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8 17:17: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食堂文化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这不仅是教材学习的需要,也是由学生思维特点决定的。教材存在难度指数,教师要正视教材的层次性,在问题设计时需要与教材保持相同频度。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思维特点设计课堂提问,让不同学生群体都能够找到思维坐标。
如学习《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时,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前,教师根据教材学习内容设计了一组思考问题:河姆渡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有哪些异同点?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了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不难看出,教师设计的问题呈现梯度性,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思维也逐渐走进教材核心。特别是最后两个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利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
二、针对性设计,把握学生思维切点
提升课堂提问针对性,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2.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考量。教材内容有难度系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步解读、剖析、归纳、总结,需要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接近问题核心。要把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综合整理,抓住教材构成特点展开问题设计,做到层层设问,这样才能建立由易到难的问题探究路线,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突破。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肯定出现不同的答题效果,教师要针对学生学力实际给出客观评价,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中。
如在学习《夏朝和商朝》时,根据学生思维状态设计了一组思考问题:大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这和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继承方式?商朝疆域有什么特点?商朝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商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我在提问环节进行了适当修改,将问题统一展示出来,学生回答问题有自由选择权,先被提问的学生有优先选答权。第一个学生选择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学生选择了第二个问题,第三个学生选择了第四个问题……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时,先提问学困生,将最难的问题留给学优生,这样自然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三、启发性设计,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往往会遇到启而不发的情况。这说明教师设计问题时,对教情、学情调研不够,需要进行教学调整。降低问题难度系数,或者改变提问方向,给予学生多方面引导,启迪学生思维。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时的留白,给学生思考以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分析、整合、归纳、综合的能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9801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如果教师预设一些问题,让学生积极回答,就能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优化问题设计,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笔者提出四种优化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通过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知识复杂、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而高中生大多数自尊心较强,不愿意表现,这两种因素叠加,往往导致高中历史课堂气氛沉闷。所以,教师要创设并运用好生动有趣的问题,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教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展示现在商业活动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距离。笔者问学生:“这个视频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学生很快找出答案:“反映的是现代商业的繁荣。”笔者继续提问:“假设你是不同朝代的商人,如何向别人介绍你所在朝代‘市’的情况呢?”笔者组织学生搞一个“穿越”小游戏,当“穿越”到秦、汉、南北朝、唐、宋、明、清时,笔者要求学生重点对所在朝代“市”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然后把了解到的情况展示给师生看,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理解和领悟。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整堂课都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提升了其课堂学习效率。
二、通过开放式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潜质
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历史教师只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倦怠感。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的方式进行。所谓开放式问题,就是指学生根据问题可以自由组织答案,只要答案合情合理即可。开放式问题答案多种多样,灵活方便,学生有更多机会表现自己,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进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时,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导入新课的:“作为学生,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是,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我们祖先用什么进行书写呢?那纸到底是怎样造出来的?是由谁发明的?”学生非常感兴趣,特别想进一步了解。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出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竹简、木简、丝织品、纸,他们同时了解到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此后纸逐渐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笔者接着提问:“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我们会使用怎样的书写材料?”学生对笔者提出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开展了热烈讨论,纷纷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探究热情高涨。通过这种开放式问题,达到了启发学生探究潜质的目的。
三、通过层次性问题凸显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尽量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别,体现教学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有层次性,既照顾到学优生又照顾到学困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教授《百家争鸣》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的理解,设计了三个层次性问题,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有哪些?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可以边看教材边思考。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出各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也能够准确把握住知识点。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结合教材讨论之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表述,问题解决得也较好。但对于第三个问题,大多数学生掌握不了问题本质。为此,笔者进行了这样引导:“分析影响要结合当时社会情况,强调对后世影响重点考虑思想、文化。”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条理清晰,学生参与度高,凸显了学生个体差异。
四、通过生活化问题拓展学生认知维度
1实验课堂有效问题设计的重要意义
在实验课堂教学中,问题创设得巧妙、新颖、有深度,有效的实验问题会弓I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2实验课堂问题有效设计的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有如五光十色的万花筒,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他们迫切地希望能从实验课堂中找到原因所在。因此,化学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1结合生活实际,实验疑问导入式提问
新课的导入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人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时候,教师首先展示一瓶雪碧饮料,并提出问题:(1)这瓶饮料里有气体吗?是什么气体?(2)怎样收集饮料中的气体?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学生对雪碧这种饮料里的气体充满好奇,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随即教师把学生分为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各小组发表本组意见。其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分析,达成统一的认识:(1)雪碧饮料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收集并验证的方法: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代替瓶盖,振荡瓶子让产生的气体通过导管进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验证这种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最后,教师请两位同学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操作,得到预期的实验现象。
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教师利用生活中很常见的物品进行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演示实验课上适时地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让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高涨,逐步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问”与“答”的意识,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着眼于情境创设,找准实验问题设计的“激发点”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化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化学教师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将学生带人一种全新的境界和环境中,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来考察周围的事物,从而引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继而进行“解疑排障”,达到提髙化学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中和反应”应用时,正值盛夏季节,有些学生被蚊虫叮咬后奇痒难忍,这时教师拿出自己的驱蚊水给学生擦试,并提出如果没有类似的药水的话,也可以涂抹浓肥皂水或牙膏来缓解症状,为什么?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例,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听到这里,很多同学都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理。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代表陈述、相互补充,得出结论:蚊虫叮咬后分泌的蚁酸呈酸性,浓肥皂水或牙膏呈弱碱性,涂抹后中和了蚁酸,因此使症状得以缓解。接着教师让学生分组实验测定浓肥皂水、牙膏悬浊液、花露水的PH。最后再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测定溶液PH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去点评操作的正误。
生活中的许多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是创设实验问题情境的最佳来源。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发现问题所在,解释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2.3从“实验学案导学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找准实验问题的“生成点”
新课程改革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国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大胆提问,形成互动有效的师生关系,建构有趣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方式,结合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解决实践中的疑问,这有利于学生找准实验问题设计的生成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授课,教师在实验前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有几种方法可以得到较纯净的氧气?(2)收集氧气的方法有几种,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法收集?(3)用排水法收集时怎么判断已集满氧气?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预习讨论,在实验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对以上问题进行回馈,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案。在这些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从“教我怎么实验”变为“我们怎么实验”,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师生参与。这样教师便成为教学的“导演”,学生成为实验课堂教学的主人,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最后由学生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动手实验时,要求学生按以下操作进行,并思考为什么:(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为什么?(5)用排水法收集时要等气泡连续时才能开始收集,为什么?(6)用加热法制取并收集完氧气后,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为什么?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课堂是开放的、自主和探究的,也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动态课堂。教师只有在课前对实验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实验之前有充分的实验知识储备,在动手时才能胸有成竹。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对实验问题的回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设计出对实验难点的分层问题,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才能实现实验课堂教学目标。
2.4关注全体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实验问题
初中化学是一门启蒙科学,全体学生都在同一起跑线开始学习,但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学习兴趣降低、两极分化的现象。除开学生自身的因素,还与教师能不能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里,不能只关注所谓的“尖子生”,而是要面向所有学生。所以,教师要利用实验,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激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如演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全体学生提出:(1)如何判断反应恰好完全?(2)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的成分是什么?(3)教师设计如图1所示的加人盐酸后溶液的PH的变化情况,对图2中A、B、C三点判断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带来不同层次的思考,如对以上问题还有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给出图3,让其画出pH与加人试剂的函数图,并说明选择类似图2三点A、B、C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验能力,设计相对应的实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予实验,得到不同的关注、表扬和赞赏。在这样实验课堂中,全体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快乐,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爱上实验、乐于动手,真正地体现了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的理念。
2.5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找准实验问题设计的“延伸点”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学生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学生只要对学习有强烈愿望,又具备相应的知识,就能产生疑问,并且能主动的去探索钻研。因此教师在实验问题设置中,事例的安排要着眼于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拓展性的设置,将课堂实验的知识向课堂外延伸,将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用于实践。例如:在演示了“铁的冶炼”的实验后,学生对此有很多的疑问,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炼铁厂进行实地参观,学生详细了解炼铁的工艺流程,并提出以下问题:(1)炼铁时为什么要通入热空气而不用冷空气?(2)炼铁中铁矿石为什么要打成粉,越细越好?(3)进料口(铁矿石)为什么要设置在高处,而进风口(热空气)为什么要从底部充入?(4)还原铁矿石的为什么不是焦炭?还原性气体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5)炼铁中怎么处理高炉煤气,是否和课本上处理方式一样?又如,在学习“灭火的原理”,讲授火灾时的逃生策略时,学生对火场逃生良策之一“要尽可能以最低姿势或匍匐姿势逃生”产生疑问。大部分学生认为,可燃物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聚集在下方,若以低姿势逃生,不是更危险吗?
以上两个实例都是学生在学习实验过程中经过思考产生的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数据,分组讨论,收集意见,并有针对性的对问题中的不同意见进行详细的解答,让学生把老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教材中实验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不停地给学生们补充一些他们认为比较有用的知识,也就是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法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知识量过大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知识不够系统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严重降低。所以,面对这样的弊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这一现象。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行简约实效的教学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下,教师把教材当成了教学内容的全部,总是认为应该精讲,讲透,把知识讲到位。所以就出现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固定形象——一个人条分缕析,喋喋不休。但是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学效果常常是很不理想的,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调整教学模式,精选教学内容,简化教学目标,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点、知识生长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解学生的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什么知识是必须学的,什么知识是现阶段可以暂不考虑讲授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而不是被教学内容过分牵绊,明晰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集中时间讲授,跟随学生需求的脚步进行简约得当的教学实践。
二、简约实用性教学策略的初步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4―0023―01
学校的发展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而食堂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堂文化建设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师生的切身利益,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堂文化已超越它原有的定义,食堂建设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吃饱这一层面,而是必须要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舒服吃得开心。良好的食堂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就餐质量,真正做到消费的是食物,享受的是文明。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食堂文化建设是践行育人职能的需要
营造一个好的就餐环境是食堂文化建设的前提。学校在注重食堂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创造教育载体,使学校餐厅成为学校文明教育工作的又一阵地。如,在餐厅墙壁、立柱、楼梯楼道两侧悬挂以“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安全卫生、健康饮食”等为主要内容的图片、标语,不仅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彰显着餐厅文化建设的文明与和谐。在食堂内安置大型电视可以为学生接受外来信息提供一个窗口,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时在餐厅广播中播出关于饮食安全和保健的生活小常识,让广大师生在就餐的同时还能享受到用膳文化的浸润。特有的餐厅环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就餐者:多了一份节俭,少了一份浪费;多了一份礼让,少了一份拥挤;多了一份温馨,多了一份和谐。
二、健全食堂管理制度,以制度文化塑造人
“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也是一种教育,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餐厅文化建设的保证。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重视食堂制度建设,围绕工作实际,建立健全食堂各项规章制度,使食堂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制度建设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如,文明餐桌评比,让学生学会按时就餐,不挑食等,并注意就餐纪律和用餐后餐具的整理,要求场地保持干净整洁,做到桌上无剩菜,地上无饭粒,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如,开展“小服务员”和“服务班级”活动,让学生服务学生,轮留打扫餐厅卫生,“今天我服务”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更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让学生来维护就餐环境,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学校在实行就餐管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次序教育、礼仪教育、劳动教育和节约教育,对学生进行了多种正面熏陶。
古诗有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每日就餐的时候,是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品质和习惯的最佳时机。为此,学校可通过许多宣传性的标语,甚至可以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宣传节约标语,倡导学生理解“盘内一分钟,厨内更多功”的内涵,让学生明白“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的道理,使他们懂得珍惜粮食,远离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三、创新食堂运行机制,倡导“以人为本”的食堂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