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常见的安全防护措施

常见的安全防护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09 18:19: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常见的安全防护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常见的安全防护措施

篇1

在医院,内科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大多数患者是非手术患者,有非常复杂的疾病类型,如血液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内科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通常具有治疗缓慢、生理功能差、病情变化快、病程长、病情延迟等特点。因此,在医疗保健中,往往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如果护理过程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可能会有一个糟糕的护理事件,这会导致护患纠纷。对此,在医疗护理中,应分析常见的安全隐患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在此基础上,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医疗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风险防范和护理措施,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300例,其中男155例,女145例。所有患者均按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进行检查,其中血液系统疾病28例,循环系统疾病40例,呼吸系统疾病80例,泌尿系统疾病52例,消化系统疾病100例。恶性肿瘤合并多发性慢性病患者被排除在外,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患者,且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53.8±9.1)岁,病程2~9年,病程平均(5.3±1.6)岁,观察组 患者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55.4±9.9)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6.1±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

1.2.2 观察组 根据以往的护理和护理经验,分析护理中常见的隐患及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风险防范和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1)建立医疗风险防范措施和相应的监管机制,制定详细的检查机制、监督机制、详细检查和操作规程,全面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定期回顾护理程序,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处理护理问题和薄弱环节。(2)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培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日常护理操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职业能力。(3)保持医院环境良好,定期进行病房清洗消毒,确保病房内光线、温度、湿度良好。定期检查和维护病房内的设备,确保设备正常使用。(4)加强内科的基础护理和特殊护理。针对可能出现的跌倒、坠床、压疮等不良事件,加强防护,降低护理安全风险。在用药过程中,应明确药物的名称、剂量、方法、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同时确保护士应遵照医嘱。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剂量,加强穿刺护理和管道护理。在护理中,及时有效地沟通患者和家属,为患者提供详细的健康教育和知识讲解,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减少病人的身心健康。他有护理安全事故的风险。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在护理期间,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根据我院自制的满意调查表,分为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o理满意=满意率+满意+满意率)。影响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为1.26%,明显低于对照组(1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组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48%,明显高于对照组(8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2

随着人类法制观念和医学知识的普及,大部分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同时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医疗纠纷。门诊注射室不仅属于医院的重要窗口,每天都要接待较多的门诊患者,而且这些患者来自不同科室,静脉用药种类多,药品名称、用量和剂型规格更新频繁,从而导致护理安全隐患频发。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满意度。

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2015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注射室进行静脉滴注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在4-78岁,平均54.4岁,而实验组患者针对护理安全隐患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6-79岁,平均53.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程度等方面物明显差异,但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通过相关统计后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纠纷的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同时实验组患者对注射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9.0%)高于对照组(91.0%),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注射室常见护理安全隐患

3.1.1患者身份查对失误

由于门诊输液室每天接待的患者数量比较多,同龄人员、同名或同姓患者较多,部分患者听力、语言不通、视力下降,再加上环境嘈杂,护理人员很容易听错或记错患者的名字。此时如果护理人员未对其身份进行认真核对,很容易张冠李戴,从而造成液体输错的事件发生。

3.1.2药物因素

近些年来,新药不断更新,一种药品往往有多重名称,如化学名、商品名等,还有些药物仅一字之差,而且药理完全不同,这样就容易造成药物使用混淆。如果护理人员药理知识欠缺,盲目执行医嘱,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3.1.3护理人员巡视不到位

由于门诊注射室每天需要接待大量的患者,在超负荷工作状态中护理人员很容易出现巡视不到位的问题,对患者更换液体或补液外渗的处理不及时,从而导致患者的不满,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在输液过程中还有些患者自行更换座位,这样容易导致输错或漏输液体。如果护理人员对输液患者病情变化没有及时的观察,也会导致病情的恶化,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1.4输液交叉感染现象的存在

由于注射室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这样部分护理人员为了节省时间,可能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甚至出现一签多用的现象。有些护士在抽吸药物过程中,用手掌握住整个活塞,从而增加了药品污染的概率,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此外,有时门诊注射室也存在消毒隔离不严的情况,例如门诊常见的水痘、肠炎、患腮腺炎等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最好根据其实际情况在隔离区接受治疗,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发生交叉感染。艾滋病、乙型肝炎、性病等会通过分泌物或血液传播,从而增加疾病的传染率。与此同时,注射室的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也会增加被感染的风险。

3.2预防安全隐患的措施

3.2.1改善护理人员服务态度

注射室护理人员要秉承“患者至上”的理念,努力改善服务态度,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给予护理服务、执行医嘱的过程中还要用真诚的微笑感染患者,时刻保持笑脸,从而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语句得体,沟通方式的合理,这样便于患者接受,为后期的治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2定期开展操作技能培训

熟练的操作技能可以避免患者注射过程中出现疼痛感,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同时还可以赢得患者的信任,使注射过程顺利完成。针对护理人员操作技能,要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鼓励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和总结,此外还可以聘请优秀人员来进行讲座,并现场指导,这样有助于护理人员对相关技能的掌握。加强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培训,如果在注射的过程中,未能实现“一针见血”,要立刻向患者道歉,此时要请有经验的护士来操作,严谨多次穿刺。

3.2.3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危机意识

护理人员要强化自身“安全第一”的观念,并严格遵循法律规范和标准,借助法律维护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主动为患者服务,处处为患者着想。在总结会议上,要对每个方面的投诉给予重点对待,分析差错出现的原因,并制定相关的预防和解决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2.4加强巡视

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巡视工作,避免患者擅自调节输液速度,同时告知患者不要自行更换坐位,要想换坐位一定要征得护士同意。每隔15min-30min进行巡视,巡视过程中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密切关注,一旦发生异常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

总之,护理安全隐患一直贯穿于患者输液的全过程,此时就要求护理人员对注射室各个环节的操作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将护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护理安全是指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未发生法律法规范围外的机体结构、心理或功能损害、缺陷、障碍或死亡[1]。神经内科患者多存在意识障碍、认知和运动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差,一个微小的疏忽就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因此,神经内科的护理风险相对较大,要保证神经内科的护理安全就必须对住院患者出现意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对应的方法措施进行预防。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11月开始采取针对性预防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5月至10月和2009年5月至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各45例,其中2008年45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46至77岁,平均(61.31+8.97)岁,采用机械通气10例;2009年45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47至77岁,平均(62.01+9.11)岁,采用机械通气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构成和住院时间方面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防范

2008年11月开始,针对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采取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效果。

1.2.1跌倒

神经内科病患多半是身体较弱的高龄患者,存在视听及运动平衡障碍,行走不便、步态不稳,并常会有抽搐或昏厥突发,再加患者对危险性过于低估或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2];病房的地面或灯光、过道等措施不到位;患者衣物过大,鞋底防滑不足等原因都会造成患者跌倒。

针对以上安全隐患,本院神经内科加强了病房及走道、卫生间等环境安全检查及整改,要求地面保持干燥、灯光充足不晃眼、走道上不可有物品摆放,并在护理中对病患的衣物穿着进行指导,加强巡查;针对患者不愿麻烦别人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从内心接受他人帮助;并提醒其家属在患者下床、坐立或如厕时必须有人在旁陪伴,高龄患者起立要缓慢,起居做到醒后30秒起床,稍停30秒后再站立,并再停留30秒后才行走,以免发生性低血压昏厥。

1.2.2坠床

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躁动不安、癫痫等状况时容易发生坠床。护理人员未及时采用护栏防护或肢体约束、护栏防护方式不对,或病患陪护未充分认识到约束的必要性,将约束带或床栏取下等原因都会造成坠床。本科室在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的同时也对存在坠床危险的病患陪护进行反复强调并指导其正确掌握约束带和床栏的使用。

1.2.3压疮

病患长时间不改变、皮肤受刺激、潮湿等都会导致压疮出现,且病死率较未并发压疮老年患者高出4倍[4],护理安全隐患高。针对此种情况要求护士2至3小时将患者翻身一次并避免拖、拉、推、拽,保持床铺24小时干燥、平整,在患者便后对其腰臀部进行清洁。

1.2.4误吸

神经内科大多患者吞咽反射性差,鼻饲胃管不到位、速度过快或床头位置不够高等原因都会引发食物返流性误吸;开口器使用不当使高龄患者松动牙齿或假牙落入气管都会造成患者误吸、窒息。因此,应嘱咐患者取掉假牙,在使用开口器时动作要轻柔,若发生牙齿掉落应第一时间取出并作记录;喂食时注意调整患者床头高度及喂食速度;鼻饲前确认患者痰液清理干净、胃管到位,一旦出现患者误吸、呼吸困难则应立即将鼻饲停止,并将呼吸道内和胃内物吸出。

1.2.5拔管

当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情绪暴躁、焦虑时,常会自己将身体插管拔除。此时应加强巡查、对管道进行妥善固定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安抚,视情况对精神异常或躁动不安的患者实施必要性约束并加强夜间看护。

1.3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防范护理实施后的2009年5月至10月45例患者中好转或治愈38例(占84.44%),死亡7例(占15.56%),14例出现并发症(占31.11%);2008年5月至10月45例患者中好转或治愈34例(占75.56%),死亡11例(占24.44%),23例出现并发症(占51.11%),两组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提高以及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以及对健康的期望也日益提高,病患护理要求也较以前明显提高,医患纠纷层出不穷。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以脑卒中居多,此类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合并症多、意识存在障碍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医疗风险较大,易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对其护理工作中的安全性要求也较高。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内科的日常护理中要认真识别和注意临床安全隐患并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其责任心,使其自身工作和应急能力得以提升并在平常做好对各类安全隐患的防范,从根本上消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提升护理质量,有效避免护理过程中的不良或差错事项发生,在保证患者的安全的同时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研究结果证明针对临床常见护理安全隐患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的提升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晓红.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干预对策[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36):8-9.

篇4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1-0000-00 

目前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对安全防护技术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存在大量风险,如病毒、黑客以及网络攻击等,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危害人身财产安全。因为提高计算机应用的安全性,必须要做好各项网络风险的分析,加强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争取不断提高网络运行安全性。 

1计算机网络安全特点 

计算机网络运行为开放式环境,这样就很容易受到各项因素的影响,如常见的网络病毒、木马、计算机蠕虫等,同时还会遭受网络攻击,通过不正当行为非法获取个人信息,造成信息泄露,增加了网络运行风险。另外,在用户操作时,经常会因为失误或者好奇而进入错误网站,该网站然后通过第三方特殊软件,进入到用户者电脑窃取机密信息,造成信息泄露。为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综合效果,必须要针对常见安全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硬件与软件防护。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来说,需要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以及可控性等特点,即所用安保防护措施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网络环境保密性,数据在未经授权的前提下,不能进行再编辑,并且在存储或传输工程中不会出现破坏或者丢失等情况,同时还需要对信息内容以及传播渠道具有控制能力[1]。 

2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分析 

2.1 防火墙防护 

防火墙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常用方法之一,主要就是在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域之间构建一个一系列部件的组合,作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护屏障,对提高计算机风险抵抗力具有良好效果。并且与其他防护方法相比,此种方法电脑管理者可以实现自动控制,是管理人员对电脑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唯一权限。对于防火墙来说,其具有一定的网络攻击抵御能力,因此在设计时可以对电脑防火墙进行系统整体升级,避免木马病毒进入电脑,来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2.2加密防护技术 

信息加密已经成为计算机安全防护的主要技术之一,如常见的RSA、DES等。在进行信息加密时,可以根据DES算法随机选择功能来确定DES密钥,并通过此种算法来对信息原文进行加密,最后利用密钥完成加密信息的破解,完成信息的访问需求。并且,加密防护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节点信息,来提高节点信息的安全性,端到端加密方式可以保证信息传输均以密文形式进行,有效降低了外界风险因素的影响。 

2.3 网络访问控制 

计算机网络运行时,如果进行数据信息的远程传输,在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会为木马病毒提供访问计算机的途径。为提高计算机网络防护安全效果,因此需要在对防火墙升级基础上,做好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的研究。即对路由器进行控制,来提高用户局域网运行安全性。或者是对计算机内文件信息设置访问权限,在权限验证通过后才可访问文件,来避免病毒对文件信息的破坏与窃取。 

3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分析 

3.1 检测方法 

目前所应用入侵检测技术,根据其应用范围可以分为主机型、型以及网络型三种,而以入侵技术为依据,又可以分为异常入侵检测与误用入侵检测两种[2]。第一,异常检测模型。主要检测与可接受行为之间存在的偏差,如果将行为定义为可接受性,则确定不可接受对象为入侵。检测时需要对正常操作特征进行总结,如果用户出现与正常行为相差较大的情况则认为存在入侵。第二,误用检测模型。主要检测与已知不可接受行为之间的匹配效果,对不可接受行为进行定义,这样一旦遇到可以匹配的行为便会发出告警。对非正常操作行为特征进行收集,并建立相应的特征库,在监测用户以及系统行为与特征库信息匹配时,则可以断定存在入侵。 

3.2 风险检测过程 

3.2.1收集信息 

首先需要对用户活动、系统网络等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此环节工作通过设置在不同网段传感器以及不同主机来完成,主要包括网络流量、网络日志文件、异常目录与文件变更以及异常程序执行等。 

3.2.2分析信息 

待收集完各项系统运行以及活动数据信息后,将其全部输送到检测引擎。检测引擎驻留在传感器中,通过模式匹配、统计分析以及完整性分析等方式,来完成所有信息的分析[3]。在检测工程中一旦发现存在误用模式,则会向控制台发送告警信号。 

3.2.3结果处理 

控制台接收到告警信息后,根据预先定义的响应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如常见的终止进程、配置路由器与防火墙、改变文件属性以及切断连接等,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4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现在已经成为重点研究内容,不仅仅需要安装常规杀毒软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计算机对网络风险的抵抗能力。目前已经有更多安全防护技术被应用到计算机安全防护中,但是还需要继续做好技术性研究,争取不断提高网络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边云生.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1:7603-7604. 

[2] 孙嘉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2:93-94. 

篇5

在所有的施工安全事故当中, 高处坠落事故是其中较为常见一种的类型, 给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程建设效益会带来巨人的影响。因此, 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益, 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一、 高处坠落产生的原因

1、 人的方面

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安排患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癫痫病以及其他不适合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从事高处作业; 指派无特种作业操作资格的人员从事登高架设作业等等。监护人失职。监护人员现场监护缺失,各项管理制度未有效落实、流于形式,造成本可避免的事故而没有避免。作业人员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未经现场管理人员同意擅自从事登高架设作业; 不按规定的通道上下进入登高架设作业从事工作面,而是随意攀爬阳台、脚手架、支架、吊车臂架等通行;未按专项拆除方案拆除脚手架、井字架、塔吊、模板支撑系统或高空防护措施,或按专项拆除方案拆除但无专职安全人员监督拆除; 高空作业时不按规定穿戴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 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酒后进行高处作业等等。作业人员操作失误。

2、 物的方面

在施工中,物主要是由于其本身的不安全状态、缺陷等因素,导致事故的发生。高处作业位置的安全防护设施失效或不齐全。如移动楼梯无防滑、防陷措施,无保险链。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的材质强度、刚度、稳定性不够。如,防护栏杆的钢管、扣件等材料因壁厚不足、腐蚀,钢丝绳磨损、锈蚀、有断丝,“四口、五临边”位置无安全防护设施或安全防护设施不牢固、或损坏没有按照要求修复;脚手架搭设不规范,脚手板漏铺,没有按要求绑扎牢固、铺设不平稳,以及在使用时有探头板出现; 堆放材料过多或过于集中,脚手架断裂造成事故; 屋面坡度超过25°,无防滑措施; 安全防护设施不合格、装置失灵而导致事故。

3、管理方面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自身完备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管理者管理时无据可依,作业者作业时无章可循。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所有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高空作业专项培训,对安全操作规程认识不足,安全意识不高。技术交底不到位。施工项目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程序向所有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全面安全技术交底或交底不全面。安全检查不仔细、不到位。没有按照全面检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等要求进行检查,导致部分隐患未发现,或者发现了未整改到位。

4、 环境方面

大风、大雨、大雾、大雪、异常高温等恶劣天气从事露天高处作业;在夜间照明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从事高空作业。

二、建筑施工高处作业的防护措施

1、高处作业中临边作业的安全防护

在临边高处作业时必须要设置相关的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在基坑的周边、无外脚手架的高度超过3.2m 的楼层周边、没有安装栏板或栏杆的阳台、以及雨篷和挑檐边等位置进行作业时,必须要在临边作业区域的架设一道安全平网。对于分成施工的梯段边和楼梯口,要安装临时的护栏。在建筑物通道和脚手架、施工用电梯的两侧边,必须要设置防护栏杆。在垂直运料平台的两侧设置栏杆,在平台口的位置设置活动的防护栏杆和安全门。

2、 洞口作业的安全防护

建筑施工中的高处洞口作业是由于建筑施工需要而产生的。高处洞口作业容易发生人和物的坠落危险,因此必须按照规定设置安全措施。在电梯井口,要设置固定的栅门和防护栏杆,每隔两层在电梯井内设置安全网。在地板门和天窗、人孔等位置要设置安全标志,在夜间用红灯进行警示。

3、 攀登作业的安全防护

在建筑施工高处作业中,应该尽量减少攀登作业。特殊情况下必须要进行攀登作业时,必须要确保安全绳的牢靠,同时要设置安全防护网。选择身体健康的施工人员进行攀登作业,严禁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施工人员在攀登作业中进行施工。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正确穿戴个人防护措施,施工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确保攀登作业施工安全。

4、 悬空作业的安全防护

(1)悬空作业时模板支撑和拆卸模板时的安全防护。在支模过程中,要依据设计要求和规定的作业规范进行施工,模板未固定前,不得进入下步工序的施工。在同一垂直面上,要禁止安装和拆卸模板,严禁在支撑和连接件上攀登。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模板,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组织设计进行安装和拆卸。柱模板高度超过3m 时,要在四周设置斜撑,并设置相应的操作平台。对于悬挑式模板设置时,要确保具有固定的立足位置。支设临空构筑物的模板时,要做好脚手架和支架搭设工作。模版上有预留孔洞的,安装完成后要将孔洞覆盖。

(2)悬空绑扎钢筋的安全防护。在安装钢骨架和进行钢筋绑扎时,必须要搭设马道或脚手架。进行边柱和外墙、挑梁和圈梁绑扎时,要搭设平台并张挂安全防护网。绑扎悬空大梁钢筋时,要在操作平台上进行操作,进行墙体或立柱的钢筋绑扎时,严禁站立在攀登骨架或钢筋架上进行作业。高度在3m 以内的柱钢筋,要在楼面或地面上进行绑扎,高度超过3m 以上时,要搭设施工操作平台,必要时要设置安全防护网。

(3)门窗悬空作业的安全防护。在进行玻璃、油漆和门窗安装时,要禁止站在阳台栏板上进行操作。在对门或窗进行临时固定,而填充的材料尚未达到强度标准时,要禁止对窗进行攀登,严禁用手拉门。在高处外墙上安装门、窗,施工过程中没有设置脚手架时,必须要张挂安全防护网。未设置安全防护网时,必须要确保操作人员系好安全带,确保保险钩挂在可靠物件上。窗口作业时,操作人员不得站立在窗台上,必要时要系好安全带。

5、 交叉作业的安全防护

建筑高处施工经常存在立体交叉作,主要是位于不同层次保持空间贯通状态下的高处作业。交叉作业中,在同一垂直面上,不能同时进行支模、砌墙及抹灰操作。在下层位置进行作业时,必须要确保作业区域上部不能发生坠落事故。交叉作业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就必须在中间位置设置安全防护层。从建筑结构的二层开始,要在人员进出的通道口位置搭设安全防护棚。高层建筑高度超过24m 以上的高处交叉作业中,为避免高空坠落造成的严重事故,应该要设置双层的防护设施。作业区域的上方可能产生坠落物体,处于起重机把杆回转区域内的通道,必须要搭设顶部能够防止穿透的双层防护廊或防护棚。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高处作业较多,施工安全影响因素较多,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高处施工中,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从而确保建筑工程建设安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