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康复护理

中医康复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1 10:00: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康复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康复护理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给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伴随这一现象的还有脑血管疾患者群数量的急速增长。脑梗死是局部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软化坏死,因其发病突然,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当高 [1]。而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等,本文对中医康复护理和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进行实践探究,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脑梗死患者共计4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为(54.1±7.1)岁。两组患者按照相关脑梗死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详细头颅CT或MRI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均小于48h;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上出现语言不清、偏瘫、口歪眼斜等,排除其他器官组织的病变、精神病或其他疾病可能。两组患者无论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内科护理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帮助患者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给予患者一个舒适、卫生的就医和康复环境;帮助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给予患者清淡、低脂、易消化的餐食,帮助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保证日常的营养供给;定时帮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清理,做好口腔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程度进行适当的护理调整等等。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用药、针灸等中医康复疗法护理干预。

根据患者的情况对其进行穴位按摩和相关肢体功能的锻炼。选取患者瘫痪侧上肢少海、内关、合谷、曲池等穴位,护理人员用食指按压内关穴、拇指按压合谷穴,另一手拇指对患者曲池穴、食指少海穴,同时对患者进行轻压按摩;与此同时,对患者的肩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进行适当的伸展、内收、内外旋动作,对腿部进行适当的屈伸锻炼,每项动作做50次左右[2];可根据患者的程度进行锻炼的强度,切忌急功近利,避免因过度运动导致患者肌肉拉伤等发生。

1.3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评分情况进行比较。

1.4评价标准 根据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进行评分。评分在91%~100%为基本痊愈;评分在46%~90%为效果显著;评分在18%~45%为进步;评分在18%以下为无效[3],计算总有效率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P

1.5统计学意义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4%),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注:P

注:P

3 讨论

脑梗死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然而对着医学的发展和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只增不减[4]。在中医范畴内,脑梗死归属于中风病,多事由于精血亏耗、忧思恼怒等原因而导致患者阳亢于上、气血紊乱造成患者瘫痪或半身不遂等临床表现[5]。在中医康复护理学中认为,患者如意识较为清醒,同时保证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即可开始进行相关康复护理训练。康复护理训练主要包括:采用适当的姿势摆位对患者进行按摩,对其相关关节进行辅助锻炼,增加患者神经功能的感知能力,减少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的风险,预防其他治疗后期并发症出现或其他器官功能的衰竭。本文简单谈久了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神经功能恢复护理,为患者按中医疗法进行按摩,可以减缓患者肌肉萎缩,重新建立患者的神经功能系统正常运作。

本文中所提到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状况和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90.4%,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分别为(7.7±2.3)、(5.9±1.6)明显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帮助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神经功能康复时,在采用常规内科护理的方法上加入中医康复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系统能共的恢复,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聂绍平,马长生.心血管介入医师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处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6):88-91.

[2]甘素琴.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2(02):145-156.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01-02

脑中风具有高达86.5%的致残率,严重影响着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同时也对病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危害[1]。中风恢复期主要是指患者发病两周后或者是一个月到半年以内的时间,其是向后遗症期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该时期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治疗和护理对整个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院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2例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了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0年10月-2011年10之间本院共收治到中风恢复期患者32例,将其全部作为本组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58.3±7.8岁;病程1个月以内的患者为18例,1-3个月的患者为9例,3-6个月的患者为5例;本组所有病例均排除血管性痴呆、乙醇中毒史、药物依赖症等;住院时间为30.3±10.7d。

1.2 护理方法:对本组32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均采用情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语言恢复护理等中医康复护理方法,具体见下面。

1.3 结果:经过精心的中医康复护理,在病程一个月以内的18患者中,痊愈的为12例,显效的为3例,有效的为2例,无效的为1例;病程1-3个月的9例患者中,痊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病程3-6个月的患者中,有效为3例,无效为2例。本组患者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7.5%。

2 中医康复护理

2.1 情志护理:脑中风的发生、治疗、护理和康复与患者的情志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中风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首先要以调解患者的情志变化为主要点。一般患者中风后会落下肝肾虚的病根,如果此时患者的心理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那么势必更加影响患者的病情,甚至造成病情的恶化,因此心理辅导对脑中风患者显得十分的重要,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友善的护患关系,并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病人同情和理解。并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制宜的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对患者讲解必要的生理知识,增强患者对病情康复的信心。

2.2 生活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的生活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病房环境的护理,应该尽量保持病房的安静与清洁,同时保证空气的流通,保证室内适宜的湿度,避免噪音或者其他不良的因素影响患者的住院生活。其次,应该注意保持病房内温度的适宜,注意给患者进行保暖,并根据天气变化的不同情况随时给患者添减衣被,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定时的更换被单,并定时的对其进行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保持患者皮肤的干净与整洁,有效的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另外,对于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应该用氯化钠溶液浸渍的纱布对其眼睛进行覆盖,并进行定时更换,以防止患者角膜的干燥。定时的为患者进行擦浴和更衣,并及时的清洗患者的粪便,保证患者的清洁。

2.3 饮食护理: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应该让其主要进食新鲜、卫生的蔬菜,尽量避免大量脂肪的摄入,严禁具有一定刺激性的浓茶、咖啡等;对患者进行喂食时,应该让其处于半坐的姿势,然后将食物送入患者的口中,使得食物容易下咽。

2.4 功能训练与康复护理:对患者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能够有效的降低半身不遂患者的致残率,从而保证患者的基本正常生活。活动瘫痪肢的主要训练体方法是由患者的健侧转变到患侧,从而防止有效的肌肉关节挛缩,不能使肢体关节发生扭转和弯曲,功能恢复的运动幅度应该由小慢慢加大,并使患者的瘫肢进行一定的肌肉收缩,从而以促进患者瘫肢神经功能的恢复。并鼓励患者想象自己的瘫肢能够活动,从而要求患者先练习起坐以及翻身等简单的动作,然后慢慢过渡到站立、行走等复杂的动作和活动;要求患者慢慢的学会刷牙、洗脸、进食、穿衣、如厕等常规的生活活动,从而让患者恢复对其瘫肢的认知和感觉;要求患者尽量使用患肢,指导患者健全的肢体进行活动;鼓励患者定时的练习翻身和移动身体,训练时以健侧手抓住床边、床栏或家人协助练习起坐;练习腰背肌和腹肌,要求患者下肢自由伸屈,立膝移动骨盆,下肢抬起离开床面,逐渐延长时间;作好坐起训练、站立训练、徒手训练。患者训练或与之交谈时,应站在患者的患侧,这样不但可有效地帮助患者,还可以增加对患肢的感觉,有助于刺激患者使用患肢的作用[2]。

2.5 语言康复护理:失语是脑中风患者常见的症状,失语的中风患者往往因为缺乏和家人、朋友的沟通而产生抑郁、孤独的情怀,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语言功能的有效恢复。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积极的对其进行语言功能的恢复训练,并且将其作为正常人一样看待。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缓慢的语速和清晰的口齿,从而教会患者通过声音以及口型的支配,控制其舌唇的运动,不断的练习发音,并且由简到繁,逐渐加强患者的大脑皮层,建立新型的兴奋灶。在进行语言功能的恢复时,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口型,当患者能够发出一定的语言时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从而激发其恢复语言功能的积极性。

3 讨论与体会

对脑中风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护理对其病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脑中风患者进行中药康复锻炼和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和减轻患者的关节挛缩,从而改善其肌肉张力,减少中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患者经过护理后其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有效的减少了中风致残率,进而减轻患者因中风导致的身心创伤,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篇3

    脑卒中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且86.5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们对1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药熨配合中医推拿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收集的140例于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0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49~67岁,平均年龄57岁。对照组70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9岁。

    1.2  康复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配合药熨及中医推拿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连续施护8周。具体护理如下:

    1.2.1  药熨治疗的护理  将吴茱萸、白芥子、菟丝子、苏子各50 g干燥成熟种子加热到70~80℃后,充分混合后放入小布袋。将药袋在患肢上力量均匀的来回推熨。每次进行15~30 min,药熨1~2次/d,2周1个疗程。

    1.2.2  中医推拿康复训练  由针灸推拿专业医生对瘫痪侧肢体进行操作。上肢穴位及手法:患者仰卧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瘫痪侧,取指压肢的曲池、合谷、内关穴,在肱骨外旋的情况下,依次使肩关节外展、内收、内旋、外旋、上举;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腕屈、内旋、外旋;指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拔伸等活动。每个动作各做50~100次,充分活动瘫痪侧肢体。

    下肢穴位及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在患者瘫痪侧,一手拇、食指分别捏压患者瘫侧双膝眼穴,另一手食或中指按压照海穴,拇指按压昆仑穴,双手用力抬起瘫痪下肢,在术者双手的牵引下使髋关节做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的动作各50~100次。然后,一只手指压握住瘫痪侧小腿,食、中指捏压承山穴,而另一手按压或捏压涌泉穴。在术者双手的牵引下,使瘫痪下肢屈膝、屈髋,接着活动踝关节各50~100次。

    2  结  果

    接受8周观察后,实验组步行能力均在1~4级,且例数多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步行能力多为1~6级,实验组康复效果好于对照组。

    3讨  论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康复护理要做好:①非活动时瘫痪肢体需功能位摆放;②预防和治疗瘫痪肢体痉挛;③掌握患者残存机能的范围和程度,以便指导和训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④药熨时掌握药袋的适宜温度,不可在皮肤病变及破损处行药熨。

    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其病理性质是由于淤血所致,因此,治疗原则都应活血化淤、通经活络。药熨是借热力将药经皮肤渗入体内,疏通经络。使药力直达病所,以奏舒通活络、通痹止痛之功[2]。中医推拿具有活血化淤,舒筋活络的作用。药熨配合中医推拿康复治疗及护理可使脑卒中患者的肌力和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较快恢复,且操作简便易学,不受场所限制,无不良作用及痛苦,无需器械。具有安全、节时、低耗、操作简便等优点,便于推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整理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64岁-79岁,平均年龄(71.45±0.37)岁。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患者,对照组20例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1)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2)年龄大于80岁者;(3)不同意、不配合实验者。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发生脑卒中并留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常存在消极、恐惧以及焦虑心理,使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影响预后。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并教会患者以及家属训练方法,使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接受良好的吞咽功能训练。并对患者饮食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减少不利于患者吞咽食物的摄入。除此之外,还应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口腔护理与安全设置。防止患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恶性结果的发生。

1.3.2观察组护理方法:本组患者除接受上述常规临床护理外,还接受中医中药的护理治疗。每日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每日一次,每次半小时。针灸部位为翳风穴、凤池穴以及廉泉穴。除此之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予以相应的中药治疗。如: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予以镇肝熄风汤治疗。对于肝肾阴亏型患者,予以地黄饮子治疗。对于气虚血瘀型患者,予以补阳还五汤治疗。对于痰瘀阻络型患者,予以涤痰汤治疗。

1.4吞咽困难等级

Ⅰ级:患者喝下30ml的水而无呛咳。

Ⅱ级:患者喝下30ml的水而无呛咳,但分两次喝。

Ⅲ级:患者在喝水后出现呛咳。

Ⅳ级:患者喝水出现呛咳,且分两次喝。

Ⅴ级:患者无法将水喝完。

1.5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饮食情况大大好转,能满足对食物的需求。

有效:患者饮食情况大大好转,但仍无法满足对食物的需求。

无效:患者饮食情况无好转。

有效率=(显效患者数+有效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1.6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吞咽困难等级以及护理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

1.7统计学检验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吞咽困难等级情况

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等级为(1.61±0.23)级,对照组患者吞咽困难等级为(2.53±0.38)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9.26,P

2.2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24.00,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越来越多。且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以及血粘度

增高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些均易导致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将会导致患者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以及缺氧。导致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从而导致患者某些功能的缺失,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其常见的后遗症为吞咽功能障碍、肢体运动或感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饮水呛咳,若不慎吸入呼吸道,还将导致吸入性肺炎。若长时间得不到营养支持,极易造成患者营养不良,最后将导致患者死亡。

篇5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及家族史,缘患者2018年4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无头晕头痛,行走稳定性欠佳,后至当地医院住院,查颈椎MR,提示:颈椎退行性变:C4-5、C5-6及C6-7椎间盘突出;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经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稍缓解予出院。出院后反复出现颈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有站立不稳感,可行走但稳定性欠佳,休息后无明显改善,予当地门诊行理疗等治疗(具体资料未提供)症状仍反复。一周前患者自觉颈部疼痛伴上肢麻木较前加重,伴站立不稳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门诊就诊,拟“脊髓型颈椎病”于2018年07月24日收入针灸科。入科查体:体温36.4℃,脉搏7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6/85mmHg。中医望闻问切:神清,精神一般,情绪焦虑,表情自如,面色正常,形体适中;言语清晰,语声正常,气息平顺,未闻及异常气味;毛发浓密,有光泽,皮肤润泽,肤色无异常,无斑疹白苔;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小便调、三天未解大便。专科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双侧颈肌稍紧张,C6/7颈椎横突压痛(+),活动度正常。扣顶试验(-),转移试验(-)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肢体感觉对称、正常。四肢肌力、反射对称正常,余病理征未引出。入院中医诊断:项痹病(痰瘀阻络型);西医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自理能力评估100分,无需依赖,生活完全能自理,营养风险最终筛查0分。疼痛评分(NRS)评分5分,轻度影响睡眠。焦虑评分(SAS)61.5分,属中度焦虑。通过干预,患者疼痛较轻缓解,疼痛评分1分,头晕、双上肢麻木有所改善,焦虑评分(SAS)降至42分无焦虑。。

2护理问题及干预措施

患者护理重点是缓解颈部疼痛、双上肢麻木等症状,提高活动耐力,加强颈部功能锻练,防跌倒,指导患者掌握2个颈部保健运动操,为后期预防提高健康指导。通过中医辨证患者属“气虚痰瘀”证型,中医护理上以“虚则补之,缓则治其本”为原则,以“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为法。

2.1中医护理技术配合子午流注

2.1.1疼痛与脾失健运、气血运行不畅,痰瘀阻络有关。患者疼痛是目前主要的护理问题。西药予以甲可弥保以营养支持,塞来昔布胶囊止痛,中药以半夏天麻白术和桃红健脾、祛湿、化痰。中医技术可给予针灸、按摩、艾灸、刮痧等技术进行干预。五子散热奄包热熨法治疗以温经通络、输筋活血止痛。五子散热熨:晨起半小时后活动肩部颈部关节,于肩颈部来回热蕴,温度以患者感觉适度为宜。药熨法作为中医学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内证外治,由内透表,继而实现舒筋通络的治疗手段[2]。加之中药成分中含有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菟丝子、补骨脂,具有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炎性物质代谢吸收[3]的作用,选择在晨起半小时活动颈部关节后执行,是因几小时睡眠中,颈部血流相对缓慢,颈部关节于晨起后处于一个僵硬状态,活动开后给与一个局部热熨,可缓解上诉症状促进局部血液循坏,改善疼痛。穴位按摩:药物热熨后给予患者者局部穴位按摩,穴位主要选择肩井、风池、大椎、天宗、合谷、曲池外关等,采用推拿、提、搓、揉等按摩手法,20min/次,1次/天,一周为一个疗程。刮痧治疗:予巳时给予颈部大椎至肩颈局部刮痧治疗,隔一天一次,用中药制剂痹痛液为刮痧剂,手法选择补法,以局部刮至微微泛红即止,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目的。艾灸疗法:予酉时对痛点或取穴大椎、曲池,肩井穴施以温灸,20min/次,1次/天,1周为一个疗程。两周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NRS)为0分,经过以上中医治疗手段,患者疼痛得到明显改善。

2.1.2感觉活动障碍与脾失健运、气血运行阻滞、筋脉失养有关。针对患者双上肢麻木的护理措施,可选择拍打双上肢及局部双手关节牵拉活动配合冷热水交替浸泡的方法。督促患者于晨起及午休后自上而下由外及内拍打双上肢,持续时间为5min,达到促进局部血液循坏、刺激局部穴位及神经肌肉的目的。冷热水交替浸泡双手改善局部感觉障碍[5],热水温度为(40℃~50℃),冷水温度为(5℃~10℃),先冷水浸泡10min,继而热水浸泡10min,再冷水浸泡10min,总共刺激30min。建议可配合中药舒筋活络洗剂进行冷热疗法。浸泡后配合局部手指关节牵拉活动及按摩双手合谷穴及颈椎区,持续5min。患者自述此法明显缓解其双上肢及双手麻木的症状且方便易行。一周后评价患者双上肢麻木已消失,且双手麻木明显减轻。

2.1.3子午流注配合五行音乐疗法缓解失眠、焦虑、便秘、脾胃亏虚、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患者可出现便秘、失眠、焦虑等症状。中医干预措施以耳穴压豆缓解失眠、腹部按摩改善便秘为主。耳穴压豆选穴神门、交感、心、脾、胃等,选择辰时巳时刺激脾、胃两穴,改善脾胃功能,子时午时刺激神门、交感、心三穴,睡前1小时避免刺激。腹部按摩选穴中脘、天枢、气海等进行顺时针按摩20~30次,配合手法点按,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肠胃、补中益气、促进肠蠕动从而缓解便秘,宜在饭后1小时或1个半小时后进行。子午流注配合五行音乐疗法,在辰时(胃经当令)、巳时(脾经当令)或进餐时播放陶笛、埙演奏的宫调式音乐,即土乐,推荐曲目《十面埋伏》,通过刺激脾胃促进消化功能改善便秘。午时(心经当令11:00~13:00)、亥时(三焦经当令21:00~23:00)播放属火的徵音即属水的羽音,可补益阳气、调养心经,缓解疲劳促进睡眠等,推荐曲目《紫竹调》、《催眠曲》、《梦幻曲》等。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选择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时播放《广凌散》、《平湖秋月》、《胡笳十八拍》等音乐,达到健脾养血、益气宁心安神、梳顺肝气等作用。经过以上治疗措施患者失眠、焦虑、便秘等症状均有改善。

2.2知识缺乏:与未接受过相关健康教育有关

2.2.1颈部功能训练①米子功:指导患者“米”字颈椎操训练,即转动脖子,用下巴写“米”字,具体方法:使头尽量向左上方拉伸成45°,而后斜行划线拉伸至右下45°,头回正;然后将头尽量向右上方拉伸成45°,而后斜行划线拉伸至右下45°,头回正;接下来,使头尽量向左边转,回正后再向右边转,回正;最后让头尽量向上拉伸,回正后再向下低,回正,整个过程需要缓慢进行,且保持颈部肌肉绷紧,幅度尽量大,每天两次,每次5min。②抗衡米子功:本功法是米子功的延续,它在米子功的每个动作上都加以对抗的力,指导患者向前低头时,用一手掌抵住下颌,用一定的力量向头后用力推,即与低头方向相反对抗用力。向后仰头时,双手抱头枕部,向头前方用力,与仰头相对抗。以此类推。③颈椎生理曲度训练:睡竹筒法:指导患者每天中午和晚上睡觉前仰卧床上,去枕,颈椎后面放一个用毛巾包裹的竹筒(高度与拳头等高)或可乐瓶练习30~60min;颈部拉筋法,即仰卧床上,把肩胛骨的一半伸到床沿,双手尽量向后伸展,头部自然下垂坚持5~8min。在中医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配合颈椎操联合疗法应用于颈椎病治疗中效果显著,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重要意义[6]。

2.2.2饮食调护患者因久病,脾胃亏虚,脾失健运,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患者疾病属痰瘀阻络证型,应多食化痰祛湿通络之品。告知患者需要补充多样化饮食营养,将脂肪、维生素、有机绿色食品以及膳食纤维等物质,按照合理比例,均衡摄入。患者要保证每天摄入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粗粮等,防止出现暴饮暴食现象。补充蛋白通常应选择豆制品、牛奶、蛋类、鱼肉等若有患者出现便秘症状,需要摄入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也可选用蜂蜜水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新陈代谢。可选择食疗药膳等治疗方式,将大枣、枸杞子、黑芝麻、黑木耳等药材放入食物中,使患者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7]。

2.2.3延续性健康教育同患者一起制定出院后颈椎操执行小册子,根据其工作生活习惯制定相应条目,与其家人一起建立交流群,让家属督促患者执行。制定复诊计划,在群内定时发送颈椎并预防及颈椎保健的相关知识,电话随访其掌握程度。在生活中告知患者一下几点注意事项:①枕头与睡眠姿势:睡眠时保持颈、胸、腰椎自然曲度,髋膝部略屈为好。枕头软硬适中,高低适宜。侧卧时枕头的高度相当于一边肩宽,仰卧位时枕头高度一般为12~15cm,应置于颈后,保持头部轻度后仰的姿势,使其复合颈椎的生理曲度。②姿势与时间: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伏案工作,长期伏案最好使用与桌面呈10~30°斜面的工作板,一般工作1小时,做1~2min钟颈部活动或改变姿势。③保暖与加强颈椎保健锻炼:平时注意活动颈椎关节和颈部保暖,冬天最好床高领毛衣或系围巾,夏天不要对颈部吹空调或电风扇。适当地进行颈部按摩,方法有捏颈法、摩颈法、摇颈法等。通过低头仰头、回头望月、颈臂抗力、仰卧垂头法、游泳等,长期坚持可预防颈椎病复发[8]。

3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