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1 10:00: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篇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表现有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与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而人文学科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知识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的重要标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知识经济的快速兴起,其他国家文化的冲突和撞击,这些都对人文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人文教育怎样才能在科学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现代大学生怎样培养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人文素养,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它的中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实际上,这是一种为人处世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都涵括其中。它提倡人们勇敢地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意境,推崇人们的感性意识和情感能力,强调人们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性。

一般而言,教育必须兼顾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两种功能,英语教学同样需要兼顾这两个方面。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特别是公共英语教学在大学里面向的都是各类专业的广大学生。因此,大学英语应该成为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化的各方面都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包含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积淀,等等。所以,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英语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是形成人生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对语言和语言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心灵的净化,全面人格的形成。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道路的思考,通过语言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社会的看法、为人处世的态度、个人的理想、追求、目标。高校把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在公共外语学习中,这是公共英语教学的一大亮点,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绩效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可以使学生在陌生的语言中找到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达到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重科学技术专业轻人文专业的教育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文教育知识作为科学技术专业教育的补充,人文课程量少及师资投入少。更有甚者,在一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重视学术人文研究往往甚于对学生起关怀作用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一部分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不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而是侧重实用目的的教学需要,于是出现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较差等问题。

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实用性和市场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某些大学生甚至不知道人文素养的涵义。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四六级为核心,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受到该考试的限制,英语知识的教授与学习都变成只重认知教育、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和应用能力训练。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老套,学生学习动力缺乏,这样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中西文化素养严重缺失。高校学生虽然英语考试成绩优秀,但是在和外籍教师交流时却力不从心,窘态百出。人文教育观念薄弱早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迷失方向。

三、如何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

在人文素养教育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特别或奇怪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比如顽固的思想障碍和错误的观点,强烈的思想和行为冲突等。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仅仅使用一般的知识灌输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四、重视文化背景知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到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方法,而且要了解该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中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文化在价值取向、国民性格、礼仪风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在素质教育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并使其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极力创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充分研究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内心感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深邃、难懂、抽象化的专业知识和当代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背景结合在一起,使其变成活泼生动、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应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改变以往“授人以鱼”的传统式教学法,培养高校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高校可以通过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精神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将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结合起来,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是学校应邀请名人名师来学校举办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人文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讲座和会谈,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文化汇演、中英文演讲比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大赛等渗透人文素养的活动。三是加强社团及其学生会团体的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舞蹈、歌唱、记者团、文学社、辩论社、播音社等社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四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的自然景观,突出大学的精神与理念,达到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田的目的。五是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暑期慰问贫困山区儿童等,将人文科学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折射的人格魅力、人生态度、敬业精神都将深深影响每一个学生。同时,外语教师本身就是外国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外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外语教师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进修、访学、参加教学培训等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另外,英语教师自身必须加强进步,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地勇于创新,努力地超越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人文修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七、结语

我国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完成高质量教书育人的任务。教书育人的关键是学生思想觉悟水平的提高,是科学技术文化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是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挥,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在高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大到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小到加强社团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外语教学创新探源:语言交往之文化维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篇2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88-01

随着科学和网络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所具有的全球化、信息化特征给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在主体性教育、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始的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素养主要是指关于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造力等方面的素养和修养,它不仅是语文教师自身人格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创造灵动的课堂,绝佳的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节奏的恰当把握,教学方法的自如运用,和教师的艺术素养有重要的关系。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将单项的知识灌输,被动的接受改变为师生之间灵动的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的提升,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可以形成教师的教学特色。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上海钱梦龙老师创立的‘三主?蒺、‘四式?蒺导读法,北京宁鸿彬老师创立的‘卡片教学法?蒺,辽宁魏书生老师创立的‘六步课堂教学法?蒺,上海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北京程翔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法,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上海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教学法等”, 都是他们自身经验的结晶,其中艺术素养也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学语文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影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都不成熟,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总是不知不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情感的传达,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专业知识的传输者,更是小学生的思想启蒙者,语文课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学科素养包括了语文教师静态的认知要素和动态的情意要素两个指向,是语文教师作为言语运用表率者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技巧和涵养的表征。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知识储备、语感培育、情趣培养、思维扩展。

1.知识储备

新课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的综合性都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语文教师不仅应该不断深化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积淀,在知识的储备上不仅要做到“渊”,更要做到“博”,要兼收并蓄。只要教师的知识醇厚,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地删减,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许多问题游刃有余加以解决。是知识的欠缺导致语文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实现,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2.语感培育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艺术素养,离不开高品位的语感的培育。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输者转变为新课堂的主动构建者。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科书、报刊、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等等,关键在于教师要用自己细微的观察、敏锐的眼光去筛选、整合,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高品位的语感能力。

3.情趣培养

朱自清认为“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 这里的欣赏即内心深处的一种热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趣。所谓语文情趣,“就是对语文的一种热爱和喜欢,出于这种热爱和喜欢,他(她)会‘全神贯注?蒺于语文的学习中,把时间、精力尽可能地集中、专注于投入到阅读、写作中去,并从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蒺。” 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必须要热爱这一职业。情趣是内心情感的不经意流露,它显示了一个老师的美学趣味、艺术素养等内在的修养和品位。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语文情趣,方能创造诗意的课堂。

4.思维扩展

“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丰富、开放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感性的知觉,也需要灵动的思维。思维是语言的来源,思维对于言语的理解来说更深刻,尤其是在语感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语文课堂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只有与教学素养密切地结合才能真正的提高艺术素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1.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去了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追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同时要学会倾听学生,学生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他们的经验、知识、兴趣等对于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忽视对学生的研究和倾听,将使课堂失去灵动的氛围,失去应有的艺术性。在研究和倾听的基础上,要建构与学生良性的、合理的互动,在这种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共享知识、意义等,获得共同的进步和提升。

2.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把握。要用心去体味教材,真正领悟教材的特点,用自己的思维、想象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精神世界,使静态的教材经教师的解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使教师真正的成为作品精神的舞者,使课堂的氛围惟妙惟肖,学生在乐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升华和知识的提升。

3.教学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要有开放性,教师不应用固定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去思考。提高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就需要不断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如果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教学,而不进行反思,从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艺术素养,就必须从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地提升自我,才有可能构建灵动的课堂,使语文的艺术真正地变成艺术的语文。

参考文献:

王迎春.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养论[C].南京:扬州大学,2006.

许丁玲.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素养的新建构[C].浙江师范大学,2004:16.

篇3

一、关于什么是宿舍文化

新时期的大学生活,宿舍生活占很重要的部分,对于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宿舍管理一直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宿舍就是一个家,一个大学生朝夕相处的大家庭,在这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大家庭里,他们可以展示个性,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团结友爱,互相学习,用心经营,相处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有多种论述,笔者认为宿舍文化是指在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空间内,由空间的组成人员—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实践中所形成的的一种舍风舍貌、人际关系、审美情趣、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的总和;是由个体到群体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的形成是以基础宿舍文明和良好的舍风舍貌为基础,进而形成的共同的制度规范,一种精神氛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二、工科院校培育大学生宿舍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科院校的学生以男生居多,热血方刚,男生宿舍的装饰,要么没有装饰,要么过于简单或随意,不会刻意以某一主题进行宿舍文化的布置,即使是宿舍评比,也都大多以基础卫生为主;在宿舍装饰中男女生寝室往往较多的是各种文体明星、卡通动漫、电影类的海报,这也是大学生追逐时尚、潮流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培育工科院校大学生宿舍文化时,首先要营造和追求的是,宿舍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一个小家庭,是同学们生活和学习的港湾,宿舍里的每名同学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大家从五湖四海因缘而聚,因情而生,在这样的宿舍氛围之下,宿舍同学与宿舍同学之前的矛盾也会大大减小,和谐的气氛就会逐渐营造,宿舍作为校园的基础单位和最小细胞,通过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工科院校的安全稳定,使大学生意识到和谐的重要性以及遇到问题和矛盾后,如何处理的方式。如果宿舍文化建设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氛围,宿舍就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良好风气,宿舍内成员就会利用在一起的业余时间,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温习消化专业知识,以学习为主进行良性的互动。

(二)有利于形成建良好的舍风舍貌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优良的学风建设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和谐互助,自律自强,诚信友善”为特质的宿舍文化建设,把宿舍里“会说话的墙”作为文化育人的载体,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装饰宿舍,而重点在于其文化内涵。通过宿舍文化墙的布置,宿舍文化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进宿舍楼,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墙”,或是历史典故,或是至理名言,或是激发动力、鼓舞人心的人生信条,墙上还贴着精美的装饰品,置身宿舍中给人一种积极向上,舒适明亮的感觉。宿舍文化建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信仰也好,信条也好,通过这些改变学生的行为自律,优化人性,然后打造成自强和谐,诚信友善的文化氛围,然后在这个环境里让学生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内涵的人。

(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大学生担负着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点人群。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体验和践行,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着中国梦、伟大复兴梦的建设大局的成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是认同,青年学生通过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进一步认同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正能量,并具体细化为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宿舍文化不仅是宿舍墙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的对价值观的认同,你是否想成为一个诚实的人,是否愿意做一个善学的人,或是笃实的人,你的追求是什么,价值观就会引领你去做什么,从而产生思想的改变,甚至引领行为的建设,久而久之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宿舍文化的发展不仅让学生们的宿舍干净明亮,更让其拥有了灵魂和精神,宿舍文化用其青春的活力,独具特色的感染力,影响和教化着每个学子。宿舍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包容,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和精神,完善价值观,改变人生价值。

三、建立良好的宿舍文化的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培育大学生宿舍文化呢?良好的宿舍文化具有哪些措施呢?笔者认为宿舍文化关键在其思想的引领,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通过党建进公寓机构向宿舍延伸

学生党支部依照自身特点,把思想教育活动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最基层,使思想教育更加具体;有计划地将原来以系、班为系统开展的一些思想教育教学工作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各项活动。确定若干个主题,针对不同的宿舍情况,设立宿舍文化方案,也可以定期开展宿舍文化活动,比如我与宿舍共成长,宿舍里的小漫画“我爱”,讲家风塑舍风,宿舍里的手抄报等。加强宿舍基础文明,以整洁清新的环境,文明礼仪的言行,勤奋向上的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团结友爱的风气,求知探索的氛围,引导宿舍文化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团结进取的宿舍文化。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

要充分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如班长、团支书宿舍长等,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指导,并且督促其想方案去培育自己宿舍的文化,将宿舍成员的热情激发起来,另外,还要建立相关考评机制,对宿舍文化建设没有带头表率的和监督不利的干部要批评和警示,同时要加大学生辅导员的检查力度,与学生的评奖评优等相联系。

(三)树立宿舍文化建设的品牌

通过长期有效的实践积累,以宿舍为单位的文化活动、墙体布置、行为养成和人格特质,会通过文化的建设和烙印成为特定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逐步树立文化品牌。

四、总结

校园文化与宿舍文化之间、学生宿舍的成员之间、宿舍与宿舍之间都存在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而这个关系的和谐共生需要宿舍文化的支撑。一所大学良好的校风、班风、舍风、学风会被大学生所传承,影响着大学生在宿舍的学习和生活,使其在宿舍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正能量的思维占领其思想主导地位。理工科院校因其特有的学生特点,使宿舍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育和内化的基地与载体。我们应充分认识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和特征,高度重视宿舍文化建没的现实意义,明确宿舍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与优势,掌握指导宿舍文化建设的正确方法,通过优秀宿舍文化的培育和营造,推进高校优良舍风、学风、校风的形成,进而促进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内化,促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罗兰.大学宿舍文化论罗兰.

[2]王凯,张军霖.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

[3]梁明.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江西农业大学,2013.

篇4

近几年高考题注重考察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思辨,希望考生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如,我们高三年级平时做的模拟试题中的《宽容的故事》、《把爱传递下去》等诸如此类的作文题型注重利用传统文化熏染学生,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神引导学生为人处世。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初步确立的时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初步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如果学生充分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心世界必然会走向充实丰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那么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走向社会,基本上就能立于世间。如今的高考作文题体现了“立人”的思想,我以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看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我们须静下心来思考,面对作文选自模拟题《伤了手的病人和伤了脚的病人》这一在医院众人所熟知的场面,学生反映于脑海中呈现于白纸上时却是千姿百态的叹息、茫然?我认为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题意,一方面是由于汉语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出题者过高估计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首先,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建构人文精神的关注,缺乏培养学生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反思,造成作文立意低平。

每个汉语老师都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中阶段,尤其关注阅读理解能力,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呢?仅仅是能准确答题吗?当文本浮现在每个读者前的生存时间中,只有读者自身的精神意向和文本对话,共同去探询答案时才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达到我们平常说的“心灵的契合”或“共鸣”。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三备考训练中,要重视文本中文字的意义,引导学生在与文字的对话中建立起自己的意义关联,使学生在与过去的精神对话的基础上,在现时精神的直接自我认识中,开启自己思维、思想的新维度。教学中重视这种人文精神的建构,学生才能超脱于机械、冷静做题的麻木循环圈,才能面对文本保持心灵的超达,始终保持对人生的追寻与超越,才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中蕴含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而不至于茫然无措。

但是,在心灵日益浮躁的当下,阅读、作文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博取分数的工具,而不是个人精神思考的载体,例如某些教师极力倡导作文的起、承、转、合,让学生死记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材料,学生也热衷于学习所谓快速作文制胜秘笈等。作文的模式化、功利化,使诸多考生笔下无情、心中乏爱,知识考试的机器,缺乏人文思想浸润,对自我、人生缺乏理性思考,怎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所包含的丰富这里的辩证关系呢,败笔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高考作文,不仅是写作水平的展示,也是生命个性的张扬,只有那些真正有人文素养、有思辨能力的学生才会脱颖而出。假如这个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没有对历史的理性思索与反思,没有读过大量的书籍,是难以写出深刻的人生体悟的。因而帮助学生建立厚重的人文积淀,近则可以达到高考作文要求的思想深刻、立意新颖,远则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去拥有抵御风雨的内心力量。

其次,老师教学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导致在作文中,无法正确理解材料,审题不准,偏离题意。

很多人都以为语文是重视形象思维的,很多阅读量大的学生不刻意学语文成绩也较好,学生做题时根据感觉排除选项,阅读时根据感觉答题,老师评讲卷子时注重答案的准确、忽视思维的解析等等,诸多现象似乎不断证实学习语文靠的是语言感悟能力。所以,教学中往往侧重对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语境中对语言的浸润、理解。这有它的道理。语言是一门工具,要能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感悟语言,就要在占有相当数量的语言文字基础上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

只是,这种重感性、直觉的习得式的学习侧重知其然而不侧重知其所以然,典型的表现是每一个高中生甚至小学生都会使用汉语,但不一定能在理性思辨基础上正确运用,大多靠直觉感悟,尤其是蒙语授课学生!而如今的高考试卷为了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准确清晰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等,在客观题上,设置了干扰项,要求学生精细思维,有根据的排除;在主观题上要求再现作者的行文思路,尽可能把作者的思维意图揭示出来。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只是考核语言能力,实际上内部包含着复杂精细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要能理解语意的所指、能指、他指,把握言外之意,能从含蓄散乱的材料中提炼、概括、还原出作者的本意等等,莫不需要理性的思辨能力,或者说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只依靠语言的感觉,没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维,是无法穿透语言飘渺的表象把握语言的内涵的。

篇5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礼仪之邦,旅游业是好客的行业,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应该懂礼仪、擅沟通。旅游服务业是高尚的行业,只有具备一定品味修养、审美情趣的从业人员才能满足追求愉悦、刺激、享受、猎奇的旅游者们的需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景区众多,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只有知晓景区文化的深邃内涵,才能将这一文化传播弘扬。随着旅游现象大众化普及,出游人数的激增,旅游资源频遭破坏,如何进行生态旅游、环保旅游成为热议话题,而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保护旅游资源。

1 人文素养在中职旅游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人文素养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品质和修养,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养的内涵大致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层次。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成分是历史感和责任感。

旅游业是具有丰富人文属性的文化产业,旅游服务工作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是旅游服务业的核心价值。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优良的人文素养。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文明礼仪、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审美修养等。中职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旅游应用型人才中,人文素养培育具有基础和优先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2 提高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与举措

2.1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培育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创造良好条件。除了网络,还要多利用图书、报纸、杂志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举办人文社科讲座等。扶植和鼓励学生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社团,如地理、历史、文学、音乐等学生社团,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此外,整个校园应该设置一些反映历史、人物等的人文景观,展现人文精神,与优美的校园风景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融为一体,这样更能体现学校层次与格调。

2.2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强人文素养培育的重点。因此,中职旅游专业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养成,结合旅游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必须整合课程门类,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扩大选修课比例,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前提下设置自然、人文、社科诸如旅游文化、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跨文化交际等人文素养选修课,扩大学生选课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对充实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注重人文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在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因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3 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

中职旅游专业应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有品位、懂专业,敢创新的新型人才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旅游业的发展。为提升学生的专业品位和人文素养,开设诸如《国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及《旅游史学》等研究旅游文化内涵的课程,并举办有关建筑、茶艺、园林、戏剧及诗词等文化专题教学以丰富学生的内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当然人文素养的提升并非开设几门文化课程那么简单。专业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在各类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从而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专业教师作为引路人也应不断深造,拓宽思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教法,经常参与一线工作,避免纸上谈兵,理论联系实践,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2.4 多举办灵活多样课外活动。

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专业竞赛、文化讲堂、礼仪表演等形式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品位,磨练学生的意志。学生也应不断地走进一线企业,接受挑战,提升职业素养。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064-02

在我国改革开放、步入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探索我国外语教学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成为每一个外语教学工作者的新课题。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的能力,使之成为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成为新时代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 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

二、

本文所言及的国际性素质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一定能与在一种文化内获取的素质和能力直接联系在一起,也不仅仅是一种量的扩展,而是涉及到一种必须重新建构的素质模式。这是因为,新的素质将部分地修正或取代原有的、与某一文化相联的素质”[1]147。而这种“新的素质”其实就是对异域文化的驾驭和操控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是对跨国企业还是政府机构的职员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中消除语言障碍、减少文化误解、可能实现共同交际目的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这种新的国际性素质所涉及的能力其实就是跨文化的能力,是一种交际和文化的互动能力。具备国际性素质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不仅应该谙熟己方文化及表达方式,同时应了解对方文化风俗及惯例,具有及时修正己方不当行为及言辞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处理特定环境的自信行为以及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看来,国际性素质中的跨文化能力包含了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四、

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新时代对外语教学的要求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语言本身是带有一定社会文化特征的,二者的关系是“天然”的,客观存在的。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社会现象。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本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人们生存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交流和行为的方式等等。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通常反映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信念,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由于“文化差异”而存在沟通和理解的障碍。外语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授学生掌握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无数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都说明,语言和文化同步并进的学习是纯正掌握语言的一条便捷途径”[2]141。外语教学不应该只是语言的教授过程,还应该是文化的导入及文化能力培养的多层次的综合过程。因为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还有助于他们真正掌握和准确使用所学的语言,避免出现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流障碍。尤其是“我国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能适应于跨文化交往的需要”[3]114,这就更需要加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导入与能力生成。这不仅是当前外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必需模式。

同时,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培养跨文化能力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指出,人要求社会交往,并且社会交往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时,他们希望能直接使用这门语言,能用这门语言与人交流”[4]94。这种灵活驾驭语言,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对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似乎更为重要和关键。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产业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职业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对外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毕业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难以满足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现代大学外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外语知识,还具备文化贯通和国际对话能力,掌握避免交际误解的策略;要从思维观念、行为方式、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国际性素质培养,使他们能够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下进行有效交际,成功建立交际模式,形成更完整的行为战略。

三、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构想

首先,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理念的正确转变是外语教学改革深化的先导,也是开展和推进外语文化教学的根本。外语教学是一个独特的交际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解码过程,又是两种文化交锋、交流、转换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时代的外语教学必须加强文化导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的能力。同时,全球一体化趋势在21世纪的凸现使外语的交际功能更为突出和重要。随着各领域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看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作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融入时展进程,以培养和提高跨文化能力人才为目标,加强文化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第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经指出:“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多元文化社会概念的引导下,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应以交际教学法为主要实现途径,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加强文化教学的渗透。此处所提到的“交往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涉及在相互交往中做什么及怎样做、说什么及怎样说”[5]528。教师可以按话语场即学习者将来经常要参与的重要交往活动和常谈论的话题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双向互动。教师负责解释其活动场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以此实现社会文化活动和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另外,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现代外语教学,除了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之外,在师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该增设加强跨文化能力的课程如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国情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经常上网的人一定会发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显现在网络世界最为明显,英语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许多新鲜的国际咨询或是有用的信息都出现在英文的网页上。作为现代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应该以高度的敏感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或是用更为崭新的提法而言,作为一种思想和知识库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巨大的媒介作用和影响力的。当今的世界,真的就如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洪堡特所言:“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领域中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可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外语的激发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设立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上网查询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感受英语的魅力和冲击力,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发挥网络化学习环境对言语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那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课程如英语报刊阅读、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等,更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以保证站在国际前沿,了解国际事务和形势。依赖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计算机辅助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扭转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生动形象的原版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更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和文化素质培养。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师生的国际性素质。在影响外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就学生而言,这主要包括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模拟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固然有一定的功效,但总归不如真正的、地道的语言环境。对于这一点,恐怕只有那些有出国经验的人才会深深理解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多么重要,承认习得须依赖语言接触。既然新世纪的英语教学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加强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建立外语骨干教师国外培训基地,提高师资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中,可以进一步开拓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全面引入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或是以互换学者的形式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外国专家,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作用和优势。另外,高等学校在引进个体智力的同时,要注意引进优秀的群体智力,如定期举办或选派优秀教学骨干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举办中外大学生夏令营、接受国外短期文化和语言交流团组、举办展览会等,这些都是引进群体智力的好方式。总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高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立足教育国际化视野和教育创新理念,跟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步伐,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相互支撑的人才开放式培养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开拓渠道。

五、 结论

六、

外语教学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定为外语课程的任务和终极目标。外语教学将不再是只关注语法、词汇等语言层面的单一语言体系教学,而是以多元文化观为导向的融入文化教学、重视跨文化实践的多层次立体教学。因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受英语应用能力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大量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因素,为他们参与包含不同种文化的国际事务作准备。培养大学生国际性的素质和处理国际性事务的跨文化能力,这是新时代外语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和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适应国际形势,与国际教育接轨,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润新.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篇7

一.中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现状

1.缺少培养提升意识

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当今教育体制,学习能够应对筛选型考试的知识已然成为学生和家长的首选。如果说,部分家长在学生幼年期愿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积累文学素养,到了中学阶段就不愿意学生在课外阅读浪费时间。甚至可以看到大部分中学生看的课外读本都是满分作文,写作技巧,英语作文模板等。这些书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丰富学生文学素养的,但是,相较于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讲,其渗透力稍低。如果说语文老师还会推荐学生阅读四大名著,英语老师则不愿意学生消耗时间在阅读英文原著上,因为英语文学作品的原著,不管是从单词、语法或者句式来讲,对中学生都属于较难攻克的级别,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理解吸收的,不如中文文学作品容易接受。但是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学习者应该去理解其文化背景。学生在被巨量的学习任务掩埋时,也对培养文学素养无能为力。即使他们想要吸收英美文化,但是应对学校布置的任务已经消耗了他们的大部分精力。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认为等自己高考结束,没有压力的时候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真到了这个放松时刻,学生的注意力就又会被手机和电脑吸引。提升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的培养意识对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而培养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长的时间中不断积累的,树立培养意识,是培养文学素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文学素养参差不齐

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获得的信息良莠不齐,在尚未形成正确的三观时,他们尚不能准确地挑出适合自己吸收的信息,因此就导致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对学生来讲,是一门新的知识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当这种文化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碰撞时,会产生分歧,那么有相关文学底蕴的学生,在日常的积累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学素养,更容易接受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带来的不同之处。通常情况下,家庭教育氛围较好的学生,在幼年期接触的文学作品较多,所以他们有一定的文学积累,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也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同时也有相关的文学积累,在理解课堂知识等方面都有相应的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绝大部分家庭都能够重视学生早期的文学教育,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但是部分学生在社会信息的浸染中,不断吸收糟粕文化,让其腐蚀自己已积累的良好文学素养,导致后期学生的文学素养逐渐分化。造成学生文学素养参差不齐的现状。

二.中学生文学素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有助于学生扩大跨文化知识

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当中,英语也不例外。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是将英语独立于其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之外,单独学习其语言的运用。而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弥补这一漏洞。阅读文学作品最为培养文学素养的基本方式,成为了学生熟悉和理解西方文化的通道。通过培养文学素养提升跨文化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助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学生产生求知欲的时候,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速度更快,更容易吸收课堂知识。

2.有助于学生丰富学习手段

学习英语逃不过听说读写译五个步骤,现阶段中学教育,往往是将这五个部分分割练习。英语是一门语言,更多时候是为了沟通,在沟通时通常是两、三个步骤同时进行,分割练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则提供了一种综合的练习手段,阅读文学作品同时训练了读、说、译的能力,观看文学影视作品则同时训练了听、译能力。学生在培养文学素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进一步的掌握听说读写译的精髓,在推行全英授课的当下,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3.有助于学生奠定语言基础

文学素养,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文学底蕴的展示。在培养过程中,学生也在不断积累语言知识,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如词汇、语法等。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感。对其英语学习起着促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写出的文章更叫地道,而有的学生的作文可能只有中国人可以看懂。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从中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基础是地基,是需要夯实打牢的,如果地基都是缺斤少两的,那么往后的语言学习过程就更加困难。文学素养也是一个沉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地查缺补漏,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一门语言,也更容易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4.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语言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人能够说出或理解前所未有的、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能够判别表面形式相同而实际语义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实际语义相似的语句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运用。文学素养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综合能力的掌握,培养语感,简化理解过程,形成英语思维,更加高效的进行英语学习。

三.如何提升中学生的文学素养

1.教师首先树立培养意识

教师首先要树立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在解读文章时注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介绍作者概况、写作背景,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也能帮助他们建构文章框架,弥补了单纯依靠语言进行理解的不足。教师首先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文学素养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影响学生,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行课外文学教育时,掌握基本方法,学会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信息。

2.精心筛选学习材料

在提升文学素养的过程中,学习者和教导者应该慎重筛选学习材料。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英语文学作品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的文学作品会让他们轻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而过于复杂难懂的作品则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选择合适篇幅且符合学生兴趣方向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丰富的文学知识,推动今后的英语学习。

3.养成文学学习习惯

篇8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不断的下降,人文知识匮乏,无法意识到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人文知识的渗透性不强,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义务与责任,是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最有效的方式。人文素养是中华文化的关键内容,大学生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素养意识薄弱,不利于中国文化与人文知识的传播,制约着我国的国民素养和文化的发展。很多大学生表现为责任感差、个人品德欠缺、消极的人生态度等,这都是人文知识缺乏的表现,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2.人文关怀缺失

目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失是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的核心内容。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是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人文关怀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不懂得关心人、照顾人,团结意识下降,会造成心理上的封锁。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的思想,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存在一种心态,就是别人的情绪与我无关,对我来说无所谓,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会逐渐淡漠,违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永久主题。

3.读写能力下降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大学生身边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为大学生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这些电子产品的出现也为教学带来了问题,大学生由于过分依赖信息科技,导致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读写能力下降。英语是一门语言艺术,应当重视读写,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必然要求。自古以来,读写就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主要内容,书法与吟歌诵诗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人文知识有效手段。信息科技的出现,让大学生养成了懒惰的心理,读写的内容越来越少,制约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英美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体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生活态度、责任感与个人品德等的关键,是影响大学生毕生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中,应当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大学生人文素养与个人价值养成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个人专业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的渗透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就拿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长期学习英语会受到英美国家文化的影响,从而使得个人的生活态度、个人信仰、民族情结等有所改变,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不难看出,很多英语教师的性格相对会开放、活泼一些,是受到英美文学的熏陶,个人的信仰与态度都发生转变。根据这个原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借用英美文学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谓是水到渠成。语言的学习其中渗透着国家的文化特点,都代表着丰富的国家文化,对英语学习就要对英美文学进行涉及,利用专业这个优势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效果会更好。如果说在大学课程里专门设置人文课程,相信大部学生不会感兴趣,教学质量不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放置到专业教学领域,能够慢慢渗透,慢慢影响,最终达到人素养提高的效果,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英美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大学生对人文理念的认知

加强大学生对人文理念的认知,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内容。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不仅仅停留在丰富知识的层面,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了解两国的文化特点,从中汲取营养,深度剖析英美两国的文化底蕴。从中体会到人文理念的重要性,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形成、个人的品德修养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英美的文学巨匠,像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巨匠,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一提到威廉•莎士比亚就会想到他的代表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他的作品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融合,都是文学巨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从中获取人文理念与人生哲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另外,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幽默大师,大家熟悉的《百万英镑》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所谓的幽默,其中不乏会掺杂一些滑稽的表演,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背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对人文理念的认知,提升其文化素养,在欣赏英美文学的同时,通过人文观念的不断渗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2.增强大学生对英美文学的阅读

增强大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在英美文学中提炼出人文的精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英国的文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文学巨匠数不胜数,诸多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利用英美文学作品来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正确的选择。《老人与海》、《飘》、《仲夏夜之梦》、《鲁宾逊漂流记》等都是英美文学的典型作品。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首歌,引出英美文学作品《老人与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人与海》,英文是“TheOldManandTheSea”,是由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讲述的是渔夫与马林鱼搏斗的故事,让学生开展阅读。提到《仲夏夜之梦》,相信现代大学生脑海中会想起“仲夏夜之星”,这是偶像剧《放羊的星星》中的台词,教师可以采用这个引线引出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全新投入阅读之中。《仲夏夜之梦》,英文名“AMidsummerNight’sDream”,这是一部喜剧,笑料很多,乱点鸳鸯谱是这部作品的特色和核心。但是这样喜剧的背后具有讽刺意味,能够折射出当初社会的意识形态,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当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有的放矢的吸取其中的积极元素,实现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如今,在我国,大学生崇洋的现象越来越多。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还不是很强,过于追逐名牌效应,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产品,学生对于国产的电子产品不是很感兴趣,过分的追逐高科技、高标准的产品。另外,很多中国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都到国外定居,这也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一。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吸收两国文化的优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在高等英语专业教学中,学生会容易受到英美两国文化的驱使,时间久了思想会渐渐的西化,应当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学习西方文化,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保持正视文化的态度,避免崇洋现象的发生,重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有利于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4.创新英美文学教学的课堂设计

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课堂进行创新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如今,英美文学教学大部分是采用教师讲课的方式,几乎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氛围比较低沉。创新英美文学教学的课堂设计,首先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福尔摩斯?看没看过《福尔摩斯探案集》,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一下?”福尔摩斯是由小说改编过来的,由英国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所著,至今福尔摩斯的形象仍然让人记忆犹新。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福尔摩斯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完电影后用英语表述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在观后感的表述部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后感的表述,从中评比出表现优异的小组。同时在英美文学中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仲夏夜之梦》,从中任选择一个戏剧情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情景创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英美文学,从中解读出人生真谛,其中蕴含的哲理会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实现英美文学的创新性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利用学生善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其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5.优化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机构

篇9

近年来高校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和阅读数量持续偏低,甚至对经典文学作品不求甚解,这成为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例如,在进行外国文学的课程讲授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一些如《哈姆雷特》《浮士德》等经典文学作品了解甚少,这给教学的深入带来了很大不便,也充分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

2.文学写作能力差

由于高校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加上没有深入研读和学习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导致他们在进行文学写作时写作能力较差。从目前大学生文学写作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存在一定的语法错误和语义混乱,甚至影响正常阅读,更不用说语言的流畅及文学意境的营造。

3.文学素养缺失引发人文精神衰落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对现代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及人文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古代文学《孔雀东南飞》与英国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当代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这种对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正是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如今,由于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导致人文素质较低,引起社会的人文精神衰落。

二、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原因

1.教育机制存在弊端

如今的教育体制对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极为不利。首先,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的片面甚至匮乏。其次,在大学阶段虽然加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教育,但是往往只是注重人文素质的课堂教育,忽视了相关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艺术知识的熏陶,直接导致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国外文化的涌入,国内外多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高校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价值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的思想直接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造成部分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社会环境中的恶劣现象,人文精神丧失、人文价值逐渐模糊,影响健康的思想人格和文学素养的形成。

3.文化活动内容单调

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表现在学科范围内的文学知识提升,还可以通过校园的文化氛围来体现。尽管目前已有很多高校的学生会以及团委定期组织一些关于教学实践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但是与大学生文学素养相关的学术活动却很少,导致一些与文学素养等人文素质提升的哲学、历史、文人等文学知识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导致学校缺乏浓厚的人文氛围,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和文化品位的增强。

三、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教学策略

1.加强对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视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教育不只是高校语文教师的责任,而是和学校、教师、学生都有一定的关系。首先,高校要正确认识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的过程,对学生丰富精神、陶冶情操及完善人格都有重要意义。其次,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的整合,使教学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文学育人的目的。最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认识到文学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文学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

2.完善文学素养课程设置

首先,《大学语文》是如今高校文学素养教育的主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要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量,确保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高校还可以结合学生文学素养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开设一定的类似《外国文学》《文学欣赏》的选修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高校学生提高文学作品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建立科学的文学素养评价机制。无论是《大学语文》的专业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效地将学习与考核结合起来。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不断拓展,汉语不仅仅只代表着语言,还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汉语言文学对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中学阶段更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学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

1汉语言文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汉语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学术,它还代表着文化的发展过程,也体现着人文精神。汉语言文学就是对汉语文学的学习,文学是没有边界的,只存在文学形式的差异,与其他文学相比,汉语言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汉语言文学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是其它文学相比不了的。在文学作品中,对于真、善、美,不管是从文学形式还是文学本质,都对其有极致的描述。在精神文明建设时期,汉语言文学作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学科,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可以强化理性思路,其作用是不能用计量来衡量的。所以中学教师应加强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让中学生能够从根本上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对他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学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感受文学的各种魅力,感悟人生,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明确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意义,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是在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与了解,提高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以祖国为荣的自豪感。中学教师必须将汉语言文学教学重视起来,保证教学成果,从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素质能力。

2中学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探究

2.1把握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点

语言是中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它是中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基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及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丰富中学生的语言积累材料,从好的句型、优美的句子开始进行积累;强化学生语言积累的形式;通过学生在日常学习或阅读中,积累优美的文章,强化学生语言形象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学会应用语言。还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强化学生语言的应用。

2.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方向,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在教学中,传授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加强对学习和教学的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面,让学生的想象与情感有深度的进行发展。

2.3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引用新课标的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从本质上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2.4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全面性

在信息知识时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有心理的、虚拟的、现实的等作为语文学习对象。语文材料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个载体,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媒介,要让学生在媒介中进行探索,寻找自身的宝藏。对于中学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来说,打破其空间界限,将现在、将来与历史融合在一起,是比较好理解的。即能将历史中宝贵的精华带入到课堂,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历史文学的学习,了解历史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最先进的动态,为自身将来的发展留下伏笔,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

2.5学生应合理利用学习中的工具

很多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认为是非常难的。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利用学习工具,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充分的学习和理解,认识文学中的美,提高审美观。认知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正确的利用汉语言文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汉语言文学对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汉语语文学不仅仅是只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及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中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另外,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对中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义不容辞的教好汉语言文学,创新教学方式,以实现中学生汉语言教学目标。

篇11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好基本专业性知识、专业性技能,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文学鉴赏》注重的就是学生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越高,专业技能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文学鉴赏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种自身能力发展的培养,探求大学生的自身素养能力的发展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是高职高专教学的主要目标,以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教育所强调的主要理念。因此培养学生的自身素养能力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目前,文学鉴赏课的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停留在形式上、而不重注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一言以蔽之,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背离了文学鉴赏本身的规律。教学中不能从实际出发,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多数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基本是“以讲为主”,而对比较先进的新教学方法则知之甚少。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权利和机会,极大地妨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怎样才能培养、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我们主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明确《文学鉴赏课》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求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学院注重对学生职业技术与岗位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这样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因素,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时代,重视的是科学技术,文学意识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渐渐的疏远,一方面是教育因素,学生来到高等职业院校后,学院重视专业课程的培养,强调专业课的实用性,不重视基础课,这种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影响很大,造成很多学生重理轻文,厚专业而薄基础,学生对文学鉴赏课同样也不重视。所以一定要明确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一个合格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操,这是文学鉴赏所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会视学习为苦事。兴趣对学习者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在《文学鉴赏》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在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再培养学生理解、欣赏、揣摩的兴趣,只有阅读,学生对文学作品才有的感知、感受,才能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是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多数教师在引导鉴赏文学作品时,往往就停留在文学作品的感性层面上,而对于作品的深层意蕴,往往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上。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审美文学作品的形象性

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特性,是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在创造过程中作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到艺术形象之中,创作出感性的客观形象和感性的主观形象。指导学生感悟形象,从形象中体会出艺术的美。

2. 审美文学作品的感情性

无论什么体材的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性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离不开情感这个线索,文学作品是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是熔铸在文学作品形象之中的,没有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感情之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之时也就体味到了文学作品的情感性。

3. 审美文学作品的虚构性

篇12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教育界就存在很多问题争执不下,其中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大多数学校开始实施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全民英语素质的提升。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英语课堂发挥最大的价值。依据目前的状况来看,实用主义风气盛行,人们都开始意识到法律、经济等课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却开始怀疑文学课堂的价值。从英语水平功能的视角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字面意思、理论推断、批判手法以及鉴赏方法方面英文的阅读。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还要重视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其中主要有剖析、表现以及谈论不同层级,英语文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从文学素养和鉴赏情趣的视角进行研究,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英语文学主要是向中国学生介绍英语国家长期的本土风情和文化遗产,通过不同经典书籍和刊物的阅读,长我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明传统,从而体会相关国家人民的精神领域和生活情趣。其实,《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大纲》中已经明确规定,英语文学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章理解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培育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基本功,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的文化批判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英语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加强英语文学的研究力度,创造出文学界的新辉煌。

2.冲破传统媒介的限制和约束

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给英语文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英语文学研究寻求出新的探究路径,让英语文学研究人员在更科学的道路上查找英语的内在含义,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接收英语文学研究信息,从而全方位进行英语文学研究。同时,最近几年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多频率出现在大荧幕上面,扩展了英语文学作品的普及范围,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英语文学作品,感受到英语文学作品的魅力。可是,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从现实情况来说,大多数英语文学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的重点放在观众的视觉效果上,语言表达比较直接,内容相比较来说更加肤浅,所以英语文学研究者和普通大众的学习过程难免会受到影响,思维方式也会随之改变,逐渐从主动式学习转变为被动式接受,从而慢慢丧失阅读原著的习惯。另外,快速的生活节奏让更多的群众没有心思停下脚步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内容繁杂的文学作品,从而越来越少的人可以领悟到英语文学作品的精髓。在内容直接的影视作品的带动下,很多导演对同一部作品的解释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导致文学变成市场上的商品,缺乏其中的韵味。对于信息技术给英语文学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应该有清楚的了解和掌控,并且采用有效的解决措施。特别在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英文原著和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落实翻译文学的来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在阅读时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2]白锡汉.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05).

篇13

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联系也日益紧密,作为大学生,掌握英语已成为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生存以及竞争必不可少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习英语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大学英语教学往往更加重视对于语法句型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英美文学知识的传播。如此一来,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基本都是应试人才,而非应用型人才。目前,在英语教学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听、说、读、写等必修课程,而英美文学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供学生们进行选择性学习。由于该课程对英语基础要求较高,所以很多同学对其避而远之,最终,很少有学生接受过系统的英美文学方面的教育。然而,英美文学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英美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开讨论,号召将英美文学的学习引入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1 大学英语教学以及英美文学学习现状

说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以及英美文学学习现状,情况并不乐观。

首先,就教学目的而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依旧是通过四、六级考试,由于过于看重四六级通过率,教师教英语以及学生学英语都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一旦通过,那么英语教材就被束之高阁了。其次,就教学内容而言,各各大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其内容主要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很少涉及叙述文以及诗歌,名家名作更是少见。再次,就教学手段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已成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色彩丰富、图文并茂,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教师过度依赖课件教学,有的教师甚至多年不更新课件,不依据教材的改变对可见进行修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最后,在传统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以过四六级为大学英语的终极学习目的,加之英美文学作品难度较大,因此很少自觉主动的去学习。

2 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2.1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课程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说、读、写、译这几个层面上上,而应培养学生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下不受母语束缚、影响以及支配,自如使用英语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品读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从而掌握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所在,从而更好的学习英语,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2.2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学习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是提高其文化素养的必要途径。就大学生而言,仅仅依靠学好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基础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其文学素养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加大经典、原版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有些大学生虽然很喜欢英美作家的作品,然而由于原版作品的阅读难度过大而选择阅读中文译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了解故事情节,而对语言的学习是无益的。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精华部分是其他语言无法翻译的,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多多阅读英美原著作品,尽情体会英语的美妙之处,进而扩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最终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加强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基础英语的学习能力。其次,加强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们对英美文化的感知能力。最后,加强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精神境界,丰富其课余生活,拓宽其知识面,使其身心得到净化。

3 结语

学文学不仅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们品读英美文化名著,培养学生们跨文化意识,全面提高其英语学习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文学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蓝仁哲.语言文学人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2):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