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7 10:19: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5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91-02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教材改了之后,课本内容比老教材少了许多,在上课中感觉内容不够讲,无内容可讲。所以,补充一些乡土地理资源,把其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可以充实其教学内容,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挖掘乡土地理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事物或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理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教学内容,必须引用乡土地理事例来阐述说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中有关生态农业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看到农民在都匀开发区种水稻,同时在稻田里养鱼,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混合农业。于是同学们就自觉地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

2.运用乡土地理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问题与当地练习不大,所以学生对教科书中的问题不太感兴趣,即使老师拼命讲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笔者创设情境问题:①假如你是一位钢铁老板想到都匀投资建钢铁厂,你会建在哪里?为什么?②假如你是都匀市长,你觉得都匀应该发展哪些产业呢?为什么?③假如你是都匀市规划局长,你会如何规划都匀市的工业布局呢?为什么?④假如你是一位学者你觉得都匀市保持美好的环境还是大力发展工业?问什么?通过创设一连串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分析后回答,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能力。

3.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选修课本《环境保护》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以《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调查》为课题,开展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有对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的考察,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地质、土壤、气候、水文等地理环境因子进行取样并进行实验分析,找出对植物生长有利的最佳影响因子组合。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学生完全知道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是我国亚热带乃至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在地带性生物气候条件背景下,在喀斯特地貌、石灰土等特殊生境下形成的非地带性植被;是一种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亚热带森林的精粹,在世界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科研价值。特别是在地球上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大多已失去森林植被覆盖的情况下,茂兰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及原始森林的存在,为喀斯特地区珍稀保护动物和地方特有动物生栖繁衍提供了最佳场所,更加明确加大其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该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务实的科学实践精神。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乡土地理资源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固然很好,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乐趣,更能补充其课本知识的不足。但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1.乡土地理资源的引用要有个“度”,不能过多。一节课中引用部分乡土地理资源,补充其课本内容,让课本内容更为充实这是好事。但有时候大量引用乡土资源而挤占了课本内容,在一节课中,讲解的课本内容太少而花很多时间去补充乡土地理资源,这种做法会导致知识点、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难以完成。例如笔者在《人类地域活动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节的教学中,尝试了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根据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来讨论我们黔南州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选线布局,结果一节课中学生都在讨论各种交通运输在黔南州布局的利弊,直到下课都没有一个结果,导致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2.乡土地理资源的运用不能只是“点缀”,流于形式。过多引用乡土地理资源运用一堂地理课堂教学是不妥的,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随便穿插一点乡土地理资源结果又如何呢?我们组的一节公开课中,一位老师在讲授《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时,讲到联系实际谈谈家乡有哪些自然灾害,怎么防治。这位老师自己罗列一些我们当地的主要自然灾害,然后自己把防治措施自言自语了一遍,显然这样的乡土资源引用知识个“点缀”而已,没有实际效果。

3.乡土地理资源的运用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硬扯就等于犯知识错误。乡土地理资源并不是在每堂课中都要运用的,有些章节的内容引用乡土地理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否则会弄巧成拙。例如一位新老师到我校应聘,在讲授《荒漠化的防治》一节内容的公开课时,由于该老师不熟悉黔南的地理情况,在课堂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结合黔南实际,谈谈黔南沙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结果听课老师目瞪口呆,犯了知识性错误,这位老师的应聘结局可想而知了。

总之,乡土地理资源的运用要注意“度”,不能过多,也要注意实际,不能流域形式,更应该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兆颜.对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30).

[2]姜张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有效应用[J].地理教学,2011,(22).

[3]张海莉,刘军伟,邓英达.基于新课标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探讨[J].消费导刊,2007,(10).

篇2

2.乡土史课程资源的运用要适时、适度、有效

中国是文明古国,各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生对身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址、遗迹产生由衷的亲切感、认同感。他们又对自己没听过和了解不深入的乡土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中渗透乡土历史容易产生共鸣。但不合理的运用乡土史会减缓教学进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慎重考虑适合的方式、链接的内容、插入的时机等,要做到言简意赅,不能偏离教学主题,不能显得牵强附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让乡土历史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乡土历史的内容庞杂,可能有些内容在当时的作用值得肯定,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慎重采用,有针对性的认真思考,合理取舍。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资源,并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理性认识家乡的历史。乡土史的运用应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加重学生负担,如果教学任务重,教材中已经讲的非常详细,就没必要画蛇添足。总之,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必须遵循适时、适度、有效的原则,历史教师必须以有效性为目标,始终做到有效优质。

篇3

所谓的乡土教材,是指包括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名胜古迹、文化名人、乡风民俗和当事人口述史等在内的、与学生生活地域密切相关的历史资源,以此为内容的教材最能反映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生存心态和精神内涵,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乡土教材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认识、感受家乡的风俗民情,了解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历史沧桑,曾经拥有的辉煌,更加珍惜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近年来,学科专家和中学教师对乡土教材所独具的优势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也有部分学科专家和中学教师就乡土教材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这对历史教师拓宽知识领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而且对中学历史课堂如何运用乡土教材,升华学生的情感具有指导意义。

一、对乡土教材地位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是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前提

在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缺乏自觉运用乡土教材的意识,对乡土教材的优势不甚了解。观念决定行为,只有对乡土教材的地位及其特点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从事乡土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并具体落实到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教学过程中。为此,首先要充分认识乡土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里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乡土教材。其次,要明确乡土教材在学生情感体验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乡土教材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顺应学生的乡土情怀,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契机,创造条件。以“”中的为例,广东的学生更有可能到虎门直接去感受历史,通过参观池、林则徐纪念馆体、走访他们的祖辈,了解的历史,有利于学生形成“家”“国”一体的情感体验和“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积极主动地运用乡土教材,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

乡土教材是帮助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其存在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已编写装订成册的课本,而是具有多种多样的具象,如地方文献、文物古迹、民谣俗语、当事人口述、风俗习惯等。调查表明,教师在备课时立即选到符合教学主题的乡土教材并非易事,只有广泛地阅读,养成主动、有意识地收集积累乡土教材资源的习惯,才能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观文物古迹、利用网络收索工具、寻访当事人等途径手段,逐步建立个人的乡土教材资源库。

三、研究教材内容,找准学生与乡土教材的情感共鸣点,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突破口

教材具体内容的不同,对乡土教材的素材需求也不相同。如果要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要注意找准学生与乡土教材之间的情感共鸣点。为此,教师要准确选择适切的乡土史资源,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一线教师教学效果的调查,学生的情感是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的,乡土历史人物、身边的古老建筑、有故事的遗存……历史的细节悄然无形,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与点燃,当学生从熟视无睹中忽然有所发现时,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已开始,他们的思想就已激活。

四、根据具体情况,以不同形式呈现乡土教材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路径

用乡土教材促成学生的情感体验,除了选取适当的素材,还应遵循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原则。实践证明,不同的呈现形式能够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需要,交替呈现文字、视频、照片、图表等各类乡土素材,以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研读材料,结合材料研究问题,促成情感体验。如南京教师在讲授“”时,可以以“”纪录片为课堂的导入,让同学们清楚地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他们的家乡都做了什么。这样的历史瞬间必定会刺痛学生的心,更容易引发他们对战争的深度思考。

五、引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乡土教材的开发,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路径

在学生情感体验中,教师是引导者,课堂是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受到重视,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决定了只有在学生亲身走出课堂去看、去观察,即真正成为参与主体时,得到的感受才会更真切、更深刻。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乡土教材的开发,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路径。为此,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走入社区、实地考察、参观展览、凭吊遗迹。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乡土资源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呈现,也无法让学生直接考察与体验。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大课堂。其次,学习年代较近的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访当事人,采集口述资料。学生可利用自己对所在乡镇情况比较熟悉的有利条件,组织专题访谈活动,通过寻访当事人、考察事发现场,形成口述教材,丰富课堂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使用乡土教材,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史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对已发生过历史的情感体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运用乡土教材,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周彬.叩问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江宏.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J].科教文汇,2009,20

篇4

历史是一门跨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学科。但是,在平时历史教学感到费力和乏味,而且对所学知识很难巩固,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以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因素,加强历史兴趣的培养,从历史教育中寻找启迪。

一、激发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意义

在新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文明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化,对世界科技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火的使用,劳动工具的革新,四大发明等都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在15世纪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的发展上始终都位于世界前列。通过学习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渴求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提高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二、历史教学中利用美育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贯穿每一节课中,美育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因素,加强审美教育,“史之所存,美之所存”。

(1)使学生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讲人类产生和发展时,“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人类的实践最先是为了实用而不是美,但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美。如山顶洞人有了装饰品,半坡出土“人面网纹盆”、夏商周“青铜器”、“万里长城”,“唐三彩”、埃及“金字塔”、雅典“卫城”等等。这些实物都给人以美的感受,人类是美的创造者,美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

(2)历史教学的艺术美和欣赏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搜集图片、照片、书法作品,如商代“青铜器”、战国 “编钟”、秦“铜车马、兵马俑”、石窟寺、名画如《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游春图》、书法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等等。让学生从艺术角度去领略艺术美和欣赏美,提高审美的感受。而且把这些文物置于当时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去理解,体会每件艺术珍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感受当时社会发展而产生美感。在欣赏历史文物时,让学生感受欣赏内在美和文物所带有的时代艺术,以便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古典诗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艺术美。在新课标中学历史教材中,不但要求历史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要求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多媒体教学中制作幻灯片,如讲唐“安史之乱”,了解当时社会情况,可引用杜甫“三吏”“三别”;讲到东汉末年的景象,可引用曹操《蒿里行》《薤露》;讲民歌《敕勒歌》,引导想象一望无际的塞北草原,牛羊成群的景象等。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欣赏价值,给学生以美育。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在历史教学课时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应用古典诗歌只能是历史教学的补充手段,其间切忌过多过细。如果应用自然,古典诗歌在历史教学中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利用乡土教材,帮助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新课标中学历史教材中,乡土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适时插入乡土教材,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和亲切感。而且,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把学生对乡土历史的积极情趣迁移到历史教学中,就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情趣性、时效性。

如:在学习“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可以讲述离我们最近的历史遗迹,秦安的大地湾、陕西半坡遗址、临洮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天水“人文始祖”伏羲氏,也可用图片秦俑、半坡遗址图等。如讲史,可以去通渭榜罗纪念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历史。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强化时代效应,掌握时代特色,升华时代特征。因而乡土教材,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用以辅助历史教学,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使用乡土教材要处理好主次关系,不能过多地使用乡土教材,从而动摇统编教材的主导地位。

四、通过组织探究学习和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课中的探究课和活动课,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有重大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55-01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历史的综合,各地区、各民族在历史上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长河中的支流,与祖国历史血肉相连。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历史名人的事迹令我们自豪,乡土历史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生动教材。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运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已成为众多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是对中学历史课本有益的补充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对学生来讲都是比较陌生的,这会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就是一些学生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课本上所讲的历史事件离人们现在的生活太遥远,从而感到枯燥无味;同时,某些历史教师为了教学质量的评比,大搞题海战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使本来鲜活的历史面目全非,味同嚼蜡。所以一些学生说:本来很喜欢历史,但不愿上历史课,最厌恶历史考试。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基层历史教师的反思。于是从教伊始,笔者就努力探索多种形式,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地方历史知识,则可缩短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距离。因为地方历史是学生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闻却又不甚清楚,而又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学习家乡的历史,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因为它接触的是来自本地的、身边的历史,直观性强。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借助于地方史,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地方史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迁移到历史学科中去。乡土历史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麻栗坡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于是,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课本内容,有目的地给学生穿插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实践证明,收效较好。

2.乡土历史是中学历史活动课实施的重要场所

历史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课件、教具等虚拟情景的欠缺,还发挥了任何资料和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乡土历史以其资源的丰厚和实践方便的优势,决定了它在历史活动课中的地位。麻栗坡是祖国的一颗明珠,全县拥有许多文物保护单位,比如小河洞遗址、大王岩崖画,老山战争遗址、新寨的彝族干栏式民居、民族英雄项崇周的坟墓等这些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为乡土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搜集、介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说家乡、话历史"的故事会,帮助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这样有效推动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使师生之间的知识得到交流、提高。

3.乡土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3.1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乡土历史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变化,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而家乡历史又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3.2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不论大小,在历史上都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由于篇幅所限,历史教科书不可能把每一民族的历史都详尽地写出来。而乡土历史教学却有条件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参观民居等多种教学形式,介绍本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由来,讲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的历史,介绍为促进民族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各族人民、珍视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3.3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治传统历史教学中缺乏民主气氛和弊端,激活教学主体,使教与学更加和谐、融洽,从而建立多向沟通的教学机制。

3.4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养成。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5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

3.6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到的乡土历史知识,为家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如围绕家乡的"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

4.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通过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地影响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了搞好乡土史教学,几年来,笔者跑遍了县内几乎全部的文化遗址,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积累了许多史料,经整理后再向学生讲授,不但履行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了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

总之,乡土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应当利用好乡土历史对学生进行好教学,并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中学历史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推卸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陈相武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篇6

2.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文化意识培养

2.1着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实施中,开展多元历史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在于关注学生思维训练过程,要求学生将其思维能力当作工具,汲取广博的历史知识,针对各类型文化冲突得以有效处理。一般来说,多元历史文化教学中应处理的相关问题相对较为复杂,为此可运用批判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分析问题;且历史性问题多具正义敏感性,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需秉承客观城市、理性开放的思维态度。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可运用辩论形式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譬如说涉及世界观跟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基本冲突,该类型问题具备有较强的辩证性,教师引导学生经过一系列辩论,则能够促进各个学生个体不同价值观的相互交流了解,可见,辩论是学生理解认识冲突及价值冲突最为理性的根本方式。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批判态度及批判能力的协调发展,切忌使学生的批判能力演变成为否定自我批判态度的工具。

2.2挖掘历史资源优化实施多元化教学在教学中,基于文化多样性前提,学生应努力学会针对自身文化实施客观评价,并能够接纳理解其他文化,形成多元化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实现对学生多元化意识的培养,应注重两方面主要内容,第一,强化培养学生文化自尊意识,文化自尊教育指的是通过开展跟历史可能内容对应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民族传统教育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历史文化丰富性,与此同时,实施学生民族、性别以及种族、个性文化等方面的尊严教育,强化提升学生自尊心及自信心;第二,优化培养学生针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意识,通过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学生面向世界的多元化教育,使得其能够充分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能够给予各类文化更多尊重。每种文化所拥有的认知特征是不尽相同的,为此不可针对各类文化实施价值观及风俗的优劣对比。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帮助学生了解本族文化实际内容及根基,并给予多元化文化更多尊重,能够积极认同文化之间所存在差异,在其中找出并认知文化依存性及共同性。由此可见,高中历史多元化教育的实施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可理解欣赏各类文化,其追求的关键教学目标为理解及和谐两项重要内容。

2.3有效运用借鉴手段进行历史教学活动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能够借鉴教育学者给出的观点采择或者是历史移情等模式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在实际教学进程当中,努力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并将相关事件放入至所营造的情境中,针对其行为行动进行观察,详细解释分析情境中的事件。当学生意识到事件及任务处于特定背景时,其自然会明白不可使用现有标准针对过去事件进行评价,同时不可运用自身经济、文化以及政治、文化、价值观、道德观来完成历史人物事件评价。要求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以此针对跨文化交往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使得学生能够站在别人立场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尊重跟自身文化存在差异的群体,真正尊重多样性文化,消除误解偏见。

2.4实施民俗教学强化乡土史教育纵观我国现今教育现状可知,农村教育本色逐渐丧失,农村文化教育被堵在多元文化教育大门之外。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多年来我国一直实施的学模式,地域性及多民族性被忽视,加之教育资源严重分布不均的情况,造成各地教育质量所存在差距愈发变大;教学活动多以城市取向作为标准,农村实际情况常常被忽略。农村学生常常会在自身所处的农村环境中努力学习来自于城市生活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当其逐步认同接受城市价值取向之后,则会对农村文化及生活方式产生排斥心里,长久下来,农村文化渐减流失。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状态,高中历史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强化乡土史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来自乡土文化熏陶,使农村学生能够认同接纳所属群体文化,找到归属感,为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开展乡土史教学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篇7

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稗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结合乡土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为我们打开了历史教育的新天地,面对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开展乡土历史的教学将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有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子。这些乡土历史教育资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许许多多的资料散见在有关的文史资料,学生也有条件收集到。但是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资料进行整合开发,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去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内涵,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上不至于成为空谈,也才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但长期以来乡土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乡土历史教学现状

1、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制约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上,在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些教师也已经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进了乡土历史的某些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我们的历史教师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敢深入下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乡土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2、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使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效果

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在我国历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学时间约8课时,在教学中,这些课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结合中国历史教材的有关内容,穿插使用。乡土历史教学缘何在学校遭遇“寒流”?是否将乡土历史教学纳入升学考试及分值比重加大才会让它热起来?我觉得关键要认识到这方面的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要让它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既要做好教材、学科建设,又要开发丰富生动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多地认识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从而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

3、历史教师学识不足制约了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

我们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乡土史,只是凭个人兴趣,对其作简单了解。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在编好乡土史教材的同时,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好当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开发乡土史教学资源的途径

1、搜集整理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范畴。历史教科书是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除此以外,乡土教材、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甚至包括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2、走近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于历史教育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实物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表现表现形态多样,既有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有为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历史教具等。

3、建立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也包括保证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

篇8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47-02[ZW(N]

[作者简介]孙佳乐(1985―),男,江苏张家港人,硕士,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乡土资源指学生家乡的一切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即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风俗习惯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进乡土资源,有利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家乡情感,开拓学生视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传统历史教学过于侧重教材,忽略乡土资源的引进,历史课堂略显沉闷。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开拓教学思路,让乡土资源助力历史课堂教学。

一、穿插乡土资源,引活历史课堂

从目前来看,大多历史教学以教材为本,很少穿插其他内容。历史学科本身很枯燥,如果教师不注重运用鲜活的学习资源,那么历史课堂会更显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没有学习激情。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穿插乡土资源,以鲜活的乡土资源激活初中历史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教师课前搜集了当地各种各样的粮票、布票、肉票、米票等,利用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实物增强学生的认识。看到这些票以后,学生产生了很多疑问:“老师,这些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布票是用来换布的吗?不用钱直接交易吗?”……学生七嘴八舌,很快历史课堂活跃起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只是微笑,引导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紧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改革开放前人们利用这些票换购的情景,以此向人们展示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课堂教学结束后,为了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些实实在在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资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当地老人的生活,引导学生向他们咨询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的事情,并做好记录。如果条件允许,学生还可以搜集这些票,并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通过穿插乡土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起来,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引进乡土资源,激发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改的重点。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将历史学习与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利用乡土资源,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教师以学生家乡为研究对象,设计灵活开放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家史。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小组学生可以研究家谱、家庭收入、饮食、服饰、发型、住房等(符合家史的研究内容即可)。

2.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家乡名字的由来、变迁故事、家乡经济发展变化、人口变化等。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建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家乡,采访家乡老人、村委等,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查阅互联网资源、书籍等。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得出与探究主题相关的信息,形成报告,小组派代表展示。这样,历史课堂就变得生动有趣,更具乡土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了。

三、开展参观活动,深化学习体验[HT]

每个地方的历史遗迹、故居、纪念馆等,都是活生生的历史乡土资源,可以为教师所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与学生一起学习相关历史内容,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了优化参观效果,教师还可以在带领学生参观时,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历史学习更加有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西的鉴真东渡纪念馆,让学生想象当时高僧鉴真东渡时的情景。通过参观一幅幅历史图片,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鉴真大师的风范,感受到了他博爱、和平、开拓、开放的思想和精神。

[HTH]四、设计多元活动,弘扬乡土文化[HT]

文化需要传承,但是传承的前提是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因此,在引进乡土资源时,教师可以设计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乡土文化。例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八年级《中华民族》这一章后,教师设计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调查,并写出调查日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日本侵华时,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每个地方都有抗日传奇故事,都有为抗日而牺牲的烈士。教师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家乡,调查家乡中的老人,向他们询问家乡有关抗日的故事、人物等,并记录下来,写成抗日调查日记。这样的历史活动让历史学习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充满兴趣。调查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历史舞台剧表演活动,引导学生将当地某位抗日英雄的事迹表演出来,从而深刻体会当时的场景。当然,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铭记历史,学习文化知识,努力充实自我,将来为祖国效力,使其不再受别国侵略。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校所在地,挖掘本土的历史学习资源,如学校所在地的手工业、工业的发展史及历史遗迹等,并以历史小报形式弘扬这些乡土文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总之,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资源。教师要结合历史教材,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将这些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精彩而高效的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篇9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2600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课程资源。

二、实施的具体过程

1.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和时序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差距,而乡土史则或多或少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联系。学生在对熟悉的人和事的探究中既可以使他们在教学中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让他们在此过程中体会祖辈通过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寻找到文化认同感,增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生本教育”的思想。在具体实践中,为确保课程开展得有效性,我们明确了具体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初中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当前的初中教学鉴于升学的压力,课堂教学中乡土史很少涉及,即使偶尔出现也只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料。兴趣小组课的开展无疑为我们开发乡土历史资源、拓展历史教学空间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努力探索、发掘出本地区丰富而精彩的乡土资源,作为国家课程的自然延伸,与教科书相得益彰。

2.通过不同形式开发、整合乡土历史资源,在活动中达成三维目标。

乡土史没有固定的教材,所以,我们明确了此次主题为《穿越金陵》,并且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活动结构,增加和突出学生活动环节,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探究合作和讨论交流等交往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触摸、再现、体味历史,从而了解历史知识之间的时序性和空间性联系,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此次调查的主题是“南京城的历史沿革”,梳理出南京城的历史:文明起源――约30万年前的汤山猿人;建城――春秋时期的吴越在此最早建立的冶城、越城;建都――公元229年,孙吴定都建业,后六朝定都于此(建康),继而南唐、明朝、、中华民国也选择定都在这里。

三、收获和反思

篇10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加强,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认真贯彻和落实减负增效的教学改革目标,注重情感教育手段的合理应用,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在相对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下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彻底转变传统历史教学中侧重知识教育而淡化情感教育的弊端,促进学生德育素质和历史知识素质的同步提高。

一、当前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相对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和家长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家长和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地位不够重视。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学习理科,觉得历史课程的学习就是记诵历史知识,选择学习历史的文科生也无非是作为高考的“敲门砖”,被很多家长和学生称之为“表面知识”或“花架子”,所以没有真正认识到历史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的价值,也就很难发挥出情感教育在历史课堂上的优势。

(二)历史传统授课模式的弊端

在目前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主要还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意识不强,加上以高考为导向的历史教学追求的还是正确答案、标准答案,强调的还是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记诵,不太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情感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思想体会和情感升华则是很少关注。同时,有的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没有实现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这也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保持和情感教育素质的提升。

(三)文理分科的缺陷以及授课课时安排上的不足

通常情况下,高中历史一周会安排2-3节课,高二文科的课时安排会多一些。这样的课时安排导致高中历史课程的授课安排十分紧凑,很多教师在对重点知识、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后,能够开展情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就非常有限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和主动体验的机会也非常少。这与高中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积极的情感教育观念

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加强,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从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过程、教育手段以及评价策略等方面入手,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新一轮的历史课改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历史课程中的精神财富,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感,关注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二)合理运用现代教具,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板书式的教授,则很难对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进行直观地体现。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借助历史图片、影视媒体等信息化教育资源,对历史课堂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直观、形象地展示,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历史情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挖掘乡土历史资源,营造情感教育情意

乡土教学是近年来才提倡的一种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却也容易被历史教师所忽视。对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打破历史教材的教学限制,通过乡土教育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印象,深化历史教育意义;将全国历史与地方历史紧密结合,课堂教育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进一步塑造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者历史遗迹,和学生讲述当地普通人的历史事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并愿意为家乡做贡献的积极情感。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以身作则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对高中历史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大有裨益。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个人教学示范作用,向学生表达和渗透个人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允许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特情感素质,让学生做历史课堂的主人,充分激发出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多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环境下实现个人情感素质的健康发展。

结语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加强情感教育的投入,借助历史课程中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制定更加科学的情感教育策略,实现对高中生情感发展的全面关注和有力促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苏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03) .

篇11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课程资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越发重视课程资源发掘和利用这一新课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首次将历史科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明确地提出来。因此,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如何推行、如何开发和利用,是首要问题。

一、历史课程资源发掘和利用在我国高中教学中的现状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中,老师只在乎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每天只是叫学生看书、背书,说背好知识点就能在考试中拿高分,并不在乎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因此,我国高中教育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总体来说较为落后。

但是受新课改的影响,我国对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投入和重视相对加大。比如,近几年课程教学中,已经将历史遗迹、历史影像资料、历史文献及博物馆等作为历史课程资源运用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因此,我国历史教学已经不再只利用历史教材进行教学了,并且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

二、历史课程资源发掘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历史教材资源

历史教材是高中教学中学生学习接触最多的,因此它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按照课程标准,让学生对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一个总体认识,学校要组织老师认真学习并用好历史教材,让学生完全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

2.重视学生课程资源

由于新课改一直提倡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对历史课程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学习中,学生也是课程资源之一,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历史老师在平时教学课堂中应多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实践,激发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科学合理地利用历史网络课程资源

历史网络课程资源包括历史专业网站与非历史专业网站,网站上有丰富的历史主题及与之有关的各种历史资料等。网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网络上充足的信息使自己的视野及思维更开阔,让学生查资料更有效、更快速;模拟功能一直是网络的一大优点,因此,可以利用模拟功能为学生提供模拟场景和操作平台,让学生在历史情境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的历史事件;老师可以将历史事件制作成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促进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4.重视利用历史老师人力课程资源

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平日学习中,学生可以合理利用历史老师广博的背景知识和专业的学科知识。历史老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在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将教师资源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以便更好地利用教师课程资源带动其他课程资源优化发展。

5.合理发掘利用乡土文物古迹的课程资源

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当地地域文化特点的人文古迹及景点就是乡土文物古迹课程资源。历史课程教学中,乡土文物古迹课程资源是兼具现实和历史双重影响的天然传承历史史实和知识的最佳媒体。因为它是经过无数年历史形成并遗留下来的,现在就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双手触摸学习其中留存的具有历史气息的古代文化知识。因此,老师在历史教学课程实施及课程目标制定中,应着重发掘和利用那些存在于我们生活周边的乡土史实资源,让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仅仅来自于课本,从而促进学生加深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直观感知。

6.合理发掘和利用家庭中的历史课程资源

由于家庭是社会的一个构成部分,就像人有细胞一样,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学生从出生开始,家庭就对其学习有重要影响,他们学习的大多经验都是来源于家庭的,因此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宝贵的课程资源。每个家庭都有不同历史故事,学生可以通过看照片,或家里老人亲自讲述等方式,了解家庭由来与发展,对社会历史变迁有一定了解。充分并合理地发掘和利用家庭历史课程资源,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认识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新课改的作用下,将有力促进历史教学质量提高。

结语

课程资源作为新课改中一项全新的实践活动,它的发掘和利用远远不止上面陈述的几个途径,因此,教学历史课程时,历史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多开发课程资源利用途径,从行动上将课程资源落到实处,避免教学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聂佳辉,陈成聪.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考试周刊,2007,28:146-147.

篇12

一、利用“乡土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从事历史教学中我发现,由于现行的历史教材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较少兼顾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虽然我省也编写了《安徽历史》这本乡土教材,但是涉及我市、我县也较少,而且这本教材基本上到九年级中考前才使用,教师只是依据考纲考点进行勾画、识记,对考试以外的内容很少关注。初中学生年龄小,主动性不强,对历史学科不能系统地学习,本身对乡土史了解得也非常少,再加上教材编写抽象和一线专业历史教师少,多为兼职,所以历史教学只是课堂读读、课件放放、课下背背。因此,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慢慢地,学生就不喜欢历史课,这也是多年来我们农村学校为什么历史学科中考成绩提高不上去的主要原因。但当我在教学活动中谈到与本地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学生总是群情激昂,甚至有时还争论不休。于是,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把课程知识与学生的家乡史相结合,帮助学生沟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家乡史的亲切感去领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被动式的“填鸭”教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历史”,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刻板无味的文字历史变成鲜活生动的历史,拓展教科书的外延。例如,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文化勃兴”教学中,我这样导入教学:“同学们,知道我们县为什么叫无为县吗?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因为学生都知道县名,但是来历和缘由未必清楚,于是我便从无为历史、历史故事入手,告诉学生无为始建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无为而治”源自道家思想,进而引入本课教学。以后我在课堂教学中,但凡能与无为历史相联系的内容,我总要简短地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通过将乡土教学应用常态化,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后回味起来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特色亮点。

二、把握历史名人和事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重要的社会功能,关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地进行人性和爱心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历史学科的丰富史料,挖掘教材的人文教育素材,特别是历史人物教育,要让历史名人的成就、精神激励学生,让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感悟,进而升华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作风。

无为是历史名人的故里,这里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历史上北宋书画名家米芾曾任无为知军三载,后诞生了台湾开山之祖陈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蔺,哲学家吴廷翰等诸多名人贤达,现代涌现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擂鼓诗人田间等仁人志士,当代有位列胡润富豪榜的王传福、吕向阳等商界精英。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还在家乡留下诸多不可复制的历史胎记和现实外延,他们也成为我们这座小小县城的旗帜和象征。在课堂教学增加历史名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这一段历史时,因为学生本身对了解不多,兴趣也不高,当我告诉他们在这里也有无为人的身影时,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都非常激动地问是谁。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讲述了无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澜将军的历史:“1939年12月,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军第5师团激烈鏖战,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赢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1942年3月,戴安澜率200师西出云南,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途中,不慎中弹负伤,至5月26日逝世,享年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戴安澜将军在写给妻子的遗书中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亲自书写挽联: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与身边的历史人物亲密联系,更能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爱我中华、爱我无为的真挚情感,也有利于形成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历史经验所学到的人文情怀,则永远沉淀于学生的记忆深处,指导学生以后的社会活动,甚至决定学生的未来。当然,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也尝试组织学生建立历史名人小档案、制作历史名人明信片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培养学生学史的能力

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利用一定的课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课堂传授知识与乡土历史相结合,通过活动课的一部分安排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历史总结和运用。我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为历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堂内外我积极组织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整合历史资源,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完成归纳和整理,以培养学生合作、主动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的内容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改革开放35年之无为”为主题的活动展示课。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分工,制定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的家乡进行调查收集,然后将收集好的资料分类归纳,后以手抄报、黑板报等方式进行展示。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纷纷采用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访历史遗址等各种方式、途径来追录家乡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的发展、家乡的变化,进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成就有较为清晰的历史认同。

无为有著名的板鸭、剔黑纱灯、鱼灯这样众多的文化遗产,还有著名的三公山、竹丝湖、泊山洞、黄金塔等诸多自然人文景观。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有责任、有义务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跳出教材的限制,充分发挥乡土资源在历史学科中的教育价值,在乡土中认知历史,在历史中感受乡土,以满足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让历史课不再枯燥无味,让学生真正地喜欢历史课。

篇13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反映生活。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教育就可以通过生活来达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也曾说:“任何一门学科总是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否则在人们眼中就是不完美。”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抽象灌输式教学,引导着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以及实践,来对历史进一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社会生活融入其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知识,挖掘出学科知识的生活性内涵,联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适当地做一些处理,以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而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仅仅追求课本知识或是本学科知识而不知联系生活,那么就会与现实相脱节,就会致使学科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的需要以及体验,从而使得历史内容变得苍白空洞、抽象枯燥。这样的教学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以及价值。这样也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不到高中历史的发展性作用,即历史学科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教化作用。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条件

目前来说,高中历史的教材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点多,涵盖知识的容量较大。存在的问题是,一些知识点往往只是一提,仅仅是蜻蜓点水、大纲式的教学提示。这种特点给学生理解性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历史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剖析展开,并且还应该将一些理性抽象的内容,感性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积极地去接受。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应用技术的发展,一般的高中学校已经普及了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教学设施;实现了一个教师一架办公电脑、一个教室一套多媒体设施。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发展,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对于历史知识的简单理解,还应该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对于终身学习发展性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考虑生活化目标的设置。从高中历史教学的角度看,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历史的学习,除了学习基本的知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提高自己的内在性修养以及文化素养,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直接性目标。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历史上各个朝代更替留下的经验以及教训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在了解这些史实的过程中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可以说是生活实践性目标。再次,对于历史教学,教师不能够仅仅以考试为目标,这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而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价值和发展自我的能力,这可以说是可持续性学习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