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7 10:19: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5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91-02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教材改了之后,课本内容比老教材少了许多,在上课中感觉内容不够讲,无内容可讲。所以,补充一些乡土地理资源,把其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可以充实其教学内容,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挖掘乡土地理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事物或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理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教学内容,必须引用乡土地理事例来阐述说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中有关生态农业的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看到农民在都匀开发区种水稻,同时在稻田里养鱼,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混合农业。于是同学们就自觉地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
2.运用乡土地理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问题与当地练习不大,所以学生对教科书中的问题不太感兴趣,即使老师拼命讲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笔者创设情境问题:①假如你是一位钢铁老板想到都匀投资建钢铁厂,你会建在哪里?为什么?②假如你是都匀市长,你觉得都匀应该发展哪些产业呢?为什么?③假如你是都匀市规划局长,你会如何规划都匀市的工业布局呢?为什么?④假如你是一位学者你觉得都匀市保持美好的环境还是大力发展工业?问什么?通过创设一连串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分析后回答,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能力。
3.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选修课本《环境保护》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以《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调查》为课题,开展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有对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环境的考察,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地质、土壤、气候、水文等地理环境因子进行取样并进行实验分析,找出对植物生长有利的最佳影响因子组合。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学生完全知道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是我国亚热带乃至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面积最大、分布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在地带性生物气候条件背景下,在喀斯特地貌、石灰土等特殊生境下形成的非地带性植被;是一种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亚热带森林的精粹,在世界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科研价值。特别是在地球上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大多已失去森林植被覆盖的情况下,茂兰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及原始森林的存在,为喀斯特地区珍稀保护动物和地方特有动物生栖繁衍提供了最佳场所,更加明确加大其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该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务实的科学实践精神。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乡土地理资源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固然很好,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乐趣,更能补充其课本知识的不足。但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1.乡土地理资源的引用要有个“度”,不能过多。一节课中引用部分乡土地理资源,补充其课本内容,让课本内容更为充实这是好事。但有时候大量引用乡土资源而挤占了课本内容,在一节课中,讲解的课本内容太少而花很多时间去补充乡土地理资源,这种做法会导致知识点、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难以完成。例如笔者在《人类地域活动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节的教学中,尝试了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根据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来讨论我们黔南州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选线布局,结果一节课中学生都在讨论各种交通运输在黔南州布局的利弊,直到下课都没有一个结果,导致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2.乡土地理资源的运用不能只是“点缀”,流于形式。过多引用乡土地理资源运用一堂地理课堂教学是不妥的,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随便穿插一点乡土地理资源结果又如何呢?我们组的一节公开课中,一位老师在讲授《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时,讲到联系实际谈谈家乡有哪些自然灾害,怎么防治。这位老师自己罗列一些我们当地的主要自然灾害,然后自己把防治措施自言自语了一遍,显然这样的乡土资源引用知识个“点缀”而已,没有实际效果。
3.乡土地理资源的运用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硬扯就等于犯知识错误。乡土地理资源并不是在每堂课中都要运用的,有些章节的内容引用乡土地理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否则会弄巧成拙。例如一位新老师到我校应聘,在讲授《荒漠化的防治》一节内容的公开课时,由于该老师不熟悉黔南的地理情况,在课堂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结合黔南实际,谈谈黔南沙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结果听课老师目瞪口呆,犯了知识性错误,这位老师的应聘结局可想而知了。
总之,乡土地理资源的运用要注意“度”,不能过多,也要注意实际,不能流域形式,更应该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兆颜.对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30).
[2]姜张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有效应用[J].地理教学,2011,(22).
[3]张海莉,刘军伟,邓英达.基于新课标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探讨[J].消费导刊,2007,(10).
2.乡土史课程资源的运用要适时、适度、有效
中国是文明古国,各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生对身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址、遗迹产生由衷的亲切感、认同感。他们又对自己没听过和了解不深入的乡土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中渗透乡土历史容易产生共鸣。但不合理的运用乡土史会减缓教学进度、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是不允许的。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慎重考虑适合的方式、链接的内容、插入的时机等,要做到言简意赅,不能偏离教学主题,不能显得牵强附会,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让乡土历史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乡土历史的内容庞杂,可能有些内容在当时的作用值得肯定,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明显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需要慎重采用,有针对性的认真思考,合理取舍。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资源,并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理性认识家乡的历史。乡土史的运用应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加重学生负担,如果教学任务重,教材中已经讲的非常详细,就没必要画蛇添足。总之,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必须遵循适时、适度、有效的原则,历史教师必须以有效性为目标,始终做到有效优质。
所谓的乡土教材,是指包括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名胜古迹、文化名人、乡风民俗和当事人口述史等在内的、与学生生活地域密切相关的历史资源,以此为内容的教材最能反映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生存心态和精神内涵,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乡土教材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认识、感受家乡的风俗民情,了解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历史沧桑,曾经拥有的辉煌,更加珍惜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近年来,学科专家和中学教师对乡土教材所独具的优势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也有部分学科专家和中学教师就乡土教材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这对历史教师拓宽知识领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而且对中学历史课堂如何运用乡土教材,升华学生的情感具有指导意义。
一、对乡土教材地位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是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前提
在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缺乏自觉运用乡土教材的意识,对乡土教材的优势不甚了解。观念决定行为,只有对乡土教材的地位及其特点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从事乡土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并具体落实到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教学过程中。为此,首先要充分认识乡土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里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乡土教材。其次,要明确乡土教材在学生情感体验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乡土教材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顺应学生的乡土情怀,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契机,创造条件。以“”中的为例,广东的学生更有可能到虎门直接去感受历史,通过参观池、林则徐纪念馆体、走访他们的祖辈,了解的历史,有利于学生形成“家”“国”一体的情感体验和“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积极主动地运用乡土教材,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
乡土教材是帮助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其存在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已编写装订成册的课本,而是具有多种多样的具象,如地方文献、文物古迹、民谣俗语、当事人口述、风俗习惯等。调查表明,教师在备课时立即选到符合教学主题的乡土教材并非易事,只有广泛地阅读,养成主动、有意识地收集积累乡土教材资源的习惯,才能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观文物古迹、利用网络收索工具、寻访当事人等途径手段,逐步建立个人的乡土教材资源库。
三、研究教材内容,找准学生与乡土教材的情感共鸣点,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突破口
教材具体内容的不同,对乡土教材的素材需求也不相同。如果要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要注意找准学生与乡土教材之间的情感共鸣点。为此,教师要准确选择适切的乡土史资源,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一线教师教学效果的调查,学生的情感是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的,乡土历史人物、身边的古老建筑、有故事的遗存……历史的细节悄然无形,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与点燃,当学生从熟视无睹中忽然有所发现时,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已开始,他们的思想就已激活。
四、根据具体情况,以不同形式呈现乡土教材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路径
用乡土教材促成学生的情感体验,除了选取适当的素材,还应遵循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原则。实践证明,不同的呈现形式能够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需要,交替呈现文字、视频、照片、图表等各类乡土素材,以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研读材料,结合材料研究问题,促成情感体验。如南京教师在讲授“”时,可以以“”纪录片为课堂的导入,让同学们清楚地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他们的家乡都做了什么。这样的历史瞬间必定会刺痛学生的心,更容易引发他们对战争的深度思考。
五、引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乡土教材的开发,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路径
在学生情感体验中,教师是引导者,课堂是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受到重视,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决定了只有在学生亲身走出课堂去看、去观察,即真正成为参与主体时,得到的感受才会更真切、更深刻。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乡土教材的开发,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路径。为此,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走入社区、实地考察、参观展览、凭吊遗迹。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乡土资源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呈现,也无法让学生直接考察与体验。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大课堂。其次,学习年代较近的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访当事人,采集口述资料。学生可利用自己对所在乡镇情况比较熟悉的有利条件,组织专题访谈活动,通过寻访当事人、考察事发现场,形成口述教材,丰富课堂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使用乡土教材,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史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对已发生过历史的情感体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运用乡土教材,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周彬.叩问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江宏.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J].科教文汇,2009,20
历史是一门跨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学科。但是,在平时历史教学感到费力和乏味,而且对所学知识很难巩固,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以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因素,加强历史兴趣的培养,从历史教育中寻找启迪。
一、激发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意义
在新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文明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化,对世界科技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火的使用,劳动工具的革新,四大发明等都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在15世纪前我国在科技文化的发展上始终都位于世界前列。通过学习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渴求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提高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二、历史教学中利用美育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贯穿每一节课中,美育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因素,加强审美教育,“史之所存,美之所存”。
(1)使学生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讲人类产生和发展时,“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人类的实践最先是为了实用而不是美,但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美。如山顶洞人有了装饰品,半坡出土“人面网纹盆”、夏商周“青铜器”、“万里长城”,“唐三彩”、埃及“金字塔”、雅典“卫城”等等。这些实物都给人以美的感受,人类是美的创造者,美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
(2)历史教学的艺术美和欣赏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搜集图片、照片、书法作品,如商代“青铜器”、战国 “编钟”、秦“铜车马、兵马俑”、石窟寺、名画如《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游春图》、书法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等等。让学生从艺术角度去领略艺术美和欣赏美,提高审美的感受。而且把这些文物置于当时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去理解,体会每件艺术珍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感受当时社会发展而产生美感。在欣赏历史文物时,让学生感受欣赏内在美和文物所带有的时代艺术,以便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古典诗歌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艺术美。在新课标中学历史教材中,不但要求历史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要求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多媒体教学中制作幻灯片,如讲唐“安史之乱”,了解当时社会情况,可引用杜甫“三吏”“三别”;讲到东汉末年的景象,可引用曹操《蒿里行》《薤露》;讲民歌《敕勒歌》,引导想象一望无际的塞北草原,牛羊成群的景象等。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欣赏价值,给学生以美育。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在历史教学课时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应用古典诗歌只能是历史教学的补充手段,其间切忌过多过细。如果应用自然,古典诗歌在历史教学中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利用乡土教材,帮助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新课标中学历史教材中,乡土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适时插入乡土教材,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和亲切感。而且,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把学生对乡土历史的积极情趣迁移到历史教学中,就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情趣性、时效性。
如:在学习“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可以讲述离我们最近的历史遗迹,秦安的大地湾、陕西半坡遗址、临洮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天水“人文始祖”伏羲氏,也可用图片秦俑、半坡遗址图等。如讲史,可以去通渭榜罗纪念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历史。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强化时代效应,掌握时代特色,升华时代特征。因而乡土教材,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用以辅助历史教学,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使用乡土教材要处理好主次关系,不能过多地使用乡土教材,从而动摇统编教材的主导地位。
四、通过组织探究学习和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课中的探究课和活动课,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有重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255-01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历史的综合,各地区、各民族在历史上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长河中的支流,与祖国历史血肉相连。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历史名人的事迹令我们自豪,乡土历史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生动教材。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运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已成为众多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是对中学历史课本有益的补充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对学生来讲都是比较陌生的,这会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就是一些学生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课本上所讲的历史事件离人们现在的生活太遥远,从而感到枯燥无味;同时,某些历史教师为了教学质量的评比,大搞题海战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使本来鲜活的历史面目全非,味同嚼蜡。所以一些学生说:本来很喜欢历史,但不愿上历史课,最厌恶历史考试。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基层历史教师的反思。于是从教伊始,笔者就努力探索多种形式,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地方历史知识,则可缩短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距离。因为地方历史是学生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也是大多数学生有所闻却又不甚清楚,而又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学习家乡的历史,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因为它接触的是来自本地的、身边的历史,直观性强。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借助于地方史,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由地方史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迁移到历史学科中去。乡土历史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麻栗坡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于是,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课本内容,有目的地给学生穿插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实践证明,收效较好。
2.乡土历史是中学历史活动课实施的重要场所
历史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课件、教具等虚拟情景的欠缺,还发挥了任何资料和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乡土历史以其资源的丰厚和实践方便的优势,决定了它在历史活动课中的地位。麻栗坡是祖国的一颗明珠,全县拥有许多文物保护单位,比如小河洞遗址、大王岩崖画,老山战争遗址、新寨的彝族干栏式民居、民族英雄项崇周的坟墓等这些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为乡土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搜集、介绍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乡土历史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说家乡、话历史"的故事会,帮助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这样有效推动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使师生之间的知识得到交流、提高。
3.乡土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3.1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乡土历史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变化,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而家乡历史又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3.2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不论大小,在历史上都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由于篇幅所限,历史教科书不可能把每一民族的历史都详尽地写出来。而乡土历史教学却有条件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参观民居等多种教学形式,介绍本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由来,讲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的历史,介绍为促进民族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各族人民、珍视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3.3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治传统历史教学中缺乏民主气氛和弊端,激活教学主体,使教与学更加和谐、融洽,从而建立多向沟通的教学机制。
3.4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养成。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5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
3.6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到的乡土历史知识,为家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如围绕家乡的"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
4.乡土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通过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地影响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了搞好乡土史教学,几年来,笔者跑遍了县内几乎全部的文化遗址,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积累了许多史料,经整理后再向学生讲授,不但履行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了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
总之,乡土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应当利用好乡土历史对学生进行好教学,并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中学历史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推卸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陈相武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