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市绿地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城市绿地系统
1.1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毕业论文能的空间,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1],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3,4]。根据2002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类[5]。
1.2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6,7]:(1)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的生态系统,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2)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的各种绿地。(3)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的变迁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的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
1.3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1]。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世纪中下半叶,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即“公园运动”;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后,欧亚各国开始大力拓建绿地和创建新城,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1,8]。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审美为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1]。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1]。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8]。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城市建设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使行为主体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类天然群落[9]。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8,10]。城市绿化建设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1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8,9]。
2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2.1国外城市绿地规划
国外园林绿化最大特点是简洁朴实大方,处处体现大自然的风格特色[12]。如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职称论文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草坪常绿,修剪平整,没有杂草,绿化品位较高[10]。根据对世界49个城市的统计,人均公共绿地10m2ö人以上的占70%[1]。新加坡土地面积648km2,人口386万,人口密度5965人ökm2,现有绿地7500hm2,人均25m2ö人,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13~15]。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2000年,美国华盛顿为50m2ö人,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m2ö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68.3m2ö人[16]。国外成功的规划范例有:(1)美国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很少有大体量的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植物自然式种植,简朴大方。设计手法多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常绿与落叶树结合,乔灌草花结合,林相丰富,林冠线变化多端,园林景观野趣盎然,处处体现自然美[17]。(2)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周围地带低价售给居民,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田园一切设施取于自然,禁止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丛和野花,小路两边草地布置许多木凳供入歇脚[18]。(3)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在概念性规划、发展指导规划中对每寸土地使用性质、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向空中发展,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14]。(4)维也纳、巴黎、科隆、莱比锡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维也纳的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5)罗马、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保护城墙残段,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形成环城公园。其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等共融和谐[11]。
2.2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2.2.1绿化及科研进展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后,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19]。八五其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
3.9m2增加到4.6m2,绿化覆盖率由19.2%增加到22.l%。1999年底,全国667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000hm2,绿地率达23%,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44%,人均公共绿地6.5m2,公园动物园数达4219个,面积77137hm2。目前,已经涌现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烟台、威海、合肥、杭州、厦门、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宁等30多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
从80年代初开始,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19]。近年来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20]。到目前为止,我国有甲、乙级园林规划设计单位40余家,园林科研院(所)60余家,大专院校10余家[20]。
2.2.2传统规划及其缺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在总体规划完成后,可编制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指标、用地布局、各类绿地位置、范围、性质、功能及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提出实施建议[21]。可见,传统绿地规划对城市绿地市场运作、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具体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0,21]:(1)未充分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和布局;(2)绿地植物配置重美观轻生态;(3)城市绿地是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规划的重要载体,传统绿地规划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形象;(4)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资金渠道已发生变化,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一成不变。因此,传统绿地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21]。
2.2.3现代绿地规划原则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流行应用控制性规划理念,越来越重视根据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城市风貌、工业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统,做出各具特色、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体现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2]:(1)重视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形成本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与特色;(2)按照国家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类型与规模;(3)均衡布置各类公园绿地,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体系;(4)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5)正确鉴别和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小局与大局、保护与开发、理想与现实、近期与远期等关系[23];(6)树种规划重视使用地带性植被,以乔木和灌木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
2.2.4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针对我国国情和绿地建设的不足,今后绿地规划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2,21,24,25]:(1)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城市绿地是先投资后受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并存的产业。硕士论文绿地规划要常抓不懈,制定长远战略与具体政策。(2)制定切实可行、理念超前的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绿地详细规划,严禁绿地改变用途,确保绿化指标和绿化用地落实[25]。(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植物生态功能基本靠叶完成,故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叶面积可达其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5~10倍,草更小。
所以,园林植物要以乔木为主,重视乡土树种,常绿与落叶搭配,灌草藤花结合,形成多样、复层、立体、生态的多功能自然群落[19,26]。(4)重视大环境生态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边缘带物种多样性增大原理,营造各种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建立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和栖息地[19]。
(5)多方筹措资金。城市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除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外,还要调动全社会力量。(6)引进参与式管理。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可增进居民与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3绿地规划发展趋势
3.1规划模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趋于以下方面[27]:
(1)都市圈绿色廊道网络规划。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使绿地系统发挥较大效能,并有良好的连续性与可达性[28]。英国“大伦敦规划”,把从市中心48km内,约6700km2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16km的绿化带、农村环带等4个同心圆,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27]。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莫斯科的楔形绿地,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27]。
荷兰兰斯培德地区(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的绿心(绿地核心式)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了8个新城,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2条平行轴线,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27]。
(2)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优化城市绿色规划的总趋势[12]。“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将成为21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29,30]。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与森林融合的人居环境空间。城市森林建设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空间网络[31]。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层式、跳跃式、因地制宜式及综合式5种[32]。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为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观建设要具有亲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适性和富有人情味,使之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愿望[27]。同时,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自然为宗旨,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基础,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科学布局和规划,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实现城市森林的自我维持及协调发展,发挥其综合效益。
3.2规划特征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如下特征:(1)空间开放化[22]。首先表现在从“园林绿化”走向“大地景观规划”,着眼于大环境绿化规划,从区域出发,把森林、农田、草地、景区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规划,使城市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背景。其次是开放公园,引入园外的自然风光与环境中的河道、溪流、绿地、建筑等相融合,成为大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空间更有利于发挥绿地景观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环境的作用,便于各类绿地相连,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义的体现。(2)绿化森林化。绿化森林化指城市绿化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提高绿地效益[22]。(3)景观人文化。指绿地规划尊重文化,把握园林绿地性质、风格和主题,重视植物景观文化性,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22]。(4)水景生态化。水体和水系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交流的主要通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观。城市绿化建设应重视沿河道的绿地建设,应用生态学原理处理水体造景,使水体洁净,富于情趣,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22,27]。(5)设施人性化。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人,绿地设计必须满足人类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体尺寸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需求[12]。(6)目标多样化。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33]。
3.3规划新方法
3.3.1新理念
城市绿地规划经历了以游乐、观赏为主的实践后,现在发展到以生态学观念为出发点,融观赏、游憩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园林阶段。生态园林就是依靠植物来形成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美化环境,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34]。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具有公共性、广泛性、无界性、长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恒性、连续性等特点[35],是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36]。生态园林具有3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娱乐环境;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即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37]。生态园林注重从宏观管理、生态保护角度来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37]。
3.3.2新手段
为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绿地生态效益,增加城市绿量,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了新绿化方式:(1)垂直绿化。也称攀缘绿化,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工作总结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其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38]。(2)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的各种手段,对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美化,其基本内容包括:地面绿化的乔灌草复层群落;建筑再生空间的绿化美化(墙面绿化、屋顶与天台绿化、室内与阳台绿化等)[39]。立体绿化源于屋顶花园,最早是由德国人在一些阶梯式和单元楼式建筑群上试验成功的。现已发展为地面、窗口、凉台、室内与屋顶、盆栽与池栽相结合的各种绿化方式。它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使平板单调的建筑单体、硬质构筑、门窗栅栏等,变成具有自然风格、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并起到良好的降温消音作用[40]。
参考文献
1千庆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4):45~49
2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城市规划,2002,26(11):20~22
3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中国园林,2002,18(1):23~26
4徐波等.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中国园林,2000,16(5):35~39
5CJJö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23
6张国强,金中泉.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中国园林,2001,(4):22~25
7苏俏云.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6(11):90~94
8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349~354
9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林业调查规划,2002,22(6):93~97
10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35~78
11吴承照.风景园林研究进展.中国园林,2000,16(3):88~93
12曹鉴燎,苏启林,刘一明.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评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97~100
13谢华.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城市规划,2000,24(11):35~38
14谢华.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之研究.中国园林,2002,18(6):33~35
15BelindaYuen.GreeningtheCityStateofSingapore.ForestryStudiesinChina,1999,(Supp.):31~36
16E.Howard.GardenCitiesoftomorrow.FaberandFaner.London,1946:213~230
17振海.从得梅因市的生态环境看美国的园林绿化.中国园林,1997,13(2):30~32
18常玉生.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驻德归来随想.中国园林,2001,17(6):60~66
19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科技建议,2002,(2):15~18
20王磐岩,李金路,白伟岚.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中国园林,2000,16(68):39~40
21吴效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6):24~26
22徐雁南,王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2003,19(10):63~66
23张国强,金中泉,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下).中国园林,2001,(5):19~23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5)08-0024-02
作者简介:冯贵华(1983-),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景观绿化施工项目的工程管理工作
引言
植物是城市绿地中最主要组成部分,植物的作用能够对城市的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以及美化的作用。而对城市绿地进行系统的规划,就是对不同的绿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统筹的规划,使其形成一个系统的绿地空间,结构更为合理。在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时,种植合理以及施工管理十分的重要,种植要根据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惯以及城市的园林规划相关要求进行植物的配置,而对施工管理要对施工过程中所有的程序进行管理。
1绿地规划设计的特殊性
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首要的条件就是衣食住行,而绿地则算是人的住、行环境,没有绿地,就没有人类的住行这些软环境,人们的生活就不够舒心自然,而要想为人们制造更多的软环境,要首先将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环境考虑在内,在了解了当地的土、花、草以及树种后,跟自然环境相结合对城市进行认真的改造。而不同的地域其气候条件跟自然环境也大不相同,因而要想形成其绿地模式使用的材料也不同,在规划中要遵循优选当地树种以及引种已成功的植物品种的原则,在小的气候环境下要对那些特殊树种的种植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否则就很难对环境起到美化绿化的作用,浪费的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要完善配套设施的使用功能,并考虑使用那些更具实用的植物。
2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的地位
2.1城市绿地能够调节对城市的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在生物学中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内结构系统以及功能都比较稳定,要求物质的产生以及能量的输出以及输入都要相互平衡,并且要保证其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自身进行调节或者在人为控制下无法回到最初的稳定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失调,生态的整体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维护生态平衡是在维持原有平衡的基础上,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一种新的平衡,使其结构更为合理,功能更为高效,生态效益更好。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就意味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维护生态平衡。
2.2城市绿地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文化的建设
城市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包含城市绿地的生态、人文、经济等多种元素,而城市绿地则能够进一步加速城市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就是城市绿地能够将城市的景点景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将其进行合理的布局,还能够组织交通,为外来游客提供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能够将城市的景区进行分隔,使得城市的园林空间更有层次感,城市绿地系统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可持续性、环保与节能产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为居民创造更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外资,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城市生态经济发展;②城市的经济产业中包含城市绿地,能够有效的形成多系统、立体化的产业格局,带动生态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同事,提升生态经济的含金量;③城市绿地产业的带动,能够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同时,深化城市人文内涵,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扩大区域经济辐射力,吸引高端人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的绿地规划是指在城市中运用植物、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使得城市绿地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各类城市园林的选择更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而形成有机的城市园林系统。而且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国家的规划设计要求,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①将提升城市绿化质量、优化城市绿地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绿地规范的总方针。促进区域内的绿地面积配置科学化、规范化,丰富城市的景观效果的同时还能够缓解城市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改善城市的人居生态环境。②由于城市中河流的水系、各类湿地、沿海滩涂以及生态绿地的保护等因素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所以对城市的绿地进行规划时要充分的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协调之间的关系,增强区域内居民环保节能意识,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提供重要的支撑点。③城市绿地包含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高尔夫球场绿地以及旅游绿地等附属绿地,而最主要的就是要对公共绿地进行合理的布局,以便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游憩场所以及游乐设施。此外,城市在进行城市公园绿地公共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时,应保持绿地建设的高度公共性,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保护弱势群体。同时,避免公共资源的垄断,引发不和谐因素。④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作为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目标,推动城市经济的科技含量,提升区域内经经济地位,推动金融、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将高品位的文化产业与生态功能表达有机结合。将建设国际化城市和现代化中心城市设置为城市的发展目标,更全面的推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其中。
4城市绿地规划施工管理
对城市的绿地进行规划时,施工管理环节也比较重要,不但要加大对规划设计方案的执行力度,使得城市的建设能够在预期的时间里完成相关的施工目标。而在对城市的绿地施工管理进行规划要求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施工的质量加以控制,确保城市的绿化种植成活率有所提高,并改善城市的生态景观,还能够减少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而对于公共的绿地,居住区的绿地以及单位附属区的绿地等不同绿地的设施的施工验收,以及为绿化工程配套的构筑物和市政设施工程,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与设计标准,将标准量化,确保执行标准与国家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在施工的准备工作中,加强与设计人员的技术交底,落实施工技术管理,对设计师的意图施工人员要加强沟通与了解。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发现设计图纸参数与实际情况不符,应立即与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取得联系,做好设计的变更,严格落实签字责任制。在动工前要编制相应的施工计划书,将工程的程序、进度计划以及每道工序都要考虑在内,做好材料的运输、工具的使用工作,同时还要对施工技术和安全措施、施工预算以及大型及重点绿化工程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对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中,绿化种植作业的进行,需要确保地下施工已经结束,例如城市地下管线、道路工程以及城市建筑物等工程都已完工后进行绿地建设。在树木、花卉以及草坪等植被的建设中,应保障土壤的优良性能,保持土壤结构的通气、保水以及保肥性能,为园林植物的成长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对于土壤条件不符合设计标准时,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良土壤,掌握种植土层的厚度,科学控制植物根系生长的土壤深度。种植时可以对植物进行有规则的对称配植,也可以采用不对称的自然配植方式,或者将植物整齐的排列种植等。播种所选用的草坪、草花等绿色植物要严格控制指植被来源,在植物的外部标注品种、品系、产地以及生产单位等重要信息,保证原材料质量,严禁存有虫害。采取相应的消毒、施肥等措施,加强植被的养护,做好冬季植物的防冻处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时,设计者要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从源头上将城市的绿地规划设计以及绿地的管理整体的考虑在内,确保城市绿地的可持续性,从而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推进,这应该成为我国今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值得注意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峰.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13(11):189.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52-05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使得我国城市遭受地质、气象、环境卫生等多种灾害威胁的形势日益严峻,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不仅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还是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防灾避险功能。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公共安全领域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已逐渐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大规模灾害频发,随着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国内城市逐渐开始重视以城市绿地为主体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北京市为首,已在29个公园、绿地和3所学校、驾校中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到了497.94万m2。天津、重庆、西安等一些易发灾害城市也建设了一批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公园或大型城市绿地。
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地震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震灾发生后,成都市二环以内为数不多的公园内每天涌入避灾人员20万人,高峰时达30万人,公园中人员拥挤、踩踏伤亡的安全隐患问题严重,饮水及厕所等必要的设施严重不足;都江堰市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翠湖公园等公园因地震造成地质滑坡、建筑受损、围墙垮塌、市民践踏等,损毁十分严重;绵阳市城区公园、广场、小游园、绿化隔离带等接纳避灾群众30余万人,九州体育馆、南河体育中心附属绿地成为重灾区难民主要安置场地。园林部门紧急拆除有安全隐患构筑物,抢修供水管网和供电设施,新建临时厕所,添置排污泵、吸粪车,才保证了绿地临时避灾的使用需求。
综合四川受灾城市绿地使用情况和北京部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建设和使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与管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认识不足
一方面为了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城市形象建设,或者城市的一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城市安全意识,忽略了城市绿地具有的防灾避险功能;另一方面我国对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缺少灾害防御知识,我国许多城市居民应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和行为能力较弱,对灾害发生后如何利用城市绿地避难、逃生和安置缺乏基本的认识。
1.2 适合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绿地都能用于防灾,在以往的城市规划用地选择上,往往是“见缝插绿”,将一些不利于作建设用地使用的边角地、废弃用地划作城市绿地,有的城市绿地还与高压线走廊、危险品仓库或是坡度较大的山地、河滨地带过于接近,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加之一些特殊类型的绿地如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动物园等都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使得真正可在灾时担负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数量有限,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此外,避灾用地的面积应与人口密度成正比,人口稠密区需要更多的开敞空间和城市绿地。但目前城市中心区或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区仍普遍存在着绿地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有限的绿地多分布在城外,使得灾害发生短期内灾民无处可去,避灾困难。
1.3 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及功能有待完善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用于防灾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开发往往不尽完善,仅仅处于“被动避灾”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设施设置未考虑平灾结合、平灾转换的需要,使用功能较为单一。与之相比,日本公园普通设施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防灾避险的需要,例如园亭用帆布围合,就能成为临时帐篷,形成独立的避难空间;造景的水池和喷泉能够提供饮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座椅在灾时能够作为炉子使用等(见图1)。
(2)防灾配套设施功能有待完善。以北京宣武区的万寿公园为例,园中的应急饮用水台虽然伪装巧妙,但是与市政供水管网直接,也没有自备井等备用设备,市政供水管网一旦毁坏,就不能正常使用(见图2)。而日本防灾公园中应急饮水设施包括地下应急贮水槽,灾时可自动与市政管网断开,保证在一段时间内的独立供水(见图3)。
(3)绿地面积与绿地内的防灾避险有效面积未明确区分。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应扣除场地内水域占地面积、大于7°的陡坡占地面积、文物古迹保护占地面积,以及建(构)物倒塌影响的面积。[1]”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绿地内一些不适合用于防灾避险的场地也成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一部分,影响到绿地防灾避险有效面积和承载容量的准确计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虽然是北京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但场地狭长,地形落差大,小月河两岸仅通过几座桥梁连接,平坦、开敞、可达性好,易于进行避难、救援活动的安全场地并不充裕(见图4,5)。
2 城市绿地防灾理论和实践的先进经验
2.1 日本:不断健全法律规范标准体系,分类分级建设防灾公园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对日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多数市民逃向了城市绿地这样的开敞空间。基于这次惨痛的经验,日本有意识地加强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建设。
1956年日本颁布《城市公园法》,对城市绿地的分类、服务半径、面积等指标均作了规定,使得人均公园面积达到较高水平,也使得城市公园的设置和分布趋于均匀合理。1973年在《城市绿地保全法》中,把城市公园列入防灾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
1993年日本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并在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就防灾公园的定义、功能、设置标准及有关设施等作了详细规定[2]。在日本以防灾公园为主体的防灾体系中,有暂时避难的临近公园,也有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广域公园,还有宽度10m以上的绿色避难通道。大小不同,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广场和绿道在防灾、避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一个层级结构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网络体系。
2.2 美国:结合公园系统和社区建设的防灾规划
早在1871年美国芝家哥火灾之后的重建规划中,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强化整体防卫,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防灾型社区”需具备三大功能,即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美国国土安全部规定社区事故风险状况评估要先确认社区易受灾的地点及环境,再确认灾害源及可影响的范围,找出易发生灾害的建筑或区域,并制作社区防灾地图等。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3]。
2.3 我国台湾地区:建立防灾绿地系统,将公园纳入防灾空间规划
我国台湾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且人口与建筑物密集。1996年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和缓冲绿地等。指出城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声、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4]。“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随着灾后重建展开了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都市防灾规划的内容包括避震疏散方案、避难疏散组织、疏通通道和防灾救灾空间。在防灾规划六大防灾空间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
3 关于加强我国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
(1)充分重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前期调研、评估工作。针对城市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性质和规模、形态和布局、人口密度、建筑特点等,充分研究和掌握本地区易发灾害的类型、地点、灾害源及其影响范围等关键因素,分析确定防灾的侧重点。同时要对城市现有绿地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测算能够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的面积和承载容量。
(2)明确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城市绿地防灾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应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步完善和落实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参考日本防灾公园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可以将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分为4类6个层级(见表1)。
(3)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协调衔接。城市绿地防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广场、体育场等应急避难场所,医院等公共防灾设施协调配套建设,并结合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加强绿地之间、绿地与其他应急避难场所或城市公共设施之间的连接,形成城市防灾避难体系。
3.2 明确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工作重点
(1)加强人口稠密地区紧急避灾绿地的建设。通过适当调整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地区的用地性质,调整绿地布局,补充绿地数量,加强紧急避灾绿地建设,是加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最重要、最有效的环节。
(2)合理利用城市现有公园改造和建设防灾、避灾公园。选择现有公园必须要满足对相关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安全性的要求,如要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之外等等。
(3)分类分级完善城市绿地防灾配套设施。绿色疏散通道和隔离缓冲绿带基本不设防灾设施;紧急避灾公园和绿地设消防、应急供水、供电、厕所等居民急需的基本生活设施;固定防灾公园则需配置消防设施、广播通信设施、储备仓库和抗震贮水槽等灾后救援设施与物资,为较长时间避难和短期安置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而救灾基地公园要配置应急指挥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直升机停机坪等弹性空间。
(4)科学配置城市绿地植物种类满足防灾需求。在风、雪灾害多发地区要注意选择抗风、耐寒、不易倒伏和折断的植物种类;行道树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大型乔木,生长良好、枝干坚固的行道树可阻挡散向街道的残墙碎瓦,使道路保持畅通;隔离缓冲绿带应选择防火和吸收有毒气体能力强的植物。
4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管理体制优化策略
4.1 建立城市防灾管理协调机制
城市人民政府在防灾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全社会统一的灾害管理指挥、协调机制,汇同地震、规划、民政、园林等部门,科学制定应对城市易发灾害的紧急预案。
4.2 健全城市绿地防灾法规和标准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灾减灾立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对于城市绿地防灾更是没有日本《城市公园法》、《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等具有针对性的法规和规范。城市建设部门应该尽快组织修订《城市绿地条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等有关城市绿地防灾规划和管理的专项法规,及时出台《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等指导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技术规范。
4.3 保障城市绿地防灾建设和管护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财政支持,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多方投入和参与。特别要保障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避难设施的维护费用,确保灾时能正常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4.4 促进城市绿地防灾科技研发和应用
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城市绿地防灾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快太阳能、风能等节能环保型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解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中供水、环卫和能源等最关键的技术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综合减灾研究,促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绿地防灾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4.5 加大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宣传教育力度
要向市民积极宣传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建立完善、规范的标识系统,广泛告知本地区防灾避险绿地和防灾设施的具置、到达路线和使用方法。要对新建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公园管理部门要为由单位或群众组织的防灾演习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城市居民应急避难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4.6 完善城市绿地防灾监管机制
城市建设部门要加强对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对于不符合防灾减灾基本要求和城市绿地防灾规划的绿地不予验收,进行整改;要明确管理责任单位,切实加强防灾避险绿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避免因缺乏管理维护降低灾时使用功效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要对绿地防灾减灾设施定期检查,对于已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要尽快更换和完善。
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只有未雨绸缪、从容防范才能避免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基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不确定性,我们容不得半点侥幸的想法,必须树立“主动防灾”的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绿地防灾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城市绿地防灾能力调查评估,建立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体系,全面加快城市绿地防灾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容量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避难、疏散和安置场所,配合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才能“有备无患”,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撑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绿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GB21734-2008.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site and Its Facilities[S].]
[2]苏幼坡等.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和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2):27~29. [Su Youpo. Types,Functions and Disposition Rules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Gardens in Japan[J].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4,(2):27~29. ]
[3]金磊.中国安全社区建设模式与综合减灾规划研究[J].生存空间,2005,(2):16~18. [Jin lei. The Synthetical Disasters Reduction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 of Chinese Secure Communitity[J].Living Space, 2005,(2):16~18.]
[4]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8. [Li Jingqi,XiaJi.Study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Planning[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7,(7):18.]
Discussion o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Based on Reflection of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ZHENG Xi1 SUN Xiaochun2
(1.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China; 2.UrbanRural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Center in Ministry
1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在城市绿化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不管是城市道路、住宅区还是工作场所的绿化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准。制定和完善科学适用的养护法规、养护标准、经费定额,扶持养护企业,实施精细、科学的绿化养管势在必行。但是,我国在城镇绿化管理方面所实施的方法和措施仍然不够成熟,在养护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1)前期的市政、土建工程实施时对后期绿化考虑不足,遗留的问题会导致绿化养护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例如,绿化地段存在建设垃圾垫层,种植土深度不够,保水性差、碱性强,植物根系生长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进而加大了绿化养护工作的成本。(2)规划设计模式化,剪裁植物、草皮越来越多,乔木的数量减少,不但养护成本加大,也容易发生虫害,给绿化养护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3)过去的养护标准、技术规范、养护定额已经无法满足绿化养护面积的实际需求。
2强化绿化养护观念
2.1提高绿化养护意识,做好绿化工程后续养管工作
绿化建设工程竣工,并不意味着绿化工作的结束,而是标志着绿化工作刚刚开始,此后的养护工程才是更主要的。对一座城市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的扩大,其绿化面积终会达到饱和。但养护工程却永无止境,由于城镇的绿化成果具有渐进性和累积性的特点,所以,养护工程会比建设工程更加细致和持久。
2.2加大绿化养护的支出,巩固绿化成果
在城市园林植物养护过程中,伴随着植物的生长,其改善城市环境,净化空气,提高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能力和潜在价值也在不断增长。但是这种精心养护带来的潜在价值往往被忽略。近年来,绿化工程投资不断增加,养护经费投入支出方面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如果把之前的绿化植被与近几年的绿化成果累加,我国的绿化程度较高,不过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其原因主要有:第一,一些植被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失养。第二,我国一些民众素质较低,经常破坏植被绿化。第三,其它城市建设造成的破绿、占绿。鉴于上述原因,为了减少养护工程的损失,不但要加大绿化养护工程的投资,还要规划并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使绿化养护工作程序化。
2.3绿地养护是面向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城市绿化系统,是由不同类型的植被、花草所共同构成,每个“成员”都各自发挥着改善空气、净化城市的作用,所以,不管是由谁来养护,其职责都应该面向全社会。
3科学、规范的养护工程
3.1为绿地养护立法
在绿化管理方面有“重建轻养”的倾向,然而绿地养护比绿地建设更加困难和重要。为了更好地完善养护工程,就要确立养护工作的法制地位。尽管我国当前的政策已经对城镇绿化工作有了具体的规定,并且对于一些破坏绿化工程的不良作为有了明确的处罚。但还是存在空白区,如关于绿化养护方面,对失养、失管等行为仍然没有具体的应对措施,因此,急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3.2统一绿地养护标准,科学调整绿化带配置结构
园林设施养护管理,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功能进行定位,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养护管理标准,使绿地养护工作井然有序、健康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配置绿化带结构。例如,(1)绿地植物单一,栽植密度、结构不合理,容易发生虫害等情况,要根据植物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逐步调节,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增加乔木,丰富花灌木,减少草皮使用量,使绿地内的植物群落疏密有致、层次清晰,生物和环境和谐统一,达到良性循环。(2)绿化养护工程的施工单位,一定要有资质、有实力、有经验、有信誉。通过招标择优选择,这一点必须要通过立法来保证,让绿化工作得到重视,才能更有效地建设和养护绿地。(3)制定合理的适用经费定额。养护定额也要与时俱进,保证充足的经费定额是实现绿化养护质量标准的资金保障条件。
3.3扶持绿化养护企业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73-02
1 引言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中,主要是借助园林建设的再生产,并对其进行加工,对设计意图进行细化分析,对植株的生长规律等基本情况进行管控,并借助修剪、调整以及病虫害处理等机制对植被种植区域进行人为的良性干预,在实现互利互惠以及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稳定发展的绿化生态结构。
2 案例分析
无锡市新吴区,位于无锡市东南部,地处长三角中部,太湖之滨、古运河畔。近年来,无锡市新吴区园林绿化发展迅速,2016年底建成区绿地面积36.7 km2,建成区绿地率38%,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 m2,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新吴区绿化管理部门坚持“种养并重、管养并抓”的原则,创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机制,努力尝试、探索养护管理新思路、新做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园林绿化养护监管考核体系“新吴区模式”,从而使城区绿化养护质量水平有了飞跃的发展,城区绿化景观面貌逐年提升。2009~2015年新吴区绿化管理工作连续七年荣膺“无锡市城市绿化管理工作优胜单位”称号。
3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的基本原则
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运行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建构系统化的管理模型和控制维度,积极践行更加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和应用模型,在保证整体管理维度有效升级的基础上,顺利建构系统化的绿色管理模型。
第一,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机制建立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由于城市绿地养护项目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公共设施作为主要管理模型,在提升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植物配置机制和管理模型进行系统化升级处理,并且将“绿化”作为整个项目运行的重点,将自然景观作为基本的发展特色,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出发,建构自然生态化的种植和管理模型,最大程度上实现绿地养护管理系统。
第二,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体系建立和落实过程中,要秉持低成本维护原则,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应用模型,实现因地制宜的管理方针,并且要充分考量植被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空间要求,保证其环境适应性,提升植株管理效果[1]。在苗木种植项目开始时,要对其进行养护处理和病虫害处理,考虑到过度密植会对其产生影响,就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及时性的种植调整,从而保证养护成本的有效控制。
第三,相关项目管理人员要积极践行人性化原则,并且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提升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倡导人性化管理维度。要保证城市绿地养护管理过程贴合市民实际需求,提高养护项目的阶段性。另外,对于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的相关人员,也要`行人性化管理要求,从根本上保证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2]。
4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中规章考核缺失
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和管理机制,导致相关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绿化养护行业监管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不仅相关园林管理部门的整体执法职责不明确,管理机制和管理权限也会受到制约,导致整体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管理效果很难实现。另外,一部分地区在落实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措施的过程中,没有细化并完善绿地保护机制,对于实施标准以及监督考核项目也没有明确的认知。绿化行业缺乏科学化以及严密性的养护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监管缺失,导致相关巡查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技术并不完全符合标准[3]。
4.2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中养护水平缺失
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建立过程中,由于养护管理项目人员年龄老化严重,加之养护预算费用以及专业人员技术结构缺失等问题,都导致整体管理系统中养护水平出现明显的下降。另外,养护管理技术开展不及时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导致整体景观效果不符合要求,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中,管理水平和养护水平缺失,会直接导致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出现短板,也会阻碍城市化发展的进程[4]。此外,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中,相关养护市场规范性缺失也是较为重要的问题,地方管理部门没有针对养护投标市场足够的重视,在信誉度、等级结构以及机械条件等问题的处理方面都存在问题,也是导致整体绿化管理项目缺失的主要问题。政府在养护市场管理方面缺乏适当的资金投入,导致预算偏低,行业竞争结构也会出现严重偏差,甚至出现了串标和挂靠等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4.3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中应急机制缺失
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应急处理项目十分重要,然而,在应对一些恶劣性天气方面,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部门却并没有建立切实有效的控制模型和处理机制,导致修复以及补植方面的难度之间增大。
5 提高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的策略分析
5.1 积极制定切实有效的规章考核项目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的升级,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规章制度,切实维护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的常规化运行。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在广泛调研以及论证的基础上,保证管理机制和管控措施能分阶段并且切实有效。只有保证养护模式的节奏和管理整体性贴合实际需求,才能真正提高绿化规章体系的整体水平[5]。在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要对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保证社会部门能按照标准化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完整的技术规程。另外,在建立绿化管理考核体系后,要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验证和质量保障机制,形成全面覆盖的考评模型。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考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价值。
在考核w系建立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日巡查、周巡查以及月巡查的考核模型,确保定期考核项目以及不定期抽考项目都能得到有效践行,并且从考核结果中分析具体问题,建立对应的整顿处理机制,从而保证系统管理效果的有效升级。相较于传统的考核体系,要践行调研管理和网络化考评机制。例如,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借助巡查中的问题,落实整改指令,从而保证相关单位能第一时间践行整改要求,然后由绿化管理单位对核实结果进行系统化处理。
5.2 全面提升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水平
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应用和落实过程中,要引进更加全面且系统化的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提升整体养护管理能力。在实际管理措施中,不仅要积极设定有效的准入条件,也要规范招投标项目的运行流程,建立更加合理化的养护机制和管控措施,减少串标问题的产生。值得一提的是,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管理水平,就要增强对串标和挂靠等不良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养护考核制度的有效性,针对养护机制和市场化管理措施进行系统化升级,全力提升养护水平[6]。
另外,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需求,强化专业化技术培训项目的力度,针对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责任意识进行集中训练和管理,在组织交流的同时,提升整体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水平。在培训项目开展过程中,要提高养护管理发展的效果,并积极落实管理责任人机制,强化素质要求和管理措施,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管理维度。只有从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出发,才能提升整体养护技术水平,为区域化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5.3 建构系统化应急机制
由于一些气候突发事件无法进行全面预估,但是,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管理需求,积极构建更加有效且系统化的管理措施,设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结合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以及管控机制,切实维护相关应急处理机制的有效性。在建立应急预案后,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管控,真正实现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的优化运行[7]。只有实现全面养护的发展目标,才能真正提高整体管理效果的有效性,顺利升级养护管理效果,从传统单一化的管理模型转变为稳定性园林植物群管理机制,提升稳定性和病虫害防护效果,在扩大城市视觉资源的同时,提高节约型养护运行维度的有效落实和升级,建构生态环保的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模型,保证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有序开展。
6 结语
在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项目运行和落实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绿地养护模型,逐渐提升管理效果,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的相关信息,从根本上提高管理项目的整体质量和运行效果,在有效升级城市绿地养护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构更加和谐的人居环境。大幅度提升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的实际效果,确保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的协调化运行,也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正华,郭凤平.城市绿地养护管理问题分析:以新乡高新区为例[J].现代园艺,2013,26(4):71~72.
[2]石 亮.新疆城市绿地养护管理的现状及技术措施[J].现代园艺,2016,19(11):169~170.
[3]安 娜.浅析西宁市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13,17(3):52~54.
[4]张 智,夏宜平.杭州城市绿地中的观赏草调查及其配置应用[J].中国园林,2015,24(1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