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宝宝发烧后如何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平常喝奶很多,今天喝了两口就不要喝了”,“本来是很调皮的宝宝,今天却出人意料的乖巧”……这些都是开始生病的征兆,也是发现隐性疾病的线索。所以,爸爸妈妈们有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征兆,只要觉得宝宝“有点奇怪”,就尽快和儿科医生联系吧!
出现明显症状,一定要尽快去医院
如果宝宝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等显而易见的征兆时,在当天(门诊时间)就去医院看一下吧,因为很多时候白天只有一点点发烧,但晚上温度却突然飙升……
而且,宝宝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一旦得病,扩散的很快,病情也容易恶化,所以尽早治疗对于预防宝宝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厌食+精神不佳
在出现明显症状之前,饮食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往往是宝宝可能感染疾病的最初征兆。常有这样的情况,宝宝好像没什么精神,饭或奶量比平常下降许多,今天可能还没有什么明显症状,第二天甚至当天晚上就会出现发烧、拉肚子等明显症状。
状态持续时间较长
宝宝总是一脸不高兴、皱着眉头、表情痛苦的样子,或者一直不愿意喝奶、哼哼唧唧、哭哭闹闹的,或者时而咳一两声,不是很厉害,但持续时间很长……这种不正常状态反复出现的话,就要留心宝宝是不是生病了。
同时出现两种症状
如果发烧的同时还伴随咳嗽,或是腹泻时精神和食欲也受影响,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同时出现的场合下,很可能宝宝感染了比较严重的疾病,如果置之不理,或者想再观察看看,有可能酿成大错哦!
宝宝生病征兆1——发烧
由于病毒和细菌侵入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身体体温上升,因此,发烧也是身体被细菌入侵最明显的警报!
①妈妈们应该了解什么?
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烧?大概多少度?
宝宝的情绪和食欲如何?
还有其他伴随症状吗?
接触过发烧的人群吗?
②宝宝的体温和健康关系
宝宝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新陈代谢速度较快,因此宝宝的基础体温比成年人要稍微高一点点,所以如果不超过37.5度,都属于正常范围。
37.5~37.9度 低烧,需要注意观察
体温超过37.5度,一般就是发烧了,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但有时宝宝在玩耍过后,或者周围温度较高的话,也会造成宝宝体温升高,妈妈们最好在宝宝相对比较安静的状态下测量体温。
>38度 高烧,需要尽快去医院
体温超过38度就是高烧了,妈妈们需要时刻守护在宝宝身边,观察宝宝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尽快与医院的小儿科进行联系。
③发热的话 可能是以下病症
幼儿退烧后开始发疹
突然发烧至38~40度,持续3~4天,退烧后全身发出红色的疹子。
中耳炎 常摸耳朵,时而摇晃脑袋
病毒或细菌从鼻子或喉咙进入中耳而引起的炎症。症状是流鼻涕、耳朵疼以及出现黄色的耳漏等。
流感 高烧,没精神
急性高烧、咳嗽、咽喉痛、鼻塞、头疼、浑身没劲等症状,主要在冬天流行,并有重症化倾向。
咽头结膜热 持续4~6天高烧
39度以上高烧,咽喉内部两侧变得红肿,有时眼睛会充血和长眼屎,绝大多数通过咳嗽和喷嚏传播。
尿路感染 肾盂炎 没有其他感冒症状,可能是此病
小便的通道——肾盂、膀胱、尿道中的某一处感染引起炎症,如果只是高烧没有其他症状的话,则有感染可能。
疱疹性咽峡炎 持续发热1~3天,喉咙肿痛
喉咙深处出现红肿和疱疹,因为喉咙痛,宝宝的食欲也会下降,同时伴有咳嗽、流鼻涕和腹泻症状。
④是否需要去医院
不满三个月要紧急送往医院
低月龄的宝宝如果发烧,很可能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等疾病,病情非常容易恶化。所以,即使是半夜发烧,也要立即去医院。
一岁以内的宝宝请尽快就诊
这一时期,宝宝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再加上新手妈妈们经验不足,如果宝宝发烧了,还是尽快去儿科看一看吧!
一岁以上,可以观察2~3天
如果妈妈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宝宝发烧的温度不是很高,情绪和食欲还可以的话,妈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先观察一段时间。
⑤医生的建议:给宝宝建立病例卡
详细记录宝宝的疾病详情,随时掌握宝宝的身体状况,还可以作为以后的经验哦!内容包括:宝宝什么时候开始生病?什么时候结束?有什么并发症吗?诊断结果是?如何治疗的?
⑥发烧时的家庭护理
刚开始发烧时,注意给宝宝保暖
热度上升后,可以穿的少一些
试着用物理方法给宝宝降温
注意补充水分
宝宝生病征兆2——咳嗽
“咳咳咳”看着宝宝难受的样子,爸爸妈妈的心里也会很难过吧,特别要留意“剧烈的咳”和“长时间的咳”,可能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哦!
①妈妈们应该了解什么?
什么时候开始咳嗽?
宝宝的情绪和食欲如何?
咳嗽的声音如何?哪个时间段咳得比较厉害?
发烧吗?
接触过咳嗽的人群吗?
②咳嗽的话 可能是以下病症
支气管炎 咳嗽时喉咙里有痰堵着
有时伴有38度以上高热,一般情况下,止咳药也不起什么作用,如果宝宝呼吸的样子有问题,需要住院治疗。
细支气管炎 强烈的咳嗽,呼吸声发出声音
一般从发热、咳嗽、流鼻涕、鼻塞开始,咳嗽症状由轻变重,呼吸是发出“咻咻~~”的声音,低月龄宝宝有危险。
感冒综合症 伴随感冒症状
并发症状有:发热、流鼻涕、鼻塞、喉咙痛、头疼、无食欲等,如果有炎症,声音还会嘶哑甚至发不出声。
支气管哮喘 反复出现喘鸣、咳嗽
因炎症或是支气管收缩引起,发作时可能会出现喘鸣、咳嗽,甚至呼吸困难。
急性喉头炎 特点是咳嗽的声音像远处的犬吠
此病症是由于喉咙中发声的部位出现炎症、肿大而变狭窄,发病时会出现像远处犬吠一样的声音,或是声音变得嘶哑。
肺炎 夜间症状会加重
症状是出现38度以上的高烧和咳嗽,一般要2~3周才能痊愈,白天咳的不厉害,晚上却很严重。
百日咳 咳得非常厉害,甚至呼吸困难
从咳嗽、流鼻涕、鼻塞等症状开始,之后咳嗽变得厉害,成为连续咳,然后出现喘鸣,厉害时还会出现呕吐。对于6个月以内宝宝非常危险。
③是否去医院
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紧急去医院
咳得厉害
脸色很差,宝宝看起来很痛苦,没有精神
吸气的时间很长,且吸气时喉咙的下部瘪下去
呼吸急促,咳嗽时发出“啧啧~”的喘鸣
睡觉时宝宝咳得厉害
伴随发热、呕吐等症状
可以观察看看
时常咳嗽,但精神和食欲还可以,没有发热。
咳嗽时的家庭护理
房间的湿度保持在50~60
喉咙有痰时,勤给宝宝补水
勤开窗换气
妈妈可以经常给宝宝拍拍背
在家观察――发烧38.5℃以下,精神状态良好。
建议送医――发烧38.5℃以上,39℃以下,并有以下症状:
精神不振,全身倦怠。
睡眠不好,情绪烦躁、哭闹。
脸色苍白,心跳快。
皮肤干热,小便减少,眼窝凹陷。
呕吐,头痛,脖子硬,囟门突起。
咳嗽,呼吸急促,声音嘶哑。
腹痛,腹泻。
皮肤出疹。
连续低热不退(持续5天以上)。
惊厥。
紧急送医――发烧超过39℃。
提醒 宝宝的正常温度为36.5℃~37.5℃,口腔温度为37℃,腋下温度为36℃~37℃,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稍有些差异,一般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可认为发烧。家长最好平时就定期帮宝宝测量体温,掌握他健康状态下的平均体温,以便能较为准确地判断他是否发烧。
如果宝宝的体温只是高了1℃左右,可能是刚洗完澡、穿太多、喝完热饮料等原因造成的。家长可以过半小时后再给他测一次体温,排除以上原因后再考虑是否需要送医院。
咳嗽
在家观察――轻微咳嗽,喉咙没有痰,不伴随气喘或急促的呼吸。
建议送医――出现以下症状时:
脸色和嘴唇颜色发紫,口周苍白。
精神不振,嗜睡或不易唤醒。
惊厥。
不能喝水。
呼吸急促或困难。
伴有喘息声,喉咙有痰。
发烧38℃以上,流鼻涕。
咳嗽数日仍未停止,晚上更严重。
紧急送医――先前没有任何症状,宝宝却突然出现剧烈呛咳、呼吸困难、脸色不好,可能是吸入异物的原因。如果宝宝没法将异物咳出,家长要立即送他去医院及时取出。
提醒 造成宝宝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疾病,也可能是因为吸入了异物。如果只是在感冒伤风时偶尔咳几声,在家进行护理即可。如果宝宝的咳嗽症状在某个时间段突然加重,或是咳嗽时出现嘶嘶、嗬嗬的声音,说明咳嗽可能是由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咽喉炎、过敏等引起,需要及时就医。
呕吐
在家观察――奶汁从口角少量流出,或非反复性的呕吐,没有其他症状。
建议送医――出现以下症状时:
每次喝奶后奶汁从口腔或鼻孔大量喷出。
腹痛,腹胀。
精神不振。
小便次数少,嘴唇和口腔干燥,哭的时候眼泪很少,囟门凹陷。
发烧。
呕吐物中带有血或绿色的胆汁。
呕吐物粪臭,大便果酱色。
皮肤发黄,小便发黄。
紧急送医――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如眼窝下陷、囟门深陷、皮肤干燥苍白、小便很少、哭时没有眼泪等。
提醒 呕吐的原因有许多,如果家长喂食不当,比如给宝宝喂得太快、太多或是姿势不合适,宝宝就会出现溢乳和呕吐,这种情况在改变喂食方法后就能避免。
由疾病引起的呕吐大多伴随其他症状,比如头痛、腹痛、腹泻、发烧、脱水等,并且反复发作。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腹泻
在家观察――只是比平时多拉一两次,大便有点稀。
紧急送医――出现以下症状时:
精神不振,全身倦怠。
小便次数少,尿液暗黄。
哭的时候没有眼泪。
口腔和嘴唇干燥。
囟门下陷。
大便有黏液或脓血,且水分较多。
高热。
不能喝水或喝水少。
提醒 在婴儿时期,感冒、饮食改变等都会引起宝宝腹泻。这些腹泻大多程度较轻,宝宝只是每天多拉几次,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且没有明显的脱水,精神状况好。这时家长可以在家中自行护理,主要是给宝宝补水,通常宝宝会在几天后痊愈。
如果腹泻现象越来越严重,且伴有呕吐,宝宝就容易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这时应该及时送医。
腹痛
在家观察――出现以下症状时:
数日没有大便或大便后腹痛减轻。
疼痛部位以肚脐周围为主。
疼痛时间较短,缓解后宝宝精神状态恢复,能照常饮食和玩乐。
建议送医――出现以下症状时:
阵发性哭闹,不容易安慰。
呕吐,大便呈暗红色或果酱色。
腹部鼓胀,一碰就痛。
腹痛反复出现。
面色苍白,对疼痛无法忍受。
便秘,无屁。
提醒 小儿腹痛是很常见的现象,有些是便秘引起的。还有的宝宝疼一会儿之后,又和之前一样精神了,这很可能是肠道痉挛在作怪。给宝宝揉肚子或热敷可以缓解痉挛,减轻疼痛。
但按揉和热敷并不适用于所有腹痛情形,有时反而会加重病情,引发危险。比如宝宝发生肠套叠时,盲目揉肚子很可能会让肠子越套越深。如果宝宝得的是肠虫症,蛔虫在刺激下上下蠕动,只会让宝宝更疼。蛔虫甚至会穿破宝宝的肠壁,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如何选医院?选科室?
如果宝宝的病情不是特别严重,家长最好选择离家较近的、设有儿科的医院,不一定要去大医院。大医院人流集中,排队等候时间长,交叉感染机会多,反而会加重宝宝的病情。
如果宝宝的病情较重或不易诊断,家长就应该带他去儿童综合医院就诊。儿童综合医院的科室分类比较细,如果家长不清楚应该看哪一科的话可以在初检处询问。
做足准备,为看病提速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两大类。究竟属于何种感冒类型,需要从致使宝宝感冒的原因进行探究。普通感冒多指风寒感冒,是因寒气进入宝宝体内所致,多发生于春、秋、冬季;而风热感冒则是因暑湿入体导致的,与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有关,多发生于夏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伤风”。
什么原因导致热伤风?
与成人相较,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和血液循环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的调节功能比较差,一旦暑湿入体就会热伤风。
天气闷热,因为宝宝调节体温的能力弱,为了散热,汗毛孔始终处于开放状态,若是突然遇到冷气,会加重原本不协调的体温调节中枢与血液循环中枢失衡表现,也容易患上热伤风。
宝宝有内热,比如最近吃了很多容易上火的食物,如羊肉、荔枝等,也很容易患上热伤风。有内热常表现为舌苔较重、大便干燥、手脚心热。宝宝内热是常见的热伤风内因,若这个时候再受点凉,比如晚上没盖被子,就很容易热伤风。
热伤风的类型与症状
从中医理论来看,热伤风可分为风热型和暑湿型两类。患风热型热伤风的宝宝会有发烧、恶寒轻、流浓鼻涕、咽干咽痛,甚至扁桃体红肿疼痛、口渴等表现;而患暑湿型热伤风的宝宝则会有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浓鼻涕、疲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表现。
无论哪种类型的热伤风,若宝宝症状较轻,仅有鼻部症状,如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轻度咳嗽等,通常3~5天内可痊愈;若同时伴有发热、咽痛、扁桃腺肿痛等表现,痊愈时间通常还会拖延2~3天;如果宝宝症状较重,有高热,头痛,腹泻等表现时,病愈时间通常需要7~10天。
根据宝宝的病情
合理护理热伤风
遵医嘱用药,对症治疗
热伤风初期,当宝宝仅有轻微鼻部或咽部不适时,妈妈可用3~4根葱白煮成水,让宝宝当白开水喝,部分宝宝热伤风症状会得到抑制,不会再加重病情。
如宝宝已有咽喉红痛、咳嗽、鼻塞等表现,妈妈可给宝宝适量服用小儿清咽颗粒、板蓝根冲剂或治疗风热感冒的感冒冲剂,同时辅以止咳药治疗。
如果宝宝出现发烧、腹泻、呕吐等严重症状,妈妈应先到医院为宝宝验血常规,如结果显示为白细胞数偏低,可能是病毒性感染,妈妈可遵医嘱给宝宝使用抗病毒的药物如双黄连口服液等;如果宝宝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数升高,则表示宝宝为细菌感染,除常规服用感冒药外,还应遵医嘱服用抗生素。
如果宝宝有发烧表现,且发烧在38.5℃以下,妈妈可用给宝宝洗温水澡等物理方法来降温并多喝水。若宝宝体温超过38.5℃,妈妈应遵医嘱给宝宝吃退热药,同时注意多喝水,以避免出现高烧惊厥。
饮食起居也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热伤风多发生于炎热的天气,宝宝一旦患病会因为燥热的天气变得烦躁不安。所以,护理热伤风宝宝,妈妈须考虑许多外在因素。
科学控制室温:夏天气温较高,妈妈要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调节。室温控制在26~28℃,宝宝才会感觉舒适。妈妈可借开窗通气散热,也可利用空调调节室温,但要避免空调出风口冲向宝宝。
清淡饮食是关键:热伤风会使宝宝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酶减少,所以饮食方面妈妈要为宝宝准备清淡、新鲜、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宝宝胃肠道不适。而对于发烧的宝宝,服用退烧药会大量出汗,妈妈要及时为宝宝补水。腹泻的宝宝需要少食多餐,使肠胃得到休息。
确保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宝宝早日康复,如果咳嗽剧烈到影响睡眠,妈妈可以尝试让宝宝侧躺入睡,或是上半身稍微垫高一些,以让呼吸更顺畅。如果咳嗽严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咳药,以免影响宝宝休息。
远离热伤风,
预防是关键
大热天生病,不但宝宝难受,妈妈同样受煎熬。如何能让宝宝远离热伤风呢?做好前期预防必不可少。
・ 注意饮食调节 避免让宝宝多吃容易生内热的食物,如荔枝、桂圆、各种甜食以及油炸类食物,多给宝宝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鱼类、豆制品。
・ 多多喝水 多喝水不但可以帮宝宝解暑降温,更有利于排出体内的热毒。若是宝宝平日不喜欢喝水,妈妈不妨多让宝宝喝些粥、汤,借此帮宝宝补水。
・ 注意温差 如果宝宝玩得一身汗,千万不要让宝宝马上吹冷气,温差变化过大很容易导致宝宝热伤风。同样道理,宝宝大汗后也不可马上洗头、洗澡。此外,妈妈也要注意让宝宝远离穿堂风,避免空调出风口对着宝宝吹。
・ 别给宝宝吃冷饮 宝宝吃冷饮降暑只可起到一时的缓解炎热的作用,殊不知其对胃肠道的负作用却很大,冷饮刺激胃肠,宝宝胃肠道功能紊乱很容易使抵抗力降低患上热伤风。
(一)有利于准确描述病情
家长估计都有过这种体会,如今给孩子看病实在太难了!看病挤、排队长、专家少,往往是“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妈妈对着医生总不能流畅地陈述宝宝的病情,一则看病时间紧,来不及细述;二则记忆力有限,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将发病期间的全部情况告诉医生。据统计,84%的人走出医院的大门之后,才想起来很多应该问医生的问题还没有问。[1]有了详细的病历档案就简单多了,对着自己记录的症状和用药情况讲一遍,或是呈给医生看,条理清晰的记录能提供给医生诊断的线索。
(二)指导家长正确护理
虽然现在很多医院都实行病历双轨制,但是对于妈妈来讲,宝宝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清晰的纸质病历还有很好的参考作用。但是很多医生在医院病历薄上的记录是非常简短扼要的,不少医生写的字一般人还看不懂,时间一长,患病期间的记忆模糊了,医生记录的“天书病历”也不能起到提示的作用。据统计,约有20%的人回到家里就忘记了药该怎么吃,孩子该怎么护理。[2]自己建的病历可以附上医院打印病历单,能给妈妈提供清晰的提示作用。
(三)保证病历连续性
据统计,63%的人在孩子的一次病程中,去过2-3家医院或看过2-3个医生,不但频繁换医院,还频繁换药。[3]这样就导致宝宝病历分散保管,使病历失去了疾病发生和发展以及医治的连续性记录。而自己建的病历档案可以更加准确、完善,更具连续性和系统性,医生则可以通过宝宝以前的系统病历了解到宝宝既往史和曾经用药情况,在此基础上更了解宝宝体质,有利于医生做出正确诊断。
(四)反映宝宝成长的珍贵记录
从呱呱坠地到嗷嗷待哺,从咿咿学语到蹒跚学步,欢笑、哭闹、耍怪、生病……宝宝的每一个变化,每一步成长,都深深牵动着父母的心。而这每一步成长都是以后的回忆,每一个过程都应成为我们收藏的记忆。生病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病历档案也是宝宝健康档案和家庭档案的重要部分,是反映宝宝成长的珍贵记录,值得我们去用心记录。
二、宝宝病历档案的构成
一般来讲,病历档案是人们在医院就医期间形成的全部医疗档案,即人们就医后由患者或家属陈述病情、病史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护理和愈后追踪过程中形成的全部记录(包括各种文字、图表,以及所有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特殊检查的报告等)。而本文所指的宝宝病历档案是妈妈在传统病历档案基础上添加自己症状描述、用药情况、就诊记录和护理心得并进行整理和排序的资料总和。
(一)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可以主要记录以下几个方面:
症状:主要症状,如咳嗽、发烧、腹泻等,发病时间,持续时间,程度,伴随症状等。
体温:如有发烧,应该记录下每次测量体温的时间和测量结果。
大小便情况:次数、颜色及质地。
饮食情况:包括食欲情况和每日吃的主、辅食数量。
精神状况:兴奋、正常还是萎靡不振。
活动情况:参与了哪些活动,活动量有何变化,活动后反应如何。
睡眠的时间长短:睡眠时间有无变化,睡觉时的状态。
(二)就诊情况
医生记录的病情描述,医生的诊断结果,处方药品名称,服用的剂量和次数,家庭护理事项等,如进行了检查和化验,最好将化验单、检查报告复印一份并贴起来。为了预防“天书病历”,笔者每次就诊后都要打印一份病历清单(医院电子病历纸质版),上面明确写有诊断结果,所开的药,服用剂量和次数等,参照起来很清晰。
(三)用药情况
就诊前自己给宝宝服用了什么药,各种药用后有什么反应;就诊后用哪种药感觉良好有效果,用哪种药有不良反应或过敏,都要记录下来,再次就医时,提供给医生,避免重复用药和药物间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家中常备什么药最好也记录好,以免医生重复开药。
(四)心得
疾病的症状、特点总结,自己在宝宝患病期间每日的护理经验、教训,可作为日后家庭护理的参考。如宝宝发烧几次后,就可以总结出什么样的物理退烧发方法对宝宝比较有效,什么样的情况下要赶紧就医,什么情况下要注意观察、不要急于就医等,以免护理不当使宝宝受到交叉感染等。
三、注意事项
(一)谨慎判断
自己记录的病历可作为日后家庭护理的参考,但是却不能完全作为用药的依据。对妈妈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日常照顾好宝宝,平常多积累经验,多看书,多了解宝宝健康常识,宝宝生病时,一定要谨慎判断,在不能及时联系到医生的情况下,可以先和以前情况对照,如果症状是以前反复发生过的,可参考以前情况用些成分简单的家庭常备用药,能不用药尽量不用,或尽可能地咨询医生后用药,以保证用药安全。
(二)及时整理
因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加之汗腺不发达,发汗机能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以致排汗不畅,散热缓慢,难以适应夏季的酷暑环境,造成体温上升且持久不退的症状。早产宝宝、营养不良以及消瘦或病后失调的宝宝容易中招。
中医将此归咎为宝宝体质虚弱,不耐夏季的暑气熏蒸而致发烧。
“夏季热”是宝宝在夏季发生的一种特殊情况,故又有“暑热症”之称,表现为体温升高。而感冒等疾病也有发烧症状,如何区别其中的不同之处呢?医学专家归纳出以下几点:
1.“夏季热”的症状较单纯,可归结为“三多一少”。
即多发热(指发热时间较长)、多口渴、多尿、少汗或无汗。较重者尚有厌食、爱哭闹、睡眠不安、唇干舌燥等症状,但精神状态较好,活动也不受影响。
2.6个月到3岁的宝宝多见。
周岁前后到2岁尤甚,6个月以下与3岁以上的宝宝极少见。
3.季节性强。
常集中于每年的6月、7月、8月这三个月,相当于从“端午”到“中秋”这段时间。本病与气候关系密切,气温愈高发病越多,发热也越重,服用退热药也难使体温下降,待到秋凉时自然痊愈。
4.发烧往往持续1周以上。
有的甚至持续整个夏季(普通感冒发烧通常不超过1周)。体温常徘徊在37.5℃至38.5℃之间(感冒可升高到39℃或以上),且发烧型态也具有规律性,体温一般在清晨开始上升,正午持续,午后稍退,傍晚明显消退,过了半夜到清晨之间又再度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出现。
5.检查无异常。
到医院检查,包括血常规、大小便化验及其他项目检查均无异常。
6.预后多为良好。
发烧会随着气温的降低或在阴凉环境下自行缓解或降低。特别是到了秋凉之后,症状多能不药而愈。没有传染性与免疫性问题。少数患病宝宝可连续发病2~4年,但症状会较上一年有所减轻,病程也会更短些。
“夏季热”的2个应对要点
虽说“夏季热”与气温有关,到了秋季可不药而愈,而且也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但发烧时间较长,可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抵抗力减低,进而累及宝宝的生长发育或诱发消化不良、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等疾病,所以,“夏季热”仍然需要被认真对待。
1.诊断需辨清。
绝对不可简单地将夏季发烧一概归结为“夏季热”,需要请儿科大夫对宝宝进行全身系统的检查,如做血液、尿液、粪便等常规检查,以及结核菌皮肤试验、超声波、x光片等特殊检查,排除中耳炎、尿道感染、病毒感染、肠胃炎、咽喉炎、川崎病、气管炎、脑膜炎其至恶性肿瘤等疾病,方可诊断为“夏季热”。
2.合理护理最重要。
不要随意使用退烧药。一旦确认为“夏季热”,不要动辄便用抗生素,因为“夏季热”不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乱用抗生素与退烧药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招来不良反应,损害宝宝健康。合理的护理才是应对“夏季热”的治本之道。建议爸爸妈妈抓住以下要点:
改善环境,有效降温。
宝宝所在的室温宜控制在26℃~28℃之间,不要过低以防止受凉感冒。降温的方法有:开空调、吹电风扇、放置冰块等。但不能让宝宝正对出风口,并每隔2小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10分钟,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注意断奶与饮食问题。
母乳喂养的宝宝不宜在盛夏断奶,已患上“夏季热”的宝宝尤其不可,不妨延至秋凉后再断奶。已经断奶的宝宝应安排好饮食,原则是食物清淡,以高蛋白、高维生素而又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品为主,如瘦肉、西瓜、冬瓜、黄瓜、苦瓜、绿豆汤、番茄、鲜藕、蔬果汁以及粥等。别给宝宝喂太多的营养品,否则可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导致食积生热而加重症状。油腻与刺激性食物也要屏蔽。
衣着问题。
衣着要宽松、柔软、透气,以保证吸汗性良好,不宜穿着太多太厚。建议妈妈自己穿多少宝宝就穿多少,如果宝宝在睡觉,最多再加一层衣物即可,以免妨碍其体温调节与皮肤散热。
做好皮肤卫生工作。
如勤洗澡、勤换衣裤及尿布等。洗澡以温水浴为好,即水温比宝宝体温低3℃~4℃,每天洗2~3次,每次15~20分钟,目的是促使皮肤血管扩张,有利散热。特别适合少汗或无汗的患病宝宝。注意不宜用冷水擦浴,以免引起闭汗使体温更高,或者引发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足量补水。
特别是有口渴感的患病宝宝,除了多喝白开水外,还可进食一些汤、羹与蔬果汁(如西瓜汁、番茄汁、绿豆汤等)。但冷饮及含有色素的饮料不宜,包括雪糕、冰棒等,这些冷品虽然凉爽,但可伤害宝宝牙齿,并有引起胃肠道疾病之虞。因为冷饮一般要比胃内温度低20℃~30℃,可刺激稚嫩的胃黏膜,促使黏膜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腹胀、消化不良。
可考虑采用食疗法:
荸荠蕹菜汤――荸荠、蕹菜煮汤,适用于所有患病宝宝;
绿豆莲子粥――绿豆、去心莲子、糯米煮粥,适用于所有患病宝宝;
葛根粥――葛根粉、粳米煮粥,适用于发烧不退、口干烦渴的患病宝宝;
黄瓜豆腐汤――黄瓜、豆腐煮汤,适用于口渴多饮的患病宝宝;
瘦肉丝瓜汤――瘦猪肉、丝瓜煮汤,适用于暑热食少、体形消瘦的患病宝宝;
荷叶粥――鲜荷叶1张,洗净后煎汤500毫升,加粳米100克及白糖适量煮粥,适用于夏发烧不退的患病宝宝;
三鲜饮――鲜荷叶、鲜竹叶、鲜薄荷,加水煎煮约10分钟,加入适量蜂蜜冷却后代茶饮。适用于发热不退、心烦、口渴、尿少的患病宝宝;
绿豆红枣汤――绿豆、红枣煎汤,加糖少许温服,适用于发热而微汗之患病宝宝。
中药足浴:
芦根生地方――芦根、生地、西瓜皮等,适用于发热、口渴、多尿的患病宝宝;
二香佩兰方――香薷、藿香、佩兰、荆芥、苏叶、蒲公英、金银花、车前草等,适用于发热、少汗、唇红干燥、咽红的患病宝宝;
党参升麻方――党参、升麻、黄芪,适用于发热或高或低,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的患病宝宝;
芪术香兰方――黄芪、白术、藿香、佩兰等,适用于久热不退、气短、乏力、纳差、口渴、尿多而清长、大便溏薄的患病宝宝;
附片花粉方――附片、花粉、黄芩等,适用于发热、口渴、多饮、多尿的患病宝宝;
二子二蛸乌梅方――覆盆子、菟丝子、桑蛸、海蛸、乌梅等,适用于低热、口渴多饮、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减退、小便频数而清长、大便稀薄的患病宝宝。
分别采用上述中药熬水,倒入浴盆中,待水变温后进行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天2次,7~10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再行第二个疗程。
不要乱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忌把清开灵、双黄连、小儿退热冲剂等当成退烧药给患病宝宝服用。因为这些中成药的适应症是外感发热,但“夏季热”并非外感所致,故不对症,所以无效;再者,清热解毒药大多性味苦寒,容易损伤宝宝娇嫩的脾胃功能,从而影响食欲或出现拉肚子等现象。
随时留心宝宝的病情变化。
若宝宝体温持续超过39℃,并出现惊跳、嗜睡,甚至惊厥、昏迷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不可延误。
“夏季热”的5个预防要点
“夏季热”缺乏特效药,所以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强化防暑措施。
让宝宝居室通风、凉爽、空气新鲜。室温宜保持在26℃~28℃之间,湿度为60%~65%较为理想,确保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并注意定时通风换气。可适当使用电风扇或空调,但温度和风力要柔和适度,且不要对着宝宝直吹。
2.饮食调理。
多用有清热消暑作用的食材做菜或煲汤,如赤小豆、薏米、玉米须、茯苓、芦根、竹叶、莲子、百合、扁豆、绿豆、荷叶、冬瓜、凉瓜等。
3.多喂水。
宝宝代谢旺盛,需要的水分较多。夏季,宝宝的消化吸收功能往往受高温影响而不足,多喂些白开水及蔬果汁可促进消化吸收,既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还能防止“夏季热”临身。
4.可多洗温水澡。
又称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疾病,多发于炎热的夏季,入秋后症状可自然消退。通常宝宝体温徘徊在38℃~40℃之间,持续时间为1~3个月,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而变化,气温越热,热度越高。尤其是身处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些宝宝,因为平均气温普遍较高,甚至还没有入夏,也可能出现此症。
暑热症多发于6个月到3岁之间的宝宝,这是由于宝宝在3岁之前,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加上汗腺功能也不完善,导致宝宝出汗少又不容易散热从而引起体温过高。不过到了宝宝3、4岁以后,体内的温度调节系统发育成熟,此病会自动消失。
“暑热”信号
信号一:发烧。通常从每天清晨开始,白天的时候体温会逐渐上升,过了中午便又开始逐渐下降,傍晚时温度最低。次日起,又开始新一轮的反复,病程大约会持续1~2个月,有的可长至3个月。也有些宝宝发热无规则,体温时常忽高忽低。
信号二:口渴。宝宝总觉得口渴,时不时地就要喝一些水,最多时一天的饮水量可达到3L以上。
信号三:多尿。宝宝水喝的多,自然小便次数也会增加。晚上起夜十几次排尿,但尿色很清,送去化验检查也没有任何异常,只是尿的比重较低。
信号四:少汗。宝宝不爱出汗,即使再热的天气,最多也只是微微冒汗,皮肤干燥灼热。
“暑热”宝宝巧护理
尽管暑热症可不治而愈,也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但持续的高烧不退,会加快宝宝的新陈代谢,降低抵抗力,同时宝宝自己也会觉得很难受,还要小心发生高热惊厥。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妈妈一定要照顾好宝宝,以免诱发其他疾病。
宝宝发热应急处理方法
1 首先要带他远离“酷热”。待在比较凉爽的地方,比如树荫下、有空调的房间或汽车里(打开冷气)。如果身边有扇子的话,也可以充分利用上,有助于宝宝降温。
2 回到家后,可先给宝宝喝一些凉的饮料或水。饮料最好是营养均衡的电解质运动饮料,但温度不可过低,以免伤及宝宝脾胃。也可为宝宝准备一些凉粥或绿豆汤,既能消暑,又可以补充一定水分。
3 最后再给宝宝洗个温水澡或凉水澡(水温偏低,但非冷水澡)。休息片刻,也可小睡一下。如果宝宝在醒来时情况仍没有得到改善,建议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暑热”宝宝护理小贴士
1 房间要保持通风、凉爽,使用空调时温度不要设置太低,最好控制在22℃?24℃之间,不要正对着孩子吹,以免患上空调病。不要宝宝一发烧就给他吃退烧药或抗生素,只要宝宝精神状态良好,有食欲,不妨等上一段时间。随着体温的自然下降,伴随而来的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好转。
2 别把宝宝捂得太紧,这样做反而不利于宝宝散热。天气炎热时,可让宝宝多洗几次澡,水温要低于体温3℃?4℃,以促进血管扩张帮助散热。
3 即使宝宝正在患病,也不要被“暑热症”吓倒。妈妈应该鼓励宝宝经常到户外活动一下,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宝宝尽快恢复活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提高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不过在玩耍时,最好避开“烈日当空”(主要指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尽量待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4 饮食上,多吃一些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鸭肉,各种新鲜水果等,以补充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提高身体抵抗力。
5 既然宝宝那么爱喝水,那就不妨为他多准备几样:西瓜汁、绿豆汤、冬瓜饮……不过,汤里的盐分不宜过多,而且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宝宝的食欲。
如何预防“暑热症”?
1 尽量给宝宝穿宽松的、轻薄的、浅色的衣物,最好是棉质的,因为它更柔软,透气性更好。
2 到了7、8月份,妈妈可将宝宝外出玩耍的时间控制在最低限度,每天不超过2小时,只能在早上或傍晚的时候出去玩,而且决不可以在大太阳下进行剧烈活动。
3 当宝宝在玩耍时,最好每隔30?40分钟就要“打断”他一次,让他坐下来休息片刻,喝一些水。
4 即使是在室内,也要让宝宝感到凉爽。有些老人会担心宝宝感冒或其他一些原因而拒绝使用空调,只是用大蒲扇追着宝宝扇几下。闷热密闭的空间更容易让宝宝患上暑热症。
5 绝不可以将宝宝独自留在车里,哪怕你只是离开几分钟;也不可以让宝宝在没人看管的情况下单独在车里玩耍。
6 如果宝宝时常抱怨他太累或太热,妈妈千万不能忽视,这很可能说明他已经生病了。
食疗预“暑”法
八宝消暑粥
材料:桂圆肉10g,莲子10g,花生10g,麦冬10g,芡实10g,绿豆10g,蜜枣10个(去核),糯米50g
做法:加水适量,然后放入少量白砂糖,煮成粥,晾凉后方可食用。
功效:可醒脾健胃、消暑祛暑。
瓜皮竹叶饮
材料:西瓜皮100g、新鲜竹叶30g
做法:将西瓜皮切成小块与竹叶一同放入1000ml的水中煮开,加入适量冰糖,让宝宝每天饮用1?2次。
功效:可清暑气、解心烦。
关于暑热症的热问热答
:如何鉴别夏季感冒和暑热症?
虽然暑热症和普通感冒都有发烧的症状,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普通感冒的发烧通常不会超过一周,而暑热症的宝宝发烧可持续1到3个月,而且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只有在天气凉爽后体温才会下降。另外,暑热症的宝宝通常不会伴有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而且精神状态良好,有食欲。
:宝宝得了暑热症需要吃药吗?
中耳好比一个小小的火柴盒,有六个壁,前壁就是鼓膜,将外耳道(俗称耳孔)和中耳隔开,中耳腔内覆盖着粘膜,有三块起传音作用的听骨与内耳相连,一般情况下,洗澡时外耳道偶尔进水,只要鼓膜没有病变,水是进不了中耳腔的,也不可能引起中耳炎,所以婴儿洗澡时耳孔不慎进了水,只要用脱脂棉小心吸出就行了,但应该注意手势切莫太重。
中耳为什么会发炎
在中耳腔内,有一条细管子通往鼻咽部,医学上称为咽鼓管,由于小儿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加上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患急性鼻炎 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而某些传染病如麻疹 猩红热,流感等常常会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或由于婴儿吐奶、呛咳及拧鼻涕用力太猛时,细菌便很容易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而成为引起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此外,给小儿掏挖耳朵,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粘膜或鼓膜导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
如何发现宝宝中耳发炎了
中耳炎不像感冒发烧,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有的宝宝还小,不会明确表示“耳朵疼”,家长便不容易察觉,如果宝贝有了以下这些表现,那么就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发烧]宝宝连续3天发烧37.5℃以上,吃了药烧却持续不退时,就要考虑宝宝有患中耳炎的可能,要尽早去耳鼻喉科检查。
[挠耳朵]如果宝宝不断地摸耳朵,挠耳朵、揪耳朵。要想到他是不是患了中耳炎。
[摇头]当发现宝宝躁动不安、摇头,要想到他耳朵可能不舒服。
[哭闹]孩子突然变得烦躁,爱哭,而且夜里总是睡不好觉,这时要立即带他去看医生。
[耳朵积水]当发现有黄色分泌物流出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听力不好] 鼓膜里有渗出液会导致听力下降,如果你发现宝宝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叫他几遍也不理睬,要赶快带他去耳鼻喉科检查。
宝宝得了中耳炎要怎么治
及时去医院
宝宝得了发生中耳炎后一定要看医生,遵医瞩认真治疗,不能自行服消炎药而使宝宝未得到彻底治疗而留下隐患,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尤其是婴幼儿期的宝宝机体抵抗力低,中耳炎可以向附近器官扩展,如引起乳突炎甚至颅内感染等严重后果。因此要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按医嘱治疗
中耳炎主要治疗方案是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药物。常用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头孢霉素等,要求剂量足够,疗程至少1周以上,其他尚有耳朵局部的处理措施,如清洗、引流脓液,耳用抗生素药物滴剂和少量耳用粉剂等。
早发现早治疗
中耳炎多数是能治好的,即在合理治疗和护理下能够完全痊愈,但如果发现太晚,不仅会出现刚才讲的感染扩散的危险外,由于治疗延误,还会遗留听力下降等问题。
如何预防小儿中耳炎
及时防治感冒
因为很多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起的,让宝宝少含奶嘴,因为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咽鼓管。
远离二手烟
因为吸入二手烟会使宝宝中耳炎感染率增加19%。
因为在婴儿躺着吞咽时,营养丰富的液体会流入耳咽管并聚集,为传染性生物体创造非常舒适的滋生场所。如果宝宝躺在那里哭了很长时间,眼泪就会进到耳廓里,加上分泌物和脏东西,宝宝的耳朵很容易发炎。
调整睡姿:仰卧或侧卧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耳道分泌物多数人是干燥成鳞屑状,略呈淡黄色的痂块,叫干型耵聍。少数人分泌物始终呈油状或糊状粘稠的、颜色为深褐色的物质。无论宝宝的耳屎是干还是黏,都是正常的,而且都对人的耳朵有一定保护作用。它可以覆盖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防止皮肤干裂和粘附灰尘,预防感染,而且万一耳道进水,它还可以起到防止作用。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怎样防止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洗澡水、奶水、泪水一旦进入宝宝的外耳道,会使耳内的耳屎软化、膨胀,引发耳道堵塞、流水,发生外耳道炎;而且,宝宝外耳道进水后很容易带入细菌,增加耳道感染的机会。因此要谨防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1.宝宝洗头时
让宝宝面部朝上,妈咪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同时用拇指和中指分别压住宝宝左右耳廓,使耳廓覆盖住外耳道,以防水流进耳道。
2.宝宝吃奶后
妈咪要把宝宝立起来抱,轻拍宝宝的背部,拍出奶嗝,防止被宝宝吐奶,造成奶水流入耳道。
3.宝宝躺着哭闹时
妈咪要及时擦净宝宝脸上的泪水,防止眼泪顺着脸颊流入耳道。
经常给宝宝掏耳朵,要不得!
经常掏耳朵对健康是有害的,具体表现在: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因此,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了解耳疾元凶――中耳炎
如何分辨宝宝是否患了中耳炎?
化脓 看宝宝耳朵有无化脓。如果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宝宝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
发烧 看宝宝是否发烧。中耳炎常常伴随着突发起来的发烧症状,体温有时候更会升至37.8℃~40℃。
疼痛 宝宝是否表现头部剧痛,不肯吃东西、哭闹,不愿入睡。因为吸吮和吞咽动作会压迫感染部位,使宝宝感到疼痛。
听障 看宝宝是否存在听力障碍。表现为对同样的声音刺激,宝宝的反应不如以前,或没有其他宝宝灵敏等。
中耳炎预防重点
积极预防感冒 积极预防感冒或者尽可能缩短感冒周期是避免宝宝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
尽量少含奶嘴 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到咽鼓管,增加宝宝感染中耳炎的危险。
正确喂养姿势 喂奶时将宝宝斜抱起来,使其处于半卧位姿势,抬高头部,以免溢乳而导致乳汁流入耳中。
保持鼻腔清洁 用医用吸耳球帮宝宝吸除鼻腔中黏液。或滴入一些润舒剂,以防鼻涕和细菌进入中耳。
保持空气湿度 避免因空气干燥引起宝宝鼻腔干燥甚至发炎,造成咽鼓管肿大、阻塞。
调整枕头高度 如果宝宝鼻塞得比较厉害,睡觉时可将头部垫得高一些,以便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不至于流到咽鼓管内。
仰卧或侧卧 专家认为,仰卧和侧卧的睡姿可以增加宝宝睡觉时的吞咽动作,从而促进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的机会、降低感染的危险。
母婴提醒:警惕宝宝听力障碍!
早期的听力障碍一般不容易发现,但如果细心观察,还是能觉察出宝宝的一些异常的。如果发现宝宝有这些表现,要及时带他去检查听力:
大人叫他时,他没有反应或反应迟钝。
宝宝对声源的位置判别能力差,比如有人叫他时,他不能准确地把头或身子转向那个人的位置。
宝宝学说话的时间延迟,而且发音不准确,说话含糊不清,韵母音很重。
宝宝心里话
我耳朵很不舒服,感觉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在爬,痒痒的又有点痛。我还不会说话,只会哇哇的哭。妈妈着急的看着我,要摸摸我的头,我生气地把妈妈的手挡开,不让她碰,因为我怕她碰着我痛痛的耳朵。
观察处理
耳痛是2岁内宝宝的常见症状,先看看宝宝耳内是否有异物。
在宝宝哭闹时不要先哄着他停止哭闹,而是先测量体温,看宝宝是否发烧。
站在宝宝的身后轻声喊他的名字,或做拍手动作,观察宝宝是否有反应,以检查宝宝的听力是否受到影响。
细心呵护
如果宝宝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妈妈不要随意给宝宝掏耳朵,也不要随便往耳道里滴药水。
可以用热毛巾敷在宝宝耳朵上,看能不能减轻耳痛症状,减少哭闹。
求助医生
如果宝宝的耳道里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或在耳痛的同时发烧至38℃以上,或是听力有所下降,要马上带宝宝去医院耳鼻喉科就医,尽快进行治疗。
如果出现红灯症状后还未能及时治疗,容易导致中耳炎,严重时会造成听了受损。
腹部绞痛
宝宝心里话
我才3个月,我不喜欢妈妈给我吃的牛奶代替品,我的小肚肚还不是很适应,吃完总感觉肚子里有很多气,还有臭臭的气体跑出来,有时更严重,还会出现肚子痛,一痛我就哭闹,妈妈怎么哄我都不行,可没过多久我又不痛了,吃东西、睡觉都没事,我又快乐的玩耍起来。
观察处理
腹绞痛多见于4个月以下的宝宝, 般是宝宝开始吃牛奶代替品后,肠道里气体过多引起的。
宝宝哭闹时,妈妈把宝宝的腹部贴在怀里,观察是否能够停止哭闹。
可以试着给宝宝吸吮安抚奶嘴,观察是否能安静下来,停止哭闹。积极呵护
有规律、轻柔的按顺时针方向在宝宝腹部按摩10~20分钟,帮宝宝缓解腹痛。
给宝宝喂一点温水,然后让宝宝趴着睡,让宝宝肚子里的气体排出或促进打嗝,有助于减轻腹痛或使腹痛消失。
如果宝宝在一个星期内有超过3次哭闹,并且持续3周以上的时间,就可能是腹绞痛。
求助医生
如果采取了以上的方法,腹痛还是没有缓解,加上宝宝已经哭闹很长时间了,最好带宝宝去医院小儿内科,向医生详细描述宝宝的腹痛特点,请医生明确原因。
不能随意给宝宝服用任何止痛药物。
喉炎
宝宝心里话
我的喉咙好痛,叫妈妈的声音都哑哑的,也不能像平时那么调皮的叫呀、闹呀。不能吵闹的感觉真不好,家里显得一点也不热闹。有时我还会咳嗽,咳嗽的时候像只小狗,“哐哐哐”的特别好玩,有时我还会故意多咳几声。
观察处理
引导宝宝把嘴张大,发“啊”的音,看看宝宝的喉头是否肿胀,呼吸是否正常。
多给宝宝喂一些温热开水,看能否缓解咽部的干痛。
保持家里空气湿度,经常开窗换气,以减轻宝宝干咳的症状。积极呵护
可将宝宝放在床上,将上半身垫高一些,帮助宝宝缓解呼吸困难。
晚上随时注意宝宝病情的变化,尤其注意是否有发烧症状。
求助医生
宝宝刚出现咳嗽体温就超过38℃时,就要抓紧时间去看医生,以控制喉头炎症,减轻病情,避免发生喉头水肿。
一旦宝宝出现嘴巴周围发青、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的症状,更应分秒必争地去医院看急诊,不要延误。
发热
宝宝心理话
我又发热了,照照镜子,小脸红扑扑的,如果不是妈妈太紧张,我还真喜欢这样的自己。每次芡烧,妈妈总是喂我退烧药,我讨厌那些味道。虽然脸上热热的,但我还是能够吃得香香的,睡得香香的。
观察处理
宝宝的正常体温要比成人稍高,而且体温波动敏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热。
当宝宝发热不太高时,不要急着退热,因为发热是种防御性反应,有利于消灭病菌。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进食正常,妈妈就不必太担心。
积极呵护
宝贝发热时如果体温不很高,也无其他情况发生,妈妈可用冷毛巾给宝宝敷头,按照医嘱合理服用退烧药。
可给宝宝喂些糖盐水,补充体内水分和营养的消耗,促进尿液和汗液的排泄,起到降温和排毒作用。糖盐水的配法是每500毫升开水中加葡萄糖或白糖50克及盐5克。
注意观察宝宝的神态和举动,是否有呕吐、腹泻、咳嗽、气喘等情况,以便随时就医。
求助医生
如果不到3个月大的宝宝体温升到37.8℃以上,3~6个月大的宝宝体温升到38.3℃以上,6个月以上的宝宝体温升到39.4℃时,就要及时去看医生。
宝宝一直哭闹不停、反应差、高烧不退甚至抽搐,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
TIPS
带孩子去医院,妈妈应有哪些准备?
孩子生病,妈妈经常是着急的用被子裹着孩子就上医院了,该吃的、该喝的都没带,孩子尿湿了也没得换,搞得很狼狈。所以不管是多急的病,还是应该给孩子穿好衣服,带上奶、水、尿布等必备的东西。因为到了医院,不定能马上就医,可能还要耽误个把钟头。最好平时在家里,把带孩子出门时需要准备的东西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管生病还是出去玩,随时可以带着走,这样就会从容些。
如果孩子腹泻,最好把孩子最近拉的大便也带上;要是怀疑尿有问题,把尿也带上。这样到了医院就能及时做化验。
生长痛
宝宝心理话
妈妈说我在长身体,晚上总是在睡梦中“噔”的一下,伸展着胳膊、腿。开始我自己还没有注意,后来,晚上我会腿疼,疼得我都睡不着觉,妈妈抱着我、呵护着我,可我还是疼。白天,疼就没那么明显,可一到晚上,我就疼得哭。
观察处理
小儿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钙磷代谢紊乱,大约有1/6的孩子会发生肢体的“生长痛”。
如果排除了关节炎引起的疼痛,要注意安慰宝宝,告诉宝宝这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种暂时现象,并不是生病,让宝宝心里放松。
积极呵护
疼痛时给宝贝洗一个热水澡,然后用热水袋热敷疼痛部位,也可以轻轻按摩不适之处。
观察关节部位有无红肿、发热、水肿或触痛,关节和肌肉按压后是否有明显的疼痛,以与关节炎区别。
求助医生
较小的宝宝往往述说不清楚疼痛部位和时间,如果他一直哭闹睡不好觉,最好带宝宝去小儿外科看医生。
特别是宝宝的疼痛部位靠近关节,或疼痛已经很长时间,就需请医生仔细诊查。
皮肤热疹
宝宝心里话
天才刚刚热起来,我的皮肤也“热”起来,我脸上痒痒的,我挠呀挠,把脸都挠红了。开始只是脸上痒,后来在脖子、肩部、肘窝、大腿根都很痒。妈妈每天晚上给我涂一种香香的粉,把我的全身都扑得白白的。
观察处理
热疹是由于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皮肤通过汗腺分泌调节身体温度的功能还不完善而引起。
如果把宝宝放在能够使肌肤凉爽的地方,一般热疹会很快消失。
积极呵护
让宝宝离开温度过高的环境,并解开衣服,然后用温水好好洗个澡。
洗完澡后不要急着擦干身体,最好让水分在皮肤上多留一会儿,通过水分的自然蒸发来降低皮肤温度。
求助医生
如果对宝宝做了以上的身体散热处理,但过了12个小时以上宝宝身上的皮疹还不见消退,应该马上去医院小儿内科就医,请医生确定原因并进行处理。
聪明妈妈Q&A
Q:平时怎样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A:孩子生病总会有一些征兆,可以通过吃、喝、拉、撒、睡来观察。比如观察孩子的尿是黄色还是橘色?拉的是稀便还是黏液便?这些都很容易观察到。还有睡眠,孩子是嗜睡、烦躁、夜惊,还是不睡?这些都提示我们孩子可能潜藏着各种各样的疾病。
Q:如何判断孩子病情的轻重?
No.1 感冒 患病指数:
即便是到了春末,偶尔吹来的一股“冷空气”,也会让一些抵抗力较为低下的宝宝患上感冒。在这所谓的感冒季节里,宝宝们似乎会一次接一次地“次次中招”。事实上,宝宝在出生的最初2年里,就会得8~10次的感冒,发病一次或更多次的流感。
患病症状: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咽痛、气喘、咳嗽等;偶尔有轻微地咳嗽,说话声音嘶哑;眼睛发红、潮湿;肌肉疼痛;呕吐、腹泻;发烧,体温可达39℃~40℃。
护理要点:
1 让孩子充分休息。患病时让宝宝充分休息,有利于病的痊愈。在此时不要外出,也不要长时间逗宝宝玩。
2 多饮水。大量饮水除了可对咽部的病毒、细菌起到冲刷的作用,发热时消耗身体的热量、同时能及时补充因退热出汗所丢失的水分。喝水时宜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如果宝宝不爱喝白开水,也可适当加些果汁,让宝宝尽可能多喝些水。
3 保暖。根据情况增减衣物,有些父母爱用被子为孩子捂汗,这可造成高热抽风。当宝宝出汗后,用温水为宝宝擦干汗,及时换上干净的衣物;在室内,就不必穿得太多,与成人穿得相当即可,甚至要比成人穿得少一些才好。
4 合理饮食。宝宝感冒时多不爱吃东西,父母需给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牛奶、酸奶、稀饭、面条、面包等,同时还要多吃新鲜水果(苹果、猕猴桃)、蔬菜,这样可保证有大量维生素C的摄入,同时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5 使用鼻腔滴液或喷剂不要超过3天,因为它们会使鼻腔组织变厚,受到刺激,从而进一步阻塞鼻腔通道。
6 不要给宝宝使用阿司匹林。如果宝宝需要服用退烧药的话,可在医生帮助下选择醋氨酚或布洛芬。在没有医生建议的情况下不能给2岁以下的宝宝使用抗组胺剂。
预防指南:首先勤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预防感冒最为简便、有效的办法。进行适当户外锻炼,接受日光照射,有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减少患感冒的机会。外出时,尽量避免带宝宝去人群聚集的共公场所。另外,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正常生活规律。
No.2 肺炎 患病指数:
肺炎是肺炎组织的一种感染,会引起咳嗽、呼吸短促、发烧、呼吸频率加快中的一种或是全部症状。一旦宝宝的感冒得不到很好地控制时,尤其是身体虚弱的宝宝容易从感冒发展为肺炎。
患病症状:呼吸急促、吃力,有时候伴有呼吸疼痛;鼻孔张开(预示着宝宝呼吸困难);发烧,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胸痛,呼吸时会加剧;腹痛、食欲不振;持续咳嗽、气喘。
护理要点:
1 降低热度:首先是要为宝宝退烧,醋氨酚和布洛芬的使用对宝宝是相对安全的。同时,也可以在宝宝额头上放一块凉毛巾来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有条件时,可以在家进行温水浴。
2 多喝水:尽量让宝宝多喝一些水,以防止脱水。大量的液体还能疏松分泌物和黏液,使痰液更易被咳出。
3 调整宝宝的睡姿:这段时间,当宝宝入睡以后,不妨在他的头部和肩膀之后多放一个枕头,以帮助他呼吸更为顺畅。
4 胸(背)部叩击法:让宝宝坐在沙发上,“轻拍”他的背部,以帮助他气道内分泌物的排出。家长也可以向医生咨询一下具体该如何操作。
预防指南:如果家人患感冒或者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尽量让宝宝与患病的亲人隔离,避免宝宝受到传染;室内经常通风;保护宝宝不会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如有可能,让宝宝注射预防肺炎的疫苗,也是预防宝宝得肺炎的一种有效途径。
No.3 过敏性咳嗽 患病指数:
过敏性咳嗽,临床上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哮喘。同任何过敏性疾病一样,过敏性咳嗽的最大特点就是会随着气候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等,反复发作,较难治愈。
患病症状:吐白色泡沫痰;喜欢揉眼睛和鼻子,爱抓头皮;睡觉时爱出汗,不安静,喜欢蜷曲着睡;多以咳嗽为主,不喘。其咳嗽有三大特点:晚上睡觉前咳一阵;半夜醒来咳一阵;早上醒来咳一阵。有的宝宝能一连咳上3个月。
护理要点:
1 不要自行服用止咳药:普通的止咳药对过敏性咳嗽效果不好,甚至可能让咳嗽更厉害。
2 如果发现宝宝咳嗽时间持续一个月左右,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呼吸科的哮喘门诊进一步确诊。
3 临睡前让宝宝喝一些温开水或温牛奶、米汤等,有助于粘痰变稀,促进痰液咳出。
4 每周1次彻底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包括清洗床单、地毯、窗帘(布制),整理橱柜,清洁瓷砖、包括宝宝卧室内新购买的鲜花等。
5 将家里所有的毛绒玩具都搬离宝宝房间,如果宝宝坚持要跟其中一个同吃同睡,家长需要经常用热水清洗。
6 花粉季节,注意关好门窗。坐车时,车窗也要关闭,以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当花粉处于最高值(早上5:00~10:00之间),让宝宝尽量呆在家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让宝宝洗澡和洗头。
预防指南:过敏性咳嗽往往会在家族中流行,也就是说父(母)亲会遗传给孩子。不过,许多宝宝到了青春期以后就能“摆脱”此症了。因为他们的气管已经发育成熟,自身免疫力极大地增强了,较少会受到刺激物的侵害了,或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回避过敏原。
No.4 腮腺炎 患病指数:
腮腺炎是这个季节宝宝最易得的疾病之一。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病宝宝的唾液飞沫、或腮腺炎病毒直接进入腮腺口侵犯腮腺等相互传染,少数也有通过病毒污染的用具而间接传染。尽管腮腺炎可能会让宝宝感觉不适,但它很少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个别患儿可能并发炎。
患病症状:中医称之为撑耳寒,即表现为一侧或者两侧耳垂下发生肿大,肿大的表面会发热会痛;张嘴或者咀嚼食物时肿大的部位会感觉疼痛;发烧、头痛、身体困倦、食欲不振;和腹部(女宝宝)肿胀、疼痛。
护理要点:
1 降低热度:与所有病症一样,为宝宝降温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合理用药可以缓解因发烧带来的种种不适。
2 食物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宝宝患了腮腺炎以后,就会影响生成唾液来润湿食物。如果宝宝出现吃饭困难,不妨多为他准备一些粥类、及其他水分含量较高的食物。
3 避免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如番茄,会刺激唾液的生成,这会让宝宝感觉更加疼痛。
4 患病后宝宝要尽量卧床休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指南:让宝宝按时接种可提供的(计划内)所有疫苗,是预防腮腺炎的最好方法。如果自己的宝宝已经得了腮腺炎,家长要避免让宝宝与其他小朋友接触,以免他人受到感染。现在已经有腮腺炎疫苗,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身体情况选择是否接种。不过,在感染病毒之后,此疫苗就无法有效地防止腮腺炎了。
No.5 水痘 患病指数:
水痘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感染,病毒存在于宝宝的口鼻分泌物和痘疹内,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染,2~4岁的宝宝容易出现。幸运的是,在患水痘的宝宝当中,大多数症状都在一两个星期以内自行消失了,没有留下持续的影响。
患病症状:轻微的、貌似流感一样的症状,并伴有低烧,头痛、咽痛;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痂疹等多种皮疹在皮肤上掺杂一起,遍及全身。
护理要点:
1 避免直接的阳光照射:阳光的照射会使皮疹加剧,让宝宝不舒服。
2 休息、隔离:鼓励宝宝独自安静玩耍,并尽量避开那些还没有出过水痘的人。
3 洗麦片浴:当宝宝感到痒时,可以用温水中加一些燕麦片,频繁地给他洗澡,若宝宝身上的皮疹已有破溃或感染迹象时,应避免给宝宝洗澡。当宝宝出浴时,要通过轻拍而不是擦拭来弄干身体,以减少水疱感染的可能性。
4 将指甲剪短:有助于防止抓伤,引发感染。
5 多喝水或者冰水:如果发现宝宝口腔也出现溃疡,多喝水可促进排毒;另外,冰冷的感觉能缓解疼痛。
假如宝宝不慎被烫伤,妈妈要保持冷静,首先对烫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然后才能找到相应的正确方法进行急救。
观察烫伤程度
一度烫伤:皮肤红肿热痛,无水泡,表面干燥,没有瘢痕。
二度烫伤:疼痛剧烈,有水泡,泡皮破裂后可见创面发红、潮湿、水肿明显,可有轻度瘢痕。
三度烫伤:皮肤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泡。
观察创面的面积和部位
宝宝五指并拢的小手掌大约占身体面积的1%,可以此估计一下烫伤面积占身体约有百分之几。同时还应检查烫伤部位,在手、脚等部位还是在特殊部位如面部、颈部、关节。
急救4字经
冲:立即用冷水冲洗
一度烫伤可立即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30分钟左右,然后再局部涂抹消炎止痛的外用药,如紫草油、清凉油、湿润烧伤膏等。一般2―7日就会痊愈。
Tip:如果伤口起水泡,不能直接用清水冲洗,否则容易把泡弄破,造成感染,加重伤势。
小心脱去衣服
如果宝宝穿着衣服被烫伤,不要急着脱衣服。应迅速用冷水由衣服表面冲下,或者将患部直接放入盛满凉水的浴缸里,等冷却后再小心脱掉衣服。如果宝宝因疼痛不配合脱衣,可用剪刀小心剪开。若有部分衣服粘在皮肤上,千万不可强行脱下,应等待医生处理。
盖:用干净毛巾等覆盖烫伤处
二度以上烫伤应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柔软的毛巾、衣被覆盖伤面或松松包扎,注意防止水泡破裂。
送:尽快送医院治疗
二度以上烫伤或烫伤面积大于10%,以及面部、颈部、关节等特殊部位烫伤,都应迅速送往医院烧伤专科就诊。如情况严重,可拨打“120”求助。
Tip:烫伤后涂抹香油、酱油、牙膏、润肤霜等,会刺激烫伤创面,使创面加深,并增加感染的机会。而红汞或龙胆紫虽能对创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会影响医生对烫伤部位程度的判断,不利于治疗。
3方面护理
烫伤给宝宝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情绪和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受伤的宝宝需要全面的护理。
创面护理
夏季气候炎热,细菌繁殖快,创面容易感染化脓,不仅会加剧宝宝的痛苦,治愈后还会留下疤痕。所以,首先要重视创面的护理。
(1)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轻度烫伤不必包扎,保持干燥可以加快创面复原。但要防止宝宝抓破,造成感染。
如果烫伤情况严重,家中每天可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以保持室内卫生,避免伤口感染。
(2)经常检查创面情况。
应经常检查创面的愈合情况。如果局部疼痛加剧、出水、流脓,甚至发烧,说明创面已感染发炎,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的异常状况,因为烫伤有时还会伴有其他并发症,如手足口病等。
饮食护理
手足口病ABC
A.手足口病是通过病毒传播的,以往该病在我国的流行不严重,病情也较轻。近些年该病有流行加重趋势,并时有死亡病例报告。
B.手足口病主要在幼儿中传播。
C.引起手足口病的元凶是肠病毒。可引起该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
肠病毒是这样传染的
肠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经由胃肠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皮肤上的水疱和分泌物传染。传播途径有:
* 大人从外面将病毒带回家,通过接触或飞沫使宝宝感染;
* 宝宝接触到无症状带病毒的家长或患病宝宝的口鼻分泌物;
* 在托幼机构,玩具往往成为宝宝疾病传染的媒介,尤其是绒毛玩具更容易储存大量病毒;
* 吃入被含病毒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受传染。
在宝宝发病的前几天,喉咙和粪便都有病毒存在,肠道排出病毒的时间可以持续数周之久,发病后的一周内肠病毒的传染力最强。肠病毒在家庭中有很高的传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较容易发生传染。
症状表现
宝宝感染肠病毒后,症状轻重不一,有很多没有症状,有些宝宝则有发烧或类似一般感冒的症状。当然有时候会引起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肢体麻痹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心肌炎等。
手足口病的宝宝会出现:发热较低,有呼吸道症状,在手指、足部、膝部和臀部周围出现稍微隆起的红疹,疹子的顶端大多有小水疱,口腔也会有溃疡。
手足口病宝宝的居家护理
手足口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没有特效疗法,主要是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
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居家护理尤为重要: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患处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皮疹护理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定时测量宝宝的体温、脉搏、呼吸。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什么情况必须急诊看医生?
宝宝体温超过38.5℃,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
精神萎靡或出现不寻常的嗜睡;
烦躁不安、持续发烧、呼吸急促、全身无力、心跳加快等;
呕吐增多,甚至持续呕吐或呈现喷射样呕吐;
肌肉抽搐痉挛或颈部及肢体僵硬、意识模糊或昏迷;
这时必须要马上就医!
如果已经确诊手足口病在家护理治疗,发现上述情况,也应立即到医院复诊。
如何预防
目前该病尚没有疫苗。对本病的预防,主要采取如下防范措施:
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因为此病病程初期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等。而口腔溃疡往往会误诊为单纯性的口腔炎。因此,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宝宝发热、起皮疹或口腔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就地隔离避免接触。发现有手足口征象的孩子,不要再送托儿所、幼儿园;在家隔离治疗也要同其他孩子分开食宿,用具、玩具应分开;直到病愈后才可回校,以免传染其它儿童。
怎样才能让宝宝健健康康地度过冬天?
《父母必读》特约儿科专家、保健专家以及中医专家联合会诊,
为你开出今冬――
最全面的保护良方
最贴心的护理建议
最省事的防治窍门
呼吸道疾病,你最担心的、最头疼的、最想知道的TOP10
感冒、咳嗽就好像是冬天的附属品一样,不招即来,却挥之不去!所以,每年冬天,父母们都会为此烦恼不已。
那么,对于呼吸道疾病,父母们最担心的是什么?最令他们头疼的又是什么问题?他们最想知道哪些知识?看看我们的专题网络调查,最受关注的这10 个问题,你是不是也曾关注过?
1、孩子咳嗽反反复复,吃了好几种药也不好42.16%
2、那么多种感冒药,不知道该给孩子吃哪种好39.75%
3、有没有一些操作简单的居家预防感冒的小窍门31.41%
4、感冒咳嗽老不见好,会不会是其他疾病30.43%
5、感冒发烧一定要做血常规检查吗28.15%
6、冬天能不能吃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药使孩子少生病27.27%
7、孩子发高烧,吃了退烧药也退不下来,会不会烧坏了27.17%
8、感冒流鼻涕时间长了,会不会引起其他病21.73%
9、中医的一些按摩手法能不能预防孩子感冒20.66%
10、孩子感冒发烧好几天了,用不用再上医院看看20.65%
不管这些问题你以前有没有注意过,但只要孩子感冒,这些问题我们都要面对。儿科医生、保健医生和中医医生的联合会诊,让你找到满意的答案。
儿科医生的提醒:病毒、细菌,不同治疗
怎么一到冬天孩子就断不了感冒、咳嗽?这和孩子的身体发育、天气、病毒活跃期都有关系。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成熟,上呼吸道黏膜比较稚嫩、薄弱,管腔短小、狭窄,功能也不够健全,所以特别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几种因素一夹击,孩子就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咳嗽。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等。其中病毒性感染最多,大约占到了90% 左右。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孩子受到病毒感染后,会有1 ~ 2 天的潜伏期,然后出现乏力、打喷嚏、流鼻涕、咽疼、发烧等症状。
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虽然比病毒性感染要少得多,但一旦感染就比较严重,而且局部定位明确,如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等,其主要病原为A 族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近年来,由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有增多趋势,症状为刺激性干咳、少痰。此外,流感、麻疹、腮腺炎、猩红热、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也会增多。
当然了,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还是普通感冒。这类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不需要用抗生素,但如果出现并发症和细菌感染,则要给予抗生素治疗。
呼吸道感染关键词
发烧
发烧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孩子感冒时,经常会在夜间突然发起高烧,这是因为婴幼儿身体含水比例比成人高,只要轻度缺水就影响散热,容易发烧。孩子生病的时候,精神差、睡得久。夜间长时间不进食、不喝水,体温就更容易升高。
体温的高低并不能说明病情的严重与否,孩子个体反应的差别很大,体温高不一定是病情严重,发烧是感冒的一个症状,是机体的反应过程。当然,发烧温度过高,可能会造成高热惊厥。感冒引起的发烧往往会持续3 ~ 5 天,经过抗感染和抗病毒治疗,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如果孩子发烧时间超过5 ~ 7 天,且经过以上治疗不见好转,则需要到医院就诊。
孩子体温在39℃以下,精神状态良好,可以在家口服退热药物治疗,如泰诺林、布洛芬、百服宁等。退热药是通过发汗达到退热目的的,如果孩子吃了药后热度还不退,可给孩子喝些温水发汗,或用热水擦浴协助退热,也可以用温水反复擦拭背部及腋下、腹股沟、四肢皮肤等血管丰富的部位。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9℃,且精神萎靡或有高热惊厥病史,要及时送医院就诊。
咳嗽
咳嗽也是感冒的常见症状,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因为咳嗽能把呼吸道中的痰液和有害物质清理出来。孩子感冒出现咳嗽,有利于咳出痰液,促进疾病恢复,所以一般不需要用止咳药物。只有咳嗽剧烈,影响到孩子的睡眠和进食时,才可适当给予止咳药。常用的止咳药有:澳特斯口服液(止咳,消除鼻塞、流涕、打喷嚏症状)、易坦净(止咳,稀释痰液)。
久咳不愈
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感冒早就好了,可咳嗽却还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感冒后咳嗽”。出现感冒后咳嗽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导致气道上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或持续的气道慢性非特异炎症,引起气道高反应性暂时性增高。对于这类咳嗽,不能用止咳药和抗生素治疗,可以用降低气道反应性的药物来对付,比如顺尔宁。
血常规化验
一般孩子感冒就医时,医生都会先让孩子做血常规检查。这个检查的目的是确定孩子的感冒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然后才好根据化验结果来对症治疗。
在血常规检查中,如果发现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正常情况下为8000 ~ 10000),说明孩子确实是细菌性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果孩子的白细胞数量并不高,那么说明孩子患的是病毒性感冒,不能使用抗生素治疗。
输液
看到孩子生病的难受样儿,家长都着急,总希望孩子的病马上就好,觉得输液能好得快,这样能让孩子少受点儿罪。实际上,大部分感冒发烧根本用不着输液就能恢复。只要孩子没有并发症,就不必输液治疗。
况且,输液治疗时,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后果通常很严重,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另外,长期静脉使用抗生素,还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产生耐药性。吃药相对于输液来说,更安全、更方便,也更便宜
抗生素
引起孩子感冒的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只要是病毒性感冒,就不需要用抗生素。只要加强护理,适当休息,多喝开水,给予易消化的饮食,配合口服感冒药,很快就能恢复健康。
如果孩子体温持续不退、精神萎靡,或并发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和肺炎,就需要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为了充分发挥抗生素的作用,必须严格按医嘱给孩子服药。孩子服药后,症状就会开始慢慢减轻或消除。这时不要随意给孩子停药,因为孩子体内的致病菌很可能仍然存在,如果停药过早,很可能导致感染继发,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合并症。
反复感冒
婴幼儿每年患上呼吸道感染达7 次以上,就可认为是反复感冒。
反复感冒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呼吸器官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吸入致病微生物和灰尘,全身及呼吸道局部抵抗力较差,不易清除侵入机体的致病微生物,当天气突然发生变化时不能立即调节来适应天气的变化,就容易诱发疾病。另外,营养不良,佝偻病,微量元素锌和维生素A 缺乏,对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当,都会引起反复感冒。
对反复感冒的孩子,要加强体育锻炼和适当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适当补充维生素A 和微量元素锌,积极治疗和预防佝偻病和营养性贫血,必要时还可有选择地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黄芪、槐杞黄颗粒等。
特别提醒
有时候孩子反复咳嗽、气喘、流清涕、打喷嚏,可能是患上了过敏性咳嗽、支气管哮喘以及过敏性鼻炎,并不是反复感冒。
呼吸道感染,波及上下游
孩子呼吸道的通路比较狭窄,对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比较有利,而上呼吸道又是时时与外界直接相连的重要通道。所以,它的感染,有可能波及与它相连的部位,对“上下游”的器官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可能向“纵深”发展。
上游:上呼吸道感染可自鼻咽部蔓延至附近器官,引起口腔炎、鼻窦炎、喉炎、中耳炎、颈淋巴结炎。
下游:如果上呼吸道感染严重,会进一步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支气管炎及肺炎;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呕吐、腹痛。
纵深:上呼吸道感染还容易引起心肌损害和心肌炎,使孩子出现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需要及时治疗。
保健医生的建议:吃好睡好,感冒不扰
从宝宝饮食、睡眠、活动等日常生活方面加强防护,提高宝宝的免疫能力,避免或减少接触病原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宝宝生病。
预防感冒关键词
疫 苗
预防接种是最有效的提高宝宝免疫力的方法。很多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疾病开始时大多数表现为感冒发烧等呼吸道症状,以后才出现各自的严重症状。
常规接种的疫苗,可以有效地帮助宝宝预防结核病、乙肝、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等严重疾病。而流感疫苗、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疫苗等一些计划外的疫苗,也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宝宝预防一些常见且较严重的疾病。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根据宝宝的情况选择这些疫苗。
母乳喂养
母乳中有各种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的营养素,包括丰富的乳铁蛋白、各种免疫球蛋白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在母乳中发现有新的成分,母乳喂养的好处还在不断地被挖掘。对于小宝宝来说,母乳喂养对提高宝宝免疫力最有益,纯母乳喂养宝宝发生各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比人工喂养的宝宝少的事实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营养
吃什么药能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其实,与其吃药,不如从饮食上调节。因为人体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充足而平衡的营养作为支持。当人体受到病原菌侵袭后,体内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并通过一系列体内信号调节系统,马上开始大量复制;随后制造出各种免疫调节因子进一步刺激其他各种免疫细胞的繁殖,并最终产生抗体,也就是免疫蛋白,这些抗体最后将侵袭人体的病原菌杀死。人体免疫系统从受病原菌侵袭,到产生足够抗体的整个过程是非常短暂的,只有在各种营养素充足的条件下,才可能保证淋巴细胞繁殖、抗体合成等在短时间内完成。
现在,孩子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大营养素缺乏而造成免疫力低下很少见,但由微量营养素缺乏所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则比较多见。这些微量营养素有铁、锌、硒等各种微量营养素,维生素A、E、C、B族维生素等的各种维生素,还有各种核苷酸、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这些微量营养素的缺乏,甚至是轻度缺乏,就会导致宝宝的免疫功能降低。由于这些微量营养素广泛地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因此增加宝宝膳食的多样性,也就是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是保证宝宝能摄入各种微量营养素的基础
户外运动
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和加强锻炼也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增强宝宝抵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如经常在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的照射,可以获得大量维生素D,提高抗病能力。经常户外活动的宝宝更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冷热变化。
户外活动和锻炼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如小宝宝可以进行抚触、按摩等被动活动,会爬、会走的宝宝尽量让他们自己多活动,更大的宝宝可以鼓励他们进行跑、跳等运动。
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免疫器官和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保证免疫功能的正常,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感冒和发烧后,好好睡一觉对尽快恢复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对普通的病毒性感冒,睡眠休息是治疗良方。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在睡眠时,体内细菌可制造出一种叫“胞壁酸”的物质,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能加速感冒及其他病毒疾病的康复。因此,睡眠也是一种治疗方式,而且对感冒尤为适用。
日常护理
细致的日常生活护理也可以起到减少宝宝接触病原微生物,增加抗病能力的目的。如注意环境卫生,少带或不带宝宝到嘈杂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在疾病流行期间;不要让宝宝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一起玩;家里有人得了感冒,应减少病人与宝宝的接触;经常帮宝宝洗手,或教会大一点的孩子自己洗手等。
特别提醒:多穿衣并不能保证宝宝不得病
宝宝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受凉只是诱因之一,但并不是决定性的。过多穿衣一方面限制了宝宝的自由活动,另一方面宝宝一动就一身汗,如果不能及时换掉汗湿的衣服,反而更容易着凉。
中医医生的指导:风寒风热,区别对待
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又称为“伤风”、“感冒”,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更为多见。冬天是人体阳气最虚弱的时候,也是自然界寒邪最盛的时候,所以,冬季寒气最容易侵蚀人体,引起疾病。
小儿脏腑娇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抗病能力差,寒暖不能自调,加之小儿活泼好动,经常玩耍得满头大汗,一旦安静下来很容易受凉感冒。
孩子患感冒后如果症状不重,没有发烧,根据孩子出现的症状和表现可在家中休息治疗,如果仅有轻微发烧,精神状态好,也可以向医生咨询,分清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然后在医生指导下酌情服用一些中成药。
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有这些表现:发烧较高,出汗多,口唇红,咽部干痛,鼻塞,有黄鼻涕,咳嗽声音重浊,痰少不易咳出,舌苔黄腻。
风热感冒用药: 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儿童清咽解热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有这些表现:受风寒引起的感冒,一般发烧较轻,不出汗,孩子会有怕寒怕冷的表现,小婴儿喜欢让妈妈抱在怀里。同时孩子还有流清水鼻涕,咳嗽、喷嚏阵阵,痰清稀易咳出,舌苔薄白的症状。
风寒感冒用药:小儿感冒冲剂、午时茶、柴防冲剂等。
吃中药,饮食有禁忌
吃中药在饮食搭配上有一些讲究,不能太随意了。
吃双黄连忌吃大蒜:双黄连是清热解毒、治疗外感风热的常见药物。双黄连性凉,而大蒜性热,同时食用就会降低药效。
吃板蓝根忌吃冷饮:板蓝根性凉,如果服用前后又喝了冷饮,会凉上加凉,孩子的肠胃难以承受,就会发生腹泻。同样的,绿豆、香蕉、黄瓜等凉性食物都不宜与板蓝根同食。
服发汗药忌吃醋和生冷食物:醋和生冷食物有收敛的作用,在服发汗药物时如果同时食用醋和生冷食物,就会与药效相抵,起不到发汗的作用。
服用清内热的中药忌吃热性食物: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都不宜与清内热的中药同服,否则药效就会大打折扣。
父母必读相关链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一年之中如何根据季节保养身体?《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天要养“生”,夏天要养“长”,秋天要养“收”,冬天要养“藏”,养的都是不同的“气”。生发、生长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必须要有收敛、收藏的阶段,否则事物就不能长久,身体也一样。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惹病上身。
举手之劳的窍门,不用吃药的方子
推拿按摩
按摩鼻侧、耳垂。两手食指在孩子鼻两侧做快速上下推擦,以鼻两侧微微发红、发热为宜。这样按摩可改善鼻部血液循环,促进黏膜细胞分泌,防止感冒病毒进入体内。双手大拇指和食指搓揉孩子双侧耳垂,反复操作1 ~ 3 分钟,以耳垂发红、发热为度。
如果宝宝已经出现鼻塞、流鼻涕,可以给宝宝上下按擦鼻子两侧50 ~ 100 次,能有效缓解鼻塞、流鼻涕的症状。
捏脊。大拇指与食指相对,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 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后上3 ~ 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
搓手。由于手拇指根部( 医学上称为大鱼际) 肌肉丰富,伸开手掌时,明显突起,掌很大面积。大鱼际与呼吸器官关系密切。每日搓搓,可以预防感冒。方法是:对搓两手大鱼际,直到搓热为止。一只手固定,转另一只手的大鱼际,两手上下交替。两个大鱼际向相反方向对搓,大约搓一到两分钟,整个手掌便会发热。
居家饮食
香菜根、葱根各15 克,煎水后加适量冰糖代茶饮,可以起到宣散风寒,止咳通鼻窍的功效。
小绿白菜连根20 克,生姜3 片,红糖60 克,同煮水热饮,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感冒初起,发烧咽痛。
鲜芦根30 克,鲜薄荷15 克,冰糖适量,煮水代茶饮,用于发烧不退,咽喉红肿、烦躁易哭的小儿。
常吃红色食物。红色食物中富含β 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对儿童的上皮组织和呼吸道黏膜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可以提高预防感冒的能力。红色食物有:西红柿、胡萝卜、南瓜、红心白薯、山楂、草莓、红枣等。
日常起居
睡前漱漱口、喝几口水。我们的咽喉部存在着各种致病菌,在人体抵抗力正常的情况下,少量的病菌并不能兴风作浪。人体可以通过咳嗽、喷嚏等将这些病菌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吞咽将病菌吞入胃内而杀灭。但是在夜间睡眠时,这些病原菌有更长的时间繁殖,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临睡前漱漱口,就像洗手一样,可以尽量多地去除咽喉部的病菌,即使这些病菌仍然能在夜间繁殖,但却不容易达到致病的程度。
熏蒸气。在大口茶杯中,装入开水一杯,将面部靠近杯口,做深呼吸运动,直到杯中水凉为止,每日数次。对治疗感冒,特别是初发感冒效果较好。
冷水洗脸。从夏季开始就用冷水给孩子洗脸,一直坚持到冬天。这样做能增加面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耐寒能力,预防感冒。
可以预防和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营养素
维生素C。虽然现在的研究并没有完全证实维生素C 有减少感冒次数的作用,但维生素C 确实有缩短感冒病程和减轻症状的作用。新鲜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C 的主要来源。
微量元素锌。临床研究证实,在肺炎治疗的同时补充锌,具有明显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的作用,并能有效预防再次发生肺炎。瘦肉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