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农村建设概括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87-02
1 湖湘文化的特色与作用
(1)湖湘地域文化的特色。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层出不穷,从蔡伦、欧阳询、王夫之、、等等,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考究,湖湘文化源自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文化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可以概括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湖湘文化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谭嗣同、杨昌济,以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
(2)湖湘地域文化的作用。
湖湘地域文化在全国赫赫有名,他们以特有的风采,引领湖南乃至全国文化的发展。回顾历史,湖南省的漫长历史,构成了湖南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繁衍至今,也影响至今,成为湖南省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指导精神。湖南文化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湖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速度超越了湖南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全国处在靠前位置。另外一个标志是它的文化式样和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具有普遍风格,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湖南自然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这些资源成为湖南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了新时代湖南的文化品牌打;另外,湖南人特别具有不怕辣,不怕苦,不信邪、不畏难。勇于拼搏、敢为人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靠这种拼搏精神,靠这种创新精神,不断开创地域文化的新局面。
湖南省是全国文化大省,地域文化浓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们不仅是湖南的历史见证,深刻反映了湖南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乡土文化;也是湖南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根源。现在,湖南地域文化已经是湖南省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发展是整个湖南省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不断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湖南作为一个远古文化灿烂的省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究竟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保障广大湖南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湖南人民文化素质,使其享受到本区域的文化发展成果,已是当前湖南省进行新农村建设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
3 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地域文化的支持。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新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没有地域文化的经济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同时,没有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地域文化也不能代表先进地域文化的前进方向。经济越发展,就越离不开地方区域文化的支持。
(2)地域文化可以促进乡风文明。
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文明程度提升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地域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3)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地域文化的发挥。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各种矛盾将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也将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地域文化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以地域文化保持新农村社会协调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4)地域文化可以推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目前,农村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突出体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上。这些问题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需要地域文化发乎作用,满足追求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愿望,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
(5)地域文化可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人享有公共特别是地域文化服务,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民的基本权利。加强和改进地域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加新农村地域文化的投入,加强农村地域文化设施的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新农村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体公民都享有地域文化服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而,为培育现代社会合格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4 湖南以地域文化建构新农村建设新举措探析
(1)重视地域文化建设。
湖南省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对于地域文化建极为重视。并把地域文化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开发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实行地域文化建设落实责任制,把地域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地域文化建设的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发展。
(2)多元投入,积极解决地域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
湖南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解决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的经费投入和财政支出问题。地域文化的沉淀需要时代的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湖南的相关部门,积极把地域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内容,并积极筹措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域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确保了对地域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促进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的开展。
(3)多方建立地域文化建设的机制。
湖南的新农村建设以地域文化促进措施。按照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积极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机制,以地域文化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其次,加强人们对地域文化认知与对地域文化的思维提升,并且把地域文化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最后,大力发展地域文化的改善工作,该维护的维护,该推广的推广、该宣传的宣传。必要的时候可以有党委和政府联合进行,并且实行责任制,把对地域文化的创新机制工作落实到个人,做到人人思考地域文化;同时,把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4)全面开展全民地域文化活动。
首先,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地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各个负责单位要以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区创作出人民群众满意的、健康向上的优秀本区域文艺作品,要积极开拓面向农村群众,组织好重大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的红色革命文化的推进速度,以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继续开展。其次,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实施湖南红色文化品牌战略,发展地域文化特色、红色旅游推广,等等。最后,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相关地域文化的文艺,加强历史文化的选题规划和区域文化建设,把地域文化题材纳入新农村建设中。
(5)实施地域文化推进工程。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而培养新农民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以地域文化促进新型农民的培养。本文觉得,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湖南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实施地域文化推进工程,使更多的农民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掌握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发展的本领。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地域文化,大力实施地域文化熏陶的促进作用,拓宽地域文化促进渠道,丰富地域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参与意识、市场经济意识,为农村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以地域文化达到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5 结语
湖南省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载体和体现,湖南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刻融合与促进,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个性解剖和继承发扬,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积极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决策,以地域文化为湖南的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最终以地域文化促进并夺取新农村建设的新胜利。
____村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设有四个省级新农村点,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在省内名列前茅。在通往____村的道路上,平整畅通的公路两边是整齐翠绿的稻田,进入____村,整洁干净的街道、如茵的绿草、小型的文化广场、沿路而设的文化宣传牌和文化墙为这个小乡村平添了几分生动的色彩。然而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除了这些取得的成果和试点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概括了一下主要是三点:
1.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
在见习中我发现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政府补助,和一部分地方政策的扶持以及社会资助,虽然来源面广,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缺乏劳动力
农民工青壮年进城务工现象已是常态,三留守问题在农村中尤为突出,通过几天的走访我们发现大多数的村户家中只有留守的学龄儿童以及几乎没有劳作能力的妇女和老人,即使是在一些建设好的新农村点也存在着“空心化”的现象。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如果从外地聘请劳工成本过高,因此就地使用本村的青壮年劳力也是减少新农村建设成本的举措之一。
概括为三个背景,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时已经提了很多,为什么还要提新农村建设,这使人感到很困惑,这是不是个口号?我想不是的。
首先,这是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因为新农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在农村增加国家更多的资源投入,中央已经提了我们国家从整体上到了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的阶段,这是狭义的理解。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应该进入工业支持农业的格局。
第二、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第三、这是我们国家经济与体制进一步转型的需要。从发展来讲,我国面临两大约束,一个是需求约束,主要是消费约束,当前9亿农民年均只有3千多的收入,造成需求严重不足。供给不足主要是能源,整个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能源压力太大。第二是教育约束。
第四、它是解决经济增长过程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的要求。从发展模式来看,我国自开放以来一直采取效率优先和发展不平衡的模式,造成非常大的不平衡性,包括城乡发展、收入不平衡以及所带来社会稳定的压力,这是经济发展本身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政治上的要求。
第五、这是解决渐进性改革过程中矛盾的需要。从体制问题来看,我们的改革转型是渐进性转型,整体上看,转型当中面临很多的问题。一是要素市场化非常滞后,土地、劳动力、金融等。二是政府体制,可以上升到政治体制的高度。还有二元结构的问题。如果已经设定了这样的道路,这个体制、政治的约束和经济本身发展也是互为约束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新农村建设成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资。[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当大改观之后,新农村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由于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留在农村没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建设中的新农村呈现出空心村的状态。新农村是为农民建的,但建设中的新农村却没有农民,这就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相悖,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地理意义“空心村”。如李卫华认为: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农民新建住宅时,为追求住宅宽敞,在村子外围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闲和地闲置,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张昭则认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iii]二是人文意义上的空心村。如张志胜就认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iv]陈旭堂、王舒则更为简单地将在“空心村”概括为“缺乏青壮劳动力的农村社区”论文格式范文。[v]
当前情况下,对于空心村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出发:既要显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状态,又要体现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村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农村内部宅基地闲置或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大量农村人口的外流,不仅导致了新农村的“空心化”,更严重的后果便是与之而来的农村的衰落与贫穷。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担不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给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新农村建设的空心村现状
为了客观地了解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们先后多次对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村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汇总访谈记录6篇;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对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评价
对新农村前景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非常明显
4.80%
会让农村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18.10%
比较明显
31.50%
会对农村有些好处,但作用不会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场政治运动,不会有什么改观
25.70%
不太明显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显
10.50%
————
————
台湾清华大学黄春兴教授在谈台湾的收入分配变迁时提到:台湾的发展得益于私营经济的发展,而私营经济的兴起则得益于台湾的土地私有化政策,许多农民可以通过土地的抵押与转让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发展台湾的工商业。科斯定理也告诉我们: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很低,那么市场配置资源就是有效率的。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来使农民拥有一定的产权,并且通过产权的使用与转让让农民获得其回乡创业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情况下,有效的资本原始积累政策不仅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辟了市场,也为其提供了资金保障论文格式范文。
(2) 村庄环境的整治
由于我们所讨论的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主要是指引导其回到自己所在的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工商业,所以农村的投资环境和整体状况对于农民工的回乡创业将有重要影响。通过表五我们也可以知道:农民对于政府的新农村投资意向和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相当理性的,为了自己村庄的发展,他们不仅愿意在口头上附议,也愿意付出自己的实践。
是否愿意去村办企业工作
对政府投资重点的意见
对义务兴修基础设施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工资高了就去
13.30%
扶植种植大户,解决大众就业
17.10%
乐意参加
66.70%
工资说得过去就去
34.30%
补贴慰问贫困户
21.90%
不想参加
10.50%
不管工资多少就去
47.60%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5.70%
给一定补贴才参加
22.90%
不想去
4.80%
村民平分掉
第一方面,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坚定信心,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刚才,副市长已经详细通报了前一段时间以来我市新农村建设情况,通过认真总结和分析,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效果明显,发展不均,态势良好。所谓“效果明显”,就是各乡镇、街道都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把新农村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来抓,并通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推进,使新农村建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尤其个别乡镇还呈现出了点上有突破,整体有效果的态势。与此同时,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也在市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共建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狠抓落实,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一开始我们实地参观的四个村,可以说是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搞得比较好的样板村、示范村,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所谓“发展不均”,就是乡镇、街道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进展不平衡,有的乡镇、街道、村搞得好一些,有的搞得差一些,比如大家参观的四个村就属于搞得好的村;另外,还有一些村仅仅是刚刚起步,几乎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这些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所谓“态势良好”,就是通过前一段全市上下的积极推进,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断增强,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而且通过前一阶段的建设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加之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帮扶单位和包联单位的不断支持,形成了全市上下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这些都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面对这种形势,各乡镇、街道、各村尤其是搞得比较差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一定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机遇,认清差距,正视不足,抢抓机遇,坚定信心,积极应对,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今天会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不折不扣地加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第二方面,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刚才,副市长已经安排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讲得很详细很全面了。这里,我在副市长安排部署的基础上,再强调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支持的浓厚氛围。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营造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社会氛围。宣传部门和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目的和各项惠农政策,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而激发广大农民自觉主动参与的热情,消除群众的误解和认识误区。要及时挖掘、发现和报道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人物,树立榜样和典型,做到学有榜样、典型引路。总之,要通过进一步宣传发动,切实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始终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始终把生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挖掘农业增产增收的潜能,尤其要继续围绕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切实提升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煤补农的长效机制,尤其试点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要充分借助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和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本村生产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增收机会。同时,要继续实施劳动力转移,通过就地转移和回乡创业相结合,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刚才的实地参观,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四个村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所以说,其他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要积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按照《古交市2008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想方设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当然,这里我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村都象这四个村一样,达到同样的标准,那也是不现实的,主要是要求大家能够紧密结合本乡镇、街道、本村实际,根据《方案》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同时,要继续实施好城乡清洁工程,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清洁成果。
四是要继续加大包联帮扶力度,切实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整体的工作,而不是局部的工作。各部门要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切实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尤其是各包联单位和帮扶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包联帮扶工作是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署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际步骤,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包联帮扶的决策上来,增强做好包联帮扶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切实担负起建设新农村的历史重任,做到认识到位、力量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包联单位和帮扶企业要切实发挥自身优势,履行包联帮扶职能,按照各自所包联和帮扶村的建设规划和今年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尽快落实各自所包联和帮扶的项目和资金,为所包联和帮扶的村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要切实加强引导扶持,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试点村完成建设任务。
第三方面,加强督查,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全县水利建设现状
五十多年来,水利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防洪、灌溉、供水、水土保持、水力发电和人畜饮水为一体的多功能水利网络体系,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发挥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截止2007年底,全县水利总投资5.65亿元,全县年供水能力达到6209.68万立方米,其中工业供水量为141.18万立方米,农业灌溉供水量为5180万立方米,居民生活供水量为888万立方米。另外水电站供水8470万立方米。建成水库9座,水库总库容达1526万立方米;泵站1座,涝池69座,机井35眼,干支渠道60条,电灌站99座,控制灌溉面积21.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8.19万亩;修建农村人畜饮水管道83处,水窖3.71万眼,解决了23.3万人和31.27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6.95平方公里,改善了部分浅山生态环境;修建了沟道防洪堤6.06公里,保护农田1.7万亩;修建了小型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2320千瓦,年均发电量1518万度。这些水利设施对缓解洪旱灾害,满足工农业生产、城镇、乡村生活用水,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较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的作用和功能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和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的作用和功能可以概括为“四生”“五水”。所谓“四生”,就是水利在新农村建设中关系到生存、生活、生产和生态的问题。一是关系农民生存。二是关系农民生活。三是关系农业生产。四是关系农村生态。所谓“五水”,就是水利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挡水、搁水、供水、饮水、清水的功能。
三、新农村建设中水利面临的挑战
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工作要积极应对“五个变化”。
1.农田面积与条件的变化。在新农村建设中,镇村及农村社区建设、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建设,兴办二、三产业等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占用农田。虽然通过老宅基地改造以及土地复垦等措施,可以再造一部分耕地,但在总体上仍不可能遏制农田面积缩小的趋势。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到灌扫设施的布局和建设问题。农村水利工作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调整整合灌溉设施,既提高保障程度,又达到经济合理。
2.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由于农产品市场供需的变化以及农业效益提高的需要,农村产业结构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变化,从农田种植的品种,到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都在呈现多样性,这就必然导致对水利需求的多样性。如灌排要求由以灌区、以一片农田为单位,发展到以产品、以一块农田为单位,由季节性要求发展到长年性要求,由一般性水质要求发展到特殊性水质要求等。农村水利工作必须主动考虑这些变化了的需求,力求提供多样性的水利服务。
3.农村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的整个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农村二、三产业将出现加快发展的势头,农村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也将蓬勃发展,农村这种整体格局的变化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程度、地区排水要求以及水质和水环境保障等,农村水利工作要从过去只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变到为各行各业发展服务上来,从过去只为农村发展服务转变到为城乡统筹发展服务上来。
4.农村下垫面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地面硬质化、黑色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农村的下垫面发生了较大变化,间接影响到地下水的补给和地表水的水质与水环境等。对此,农村水利工作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5.农村水环境的变化。目前农村水环境呈现恶化趋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水利工作要在履行好防洪、除涝、抗旱等传统职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职能,逐步把水环境整治列为重要内容,认真规划,加大投入,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取得新的突破。
四、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工作的着力点
1.要全面科学规划。水利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资源水利的高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立足于对水多、水少、水脏问题的综合治理,立足水利工程体系作用的综合发挥,把流域、区域治理与农田水利建设结合起来,把水利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民和县在近几年的农村水利建设中,先后组织制定了《民和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民和县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一批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时指导了农村水利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
2.要加大建设力度。水利所有功能的发挥都要以水利设施为基础。因此,继续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仍然是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工作的要务。要继续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和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全面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3.要强化水资源管理。在继续全面加强水利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要全面统筹搞好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配置,加强取用水管理,实行计划用水,积极推行节约用水,努力建设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在全面保障新农村建设中水资源需求供给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要积极培育典型。水利部门要善于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发现并积极培育新的典型,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在典型创新的基础上,对新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找出符合发展规律、带有方向性的东西,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创新发展的态势。在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中,要十分注重分类指导,按照山区、川水区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抓好典型,总结推广,促进农村水利的全面发展。
5.要大力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工作一定要充分考虑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建设、管理、运行调度等各个方面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水利的功能和效益。
民政部和农业部眼中的创建活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料既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科学有序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在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一点,贾广东副司长说:“农业农村档案是党和国家制订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推动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的重要信息资源,是农民生产、生活及自治管理的参考和凭证,对于今后工作查考、经验借鉴、史实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延伸,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还特别强调:“如果新农村建设没有档案建设的同步进行,新农村建设一定是不完整的!”
创建活动的开展,旨在加强新农村的档案工作,把档案建好、管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闫志壮馆长在接受采访时对创建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创建活动是促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对我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来说,其涉及面之宽、影响范围之大是史无前例的,这是档案工作主动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一大创举。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通过在全国发掘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先进典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必将促进全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2.营造了一种竞争向上的氛围,通过典型引路,充分调动起各地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地将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部门协调配合、软硬件建设和优化服务等许多方面采取措施,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3.由于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项新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通过创建活动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从而为下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是协作方也是受益方
这次创建活动,是由国家档案局牵头,联合民政部、农业部共同开展的。之所以能够达成配合并展开协作,还是源于创建活动这项工作的共同需要。
闫志壮馆长告诉记者:“民政部门承担着基层政权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婚姻登记、殡葬管理、区划地名管理、优抚安置、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项职能,许多方面覆盖广大农村,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全面收集、整理、保管并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对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政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创建活动中,民政部、农业部作为协作方,与国家档案局联合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领导小组,三家通力合作,共同承担了示范县活动的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和检查验收工作。
贾广东副司长结合农业部尤其是经管司的工作职能,介绍了农业部门在创建活动中的工作职责:“农业部门主要承担着对农业档案的管理、监督、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任务。具体来说,一是将创建活动纳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档案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二是把农业档案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农业档案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在创建活动中,民政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好民政部门应尽的职责,特别是在指导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要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提出明确要求,积极引导和推进农村村级组织建立档案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完善新农村建设档案资源体系,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采访过程中,闫馆长和贾副司长一致认为目前三家部门的配合是积极的、合作是愉快的、成效是明显的,创建活动不仅推动了档案工作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政和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闫馆长将创建活动对民政工作的影响概括为两个方面:1.推动农村基层民政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长期以来,农村的档案工作条件比较落后,在档案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着政策盲点,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方面也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本次创建活动提出的示范县创建标准提出了较以往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必将推动基层民政档案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2.促进民政业务工作的发展。民政工作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和形式的原始记录就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民政业务档案,管好用好这部分档案,可以为民政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各种原始材料,对于及时总结工作规律、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进而推动业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深合作,争取更大成果
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折射出农民期盼的程度。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全国农业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左右。
硬设施发展失衡,软设施的发展同样令人忧心。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着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
山东临沂市砚台岭村支部书记蒋相忠认为,“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有三盼:一盼收入增加,二盼环境改善,三盼民主管理。同时农民也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钱就应投到哪里。要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这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
钱从哪里来?――“输血”和“造血”并重
经专家测算,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自来水、建沼气池、道路硬化等,全国都搞起来,大概需要4万亿元。
权威人士认为,不能苛求中央财政包办农村基础设施所有资金的投入,地方财政同样应负起责任。同时要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并适当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这样合力建设,数亿农民才能过上“现代化生活”。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最近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之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机制如何创新?――突破农村改革“深水区”
一些干部和专家呼吁,各地以GDP论英雄、以招商引资论政绩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急需改革,以使基层县乡干部真正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同时,农村综合改革应重点突出两大目标:一是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二是改革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在乡村建立起有效的、真正由农民群众参与的制衡机制。这是“后农业税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两个基本点。
陆学艺表示,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还必须跟进户口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尽快解决城乡分离的体制性矛盾。
“十一五”期间是“新农村”建设破题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议明确表示将“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人们相信,突破了一些体制和机制障碍的“十一五”,将使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变得更加鲜活。(摘自2005年12月11日大众网)
相关链 接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__市的农村现状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大,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对农村家庭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转移一人,致富一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1.__市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市,近几年来农业效率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根据农村百户住户资料推算,20__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已达到2.1个亿。在农产品下跌阶段,也正是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走出山里,走进小城镇,走进大城市在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因此,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2.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熟悉了城市,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些农民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回乡后,去办企业,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也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在不断增多,与劳务输出有关的中介和服务行业应运而生,给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二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再次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数脏、累、苦、险等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工作,就满足了城市用工的需要,支援了城镇建设,也没有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构成实质性的竞争。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六、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及对策
在农业增长潜力有限的条件下,要改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局面,只有及时转变思路,跳出“农”外进行思维,以产业领域并向非农行业和城市的转移,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大力提高农民的劳务收入并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新一轮快速增长。
1.增加教育投资。从农民自身来讲,其素质不高是阻碍其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在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初高中学历教育的比重,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和就业机会。还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力兴办各类成人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适应能力,拓展其就业空间。
关键词:
土地规划;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
土地规划主要是指按照当前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以及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用途,经济、行政、工程技术以及法律等措施,对土地现阶段的使用状态予以改进、调节政治,进而深化土地的利用率。近年来,我国将土地规划作为工作重心,土地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概括性的概念,其涵盖了土地整改、土地复垦与土地全面开发等等。文章将以浅析土地规划中新农村建设与土地利用影响作为切入点,提出了现阶段土地规划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举措。
1.现阶段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对于土地的规划是社会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一种手段,同时亦为时展的必经之路。土地规划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且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1.规划制约
要全面实施土地规划项目,要明确其客观条件是要适应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若规划被批准,那么就是一项长久的大工程。不过近年来因为很多耕地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往较肥沃的良田受到破坏,此类被破坏的土地就无法匹配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在规划期限内无法得到治理,这不但导致肥沃的土地被荒废,且这些被荒废的区域其生态系统也随之被影响。
1.2专项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土地利用以及村庄建设等新农村建设上缺乏相应的专项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专项规划完善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是农村土地集约和统筹整治的重要制约因素。
1.3.土地规划后权属调整
受阻规划项目在完工后,新增耕地、土地权属的变化及建设用地怎样合理配置都存在难度,不管是集体承包,亦或在新增用地的集体经济体中予以均衡分配,缺少具体的规定,容易产生纠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配合的主动性,进而造成农民对土地集中整治规划产生抵触情绪。
2.依附于土地规划,深化新农村建设
2.1.整合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依附于合理集约用地、有效布局与保护耕地的基本理念,调整村庄与集镇规划,结合小城镇与农村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的密集度、布局与用地状况,遵循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以及整体施工的原则,对违章违规建设要从严处理,要让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强的法律性,按照严格的规定有序开展。土地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土地规划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有效耕地,深化土地使用比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为提高农民的生产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完善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2.2.通过法律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控制
农村居民点用地,尤其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有序的流转。流转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规划确定的用途予以有效的使用,可以让土地收益及经济收益偏低的低效企业用地,通过转让、出租土地等措施,实现兼并、收购与合作,不仅要使原建设用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还要为一些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用地腾出一些建设用地空间,从根本上深化集约土地资源的使用程度。
2.3.调整观念,加强土地规划力度
土地规划需转变过去仅对适耕的适宜性没有利用,且予以开发整理以深化直接用于耕种的有效面积的观念。要对沟渠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使农、田、路、水、林布局合理,具有完善的水利设施,深化耕地保土、保水的综合能力,提升耕地的品质。土地规划应走改善农业生态机制,完善土地构架,深化劳动者的生活、生产条件的核心路径,同时亦为保护耕地,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及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产出比例,实现耕地制衡与粮食安全的核心条件。
2.4.全面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得到全面的保护,土地资源才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同时人的生产与生活才能得到保障,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才会相制衡,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也才会有序的进行。我们要先深化水利设施建设;根据差异化地区,实施科学的树木种植;加强对农村区域的能源建设;通过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手段,对生态环境予以整体的治理,对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要施行退耕还林这一举措,尽可能保护水土原有的生态功能。只有解决因生态问题才可以稳定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深化新农村建设。
2.5.调整土地规划项目的管理机制
从根本调整对土地规划项目的管理模式,技术需要行之有效,强化政府在群众心里的威信,提升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在分得利益的同时,要赋予农民对土地整体的使用权利,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允许农地使用权进行交易,这样可以解决集体对农民家庭经营干预的问题,从而确保了农民的经营权,全面激发农民参与土地规划工作的主动性。
3总结
土地规划下的新农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亦为加设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土地规划是农村现代化的促进剂。只有将土地资源进行长久的利用,才可以确保耕地总量制衡,进而保证粮食的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只有经济社会的良好运行,才会使新农村建设达到所需的条件。土地规划与新农村建设是相关职能系统与土地开发领域的责任,是时展的促进者,我们要全面提高土地规划的适用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一、正确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重大决策,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涵。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宽裕是根本,村容整洁是表现,乡风文明是风貌,管理民主是保障。它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党对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做到“三个充分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重要战略和重大创新。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水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1、正视我镇“三农”工作的成就,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镇“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对推进全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镇建设新农村工作奠定了基础。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三是镇村建设得到加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有了新进展。
2、正视差距,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镇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明显改善,镇村发展不平衡。
二是农村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较弱。
三是镇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四是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质量还有待高。
我们既要看到我镇农业和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必须客观看待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坚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成效。
三、抓好当前几项工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的工作要求,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实施强镇富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扶贫济困、固本强基等“五项工程”为抓手,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加快农村“三化”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项工程”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我镇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重点。当前需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1、促进生产发展,壮大镇村经济。
(1)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要以大力发展适应城市经济和出口市场需要的优质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为方向,将组织工业化大生产的投入、技术、标准、管理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环节“嫁接”到农业领域,市场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要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五是要突出生态特色。六是要加强基本农田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
2、构建长期稳定的“反哺”新机制,使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五是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六是落实建立征地事前公告听证和征地款预存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收入和农村土地收入村帐镇代管制度,切实保护征地农民利益。七是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清理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营造农村新环境。一是加强镇村规划。二是推进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新风尚。一是提高农民的实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二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三是抓好新观念、新理念和农村文明新风的培育。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精干、统一、高效、廉洁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二是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改革。三是落实村民自治,大力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四、加强领导,切实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1、加强组织,营造氛围。
各单位要按要求成立领导机构,精心组织,加强宣传,为建设新农村营造良好氛围。
2、健全机制,形成合力。
一是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是要整合资源,建立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
三是要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建设新农村的参与机制。
3、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农村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四是要正确处理好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
一、儒家传统道德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国家战略,其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正是因为我们这条从未间断血脉才造就了我们五千年得以延续的文明。辩证的扬弃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走向世界的精神资源。总书记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指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文化优势,壮大文化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1]近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更新、经济格局不断整合、的新社会形势下,传统道德观念甚至是主流道德观念有边缘化的危险,所以,传统道德文化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重点。
农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农业厚重则根基牢固,藏富于农民则国家强盛,农村稳定则社会和谐。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2]在党的十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后,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广泛展开,并取得很大的成绩,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而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民道德文化素质的滞后性是新农村建发展不可绕过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一方面提高农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提高农民文化修养,这两方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就是“仁、义、礼、智、信”,是传承下来的古代先哲道德理性的沉淀,是人之所以为人此价值的精髓所在。孔子讲仁爱、孝悌与忠恕;孟子将“恻隐之心”与“王道”;朱子讲“天理”;王阳明讲“本心”“良知”。这些儒家道德的核心价值已成为古代中国甚至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核心。因此,通过发掘儒家传统道德核心价值,扬弃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并使之唤醒农民内心潜在的道德意识,呈现道德理性,从而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构基层的道德价值,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提供了理论支撑,最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促进和辅助作用。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从2005年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学术界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逐渐产生了大量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成果。十之后,学术界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更加丰富而具体,这方面的文章专著层出不穷,主要涉及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科技、新农村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但现实而言,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村文化研究的论文和专著还只是停留在农村文化的体制和结构、问题表现等一般性论证上。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进行了多种实地考察、调研工作,以把握农村文化问题的现状,从而寻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案。例如,2004年6月至7月,文化部6个调研组分赴甘肃、宁夏、四川、浙江、湖南、福建等地,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自办文化情况进行调研。2006年3月至7月,财政部教科文司与华中师范大学组成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对19 个省市区的70 个县市200个乡镇进行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另外,财政部综改办、教科文司委托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调研项目对全国19个省市区的23742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总的来说,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实践探索经验之上的观察和描述阶段,各地的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一种普遍的理论指导,文化建设更多地只是一种口号,文化建设研究也只是一种对传统农村文化体制问题的分析,缺乏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现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方案,在研究的深度、研究的细致方面远远不够。
三、以儒家道德价值重构农村价值体系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但是相对于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来说,农村的文化建设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但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却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陶冶农民的情操、丰富农民的生活,从而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推进经济效益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就不会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突出表现出了普遍的农民素质底下,并由此产生很多消极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民,而农民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农民文化素养不高,这是由于农村文化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所致。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工作的开展。农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知识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制约人的全民发展和发展环境改善的决定性因素对推动农村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正视农民素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民问题,同时努力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是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处理一个基本问题。
儒家传统道德的内涵和对社会发展起到极其重要地位作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文化闪耀的光辉。可以说,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儒学史。
千年传承的儒学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彰显出不同的时代特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现,而且先已成为当代社会人文伦理价值的核心。儒家传统价值体系与新农村文化假设相结合有利于优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毫无疑问,儒家传统道德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之所以能够传承五千年毅然挺立,很大程度上是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自觉。社会越文明则越和谐安定。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时代不同了,传统文化也应顺应时代需要,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当代社会现状和时代要求向吻合,从而寻求到符合中国二十一世纪农村发展所需的理想道路。
儒家传统道德价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规范调节作用。以儒家传统道德来调节农民社会关系,就是依靠传统礼俗为维系手段来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儒家传统价值在农村的挺立,首先就促使了回复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这个风俗习惯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礼”。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农民文化素养底下,传统道德信念缺失,都归根于农村传统风俗习惯的破坏。千年来农村社会本就是依靠传统习俗来维系的。儒家传统价值除要求重建传统习俗之外就是如何提升农民道德自觉意识。以梁簌铭的话就是“不以享福为念,而惧自己所作所为有失于理”[3]儒家传统道德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道德自觉,在儒家看来道德本性“人皆有之”,无需求助于外,而道德是通过社会共识、风俗习惯、内在信仰的力量实现的;是依靠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使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实现的。这种儒家式的道德自觉意识的培养,无疑是当代法治社会建设的有力保障之一。
农村建设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绕过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文化建设又是农村复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源泉。复兴传统文化,重构道德价值,重树农民人格素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重中之重。新农村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一个充分而强烈的文化自觉的农村文化运动。“文化自觉”就是能够认识自己的生存方式、传统习俗以及特有的话语,这些就是我们常讲的民族精神。以传统儒家道德价值重塑民族精神,重拾农村的传统人文信仰,重现人之为人此价值之精髓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精神面貌,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N].新华网2013-08-20.
[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164.
农村村镇建设和农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相当明显,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农民建房布局分散、无序、面貌陈旧单一。
除个别乡镇外,大多数乡村没有统一规划,居民点基本上是按照行政村组编制建设,居民点多而散。同时,还有一些村镇沿路无序建设非常严重,道路建到哪里,房屋就建到哪里,即影响交通又不安全。这类沿路而建的居民点,“一字”长蛇阵,造型呆板、单调,结构琳琅满目;还有的在自家的承包地上建房,由于土地承包到户,许多农民土地私有观念十分严重,在自家的承包地上建房,这样,房子分布越来越散,极其凌乱。
(二)农民住宅模式单一,结构功能混乱。
现有农民住宅大多建于80、90年代,全部为平房,大多为单间和两开间,生产、生活用房不分,功能混乱,房屋结构多样,多数为土木、砖土木结构,且各家建设时间不一,基础标高不一,房屋高低不齐,居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严重,后院生产工具、家禽家畜、农资、麦草等乱堆乱放,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三)耕地严重浪费,基础设施投入成本高。
村镇建设布局分散,造成土地和社会投资的大量浪费。有的乡镇由于居民点布局分散,不仅浪费土地,也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户均占用土地大,占用土地也多。此外无序分散建房把农田划得支离破碎,导致基本农田保护难落实。
(四)农民建房投入过大,资金浪费问题突出。
富起来的农民对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农民用一生的积蓄造一次新房算不简单,而现在的农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对房子的款式、结构、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甚至形成互相攀比。造成农民有限的资金投入建房的比例过大,影响对生产建设的投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脏、乱、差问题严重。
由于民房布局分散,大多数村无力搞好公共设施配套建设,使得农民生活外部环境难以改善,道路硬化率不高,公共卫生差,有不少村,露天粪坑臭气冲天,庭前、屋后垃圾成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村庄绿化没有跟上,公共绿地没有,缺乏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农民业余时间没有去处,农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根本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建设之所以存在上述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村镇规划滞后于村镇建设。
从行政村来看,基本上没有编制规划,多数是根据历史沿革,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周边延伸;即使有规划的乡镇,村镇建设的规划执行有很大的随意性,规划按村组干部个人的意图确定,乡镇政府对村庄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工作上放任自流,因而一定程度上出现村庄分布杂乱无章的现状。
(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不到位
农村建房,往往只管土地指标,不管地段。一是路边建房带来了样式呆板的直立式“长蛇阵”的农民住宅群的出现,农民专挑道路边建设,往往把道路修到哪里,农民的房子也造到哪里。二是农民为了图方便,避免各种矛盾,往往选择自己的承包地申请审批宅基地,这样必然会带来农民住宅分散混乱,中心村行不成,集镇建设难拓展,农民因建房蚕食、浪费土地的问题加剧,特别是耕地的浪费更为严重。
(三)有关部门缺乏对村庄和农民住宅建设的指导
目前,村庄建设和农民住宅基本上处于农民自主的状态,只要没有少批多建,界址清晰,至于样式、结构、功能都是农民自己的事。由于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指导,村庄建设、农民建房只能相互之间参照,因而村庄和农民住宅的结构功能难免缺乏长远全面考虑,必然会出现村庄建设和农民住房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情况,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上对农村村镇建设的现状、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要解决当前村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应从加强村镇建设的规划工作入手,把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一)明确新农村规划的基本方向
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各镇各村的实际出发,确立村镇建设的基本格局。对城区周边地带,农民住宅和有关社会事业的建设项目,要与城区建设规划相配套、相衔接。对远离城区的重点镇要尽力扩大拓展,提高档次。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适当进行迁村并点,将原先一些自由发展且分散的村落相对集中,依托某一个村发展成大村或向中心村迁移。提倡综合开发和集中成片建设。在规划上要体现合理布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二)重新编制乡镇规划
搞好乡镇级规划编制,要根据本乡镇的地理条件、人口、产业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还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相结合,确定乡镇定位,体现时代气息和突出个性特色。明确乡镇功能、范围。
(三)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搞好中心村、一般村的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