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康复护理

中医康复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1 10:00: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医康复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康复护理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给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伴随这一现象的还有脑血管疾患者群数量的急速增长。脑梗死是局部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软化坏死,因其发病突然,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当高 [1]。而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等,本文对中医康复护理和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进行实践探究,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脑梗死患者共计4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为(54.1±7.1)岁。两组患者按照相关脑梗死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详细头颅CT或MRI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均小于48h;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上出现语言不清、偏瘫、口歪眼斜等,排除其他器官组织的病变、精神病或其他疾病可能。两组患者无论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内科护理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帮助患者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给予患者一个舒适、卫生的就医和康复环境;帮助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给予患者清淡、低脂、易消化的餐食,帮助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保证日常的营养供给;定时帮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清理,做好口腔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程度进行适当的护理调整等等。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用药、针灸等中医康复疗法护理干预。

根据患者的情况对其进行穴位按摩和相关肢体功能的锻炼。选取患者瘫痪侧上肢少海、内关、合谷、曲池等穴位,护理人员用食指按压内关穴、拇指按压合谷穴,另一手拇指对患者曲池穴、食指少海穴,同时对患者进行轻压按摩;与此同时,对患者的肩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进行适当的伸展、内收、内外旋动作,对腿部进行适当的屈伸锻炼,每项动作做50次左右[2];可根据患者的程度进行锻炼的强度,切忌急功近利,避免因过度运动导致患者肌肉拉伤等发生。

1.3观察指标 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评分情况进行比较。

1.4评价标准 根据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进行评分。评分在91%~100%为基本痊愈;评分在46%~90%为效果显著;评分在18%~45%为进步;评分在18%以下为无效[3],计算总有效率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P

1.5统计学意义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4%),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注:P

注:P

3 讨论

脑梗死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然而对着医学的发展和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只增不减[4]。在中医范畴内,脑梗死归属于中风病,多事由于精血亏耗、忧思恼怒等原因而导致患者阳亢于上、气血紊乱造成患者瘫痪或半身不遂等临床表现[5]。在中医康复护理学中认为,患者如意识较为清醒,同时保证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即可开始进行相关康复护理训练。康复护理训练主要包括:采用适当的姿势摆位对患者进行按摩,对其相关关节进行辅助锻炼,增加患者神经功能的感知能力,减少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的风险,预防其他治疗后期并发症出现或其他器官功能的衰竭。本文简单谈久了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神经功能恢复护理,为患者按中医疗法进行按摩,可以减缓患者肌肉萎缩,重新建立患者的神经功能系统正常运作。

本文中所提到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状况和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90.4%,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分别为(7.7±2.3)、(5.9±1.6)明显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帮助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神经功能康复时,在采用常规内科护理的方法上加入中医康复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系统能共的恢复,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聂绍平,马长生.心血管介入医师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处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6):88-91.

[2]甘素琴.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2(02):145-156.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01-02

脑中风具有高达86.5%的致残率,严重影响着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同时也对病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危害[1]。中风恢复期主要是指患者发病两周后或者是一个月到半年以内的时间,其是向后遗症期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该时期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治疗和护理对整个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院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2例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了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0年10月-2011年10之间本院共收治到中风恢复期患者32例,将其全部作为本组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58.3±7.8岁;病程1个月以内的患者为18例,1-3个月的患者为9例,3-6个月的患者为5例;本组所有病例均排除血管性痴呆、乙醇中毒史、药物依赖症等;住院时间为30.3±10.7d。

1.2 护理方法:对本组32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均采用情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语言恢复护理等中医康复护理方法,具体见下面。

1.3 结果:经过精心的中医康复护理,在病程一个月以内的18患者中,痊愈的为12例,显效的为3例,有效的为2例,无效的为1例;病程1-3个月的9例患者中,痊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病程3-6个月的患者中,有效为3例,无效为2例。本组患者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7.5%。

2 中医康复护理

2.1 情志护理:脑中风的发生、治疗、护理和康复与患者的情志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中风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首先要以调解患者的情志变化为主要点。一般患者中风后会落下肝肾虚的病根,如果此时患者的心理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那么势必更加影响患者的病情,甚至造成病情的恶化,因此心理辅导对脑中风患者显得十分的重要,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友善的护患关系,并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病人同情和理解。并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制宜的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对患者讲解必要的生理知识,增强患者对病情康复的信心。

2.2 生活护理:对脑中风患者的生活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病房环境的护理,应该尽量保持病房的安静与清洁,同时保证空气的流通,保证室内适宜的湿度,避免噪音或者其他不良的因素影响患者的住院生活。其次,应该注意保持病房内温度的适宜,注意给患者进行保暖,并根据天气变化的不同情况随时给患者添减衣被,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定时的更换被单,并定时的对其进行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保持患者皮肤的干净与整洁,有效的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另外,对于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应该用氯化钠溶液浸渍的纱布对其眼睛进行覆盖,并进行定时更换,以防止患者角膜的干燥。定时的为患者进行擦浴和更衣,并及时的清洗患者的粪便,保证患者的清洁。

2.3 饮食护理: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应该让其主要进食新鲜、卫生的蔬菜,尽量避免大量脂肪的摄入,严禁具有一定刺激性的浓茶、咖啡等;对患者进行喂食时,应该让其处于半坐的姿势,然后将食物送入患者的口中,使得食物容易下咽。

2.4 功能训练与康复护理:对患者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能够有效的降低半身不遂患者的致残率,从而保证患者的基本正常生活。活动瘫痪肢的主要训练体方法是由患者的健侧转变到患侧,从而防止有效的肌肉关节挛缩,不能使肢体关节发生扭转和弯曲,功能恢复的运动幅度应该由小慢慢加大,并使患者的瘫肢进行一定的肌肉收缩,从而以促进患者瘫肢神经功能的恢复。并鼓励患者想象自己的瘫肢能够活动,从而要求患者先练习起坐以及翻身等简单的动作,然后慢慢过渡到站立、行走等复杂的动作和活动;要求患者慢慢的学会刷牙、洗脸、进食、穿衣、如厕等常规的生活活动,从而让患者恢复对其瘫肢的认知和感觉;要求患者尽量使用患肢,指导患者健全的肢体进行活动;鼓励患者定时的练习翻身和移动身体,训练时以健侧手抓住床边、床栏或家人协助练习起坐;练习腰背肌和腹肌,要求患者下肢自由伸屈,立膝移动骨盆,下肢抬起离开床面,逐渐延长时间;作好坐起训练、站立训练、徒手训练。患者训练或与之交谈时,应站在患者的患侧,这样不但可有效地帮助患者,还可以增加对患肢的感觉,有助于刺激患者使用患肢的作用[2]。

2.5 语言康复护理:失语是脑中风患者常见的症状,失语的中风患者往往因为缺乏和家人、朋友的沟通而产生抑郁、孤独的情怀,从而进一步影响其语言功能的有效恢复。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积极的对其进行语言功能的恢复训练,并且将其作为正常人一样看待。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缓慢的语速和清晰的口齿,从而教会患者通过声音以及口型的支配,控制其舌唇的运动,不断的练习发音,并且由简到繁,逐渐加强患者的大脑皮层,建立新型的兴奋灶。在进行语言功能的恢复时,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口型,当患者能够发出一定的语言时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从而激发其恢复语言功能的积极性。

3 讨论与体会

对脑中风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护理对其病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脑中风患者进行中药康复锻炼和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和减轻患者的关节挛缩,从而改善其肌肉张力,减少中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患者经过护理后其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有效的减少了中风致残率,进而减轻患者因中风导致的身心创伤,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篇3

    脑卒中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且86.5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们对1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药熨配合中医推拿进行康复治疗及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收集的140例于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0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49~67岁,平均年龄57岁。对照组70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9岁。

    1.2  康复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脑卒中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配合药熨及中医推拿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连续施护8周。具体护理如下:

    1.2.1  药熨治疗的护理  将吴茱萸、白芥子、菟丝子、苏子各50 g干燥成熟种子加热到70~80℃后,充分混合后放入小布袋。将药袋在患肢上力量均匀的来回推熨。每次进行15~30 min,药熨1~2次/d,2周1个疗程。

    1.2.2  中医推拿康复训练  由针灸推拿专业医生对瘫痪侧肢体进行操作。上肢穴位及手法:患者仰卧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瘫痪侧,取指压肢的曲池、合谷、内关穴,在肱骨外旋的情况下,依次使肩关节外展、内收、内旋、外旋、上举;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腕屈、内旋、外旋;指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拔伸等活动。每个动作各做50~100次,充分活动瘫痪侧肢体。

    下肢穴位及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在患者瘫痪侧,一手拇、食指分别捏压患者瘫侧双膝眼穴,另一手食或中指按压照海穴,拇指按压昆仑穴,双手用力抬起瘫痪下肢,在术者双手的牵引下使髋关节做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的动作各50~100次。然后,一只手指压握住瘫痪侧小腿,食、中指捏压承山穴,而另一手按压或捏压涌泉穴。在术者双手的牵引下,使瘫痪下肢屈膝、屈髋,接着活动踝关节各50~100次。

    2  结  果

    接受8周观察后,实验组步行能力均在1~4级,且例数多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步行能力多为1~6级,实验组康复效果好于对照组。

    3讨  论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康复护理要做好:①非活动时瘫痪肢体需功能位摆放;②预防和治疗瘫痪肢体痉挛;③掌握患者残存机能的范围和程度,以便指导和训练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④药熨时掌握药袋的适宜温度,不可在皮肤病变及破损处行药熨。

    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其病理性质是由于淤血所致,因此,治疗原则都应活血化淤、通经活络。药熨是借热力将药经皮肤渗入体内,疏通经络。使药力直达病所,以奏舒通活络、通痹止痛之功[2]。中医推拿具有活血化淤,舒筋活络的作用。药熨配合中医推拿康复治疗及护理可使脑卒中患者的肌力和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较快恢复,且操作简便易学,不受场所限制,无不良作用及痛苦,无需器械。具有安全、节时、低耗、操作简便等优点,便于推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整理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40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64岁-79岁,平均年龄(71.45±0.37)岁。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患者,对照组20例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排除标准

(1)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2)年龄大于80岁者;(3)不同意、不配合实验者。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发生脑卒中并留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常存在消极、恐惧以及焦虑心理,使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影响预后。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并教会患者以及家属训练方法,使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接受良好的吞咽功能训练。并对患者饮食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减少不利于患者吞咽食物的摄入。除此之外,还应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口腔护理与安全设置。防止患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等恶性结果的发生。

1.3.2观察组护理方法:本组患者除接受上述常规临床护理外,还接受中医中药的护理治疗。每日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每日一次,每次半小时。针灸部位为翳风穴、凤池穴以及廉泉穴。除此之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予以相应的中药治疗。如: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予以镇肝熄风汤治疗。对于肝肾阴亏型患者,予以地黄饮子治疗。对于气虚血瘀型患者,予以补阳还五汤治疗。对于痰瘀阻络型患者,予以涤痰汤治疗。

1.4吞咽困难等级

Ⅰ级:患者喝下30ml的水而无呛咳。

Ⅱ级:患者喝下30ml的水而无呛咳,但分两次喝。

Ⅲ级:患者在喝水后出现呛咳。

Ⅳ级:患者喝水出现呛咳,且分两次喝。

Ⅴ级:患者无法将水喝完。

1.5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饮食情况大大好转,能满足对食物的需求。

有效:患者饮食情况大大好转,但仍无法满足对食物的需求。

无效:患者饮食情况无好转。

有效率=(显效患者数+有效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1.6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吞咽困难等级以及护理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

1.7统计学检验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吞咽困难等级情况

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等级为(1.61±0.23)级,对照组患者吞咽困难等级为(2.53±0.38)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9.26,P

2.2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24.00,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越来越多。且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以及血粘度

增高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些均易导致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将会导致患者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以及缺氧。导致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从而导致患者某些功能的缺失,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其常见的后遗症为吞咽功能障碍、肢体运动或感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饮水呛咳,若不慎吸入呼吸道,还将导致吸入性肺炎。若长时间得不到营养支持,极易造成患者营养不良,最后将导致患者死亡。

篇5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及家族史,缘患者2018年4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无头晕头痛,行走稳定性欠佳,后至当地医院住院,查颈椎MR,提示:颈椎退行性变:C4-5、C5-6及C6-7椎间盘突出;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经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稍缓解予出院。出院后反复出现颈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有站立不稳感,可行走但稳定性欠佳,休息后无明显改善,予当地门诊行理疗等治疗(具体资料未提供)症状仍反复。一周前患者自觉颈部疼痛伴上肢麻木较前加重,伴站立不稳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门诊就诊,拟“脊髓型颈椎病”于2018年07月24日收入针灸科。入科查体:体温36.4℃,脉搏7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6/85mmHg。中医望闻问切:神清,精神一般,情绪焦虑,表情自如,面色正常,形体适中;言语清晰,语声正常,气息平顺,未闻及异常气味;毛发浓密,有光泽,皮肤润泽,肤色无异常,无斑疹白苔;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小便调、三天未解大便。专科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双侧颈肌稍紧张,C6/7颈椎横突压痛(+),活动度正常。扣顶试验(-),转移试验(-)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肢体感觉对称、正常。四肢肌力、反射对称正常,余病理征未引出。入院中医诊断:项痹病(痰瘀阻络型);西医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自理能力评估100分,无需依赖,生活完全能自理,营养风险最终筛查0分。疼痛评分(NRS)评分5分,轻度影响睡眠。焦虑评分(SAS)61.5分,属中度焦虑。通过干预,患者疼痛较轻缓解,疼痛评分1分,头晕、双上肢麻木有所改善,焦虑评分(SAS)降至42分无焦虑。。

2护理问题及干预措施

患者护理重点是缓解颈部疼痛、双上肢麻木等症状,提高活动耐力,加强颈部功能锻练,防跌倒,指导患者掌握2个颈部保健运动操,为后期预防提高健康指导。通过中医辨证患者属“气虚痰瘀”证型,中医护理上以“虚则补之,缓则治其本”为原则,以“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为法。

2.1中医护理技术配合子午流注

2.1.1疼痛与脾失健运、气血运行不畅,痰瘀阻络有关。患者疼痛是目前主要的护理问题。西药予以甲可弥保以营养支持,塞来昔布胶囊止痛,中药以半夏天麻白术和桃红健脾、祛湿、化痰。中医技术可给予针灸、按摩、艾灸、刮痧等技术进行干预。五子散热奄包热熨法治疗以温经通络、输筋活血止痛。五子散热熨:晨起半小时后活动肩部颈部关节,于肩颈部来回热蕴,温度以患者感觉适度为宜。药熨法作为中医学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内证外治,由内透表,继而实现舒筋通络的治疗手段[2]。加之中药成分中含有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菟丝子、补骨脂,具有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炎性物质代谢吸收[3]的作用,选择在晨起半小时活动颈部关节后执行,是因几小时睡眠中,颈部血流相对缓慢,颈部关节于晨起后处于一个僵硬状态,活动开后给与一个局部热熨,可缓解上诉症状促进局部血液循坏,改善疼痛。穴位按摩:药物热熨后给予患者者局部穴位按摩,穴位主要选择肩井、风池、大椎、天宗、合谷、曲池外关等,采用推拿、提、搓、揉等按摩手法,20min/次,1次/天,一周为一个疗程。刮痧治疗:予巳时给予颈部大椎至肩颈局部刮痧治疗,隔一天一次,用中药制剂痹痛液为刮痧剂,手法选择补法,以局部刮至微微泛红即止,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目的。艾灸疗法:予酉时对痛点或取穴大椎、曲池,肩井穴施以温灸,20min/次,1次/天,1周为一个疗程。两周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NRS)为0分,经过以上中医治疗手段,患者疼痛得到明显改善。

2.1.2感觉活动障碍与脾失健运、气血运行阻滞、筋脉失养有关。针对患者双上肢麻木的护理措施,可选择拍打双上肢及局部双手关节牵拉活动配合冷热水交替浸泡的方法。督促患者于晨起及午休后自上而下由外及内拍打双上肢,持续时间为5min,达到促进局部血液循坏、刺激局部穴位及神经肌肉的目的。冷热水交替浸泡双手改善局部感觉障碍[5],热水温度为(40℃~50℃),冷水温度为(5℃~10℃),先冷水浸泡10min,继而热水浸泡10min,再冷水浸泡10min,总共刺激30min。建议可配合中药舒筋活络洗剂进行冷热疗法。浸泡后配合局部手指关节牵拉活动及按摩双手合谷穴及颈椎区,持续5min。患者自述此法明显缓解其双上肢及双手麻木的症状且方便易行。一周后评价患者双上肢麻木已消失,且双手麻木明显减轻。

2.1.3子午流注配合五行音乐疗法缓解失眠、焦虑、便秘、脾胃亏虚、脾失健运、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患者可出现便秘、失眠、焦虑等症状。中医干预措施以耳穴压豆缓解失眠、腹部按摩改善便秘为主。耳穴压豆选穴神门、交感、心、脾、胃等,选择辰时巳时刺激脾、胃两穴,改善脾胃功能,子时午时刺激神门、交感、心三穴,睡前1小时避免刺激。腹部按摩选穴中脘、天枢、气海等进行顺时针按摩20~30次,配合手法点按,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肠胃、补中益气、促进肠蠕动从而缓解便秘,宜在饭后1小时或1个半小时后进行。子午流注配合五行音乐疗法,在辰时(胃经当令)、巳时(脾经当令)或进餐时播放陶笛、埙演奏的宫调式音乐,即土乐,推荐曲目《十面埋伏》,通过刺激脾胃促进消化功能改善便秘。午时(心经当令11:00~13:00)、亥时(三焦经当令21:00~23:00)播放属火的徵音即属水的羽音,可补益阳气、调养心经,缓解疲劳促进睡眠等,推荐曲目《紫竹调》、《催眠曲》、《梦幻曲》等。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选择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时播放《广凌散》、《平湖秋月》、《胡笳十八拍》等音乐,达到健脾养血、益气宁心安神、梳顺肝气等作用。经过以上治疗措施患者失眠、焦虑、便秘等症状均有改善。

2.2知识缺乏:与未接受过相关健康教育有关

2.2.1颈部功能训练①米子功:指导患者“米”字颈椎操训练,即转动脖子,用下巴写“米”字,具体方法:使头尽量向左上方拉伸成45°,而后斜行划线拉伸至右下45°,头回正;然后将头尽量向右上方拉伸成45°,而后斜行划线拉伸至右下45°,头回正;接下来,使头尽量向左边转,回正后再向右边转,回正;最后让头尽量向上拉伸,回正后再向下低,回正,整个过程需要缓慢进行,且保持颈部肌肉绷紧,幅度尽量大,每天两次,每次5min。②抗衡米子功:本功法是米子功的延续,它在米子功的每个动作上都加以对抗的力,指导患者向前低头时,用一手掌抵住下颌,用一定的力量向头后用力推,即与低头方向相反对抗用力。向后仰头时,双手抱头枕部,向头前方用力,与仰头相对抗。以此类推。③颈椎生理曲度训练:睡竹筒法:指导患者每天中午和晚上睡觉前仰卧床上,去枕,颈椎后面放一个用毛巾包裹的竹筒(高度与拳头等高)或可乐瓶练习30~60min;颈部拉筋法,即仰卧床上,把肩胛骨的一半伸到床沿,双手尽量向后伸展,头部自然下垂坚持5~8min。在中医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配合颈椎操联合疗法应用于颈椎病治疗中效果显著,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重要意义[6]。

2.2.2饮食调护患者因久病,脾胃亏虚,脾失健运,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患者疾病属痰瘀阻络证型,应多食化痰祛湿通络之品。告知患者需要补充多样化饮食营养,将脂肪、维生素、有机绿色食品以及膳食纤维等物质,按照合理比例,均衡摄入。患者要保证每天摄入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粗粮等,防止出现暴饮暴食现象。补充蛋白通常应选择豆制品、牛奶、蛋类、鱼肉等若有患者出现便秘症状,需要摄入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也可选用蜂蜜水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新陈代谢。可选择食疗药膳等治疗方式,将大枣、枸杞子、黑芝麻、黑木耳等药材放入食物中,使患者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7]。

2.2.3延续性健康教育同患者一起制定出院后颈椎操执行小册子,根据其工作生活习惯制定相应条目,与其家人一起建立交流群,让家属督促患者执行。制定复诊计划,在群内定时发送颈椎并预防及颈椎保健的相关知识,电话随访其掌握程度。在生活中告知患者一下几点注意事项:①枕头与睡眠姿势:睡眠时保持颈、胸、腰椎自然曲度,髋膝部略屈为好。枕头软硬适中,高低适宜。侧卧时枕头的高度相当于一边肩宽,仰卧位时枕头高度一般为12~15cm,应置于颈后,保持头部轻度后仰的姿势,使其复合颈椎的生理曲度。②姿势与时间: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伏案工作,长期伏案最好使用与桌面呈10~30°斜面的工作板,一般工作1小时,做1~2min钟颈部活动或改变姿势。③保暖与加强颈椎保健锻炼:平时注意活动颈椎关节和颈部保暖,冬天最好床高领毛衣或系围巾,夏天不要对颈部吹空调或电风扇。适当地进行颈部按摩,方法有捏颈法、摩颈法、摇颈法等。通过低头仰头、回头望月、颈臂抗力、仰卧垂头法、游泳等,长期坚持可预防颈椎病复发[8]。

3评价

篇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我院骨科开展较多的一项手术,在治疗髋关节疾病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的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有较好的帮助,但对康复护理的方法尚没形成系统的理论和认识[2]。本文对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医康复护理的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0例,均为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期间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58-92岁,平均年龄(69.5±5.6)岁。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50例,股骨头坏死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8例。将以上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中医康复护理的方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及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精心的术前准备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给予中西医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术后康复等方面的知识,让患者初步动的假体关节的作用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对手术治疗过程放心,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对照组在术后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及常规护理,具体包括: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切口痊愈情况,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伤口换药及静脉输注药液。②做好病房环境的清洁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③定时帮助患者翻身,为患者拍背,指导患者咳嗽、吹气球,帮助患者恢复。④嘱患者注意饮食营养,多食用优质蛋白质,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⑤从手术室到病房的搬动过程时动作小心,轻搬轻放,二到三人同时用力搬运。⑥嘱咐患者出院后继续保持康复锻炼运动,定期进行X线复查及功能康复情况检查。观察组增加中医康复护理的内容,具体包括:①给予患者丹参、牛膝、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②对肢体肿胀不适者,使用含桂枝、苍术、细辛、伸筋草等的外用膏药敷贴。③经患者同意进行针刺治疗,取穴为足三里、内庭等穴位,每天1次。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对率进行比较。P

2 结 果

随访1年,观察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关节脱位,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最大年龄为92岁,术后活动很好,生活能够自理。具体情况。

3 讨 论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中医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常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康复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手术患者长期卧床休息,静脉流动速度降低,再加上手术时静脉受损,最终形成的腿部静脉的血栓。护理人员遵医嘱给予患者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药方中含丹参、牛膝、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成分。

3.2 饮食调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后应注意调理气血,故护理人员嘱观察组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辅以决明子和蜂蜜润肠通便,告知患者要少食多餐,不要食用肥甘厚味之品,不要暴饮暴食。待肠胃缓和后,可建议患者食用蛋花汤、瘦肉粥、牛奶、赤豆红枣粥、蜂蜜膏,以起到和胃健脾的功效。便秘患者,遵医嘱给予润肠通便药或针刺大肠、天枢、脾、足三里等穴,理气通便,还可行中药保留灌肠。

3.3 康复护理 观察组在术后帮助患者进行系统的肢体锻炼,尽早恢复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可首先抬高患者的下肢15°左右,患肢用弹力绷带由足尖从紧到松缠到大腿根部,防止下肢的静脉血液淤积。在肌力有所恢复后,还应注意恢复关节的灵活性,可取卧位做髋关节的屈曲及外展运动,每次完成5-10个动作,每天至少做3次。术后3-5天,开始使用CPM机锻炼膝关节和踝关节,一般从20o-30o开始,每天2次,每次30-60分钟,循序渐进,逐步调整度数到患者能承受的极限。

3.4 关节脱位的预防 关节脱位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动作过于粗鲁,从手术室到病房的搬动过程时动作不小心有一定关系。患者在术后尚处于麻醉状态,在关节遇到外力作用时更容易出现脱位。我们在搬运患者时注意轻搬轻放,护理人员、护工和家属应同时用力搬运,减少因动作不一致而导致的关节脱位。本研究观察组有1例患者发生关节脱位,但两组患者的关节脱位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组样本量较少有关。

3.5 出院指导 在患者准备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继续保持肢体的康复锻炼运动,不要让患侧受到压迫或承重,不盘腿而坐。定期来医院进行X线复查及功能康复情况检查。

综上所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医康复护理对患者的术后肢体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及护理,可使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篇7

常规精神病康复护理中,往往仅关注病态、如何消除症状、纠正不良认知等,而忽视了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预防,其中以精神病并发便秘较为常见[1-2]。精神病患者为保证治疗效果,需要长期服用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等抗精神病药物及地西泮、奥沙西泮等抗焦虑药物以保证精神状态的稳定,但是长期用药存在便秘等不良反应[3-4]。便秘除了令患者身体不适外,还可能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差[5]。临床改善便秘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通便药物及人工灌肠等,但药物通便可能出现药物依赖,人工灌肠的操作比较麻烦且耗费人力。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成为医疗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精神病患者开展中医康复护理防治便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1—12月本科室就诊的精神病患者93例,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男53例,女40例;病程0.8~4.0年,平均(2.2±0.2)年;年龄31~71岁,平均(50.3±4.1)岁。2018年1月本科室开展中医康复护理干预,纳入2018年1—12月收治的97例精神病患者,设置为中医组。中医组男55例,女42例;病程0.9~4.4年,平均(2.3±0.3)年;年龄30~70岁,平均(50.1±3.7)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1.2纳入标准

参考《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6]诊断为精神病;病程<5年;智力正常;可配合护理干预;住院治疗,临床资料完整;家属配合并知情同意。

1.3排除标准

具有视听功能障碍无法配合者;合并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对本研究中所使用药物具有过敏现象;同时参加其他项目研究者。

2干预方法

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多饮水,保证每天饮水量>1000mL,多食新鲜蔬菜瓜果、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每天饭后步行30min,开展有氧运动,每天晚饭3h后或睡前躺在床上按摩,以肚脐眼为中心,顺时针按摩,由轻及重,逐渐加重力度,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肠运动力。

2.2中医组

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中医康复护理。①刮痧:取脾俞、肾俞、大肠俞、气海、天枢、足三里,利用刮痧板对以上穴位刮痧,蘸取一定的油性介质,在相应穴位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每个穴位每次刮5min左右,3d1次。②穴位按摩:每天分别对天枢、三阴交、胃俞、足三里依次按摩,每个穴位每次按摩3~5min,以穴位出现酸胀感为宜。指导患者在排便过程中,对中脘穴进行按压,促进排便。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③足浴护理:每晚睡前20min坚持温水足浴,泡足时可互相揉搓双足,以刺激足底穴位及经脉,以微出汗为宜,从而促进肠道蠕动。④耳穴压豆:选取大肠、肺、胃、肾、内分泌的耳部反射区,将胶布剪成0.5cm×0.5cm大小,中间置王不留行籽,清洁耳穴周围皮肤,贴于所选穴位上。每天按压3次,每次按压3min,3d换贴1次,两耳交替进行,用食、拇指循耳前后按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灼烧,刺激量以最大耐受量为准。2组干预时间均为2周。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

①比较2组护理依从性。患者可配合全部护理干预,可完成全部护理指导项目为优;患者可配合大部分护理干预,可完成大部分护理指导相关项目为良;患者可勉强完成护理干预,但完成效果较差为依从性差。②比较2组便秘症状积分。排便频率:无法自行排便为4分;>7d1次为3分,5~7d1次为2分,3~4d1次为1分,1~2d1次为0分。粪便性质:球状4分,硬块条状3分,裂纹条状2分,光滑条状1分,自然排便0分。腹胀:腹胀疼痛4分,恶心呕吐3分,客观观察2分,主观自觉症状1分,无腹胀0分。排便时间:20min以上为3分,16~20min为2分,11~15min为1分,1~10min为0分。③统计2组干预前后排便间隔时间及便秘发生率。

3.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干预结果

4.12组护理依从性比较见表1。中医组护理依从性优良率为98.97%,对照组为98.9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22组干预前后便秘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干预前,2组各项便秘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中医组排便频率、粪便性质、腹胀、排便时间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32组干预前后排便间隔时间比较见表3。干预前,2组排便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中医组排便间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42组干预前后便秘发生率比较见表4。干预前,2组便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中医组便秘发生率为4.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8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86-02

中风也可称为脑卒中,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改善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患者常因后遗的肢体、运动、语言障碍而影响正常生活质量,因此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护理日益受到重视[1]。本组研究探讨中医整体护理技术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护理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42~85岁,平均 (64.3±2.1)岁。缺血性脑卒中81例,出血性脑卒中3例。均遗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84例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用中医整体护理技术,包括饮食、情志、语言、中医理疗(中频、耳穴埋豆、艾灸 、中医按摩疗法等)和健康教育。

1.2.1 饮食护理 中风患者常年合并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同时此类患者年龄较高,甚至长期卧床,免疫力较弱,脏腑功能已经出现了衰退表现,因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饮食指导,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恢复十分重要。患者由于长期疾病或卧床,脾胃功能较弱,因此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纤维、低盐、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软烂、易吸收为主;高脂血症者忌食动物内脏,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烹调;同时应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进行辨证施膳。肝火旺的患者不可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葱、蒜、姜、辣椒、咖啡等;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者,可食白菜、黄瓜等,如红枣、黑木耳汤;痰多的患者应忌食生冷、油腻、肥甘等生痰之品。阴虚者给予甘凉食物如绿豆、小米、黑鱼等;阳虚者宜食甘温食。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适当运动,多食用高纤维食物,避免便秘。口角歪斜者指导患者由健侧进食,以利下咽、减少残留。

1.2.2 情志护理 中风患者经系统治疗后,均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后遗症程度较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由活动而长期卧床。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绝望的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表现为脾气爆燥、悲伤哭泣、情绪低沉,对疾病的治愈不报希望,不肯积极配合治疗甚至对康复失去信心,拒绝治疗及康复护理。素问书中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因此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需加强心理开导,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不配合治疗、悲观失望的患者,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与其多沟通,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护理说教时不急躁,倾听患者的烦恼。使患者从主观的角度即能积极进行配合,从而改善后遗患者的生活状态[2,3]。

1.2.3 语言护理 语言康复护理对于中风患者恢复有重要意义。对有语言障碍者指导患者练习反复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促进患者舌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后遗症状较轻者,从简单的音节开始,由易至难循序增加语言的复杂性和数量;后遗症状较重者,从简单音节开始训练,患者适应后再增加语言的难度,逐级训练强化大脑皮层对语言的敏感性。语言练习出现音调走音、语句不连贯者,猜测患者想要发的音,并给予纠正,增加患者练习的兴趣,通过逐级训练而逐步建立语言功能。

1.2.4 中医理疗护理 ①电脑中频 采用武汉市康本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的HL-Y5A温热中低频治疗仪,选用自动处方,即功能性电刺激处方,采用中号电极,4~6层清洁纱布衬垫,适量温水浸透,以不滴水为度。治疗部位:根据病情或者医嘱选用上肢,下肢局部或者阿是穴,剂量为感觉阈~运动阈,酌情过度。每日1~2次,10~15次1疗程。②耳穴埋豆 取神门、皮质下、心、肝、交感、脑。消毒后将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贴于敏感穴位上,每次选取2~3 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4~5 次,每次约按压5 min,3 d 换贴1 次[4,5]。如并高血压者,取穴降压沟、耳尖、肝,便秘取穴大肠、小肠、交感、皮质下,失眠取穴、心、肾、肝、神门等。③艾灸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到压迫,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褥疮。艾灸通过局部轻微温和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温经络,散寒气,对褥疮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艾灸由专门护理人员操作,保持患者舒适的,以感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为宜。艾灸动作稳定,艾灸过程患者不可任意移动,以免移动烧伤皮肤。④中医按摩疗法护理 按摩是应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疏通经络、活血通络、促进机体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机体免疫能力,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以达到防病保健、促进患者恢复的功效。对于后遗症状较严重者,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或帮助患者做局部运动。应尽早叮嘱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关节运动频率以每日2~3次、关节向各个方向运动、每次30 min为宜,不可频率过快,以免患者劳累,运动要轻柔,以免引起患者疼痛,而拒绝运动。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大小关节的内收、外展、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6]。

1.2.5 中医健康教育 平时注意摄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散步或许打太极拳等。血压高者,定期测量血压,坚持长期服药。慎起居,避风寒,调饮食,适劳逸,畅情志。

1.3 疗效标准[7]

评价方法采用Berthel 指数评分法,评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优良:评分>60 分,患者基本自理;中:41~60 分,患者有功能障碍,稍依赖;差: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比较,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8.4%(38/43),对照组为48.8%(20/41),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5,P < 0.05)。见表1。

3 讨论

中医存在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护理理念为中医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形式和指导方向[2]。中风实施中医整体护理,针对患者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护, 采用饮食、中药热敷,情志、语言、中医按摩疗法等,可以调节患者免疫情况,使患者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疏经通络, 促进肢体、语言康复,减轻后遗症,减少致残率。

本研究在饮食、情志、语言、中医理疗(中频、耳穴埋豆、艾灸 、中医按摩疗法等)和健康教育方面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护理,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护理的理念。与中风恢复期相比,中风后遗症期患者恢复速度和程度相对较慢。中医整体护理的实施,使患者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受到护理,既加快了患者康复的速度,也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48.8%,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8.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χ2=15.35,P < 0.05),证明了中医整体护理的优势所在。

综上所述,中风后遗症患者在康复护理中正确运用中医整体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宁. 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9(16):68-69.

[2] 李锁芝,陈艳丽. 中医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05, 19(2):337-339.

[3] 刘洁,黄霞. 中风康复期的中医康复护理分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9):92-94.

[4] 励建安,王彤. 康复医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01.

[5] 秦大平,张晓刚,宋敏,等. 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J]. 西部中医药,2011,24(11):75-77.

篇9

王萍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36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开展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焦虑抑郁情绪、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其焦虑抑郁程度,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脑卒中;尿失禁;护理质量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86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即使经过积极治疗,很大一部分患者仍然遗留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乱[1,2]。尿失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神经源性膀胱的范畴,脑卒中后尿失禁属于“小便不禁”、“遗溺”的范畴[3,4],其发病率为32%~79%,该并发症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病残率和康复,甚至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被称为“不致命的社交癌”[5,6]。为此,优化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护理措施意义重大。本研究将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应用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均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87±13.88)岁。根据有无开展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包括:(1)针灸。取任脉经穴及背俞穴为主,取中极、膀胱俞、三阴交、关元、肾俞。肾阳不足配太溪、命门;小便频数配百会、肾俞;肺脾气虚配肺俞、脾俞、足三里;出现针感后为患者留针30 min,用补法,1次/d。(2)应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补脾益肾、营养神经、改善循环促进代谢、调节膀胱肌肉张力药物。(3)推拿按摩、拔罐。(4)功能性电刺激。(5)饮水计划、膀胱功能锻炼、盆底肌肉训练、清洁导尿等方法。

1.2.2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后尿失禁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护理。

1.2.2.1对照组(1)心理护理。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心理、社会活动,尤其对女性影响最大,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意义重大,能够避免其盲目的担心和恐惧,让患者正确认识尿失禁,增加其与疾病抗争的信心,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促进疾病康复。(2)健康宣教。尿失禁患者由于尿液长期浸蚀皮肤,易形成皮肤红肿、溃烂,为此,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更换尿布,用温水擦洗会、、和臀部皮肤,保持内裤清洁和干燥;鼓励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以改善和控制患者尿失禁症状;引流袋不能高于耻骨联合,以免尿液倒流,引起泌尿系感染,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3)饮食指导。限制摄入咖啡、饮料等,以避免增加排尿的频率及急迫感,鼓励患者多饮水,但是,在22:00后不饮水,无静脉补液的情况下,每日饮水量2000~2500 ml,鼓励患者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及水果,戒烟酒和刺激性食物。(4)优化治疗环境。保持治疗环境整洁和光线柔和,房间温度保持在18℃~22 ℃,湿度保持在18%~50%,必要时,开放空调,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同时,房间通风2次/d,15~30 min/次,以保持房间内空气清新。

1.2.2.2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开展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组织科室护理人员业务学习。在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学习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理念和精髓的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教育,让护理人员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措施贯穿于患者日常护理过程中,以全面系统地为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做好铺垫,提升护理质量。(2)教会患者调节焦虑抑郁情绪的方法,指导患者体验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感觉,依次自如控制全身各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感觉,能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3)盆底肌肉及膀胱功能训练。每30 min收缩肛提肌10~15次,至少持续收缩2~3 s/次。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间歇性引流。必要时用冷水和热水交替进行膀胱冲洗,以刺激患者膀胱收缩力,达到训练膀胱功能恢复、增强患者盆底肌力量和紧张性,从而使患者尿道保持闭合状态并抑制尿感。(4)训练膀胱排尿反射。轻柔、频率稍快地叩击患者耻骨上区,牵拉,轻轻刺激,听流水声,饮热开水,泡温水浴,以诱发患者收缩逼尿肌,促进患者主动排尿。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7]。(1)治愈:治疗10 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去除导尿管后能够自行控制排尿。显效:治疗10 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白天能自行控制排尿,夜间因饮水过多或疲劳而偶有遗尿。有效:治疗10 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白天不能自行控制排尿1~2次,夜间因饮水过多或沉睡而偶有遗尿。无效:治疗10 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较前加重。(2)焦虑抑郁情绪[8]。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3分则认为患者有抑郁情绪;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则认为患者有焦虑情绪。(3)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来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包括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表2)

入组时,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d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提供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表3)

P值<0.05

3讨论

尿失禁是指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的临床病症。脑卒中后尿失禁发病率较高,脑卒中后1周内尿失禁的发病率为60%,脑卒中后7~10 d尿失禁发病率为40%,不仅明显增加患者尿路感染、会湿疹感染等并发症,而且还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5,6]。治疗上,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而康复治疗效果与护理质量息息相关。为此,学者们和护理人员一直致力于优化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护理措施,旨在改善患者的预后。

对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教育,让护理人员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措施贯穿于患者日常护理过程中,以全面系统地为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做好铺垫,提升护理质量。中医综合康复护理理念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让患者学会调节焦虑、抑郁情绪的方法,在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时,患者能够做到自如控制全身各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感觉,有效调节自身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辨证施护:(1)君火旺动,心神受扰型。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以清心火、安心神为施护原则。(2)肝经郁热,蕴伏下焦型。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以泻肝、清热、利湿为施护原则。(3)瘀血阻滞,膀胱失约型,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以活血祛瘀,通因通用为施护原则。(4)乘土刑金,肺脾气虚型。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以益气健脾。培元固涩为施护原则。(5)久病及肾,肾气不固型。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以温补肾阳,固涩小便为施护原则,给予患者更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对护理服务态度和方式的满意度。

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间歇性引流。必要时,用冷水和热水交替进行膀胱冲洗,刺激患者膀胱收缩力,达到训练膀胱功能的恢复,增强患者盆底肌的力量和紧张性,使患者的尿道保持闭合状态并抑制尿感。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其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Thrift AG,Arabshahi S.Is stroke incidence in low- to middle-income countries driven by economics? [J].Int J Stroke,2012,7(4):307-8.

[2]Naess H,Waje-Andreassen U.Review of long-term mortality and vascular morbidity amongst young adul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Eur J Neurol,2010,17(1):17-22.

[3]伍玉琴.行为治疗技术对社区老年人尿失禁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00-101.

[4]谢佩卿,郑冬香,李冬娜,等.老年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观察和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8):692-693.

[5]芦海涛,山磊,杨凌宇,等.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9):813-814.

[6]王健.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研究进展[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6):124-126.

[7]张丽平.脑卒中尿失禁62例康复训练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95-96.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7,235-237.

篇10

1. 1 患者的基线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10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期间) ,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医康复护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1986 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标准,确诊为脑梗死,将伴有其他恶性肿瘤者、血液系统异常者、精神系统异常者、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伴有其他病史者剔除本次研究。100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占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64. 07 6. 73) 岁( 最大年龄为84 岁,最小年龄为41 岁) ,包括30 例基底节区梗死患者、31 例丘脑梗死患者、19 例额叶梗死患者及20 例顶叶梗死患者。左侧偏瘫共57 例,右侧偏瘫共43 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 12. 37 1. 98 ) 分、( 64. 05 8. 77) 分及( 20. 08 0. 63) 分。

1. 2 方法

1. 2. 1 常规护理方法及时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在医生的指示下监督患者用药; 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和简单的健康教育,讲解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用药作用机制,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中医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 2. 2 穴位护理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取照海穴、承山穴、昆仑穴、涌泉穴等进行按摩,按摩患者双膝眼穴,中指按摩照海穴,拇指按摩昆仑穴,结束按摩后,将下肢抬起,给予患者被动运动,帮助患者进行主动运动。

1. 2. 3 便秘护理给予患者30 ml 的蜂蜜或者芝麻油顿服,以肠道,在塞入开塞露,以刺激排便,大便失禁者应及时清洗肛周的皮肤,防止皮肤溃烂,给予患者置管导尿,并保持无菌操作,定时对会清洁,冲洗膀胱,以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

1. 2. 4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辨证饮食,温热病忌辛辣荤腥等食物,不可食用韭菜、葱、羊肉、大蒜、狗肉等食物,痰湿者可食用绿豆、薏米等食物化痰湿; 瘀阻者可食用大米、山楂等活血化瘀; 体虚者可食用米汤补肾健脾,饮食应以少食多餐为主,忌盐、忌油腻。

1. 2. 5 情志护理阴阳气血平衡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与七情的刺激密切相关,故在护理过程中做好情志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应尽量开导和劝慰患者,确保患者保持放松和愉快的心情,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并邀请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现身说法,与患者分享治疗心得。

1. 3 观察指标

于护理结束后,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各项护理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护理效果呈反比关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用NIHSS 量表评价; 日常活动能力评分使用Barthel 指数评分法评价; 认知功能评分使用MMSE 量表评价; 睡眠质量评分使用PSQI 量表进行评价。

1. 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数据分析,以95%作为可信区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睡眠质量评分采用计量资料表示,使用t 检验,当P 值0. 05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比较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 6. 86 1. 32 ) 分、( 80. 01 8. 82 ) 分及( 27. 73 0. 94) 分,均优于护理前( P 0. 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2 睡眠质量评分

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护理前的睡眠质量评分为( 16. 93 5. 23 ) 分,护理后的睡眠质量评分为( 10. 44 5. 32) 分。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6. 1514,P = 0. 0000)

篇11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9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保守治疗是骨折后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由于患者具有卧床时间长,因此极易引发便秘、腹胀等并发症[1]。这就要求临床切实做好对该类患者的护理工作,为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致残率,使患者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做出积极贡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中医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63~82岁,平均(72.5±3.6)岁;住院时间10~21 d,平均(13.6±4.3)d;致伤原因:跌扑伤20例,搬运重物致伤12例,坐车颠簸致伤8例,自主弯腰致伤4例,忽然坐下致伤3例,不明原因3例。随机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中医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多数情况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属于突发性急性损伤,筋骨和经脉受到损伤,出现气血瘀滞、经络阻滞症状,造成一定程度的肿胀和功能障碍。由于对疾病预后极为担忧,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中医认为,思伤脾,恐伤肾,脾肾俱损则气机受阻,对机体的恢复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的心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将疾病的相关知识有重点地讲解给患者,让患者多卧床休息,并注意腰部垫枕,从而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1.2.2 饮食护理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主要对膀胱经造成损伤,经脉淤阻,内穿脏腑,从而造成脏腑传导功能失调,加上瘀血内聚、阻滞气机,在肠中淤滞和燥屎结合,阻塞肠道,因此应该对患者进行辩证施食,在饮食方面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指导,让患者尽可能地少食多餐,多吃纤维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少吃甜食和牛奶、豆浆等易产气的食物,禁食肥甘厚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等[2]。

1.2.3 腹胀、便秘的护理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直接损伤了患者的神经系统,或造成血肿刺激对交感神经形成压迫等,从而导致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等造成患者腹腔内容物潴留,进而引发腹痛、腹胀等并发症。由于骨折后患者多具有躯体功能障碍,大部分时间待在床上,很少运动,因此不可避免会心情郁闷不畅,从而造成气机郁滞,大便秘结。针对这种情况,要在指导患者进行正确饮食的同时,对其腹部进行轻柔按摩或热敷,督促患者进行有效的腹肌收缩训练,从而使大便通畅得到切实的保障[3]。必要情况下依据医嘱给予患者通便剂,或让患者服用复元活血汤加减,从而达到润肠通便、活血化瘀的效果。如果患者并发症极为严重,则可以依据医嘱给予患者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或口服厚朴三物汤加减等。

1.2.4 药物护理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常会损伤患者的筋骨,并造成患者气滞血瘀等,因此需要对此进行良好的治疗。中医多运用汤药治疗,这是因为患者对汤药具有较快的吸收速度,同时汤药具有较大的药力。应对中药汤药正确的给药途径进行熟练的掌握,并且灵活应用,如果患者体寒,则给予其热性汤药;如果患者体热,则给予其寒性汤药等,从而将中药汤剂的药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4]。此外,还可以运用中药包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将温度适宜的中药包敷于患处,2次/d,从而达到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为患者疏通经络的效果。

1.2.5 功能锻炼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损伤了患者的胸腰椎,如果没有及早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则会导致软组织粘连和组织纤维化发生几率的增加,从而造成胸腰背肌的废用性萎缩。伤后1~2周,鼓励患者运用仰卧,头部、双肘、双足跟5点支撑法在床上做上肢和扩胸运动,使胸部活动得到有效的增加,有效锻炼肺功能及胸腰背肌;伤后2~3周,在进行一周左右的早期功能锻炼后,患者会出现腰痛腿软、活动后局部隐痛等症状,这时应该鼓励患者改用仰卧,头部、双足3点支撑法坚持进行功能锻炼;伤后3~4周,让患者用仰卧,双手、双足4点支撑法在床上进行功能锻炼;伤后4~5周,让患者俯卧,用飞燕点水法进行功能锻炼[5]。同时,可以让患者在腰部外固定器的保护下用电动起立床练习站立,这种被动站立能够使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而造成的忽然站立头晕等不适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对于老年患者具有显著的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能正常大便,腹痛、腹胀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有效:患者有大便,腹痛、腹胀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加重的迹象。总有效=显效+有效+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多数情况下,外界屈曲压缩暴力导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进而损伤筋骨,使患者产生气滞血瘀、肢体功能受限等不良反应。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护理,那么患者的预后将会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造成诸多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并留下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临床十分有必要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中医康复护理中饮食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早期腹胀、便秘等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降低;药物护理能够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并能促进血肿吸收,使软组织粘连及纤维化现象得到有效的减少,同时促进骨折愈合;功能锻炼能够使患者脊柱的稳定性得到有效的增强,并促使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遗症发生率的显著降低[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熊桂华,赵军.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的中医护理[J].中外医疗,2011,16(19):124.

[2]王建红.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康复指导[J].中国中医急症,2008,13(4):263-264.

[3]许爱平.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2):138.

[4]杨芳梅,胡迎春.护理干预在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6):881-882.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疗效对比主要选取了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100名腹腔镜术后腹胀环境进行对比和分析。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100名患者分为观察组50名和实验组50名。实验组主要采用中医康复护理方法进行术后治疗,观察组主要利用新斯的明进行术后康复治疗。在实验组中,共有男性19名,女性31名。平均年龄为45岁。在观察组中,男性为20名,女性为30名,平均年龄为44岁。选择的标准为在腹腔镜术后6小时后,仍然出现一定程度腹胀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的成员主要运用新斯的明进行治疗,首先为患者进行臂部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缓解患者在腹腔镜术后的腹胀情况,每天注射1-2次,每次0.25-1mg,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监控和细致检查,提醒患者多饮用开水。

1.2.2 实验组

实验组的患者主要是运用中医康复护理手段进行康复治疗。首先使患者平躺,保持身心放松,在其手心滴3-5滴疏通精油,采用中医按摩的手法,对患者的下腹部进行按摩,然后依照升结肠、降结肠以及横结肠的秩序进行逐次按摩,每个部位按摩的时间为2分钟左右。接下来,用拇指按压患者三阴交、双侧足三里、天枢,每个穴位按压3分钟左右。每一次中医康复护理的时间需要保持在30分钟左右,如果患者的病情恢复不明显,可以在治疗完成6小时之后,进行重新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和腹胀消失情况,收集和整理两组患者的调查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疗效分析主要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采用 X±s表示,组

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的50名患者首次排气平均时间为(7.1±4.2)h,平均腹胀消失时间为(14.1±1.4)h,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平均时间为(12.4±4.1)h,平均腹胀消失时间为(21.5±4.78)。见表1。

3. 讨论

篇13

【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8-0007-02膝关节骨质增生症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则属于痹症的范围。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我科从2009年3月~2011年4月间运用医护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症取得了显著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来我院诊治的膝关节骨质增生症患者196例,共314个膝关节,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8例、157个关节,观察组男56例,女42例;右膝87例,左膝70例;年龄35~70岁,(36.5±16.4)岁;发病时间最短不足2月,最长12年,平均1年3个月;对照组男55例,女43例;右膝88例,左膝69例;年龄36~71岁,(36.7±16.5)岁;发病时间最短不足3月,最长12.5年,平均1年4个月,两组患者在男女性别、发病的部位及病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关节腔冲洗术: 两组常规局部消毒,采用16~18号硬膜外穿刺针,以髌骨内上方为入路、外膝眼处为出路。冲洗液配方:生理盐水500ml、林格氏液1500 ml、维生素C3g、50%葡萄糖40 ml、10%氧化钾10 ml、25%硫酸镁60 ml、5%乳酸纳60 ml、地塞米松20mg。冲洗结束后,关节腔内常规注入庆大霉素16~24万U,无菌包扎。术后应用抗生素3天。

1.2.2钻孔减压术: 两组在股骨、胫骨内、外踝处常规消毒,在局麻下用克氏针分别钻1~3个孔,深至骨腔.1次即可。术后应用抗生素3天。

1.2.3内服中药治疗: 观察组应用活血祛痹汤(其处方组成:千年健10g、秦艽10g、羌活10g、地龙10g、豨莶草12g、威灵仙12g、五加皮10g、桑寄生l0g、补骨脂10g、郁金12g、川芎9 g、黄芪15g、茯苓15g)。水煎2次,浓缩煎液200ml,口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症状缓解后改为隔日 1剂,1个月为1疗程,休息1周再行下一疗程。

1.2.4外用自制中药: 观察组应用活血祛痹膏(其处方组成:龙血竭5g、松节l0g、臭梧桐l0g、骨碎补12g、川乌5g、草乌5g、川芎15g、徐长卿15g、威灵仙20g、姜黄l0g、防己15g、寻骨风10g),根据病情灵活调制:病久痼疾者可按传统方法熬制成黑膏药,每周更换1次;虚寒内盛或痰瘀内阻者用白酒浸泡1周后作擦剂,擦涂患部,每日1~2次;或制成粉末,风寒湿痹用姜汁调制,热痹用蜂蜜调制,皮肤娇嫩甚至过敏者用蛋清调制。以上均调制成黏糊状,贴于患处,用量适当,24小时更换1次。病症缓解后停止应用。

1.3护理方法: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视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入量等,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变化。实施适当、安全的护理措施,并准确、及时做好护理记录;根据病情正确安置,保持关节功能位,并准备适当的软枕、沙袋、棉气圈等以备固定患肢或受伤部位;对老年病人应主动协助或指导搬运安置检查全身,查清受伤部位、排除大出血、内脏损伤及休克等严重问题,协助诊断有否多发伤;对骨折患者应注意固定骨折部位,限制局部活动,并根据骨折及固定情况适时地协助或鼓励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功能锻炼。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痹证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判定。

2.1.1关节:优(临床治愈):全部症状缓解,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进行日常括动;或无论症状改善与否,只要X线片或CT检查有较明显改善者(关节间隙好转,积液消失,骨刺变小、变淡或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良(好转):下蹲、上下台阶或负重劳累时轻微疼痛,休息后即可缓解,日常活动无明显影响,或无论症状改善与否,只要X线片或CT征象部分改善,1年内无明显加重;可(有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下蹲、上下台阶或负重劳累时疼痛较明显,但能耐受,休息后能缓解,轻度影响日常活动,半年内无明显加重;差(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影响日常活动,X线片或CT检查无变化或进展。

2.1.2证候:风寒湿痹、瘀(痰、血)痹、虚痹、虚实夹杂各证候中主要症状及舌脉特征完全消失为临床治愈,明显缓解为好转,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者为无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