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物流市场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因此,如何通过对增值服务的强化使得物流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成了目前物流行业关注的首要问题。要实现服务的增值,需要从物流行业的认识和管理、外包作业的管理以及客户信息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对基础物流行业的认识及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提高对物流行业的认识,则要深化对内控制度和国际标准这两者的兼容性的认识。关于物流业务风险的有关控制规范,应要细化物流业务的具体做法、操作对象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等等。因此,要提高对物流行业的认识水平,则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积极学习有关政策,从而使物流公司的管理更趋于规范化。

另一方面,要提高管理水平,则要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使得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得以实施,并能有效制定出正确的质量方针。关于质量目标,其内容应涵盖针对风险管理所指制定的年度工作目标这一内容,主要是针对安全生产设立相应的指标。此外,还必须通过测量和监视的方式实现对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企业旗下的分公司在进行自我管理制度的完善过程中,要参照总公司以及相关的国际标准,并对此进行细化和梳理物流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要点。总而言之,物流业务所形成的管理制度必须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

二、规范外包作业的管理

要使得物流公司的运营水平保持平稳,则必须对外包作业的管理进行规范。作业外包是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外包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简单备品的采购、设备的维修、安保服务以及装卸作业等等。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绝大部分物流企业在外包作业的管理制度方面尚不完善,虽然签订了外包合同,但合同里的相关约定却很不全面,导致企业的运营风险的加大。因此,物流行业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应要明确规定好外包控制的程度。首先是外包作业的控制程度方面,有关物流基地应针对在这个过程中所潜在的风险并把管理标准结合起来,从而对外包管理的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并跟踪管理作业辅助工具的具体使用概况,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此类风险。此外,要使得外包作业管理得到加强和规范,还应重视对外包人员的培养,从思想上增加外包人员工作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以此来加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而关于这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消除外来工和正式工的身份差异感,从而使得外来工以及正式员工能够团结一致,确保现场作业的效果并让现场作业成功规避潜在的风险。

三、做好客户信息的管理

1.做好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

客户是整个物流行业发展最重要支撑点,因此,要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要做好客户维护方面的工作,为客户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而关于客户的维护,首要内容就是做好客户的保密工作。具体工作中,构成商业秘密可以分为很多种,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主要包括了收费的方式和标准、发运的时间和方向、存货和入场的时间,物品的数量和种类等,而这些信息对于客户对自身市场商业运作的维护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从国家质量标准方案来讲,这也是属于顾客财产之一。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物流运作过程中要注意对客户商业信息的维护和保密,而这也是作为增值服务的一种体现,能有效促进物流基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做好客户管理的预算工作

在分析客户的构成以及制定客户计划时,应对相关管理工具进行全面预算,并对基础物流业务进行系统分析,使得客户开发的具体方向得到确立。由于受到物流场地的规模以及经营形式的影响,物流中心业务的收益与入场客户的收益尚不能完全形成固定的比例,但通过相关的分析,可以对重点的客户群进行确定并进行有关维护。而关于维护的对象,主要发展方向是那些在入场客户中占据很小的比例却在业务收益中占据很大比例的客户群而努力,通过对重点客户对象的确立以及管理工具的全面预算,降低客户开发的成本。

3.做好客户财务收款的工作

财务收款,即按照原有的规定和原则进行相关的收款任务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主要对其两个方面的职能进行强化:一是对客户信用情况采取相关的跟踪措施,二是对费用出现拖欠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通过这样,使得基础物流的相关业务市场能够实现增值服务的提供。当前,物流中心主要跟踪对象是针对那些大客户,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信用状况的大客户,其财务收费政策往往是对其采用定期的收费方式或者是按月收费的方式,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大客户对费用进行拖欠的风险,要使得这一风险得到控制,需要从管理合同这方面着手,对于合同中所规定费用缴款日期要严格地执行,对于那些不能按期缴费的情况要及时向上级反映,从而防止拖欠费用风险问题的出现。可通过收款所掌握的有关信息,对客户信用和风险状态进行监视,并对客户缴费的情况建立专门的档案数据库,从而使得物流业务能够获得的相关的客户缴费信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使得物流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则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对该行业的认识水平以及业务管理水平、规范外包业务的管理以及加强对客户信息的管理等,从而实现物流业务服务的增值,最终促使其核心竞争力实现有效的提高。

篇2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服务能力

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能力主要是指为物业服务对象提供物美价廉、及时周到、安全卫生、舒适方便的物业服务。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体现,即服务差异性、业主满意度。

1.服务差异性。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的需求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差异性就是根据不同业主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差别化的物业服务,以达到满足各类业主不同需求的目的。可见,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实施差异化服务,可拉近与业主之叫的距离,更多的赢得业主的信赖,为物业服务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业主满意度。优质的物业服务就是要在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文明性这几个方面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于维修、保洁、绿化、保安等基础性物业服务内容,业上要求及时、便利。即提供某项服务时,耗用时问越短、花费越少、服务品质越高,则业主的满意程度越高。当然,业主满意度与物业提供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维修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密切相关,是业主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所提供服务的综合考量。目前,物业服务企业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号召业主座谈等形式,对业主满意度进行调查,以便掌握业主或甲方对物业服务企业认可度、满意度的第一手资料。

二、管理能力

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能力对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对正确评价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绩效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共同构成了管理能力。

1.绩效管理能力。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提升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培育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物业服务企业要实施绩效管理必须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深刻认识自身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有效的、系统的、动态绩效管理系统,并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持续改进,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不断提高和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竞争环境。

2.风险管理能力。风险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对风险的测量、识别、分析,衡量风险带来的影响,及时采用风险防范方法,使损失降低到最小。物业服务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促使物业服务企业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做好风险防范,从而降低由各种风险的出现而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间成本的损失。可见,风险管理能力是物业服务企业的基础性能力,它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企业持续经营提供保障。

三、创新能力

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无形产品,很难时时有新产品出现。但是企业的创新不能只是局限于新产品的创造,企业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还包括服务、流程及管理模式等其他方面的创新。

1.服务创新。物业管理传统项目,如清洁、绿化、保安、维修等,服务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很难保有新鲜感。物业服务企业只有创造出更新的感觉、更细节的服务来吸引业主,才能赢得市场的青睐,所以服务创新对物业服务企业是非常重要的。物业服务企业要吸收先进管理理念,推行新的服务标准,从而使各类服务都能满足业主的不同需求。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制度创新是通过制定制度的形式,把经营思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可以说,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其他创新活动就难以坚持实施或常态化,因此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目前,相当一部分物业服务企业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使得物业服务企业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上存在障碍。为此,物业服务企业要强化企业管理,注重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并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培育和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拓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广泛渗透和应用于物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看谁能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只有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物业服务企业冰能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服务、新产品,进而提高物业服务的技术水平,以此达到合理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所以,物业服务企业要以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为基础,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主动地将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物业服务的各个环节。

四、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本文所说的资源整合能力主要包括:客户、能力、信息、人力这四方面的资源整合内容。

1.客户资源整合。客户资源整合,主要是充分利用客户资源,发掘资源潜力,通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等方式赢得客户的信任,使之成为企业的忠实客户,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客户资源整合的手段就是最大限度的争取客户,扩大市场份额是其根本目的。客户资源整合,主要通过提升服务、扩大规模来实现,也就是说要增强现有客户的忠实度,并通过市场拓展等增加新的客户资源。

篇3

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企业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该成为公司扩大经营能力的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创造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的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企业战略能力、企业文化及持续创新能力。

产业环境。企业所处的环境对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比较明显的影响。首先,因为环境中所产生的技术变革可能使企业所在行业本来的实力对比发生改变,企业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影响到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其次,企业对环境的深层次认识会改变企业在环境中的竞争能力。

战略资源。尽管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对其盈利水平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但是相比较而言,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素质更为重要。企业素质实际上就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的外在表现。因为,企业在产业内的相对市场优势的根本基础或源头在于其素质,或者说企业的市场优势实际上是其相对资源优势的市场反映或表现。

企业能力。企业拥有一定的资源是必要的,但关键要看企业所能利用的资源数量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和效率;企业拥有一定的核心能力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寻找到差距,寻找到未来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和能力,资源、能力和战略三者的有机融合构成企业战略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主要从企业成长的过程中积累而产生的,但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战略能力的关键在于“选择”、“协调”和“整合”,它是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即企业有了战略能力,肯定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得竞争优势,从而竞争优势才有可能持续性的发展。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或企业家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力量或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一个企业在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由地位决定的价位,以及产品的市场销售量,发挥重要或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运作,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想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持续创新能力。企业现在所处的环境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动态或剧变的程度。环境的动态化严重削弱了企业经营决策与行为可能性预见的基础。由此,就使得企业的每一种既定形式的核心竞争力都不可能长久地维持,最终都将消散,只是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才能够在产业环境中生存和壮大。

三、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当今企业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动,甚至是瞬息万变。如何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下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结合各行业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分析企业在不同产业中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

第一产业是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减小,从而战略上面临着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挑战。但由于产业本身产品的特殊性又使得该产业的发展在整个经济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产业中是否具有资源上的优势是能否具备并保持长久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由于第一产业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生产部门,而自然资源本身是稀缺的,因此怎样通过技术,管理上的创新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积极开拓新的资源就成为第一产业企业家的核心任务。技术上的持续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保证,企业必须加大研发上的投入,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走节约高效的道路,保证核心竞争力的持续。

篇4

一、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发展情况

(一)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产生的原因

一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的作用。跨入21世纪,世界经济开始向一个更为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跨国公司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经营策略,选择更为高效的战略外包策略。二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强化核心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力。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所述,企业应着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对外直接投资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一个企业很难具有全面的资源优势,所以企业应将全部资源用于其最具比较优势的业务来实现内部资源收益最大化。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使国际服务外包变得更加便利,同时也扩大了跨国服务外包的范围。发展中国家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吸引外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跨国服务外包的发展。

(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跨国服务外包成为跨国公司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选择。随着跨国服务外包规模的扩大,服务外包成为当代跨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加入外包承接业务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以印度和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步入到跨国服务外包的行列中来。服务业的外包体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IT和金融服务外包则主导着国际服务外包。根据2016年美国市调机构统计,全球IT外包市场总额从2013年的2880亿美元,每年以5.84%的幅度增长,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3776亿美元。在英国脱欧,新兴市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政策的国际环境看,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生产要素流动日益自由,国际产业分工日益细化,市场融合不断加深,跨境产业链与跨境价值链的快速整合,服务外包行业将持续促进市场对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自2016年以来,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持续下行两大压力下,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供给侧改革的作用下,我国国民经济在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的同时,增速仍保持平稳运行。其中,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得到了稳步提升。在世界投资增长总体减缓的大背景下,中国服务业投资仍保持持续增长。据2016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我国服务业吸引外资比重提升,外资持续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附加值领域倾斜。

据《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十年发展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承接国,并树立了“中国服务”国家品牌。并预计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将在未来十年内步入“黄金发展期”。

(二)中国服务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技术和管理实力薄弱,核心竞争力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服务业技术与管理方面却远不如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并且在服务业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第二,对服务业的重视不够,高端人才严重匮乏。我国在战略性人才,实施操作人才,国际交流辅助人才方面比较匮乏。就国际交流人才的培养,印度每年有二百多万说英语的毕业生步入社会,仅经几十个小时培训,就可以消除印度口音,与美国客户进行交流,但在中国却很难做到。

第三,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低端环节。发展至今,我国服务外包仍以软件开发测试,数据录入等低端业务为主,较少承接设计研发类高端业务。在金融服务离岸外包业务中,主要承接日本和韩国离岸外包,较少直接从欧美发包商手中接单。

第四,政策法律环境还不够完善,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我国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还不够完善,以至于跨国公司在选择服务外包供应方时存在极大的顾虑,对我国服务外包承接业务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中国服务业应对跨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对策

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升级,增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需求侧入手,通过产生产品差异化效应吸引外资,同时在产品的开发设计、营销策略、附加服务等方面建立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以此来提高我国在世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二是培养竞争新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集中资源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业务,从而实现向高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增进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的交流。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深化与周边国家合作,构建多元化市场新格局。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吸引外资,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新也将成为影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是注重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育,可提升我国服务外包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采取海外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来壮大高端人才队伍。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增进交流与合作,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五是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在大数据与平台化的信息时代,服务外包网络协作化成为可能。众包模式成为一种新型的服务外包形式,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的对接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源整合效率。

参考文献:

[1]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加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J].华德亚.经济问题探索.2007(03).

[2]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J].詹晓宁,邢厚媛.国际经济合作.2005(04).

[3]国际外包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J].田贞余.经济论坛.2004(24).

[4]趋向日益加快――服务业国际转移发展动向与我国引资新热点[J].来有为.国际贸易.2004(04).

[5]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吴宗杰.经济问题.2002(07).

[6]中国服务经济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陈宪,程大中主编,2006.

[7]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裴长洪主编,2005.

[8]生产业FDI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联性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李宏亮.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7]浅谈自主创新对我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孙源.中国市场.2014(51).

篇5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14-02

一、引言

服务供应链(Service Supply Chain)和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是新兴的商业模式,是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服务经济发展的两种重要途径。服务供应链的概念是美国学者Lisa M.Ellram首先提出,它是供应链理论在服务产品领域的延伸,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服务供应链的含义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基本相同,即是对从初始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管理过程,只是在服务供应链概念中,用服务部门和服务产品替代了供应链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和物质产品。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它是跨国公司“归核化”(Refocusing)战略调整的副产品,其本质是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之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跨国生产组织模式。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较分析服务供应链和服务外包的异同与内在联系为深入理解服务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的一致性

(一)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兴起发展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

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发端和发展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挑战。

1.企业的服务消费成本越来越难以控制。服务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生产成本难以控制,服务项目越大,金钱、时间和人力成本超支的风险就越大。据调查,70%的公司都经历过与其服务供应商的不愉快合作,对服务和服务链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服务支出在企业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一项研究成果表明:2004年,全球2 000家企业费用支出的50%是用于采购服务,全球500强企业的服务采购在2001年时已达到了2万亿美元的规模,并将继续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趋势,使提供优质服务和降低服务成本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

3.服务业在社会就业和国际贸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1998―2000年,美国就业增长的97%来自于服务部门,以2001年为例,服务部门创造了9 500万个就业岗位。在国际贸易中,2002年,全球服务贸易额是1.6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20%。全球正在逐渐形成各种服务供应网络,服务生产和消费在全球进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为适应服务消费的发展变化,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响应灵活度,以社会专业分工细化为基础,服务外包逐渐成为企业构建服务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服务外包体系建立中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服务外包、服务转包网络,从而构建了多层的服务产品的供应链。

(二)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管理的共同目标

1.适应“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的转变趋势。传统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上的目的,对与自身核心产品制造有关的活动和资源采取自行投资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的模式,企业力求与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及售后服务的企业成为一种所有权关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条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及客户服务的流水线。随着物流发展和需求的迅速变化,这种模式在市场响应能力上存在致命缺陷,企业开始向“横向一体化”转变,其原材料、半成品在全球范围内择优选择供应商。在服务供应链中,企业的售后、咨询、培训等服务部门也被剥离到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中,企业更关注系统集成和自身特长。同样,服务外包从一开始就是服务产品的生产根据每一地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在远离公司母国的其他地点实现国际间的资源配置,从而提升公司的整体战略。其主要方式就是将服务外包给一个第三方甚至第四方服务供应商?熏其跨国生产方式或国际分工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跨国生产模式或传统制造业模式,从倾向于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生产转变到横向一体化提供服务。

2.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Prahalad 和Hamel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存在三个竞争层面: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与最终产品。服务业同样是在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服务)三个层次上展开竞争,服务业也需要形成核心产品来体现核心竞争能力、增强服务竞争能力;服务企业是否具有长期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服务专业技能和核心服务运作技能是否具有异质性和独特性的特征。优化、增强核心竞争力是服务供应链和服务外包核心企业的共同目标,是避免产品、服务同质化,实现核心优势的共同要求。对服务外包而言,保持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其原始驱动力,由于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让企业专注于最擅长的工作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熏服务外包不仅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而且还能提高其工作效率。

三、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的内联性

由于服务外包与服务供应链在发展原因、运作模式、管理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从内在结构上分析,二者存在很强的内联性,笔者认为,服务外包实质上就是服务供应链的一部分,相互关联的多级服务外包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服务供应链。

国内有学者建立了服务供应链的简单模型,并给出了服务供应链的形式化定义。他们认为,服务供应链是由用户提出的一个服务请求发起,通过评估后所确定的一系列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服务请求为起点,建立了一个网状关系模型。服务请求关系是一个三元关系,RSR<A,B,s>,它表示服务实体A向服务实体B发出一个对于服务s的请求R。图1中箭头表示了这种服务请求关系。

在这个网状关系模型中,当上一级服务实体对下一级进行服务请求时,假设只能选择一个最优节点,放弃其他节点,以选择的路径用明线表示,放弃的路径用暗线表示,如图2,就形成了一个从服务实体A出发,终结于服务实体E2的连线,这条连线就是一条运转的服务供应链。

四、结论

服务外包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服务产业跨区域商业模式,服务供应链是在供应链基础上出现的全新概念,二者表面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属不同的管理领域,但在产业背景、运作管理模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结构上分析,服务外包是服务供应链的组成元素,借鉴服务外包的理论和实践对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具有较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Lisa M Ellram: Wendy L Tate: Corey Billingt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all 2004: 40, 4.

[2] 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5,(4).

[3] 王佐. 从供应链到服务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6).

[4] Kaushik Sengupta: Daniel R Heiser: Lori S Cook.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all 2006: 42, 4.

[5] 张大陆,等.分布式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建立过程简单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5,(12).

篇6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稳定高速增长阶段,新产品的投放速度明显加快,虽然自主品牌汽车占总数的1/3,但是依然是引进车型占市场销售份额的大多数。中国要想成为“汽车强国”,提高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本土汽车企业强大的关键。

1 核心竞争力

1.1 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

企业的一般竞争力是通常意义所指的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力,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的优势都可以形成一般的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研究开发竞争力、理财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等。这些竞争力通常为企业活动的某一方面、某个领域的竞争力,是一种浅层次的竞争力,其波动性有时较大,比如一个产品寿命周期进入晚期,该产品的竞争力就削弱。

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中的所谓“核心”是指“中心”,引申指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因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影响企业全面的竞争力,其在较长时间内相对稳定,是一般竞争力的通领。

因为核心竞争力其“处于核心地位,影响企业全面竞争力”的功能和特性,使得它能经辐射作用而增强企业的一般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一般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过程就是以企业的一般竞争力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整合,使其升华为更高级的竞争力的过程。

1.2 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

1.2.1 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从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汽车企业或公司,福特、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1.2.2 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企业核心能力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

1.2.3 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目标、信息传递、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

1.2.4 市场应变能力

客观环境时时都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保持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把可能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2 中国汽车行业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

2.1 提高汽车自主品牌技术竞争能力

我国汽车市场正处于由市场导人期向市场成长期的过渡阶段,在短期内“人世”的冲击将大于机遇。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开放,都将会给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全球性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内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方面情况的不断变化,我国汽车行业将出现兼并和重组热潮,资源配置会不断向大企业集中;汽车产品需求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轿车、微型客车将成为市场增长亮点;汽车市场消费主体也将进一步向私人购车倾斜;为了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汽车行业应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来促进产业升级。因此企业目前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技术上的自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一个国外汽车企业的装配厂蜕化为真正的汽车生产企业。基于目前的汽车工业基础,加大研发的基础建设。学习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提升在汽车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的自行生产能力,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建立起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最终实现本土高性能汽车的自主设计和制造。

2.2 提高汽车自主品牌供应链竞争能力

提高本土汽车供应链才能降低汽车的制造成本,才能提高汽车自主品牌竞争能力。这里有两个途径,一是批量化生产,让零部件供应商降价;二是关键零部件采购的本土化。采购的本土化的目标是所有的供应商都能真正来自中国本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发达国家零部件产业成功的主要经验在于:一是标准件、通用件生产的规模化;二是系统总成类零部件生产的模块化;三是技术创新的持续化。电子、通信、新材料等共性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为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保障,也对零部件产业的同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四是供应链协作关系不断优化。水平分工、自主发展的欧美模式,双向垄断的日本模式是当今世界汽车产业链的主流协作模式,基于取长补短、持续发展的考虑,两种模式出现了立足本土市场、相互学习、彼此整合的趋势,传统的链式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被新网络发展模式所取代;五是产业发展的集群化。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是伴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已进入了产业竞争从产品竞争到以整车为中心的零部件配套体系竞争。我国零部件企业现阶段存在3个主要问题:一是核心技术对外依赖明显;二是产业链条块分割严重,立足本土文化特征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尚未形成;三是自主零部件的发展缺少自主品牌整车需求的拉动。我国自主零部件产业存在很强的丧失独立性的风险。全球化采购对我们的挑战更加严峻,只有通过全面提高和改进质量、强化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关键产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多种采购模式共同发展等措施才能应对这一挑战。

2.3 提高汽车自主品牌服务竞争能力

篇7

1990年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给一家公司带来特色的、成文或不成文的技巧、能力以及知识组合,它具有独特和不易模仿的特点,因而往往能为顾客创造巨大的价值,给公司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核心竞争力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外学者及企业界掀起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学者专家们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容、特点、评价及培育等多方面展开了研究。不可否认,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作为抽象的、一般化的理论对企业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而言,由于其企业特点与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所差异。本文在对房地产估价咨询行业做了SWOT分析的基础上,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提出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并分析了其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培育和提升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一、房地产估价咨询行业现状SWOT分析

1、优势(S)

(1)业务需求量旺盛。随着我国房地产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逐渐成熟,对估价咨询业务需求将不断增大。同时我国资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上市、公司重组等都将会增大对估价咨询业务的数量。

(2)社会对估价咨询越来越重视。我国估价咨询企业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估价咨询企业已经从认知度向美誉度的转变。在现阶段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决策不再是领导拍拍脑袋就能上马,而是必须进行详细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估价咨询则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整个社会对估价咨询行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估价咨询业务的需求。

2、劣势(W)

(1)综合性专业人才缺乏。要求估价结果科学客观合理,估价人员素质是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要求估价人员有着过硬的估价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要求估价人员能有着扎实的综合的估价知识,但是在现阶段来看,估价人员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综合性估价人才还较欠缺。

(2)信息化程度低。估价咨询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硬件设施,而不注重软件管理。目前一些估价咨询企业对信息系统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以带来高效率,而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在现阶段,企业虽然有了高配置的电脑、通畅的网络,但是往往只是将业务生搬硬套搬上计算机系统,这种“手工业务翻版”虽然能带来一定的效率,但也将原来的弱点和缺陷放大、暴露出来。二是信息资源利用不足,整合程度较低。在现阶段我国一些估价中介已经有意识的建立了历史资料的数据库,但是如何使数据更加完善,如何进一步挖掘数据,并将其共享和运用到实际估价咨询中去,这些方面在现阶段估价咨询企业却不够重视。

(3)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共享一方面要求有信息共享的各种平台,包括企业内部网络平台、企业员工之间交流的平台等;另一方面要保证信息共享持续下去,则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氛围,要求有各种合理的激励机制,让信息提供方能从信息共享中得到利益。以此标准来衡量,现阶段我国估价咨询企业在信息共享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

(4)存在恶性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和WTO逐渐深入,国内估价咨询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时国外优秀的估价咨询企业也大量进入,估价咨询企业之间竞争形势日趋白热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估价咨询企业为了包揽业务掀起打折风,打折甚至低至一折。在较低的价格下,为了降低成本,就不得不以降低质量为代价。估价咨询企业甚至实行所谓的粗糙型的“批量化”生产,在估价过程不去做过多的调查与分析,而是生搬硬套已有的估价报告,换换数据就向顾客交差的恶劣现象,最后导致估价报告整体质量下降。

(5)估价师职业道德缺乏。估价师职业道德是指在估价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总和。它要求估价师以良好的思想、态度、作风和行为去完成估价工作,即在估价活动中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而在现实的估价活动中,部分估价咨询企业或估价师为了短期利益或出于顾客压力,出现“专家不专”的现象,估价结果有失客观公正。

3、机会(O)

(1)政府的对中介服务行业的支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同时指出要加快形成我国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估价中介作为典型的现代服务企业,在为政府和企业项目可行性决策提供了科学客观的参考意见,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将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

(2)大量外资进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整体经济形势良好,大量外资希望进入我国市场,在面对新进入的、不太熟悉的市场,做出科学的决策必须要有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估价咨询企业若能凭着本土优势为外资投资中国市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房地产估价咨询业务数量也将大增。

4、威胁(T)

(1)竞争的日趋激烈。随着我国服务行业的不断解禁,港台地区和国外大量优秀估价咨询机构进驻我国,如新世界、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洋戴维斯等。相对于我国本土估价咨询企业而言,这些企业在管理水平、经营模式、服务意识、品牌知名度、资金实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

(2)行业的信任危机。在现阶段少数估价咨询企业在估价咨询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实行所谓的粗糙型的“批量化”生产,不去做过多的市场调查与分析,估价咨询结果往往有失客观公正,估价咨询报告质量整体下降。同时由于知名的估价咨询企业公司不重视企业产品质量、只注重数量的增长、收入的增长,没有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打好基础,甚至引致一些企业的倒闭,对整个中介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外部负效应,在顾客心目中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

二、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及构成要素

核心竞争力理论经历近20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也有不少争议,存在不同观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作了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资源观、知识观、创新观、融合观等观点。对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而言,根据行业的特点与发展阶段来看其核心竞争力应是指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估价中介基本活动中的各项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整合估价咨询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在所处经营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够给顾客带来最大价值和利益的而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的能力,是使估价咨询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利润的源泉。

从构成因素上来说,估价咨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主要包括:资源要素、能力要素、整合能力和顾客价值四个方面,其中资源要素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企业文化、品牌等;能力要素包括市场洞察力、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等;整合能力包括资源与能力融合,人才与物质的结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整合等;顾客价值则主要指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与能力,在降低企业内部成本的同时为顾客提供更多科学客观的估价报告。

从关系上来看,构成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关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资源要素构成了估价中介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和支撑;能力要素强调把资源集合组合起来,是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估价中介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构成了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整合则是将资源要素与能力要素价值的提升,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最后的目标是获取竞争优势,只有提供的咨询估价客观公正,满足顾客需求,其价值才能实现,因此顾客价值是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三、培育与提升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议

1、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合作

政府和企业由于其业务的大量性、重复性及价值量大等特点,对于估价咨询企业来说将是不可多得客户,与其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将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与政府或企业的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企业本身客户关系管理和公关能力将尤为重要,但是任何一家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都要意识到企业本身的良好服务,对于客户来说,只有估价咨询报告能给政府和企业决策带来价值或者降低成本时,这种合作关系才能长期和稳定。与政府企业合作,可以从前期工作研究着手,做政府和企业的前期决策的智囊团,在现阶段我国估价咨询中介成立企业内部的研发部对市场进行研究与为政府企业做出前期研究的较少,加强前期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特色服务与其它企业形成差异化将有利于培育估价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

2、提高估价咨询企业知识管理的能力

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能力培育和提升其核心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特性来看,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性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知识管理,提升其知识管理的能力将有利于估价咨询企业降低成本,在大量数据信息的支撑下得到客观科估价报告将更加科学客观,有利于其服务质量的提高。

3、深度发展咨询品种,向综合性咨询服务迈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房地产咨询估价机构对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的业务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综合化,以往单项的估价咨询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随着我国服务行业的解禁,国外大量企业进驻和资本投入我国,面对不熟悉的市场环境,将更多需要的是估价咨询企业的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在传统基础业务的基础上,深度发展咨询品种,向综合性咨询服务迈进。深度发展咨询品种,已是房地产估价企业发展的趋势。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就要求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有着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时刻关注顾客的需求,有着较强的策划能力,在保持原有基础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在满足顾客需求提供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4、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培育企业管理核心能力

估价咨询企业属于现代企业,在管理制度上也要求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产权的分配、组织结构的建立、服务流程的再造、规章制度的建立及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公关能力等多个方面。我国估价咨询企业在经历了近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我国估价咨询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组织结构、服务流程及等还不够健全,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等还不够健全。只有改革原有低效能的组织架构,创新制度和规章,让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化,让制度和规矩有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作为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一种途径才能凸现。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 迈克尔・波特、加里・哈莫尔:45位企业家谈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 徐戈:房地产中介企业信息化[DB/OL].中国期刊网,2005.

篇8

一、沈阳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义

1.沈阳市物流业总体概述

(1)沈阳整体上的的物流设施建设存在不足。当下沈阳大多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物资与传统商业的储运、政府部门下辖的储运基地还有转运点发展而来。他们都是旧式的、粗放经营,简单的产业分割的产物,那些设施与设备远不能达到我国发展物流运力与物流现代化的需要,所以运输设备与能力极差跟不上沈阳现代化的发展。

(2)沈阳大多数物流企业没有成型的信息与网络技术模块,殊不知只有领先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发展物流业。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与很多货运站与货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由必须要同时要处理来自多个公司的商品传递,如果没有较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与网络就不可能给予客户可靠高效的信息服务。

(3)由于物流管理系统,代码和技术标准的不同用不完善。目前,中国物流业的管理基本上是沿袭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而物流管理的部门也被分为交通,铁路,海关,工商等部门。而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的进行统筹管理和协调。

2.发展物流业对沈阳的意义

中国物流业一直是高成本。而沈阳则更高,中国的物流成本约为GDP的20%,而欧美等国家则为10%,提升物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物流成本就是对企业利润的最好途径。

沈阳市经济能力较强,物流基础厚重,作为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客观上要求沈阳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而且有利于推进沈阳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沈阳是老牌的重工业城市,这就导致了其现代化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发展现代物流业,则能够非常有力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优化和促进沈阳市产业升级发展现代物流业还有利于提高沈阳市整体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此同时,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协作,形成物流产业链条,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

现代物流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映射,现代物流业可以带动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它将有效地提高沈阳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并且有利于提升沈阳市中心城市功能,扩大沈阳市辐射面和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力及影响力。

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消费方式变革,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现代物流是社会消费生活高度化的支柱。发展现代物流有利于实现从商场购物到网上购物、从自行取货到送货上门的变革,在广大顾客收入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这种变革会大大提高顾客的消费需求,消除城乡之间由于服务设施档次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促进流通的高效化。与此同时,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物流及物流业的重要性和意义更多表现在物流的发展水平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主要作用有三个,即对外贸出口会产生积极影响,并且发展物流业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同时能够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环境,这将会将会吸引国际物流行业的大公司来沈阳投资,提高沈阳真个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

二、现代物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对沈阳经济区的影响

1.提升物流业核心竞争力对沈阳城市的正面影响

(1)物流业对于产品商品的流通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现代物流业和物流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与上游产业,发展下游渠道,必须发挥作用,信息传输,包括促销服务,仓储经销栈和代收货款,物流中心在流通行业中发挥桥梁作用,商品的消费流通是消费者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必须要素,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沈阳来说,现代物流业能够提升城市商品交易的效率,缩短资金回笼的周期,提升沈阳的经济能力。同时,对于沈阳的制造业工业来说,更现代更高效的物流业则能够给予沈阳相比于其他城市更强的竞争力,产品更快更稳定地到达客户手中并且及时得到反馈,这对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2)提升物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促使沈阳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产业结构

现代化物流企业的发展能够使沈阳的产业向集群化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本质实际上是第三产业,而提升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提升第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产业的强力发展则会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等沈阳发展的必须要素。同时也会附带地使沈阳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旅游业等等多种产业的快速发展。

(3)实现现代物流能够促进沈阳市场的发展

现代物流的辐射区域属于极化城市,即以城市为中心枢纽将其他地域也带动起来发展。提升沈阳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促进沈阳成为区域的极化城市,也就是促进东北地域以沈阳为中心的发展,巩固沈阳的地位,并且能够促进沈阳吸引外资。

(4)提升沈阳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积极促进环沈阳经济区的建立

根据新一轮的国家政策,沈阳将建成以沈阳为中心环沈阳6城市的新的经济格局,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高速的物流网络,建立一流的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可以推荐经济区的建设,减少资源分配运输时所花费的时间。(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篇9

引言

服务能够增加企业的收入并且使得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在建立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时,将重心放在服务以及质量上。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包括售后客户支持,产品广告,产品质量提升,及时产品交付,产品维修等。

由于制造商对产品的附加增值服务的提供会对产品市场需求造成影响,制造商以及零售商之间对于实体产品协商将会受到所提供的附加增值服务的影响。通过产品服务化的提供,在提升实体产品市场需求的同时,通过服务来获取利润。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以及向最终消费者提供竞争性的产品。产品服务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以客户为导向的市场发展战略逐渐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消费者服务满意度成为评估战略的重要指标,产品服务化也成为企业追求利润发展的新的源泉。

一、产品服务化概念

制造业的目标是降成本,保证量,稳生产;而服务业的目标是顾客问题和市场需求。在制造业里,将产品服务化的概念融入其中,是通过改变产品的生产方式,销售方式,以及售后服务方式,也就是说把整个供应链融入服务的标准,在供应链的每个流程里面,将服务划分为相应的模块,以一定的标准要求供应链的服务。同时把这种服务连同产品一起销售给顾客,把这些服务作为产品的一部分,使以前单纯地出售产品变得丰富起来,制造业获得利润的又一源泉。我们把产品服务化定义为制造商采取的任何能够“帮助消费者从他们的购买中获得最大价值”的行为。

二、产品服务化出现的原因

首先,是客户的需求,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人们的需求停留在温饱问题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同样的产品,顾客需要的是享受产品,在自己消费产品本身的同时,获得更多精神上得满足。特别是对于现阶段,制造业中那些处于成熟阶段的产品,不同产品的性能,质量,价格的差距都在不断缩小,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顾客,实现产品服务化是他们的必然道路。

其次,是从厂商的角度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的制造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处,可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一直作为中国制造业优势的劳务成本,原材料价格在不断地上涨,制造业的利润开始走下坡路。同时制造业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近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国外贸易壁垒日渐增多,很多制造型企业被迫从“技术+产品”开始走向“服务+产品+技术”之路,这也是一条必然的道路。制造业开始了“以产品为核心,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商业模式正在孕育、发展之中。

所以,从客户还有厂商两个方面来看,都需要在供应链的整个过程建立相应的服务标准,这就需要引进产品服务化的缘由。

三、产品服务化的意义

对于制造业来讲,产品服务化能过在同样产品生产情况下,为顾客带来更多的优质服务,不断提升产品本身的服务质量,优化产品;给企业带去的也是更多的利润,在顾客感受产品服务化带来的不断改进的卓越服务的同时,给企业带来的是消费忠诚——产生更多的市场份额,稳定的消费群体。这是双赢的一个局面。

制造业的产品服务化形式为两种,一些企业采用依靠自己进行转型,在自己的产品中融入服务的元素,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服务业的标准来促使整个产业走向服务化,得到产品进一步升级。另一部分企业则通过和其他企业“强强联盟”的方式,通过与服务业联盟,促使自己的产品服务化。

企业产品服务化的关键是合作对象以及人员和管理,在产品的供应链条中建立服务标准和流程,让企业不断地生产“服务+产品”的产品。产品服务化模糊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线,是以“产品服务化”来吸引顾客,最终目的在于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现阶段,企业为了获得核心竞争力,眼光逐渐转移到了提高服务的方向上,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不是单纯地产品需求,常常包括供应链条上每个细节,使用一整套的服务。

就价值的观点分析,服务所带去的价值使产品本身创造的价值翻倍。因此制造业走向“产品服务化”道路,为企业带去的是更多的利润。主要是提品的附加服务,是产品在顾客手中显得更加便利,不是使用产品,而是享受产品。现阶段制造业逐步发展成熟,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产品本身,而是处于供应链后端的服务环节,与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和品牌优势一起,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四、产品服务化的方式

制造业的产品生产流程中,随着市场的需求,服务的内容不断增加,各大企业都采用提升服务的手段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生产前,企业需要通过做更多的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需求,设计出符合消费者期望的产品,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对销售人员的培训,以及产品功能的宣传,提供多种渠道的订货方式,甚至采用外包业务,和服务业进行联盟,采用专业手段争取更多的顾客。在产品售出后,优质的客服服务人员,售后维修人员,尽可能地为顾客解决在产品使用、维护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制造业从单纯地产品生产转向产品服务化的道路,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现在,制造业需要以生产、产品、市场和顾客为中心。需要权衡的因素变多,一是需要强调企业本身的管理,提高生产力,在质量和成本之间找到权衡关系——最佳产品和最低成本之间寻求平衡点;同时,现在需要关注的是顾客和市场问题,确立顾客对产品的期望值,是否能够吸引顾客的目光,是以顾客为主要导向的服务业,找到顾客的满意度——在最佳服务和最低成本之间寻求平衡点。

产品服务化颠覆过去的产品生产模式,必须要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包括组织结构方面的调整,这需要不断地摸索、调整;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生产环节加入服务标准,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二是提升产品本身的服务能力,不论是质量还是功能都进一步提高,三是在流程上要学习服务业以及其他行业的经验,在各个生产节点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把过去产品生产过程中与服务过程中的共性和流程提取出来,做成可以重复性的模块,走上产品服务化的道路。

结论

“服务”充分体现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是一种产品,服务应该给企业带去利润。企业也正朝服务发展的新方向——向产品服务化方向迈进。

产品服务化,通过提升顾客的潜在需求,提升市场需求并且产生对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有利的利益。产品在不同市场的需求随着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程度,产生偏好而发生改变。服务需要与产品同步,即服务贯穿于产品从原材料到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从产品质量、功能提升,售前、售后服务等,都是产品服务化的组成部分。产品其实就是服务,它属于服务的一部分。和其它服务性产品相比,产品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带来效益。不仅使用户感到满意,还要为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让产品产生更多的价值,这才是产品服务化的最终目的。

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core competence;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C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82-01

0引言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其任务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政治、经济建设服务。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日新月异,成为大学生吸纳知识、完善学业的重要场所。本文以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探讨其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加里・哈默尔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并不是企业所有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时,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2.1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分析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图书馆能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并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趋势,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并不断发展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并能增强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业中竞争实力的关键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其它竞争对手难以超越和模仿的特殊能力。它通过图书馆的整体综合实力和信息服务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网络信息技术和体现这一技术的持续改进的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管理氛围和价值观念,迅速地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并不断强化、改善字化、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的能力。

2.2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系统性、客观性、发展性等原则,本文从资源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2.1 资源能力从资源的类型看,构成核心能力的资源具有稀缺性、独一无二性、持续性、专用性、不可模仿性、非交易性、无形性、非替代性等特征。资源能力包括:资源数量,即所拥有的图书、文献资料及电子数据库的数量;资源质量,即所拥有文献的经典性、覆盖性和前沿性;学科相关性,即资源与本校学科的关联程度。

2.2.2 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能否优化组合、高效运行,能否按照办馆目标将组织、资源等条件集中于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能力的提高。管理能力包括:信息管理能力,体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等环节;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管理过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一切管理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也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规划与管理才能实现;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从而形成不易为外界所模仿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整合能力,包括智力、技术、馆藏、产品、管理、文化等各方面资源的整合能力。

2.2.3 创新能力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成了知识的载体,其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效率和功能。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反映: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模式、目标、理念都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图书馆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才能以快捷、简便、有效的方式获取准确知识、信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由于具有某种强烈的变革现状的意愿,产生创新的要求,萌发创新的动机,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的一种心理潜能;科研创新,科研是高校图书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图书馆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科研能力是衡量图书馆教师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2.2.4 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和大量的准专业人员,他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更加专业化,希望图书馆能够快捷准确地提供教学科研所需要的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内在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通过其服务能力外显。服务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映:用户满意度。读者总是带着问题来访问网站、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的。因此,网站应具有帮助读者快速查找所需网站内信息的功能,对于他们不仅要有信息内容保障,而且要提供有效的检索工具和深人的、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易用性。表现在高校图书馆的网站结构应该清晰有序、线索较为明确,接近读者的使用习惯。页面的风格要统一;网络导航及相关链接应通畅、快速,无空链接、死链接;在首页应有导航系统,指导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网站所设的电话以及对电子邮件的反应是否有效和及时等;互动性。为了加强读者与图书馆的交流,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当在主页上提供最近更新日期、计数器、电子邮箱、读者帮助系统;应当开辟网上读者论坛,提供留言板供读者发表意见和要求;定期召开各类型读者座谈会或以网上问卷调查方式,获取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及服务工作的意见。

3结论

本文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从资源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实施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11

一直以来,做大做强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都是我们追求的梦想和目标。从做大角度看,刚刚的2012软件百强名单中第一次出现了过千亿元的软件企业,这是历史性突破。201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占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的18%,2012年达到22.7%;同时,涉及到国家安全、产业安全、国计民生等重要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已经得到显著提升。

CCW:我们评判“做强”的标准是什么?

陈伟:做大并不意味着做强,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仍然任重道远。首先,必须大幅提高软件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目前,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是50%~70%,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次,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仍然需要提高,我们还缺少国际一流企业;第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需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能够推出支撑起国家安全、产业安全、信息安全需求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第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要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扩大信息消费。我们既要为信息消费提供强大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自身就是信息消费的重要领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把基础设施以服务的形式呈现出来,提供给广大消费者,这就是信息消费的一种体现。

CCW: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数量众多,但多数规模都不大,如何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高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陈伟:核心技术的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是产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我们仍然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现状,与国际巨头相比,我们有较大差距。所以推动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在创新上持续发展,是政府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研发是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目前在我国软件企业的认证中,明确规定了研发投入占到企业总投入的比重、自主研发软件的收入占到企业总收入的比重。同时,我们也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和WTO的规范进行运作,对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其次,企业要有自己的品牌,名企(企业)、名品(产品)、名人(企业家)、名牌(品牌)都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CCW: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面对国际软件巨头的技术优势和积累,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篇12

1、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发展模式。在 2006 年商务部推出发展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之后, 服务外包已经逐渐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重视。2007 年我国第一部《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 明确提出中小企业要加强应用商务平台, 并提出电子商务服务业将成为新产业。《规划》将电子商务服务定义为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和信息技术系统外包服务。其中, 交易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的采购、销售及相关的认证、支付等服务;业务外包服务包括基于网络的产品设计、制造、物流和经营管理等外包服务; 信息技术系统外包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的设备租用、数据托管、信息处理和技术咨询等外包服务。在投融资与资金支持上,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积极进行协调,缓解这些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不足;对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中小企业,在税收优惠上给与支持。

2、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发展模式提供了机会。对大企业来说,全球竞争的压力迫使大企业不断迎合市场竞争更精细的市场细分要求,减少对公司利润贡献微不足道或不带来利润的经营环节,降低生产流程中的垂直联系大公司,通过服务外包可以加强垂直的非一体化,使企业的资源能集中于反映专业化分工的核心活动上,集中于实现关键的战略目标上,从而降低总成本。就中小企业而言,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启动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希望通过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中小企业普遍实力较弱,自己要投资建立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系统架构,并进行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显然困难重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通过服务外包模式以降低成本,获得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资源服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中小企业因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局限, 迫切需要社会提供低成本、高性能和平台化的电子商务普遍服务, 低成本和高质量的服务外包将成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主流。

3、集成化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为中小企业外包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企业应用与服务平台良性互动,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迅猛, 成为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主力。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集成化服务,信用、认证、支付和现代物流等服务可利用平台拥有的用户资源, 集成于平台之上, 既可促进这些服务的发展,又可进一步增强平台服务功能。中小企业基于服务外包通过互联网争取市场, 通过对跨区域和跨行业的各种高度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如网上支付、信用体系和第三方认证的应用, 使企业获得技术革新优势,缩短市场反应时间, 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己经成为必然趋势。

4、全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有助于中小企业实现服务外包领域的外向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不断深化,中国正在力推服务业的发展,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鼓励中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而中小企业在承接国际外包业务时,无论是信息技术外包(ITO)还是业务流程外包(BPO),电子商务还可为中小企业不出国门就走向世界提供了捷径。

二、基于服务外包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

1、竞争力不足。中小企业外包服务规模较小,盈利水平不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品牌知名度低,处于价值链低端。对此,中小企业应在详细分析自身具体情况、充分了解方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凭借及时有效的沟通和监控,稳步有序地扩大服务外包的范围和深度;同时积极创新经营模式,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先进的生产服务供应链体系;摆脱依靠同质化、低成本的制造环节获取利润的做法,积极学习著名跨国企业成功转型的经验,在技术积累、人才积累和管理积累的基础上,向生产服务商转型,立足于培养核心竞争力,积极打造服务外包优秀品牌,切实提高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能力。

篇13

一、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发展与特征

1、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孕育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企业越来越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对自己“不专业”或“不核心”的业务进行外包。企业通过业务外包,一方面能够精简结构并专注核心技能,由此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固定成本,保持企业机动性,或以此获得外部必要的刺激和动力等。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宏观上说,就是在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由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所催生的;微观上看,是企业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降低成本、扩大收益、提升竞争力的自然结果。

当前国内企业对物流管理的需求正在快速提升,尤其是制造业与供应链管理息息相关,一些国内大型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降低库存压力,减少成本,对供应链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逐步提高。同时,跨国公司开始把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它们为降低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也增加了对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的需求。企业寻求第三方物流,希望在供应链管理上挖掘更多的利润源泉,这为供应链管理企业创造了市场需求,特别是市场上能够满足企业特殊需要的一体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供应链集成服务行业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专业化、社会化趋势日趋明显。

2、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在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是三大基本的重要资源。一般地,拥有其中任何一类资源的核心企业就可能对供应链整合产生重要影响。金融公司从金融资金上实施控制,物流公司从货物运输服务的流通环节进行调整,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各行业供应链整合与集成的一个核心技术,而且由此诞生了大批电子商务公司,并直接领导和影响了全球性的供应链整合。以金融与物流服务核心企业为主导而形成的供应链,其集成管理服务主要属于推动式,物流服务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更注重链条的完整性与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信息化的现代物流发展迅速,日益成为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支撑主线,链接了各个产业自身的原料采购、产品设计、组织生产、销售渠道安排、前期融资与后期结算等全过程所有可能的环节,也是各个产业之间紧密结合融通发展的重要保障。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不仅要求物流产业的升级发展,即从货物运输、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同时还要求各产业包括从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产业到运输业根据不同特点进行供应链整合与集成。

在一个产业中,优秀企业靠的是别人拿不走、学不去、模仿不来的核心竞争力,最有可能因其掌握的核心竞争力而成长为这一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组织者。当然,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形成一个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供应链,关键看其是否能够出色地完成供应链集成服务的提供。一般地,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应具有以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或业务为基础,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网链结构的能力。如果核心企业不仅能够影响或控制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还能够集成众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企业的优势资源,即实现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那么我们就可以称其为供应链集成服务商。从这个意义上说,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其供应链管理与集成服务能力。

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又称为供应链管理公司,不是简单的运输企业和物流管理公司,而是以专业物流为平台,以信息技术相支撑,业务链条包括从运输、仓储延伸至采购、采购执行、分销执行、资金结算、资金服务等在内的一个完整供应链的服务公司。从贸易的角度看,企业在做贸易的同时再配上货贷业务并不能称为供应链管理公司。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综合管理能力要体现在能够实现各种物流资源的快速整合,具有高服务水平及应急处理能力,以满足高时效性的要求;同时,成本、物流服务质量、协调发展能力、绿色物流能力等都能够达标的,才可以算得上真正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就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考察指标而言,还应该包括服务需求相应速度、平均物流服务市场占有率、存货准确率、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信息传输失真率等。

二、上海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现状考察与建设意义

1、上海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现状考察

目前,上海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处于雏形和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许多供应链管理企业的业务只集中于仓储、物流等流通环节,对供应链集成服务业范围的理解与实践领域相对狭窄,一体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能力较弱。第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模式有待创新与转型。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进程中,供应链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供应链集成服务商亟待实现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向高效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转变,为用户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与整合能力。第三,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在资金管理与融资能力方面仍然受到制约,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集成服务商是典型的轻资产企业,加上其资产基本由流动资金构成,且与流动负债规模相当,同时公司代收和代付款项数额较大,一旦某客户发生风险,公司将可能面临坏账风险。第四,对供应链服务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监管。发包企业与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常常就相关产品的技术与环境标准的执行产生意见分歧。虽然发包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它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且无法实现发包企业节能环保的目标。

2、发展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义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上真正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各自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由此也催生了专业化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及相应的市场。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高级形态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与高端贸易。而供应链管理与集成服务不仅是高端服务贸易的应有内涵,更是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能力的行业载体。供应链集成服务的竞争将是国际贸易中心未来竞争与发展的重要阵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实现功能上向全球性一体化综合资源配置的高端贸易的转型,必然要在供应链管理与集成服务方面率先迈出一步。培育、发展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应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把握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重要方向。

推进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企业从“大而全”的以自我服务为主的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向高效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创新发展与实力壮大,从而根本上带动上海市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升级与发展,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在全球的地位。

三、上海发展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对策

在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政府层面的政策措施有:第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即积极推进企业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同时,尽快把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类别界定清楚,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制度。第二,完善供应链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管理差异性。第三,实施切合实际的系列配套扶植政策,包括对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要给予一定的认可和支持。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有:第一,加强对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改造,实现供应链服务的思维与管理创新,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第二,企业建立供应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可以使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企业流程再造,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关键取决于市场主体即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培育。跨国公司可以说是集人才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四大资源于一身,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综合资源配置与高端服务贸易功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全球供应链整合与集成的中坚力量和专业化大集团的代表。一个跨国公司总部就是一条以其为核心的供应链,或者一个多条供应链的融合与集成,甚至一个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一个城市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性或全球性总部汇聚,就可以认为这个城市具有较强的全球性供应链整合能力。这样的城市面对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当地市场,而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市场网络,强烈的市场需求带动供应链集成服务的发展,也诱发社会化的供应链中小企业集聚服务于专业化大集团,促使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因此,上海推进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聚焦于:第一,继续积极吸引全球的跨国公司来沪独资兼并或合资经营,如三井物产模式等。第二,大力激励国内专业化大集团总部落户上海,如中粮集团等。第三,大胆创新大型商贸公司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同时引导大型制造业向专业化管理大集团转型,逐步实现在长三角、全国直至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整合与集成,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注:本文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度重点课题“供应链整合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1-ZK-02)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Dewitt Tom,Larry C.Giunipero,Horace L.Melton.Cluster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Amish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2006,36(4).

[2] 丝奇雅・沙森著,周振华等译:全球城市[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 赵玉芬等:发达国家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及对上海的启示[J].经济论坛,200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