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5 11:11: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政治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是各种方法、各种样式,都在竞争、都在开放的大好局面。真正的初中思品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变成“一言堂”,久而久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思品课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习兴趣。而且,当前初中思品教学又面临着课时少、分数低、考试压力大,学生和家长不重视的客观实际。那么,在短短的45分钟内,怎样改变现状,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创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创设最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一种高效课堂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转变思品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并驾驭知识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不同,因此他们各自都有个性差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使教学适应个性需要。
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自主学习、充分展示个性的课堂氛围,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的思想飞起来,思维活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最优化思品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让教学达到高效率的一个主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解读教材,设计高效的教学流程,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思品课的内容多,课时少,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每一环节都要把握好时间,最好能规定时间。
我们可以采用课前5分钟小测。小测内容直接用投影或幻灯展现,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提前发的答题纸上,教师收齐后全部批改,并打上分数或等级。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学生,教师要利用课下时间及时督促。
教师可用幻灯或投影的形式,展示学习目标,要以“目”为单位,即有总的学习目标,和小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习什么,自读课本哪几页,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
还要明确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并学会重点知识做记号。最后,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将如何检测等。教师在设计检测题时,要本着题型多、少而精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包括选择、情境分析、价值判断、案例分析等题型在内的习题,让学生训练,并当堂讲评。测评方式可以采用口头检查,也可采用书面检查的方式,检测后可用当堂抽查批改、小组互批等方式。切忌把巩固训练的内容以作业的形式放到课下让学生去做,那样就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造成问题的积压。
三、课后作业
作业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帮助教师反馈教情和学情,检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品课作业片面强调作业对学生的管理功能,而忽视作业对学生的发展功能,从而导致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思品学科的课后作业要少而精,以复习为主。一课设计一个知识点的作业,或一个单元设计一个综合性的作业,作业要按知识更新的难易程度分为不同层次。这样的作业学生愿做,并且做得好,效率也高。
总之,适合教师本身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才是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不可能是“一枝独秀”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希望今后我们思想品德教师会继续加强本学科的教研活动,并借鉴其他优秀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使我们的思品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白露.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6).
[2]倪燕儿.寻找撬动课堂变革的杠杆――指向“本真”价值的改善初中思品教学的探索[J].浙江教育科学,2011(3).
二、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建设必须着眼学生成长保障功能
教育教学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或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或发挥能力培养功能。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入分析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时干预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筑起“防火墙”》教学中,笔者针对当前青少年法制意识淡漠的状况,专门制作了一部多媒体课件,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青少年面临的一些不良诱惑、犯罪嫌疑人忏悔实录等三个角度,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讯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进行播放,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笔者趁势引导学生对校园内存在的类似不良风气或者迹象进行分析,对这些行为有可能继续发展的后果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对校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盲目讲义气、崇尚暴力等思潮进行了抨击,并指出其思想根源,是缺乏正能量的人生观,是对老师与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是对法律不够敬畏。课内的专题研讨活动让思想教育的深度更深,摆脱了口头说教的尴尬,思想教育的成效更为显著,体现了高效课堂建设的明显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80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育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倡导自主学习、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应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笔者更关注如何将这些新课改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下面就结合经济常识中《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课的教学,谈谈在政治教学设计中笔者践行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依然要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传统教学主要以灌输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而新课改则倡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究式学习。因此,设计《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教学时笔者首先摆正了师生关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其次,充分地研读课标、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将教材从教师手中的“教本”向学生手中的“学本”过渡。最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感悟知识;第二部分是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呢?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探究;二是要有具体的话题,使学生“能”探究(话题太大太空学生无法探究)。为此,必须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上课开始,笔者通过一个小品引导学生进入“家庭剧场――理财篇”。《乡村爱情》中谢永强通过开发荒山种植果树,发家致富了,面对这些钱,他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钱保值增值呢?小品结束了,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一问题情境。由于这一问题贴近生活,很快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问题情境最好能够以一个案例引申出所有的话题,减少思维的无序跨越,进而突出主题。
2.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参与
当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后,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课前,笔者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并明确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职责,主要有组长、中心发言人(每节课的中心发言人应轮流担任)、记录员等等。小组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交流,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当给予引导、点评,以便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汇报讨论结果,争论明辨知识
学生初步自主探究后,每个小组可派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不要否定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而是让他们各抒己见,自由讨论、争辩。如本课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情境“如何去存款和计算存款利息”,学生在自主探究后,就形成了很多不同问题,如在存款开户时没带身份证,计算利息未扣利息税等等。等学生争论基本达成一致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
汇报、辩论过程是将知识点分解后又汇总的过程,是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判断、反思,从而开阔思路。
4.共同交流,归纳知识系统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抓好时机,引导学生思考:请系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顾本节课新学知识,小组合作继续讨论。这时教师巡回指导,加入各组适时点拨。学生通过画树状图、列提纲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对获得知识进一步分析处理的能力。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技能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式和发展”。由此可知,开展思想品德的活动课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此谈一下活动课的中心环节——教学结构设计。
1.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结构设计要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惟一准则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发展”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而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体现这一思想,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更富有意义的设计,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差异,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中,要保留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捕捉、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为不同学力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支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当然,在现实条件下,每个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在教学设计时,还是应该关注这一问题,因为这是求得教学实效并节约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必然要求。
2.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结构设计要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
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有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到活动课贴近社会生活,学生喜欢上。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探索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实践中经常采取小组讨论、演讲辩论、小品相声、视频播放、课堂游戏等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活动课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学生在活动课学习的过程中,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创新的过程,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参与活动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为适应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往往是听教师讲,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被动学习。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要求改变学生的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然而,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扶持,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就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提供空间,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学会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成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的训练基地。
3.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结构设计要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导向
我国传统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授受,学生成了“信息库”,空存着大容量的静态的“知识”,遇到实际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在具体的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从他人的经验(例如对某些事实或现象的介绍资料)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另外,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中,还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完成知识接受的过程,还成为一个蕴含着丰富情感、人生哲理的教育性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87-02
[收稿时间]2013-05-07
[作者简介]王莹莹(198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信息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一、三维目标的具体含义
三维目标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知识与能力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和能力来体现的。过程与方法,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体系改革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体系改革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与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深层次的开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力求达到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大胆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反思、批判和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技能为实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三维目标不是一种目标,更不是三个目标,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依存和支持的关系,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
二、整合现状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缺乏,部分教师对高职教学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到位。一则,由于缺少对三维目标的现实性思考,设计的教学目标脱离教学实际,缺少前后的逻辑层次统一,缺乏对实际教学的导向调节作用。二则,三维目标的整合只流于形式,仅仅将其停留在纸面的陈述上,并没有用于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过程中忽视对目标的关注,教学目标与考试不相关等。三则,顾此失彼,在具体操作上,不能有效地把握好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出现了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忽视过程与方法;或只重视活动,忽视知识与技能的两极化现象。
三、整合策略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整合的前提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室内设计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从三个维度细化课程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目标的细化是指对目标的逐维分解,这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如学习室内空间设计章节时,可以将教学目标按不同维度进行细分。1.知识与技能:(1)说出空间的类型。(2)说明不同类型空间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3)说出空间的处理手法有哪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空间类型和空间设计手法学习,培养学生的室内空间组合能力和空间规划能力、将不同室内空间设计的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2)通过对原始框架图进行空间划分与组织,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使学生认同空间的审美价值——空间使用者的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的相吻合。教学目标的细化不是将三维目标硬性分割开来,而是为了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逻辑层次和相互关系,对三维目标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纵向展开的深度和横向拓展的清晰认识,能指导室内设计教学对三维目标追求的次第提升。此外,室内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
(二)恰当处理课程内容是三维目标整合的关键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资源、载体和中介,为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处理。1.问题性处理。一般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可将室内设计教材上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探究式研究问题,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究式学习。2.情境性处理。要对室内设计课程内容做到情境性处理,可以从设计与生活的联系着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现状,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唤起学生运用所学的室内设计知识去分析项目案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参与方案的讨论。3.活动性处理。室内设计相关教材中有调查活动、制作活动等,这些活动是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珍惜每一个学生活动,精心设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实践,进而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优选教学方法是三维目标整合的推手
立体化“三维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相匹配和有机整合产生合力,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和启发促进,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1.联想体验主导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联想体验,辅助以暗示法,让情感产生共鸣与移情。如学习“室内设计的程序——与客户的洽谈沟通”章节,可让学生扮演客户与设计师,体会沟通在室内设计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联想设计知识匮乏带来的沟通障碍,促使学生学习沟通技巧,克服困难,取得进步;2.诱导启发主导式。师生密切配合,启发诱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激活思维,辅助以讲授法、联想法,进而实现智能与情感的迁移。如在方案设计阶段,当学生思维运转受阻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观念创新、设计材料创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3.小组合作主导式。通过情感传递功能进行课堂教学互动,通过合作使学生各尽所能,学习效果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中可成立项目小组,由企业设计师和教师组成设计总监,对整个项目进行指导、监督、评审。激励学生的设计热情的同时,还组织了有偿设计。
(四)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价是三维目标整合达成的保证
学习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进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的全面评价。评价范围包括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受发展情况的评价历来备受关注,而其他方面的评价不受重视。而只重视知识的单一评价会对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形成沉重打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合理评价才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促成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从室内设计的学习评价的实际来看,存在以下不足:单一性强,综合性、概括性相对较弱;对显性的室内设计知识掌握情况比较易于评价,而对隐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以通过文字描述进行有效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衔接不够;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及时恰当地衡量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应该重点做好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观念转变工作。1.教师积极参加高职课程改革的教研培训活动。教师可以建议所在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做高职课程评价的专题讲座、组织观看高职课程评价的专题录像。这可以使教师在观念、认识上有初步转化。而一些具体操作问题上的疑惑可在教研培训活动中,专门就评价实施的办法和问题进行同行之间的研究讨论,或请教专家,从而获得关于学生室内设计学习评价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办法。2.对学生要积极转化动员。室内设计课程新的评价观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尤其是学习评价直接涉及他们的亲身利益,教师应该在开学的第一课就要对学生做好课改宣传和观念转化工作,告诉学生室内设计课程新的考评内容和办法,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只看重期中期末考试,对平日的学习表现、学习态度、设计应用能力等也会加以重视。这样才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四、意义
通过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利用学生的观察去发现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着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中入境入情,有了初步感受,产生学习兴趣。在突出“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学会创新,并利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为载体,在“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形成的整个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艺术设计学科素质形成与发展。
综上,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就要树立现代的教育教学观,转变师生教学的角色,摒弃陈旧的教与学的方式,培养三维目标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和策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现代教学论的指导下,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将得到有效的整合,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整体素养也将随之得到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汤国平.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6,(9).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97
近几年我们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中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查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中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本文立足浙江,基于课标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法对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与浙教版科学学科的跨学科知识进行整理,提出整合的原则,进而归纳出对上述两个学科的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建议。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科地理知识整合的必要性
1.它是落实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整合的需求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依据本课程标准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应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在教学建议中专门提出要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统筹教学目标的设置,还关照自然地理在科学课程中的内容,有规划地统筹相关内容。
地理知识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层面之多,非其他学科所能及。而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目前浙江在历史与社会和科学两门综合性课程中把地理知识进行了分科教学,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对跨学科地理知识采取的处理方式,生硬地打破了两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得原本立体、连贯的科学知识变成一个个知识片段。其实这两个学科在教学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整合起来,使教学更具有生动性和实效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它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
加强课程整合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的社会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跨学科整合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且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做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对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能尽早地让学生接触跨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是对他们学习生涯一个很好的引导。
3.它是落实新课改“课程整合”理念的需要
加强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加强历史与社会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教育部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及缺乏整合的现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学校能够从实质上落实“课程整合”的理念,因此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中,尝试开展跨学科整合教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课标的学科相关性的统计验证
众所周知,课标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枢纽,不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科教学与检测的指导性文件,是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根本依据,起纲举目张的核心效用。而教科书作为课标实施的载体,课标整合的程度决定了教科书整合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因此,课标整合是该项研究展开的第一步,也是具有决定性指导意义的关键一步。
2011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把历史与社会分为三个主题。其中以地理知识为主的是主题一“生活的时空”。本主题分如下四个专题:专题一,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四,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2011版初中科学学科课程标准中以自然地理为主的是主题二“人类生存的地球”,本主题包括地球、地形和地壳的运动、土壤、地球上的水体、天气与气候五部分内容。在这一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地球空间的环境构成,认识地形、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基于教材的主要相关内容比较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工具。根据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感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同时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便于学生自习、复习和完成作业。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与科学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两门学科中部分相关知识在教材中是以自己的学科特色进行呈现的,如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开发和保护等,两科有交叉,在章节呈现上有所不同,但部分知识相关性非常大,进行整合研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对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科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的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学科知识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与原来政史地分科教学比较,自然地理知识加入了历史与社会和科学学习的内容,其内容注意这两个学科的知识联系,知识的呈现具有综合性、连续性与系统性。历史与社会教师如果能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开展地理问题教学,则能使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也会被教师的博学所吸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借助教研活动或备课活动积极推进学科整合
为进一步关注整个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更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后续性和系统性,开展历史与社会学科和科学学科的联合教研活动很有价值。两个备课组活动同时进行,可避免重复与无效劳动,正确把握各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强调同一知识点在不同阶段的要求,统一文字表达等,及时有效有序地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充分关注初中阶段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3.通过实践教学来合理处理联系密切的知识内容
在七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先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学习到地球仪、经纬线的划分、地图的三要素,如何绘制平面图,地形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天气和气候等知识,同时发现科学学科中有关地理的知识面广泛,为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中的地球及空间科学知识打下了基础。教师教学中要注意这两科在知识讲解中的先后顺序,比如讲地图三要素、经纬线、地形类型等知识都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先讲授,在科学学科中再作拓展教学。
4.开设跨学科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
鉴于我国学校教育现状,课时问题成为在常规课堂当中进行整合教学的最大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实际需要科学选择、认真甄别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技能提升;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省时、高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2015届学生要求进行选课教学,学校可开办选修课、组建地理-科学兴趣小组,开发跨学科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课程可由某一科教师独自讲授,也可由两科任课教师分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跨学科知识的魅力。
总之,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整合教学中一定要基于课标,弄清楚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思考历史与社会学科问题的一个角度,是目前历史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过程中,由于初中学生存在因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完整而不好理解有些内容的情况,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用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办法开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案例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我国教学中的,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很快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和推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革新教育教学方法,既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又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以其真实性、生动性、具体性、启发性、针对性、典型性、系统性、实践性、互动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正在被推广应用于思想政治等大部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从教学目的看,传统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案例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等;从教学载体看,传统教学的教学载体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主要讲述的是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教学载体是精心选择的纸质案例、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的媒体资料;从教学方式看,传统教学方式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内容单方面由教师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往往导致高分低能。案例教学法作为一个有效的载体,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从教学主体性来看,传统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给予学生能力发展发挥的空间。
2.思想政治课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不仅要围绕中考升学的要求,还肩负德育教育任务,这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优秀思想政治教学案例的特征
优秀的教学案例应该有理论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应该有详细的教学提示,有助于教师的使用;案例长短取决于教学时间和教室环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案例还应当叙述明确且生动、真实、有趣,焦点和目的明确,使学生“移情”或“同理”,把枯燥的书本理论内化为思想品德修养。
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
1.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
对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制订教学计划;其次要选择合理案例,尽可能选择符合教学和学生要求的优秀案例、经典案例、激发正能量的案例;再次要根据案例设置问题,问题的设计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数量适中;最后要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课堂活动设计时,“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评价”三个环节必不可少,案例讨论方式设计时,应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学时间分配设计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分清轻重缓急,既不要太死板又不要太随意。
2.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主要包括案例呈现、分组讨论、发言交流和总结提升四个部分。案例呈现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片材料、口头描述、学生表演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在案例呈现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水平,提出问题的方式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勇于发表观点,又要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还要引导学生目标聚焦,不要“跑题”,避免过度概括、过度陈述、过度简化、没有资料支持的结论。在发言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有效控制案例交流的进程,确保围绕主题进行,让针锋相对的观点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适度把握和控制学生讨论的节奏,做到既激烈尖锐,又富有理性和真诚。在总结提升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为主,要善于总结成功经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通过正确的引导、说理等方式让他们自觉接受,使外部的案例信息不断内化为学生的感悟。还要把握好重点与难点,详略得当,提纲挈领,掌握好课堂教学时间。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个体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促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推广与应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案例教学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案例的合理选取与编辑、课堂讨论的方式与方法及教师的总结提升技能与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不论是教师对材料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利用这些身边的材料,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案例设计应贴近学生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参与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带到课堂来分析、讨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增加学习兴趣,课堂上所涉及的政治观点就能通过案例被学生及时掌握和理解,从而转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学生比较关注网络热点名人动态、担忧雾霾天气对健康的影响、义愤日本在问题上的小动作等,都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课堂教学案例。课后亦可以布置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小事,自己动手制作PPT或编排小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更增强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
(二)案例设计应贴近生活原则
政治课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现实生活,选择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是从内容出发设计案例,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否则整堂课就成了“故事课”。选择的案例要求简短,同时又要紧扣教材、教学内容,要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性大、可读性强、能说明问题的现实生活性强的案例走进课堂。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物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观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在领悟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如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关于“关心、亲近、服务社会”内容时,扬州的教师就可以选用“扬州好人”评选中的好人事迹作为案例。这些“扬州好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的同学还见过其中的“好人”,这些好人事迹也大都是最普通的生活事迹,是我们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案例我们老师可以讲述,我们的学生也可以讲述,大家也愿意听,因为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生活。
(三)案例设计应贴近实际原则
很多学生觉得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书上讲的与现实中的往往存在差异,很多同学感到茫然,理解困难。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把道理讲清楚之外,特别要注意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一是要真实的、具体的,有人物、时间、地点,有事件、结果,不是胡编乱造的;二是要具有教育意义的,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多选正面的,少选反面的;三是要紧密联系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问题来进行。如针对诚信教育,最近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的“诚信中学生――徐砺寒”案例就非常好。事情很简单: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生徐砺寒上学途中撞坏私家车后,为车主留下了一张字条致歉,并留下联系方式。他的诚实让车主直呼震惊,事迹经微博发出后转发近万次,感动无数网民。央视、新华网等近百家重点新闻网站纷纷转载【3】。网站专门开设扬州诚信中学生专题,而且“诚信中学生”入百度词条候选“2012感动网络人物”和央视“一周人物”。对这件事我们很多同学都会说:“这有什么,一件小事而已,我遇到这种事,我也会做。”对了,这就是选用这个案例的目的,正是因为这个案例是如此地贴近我们生活,如此符合我们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角色联想,设身处地我们会怎么做,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从中受到最真实的教育,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他们认识了“原来诚信是如此地‘可行’”。
二、 初中政治案例教学的三种典型设计
案例教学设计,既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又要贴近实际,既要传承历史,又要与时俱进。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案例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难易大体相当的案例,要根据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时代特点选用新鲜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典型案例。
1. 经典案例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进行经典案例的设计,是政治课教学发挥德育功能的需要。经典案例是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具有经久不衰的典范意义,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汲取的人类文明成果。例如,国内的雷锋、张海迪、袁隆平,国外的贝多芬、海明威、霍金等人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到乐于助人、身残志坚、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课教材上面这种经典案例最多,因而案例设计时,首先应用好用透书本案例。
2. 鲜活案例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还需考虑到时代性与现实性,选取鲜活的案例,鲜活的案例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就其内容而言,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性示范案例,即将先进人物或先进事例编为案例,进行示范;另一种问题性示范案例,是以问题人物或失误的事例作素材,加以精辟的分析,使学生从反面深入理解有关内容,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如选取各地的“新闻人物”、“道德模范”案例,选取媒体尤其是网络热议的最新案例,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救妞妞事迹,李阳家暴事件的是与非等,这些案例对中学生都具有鲜活的教育意义。
3. 自身案例设计
中学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还得和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心观察或调查,及时发现本校老师和学生的光荣事迹,并迅速、真实地将现实呈现于学生眼前,给学生以最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如本人所在学校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有一个传统的宣传项目“感动田园”,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将师生中“感动的人和事”收集起来在全校进行宣传弘扬。其中那些本校家庭贫困的学生刻苦学习的事迹、课余帮助父母运货卖菜减轻家庭负担的事迹,还有已经毕业出去事业有成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学生事例,会让学生对自己学校,对自己老师充满敬意,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案例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经典案例、鲜活案例、自身案例的灵活交叉使用,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才会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
政治教学;高效课堂;创新模式;学习兴趣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初中政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创新的模式中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深入探究政治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使他们的政治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精心备课,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政治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逐层递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随着教学的改革深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放到教学设计的首位,根据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让他们发挥探究积极性,高效完成所学内容。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还要考虑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时间,做好灵活处理的准备工作,使课堂教学能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通过精心备课,教师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动态生成有了充分预设,能够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学生能随着思维的深入,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政治学习能力。
二、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在高效课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导入环节产生兴趣,才能主动进入到学习和思考状态,主动探究教材中的内容。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认真阅读政治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快速掌握教材内容。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为学生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导入环节,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和探究,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财产属于谁”时,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导入:你能说出自己家庭中的财产变化吗?增加了哪些财产?在和生活实际切实相关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纷纷发言,使课堂教学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他们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理解了哪些财产属于个人所有,哪些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在导入环节的引导下,学生能主动进入到学习状态,高效地探究教材中的知识,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的深入发展,使他们高效地掌握所学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开展。
三、开展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发挥思维的创造性,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政治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开展问题教学,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在分析过程中与已有知识产生思维矛盾,加深他们的分析和探究,最终找出矛盾的联系点,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在他们观看动态课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课件展示了小明的爸爸妈妈对他百依百顺,但是小明却对父母呼来喝去。根据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小明的做法正确吗?说一说如果他应该怎么做,他的角色和责任分别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深思,他们通过教材中的内参考文献:容分析课件中的内容,得出了小明的做法是错误的,明确了小明所处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深刻的掌握了教材内容。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发挥着他们的主动学习作用,积极地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他们思维能力的限制,在分析教材内容时,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启发,使学生能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师引导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积极地深入探究,使课堂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亲近感,敢于和教师进行知识讨论。在积极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更清楚地了解,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高效地完成政治学习任务。
五、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专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收集材料,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政治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选择,把教材内容和社会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如何花自己的零花钱”的讨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零花钱制定一个消费计划。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减少了盲目消费的情况,使他们能合理运用自己的零花钱,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
总之,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在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让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加深他们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能结合政治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李素爱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教学突破;分析研究
一直以来,部分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空间拓展上思维创新不足,视野不够开阔,往往局限于课堂这一空间,结果导致教学工作枯燥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无法有效拓展教学宽广度和提高深刻性。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教师更要重视教学研究,在教学空间突破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政治教学生动味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如何突破课堂制约进行简要分析。
一、初中政治教学应当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
新编苏教版初中政治教材编辑意图非常明显,是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和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到与教学相关的素材,既密切联系了生活,又提高了教学形象性,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例如在《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中,笔者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精挑细选,选择了本地区发生的一起青少年打架斗殴致人重伤的负面案例,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了介绍。两名初中生在宿舍因为一杯开水的矛盾而大打出手,一位学生失手将另一位学生打成重伤,两个家庭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一惨痛案例进行了探讨,从事情的起因,从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这一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经过分析明白了造成这一惨痛后果的根源在于两位学生心中都有着逞强好斗的不正确心理,没有在生活中处处包容谦让,正是这一出悲剧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宽容谦让对人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对整个社会文明的积极意义,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受到了生动的教育。
二、初中政治教学应当结合学生校园学习环境
初中生大多住校,封闭的校园环境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远离父母又正处青春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教师一定要发挥好思想引领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健康成长。因此,政治教学在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校园生活环境和心理特点。例如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升入了中学,他们的学习基础能力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有些学生学习上不如人,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不仅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同样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在《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学中,笔者抛开教材组织教学,首先要求每一位学生讲述自己的特长,作为教学的导入环节。这一环节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经过学生简单的介绍后,大家发现原来我们的身边有着这么多的奇人能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进行引导: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长处,每一个人都是一块闪光的金子,只是闪光地点不同而已。接下来结合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发展,教育学生明白,文化成绩的落后,并不等于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落后,鼓励学生相信自己,以他们的优势长处增强学习与生活的信心。这对于激发学生奋起直追,以良好的心态融入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的疏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初中政治教学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政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广阔的社会天地大有作为,也具有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理念运用于生活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之中。例如,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教学后,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由学生分散或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向自己的邻居、亲戚、朋友了解他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例,另一方面搜集本地区消费者维权成功的一些案例,从中进行经验总结。最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类型、主要现象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成功维权的案例,提出正确维权的方法路径,还形成调研报告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转达。这样的活动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理解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初中政治教学应当发挥校外教育基地作用
政治教学既要着眼于课堂,还要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与多个校外组织建立了密切合作,共同发挥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引导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这些校外基地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做守法公民》教学后,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警示教育基地拘留所,听管教干警讲述遵纪守法的知识,听在押人员现身说法。这样的警示教育活动,完全颠覆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说教的方式,以活生生的案例,以现场的氛围对学生心理产生强烈震撼,让学生在思想深处受到触动,灵魂内心受到教育。许多学生在教育之后纷纷表示,自己一定要改正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纠正自身存在的错误思想,尤其是崇尚暴力、崇尚金钱等不良思潮,在学生中得到了有效遏制。除此之外,文明创建教育基地、法律援助教育基地等不同类型的校外教育基地,也可以对学生的教育发挥作用。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兼顾这些方面,有效提高政治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研究,在抓住课堂主阵地开展教学的同时,要努力整合资源突破课堂教学限制,使其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万古.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J].网络财富. 2010(18)
[2]李淑敏.浅谈初中政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11)
面对当前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广大政治教师应该潜心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有效化解面临的困境,提高政治教学成效。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
1.师生重视程度不足,学习兴趣低下。在一些学校,政治教学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在政治教学整体安排上没有做到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专任教师安排少,许多时候安排其他教师兼任政治教学,将政治教学当作了兼职工作,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与调动。
2.教学研究氛围不浓,教学效率不高。在有些学校,语数外等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学研讨课、观摩课、论文交流等成效显著,但是在政治教学方面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却不多,虽然也在整体教学活动安排上有体现,但是大多时候只是应付了事,没有真正发挥出教研活动的效用。
3.教学资源整合不够,未能形成合力。部分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仅仅着眼于课堂教学45分钟,除此之外,没有对各种与政治教学有关的资源进行整合与有效利用,与学生生活关联度较大的一些资源载体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拓展延伸环节没有得到体现,未形成政治教学的合力。
二、初中政治教学困境的探究分析
1.应试教育影响仍然存在。不可否认,即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较为深入的背景下,应试教育的影子还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影响较大。相对于语数外等学科,政治在中考中占据的分值较小,有些教师认为只要临考前进行突击记忆,多背一些内容就可以解决问题,不需要在政治教学中花费过多的精力,而是更多地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面。
2.教学改革理念有待深入。习惯于老一套教学模式,满足于按照经验开展教学,对政治教学改革前沿第一手信息掌握不及时,尤其是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等方面研究不够,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能够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政治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3.立体教学模式尚未形成。在当前相当比例的学校,政治立体教学模式尚未形成。在校内,对政治课堂教学的延伸环节没有搭建有效的载体,课外兴趣小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学校整体教育活动安排等方面配套水平不高,在校外政治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没有能够在学生教育的资源有效整合方面发挥出最大效应。
三、有效提升政治教学成效的途径
1.强化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在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强化对师生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政治学科的思想认识。在教师层面,要利用教师培训、教育会议等时机,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要树立“学校教育无小事”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政治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积累和引领正确人生理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政治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层面,要强调政治常识是公民正确融入社会的基础条件,政治理念对于思想的正确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学政治就是在学习怎样做人处事,怎样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2.强化教研,改进教学模式。一是要前移政治教学关口。在政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对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具有初步的了解,按照教师的布置搜集好相关学习资料,做好课堂学习的充分准备,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与高效性。二是要增强学生参与程度。教师要将学生的参与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因素,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要将学生预习情况考虑进去,注意搜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具有共性的内容还要吸纳进教学设计。三是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对学生进行重难点的点拨与启发,整个学习活动让学生按照探究思考题进行讨论探究,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学习目标。在自主探究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成果的筛选与甄别,依靠集体的智慧对学习成果进行补充、完善,提高学习成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采用“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案例的层层剖析和集约化运用,能使整节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同课异构”中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比较
下面是在某同课异构中,两位教师对“(粤教版)七年级5.1生命宝贵”的教学设计比较。
教师A:【教学设计】
首先,采用2011年的热点“7・23”动车事故案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和对新课的兴趣。
然后,采用多个生命事故的案例分析,说明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
接着,采用课本“探究园”中的情景体验“生命需要坚强和勇敢”,具体介绍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迹,升华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价值观。
最后,采用“世博会英国种子馆6万粒种子”的新闻,倡导关爱生灵、敬畏生命的理念。
教师B:【教学设计】
首先,多媒体展示“688米・69天・33人”这组数字,让学生猜猜这组数字代表哪一新闻事件?以时事导入,设下悬念,扣人心弦。
接着,播放2010年8月5日智利圣何塞铜矿矿难事故中矿工在井下生活69天的珍贵视频,与学生一起探讨这次智利创造生命奇迹的原因,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悟到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然后,继续播放采访智利获救矿工的视频,自然得出创造生命奇迹还来自于家庭、政府乃至国际社会的支持和鼓舞,让学生感悟到我们要善待他人的生命。
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选一名班级“生命之星”,并配上简短的颁奖词。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感悟、反思、生产。
教师A的教学设计内容全面、详细、新颖、丰富多彩,但从实际的教学操作和效果来看,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呈现给学生,导致他们产生视觉和精神疲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整节课的内容,从而使教学效果锐减。
教师B的教学设计采用“一案到底”的方法,新课引入扣人心弦,新课设计层层深入,引人入胜,结尾余味无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落实了行动,升华了感情,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一案到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对比“同课异构”中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在初中政治课堂中采用“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更能提升教学效果。
1.“一案到底”――逻辑严密,形散神聚
“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优势明显。以上述A、B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A采用了5个教学案例,可谓丰富多彩,但纷繁复杂,难以协调,难以讲透。教师B采用“智利矿难事件”一案到底,逐层辐射全课,设计的问题均与具体情境相关,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清晰简洁,论述严谨,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教学境界。
2.“一案到底”――全盘谋划,事半功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存在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使学生的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都在特定的学习环节中产生,是最好的教育策略。如上述教师B采用的“智利矿难事件”,有效地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持续的新鲜感,能有序、高效地推进课堂生成性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一案到底”――合作探究,多维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参与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如上述教师B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本课的核心,通过分析、探究、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让学生“借题发挥”,展开讨论,激活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生命宝贵,懂得珍爱和善待生命。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情感迁移和知识内化,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了多维发展空间。
4.“一案到底”――精简资源,提高效率
“一案到底”的教学,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提炼,发挥材料的最大效能,从而用足材料。在上述教师B的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并不多,但教师B采用“智利矿难事件”创设情境,并对情境进行深层挖掘。这不仅精简课堂,去除臃肿,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对话和课堂生产,提高了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采用“一案到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高档次的阶梯,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思考与交流,体验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熙龙.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创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柏拉图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将抽象晦涩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富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整个教学效率。
3.多媒体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方便、省时,传达的信息更加严谨准确,扩大课堂信息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范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传授书本外的其他信息时必须通过板书的形式,非常耗时,同时有些教师的字体非常潦草,学生难以准确了解教师传达的信息,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不良影响。相反,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这些缺陷,它以课件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使每堂课涵盖的内容超过原来的一倍以上。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插入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实验也证明,图片、音频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4.多媒体教学具体形象的表达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对于思想政治中浅显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理解,对于一些难点内容,尤其是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部分,不仅教师讲起来头疼,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这就使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但多媒体教学强烈的画面感、话音同步的特性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精力集中,有助于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
5.多媒体教学把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与热点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时代性强,能跨学科、跨地区、跨历史,能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师可以增设课前15分钟时间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每堂课之前,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提前准备一则当天的时事新闻,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分享,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可以鼓励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做适当总结。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活跃课堂氛围。
二、多媒体教学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1.采用多媒体教学时,有些教师完全照着课件念,上课中的“即兴讲授”被“照件宣科”替代,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课堂上情感交流减少,上课缺乏活跃的氛围,学生非常懒散,达不到新课标中要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涵盖的内容太多,信息传达的速度非常快,抑制学生思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一边听教师讲课一边抄写笔记,课堂学习非常忙乱。有的学生为了抄写笔记不听教师讲解,错过了教师对重点和难点的剖析,无法准确理解一些知识点;有的学生只顾着听教师所讲的内容,笔记零零碎碎,不利于后期巩固复习,学习效率和效果大大下降。
三、多媒体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