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

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5 09:52: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

篇1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减轻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思想造成的负面影响

全球一体化为中国带来了更加先进的科技,也带来了多元且复杂的文化。大学是传授知识、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也是外来文化和观念影响最深的地方;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他们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着东西方艺术思想和观念的碰撞融合,所以不得不面对更加复杂且多元的道德、思想及价值取向。事实上,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因为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若他们片面地接受了外来观念和价值取向,则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阶段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政治觉悟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不仅能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还能有效抵御外来错误观念和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政治觉悟。

(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新时期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文化、思想道德及身体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因此,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形成全方位的影响;通过教师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

(三)引导大学生的高尚行为

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行为准则,其中多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目前,大学中出现了许多缺失诚信与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如考试作弊、代考替考、抄袭论文,不尊重师长,逃课现象严重,师生、生生关系紧张等等。清华投毒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时刻提醒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推广,引导大学生树立传统美德,践行高尚的行为准则。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学生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的心理,引入传统文化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强,一般以历史典故的形式表达思想观念,生动形象的故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它更加注重知识理解和思想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乏味,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愿参与。另外,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例如,戏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艺术类大学生在观赏戏曲的过程中不仅受到艺术熏陶,还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加强了教育的生动性。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传统文化列入教学大纲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教育部门应当为艺术类大学生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条件,并在教学大纲中体现相关内容,使学生与教师从根本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艺术、文学、道德等有益思想,可以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必修课中掌握《诗经》《论语》等重点内容,开设古代戏曲、绘画等选修课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设立相关的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从内心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有机结合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和完善授课方式与内容,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辅助教学。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兴趣特点,教师可以采取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困惑,而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三)校园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发展作用不可忽视,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刻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相对于其他文化,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可度更高,内心更易受其影响。因此,艺术类院校可以将蕴含丰富哲理的传统语句立为校训,重视校园内古建筑的文化宣传,在学院网站中增加传统文化板块,从而将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艺术类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四)开展传统文化的校园宣传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是强化艺术类大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在校园内举办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表演、实践活动、学术讨论,不仅能丰富校园活动的内容,还能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

篇2

1.1思想意识多样化,价值取向功利化,责任意识淡薄化伴随着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世界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使得中西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与此同时,在他们身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以‘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负责’为核心的个体人生价值观正被一部分大学生接受,他们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淡漠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在崇尚自我中心的同时,不能把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联结起来,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而不自省,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淡薄了,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淡薄了,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丢失了精神家园。”

1.2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层次性差异明显,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层次性差异表现明显。一方面,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崇尚自我实现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由于自幼成长在家长和老师们所营造的“温室”里的大学生,他们内心充满了无限优越感,但在心理上又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尤其是近几年高校频发的恶性事件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或情感问题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目前有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明显表现出心理矛盾多、压力大、心理问题多发等特点。”这一数据表明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

1.3道德观念多样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偏离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是受多元化道德观念冲击最大的群体。多数的大学生既遵从中国传统道德,又吸收西方文化中的部分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他们既有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又有对传统道德的某种反叛而且对待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道德评价标准不再单一,往往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也形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认知、情感上具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科教等方面的认同感,但行动上的践行能力比较薄弱,出现行为与认知的偏离。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又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强调道德践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固定而严密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作为道德传统世代相承,可以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境界,提升修养,改变素质,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完善他们的人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常兆玉(1999)所指出,“传统文化中的重个人道德修养、重群体价值观念、重人际亲和关系、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若加以改造,注入时代内容,也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于人类和平发展”。

2.1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对他们的素质教育也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通过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大学生可以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拼搏。

2.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重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明确了当代中国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对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道德观点做出的精辟概括。它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形成,强调修身为本,主张超越功利的制约,正确地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义与利统一。这些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抵制和克服的作用。

3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当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大学教育应该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延续、创新和发展。因此“,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和批判继承的过程”(刘智运,1995)。鉴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对于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批判地继承其精华部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篇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思想的逐渐涌入,新的观点新的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不断生根发芽,并且冲击着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思想文化也越来越复杂,并呈现多元化。多数人在接受文化时往往缺乏一种辨别能力,有时盲目的崇洋媚外而贬低着中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得人民群众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来自于工业文明的冲击,教育对象的思想价值、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日益多元化,也给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从何处入手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把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及怎样进行融合也引起着社会的关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得到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离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很难获得持续性发展。由此,关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教育中,不论是教育的手段还是教育的目的我们都不能回避,中国扎根于自身实际,在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热与文化回归的需要“我们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只有建立在民族自尊心基础上的批判与继承、借鉴与改造、摒弃与创新,用科学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当代价值。

二、文化教育,凸显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风雨雨、内忧外患,其生命力却经久不衰,虽有迂回而不改其前进的趋势,始终保持民族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历史也从未发生中断,并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这是与爱国主义起巨大作用相联系的。”传统文化中蕴藏了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屈原的座右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贾谊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诸葛亮践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歌颂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追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这些都强调国家、民族利益至上,表现了为国分忧、报效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境界,这些传统文化都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教材,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修身,有利于大学生重视自身的修养与道德践履

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自身修养,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传统文化将自身的修养与素质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将《论语》中体现的精神总结为一句话,便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阐述了怎样做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的发展道路。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仁者博爱”的宽容精神、“天下为公”的无私精神、“勤俭节约”的朴素精神、“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威武大丈夫精神、“舍生取义”的大义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诚实守信”的优良品格等,都蕴涵着丰富的并且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都对人优良德性的形成、高尚情操的陶冶、道德境界的提升、完善人格的树立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文化主张正确的义利统一,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抵制和克服的作用。

三、文化管理,深化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与智慧,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宝贵思想资源的发掘,有利于我们在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我国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管理建设。高校应发扬中华民族崇尚气节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新领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一)建立与创新传统文化的社会因素的沟通与互动机制

充分和善于利用社会文化单位创造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运用我国上下五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演绎建立在当代实践基础之上,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到文化氛围当中,参观历史古迹,走访名人,从直观上的形式来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并且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化观念。

(二)在高校增设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指导机构

机构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为主体,职责为坚持盘点民俗,重视传统艺术发展,重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人们自觉地归于“我们”之列。一则将传统文化融入辅导员、班主任的队伍培养建设当中,打造一支掌握传统文化十分娴熟,并且善于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二则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相关教育,使其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传统文化环境之下。

(三)建立课堂载体和活动载体

篇4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了,人与自然应该在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下共存。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统一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究以和为贵。追求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认为的和谐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2.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理性教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维系社会的关系、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主要靠的是对自我的约束。中国古代的人提出,通过对自己进行道德约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提升并且完善自我。

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世界中曾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仍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其在历史的检验中顽强的流传至今。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使得中国人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种情感超越了国界,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能够很好的凝聚在一起。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教育价值

中国文化提倡以仁和善为本,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资源,进而实现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人们

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强调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实现自我道德的提高。传统文化提倡,从自己做起,使得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在生活的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传统文化提倡提高人们的主体自觉性。这种主体自觉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主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自我磨练的方法可以使得处于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找到自我,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启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社会中,古人提倡人与人之间仁爱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具有仁爱之心,我国的社会才能够更加有秩序的发展。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优化教育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传统文化塑造人的良好人格。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人们

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了使每个人的道德建设都能够有效的适应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增强对人们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倡导以苦为乐,注重对自身的完善,主张理性与感性的容易,将艰苦的过程进行美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对教育受教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对传授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古人说,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经历自我修养、持家、治理国家、平整天下的历程。这一思想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人感,只用主、客体通过对自身修养的不断强化,才能够完成二者的人格构件。另外,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时代的需求和传统的精髓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自强不息的人文主义精神进一步融入到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让这种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传统文化提倡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现代

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经过大量的锻炼人能够超越自我,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养。这种精神也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社会的发展即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为人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力,使我们在严峻的局势下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精髓是爱国主义,古人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天下为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奠定了有利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共同奋斗。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中国,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科学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以道德行为规范。在教育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断的追求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进步。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教育价值还表现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中华文化提倡在道德实践中育人。这种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以民为本,依靠群众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以民为本的思想正好也呼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生”建设。这种重视民生的思想告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将人们的基本利益放在教育与发展的首位。教育工作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将思想道德的教育与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思想教育中的价值。

三、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它集中的反应了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选择与继承,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当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良好的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我国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它对将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能够保证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一步取缔。

2.要辩证的认识和利用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教育中的功能。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其特有的两面性,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精华文化,也存在着一些落后封建的思想糟粕。同志曾经指出,清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取先人博大精深的智慧,是提高我国国民的自信心和发展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条件。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要进行批判的吸收,科学并且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还要以为基础,使用唯物辩证法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筛选和剔除。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科学的整理。此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继承与发展。

3.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证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

我国在建国后,受到了各种各样文化的冲击,曾经一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导致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走向了消失的地步。在教育界,由于受到西方新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理论的影响,我国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存在了巨大的缺失,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曾一度的中断,甚至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排斥的态度。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不仅出于三观形成的时期,也正处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刻,我国的各个相关部门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将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落实到法律法规中。例如:我国的教育部门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适当的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里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精神、民族自豪感,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所沉淀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建立起来。使得学生在为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此外,还要在我国的教育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教育大环境。并且通过法律制度的保障,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我国传统的道德精髓,以便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中华民资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积累的优秀精神食粮。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篇5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并且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的主导,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体系、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起着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已经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日新月异,社会生活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看到科技革命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带来的希望,另一方面,伴随着这一巨大的冲击和大幅度的转型,人们在各方面不适应的症状应用而生,所以要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成就,我们就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提升工作,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提升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创造条件,从而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实现的途径

1、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但凡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定非常注重人文精神,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教养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切勿将古代的文化艺术瑰宝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精神消遣。作为大学,相关负责人应当在高校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论语》《左氏春秋》《老子》《孟子》等,同时注重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是当代大学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果能够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大家,必定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这样的网络技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乏味的理论与传统的艺术结合起来,将会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狭隘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面对这些挑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思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1、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灵魂。在人生态度与人生追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舍身取义、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培养大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方面,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先义后利、舍己求人的大局意识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自尊心和责任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我国,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后来都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一个人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变化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取向是崇尚高尚道德,重视自身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理论和“内省、慎独”的自省方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借鉴并且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人文精神追求人自身的完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注重培养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注重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自我修养。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建议全盘吸收,但我们提倡学而有所思,这对于拓展青年人的知识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让大学生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便更快的提升和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意义

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每个民族都倍加关注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民族精神是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的融合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赖以生存的核心和实质。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和作用,它能够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自省的哲学理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其人格修养,提高其道德品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了让国人为之自豪的修身理论,这些理论丰富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中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仁人志士之追求,修身是人之根本。

第三,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谈到学习,成就最大的莫过于孔子,孔子的言行全记录在《论语》当中,《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是我国古代的精华,在《论语》的《学而》篇中,极大程度的提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孔子主张好学乐学,孔子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颜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在孔子看来,颜渊在学习当中知难而进、不耻下问、虚心求教。

所以研读像《论语》这样的经典文化,让大学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我们教育领域当前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发展,德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升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我们处于一个与时间赛跑的竞争年代,社会发展之快让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作为大学生,只有掌握了适合自身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方法,才能在竞争中谋得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其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勇敢的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隋都华.中国传统文化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4).

[2]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动态,2004(6).

篇6

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其目的是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中国化、本土化。借鉴这一教育模式的方法来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培养民族情感。比如说《三字经》是中国传统蒙学著作,有迹可考已达七八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经典著作。这部中国传统蒙学著作,三字经中的许多字句内涵均与蒙氏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有许多不谋而合相似之处。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与蒙台梭利教育的激发孩子生命、塑造人格的观点相契合,“性相近,习相远”中蕴含的个性化教学与蒙氏的混龄个别化教学理论相契合,“教之道,贵以专”的理念与蒙台梭利教育中对幼儿专注力的培养的契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契合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本位的观点——“儿童是成人之父”与“复归于婴儿”

蒙台梭利的儿童精神哲学主要体现《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一系列著作中,她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她的这一思想是在父权本位的社会背景中提出来的的,标志着传统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发生了一种革命性转换。这对于促进传统儿童观的现代转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儿童观的现代转换又必然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蒙台梭利认为,“我们要强调的是,与所有人类一样,孩子本身也有其独特的人格。”[2]蒙台梭利提出要“跟随儿童,向儿童学习”,她认为“与儿童接近能够表现我们最高尚的一面”,她提醒我们,儿童教育变革的方法十分简单,那就是——孩子是真正的老师。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正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而不仅是肉体上的存在,才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她指出,儿童是新人类的创造者,是社会的建设者……儿童能够给与我们内在的力量并将引导我们至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并有可能把人类引向更高级的文明,从她的思想里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对儿童的尊敬之情。

蒙台梭利的这一思想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的“儿童本位”思想是内在相承的,都表现出了儿童崇拜的思想。《老子》第四十九章中有这样的感叹:“圣人皆孩之。”道德高尚的圣人的精神状态宛若婴儿,修道之人,最终“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是《老子》第二十八章中的表述,意思是,不失去平常的道德,与物混同,复返本真和平常人一样,就像婴儿赤子般的淳朴无华。《老子》二十章有这样的表达:“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婴儿的知识和欲望及其淳朴,有修养的人就应该像婴儿赤子的状态。在老子眼中,“道”生动的体现在婴儿的身上,最符合“道”的人是婴儿。老子教育思想认为要消除纷争混乱就必须使人们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状态,而儿童就是保留了自然本真的人,尤其是“如婴儿之未孩”者,新生儿则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天性。所以老子的观点认为,儿童就是保留自然天性的人,其人格越健康。

中国文化历来推崇含蓄,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儿童多顺从、听话。“中国人最欣赏的是乖孩子,……一个‘乖’字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然而然,这个‘乖’字也是中国传统儿童观与教育观的核心——这就是左右了中国几千年的“儿童观”[3]!而我们从蒙台梭利与老子的论述中都能提炼出他们共同的儿童观,那就是成人要向儿童学习。

二、教育理念的本质——“精神胚胎”、“吸收性心智”与“良知良能”

蒙台梭利认为,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他自身包含了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他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以及怎样适应环境。“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再启动新生儿原本能够自主的身体。这个能量一启动,新生儿的手脚便开始运动起来,他也开始学说话了。自此,新生儿不只具备了行动的能力,也有了表达思想意见的能力,这便是人的内化过程。”[4]这种“内在的能量”,蒙台梭利称之为“精神胚胎”。何谓精神胚胎?是指6岁之前的儿童所具有得一种“吸收的心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和情感交流与沟通,获得各种印象、感觉与经验,并由此来构筑自己内部的精神世界。“儿童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从而形成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儿童在幼年期所获取的一切将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影响一生,所 以教育者要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完备的教育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儿童自出生就具备主导本能,教育的本质就是去激发儿童的内在的“精神胚胎”。“大自然最辉煌的奇迹之一就是使没有任何经验的新生儿拥有力量去适应外部世界,并能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的伤害。这些新生儿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借助了敏感期部分本能的帮助。”[5]儿童具有的敏感性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潜能的迸发,是一种在内在冲动力的驱使下所表现出的积极的活动力量。

良知良能是孟子提出的概念,《孟子·尽心上》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所谓良知良能,是指天赋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他讲的道德内容主要指四善:仁、义、礼、智。他认为这四善道德是天赋的,人生固有的,不是外加的。但这种天性只是萌芽状态,是“端”,称为“四端”或“四善端”,需要加以扩充,才能发展成四善,又要不断抵制、排除欲望的障蔽,才能顺利发展。孟子良知良能说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良者,本然之善也。”又引程子曰:“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本然,指本来自然,不是人为加工的,而是天赋的。出于天,也是指天赋,意为自然天成。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从自然本性的意义上使用“良知”“良能”概念。孟子的“良知良能”学说可能蕴涵着重大的价值,值得我们给予充分的发掘。“良能”是最根本的东西,它才是我们之所谓未发的心灵原初状态。“良能”涵盖了知、情、意:发而为知,是为“智”;发而为情,是为“仁”;发而为意,是为“义”以及“礼”。所以,“良能”乃是全能的心灵德性的未发状态。

既然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良知与良能”,而且具备了对周围环境的”吸收性心智”与“精神胚胎”,那么教育的任务就是如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的、自由的去发展自己的“良知与良能”,去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教育境界的阐述——“让孩子回归自然”与“道法自然”

蒙台梭利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以儿童为中心,促进其生命与人格的发展,是培养健全的儿童。“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6]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可用“工作”二字来总结,借助“工作”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事实上就是以“工作”为其核心所形成的教育体系。她认为关键在为孩子准备一个可以自由自在的环境来完成他们的工作,这些工作能滋养孩子饥饿已久的心灵。蒙台梭利在百年前就深刻认识到了当时教育的问题所在,“显而易见,在旧式教育和一些较为认知的教育方式中,孩子并未被视为真正的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几年,孩子往往被迫去适应大人的社会,因而完全背离了孩子的天性。在这些教育形式里,孩子只是一个‘未来式’而非‘正在进行式’。因此,在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前,他们通常不会受到真正的重视。”[7]“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因为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就越能形成更为协调的身体比例,越能造就更为健全的机能。我主张取消各种束缚,应该让他们在‘恬静的状态下’保持‘最大限度的安宁’”[8]。蒙台梭利曾荣获三次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他本人的理想是建立和平的人类世界。为此蒙台梭利力主营造在教室中教师与儿童共同的合作、不同年龄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和平共处,大家生活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这是一种体现教育人文生态环境和谐构建的思想。这种和平教育超越了幼儿教育的小圈子,迈向了构建和谐世界、创造人类幸福的崇高境界。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流露出对于培养人的符合自然、符合道、贴近人性的思想,讲究和谐、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要求人类顺其自然的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的生存,提出不争的人生态度,提出以柔胜刚的人生态度。老子面对当时的社会的纷争,认为人生应当致虚、宁静、虚怀若谷,要心胸开阔。孔孟的教育思想彰显人能够主导自己生命的方向。孟子说:“尽其心身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天矣。”孔孟思想的精髓,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重在修身。其中,“仁”的内涵十分丰富,以《论语》中“仁者爱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言论可以看出“仁”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宝贵的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对于他人及群体的价值取向。

学习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的相处的知识与艺术,而绝非应试教育的知识与技巧,是当前儿童教育要追求的方向,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最终促进人类的发展与和谐。

四、教学方法的实施——“追随孩子”与“因材施教”

由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儿童为中心”,迥异于传统幼儿教育。“在我们的方法中,必须采取的第一步是唤起他们。我们时而唤起他们的注意,时而唤起他们内在的生命,时而唤起他们和别人一起创造生命的激情。”[9]蒙台梭利教师的教学的特点是“帮助儿童生命成长”,不以灌输知识给孩子为教育目的,以启发为手段,而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选择自己的工作,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地增长。“蒙台梭利老师不是孩子的贴身的仆人,要替他清洗、穿衣、喂食。孩子必须自己学着做这些事,以使自己独立。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为自己行动、自己做决定、自己思考,这是为心灵服务的艺术。”[10]蒙台梭利教师称之为“导师”更合适。她要耐心地观察孩子,关注孩子们的内在需要。教师能根据观察所得,设计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一个教材、教具和良好气氛的预备 者。教师要能保证、维持教育环境的完备,让孩子的每一次接触,都是完整的学习。“蒙台梭利教师在事先要花很多时间准备。之后老师的悠闲与被动,是成功的表征,表示任务的顺利完成。受到祝福的老师,是那些已经把他的班级带到一个阶段的人,他可以说:‘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一样照常运作,这个团体已经完全自立了。’”[11]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中追求的境界,崇尚以自然为师。反对以人的因素等外在干扰阻碍生命的生长,与蒙台梭利追求生命成长的立足点是异曲同工的,所以两者对儿童教育的方法有共通之处。中国传统教育中提出了自得、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非常相近。与循序渐进相通的一个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是王守仁的观点。也就是说就像人们种树,有这些萌芽,只需这些水去灌溉,萌芽既长,便又多浇些水。教育人就像从幼苗到合抱的大树的灌溉,皆随其分限所及。意思就是教学要顺着成长的程度而逐渐增高,因人施教。

中国在几千年前就提出诸多适应个体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明确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当前的教育仍然是把具有个体差异的儿童放到应试教育的同一模式中,必然要抹杀部分孩子个性,失去人生发展的机会与选择。而蒙台梭利呼吁的教育要“追随孩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

参考文献:

〔1〕〔3〕刘晓东.解放儿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12.

〔2〕〔7〕〔10〕〔11〕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49,149,169,166.

篇7

关键词 传统文化;道家思想;教育创新;阻碍;误区

一、引言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厚重的岁月积淀,更是璀璨的文化缩影。五千年的文化熏陶早已渗透于我们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标准。特别是作为文化源头的“儒、道”二家,其影响更为深远和广泛。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其进步性,积极性,也有其阻碍性,消极性。当今社会文化日趋多元,新旧思想交替碰撞,对于传统文化的扭曲与误读也是比比皆是。如何择取符合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内容并非易事。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客观的进行分析、解读。

二、“道家”思想中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因素

通过对道家思想的研读,我们从中总结出三点要素。分别是“道家”天法自然的世界观与创新教育“人治”观念的相悖。道学中“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对于“求新、求异”的否定。以及道家学派所倡导的“绝圣去智”的核心教育思想对于创新教育的一些不利因素。

1.“人治”教育观与“道法自然”世界观的矛盾

“道”,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永恒存在的,揭示着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人治顺应天治。反之便会破坏原有秩序造成危害。在这里“人治”的范围包含的很广泛,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先进技术的提出,也包括一些新思想的提出。教育的理论,方法,技巧的创新也是一种“人治”。从道家角度来看,教育发展自有规律。这正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正是这种思想使得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时候,时刻有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惰性思想。首先我们不否定道家理论的正确性,但是我们必须认清的是我们在遵循这种理论时不能存在歪曲和误解,道家所讲的“无为”是不“妄为”非不“作为”。如果说道家的这种思想体现在而今的教育中。应是对当下这种过度加工,过度雕琢的所谓的“天才计划”的批驳。是对这种现行社会中产生的将教育过程尽可能的缩短,过分强调结果的忽视教育客观规律的病态教育的驳斥。而非是要我们对教育创新“静观其变”“袖手旁观”。

2.对于道家“相生相克”辩证思想的误读

道家认为事物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衍生的,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承,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事物一分为二,相互转化。而最为理想的模式就是一种“守恒”的状态。创新思想的产生必然要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打破原有平衡,增加不稳定因素。二是新思想也有利弊,若是弊大于利我们又该如何处之呢。《道德经》中有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混乱,有忠臣”。老子认为仁义也好,智慧也罢,表面看来似乎有益,但是人们不要忽视了其相反的一面。 众所周知,教育本身是一种成长的过程,传统的模式未必会适应当下的发展。但为何我们在提到改革与创新时,总会出现各种反对之音呢?究其原因,正是这种隐含的辩证思想在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教育活动产生着影响。一方面,教育者担心教育上的改革创新会变革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大环境,甚至忧虑教育创新会使教育的质量下降,甚至还不如不改革之前。

3.“绝圣去智”的“无为”教育思想

“无为”思想反映在教育上主要体现为“绝圣去智”的教育理念。“绝圣去智”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去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认为所谓的“仁义”“道德”都可视为“巧利”是统治者扰民的“有为”是欺骗百姓的冠冕堂皇的“文饰”。更是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根源。而这种“有为”体现在教育上既是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理念的更新,及教育实验的进行。老子历来是抨击“知”的。其认为“知”与“欲”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天下每每大乱,罪在好知”“知者,争之器也”。局势更迭,文化先行。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育,教育和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相互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要通过教育传播,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人思想的不断发展。而思想的发展就会引起时局的动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子是不主张实施教育的。他提出“少学寡欲,绝学无忧”,其做法就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即教育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知常”一个是“无为”。知常指的是要遵循教学规律,这在今天也是为大众所承认和认可的。而“无为”指的是要不给予人为的干涉,最好是要不给予任何的干涉。“绝圣去智”的教育理念在今天来看可以理解为教育无须固定的模式,更不要抽象的理论,教育的规律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在的推动。

三、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信息主导的时代,而创新思想正是知识信息产生的源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以强大的民族创新能力为支撑,才能建设起稳固的知识经济型社会,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地位之重。杨振宁教授曾说:“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而西方却教会了我创新。 ”现在的中国教育正是处于这种知识掌握有余,而创新思想不足的状态。有人说教育改革千头万绪,实施改革必将工程浩大。我认为纵然如此,改革思路若是从文化角度出发也必将有迹可循,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积淀的国家。也只有从根源上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比较彻底的解决因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取文化之精华,弃不利之因素。及时矫正人们对于文化理解的误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未来,民族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中华书局出版社

[2]廖敏.《浅谈道家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大理学院学报6卷3期.2007.03

[3]余秉颐.《方东美对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阐释》.江淮论坛2001.06

篇8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8-0075-01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对于我国人民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下,世界文化呈现出一种大融合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一种有效方法。

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原则

(一)创新性原则

所有文化都具有历史性的特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其与现代社会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在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对于传统文化要做到在批判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二)渗透性原则

当代学生的思想比较独立自由,如果仍旧对其采取灌输式教育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无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认可并继承传统文化。

(三)综合性原则

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成一个整体,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反过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途径

(一)重视课程的融合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抱着应付的态度。教育过程中要重视课程之间的融合,将传统文化带到课堂里去,改变以往仅仅重视专业知识的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最好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必修课,同时也可以设置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丰富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师要通过灵活的手段在传统文化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课堂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思想的重要阵地。

(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开展各类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愿意主动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1.积极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要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板报以及标语等,也可以建设图片展览馆,展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图片,形成一种校园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软环境的建设,可以成立有关传统文化或者是校园文化的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2.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当前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每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学生每天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会对其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高职学院要认清这种形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对校园广播站的建设,每天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故事等;其次要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将学生日常活动的精彩瞬间上传到网站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网站要定期更新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学生在浏览网站时自然而然的接受教育。同时,教师可以在网站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用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三)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

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多年教育经验表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积极沟通,注重家庭教育,平时教育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就业,更要注重培养其行为习惯。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弘扬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家长的言传身教往往会比教师的口头教育更有作用。总之,教师要引导家长与学校一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另外,高职院校要与一些社会机构积极合作,教育部门以及政府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避免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开展社会管理工作时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之,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对学生的思想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在倡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高职学院应该积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思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晶.基于地方文化视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126-128.

篇9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称。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代传承,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在漫长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不断丰富自我,不断完善成熟,在体现了继承性的同时,又体现了创新性,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身内容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政治教育范畴,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

中国传统道德注重气节、操守,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具有这种品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用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大学生的思想;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修养具有着重要影响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有着丰富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修身的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和道德品质,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孔子提出了"内省"的修养方式。只有通过"内省"、"自省"的方式促进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才能达到"齐贤"的人生境界,是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重要载体和资源,是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中具有奠基作用的文化精华。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爱弥尔·涂尔干曾指出: 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相关的白纸之上。高校辅导员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除了要灵活运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使其不但"口服"、更重要的是"心服",【1】才能引导好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修养。

3.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赞扬"人和"的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和"的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逐渐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三、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虽然期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其道德行为与社会道德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表现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许多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自我控制力较差,因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同时,许多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道德防线下降,理想信念缺失,极为容易被"西化"。

第二,依托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其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涵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趋向。它在内容上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契合的。其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承载、传导和濡化功能,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在功能上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契合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功能上的相契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提供了可行性。

四、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实施路径

"当前,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改革就成为时代性的课题,而以爱国主义和整体主义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重大契机"。 【2】 "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文化流传的结晶,将传统文化教育溶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亲切,更加得心应手。"【3】

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就必须从不同角度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路径,才能真正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这是必然选择。

1.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

首先,课堂是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以及选修课的辅助教学作用,有目的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持之以恒地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传统文化进第一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性强、影响持久以及形象、生动的特点,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方式由灌输转为唤醒。各高校可以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际出发,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有的放矢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依托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编写出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现行教材的有力补充。同时应着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的紧密结合。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来诠释理论,在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成果的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另外,可以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发挥传统文化流派繁多的优势,便于大学生挑选。

2.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第二课堂平台建设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深化、拓展和延伸。优秀传统文化进第二课堂,能有效地避免单调、枯燥的教育组织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多样和谐、有张有弛的德育形式中获取最佳的德育效果。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辐射作用和凝聚作用,把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切入点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佳效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4】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以下途径进第二课堂:

第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深入挖掘校园传统文化资源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走出的一条富有特色的道路。对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民族荣誉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党团组织的指导下,社团可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活动,如屈原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自我参与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第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发挥网络德育的重要作用。网络德育是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网络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的特点,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方式。例如建立生动活泼、内容充实丰富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站,开展以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主题的网页设计比赛,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络动画比赛等。

第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到让优秀传统文化进社会实践。依托当地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的体验和认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深刻认识。要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如立足岳阳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屈子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岳阳楼进行爱国主义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在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和行为趋向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大学生的心灵,从而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最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重视抓住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除举办学术讲座以外,还可以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征文活动等。 通过在中国传统节假日中营造文化氛围,进行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历史伦理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节日德育活动。比如春节开展孝亲活动,清明节开展纪念先祖和先烈活动,端午节培养爱国情怀,中秋节培养团圆意识,重阳节敬老爱老。

总之,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对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又要汲取传统的养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在明确德育对象的状况下,深入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要注意把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这一源头活水,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徐兴全.试析发扬传统文化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意义,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112.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44-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缺失,从历史来看,主要是因为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认为中国的贫穷根源是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简单的等同于封建文化,把现代化等同于完全西化,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今天看来,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我们在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为我所用的同时,在主流思想上回归传统文化、并以此建立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分析、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以此来教育青年,就很有必要。

1.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

我们要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发掘出对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正面、适用的精华内容,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和青年现状,中华传统文化中可用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1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蕴含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全国各族人们共同的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传统的国家: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驱避之"。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缔造了许多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而献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爱国精神,同时把爱国情感和爱国信念转化为爱国行动,把青年动员起来、凝聚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1.2重德倾向。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和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认为"德行为先",也留下了很多优秀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很好的资源。《礼记・大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方法主要是内省和慎独。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心灵的省察。对教育者而言要身教示范,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重视德育,而且对个人如何修炼、培养优秀的道德有诸多表述。青年人多多学习这些内容,必然会大有裨益。

1.3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持中守和"等思想,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个人自身的和谐。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提倡"与天为一"。现今的各种生态危机已经给我们人类提供了警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我们必需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而任意的破坏自然,最终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毁灭性的报复。这些现象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教育青年以和谐思想为发展指导,促进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

2.1注重引领,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在学习、体验、运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做法有: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教育体系中,让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学校可以把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有针对性、层次性的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还可以开设专门的介绍传统文化的精品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发挥各门学科的合力作用,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也能广泛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青年能够在学习专业文化的过程中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弘扬民族文化。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带动青年去用心认识,自觉学习,进而引导青年实现自我教育,自觉消化、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2.2多管齐下,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能够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的思想理论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民族精神,形成民族情感和信念,而要想真正的发扬传统文化,更需要的是把理论付之于实践中,在活动中形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气质。

在开发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我们要重视开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可以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组织青年学唱爱国主义歌曲,定期举行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组织青年开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格言、中华经典美文的诵读活动等,让青年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够将民族精神更好的运用到生活中,让人们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将传统理论与现实环境结合起来,从而去粗取精,有针对性的吸收适合人身发展,社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真正的内化与外化的合理超越,促进人们的道德文化品质的发展。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青年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青年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

2.3与时俱进,重视网络新媒体手段。网络被称为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手段的新兴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来广泛的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以有组织的开展青年收看各类电视讲坛,如中央台的百家讲坛,就是讲解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组织青年观看反映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在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时,我们更应该利用好网络这一新型载体,更快更有效地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建立各类"红色网站"、"国学网站",开辟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建立网上课堂。同时,还要建立起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精通传统文化,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占领网络阵地,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的民族精神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课堂、课外、社会氛围等多方面立体打造,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氛围覆盖并影响到全体青年。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当前青年的特点,传播手段上要重视网络工具的应用。惟其如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为青年所接受、吸收,并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6).

篇1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1]这些价值观念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儿女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同时更是民族自信、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的集中反映和代表,并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由于当前时代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造成了社会信息多样化程度日渐加深,从而使不同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因为自身所处环境条件及其发展目标等不同,使得他们在参与事物信息的传播、接受、筛选、分析、处理等过程中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观点和价值评判标准,进而引起多元价值观地出现。又因为当代大学生是极富个性的群体,个性需求的多样化使他们对于外界信息和新鲜事物持有自我思考与主张,但是他们毕竟还处于学习和成长阶段,明辨问题是非的能力和心智有待提高与健全,这就容易造成他们对外在事物表现、社会行为、自身举止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时不可避免地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使其出现思想偏差而引至行为不当,“他们的思想道德面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实践过程中,经得起历史考验,并保留和积淀在古老而高贵的民族血液中的思想品质、价值规范、行为导向、伦理道德等地集中体现,同时又是维系民族在共同生存与发展空间上的精神枢纽和凝聚民族整体共识的向心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并复归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充分汲取其精神养料,从而作为推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质性进展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概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当代作用。

一、修身作用

“修身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在孔子那里被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3]在《周易》中也说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含义是指君子为人处事,要懂得顺应天道规律,拼搏进取,自强刚毅。同时还应当有大地的厚实阔气,心胸宽广博大,要能“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做到这一点,修身是关键。当代大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各种信息和诱惑地纷扰,在生活和学习中易出现情绪焦躁、内心波动、意志薄弱、理想信念易动摇等消极怠慢的反应,这就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从自身出发,做到自我内心的反省慎思,要“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每天的言行习得,用心去感应和体会当中的世态明理,净化心性,提高内在的思想修为,以达到至善至真的心境;另一方面,修身还要求大学生去实践。通过把自我的思想感悟践行到现实中去,经受实践地考验,磨炼其心志,锻造其精神,才能真正地达到内化,并将已有的内化品质通过自身操行外化出去,达到知行合一。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行德育的首要基点,其重要性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说可证。通过修身,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质,培养其高尚的道德修为,塑造崇高的人文精神,使其人格理想化。

二、仁爱作用

“仁”是孔子道德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比如“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注重从人之根本出发,去懂人、爱人、惜人。可以说,孔子“仁爱”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强调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要怀有爱人之心,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在主体意愿自觉许可的基础上建立且实现的良性互动。当代大学生应当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在自爱的基础上,始终秉承着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宽容、尊重友爱、互助共赢等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思想,能够有助于促进他人实现自身价值,并以此作为调节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提升每个人的人生境界和道德境界。可以概括地说,“‘仁’既是一种主体人格修养,又是一种政治道德观;既是一种审美理念,又是一种社会理想。”[4]

三、和谐作用

和谐理念是由孟子最先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延展来的“,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和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5]而和谐一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一重要体现。“以和为贵”、”保合太和”、“和而不同”、“以和天人”等的“和”之思想价值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中,它是事物间差异性的包容,多样性的统一,是对构成事物不同性质的诸多要素在矛盾对立状态中进行相互协调转化、运展补充、衍生合一的新生体。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突出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利于让他们学会仁信待人,厚德载物,和善处世,共同建立起协和友邻的互融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大步发展;第二,在人与自然方面,有利于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天人合一”、“以和天人”的共生思想深入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学会始终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要时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认识自然、效法自然、保护自然、和谐自然。

四、爱国作用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风云变化中以其英雄气节与民族大义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深厚的民族根基,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国忧”、“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等都体现了人们在整体空间意识上对本民族共生共荣存在的强烈认同与国家情怀地热爱。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加以学习领悟爱国主义思想,更应当在新时期下将爱国主义的思想价值付诸实践,从每一个人、每一件小事做起,服务于社会,效忠于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应有之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套庞大而复杂的知识构筑体系,具有稳定性、完备性、延续性的特点,它扎根于较深的民族历史渊源,带有最为深厚的民族道德基础和较高的文化核心价值,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立足现实,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式,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依托,不断推陈出新,弘扬民族精神,能够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发展、创新、繁荣。

作者:陈光存 单位:海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永智.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念,培养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8-53.

[2]许萍,龚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5,1:250-251.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1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思路,拓展视野。而坚持“以文化人”理念,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让大学生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正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视野,它有利于探索出具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筑大学生精神世界,开发创新潜能,塑造美好心灵的动力、导向和保证的作用。

1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

目前诸多高校忽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被弱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的功利式的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除了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外,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外语、计算机的学习,忙于考取各种证明自己就业优势的“证书”,似乎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完善、自我缺点的不断改正等精神追求在他们眼中完全是“无用”的事情。这种学校培养模式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不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了解,传统美德观念淡薄,思想上出现传统文化断层,甚至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存在偏差,追求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给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主要表现为:其一,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滑坡。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淡薄了,缺乏对集体与社会的整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其二,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以个体自我价值实现为核心,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功利思想严重,有的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其三,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不能正确把握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线,如校园中出现的考试作弊,损害盗窃公物的现象,甚至出现犯罪现象。另外,部分大学生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追求生活享受,早把学业抛至脑后,终因成绩不合格或违反校纪而处于退学的边缘。

2 “以文化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视角

2.1 何为“以文化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塑造合格社会公民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基础。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来自《易・贲》的一句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里的“文”与“化”,分别指的是“人文”这一实体及其“化成天下”的功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

2.2 传统文化是“以文化人”的宝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是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财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是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懈动力,使他们摒弃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意识,在成就事业、奉献社会的征程中怀揣创新的冲动和开拓的激情,敢于超越自我、善于拼搏进取,为再振中华雄风再作贡献。“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美德是滋养大学生宽容人格的心灵养分,教育他们增强同学间的亲和力与融合力,避免过激和对抗行为,既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诚相待,言而有信”,观念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人生信条,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慎独内省,见贤思齐”,气度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人生箴言,引导大学生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做一名见贤思齐、慎言笃行、知行合一的大学生[2]。

3 传统文化视野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举措

3.1 物质情境上的传统文化渗透

篇13

[2]新闻网.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4-05-05)[2015-04-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