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9 18:19: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市绿化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市是人类聚居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特殊的生存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建筑物越来越密集。人们深刻认识到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潜在的制约因素。以绿地为核心,建立一种对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上具有先导作用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城市化条件下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1]
一、城市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现代文明,对于城市来说也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问题。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人们迫切地需要改变工作、生活的条件,以充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使城市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了罕见的变化、极大的繁荣和对未来的希望。 [3]
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必要性
一场由环境污染、人炸、资源破坏引发的城市生态革命正在全球兴起,人类从工业化社会转向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营造绿色环境、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建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模式和目标。 [5]园林绿化对以上问题的解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办法,对人类回归自然和改造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巨大作用。
三、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在城市建设中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要进行合理的保护,要因地制宜,尽量避免人为的大拆大建和大砍大造。而且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实质上也是一个根据人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生存规律的要求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再创造的过程,而新的人工环境必须顺应自然、符合生态规律,可为子孙后代持续利用,从国外许多成功例子可以看出,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越大,城市的发展前景就越大。
园林绿化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大区域乃至全球环境的基础之一,大力开展植树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为城市增加自然因素,是最根本、最积极的措施,做好城市绿化工作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净化城市环境的根本手段,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基本途径。发展绿地广植树木是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最积极、最稳定、最长效、最经济的手段。[8]21世纪将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世纪,因而,大力保护自然和绿满全球将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基本对策
发展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复杂而周期漫长的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努力。
第一、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园林绿化环境指导思想
人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体,也是城市生态的最大受益者。城市环境是人类聚居的环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就要求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园林绿化,必须以为人服务为根本原则,针对人的心理、生理、感性和理性需求,把服务和有益于“人”的健康和舒适作为根本目的,满足居民“人性回归”的渴望,通过科学的设计,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人居环境,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第二、注重规划,依法治绿,加强园林行业管理
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最根本的区别是人的参与。城市绿化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科学绿化,尊重自然法则,防止毁坏原有绿地及水系,把城市的人工绿地与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绿地相结合,使园林绿化在最大程度上与自然环境相统一,并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第三、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要科学、合理,注重物种多样性
坚持科学绿化,还要考虑到城市绿化的不同功能和用途,进行科学的选配。注意常绿与落叶树种配比,注重植物色彩变化。不仅使植物形体上美感,视角色彩上也应保证有美的享受,以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根据不同地区和小区的污染气体种类,分别选择抗污染的植物。[10]
第四、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必须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事业,单靠城市维护费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实现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必须贯彻“人民园林人民办,园林绿化人民建”的方针,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多方筹资,共同创建。各社会单位密切配合、努力完成各项绿化建设任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城市绿化、人人支持城市绿化的新风气。
结语
通过深入分析考察现代社会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变迁,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绿园林化工作者在设计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顺应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11]在规模地改造原有城市、建设新的城市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绿化在形成现代城市新景观和改善城市环境质地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要在科学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现代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7][10]林培勋.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J].北方园艺.2005.(4):46、47、47
[2]周剑平.城市园林绿化与和谐宜居环境[J]. 健康人居环境2005.(1):151
[3][6][11]吴之光.园林绿化建筑、市政设施与城市环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1):1、2、3
1 植物造景及其重要性
所谓植物造景,主要是指技术工作人员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构思,巧妙的造景技艺,通过栽培管理、 搭架造型、整形修剪等工艺,来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形象。植物造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华,它集园艺学、美学、文学、雕塑以及建筑学等于一体,同时也体现了和能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环境以及生态自然的一种追求。作为现代城市景观构成的主要元素之一,植物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不可或缺的绿化材料,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造景业已成为现代城市绿化建设的主流,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城市绿化植物造景艺术
2.1 各种植物的动势与均衡
由于各种植物的姿态存在着差异性,石楠和臭椿等比较规整,而松树、榆树以及合欢等植株则具有一种动势,因此在造景配置时,最为讲究的是各种植物互之间或者植物与周围环境要素的协调;同时,还充分考虑这些绿化植物的生长阶段以及随季节的变化,避免因考虑不周而出现视觉上的不平衡感。
2.2各种植物的对比与衬托
在城市绿化造景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植物之间的形态差异,比如植株的高低、呈现的姿态、叶色叶形以及花形花色等,进行对比设计,使建造的景观表现出特殊的艺术构思,同时也衬托出植物景观之美。在城市绿化树丛组合过程中,一定要要注意不同树丛之间的相互协调,不宜将姿色和形态差异太大的树种种植在一起。
2.3各种植物的层次与背景
在城市绿化造景中,为了有效克服建造景观的单调,可以乔木、花卉、灌木以及地被植物等进行层次性配置,不同花期和花色的植物可以分层配置种植,从而保证绿化景观的丰富多彩。在城市绿化植物造景过程中,背景树的设计也很重要。一般而言。背景树应当高于前景树,而且栽植的密度要合适,最好能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色调以深颜色为宜;背景树应当与前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色调或色度差异,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衬托效果。
2.4 绿化景观的起伏与韵律
在城市绿化植物造景过程中,道路两旁以及狭长地带的植物配置应当注意纵向上的立体轮廓以及空间上的协调变换,要做到高低搭配、起伏有致,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种节奏韵律,从而有效地避免绿化景观的局部呆板。
3 城市绿化植物造景中的注意事项
3.1 要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植株
城市植物造景并非一时的观赏,而是要有长期实用性。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绿化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周围的环境合理地选择植株,将乔、灌、草、藤等植物层植成群落,并进行人工修整,从而形成一个稳定、合理,能自我更新的植物群落。绿化植株的选择应当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以本土植物为主,尽量减少因引种和运输而造成的成活率低,对于那些产生飞絮、异味、易过敏甚至有毒的植株,应严格杜绝。
3.2 城市造景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营造生态园林景观
在寒冷的冬季,阔叶树等将会落叶和休眠,因此,在植株的配置过程中应注意阔叶树和针叶树之间的搭配比例,尽可能地使植株群落在一年之中都能发挥生态高效。同时,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应当多建造一些开放性、耐践踏的草坪,从而为各种突发事件提供应急场地;同时,通过建造一些可让人近距离感触的绿化造景,对于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非常有利。除此之外,在城市造景的维护过程中,对于生态植物群落中的各种病虫害,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杀虫剂及除草剂等药剂,可以采用一些生物学方法来实现对城市造景的生态维护。
3.3加强全面参与,共创美好家园
从实践来看,现代城市绿化中的植物造景,已不再只是简单的基础绿化表现形式,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在满足城市绿量和植物正常生长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城市绿化植物造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体现,它是使全体人民共享国家政策以及惠民工程的载体。既然是惠民工程,笔者建议在进行城市绿化植物造景之前,应当组织市民参加工程项目规划,多听听市民的建议和意见,这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 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绿化植物造景对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市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倡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加强思想重视和技术创新,以提高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 S68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143-01
香花槐作为优良城市园林绿化树种,有较强的耐旱耐寒特性,适用于当地干旱地区的城市绿化建设。
定西市f口林业试验场苗圃距离定西市以北23 km,海拔在1 800~2 200 m之间,属于黄土高原黄土丘陵区域,地理坐标为北纬35°46′,东经104°29′,地貌特征呈现沟壑丘陵镶嵌,少雨干旱、土地贫瘠,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土壤呈弱碱性,pH值为7.5~8.5,有机质含量低,属于典型的灰钙土,贫瘠现象严重。试验区属于典型性草原,也称之为干草原植被环境,当中野生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多达42科92属200余种,以灌木、半灌木以及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典型的灌木或半灌木植物有川青锦鸡儿、白刺枸杞、红花锦鸡儿、红花岩黄蓍、毛掌锦鸡儿、小叶铁线莲、细叶小檗以及枇杷柴等。菊科的蒿属以及蔷薇科的委陵菜属是常见的草本植物,在禾本科当中多以针茅为主。
1 生物学特性
香花槐属蝶形花科落叶乔木,原产于西班牙。叶互生,羽状复叶,有7~19片小叶,叶椭圆形至卵长圆形,长3~6 cm,叶片深绿色有光泽,光滑、美观、对称,青翠碧绿。总状花序,芳香浓郁,紫红色的花衣,盛开时可多达200~500朵红花同时绽放,十分壮观。香花槐树干挺拔、枝繁叶茂、树冠开张自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为园林绿化首推速生观赏树种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黄金树。其生长快,开花早,多季开花;香花槐春天移植,当年开花,是优良的密源树种;香花槐性喜温暖、阳光充足及通风良好的环境;对病虫害的抗性较强[1-2]。
易生性强、速性好、再生性佳、适应性强是香花槐的四大生物学特性。易生性充分体现在香花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繁殖,比如组培、埋根、嫩枝扦插、硬枝扦插以及嫁接等,其中埋根方法的成活率最好,也是选择最多的繁殖方式。香花槐的速性尤为突出,当年埋根后,当年便可长成3 m高的苗木,并可于当年形成树冠。同样,对于当年埋的树根,当年便可再生出很多幼苗,这充分体现了香花槐良好的再生性。香花槐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是高海拔的山区,还是平原城市或乡村,都可以很好地生长[3-5]。
2 香花槐的生长状况
目前,试验场内共包括香花槐树1 000余株,均于2012年从宁夏引进,引入后的1年左右时间里,其生长状况良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株高在1.5~2.0 m之间,抗逆性优越,其生长形状基本与原产地植株保持一致。通过引种栽植等方式进行繁殖,能有效节约水源,很好地适应当地水资源缺乏的环境,生长势头良好。
3 香花槐的应用前景
香花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首先,香花槐具有良好的绿化价值,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的优选植物。通常情况下,城市绿化需要以充足的城市水资源为支撑,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很难很好发展城市园林事业。因此,应选育出既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又具备很强的耐旱性的城市园林绿化物种,兼具重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香花槐具备形态美观、耐旱性强、抗逆性强以及适应性强的优良品质,可以作为绿化的优选物种。其次,香花槐具备良好的生态价值,是提升当地绿化率的优选植物,香花槐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维持当地生态气候的平衡,还能够满足人们日常休憩、假日休闲旅游等需求,极大丰富了当地绿化植物的种类,尤其对于我国中西部海拔较高、较为干旱贫瘠的地区来说,具备十分可观的生态效益。再次,香花槐具备较强的空气净化能力,是一种良好的抗污染植物。根据试验数据显示,香花槐对粉尘及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对空气净化及环境保护的功效非常明显。此外,由于香花槐花期长、开花次数多、树形美且栽植成活率高,一次栽植,多年受益,具备较强的观赏性。每到花开时节,绿叶衬红花,飘香四溢,不仅美化了周围的景色,还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之功效,游走于香花槐之中仿佛有种置身于诗画之中一般。另外,香花槐的材质坚硬而富有弹性,木质结构紧密而具备较好的耐水特性,加之树干笔直通达,是一种良好的加工木材,在房屋建造、车辆农具、家具枕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同时,香花槐的花具备较高的食用、药用价值,也是一种优质的牲畜饲料。最后,种植香花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百姓致富的新产业,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4 参考文献
[1] 王静.绿化珍品香花槐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J].北京农业,2002(1):32.
[2] 李福林.绿化新品种香花槐[N].北京科技报,2001-12-26(6).
收稿日期:20131204
作者简介:陈勇(1979―),男,贵州兴义人,满族,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苗木栽培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4803
1引言
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各地城市绿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绿化面积比与人均绿化面积是衡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同时,较大面积的绿地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增加城市知名度。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建筑行业等非农林用地日益增加,可供园林绿化土地日益减少,绿化量与绿化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1,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地生态效益的了解不断深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垂直绿化为立体绿化(vertical planting)的一部分,指在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立面、屋顶、地下和上部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和美化,以改善局地气候和生态服务功能、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美化城市景观的生态建设活动[3,4],在可用作绿地的区域日益减少的现实情况下,垂直绿化的优越性越发凸显出来,各地纷纷提出、倡导垂直绿化建设。
重庆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斜坡甚多,是典型的山地城市,素有“山城”之称。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城市建设中存在大量的高切坡、堡坎、挡墙、轻轨立柱及自然山体崖壁等,这些区域土少、水稀、肥薄,长期以来是常规绿化的难点。但做好此类区域的垂直绿化,可以实现早绿、快绿、添绿,充分体现重庆山城地域特色,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2重庆市主城区垂直绿化现状
2.1垂直绿化类型及规模
重庆市是垂直绿化开展最早的城市之一,自1960年起至今,重庆主城区垂直绿化总面积达223hm2,垂直绿化已成为重庆园林的一大特色。垂直绿化类型主要有边坡、铁路河道护坡、屋顶、立交桥桥体、轨道交通桥墩、天桥与道路护栏,临街单位围栏、墙面、阳台、平台等;其中边坡和屋顶绿化是垂直绿化中面积最大的2种类型,其面积分别为89,80hm2,两者的面积之和占重庆主城垂直绿化总面积的75%。可见边坡绿化和屋顶绿化是重庆主要的2种垂直绿化形式。其次是立交桥桥体、平台绿化,再次是铁路河道护坡、墙面、轨道交通桥墩、阳台和人行天桥与道路护栏灯杆绿化,临街单位围栏面积最少。
2.2重庆主城区垂直绿化常用植物
重庆市的垂直绿化历史较久,且绿化成果显著。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过程中,根据垂直绿化的生境特征,逐渐选择了一些植物,具体如表1。
表1重庆主城区垂直绿化常用植物
序号名称拉丁名科属1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豆科油 麻藤属2爬山虎Parthenocisus tricuspidata葡萄科 爬山虎属3黄葛树Ficus virens桑科 榕属4九重葛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nd紫茉莉科 叶子花属5迎春Jassminum nudiflorum Lindl.木樨科 茉莉属6藤本月季Morden cvs.of Chlimbers and Ramblers蔷薇科 蔷薇属7七姊妹Rosa multiflora Thunb.cv.Platyphylla蔷薇科 蔷薇属8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Tobl.)Rehd.五加科 常春藤属9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忍冬科 忍冬属10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 Linn.属锦葵科 木槿属11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木犀科 连翘属12紫藤Wistaria sinensis豆科 紫藤属13五色梅Lantana camara马鞭草科 马缨丹属14薜荔Ficus pumila L.桑科 榕属15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Lem.夹竹桃科 络石属16木香Rosa banksiae蔷薇科 蔷薇属17夹竹桃Nerium indicum夹竹桃科夹 竹桃属18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锦葵科 木槿属19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 (L.)C.Presl肾蕨科 肾蕨属20蔷薇Rosa multiflora蔷薇科 蔷薇属21紫藤Wisteriasinensis Sweet豆科 紫藤属22金银花 Lonicera japonica忍冬科 忍冬属23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猕猴桃科 猕猴桃属24葡萄Vitis vinifera葡萄科 葡萄属25蔓长春花Vinaca major Linn.夹竹桃科 蔓长春花属
2.3重庆主城区垂直绿化常见模式
重庆主城区核心区域的垂直绿化模式常见有:乔木+灌木+藤蔓植物,灌木+藤蔓植物等形式,具体应用模式受绿化地域特征影响而有细微差异。堡坎、斜坡多采用乔木+灌木+藤蔓植物模式,立交桥桥柱及桥体绿化一般采用灌木+藤蔓植物模式,建筑立面一般采用灌木+藤蔓植物模式,花廊、棚架、篱架往往采用观花灌木+藤蔓植物模式,室内绿化、屋顶花园根据个人喜好,常见模式为“藤蔓植物+花灌木+草本花卉”(表2)。
表2重庆主城区垂直绿化现状调查
地点植物名称攀援方式攀援物辅助攀援物备注杨家坪梅堡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 景观配置爬山虎吸附堡坎嘉滨路一号桥段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轻轨杨家坪-大坪爬山虎吸附砼柱金属网华康路九重葛垂吊堡坎长江一路鹅岭段云南黄素馨+常春藤垂吊堡坎云南黄素馨+常绿油
麻藤缠绕堡坎钢筋网爬山虎吸附堡坎长江一路肖家湾段常绿油麻藤缠绕堡坎钢筋栅格长江一路香花崖豆藤缠绕围墙铸铁栏杆石板坡立交桥爬山虎吸附立交桥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南区路爬山虎垂吊堡坎中山一路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科园六路九重葛荆棘路灯柱大坪常绿油麻藤缠绕堡坎钢筋网红石路大石坝立交爬山虎吸附立交桥石小路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爬山虎吸附堡坎渝新路常绿油麻藤缠绕围墙金属网红岩路 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爬山虎吸附堡坎海峡路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石杨路陈家坪段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 景观配置科园六路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 景观配置科园三路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 景观配置五童路九重葛垂吊堡坎嘉滨路千厮门段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科园四路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 景观配置健康路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谢陈路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爬山虎吸附堡坎鹅公岩大桥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石黄隧道一号桥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石杨路陈家坪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轻轨毛线沟-杨家坪爬山虎吸附砼柱金属网袁家岗立交爬山虎吸附立交长江一路健康路香花崖豆藤缠绕堡坎竹竿陈家坪立交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石桥铺立交桥爬山虎吸附立交蔷薇垂吊立交中山二路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大黄路立交桥云南黄素馨垂吊立交轻轨嘉滨路爬山虎吸附砼柱金属网天星桥立交云南黄素馨垂吊立交龙华大道龙山路口立交爬山虎吸附立交石黄隧道长江大桥出口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爬山虎垂吊堡坎李子坝正街蔷薇垂吊堡坎上清寺嘉陵江大桥立交爬山虎吸附堡坎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牛角沱立交常绿油麻藤缠绕堡坎金属栅格黄花园大桥云南黄素馨垂吊堡坎化龙桥正街爬山虎吸附堡坎星光大道九重葛垂吊堡坎光电路爬山虎吸附围墙星光大道爬山虎吸附堡坎堡坎+铸铁
栏杆渝澳大道建新西路立交桥云南黄素馨垂吊立交
3重庆主城区垂直绿化存在问题分析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属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热冬暖,湿润多阴,地形起伏多变,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地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发展垂直绿化的城市之一[5]。自20世纪60年代起重庆就已经开始对垂直绿化的探索和应用,至今已经50余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中,重庆地区在垂直绿化的绿化方式、植物选择、植物配置及绿化面积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重庆市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城市建设中的高切坡、堡坎、挡墙、轻轨立柱及自然山体崖壁等大量存在,面积巨大,而目前已经完成或进行绿化的面积比例相对较小。除绿化面积相对较小之外,重庆市垂直绿化在绿化方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3.1不注重功能要求
在绿化中,没有根据功能的需要选择适合功能的植物和栽植技术,不注重绿化方式与绿化材料的选择。重庆墙面绿化可选择的植物丰富,可用于垂直绿化的植物有333种,隶属52科134属,但实际应用只有十种左右。
3.2不注重生态和环保要求
在垂直绿化中不同攀援植物对环境要求不同,有些垂直绿化忽略植物的习性特点,没有很好的考虑立地条件。如垂直绿化中选择植物时,未考虑朝向问题,在城市环境中,或多或少会有些污染,在垂直绿化选材时没有考虑抗污染效果。
3.3不注重美化要求
重庆目前的绿化状况及水平尚处于基础绿化阶段,垂直绿化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从植物学角度可利用的垂直绿化材料很多,但绿化部门所能够直接应用的苗木品种较少,从而导致了目前阻碍垂直绿化发展的瓶颈产生。在重庆很多地方,垂直绿化树种单一,绿化效果欠佳。
3.4不注重持续性要求
垂直绿化在现实中经常会有绿化不到位的现象,如抹灰墙面常有整片脱落现象,且墙面有风化产生时没有及时修补,植物无法挨到相应的墙面,造成难看的斑块;另外不注重墙面材料的寿命与植物寿命的协调发展,这些都会影响墙面景观效果,如重庆主城区的一些立交桥的垂直绿化,由于攀缘网的寿命与藤本植物的寿命不一致,或对藤本植物的专项养护管理不到位,造成植被没办法持续覆盖构筑物立面,或攀爬网在外的不良效果。
4垂直绿化建设的关键技术
4.1把握空间环境特征,选择适生植物
设计合理的绿化基盘,并且选择合适的植物,可以降低立地环境对技术条件和后期养护的要求,大大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例如屋顶在白天和夜晚的极端温度与地表相差很大,选择对于极端温度耐受性强的景天类植物,才能良好生长并抵御住夏季的炎热天气。
4.2轻质高效的人工栽培基质
立体绿化的最大问题就是荷载。为能支撑植物,且能持续为植物提供稳定的水分和养分,选用轻质高效的人工基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力求寻找一种轻质、高效的栽培基质,可以减少建设费用,并且实现真正的环保理念。
4.3系统化配套技术
随着立体绿化产业的兴起,屋顶、阳台以及墙面等特殊场所的绿化材料和技术应运而生,产生了“特殊绿化产业”,同时也推动了一批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如透水材料、排水材料及浇灌装置等,以及利用乔灌木进行立体绿化的“墙面贴植技术”,还有一部分植物和组合为整体的轻质化施工产品等,这些都促进了特殊绿化产业的发展。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5结语
在选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时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栽。不同气温、土壤、光照等条件下应种植相适应的植物种类。垂直绿化有众多的优点,是地面绿化所不能代替的,但是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这些植物难免会发生病虫害,影响植物的景观,进行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垂直绿化时,应加强植物的修剪、整形、牵引和土肥管理等措施,提高垂直绿化的造景效果。
图1室内垂直花园
垂直绿化无论从绿化形式、数量规模、新材料应用、养护管理、规范建立等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与国外及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尤其是在生态植物墙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外最新垂直绿化技术和代表案例(图1、图2),是绿化思维从二维迈向三维空间的一次大的飞跃,使人们看到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发展垂直绿化的巨大前景。
图2生态植物墙
参考文献:
[1] 王友国,庄华蓉.重庆市主城区常见立体绿化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2~20654.
[2] 王友国,庄华蓉.重庆市常见藤蔓类植物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4):83~8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融合。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创造我们共同的、美好的家园,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1我国生态园林的现状
1.1 植物造景存在的生态问题
植物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 其功能性得不到满足, 生态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草坪的盲目使用一些公园布局大片娇贵的绿色草坪, 而维护这些娇贵草坪的生长, 首先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其次为使之不生杂草,要喷撒化学除草剂,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从生态效果来看, 草坪无论在保持水土,还是制造氧气方面都大大低于相同投影面积的树木。
1.1.2绿篱花坛过度频繁设置人们在赞叹其绚烂多姿的时候, 却也因大面积绿篱花坛的的使用侵占了人居环境, 使得人的休闲空间、行道空间变得萎缩,这样的景观华而不实。
1.1.3洋花洋草泛滥,乡土草木难寻现在许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花草树木已难见到,举目尽收的多是外来花草。1999年,我国进口草籽6500t, 2002年增加到13500 t,年增速超过50%。这种洋花洋草一统天下的绿化格局,既难彰显地方特色,又增加了后期管理负担以及外来种入侵的危险性。
1.1.4树种单一,稳定性差目前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使用的落叶树种主要是法国梧桐,长江以南城市绿化树种多是香樟。由于植物群落中物种间存在竞争和相互依存关系,若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生长不良,虫害发生概率高,群落稳定性下降,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难以展现。
1.1.5大树进城, 利小弊大一些大城市为了加快本地绿化进程和景观美学效果,将山上的大树、老树搬进城里,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大树进城后,或因路途遥远,路上水分散失,成活率降低;或因水土不服,气候不适,死亡率较高。即使侥幸存活下来,老树生长高峰已过,进城后生长缓慢,起不到应有的生态效果,只能作为“古董树”观赏。
1.1.6追求形式美,缺乏科学内涵由于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 形式美成了景观设计的唯一标准。同时现在很多景观设计师不懂植物学, 往往做出来的设计图看上去好看, 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为树木不是绿色的雕塑, 它是有生命的。忽视这一点, 景观设计所追求的效果就会打很多折扣。
1.2水景中的生态问题
1.2.1我国大部分住区景观用水是以自来水为水源, 且利用率很低这使城市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紧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城市景观用水体系不完善, 水资源利用率低。一些人造水景, 如喷泉、瀑布、人工湖等一般都独立于城市的天然水系, 依靠城市自来水系统维持, 每年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利用后的水也多直接排于下水道, 而没有用于绿地浇灌或是补充到城市水系, 造成水景景观的用水量逐年增加。
1.2.2城市改造“造就”“景观灾难”人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中,河道被做了水泥护衬,筑坝蓄水,河岸做了铺装。水与土地的分离,导致河流失去了自净能力,加剧了水污染程度。光洁的水泥或花岗岩护岸,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水际变得寸草不生; 本来美丽的山林,却被“三通一平”掉了;原本动人的河流,却被残忍地裁弯取直,变成了人工河渠。
2 以生态设计解决景观设计的问题的方法
2.1生态设计理念
2.1.1生态修复与加强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今天的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尤其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的一大责任。
2.1.2生态补偿与适应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开始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的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
2.2生态设计的常用手法
2.2.1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地保护利用和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乡土植物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2.2生态优先、利用自然———减少原生态系统干扰的景观设计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2.2.3保留与再利用———体现文脉并节约资源的景观设计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2.2.4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2.3生态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2.3.1生态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缺乏某一因子, 或光、或水、或温度、或土壤, 植物均不可能正常生长。因此, 掌握环境中各因子与植物的关系是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2.3.2生态设计应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在生命活动中,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并引起其他植物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研究发现, 许多植物都能产生有毒物质, 从而抑制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例如: 榆树和栎树种在一起, 榆树会背向生长;刺槐和桉树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制周围某些杂草生长,使其周围成为裸地等。研究还发现,有些植物的分泌物, 对其邻近的植物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刺槐根系浸出液明显促进杨树生长;核桃与山楂相互促进,板栗与油松相互促进等。了解了这些知识,景观设计者不但能避免相克植物间的混交带来的损失,而且还可以利用互促作用的原理来进行合理的配植, 更快地营造理想中的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