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55-03

Health problem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or the urban empty-nesters

LIU Yuan

(Tian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 China)

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将进入老年期,空巢家庭将成为中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0%[1]。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老人是生活在空巢家庭内60岁及以上的老人,包括相对空巢老人(和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同住)、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或国内另一城市的)和无子女老人(没有生养子女或子女已故的)[2]。了解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开展相应的护理,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非常有益。现将有关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及社区护理综述如下。

1 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

1.1 心理健康问题

1.1.1 心理压力因子

包括健康压力、经济压力、情感交流方面的压力、担心子女压力、生活服务压力、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造成的压力。张骑等[3]认为:对空巢老人身体健康构成显著影响的心理压力是身体健康压力、生活服务压力、担心子女压力。

1.1.2 空巢综合征

子女纷纷离开后,面对空荡荡的房子,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危机,多发生于子女离开家庭后独自生活的老年人[3]。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慰藉,空巢带来的寂寞孤独和无助吞噬他们的心灵。老年人缺乏爱,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

1.1.3 焦虑抑郁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和抑郁,而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焦虑[4]。老年人的焦虑往往发展为抑郁或两者混合状态,从而进一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5]。

1.1.4 孤独

长期空巢老人缺乏心理依赖及对子女的依恋,感到孤独寂寞,产生被遗忘的感觉,独居的老年人比有老伴的老年人体会的孤独感更深。近87%的老人觉得寂寞,这一负面情绪极大影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1.1.5 以自我为中心

在空巢老人长期生活阅历中,形成一定的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性,很难改变。在处理事情时,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刻板固执,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

1.2 身体健康问题

1.2.1 慢性病患病率增高

空巢老人面临的严峻的问题是急慢性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空巢老人慢性病发病率高,患病率前五位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6],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空巢老人占61.5%[7]。老年人往往有多种不适症状同时存在,给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

1.2.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躯体功能下降,势必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老年人与子女联系方式也影响家庭功能。

1.2.3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与社会接触减少,生活的重心由社会转向家庭。老年人适应性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社会情境中,有的适应较好,有的适应较差。由于空巢老人的特殊性,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会更差。

2 空巢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

从低龄老人到高龄老人,从夫妻空巢到独居,从身体健康到体弱多病,空巢老人对照顾的需求越来越多,对需求的专业化也越来越高。赵丽蓉等[8]对成都市5个社区的572例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与子女分开住的老年人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十分强烈,分别为59.3%和61.1%。祝雪花等[9]对温州市585名60岁以上空巢老人调查显示,81.7%的空巢老人有慢性病,其中高血压病居首位。空巢老人社区护理需求高,其中以基础护理需求(测量体温、血压、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最为迫切。代爱英等[10]对北京某社区418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社区护理项目需求集中在健康知识咨询、健康讲座等健康教育类的护理服务上。目前我国城市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然而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而护理服务满足率仅有8.3%。可见,我国急需大力发展空巢老人社区服务,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

3 国内外空巢老人的社区支持

发达国家的空巢老人同样面临亲属支持的缺失,但政府及社区提供的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完整周到,有多种关爱政策支持,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休闲娱乐等遍布各个社区[11]。而国内近几年,才将空巢老人的关爱提上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生活、心理、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各类服务。各街道设立卫生服务中心,每2~3个居委或1.5~2万人设立一个卫生服务站点,居民步行15 min就能到达,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社区老年人就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工作繁重,为空巢老人的服务还很有限。

4 社区护理对策

4.1 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开展家庭访视

社区医务工作者根据社区老人卫生保健需求,定期上门访视,帮助老人测量体温、血压、血糖等,满足老人基础医疗护理需求。并结合家庭或个人的心理,教育、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给予重点的关心。持续的家庭访视能有效控制空巢老人慢性病的客观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12]。上海市开展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与有健康需求的家庭签订医疗服务契约,有健康需求时打电话,医务人员能提供可及的健康咨询服务或医疗保健服务。

4.2 加强与社区支持系统的联系,满足老人需求

社区护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社区内的现有资源,积极利用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满足空巢老人的身心需求。目前,上海市为多数有需求的空巢老人家庭免费安装了“安康通”呼叫系统。街道提供社区爱心食堂和送餐服务,解决老人吃饭问题。政府在老人医疗保健服务上也有许多优惠政策,社区服务中心设在家门口,老人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如银发行动,完善跌倒意外伤害的卫生保障补偿机制。政府出资、街道举办和管理的老人日托所、为老服务社,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护理院建立长期医疗保障合作协议,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3 注重心理护理

子女经常探望,电话问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利用上门保健,了解老人心理状况,加强心理疏导,让老人提前做好子女离家的心理准备,安排好生活,逐渐接受空巢的事实。加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自信,使身心朝有益健康的方向发展。

4.4 鼓励体育锻炼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鼓励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李玉华[13]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保持和提高认知功能,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消除疲劳,协调人际关系,治疗心理疾病。

4.5 提高空巢老人伤害防护能力

为老人创造安全舒适明亮整洁的环境,清除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席淑华等[14]认为,家庭环境及周围居住环境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但有78.4%的老人安全意识不强。研究发现,入户进行环境干预可降低了老人跌倒的发生率[15]。运用图文并茂的伤害健康教育手段可明显提高高龄独居老人的伤害认知水平,改善了老人伤害的态度及错误行为,降低伤害的发生率[16]。

4.6 家庭支持和宠物伴侣

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婚姻状态和家庭支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丧偶的空巢老人应鼓励发展夕阳情。老龄问题专家认为,老年人再婚,是社会的进步,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减轻子女的压力,只要处理得当,老年人的生活更幸福、美满[17]。

宠物进入老人生活,给老人带来无穷乐趣,动物伴侣和年迈的老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非常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抚摸宠物可以降低血压,有助于慢性病的治疗和残疾的康复,大大节省医疗支出[18]。

4.7 加强慢性病管理

定期开展慢性病的保健知识讲座和健康知识咨询,增强空巢老人自我保健意识,对影响疾病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19]。上海推出了社区家庭医生制,五年后每家都有“家庭医生”,将大大提高空巢老人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叶, 崔爽, 王宁辰, 等. 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24): 2871-2875.

[2] 田君叶, 刘均娥, 岳鹏. 北京市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其需求[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2): 1718-1721.

[3] 杨芳, 付伟, 刘晓红. 城市空巢老人负性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2, 27(1): 93-95.

[4] 杨秀婷, 王春昕, 王桂茹, 等. 我国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8): 2712-2713.

[5] Schoevers RA, Deeg DJ, van Tilburg W, et al. Depression an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Co-occurrence and longitudinal patterns in elderly patients[J].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 13(1): 31-39.

[6] 吕艳玲, 廉薇. 浅议空巢老人的护理[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 10(6): 111-112.

[7] 刘艳娜, 路丽娜. 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7): 3-5.

[8] 赵丽蓉, 李建. 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3, 30(6): 804-805.

[9] 祝雪花, 余昌妹, 姜文莉, 等. 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6, 21(8): 69-70.

[10] 代爱英, 顾湲, 曹杰. 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 3(5): 311.

[11] 黄耀明. 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国内外文化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2): 616-618.

[12] 刘淼, 王爱红. 老年空巢综合征的社区护理[J].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6, 20(10): 2811-2812.

[13] 李玉华. 体育锻炼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 浙江体育科学, 2009, 31(3): 120-122.

[14] 席淑华, 马静, 卢根娣. 知信行理论干预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的效果[J]. 上海护理, 2010, 10(3): 47-49.

[15] 夏庆华, 姜玉. 老年人跌倒居家危险因素干预效果及需求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8): 607-608, 611.

[16] 李春燕, 吴玲玲. 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9): 26-29.

[17] 江南. 空巢老人的黄昏恋[J]. 现代养生, 2012, 13(5): 42-45.

篇2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16-01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在家庭居住老年人口的6.4%。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失能老人数量整体上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他们将需要更多的照顾资源。由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计划生育的贯彻,使家庭的功能日益弱化,因此,帮助照顾者适应照顾任务,促进其身心平衡以及改善照顾家庭关系成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面临的困境

(一)经济上面临沉重负担

失能老人日常花销大致分为生活费用、医疗费用及其他费用。有些家庭成员由于不放心雇保姆或把老人暂时托给社区照顾,宁愿请假甚至辞去工作来专心照顾老人,这无疑直接减少了家庭收入,也使家庭照顾者失去企业所提供的各项福利,如五险一金、各种补贴、职业培训等。日益增长的医药费用也将使失能老人家庭不堪重负,增加了生活压力。

(二)体力与精神不堪重负

失能老人由于需要照顾者长期陪伴在身边,而长时间的照顾会直接影响照顾者的身体健康,从事照顾工作的家庭成员大部分都有身体不舒服、疲惫不堪等症状,对于全职工作的夹心层而言,他们回家后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从早到晚忙里忙外,精力几乎用完,导致过度劳累。而且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进行长期的接触,会导致照顾者空虚、寂寞、焦虑、抑郁等的负面心理。

(三)社会交往受到限制

照顾者平时得时刻陪伴在老人身旁,为照顾老人,大多数照顾者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闲暇时间,不能自由地安排休闲活动等,使他们与外界联系的次数逐渐减少,社交圈也随之缩小,具体为社交活动受到限制、人际关系疏远,与朋友交流的时间减少等,这无疑严重影响了照顾者的正常社交活动。

(四)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与照顾技能

通常照顾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需要具备专业化、规范化的护理,但是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没有医疗知识背景与护理经验,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较高水平的照顾技能。同时,普通家庭也不具备长期照顾失能老人的医疗器械等专业设施,对于失能老人家庭而言,失能老人的照顾成本超过了一般家庭能够承受的能力,技能上与知识上的匮乏往往使照顾者事倍功半。

二、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扶持

针对照顾者所面临的难题,我们需要来自国家、社区、各个组织、个人等的社会支持,通过这个渠道来改善被照顾老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减轻照顾者的压力,进而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经济上对家庭照顾者给予补偿

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地虽已经试行了高龄老年津贴制度,但这一制度仅仅是针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一种具有褒扬性质的福利项目,而不是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发放的。国家应该面向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按月提供照顾津贴,减少其因承担家庭照顾责任而放弃工作或收入减少而产生的负担。国家尽快摸索并推出针对失能老人及其照顾者的各项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宣传孝道文化,提供立法保障与政策支持

通过各大传媒积极弘扬孝文化,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使人们增强孝亲责任意识,可以设立照顾者日等节日来肯定家庭照顾者的功劳,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中国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没有针对照顾者制定的法律法规,因此,把照顾者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通过法律明确规定赡养权利与义务,维护其应有的权益成为必要之举。此外,应尽快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投身于养老服务事业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使养老服务市场蓬勃发展。

(三)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有效调动和利用社区已有资源,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中心的项目,综合社区照顾服务机制等,帮助老人尽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等环境中度过晚年。给照顾者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把工作内容更加细化,使日间照料站的服务变得更加丰富、充实。社区也可以根据老人的病情和所需的服务把老人分类,制成档案,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给每个照顾者家庭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以达到缓解照顾者压力的目的。

(四)扩大老年人专业服务队伍的建设,提高家庭照顾者的护理水平

篇3

1 培养专业护理人才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的服务需求自然就会提高,他们不仅需要有效的诊疗,而且还要求得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指导和服务。现代医院早就不是用老的服务方式,坐在医院里等病人了,而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走出医院大门,把重点放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社区群众提供全面的服务。从前社区工作内容局限,护理人员短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1];缺少对妇女、儿童及慢性病的连续追踪护理;缺乏对老年人的健康照顾;缺乏较好的对老、幼、妇、残为重点的社区服务的保健护理模式;社区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工作没有较好参与;社区护理缺少规范化管理[2]。

2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家庭护理对策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是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而且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该服务能防治各种病患,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使人身心健康,这比上医院吃药治疗效果更显著。因此,保健服务必须从居民聚集的社区抓起,而且务必要起到保健预防目的。例如,“纽约医疗医院集团”(Health and Hospitals Corporation,HHC)是纽约市政府负责统筹“医疗补助方案”和“医疗照顾方案”的机构。在社区保健服务方面,HHC发起了“预防哮喘治疗行动”。哮喘病是纽约市儿童门诊的头号常见病,为掌握社区病患病情,该行动将每个社区的儿童哮喘病人登记在案,为他们提供治疗仪器,帮助病人监督呼吸,正确使用喷雾器,并定期家访,指导病人正确用药。我院效仿国外的先进经验,定期为社区内的中老年人检查身体,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基本常识,将重要的观察对象记录在案,不定期回访,掌握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指导他们正确用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家庭“空巢化”。1982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提出了“空巢家庭”的说法,指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随着独生子女进入社会求学或工作,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根据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0.09%,其中空巢家庭占老年家庭的22.83%。预计2030年空巢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空巢家庭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生活料理问题,尤其是健康问题[3]。以家庭护理为基本单位的社区医疗保健工作必须重视空巢家庭的服务体系。我们在开展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的同时,也尽可能协助社区向老人提供多层次、多体系、多方位、高水平的医疗保健和生活求助等方面的服务,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社区服务体系的开展有助于减轻家庭在照料老年人方面的负担,并可改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对空巢老人实行专案管理,开展老年人护理、临终关怀及社区健康护理训练,对影响疾病进程的不良行为进行护理干预。这些举措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 以慢性病为重点工作对象

各种慢性病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慢性病人病程长,甚至终身患病,必须长期坚持规律服药、锻炼功能、定期检查,其遵医行为尤为重要[4]。

在我院长期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慢性病病人缺乏相应疾病的防治知识,没有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当中存在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及早的、持续地开展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逐渐使他们认识和接受了慢性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并形成了自觉预防自觉保健的自主行动。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病的病人来说,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更加能显著地提高病人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本着这个原则,我们走进病人家庭,访视护理注重合理利用和开发老年慢性病人自身资源,给他们讲解疾病知识,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自护技巧,巩固和提高了老年慢性病人的自护能力。

4 实现信息化管理

实现健康查体档案信息化管理,能为健康档案的管理、查询、统计、健康指导、流行病的调查研究等提供更准确、全面、系统完整的数据,有利于社区及全社会传染病的预防,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我市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社区健康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病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部门、生活习惯、嗜好、家庭健康状况(家庭主要成员病史、家族史)、本人照片、查体日期、联系电话;查体资料,包括血压、血糖、血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尿素氮、血肌酐、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X光检查、B超检查、心电图等等;汇总分析,包括每个人历年的数据变化直方图和各异常项目的所有人数汇总分析;还包括每个人的查体情况保健医师提出健康指导意见。这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可以实现健康查体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每个人都能够直观了解到历年的身体健康变化,极大方便了管理。

5 建立恶性传染病的预防隔离机制

恶性传染病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严重为害。而社区医疗保健系统对于传染疾病本身就有天生的预警和防治作用。在平时的走访活动中,我们就刻意地加强了一些恶性传染病的宣传和科普活动,并留心类似疾病症状的产生。再加上计算机的运用,大部分本来需手工做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可交给计算机来完成。是否拥有一个健全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机制,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一服务,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家庭护理的信任问题、意外突发事件的及时救助问题等,都需要去探讨和建章立制去完善。我们相信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社区居民的鼎力配合下,这一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玲,周长美,周莹,等.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A):8788

篇4

【中图分类号】R1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33-1

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兴建了各种福利机构,对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无保老人、弃婴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收养活动,体现了我国的文明和进步。我市老年护理院创建于2000年10月,8年来共收治老人1086人,为进一步了解老人的躯体及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现调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全部是我市2000年10月创办首家老年护理院以来的院民,排除家庭护理的老人及县级敬老院的老人,共调查1086人,最大104岁,最小14岁(先天病儿代养)。其中男性432人,女性574人。

1.2方法采用一般健康问卷、老年人临床评定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个体心理护理及集体心理护理。

2结果

2.1一般资料

1086人中,自愿进住老年护理院占60%,被动进住占40%;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占40%,部分能自理占50%,能自理占10%;对老年护理院生活完全满意占40%,基本满意占60%,不太满意占10%。

2.2躯体疾病及心理问题

进院前后均有各种躯体疾病占98%,其中高血压脑血管病占60%,冠心病占30%,糖尿病占6%,外伤丧失功能占4%。

老人性格内向占40%,外向占60%,轻重失眠症占30%,兴奋、话多占30%,焦虑紧张占20%,情绪不稳占10%,骂人打人占10%,话少懒散占10%,老年痴呆、植物人占2%。

3心理护理方案

老年人住院后,根据医生不同的临床诊断,除给予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外,重点给予心理护理,方法如下:

3.1集体心理护理

由护士长负责,责任护士组织,每周两次,讲解包括老人躯体疾病知识、康复知识、养生知识等内容,帮助老年人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促进康复进度。

3.2个体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心理特点由专业护士对病人进行个体心理疏导,耐心与病人进行沟通,倾听病人内心感受,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及信心,心情愉快地安度晚年。

3.3对被动住院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及时做好病人家属和亲朋好友的工作,多来探望,支持和关爱老年人,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4讨论

4.1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学习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已成为家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是老人主动或被动进住护理院的主要原因。从建院8年来,每年进住院民人数可知,老人对护理院养老的认识明显提高。且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比男性长寿5到10年有关。老人生活满意度取决于家庭状况、生活条件,家居农村的老人进院前家庭生活较差,对目前生活状态很满意;家居城市的老人进院前生活条件富裕,对目前生活状态不太满意。

4.2从调查结果看,患脑血管病占第一,心血管疾病占第二,糖尿病占第三,其他外伤、风湿病次之,这符合我国目前的疾病谱,也是直接导致老人躯体残疾和影响生活功能的大问题。

4.3老人心理问题不容乐观,调查结果分如下几类。

4.3.1老人失眠症

各种躯体疾病均能引起老人出现轻重不同的失眠表现。特点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也有白天嗜睡,晚上难眠,一般不响情绪及进食。

4.3.2焦虑状态

多见于躯体疾病和刚进院对环境不熟悉的老人,整日担心害怕、紧张焦虑,情绪难以稳定。

4.3.3抑郁状态

多见于被动进院老人,由于脱离亲人照顾及家庭环境,无朋友交流机会,他们有一种伤心感、无用感和被遗弃感,从而产生孤独、失落、消沉、抑郁,经常话少无笑脸,重则出现悲观、厌世情绪,甚至出现出走、自杀。

4.3.4兴奋状态

老人多有怀旧心理和不服老心理,近记忆力差,远记忆力尚好,对年轻时做过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对人说起来兴奋不已,嗦、唠叨,也有脾气变得暴躁、易怒、骂人打人。

4.3.5老年痴呆症

由于年龄和躯体疾病,使部分老人过着木僵、植物人、痴呆的生活,给护理、生活照料带来极大困难。

5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系统的心理护理能提高老年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增强医护患沟通,和谐人际关系,提高老年人住院满意度。增强其日常生活的能力、控制力,缓解老年人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怖情绪,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老人护理院是个社会大家庭,针对在院老人,除做好医疗护理、生活保障外,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呼吁全社会都应献出一片爱心,关心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他们安度晚年。

篇5

常见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有:

①孤独心理:老年人住院后,由于条件限制,只能独自一人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失去了与亲人的交往,与社会的沟通,家属来探视只是“蜻蜓点水”,由于中国的医疗体系使得医护人员也不能时时刻刻陪同在患者身边,老年人就更现孤独。

②焦虑心理:这是所有患病者特别是老年人的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患者往往对自己疾病不够了解,对愈后的担心,对各种疾病产生的疼痛以及面临死亡的恐惧心理,对各种治疗检查缺乏认知,对医疗费用支出的担心等一系列问题,都会使患者产生极度焦虑的心理。

③猜忌心理:老年人往往只相信自己或亲近的人,特别是对医护人员有一种抵触心理,且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稍有不适即怀疑自己患病,对旁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正确接受。

④自卑心理:老年入丧失了劳动、自理能力,减少或无收入,社会及家庭地位下降,自觉不受人重视和尊敬,感觉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⑤消极心理:因为丧偶、离异,子女外出工作,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老年人会对生活无望,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有“生不如死”的念头,往往会不配合治疗护理,怀有一种消极悲观的灰色心理。

⑥病急乱投医心理:现今社会有部分老年群体,退休后领取丰厚的养老金,甚至一些经济不宽裕的老年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往往听信虚假广告,不惜“一掷千金”,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经济,生理,心理的创伤。

根据上述内容,现将针对性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①孤独心理:通过与老年人家属的沟通,建议他们尽力多抽出时间来陪同老年人,同时,护士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巡视、观察、照顾,多与老年人聊天,唠唠家常,潜移默化的使老年人了解自己的病情,还可建议老年人多多与病友交流,同龄人,同病相连的人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以排除自身的孤独。

②焦虑心理:要用科学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向老年人解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在进行各项检查及治疗前,要做好充分的解释说明工作。住院费用透明公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用药,避免患者产生“一病回到解放前”的忧虑。鼓励患者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猜忌心理: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言语温柔大方,对待患者以礼相待,一视同仁。把老年人当作自家的长辈亲人。关键是要精通业务,使老年人对我们放心、安心。努力缩短和他们之间的距离。

④自卑心理:要关心老人、支持老人、鼓励老人,联合老人家属多关心照顾老人,不使老人产生被抛弃的心理。尊重重视老人,凡事都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参与其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篇6

一、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

(一)英国

英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以社区照顾为表现形式,其起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是英国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推行社会福利的一种重要方式。[1]

1、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内容

一是生活照料。主要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四种服务方式。居家服务,是针对居住在自己家中,尚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餐、清扫居室、陪同就医或购物等项目;家庭照顾,是对完全失去自理能力、久病在床的老年人,在家接受家庭成员全面的照顾;老年人公寓。是面向那些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群体,但一般无家庭成员的照顾。老年人公寓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且收费低廉,老年人可在公寓内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它的供应量是比较有限的;托老所,包括暂托所和老年人院。暂托所是对家庭成员因临时外出无法照料老年人,而将老年人送到暂托人,由专人代为照顾。对那些无生活自理能力又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则送到老年人院。

二是物质支援。包括减免税收、安装改造生活设施等。英国政府对65周岁以上的老年纳税人进行适当的纳税补贴,同时为了使老年人能够在家中独立的生活,政府部门会负责改建厨房以及房门,安装取暖设备,在老年人家中的浴室、楼梯口等处安装扶手以方便老年人自由、安全进出。

第三,医疗保健。医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并且免处方费;家庭护士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换药服务等;保健专业人员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保健知识。

2、社区照顾的服务体系

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体系主要由经理人、主要工作人员和照顾人员组成。[2]经理人是某一社区照顾的总负责人,负责工作人员的聘用、培训与监督,资金的管理与分配。主要工作人员负责照顾社区内一定数量的老年人,了解他们的养老需求并为其发放养老金。照顾人员是社区照顾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一般是老年人的亲属或者邻居,政府将给予他们一定的服务补贴。

从上述社会照顾的服务内容以及服务体系我们可以分析出,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政府主导。英国政府在社会照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社区照顾的法规政策以及相关福利措施,并组织实施,使社区能切实地承担起这一职能。同时,政府出资是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依靠社区或者家庭方面的支出比较少。其次,以社区为依托。社区照顾模式是将社区作为服务提供最为关键的平台,老年人在自己所在的社区中使用服务设施以及享受各种服务。第三,参与主体多元。包括政府出资、社会各种非营利组织,以及商业化的老年人服务机构,同时还有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了多元主体、不同层次的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的多元需求。

(二)日本

日本的居家养老是遵从其所坚持的"属地养老"的原则,即在生理或心理有障碍的老年人,在自己家中接受照料,或者尽可能地在靠近他们自己社区的、类似老年之家的机构中接受照顾。[3]同我国一样,日本的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并且在文化背景和养老观念方面,同我国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因此,日本居家养老所经历的变革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居家养老的立法保障

1963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老人福利法》,开始实行社会化养老方式。随后出台的《老人保健法》将老年福利政策的重心向居家养老、看护照料方面转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机构和医疗保险所造成的压力,日本政府开始实施"老年保健福利计划",重点建立和实施社区综合护理系统,推进家庭护理,提供利于老人的保健福利和医疗服务[4]。此外,日本于1999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此法的实施预示着护理服务已经归为日本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中。其所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主要提供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居家服务是被保险人主要时间是在自己家中接受各种服务,而设施服务是被保险人入住到各种福利设施接受服务。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出台从立法保障层面上推动了日本居家养老事业不断发展。

2、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

在日本,居家养老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一是家政服务。由福利机构、养老机构等派遣专业服务人员到老年人家中照顾其饮食起居,包括清扫居室、清洁身体、送餐、陪同就医等,同时老人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日间或者夜间服务;二是送医服务。老年医院、访问护理中心、老人保健机构派护士到老年人家中进行病情观察、诊疗护理。如果发现身体出现恶化,会及时送老年人到医院就诊。三是健康指导服务。社区内的医疗服务人员会全面掌握痴呆孤寡老人以及家人的情况,对痴呆孤寡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作详细的评估记录,并对家中的照顾者给予饮食、用药、康复训练等方面的指导。

3、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

与英国的社区照顾极为相似的是,日本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是由管理员、专业工作人员和照顾员所组成,其中工作人员和照顾员一般是由志愿者队伍组成。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分为四种:一是由政府和民政人员组成,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二是福利性的民间组织,政府会对他们提供适当的资助;三是志愿者队伍,基本是来自大学生、家庭主妇以及一些健康老年人。四是企业式的养老服务。企业以保险方式获取资金,然后以低收费服务于老年人。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分析出日本居家养老服务具备两大特色。其一,目前日本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建设已经趋于完善,其以国家立法为保障,相关的配套法律也在不断完备和充实,其制度的保障措施也逐渐被法律化,这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实施形成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其二,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极为注重家庭功能,形成了基于儒家道德的家庭内代际间的、以社区服务为支持的养老模式。

(三)瑞典

瑞典是欧洲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政府主张"最大限度的让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瑞典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显要特征是服务内容广泛且覆盖全体公民。只要老年人有需要,都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待评估同意后,即可获得服务。瑞典居家养老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社区资源共享

饮食服务方面,利用学校资源为本地区的老人提供饮食服务,即在读学生用餐后,学校的厨房和食堂再为老年人提供饮食服务。老年人可以通过公布在报纸上的学校名称和具体菜单,来选择就餐学校,其用餐的价格仅为市场价格的一半。文化娱乐方面,在老年人居住的社区内设置活动中心,老年人可在中心享受到就餐、美容理发、聊天、娱乐等活动,这些服务和活动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和接受服务或参与活动的老年人,双方各承担一半的费用;医疗保健方面,在居住相对集中的由五千至五万名居民组成的社区内,会设一个医疗保健服务点,几个社区构成一个医疗保健中心。

2、市场化运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瑞典议会通过了老年人护理服务机构引入市场化运作的议项。随后,瑞典新建了两百多家私人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占到瑞典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时,瑞典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各种慈善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志愿者团体加入到护理服务提供当中。

3、巡回服务

在大城市和人口过疏地区,提供巡回服务活动,即服务队用轻型汽车装着工具为老年人家庭提供巡回服务。对人口过疏地区老年人的服务,瑞典社会部和邮电部给予了资助,形成了由邮递员对独居老年人进行访问援助的制度。

二、国外居家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一)准确的政府职能定位

西方政府在整个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制定一系列有关保障居家养老服务顺利推行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资金和硬件设施的投入,通过资金补助、政策倾斜培育及引导民间组织发展,号召志愿者队伍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当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而在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常常政府直接提供养老服务、"政府包办"的现象,缺乏与民间社会的合作与分工。因此,在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运作方式,重新对政府职能进行定位,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搭建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

(二)完善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基础。英国、日本、瑞典都以法律先行为基础,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相应的法律,使居家养老的各项具体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相对于国外,我国在居家养老方面的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停留在空白阶段,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仍是以民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为指导,如此便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成熟的法律体系的缺乏,给我国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我们应该吸收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使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与推广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三)多元化的服务内容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严重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这一特征决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必须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老人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硬件设施条件,普惠型的福利供给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特色。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显然还无法做到无偿向公民提供各类服务。但在具体的居家养老实施上,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条件的老年人群体,将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四)庞大的社会资源

在西方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脉络中,其养老责任由原来政府单独直接负责提供,转为政府、民间社会、社区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负责承担。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将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依托,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将各种福利设施和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在社区内,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定期到社区入户提供服务,老年人也可以到社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享受各种专业化的服务。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在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使政府的养老责任得到有效地分担,使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向社会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

[2]易松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8-72

篇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27-02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很多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它一方面显示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长期护理在国际上通称为LTC,是人口老龄化突出起来的社会必然现象。就其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而言,长期护理非常适应老年人群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生活和健康需求。因此,研究老年人的长期护理现状及需求现状,为完善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提供有效的建议与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

1.2 研究对象 选择了山东省昌邑的老年人(60岁以上)100人为调查对象。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老年人是指年满60周岁以上的公民。

1.3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法。在岳麓区三个小区内选定100位老年人,利用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访谈调查这100位老年人的护理情况及存在的需求情况。

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5项,护理服务需求情况9项,护理费用情况2项,疾病和健康知识需求状况5项,共20项。

2 结 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回收不完全的原因为资料不完整等。

2.1 基本情况 年龄与性别:本次调查对象,年龄最小为65岁,年龄最大80岁,年龄中数为72岁。一共有47位男性,占47%,53位女性,占53%。

婚姻状况:在100调查对象中,在婚78人,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将近78%。不同形式非在婚者占调查人数的比例超过22%。丧偶者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近19%。未婚和离异分居占比非常小。

文化程度:在调查的100名老年人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65人,占调查人数的6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0人,占调查人数的20%。

居住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00例老年人中,与配偶同住者4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将近一半;与子女同住者23人,占23%;与配偶及子女同住者14人,占14%左右。独居老年人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也不容忽视。

2.2 护理情况及需求 有关健康知识需求状况:调查内容包括饮食、运动、休息与睡眠、排尿与排便、家庭用药、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等。有需求者占59.8%o

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个人健康知识来源于医务人员的占33.5%,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占6.5%。

个人卫生护理:包括洗脸、口腔护理、洗头、会阴冲洗及擦浴等需求情况。有需求者占85%。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例回答目前的个人卫生护理活动由社区保健人员承担。

各种临床护理内容:包括伤口换药、吸氧注射、输液、灌肠、导尿等需求情况。有需求者占20.6%。45.8%的调查对象对自己居住的社区内有无该项护理内容给予否定回答,另有26.9%的调查对象不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区内有哪些卫生服务(社区护理)项目。目前有20.6%的老年人急需护理。

3 讨 论

3.1 长期护理模式的选择

3.1.1 社会化长期护理的发展需要三种资源 一是人力资源,即服务提供者;二是财政资源,即服务费用的承担者;三是服务资源,即服务的设备和机构。这些资源均与国家的经济状况有关。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不富余。采取的战略原则只能是用廉价的护理形式替代昂贵的护理形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社会化护理的需求问题出现晚,增长快,而社会化护理事业发展缓慢,社会的应对措施滞后于社会需求,护理机构提供的服务在许多方面尚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3.1.2 年龄是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由于机构提供的长期护理缺乏,失能老人在依赖家庭的同时,只能更多地寻求医疗机构来解决问题,因此会导致失能老人利用更多的医疗服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医疗机构的费用要比专门的长期护理机构费用高得多,而且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并不会给老人带来更好的健康,因此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来看,其中存在很大的浪费。

3.2 影响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 长期护理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化服务体系,衡量老年人群对长期护理需求不应该仅仅只停留于老年人群日常生活能力损害状况,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往往直接决定了老年人的服务来源和服务选择。在我国,家庭养老在各种养老模式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某些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这种非正式的长期护理服务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3.3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长期护理需求迅速升高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比例近年来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为如此庞大的一个老年人群提供健康服务对我国的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保障体系而言都将是严峻的挑战。我国老龄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高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比例以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人增长速度的两倍超高速增长。

综上所述,老年人群众多生理特征、社会人口和经济因素的巨大变革将导致长期护理需求大幅度升高,老年人需要不同层次的长期护理服务。山东省安丘市目前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并不健全,面对迅猛的人口老龄化浪潮,建立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体系应该尽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当中。

篇8

现今,人口老龄化进程迅猛发展,这使得高龄、失能、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不断增大,老年服务需求在短时间内快速释放。相比之下,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各类基础设施和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还较为薄弱,单纯依靠适度普惠的社会化养老方式,难以解决众多人口的养老问题。所以,对家庭养老各方面内容的进一步探讨解读,以及不断探索其完善发展的相应措施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家庭养老保障内涵解读

在传统社会,家庭是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位,同时承担分配、储蓄、保障、生育、抚养、赡养等各种职能。养老问题在家庭内部得到解决,老人所需生活资料全部由家庭提供,如果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由家庭成员来照料老人。总的来说,家庭养老是一种养老资源提供者和养老职能实施者均是家庭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在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有其独有的合理性、可靠性、稳定性,除此之外,家庭养老还是一种非常经济的养老模式。首先,家庭养老的交易成本很低。从养老资源的提供到养老职能的实施,均在家庭内部完成,几乎没有交易成本。家庭内部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很合理地分工来完成对老年人的赡养。其次,家庭养老所需要的资源是很少的,家庭对老人的付出常常是有限的。老人对别人的依赖程度是随年龄变化的。根据其劳动的伸缩性,其几乎是活到老干到老,除非老人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养老的另一优点是,在为老人提供生活上方便的同时,还可以给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现代家庭在养老中可以扮演两种角色,一是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即为老人提供生活的经济来源,由社会或市场组织料理老人的生活;二是养老职能的实施者,即照料老人的生活,老人(家庭)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体制或个人积累获得生活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家庭对老人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这是家庭养老得以传承延续的精神源泉。

二、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中的家庭养老保障

如果把养老理解为老年人的消费,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养老问题可以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思考。从微观来看,养老就是家庭或个人的一种跨期消费(投资)决策问题,可以用最优化的分析工具来分析。[1]从宏观来看,养老是一个与社会总消费、总投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相关的问题,可以去考察其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1、家庭养老的运行机制――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

当前,每个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投入方面支出非常大。未来,随着人力资本价值不断提升,家庭的教育支出必将呈增长趋势。将家庭视作追求家庭成员福利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或者说人力资本投资回报便可成为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资源。使得家庭中的孩子教育问题,以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时得以解决。

贝克尔认为利他主义(当孩子的处境好时,父母的效用增加)的父母乐意负担对孩子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但是这种投资受到下面认识的制约:对孩子的支出越多,对自己的支出就越少。因此,即使利他主义的父母也会对孩子的投资不足。贝克尔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存在严重问题,就是利他主义的父母也许更乐意于减少自己支出,甚至根本不去考虑投资收益率的问题,那么就不可能存在对孩子的投资不足的问题。比如在中国,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对孩子的投资几乎是不计代价的。事实上,从这种人力资本投资中获益的任何一代人,都能很容易地用这种投资的高收益去支付老人的赡养费用,而且还会有很可观的剩余。

2、家庭养老与宏观经济运行

就家庭养老而言,老人的生活水平依赖于子女的数量和收入水平。为了分散风险,人们可能会选择多生孩子,导致出生率很高。无法回避的是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是一个硬约束,其可持续发展一定会要求适度的人口减少。从这个角度看家庭养老是有负面效应的。除此之外,子女的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在其年幼时对其的人力资本投资。父母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会带来社会总消费和社会总投资的增加,从而有助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提高了劳动力的生产技能,还会加速社会的技术进步,都能带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社会总体经济的增长。

综上所述,两方面的影响一正一负,最终效果很难判断,但已有研究表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常常大于增加子女人力资本投资的正面效应。单纯依靠家庭现收现付养老,即使可以通过道德规范得以实施,但如果家庭在经济上不堪重负,老年人生活仍难免大失水准,甚至部分老年人将失去生活来源。这也会损害社会稳定和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

三、现代家庭养老保障的出路

由上述一系列分析可知,家庭养老这种养老方式有利有弊,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及各种影响因素和现实情况的制约,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但其作为当前养老保障制度下的有益补充,不断探索其出路仍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1、提升养老保障水平

首先,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家庭养老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基础。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第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及有效的监督体系,使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得到有力的保障。第二,增加老年人相关经济补贴,例如老年护理、服务、营养补贴等,提高养老生活水平。第三,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按照家庭平均收入作为所得税征收税基,以家庭人口负担情况作为减免个人所得税的依据,对于赡养老年人的家庭给予一定额度的宽免税额。[2]

其次,完善的保险体系能为家庭养老提供重要物质保障。应提高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及保障水平,同时促进多种形式、与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相关养老商业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在应对老年人护理服务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不断提高其家中看护的服务质量水平,有利于家庭养老的进一步发展。

2、树立新型养老观念

首先,树立和谐社会的养老观念。家庭环境中父母要以身作则敬爱老人,为孩子做好榜样。在学校教育中对孝文化应积极开展教育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的观念行为。其次,要有养老风险防范意识。在未进入养老时期前,应通过增加锻炼、强健身体,积极投资、合理储蓄,参加基本保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购买所需相关保险等方式应对日后养老生活及风险。最后,使老年人形成积极乐观养老心态。一方面鼓励老年人要相对自立,鼓励自我照顾,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普及老年人健康保健知识,使老年人及其照料者能够积极应对老年人出现的健康状况,预防伤残发生。另一方面,要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鼓励老年人融入社会“老有所为”。[3]

3、提倡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社区养老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是现代家庭养老的发展趋势,这既可以使老人精神心理上得到慰藉,又减轻家庭养老成本负担,同时也缓解国家财政压力。首先,加强社区养老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其服务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使老年人家庭养老的时间延长、质量得以提升。建立社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有效了解老年人各方面的情况及需求。其次,重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及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对专业养老服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让社会组织中的志愿者进入社区或老年人家庭进行志愿服务,为扩充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和条件。最后,在社区或家庭中可以适当增加商业养老服务项目,老年人家庭可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来进行选择和消费。

4、智能家居的引入

新时代下,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崛起及迅速发展给现代家庭养老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智能家居的引入,将极大改变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生活。例如,房屋中有一系列防火、防盗、防止燃气泄漏及老人突发身体状况时的安全防护的报警系统;室内各处的灯、电器等设备的启动与关闭都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遥控器进行控制;配备小型机器人为老人的房间进行清扫整理,同时有智能床改善检测老年人睡眠质量并提供服务等等。在老年人家庭中引入智能家居,不仅仅提高老年人家庭养老的生活质量,更为老年人的健康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5、增强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

注重家庭中子女的教育问题,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义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并且它的正面影响是长远的。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增强自身的能力,才能在未来为家庭养老提供起码的支持能力。除此之外,还应为一些相对贫困的家庭提供上岗培训及就业支持,让他们有机会去接触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到适合的岗位,从而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而对于一些刚退休、身体健康、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岗位,为养老生活积累更多储备资金。通过这些方式使家庭增强自身能力的建设,也给予了自我发展的机会。

【注 释】

[1] 刘晓英.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探析[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7.

[2] 魏彦彦.中国现行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分析与评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2.28.

[3] 辛涛.我国城市家庭养老现状及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

【参考文献】

[1] 袁志刚主编.养老保险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5.

[2] 余梅玲,李毅.家庭养老的市场介入与国家化[J].南方金融,2014(4).

[3]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篇9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66-0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及比例将进一步增加,这一大类人群的健康成为我们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人进入老年以后大部分会出现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的一系列变化,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也会下降,如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近事记忆力等都会有所减退,这些都造成了在居家过程中老年人更加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而且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老年人受到严重伤害的几率也较大。因此我们要全方位考虑老年人居家的安全隐患并予以预防和处理。

1 进食安全

老年人进食时要注意力集中,切勿进食时讲话。能自理的老人,应鼓励患者自行进食,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差、病情较重者,应协助进食,家属应将食物从唇边送入,不要从正中直入,以免呛咳。每勺食物量不宜太多,进食速度不宜过快,不可训斥老人,也不可催促,要有耐心,进食后让老人坐位30 min以上,并协助老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食物残渣遗留在口腔内。卧床的老年人进食后不要立即进行翻身、叩背、等操作,以防止因食物反流而引起误吸。

2 防止跌倒

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非故意的改变,倒在地或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平面上。据有关数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30%都经历过跌倒事件,其中50%是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是老人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更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问题[1]。 因此,老年人家里的家具放置要合理,位置固定,地面平坦、干燥、无障碍物。家里光线要充足,夜晚最好设有地灯,保证老人夜间行走安全。老人在家内走动时建议穿防滑鞋,衣裤不宜过长。常用的物品应放于容易取拿的地方,防止取放时失去平衡而跌倒。再有老人要防止坠床摔伤,老人用的床高不超过60 cm,老人多昼眠夜醒,夜间需特别注意防止发生意外。

3 用药安全

老年人由于受文化水平、年龄的影响,用药知识缺乏,存在着凭经验自我用药、滥用药、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致使服药的不安全因素增加。加强对社区老年人的安全用药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显示, 56. 93%的老年人对自己所用药物的了解程度偏低,大多数缺乏用药的自我保护能力[2]。因此,老年人在疾病确诊前不要自行用药,用药前要首先咨询医务人员,以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再有要加强家属用药知识的教育,提醒有老人的家庭,子女对药物要进行妥善保管并指导老年人正确用药,必要时将每日的口服药物按次数包装,并写清服药时间,以保证老年人安全用药。再有社区可以搞一些科普知识专刊、板报、用药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用药知识宣传。从而提高老年人用药安全意识和用药安全行为。

4 外出安全

老年人由于抵抗力低下,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应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受凉,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尽量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老人外出活动时,尽量有专人陪护,或者结伴而行。老年人由于听力视力的下降,乘坐交通工具、穿行马路时应该更加仔细,同时提高全社会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让老人出行时遇到的每个人都能成为他们的眼睛和耳朵,这才是解决老年人出行安全的根本之法。此外,由于社会上存在一些欺诈、抢劫老年人的现象,要对老人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如:告知他们近期常见的针对老人的一些骗术,让老人提高警惕,外出时不要携带过多现金及贵重首饰,尽量不要拿手提包,不要到偏僻的地段等。还应教会老年人处理一些突发紧急状况的处理能力,如:遭遇抢劫时如何呼救、突发疾病时如何自救和呼救、遭遇交通意外时如何紧急处理等。

5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身体机能衰退 人到老年,身体机能进一步衰退;离退休综合征 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由于适应不了所处的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变化而出现消沉、行为偏离常态等不适应的体验;“空巢期”心理[3] 随着子女长大成人,就业与结婚而相继离家独立,此时期的家庭被称为”空巢期”,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要鼓励老人正视现实,发挥余热 机体衰老是自然规律,社会角色的改变是必然结果,老年人要正视这一现实。再有合理用脑,积极活动,适当的脑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可延缓脑机能和躯体机能的衰退。离退休后,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创造愉快的心境,尽量减少消极悲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情。晚年生活中结交新朋友,友爱互助。妥善处理家庭关系,父慈子孝,和睦相处,使老人备享天伦之乐,有利于老年人健康长寿。

总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老年人群体寿命逐步增加,但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是全社会和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关爱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我们要掌握相应的护理保健知识,提高老年人群体的保健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况下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篇10

老年人口群体普遍需要家人或社会的扶助,始终是社会的势群体,随着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速,在人口老龄化与庭小型化过程中,城市“空巢”家庭与日俱增,老年人生活照料求增多与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的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建立覆盖所有老龄群体的多元化老龄社区服务体系。

一、研究背景

(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2998万,约占全国总人数的l0.46%。。(按照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到2008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5989万,约占全国总人数的12%,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为10956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征是速度快,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远远快于发达国家。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2000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2020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二)“空著家庭老龄人口大量增加

“空巢”家庭是社会学家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模式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指无子女或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家庭而只剩下一对老年夫妇的家庭。当配偶一方死亡,老人单独居住时,家庭就从“空巢”期进入了消亡期。尽管社会学对家庭“空巢”期和消亡期有比较严格的区分,但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处在家庭消亡期的老年人与处在“空巢”期的老年夫妇所遭遇到的问题基本相似,可以将处在消亡期的家庭看成是一种类“空巢”家庭。这两种家庭中的老年人都是社会福利关注的重点对象,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伴随着生育率的急剧下降,导致家庭结构出现明显的“空巢”化趋势。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中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在全国二人家庭户中,“空巢”家庭占13.41%。其中一人家庭户中,65岁以上单身老人户占27.71%-超过1/4。

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仍较森严,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有着差别巨大,城乡“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处境及解决措施同样存在很大差异。本文着重分析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社区服务建设建议。

二、城市“空巢”家庭增多的原因分析

家庭的“生长”和“缩减”是个自然的进程。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核心,信奉“多子多孙”、“承欢膝下”的观念,所以传统家庭的“空巢”期很短甚至没有“空巢”期。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的“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大城市尤为明显。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中“空巢”家庭的比例,上海为29.37%,天津为28.20%,北京为25%,均达到或超过了1/4,如果加上有65岁以下老人的“空巢”家庭的数量,这一比例将更为惊人。中国城市“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城市人口走向高龄化,为“空巢”家庭增加创造了前提条件。建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水平日益提高,城市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延长。目前我国60岁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l8年,而平均预期带病期约为l3年。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人陷入“空巢”期的几率上升,意味着长期的、潜在的经济需求以及照料和福利的需求增加。

(二)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传统大家庭慢慢解体,“核心家庭”成为家庭构成的主要方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旖,进一步降低了形成传统家庭类型的可能性,加快了家庭核心化的速度。在城市家庭中,独生子女已十分普遍。当家庭中唯一的孩子外出就读、就业或成家另立居室后,家庭马上陷入“空巢”。

(三)社会变革导致城市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

工业化、城镇化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人均收入提高,也改变了城市单一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他们离家的半径不断延伸,时间逐渐延长,业缘关系日渐强化,从而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缘关系淡化,推动代际分居的趋势加强。同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子女搬离父母,进一步促使“空巢”家庭的产生。

三、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精神慰籍,孤独感严重

大部分城市“空巢”家庭的老年人远离工作和同事,家庭中又无最亲密的子女陪伴,再加上城市邻里之间的关系较乡村淡漠,行动不便、观念保守的老年人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减少,有的“空巢”家庭老年人甚至几乎与正常的社会生活隔离。孤独感和消极的情感体验降低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会降低老年人抵御身体疾病的能力。

(二)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生活面临不少困难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因生理机能退化,越来越需要生活照料,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资源,而“空巢”家庭造成的家庭照料资源减少,使得老年人的这一需求难以满足。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老年人,这一问题尤其严重。一些老年人难以使用交通工具,不便上街购物,部分老人连卫生或饮食作息等基本自我照顾环节也感到困难。如果再遭遇疾病,身边缺乏子女悉心照料和陪护的“空巢”老人非常容易陷入无助甚至危险的境况。由于城市中家庭空间越来越封闭,不少子女由于工作压力大,问候和探望父母的次数少,甚至导致了不少独居的老人病死家中多日后才被发现的事例。

(三)收入水平降低,保障不足

“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失去劳动能力带来的收入保障。根据北京市2003年的一项抽样调查,享受“低保”的老人中有3/4是“空巢”老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照料、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费用将不断上涨。由于大部分城市“空巢”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之间通婚,在一段时期内将面临一对夫妇供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状况,“空巢”家庭的供养资源也正在减少,供养力在下降。因此,“空巢”家庭养老的供给和需求矛盾较其他家庭更加突出。

四、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空巢”家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不断增加,而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空巢”家庭保障功能与老年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将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家庭承担社会化居家养老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服务。

(一)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服务”在本文中界定为在政府的倡导下、在社区范围内实施的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主要面向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成员及其家庭,一般为无偿或低偿提供。 ‘‘老年人社区服务”就是指专门面向老年人群体,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区服务。

(二)老年人社区服务是解决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问题的有效途径老年人社区服务是对家庭养老功能缺损的有效弥补,是老年人愿意接受的照料方式。

中国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孝道”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大部分的子女即使没有时间和能力照料父母,也不愿将其送入社会养老机构,害怕被指责为“不孝”:另一方面即使社会养老机构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老年人照料,大部分的老年人也不愿住入养老院,很多老年人形成了“去住养老院的老人,不是无儿无女就是子女不孝”的观念,这种观念短期内无法强行扭转。即使思想开放的老年人,在家庭照顾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也多不愿离开家庭和熟悉的社区环境,搬入到一般远离市区的社会养老机构中去。离开了家庭和社区,老年人很少得到亲人和邻里之间的体贴照顾,加上生活氛围变动大,尽管身边部是同龄人,还是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在社会养老机构中入住的老人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对老人的行动也有一定的限制,很多老人被迫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这挫伤了老年人的尊严,也给老年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和不愉快。

总体而言,尽管社会养老机构能弥补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为“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一些老年照顾和服务,但难以克服不能给予老年人真正的精神慰籍这一巨大缺憾。即使是在瑞典、瑞士等西方国家,愿意入住福利院的老人也只有5%。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部分城市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他们不一定必须生活在子女身边,但需要能够独立地、有尊严地在自己熟悉的环境或愿意生活的地方继续生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社区服务就成了解决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社区服务建设的建议

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所需要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照料;(2)卫生保健;(3)精神慰籍:(4)参与社会活动。

1.生活照料

生活照料是“空巢”家庭老年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几乎任何年龄段的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照料需求,社区应该建立完善的老年生活照料服务体系。由于“空巢”家庭是纯老年人家庭,所以生活照料服务所提供的内容需非常广泛,主要可分为家务类、个人护理类和其它服务类。其中家务类点要有清洗和大扫除、洗衣服、协助购物、做饭等:个人护理类主要有协助移动、洗澡、穿衣、上厕所、吃饭、监督锻炼和服药等;其他服务类主要有带老人外出、送餐、帮助制定活动计划和家庭支出计划、提供各方面的信息等。

2.卫生保健

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求较多,对于出行和就诊都有较大困难的“空巢”老人,加强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建设尤为迫切。可以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或老年卫生保健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常见病预防、小病就诊、大病急救等服务,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去老年人家中巡诊,为他们进行体检,建立医疗跟踪档案,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于那些病情稳定、出行不便、可以在家里打针吃药的老年病人,社区可组织护理人员上门承担病人的护理工作。

3.精神慰籍

篇11

在2013年“时尚外公外婆大比拼”中,分会选送了“筷子舞”和“回忆”两个参赛节目,其中“回忆”获得活动优胜奖。在今年的九九关爱重阳歌会上,其选送的田林社区红枫合唱团获得社区组三等奖,康健社区紫薇园小区合唱队、漕河泾街道金谷之音合唱团分别获得活动社区组优胜奖。

“快乐加油站”让志愿者充满活力

周四的下午,我来到凌云社区为老服务中心,还没有进门,便见到不少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三三两两地快步从我身边走过,而中心内早已是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走进中心才知道,原来是沪上著名滑稽演员徐笑灵来给大家讲健康知识了,此刻正带着大家一起做健康拍手操。滑稽演员来讲健康知识,这看似“滑稽”的搭配,却有着其独特的功效。那些健康知识通过简单的改编,变成了顺口溜和滑稽戏,将知识融于表演,在表演里既能讲述健康知识,又能传递健康理念,也难怪观众们听得格外开心。参与者们在乐呵中愉悦了自己,更在不知不觉间记住了健康知识。

这便是我要介绍的“快乐加油站”,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护理人员等。当问起建立“加油站”的初衷时,项目负责人陆美玲说:“我们目前大部分的服务都是针对需要服务的老年人群的,我们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我们为居家养老的老人们培训准专业化的志愿者……但我们很少想到这些为老人服务的护理人员、志愿者们、社工们,他们是长期奋斗在第一线的人,其实也是需要被服务的对象。他们需要解压,他们需要‘加油’,他们需要补充精神能量。”

每周二和周四,凌云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们,都会准时来到服务中心,“加油站”为他们精心安排各种讲座新知,培训必要的技能。成员们通过学习、彼此交流心得,再将“精华”送到服务对象的手中。在“加油站”里配备有气血循环机,帮助人循环气血,补养排毒;有音乐治疗仪,通过音乐的频率转化成机械能,对人体进行按摩;有空气波治疗仪,能通过气压式按摩,加速血液循环;有手脉冲仪,能加速上肢血液循环等等,甚至还有艾灸和心理解压。这些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让来到“加油站”的人们既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又真正放松了自己,舒缓了工作中的压力情绪,真正不负“加油”二字。

其实早前,它并不叫“快乐加油站”,而是叫“快乐拉拉队”,一是意在每次相聚,志愿者们之间能多交流、多鼓劲,毕竟一线人员的照护压力不是我们这些外行能体会到的,“拉拉队”便是取彼此鼓劲之意;其二是意在团结更多的为老服务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让为老服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就像那台手脉冲仪一样,必须大家手拉手,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

拾遗补缺,聚焦特殊群体

对于老年基金会而言,更适合针对某些特殊群体开展服务活动,例如:支内回沪、失能老人、独居老人等,将资源集中在这些群体上,可以在政府为老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市场灵活度的服务。

篇12

    1.1智力改变老年人反应速度慢,容易健忘。

    1.2情绪变化老年人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情绪不稳定,常表现为兴奋、激惹、多变。情绪激动程度与所遇到的不顺心事严重程度不相符,一旦强烈情绪发生后需较长时间才能平静。

    1.3人格变化较多老年人表现为比较顽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习惯按A己观点看问题、守旧、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和他人意见,猜疑心较强,有的则过多的感慨、伤感,喜欢回忆往事,沉溺于对过去成功事例追溯之中。

    1.4生活方式改变老年人多已退休在家,子女大都独立生活,这种生活环境和角色变化构成了老年人孤独的主要原因。

    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使老年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酿酒、缺乏运动等。

    2针对上述心理问题我们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2.1社区护士为老年人进行处置或做健康咨询时,解释耐心细致,遇到听不清或不懂时,我们会不厌其烦地为老人重新说明,直到满意为止。健忘时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安放日常生活用品。老年人应加强健脑锻炼,如背诗词、经常下棋等。

    2.2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应给予特殊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除了语言交流外,还使用了非语言交流。例如,扶老年人走路,需服药的老人为其准备温开水,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感到愉快。

    2.3尊重老年人老年人突出的心理要求是受到重视和尊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对他们称呼要用职衔称或尊称,老年人经历、特长、爱好要强调出来,如“您是革命战争中过来的老首长,真了不起”。

    对他们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每一点进步要予以表扬。与老年人交谈中常以聆听为主,顺势提出自己的建议,辅以适度的表情,如微笑的点头,同情注视加上轻揉的动作,使老年人充分信任社区护理人员。

篇13

关键词 :空巢老人;家庭伤害;防护能力;跟进式干预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86

The fuction of follow-up intervention in improve protective ability of family injury for empty-nest elderly

LI Chun-yan

(Medical College of Jinhua Polytechnic,Jinhua321017)

XU Jing-ping

(Jinghua Nanyuan Hospital,Jinhua321017)

AbstractObjective: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unintentional injuries′ health continuity management method for the old people living alone in family,to improve the protective abilitie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Methods:Sampling facilitately 72 old people living alone in family,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observation group (the unintentional injuries′ health continuity management method) and control group (the traditional intervention method),after interventing 6 and 12 months we used self-designed unintentional injury questionnaire for the old people living alone in family to evaluate the injuries protection ability and the occurrence of unintentional injuries.

Results:The injury protection ability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Using the unintentional injuries′ health continuity management method,the protective abilities for the old people living alone in family were improved and the incidence rate was reduced,so it was practical and worthy.But the family environment renovations needed the government supports on the policies and financials.

Key wordsEmpty-nest elderly;Family injury;Protection ability;Follow-up intervention

空巢老人家庭伤害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对于空巢老人家庭伤害的干预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尤其缺乏伤害的连续性管理。家庭跟进式护理模式是以提高居家护理质量为目的,对居家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系统化持续性的干预,即整体化、家庭化、个体化和持续性是其特点[2]。为了提高空巢老人的家庭伤害防护能力,本研究设计科学的、便于推广的跟进式干预方案,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探索其有效性和可行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3~4月从某市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为研究对象,每个居委会各抽取空巢老人36名,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男31名,女41名。平均年龄(71.78±7.55)岁。排除标准:(1)视力、听力、语言能力明显障碍影响访谈者。(2)精神障碍者。(3)近1年一直瘫痪在床者。两组老年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独居、有无慢性病、经济收入以及家庭伤害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采用自制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由一般情况、伤害防护知信行现状和伤害发生情况三部分组成:(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独居、有无慢性病、经济收入等。(2)伤害防护知信行现状。共24项条目,分为防护知识、防护意识、防护行为3个维度,均为单项选择题,记分方法均为1~5分,得分范围为24~120分,得分越高,表示伤害防护能力越好。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41,各项条目与各维度总得分均存在相关性(P<0.05),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伤害发生情况。本研究中的家庭伤害是指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编码)[3]中空巢老人在家中易发生的跌倒、烧烫伤、触电、中毒、锐器伤、挤压碰撞伤、硬物击伤、殴打伤、动物伤害、异物梗噎或卡喉。

1.2.2干预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法干预。采取入户评估和群体教育的干预方式;电话访视6个月,每月至少1次;定期电话随访6个月。观察组根据干预前空巢老人家庭伤害防护能力现况调查中发现的危险因素,制订跟进式干预方案。教育方法包括观看健康教育录像、知识讲座、实训演练、情景模拟、电话访视和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研究小组成员由医学院老师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组成,并招募护理专业学生为志愿者。制作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伤害防护健康教育宣传画册、课件、录像;对量表使用与评分方法、入户调查方法与技巧和干预方法等进行统一培训。调查表回收后即刻进行检查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研究人员入户进行干预前调查及环境评估,然后播放老年人伤害防护健康教育录像,讲解常见家庭伤害的相关知识,结合实训演练,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然后找出各自的伤害危险因素,并制定改进计划。干预1,3,6个月时研究人员入户检查改进计划落实情况,予以督促和修正,强化常见伤害防护知识和技能,期间电话访视每月至少1次;定期电话随访6个月。

1.3效果评价干预6个月时和停止干预电话随访6个月时分别对两组干预前后伤害防护能力进行效果评价。评价工具同第一阶段现况调查所用的伤害知信行量表和伤害发生情况量表,共13个条目,满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干预前后伤害防护能力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跟进式干预有效提高了空巢老人的家庭伤害防护能力空巢老人的伤害发生率较高,其伤害防护能力得分与发生情况呈负相关,防护能力较低的老人更易发生伤害。本研究根据知信行理论,采取跟进式干预方式,对空巢老人进行整体化、家庭化、个体化和持续性的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其家庭伤害防护能力。

3.2个体化认知干预强化了空巢老人伤害防护知识和意识李继平等[4]的研究显示,社区老年人对跌倒认知和重视不够导致了跌倒的高发生率和高致伤率。白利颖等[5]的调查表明,老年人对药物及某些疾病可引发跌倒的危害性缺乏认识,防护知识水平较低,并存在一些不安全行为,应采取多种形式伤害防护知识教育,观察组采取了家庭化、个体化干预为主的跟进式干预,不同程度提高了空巢老人预防控制家庭伤害发生的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马静等[6]的研究也表明,入户进行伤害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高龄独居老人伤害防护能力。

3.3针对性行为干预提高了空巢老人伤害防护行为干预前的调查显示,72名调查对象的伤害防护行为缺乏,13个条目中得分较低的依次为“异物卡喉的处理”和“服药前是否查看药品有效期”“是否每天补钙”。而国外的研究表明,药物与伤害密切相关[7,8]。本次干预前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8.89%,但只有16.67%的老人每次服药前查看药品有效期,47.22%的老人不按医嘱服药,75%的老人不按药品说明书保管药物。本研究通过实训模拟演练、建立家庭小药箱、指导补钙等方法纠正空巢老人的不正确行为,明显改善了空巢老人的防护行为,尤其是“异物卡喉的处理”“是否每天补钙”和“服药前是否查看药品有效期”条目。Li等[9]通过综合评估和后续干预提高了老人日常活动能力和伤害防护能力。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跌伤是空巢老人最常见的伤害类型。针对步态不稳、环境原因、视力障碍、改变和身体平衡减弱等引起跌伤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干预方法[10,11],有效地改善了老年人的虚弱状态和平衡功能,提高了空巢老人家庭伤害防护能力。

3.4家庭化干预改善了空巢老人的居家环境上海市的调查显示,光滑的平面及有台阶/门槛是跌倒重要的危险因素[12]。本次干预前调查也显示环境因素是引起跌伤的主要原因,研究小组通过入户评估和干预,赠送防滑地垫和防滑室内鞋,对居家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协助改造,如:改善照明、调整家居的位置、卫生间安装扶手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李志菊等[13]运用“五常法”对社区空巢老人的居家环境进行了干预,提高了空巢老人的居家环境意识和生活安全系数。罗回彬等[14]认为,求助门铃在老人需要帮助时可以发挥求助的作用,避免或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是安装求助门铃,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如南京市鼓楼区就由政府出资为空巢老人安装了“安康通”和求助门铃,增加了老人的安全感和伤害防护能力[15]。

3.5持续性干预提供了空巢老人伤害防护的连续性管理国外研究表明,社区长期有组织的家访干预、推行简单快捷的预防跌倒实践指南(GtACH)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16,17]。张雪芹等[18]对553名空巢老人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系统化健康管理是一套可以借鉴的全科医学干预模式。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紧缺,很难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招募志愿者,开展跟进式干预进行伤害防护的连续性管理模式,既能弥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紧缺的不足,又能有效提高空巢老人家庭伤害防护能力。本研究通过针对跌伤、烧烫伤等空巢老人常见家庭伤害类型,采取观看健康教育录像、知识讲座、实训演练、家庭环境改造、电话访视和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措施,对空巢老人进行家庭伤害防护干预具有整体化、家庭化、个体化和持续性等特点,效果更加明显。

总之,社区空巢老人的家庭伤害发生率较高,对伤害防护的认知不足,防护行为缺乏,关注重点人群和常见伤害类型,采用跟进式干预方式进行家庭伤害的连续性管理,有效提高了空巢老人的家庭伤害防护能力,降低了发生率,切实可行,值得推广。空巢老人的家庭环境改造如:安装求救门铃等方面,还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春燕,吴玲玲.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9):26-29.

[2]赵建华,杨雅,曾洁.家庭跟进式护理提高家庭陪护预防卧床患者压疮依从性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0A):1461-1463.

[3]世界卫生组织主编.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95-1042.

[4]李继平,成翼娟,刘素珍.社区老年人身体机能状态及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19(6):5-7.

[5]白利颖,王贵芝,李湘萍.老年患者对跌倒危险因素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25-1027.

[6]马静,席淑华.健康教育对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9A):1287-1289.

[7]Stone CA,Lawlor PG,Savva GM,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falls and risk factors for falls in adults with advanced cancer[J].J Clin Oncol,2012,30(17):2128-2133.

[8]Huang AR,Mallet L,Rochefort CM,et al.Medication-related falls in the elderly:causative factors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J].Drugs Aging,2012,29(5):359-376.

[9]Li CM,Chen CY,Li CY,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frailty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2010,50(11):39-42.

[10]吴朝阳,王凯,何永频,等.预防社区老年人跌倒的随机对照研究和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0):986-988.

[11]Yang XJ,Hill K,Moore K,et al.Effectiveness of a targeted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 reversing older people′s mild balance dysfunc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hysical Therapy,2012,92(1):24-37.

[12]庄决心,孙兰,文小舟,等.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居民伤害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6):667-668.

[13]李志菊,张建凤,王芳云,等.护理干预对社区空巢老年人居家环境安全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29):2638-2639.

[14]罗回彬,钟伟洲.基于ZigBee技术的门铃及老人求助系统[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2,4(2):73-74.

[15]范炜烽,祁静,薛明蓉,等.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J].科学决策,2010,4:23-39.

[16]Kono A,Kanaya Y,Fujita T.Effects of a preventive home visit program in ambulatory frail older peopl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2012,67(3):302-309.

[17]Robertson K,Logan P,Ward M,et al.Thinking falls-taking action:a falls prevention tool for care homes[J].Br J Community Nurs,2012,17(5):206-209.

[18]张雪芹,吴洪美,贾曦,等.系统化管理对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A):712-718.

(收稿日期:2013-11-06)

(本文编辑 崔兰英)

摘要及

关键词 的书写要求

论著及调查分析类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格式要以结构式书写,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要素。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解释和评论,以第三人称书写。中文摘要一般300个汉字左右,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要与中文摘要内容对应。英文摘要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称、邮政编码及国名。

关键词 是用以表示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标引时应选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审定的名词和《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选取。中医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