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堂文化设计

食堂文化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8 17:17: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食堂文化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食堂文化设计

篇1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这不仅是教材学习的需要,也是由学生思维特点决定的。教材存在难度指数,教师要正视教材的层次性,在问题设计时需要与教材保持相同频度。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思维特点设计课堂提问,让不同学生群体都能够找到思维坐标。

如学习《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时,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前,教师根据教材学习内容设计了一组思考问题:河姆渡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有哪些异同点?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了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不难看出,教师设计的问题呈现梯度性,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思维也逐渐走进教材核心。特别是最后两个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利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

二、针对性设计,把握学生思维切点

提升课堂提问针对性,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2.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考量。教材内容有难度系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步解读、剖析、归纳、总结,需要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接近问题核心。要把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综合整理,抓住教材构成特点展开问题设计,做到层层设问,这样才能建立由易到难的问题探究路线,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突破。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肯定出现不同的答题效果,教师要针对学生学力实际给出客观评价,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

如在学习《夏朝和商朝》时,根据学生思维状态设计了一组思考问题:大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这和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继承方式?商朝疆域有什么特点?商朝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商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我在提问环节进行了适当修改,将问题统一展示出来,学生回答问题有自由选择权,先被提问的学生有优先选答权。第一个学生选择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学生选择了第二个问题,第三个学生选择了第四个问题……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时,先提问学困生,将最难的问题留给学优生,这样自然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三、启发性设计,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往往会遇到启而不发的情况。这说明教师设计问题时,对教情、学情调研不够,需要进行教学调整。降低问题难度系数,或者改变提问方向,给予学生多方面引导,启迪学生思维。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时的留白,给学生思考以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分析、整合、归纳、综合的能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9801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如果教师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积极回答,就能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优化问题设计,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笔者提出四种优化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通过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知识复杂、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高中生大多数自尊心较强,不愿意表现,这两种因素叠加,往往导致高中历史课堂气氛沉闷。所以,教师要创设并运用好生动有趣的问题,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教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展示现在商业活动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距离。笔者问学生:“这个视频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学生很快找出答案:“反映的是现代商业的繁荣。”笔者继续提问:“假设你是不同朝代的商人,如何向别人介绍你所在朝代‘市’的情况呢?”笔者组织学生搞一个“穿越”小游戏,当“穿越”到秦、汉、南北朝、唐、宋、明、清时,笔者要求学生重点对所在朝代“市”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然后把了解到的情况展示给师生看,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理解和领悟。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整堂课都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提升了其课堂学习效率。

二、通过开放式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潜质

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历史教师只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倦怠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的方式进行。所谓开放式问题,就是指学生根据问题可以自由组织答案,只要答案合情合理即可。开放式问题答案多种多样,灵活方便,学生有更多机会表现自己,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进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时,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导入新课的:“作为学生,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是,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我们祖先用什么进行书写呢?那纸到底是怎样造出来的?是由谁发明的?”学生非常感兴趣,特别想进一步了解。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出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竹简、木简、丝织品、纸,他们同时了解到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此后纸逐渐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笔者接着提问:“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我们会使用怎样的书写材料?”学生对笔者提出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开展了热烈讨论,纷纷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探究热情高涨。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达到了启发学生探究潜质的目的。

三、通过层次性问题凸显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尽量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别,体现教学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有层次性,既照顾到学优生又照顾到学困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教授《百家争鸣》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的理解,设计了三个层次性问题,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有哪些?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可以边看教材边思考。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出各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也能够准确把握住知识点。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结合教材讨论之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表述,问题解决得也较好。但对于第三个问题,大多数学生掌握不了问题本质。为此,笔者进行了这样引导:“分析影响要结合当时社会情况,强调对后世影响重点考虑思想、文化。”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条理清晰,学生参与度高,凸显了学生个体差异。

四、通过生活化问题拓展学生认知维度

篇3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师生互动,就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问题设计的几点看法。

1 化学新课程问题的来源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化学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说,学生产生的化学问题都是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与他们原有的认知所发生的冲突,但化学问题的来源是不同的。

1.1 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化学问题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化学科学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是学生产生化学问题的重要源泉。

1.2 来自化学史中科学方法产生的化学问题

教师结合教科书分析、挖掘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既是“教师课程观”的体现,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路向,也是产生化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2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及基本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求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策略、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高中化学教学行为能够体现科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功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为何教”、“为何学”的问题,即学习者需求的分析;二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即学习目标的问题;三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即教学策略问题;四是解决“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即教学评价问题。因此,不同于通常的备课,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开发课堂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

3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是极其复杂的一个系统,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首先,要有“全人”概念,教师目中有“人”,重视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关注教学质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方面的确定和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能体现三维目标,关注师生互动,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优质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因此,新课程优质化教学设计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优质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还是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只有教师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与新课程背景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融会,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4 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与支持,实验、模型、图表中蕴藏着深刻的化学道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与思维同步并进的原则,这也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过程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实验观察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巧的问题设计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又能为实验观察把握正确的方向。案例中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有效地将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催化灵感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知识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巧妙设计,增加学生思维链的长度,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为更好的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高效化学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古语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师问题设计必须是学生应该知道的,那些超出学生应知范围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最好不要涉及。否则,学生回答不上来,当众出“丑”,教师尴尬,课堂气氛受到影响。对于那些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教师有意“亮相”,最好也不要采取这种方法。教师应该设计学生需要掌握的或是所学知识的拓宽和发展这方面的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把教学引向深入。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并不一定需要按部就班逐一讲解,而是设计一系列问题逐步引导:氧气和氢气实验室制法的装置及收集的方法有何异同?为什么一个需要加热一个不需要加热?一个用向上一个用向下排气法?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应该怎样装配仪器?根据其性质又应该怎样收集、验证、验满等。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具有连贯性,学生通过讨论能逐一得出结论。所以我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采取由学生自己讨论,然后上台说出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案,

并亲自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让其余学生观察,如有异议可相互补充,并鼓励创新设计。

二、问题设计要有目标性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的一个过程,设计恰到好处的教学问题,能诱发学生的深思,并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思维状态之中。因此,教学问题能否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衡量教学问题内在品质的重要标准。

当我们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将课本知识归纳成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并使之成为符合学生探究心理的“问题链”时,便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沿着问题情景的顺序去思考和探究,也

就给了学生一条经过努力可以攀登的知识阶梯。教学问题的设计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问题是否有利于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2)问题本身目标是否明确,立意是否鲜明。(3)问题是否符合教学进程的需求。(4)问题出现时机和问题展示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心理需要。

例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先由学生测定氯化铵溶液、醋酸钠溶液和食盐溶液的pH值,创设问题情境后,可设计下列问题链,引导学生联想水的电离平衡及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迁移,找出上述溶液呈酸、碱性和中性的原因,并联系与其相反的酸碱中和反应,深化理解,从而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规律。

问题l: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电解质?是否存在电离平衡?酸、碱是如何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问题2:上述三种盐的组成有何特

点,他们溶于水后溶液呈酸、碱性说明什么问题?问题3:上述盐溶于水的过程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发生什么变化?实质是什么?与酸碱的中和反应有何关系?问题4:如何表示以上变化?问题5: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盐溶于水的变化规律。

三、问题设计要有生活性

学生从出生起就生活在这个由化学物质组成的世界里,身边发生的许多现象都是化学反应的结果,生活已经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经验。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往往使他们自觉地去探讨和实践。

例如学习化学平衡,可以把加氟牙膏为什么有防龋齿的作用作为问题设计的背景;学习胶体时,可以创设问题:为什么铅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学习乙醇的性质时,可用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酒为什么是陈的香?”和“烹饪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料酒和醋?”这样的问题来引入课题。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4―0023―01

学校的发展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而食堂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堂文化建设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师生的切身利益,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堂文化已超越它原有的定义,食堂建设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吃饱这一层面,而是必须要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舒服吃得开心。良好的食堂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就餐质量,真正做到消费的是食物,享受的是文明。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食堂文化建设是践行育人职能的需要

营造一个好的就餐环境是食堂文化建设的前提。学校在注重食堂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创造教育载体,使学校餐厅成为学校文明教育工作的又一阵地。如,在餐厅墙壁、立柱、楼梯楼道两侧悬挂以“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安全卫生、健康饮食”等为主要内容的图片、标语,不仅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彰显着餐厅文化建设的文明与和谐。在食堂内安置大型电视可以为学生接受外来信息提供一个窗口,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时在餐厅广播中播出关于饮食安全和保健的生活小常识,让广大师生在就餐的同时还能享受到用膳文化的浸润。特有的餐厅环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就餐者:多了一份节俭,少了一份浪费;多了一份礼让,少了一份拥挤;多了一份温馨,多了一份和谐。

二、健全食堂管理制度,以制度文化塑造人

“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也是一种教育,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餐厅文化建设的保证。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重视食堂制度建设,围绕工作实际,建立健全食堂各项规章制度,使食堂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制度建设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如,文明餐桌评比,让学生学会按时就餐,不挑食等,并注意就餐纪律和用餐后餐具的整理,要求场地保持干净整洁,做到桌上无剩菜,地上无饭粒,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如,开展“小服务员”和“服务班级”活动,让学生服务学生,轮留打扫餐厅卫生,“今天我服务”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更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让学生来维护就餐环境,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学校在实行就餐管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次序教育、礼仪教育、劳动教育和节约教育,对学生进行了多种正面熏陶。

古诗有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每日就餐的时候,是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品质和习惯的最佳时机。为此,学校可通过许多宣传性的标语,甚至可以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宣传节约标语,倡导学生理解“盘内一分钟,厨内更多功”的内涵,让学生明白“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的道理,使他们懂得珍惜粮食,远离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三、创新食堂运行机制,倡导“以人为本”的食堂文化理念

篇6

(2)知与能的关系:教师传授知识多,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做得少;学生死记硬背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缺少引导。

(3)听说与读写的关系:教师常侧重于读写训练,忽视了听说训练;单一的书面练习做得多,整体的口语训练做得少。

根据笔者十多年在农村教育实践,就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及实施,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 端正教学思想,把“讲、问”堂变为“学”堂

要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老师要首先确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讲”堂变为“学”堂,让学生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就要学生学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提出的问题要突出教学的目的和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情感和意境。同时紧扣训练的项目,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理解是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最重要的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借助形象直观的实物、模型、图画或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或是通过学生的表演,让学生将其所学的内容在脑海中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或有声有色的电影,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记忆,达到理解的效果。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还要学会用心去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在情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它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授其以渔,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过程。对于学习方法指导主要含有预习方法指导、听课方法指导、复习方法指导和作业方法指导等等。

二、整合课堂教学结构,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彻底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活动变为师生互动,教学互补双向活动。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构,以供借鉴。

1.整体性的课堂教学结构

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出发,让学生先整体认读了解课文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理解。然后再深入各个段落细读,让学生划出文章的主旨,并以此为中心,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变序性的课堂教学结构

利用迁移原理,采取逆向推导的方法来安排学习活动。这种结构主要是抓住教学关键,抽出文章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段落来讲读分析,重点理解,以点带面,进而理解全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直奔中心式:针对比较浅显的课文,可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然后讲读文章是如何来体现文章中心的。

(2)卒章显志式:在课文中的一句话或是一段句子,含义比较深刻,表现出来的思想丰富而深刻,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来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深刻含义。如《金色的鱼钩》中结尾句:在这长满了红锈的金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的理解,可以通过上述方法来做。

(3)直入重点式:有些课文可以直接讲重点部分,对于非重点部分,可让学生自行阅读,看有什么问题,课堂上师生互动加以解决就可以了。如《一个降落伞包》中,可以重点讲解不顾个人安危将降落伞让给小叶的部分就可以了。

3.实践性课堂教学结构

以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为主体,借助已学的知识来获取新知识。正如孔子曾说的“温故而知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与运用一些规律性知识。故教师可以设计出“读讲议练”的课型或“以读为本”的课型等等。

除了上述的几种课堂教学结构以外,还有引发性课堂教学结构、训练性课堂教学结构等,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最佳的教学程序,形成最佳的教学结构。变“程式化”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体现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三、加强科学的教学管理,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地

首先,教师应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周教学目标 、月教学目标 和学期教学目标,来定位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从而进一步分析这些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到什么,达到什么水平等。

其次,按照定好的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从整体性出发,将各项目标 有机地统一起来,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每一次课堂之始,就给予明确的学习目标,结束之时并加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篇7

语文课堂需要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是需要教学机智的,即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要迅速、灵活、敏捷地作出判断、处理,并把这些上升为能力,方能成就优质的课堂。有人认为,课堂应该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方能让学生清楚明白,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新课标理念践行至今,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更重视细节,更重视课堂内容的精巧。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设想,教学流程的展示,它更应该是集环境的熏陶,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人文气息氛围的营造于一体的乐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避免庸俗无味,充满无穷的生命力。我们要重视课堂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正如《荀子·劝学》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要影响学生,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意细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染。在平常的听课交流中,许多教师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是泛泛而问,简单而直接,只是满足于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更谈不上设计的精巧与艺术,很难想象,教师语言困顿,陈词滥调,会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在这些平淡的课堂氛围里,却希望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澎湃激情。这又是多大的期望啊!我们总是感叹学生的麻木、粗浅,可真正麻木粗浅的又是谁呢?

在写作教学这一块,我们时常感叹学生写作语言的幼稚与苍白,那失血的语言是怎么形成的呢?作为教师,我们足够关注自己的语言了吗?有的教师希望课后通过教师的下水作文来带动学生,这到底有多大的空间和效率呢?在教师对自己的下水作文引以为豪的时候,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效率的问题呢?思考不等于完全否定教师的下水作文,但我们更加关心的是效率。课堂是教师的主要阵地,课堂占着主要的时间,不去好好利用,反而去追逐那些零碎的时间,这样去影响学生,那不是舍本逐末吗?教师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目光投向课堂,把课堂充分利用好。教师应在课堂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有艺术,让学生爱模仿的天性得以发挥。

当课堂活动枯燥,语言乏味,了无生趣时,教学活动只能是压灭火花,捆绑灵魂,造就浅薄。这时候,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想想,他们到底有怎样的课堂需要,教师该如何满足?从人的需要系统上来看,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化所满足的正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合乎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六条,即审美需要“要求匀称、整齐和美丽,并且使丑向美转化。”[1]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慎重对待课堂问题的设计,而不应把问题设计简单罗列,欠缺艺术加工,这样是难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的。问题是课堂的灵魂,好的问题设计完全可以带动整个课堂气氛,让课堂活力四射,那么,如何才能使问题设计寓于艺术美感呢?笔者认为,课堂问题的设计应是精巧细腻,衔诗情,陶文养的。

二、课堂问题设计艺术化的有效途径

(一)诗意描述,温润心灵

文章的内容并不都是精彩纷呈的,尤其是文言文趟过历史的迷蒙,挟千年的古朴与厚重而来,其言语或许趋于晦涩,作为教者,应善于点染文章内容,使之更富美感和更具感染力。以《诗经》教学中的《采薇》为例,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读诗的最后一段,然后发问让学生回答,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枯燥的设问,如果在设问时添一些诗意的描述,那就大为不同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这个历经一身创伤的戍卒,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忍渴耐饥,迎漫天风雪,踏一地悲凉,挣扎着,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遥想此景,你认为这首诗包含了战士怎么样的感情呢?

当笔者用这诗意的语言描述提问学生时,笔者分明看到了个别学生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这悲凉的意境通过文字传达出来,学生怎能不会震撼,产生心灵的共鸣,而诉之于表达呢?赞科夫曾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2]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跟文本产生时代的隔阂,学生在理解和体会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接受文本时,往往是被动的,甚至是有所抵触的,这时,作为教师,应找到一个切入点,一条有效的途径,在短时间内触动学生,引起他们对文本和文学的关注,引起他们的深度关切与思考,尤为重要。钱理群教授说:“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3]心灵的触动,感情的碰撞,在诗意的设问里,得以链接。更重要的是,在诗意的设问里,文本不再是枯燥的,而是血肉俱全的对话对象,在这样的极具感染活力的语境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思维的训练,更是语言和文化素养的熏陶。同样,在教学《赤壁赋》时我选择了这样的设问:

在清风明月,白露水波的美景中,一群朋友泛舟而游,吟诗饮酒,扣船而歌,本该欢乐恣意,但客人却吹响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的箫声,他悲从何来?

这样的设问也是极具诗意的,在乐境中现悲情,通过诗意设问,一展学者儒雅,文人情怀。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化,营造出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情境。“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4]在这样美妙的情景下,学生能更真实地贴近文本,解读文本,如果只是生硬一问,客人为什么会悲呢?这将是多么的索然而无味,又何以激发他们的热情与思考呢?

(二)大气铺叙,激胸荡怀

情感是调度出来的,课堂也是调度出来的,对于一些文学名篇,我们不必拘泥。可以展示教者的学识素养,进而影响、鼓舞学生的探究热情,《采薇》末段有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5]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谢安因子第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便称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所欣赏的这四句,正是历史上交口称赞的名章佳句。千百年来,人们常用“折柳”表示送别时的不忍分别,“杨柳依依”的意象,一经创造出来,便有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虽经千载,也没有更好的词来代替它,正因为这个原因,“杨柳依依”数句,成了千古不朽的历史胡杨,在我国诗史上,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葆生命力,请同学赏析其妙在何处?

或许有人认为这样的铺叙大可不必,浪费时间,但这何尝不是美的引领,对课文美的初步感知!只有以博学去激荡学生,学生才会欣赏,才会有学习的热情,才会有表达写作的欲望。欠缺激情、才情的表达,只能是将文本内容“变宝为废”罢了。

(三)整饬流畅,精巧怡人

没有经过提炼的作品是粗糙的,这仿佛是未经雕琢的玉石,没有经过提炼雕饰的问题亦是苍白的,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兰芝——这位美丽的姑娘,这位勇敢的女子,她是那么的勤劳,善良,最终只能是洒泪成祝语,含情衔枝去,比翼共天涯,一绝红尘梦!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焦、刘的爱情结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在设计问题时笔者有意识地用了整饬的语言,使问题更具古典文学意味,这样一来,文笔简洁,语言凝练,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使平凡的设问注入一抹华彩,这样既有文学的色彩,又能给学生的表达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的熏陶和美学的滋养应成为我们教学内容的主体。在传统文化里面,重视诗情画意、境界意趣、文采藻饰,这些美的引领,我们应该传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敢于雕琢语言这一块“玉石”,让其折射出钻石般的光芒,让其具有音乐般的美感。我们要通过整饬流畅,精巧怡人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种美妙的享受。李海林教授说:“问任何一个对语文比较有兴趣的学生为什么会爱好语文,如果对他不作任何倾向性的暗示,让他真切地面对自我,可以肯定他一定会说是因为他在语文课中获得了美的享受。”[6]只有让学生享受到语言学习带来的美和乐趣,才能够养成必要的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品质,学生定然能够体验和享受这一过程,并且拥有愿意学习和效仿的热情。

(四)精心包装,活化课堂

“买椟还珠”的故事相信我们都耳熟能详,这则寓言大意是说古代有个人买了珠宝后,只取其“椟”(包装),而把珠子还给了卖者。它的主要意思是在向人们揭示买者的不识货,讽刺那些不知轻重,知识浅薄的愚笨之人。“椟”与“珠”,相差悬殊,为什么会有“椟”比“珠”珍贵的认识错位呢?由此说来,包装对人的影响和吸引可见一斑,现代社会,许多公司在产品包装上下苦功,从而在销售上赢得成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理念完全可以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完全可以对课堂问题进行艺术的包装,进而吸引和影响学生。

1.用理性美包装课堂问题

幸福其实是用细碎的珠贝串起的一条缠绕生命的长链。我们只有耐烦于平铺直叙的生活,才会从中拣拾蕴藏幸福光泽的颗颗珠贝。只是我们从来都愿意把对幸福的拥有高置在气势磅礴之业上,遭遇在荡怀激烈之情之上,而我们一旦脱离常人范例之后,才茅塞顿开:幸福原来是能频频与我们打招呼的老熟人,只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同学们,你们眼中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在平时的课堂语言里,我们的表达经常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和表现力,如果我们能透过事物的表层现象,把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表现出来,以一种理性的高度去看待事物,语言往往就有了理性的力量和美,即理性美。

2.借助幽默包装课堂问题

写一个人的贫穷,我们可以从他穿的鞋子上下功夫,“前面卖生姜,后面卖鸭蛋”,小说中形容年老的反面人物的头发,可以这样写“中间足球场,四周铁丝网”,在描写方面,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在教《晋灵公不君公》一文时,晋灵公要杀宣子。杀手鉏麑发现宣子竟然是良臣,鉏麑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7]结果,触槐而死。在分析鉏麑的性格时笔者说:

《大话西游》里,唐三藏凭着超人般的啰嗦与长气,把两个小妖彻底折服了,两个小妖都受不了,一个上吊!一个自杀!小妖们太可爱了!同样可爱的还有我们的杀手鉏麑,一大清早,“偷窥”了宣子一眼,什么也不撞,撞树死了,这是什么性格呢?

学生在听完了我的表述后,先是会心一笑,接着像炸了锅般讨论起来。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化,有助于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积淀,有助于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课堂是需要艺术的,尤其是语文课堂,更需要重视细节的艺术,重视精巧细腻富有诗意的设问,融艺术与诗情为一体,融文学与人文素养为一体,把具有浓郁情味和艺术感染力的言语带进课堂,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为师者应在关键处绽放美丽的火花。要显山露水,将知识含蓄蕴籍地汇成潺潺山溪,蜿蜒注入学生思维的大海,这是一种崇高的引领,这是一种素养的熏陶,意味深远。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袁行霈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篇8

1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材施教,在“减负”的同时,必须要“增效”. “减负增效”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一件喜事,而对教师来说这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在相对较少的时间(课时)内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备课,精心地设计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减负增效” .

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是一种教学策略,意图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把学生推到解决问题的前台.通过“链式问题组”中一个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如果说“链式问题组”是课堂教学的一条具有逻辑意义的明线的话,那么隐藏在这条明线后的知识链就是课堂教学的一条暗线.教师通过“链式问题组”这个脚手架便于组织教学,并和学生形成互动,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网状知识联结,“链式问题组”的使用让教学组织有章可循,内容推进自然而不造作,体系构建完整而不破碎,课堂生成高效而不低能.

2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原则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老师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只有充分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1科学性

首先,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设计的问题还要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2.2基础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当然,问题设计也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既要让学生尝到“跳一跳,就能摸得到”的成功,也要让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具体设计时教师要利用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经验,以问题为契机,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2.3针对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

2.4启发性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要引领学生思考与活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问题与问题间要自然,不能过于生硬,应呈现出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 问题设计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类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3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的具体做法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产生以来,设计和运用“链式问题组”进行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链式问题组”的设置来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达到对一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与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成为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师,本人正在着力研究“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链式问题组“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高中物理的几种常见课型,谈谈课堂中优化“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3.1物理概念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概念课是物理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系统的基本元素,是构成物理理论的基础,概念的学习是物理学习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物理的首要环节,概念教学也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富有过程探索性的问题,揭示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形成一个思维链,让学生在探索、辨析、感悟、运用、强化、归纳、升华、落实中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理解物理的本质.概念课中的探索性“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对于避免物理概念教学“掐两头烧中段”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如果摩托车、汽车和飞机都是以各自最大的速度运动,谁是运动最快的?

(2)在视频中摩托车、汽车和飞机在做什么运动?一开始摩托车为什么跑在最前面?(播放视频:摩托车、汽车和飞机起动比赛视频)

(3)谁的速度变化最大?谁的速度变化最小?

(4)谁的速度变化最快?

(5)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可以怎么做?(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比较方案,并引出加速度的定义――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方案1:取相同的速度变化量,比较所用时间.

方案2:取相同的时间,比较速度变化量.

方案3:时间和速度变化量都不相同,看它们的比值.

(6)加速度大小代表什么?(通过一个例题运用加速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7)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从加速度的意义引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8)加速度的正负号代表什么?(通过一个匀减速运动的例子展示加速度有正负之分)

(9)利用什么仪器可以测出瞬时速度的大小?(利用光电门!)

(10)如何利用实验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先让学生设计利用光电门测加速度实验,

再结合P17的课后练习4介绍用运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测加速度的思维.该问题的目的通过实验操作应用加速度的定义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本“链式问题组”设计从一段吸引学生眼球的精彩视频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层层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事例弄清速度大小、速度变化大小、速度变化快慢这三个易混易乱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问题(5)比较牢固的理解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问题(7)让学生从加速度的意义理解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9)(10)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会设计实验测量加速度.

概念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并运用概念.因此概念课的题组设计要求是:此题组的设计使学生明了①概念是如何产生形成的?②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③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与自然语言比较、与其他概念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此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⑤如何在生活情境或实验中应用此概念的定义式?等等.

3.2物理规律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规律课是指有关中学物理定律、定理、原理和法则、公式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如牛顿的三大定律、动能定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物理规律在整个物理学中占主干地位.只有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遵循这些规律去分析、处理千变万化的物理问题.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如果用条形磁铁插入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这样一个实验来总结归纳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判定,这套装置能几种操作可以产生感应电流?(演示4种操作让学生观察发现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不同,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2)用电流表怎么观察感应电流方向?(通过直流电路试接确定电流从左接线柱流入,指针就往左边偏,所以通过观察指针的偏转方向就可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3)通过初步观察发现N极插入与S极拔出的操作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相同,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提出猜想与原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有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好四种操作下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原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情况)

(4)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磁通量不是同一类物理量,所以它们的关系很难发现规律.那么能否把感应电流转化为与它对应的磁场量呢?(感应电流也会激发磁场,所以可以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再分析三个磁场量的关系.)

(5)怎样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根据线圈的绕线方向和感应电流的方向利用右手螺旋定则.)

(6)因为磁通量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所以尝试以磁通量变化情况归类寻找简明的规律.

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找出“增反减同”的规律)

(7)怎样理解“阻碍”的含义?“阻碍”与“阻止”一样吗?(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①谁在阻碍?②阻碍什么?③如何阻碍?④能否阻止?⑤为何阻碍?(从能量守恒角度解释)

(8)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应先找出哪些相关量的信息?(总结出应用“楞次定律”的步骤)

(9)现在我们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两种方法,什么条件用“右手定则”?

(10)能用楞次定律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吗?“右手定则”与“楞次定律”是什么关系呢?

由于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学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较大的难度.本“链式问题组”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方法,经历探究过程解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两大问题,并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楞次定律,最后通过演示实验从理论提升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组设计充分考虑了“楞次定律”中包含的实验归纳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物理技能技巧等,问题组中问题的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定律和应用定律来解题.

规律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揭示定律、定理、法则、公式的来龙去脉,揭示其推导、论证中所用的有代表性的物理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物理技能技巧,交待清楚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理解由某一条件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因此规律课的“链式问题组”设计要求是:使学生明了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演绎规律是什么?③几个概念之间存在那些定律或联系法则?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规律的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论证中用了哪些的有代表性的物理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数学技巧?⑤公式、定理可解决哪些问题?公式变形有哪些形式?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是什么?

3.3物理实验课型中的 “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物理实验课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仪器设备,使物理现象反复再现,从而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和对某些物理定律定理的验证.实验课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建立在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而设计.

例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课教学,本人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首先,在实验前可以依次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解答,以明确基本实验内容.

(1)本实验通过什么原理测量电阻?

(2)外接法和内接法有何区别?

(3)何时用外接法,何时用内接法?

(4)实验通过改变什么来获得多组数据?

(5)画出本实验的电路图

(6)实验开始前,开关和滑动变阻器分别应该怎样调节?

然后,让学生在实验后思考以下问题,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7)用内接法和外接法进行试验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分别是偏大还是偏小?

(8)在实际测量中,若不能事先知道待测电阻的大概值,用什么方法确定采用哪种连接方案?

(9)试用多种方法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

通过对(1)~(6)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基本上对本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能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这些问题的设计首先遵循了科学性的原则,提出的每一问题都能有理有据,通过科学知识解答.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强的目的性,第(1)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实验的基本原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2)(3)两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何时使用内接法或外接法并了解对应的误差,(4)~(6)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如何使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7)~(9)问题可以让学生试验后进行思考,但一般情况下可以由老师在学生实验前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然后在试验后大家共同探讨解答.对于这些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同时对实验中涉及到的问题做出补充.从具体实验拓展到科学方法,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方法的升华.因此这类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着实验展开,然后结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难度适度拔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

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作思维,对有关物理概念、定律进行检验,从而进行理论思考的升华的动态过程.实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积极动脑思维,大胆动手实践.从了解实验原理,准备实验器材,到进行实验操作,测出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这一全过程都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实验课的“链式问题组”设计要求是:使学生明了①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②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③本实验要测量哪些物理量?④本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是什么?⑤本实验的误差来源是什么?⑥如何减少实验误差?⑦本实验拓展的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4物理复习课型中的“链式问题组”的设计和运用

复习课也是物理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过去学过的或曾经学过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也就是把各种不同的概念、规律引向合乎逻辑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成分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这种类型的课,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而学生的知识也将是片面的和杂乱的.限于篇幅省略例析.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章复习教学中,本人进行了如下的问题设计:

学生在这一章复习课前的知识归纳一般只会注重对匀变速运动中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各种关系式的归纳,而忽略对实验以及伽利略的科学方法的总结.针对这一知识盲点,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来引起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注意:

(1)如何用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速度和时间分别怎么样测得?

(2)简述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他用到了哪些科学方法,研究结果如何?

另外,学生在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时容易混乱,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3)求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公式分别有哪些?

(4)哪些公式不含时间,哪些不含加速度,哪些不含位移?

(5)哪些公式是最基本的?哪些是变形而来的?

为了帮助学生复习两类运动图象,设计了如下问题: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有什么特征?

(7)如何在图像中读出速度、时间?

(8)直线的斜率表示什么?

(9)如何在图中读出物体的位移?

(10)v-t图像和s-t图像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学生对两类图像的巩固就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再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把相同形状的两类图像分析理解所反映的实际运动并形象的画出运动草图,发现截然不同.于是总结出有关图像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一定要先看清是s-t图还是v-t图).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三类重要题型及对应的解题方法,设计了如下问题:

(11)自由落体较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v0=0,a=g)

所以自由落体问题中已知或要求最后一段的情况通常都转化为用整一段减去前面一段.

(12)刹车问题有何特点?(减速为0后不再运动)

所以刹车问题一定要先求出停车时间,进行判断后再进行其它计算.

(13)追及问题有何特点?有什么关键解题技巧?(追及问题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

所以解追及问题定要分别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一定要抓住两者速度相等时这一关键状态.

这几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平时做过题目的反思与总结,加深对重要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的把握,同时也激励学生不断思考.

此“链式问题组”设计较好地把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整合梳理,完善了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篇9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4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师生互动,就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就是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提问是进行化学优质教学中重要一环,它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讨论、进行思维碰撞、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在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广大教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①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貌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尽情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却被搁置一边,不予理睬。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进行整理归纳,逐一解决,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③搞“提问轰炸”,“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表面上看师生在课堂的问答此起彼伏,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实际却是问题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为问题而问题,久而久之反而使得学生懒于思考,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④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设计,但比较浅显,无法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⑤问题表述过于直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和探究价值,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⑥提出的问题过难,全班学生都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等等。这些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无效提问现象,效果可想而知。既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的教师可能都知道问题设计的重要,但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问题质量偏低。最主要的是我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设计比较随意,尤其在课前的备课中,对教材钻研不够,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办事,想问就问,想容易就容易,想提高就难,一味求多求全。现在教师大多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件设计时,更多地考虑是否美观、是否内容丰富、是否吸引学生而没有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而课堂提问的效果如何,并非看你提问了多少个问题,问题有多难;也不是看提问的方式是否多样,而是看“问题”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是否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否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没有转到如何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思考“服务”,课堂教学就始终只能在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徘徊,只是形式有所变化,却无实质性改变。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 真实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 科学性原则

化学问题的情境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所涉及的事实、知识和思想方法必须是真实的,符合科学观律的,在化学问题解决中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是正确的。

3. 明确性原则

问题设计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使学生不知所云,不知所问,不知所指,然后不知如何答。只有明确问题,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和回答,达到理解掌握并且综合运用知识。

4. 渐进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合理有序地进行,充分考虑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做到难易适当,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分解,按照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到复杂的特点来设计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深化,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目标。

5. 主体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听,主动学,积极地思考。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

设计好问题是上好化学课的前提,它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必须掌握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不能仅仅靠一两个问题进行点缀,它更需要教师灵活掌握问题提出的时机,根据教材内容、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问题如何提出,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甚至于谁来回答都需要精心设计。可以以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段,将难点进行分解,重点得到突出。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问题设计时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从基础到提高,问题之间有一定联系,不断深入提高,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教师要适当选取一些开放性问题,从思维方法、思维途径、思维结果等方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题途径,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保持和激励,学生对本堂课重难点的学习就更容易解决。

例如1:把镁放入氯化铵的溶液中,①逸出的气体是什么?②还能产生什么气体?如何检验?③H2是Mg与NH4+反应还是Mg与H2O反应产生的?④生成的沉淀是什么物质? 能用有关NH4+水解的知识解释吗?⑤如果是浓NH4Cl为什么又不产生沉淀?⑥Mg(OH) 2能溶解在浓NH4CI溶液中,是NH4+与OH-结合成NH3·H2O破坏了溶解平衡,还是产生的H+溶解了Mg(OH)2?如何证明得出的结论?利用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发掘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对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升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例如2:在讲授“合成氨反应的适宜条件”时,可以设计下列系列提问:为提高合成氨时的氨气的产率①是加压还是减压?为什么?②压强太大行不行?为什么?③是升温还是降温?为什么?④温度太低行不行?为什么?⑤如何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⑥使用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围绕化学平衡的条件依次展开,促进学生对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对勒夏特列原理进一步把握。

例如3:在讲授“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时,设计如下的逐层提问:①如果将定义中的“或”字改成“和”字,行不行?为什么?②“熔”、 “溶”二字可否互换?为什么?③能否将“化合物”改成“物质”?为什么?④SO2的水溶液能导电,SO2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⑤Cl2是电解质吗?是非电解质吗?还是两者都不是?为什么?⑥盐酸是电解质吗?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慢慢深入,抓住关键字词一环紧扣一环地发问,不仅对学生突破重难点、理解概念有帮助,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辩证性以及严谨的思维品质。

篇10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问题的提出并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有时会出现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反应,或者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期望答案大相径庭,起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才能通过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接受所学知识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逐步提高提问技巧,总结出一些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即问题的设计应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并应遵循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2问题设计的多种方式

2.1首尾呼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种提问方式一般是首尾呼应式,多在一节课的开头提出一个问题,故意不给出问题答案,等到知识讲解完毕后,再把问题拿出来进行解决,这种提问方式让学生有悬念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注意力听课,以求尽快找到问题的答案.

案例1在讲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时,给学生播放一段动画作为情景导入:“一位司机不小心把车开到了一片沼泽地的旁边,而沼泽地是必经之路,司机下车后抓耳挠腮地想办法.”随后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帮助司机想办法该如何顺利通过沼泽地?”

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想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还没有讲解,所以学生就处于一种想帮忙解决问题又苦于没有思路的状态,这便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随后会认真听讲,以求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讲解之后,再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大家想办法,可想而知学生的兴致非常高,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得很透彻.

2.2类比化归,指导学生有效思考

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用这种方法设计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比较理解和记忆,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和应用.类比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

案例2在学习内能时,由于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是微观概念,学生不好理解,可以先复习宏观概念动能和势能,学生通过这两个知识做类比,便很好理解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同时又与宏观中的动能和势能做了区分,一举两得.

另外在学习电流时,由于学生刚接触电学,对电流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可以把电流和水流做类比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的也比较牢靠.

这种类比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教学效果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3明确具体,扫除学生思考障碍

问题的设计尽量要具体,可以具体到一个点上,让学生的回答具有方向性,如果给学生一个很大、很空的问题,学生就会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么这样问题的设计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案例3在《压强》习题课上,如果给学生的问题是:“影响压强的因素是什么?” 由于压强包括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其影响因素各不相同,这样一个空泛的问题给学生,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把题目改为:“影响固体压强的因素是什么?” 这样方向性便比较强,学生很容易经过思考给出答案.

2.4结合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最好与时俱进,能与新的事物和事件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4在给学生上《比热容的应用》这节内容时,我在前一天晚上拍摄了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在导入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一看是今天的天气情况,兴致极高,马上听课的热情提起来了,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全国各地的温度以及温差不同呢?”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接着从全国各个地区的气温存在差异一步步引入到比热容的应用,学生这节课听得很轻松,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现在正值世博会期间,很多问题也可以围绕与世博会有关的事宜展开,这样一来问题的选材和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这样设计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大脑思维, 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物理知识离自己很近,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5情感先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地体现出来呢?可以在问题中体现出来.

案例5在学习《机械能》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视屏,并解说:由于“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进而提出相关问题:“‘嫦娥一号’在腾空升起时具有哪些类型的能?这些能量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

这种让学生亲临现场的问题设计方式,很容易感动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2008年奥运“福娃”,“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等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的材料,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3问题设计的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符合一定的规律,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3.1循序渐进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处理的要求.例如:关于《力》的有关知识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层次问题:(1)什么是力?(2)为什么必须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3)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影响?(4)力对物体的形状改变有什么影响?(5)力有哪些作用效果?(6)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这样的几个层次问题的学习与讨论,就能层层深入地认识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

3.2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最早由孔子提出的.事实告诉我们: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知识水平不同,从而使每个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兴趣、爱好等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的差异进行问题设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设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想、有所答、有所收获.让大家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较为浅显的问题(适合后进生选择):什么是二力平衡?求速度的公式是什么?做机械功的公式是什么?密度的公式是什么?单位有何物理意义?

稍有难度的问题(适合中等生选择):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几种?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固体和液体密度有什么测量方法?

难度较大的问题(适合优秀生选择):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如何用速度公式以及变形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测量物体的密度要用到哪些相关知识?对同一种物质来说有几种测量方法?

不同难度问题的设置,只要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即可,不用把这些问题的设置明确规定哪些学生要回答哪些问题,而是在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对于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鼓励其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并鼓励学生学会自我挑战、不断进取!

这种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体作用得到体现,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

3.3切合实际原则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获得学以致用的喜悦感,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这种问题设计方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基于学生的兴趣,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问题可以设置在一些司空见惯而又不容易被注意的事物或现象上,让学生思考,触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比热容的应用”一课中,可以设计很多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①“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对当地的气候有何影响呢?”②“为什么保温桶的外壳一般是塑料制成的,而不是金属制成的呢?”③“夏天去海边游玩时,是在岸上凉快还是在水中凉快呢?④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用手摸公园里石凳和木椅的温度有何区别?”⑤冬天暖手用的暖宝中为什么装的是水而不是其他液体呢?等等.

在讲解“回声”一节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舞台后面有厚厚的、软软的幕墙?”“为什么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可以听到回声?”在讲解“音调”时,可以让学生听一段录音,让他们猜测是班级中哪位同学的声音,然后再让一名同学听自己录制的声音与自己直接说话的声音有何区别.

这些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有助于学生从物理知识走向生活,问题一提出便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4启发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提问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难点时,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给出一个对突破难点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给出对解决难点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篇11

转眼已到2013年,随着数年的建设和发展,唐山的市容市貌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城市的氛围更加突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场、公园、居住区、商业区等项目规划的日益成熟,整个城市面貌逐渐显现出来。作为新城市代表的唐山,在城市建设和市政项目实施中,还应当注重更加鲜明的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状态,有与其它城市区分的历史性、时代性和艺术的独特性。因此,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时代风貌,以及文化特征――唐山在长久的发展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如陶瓷艺术、评剧艺术、皮影艺术等均具有身后的文化底蕴。

目前,我市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正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推进,在此大好时机下,以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引入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注重市政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功能性、科学性、艺术性和系统性,注重后期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唐山特色的市政公共设施文化正当其时。

一、唐山市政公共设施的现状

(一)市政公共设施安全性仍需加强;

当前唐山市政公共设施对于安全性已经有所重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如候车亭与车行道的关系、服务设施的及时更新等尚未做到良性循环管理,由于设计规划与后期维护缺失造成的市政公共设施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二)市政公共设施功能上对于有特殊要求市民的考虑尚欠周到;

现有的市政公共设施在功能上多是为大多数市民服务的,但市政公共设施应当是全体市民共享的服务体系,一些特殊人群如老人、孩子、残障人士等也应当从投放位置、无障碍设计、声音辅助等进行全面考虑。

(三)市政公共设施投放中仍需调研,以避免重复建设现象;

根据调研,唐山市政公共设施的投放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问题。如根据设计要求,单向步行街休息座椅的安置,应以人的运动规律为准,入口处500米设置供老人、儿童和残疾人使用的休息座椅即可,数量不必太多,而1000米后数量应逐渐增加,以满足行人休息需要。

(四)市政公共设施加强文化性和艺术性,建设“有唐山地方特色的城市市政公共设施文化”;

以唐山传统特色文化为依仗,与市政公共设施造型结合起来,形成既有实用性又具有独特性和鲜明个性的艺术品。这在唐山云天广场皮影路牌、青花瓷路灯、开平广场陶瓷雕塑、北新道皮影魔方雕塑等已经有所体现了,但是还不够多、不够全面,应尽可能地覆盖全市市政公共设施,真正做到“文化立区”。

(五)以点带面,形成整体体系;

市政公共设施应进行整体规划,形成网络,以文化引路,结合各区域的文化特点和唐山本地特色进行点线面整体设计,形成体系。

(六)注重市政公共设施投放后的可持续发展;

市政文化设施不能单纯地投放,在使用期间必须考虑设施的管理、维护和更换等后续问题,保证市政公共设施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七)反映市政文化设施的时代性;

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信息、新媒体、新结构等也可以从市政文化设施设计中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性。以候车亭为例,可采用太阳能供电的触摸式查询电子屏,候车乘客可以随时掌握车辆、路线、距离、路况等相关信息,在上方悬挂车辆位置及到站时间的电子屏等新技术,改良传统的候车亭内容,还可增加站牌附近商业区域、景点介绍、居住区名称、店铺优惠活动等信息,随时方便乘客在候车时查询和使用。

二、唐山市政公共设施文化整合的对策

(一)市政公共设施的安全性

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意识与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在市政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公共设施的设计和使用不但要体现出与环境的和谐,更要在安全性能上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提供市民以安全、舒适的公共生活休闲的服务空间。

(二)市政公共设施功能的合理性

市政公共设施的设计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充分的发挥为人服务的功能性,公共设施功能性的合理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人机工程学的合理性上,比如:公共座椅的人机工程的设计尺寸;公交车站点的候车亭、站牌的人机工程设计尺寸;公用电话亭针对不同人群的使用尺寸等。.针对部分特殊人群,在公共设施的使用功能上就要做到特殊的要求,盲人的公交路牌,乘车站点等到,我们都需要进行功能上的合理化设计。

(三)市政公共设施投放使用的科学性

公共设施包含的范围很广泛,指示系统、公共座椅、垃圾箱、路灯、公共厕所、候车厅等,所有公共设施在投放使用的规划上要体现出科学合理的原则,能够更有效地为市民城市服务、为环境服务。在标识指示牌上加强明确清晰、科学合理性的醒目提示;在公用卫生系统上加强实用和科学管理,不要导致因脏而废;或者为了便于管理出现了公共设施的投放大量的缩水等问题。

(四)市政公共设施的艺术性

每个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众信仰、文化传承、技术手段、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决定了公共设施在艺术设计上的不同体现。城市文化的构建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物质文化层,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系统,也叫视觉识别体系。体现在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标志、基本建设项目上。第二层为行为文化层。第三层为观念文化层。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城市价值的体现。作为城市文化构建的第一层次,城市公共设施直接体现着城市的形象,是城市形象最先被人感知的部分,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从工业设计的角度看,一件好的产品除了具备优良的物质功能,还必须有丰富的精神价值,这就涉及到产品与人的关系问题,也道出了设计的审美原则――使人愉悦,在被使用中体现其精神价值。

现代的绝大多数的城市在市政公共设施的设计上缺少独特性,雷同成为了普遍现象,这是在提升城市形象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市政公共设施的系统性

篇12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生食堂拟建在新校区内,用地西北临校区次出入口,南、北、东三面毗邻学生宿舍,西临校区主出入口、中心广场和中心水景学子湖组成的校园中心主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项目为二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平面采用椭圆形仿“蛋”形布局,地上2层,局部3层,建筑占地面积5020m2,总建筑面积11200m2,建设规模可同时满足6500学生用餐和1000学生开会之用,总平面布置见图1。

2设计理念

校园建筑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校园特色,既包括物质性的地域环境特色,公共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与建筑空间特色、交通组织特色、也包括非物质的专业办学特色和历史人文精神特色等。

新建学生食堂面向校园中心主轴,与主入口(教学楼、办公楼)、中心广场(图书馆、实验楼)形成校园主轴及富有韵律的三个空间序列,校园的空间在由北向南流淌的学子湖、预留教学楼及本次设计的——学生食堂处达到,新建的学生食堂成为承载校园文化和展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为此设计中注重建筑景观一体化,结合现代大学生就餐特点及高校食堂竞争、管理模式,力求弘扬校园饮食文化,体现现代教育模式开放式与交互式的特点,综合考虑整体功能布局;同时注重不同建筑空间的连贯性与交互性,紧密结合地形和环境,获得以人为本的、生态的、易于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校园空间序列。

3总平面设计构思

对于具有特色的校园,个性的空间是其必不可少的精髓,大学校园的个性,就是大学的特性,在设计时要强调校园复合空间的创造,对学校社区化氛围的营造,主要构思如下:

3.1融入环境,建构秩序

由雷锋大道校园主入口通过校园主轴、中心广场把教学主体——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紧密联系形成活力四射的教学核心区。主轴穿过中心广场东转,下台阶即到达由开阔的水面、绿化组成的中央生态区及学生生活区。学生食堂即坐落在这环境优雅、静谧的学生生活区中央,成为校园主轴末端的一大景观,见图2。由西向东的一条步行空间主轴和三个主要景观节点贯穿整个校园,将校园各功能分区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同层次的绿化空间系统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精彩丰富的生态校园环境。

3.2顺应地形,围绕“园中园、景中景”主题力求创建景观生态的校园生活社区

教学核心区与中心生态区、学生生活区通过自然高差形成台地,形成功能分区,创造了良好的学生生活、休闲空间。学生生活区呈倒“L”形布置,与核心教学区包围着中央生态区,学生食堂布置在校园主轴的末端,地理位置优越,既能保证学生就餐有适宜的步行距离,同时又创造了良好的就餐环境。学生食堂东临校区东大门保证了食堂对外货流路线畅通便捷。

3.3单体平面造型融入建筑环境

作为校园的节点,学生食堂平面采用椭圆形仿“蛋”型布局,接合发散式反对称的弧形楼梯的造型,犹如一个被逐渐剥开的鸡蛋,勾起人们无限美好的食欲,见图3。同时,平面弧线形造型与学子湖畔紧密结合创造出流动的空间,满足了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流都能获得较好的视觉冲击力。

4颇具特色的建筑单体设计

结合校园规划布局,食堂建筑的空间形态处理从外部空间体系和实体建筑形态二方面着手,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突出校园文教建筑内求实用,外求唯美的建筑风格特点,建筑单体设计如下:

5.1合理的平面布局

根据建设方要求、大学生就餐特点及高校食堂的管理模式,本设计方案一、二层共设计4个相对独立的学生食堂,三层为学生活动中心(兼报告厅)和屋顶花园。总体分为学生共享就餐区、独立的厨房操作区、学生活动区及屋顶花园,各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线顺畅。

5个学生食堂分别设置独立的操作间、小炒间、面包房、小超市等,学生就餐空间相互贯通,既有利于食堂之间开展相互竞争,又有利于各厨房的食品卫生和管理,同时有利于学生就餐的多样选择。餐厅的就餐区、面包房、小炒间、检测间等均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无对外窗口的房间安装了通风装置,见一二层平面图3、4。

5.2厨房布置工艺流程合理,充分体现高校食堂高标准的卫生要求

卫生是食堂的重中之重,如何创造良好的厨房空间成为设计的重点、难点。通过精心布局及推敲,厨房布置工艺流程合理成为本设计的最大亮点。

1)整个食堂的工艺流程按照生进熟出的顺序设立原料通道、员工通道、成品通道及回收通道,合理分为食品处理区,非食品处理区和就餐区三大功能分区。

2)各功能用房采取了单间分室一条龙的工艺,彻底打破了过去食堂设计中厨房一大间,洁污不分,生熟不分,粗加工和切炒混为一堂的传统布局,保证了食品的卫生,提高了食品卫生的安全度。

3)地面沿弧形走道、备餐间、小炒间、烹调间、洗消间、面点及加工间设置地面排水沟,便于清洗及排走油污。

4)设置员工更衣间及预进间,满足员工二次更衣要求,达到了高校食堂管理模式的先进水平。

5)设计充分考虑高校就餐的特点,设置了检测间以便留样检测以保护学生就餐安全。

6)设置小炒间以满足高校学生就餐的不同口味要求和小型聚会等不同需求。

5.3合理组织人流、货流

根据校园的总体规划及建设方要求,将学生食堂主出入口设计在西侧兼顾校区主、次出入口景观及人流,南北向分设次出入口兼顾学生公寓的人流,东向结合校园东大门设计后勤人员及货流出入口。建筑沿东西及南北向形成校园主通道,沿建筑四周及学子湖畔形成步行道,人流、货流交通流线组织明确清晰,互不干扰。

5.4富含校园文化特色空间的塑造

由于本食堂规模较大,一、二层设计了四个大型餐厅,还兼顾了小型餐厅与超市,因此良好的内部空间环境是本设计除厨房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之外的又一难点。

入口广场是食堂门户区域,主要强调了对人流的引导和大气、舒畅空间的塑造,分别设计了主出入口及东西二个次出入口,结合出入口内凹设置,减少了室内空间的进深;室外设计两部反对称渐变的半开敞式弧形楼梯将人流自然引向二、三楼,巧妙的成为一楼南、北出入口雨篷的同时解决了二楼就餐与三楼活动人流分流的问题,不仅有利于食堂的管理,也最大限度的确保室内空间的完整性,在确保安全疏散的同时避免了对房间的硬性分割。

内部空间强调功能多样性和可变性的要求,采用大空间少柱网的布置,方便内部空间使用;内部格调设计处理上不寻求过多复杂的线条和呆板的行进线路,而追求自然惬意通透的内部空间塑造,在平面空间功能设计上满足良好的校园就餐环境需求。整个餐厅内部空间布局将主要学生就餐出入口、学生餐厅、小超市等临水面设置,满足学生对就餐环境优雅舒适的要求。三楼学生活动中心采用扇形布局呈南北向布置,尽量争取良好的朝向和通风。设计通过借景手法的运用,近处餐厅、室外半开敞式弧形楼梯、亲水平台、学子湖水面等空间互为渗透,远处与校园中心广场景观等遥相呼应,互为借景,充分体现了人与环境、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5.5竖向设计

本学生食堂功能较为简单,但人流量大且学生就餐人流集中,设计着重考虑疏散要求,设计五部楼梯,一部货梯,其中四部供学生使用,分布在南、北、西三个方向,东向的一部楼梯及货梯则为厨房的专用梯。室外设置的两部反对称发散的半开敞式弧形楼梯可直达三层的活动中心及屋顶花园,满足疏散要求。

5.6立面设计

学生食堂造型力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新颖,具有强烈的现代感,立面造型上突出几何形体的穿插与对比,主体采用椭圆体,配以弧形渐变的室外楼梯、逐渐升高的弧形片墙、玻璃梯顶等形成的“灰”空间,大面积玻璃与室外弧形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建筑体块之间多样的变化打破了冗长的空间序列带来的沉闷感,使建筑本身具有一种博大、内敛、谦逊的文化气质。西立面设计高耸的钟塔,配以弧线形的屋面飘板,大面积灰色铝板和玻璃相结合,丰富的弧线立面充分考虑新校区与城市道路的全方位景观,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既彰显学院实力又能从建筑风格上折射出学院的校园文化,形成耳目一新又耐人寻味的现代教育建筑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为了与现有建筑环境融合更好的成为文化载体,建筑以灰色基调为主,在南、北、西三个主要学生出入口处设计橙红色片墙,片墙上镶嵌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格窗”演绎成的现代玻璃小窗,在极具冲击力的暖色调色彩的刺激下,不仅突出了学生食堂的出入口,刺激了就餐人员的食欲,同时与室外楼梯弧形片墙上的小漏空方格互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具体可见学生食堂效果图。

室外反对称的弧形楼梯配以螺旋式上升的弧形墙,创造出起伏变化的富有动感的天际轮廓线。室外弧形楼梯、弧形墙、透明的玻璃顶形成半围合空间效果,大面积玻璃的设置使室内外空间得以延伸,内外空间流动,互为交融。

6绿化景观设计

食堂周边的绿化景观以点带结合为主,形成尺度宜人的校园景观。由于食堂位于学子湖畔,设计时以乔木外加绿

化带使之与校园其它建筑很好的绾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在食堂山丘一侧密植树木,配以灌木、草地、植被自由穿插,使山、植被、建筑达到疏密相间的精致宜人的境界。

食堂周边景观设计注重边缘与空间节点的人性化设计,以曲水绿岛为形态特征,形成以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的多个景观中心,同时结合湖畔水边缓坡、亲水平台、入口广场等营造多形态、多层次的交流场所,入口广场、绿地水景面以及食堂建筑空间的位置、尺度完全与校园食堂的规模使用相协调,使行走在教学楼至食堂的校园道路上,让人时刻感受到绿地、水面带给人的愉悦心情,无形中也增强就餐的食欲和乐趣,也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校园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

7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生食堂通过设计者别出心裁地采用“剥开的鸡蛋”外形设计,既与“食”加强了内在联系,又对建筑的“形”进行了深层的刻画,并通过一系列虚实对比和互借的设计手法的应用,使建筑整体与校园其他建筑及周围环境实现了高度融合与促进,外形隽永,寓意深刻,达到了文教建筑较好的建筑美学意境。

参考文献:

[1]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59-63.

[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13

1.引言

部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营区内食堂是部队生活保障的一项重要设施,一直以来是按照机关部门和部队营连为伙食单位建设的分散式食堂就餐管理模式,建筑样式基本是以8~10人一桌集体就餐形式的餐厅和以燃煤为主的“红星灶”厨房组成的简单“餐——橱”格局。随着建设现代化营区的提出,集中部署、集约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成为现代营区综合集成的发展思路。将营区营房设施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和集中建设,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消耗,集中管理,提高综合利用的效果,既改变了过去处处冒烟的食堂对营区环境的严重污染,又丰富了官兵的饮食文化和交往。但同时由于各级对营区集中式大食堂的就餐、管理、使用模式的认识不足、要求不一,在集中式大食堂的设计和建设中产生了不少新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某部机关集中式大食堂的设计实例,对相关问题进行探析,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供营区集中式大食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参考。

2.某部机关大食堂设计概况

该部机关营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市城区内,周边均为居民区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营区内原有机关干部及直属分队分散式食堂10余个,零散布局于营区的各个部位,以燃煤为主,对营区和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地方政府和周边群众多次要求部队改善。营区配套整治规划中,我们将营区内所有食堂集中合建为一个大食堂,较好地改变了营区布局零乱、污染严重的问题,营区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该部机关集中式大食堂总建筑面积2735平方米,保障就餐人数830人左右,总体布局于军事行政区、仓库车场区和家属公寓区之间的结合部位(见图一),平面布局以花瓣扇形展开(见图二),建筑造型新颖、立面丰富、人流通畅、体形优美(见图三)。

3.集中式大食堂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3.1总体布局

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的营区划区规划理论起源于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当前营区按照划区规划的要求总体上分为军事行政区和家属公寓区,营区按功能分区一般又细分为办公指挥区、部队生活区、军事训练区、仓库车场区、文化活动区、公共服务区、家属生活区和保留缓冲区。集中式大食堂的位置选择对营区整体规划和官兵家属的日常工作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布局模式:一是设置在部队生活区方便官兵使用,适用于纯粹保障部队官兵就餐的食堂;二是设置在公共服务区或与家属生活区结合部位,部队官兵和家属就餐均能兼顾,综合服务效率高,对部队日常工作训练影响小。集中式大食堂位置应客观反映部队官兵的真实需要和保障模式需求,尽可能将就餐的通行距离控制在400~800米以内(5~10分钟步行距离)。有研究显示,舒适的步行距离是400~500米,超过800米大多数人会选择交通工具[1]。因此,在集中式大食堂的总体布局设计中应该十分重视其可达性[2]研究,完善大食堂与各分区的步行交通线路,力求直接便捷、人流分散迅速。

在某部大食堂总体布局设计中,将其布置在部队生活区、仓库车场区和家属生活区的结合部,兼顾了家属区的人员就餐,又不产生对这些区域的较大干扰,就餐距离在80~250米,较为适当。同时将大食堂与营区中央水景融为一体,既解决了集中人流疏散的问题,又创造了十分舒适的就餐环境。

3.2平面布局

食堂的功能一般分为就餐和加工制售两大区域。

就餐区由餐厅、门厅和交通公用等部位组成。餐厅的规模不宜过大,就餐人数太多会引起就餐环境的嘈杂恶化,从防灾防疫的角度来看也不科学。餐厅层高应与其规模相适应,最低净高不小于3米[3],否则对就餐人员会产生强烈的压抑感。餐厅也可以考虑分层垂直布局,但不宜超过三层。门厅和交通共用部位应充分考虑人流疏散和就餐模式(自助餐、刷卡购买等)的不同需求。在某部机关大食堂设计中,将餐厅设计为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就餐空间(见图二),其中三个作为部队官兵使用,一个作为家属和零散人员使用。每个餐厅都单独设出入口,在横向空间里实现了区域的划分,较好地处理了就餐人员多造成的环境嘈杂的问题,同时避免了各就餐单位的相互干扰。

加工制售区平面设计应根据就餐模式和厨房工艺合理布局。以售卖为主的模式应充分考虑窗口的数量,条件允许还可以设置一些明档小吃的制售窗口。以自助餐为主的就餐模式应着重考虑选取饭菜的人流组织安排。厨房布局应按照工作人员更衣、原料处理、主副食粗精加工、餐具洗涤消毒存放等工艺流程合理布置,做到生熟分离、互不交叉。某部机关大食堂是按照刷卡售卖的就餐模式设计的,将厨房区域以一个圆形中庭为中心环行布局(见图二),各操作间保持最大限度的交融和贯通,实现通透性、交通无阻碍性。使得整个操作加工的过程就像一条流水生产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中心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采光、通风、排气等问题。

3.3环境与交往。就餐环境的营造包括食堂的周边环境和室内环境。

近年来营区食堂的就餐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重视了室内环境的设计。食堂的空间环境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餐厅,应反映部队独特的文化气息,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低造价、高文化是食堂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优雅、洁静的室内环境往往受到官兵们的欢迎。在工程实践中,应非常注意食堂的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内外交流,餐厅设有大面积的采光玻璃窗,既通风节能,又能把周边优美的景色引进室内。正如《园冶》所述,“园虽别内外,得景则不拘远近。”优美舒适的就餐环境不但促进人的食欲,减轻精神压力,而且有助于官兵之间的交往和身心健康。官兵的交往活动包括餐饮交往、工作交往、信息交往、文娱交往、体育交往及休息交往等,多种餐饮活动是最自然而又最经常的交往,营区食堂往往是信息交流的中心。因此在营区大食堂建设中,应根据人的交往心理尺度,最好能把食堂的大空间分成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把食堂总体布局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某部机关大食堂在将餐厅设计为几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空间的同时,在餐厅与餐厅之间设置小院,其中置以水池、花草、山石等,分隔了空间,又形成室内外自然环境的交融。

3.4建筑造型

立面借鉴当地建筑文脉,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采用新疆特有的尖璇符号,借助平面特殊造型,形成强烈的韵律感和体积感;由于本建筑占地面积较大,而层数仅为一层,在屋面采用架空构件,塑造一种轻盈的姿态,摆脱了视觉上的敦实感。整个建筑既表现了当地的建筑文化特征,又符合军营规划简洁秩序的要求。

4.结语

营区集中式大食堂建设符合现代营区的“四集”建设理念,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营区建设的一个重点。特别是社会化保障的逐步深入,“大食堂”包涵的内容将更加丰富,需要设计人员考虑的因素更多,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营区大食堂将逐步演变为集合各种服务保障内容的综合服务中心,成为现代营区建设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