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老年保健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106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39-0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CHD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冠心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本研究选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选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教会自我保健方法,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选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的患者均患有冠心病。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性别比为1.5:1,年龄介于62-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55±10.64)岁。
1.2 分组方法:选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选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其中A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性别比约为1.5:1,年龄介于62-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25±10.88)岁;B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性别比约为1.5:1,年龄介于63-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33±11.2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与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试验方法: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教会自我保健方法,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自我保健主要包括[1,2]:1、劳逸结合。一般的心血管病人平时可正常工作,但不宜过度劳累,应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走路、上楼梯时动作要慢,饱餐后不要运动。2、均衡饮食。饮食宜清淡、多样,宜多吃鱼类、豆腐、鸡蛋、牛奶、瘦肉等食物,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动物油、糖、奶油及咖啡,切忌辛辣、油腻、戒烟限酒。3、起居有常。冬季宜早睡晚起,不可熬夜,晨练不可过早,在日出后为宜。运动项目要轻松,如打太极拳、散步等。运动强度要适量,使全身气血流通,减轻心脏负担。4、注意保暖。老年人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就容易着凉,要特别注意头部、手部、脚部的保暖。外出时可以戴手套、帽子、围巾;睡前用热水烫烫脚,夜间上卫生间时要注意穿好衣服;洗澡时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后再脱下衣服。5、预防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平时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冬季气候干燥,要注意补充水分,早晨起床或晚上临睡前最好喝一杯温蜜水或白开水,这样不仅可以预防便秘,而且有利于稀释血液。6、规范用药。按时、规范用药,并根据气候的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对平时服用的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积极控制各种慢性疾病的复发,尤其要控制好血压。7、怡养性情。情绪激动,血压便会升高,容易诱发脑出血、心绞痛。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采用X2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当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的统计结果。在观察期间,A组50例患者中有25例(50.00%)控制良好,B组50例患者中有36例(72.00%)控制良好,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在疾病控制的统计结果(例)
组别总例数控制好的例数百分数
A502550.00%
B503672.00%
注:两组比较,P
3.讨论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本研究选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选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教会自我保健方法,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说明自我保健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取得好的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期待长寿和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其健康意识实现了进一步发展更新。中国传统医学中对于老年健康保健的论述较为深入,尽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论述都较为分散,但总结起来都可归结为对于如何摄身的论述。中国传统医学中所涉及的养生之道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中,对于老年人的健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根据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征以及常见病情况,探讨分析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方法在老年人日常养生保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1 保持活动,活筋通脉
中医学中的多运动指的是定时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中医学名医华陀曾指出:“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以前人所述“导引”理论为前提,编制了一套“五禽之戏”,并由其弟子吴普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五禽之戏”作为老年人健身的一大法宝,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广泛认可和推广,而易筋经、太极剑、太极拳、广播体操等其他健身项目,也都较为适合老年人,是具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寿功能的运动项目。只要老年人能够坚持不懈地长时间规律运动,则不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有助于部分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 节欲慎色,固存肾元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肾精作为人体活动的基本能量来源,秉受于先天,补充于后天,会对人体的老、壮、长、生的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不可妄动,因此,节欲存精,则能够保先天之本,进而达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中医学名医都普遍认可节欲固精的重要作用,“顺其自然”指的就是注重养身固精者,则必然老而不衰,筋骨劲强,灵敏多智,精神健旺,肾气充盈[1]。
3 注意节食,平衡饮食
饮食调节也是一项重要老年病防治措施,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其消化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多食则难消。所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大都主张清淡饮食,反对过食辛辣、膏粱厚脂,同时,十分强调避免暴饮暴食,注重适当进食,其主要目的都在于保护脾胃功能。中医学医疗主张脾主运化,属生化气血之源,为后天之本,并主肌肉四肢。从老年保健观点来看,老年节食应注重下述几点问题:第一,对饮食量进行适当控制,避免过饥或过饱,因过饥或过饱都会对老年人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应得到注意。第二,注重五味调匀,避免偏食。五味主人之五脏,五味调匀有助于人体五脏功能保持协调平衡。尤其是老年人,因其自身脏气衰弱,一旦饮食有所偏颇,则必然会诱发疾病。由此可见,饮食均衡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
4 调节情志,力求“戒怒”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有惊、恐、悲、思、忧、怒、喜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体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的外界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精神活动的正常范畴,只有在受到长期、过强或突然的情志刺激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气血脏腑功能障碍,进而诱发疾病。对于老年人来说,因其肾精已衰,本已存在肾水无法涵养肝木的病理基础,因而应注意避免七情受到过大刺激,日常生活中注重情志调节,特别要注意戒怒,因为怒为肝所主,如果肝气过旺,肝阳亢旺,则会导致人善怒、性躁,肝气横逆,进而造成脏腑功能紊乱,发生病理改变。由此可见,老年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需保持与世无争、乐观、祥和、欢乐的思想境界,对情志变化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5 总 结
综上所述,多动、慎色、节食、戒怒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老年人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四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主要老年人能够坚持不懈,全面施行,则必然能够达到调匀气血,安和五脏的目的。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12月我院住院部的初治肺结核患者91例。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1]中初治肺结核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44岁,体重38~70kg;③肝功能正常且无肝脏基础疾病。9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抗结核治疗均采用2HRZE/4HR方案,使用药物为沈阳红旗制药厂生产板式组合药(体重38~54kg的患者3片/d,体重55~70kg的患者4片/d,饭前1h顿服)。治疗组在服用结核药基础上加用保肝药还原型谷胱甘肽0.2g(口服,3次/d)。试验组仅服用结核药物。
1.2.2观察指标 药物性肝功能损害判定标准[2]: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结合胆红素(TBIL)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il)均升高,且其中之一升高≥2ULN。试验期间每个月检测肝功能1次,对用药期间出现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或过敏症状者立即复查肝功能。肝功能损害程度[3]:轻度:ALT<80U/L;中度:ALT<120U/L;重度:ALT≥120U/L。中断化疗标准:ALT>正常值3倍(ALT≥120U/L)和/或TBIL>正常上限值2倍(TBIL≥41μmol/L)。
1.2.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论文和小学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91例,试验组:45例,脱落1例,剔除0例,完成44例,发生肝损3例,肝损率为6.82%。对照组:46例,脱落0例,剔除0例,完成46例,发生肝损5例,肝损率为10.87%;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受损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肺结核标准化初治方案中HREZ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肝毒性作用,尤其是在强化治疗期,其肝脏损害发生率更高。部分患者常因肝功能损害而中途停药或不规则用药导致治疗效果打折和疗程的延长。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且各不相同。目前考虑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4]:①量效关系密切型:即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密切相关,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氨硫脲、乙硫异菸胺、丙硫异菸胺有明显量效关系。这些药物的肝细胞毒性主要为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毒性作用的直接损害和间接损伤。②量效关系不密切型:即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无密切关系。此型主要为药物过敏及特异质反应。目前认为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营养不良、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嗜酒、病毒性肝炎(包括病毒携带者或有肝病史)和重症结核病等。其原因:①老年人各系统生理均因衰老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低下等问题,对肝脏毒性药物的代谢能力减弱,且老年患者的并发症较多可能是引起老年人群DILI发生率较高的原因。②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时,肝脏的保护作用减弱,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易对肝脏产生毒性。③原有HBV感染者,肝组织亦有潜在损伤,有肝炎活动者,肝组织肿胀变性,再化疗过程中肝细胞再度受到药物损害,双重损害可导致严重的肝坏死,甚至发展成爆发性肝炎[4]。④饮酒使谷胱甘肽的消耗增加,长期酗酒者,可能造成肝脏脂肪变产生药物毒性作用。对于有此类高危因素的患者,临床上主张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使用保肝药物,以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对于不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临床上常存在分歧。许多学者主张所有患者在抗痨同时均需积极保肝治疗,也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预防性保肝能够有效降低DILI的发生率。但也有不少学者反对在抗痨的同时予预防性保肝治疗。也有文献报道,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并不能显著降低DILI发生率,与单纯服用抗结核药物比较无显著差别。他们认为:①由于抗结核药物引起的DILI机制复杂,预防性保肝治疗对药物及其代谢物直接导致的肝脏毒性也许有一定作用,但对于免疫特异质反应所致DILI的意义不大,因为抗结核药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形成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形成具有免疫原的自身抗体,激发抗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和T细胞超敏反应,也可激发嗜酸粒细胞超敏反应,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2和γ-干扰素,导致肝细胞凋亡[5]。②保肝药物也有不良反应,且很多药物在肝脏中代谢,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如长期使用甘草酸二铵可出现高血压、血钠潴留、低血钾;联苯双酯的不良反应为黄疸,甚至加重原有的慢性肝损伤[6]。③此外有研究认为部分出现肝损患者属于适应性肝损害,在肝损发生后虽有肝脏病理改变,但肝功能可逐步恢复。本研究则支持无肝病基础的青年肺结核患者抗痨期间无需预防性加用保肝药物。张雷等的研究[7]也认为对HBsAg阴性的中青年肺结核患者加用保肝治疗保护作用不明显。
由于目前缺乏循证医学的依据,因此对预防性保肝治疗的争议仍不断,目前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严格随机对照研究,临床实验的可信度较低,难以推广。同时没有进行特定人群与一般人群的亚组分析,因此也无法确定是否在某些人群中预防效果更好。希望能尽快开展预防性保肝用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广大结核病患者预防性保肝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70~74.
[2]曾玲玲,周桂琴.药物性肝损害标准及其临床应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1):17~20.
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老年化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使得如何有效的提升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成了当下广大医疗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就现在而言,提升老年人生存质量的方法具有多样性,但是在成效上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其中中医保健干预手段就是其中的一种,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我们将以86例来年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保健干预的作用优势,现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以86例2011.1.1.~2012.1.1.之间在我院进行生存质量评估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并对资料采用回个性的分析方法,其中男性42例,女性44例,老年人的年龄在60~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5±3.5岁),并且所有老人均属于长期居住者,并且无重大身体器质性疾病、生理缺陷,意识和精神良好,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2.研究方法根据患者采用中医保健干预与否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分别为46例和40例,对两组老年人实施中医保健干预前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随后对观察组老年人实施中医保健干预,而对照组老年人不做任何处理,干预的时间持续性半年,再对两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其中中医保健干预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老年人进行合理的膳食指导,使老年人严格遵守饮食原则,就是少食多餐、以豆制品代替动物蛋白、多食素食纤维和水果、多补充维生素、对油脂的摄取量予以调控、少食用酱油、味精和盐、多喝水,少食用辛辣食物[1]。二是对老年人进行适当的运动指导,也就是进行适量的晨练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三是加强生活养生的了解,也就是告知老人季节性的养生保健知识,如饮食、按摩以及情趣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作用、老年常见疾病的预防等。四是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使其以乐观的心态生活,树立健康的信心,将内心的焦虑等消除。五是告知老年人自我保健按摩的方法,每天做两次左右,每次持续按摩半小时左右。六是告知老人刮痧和拔罐的方法,如采用红花油进行督脉和双侧膀胱经的刮痧处理,每周进行一次,直至出痧或皮肤呈透红为止[2]。
3.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的两组老年人的情况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和分析,以8 个指标转换分数来作为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分析指标,并且指标分值均在0~100分,并且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与分值呈正相关性,分值越高,则说明生存质量越好。
二、结果
半年之后,对两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进行再次评估得出,观察组老年人与对照组相比较之下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更推荐显著,同时老年人的健康信念更强,有效的提升了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两组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老年人生存质量评估比较(x±s)
(注:P
三、结论
以上我们以86名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调查了两组老年人实施中医保健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得出,实施中医保健干预之后,患者的各项分析指标分值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并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从老人的饮食、运动、心理、刮痧、拔罐以及自我保健等几个方面具体着手,使老年人得到有效的身心健康指导,由此可见,对老年人实施中医保健干预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后期的老年人生存质量提升中,值得将中医保健干预法推广。
摘 要:截至2013年,武汉市老龄化程度高达17.7%,远超国际7%的标准。而当前武汉市社区老年群体预防干预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进一步发挥老年群体“知、信”的传统中医药保健养生、未病先防、“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减轻家庭、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势在必行。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约500名老年群众,了解到当前老年群众普遍通过电视媒介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但真正了解者却极少;老年群众养生方法多集中于饮食养生,希冀社区中医文化推广站建立,获得切实可靠的中医卫生服务等相关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设性对策,为社区开展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3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本土中药日化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1
当前,大力开展基层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特别是在社区卫生医疗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末病”的优势,已成为国家政府和各专家的共识。当前,在国家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相关服务已逐步走进社区,各系列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愈来愈受百姓青睐。而社区老年群体作为医疗保健中的脆弱人群,也是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服务对象,研究其老年群体当前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管理,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对进一步促进社区养生保健工作发展,合理配置相关医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1 社区养生保健相关概念及研究
中医养生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饮食、保养精气、调适寒暑、活动形体等各种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通常指的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面向社区人群施加于人体的一种简易有效的预防手段,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食疗、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浴、气功、八段锦等养生保健。
现阶段,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为解决国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简、便、廉、验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寄予厚望。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老年人医疗保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张敏、陆庆荣、韩礼婉早在2003年就指出: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形式简单,宣传途径及内容不完善,缺乏科学系统的中医养生规划与评价;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等学者于2010年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认知程度较为匮乏;黄艳、黄卫东则于2011年提出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影响着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行为等观点;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同年调查发现预防骨质疏松、防治高血压病及颈肩腰腿痛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中饮食注意事项和常见疾病饮食指导等是社区最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5项中医保健服务;李明今、冯应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人群对中医药知识及相关技术行为态度面临着“低利用度,高需求度”的尴尬局面。
目前,尽管国内学者对有关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钻研较多,但大多都体现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或手艺等“硬件”在人群中的“知、信、行”问题,而轻视了当今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咨询、健康教育等“软件”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根本性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兴起。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医学高峰论坛上,各医疗专家就“临床治疗与平时预防保健”问题达成《北京共识》并强调:医学必须有较大改变,必须提供平常预防保健,要特别照顾到老年、妇幼、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另从地域角度分析,武汉市地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偏少,而截止到2013年,武汉老年人口数高达146万,老龄化程度高达17.7%,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7%。同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疾病随之而来,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老年保健养生、疾病预防特色优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弊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应的调查,认知武汉市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并剖析相关原因,提出相应策略,以便为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择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共计500余名老年人参与调查,调查于2013年7-8月进行组织实施。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调查
通过对500名老年人开展相应调查问卷,针对部分文化水平低或不识字的老年人,由调查人员逐条询问并如实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7份,问卷回收率达97.4%。问卷分为个人相关信息和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相关资讯关注、了解程度,养生方法、了解途径等9个条目。
2.2.2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30余篇相关论文和大量阅读系列文献,大致了解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脉络,设计访谈提纲及问卷。
2.2.3 个人访谈
通过与20余名老年人交流访谈,了解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普遍心理体验意向和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解决途径,大力挖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研究盲点。
2.3 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Epidata3.1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处理及相关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样本概括
本次调查共收集487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在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项目进行了相关描述统计,具体见表1。
3.2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
3.2.1 面临“高关注,低了解”尴尬局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健康与医疗一直是人类最强烈且是无法避免的最基层的需求,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调查发现,67%的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0%的老年人处于疾病的状态,特别是老年人普遍深受慢性疾病病因不明、病程长、恢复慢的侵扰,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知识的关注。而中医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特别在疾病的预防上面凝聚了自身独有的特色。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对老年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大部分老年人已接受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并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部分来自中医的保健经验。调查中,在回答“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关注程度”这一条目时,所有老年群体普遍表示关注。但当问及“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这一条目时,仅有37.37%的老年人表示了解,17.04%老年人表示不了解,1.44%的老年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成了“鸳鸯火锅”一般冷热不一,说明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势在必行。
3.2.2 养生保健方法,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
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根植于中华名族血液里,广为流传的饮食三字经正好说明这一关系。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步弱化,对健康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食疗作为一种较易获得方式一直深受广大老年群众的欢迎。在调查中,79.47%受访人群表示了解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较为熟知的养生方法。在回答“愿意选择哪种养生方法”条目时,66.12%选择饮食养生,这正好可以说明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静神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养生方法。
不仅如此,在调查感兴趣养生保健知识中,61.6%受访老年人表示喜欢了解饮食养生知识,拔罐、针灸占57.29%,推拿按摩占51.54%排在其后。
3.2.3 了解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
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这与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促进大会(2014)的《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以电视为主”相符。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电视也作为一种普通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与电视有着紧密联系,电视已成为当今老年人生活消遣、资讯获取的主要渠道。另外,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愈来愈重视,养生类节目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电视养生节目众多。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星电视节目中,基本上都有养生保健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有诸如《健康之路》等3套养生节目,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电视台也有类似《养生堂》相关养生健康保健栏目。
3.2.4 希冀社区驻地宣传
通过对老年人获取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对比可以发现(见表2),老年人目前多通过电视节目获取,其次是口耳相传,占44.35%,社区宣传仅占23.61%,排在7种获取途径中第6位。而在老年人希望的知识获取途径中,电视节目凭借着64.89%的支持率仍居榜首,社区宣传(46%)从第六一跃成为第二获取渠道,增长幅度高达22.39%,增长幅度独占鳌头,而电视节目反而略下降2.05%,说明老年人在肯定电视媒介重要性的同时,内心希望在居住地社区周围能够了解、获取到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另外,手机短信、收听广播、上网搜索也是老年人现希望扩宽的的获取途径。
4 讨论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现了我国卫生服务的特色,是发展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益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优势。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养生保健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社区在开展相关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时可以考虑下面几点。
4.1 立足社区,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
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希冀通过社区宣传就近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建议各卫生单位、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中医文化推广站。在本次调查中,调查人群对所住的社区有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希望的占65.98%,一般的占26.49%,认为可有或可无的占8.21%。数据显示群众对于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还是持积极态度的,也表明群众意识到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能切实地给他们带来好处。对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充分利用中医文化推广站大力宣传国家相关中医药方针政策,宣传普及中医药常识,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推广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知识需求。亦可以通过举办专家社区义诊、健康教育、文体表演、健身锻炼、知识竞赛、科普游艺等活动扩大中医药在当地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印象,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查发现,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及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社区在开展老年人养生保健服务时,应以老年群众需求为导向,侧重加强饮食养生知识的传播。
4.2 加强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等规范化管理
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笔者在与老年人面对面访谈时发现,电视媒介在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特别是饮食保健知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电视广播养生保健类节目虽然繁多,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有一些制作人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大力包装节目,将正常的中医知识描述得天花乱坠,使得健康类节目逐渐变得娱乐化。其中更有一些所谓的类似“张悟本”的“排毒教父”、“养生教母”、“太医”堂而皇之登上电视节目,兜售那套“治病神术”,诱使观众受骗上当。笔者建议相关单位应努力加强养生保健产品媒体市场监管和规范,特别是饮食养生类电视节目管制,净化电视广播,防止认知度低的老年群众上当受骗。另外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媒体单位自制食疗、生活保健类节目,传播各医疗单位特色医疗实惠项目,努力做到一方面使得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效缓解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的现状。
4.3 加强建设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养生保健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已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融入。各相关部门单位应积极引进中医、健康医学、全科医学类人才,开展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课,并把它作为重要环节和切入点,以提高养生保健服务质量。如联合各中医药院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助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和各医疗单位合作开办养生保健的系列教育;对社区现有人员提供岗位专业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建立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养生保健协会,确定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提高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5 结语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与养生需求,在社区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系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将是今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在开展相应卫生保健预防服务时应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养生保健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中国养老事业和卫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丽维,邓丽金.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5)
2 张敏,陆庆荣,韩礼婉.用中医理论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9)
3 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药学,2010(10)
4 黄艳,黄卫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中医养生[J].护理研究,2011(8)
5 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社区中老年人中医保健知信行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
6 李明今,冯应强.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认知、应用及需求调查研究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0(2)
7 邬红波.武汉老龄人口去年陡增8万 2020年或成重度老龄化城市[N].楚天金报,2014-02-21
8 董梅娟.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会医学杂志,2007(1)
9 夏姗姗.老年人保健品满意度不足一成[N].北京商报,2014-04-16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