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8 17:17: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智慧校园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82-02
1 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在语言系统的三大要素中,最重中之重的支柱就是词汇,因此,词汇学习是外语学习者在习得语言时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医学英语属特殊用途英语范畴,其学术性、专业性极强。词汇也与普通英语存在明显的区别,体现出专业英语的特征。医学词汇教学不应只是表面的构词讲解,而应结合理论以词义关系着手整体把握词汇意义从而加强学生的词汇习得。
医学英语不仅是具有较强应用性外语学科的一个分支,也是医学生提高个人医学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听说读写译,于是大部分中国医学院校的学生把医学英语词汇视为学习的重点!虽然平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和记忆医学英语词汇,但总得不到满意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课堂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就成为摆在各个医学院和英语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2 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
2.1 词汇来源丰富
2.1.1 来源于日常词汇
日常英语基本词汇是大量医学英语词汇的主要来源,当这些词汇被运用在医学英语中时,词义会产生变迁,表达出与常见词义完全不同的医学特殊含义。例如:“arrest”的普通含义为“逮捕”,其医学含义为“心脏骤停”;“pupil”表达的特殊医学含义为“瞳孔”。
2.1.2 来源于其它语言
有很大一部分的医学英语术语都来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希腊源术语、拉丁源、英语源分别所占比例为48.2%、38.3%、12.2%。拉丁语和希腊语明显特征是语音明确固定,拥有更严密的语法结构,词义准确明了,对于保证科学术语的正确性以及统一性很有利,因此,曾经作为世界科学的通用语言被广泛应用在医药方面。也因为这两种语言丰富的词源,利用构词方法像合成、派生、添加前后缀等,构造出大量的医学英语新词,将复杂微妙、丰富多彩的医学概念以及医学现象准确描述。如:Penicillium(拉丁)――Penicillin(英语)青霉素;Atropinum(拉丁)――Atropine(英语)阿托品;Sulfa(拉丁)――Sulfate(英语)硫酸盐。
据不完全统计,以“cardi(o)”(希腊词源,意为“心、与心脏有关的”)开头的医学英语词汇为例,在《世界最新英汉医学辞典》(白永权主编,2000)中就有接近150个左右,甚至还可以扩展更多:cardiogram(心动图)=cardio+gram(图、图表);cardiomyopathy(心肌病)=cardio+myo(希腊词素,意为“肌”)+pathy(希腊词素,意为“疾病”);cardiotomy(心切开术)=cardio+tomy(希腊词素,意为“切开术”)。
2.1.3 来源于人名和地名
在医学英语中,为了纪念为人类医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以及医疗工作者,会使用其名字来标记与其相关一些常见的疾病、临床治疗、科研方法、公式定律、解剖结构、医用发明等。如:Meniere's syndrome美尼尔氏综合症(耳性眩晕病)、Gram's method革兰氏染色方法(细菌鉴别的一种染色方法)、Todaro's tendon托达罗氏腱、Van Hoorne’scanal范霍恩氏管等。从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术语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人名姓氏,后一部分是disease(疾病)、syndrome(综合病症),maneuver(手法)、operation(手术)、formula(公式)、law(定律)、anatomical structure(解剖结构)、apparatus(器械设备)等名称。除来源于人名的术语外,医学英语中还有部分来源于地名的术语。如:Tularemia土拉菌病(Tulare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南部的一个城市,该病在此地首先发现),Mediterranean anemia地中海贫血(地中海曾是该病的高发区)。
2.2 用词简洁规范
英语中的正式词汇常用于科技、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较正式的文章中,因此,医学英语词汇多属于正式词汇。医学英语要求用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因此,缩略和替代两种构词方式被广泛运用。
2.2.1 缩略
缩略语是按一定规则对原有的单词或词组加以提炼、浓缩,其表达形式主要有如下两种:(1)原词组中各词首字母缩略(Acronyms),如:RBC=red blood cell红细胞,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散性血管内凝血;t.i.d.=每天3次;inj=注射液;i.m.=肌注;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ICU =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病房等。(2)取原词中主要字母或某一部分构成紧缩词(Abbreviation),如:Hgb=hemoglobin血红蛋白、flu=influenza流感。
2.2.2 替代
不同词性的词汇之间的替代使用在医学英语中也很常见,但这种替代基本都已经在长期的使用中约定俗成了。(1)正式动词替代普通动词或短语动词,如:consume(消耗)代替 use up;absorb(吸收)代替take in。这些正式动词简洁规范,词义确切,适合准确描述客观事实。(2)非限定动词(短语)取代从句,如:Specifically,aspirin seems to slow down the formation of the aids involved in pain and the complex chemical reactions that causes fever.特别是,阿司匹林看来能阻滞酸的形成,而这些酸与疼痛和引起发烧的复杂的化学反应有关。医学英语的文章要求简练,要在有限的篇幅里阐明作者的科研成果和论断,就得尽量使句子简洁严谨,避免或减少复杂的长句。(3)动词取代名词,,如:Harded vessel walls cause a rise in blood pressure which may be high enough to term hypertension.血管壁硬化引起血压升高,压力过高称为高血压。在医学英语中,经常会用一些名词化词汇来描述疾病症状,这些名词通常都是来源于动词。在英语普通名词中用来表物的词汇通常会用来表示医学专业文章中的客观事实,像疾病、症状、体征、病程等,词语主要是为了表达客观性而不是主观性,所以,医学英语会使用普通英语动词派生出来的名词来表达其本来动词的内容,更加强调客观色彩和科学性,使语言简洁明了,更具书面体语言的特性。
2.3 专业术语表达严谨确切
医学英语服务于学术科研,其概念清晰,表达严谨,用词规范。
医学英语词汇,除了语言共核中的常用词之外,尤为强调“语”,即医学领域的学科术语和行业用语。医学语词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追求的是语义透明,即指称的确定性和表达的明晰性。为了避免出现医药名词的混乱局面,标准术语或名称在专业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三个方面经过严格审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涉及有关客体、概念、定义和称谓等术语学基础内容的约定上至今已颁发一系列的原则标准。医学文献大量使用的专门名词、术语就具备词义精确、固定的特点。
3 医卫类高职学院的教学现状
作为专业英语词汇,医学英语词汇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目前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词汇,却仅仅是停留在对词汇浅层次的理解和记忆上,无法在现实中真正运用起来。
为了了解医卫类高职学生学习医学英语词汇的具体情况,笔者对在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学习了医学英语一年的学生进行了封闭式问卷调查。三个高级护理班共计155名学生填写了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3%的学生认为词汇学习是很重要的;72%的学生认为在词汇学习方面的困难大于语法和语音;89%的对自己医学英语的学习效果并不满意。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教师缺少对医学英语词汇特点的了解,进而使其促进医学英语听、说、读、写各个领域的教学。只有找到普遍规律,在规律中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专业医学英语的教学也才能得到促进。
4 结语
医学英语词汇涉及范围极广,数量庞大,专业性极强;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也一直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的瓶颈。如果教师不了解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就无法找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学策略。该文对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教师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春艳,阎伟静.论希腊文化在医学英语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15):1876-1877.
[2] 穆念伟.医学英语的词汇特点[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4,11(23):2035-2040.
[3] 刘继民.理据性分析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8(2):345-347.
[4] 杨明山.医学英语术语教程[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l-0084-04
成本會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主要核算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耗费。现代成本會计拓宽了传统成本會计的内涵和外延,成本會计的对象不仅包括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还包括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专项成本;成本會计的职能也有所扩大,由传统的核算职能向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转变。有著名学者指出,一个好的成本管理者,胜过一打经济学家。现代社會对成本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在校学生而言,由于缺乏企业实践,对工厂管理组织机构、生产组织形式等实践知识知之甚少,这些对于成本會计教师有效实施教学方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成本會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
(一)成本會计课程特点
成本會计课程计算方法多,公式多,计算量大。例如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共计有七种方法,如约当产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等方法,每种方法教材都总结了一系列公式,死记硬背只能使学生痛苦不堪,而且公式记住了还不一定會做题;其次,成本核算的程序复杂,图表多。例如采用分步法核算连续型复杂生产企业的完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有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中可以采用综合结转的方法计算成本,还可以采用分项结转的方法计算成本。但是采用综合结转的方法,虽然计算出了最终完工产品的成本,但完工产品成本中的各成本项目金额不清楚,不利于成本分析,所以有必要逆工序进行成本还原,目的是为了明确完工产品成本中各成本项目的金额及构成比例。而成本还原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计算过程,成本还原时,数据的汇总和分配过程中會产生许多成本计算表,而且表与表之间有数字的引用关系,彼此联系,整个计算过程复杂,一不小心就會出错。
(二)成本會计课程教学难点
首先,从知识掌握角度看,学生对成本核算过程各章节内容和单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但相似知识点容易混淆,不會把各知识点融合成一个完整系统,“猴子掰包谷”现象严重;其次,从知识应用角度看,学生难以将成本會计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和类型的具体企业,不知道如何组织成本會计工作、如何进行成本核算并编制成本报表。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背景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生源的文化层次和学生自身素质偏低是客观事实,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属于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出正常水平,但大部分学生都属于低分层次,甚至是迫于父母所逼来学校上学的。
其次,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强烈的自卑感。民办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这些大学生在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认为自己是被高考所淘汰的,是高校录取中的最后一批,他们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实力,总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最后,还有部分同学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懈,作风疲沓。这些同学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會合理安排时间,不懂得珍惜时间,“混文凭”的思想严重,甚至有个别同学自甘“堕落”,逃课、旷课等行为屡次发生。
三、成本會计教学方法探析
针对上述成本會计课程的特点以及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成本會计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与其他會计学专业课程有相同之处以外,还应有其特殊性: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做到授课方式灵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其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求授课教师不忘“德育”教育,采用点滴“渗透”“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尽量不要采用训诫的方式,而是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授课老师的关切,理解体會授课老师的良苦用心。
(一)实践教学
通过走访生产企业的方式,组织学生亲自到面粉厂、造纸厂、汽车厂、机床厂等生产场所参观,使他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了解产品的生产技术过程,知道产品是经过哪些环节生产出来的,让学生充分了解教材中讲授的现代工业产品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两大类型。不具备条件的,教师要准备有关影像或图片资料,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讲解,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所了解。采用实践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比教师单纯的课堂说教讲解效用要大很多。
(二)引导跟踪式教学
传统的成本會计课堂教学,教师整堂课都在口干舌燥地为学生讲解教材表格中数据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使学生容易厌烦,而且前讲后忘,拿到题仍然不會做,教师讲解的效果大打折扣;也有教师采用多媒体方式,虽然活灵活现地体现了数据间的勾稽关系、来龙去脉,但由于屏幕显示速度过快,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对于数据计算方法学生仍是一脸茫然,对于课堂练习和作业学生仍然感到困难重重。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自尝一尝。为了破解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教师前讲学生后忘的矛盾,笔者采用了引导跟踪式教学方法。采用此种方法,教师事前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备课时每堂课要精心准备2—4道课堂练习,并为学生设计好成本计算表格,清空表格中的数据,将其电子化,让学生打印或复印,整个一学期完毕,每个学生打印或复印的成本在两元钱左右。然后要求学生每人必备一个简易的计算器,团购价格大致在10元左右,也就是说每个学生花在本门课程的成本大致在12元左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价格对于民办高职学生而言一般还是能接受的。准备工作就绪以后,教师每堂课只进行10~20分钟必要的计算方法讲授,其余时间全部给了学生,让其完成事先布置好的课堂练习。对于空白的表格,教师引导学生一行一行填写数据或者一列一列填写数据,在遇到难点时,教师及时点拨,整个表格完成后,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总结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出现的失误。课堂练习刚开始,第一道题、第二道题可能會稍慢一些,第三道题、第四道题学生得“道”以后,计算速度大为加快。采用此种方法,教师讲授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腾出时间在教室进行巡回检查,甚至利用间隙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了解学生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课堂练习的“量”进行灵活处理,掌控授课节奏。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整个教室只听见“沙沙”的计算器按键声,犹如春蚕吃桑叶,给原本枯燥的课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音乐,让师生都体會到一种和谐的美感。有学生感言,通过练习才真正学到了“东西”。
(三)类“诊所式”教学
诊所式教学是把医学院临床诊断模式引入到高等教育的教学中,是上个世纪60年端于美国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诊所式教学法是把课堂看作“诊所”、把教师与学生关系视为“医师”与“患者”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如下特点:首先,可以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自愿学习;其次,可以变教师权威性、单向性演讲为师生平等、双向交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后,可以变“满堂灌”为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使学生有效学习。诊所式教学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技能,符合孔子主张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也使教育达到了以人为本的境界。笔者在这里把诊所式教学稍加改造,所以称为类“诊所式”教学,可以达到同样甚至更高的教学效果。诊所式教学把学生视为“患者”,类“诊所式”教学把学生视为“医生”,让学生为教材“看病”。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材中往往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差错,成本會计教材也不例外。在采用引导跟踪式教学法完成课堂练习后,笔者按照学生座次分组训练,让他们进行教材例题的讲解,要求讲清表格中数据的来源和引用关系,学生这时充当起“医生”,用刚刚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发现了教材中的一些错误数据或不妥当之处。有时笔者讲解过程中也“故意”出错,让学生去“诊断”,并给出正确的“处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帮助一些本来很自卑的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归类教学
成本會计这门课程计算公式特别多,如果逐一记忆,学生的负担非常重。因此可以将性质类似的计算公式合并归为一个类别进行记忆和使用。例如原材料费用的分配、工资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等等。每一种费用的分配教材都总结了一大堆文字公式,学生根本记不下来。但通过观察,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可以归属一类,即分配规律可以概括为找准受益对象、选好分配标准、将费用带回“家”。计算公式如下:
费用分配率=待分费用总额/Σ分配标准某受益对象应分配的费用=该对象的分配标准额(即受益量)*费用分配率
现今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通过传感器、控制器、互联网等技术形成了物联网,这也成为新的承载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载体,且形式日益丰富。为了将学校的学习环境、生活服务平台进行深度优化,也为了使学校管理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可视化的管理,物联网可以说是最为适用的。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其重心不再注重于文字和数据从简单的计算机处理发展到与声像、通讯等技术相结合,而是在于人与物之间的交互体验,人与物的相融合,这即对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承载方式做出了丰富和新,又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的新环境和创新发展做出了大幅的改善和提升。
1 智慧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1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
不同的文化特征对应着不同的群体,而校园文化特征却对应的不仅是在校学生,还涉及教师和管理者这几类群体。所以此类院校中的群体文化也是不同于普通院校。因此,我们可以分为这几点:第一,“师范性”:此特点探其根源不外乎是教学方法的体现、师德的树立以及提高学生的质量。第二,创造性:创造性是发展师范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设想一下如果缺少了创造性,那么校园文化就无法被继承和发展。如何继承和发展校园文化,是需要把学校推陈出新的教书育人的理念以及与时代相符合的传播手段相结合,才能在校园中积累和沉淀下来优秀的文化。
1.2 智慧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依据大数据平台整合全体教职工、师生的信息,并且通过网络,把数据信息迅速上传到学校数据库,优化全体在校人员的教学工作与生活,从而形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因此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智慧校园文化的核心:第一,计算机信息技术渗透到师范院校的各个领域和服务平台,突出在校人员的个性化;第二,打破校园与校园之间的壁垒,学科与学科的交叉、环境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国内外信息的有效互换;第三,依托庞大数据库,为广大在校人员提供智能化、综合化的服务平台。那么结合智慧校园的特点与师范校园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智慧师范校园文化的定义归为:通过智能智慧化的信息处理手段,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泛信息化环境,并且培养优秀师资、树立和宣传师德具有重要意义。
2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存的问题以及原因
师范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师范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基础设施、人文思想精神、学校规章制度。“创造性”既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充要条件,所以该特点应从培养出的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体现出来。但现如今,似乎“为人师表”,“尊师重教”的观念越来越淡薄,教师综合整体素质不高,我认为,针对当下现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诸多“品牌”院校不得不向综合类大学转型,这样一来使得学校的办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要以综合类大学为标准。与此同时,学校性质的改变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发生了转变,学生在课余时间虽然可以参加的活动种类变多,但是这些活动多为时尚、娱乐型,而师范性、学术性、思想性的活动越来越少;另外,想要打破师范教育封闭的体系走向多元化,这其中需要更多的创新力来推动,但是当下校园内“跟风”现象较为严重,使得校园文化在从表面上看轰轰烈烈,但无任何内涵;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院校领导、教职工、在校学生,但是当今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只有一部分学生,而任课教师、各部门职工等人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高,很少参与,也只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参观和评价。学校中各部门不积极的相互配合直接限制了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今,校园文化传播之所以没有成为影响广泛的一项活动,是因为专业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师资力量分配的不平衡所阻碍了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探索、创新和继承。
3 依托于物联网智慧师范校园文化的理性分析
现今,我们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世界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物联网构成的世界,以传感器、数据库等多种技术手段将人与物联系在一起。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具有共享性、互动性、虚拟性、包容性等特点,所以通过物联网营造的这种环境我们可以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物联网营造的环境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角度给师范院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物联网被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物之间的交互”。这说明了新物联网环境赋予所有物体交互性的特征。物联网环境下的校园文化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都是网状模式进行的。由此可见,物联网环境打破了时空上的局限性,使受众不再居于被动的地位了,极大地提升了参与的积极性。一位著名传媒学家曾说过“在网络空间冲浪的人没有停泊的锚,没有固定的位置,没有透视点”。物联网环境建立的师范校园环境打破了真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严格界限,可以很快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方面得到运用,许多师范校园内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弥补人文方面的不足,建设校园环境。
4 结语
对于当前师范院校建设校园文化而言,突破传统校园文化界限,利用物联网建立一套新的智慧师范校园文化建设方案,非常利于在当下学校转型中“师范品牌”等诸多文化的建立,这种改革的思路和角度无疑很有意义。总之,利用物联网的理念,以其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为依托,均有效地解决了在校人员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需求。在这段理论投入于实践这段时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我认为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范院校可以采取试运行的方法,在试运行期间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完善整个由新媒体建立的系统。
参考文献:
[1] 黄怀荣.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D].北京师范大学.
[2] 陈明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和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
【关键词】大数据 智慧校园 应用
1 大数据技术概述
大数据又被称之为巨量资料,它是一种增长速率较快的多样化信息资产,其特点可归纳为高速(Velocity)、大量(Volume)、多样(Variety)、价值(Value),这些特点可以简称为“4V”。高速指的是大数据的处理速度较快,这是该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最大差别;大量指的是数据体量较大,从TB级别可以跃升至PB级别;多样指的是大数据的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价值则是指大数据本身的价值密度较低,例如视频,在对其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监控中,有利用价值的数据仅为1-2s左右。大数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收集:物联网(IOT)、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手机(Phone)、智能传感器(Intelligent Sensor)。
2 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对于智慧校园而言,目前尚无统一和标准的定义,它与智慧城市的概念相类似,也是Internet、IOT和智能终端技术的产物,可将之定义为具备智能化分析与管理功能的一体化环境,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作为载体,将教科研、校园管理等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信息共享以及对数据的系统性分析,体现出了对校园相关工作所具有的智能优化特征。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IOT的应用
IOT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Internet是IOT的核心与基础,IOT则是Internet的扩展与延伸,它的客户端扩展到了任意一种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及通信。IOT作为大数据最典型的一种收集方式,其为智慧校园提供了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使校内师生感知教学资源、收集信息,并从中获取各种智慧化的服务,如教学、学习、生活等等。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IOT的运用使校园内各种物理对象的联通成为可能,同时还使虚拟化环境与现实环境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由此不但使学习环境的真实性获得了显著增强,还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例如,IOT在校园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实现空位预告、图书自动借还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2 Cloud Computing的应用
Cloud Computing(以下简称CC)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可靠性高、通用性强、价格低廉是其最为突出的优势,CC服务平台在智慧校园构建中的应用,使校园体现出了智慧的特点。该平台作为一种网络数据平台,其运用了虚拟化技术,并将网络作为载体,可对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从本质的角度上讲,CC服务平台是一种超级计算模式,平台上的用户可以将数据存储到云上,这部分数据存储后,由CC的提供商进行维护与管理,进一步提升了数据的安全性及其运行可靠性,通过Internet用户可以随时对数据进行访问和读取。
2.3 Intelligent Sensor的应用
在智慧校园中,Intelligent Sensor常被用于智慧教室当中。智慧教室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其主要包括对教室环境的监控与调节,以及对教室内师生情绪的感知与分析,它从物和人两个方面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智慧教室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程和学生的具体表现,为其提供相应的教学情境,辅助学生学习,同时将移动终端与智慧教室进行连接后,可远程参与学习。智慧教室的核心是Intelligent Sensor,其在总体架构设计上,使用了两类Intelligent Sensor,即光线传感器和感应传感器。在智慧教室的学生座位上可安装压力传感器,根据学生座位的震动幅度,感知其听课的专注程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WSN传给中心计算机,教师则可依据数据对学生听课状态进行分析。
2.4 一卡通与社交网络平台
2.4.1 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以其自身所具备的便捷性,在很多学校得到了推广使用,大数据技术则是校园一卡通的核心技术。学生凭借一张卡可以解决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方面的诸多问题,如食堂就餐、图书馆阅览、校内超市购物等等。有的学校将学生的信息录入卡中,由此能够随时对学生出入寝室及校园的情况进行监控,同时还能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近况。此外,手机卡与校园卡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卡的消费信息,当卡内余额不足时,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及时补充,从而确保了在校内的学习与生活不受影响。
2.4.2 社交网络平台
在智慧校园内,通过大数据与Internet的有效结合,构建起了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借助该平台,学生能够跨专业学习。在网络平台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数据资源,利用线上或是线下的沟通方式,可以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受限制。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与研讨,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渠道。
3 结论
综上所述,智慧校园现已成为很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目标,在对智慧校园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大数据进行合理的运用,充分发挥出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为教科研活动、校园管理、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这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49-50.
[2]徐玉妃,杨昆,袁凌云,罗毅.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53-55.
[3]保承军,岳桂杰.云计算和物联网在智慧校园系统构建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03):77-78.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能医疗、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的建设都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智慧校园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也应该抓住机遇,围绕“智慧”理念,打造智慧、平安、和谐的校园。智慧校园,重在智慧,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出来的,数字校园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组建的数字资源优化共享的虚拟教育环境。随着各方面投入的逐渐增多,数字化校园在给广大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实际应用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智慧校园从数字校园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充分利用原有平台,同时又有自身特点,即:要有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能保证有线和无线双网覆盖;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1 智慧校园概念及特点
智慧校园是近几年的一个新概念,传承了数字校园,智慧城市的新方案。严格意义上讲,国内高校尚未真正实现智慧校园,但是随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也正逐步想智慧校园迈进,以期提供更好的校园环境。智慧校园的应用要依赖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推广,以此为依托将教育成果,图书资源以及科研项目等进行整合,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实现教职工,学生的交流以及学校内部资源的交互,使得各项应用灵活便捷,实现了智能化的校园服务管理模式。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食堂等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场所按照智能传感器,通过网络连接形成“物联网”,最终实现系统互联,资源整合。智慧校园在特征上讲,有三个核心亮点:一是作为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它提供的是个性化定制式服务;使广大师生能全面感知智能服务;二是信息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桥梁,能更便捷地融入到各个领域,各部门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智能化的服务平台,让每个体验者都能以全新的模式体验智能服务,同时能为学校和外界提供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平台。
2 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
2.1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个近几年定义的新概念。从技术层面来讲,云计算有创新但不是全新的概念,它整合网格技术、数据虚拟化以及并行运算等多项技术,重新定义的一种新模式。云计算的定义可划分为很多种,但是从基本原理上讲大致相同, 云计算是利用网格技术使计算可以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简单的来讲,就是用户只要可以联网,就可享受服务,任何联网的应用,都具备成为云计算平台的潜力;多个用户可以分担超级计算机成本,大大节省开支;用户利用云计算平台所提供的计算能力,并且充分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开发个性化的应用。由此延伸的云物联、云安全以及云存储等可以在校园建设上大显身手。
2.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从字面上讲是万物相联的互联网。它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物联网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在具体的物联网应用上主要依靠三项关键技术:(1)传感器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2)RFID技术,它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在自动识别、物流管理中应用广阔;(3)嵌入式系统技术,综合软硬件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电子应用技术为依托,接受到信息后进行快速处理。物联网技术实际用途主要在智能标签和智能控制,实现远程操作和控制。在物联网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日常教学工作,达到“智慧”状态,提高校园工作水平,改善学校服务管理能力。
3 结语
智慧校园的发展依靠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它在数字化校园的平台上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为移动互联校园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由于智慧校园属于新技术的探索和学习,就学校而言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时代的进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将日臻成熟,在学校中已经建设好的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分步骤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倡绿色节能减排的风气,为学校师生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应用。使智慧校园争取早日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特色的信息化旗帜,开创新时代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2] 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10A):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