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11:1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级微观经济学笔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笔者采用高电位笔循经点穴治疗血管性头痛,并对治疗前后颅内血流速度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50例,常规检查血流分析、肝功能、血糖、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或MRI,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按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头面部痛分类诊断标准[1],无先兆偏头痛82例,有先兆偏头痛48例,丛集性头痛2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88例,年龄16~68岁,平均(38.8±5.6)岁,病程0.5~10年,平均(3.5±2.4)年。研究对象治疗前全部接受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报告所示脑血管痉挛,一支或多支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脑血管正常或血流速度减慢者除外。本组患者均在头痛发作期,且为经口服多种止痛药物或用其他方法不能缓解的头痛持续状态。
1.2 头痛的部位和性质
一侧或双侧颞区痛80例,一侧颞区+枕区痛34例,一侧颞区+前额+眼眶痛16例,前额+顶+枕区痛10例,全头痛10例。呈搏动性跳痛130例,胀痛+刺痛+头麻木感20例。
1.3 头痛持续时间
指本次头痛发作开始至本次就诊时间,最短5 d,最长25 d,平均20 d。
1.4 经颅多普勒检测指标
由专业人员操作,分别检查11条主要动脉,以收缩峰流速为指标。双侧大脑前动脉(ACA):40~65 cm/s;双侧大脑中动脉(MCA):50~80 cm/s;颈动脉(ICA):35~55 cm/s;双侧大脑后动脉(PCA):30~50 cm/s;双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32~55 cm/s。
2 治疗方法
采用高电位治疗仪,先嘱患者静坐在高电位治疗垫上10~15 min、输出电压9 000 V;然后用高电位笔循经刺点百会、四神聪、风池(双)、风府、率谷(双)、头维(双)、上星、印堂、太阳(双)、少商(双)、前谷(双)、后溪(双)、二间(双)、三间(双)、合谷(双)、睛明(双)、丝竹空(双)、角孙(双)、大椎、天台、命门等穴,每穴刺点6~10 s,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3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扩血管、降压及各种止痛药物。
3 疗效观察
疗程结束后进行TCD动态观察颅内11条动脉血流的变化。疗效标准:治疗后头痛强度减轻Ⅰ级或Ⅰ级以上甚至消失为有效;治疗后头痛强度无改变为无效。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以P
4 结果
本组150例中,有效138例,无效12例,有效率达92%。疗程结束1周内做TCD检查,11条动脉均存在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见表1。表1 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对15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颅内血流速度的影响(略)
5 讨论
血管性头痛分偏头痛和非偏头痛型两大类,前者是因神经血管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发作性疾病,常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后者有因可查,病因除去头痛即缓解。血管性头痛每次发作均包括颅内血管收缩及颅外血管扩张,颅内血管收缩使脑内血流量减少,引起相应脑组织功能障碍的症状,而颅外血管扩张也可出现头痛。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患者的TCD常表现为脑血管痉挛,即多表现为1支或多支血管的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超过正常范围),而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各项参数均居正常,频普形态正常[3];某些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患者的TCD也可表现为脑供血不足,即多表现为1支或多支血管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减慢(低于正常范围),而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各项参数均正常。有学者认为,血管性头痛发作前期是颅内血管收缩,而发作期可有部分患者出现颅内外血管扩张,导致血流速度降低,出现低流速的多普勒频谱。此类低流速频谱与脑血管痉挛频谱一样,表明了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符合血管性头痛颅内血管的病理变化[4]。
本组15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经TCD检查,大部分表现为脑血管痉挛,而少部分患者表现为脑供血不足。高电位笔循经点穴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加快局部组织细胞内的物质运动,使组织截面温度升高,促进生物膜的弥散。膜电位改变可增强离子胶体的通透性,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变局部的缺血、缺氧状态。其中刺点曲池、风池、大椎等穴,可达到快速宣泄邪热、理气和血、调和阴阳的作用;刺点百会能刺激大脑皮层,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刺点头维、率谷、四神聪可增强脑干网状结构功能,特别是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从而改善脑功能,降低脑血流阻力。刺点穴位还可促进线粒体的呼吸功能,提高氧化还原磷酸化和摄氧能力[5]。本组150例患者经高电位笔循经点穴治疗有效率达92%,治疗后TCD检查显示脑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减慢,接近于TCD正常参考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参考文献】
[1] Olesen J.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headache disorder[J]. Neural Clin,1990,8:793-799.
[2] 张德元,谭海群,伍智红,等.高压电子笔循经点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9):550.
【摘要】 目的 分析并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肠腔静侧侧分流术与对门静脉高压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两组,行联合术74例,行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76例,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联合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97.3%(72/74),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90.9%(60/66)。单纯断流术组1年的生存率为89.5%(68/76),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73.3%(44/60)。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高血压; 肠腔静脉分流术; 门静脉; 离断术
笔者所在医院于2004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加肠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简称为联合术)对74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采用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进行治疗的76例患者的治疗,现将两种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肠腔静脉侧侧分流术联合术组病例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联合术组与单纯断流术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n)
1.2 手术方法
1.2.1 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开腹后进行常规切脾,结扎并切断胃上端三分之一以及贲门上腹段食管最短6 cm 以上的全部血管。操作中要特别重视高位食管支或异位高位食管支的结扎切断,如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的情况,需要行排压式食管胃底浆肌层曲张静脉缝扎手术。
1.2.2 联合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过程同上,立即暴露出肠系膜上腔静脉外科干长度为4 cm,下腔静脉长度6~8 cm,将上、下腔静脉靠近,行侧侧吻台,口径控制约为1.0~1.2 cm之间,最理想的是使其与肠系膜上腔静脉直径接近,如果不能通过拉扰而靠近或肠系膜上腔静脉出现异常时,可借助肠腔静脉“H”架桥术来完成。
2 结果
2.1 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联合术的疗效对比 于术后2周~3个月间实施食管钡餐检查,结果显示术前的联合术组食管静脉曲张者70例,术后完全治愈22例,出现好转36例,无效12例;术前单纯断流组的静脉曲张者66例,完全治愈6例,出现好转34例,无效26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肝性脑病与再出血状况 单纯断流组76例患者共出现12例手术后再出血患者,除了8例表现为少量黑便后通过保守疗法治愈外,余下的4例出现大量呕血,患者拒绝再次手术,继续借助保守治疗仍无效,1周后死亡。肝性脑病共出现6例,4例通过内科治疗并及时控制蛋白摄入量,使病情得以缓解,2例出现肝功能衰竭,最终死亡。联合术组74例患者未发现肝性脑病及再出血现象,无死亡病例。
2.3 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 联合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97.3%(72/74),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90.9%(60/66)。单纯断流组术组1年的生存率为89.5% (68/76),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73.3%(44/60)。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关于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断流术与分流术两大类,其中的断流术通过近些年的临床实践研究,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方面疗效显著[1,2]。该术式能保证门静脉向肝血流,其伤口小、止血率高以及具有较低的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断流治疗消化道出血作用机理是直接破坏门奇侧支,因此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近期止血疗效,但会增高断流术后门静脉的压力,容易引发门静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3]。因此,一般认为断流术后的近期止血效果比不上分流术,但是分流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却较高,所以对分流术式进行改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联合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97.3%(72/74),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90.9%(60/66)。单纯断流组术组1年的生存率为89.5% (68/76),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73.3%(44/60)。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联合术在可以保持充足的门静脉压力及门静脉肝血供的同时,又可以疏通门脉系高血流状态,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再论断流术治疗门脉高血压症并发消失道大出血.实用外科杂志,1980,10(4):195-196.
进入正题喽,我是本组的第一个,小紧张下,毕竟这是我的第一次面试,进去之后又6~7个考官,先是一分钟面试自我介绍,然后是就简历上的面试问题提问,~乱七八糟什么都问,也可能因为我是第一个吧,下面列下面试问题:
1.问了一个获奖经历
2.有什么其他特长
3.最喜欢哪门课?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在实际中应用
4.描述一款熟悉的金融产品
5.中高级宏微观经济学用的是什么课本?
6.指出一门课程的老师,让你描述一下这位老师
7.因为我本科是学会计的,还问了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点
8.简单说一下要素禀赋理论(我半路出家学了国贸)
9.认为自己适合银行那个部门的工作?
10.讲述一件有挫败感的事情
11.因为有家人在银行工作,又问我有报其他银行吗?
其实还有两个面试问题,就是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了~~不好意思
也不用紧张了,我后面的两个同学都没有这么长时间,基本上5~8分钟吧,我们分析了一下,一般都是主考问问题,其他考官不会说太多的,但是,在主考提问了我一个问题后,他出去接电话了,然后其他的考官就开始疯狂提问~~汗~可是让她们抓住机会了~~
一、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
大学一年级新生处于重要的转折期,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定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初步的应用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市场营销专业材料、撰写论文及表达成果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总体认识和未来就业前景的规划,是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专业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市场营销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发展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调查、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商品销售、营销管理以及商务策划领域工作,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市场营销专业导论》基本情况
《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市场营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市场营销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市场营销的学科性质、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及市场营销的分类、特点,并能够合理运用。《市场营销专业导论》是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低年级的入门导入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意识,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领域和职业取向,为专业学习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专业基础。初步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态度上养成良好的市场营销意识,并产生对市场营销领域和学科的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今后专业学习的方向和良好的学习目标,为个人专业的职业发展提供导向。
目前进行的12级市场营销专业共4个班,每班人数平均52人,共209人。该课程32节课,16周,每周1次课,两节课。16节理论16节实训。目前我们有两名老师承担着该课程。每一次上课两位老师共同参与,分主讲和辅助,若是讲座课,每次留出15分钟的时间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实训课程一般6-8人一组,每组自选组长一名,老师进行实训指导,主要要求每组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导论实训指导书》设计实训方案,方案的内容主要是将公司的产品和品牌如何传达给目标顾客。做成一个PPT和WORD文档,进行小组讲解,学生和老师提出问题,该小组成员现场解答,以此为据进行打分,方案设计的分数也就是组长这门课程本学期的成绩,而组员的成绩由组长给出。这样就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结合了起来。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市场营销专业认识教育。国内外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状况;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历史与专业定位;市场营销专业与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及学分安排(培养手段与培养方式);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介绍。
2.市场营销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能力渗透;市场营销专业的深造通道;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式导引。
3.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创新型、应用型教学模式开发设计;体验式、模拟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具体包括:①双向交流教学法。避免教师知识传授过程中“一言堂”,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有对话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本着自由活泼、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其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②自学精讲教学法。把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老师的精讲有机结合,以老师精讲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对于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加强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作好自学笔记,提供自学参考书目,批阅自学心得体会,检查自学效果等。③营销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把营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案例进行剖析,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④模拟营销教学法。把社会活动搬进课堂,在课堂上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充当演员的角色,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营销表演活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以达到掌握营销的本领、技能和方法策略的目的。⑤多媒体教学法。把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如电视录相、幻灯片、电影、多媒体动画等引入课堂教学,通过人机交互系统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领略到真正的市场营销运作过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先进的教学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形式的呆板性和课程的繁琐枯燥问题,使教学活动变得直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不仅给学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和讲授中难以学到的东西,而且也方便了教学,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教学的水准。⑥社会实践教学法。把校内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现场教学的一种方法。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机会从事社会实践,锻炼自己本领。
四、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措施
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师资的匹配不够科学合理,对项目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不便。缺乏有实践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参与进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68-02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原理可以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可以使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即便如此,学生在接触经济学原理这门课后,学习兴趣并不高,教学效果与预期差别太大,学生想学又畏惧它。因此,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摸索与研究形成一套既可行又合理的教学方法。
一、 “想学又畏惧它”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分析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专业课和实训课,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很小。经济学原理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较强的课程,一学期完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教学,并且完整、生动,教师难以完成此项教学任务,学生也不可能完全吸收精髓,只能大体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至于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当前发生的经济社会问题,那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经济学原理教学效果总不尽如人意。
(二)从经济学原理课程自身特点入手分析
众所周知,经济学原理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的课,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包括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由于经济学的理论点环环相扣,前后衔接性较强,一旦掉队后面学习的内容很可能就跟不上。由于课程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对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只要涉及到关于数理逻辑的部分自动就放弃了,导致经济学原理教学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入手分析
由于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 文科学生偏多,他们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大多数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一些案例、当今经济形势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模型等内容时,就觉得很枯燥。个别专业的学生,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开设政治经济学这门课,没有系统地学习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等课程,但经济学原理这门课需要这些领域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借助数学工具尤其是边际分析法时,教师往往先把导数讲明白再讲边际分析法,费时又费力。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原理时不会像对待专业课,一般只是听教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很少有预习且课下翻阅前沿的课外书籍和资料拓展知识面。
(四)从课程的教学模式入手分析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虽然很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但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不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分析当今经济问题,学生没有进行思考,只是死记硬背知识应付考试。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纸上谈兵”,达不到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大学相比,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许多课程都根据所学的理论课程配备实训环节,但是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学中缺乏这一块,整个一学期就是老师在讲理论知识、做习题,要么讲几堂案例分析课,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样的知识的汲取可以说是没有成效的。而且由于课程自身特点的缘故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难度。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效益始终在较低的层面上徘徊。
二、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原理教学质量的思考
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教学质量是授课教师最关注的,学生掌握这门课的精髓并运用于实践中进而提升能力,对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经济学原理课程学习的现状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提高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与整合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和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管理问题能力,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内容不能像本科院校一样全面系统地去安排,必须进行调整和整合。
我对三届学生进行了教学实验,发现教学效果提高不少。调整思路如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践课时占了一定比例,教学时数在40~60学时,在一个学期内要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一并介绍,这就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并成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因此,本课程在教学中,对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要“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思想进行取舍。教学中微观的比重应大一些,在讲授时重点讲经济学基本理论,如经济学的起源、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等,尽量结合一些实例来讲解,淡化理论,重在应用。比如涉及高等数学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论证,要淡化,通过一些案例讲授经济学原理;联系中国国情,力求洋为中用,力求本土化。在授课过程中用的数据、案例应尽可能采用我国的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实证分析,以便于学生学以致用。
(二)结合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经济学原理的体系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相对于高中的课程来说是从未接触的,而且其中涉及大量的概念,原理、理论,初学者往往感到迷茫。因此,需要结合经济学原理的课程特点研究一下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得到以下具有借鉴意义的措施:
1.教学方法中要重视课堂导入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成败。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
经济学原理理论性较强,抽象且枯燥,通过课堂导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节课讲这个内容、跟上节课有什么关系、这节课都讲点啥、能学到什么,那么学生心里会有个方向,思路就能跟上老师。
导入课应力争做到切题、生动,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趣”中学习,在“乐”中求知。
比如,在讲需求理论的时候,可以带学生做个游戏:假如有一台掌上电脑,要调查一下本班的销售状况。先出价5000元,愿意买的同学举一下手,清点人数并通报;把价格降到3000元,买的同学举手,清点人数并通报;现在把它降到1000元,愿意买的举手,并通报。接着问学生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学生自己说出这个规律――需求定理,并且告诉学生,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以此作为开头引入新的内容。结果表明,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觉得经济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就会认真学。
2.讲授过程中理论要联系实际,可以增加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
孔子有句话叫“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要想学好经济学,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经济学理论往往比较抽象,有的时候还需要加以晦涩的定量分析来说明,使学生们望而生畏,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效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定义、理论,用贴近我们生活的一些事件或是更直白的语言来解释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接受。
比如,当我们在讲授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的形成过程时,会用很复杂的图形进行讲解。通过我对三届学生的教学实验发现:用复杂的图形讲解后,由于学生看到图就觉得很复杂,当时就放弃不听了,只有那些坚持听的同学最终明白了形成的过程;而配以简便的图形,把厂商比喻成“狼”通过嗅出“利润”的角度去解释“厂商进出一个行业的行为怎样形成长期均衡”,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听明白,而且有兴趣听下去。
3.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更新,很多老师会倾向于多媒体教学,这种方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但由于经济学原理课程内容的特点,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比如在教学公式推导、曲线的生成等逻辑性较强、内容抽象的课程时,必要的板书是不可或缺的。首先,传统黑板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笔记和教师的讲解节奏上基本是一致的,学生与教师的思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而且教师在板书过程中学生有个思考的过程。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两个角色,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因为老师一面要操作电脑,一面要组织教学,老师关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削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相对会少一些。上课时老师要避免总站在多媒体展台前,不操作机器时要走到学生中去,讲课时眼睛注视学生,用心和学生进行交流,授课的语音不仅要准确,更要抑扬顿挫、做到优美动听,富于感染力。
所以, 对于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我们要取其长补其短。
总的来说,在高职高专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要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扭转“学生想学又学不进去”的现象,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朱学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
当今,微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探索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他认为普通课堂中讲授的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内容可以压缩成60秒内的“知识脉冲”(Know ledgeBurst)作用于学习者,核心知识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主体,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探索进而完成课程材料的学习。国内,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他提出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核心知识点制作成片断化的视频点播资源,有利于师生个性化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相对于常规课来说,微课程是一种微小的课程,它指借助于信息技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将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单元制作成图片、文字、动画、视频、声音并茂的课件模块,用5-10分钟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而开展的简短、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它通常由简短的视频及配套资源构成,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微课作为授课的素材,而学生可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复习等,实现自主学习。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是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
1、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微课是在短少的时间内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因此,微课剪裁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主题,清楚的主线索,在众多的课程内容中,提炼出一个个结构较紧凑的小片段,做成“主题单元学习包”,精炼简洁。
2、资源丰富,情境生动。“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课堂教学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资源,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学习包”,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环境。
3、形式多样,使用灵活。微课通过课程网络小模块,每个模块内容精讲、图像生动,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把抽象理论问题转化为真实具体教学情景的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课程的过程学习,收获开放教育特色课程的学习成果。
4、结构开放,易于更新。“微课”同时具有半结构化框架的开放性优势,其资源要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教师点评等)可以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修改、扩展和生成,实现动态更新。
三、《西方经济学》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劣分析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为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容忽视。一直以来,该课程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教师以口授加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的手段,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当然,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下自有其存在的原因。
1、基础教育模式的沿袭。基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基础地位,该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开始讲授。我国高校学生是在接受了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后通过高考继而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长期以来,前期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深入人心,倘若在学生一进入大学未经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渐进过渡下就突变传统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引致学生的负面情绪、不适或者厌学,继而丧失对本专业甚至整个大学学习的信心。因此,对于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而言,不能在学生一进入大W之后被某一新型教学手段瞬间所取代。
2、传统课堂讲授方式的优点。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交流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进行讲授时,面对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和学生进行人性化交流,教师的一举一动,眼神抑或手势,都能起到暗示、启发学生的作用。在讲台上,教师可以就某一知识点的半讲半问,诱导学生紧跟教师思路,从思考中品味。教师在讲授时会经常有意地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解决思路讲解出来,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的文化修养、学识品味、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又大打折扣。
1、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内容主要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呈现。虽然授课过程中会辅以案例教学,但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涵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理论体系庞大,而对于大多数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宏观部分)的课时数最多也只有104学时,对于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课时安排则更少。通常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而不断赶进度,即时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案例,但通常这些案例只是简单举例而已,并不能带领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也很难通过案例领悟其中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
2、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涉及的基础性知识及重、难点知识较多,而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每节课的内容基本是以章节为划分,每节课上有多个重点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消化,但传统课堂中时间较长,通常一节课90分钟,很多同学已经很难集中精力,加之授课内容冗杂,尤其当涉及公式推导或有关计算的问题,学生有时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从而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更加不佳。
四、MOOC环境下西方经济学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
1、MOOC环境下西方经济学微课程的优势。MOOC环境下的经济学基础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效率、课后学习、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1)微课程是用5-10分钟讲授某个重点或难点,教育学专家指出,学生在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的时间大概也就是十分钟左右。因此,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学生可以在学习时间较短的微课程中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2)微课程资源容量较小、时间较短的特点,因此同学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随时随地运用到课堂内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后,同学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不足通过微课程进行再次学习,查缺补漏,可以和其他同学分享学习经验,作为课堂的有效补充,从而提高了课堂的交互眭。(3)微课程通常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主题开展教学,内容少而精并且更具有针对性,以突出的主题让学习者快速聚焦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有助于同学将重心放在重点、难点的学习上,突破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中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和学习。(4)微课程的使用灵活方便。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移动设备,可以联网)、无限次地观看视频教学内容。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如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经济模型等),学生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观看加深理解,重构知识。(5)从教学方式来看,MOOC背景下的微课程教学可以通过课前观看微课程,做笔记、看教材,课前记录没有看懂的知识点,课堂上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改变以往“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微课程引入《西方经济学》的切入点。(1)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西方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课时长,内容庞杂,教学效果循序渐进。所以,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微课程”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而始终应该以传统的课堂为依托,做“嵌入式”的补充和调剂。《西方经济学》的“微课程”应该控制在课堂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每次课程时间大约为10-15分钟,内容设计上要注意精准控制,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微课程的主题突出、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相关知识点;微课程还要形式多样、结构紧凑、主体鲜明,巧妙的构成某一章节的“主体单位资源包”,能用课堂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内容有机衔接和融合。(2)教学方式的相互补充。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完全突破了传统课堂形式,可借助于多元化的形式活化教学手段,采用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分组讨论、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执行模式。课外,学生可以通过实时课堂或课外在线,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下,独立或合作开展学习,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强化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高、且事半功倍,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MOOC环境下西方经济学微课程的实现条件
(一)良好学风标准的讨论 在进行学风讨论前,首先要分析在学生心中什么是良好的学风,通过表1中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选择“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进度”的比例最多,表明这部分同学更多将学风看作是自己独立学习的习惯,笔者认为学风是个系统工程,能够在学习态度、学习氛围、课堂活动、课外活动、组织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综合表现出来,如迟到早退、旷课情况、课堂纪律、作业情况、考试作弊、学习和学术氛围等方面都可以将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学风体现出来。选择“班级同学间比、学、赶、帮、超,课外活动丰富精彩”的比例仅为30.55%,可见在大部分同学心中并没有将学风看作一种综合的行为风尚,这也折射出本专业学风宣传与建设的迫切性。
(二)本专业学习兴趣的调查 提高学习兴趣是学风建设的关键,每个人都会对其感兴趣的事情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大学会计专业教育要精心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专业和相关课程的认识,做到鼓励直接兴趣,引导间接兴趣,启迪被动兴趣,使学生能够满怀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然而,表2的调查结果却反映,有高达72.93%的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可见当前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虽然有66.17%的同学选择“并不十分喜欢但尽量学好”,但可以想象,这部分同学也只是抱着应试教育和择业的心理,很难保证其能够积极地投入本专业的学习。可见,当前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教育迫切需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这应当作为学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落实。
(三)自身学习态度的评价 学习态度是对学习的一种自我认识,学习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需要有坚韧的自控能力,有了这种自控能力,学生便能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未来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又称Bedfo~委员会)的报告,“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培养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都没有“我要学习”的学习态度,很难想象他会在毕业后能够主动地进行“终生学习”。因此,大学会计本科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认清学习目标(如考证、考研、择业等),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对学生的大学学习、甚至毕业之后的实际工作都是受益匪浅的。根据表3的调查结果,只有15.13%的同学选择“全力以赴,精益求精”、45.39%的同学选择“比较努力,力争上游”,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大学的学习机会不够珍视,对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塑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将这部分同学引导回学习是当前学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课程看法调查
(一)对基础课的态度我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一般采用“3+A+B”模式,“3”指作为培养基础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A”指专业选修课,“B”指可供学生选择的其他选修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三大基础课(外语、数学、计算机)、军事教育和体育等课程;学科基础课是管理学类学科所属各专业都应掌握的学科共同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经济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体现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主干课,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特点,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从表4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多数学生对基础课比较重视,选择“非常重视”的占45.58%,选择“听从学院的安排”占34.01%。重视基础课也是会计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如哈佛大学商学院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的原理,在其毕业时应该可以看懂诸如《科学》、《自然》等这类科学杂志中的科普性质的文章;我国清华大学要求学生要学习物理学导论、物理试验、现代生物导论、大学物理(双语)等较深入的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在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学风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其对基础课程的兴趣,通过课外讲座、模拟实验、校外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其走进科学、了解社会,真正体现应用性本科会计教育“重基础、宽口径”的特点。
(二)对选修课的态度 一个学校的学风状况在学生对待选修课的态度上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在目前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学分制培养模式下,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自由组合空间的选修制度,保证每个学生既要学完规定的基础类必修课,还要学习足够学分的选修课。选修课一般由学生根据自我兴趣、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自由选择,但选修课一般管理相对宽松、学习和考核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如果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话,容易出现课堂纪律差、不交作业、迟到早退、旷课等风气,给学风建设造成负面的影响。表5对学生对待选修课态度的评价进行了统计,从中可以看出,有高达41.72%的同学选择“挣学分”,这也暴露了当前会计专业学风建设中的弱点――学生缺乏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国际上一流大学非常注重学生通过选修课来加强自我主动学习能力的锻炼,如哈佛大学商学院给学生选课以极大的自主性,学生在入学时不需要定专业,可以自由听课,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专业的时间放在第二学年末,即使是选择了会计专业,也基本是选修课,“必修
课”的数量非常少。
三、影响会计专业学风相关因素的看法
独立学院即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依据教育创新而立足的,定位在本科层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高级专门人才为办学动力和目标,介于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都应符合其学院的办学定位。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底子薄、基础差、数学思想欠佳的特点,再加上发展时间较短,教育者一直在探讨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而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实施统一的教学模式必将影响教学效果,难以确保教学质量。因此,我院自2007级开始在全院范围内实施高等数学课程的分层次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根据在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系统介绍我院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实践的经验与认识,并对进一步完善分层次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作了探讨与分析。
1.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1.1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1.1学生方面。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较差,高数的及格率在所有考试科目中常常是较低的,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不高,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害怕数学,厌恶数学,现在更是把高等数学视为“天书”,望而生畏,惧学的心理使得他们学得很吃力、很痛苦。很多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依赖性强,学习的主动性很差,抄作业现象也相当普遍。再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很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只会死记硬背,没有理解定义和定理的真正内涵,无法举一反三,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遇到问题不作思考,就向老师询问。
1.1.2教师方面。多数教师没有注重因材施教,部分教师没有考虑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经常出现教师讲课学生跟不上、吃不消的尴尬局面。很多教师上课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在讲课过程中,习惯采用“概念引用、定理证明、例题讲解,习题演练”的过程,一味灌输,学生则忙于抄写笔记,没有时间独立思考,只是被动接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高等数学与学生专业的结合,不能很好地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1.2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
纵观这一时期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可以说很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了确保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统一的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教学。
2.我院分层次教学取得的成果和教训
2.1教学成果
针对高等数学的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及时组织任课老师进行讨论和总结,并从07级开始实行分层次教学,将大一学生在第二个学期按数学基础不同划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做法为:文理分开单独进行分层次教学;限于师资力量,分别按A级10%、B级80%、C级10%的比例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刀切”、“齐头并进”的做法,对高等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采取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先达到所在层次的目标。经过两年的实践,以上探索与改革是有效的,07、08级学生第二学期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教训
与此同时,在这样的分层次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2.2.1部分A级的学生在以前的班上是佼佼者,分新班之后班级里全是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总担心自己的学习在A班里会拿不上好成绩,感觉学习的压力太大,所以A级的学生中就有小部分学生主动要求调去B级或C级去听课,他们印象中B、C级上课学习的内容肯定比他们的简单得多。
部分B级的学生觉得A级的任课老师肯定比他们的优秀,所以总想去跟着A级学生听课,或者干脆申请去A级学习,这样容易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部分C级的学生认为学校把他们归为“差生”,感觉被放弃了一样,班上就更缺少了积极的因素,他们也就完全放弃了对高等数学的学习。
2.2.2分层次教学打乱了原有的教学班级,来自不同班级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新的高等数学上课班级,并且分层次教学是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任课老师重新安排,因此学生要重新适应新教师的讲课风格,再加上第二学期的课程内容较第一学期的难,一系列原因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去其他班级听课,甚至干脆旷课,这样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大部分学生面对新面孔教师,需要重新适应新教师的讲课风格,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等原因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就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分层次教学使得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他们互相之间不是太熟悉,使得他们之间少了相互督促相互交流的机会,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风的建设。
3.我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3.1滚动式分层次教学的可行性与组织原则。为了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整体有效度,教学组织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滚动式分层次教学模式,它作为传统分层次教学的一种补充,旨在辅助原教学班教学,即在不打乱原自然班的正常教学班基础上,在正常课时之外分层次。具体的实施细节如下。
在每学期教学进行到总学时的30%时进行一次测验,第二次测验调整在期中考试时进行。
根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划分高等数学的知识单元;编写出每一单元的阶段性测验题。测验试题的难度系数以中等教学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制定,目的是考查学生在近一阶段时间内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每一单元编写一道相应的应用趣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根据每一次测验结果,加上学生的平时成绩来进行分层次,基础较好的学生为A级,其人数限定为总学生数的10%左右,给这些学生每周加一次辅导课,其目的之一在于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辅导课介绍一些数学竞赛的知识,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为参加高等数学竞赛及数学建模竞赛打下基础;由于C级学生基础偏差,可以相应开设高等数学基础班,主要目的是给这些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为后继学习做好衔接。
对于两次测验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于进步大的学生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刺激,从而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3.2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滚动式分层次教学模式,可以大大缩小学生在认知层次上的差距,使得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效性有所提高。为了尽可能减小由于分层次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分层次教学的基础上实行滚动式管理。这样的管理一方面满足了对课堂教学的实时监控,增加了对学生的平时教学的组织管理,使得“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各类学生能在相互促进、积极主动的氛围中达到获取知识,共同提高的目的。
4.滚动式分层级教学的检测与评价
自2009年起,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对09级学生实施了高等数学的滚动式分层次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大一学生的期末成绩及格率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达到85%左右,结合现在实际情况,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滚动式分层次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案,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这样的组织方式带来的风险通过实践给出进一步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