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篇1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是一直困扰高中教学质量的原因.高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高中数学的教学知识和生活严重的脱节,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不能凭借生活的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也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将社会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培养乐于探究的能力.

2.加强对数学的理解

知识大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生活化数学的时候就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在课堂上主动地联系社会生活,能够加强实践的活动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解决生活实际案例的时候,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要应用于生活.

3.积累生活经验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的经验.教师给出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数学问题,就会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是用数学的思维来进行解决.在课堂上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就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好.在社会中遇到真实情境的时候,可以使用数学积累生活经验.

二、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运用策略

1.明确生活化数学的分类

高中数学其实处处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现实社会的客观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师要找到高中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学习.生活化数学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类,生活经验类.生活经验类的数学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使用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例如,某公司为了实现五百万元的营业目标,要制定一个激励的方案,在利润达到十万的时候,按照原利润进行奖励,并且奖金随着利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奖金总数不能超过5万元,奖金要低于利润的25%.请为公司设计一个奖励的具体模型.第二类,社会常识类.有一些数学知识和社会常识紧密相关的,例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有这样的例题:“使用居民身份证号码来统计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随机抽取一个数,这个数的后三位,就是要调查的对象.请问这样的抽样调查方法是否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高中生一般都是刚开始办理的身份证,对自己的身份证号码特别感兴趣,这样的题型就可以让他们增加数学常识,提高对数学学习的欲望.第三类,问题优化类.高中数学经常会遇到最优解的问题,例如,某宾馆一共有一百个房间让游客居住,每个房间定价是180元的时候全部住满,每增加十元就会有一个空闲房间,游客住房间就需要20元的维修费用,那么房间定价是多少的时候可以获得最大利润?

2.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数学情境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仅仅在高中数学课堂讲课过程中并不能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数学才可以增强社会生活实践能力.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前提,高中数学教师要掌握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的策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安排,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在生活化情境营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性别年龄生长环境、思维差异,尽量地加入生活化和具体化的数学概念,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方法来进行生活化教学,这样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一些情境特别复杂难以说明白的,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之下,来进入到生活化环境当中.

3.在数学问题中进行生活化教学

高中数学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生活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就是引导着学生应用这些规律.因此高中数学教材中经常选择了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实际案例,这样能够突出数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教师对高中教材进行合理的解读,就能够挖掘到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数学思考的问题,增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平面垂直和直线判定性质的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生活情景:“电线杆与地面,旗杆与地面,路灯与地面,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差别?通常在盖房的时候,都会使用铅垂直线,来看一下墙角是否是整齐的,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学生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对平面以及平面垂直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将知识作为出发点,将问题作为引导者,就可以让学生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过渡,降低了数学的抽象性.

篇2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是艺术又高于生活。“注意教学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促使其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新课改给高中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策略来教学就成为高中美术教学新课题。那么,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来进行生活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运用生活化素材和案例来教学

过去,许多教师虽然在美术教学上进行了积极尝试,但是美术教学效果却始终较差的主要原因就是,许多教师将美术教学的内容、形式限制的太死,如美术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举例仅限于大师绘画、经典雕塑等,使得学生一想起美术就想起那些摆在美术馆、博物馆里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改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教育资源来扩展学生学习空间,使课程教学生活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既给高中美术教学指明了新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将美术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积极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美术教学,并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以增加美术教学的可接受性,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如在讲述美术线条、色彩等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大家以自己家餐厅餐桌、餐椅的款式、线条为例,讲述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探讨如何搭配才能优化整体环境。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美术是人们表达情感、记录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来源于生活,也可以为生活所用。美术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美术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其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有所不同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传授上,却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体验,学生的知识获取、处理和使用能力培养也受到影响。要想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中来,根据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实际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要求高中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以生活化情境教学为切入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科融合教学来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在人美版高中美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林、承德避暑山庄和欧洲古典园林的美景,让大家见识一下中外古典园林的代表,并让大家说一下自己去过哪些园林景点,讲述附近公园里面的园林亭台有什么特色等。然后,利用“园林设计”这个问题进行教学情境设定:学校准备在图书馆附近开辟一个小型园林区,请大家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园林设计,并让大家结合学过的诗词给园林命名。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三、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中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生活这个大环境中提炼出来的,没有生活,艺术也就无从谈起。同样,离开生活,美术教育也会成为无本之木。美术教育只有回归生活,运用于生活,才能检验其作用,体现其价值。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来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认识到美术素材、材料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同时指导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和材料去表现现实生活,妆点生活环境。如随着广告设计行业的发展,许多日用品如纸巾、化妆品、饮料、笔记本等产品的外包装设计越来越个性、漂亮。因此,教师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广告招贴和外包装设计等通过多媒体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来,讲述构图和色彩搭配技巧。引导大家注意留意、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美术学习资源,对日常生活中的建筑、家居、广告工艺美术等进行细致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美术体验。然后,鼓励大家将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如让大家根据广告模板,去创作装饰性的平面图案,尝试着去进行产品广告设计。再如,在学习过“民间美术”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身边的闲置物品、废旧材料来制作中国结、香包、灯笼等手工艺品,开展“手工美术创作”课题活动,并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现自己的风格,以帮助学生养成创造学习、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来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高中美术教师要本着学以致用、“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美术资源和生活化教学策略,充分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和实践能力,又快又好地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伟.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3

哲学是一门抽象度很强的学科,它生涩难懂,老师解释了很长时间,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当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可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更正确地运用哲学的基本知识。本人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寻找数学知识与哲学的汇合点,用数学知识理解哲理,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

1.运用数学符号来明确哲学的基本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1.1对内涵不同而文字表述相似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强化它们的区别。《生活与哲学》中的“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运动≠具体的运动形式” 、规律≠联系、质变≠发展、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群众≠劳动群众”等

1.2对具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特点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明确它们的属种关系。《生活与哲学》中的“王守仁的心外无物观点∈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哲学” 、“∈真理” 、规律∈联系等。

1.3对外延和内涵完全一致的两个概念,在教学中可用“=”符号来说明它们在使用时的相互替代性。如“存在=物质”、“思维=意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

1.4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可以用“=、”等符号来深化对哲学理论关系的认识。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讲到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我请同学们试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上述内容中的观点,他们顿时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用“1+1>2” 、 “1+1=2” 、 “1+1

2.用表示集合关系的欧拉图(韦恩图)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交叉关系

政治学科有许多相近的概念,既要从内涵上来理解和区别,又要从外延上来进行比较。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单纯讲述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如果用集合图形来辅助讲解,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政治学科中有许多这样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欧拉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过目不忘。

3.用数学上的直线图或曲线图来反映《生活与哲学》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中有许多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述它们,不仅抽象难懂,而且学生也难记忆。在教学中如果用线段图来描述,能使抽象知识、原理具体化、简单化。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前进性与曲折着性的统一

4、活用“排列组合”

在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中,第二种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在这一教学内容,我让同学玩了一个数学排列组合游戏,同学们在欢笑声中体验到:“摸奖”的快乐,也认识到了因排列顺序不同也会引起质变。[2]

5.活用数学集合“交集”概念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又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加以解释,效果很好。二者关系好似如下关系:

个性:集合A={a,b,c} B={a,b} C={b,c,d}

共性:集合A B C的交集,可另命名为D={b}。

交集D的元素存在于集合A、B、C之中,没有集合A、B、C也就不存在交集D,同样集合A、B、C也不能离开交集中的{b}。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方面,关系的另一方面同样也可以用此方法来讲授。关于集合,是学生在高一年级就已接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述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较其他方法更容易。[3]

以上所提到的数学方法,都是教师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讲解政治理论时能充分活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不断地思考和运用,政治学科的教学就能显现出趣味性、生活性和严谨性,师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定能受益匪浅。

总之,数学知识与哲学知识本来关系密切,如果在哲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数学知识,一定会改善我们的哲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85-01

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多数源于生活。因此,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一、以生活背景为依托

将数学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本质的能力。以生活背景为依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以生活背景为依托,有利于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将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数学经验内化为知识与技能,由点及面,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

如教学“认识图形(一)”时,教师可以拍摄学校建筑或教学设施的照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自己的发现,如教学楼的楼顶是梯形,课桌面是矩形,黑板是矩形。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场景进行图形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图形与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联系,加深对图形的认知,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将学生熟悉的校园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认知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以生活实践为载体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许多抽象的知识可能在课堂上接受了,但是课后很快就会忘记。对此教师可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以生活实践为载体,创造相关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如教学“厘米和米”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先量出各自的身高,然后根据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分组,设计出具有对比性的表格让学生填写。

表格中是学生分组后填写的身高数据,学生在填写时就会发现“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再适当地进行引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问题:你的身高是一米几?以厘米为单位时,又是多少呢?在学生思考与讨论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对“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总结。

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身高为载体,通过知识的迁移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能较快掌握新知“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规律。

三、以生活应用为归属

教学生活化是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生活当中更好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在学生通过模型钟表中了解了“时、分、秒”的关系后,设计下面的表格,让学生从放学起开始计时,计算出表中事项持续的时间,并尝试将时间转化为以小时为单位的形式。

计算事项持续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时、分、秒”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填写表格,学生不仅可以加强自己对时间的计算和换算能力,而且对“时、分、秒”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更加切身的感受。

篇5

数学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激发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客观、有效地创造与教学相契合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自主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教师可借助学生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对教材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感受生活数学。使数学生活化

数学知识散漫遍布于生活中,生活中到处均有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得出数学知识中的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一来,教师有效的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深入浅出的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篇6

职高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认为数学太抽象、太难,缺乏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在职高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用”数学,让他们看到数学在身边的应用。

由于人们需要掌握的不仅是严密的演绎论证和解题技巧、计算和证明等数学知识,更需要那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知识。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因此,如何去“用”数学,已逐渐成了数学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

作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生活,动手实践,亲身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主动、自觉的学习。如在教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不等式的运用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知道指数增长与指数衰减、倍增期与半衰期等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用所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三角函数时,让学生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三角知识在电学知识中的运用。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知道所学的数学知识不仅是解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比比皆是,丰富多彩,学好数学是有用的,它能解决我们生活中许多问题,而要真正学好它,不仅要会记公式会解题,还要与生活相结合。

二、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学数学

职高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科学,对数学学多没有兴趣。而要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就要尽量做到师生融洽,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任何小小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对职高学生学习方法的欠缺,就更需要老师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并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学生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很好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现今社会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好数学的思想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和体会到的思想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如教学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函数的图象。让学生从图形的变化规律,寻找出函数的性质;在教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让学生互相讨论,观察公式之间的变化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了规律,并能较好的运用公式。通过探索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对数学学习也不再那样惧怕了。

三、做好导向教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倾向

篇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职高教育逐渐受到了重视,他们的主要责任即是培养一定的掌握和熟练的专门人才。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而言,职高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在社会立足。然而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一些诸如数学、语文文化课较强的专业在教材上存在着与考试、升华为目标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或者起到推动作用,可以说,学生学习的专业内容真正的实用性很小,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文化专业的积极性。专业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自身整体的竞争力,因此,作为职高教师应不断探究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提升职高数学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职高数学教学中渗透专业性

职业教育数学大纲指出:“数学课程是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并有很强的工具功能……”然而在数学专业教学中,其“专业性”渗透的意识较为薄弱,不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数学专业的专业性所在。鉴于此,笔者采取多元化的形式来渗透专业性,即结合数学专业的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与顺序。一定的专业性渗透能够促使教学目标更完善,同时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带来生机。笔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留有专业渗透的空间,如,在数学教学的导入环节,笔者采取案例教学法,运用数学专业的一些实际或者虚拟场景,提出问题,诱发学生产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在传授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进行,促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如,在学习数学逻辑的“且、或、非”用语时,笔者将其与电气知识中的串联、并联等电路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进行举例。加深学生对数学专业知识的了解,进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实施娱乐教学

数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呈现出单一、枯燥的现象,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很是乏味。尤其职高的学生大都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数学专业的一些知识的学习存在着畏难情绪,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数学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成为职高数学教师所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应实施娱乐教学来激发数学课堂的活力,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来开展娱乐性的教学活动。如,笔者发现职高学生有80%都喜欢音乐、舞蹈等艺术,而音乐、舞蹈与数学之间有着相通性,于是,教师运用这种相通性来开展娱乐教学。即在学习“三角函数”教学内容时,笔者以音乐知识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具体有:以音乐的间歇振动来引导学生了解其发声歌唱时喉咙里出来的声音能够体现正弦函数,声音是通过振动而产生的,其振动的频率会呈现出一个“波浪”,而这个波浪则可以作为数学函数的模型,进而,音调、响度、音长、音色等音乐要素都与正弦函数及其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正的函数的周期性会产生美妙的音乐,这样运用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歌唱实践,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数学专业的实用性为导向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职高数学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之一,学习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等有着推动作用。我们知道,职高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相应的数学专业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教师在数学专业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就必须以数学专业的实用性为导向,以学生将来会从事的职业和岗位为需求,以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准来设计教学计划,尽可能地将数学知识与职业需求相结合来引导他们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以职业教育的特点为基准点,将数学知识中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与实际问题相融合进行教学,加强对职高数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际技能的锻炼,推动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学专业职业的需求,深化职高数学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数学材料。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在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运用到数学知识。可以说数学语言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区域的人际交流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诸如,购买彩票、分析地区、国家的发展规划都需要数学知识中的数据分析。鉴于此,笔者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生活化数学的实践平台,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亲身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认知到数学专业的职业需求,进而朝着这个方向靠拢、努力奋斗。

总而言之,职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作为职高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社会生活实际来构建一定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数学专业的专业性、实用性、娱乐性,同时巩固和锻炼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等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引导学生真实感受数学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最大限度地凸显职高数学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原来的机械记忆到理解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理性思维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上,主要还是通过一些形象地表达呈现来完成。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尽量地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从而能更好地引入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到“轴对称”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轴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先让学生欣赏,如古钱、汽车标志、山水画、剪纸等,通过欣赏让学生感知折叠后重合这一特征,然后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学生便可以抓住折叠重合这一特征掌握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数学原理,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画面,从而总结出更多的轴对称图形,再联系生活,举一反三,进一步强化数学源自于生活,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学习数学的重要经验。

二、强化学生的数学生活体验

有的时候,学生机械记忆了一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点,教师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数学情感体验,有效地巩固数学知识。例如,在讲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学校电动门的伸缩视频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构成电动门结构的四边形有没有什么特殊性,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区别,为什么工人师傅不制作成其它的图形,如“三角形、普通的平行四边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探究、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举出一些运用菱形图案的事例,如“菱形衣架、菱形伸缩玩具”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

篇9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比较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生活场景转换成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认识数字,最终形成数感。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数一数教室窗户上的玻璃有几块?自己衣服上的扣子有几颗?双手上有几个手指?在学生上楼的时候引导他们数一数有几个台阶。通过把生活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在生活中数数的具体情境中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促使数感的初步建立。所以,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数感初步产生。在教学“万以内的数”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些数有具体的感受,可以让他们走出教室,进入到电器商场,了解家用电器的价格,然后再进入教室,对自己的调查和了解数学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和分析,学生对这些数有了初步认识,促进了数感的建立。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能够起到启发学生数学意识的作用,在理解数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最初的数感。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增强数感

数学知识是由抽象的概念和计算构成的,要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习效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增加他们直观的知识体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有效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来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手、眼、脑的和谐合作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数感。例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为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我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大树和米粒的对比,通过巨大的差距,让学生对米和厘米的印象深刻,并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用尺子测一测自己的手指、书本和教室的长等数据,并用正确的单位表示出来。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并对米和厘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增强了他们的数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接触数学,感知数学。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本质,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实现数感的有效发展。

三、加强估算教学,发展数感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估算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的运用估算,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在提高对学生估算教学要求的同时,新教材也把原来选修的估算内容改为必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对估算教学的重视。教师要深刻探究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性的进行估算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积极的探究估算学习过程中,提高估算能力,促进数感的发展。在让学生进行估算知识探究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例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了解估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估算能力,使他们在数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数感。例如,在按身高排队时,让学生真实地体验高一点和矮一点的概念,增强数感。通过实际经验让他们知道一节课大约有多长时间,一本书大概有多少页,从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米等等。估算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人们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经常使用估算。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数学用语,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估算的结果,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对数的感觉。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他们把数学问题放入到实际生活场景中来理解和体会,提高对抽象知识的分析和理解。随着知识的运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他们还可以用敏锐的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有效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先进行估算猜测,这就需要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然后让他们解释猜测的理解,在这个教学中使学生的估算能力不断提高,并掌握了一定的估算策略,有效提高估算的准确性。在估算教学中,把学生的数学意识从课内引申到课外,有利于促进他们养成探究数学的良好习惯,并促使他们的数感获得发展。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数感

篇10

一、加强学生数学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数学,学生身边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

(三)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一种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数学化。

二、加强教师数学素养

(一)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从教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在教学技能、还是在专业知识上。《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等基本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些虽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对数学教师数学能力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具有比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目标更高的能力水平。

(二)要积极倡导数学课外阅读

数学教师具有了较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对一般的数学课外读物都能尝试加以阅读。诸如,张景中院士的《新概念几何》、《数学家的眼光》,李毓佩教授著《奇妙的数王国》,谈祥伯教授等的《数学与文史》、《数学与建筑》、《数学与金融》等。在数学教师中广泛倡导阅读这些数学科普读物,不但可以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明了数学的曲折发展历程,从中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要强化数学教师的解题训练

让数学教师进行解题训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多寡,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在高师阶段,应当系统地、有计划地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纳入师范生技能考核的一个方面,让学生形成一种紧迫感,充分认识到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就是提高就业竞争力,就是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三、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一) 以人为本,精心设计

当我们整体认识,把握教材之后,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而备课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参考教参的前提下,凭借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具有高价值的把握,认真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然后,再广泛参考相关资料;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性完善。

(二)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篇11

一、 精选生活素材,让学生感悟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努力拓展小朋友们认识数学的空间,重视他们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小朋友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高矮”的前一天,可安排学生:“明天数学课上,小朋友们要告诉全班同学,你家里谁最高?谁最矮?同桌相比较,是你高还是他高?”这样学生在课外自然就会去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之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再经过家校沟通、实践体验,让学生经过一个时期的感悟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二、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发现数学

数学思想到处存在于生活现实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自己要买文具、教辅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

把生活中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概念的建立本来是抽象空洞的,然而,由于这些具体的事物经常摆在学生的眼前、身边,学生很快就能熟知并会运用了,这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孩子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走进他们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四、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促进认知发展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65-01

创设问题情境指的是老师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对环境的创造,或者是结合一些具体的场景,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而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加深印象,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法,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应该坚持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序性,老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联想来思考问题,但是,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所以,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从而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不能够盲目地创设情境,这样只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2、启发性原则

数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如果创设的情境不得当,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比较压抑,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也能开阔思路。

3、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但是,数学不论是计算还是推理,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公式,所以,数学是一门规范化的学科,所以,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一定要运用规范的语言,运用准确地数学语言来分析。

二、初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场景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思考数学问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而且,老师在让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运用生活常识,从而学生能够很直接的想到问题的答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老师不要急于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联想生活来自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能让学生巩固学习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测量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将学生带到校园中,让学生测量国旗杆或者校园中树木的高度,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生活中的测量工具,设计出自己的测量方案,然后老师再将学生带回到课堂上,进行课堂讨论,将最合理的方案探究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国徽、蝴蝶等具有美感的图形运用到讲课中,并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抽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生活的实例中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周对阵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老师可以讲解飞机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将飞机设计成周对阵图形有什么优点,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沐浴在问题情境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学习数轴这项内容时,老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在讲台的地面上标出零坐标,分别标出正坐标和负坐标,让学生沿着坐标走动,将生活的情境进行模拟,让学生理解坐标轴的含义,在生活化的学习中,学生不再将数学的学习当作是负担,可以主动地融入到数学的教学中去。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

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声画结合,能够将比较抽象的知识直接以几何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起到营造生活化学习情境的目的。老师可以在讲课之前,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视频,先让学生融入到课堂环境中,让学生沐浴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统计图的选择这部分数学知识时,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折线图和扇形图分别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解地观察那种统计图便于观察,那种统计图可以全面地展示内容,并通过播放生活中运用统计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应该采取有效地措施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实例,便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姚 杰.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J]. 中国校外教育,2013,32:116.

篇13

G623.5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能够以自身学习能力经验,对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运用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将问题解决。这一形式已被提出就很受教育部门的关注,并且也有很多院校正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并且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良好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快的掌握数学知识,而且通过这一形式学生也能够更好理解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特点。

一、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将实际数学教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有形象化特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现今我国教育部门比较注重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以传统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形式对于人们现今社会人才需求已经无法满足了,学生不仅仅掌握书本知识就足够,也要对实际生活中的知识进行掌握,学校要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有效为社会提高高质量、全方面性的人才,所以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是现今教学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可以全方面发展。

二、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将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改变,设计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教学内容

教学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设计良好的情境教学内容,有效将生活内容结合到情境教学中,创建可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我国院校教学中,数学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科目,很多院校都很重视数学教学质量,但是现今教学中主要是以应试教学形式为主,并且教师欠缺良好的教学手段,导致数学教学质量无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要无法有效提升。所以教师一定要将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有效将数学生活化特点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水平,制定良好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根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制定超市的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通过实践演绎让学生可以正确认识人民币,并能够有效运用人民币。教师可以指定几名学生为顾客,在指定几名学生为超市售卖人员,通过商品买卖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人民币。通过这一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提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能激发学生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性,并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整体水平。

(二)对数学教学材料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制定数学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兴趣爱好来制定教学内容,并且数学教学材料的编写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编制,新的课程、案例和习题部分要具有生活化特点,有效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特点实现。但是教材内容却受普适性特点的影响很多教学内容无法让所以地区的学生适应,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教材内容研究好,并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取,在结合生活素材有效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数学教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数学《克与千克》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中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找一些克与千克的物品,比如一瓶饮料、一支牙膏、一桶牛奶、一包糖等物品,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很快理解了克与千克的特点,教师也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找到克与千克的用途,学生们都很e极的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一堂课相对很快就理解了克与千克的运用,并很快找到生活中的克与千克,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提高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有效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良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并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在讲授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找到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用处,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师也可以提出在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哪些好处?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理解和运用进行讲述,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讲述进行指导,让学生正确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力,提高数学教学整体质量。

结束语:

总之,数学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也是离不开数学的,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未来让学生更好的使用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选取正确的教学模式,有效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特点实现,这样可以良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且数学教学生活化也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