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教程

管理会计教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7 10:19: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管理会计教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管理会计教程

篇1

公司的生产经营主流程,包括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内,都是在有限资源的约束条件下运营的,公司对生产场地、加工设备等设施的现金投入,可以看作是用来打造出“主流程通道”的,我们知道这是长期投资决策的结果,一旦完成投入,形成“主流程通道”后,就是“沉没成本”,除非再启动长期投资决策加以调整,这些生产配套设施都是既定的,也就不必过多地关注,更需要注重的,是在这个“通道”中不断循环周转的流动投资。为了生产经营,我们在本期投入了多少现金,又从中得到了多少增量现金,即流动投资的报酬率如何,怎样才能提高这个报酬率,这就是生产经营主流程的赚钱效能分析。本讲依次介绍有关“速度”和“效率”的一些指标,并围绕如何改进这些指标作适当的分析与解读。

一、主流程流动投资报酬率

(1)主流程年赚钱额=(主营业务货币升溢-主营业务货币亏绌)+(其他业务货币升溢-其他业务货币亏绌)

(2)主流程流动投资平均占用=原材料平均余额+生产直接成本平均余额+库存商品平均余额+结算性项目净值平均余额

(3)结算性项目净值=结算性债权-结算性负债

为了提高“主流程流动投资报酬率”,可以对分子分母分别考察。

(一)考察分子“主流程年赚钱额”

从其计算式。第一眼就可以注意到,“主营业务货币亏绌”和“其他业务货币亏绌”是应该立即消除的,这是使公司持续“出血”的伤口,除非有让存在下去的充分理由,诸如“先抢占市场先机,占主导地位后再提价”,或“即将完成的技术改进会使单位直接成本降到单位售价以下”之类,应当刻不容缓地关停并转此类“现金黑洞”业务,没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当然,若管理层决定仍勉力维持此类业务时,可以借鉴对“货币升溢”业务的管理思路,尽可能增收节支,以减少损失。

就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导致“货币升溢”的主营业务,是由各种商品构成的,每一种商品都适用于以下公式:

赚钱额=(单位现金收入-单位直接成本)×销售数量

因此,要分别考察每一种商品,关注其每单位现金收入与每单位直接成本的差额,努力促进“增收”与“节支”的双向变化,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大致可以促成如下的有利组合:

增加单位现金收入,同时降低单位直接成本;

增加单位现金收入,保持单位直接成本不变;

保持单位现金收入不变,降低单位直接成本;

较大幅度地增加单位现金收入,同时较小幅度地提高单位直接成本;

较小幅度地减少单位现金收入,同时较大幅度地降低单位直接成本;

再结合现金销售数量这一因素,在确保一般赚钱额总量有所提高的前提下,降价促销措施也是可以考虑的。可以根据会计明细账整理出《产品销售结构表》(表11-1),先排除“单位成本”高于“单位售价”,即“单位赚头”为负的“现金黑洞”商品,那是要立即停止生产的,然后分别详细考察每一种商品的“单位现金收入/单位直接成本/销售数量”三者的关系,从中发现需要重点改进的(在图10-1中所表现的就是此表)。

提升单位售价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品牌经营,通过长年累月的努力,在顾客心目中建立一种感情或信仰,使他们愿意用更多的钱来买某种品牌的商品,此时产品质量、成本等都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了。

降低单位直接成本的基本思路是“增产节约”。由于增产,原料需要量大,可以提高采购时讨价还价的能力。节约则导致单位成本的直接降低,改变原料配方、改变下料方式、改变生产工艺,利用价值工程重作产品设计,等等,都是有效途径。

(二)再考察分母“主流程流动投资平均占用”

结合图10-3“科层化结构示意图”来理解,就一般工商企业而言,我们要注意到,在图中处于管理等级最底层的生产经营主流程上,如箭头所示的方向,是有实际的物料在流动着的:

在生产之前,有原材料的采购、整理验收和进仓待领的过程,要占用时间;

在投入生产后,要有必要的加工时间,为了加工要移动各种物料的位置,也要占用时间;在生产完成后,又有质量检验、包装和验收等环节,需要占用时间;

库存商品要等待销售,销售后要完成发出商品的过程,向顾客结算收款,都需要时间。

在这里,流经各个环节上的货币资金数额是各不相同的,在生产之前的采购阶段,是原材料直接成本;在生产阶段,要加上直接人工工资和其他直接费用;在生产完成后,还要加上包装等费用。在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从理论上说,在所有环节上,每一笔流转金额乘以其流经各该环节的时间,其和就构成了在生产经营主流程上的货币资金占用。而根据公式,这“主流程流动投资平均占用”直接影响流动投资报酬率,也需要设法降低。

前三种分别是物料的储备占用、生产占用和产成品占用。现代管理的“零存货”理念认为,在物料上占用的时间,有的能带来增值,如生产加工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增值时间”;有的则不能带来增值,如商品积压是无效占用的“非增值时间”。理想化的物流过程,是由供应商将原材料按时按量直接送达生产车间,可望降低储备占用。经过生产加工后,在车间包装后直接运送给顾客,也可望降低产成品占用。若能如此,在库存直接成本上的货币资金占用就可大大降低,这是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第四种是“结算性项目净值”,由于在结算环节上,应收项目和和应付项目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有必要将两者综合起来考察:

结算性项目净值=结算性债权-结算性负债

将“结算性债权”和“结算性负债”按其构成成分,整理为如表11-2所示的《结算性债权与结算性负债对照表》。可以看到,结算性债权与结算性负债的明细项目,有的构成大致相等,有的则互有多寡。在结算过程中,有“人欠我”的,当然也要有“我欠人”的,尽管目前还缺乏实际数据的验证,理想化的管理结果,应当是两者相当接近,即结算性项目净值接近零,甚至是净值为负。如果不是这样,说明公司还有待对结算项目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加以改进。

上式中,前一个因子是“利润占销售额比率”,后一个因子是“资产周转率”。这里共有三个指标,即利润、销售额和总投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利润是个“百年骗局”,是把货币资金的各种“时态”混搭在一起的虚幻结果;在“销售额”中,既包括现金销售,也包括赊销未收到现金的部分;而“总投资”又夹杂了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等利润成分在内。因此,三个指标都是相当含混,可信可不信的,难免有“雾里看花”之感。而且,对现代公司来说,利润也并不全部是销售行为所带来的结果,销售额包含了未收到现金的部分,也并不能精确地代表总资产的周转额,用起来颇为难受。不过,这一指标体系的原创者是位销售工程师,也没有证据说明他曾受过专业的会计训练,当然不知道各会计指标中的“猫腻”,应该说他是有功而无错的。

仿效指标设计者的创意,把进一步分析的目标锁定在更小的对象上,即“主流程流动投资报酬率”,就会更精准适用了。生产经营主流程会导致现金流入(“主营业务现金收入”与“其他业务现金收入”),也会导致现金流出(“主营业务直接成本”与“其他业务直接成本”),两者都会影响到主流程年赚钱额。所以,无论从现金收入出发,还是从直接成本出发,进一步展开分析都是成立的,就像同一枚硬币的不同两面,从中分别能得到不同的启示。

二、“直接成本赚钱率”与“成本驱动流动投资年周转次数”

三、主流程流动投资周转天数

生产经营过程是在时间上“依次继起”的行为,一批又一批原料相继投入生产后,一批又一批库存商品相继送到顾客手中,“主流程年直接成本”代表一年内通过主流程的“流量”。但是,在某一个时点上,例如在年底那一“瞬间”来考察,原材料、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等又表现为在空间中的“同时并存”,“流动投资占用额”代表在该时点上的主流程“存量”。由于两者都是基于直接成本计量的,对于主流程这一“现金池”而言,“年直接成本”和“流动投资占用”的关系,就是完全属于同一口径的“流量”与“存量”的关系。“成本驱动流动投资年周转次数”也就有特别的分析意义,那就是可以用来推算出“主流程流动投资周转天数”。

主流程流动投资周转天数=365天/ 成本驱动流动投资年周转次数

这个指标表明,流动投资需要几天才能完成一次周转,因为可以用来与实测的理想化生产经营周期对比,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基本的想法是:一批产品从付款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卖出库存商品收回货款为止,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过程。将这一过程“理想化”,假设所有小业务流程都是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的,例如,不难测算出,正常情况下,从付款到收料要3天,投产到产出要10天,包装要1天,发货到收款要10天,等等,也不难排出各个小流程之间的先后关系和并行运行关系,如果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阻碍因素发生,从最先开始的小业务流程起算,到最后结束的小业务流程完成为止,就是完成主流程需要的“理想”周转天数。那么,现实的“流动投资周转天数”与理想的“流动投资理想周转天数”之间的差异,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尽可能缩小这个差距,是公司长远的努力方向,也能够最见效地提高主流程赚钱效能。

“流动投资周转天数”是一个全新设计的指标,目前还没有实际案例数据的支持,作者猜测,这个差异当不会太小,甚至达到“惊人”地步也是可能的。从理论上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大致上有:

(一)无效的积压

存货数量远远超过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数量,或者说“流动投资占用”中的无效沉积过多,使“流动投资直接成本年周转次数”变少,从而周转天数过多。努力方向是,大批量生产企业应当根据生产规模,分别为原材料、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确立合理的存货量定额,不断地及时清理超过定额的部分。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下,应当严格执行“工完料清”的原则,控制超过定单需求的投放量。

(二)对毁损的物料会计处理不当

生产经营过程总会产生各种物料的毁损,治本的措施当然是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尽量不产生废品。对于已经毁损的物料,其成本是应当由已经产出的合格库存商品来承担的,也就是记在“流量”的账上,并随同库存商品的销售而注销,以此来保证“存量”数据的准确性。如果会计处理不当,没有及时盘点“存量”资产,已毁损物料的成本就会混杂在“存量”即“流动投资占用”中,从而使周转天数居高不下;

(三)缺乏流程管理意识

我们还是回到“科层化结构示意图”上来理解。前已述及,整个公司真正为顾客提供价值的,是处于图中最底层的“主流程”,本该使它畅通无阻地运行,才能不断地为顾客提供价值,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同样从“科层化结构示意图”中可以看到,这个主流程在管理上又是支离破碎的,任意两个小业务流程之间,都没有正式规定的直接沟通渠道,E和F之间要通过其共同的上级B来沟通,E要和H沟通,则要先上报B,通过B和C之间的信道,再从C转到H才算完成。有时候甚至要直达最高层的A,经由其组织沟通协调才能完成工作。图示只表现了三层的结构就已如此不畅通了,更何况对于大中型公司来说,有五、六层或六层以上管理等级链的比比皆是!可以想象,这个过程是需要大大小小的各种“请示-审批”才能完成的,如果再加上争权夺利的现实因素,“请示-审批”制度会衍生出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形成大小利益集团交错重叠的现象,人人都想管的事,最后是没人管的事。在这样的公司管理结构下,生产经营主流程要时不时地产生“堵车”,也就可想而知会成为很正常的现象了。所以有必要强调,专业化分工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得整个组织缺乏流程管理意识,这应当是实际周转天数与理想周转天数之间有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延伸阅读关于“公司流程再造”的文献资料。

四、“收入赚钱率”与“收入驱动流动投资年周转次数”

(1)主流程年现金收入=主营业务现金收入+其他业务现金收入

(2)现金收入赚钱率=主流程年赚钱额/主流程年现金收入

(3)收入驱动流动投资年周转次数=主流程年现金收入/主流程流动投资平均占用

从这一计算式可知,首先是现金销售价格要有足够大的赚头,“现金收入赚钱率”越高越好;其次是要做到“现金收入驱动的流动投资周转次数”越多越好。

“主营业务现金收入”和“其他业务现金收入”,是从许多在不同时点上收到的金额统计而来的,许多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效果,当然会影响和改变这些金额及其收到时点,例如:

在单价不变时,产量增加有利于该指标增加;

在产量不变时,卖出好的单价有利于该指标增加;

产品的内在技术含量有助于提升销售单价,有助于该指标增加;

应收账款管理的催收工作做得好,会增加当期的销售现金流入,或提前收到现金的时点;

市场营销有助于提升销量,从而有利地该指标增加;

品牌经营的影响力有助于“价量齐升”,大大影响该指标的增加;

篇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企业的资源包含的范围很广,厂方、设备、物料,还包括人力资源、资金、信息、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对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是函盖企业经营方方面面的一整套管理思想,将企业结构和管理的操作全部展示在沙盘上,它从整体战略、市场需求、物料采购计划、仓储管理、往来业务管理、生产过程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使企业以产定销,以产定料,以料的需求来区动资金的良性循环,从而不断地压缩企业的投资规模,加快企业资金周转,修正日常 运作中的偏差,并使企业处于全面受控状态。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使企业流畅运转,从而达到商业上的成功。

管理会计是会计与与管理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它突破了传统会计事后算账的局限性,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评价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方法,形成了系统的方法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的理论及方法在经济管理尤其是在微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已被人们充分认识,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我们根据管理会计学科的特点即其决策、计划和控制方面在企业中的运用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操作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中加入了“沙盘”模拟教学模式和一系列的ERP“沙盘”演练过程着重对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际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符合管理会计的实践性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沙盘模拟的实例设计

在讲授《变动成本法》教学内容时,采用沙盘模拟,根据沙盘原理,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计算过程在沙盘上直观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计算过程中与业务量的关系,掌握完全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下的单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实例如下:

【教学目标】1.掌握运用完全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计算单位产品的成本;2.理解并掌握完全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计算单位产品的成本的差别。

【教学时间】2课时

【重点难点】完全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沙盘模拟、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对象】会计电算化专业二年级学生

【教学组织】将全班同学按六人一组,分成8组,分别成立八间公司。每间公司六位同学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仓库、车间、行政管理部门、会计、采购、企业负责人。每位同学负责相应的岗位工作并根据自己的岗位按沙盘上指定的位置就座。

由教师布置任务:

业务题一、某厂生产甲产品,厂房租金为30万元,最大生产能力12万台,生产一台甲产品需购置零部件30元,计算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及购置零部件的总成本。

业务题二、若生产一台甲产品还需要直接人工20元,直接材料10元。

要求:分别完全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计算单位产品的成本

规则:用自制小方块代替抽象的零部件,每个红色纸币代表面值10000元。

由同学动手操作,采购部购置零部件和原材料,同时用红色纸币代表资金。同学讨论购置零部件和原材料可生产多少台产品,计算出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及购置零部件的总成本。各个小组的组员都讨论得非常热烈。同学们经过亲身体验,很快得出结论。其中第一、四、八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得出相同结果:采购部中有12个小方块,得出生产甲产品12万台,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30万元/12万=2.5元/件,购置零部件的总变动成本=30*12万=360万元。完全成本法单位产品的成本=2。5+30+20+10=62。5。变动成本法单位产品的成本=30+20+10 =60。第二、五、六组的同学也得出相同结论:采购部中有6个小方块,得出生产甲产品6万台,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30万元/6万=5元/件,购置零部件的总变动成本=30*6万=180万元。完全成本法单位产品的成本=5+30+20+10=65。变动成本法单位产品的成本=30+20+10 =60。第三组和第七组采购部中有10个小方块,得出生产甲产品10万台,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30万元/10万=3元/件,购置零部件的总变动成本=30*10万=300万元。完全成本法单位产品的成本=3+30+20+10=63。变动成本法单位产品的成本=30+20+10 =60。教师引导同学根据操作结果,归纳出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单位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以及两种方法计算单位产品成本时的差别。进一步分析单位产品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沙盘中业务量等于多少时?单位产品成本最低?企业负责人应选择的最佳业务量是多少?

这种通过沙盘工具模拟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单位产品成本的计算过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直观的体验,使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都感慨地说:“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的事情,我们能记得80%。”企业经营实战演练以“现场经历”的方式,让我们在积极参与中感受策略制定实施检验调整的完整过程,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企业经营的过程”,进而掌握核心管理技能。所以沙盘模拟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3

从历史渊源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迅速发展的时代,工业化浪潮纷至沓来,各种形式的企业不断出现,规模迅速膨胀,促使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之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泰罗制度,为配合泰罗科学管理的需要,成本会计引进了“先算后干”的标准成本法和预测控制,而这也被公认为管理会计雏形的形成。同时,为满足生产不断发展而对资金的需要,形成了以资金筹集和有关证券发行为核心的理财理论,标志着财务管理的初步形成。二战之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迅猛发展,同时众多新学科、新理论的涌现也为三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尤其是行为科学。数量管理学派等理论被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大量吸收采用。此时,财务管理的重点以资金筹集、运用转向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分配,如广泛实行预测、加强预算控制,建立责任中心。管理会计增加了预测、决策方面的内容,完成了由执行型向决策型转变。成本会计积极发展成绩预测与决策,提出了目标成本、质量成本、作业成本等概念。显而易见,早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二、三学科内容体系交差重复现状

目前,成本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管理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成本性态、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法、责任会计等。财务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内容。由此可见:

(一)在内容体系上,管理会计可以说是成本会计在内容上的延伸,它始终体现了“成本”这条主导线,以成本性态研究为出发点,中间包括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成本预算、决策成本、标准成本法等,最后以研究责任成本为终,上述成本内容涵盖管理会计近60%的篇幅,可见管理会计是以研究成本为主体内容的学科,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容和研究对象上有着最近的“血缘”关系。

(二)从方法论看,事前规划(预测、决策、预算)和事中控制是管理会计的两大支点,而这两大方法的本质属性是管理方法而不是会计方法,这些管理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已经体现在财务管理的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方法中了。凡是管理会计中超出成本的内容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等都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其方法也是财务管理的方法。可见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方法论和很多内容上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

(三)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财务控制也有重复,如责任成本、目标成本控制、标准成本系统、预算制度等。

三、三学科内容重复交叉的原因

首先,目前从各院校对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缺乏统一的教材编写指导规范,国家教育部或财政部或中国会计学会均未制定出教材编写的统一标准和大纲,导致各院校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

其次,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相同,即二者都以企业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具体范畴均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且均以数量化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而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重复在所难免。

第三,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没有边际,因而,为之服务的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必然显得较为繁杂和难以规范,这就导致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至今还没有得到准确的界定,这恰好给了研究者们更大的扩展空间,他们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交叉重复同时,现在的成本会计已不再单单是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它已扩展到利用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一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观念,如质量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也成为会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领域。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预算,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及分析。显然三个学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教材内容重复是难以避免的。

四、改革建议

篇4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想从事会计职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加强会计岗位职业指导工作,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自身的会计职业技能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只有拥有了高技能和高修养,才能争得用人单位的录用,因此加强与提高会计基础教学质量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会计基础教学质量管理中引入企业质量管理中的经典管理方法——过程管理,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从而达到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现课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

 

1过程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1.1过程管理的含义

 

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DCA循环四阶段。

 

1.2过程管理的特点

 

(1)过程管理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横向视角把企业看作为一个由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采购、质量管理等业务过程按一定方式组成的过程网络系统;把每一个业务过程都看成是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有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子系统,企业系统由若干业务过程子系统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应用系统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信息流、物流和工作流管理问题。

 

(2)过程管理应用信息论方法,将企业内部的各过程视为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业务过程管理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问题。

 

(3)过程管理应用控制论方法,将企业的业务过程视为可控过程,建立过程控制系统,运用反馈控制等控制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控制问题。

 

(4)过程管理注重管理的细化,即细化到每一个业务流程、每一个操作单元(或作业单元、工序)、每一项影响业务流程运行的输入因素。

 

2会计基础质量管理中应用过程管理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2.1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项目设计

 

在对该课程职业岗位工作的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该课程教学内容面向会计工作岗位,以企业的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精选典型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项目,把其分成“会计职业认知-会计出纳岗位-会计记账岗位-会计理论和知识基础”四个过程模块,新的教学内容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将教学内容分为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这七个模块的内容体系。即抛弃了沿用较长时间的由产生到发展,先讲理论再做练习,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学的传统教学设计。

 

2.2过程管理中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信息进行反馈样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过程管理中若想对学生每一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信息进行反馈,通过反馈得到的信息来评价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因此信息反馈样卷的设计则显得非常重要。在样卷设计中问题设置,一方面要注意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同时在设置中要避免问题的重复性,以防止被调查人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对样卷进行数据分析时则侧重于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如若没有起到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则需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情况展开调查,找出原因,做到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和更正教师的某些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

 

2.3建立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管理指标体系是具有一定逻辑和结构的评价指标集合,它是进行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在会计基础教学质量管理中使用的过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会计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3课程资源概况

 

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本着服务专业、服务学生,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理念,按照护理岗位工作需要组建项目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框架分三部分:课程概要、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课程概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重难点、考核评价方案。课程基本资源按实际工作过程分四大模块,每一模块下分若干项目,每一项目下含教学内容相关的讲稿、项目化教案、授课课件、同步练习、重难点微课视频、实训指导及操作考核标准,共有十三个项目。拓展资源开设了护士资格考试专栏、临床讲座、典型案例、学习窍门等栏目。

 

4结论

 

篇5

一、移动信息化教学平台

移动信息化,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下,通过移动通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使得相关信息得以交互沟通,从而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电子化。移动信息化平台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载体,进一步促进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利用移动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工作,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教育形式,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各高校教育形式不断改革,从混合式教学到翻转课堂,从慕课到学习通,各种模式的教学方案不断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首先,通过移动信息化平台对教学重新设计,改变传统“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自身为中心,以课程本身为重点,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大于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创新钻研能力,在课程学习中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其次,通过移动化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近况及相关能力提升,打破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利用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以便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模式及进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第三,教师利用平台也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定制,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学习标准,给予不同学习建议,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移动信息化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地实现方法和条件。最后,回归教学本身,教师可以将学习资料,如视频、音频、图片、文件、课件、网页链接等,通过移动信息化平台,学生跨越时空随时观看,而且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知识。

二、传统管理会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课程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是会计与管理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是高等院校中会计、财务管理等各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技能,并能在将来就业中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存在时滞性

长期以来,管理会计处于不断发展,尚未完善的阶段,因此理论研究中往往落后于现实企业实际发展速度,高校教学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实操能力弱化。

(二)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操作

在传统的管理会计课堂教学中,因为课源限制,高校普遍存在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管理会计教学的特殊性,理论课时都难以满足,实验实践课时更是少之又少。开设实验课的院校大多也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起到实践的作用。

(三)课程教材陈旧未能及时更新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会计学界才开始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并逐渐系统化。大多数课程教材仍未形成完整的符合我国企业应用实际的管理会计体系,许多高校仍使用滞后的教材,使得理论教学与现实严重脱钩。

(四)教学形式枯燥,师生互动少

传统的教学形式以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经常无法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存在低头玩手机、走神、聊天等状况。同时在教学中,课程学时少,缺乏真实案例引导,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三、移动信息化平台视域下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利用移动信息化平台,翻转课堂,设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将蓝墨云班课这一移动平台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交互式学习。

(一)课前准备

每节课前由教师在班课资源里学习任务单及配套资源,企业真实实操案例、相关知识点信息资料、视频资料都可以到资源里。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指南做课程预习,了解具体任务并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辅助资源,掌握课程知识点,能够实现理论与实际接轨。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课前准备得到相应的教学反馈,对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可以通过个别指导和组织讨论两种形式。在蓝墨云班课中班级互动,教师可以举手抢答,甚至采用摇一摇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提问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可以根据分组情况进行讨论,对问题进行探讨。老师还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研讨,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还可以为优秀回答点赞并评论,对学生的平时成绩也起到一定的考核作用。

(三)课后反馈

在每节课后,同学可以通过老师的测试活动,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测试并及时巩固。通过相关活动任务,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教师可以投票,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接受程度进行反馈,以便更高效的完成下次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三门核心课程,目前,这三者之间在内容和方法体系方面存在着交叉和重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导致了研究资源的浪费,而且给会计教学带来了困难。笔者通过向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台科院)会计专业大三的同学(已学过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和任课老师发放问卷,调查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在哪些地方存在内容交叉重复,该怎么进行调整。笔者是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者,故本次问卷发放选择在管理会计课堂上进行,在座共有学生104人,共发放104份问卷,有效问卷回收97份,回收率高达93.3%。从同学们对这三门课程的了解程度分析,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可能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全面预算、责任会计。而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能交叉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计算、经济批量。

一、管理会计课程的留舍

从总体来看,三门课程的重复几乎覆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三门课程的内容体系是长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三门课程都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容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且每一门课程都一味强调自身的发展与建设,忽略了与其它课程的横向衔接和沟通,“唯我独尊”,从而使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内容日趋交叉重叠,这种状况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会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有些学者认为取消管理会计,然而笔者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理由如下:

1.学科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完整的现代会计体系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为外部管理服务的财务会计,另一个则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

2.社会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单是财务会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要想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和有效地进行管理控制,就必须拥有实时性、前瞻性的管理会计信息。

3.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协会和注册管理会计师制度,取消“管理会计”不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二、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的交叉重复如何解决

基于师生们对本次问卷的宝贵意见,笔者在此基础上试着提出对三门课程改革的一点看法。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整合的思路如下:

1.整合的基本原则。当前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三门课程进行整合的目的在于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教学角度强调三门课程之间的互补性与整合效应,而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系统。三学科之间的具体内容不需要泾渭分明,但应明确重点,这样更适合会计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全方位的人才。

2.三门课程内容的重新界定。(1)财务管理。整合之后,财务管理内容主要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及资本结构、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经营与管理,资金需求量预测、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也列入财务管理内容,至于存货管理、本量利分析则并入管理会计。(2)管理会计。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重复的专门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等内容纳入管理会计,以有利于管理会计对生产经营中的收入、成本进行统一规划和控制,突破成本会计中单一成本控制的局限,谋求企业总效益最佳。将现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重复的资金需求量预测、货币时间价值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这样,管理会计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销售量预测、成本预测、短期决策分析、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责任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发明,凡利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和控制的方法都列入管理会计范畴。(3)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基础课程,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现行会计制度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界定,以及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其中成本核算应以工业企业经营业务为背景重点讲述会计制度中规定的成本计算方法,如产品成本计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同时兼顾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

三、当前管理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论与企业实践脱离严重。管理会计是一门实用型课程。尤其在高职教育中,其专业定位就是立足于让学生掌握应用型知识。但我国管理会计教育却背离了这一宗旨。课程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忽视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并且,理论教学中花了较多时间讲解数理信息型管理会计内容,这些内容尽管理论上完美,实务中却很难应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2.管理会计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的管理会计教学,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缺乏师生间互动,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学习效果不佳。以我本人的教学经验为例,我校在大三上半学期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总学时56个。其中32个学时讲授,20个学时实训(堂上习题辅导)。大约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有26%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如此僵化的教学模式,无论对学生灵活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还是日后的实际应用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

3.学校普遍对管理会计教学重视不足。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体系的两大构成要素,但因在实务中缺乏应用和推广,管理会计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种重视的不足直接表现在教学方面。以台科院为例,财务会计一年总课时144个学时,而管理会计课时总数仅为56个学时,学校对管理会计课程的重视度可见一斑。学校的重视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重视度,从而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

四、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管理会计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当前,笔者所在院校大力提倡开展有效教学,而管理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标。学生需要理解和把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使之应用于实践。因此在管理会计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为了使“目标任务驱动法”在管理会计中顺利运行,我们应该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任务驱动法”教学离不开好的任务,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一本好的管理会计教材。目前市面上的管理会计教材有的是围绕着任务驱动法编写的,教材的体系就是由几个任务构成,每一任务中都有任务提示,导入案例,知识阐述,任务小结,实训操作等步骤。教师可采用教学资料上的内容给学生提出任务。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管理会计案例,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任务。

2.分析任务。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以5-10人为一组,坐在一起讨论、分析任务,让学生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包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3.完成任务。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预习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各种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4.效果评价。根据管理会计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

总之,任务驱动法是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中摸索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相信不远的将来任务驱动法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中会被广泛应用,并能取得很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周 园:如何处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J].江苏科技信息,2009(7)

[2]韩 卓: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相同与异同[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篇7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企业会计完整的系统,二者缺一不可。但从我国实践来看,由于财务会计属于法定会计,是企业必须依法开展的,并且改革开放以来,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要不断地规范(包括国内的统一和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交往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得到日益完善。相反,管理会计不是法定会计,它的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取决于企业内外部的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程度、竞争的公平性、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管理会计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等;企业自身条件包括企业的规模、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及其管理会计素养和能力等。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内外部条件均不完善,致使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尽如人意,造成我国企业会计一手(财务会计)硬一手(管理会计)软。然而,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heeChow教授早在1999年上海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曾说过,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其实是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实证会计鼻祖、罗彻斯特大学的RayBall教授也指出,建立旨在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财务会计准则其实只是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大部分应是解决国内企业的管理问题。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安东尼·A.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1999年6月在其合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中文版序言中也写道:“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改善企业经营并制定战略决策,这对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也“硬”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管理会计课程的高校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加快《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肩负着为我国企业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重任。

那么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应如何改革?应重视“四化”,即教学素材的中国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和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一、教学素材的中国化

多年来,我国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多是在引进英美国家管理会计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

教材中的理论与方法的阐释、例题、案例、习题等均是以西方企业素材资料为背景的。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学生学后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企业。例如,西方将直接人工成本作为变动成本,但在我国工业企业并非实行完全的计件工资制,因而直接人工成本有相当部分是固定的而不是变动的,但在讲变动成本法时我们仍然沿用西方教材的说法。再如,我国企业的期间成本包括产品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但很多教材仍沿用西方的做法把期间成本区分为产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两项。当然,这些可能是细节问题。但也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责任会计,在西方管理会计教材中是针对大型企业来讲的,重点围绕着三级责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介绍它们的评价问题。但实际上特别是在我国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不存在利润中心,更不存在投资中心。针对中小企业,主要是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核算与控制,但对此,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却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创造了一些独有的管理会计方法,例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班组成本核算和90年代初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在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中予以采用。

应当说,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以来,虽然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理想,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也有很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些经验和案例应当充实到我们的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中去,使我们的管理会计教学素材中国化,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基本内容体系未有改变,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含销售、成本、利润、资金预测)、决策分析(含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等。然而,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形成以后,管理会计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表现在战略管理热的出现、服务业的兴起、全球化的竞争、信息技术的进步、制造环境的发展(包括适时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作业基础管理(ABM)的产生等。由于环境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传统管理会计)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与企业管理的相关性。对此,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在他们1987年合著的《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中进行了说明。从本书和其他有关的资料,李天民教授(1988)整理归纳出传统管理会计的三大局限性: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和方法落后。笔者(2002)也曾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进行过探讨并将其主要概括为两点,即“上不着天”(指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无关)和“下不着地”(指传统管理会计没有以作业为基础)。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西方管理会计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包括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costmanagement)、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以及目标成本法(targetcosting)、改善成本法(kaizencosting)、全生命周期成本法(wholelife-cyclecosting)等。另外,管理会计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也受到高度重视。但客观地讲,我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仍仅涵盖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并主要以工业企业为应用对象。因此,我国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急需现代化。

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是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重新设计整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教学方法的案例化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很强。同时,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目标也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必须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与20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创造,它主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根据对西方管理会计教学资料的观察,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案例可以有四种:教学引导性案例、方法应用性案例、效果证明性案例、问题分析性案例。四种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学引导性案例是在每一章节前安排的一个意在提出本章节将主要研究的内容或解决的问题的案例。此种案例,能够以来自实际的生动情景资料,在学生学习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开始本章节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方法应用性案例是说明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中实际应用情况的案例,它可以揭示在具体企业中如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应用管理会计方法。它与一般教材中的例题不同,例题通常高度简化,而方法应用性案例则是具体企业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真实再现(当然进行了必要加工),虽然相对复杂,但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证明性案例是根据来自企业内外媒体的资料整理的客观介绍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应用取得实际效果的案例,此种案例一般作为阅读材料插入教材章节之中,可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和学生对管理会计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最后,问题分析性案例是一种主要供学生课下分析讨论的案例,这种案例一般在案例中要介绍相关公司的基本情况与有关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数据,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分析并回答案例提出的问题。这种案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它一般要求学生要提交书面分析报告或(和)参与小组或课堂案例讨论,故也能培养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就是将上述几种类型的案例有机地运用到管理会计教学之中,发挥案例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四、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一个特点是,管理会计有时要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计算难度大且要求及时性强。因此,要顺利完成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的职能,提高及时性,降低信息成本,管理会计的电算化(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的处理)更有必要。在会计教学中,对于财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单独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但管理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则基本没有列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之中。这不利于学生应用计算机从事管理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实际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离开计算机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手段的电子化这里不仅指利用计算机或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指(更主要地)管理会计的电算化教学,即将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管理会计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EXCEL等电子表格进行本量利分析,计算不同因素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可以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预测等;可以利用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与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投资方案的比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润全面预算软件演示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等。

以上提出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化”对于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要实现“四化”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各方面特别是管理会计的教学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为了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努力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6(8).

2、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与其他课程内容存在许多的重复。虽然很多的专业课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内容重复的问题,但是管理会计课程的内容重复问题较为严重。其与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都存在重复,并且重复的内容很多,具体如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能交叉的内容包括:变动成本计算法、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计算、经济批量;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可能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预算、资本成本的计量、经营杠杆。对于这些内容的重复讲解,不但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重复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1.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对照课件依次讲解各个理论知识点,没有结合企业实务来讲授相关知识,因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很多学生都质疑,自己学的这些理论性这么强的知识在实践中有没有用。由于没有得到教师强有力的解答,因而导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真正地想过要学以致用。同时,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也存在问题,考试内容几乎就是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很少设计结合实务的案例分析题。学生通过努力复习,可以考取很高的分数,但是往往不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1.3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积极性不高,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成长为国际上知名的跨国集团;国外的企业也不断进入中国开展经营,成立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这些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得能用外语熟练地表达、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因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多采用双语教学。尤其是管理会计这门课程,更应该采用双语教学。原因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来源于西方,西方的理论与实务远高于国内的发展水平,而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原版教材,使得学生能接触到最详实、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而中文教材受篇幅的限制,内容上有很大的压缩,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准确理解。

虽然高校普遍认识到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积极性不高:①缺乏能够同时驾驭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教师,同时,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时间较短,对于如何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完全有效地结合起来,缺乏经验。很多实行双语教学的高校,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在翻译课本而不是在讲解知识点,学生整节课都在标注课本上的陌生单词,而不是试图深入理解它所代表的意思;②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的学生对英语教材比较畏惧,对英语教材有一种的无形的排斥感,因而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

1.4管理会计的实验教学不足,学生缺乏实践的平台

在很多高校,管理会计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的学时数很少,有一些甚至没有。像基础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上完理论课后,往往都配套设置有30个学时左右的实训教学,教学过程非常完整,而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外,在校外,学生的锻炼平台也很少,我国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即使有建立实践基地,真正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锻炼也非常稀少,更谈不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管理会计知识的应用了。另外,毕业班学生的毕业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缺乏教师的引导,实习也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锻炼的效果。

2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

2.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者内容重复的解决思路如何解决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重复性问题,我国学者们的观点不一:李心合(1995)认为,应该重组管理会计,将其一分为三,其中的成本会计问题纳入成本会计学中,管理会计中的非成本会计部分,大部分并入财务管理,而责任会计的内容则单独成科;同时,肯定成本会计学独立性的前提下,协调成本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关系,思路是小成本会计与大财务管理。牛彦秀(2002)认为,应该合并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容,将其定义为成本管理会计;协调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蒋峻松,等(2001)认为,应对三门课程进行适当分解,取消成本会计,成本会计核算部分并到财务会计中,成本会计中其余涉及成本的内容合并到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中的财务计划、控制、分析、资产管理部分并到管理会计中,而管理会计中长期经营决策部分应分解到“财务管理”中。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也能使各学科应包括的内容都包括在内。

结合以上学者们的观点,我认为解决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门课程之间的重复性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调整教学计划来缓解这个冲突。可以将三门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其中,成本会计学应该在三门课中最早开课,其次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原因在于,后两门课程是以成本会计学为基础的,学生学了该门课程后,更有利于另外两门课程的学习。同时讲授这三门课程的教师应该互相沟通,对于在上一门课已经讲过的内容,在下一门课程就可以简单讲甚至不讲,以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性。第二,从长期看,应该在全国高校的会计学专业中,重新划分这三门课程的内容,明确界定各门课程的范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编写新教材。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沟通、协调、接受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否则将会影响整个会计学科的健康发展。

2.2理论教学结合案例教学,同时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

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学时的案例教学。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综合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外,还可以使得教师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而言,通过案例教学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实践经历,促使他们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决策环境下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独立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解答学生“管理会计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后,传统考试方式也应相应发生改变。在期末考试中,应该增加案例分析的考核内容,并大大提高案例分析题的分值比重,降低计算分析题的分值比重。在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决策、解答,以此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2.3提升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并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应该选拔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专任教师承担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组织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到双语教学比较成功的高校进行观摩学习、短期进修,甚至可以选派有较强英语功底的教师到欧美国家的相关高校去进修,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另外,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双语教学改革中来。这就需要学校采取相应有效的鼓励措施,比如,鼓励学生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对于外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比各种奖项时予以优先考虑;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学分比重;进行弹性教学,实行双语学习的学生可以有机会到国外的大学进行短期的交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等;同时还可以聘请跨国企业集团的企业家、管理会计师到学校来讲学,让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向学生介绍双语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4加快建设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及学科竞赛

篇9

面对如此市场环境,企业急需及时掌握自己生产过程中每个加工单的日成本情况,及时把握销售订单的边际贡献,以动态地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但是传统的成本会计无法进行很好的支持,因为传统成本会计只能按月获得历史成本,当前市场即时成本很难获取,标准成本与成本定额制度的建立也多以会计期为调整时点,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动态即时成本的获取。作业成本制度的构建则是解决成本项目结构中,特别是制造费用相关项目,分配方法的合理性问题,是部分的改进,而且还是建立在历史成本核算与会计分期为前提的。

二、动态成本体系构建的诉求

销售的控制,无论是按单生产还是现货销售,在订单洽谈过程中,到底该订单是否盈利,订单的盈利能力如何,不是看历史成本,而是看当前市场价立即采购材料进行生产加工该产品是否盈利。对于按单设计的订单,还需要根据实际的BOM结构进行成本构成分析。

生产的监控,对于备货生产,在成品的价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要充分监控生产计划执行过程中,各种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制造单成本构成的影响。

目前实施动态成本管理的企业已不再鲜见,如青岛钢铁控股集团的“五个日”全控联动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天津利丰源达日成本核算管理、江西铜业集团的成本要素行情分析、东方希望集团饲料类公司的销售订单贡献毛益分析与禁止无边际贡献销售。

以前的成本管理,都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与应用。突破会计分期的束缚,突出强调成本对于决策的时效性,即时获取成本构成资料,这就是动态成本。

三、如何实施动态成本

动态成本区别于历史成本,严格意义上讲动态成本应该是一种即时重置成本,也就是按当前市场的材料实际价格与当前的工费成本核定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在实际成本项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特别是按单定制的需求下,也可以按标准成本进行动态核算分析。

其构成应该以成本构成要素的行情变化登记为基础,以动态成本核算为核心,支持是否接单的决策与生产过程的成本监控。

四、成本管理进入第四阶段

篇10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开始出现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首次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管理会计专著,开创了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先河。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管理会计的研究中,使得管理会计无论在教学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的相关理念和思想也逐渐被实务界所重视和部分应用。但是,由于研究时间短以及管理会计内容本身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局限性,使得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它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大学者以及实务界的专家们共同努力去解决这些难题。本文选择管理会计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方面——管理会计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期待为管理会计教学困惑的解决提供些许建议。

1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门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复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与其他课程内容存在许多的重复。虽然很多的专业课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内容重复的问题,但是管理会计课程的内容重复问题较为严重。其与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都存在重复,并且重复的内容很多,具体如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能交叉的内容包括:变动成本计算法、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计算、经济批量;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可能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预算、资本成本的计量、经营杠杆。对于这些内容的重复讲解,不但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重复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1.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管理会计的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对照课件依次讲解各个理论知识点,没有结合企业实务来讲授相关知识,因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很多学生都质疑,自己学的这些理论性这么强的知识在实践中有没有用。由于没有得到教师强有力的解答,因而导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真正地想过要学以致用。同时,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也存在问题,考试内容几乎就是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很少设计结合实务的案例分析题。学生通过努力复习,可以考取很高的分数,但是往往不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1.3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积极性不高,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成长为国际上知名的跨国集团;国外的企业也不断进入中国开展经营,成立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这些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得能用外语熟练地表达、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因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多采用双语教学。尤其是管理会计这门课程,更应该采用双语教学。原因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来源于西方,西方的理论与实务远高于国内的发展水平,而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原版教材,使得学生能接触到最详实、最新的管理会计理论,而中文教材受篇幅的限制,内容上有很大的压缩,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准确理解。

虽然高校普遍认识到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积极性不高:①缺乏能够同时驾驭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教师,同时,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时间较短,对于如何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完全有效地结合起来,缺乏经验。很多实行双语教学的高校,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在翻译课本而不是在讲解知识点,学生整节课都在标注课本上的陌生单词,而不是试图深入理解它所代表的意思;②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的学生对英语教材比较畏惧,对英语教材有一种的无形的排斥感,因而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

1.4管理会计的实验教学不足,学生缺乏实践的平台

在很多高校,管理会计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的学时数很少,有一些甚至没有。像基础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上完理论课后,往往都配套设置有30个学时左右的实训教学,教学过程非常完整,而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外,在校外,学生的锻炼平台也很少,我国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即使有建立实践基地,真正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锻炼也非常稀少,更谈不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管理会计知识的应用了。另外,毕业班学生的毕业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缺乏教师的引导,实习也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锻炼的效果。

2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

2.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者内容重复的解决思路如何解决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重复性问题,我国学者们的观点不一:李心合(1995)认为,应该重组管理会计,将其一分为三,其中的成本会计问题纳入成本会计学中,管理会计中的非成本会计部分,大部分并入财务管理,而责任会计的内容则单独成科;同时,肯定成本会计学独立性的前提下,协调成本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关系,思路是小成本会计与大财务管理。牛彦秀(2002)认为,应该合并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内容,将其定义为成本管理会计;协调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蒋峻松,等(2001)认为,应对三门课程进行适当分解,取消成本会计,成本会计核算部分并到财务会计中,成本会计中其余涉及成本的内容合并到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中的财务计划、控制、分析、资产管理部分并到管理会计中,而管理会计中长期经营决策部分应分解到“财务管理”中。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也能使各学科应包括的内容都包括在内。

结合以上学者们的观点,我认为解决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三门课程之间的重复性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调整教学计划来缓解这个冲突。可以将三门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其中,成本会计学应该在三门课中最早开课,其次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原因在于,后两门课程是以成本会计学为基础的,学生学了该门课程后,更有利于另外两门课程的学习。同时讲授这三门课程的教师应该互相沟通,对于在上一门课已经讲过的内容,在下一门课程就可以简单讲甚至不讲,以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性。第二,从长期看,应该在全国高校的会计学专业中,重新划分这三门课程的内容,明确界定各门课程的范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编写新教材。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沟通、协调、接受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否则将会影响整个会计学科的健康发展。

2.2理论教学结合案例教学,同时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

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学时的案例教学。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综合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外,还可以使得教师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而言,通过案例教学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实践经历,促使他们在信息不完全、不确定的决策环境下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独立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索、主动实践的过程,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解答学生“管理会计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后,传统考试方式也应相应发生改变。在期末考试中,应该增加案例分析的考核内容,并大大提高案例分析题的分值比重,降低计算分析题的分值比重。在案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决策、解答,以此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2.3提升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并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该选拔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专任教师承担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组织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到双语教学比较成功的高校进行观摩学习、短期进修,甚至可以选派有较强英语功底的教师到欧美国家的相关高校去进修,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

篇1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企业会计完整的系统,二者缺一不可。但从我国实践来看,由于财务会计属于法定会计,是企业必须依法开展的,并且改革开放以来,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要不断地规范(包括国内的统一和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交往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得到日益完善。相反,管理会计不是法定会计,它的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取决于企业内外部的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程度、竞争的公平性、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管理会计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等;企业自身条件包括企业的规模、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及其管理会计素养和能力等。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内外部条件均不完善,致使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尽如人意,造成我国企业会计一手(财务会计)硬一手(管理会计)软。然而,着名的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hee Chow教授早在1999年上海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曾说过,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其实是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实证会计鼻祖、罗彻斯特大学的Ray Ball教授也指出,建立旨在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财务会计准则其实只是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大部分应是解决国内企业的管理问题。着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 S.Kaplan)、安东尼·A.阿特金森(Anthony A.Atkinson)1999年6月在其合着的《高级管理会计》中文版序言中也写道:“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改善企业经营并制定战略决策,这对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也“硬”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管理会计课程的高校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加快《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肩负着为我国企业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重任。

那么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应如何改革?应重视“四化”,即教学素材的中国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和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一、教学素材的中国化

多年来,我国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多是在引进英美国家管理会计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

教材中的理论与方法的阐释、例题、案例、习题等均是以西方企业素材资料为背景的。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学生学后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企业。例如,西方将直接人工成本作为变动成本,但在我国工业企业并非实行完全的计件工资制,因而直接人工成本有相当部分是固定的而不是变动的,但在讲变动成本法时我们仍然沿用西方教材的说法。再如,我国企业的期间成本包括产品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但很多教材仍沿用西方的做法把期间成本区分为产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两项。当然,这些可能是细节问题。但也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责任会计,在西方管理会计教材中是针对大型企业来讲的,重点围绕着三级责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介绍它们的评价问题。但实际上特别是在我国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不存在利润中心,更不存在投资中心。针对中小企业,主要是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核算与控制,但对此,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却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创造了一些独有的管理会计方法,例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班组成本核算和90年代初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在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中予以采用。

应当说,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以来,虽然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理想,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也有很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些经验和案例应当充实到我们的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中去,使我们的管理会计教学素材中国化,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基本内容体系未有改变,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含销售、成本、利润、资金预测)、决策分析(含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等。然而,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形成以后,管理会计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表现在战略管理热的出现、服务业的兴起、全球化的竞争、信息技术的进步、制造环境的发展(包括适时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作业基础管理(ABM)的产生等。由于环境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传统管理会计)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与企业管理的相关性。对此,美国着名管理会计学家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在他们1987年合着的《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中进行了说明。从本书和其他有关的资料,李天民教授(1988)整理归纳出传统管理会计的三大局限性: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和方法落后。笔者(2002)也曾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进行过探讨并将其主要概括为两点,即“上不着天”(指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无关)和“下不着地”(指传统管理会计没有以作业为基础)。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西方管理会计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包括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战略成本管理(str

ategic cost management)、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以及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ing )、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全生命周期成本法(whole life-cycle costing)等。另外,管理会计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也受到高度重视。但客观地讲,我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仍仅涵盖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并主要以工业企业为应用对象。因此,我国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急需现代化。

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是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重新设计整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教学方法的案例化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很强。同时,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目标也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必须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与20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创造,它主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根据对西方管理会计教学资料的观察,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案例可以有四种:教学引导性案例、方法应用性案例、效果证明性案例、问题分析性案例。四种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学引导性案例是在每一章节前安排的一个意在提出本章节将主要研究的内容或解决的问题的案例。此种案例,能够以来自实际的生动情景资料,在学生学习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开始本章节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方法应用性案例是说明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中实际应用情况的案例,它可以揭示在具体企业中如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应用管理会计方法。它与一般教材中的例题不同,例题通常高度简化,而方法应用性案例则是具体企业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真实再现(当然进行了必要加工),虽然相对复杂,但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证明性案例是根据来自企业内外媒体的资料整理的客观介绍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应用取得实际效果的案例,此种案例一般作为阅读材料插入教材章节之中,可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和学生对管理会计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最后,问题分析性案例是一种主要供学生课下分析讨论的案例,这种案例一般在案例中要介绍相关公司的基本情况与有关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数据,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分析并回答案例提出的问题。这种案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它一般要求学生要提交书面分析报告或(和)参与小组或课堂案例讨论,故也能培养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就是将上述几种类型的案例有机地运用到管理会计教学之中,发挥案例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四、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一个特点是,管理会计有时要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计算难度大且要求及时性强。因此,要顺利完成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的职能,提高及时性,降低信息成本,管理会计的电算化(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的处理)更有必要。在会计教学中,对于财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单独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但管理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则基本没有列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之中。这不利于学生应用计算机从事管理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实际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离开计算机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手段的电子化这里不仅指利用计算机或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指(更主要地)管理会计的电算化教学,即将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管理会计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EXCEL等电子表格进行本量利分析,计算不同因素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可以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预测等;可以利用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与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投资方案的比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润全面预算软件演示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等。

以上提出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化”对于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要实现“四化”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各方面特别是管理会计的教学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为了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努力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6(8).

2、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篇12

会计是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的新领域,其中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又是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难点。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风险成本概述

风险的概念源于保险业,如精算师对保费的现值计算就发展到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系统对风险的管理,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风险行业。目前比较成熟地对风险进行分类的就是商业银行,它将风险分为两类,即非市场风险和市场风险。最据权威、最科学全面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美联储这两个机构对风险的分类。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管理局将金融风险分为九种,即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交易风险、法规风险。而美联储将金融风险分为六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规风险、操作风险。

(1)期望损失成本。期望损失成本包括直接损失期望成本和间接损失期望成本。直接损失成本主要包括对损毁资产进行修理或重置的成本,对遭受伤害的员工提出的赔偿、诉讼的支付成本,以及对其他法律诉讼进行辩护和赔偿的成本;间接损失包括所有因发生直接损失而导致的净利润的减少。(2)损失控制成本。损失控制成本是指公司为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采取一定手段来提高预防损失的能力、减少风险行为所发生的成本。(3)损失融资成本。损失融资成本包括自保成本、保险费中的附加保费,以及拟定、协商和实施套期合约和其他合约化风险转移合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其中自保成本包括为支付损失而必须持有自保资金的成本。(4)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内部风险抑制成本包括与实现分散经营相关的成本以及与管理这些分散行为相关的成本,也包括对数据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以进行更精确的损失预测而产生的成本。

二、风险成本管理会计对原有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突破

风险成本管理会计的提出是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的一种新的尝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会计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现有成本会计体系的一个冲击。

首先,风险成本是对企业成本含义的一个扩展。成本主要是与收入相配合的产品成本,企业一般采用这个狭义的定义。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了另外的分类,如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按可盘存性分为期间成本和产品成本等等。但是这两种定义下都要求成本是实际发生,并可以清楚计量、确认的,即成本是能够被量化的。风险成本是因为风险的存在所导致的公司损失,而风险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它是由客观实际和人的主观判断形成的,所以风险成本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预期的心理成本而并不一定实际发生。这和实际可以用具体数据表达的成本有很大的区别。

篇13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教学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学基础》是高职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管理行为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的技能、培养管理思维与创新意识对每个人都十分必要。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尤其要学好这一入门课程。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当前《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不适应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效果一般。表现为:一是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教材偏重知识传授,忽视管理方法与技能的培养,教材同质化现象普遍。二是教师难以针对专业特点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由于缺乏企业管理经历,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三是学生普遍缺乏岗位工作经验,难以领悟企业的管理原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四是课堂教学没有跳出知识灌输的圈子,课堂气氛沉闷,实践教学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缺乏改革课程教学的执行力。五是考核方法单一,一张试卷评定成绩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本课程后仅掌握了一些管理的理论知识,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今后的管理工作岗位将无所适从。试想,一个不懂得企业产品和技术、不了解市场、不熟悉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活动的毕业生如何能从事管理工作呢?毕业生往往需要用人单位进行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上岗,而晋升为管理岗位更需漫长的过程。近年来,我们探索实施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突出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其灵活实用的特点成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广泛应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所谓模块(Module)是指某个系统的独立组成单元或子程序。教学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教学主题或目标的教学活动单元组合,每一个教学模块构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通过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习者获得某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与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相比,模块化课程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培养单元,即每一课程模块对应一个岗位工作能力要素。各个课程模块有机结合形成课程的培养目标。管理学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就是要立足专业,面向工作岗位,明确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单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体系的构建

一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可以由若干个教学模块来支撑。这些模块既可以被定性或定量描述出来,也可以被评价判断。模块化教学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模式为代表。“MES”以工作程序为主线、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主要侧重于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CBE”则以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主要侧重于职业基础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基础和通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包括专业所需的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结合以上两种模式,可以构建管理学课程的模块化体系。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块构成要素

根据上图,结合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块可以划分:

1.管理基础模块。侧重于学生基础和通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对管理的认知能力。该模块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管理认知、管理者认知、管理思想与理论认知和管理方法认知。

2.管理职能与实务模块。该模块构成了本课程的主体,主要由四大能力模块构成,分别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模块。每一模块包含了若干个能力要素。例如,计划模块的能力要素包括:分析企业经营环境、科学决策与创新方法、制定计划;领导模块的能力要素包括:领导者的素质能力认知、权力运用与有效的指挥、激励、沟通与协调、合作与团队等。

3.管理创新与拓展模块。该模块侧重于管理能力的运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习内容是结合未来从事的专业领域,了解市场、产品、营销、生产等管理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企业认知、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管理创新思维模块。

(三)《管理学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组织和实施模块化教学的环节是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借鉴“MES”和“CBE”的思想,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了探索和尝试。

1.围绕管理学课程培养的能力目标,制定课程实施标准。围绕各模块的能力要素,我们制定了管理学课程的实施标准,课程标准详细罗列了各个教学模块的学习内容、学时、能力要求、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核评价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侧重于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提倡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考核评价贯彻整个学习过程,明确每一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将这些目标具体化,形成可以观测的指标,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考核的目标。

2.划分小组,组建模拟管理团队。实施分组是开展模块化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我们通常根据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和管理能力等以5~7人为一组组建团队,推选组长,各团队设计自己的团队名称和口号。团队本身也包含了许多管理行为,例如团队目标、工作任务、沟通与协调等。

3.创设管理情景,实施问题教学和任务教学。管理学的教学离不开一定的管理情景,管理情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例如案例、模拟场景、管理故事、角色扮演和企业现场参观等。一定的情景更容易帮助学生认识管理活动。每个模块包含的能力要素都可以结合具体情景进行教学。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块教学必须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点拨者,学生是主体,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做到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操作。我们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小组讨论。分组组织学生围绕案例、情景和为题开展讨论,各组代表发言,由教师予以总结,给予各小组及发言代表一定的评分。(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决策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给定一些管理问题和管理困境,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鼓励创新思维,通过相互启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与情景分析。通过呈现管理案例或情景,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学生设身处地地处理面临的管理问题,再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4)模拟仿真教学。我们依据现有条件开展了模拟仿真教学。例如,在创业实训室模拟组建公司的整个流程,在ERP实训室模拟采购、生产、投资、营销等企业决策和专项管理行为。

5.拓展第二课堂。通过与其他专业课程联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有:(1)校外参观见习。结合专业组织学生开展企业认知见习,如大型商超、房地产公司、旅行社、汽车4s店、物流公司等。见习前布置实训任务,见习结束后进行小组总结。(2)经理人讲座。邀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3)组织主题演讲。我们开展了诸如“我是经理人,我来做管理”、“如何做一名好店长”和“三分钟即兴演讲”等主题演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管理素质。(4)开展团队拓展训练。在操场开展团队小游戏,例如破冰游戏、团队过河、高台背摔、极限挑战、晨会游戏等,这些团队游戏活跃了气氛,帮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提高组织沟通技能。

四、结束语

《管理学基础》课程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尝试,课堂组织变得不再死板,教学形式与方法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的满意度均呈上升势态,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作者:李茂龙 陈慧 单位:安徽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饶君华:《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