为养殖户分担养殖风险。2017年,四川省财政厅出台了农业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对符合农业产业政策、适应当地“三农”发展需求的农业保险给予一定的保险费补贴等政策支持。同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产业的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推动渔业享受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有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渔业特色农业保险,对地方财政给予参保农户保费补贴的,四川省财政按规定对市(州)、县(市、区)政府给予奖补,切实提升渔业抗风险能力。”至此,水产养殖纳入省财政补贴范围,凡是开展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地方,四川省财政厅都将按比例给予保费补贴。2019年7月,四川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上,四川副省长尧斯丹再次强调,各地要抓好水产养殖保险工作。二是积极推广共保模式2017年11月,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与中航安盟财险公司签订四川省水产养殖保险共保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互助保险与商业保险在水产养殖保险领域的“渔业互助保险+商业保险”共保模式正式进入四川。四川省水产局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开展养殖保险,要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统筹资源推动,协调各方配合,狠抓责任落实,切实组织实施好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工作。三是全力做好保险试点技术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关于印发水产养殖保险技术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渔技学〔2018〕2号)精神,指导试点县(市、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养殖户和保险机构提供相关公益性技术服务,包括开展技术咨询、宣传发动、风险管理技术服务、查勘定损技术支撑等,探索建立渔业主管部门指导、渔业互助保险等保险机构运营、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水产养殖保险运行模式。四川省水产局牵头组建了四川省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工作专家服务团队,在养殖户参保前协助水产技术部门及保险机构制定保险条款;在养殖户参保后协助水产技术部门督导养殖户建立养殖日志,排查事故隐患;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协助水产技术部门及时给予养殖户减灾技术指导,并对事故进行查勘定损指导。四是积极开展宣传引导积极发挥省级主管部门门户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要作用、工作动态等。同时,会同各级地方渔业主管部门采取印发宣传材料、举办讲座,结合新型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通俗易懂地宣传水产养殖保险政策和知识,提高广大水产养殖户以及社会公众参与支持水产养殖保险工作的积极性。从四川水产养殖保险实践情况看,保险为养殖户提供了有力的风险保障,但也反映出了一些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对发展水产养殖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水产养殖户还存在严重的小农思想,风险意识不足、投保意愿不强,部分养殖户投保出险后道德风险高,地方渔业部门及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较少、经验不足,个别商业保险机构之间为了利益恶性竞争、出现高额赔付时单方面毁约,给养殖户造成不少负面影响,重建信任、恢复业务建设过程艰难等,客观上制约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

二、水产养殖保险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

四川水产业在保障市场水产品供给、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水产养殖面积19.01万公顷,另有稻田养鱼面积31.22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50多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440多亿元。但是,四川水产品总量供给不足,水产养殖分散粗放,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为此,四川提出了“川鱼振兴”计划,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推进“川鱼振兴”为发展水产养殖保险带来了更好的政策环境2018年,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全省乡村振兴大会提出要发展川猪、川鱼等“10+3”特色农业产业。“10+3”农业产业是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业的核心主体,是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根本路径。“川鱼”作为“10+3”农业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新机遇和新环境。2019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川委发〔2019〕21号),明确了加快建设川粮油、川鱼等“10+3”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规划布局、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意见》强调,“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实现“10+3”产业全覆盖。”可以说,全省发展水产养殖保险,有了更加坚强的政策保障,对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保险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川鱼振兴”为发展水产养殖保险带来了更广的市场空间四川水产品年均需求量在200万吨,其中需从省外购入约50万吨,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扩面增量、提质增效是四川水产当前面临的两项重要任务。四川提出了到2022年实现总产量210万吨,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和进出平衡的目标任务。池塘、水库等养殖水面是四川深挖潜力的主要对象;全省现有待开发的宜渔稻田资源1100万亩、其中冬(囤)水田600万亩,适当改造后是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设施。为保障这些养殖设施、养殖基地安全有序稳产增收,必须要有水产养殖保险的保驾护航,必须要建立起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的保障机制。可以说,随着“川鱼振兴”的全面推进,四川水产养殖保险规模将越来越大、效益将越来越好。

三、抓好水产养殖保险的对策建议

四川水产养殖保险要紧紧抓住“川鱼振兴”带来的机遇,加强前瞻性谋划,创新工作方式法,加强宣传引导,着力健全完善符合四川渔业特色的养殖保险制度体系,切实为“川鱼振兴”保驾护航。

(一)抓住机遇做好水产养殖保险工作要聚焦“川鱼振兴”,紧密结合省情农情渔情,制定好“川鱼振兴”工作推进方案,特别是要把抓好水产养殖保险的要求明确细化,并将有关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到本地区“川鱼振兴”工作实施方案中。

(二)健全完善水产养殖保险制度体系要紧紧抓住全省推进“10+3”产业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强与财政、银保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把水产养殖保险作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有关补助机制、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逐步建立一套适应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的水产养殖保险制度体系。

(三)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要广泛运用各种媒体和媒介,动员和组织保险管理机构和保险企业,大力开展水产养殖保险政策和知识宣传,让地方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养殖户真正认识到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积极主动地推动、参与养殖保险。

篇3

2益生菌在水产无脊椎动物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Kozasa[19]于1986年首次将益生菌应用于水产养殖,此后,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上应用的研究迅速发展,益生菌对虾蟹、贝类、海参等无脊椎动物的应用研究也有了较大的进展。益生菌既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喂养殖动物,不会出现耐药性菌株,更没有残留或污染等副作用。从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益生菌作为饲料添加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饲料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此外,还可以作为水质改良剂,能有效改善养殖水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减少养殖动物发生病害的机率。目前应用的益生菌主要有乳酸菌(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Bacillus)、酵母菌(Saccharomyces)、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

2.1在虾蟹类养殖中的应用

国内外对益生菌在虾养殖上的研究比较多,表1列出了目前研究的简要现状.姚东瑞等用3种微生态制剂河蟹池塘养殖水体进行原位净化研究,单独和组合处理的池塘养殖排放水水质均优于未经微生态制剂处理的对照组,与对照相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化学需氧量降低51.97%~54.26%、氨态氮含量下降41.77%~44.94%、总磷含量下降40.00%~43.33%、悬浮物含量减少78.81%~80.01%,具有良好的原位净化效果[10]。

2.2在贝类养殖中的应用

沈文英等在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养殖水体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可提高三角帆蚌消化酶活性、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活性,促进蚌体生长;最适添加水平和间隔时间分别为1.0×106CFU/mL和15d[31]。张信娣等将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应用于三角帆蚌养殖水体,研究表明,光合细菌可稳定养殖水体,去除氨氮、亚硝基氮、总氮,降低COD,改变水体氮磷比;光合细菌能有效控制异养细菌、弧菌、气单胞菌数量,对真菌的增殖也有一定抑制作用[9]。刘丽等的研究表明,在皱纹盘鲍育苗生产中,添加红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菌液能提高皱纹盘鲍的成活率、壳长、壳长日增长量,并能提高酚氧化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免疫指标[32]。王芳等从海水中分离出一株红假单胞菌属菌株RPD-1,将其应用于菲律宾蛤仔育苗中,结果显示,该菌株不仅能提高菲律宾蛤仔幼虫的存活率和变态率,还能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33]。

2.3在棘皮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益生菌在棘皮动物中应用的报道常见于海参养殖。阳钢的研究表明:在养殖水体中泼洒一株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制剂对水体和刺参肠道内菌群结构和丰度均具有显著影响;在106CFU/m3、108CFU/m3泼洒浓度下有效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降低刺参生长的个体差异[34]。田功太等在海参养殖水体中添加益生菌,研究表明,益生菌能显著增加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透明度。其中添加益生菌原液4×109CFU/m3的试验箱效果最好,氧化还原电位和溶氧分别平均增加3.39%和26.20%,试验池塘的氧化还原电位、溶氧和透明度分别平均增加8.38%、18.58%和54.67%[11]。

2.4在其他水产无脊椎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除以上常见的水产无脊椎动物外,益生菌在卤虫、轮虫等水产动物中也有报道。Murillo等利用蜡样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的体外分泌物都对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两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在轮虫养殖水体中加入枯草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轮虫数量,并能减少弧菌数量[35]。Ahmadnia等研究了不同水平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卤虫(Artemiaurmiana)的影响,结果表明,益生菌显著增加了卤虫的长度和肠道中芽孢杆菌的数量,能提高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最有效促进卤虫生长、肠道菌群和消化酶活性的用量是104、106CFU/g[36]。

3益生菌应用于水产无脊椎动物养殖所面临的的问题与前景

3.1存在的问题

由于益生菌在水产生产中应用较晚,相关研究起步也较晚,在应用研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有一些问题。目前关于益生菌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明确,益生菌在水体和宿主体内的生长繁殖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的情况仍存有很多困惑,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很多应用于益生菌制剂的菌种在稳定性方面存在缺陷,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及长时间存放对菌体活性的影响很大;益生菌菌种不足,目前已确认可作为生产用的益生菌只有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少数菌种;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及益生菌的抗药性引发的安全患,这些都是发展益生菌必须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073-02

1 引言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近些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养殖模式不再是传统的人工巡守、人工投饵及检测方式,而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动化,可以实现自动控制以及数字化监控。[1]将物联网应用于水产养殖,具有低成本、数据采集范围广等特点。采用自组织的物联网,其特点是节点可移动,无需铺设线路,容易维护,组网成本低,非常适合于自动化水产养殖监测系统。[2]将移动Agent技术引入物联网系统,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对养殖池水的温度、pH值、溶氧量、电导率及氨氮等环境因素做出实时、动态的调整。同时,还能够从根据这些因素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为水产养殖增产增收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系统模型总体设计

系统模型由数据采集层和监控层构成(图1)。

数据采集层分为定点数据采集模块和不定点数据采集模块。每个模块内部由一个现场监控节点控制,每个模块中的传感器节点主要包含温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溶氧量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和氨氮传感器等。传感器节点将采集到的环境信息数据送到现场监控节点进行分类汇总。最后,由移动Agent完成各采集模块的选择、传感信息收集和数据融合等任务。

控制层由控制系统和监控中心构成。它负责将移动Agent传送的信息进行整合。监控中心向用户反馈信息,包括水产品的生长状态、环境因素对水产品的影响以及数据挖掘结果显示等内容。依据这些信息,监控中心对控制系统发出指令,指挥各控制子系统主要包括增氧泵控制,自动给排水控制,光照控制,温度控制系统的工作,从而实现对养殖环境控制的功能。

3 移动Agent中的数据挖掘

3.1 传感器数据的特点

传感器的数据与互联网的数据不同,有自己的特色。[3]

第一、传感器的数据总是大规模的、分布式的、时间相关的和位置相关的。同时,数据的来源是各异的,节点的资源是有限的。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储存在不同的节点。通过集中式的管理很难让挖掘到分布式数据。

第二、传感器数据很庞大需要实时处理。如果采用集中式管理,中心节点的要求非常高。中心节点的能量消耗也非常大。

第三、节点的资源是有限的。将数据放在中心节点的策略没有优化昂贵资源传输。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心节点不需要所有的数据。

3.2 分布式移动Agent数据挖掘

根据无线传感器的数据特点,提出分布式移动Agent数据挖掘模式。

首先从传感器中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聚类[4],划分出正常行为库和异常行为库,再对划分出的正常行为库进行关联模式挖掘[5],从中提炼出传感器数据模式,进而构建成模式库,利用其对控制系统实时控制,进而提供给应用,提高决策和控制的智能化。

分布式移动Agent数据挖掘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图2),左边是监控中心,右边是现场监控节点。传感器节点任意的分布在某一监测区域内,节点以自组织的形式构成网络,将数据传送到现场监控节点。现场监控节点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存入本地规则数据库。同时还通过通信Agent把处理过的数据传送到监控中心节点,以便进行综合的分析。而本地规则数据库也能收到中心监控节点的一些更新信息。现场监控节点根据本地规则库的规则形成控制信息,实时对设备进行控制。监控中心节点负责对数据收集与分析,并显示结果,实现智能化的决策。

这种体系结构的优点是,现场监控节点把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通过数据过滤、数据抽象和压缩进行预处理。现场监控节点把处理过的数据,发送给监控中心节点,将较大的负载的数据集中到监控中心节点处理,而本地数据就近处理,避免了内部网络中繁重的数据交流。

3.3 分布式移动Agent数据挖掘的性能特点

移动Agent数据挖掘方法与传统的统计方法相比,优势在于它能从数据中发现人们未知的知识和规律,并且具有分析过程自动、快速等优点。

(1)减少了手工分析和编码的需要,提高了流量收集的精确性。数据挖掘方法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不易被明显看出的重要特征和规则,能分析大量数据并提取对网络行为的最具概括性的描述,使得构造出的特征能够更加精确。

(2)适应数据量增大的趋势。在传感器数据收集中,收集到的数据越多,分析结果就越准确。

(3)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同样的数据挖掘工具能用于多个数据源,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4 结语

根据水产养殖传感器数据的特点,本文结合移动Agent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构建了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模型。把数据挖掘下放到移动Agent中,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数量庞大的传感器节点发送数据时造成的通信阻碍与能源消耗。

物联网数据有很多特征,例如分布式存储,大量时间相关和地点相关数据以及有限节点资源等。这些都使物联网数据挖掘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下一步,将深入研究数据挖掘的诸多方面,进一步提高数据挖掘算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邹振涛,杨宏,李宏.水产养殖实时监控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1(9):124-127.

[2]赵亮,杜尚丰,张峰.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水产养殖系统中的应用[C].第24届全国高校电力系统及其自 动化专业学术年会.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篇5

2影响羽毛粉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因素

2.1与鱼粉相比,羽毛蛋白质中10种必需氮基酸组成极不平衡,组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蛋氨酸为第二限制氨基酸、色氨酸、赖氨酸含量也很低(吴建开等,2000;荣长宽等,1994),所以很难被水产动物有效利用。但是异亮氨酸(4.21%)、亮氨酸(6.78%)和缬氨酸(7.23%)含量高于其他动物性蛋白,因此,羽毛粉是提高配合饲料中亮氨酸和缬氨酸的最佳饲料源。羽毛在加工过程中,持续的蒸汽,会使热敏氨基酸受到破坏,如蛋白质在强烈的加热处理时会发生交联反应,生成氨基酸的衍生物像赖丙氨酸等,从而大大降低羽毛产品的生物学价值。Bureau等(2000)研究指出,当饲料中添加20%的羽毛粉时,会降低虹鳟的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可能是因为羽毛粉中赖氨酸或其他氨基酸含量不足。当饲料中羽毛粉的添加量逐渐升高时,其氨基酸的不平衡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对生长的抑制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2.2消化率低消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水产动物对羽毛粉的利用。羽毛蛋白结构中含有较多的二硫键分子,结构高度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水解,也不利于被水产动物消化吸收。研究表明,虹鳟对蒸汽水解羽毛粉的消化率为77%~87%(Bureau等,2000;Sugiura等,1998)。张益奇等(2011)研究指出,未处理的羽毛样品的胃蛋白酶体外消化率仅有10.5%,羽毛经过汽爆处理后,角蛋白的胃蛋白酶消化率大幅度提高。吴建开等(2000)研究报道,尼罗罗非鱼对水解羽毛粉的蛋白质消化率为93.36%,与秘鲁鱼粉相近(92.21%),显著高于尼罗罗非鱼对羽毛粉的消化率(77%)。羽毛粉的消化率因加工工艺不同而不同。Barbour等(2002)研究报道,酶解羽毛粉的真可消化氨基酸(80.6%)明显高于高压水解羽毛粉(71.4%)。梁丹妮等(2011)研究得出,建鲤对膨化羽毛粉和酶解羽毛粉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66.51%和75.64%。林可椒等(1990)分别以综合法、高温高压法、酸水解法制取的羽毛粉Ⅰ、Ⅱ、Ⅲ及秘鲁鱼粉作动物蛋白,进行消化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白鲫对羽毛粉Ⅰ(71.36%)、Ⅲ(73.14%)的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羽毛粉Ⅱ(35.64%)和鱼粉(63.49%)。尼罗罗非鱼对赖氨酸和组氨酸消化率很低(吴建开等,2000),赖氨酸消化率较低是由于饲料原料在加工时,赖氨酸的ε-氨基同饲料原料中非蛋白质分子,如转化糖、脂肪醛和游离棉酚等反应,形成在生物学上不能被利用的化合物(Wilson等,1981)。羽毛粉的消化率因实验动物不同而不同。纪文秀等(2010)研究发现,花鲈对羽毛粉蛋白质消化率为86.09%,高于大西洋鳕(62.4%)(Tibbetts等,2006)、许氏平鳢由(Sebastesschlegeli)(79%)(Lee,2002)。

3改善羽毛粉应用效果的措施

3.1理化处理法

3.1.1高温高压水解法原理是采用高温、高压、蒸汽水解法,破坏羽毛蛋白中的二硫键和氢键,把羽毛蛋白质转化为动物能消化吸收的可溶性蛋白。羽毛粉水解后营养物质平衡,含有大量易消化的粗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同时水解羽毛粉中还含有大量生长因子。优点: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反应周期短、无污染;缺点:能耗大,一次性投资大,持续过度的蒸汽加热处理会破坏一些热敏氨基酸(半胱氨酸、赖氨酸)等。张益奇等(2011)研究表明,汽爆技术可显著提高羽毛蛋白的消化率以及溶解性,1.8MPa,60s时,大约92%的羽毛角蛋白能够转化为胃蛋白酶消化的形式。

3.1.2膨化法原理是利用高压、高温以及一定的催化剂在短时间内将羽毛蛋白内的二硫键断裂,加工成具有多孔结构的产品。膨化具有水解、均质、脱水、杀菌等作用。原料经膨化后,可使蛋白质变性,结构变松散,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周兴华等(2005)试验结果表明,羽毛粉经膨化后,蛋白质含量增加,齐口裂腹鱼肠道、肝胰脏对膨化饲料粗蛋白质的离体消化率上升41.09%,显著高于非膨化饲料(25.84%)。膨化法的优点是设备少、投资低、加工成本低、氨基酸破坏少、消化率高、生产过程中无环境污染。

3.1.3酸处理法将一定量的羽毛与一定浓度、体积的酸混合加热水解,再中和干燥。酸能使羽毛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将羽毛蛋白分解成多个氨基酸分子,大大增加了羽毛粉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使羽毛蛋白分解成可消化吸收的蛋白。该法成本低,操作简便,但此方法生产的产品中盐分较高,工艺较复杂,对环境污染较重,酸浓度太小,水解不完全,酸浓度过高,羽毛水解率越高,但氨基酸破坏越明显。

3.1.4碱水解法碱液水解时,除色氨酸外,产生的大量游离氨基酸会因消旋而受到破坏,而大部分D型游离氨基酸无法被动物体消化吸收(沈同和王镜岩,1990)。一般作为医药原料。碱水解法需消耗大量的碱,产品含盐量过高,适口性差,且污染环境。

3.1.5经酶解后的羽毛粉蛋白质消化率较高,可消化蛋白质高达85%。目前普遍认为微生物角蛋白酶降解角蛋白的作用分为三个过程:变性作用、水解作用和转氨基作用。已发现30余种微生物可分泌角蛋白酶,包括细菌(芽孢杆菌、溶杆菌属和微杆菌属)、真菌(黄曲霉)和放线菌(链霉菌属)等。Lee等(1991)把微量的粗角蛋白酶混入磨碎的羽毛和市售羽毛粉中,两种羽毛粉的消化率分别从30%和77%提高到66%和90%。徐墨莲和殷秋妙(1994)研究报道,将高压水解羽毛粉与复合酶(含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混合,在38~40℃下液化处理3h,底物可溶性蛋白由10.97%提高至29.72%。裴敏雅等(2007)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在一定的条件下(40℃,32h)可有效降解羽毛产生的多肽、寡肽和游离氨基酸。酶解残渣中富含17种氨基酸,胃蛋白酶消化率大于80%,其粗蛋白质含量与胃蛋白酶消化率均高于进口鱼粉。利用角蛋白酶或降解角蛋白的微生物对角蛋白进行分解,效果好,但生产成本高。

3.2微生物发酵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角蛋白酶可以改变角蛋白的结构,促进角蛋白的降解,另外微生物发酵产品中富含对动物机体有益的微生物,其本身就是对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补充,因此利用微生物发酵法,是提高羽毛的利用率的一种理想的方法。微生物发酵与其他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1)原料经发酵后产品苦味减少,具有特殊香味,适口性好;(2)微生物发酵可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并产生大量的角蛋白酶和其他酶系,能够促进羽毛角蛋白分解为更多的小肽和游离氨基酸;(3)产生大量益生菌,调节动物机体胃肠道微生态平衡;(4)发酵过程中可产生多种水解酶,并富含B族维生素等。(5)微生物发酵减少了热敏性氨基酸的损失。程福亮等(2008)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米曲霉和乳酸杆菌联合发酵羽毛粉60h,联合发酵后羽毛粉的胃蛋白酶消化率可达82%以上,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约8%。张昕(2010)研究发现,经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发酵72h,羽毛降解率达到69.61%,羽毛角蛋白大量转化为氨基酸、短肽和菌体蛋白,发酵液的氨基酸含量高达22.66mg/mL。Williams等(1990)研究报道,嗜热地衣形杆菌(PWD-1株)能发酵羽毛并将其转变为部分水解产物,营养价值和饲用大豆蛋白质相当。张凤清等(2006)研究报道,经生物转化后的羽毛粉氨基酸含量充足,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高达91.08%,蛋白质的生物学价为83.79%。Sangali和Brandelli(2000)从厌氧消化系统中分离到一株羽毛降解菌Vibriosp.strainkr2,在25~30℃下,48h内该菌几乎使羽毛完全降解。由此可见,利用微生物发酵法降解羽毛角蛋白,可显著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3.3添加晶体氨基酸或蛋白源混合搭配提高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性蛋白质的营养实质是氨基酸的营养。氨基酸的平衡,尤其是赖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三大限制性氨基酸的平衡问题是影响动物生产水平的关键因素。羽毛粉缺乏组氨酸、赖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但精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含量相对较高。Pfeffer等(1994)研究证实,向含有30%酸水解羽毛粉的饲料中添加赖氨酸,能够显著提高虹鳟生长性能及能量和蛋白沉积。夏忠国和胡宏海(1993)研究指出,如果将家禽屠宰副产品与羽毛粉按5.7∶4.3的比例混合,并补充所缺乏的赖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可达到鱼粉的饲喂效果。有报道表明,用含12%、25%、37%及50%羽毛粉的饲料饲喂牙鲆,发现12%羽毛粉组的体增重、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与鱼粉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并指出添加结晶氨基酸可提高羽毛粉的营养效价。与单一原料替代鱼粉相比,羽毛粉和其他蛋白原料配合使用,可以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达到必需氨基酸平衡,以保证饲料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这在对银大马哈鱼(Hasan等,1997)、虹鳟(Steffens,1994)和点带石斑鱼(Wang等,2008)的研究中均得到证实。Guo等(2007)研究发现,将鸡肉粉、肉骨粉、羽毛粉和血粉配合使用可提高其对鮸状黄姑鱼饲料中鱼粉的替代水平。Nengas等(1999)报道,金头鲷稚鱼饲料中的鱼粉蛋白可以被羽毛粉和肉粉(1∶3)全部替代,而对其生长未产生明显影响。Bransden等(2001)对大西洋鲑的研究发现,用脱皮羽扁豆粉和水解羽毛粉混合物提供40%的饲料蛋白时,不影响其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血液成分。付闰吉等(2010)研究发现,在490~530g/kg饲料蛋白水平下通过添加鸡肉粉、羽毛粉和血粉混合物将点带石斑鱼饲料鱼粉含量降至200g/kg对鱼生长性能和食物利用效率未产生明显不良影响。

篇6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养殖品种的不断扩大,地区间苗种、亲鱼运输日益频繁,并不时从国外引进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给区域性鱼病,甚至国外的鱼病向各地传播、蔓延制造了条件,水生动物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水产动物的病虫害防治大多是借用人药、兽药,药物种类较多,用药范围较广。这些药物是导致水产品出现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由于水产的特殊性,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管理应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但在许多地方这方面工作大都由畜牧所代管,无法行使其应尽职能,而渔业行业组织和渔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造成疾病有机可乘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质量下降。

对策及建议

选择优质水源,抓好良种场、养殖场、饲料场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养殖生产基地。坚持以养殖户为主体,普及健康养殖相关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意识,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规划设计、苗种供应、鱼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建立生产有记录,销售有去向,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由以往“重生产,轻管理,粗放养殖”向“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养殖”转变。养殖生产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自然承载力,按品种、池塘的生产条件、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放养模式与密度,对池塘适时“轮休”或“休养”的方法,改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控制病原体。

高度重视饲料生产和经营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质监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生产和销售的饲料及添加剂进行严格抽查,并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行动,加强对养殖户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重点应从对营养指标监控为主转向以饲料安全监控为主,促进饲料安全工作的开展。饲料要求质优、营养均衡,粒径适口,鲜活饵料新鲜并且不带病原体,不应对水体造成污染,鼓励使用安全不发霉变质饲料,禁止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激素、增重剂等。

篇7

1.1 物理因素。

水温是重要的致病因子,水温过高会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水生生物的呼吸,进而加剧融氧,引起缺氧症状。一般水温不要超过25℃,否者很容易引起某些疾病的流行,像是肠炎、病毒性出血病等等。此外,水中泥沙含量、操作中的物理伤害等等,都可导致养殖对象染病。

1.2 化学因素

比如说PH值,一般在7~8.5为适宜,高于10.4或者是低于4.2,鱼儿都难以存活。再比如池中腐殖质或有机质过多,不仅消耗水中溶氧,而且,还能释放出硫化氢、沼气、碳酸气等对水产养殖对象有害的气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鱼池土壤中释放出来的过量的重金届,易引起养殖对象致病、致畸、致突变。

1.3 生物因素

水中植物性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可以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动物性病原体,包括原生动物、蠕虫、钩介幼虫、甲壳类等,可以引起侵袭性鱼病和寄生性鱼病。虽然水中病原生物种类繁多,而且普遍存在于水体之中,但致病的情况并不相同。

1.4 自身条件

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有的养殖对象对某些恶劣的生存环境,如水温、PH、溶解氧等,有适应能力,能够存活生长,不发生疾病:有的则承受不了这种变化,而诱发出多种疾病。又如,在养殖水域中存在某种或某些病原体,但有的机体就被感染得病:有的则对这些病原体的侵入具有抵抗力和免疫力而不发病。即使是同一养殖对象,由于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饲料饵料,其发病情况和程度也是各不相同。

总的来说,认真研究养殖对象生物习性,实施健康养殖理念,提高养殖对象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做好疫病防控的关键所在。接下来,在综合养殖经验的基础上,就水产养殖疫情防治技术进行介绍,为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2、水产养殖疫情防治技术与经验

2.1 建立快速的早期疫病诊断技术

及早诊断,积极治疗,是有效预防水产养殖疫病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水产养殖疾病诊断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两方面问题:第一,不少地方缺乏疾病监测仪器,主要依靠养殖者养殖经验目测诊断;第二,有的地方配置疾病监测仪器设备,但是操作复杂,耗时较长;第三,一旦有疫情出现,描述不规范,病症介绍不清,这样给诊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加强早期诊断,必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第一,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者疾病防治知识和目测诊断能力;第二,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服务,尤其是对疾病多发区、高发区要及时诊治、加强监督;第三,加强科研攻关力度,积极研发小型、方便、经济实惠的鱼病诊断设备,供养殖者生产使用。

2.2 对症施治,合理用药

一旦养殖区域内发生爆发性、流行性鱼病,不少养殖户处于遏制疫情蔓延的角度考虑,开始盲目地把投药防治作为控制疫病的唯一手段,很多户主在不明病因的基础上,参照过往经验,在饲料中超剂量的乱用药物。实际上,滥用药物,不但难以起到治疗疫病的目的,而且还会带来诸多的副作用。引起施药对象慢性中毒,妨碍生长发育,直到死亡:产生耐药性,使用药量越来越大:使残毒留在体内大量富集,危害食用者安全等。由此,一旦出现疫病,不建议立即用药,必须要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对症施治,合理用药,这样才是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的立足之本。此外,在用药防治的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养殖户主自身的疾病抵抗能力。

2.3 因地制宜,选择养殖方式,优化养殖结构

处于疫病防控角度出发,养殖户主在确定养殖项目、选择养殖方式时,必须以疾病防控为中心,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养殖模式。如在对虾养殖中,有的发展封闭、半封闭循环水养虾。有的开展两茬养虾,第一茬利用早繁大规格虾苗,养到7月中下旬病害暴发期前捕捞,第二茬在7月底8月初投苗,10月份收虾,使两茬虾都可避开虾病高发期。养虾业者还采取以虾为主,实行虾鱼、虾贝、虾蟹混养。尤其是虾鱼混养,不仅对于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而且混养的副产品效益,往往不亚于养虾的收入。

2.4 综合防治,全面遏制病害发生

篇8

(1)优势种群作用。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筛选于水产动物体内,当使用微生态制剂后,水产动物机体内有益菌群便得到了补充,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从而排斥致病菌使其难以生存,防止病害的发生。(2)生物夺氧作用。一般情况下,水产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以厌氧菌为主,占99%,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只占1%,某些好氧性有益菌进入机体后,消耗机体内大量氧气,有助于厌氧菌生长、抑制好氧致病菌的生长。(3)生物拮抗作用。拮抗作用包括化学拮抗和生物拮抗,有益菌群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乙酸、过氧化氢和其他活性物质等形成化学拮抗;有益菌群有序定植于粘膜、皮肤等表面或细胞之间形成生物拮抗,抵御和阻止有害微生物的繁衍。

2补充机体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促进机体生长,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动物体内可产生许多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促生长因子等,并且产生各种酶类,如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有些有益菌群本身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可作为饵料添加剂,为水产动物补充营养,促进机体生长。同时,微生态制剂可产生一些酶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氨基氧化酶、分解硫化物的酶类等,可以降低机体血液及粪便中氨、吲哚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起到降解和去毒的作用。

3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

微生态制剂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剂和免疫佐剂,刺激肠粘膜内淋巴组织,提高免疫球蛋白浓度和巨噬细胞活性,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和恶化。

4参与生物降解,消除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微生态制剂可作为水质净化剂,能发挥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硫、硫化、固氮等作用,将水环境中的动物排泄物、残存饵料、动物残体、化学药物、有害气体等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为单胞藻类生长繁殖提供营养,而单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养殖生物的呼吸提供了溶解氧,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二、几种常用的微生态制剂及用途

微生态制剂按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内微生态改良剂,即通过注射、浸浴生物体或添加到饲料中以改良水产动物体内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主要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EM菌等;另一类是体外微生态改良剂,即通过投放到水环境中以改良底质或水质,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菌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直接投放养殖水体的方式,内服的方式使用的还不多。在实际使用中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微生态制剂,只有在使用环境和使用对象符合其生理及生态特性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

1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使用量最大的一种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归属于红螺菌目,分为红螺菌科、着色菌科、绿杆菌科和绿色丝状菌科等4科2属80余种,其中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主要是红螺菌科。从1965年起,日本就开展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功,研究成果已在日本、东南亚和我国大部分地区得到了普遍应用。光合细菌能在有光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光能,以硫化物和有机物作为氢供体,以二氧化碳或有机物作为碳源生长发育,也可在有氧无光的条件下,通过有氧呼吸,氧化有机物从中获取能量生长。它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不消耗氧气,也不释放氧气,而是通过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耗氧化合物,降低氧气的消耗而起到增氧的作用。光合细菌以上述独特的生理功能可以作为水质净化剂,降解池底有机污染物,增加溶氧,改善水体环境。但光合细菌不能氧化大分子有机物,对有机物污染严重的底泥作用则不明显。另一方面,光合细菌营养价值很高,其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生物素、类胡萝卜素、辅酶Q、叶酸等活性物质,它作为饵料添加剂可以有效提高养殖动物的消化吸收率、产卵率和成活率,除此之外,它还含有抗病毒因子及多种免疫促进因子,可活化机体的免疫系统,强化机体的应激反应,可以防治水产动物的烂腮病、肠道疾病、水霉病、赤鳍病等多种疾病。

2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是一类好氧性细菌,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可形成内生孢子,因此其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具有稳定性高、抗逆性强、耐高温、耐酸碱、耐加工、便于储藏和运输等优点。Kozasa首次将从土壤中分离的东洋芽孢杆菌孢子应用于水产养殖,此后芽孢杆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水产养殖中,应用较多的种类主要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芽孢杆菌能产生活性很高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同时还有能降解饲料中复杂化合物的酶,如果胶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葡萄糖异构酶等,不仅可以迅速分解水体中的残饵、排泄物和动物残体等有机物,明显降低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净化水质,减少疾病发生,还可以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水产动物生长。

3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是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统称,均为好氧自养性微生物,需要在体内制造有机物供其生长,这使得硝化细菌繁殖速度较缓慢,过多的有机物反而会抑制其生长。亚硝化细菌把水体中的氨氮转化成亚硝酸氮,并从中获得能量,再从二氧化碳或碳酸根离子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而硝化细菌则把亚硝酸氮最终氧化成对水体无害的硝酸氮,并从中获得能量。硝化细菌主要与其他细菌一起制成复合微生态制剂使用。

4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都能有效分解水体中的糖类,迅速降低水中生物耗氧量,在池内繁殖出的酵母菌又可为水产动物的所利用。酵母细胞中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多种消化酶免疫活性物质,特殊营养成分弥补了常规饵料的营养缺陷,主要做饵料添加剂,目前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酵母主要有酿酒酒酵母、假丝酵母、海洋酵母和饲料酵母等。

5乳酸菌

乳酸菌是一种能使糖类发酵产生乳酸的细菌,降低肠道pH值,阻止和抑制有害物质,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在水产养殖中,主要是在饲料中添加。

6EM菌

EM是英文有效微生物(EffectiveMicroorgan-isms)的缩写,它是由光合细菌类、乳酸菌类、酵母菌类、放线菌类、醋酸杆菌类等5科10属80多种有益微生物复合而成,采用优化组合确定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将筛选出来的有益微生物混合培养形成的复杂稳定的能发挥多种功能的混合微生态制剂。

篇9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海淡水养殖池塘总面积达4100万亩,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养殖方式。在我国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长江两岸广袤的原野上,天然湖泊和人工精养鱼池联排成串。

中部湖区主干道、乡村公路两旁的鱼药店几乎与饲料店数量一样多。随便走进一家占地近百平米的“鱼药超市”,就能看到各种药物堆满了几个大货架。货架背后,还有用大袋、大桶盛装的各种药物。从标签上看,“养水王”标称用菌类、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活性酶等合成,老绿、黑臭、铁锈和白浊的鱼池水用后就能变清;“黄金氧”、“久久氧”等则用“免疫酶”、解毒剂、增氧剂制造,投进水里能大量增氧。

一些长期从事水产贩运生意的“鱼老板”说,有多年经验的养鱼户和一些鱼药门店老板如今都算得上是“兼职鱼医生”。有“鱼老板”算账说,如今精养鱼池成本投入中,鱼药花费约占5%甚至更高。养一季鱼,投放从治鳃病、肠炎、烂鳍到肝病等的药,加上人工授精、孵化等环节,用药少则几种,多则十多种,已经趋于“常态化”。

禁药“药残”暗流涌动

一位在政府机构从事水生动物防疫检测的专家说,鱼药是精养鱼业主要生产资料之一,但投喂鱼药也会带来“药残”问题,如抗生素等“药残”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内陆很多水产大县公共财政每年大约要投入上百万元,组织大量人力、物力采集数以千计的水样和鱼样进行化验。一些水产大省的水产部门干部或专家一方面肯定,随着监管政策落实,上市水产“药残”合格率有了很大提高;一方面也坦言目前“药残”和使用国家禁用药问题,在少数养殖领域依旧“阴魂不散”。

今年年初披露的信息显示,农业部渔业局去年组织27家水产品质检机构对全国30个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开展的一次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就从随机抽检的997家水产养殖单位中发现有25家单位样品含有会对人体或者环境构成危害的禁用药物。其中,一些省份出产的甲鱼、对虾、河蟹、青虾、鲫鱼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还有些省市的鲫鱼、草鱼、鲤鱼样本被检出“孔雀石绿”。在发现的问题中,草鱼、河蟹体内五氯酚钠、对虾体内氯霉素残留等问题也被查获。

兽药、人药鱼也照吃

一些业界人士和专家指出,我国目前针对水产领域“药物依赖”的相关管理措施还有很大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一方面,政策严令禁止很多违禁品在水产养殖业的使用,但却允许其他领域公开生产、销售和使用这些药物,这使得一些唯利是图的养殖户通过合法渠道花点小钱就能轻易买到这些违禁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证明很多药物可以兽用或人用,但若鱼用却会带来危害。目前,我国水产药物研究缺乏独立性,新药开发水平不高,真正的鱼药可选择的余地有限,这导致目前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鱼药涌现,其中很多实为兽药和人药。

一些专家担忧地说,伴随着不断上升的行业景气度,我国水产业养殖主体越来越多。至“十一五”末,农业部渔业局初期建立的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生产单位数据库内,就已经收集整理各地有近10万个水产养殖单位,而尚未被纳入“数据库”视野的散养户和新建规模化养殖单位还多如牛毛。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能兼顾生产和质量安全的公益性技术服务体系没有得到相应增强。相反,基层过去作为“单位人”的“水产技术员”,却被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鱼医生”取代。

“惠渔”才有健康保障

一些水产养殖主产区干部和专家认为,我国水产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控制“药残”并逐步减轻对药物的依赖。为此,需要一手抓监管创新“治渔”,一手抓水产养殖业基础改善和政策扶植“惠渔”,只有标本兼治“两手抓”,中国水产业才有希望高质量健康地发展。

篇10

一、我国水产饲料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产饲料业的发展还较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因素严重制约着水产养殖业的良好发展。现有饲料品种只有二十余种,很多品种仍需大量进口才可满足水产养殖业的需求,如幼鱼饲料、开口饲料等。而且有些饲料质量不佳、满足不了营养需求,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导致部分水产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以幼杂鱼做食饵,诱发了诸多自然资源问题,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1、水产饲料业发展不均衡

水产养殖业良性循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水产饲料质量,它既可以影响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还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问题,更可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我国水产动物的营养来源,主要还是依赖于有限的天然资源,属于粗放型经营。

我国在水产养殖饲料业方面投入的经费、人力等严重不足,对各种水产养殖品种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养殖方式的营养性及非营养性添加剂,如益生菌、酶制剂和促生长剂等各种物质的需求特点还缺乏较为科学的研究,而且还缺乏与之相配套的产业化水平和饲料配方技术,还有不少系列水产饲料需要从国外进口,如高效人工配合饲料、幼鱼开口饲料等等,适合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水产品种的饲料也需依赖进口,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效益,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良好发展。

2、水产资源的破坏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生产还属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还有很多渔民及水产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仍然大量使用冰鲜鱼、饲料原料及培养活饵作为饲料,这一传统的养殖方式极大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消耗并浪费了我国近一半的经济幼鱼及许多珍贵水生物种的海洋捕捞产量,造成环境污染,导致水产品品质下降。据相关实验表明,以各种小杂鱼作为饲料进行养殖的要比以配合饲料作为饲料进行养殖的磷、氮排放量均高出4-5倍,大量有机物排放到水域里使水质恶化,引发病害,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我国水产品品质及水产贸易。

3、水产饲料资源的缺乏

我国水产饲料资源严重缺乏,水产饲料的蛋白主要来源于鱼粉,而目前我国能够自产鱼粉不到10万吨,且因诸多原因其质量较差,因此大量鱼粉仍需依靠进口。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粉消费国,鱼粉消费量近全球的50%。近年来,全球渔业自然资源呈现衰退,使鱼粉产量受到影响,逐年减少,导致鱼粉价格持续攀升,加大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收益。

4、水产饲料市场缺乏监管

近年来我国水产饲料市场存在着监管不力、竞争无序的现象,饲料业的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许多生产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专业性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企业与产品无竞争力,而且缺乏有效监管,质量监管形同虚设,造成饲料产品质量无法保障。水产饲料的价高质差,不仅会造成养殖动物缺乏营养、出现病害群发,而且会形成新的污染源,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保持水产饲料业的良好发展

水产饲料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证水产品质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着重做好基础工作,提高科技含量,确保水产饲料产品良性发展。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研发新蛋白源

利用我国丰富、价廉的植物蛋白源用以替代鱼粉,优化配方节约鱼粉资源的同时加快研发新蛋白源,逐步减少饲料配方中鱼粉的使用含量,不断提高植物性蛋白源的利用率。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对水产饲料的研究与开发,满足水产养殖业对质高、价廉饲料的需求。

2、加强对我国水产品主导品种的基础性研究

针对适合我国水产养殖业,具有经济价值、分布广、有代表性的水产品,如蟹、对虾、鲈鱼、鲫鱼、黄鱼等等,对其进行营养代谢、微量营养素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水产饲料原料、水产饲料的自主研发,而不再主要依赖进口,提供科学、完整的有效依据,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收益。

3、加快环保水产饲料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加快营养免疫学的研究,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降低并减少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有毒有害物质对水产品的污染。开发高效、高能、环保、低蛋白饲料,降低水生动物的氮排放,同时还要加快研发微生态制剂,最大程度减少水质污染,保护水体环境,确保人们食用上安全、营养、品种丰富的水产品。

4、加强渔业监管职能,健全渔业法规

各地各级渔业部门要不断加强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完善工作,进一步建立并完善饲料监测体系及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使水产饲料生产企业按规生产、按质执行。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力度,促进水产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6.4;S95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南美白对虾,又称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原产于拉丁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盐度范围广、易于集约饲养等优点,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三大养殖虾之一。

一、基地现状

上海奉贤区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7万多亩,涉及养殖户3000多户,其中虾类养殖面积近5万亩,几乎占到整个上海市虾类养殖面积的50%左右,仅虾类的年产值就达到5亿多元,基本形成了以虾类养殖为特色的产业结构布局,奠定了“一业特强”的产业地位,为奉贤渔民的增产和农业增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奉贤区的水产养殖同时也面临着外界水质环境不如人意、种质退化、病害交叉感染、恶劣气候的影响、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使得养殖风险居高不下。更何况受郊区城镇化和土地整治等政策的影响,奉贤区的水产养殖面积出现了持续减少的局面,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水产养殖面积上提高水产品数量和质量、确保地产水产品的有效供给成为了奉贤区水产养殖发展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水产养殖生产领域,大多数水产养殖场都存在缺乏养殖信息采集、分析和管理能力,缺乏对水产养殖中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和诊断推理能力,更由于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年龄、文化水平、养殖技能等的限制及人工费用的大幅提升,一方面造成养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造成对养殖生产过程信息反馈及处理缺少及时性。因此急需利用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实时掌握养殖生产全过程,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方法以节约生产成本,全面有效提高和提升养殖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使奉贤区的渔业生产走上从粗放型、分散化向精准型、集约化发展,从资源消耗型、数量型向资源节约型、质量型发展之路。

二、“互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的应用内容

项目通过分阶段、以点带面多个方全力,综合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与应用模式,使现代技术与日常生产结合,并将技术边际效益最大化。

一是以点带面,选取物联网试点养殖塘。由于水产物联网技术还在起步阶段,技术稳定性差、维护成本高、应用门槛高,这就决定了水产物联网在现阶段无法大规模应用。奉贤区水产养殖合作社相对集中,养殖户大多数集中一个养殖区域,养殖气候、地理环境基本类同。出于成本、维护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选择了6个在当地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养殖塘部署了水产物联网设备,实现水体养殖环境的自动化采集与预警。在6个养殖塘投放了33套水体综合传感器、6套物联网网关、6个监控探头、1套水下环境移动传感监控平台、6套自行走式自动增氧装置、2套自动投饵等设备。水体综合传感器可监测养殖水温、酸碱度、溶解氧、水体氨离子四个虾类养殖水体最重要的参数。

水体温度:虾类是变温动物,温度变化直接影响虾类的生理活动。天气突变易引起虾类粘液分泌增多、游泳能力变差、摄食降低等。藻类也会因为温度和光照的变化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酸碱度:pH则因为塘底酸化、反底、藻类死亡等产生波动。pH超过1,表示酸化严重。

溶解氧: 在没有机械增氧的情况下,鱼塘溶氧70-80%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温度下降、水体对流、反底等导致倒藻或活力下降,虾塘溶氧显著下降。在晚间,虾类呼吸和水呼吸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溶氧处于虾类浮头临界点之下。

氨氮:虾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即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和被微生物菌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氨氮浓重高,会降低水生生物的携氧能力,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氨浓重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低内部离子浓度。

通过后台阀值的设定,一旦采集到的参数超出警戒值,系统会对目标客户作出预警提醒。

2013年7月,系统发现一养殖塘的PH传感数值9.01,超出了对虾养殖适应PH7.0-8.5的上限。2013年恰逢百年罕见的连续高温,酷暑难耐,养殖户不可避免地减少了巡塘次数。在收到预警后,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现场检测仪器对虾塘的水质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应证了传感器的正确性。随即,虾场迅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调节水质,将PH值调整标准值的范围内。由于及时采取了措施,3000亩虾塘中的南美白对虾没有产生大规模的病害,为虾场避免了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二是建立社交化的信息服务体系。从项目开展的实践得到普遍反映,有物联网养殖塘的数据在养殖户中十分受欢迎。由于物联网设备数据自动采集、上报,且频次高、传输稳定。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对比价值。此外,部分小型养殖户在养殖作业方面欠缺经验,希望能够通过数据复制有经验的养殖户的作业步骤。水产物联网果实如何普惠更多的人养殖户就成为了新的课题。幸好,上海奉贤区建有相对成熟的农技推广体系,拥有多种信息渠道。当下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率也相当高,同类型的养殖户之间都形成了一个社交圈,相互交流、学习。以奉贤区对虾养殖为核心,通过奉贤区农业信息服务短信平台、奉贤农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及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民一点通)等多种社交工具,向养殖户们自动推送定制的数据。如此一来,水产物联网采集上来的数据就成为了被人使用的活数据。

三、“互联网+”技术在节本增效作用

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在养殖的水质监管环节,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前,白天平均每3小时进行水质抽检,夜间安排专人轮流值班。在应用水产物联网解决方案之后,只需安排一人对设备进行例行保养。6个养殖塘,减少生产人员5人,增加设备及信息维护人员1人。合计减少用人4人。

6个养殖塘,自应用水产物联网之后,成虾在夏秋季死亡率下降3%,在春冬季下降1.3%。r苗在夏秋季死亡率下降3.7%,在春冬季下降2.6%。

企业应用水产物联网解决方案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如下:

1.每亩虾苗平均死亡率下降3.15%,可节约1743.3元。

2.每亩成虾平均死亡率下降2.15%,可增加收益4300元。

篇12

1鱼塘清整与消毒

1.1鱼塘清淤

鱼、虾、蟹等经1年的饲养后,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银鲫类的出血病及罗氏沼虾、青虾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时清理有一定的关系。按国外对虾养殖经验来看,高密度虾类养殖,最好每年将池底的1层浮泥予以清除,其目的也是去除细菌滋生所需的营养源。另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减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即可。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类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1.2池底曝晒与冰冻

池底每年需经15d左右的曝晒和冰冻,一是改良池底的土质,二是使池底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及孢子的密度下降。池底经曝晒和冰冻的鱼池,养殖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池底干枯时间过长则易引起草荒。

1.3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可有效地杀灭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同时可改善池底土质。

2放养健壮苗种

选择的标准:体质健壮,无畸型苗,且规格均匀。体表、鳍条或附肢无炎症,无烂鳃、白肝等异常病症。苗种游动(或爬行)灵活,无病态。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用显微镜对体表、鳃、肝等部位取样进行镜检,应无寄生虫或致病菌。对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来讲,应选购经过检疫不带病毒的虾苗。

3种苗放养前药浴

对鱼类可用15~20mg/kg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min,具体视鱼类对药物的忍受力而定。蟹种放养前,在水温5~8℃时,用高锰酸钾20g/m3浸洗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用来杀灭河蟹体表上的细菌和寄生虫。虾苗进池后即用二溴海因等(浓度达0.3mg/kg)进行全池泼洒4食台或食场消毒用250g左右的漂白粉对水,泼洒在食台或食场的周围,一般从4~9月每月2次;石灰轻消可有效地抑制致病菌,并可及时补充水体中的钙质,使水体常年呈偏碱性。这对养特种品甲壳类尤为重要。生石灰轻消方法:常规养鱼池一般每米水深为225kg/hm2,特种水产品(如鳜鱼、虾、蟹等)一般每米水深为75~105kg/hm2。

5选购优质配合饵料

要求颗粒均匀、水中稳定性好、营养全面、饵料系数低等,并添加诱食剂及稳定维生素C等,促进养殖品种的摄食、消化和吸收,促进其生长,增强抗病力,提高成活率。要注意投喂饲料的科学性,不要投喂单一饲料,避免缺少某种营养元素而引起营养性疾病。如虾、蟹养殖中,除投喂动物性饵料和全价配合饲料外,还应保证充足的植物性饲料。

6采用生物调控水质

采用生物调控水质,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体质和抗病力。生物调控水质可采用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可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应的生物调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定期用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施放光合细菌、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如西菲利)等,它们在水体中能快速将有机物质彻底分解成单细胞藻类可利用的无机营养盐,减轻有机废弃物的污染,而本身对养殖品种无害,同时自身在水体中能迅速繁殖生长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食物、场所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生物调控水质的方法可减少池水排换量,从而减少从外界水源带来的污染。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大排大灌换水的方法改善底质,效果不佳,会造成南美白对虾生长不适,应激生病。

7配套增氧机械

篇13

健康养殖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健康养殖生产的产品必须被社会接受,是质量安全可靠,无公害的畜产品,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良性的,其生产模式应该是可持续的,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它体现了现代畜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二、__县健康养殖的生产现状

1、畜牧业生产散养户在减少,养殖规模在扩大。各类规模大户在不断涌现,全县目前有猪、牛、羊、禽、鱼等大户4670个,每年以超过12%的速度在增长。

2、传统饲养方式在减少,科技含量在提高。以前养猪为肥田,现在养猪为赚钱。现在,人们从事畜牧业生产一是注重引进新品种和经济杂交;二是注意科学营养、科学配方;三是注重防疫消毒、驱虫、综合防治;四是注重数量时更注重质量,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意识在加强;五是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人的身体健康、产品安全。

3、不良的饲养习惯在减少,环境保护意识在加强。原来养家畜家禽,乱抛乱放,到处是粪便,形成了脏、乱、差的人居环境。现在畜牧业养殖提倡标准化、生态化、健康养殖,猪沼渔、粪沼果、生猪发酵床模式,已被广大养殖户所采用推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优美。

4、小而全的模式在减少,专业生产的小区在增加。以前,每家每户象动物院,什么都养,什么都有,要数量没数量,要质量没有质量。现在不仅发展了专业大户,还形成了专业小区和一批龙头企业,畜牧业生产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健康化方向发展。

纵观全县养殖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还存在健康养殖观念比较滞后、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养殖污染现象有所上升、消毒意识比较淡薄、饲养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要推行健康养殖,就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三、推行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1、推行健康养殖,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一是健全和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保证动物生长安全,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和养殖投入品使用安全,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禽、鱼使用产品行为;三是对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销售、加工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

2、改进养殖方式,提升养殖业生产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养殖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养殖业、循环养殖业、生态养殖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养殖业要逐渐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粗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从自然繁殖型向人工授精型,从排放污染型向生态安全型过度转变。

3、突出规模化饲养,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发展规模化养殖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壮大龙头产业,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建立养殖小区,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三是培植规模养殖大户,加强养殖大户建设。

4、着力发展品种改良,提高养殖产品质量。充分利用__县独特的品种、草场资源优势,进一步壮大肉牛品改产业。同时,加大生猪、马头羊、家禽品种改良,逐步形成__特有的畜禽品改体系和优势特色产业,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