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1 10:00: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近几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与发展,也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多,促使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其室内装饰设计与景观设计越来越专业,社会对于高品质设计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如此便产生了日益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学制之间的矛盾及传统教学方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2.国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现状
国外的环境艺术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它包含在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沿用包豪斯教育体系,整个教学过程历时三年半的时间,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西方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一种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将现代设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分类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偏重于对室内设计的教授,甚至有些高校仅设置了室内设计的课程,科目分类过于单一,即便是分成了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不同专业,其教授的课程也是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前两年的时间巩固基础,以素描与色彩训练为主,加之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到后期开始往设计方向发展,开设课程的相似使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过于笼统。随着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需要有各自更加专业与完整的教学体系;再者,随着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需要越来越大,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也备受关注,越来越分化着原先两者合一的状态,市场需要大量高品质的专业设计人才,这就促使高校教学结构体系需要明确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这两个不同方向的专业。
2.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激化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多门学科的一项专业,并且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适时接受新的信息,需要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与技巧,还要保持创新的概念。随着高校课程设置的增多,学生的学习课时逐渐被压缩,造成学生学习有关课程的时候只是简单了解,并未真正领悟其中真谛,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3.教学观念的陈旧
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缺乏对现代艺术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模式时代,这使得我们落后于西方艺术教育,阻碍了我们专业的良性发展。有的甚至一味模仿西方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真实条件与环境,反而适得其反。
4.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
国内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掌握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就算学习完毕,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学生来培养,而不是当做一名未来的优秀设计师。传统僵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设计类专业。
5.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从历届毕业生回馈的信息,不难看出,毕业生刚进入工作单位的前期都只是在试用或者实习的阶段,真正到了实践的时候,能力就显现不出来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的毕业生难以成为工作单位的主要力量。由此看来在校学习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过少地参与实践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研究
要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进步,教学结构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各高校在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从实际出发,将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适当融汇,建立多层次的结构体系。首先要设立室内艺术设计与景观艺术设计这两大基本专业,在融合其他相关课程的同时,各自建立不同的教学理论;其次,在这两大专业旗下包含其他诸多设计门类,例如,室内家具设计、灯光照明设计、庭院设计、植物配置、建筑景观结构等,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结构体系,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定位,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高品质设计人才。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设计元素,都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再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综合性的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因此要合理布置教学内容,避免出现三分熟七分生的情况,要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效果,解决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对部分重复的课程或者知识,进行适当的删减,对不适应环境艺术专业发展的陈旧课程理论要坚决取缔,让繁多的课程进行适当的“瘦身”,使节省出来的课时为后续的课程衔接上,要用有限的课时,在坚持环境艺术专业理论与设计主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课程中的精髓,发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平台作用,并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整合其他有关科目的信息资源,保证教学内容之间的连续性与关联性。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观念研究
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需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的引导,因此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关键在于如何去设计,在教学观念上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思想,不要事事都效仿普通美术学院的作风,在一定的方式方法上根据实际的状况作出改变。例如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充分地给学生学习其专业课程的课时,过于重复的基础课程能省则省,让学生更充分地去理解和学习设计。
4.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革:首先,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将宝贵的课时充分利用起来,课堂上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因此两者都是重要的角色,以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来代替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给学生发言提问的机会。第二,将市场项目转化为课堂作业。社会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每年都会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呈现给社会公众,以这些为设计主题,教给学生重新进行新的设计,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设计作品与行业大师相比较,建立自信的同时,又让学生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一起去进行市场调查,让学生主动地接触社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行情,搜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再上课时,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第四,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重视学生的各种提议,根据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将好与不好分析给学生进行探讨,由此,学生在巩固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并建立团队合作意识。
5.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要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育,除了教与学这两个环节之外,还要有实地的实践。在笔者所在院校,还在筹建环境艺术设计车间、建筑材料工作室等专业实训室,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现场的有益补充,使学生在汲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能深刻地理解所学,感触实际的操控,得到更充分的认知。比如在本地反响比较大的“非想工作室”就是由我院在校学生组成的,他们的设计得到大多数业内人士的肯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另外学校要与社会上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比较突出的公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给学生一个长期的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进行实地实践的稳定性与长期性。
6.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民族化和地域性研究
关键词:
艺术;环境设计;解决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理论课程。对于艺术生而言,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对于感情丰富的艺术生早已行不通,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提出问题、保留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思考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把某物看作是艺术,需要某种眼睛无法看到的东西,一种艺术理论的氛围,一种艺术史知识,这就艺术界”。环境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室内设计的学生,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会自觉不自觉的进行各种环境装饰。学生对环境设计艺术的提高首先要先增加理论知识,并且要增加对艺术作品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大量有代表性的作品等来影响学生在艺术上的认识;加大典型艺术作品案例的讲解熏陶来积累各种素材;运用模拟环境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情感。未来环境设计发展会呈现多种趋势;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注重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不同设计领域的交融、艺术化等等。这些发展趋势都将系统的解决人类内心需求和现实之间矛盾的过程。
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小到一个居室,大到整个城市,既有千百种不同的各具表现力的物象形态,又有内在的秩序和综合的整体精神。环境设计做为一种综合的多种形态的造型艺术,在形式上更追求多样统一与协调。例如;中式传统室内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常见的有“鱼”“鹿”“蝙蝠”等,原因是他们的谐音都有隐喻,代表着福气,情操和品行等等。这些自然物为中国人借物咏志提供了极为契合的形象。在室内装饰中,无论是商务、办公还是居住生活,有机的借助自然物、工艺品装饰,不仅可以获得无形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可获得美学的文化,美化了生活、也扮靓了心情。
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的质量。室内环境的创造除了与冷暖、光照等方面有要求之外,还与建筑的类型、主人的性格相适应的室内环境氛围。从整体来说还和人类的经济活动、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民俗民风等密切相关。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世俗的经济要求用抽象的理论形式表达,把资产阶级的经济说成是一切时代、一切阶级、一切人的要求。好的设计价值观念的体现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令作品更具有个性化、专业化。设计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丹纳在《艺术哲学》的书中解释到,“探求艺术发展的原因时说,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所决定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是由环境决定的,环境又是由种族决定的。”任何一个名族的的艺术都是由名族的境况和人们的心理以及生产关系决定的。这些倾向也会因为民俗民风的不同而不同,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存在着不同的天性。所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是有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和制约组合而成的。
当环境由众多的物体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装饰就是美化室内空间环境,掩饰室内空间环境的缺点,突出其优点,使室内空间环境变得舒适、美观。室内装饰工程就是对有使用价值的室内空间环境的美化过程,是对各种装饰材料进行技术和艺术加工,美学修饰和艺术组合的再创造过程。室内装饰的美观同样表现在“内在美”和“外观美”。
室内装饰的“内在美”是装饰的本质,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根本所在。从构成室内装饰的材料质感上及各种造型体的集合中表现出来。同样,室内装饰的“外观美也如实地衬托出室内装饰的“内在美”。
有句话不是说:“不了解人类的过去,就不能够认识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对艺术来说:“不了解艺术实践的历史,就不能够真正理解艺术活动的规律”学习艺术概论应注意结合自身的艺术体验。当今社会生活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例如视觉文化,它不单单是一个视觉的欣赏更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全新的视觉文化领域里就要求我们对艺术的基本知识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通过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加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视觉艺术的优秀作品来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
结束语艺术概论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艺术的概念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不同,有感性的理解也有理性的认识。环境设计也正是在实践艺术的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理解与掌握艺术概论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环境艺术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要求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密切联系社会发展,要求大中专院校培养出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仍沿袭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体现在师资与教学环境等方面。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技能的培养等教育教学体系落后,集中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提供大量的案例与实践教学。
2.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
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往往采取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吸引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注意力,更加无法对本专业的知识理论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本专业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而且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的入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是经过美术联考考入本专业,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有的学生是未经过美术联考而直接填报本专业,没有基本的美术功底。学校的教学并未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按照以往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基础差的学生无法跟上进度,最终失去对本专业的兴趣。长此以往,大中专院校将无法培养出市场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普适教学改革
1.课程改革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能够将其与时代需求结合,产生新的设计理念,并运用到实际社会生活当中,必然会形成我国特有的艺术设计风格。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相应的艺术设计也应体现出多民族的特性。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应符合时代的特性,体现出我国环境艺术独有的特性。我国有着广阔的土地,拥有丰富独特的民族环境风格,如丽江古城、苏州园林、皇家园林、平遥古城、湘西吊脚楼,掌握着多种多样的民间技艺,如陶瓷、印染、刺绣、雕刻。我国大中专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应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这些元素加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其贴近实际生活,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又能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2.注重基础技能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相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的人才。该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更要求学生在设计的作品中体现出创意与创新。对本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应遵循以下两点,在低年级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在高年级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低年级的课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及相关技能的培养,同时多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创新的思想。高年级的课程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由于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要求学生在低年级时尽早培养创新意识,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创作中能够逐步地、独立地设计出具创造力的作品。
3.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是枯燥乏味的,大部分的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时也仅仅是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仅讲授课本中出现的理论与知识,不涉及其他相关的理论与知识,不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思维的扩展。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学习重点与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并发散学生思维。大中专院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投影仪,展示课程有关的图片、影像、文字信息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社会中。教师在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时,应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设计能力,让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技术与技能。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不仅仅是熟练的工人,而是具有创造性的职业设计人员。如果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忽视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完整性和人才创造性素质的培养,走“技能性”培养的捷径,就无异于拔苗助长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在尊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教育完整性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题。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悄然兴起、快速发展。2012 年,全国 1200 多所高校成立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校生的规模达 100 多万人,其中设计类专业基本都含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各高职院校,看准了市场对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迫切需要,近 10 年来新开设了大量的环艺专业。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极大挑战,只有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从培养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出发,把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和具有创新型知识结构与创业精神的人才体系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办学方式灵活,课程设置和社会、市场需求对接。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市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从社会对环艺专业毕业的人才结构情况来看,需要技术性人才的数量最大,占 63.8%;其次是业务型人才,占 25.6%;再次是管理型人才,占 9.5%,其他的占 2.1%。虽然社会对高职环艺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但由于培养方向、总体素质等问题,短期内毕业生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首先,由于高职设立环艺专业的时间不长,其课程基本上都是以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为蓝本,教学内容、计划缺乏社会需要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次,由于对“环艺专业”学生的定位和理解不同,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造成环艺专业与室内设计专业没有区别、缺乏特色。再次,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造成专业理论知识没有本科院校学生扎实,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又不比本科生强,毕业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模式结构分析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要形成本专业特有结构体系。据统计,几乎所有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都是在不区分专业方向的统一模式下进行的。这种“大统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设计专业意识的培养,更不适合高职院校在较短时间内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总学时按原课程设置 550 学时基本不变,在原有的 8 门课基础上可以增加“当代中国经济与政治”“大学语文”和“文献检索”三门课程。,以体现高职教育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目标,改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口径不够宽的缺点,调整各课程的学分数和课时数。如:“高职英语”由 180 学时调整为 144 学时;“就业指导”由 40 学时调整为 18 学时。
其次,专业基础课设置一方面将专业基础课中的素描、色彩课程与构成课程融合,改变学生单纯描绘自然物象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意向表现和抽象解析能力,在保持原有的五门课基础上增加:“艺术概论”“设计史”“建筑概论”三门课程。适当增加课时数,如:专业基础课由原来 360学时增加到 414 学时。调整各门课程的课时数与学分,素描与色彩由120学时调整为108学时,学分也由 8 学分调为 6 学分。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与速写三门课程由 60 学时调整为 54学时,学分由 4 学分调整为 3 学分。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
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工作室的典型项目实践学习标志着学生进入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本阶段的教学侧重实践目标的执行,致力于解决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的工作方向调研,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岗位群,涵盖居室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景观小品与雕塑设计等。依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我们总结了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及职业发展规律。并以此来构建了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项目课程体系。
首先,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等先进的实践课教学手段,选择企业实践设计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引导专业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果。并且,保持原设置的 6 门课程外,增加“设计程序”、“景观设计”两门课程,积极吸纳近几年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术。力求体现环艺专业研究最新成果,体现高职环艺专业学生高素质的要求。
其次,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围绕典型工程项目展开。由原来的 9 门增加至 15 门,增幅达 60%,以增加学生选课的余地和兴趣。同时,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数量,以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以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设符合高职环艺专业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s to point to the aesthetic concept according to the human senses of space art model.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s material life demand basic satisfied, and began to higher level of spiritual pursuit. Indoor environment design is to satisfy people's space space such as comfortable, fashionable feeling, it incorporates architecture and aesthetic art element. This paper, from the reality and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velopment trend of simple analysis.
Key word: indoor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nterior design styl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多以室内设计为主体,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知识性广、综合性强、涉及相关学科较多从事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者需要了解建筑学、人机工程学、力学、心理学、材料学等等;室内设计者借助设计原理依托建筑原始空间格局进行二次加工创作达到使用者物质和精神需求。
二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多以室内装修设计为主体,而室内装修设计的风格又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欧式田园风格。“传统风格”一般指来源于传统的积淀,室内空间布局、室内颜色运用、陈列摆设等等保持原有的文化内涵。“现代风格”起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强调采用新材料、改变原有结构创造新的使用功能、注重室内设计遵循自然法则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新理念。“欧式田园风格”主要体现在使用者对高品位生活向往的同时又对复古思潮有所怀念,让使用者感受到舒适自然,体现悠闲自在的感觉,表现出一种充满浪漫的向往,就好比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这就是室内设计师为使用者所追求的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氛围。
在社会发展中对室内设计师的能力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增长较快,国力渐强,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认识有所不同要求室内设计师具有好的空间想象力;思维敏捷;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强;富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环境整体意识和综合的审美素质,掌握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技能,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的能力。对传统、 现代风格 的设计典型融会贯通,掌握室内空间造型、界面装修设计、 陈设艺术设计 的基本方法。
在现阶段情况下,为完成一个好的项目规划要求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师需要能熟练使用以下几种软件工具:
1、 PHOTOSHOP :世界顶尖级的图像设计与制作工具软件.无论你是从事 平面艺术设计 ,摄影,多媒体,影像制作,还是网页,都可以用它进行艺术创作.
2、3DMAX效果图以室内外效果图为主,掌握 3DMAX 各项基础知识。三维效果设计与制作;三维图的建模、材质、灯光、场景、渲染、后期处理技巧。
3、AutoCAD学习AutoCAD,掌握 施工图 的识别、创建技能。
相应的学习科目: 素描 、色彩、 建筑速写 、构成学、测量学、室内制图、效果图技法、摄影、装饰结构与材料、风格流派、家居 空间设计 、办公室空间设计、 商业空间设计 、模型制作、 景观 建筑设计、环境 景观设计 、植物配置、模型制作、 园林规划 与设计、景观设计 表现技法 、 计算机辅助设计 、景观工程技术、经济学概论,管理学概论、工程估价,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色彩构成 、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等
三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前景展望:
首先,室内环境设计需体现“自然”感。现代化建设与设计,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使得人们生活在现代城市,而逐渐远离自然界。人们如今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渴望与向往。所以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必须充分融入自然界的因素,即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其次,室内环境设计需体现出艺术性。人们对于现代室内的建设并不是单纯生活,而是要求室内的物件能够“相处”融洽,体现室内的艺术性,展现整体、统一之美。
第三,室内环境设需体现高度现代化。设计师在对室内进行设计时,应该采取一切现代先进、科学的技术手段,使室内的声、光、色、形能够完美结合,体现出室内环境的高效率、高速度、高功能化的发展。
第四,室内环境设计需高技术与情理化的结合。现代室内建设,必须重视高技术与情理化的结合,让室内既有着高技术的水平,又能让人们在室内感受到人情味。
第五,个性化发展室内设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室内环境设计出现跟风十分严重的现象,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室内环境正在走向雷同。所以我们必须打破雷同性,追求个性化发展。
第六,服务型、方便型的室内环境。室内环境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室内环境主要是方便于“人”,服务于“人”。
第七,室内设计采用新材料。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在对建筑材料、装饰材料进行不断的创新。所以在室内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最先进、最现代的新型材料。
第八,室内环境设计面积大型化。由于人们的空间精神的不断上升,不会满足于居住在小空间的环境里,所以原有的小空间会不断的得到装修和改造。
从上述的发展前景展望中表明,现代室内设计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室内设计给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在未来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对能力、空间环境的把握,体现人性化的空间,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不断摸索和思考的课题。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室内环境艺术感是人们理想化的追求,也是设计师在未来的责任与要求。所以,室内设计师在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创造力,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灵元素、以人为本,未来的环境设计必然会更有艺术感。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系列中,与人类非常关切的一个分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包括了艺术风格、空间规划、装饰装修材料、室内电子设备、家具等一整个系统。这一系统往往能从一个侧面上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水平。历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总是留有时代的烙印,就犹如一部具象史书。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使用性质、使用对象,以及运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等物质条件,再以装饰设计手段、装饰设计风格等精神手段创造出使用功能合理、环境舒适优美,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等生活需要的空间。
上述小段中,非常明确地把“创造出使用功能合理、环境舒适优美,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等生活需要的空间。”作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创造出适合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室内空间。
在做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构思时,需要使用各种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如装饰装修的材料和室内环境需要的各种设备等。还需要使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手段,如绘画、雕塑等艺术美学原理。以及建筑室内空间的人机工程学原理等。还需要考虑使用目的、施工手段、造价标准等现实因素。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总是伴随在实用、技术、经济等因素的左右,这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与绘画、音乐、雕塑等人类艺术的最大区别。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既有高度的艺术审美要求,又有很高的工艺技术要求和施工经验。并且越来越与一些新学科联系在一起,如:普遍使用人体工程学、人类心理学和室内环境物理学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中重要的一份子。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艺术设计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侧重点来分析,现在就有很多种观点和见解,例如:
有人认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艺术设计的深化,是建筑艺术设计的再创造”。
也有人认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的灵魂,对建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著名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内涵的建筑空间,把空间效果作为建筑艺术追求的目标,而界面、门窗是构成空间必要的从属部分。从属部分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基础,并对内涵空间使用的观感起决定性作用,然而毕竟是从属部分。至于外形只是构成内涵空间的必然结果”。
著名建筑师普拉特纳则认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比设计包容这些内部空间的建筑物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你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通,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经验证明,这比同结构、建筑体系打交道要费心得多,也要求有更加专门的训练”。
美国前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席亚当指出“室内设计涉及的工作要比单纯的装饰广泛得多,他们关心的范围已扩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例如:住宅、办公、旅馆、餐厅的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障碍设计,编制防火规范和节能指标,提高医院、图书馆、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总之一句话,给予各种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以舒适和安全”。
白俄罗斯建筑师E·巴诺玛列娃认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以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保障生活、生产活动的需求”,室内设计也是“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
以上关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观点论述,都是从创造出满足生活与生产需要的功能、和符合时代精神的要求出发。
一、以满足类活动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出发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出优秀的室内空间为人类使用,室内设计师始终需要把人类对室内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要求放在首位。由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复杂性和艺术性,设计师更加要运用以人机工程为基础,满足人类的安全和健康为内容,满足人类间的人际活动的需要核心进行设计。
室内设计师需要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艺术空间而奋斗。因此,室内设计师要特别重视人类工程学(既人体活动尺度与使用物品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既室内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材料学(既装饰装修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要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例如:小学的室内的桌椅,小学生的尺度比常人小,桌椅高度常要降至550~600mm,楼梯踏步的高度也要控制在12cm内,做好设计有适应小学生和成人尺度的二档扶手。在一些公共建筑室空间里要顾及残疾人的通行和活动。在室内外高差、垂直交通等方面应设计些适应残疾人使用的专门通道;在交通空间的疏散设计上,如上海的地铁站,考虑到老年人在动作和反应的迟缓度,人们在计算安全疏散的时间上多留1min的疏散时间余地。以上说明了现代的室内环境艺术在设计上着重考虑了弱势群体的需求和要求。
室内空间的意义就是要以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为主并凌驾于风格之上,好的使用功能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好风格。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要符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要为人们的舒适度和生活方便度来进行室内环境艺术的创造和实施。
参考文献 :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to pass to point the way with from the macroscopic level on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trying to broaden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education ideas, advocated a perfect design talents of knowledge system and training of practical skills for design talents ba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sign talents' learn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humanistic training and effective judgment current social practical need for constructing the ability of contemporary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center, and stressed th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ode that design talents can truly understand, in the current society, thus designed accord with the actual require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good work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educat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从概念上讲,环境有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分。郝卫国先生在《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将环境划分为四个层次:1、原生环境;2、次生环境;3、人工环境;4、社会环境。在这四个层次里面,人类通过设计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到的是人工环境,间接的也与其他三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郝卫国 编著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一版 第8页]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在营造人工环境和改善自然环境。可人工环境的营造和自然环境的改善必然影响到其他层面的环境,其他层面的环境也影响着人工环境的营造和自然环境的改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也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其内涵与外延也具有综合性,这一点常为人所忽略。
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事实上,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由其内涵为出发点的理解,它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作为人工环境中数量最多,比重最大的的因素,建筑成为人们高质量居住条件的最明显的标志。从建筑的内部空间到建筑物主体的空间,都属于环境设计艺术的范畴。于是,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对自身生活环境,尤其是居住条件的理解上,因此在提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很多人都指向狭小的内部生活空间,甚至把“居家装饰”“装修”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代名词,这是非常狭隘的理解。人们的起居环境只是人类生活环境中很小的一部分,是单个个体,与之相关联的周围建筑群、街道、绿化以及公共雕塑、公共娱乐设施,甚至还包括由人的交往方式,休闲娱乐方式,消费方式等构成的文化环境是大环境,是宏观上的整体。
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即“Landscape”,是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各方面的综合的设计与营造,它拓展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观念,强调了环境设计艺术概念的外延。因而它是一门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与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环境行为学、生态学、人类工程学以及社会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既边缘又综合的学科,它设计的范围极广,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社会学等都是可以涉及的。”[李砚祖 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第2页]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提供最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设计,但作为自然的人、社会的人,人类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必须重视从宏观上把握环境艺术设计外延,全面的理解环境艺术设计。
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我们要用多元化的视角,用不断发展的观点看待环境设计艺术的这门学科。首先,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是基础,外延是在内涵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内涵与外延之间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两者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第三,内涵是静态的,外延是动态的,随时代不断扩展,两者形成了有机的统一。
从五十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确立室内装饰系开始,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但是作为专门的二级学科才不过十多年的事情,从最初的室内设计系到环境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不能只是简单的从名称上更新,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涉及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也应当不断深化。“世界环境艺术设计已经逐渐从室内空间设计的装饰,家具陈设等方面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建筑景观,庭园小景,公共设施,街道广场环境等。”[李砚祖 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第3页
]对于当代环境艺术教育来讲,更应当看到这门学科的多元性与发展性。
二、当代设计教育现状
尽管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却随着设计艺术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可同时也出现了不和音符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在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内涵与外延上缺乏联系和整体观念,造成学校教育的产出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多元学科,不仅涉及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还与社会学、美学、人类工程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有关,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共同构成了外延广阔,内涵丰富,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环境艺术。但是,当代设计教育体制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课程设置不科学,专业设置片面化,教学中缺乏各门相关学科的联系与交叉,缺乏系统性。诚然,整体性并非要将学科统一在一起,而是说缺乏最起码的学科之间的沟通。如果不能从联系的、整体的角度去培养人才,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势必会出现更多的设计败笔,或者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或者缺乏实用价值,或者流于形式。现代人们对于设计艺术的审美有了很大提高,高品质的设计需要具有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据有关数据显示:
① 、在2006年上海人才招聘会上,参加招聘会的300多名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与甲方达成协议的仅有37%,许多公司因求不到高水平的设计师而苦恼。
②、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从业人员850万,2006年达到1000万,仅设计师就需要10万人的增量,而目前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仅为从业人员的1.3%。很多企业因在国内寻不到合适的设计师,而向国外延伸求贤。”
分析以上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学校在对学生培养方面,过于注重课堂教育,而忽视了实践,学生从学校到社会没有磨合期,而甲方则需要是上班即能胜任本职工作,为本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追风也是导致学生和社会需求错位的原因。同时由于盲目的扩招,求量不求质,学生毕业后一些简单的工作都无法胜任。
(二)对学科外延的认识不足,设计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外延不断扩大。我们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更新慢。当一系列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职业在社会上出现,我们的学科建设却往往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当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园林规划师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之时,在众多的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质上还是室内装饰、装潢的代名词,课程教材有的还用着多年前的,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由于环境设计观念的落后很难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以景观设计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上海建筑及房地产行业对各类职位人才的需求中,专业技术职位人才需求量最大,占到总需求量的61%;而在房地产行业紧缺人才中,建筑师和规划设计人员最缺,占了各类紧缺人才的37%,而其中尤以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师最为稀缺。
这种问题的出现,除了国内景观设计起步晚的原因以外,与设计教育观念的落后也是有很大关系,在出现市场需求时,设计教育不能及时的转换教育机制。比如,目前,国内还很少有高校设置环艺景观设计专业,一般只有园林设计专业。其根本原因对于环境艺术外延的前瞻性和预见力不足。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实践锻炼,这是当代设计教育最为突出的薄弱点。
为进一步了解设计艺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参与社会实习实践情况,笔者对某大学环境艺术专业40名本科学生的就业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方式是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就业情况如下:
①毕业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占68%
②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2%
③改行做其他的占11%
④考研究生的占9%
工作情况如下:
①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感到吃力的占82%
②在公司无法胜任本职岗位的占8%
③能基本胜任工作的占10%
参与社会实践情况:
在校期间参于社会实践的学生仅占36%。
通过调查,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程度比较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市场的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这决定了设计师必须注重实践,通过切实的实践检验、巩固、补充理论,并及时地了解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也是不断更新的。当学校的环境艺术教育还停留在包豪斯式的现代主义的时候,社会上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已经粉墨登场。材料是环境艺术创作的载体,设计师对于材料的把握不能只流于视觉的和理论的把握,而必须通过触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掌握材料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这要求设计师必须站在时尚的前沿,通过实践把握环境艺术风格的变化、材料的更新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惟有如此,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其作品也才具有现实性。
三、对于设计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设计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我们通过它可以窥见设计艺术教育存在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思考:
设计艺术教育应当完善学科机制,促进相关学科的沟通。
设计艺术教学需要开阔的视野,克兰布鲁艺术学院、旧金山艺术学院等国际知名艺术学院,学科建设不仅完善,而且划分很细,学科的多样性并没有增加学科的界限,相反促进了各学科的融合。在国内,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从1986年就开始文理生源的招生,首创了“艺工结合”的教学,要求学生有美学知识、美术技能之外,还要涉猎理工知识。这就使学生可以广泛的涉猎到各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人文涵养的积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全局意识、宏观的把握处理设计的能力,提高了设计的水平。当前,设计教育中自然需要通过合理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协调好设计作品的各种要素。
(二)设计艺术教育应当拓宽教学思路,适当设置相关人文学科。
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满足人们生活、消费、休闲等需求的活动。设计教育应当创新观念,走在时代的前沿,审视社会的需求,随时弥补在专业学科设置上的不足。教师应当以身作责,观念的领先要通过优秀的师资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来表现。作为学校,应该担负起教育的责任。科学合理的设置培养课程,拓宽课程体系,扩大选修科目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局观念,吃苦意识。注重手绘基本功、动手与实践以及构造与技艺的培养。引入社会设计精英进课堂,担任实践教学指导,使教学与社会交流。提倡学生在校期间,精一技,学二技,会三技(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相关人文学科可以促进设计师对生活作艺术化的理解与阐释。因而,相关人文学科实际上可以使得设计师的理念更具艺术性,从而营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艺术化的空间。
(三)设计艺术教育应当增强实践性,实行产、学、研并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环境艺术又称为环境设计,它借助于多学科的理论,以艺术设计为根本,进行理论分析和专业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遵从提高环境质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高感官,视觉享受,可持续化,以满足人们的各项行为活动舒适性和便利性。针对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的需求和生活状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生产生活环境进行科学,专业,艺术的规划与设计,最终创造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1环境艺术的概念
按照空间来界定的话,环艺设计分为内部环艺设计和外部环艺设计。其中内部环艺设计主要以室内的家具,空间,主题为要素进行设计,而外部环艺设计主要以建筑,环境,生态等要素进行设计和规划。我国的环境艺术现状如下:
传承与发展:环艺设计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养。环艺设计既要对历史文化传承和延续,又要与时俱进,满足当代社会的行为模式和审美观。
动态与可持续:环艺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人们对艺术追求,欣赏风格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环艺设计者在进行创作与设计时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循环性,可变性。协调社会、人工、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秉持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环艺设计涵盖的内容
环艺面向了心理学,建筑学,社会学,行为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是跨越多个学科的系统工程。环艺设计原理包含的内容大致如下:
2.1景观与环境
美好的环境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视觉的享受,同时也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类型特点,结构形式,经济状况,以及文化特征。环境艺术往往指的是环境与艺术的结合,主要通过园林,街道,雕塑,绿化,广场等元素互相联系,将这些元素优化组合起来从而整体展现出一个城市的景观之美。
2.2人居环境
人们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与环境融合的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和互动关系,然后创建出自己的领域。使用环境资源来改造和加工自己的居住环境,最终创建出了居住空间和人居环境。
2.3建筑设计
建筑空间展现了一座城市的物质形态,是一座城市最为直接的表现。一座城市的建筑设计,有旧的更替,也有新规划的诞生。因此,建筑文化和建筑设计需要扬优弃弊,需要优化的设计和组建,展现设计之美。
3制约环艺设计理论理论研究的因素
3.1研究的区域性和主观性
目前,环艺设计分为两个派系:绘画派和制图派。虽然两个派系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成一体,但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很好学习与交流。由于这两个派系是由美术设计和建筑设计不同专业的人员参与的,其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并且因其区域性和主观性的差异,在知识传播与交流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3.2教学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艺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虽然开设环艺相关专业的高校和培训机构随之增多,但不乏是为了抢占就业市场而开设的新专业,教学力量和师资设备相对欠缺。
3.3创新意识不够
盲目地追求现代化或者西方化,违背了科学,环保,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会对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造成资源的浪费,削弱城市特色。环艺设计定位不够准确,盲目跟从,只求发展不求长远使得环艺设计很难得到创新。
4新形势下环艺发展的思路
4.1加强专业理论建设
基本的环艺设计理论知识主要有:艺术设计概论,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人体工程学以及环境行为心理学等等。我国的环艺设计在理论建设上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薄弱。因此,专业学会要积极关注环艺设计的发展,增强支持力度,鼓励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展开深入研究。专业学会要起到统筹指导的作用,规范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投入师资力量建设。逐步建立成熟的理论基础,不断完善学科框架。
4.2教学改革新思路
环艺设计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涉及到文化,历史,宗教,民俗,政治,同时还有多种设计方法,内容和表现形式,单一的思维模式面对复杂的审美需求显得力不从心。环艺设计者不仅要求有严密的抽象思维,还要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为切入点,广泛开设课程,让学生从不同的知识和艺术领域获取知识,开拓创造力。
4.3注重创新与实践
创造性是对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统一。创新就是在学习了现有的知识与技术后,突破常规,创造出新的事物。然而不是任何新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有所改变,改变必须是对现有的优化。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细节,避免采用标准化的尺度去评判学生的成果。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实践与理论互为依托。艺术设计流于理论的话,只是纸上谈兵。环艺设计最终会以实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唯有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理论才能得以完善和发展,然后更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避免理论研究中的盲区。
5总结
从城市建设,园林艺术,室内设计到人生活所处的所有空间,都有环艺设计的踪影。环境艺术将艺术融入到生活中,有利于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关注和发展环艺设计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代背景下,环艺设计教育同样也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杜异.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系统的基本理念[J].装饰,2005(11):10.
[2] 张绮曼.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现状与发展[J].科学中国人,1998(z1):39.
对于尺度的把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极为重要,这也是人体工程学之所以迅速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原因。不过,人体工程学关注的只是自然尺度。除去自然尺度,设计中涉及的还有人文尺度。如果说自然尺度反映出的是设计中人们的物质诉求,那么人文尺度则反映着人们的精神诉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与完成过程始终与人们的道德、审美、文化等观念紧密相连。要把这些人文因素赋予设计作品,就要求设计师对设计中的人文尺度具有良好的把握能力。
一、何谓人文尺度
要探讨何谓人文尺度,就要知道人文精神的含义。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人的尊严、价值、精神追求等人类精神文化现象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予以肯定。人文尺度产生的过程正是以人文精神作为准绳,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人文尺度是以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作为参考的一种价值考量。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涉及的人文尺度内容
1.道德尺度
具有道德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由于国家、地区、个人经历和社会阶层、时代背景诸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道德判断也会有差异。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同一国家或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会摒弃旧道德,形成新道德。因此,道德尺度是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人群社会观念的体现。
2.文化尺度
文化内涵丰富且广泛,它的意义指向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了特定的当代文化产品和历史文化遗存。文化尺度的把握要求我们以特定的文化特征为参考进行思考,尤其要避免文化冲突,同时要提防文化侵略。
3.审美尺度
美的概念最初来自人们对于生活物质资料的美好表达,“羊大为美”正是原始居民对于美的朴素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逐渐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趋向更高级的阶段,即审美意向从物质性转向精神性。另外,美感的产生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两方面。因此,审美尺度的把握要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方面进行考量。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把握人文尺度
1.设计过程和作品中遵守设计道德
设计道德从属于一般的道德观念,但是设计道德也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设计道德的把控取决于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和修养以及对设计对象的认识。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主要从两方面体现其设计道德:一是设计过程中,二是作品完成后。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为资源、环境和客户着想,这是设计师设计道德的体现。设计过程中要避免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避免声、光、水、气的污染。除了避免浪费,设计师还要注重设计的合理和适用。在设计作品完成后,除了要保证功能完善之外,在造型上也要注意避免违背一般道德,避免在形式上产生负面影响。
2.尊重本国文化,避免文化冲突
设计作品本身也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必然与政治、民俗等上层建筑相互依存。环境艺术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化元素体现某种设计意图,这些设计元素的应用应当避免涉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敏感话题、宗教和民俗禁忌。这就要求设计师了解政治、了解特定客户,从而避免这些方面的冲突。
3.注意设计的教育功能的正面性
设计作品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蕴含一定的价值观念。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其在完成之时就呈现给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们。设计师应使自己的设计作品符合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体现出富含正能量的教育意义。当然,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尺度的把握,除了文章所述以外还有很多内容。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提出四大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一线两厢战略,都为我们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良好的产业背景,为培养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石家庄市为例,大型平面设计公司1000多家、包装设计与制作500多家、人居装饰以及景观园林公司近千家,上述公司在运作上,都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协作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较大进步,随着石家庄以及河北省的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对于上述行业中的职业人才要求日趋扩大。这些情况表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正在增加,人才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更加严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充分适应市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目前,石家庄市的平面设计和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等公司每年吸纳专业人才更在2-3千人上,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是90%以上。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景观设计所、景观工程施工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小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服务一线需要的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景观施工与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景观设计人才。
2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设计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整体结构水平,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2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2.2.1“专业平台+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平台+就业方向”指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及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就业知识。学生从专业基础平台到就业方向经过三个相关阶段的进阶,将逐步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为了使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良好对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了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细化就业方向,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进一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创造条件。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面就有: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植物景观设计方向、计算机设计表现方向、室内设计方向等。环境艺术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因而采用大基础(专业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就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提高学习兴趣。
2.2.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岗位①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担任设计师或助理设计师。②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设计绘图,施工员等工作。③专门从事电脑效果图或手绘效果图的设计绘图工作。④风景区规划设计。⑤自主创业,独资或合资创办设计实体,成为环境艺术的自由设计师。⑥与本专业或艺术设计相关的其他工作。
2.3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由景观设计方向,因此,课程体系涉及以下四大类课程,它们是:设计基础类课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公共课。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整合、发展中,我们积极吸取其他高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结合我系六年的教学实践,不断适应市场,坚持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持续开设,理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特别是在近三年的改革中,大胆试点前沿课程。目前,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合理。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分类具体如下:①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类课程:《书法》、《三大构成》、《景观工程制图》、《观赏树木》、《美术基础》、《花卉学》、《植物生长环境》、《photosho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通测量》。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及景观工程预算》、《景观工程施工》、《景观三维效果图制作》、《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室内设计》。③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建筑基础》、《景观设计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史》。④公共课:《法律基础》、《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全校公共课程。
3校企合作下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
3.1教学内容改革
3.1.1探索“专业教学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根据设计师岗位能力的要求,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调整。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设计公司的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运作。选择企业的实际项目为核心内容。根据难易程度选择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工作流程安排课程次序;根据设计方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内容适用,次序合理,循序渐进,目标明确。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结构是以项目设计贯穿所有课程。从第1学期开始,到第5学期,整个专业教学随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4个项目模块逐层展开。顶岗实习随课程和项目的展开随时进行。第6学期毕业设计。
3.1.2构建“专业与基础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变“基础先行”的旧思维,模糊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打破了传统的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将传统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核心内容分别纳入到项目系列课程中。如将素描、色彩、线描融入到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中,将“三大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融入到项目方案策划课程的界面处理和模型制作环节中。形成基础与专业并行的“专业基础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实践“专业———基础———专业”的新思维,使整个基序号12345技术研发项目名称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新校区500亩绿地景观规划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西院沿院墙景观改造香河郊野公园3800亩的旅游规划衡水"在水一方"高档生活区的景观规划柏乡汉牡丹城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年限2005年-2009年2009年2010年-至今2011年6月-至今2010年1月-至今来源学院学院公司公司公司参与的年级2005级、2006级2007级学生2007级、2008级学生2008级、2009级学生2008级、2009级学生2009级、2010级学生所起作用及效果2007年新校区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已完工进行中进行中进行中近几年工作室对外承接的项目职业教育础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3.1.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式。以现场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实物教学、教学互动、任务驱动、分组研讨等多样方式进行教学。
3.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模式。现行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课、院开公共课、毕业设计等五大部分。专业必修课15门,专业选修课12门,专业技能训练课10门。这是打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个性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注重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发展状况如下:一是追求务实,实际操作性强。二是市场上对这个行业流程以及质量要求都非常高。三是该行业是新兴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商业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管理政策不断出台,行业规范正在形成中。为了适应这一实际现状,艺术设计课程采取多种形式。①在专业授课上具体有:专业理论多媒体授课、专业作品实践课、专业市场调查课、专业实习课、专业工地实践课、专业作品以及讲评课。②课程考试方面具体有:专业综合考查课、专业理论考试课、专业绘图考试课、公共必考课、实践综合分析课多种形式。③在实践方面:具体有集中实训课、课程中的草图实践课、专业后期作品合成课、假期实践课。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要达到1:1。④课程形式构想:打破专业授课时间限制,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市场需要,可以采取晚上、假日授课,逐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教专业课,以适应市场和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4实践教学
为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积极探索将实际项目引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投标、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学习中有工作内容,工作中包含专业学习,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真正达到零距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工学结合”等现念,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制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4.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生生不息的动力,社会发展的任何方面都离不开创新。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人们审美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周围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由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理解不深刻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属于文科范畴,但实际上与工科的联系也非常紧密,需要重视工程建设与人的关系,其涵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室内设计也包括室外设计,如广场设计、园林设计、街道设计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过去的重视硬件设施环境逐步转变为今天的重视人的生理、行为、心理活动等,内涵更为广泛而深刻。因此,要想做好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工作,首先应当对它的内涵有所了解,而当前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之所以缺乏优秀的创新设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够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如,在设计滨水景观时,只注重景观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滨水景观兼具蓄滞洪水和保护河岸的作用。在雨季,这些滨水景观很容易被上涨的河水淹没,导致景观的观赏作用丧失。创新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也应该是体验上的创新,一旦景观设计丧失了其必须具备的功能,给游览者带来不佳的体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2.课程重实践、轻理论
完美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包含形式和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当前不少高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时,对实践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理论,经常鼓励学生外出写生,布置过于繁重的设计任务,但是对学生的美学理论学习没有严格要求,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构思作品,设计出的作品过分浮夸而忽视了艺术内涵,经不起推敲,作品很难打动人心。如,当前一些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将大量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制作模型,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艺术的内涵,又怎能制作出动人的作品?同时,一些设计者将市场需求摆在首要位置,为了获得良好的市场效应,公然模仿、抄袭他人作品,将艺术设计同金钱挂钩,忽视了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使当前文化市场乱象频发,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盲目开设环境艺术专业
随着社会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不少高校纷纷开始开设相关课程,不仅是艺术院校,其他各类院校,如师范院校、理工类大学等也盲目跟风。然而,其中一些学校并不具备专业的设施配置和师资力量,导致教师对学生定位不准,不知该教授艺术专业相关知识还是与学校特色有关的专业知识,且缺乏合适的教材,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同时,一些学生的艺术素养不够,难以取得大的进步,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更不用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过分强调计算机的重要性
使用计算机软件制图比传统手绘图的方式具有更多的优势。首先,计算机软件能够呈现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其次,计算机软件制图比传统的手绘更加方便,学生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数位板,而不需要各种颜料、画笔,就能完成一幅作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环境艺术设计原有的特性,导致一些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上,认为只要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就能够获得一份好的工作,而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的真谛,无法获得用画笔作图的经验,从而在艺术创作上难有大的突破,最终难以实现艺术上的创新。
二、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加强学生的理论教学
创新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否则设计出来的作品就会缺乏表现力,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加强理论教学,使他们对环境艺术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校必须在专业课之外另外增设一些导论类课程,如美学、艺术概论、美术史等。这些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提升他们对美的感受,增强其艺术设计领悟力,使他们明白自己所学的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创造出更多美的事物。
2.强化课程定位
当前,不少高校开设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定位不准确,使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精华,创新意识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学校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明白他们应当学习什么、不应当学习什么。如,林业大学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就应当同传统艺术院校有所区别,在进行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必须穿插林学(植物学、景观建筑学、环境学等)的相关知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应当是与园林景观设计有关的行业;水利专业在进行环境艺术类教学时,则应当侧重水利类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滨水景观方面的设计。只有找准了方向,学校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本领,能够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实现创新。
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践决定意识,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践的作用,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实地实践,从实践中感悟理论的内涵,同时将理论的内涵作为自己创新的基石。教师应当设立课题组,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提供具体思路,创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参与具体的设计项目,了解大众品位,获得最新的流行元素,为今后的创新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
4.加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艺术与科学从来都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存在一定的共性。如,不少优秀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微生物的形态。事实证明,懂得艺术的科学家往往更能取得大的成就,了解科学的艺术工作者往往能够实现更伟大的创新。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艺术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提供更多创作的灵感;同时也要明白,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要求设计作品既要充满艺术感,也要具备一定的娱乐功能,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也要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如,主攻园林景观设计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的艺术课程之外,还要学习植物学知识,了解各种植物的外形、花期、习性等,这样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就能合理选择植物。
5.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要想让学生创作出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应要求他们多接触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并将这些经验和灵感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实现作品的创新。为此,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除了学校教学之外更高水平的平台,如组织学生参加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大赛获奖者一般都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在与这样的人共同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了解优秀作品的制作过程,学习他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品位;同时,优秀的环境设计大赛给出的题目也是十分新颖的,教师可以将这些题目拿来当作课堂练习的题目,让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结语
艺术需要创新,当前不少高校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时,过分强调市场、科技的影响,而忽视了创新意识的提高与艺术本身的内涵。为此,学校应当正视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调整教学策略,重新进行课程定位,加强理论知识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应当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摆在艺术类教育工作的首位,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今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中,仍有独特的指导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深刻意义。当前,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随着目前设计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传统,特别是地域文化及其表现形态却日渐消失。随着快速发展的城乡生活节奏,人们发现生活中缺失一些自己印象深刻而十分熟悉的东西,这正是传统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在一个时期缺失特色元素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及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经常深入企业探讨设计风格与文化艺术应用方面的问题,由于地域环境的原因,厦门及周边众多的台资企业,在设计风格与应用思维上与台湾文化有极深渊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未来与国际间设计师们的合作交流水平,进而相应提高教学水准,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为此,作为生活的环境空间艺术设计行业,面临更高的要求。设计必须植根于本地域、民族的土壤,为此,依托地域文化,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闽台地域文化美术等各种元素,分析它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以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的高品质生活环境空间。重新审视、研究对地域民间美术元素的应用的探索和实践,不仅为闽台民间美术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还发扬光大了闽台民间美术和地域文化。
针对闽台地域文化和民间美术,直接衔接和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的研究几乎空白;为了更直观地阐述该论点,本文主要结合闽南地区现代公共空间的案例来展开论述。闽台传统装饰艺术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在浩瀚的装饰艺术和文化艺术宝库中,本课题重点研究和解决如何推陈出新,将精华元素巧妙融入现代设计中;如何借用闽台美术元素在表形、传神、达意方面,传承与创新,将丰富的元素符号变成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的高品质环境艺术设计空间,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文化素养,更是有待于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与特色元素的传承
福建简称为闽,台湾和福建虽一水之隔,但有百分之八十祖籍福建,具有同根、同源、同文等特性,人们往往将福建和台湾地区统称为闽台。闽文化对福建地域建筑影响巨大,室内设计则是建筑的延续,而民间美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1]。以现代设计的角度为出发点,重新审视闽台地域文化及其民间美术,在传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设计出更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1.闽台地域文化
闽台地域文化是世界众多区域文化中的典型,他与其他吴越文化区、印地安文化区和中原文化区一样都带有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由此可见,闽台两地虽然在各自的物华和人文因素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文化构成的深层理论上来分析,两地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宗族信仰以及民间文艺却是一脉相通[1]。
闽台地域文化的特性是多元的、丰富的,它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及在各个场所的交流依托于地域文化的沉淀,社会的法律规范及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风俗等建立在对地域文化的遵从,人们的价值取向及审美观的形成来自于对地域文化的理解。而环境空间是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必然受社会法律、地方风俗以及人们审美观的影响。作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商业之用的环境空间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重视地域文化在其中的体现,以设计主题的形式和通过符号的手段来表达居多。如闽台缘的二楼大厅,该空间以“同文、同源、同根生”为主题,应用灼热爆绘制作而成榕树壁画,结合墙面的红砖文化,营造现代独具闽南特色的文化氛围。由此可见,闽台地域文化是现代环境设计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将闽台地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设计中已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闽台地域文化元素有很多,将其应用到现代环境设计是“设计全球化”发展的特色。因此,将闽台地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社会民众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呼唤。
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出发来重新审视闽台地域文化中的原有对象,这样才会取得新的体会和新的发展[2]。才能对传统的观念产生超前的创作意识,创造出更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高品质生活环境空间。
2.闽台民间美术
现代文化先驱鲁迅先生称民间美术为“生产者的艺术”。因为创作者就是劳动人民群众,他们的作品就像他们的性格―――真挚、善良、纯朴、热情,表现了他们明朗而朴质、热情又奔放、努力追求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民间美术是我国当代一切民族造型艺术、民族文化、艺术设计的心理之源,从古代到现代,无论哪一种非民间艺术,其最初的艺术雏形,或最初的艺术心理发端皆来自于民间美术。
闽台民间美术,是闽台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历代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与福建文化相互融合、影响,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具有闽台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在闽海边陲的福建先民与台湾先民在漫长的社会交往中,受到两地海口型文化的影响,呈现多元文化形态[3]。
今天,民间美术之所以倍受关注,是因为它传承了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是本原文化符号和传统艺术语言的融合,它体现了人类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情感需求也可以说是一切艺术创作最大的源泉。越是具备传统的、民族性的艺术、就越具世界性,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造型千变万化,风格异彩纷呈,思维方式新奇独特,审美意识纯真朴素。[4]
在形式上,它造型朴拙,构图简练,线条粗犷,色彩艳丽,形式多样,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精华。从这座宝藏中挖掘和提炼出精华元素,融于艺术设计之中,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语言,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的生活环境空间,满足人们情感回归的内心需求与体验。
闽台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融合,传承与融合的不仅仅是表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和文化。这样,地域性的民间美术以全新的面貌和形式融入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将成为室内环境艺术中的视觉亮点,成为体现室内环境艺术民族特征、地域特性的艺术表达手段。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闽台文化艺术元素的注重、融入及表现的形式与实践
我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其表现形态的民间美术是独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这些独特的文化使我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不同,我国建筑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民族的特色。在环境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及其表现形态的闽台民间美术不仅是我国优秀理念的传承,传统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项传统美术与技艺都反映出时代的特色,也是一种充满传统与现实个性的时尚。将地域文化元素及其表现形态的闽台民间美术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重新审视闽台地域独特的文化,以及作为其表现形态的闽台民间美术的原有对象[5]。不断学习研究,并融入教学,例如,在职业技能课的室内设计与陈设,景观设计专题、环境艺术专题设计等课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和民间千年传统习俗精华,引用大众共识的大量隐喻、寓喻的经典范例,因“例”施教,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总结,增添并重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符号的特征的营养吸收,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贴时代的潮流。不但要秉承民族精神,更须在传承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继承“形”、“神”、“意”的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加工工艺、新型材料等手段进行创新,使其能够灵活地融入到现代环境设计中,不仅体现我国建筑的特色,更使环境艺术设计实现民族本土化趋势和自然主义倾向,体现出中国精神与特色。以上课程多以项目教学法,通过实际环境空间的案例进行实践,创作具闽台文化艺术元素,又符合现代审美追求的方案。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出发,吸收、借鉴、发展和深化这些艺术设计元素,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的国际型高品质生活环境空间。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未来与国际间设计师们的合作交流水平,进而相应提高教学水准,有利于民族精神及其文化艺术的境界的提升,有利于加强教师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特色教学水平及其实践能力,有利于了解掌握闽台地域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绵山.闽文化概论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俊.对室内设计现代性和民族性的思考.美术大观, 2006(9)
[3]李豫闽.区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建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2.1校企融合确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顺应环境艺术设计产业发展趋势,紧跟环境艺术设计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确立高等院校环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力求培养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结构分析与设计、工程力学等基本理论;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专业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进行工程勘测与设计的能力;具备解决现场施工技术问题、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和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成为具备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2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模块化教学的师资队伍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依据环境艺术设计企业相关岗位工作职责与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框架体系设置以培养从事该职业应该必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作为主要依据,构建出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组成的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掌握本专业必须的通识理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具备更扎实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通过素质拓展和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学习,学生具备更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对将来的职业规划更清晰。基本素质模块———公共基础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原理”、“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求职与创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素质模块———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设计概论”、“摄影”、“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基础”、“手绘快速表现”、“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材料与构造”等)。
形成能力与素质:学生通过以上两个课程群的学习,能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素质拓展模块———跨专业选修课程(平面设计类选修课、工业设计类选修课、多媒体艺术类选修课、市场营销管理类选修课、音乐文学类选修课等)。形成能力与素质:学生通过该课程群的学习,能够较好地掌握学科交叉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理论背景,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职业技能模块———专业必修课程(“环境艺术专题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管理与预算”、展示设计、项目实训、技能培训与考证、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计算机综合表现等)。形成能力与素质:学生通过该课程群的学习,能够及时分析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获取信息,具有从事室内设计、室外公共环境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施工和管理等职位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能较好胜任相关岗位和自主创业等工作。
(2)构建模块化教学师资队伍。
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专业教师从以往的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变为既懂专业理论又能熟练进行专业实践的模块化教学的专业教师。模块化教学的专业教师对一个模块中的多门课程应该有所擅长,比如“室内设计效果图手绘快速表现”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就比较适合由同一个专业教师担任,这样在手绘课教学中学生没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中经过同一个教师的讲解得到进一步理解,避免了由于授课教师的变换引起学生的理解错误。要建设模块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来培养、提高学校自有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与技能。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对专业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业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鼓励专业教师开设设计工作室在市场中锻炼自己;不拘一格从企业外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老师担任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课教学,或者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既改善师资结构,又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
2.3采取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实施
“校企融合式”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确定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上,以“项目实例”的导入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以“教师工作室”为对外窗口平台,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让学生亲身体验“公司化”工作运作流程,使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完整的实际项目来实现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熟练掌握本专业核心技能,突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1)项目教学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流程相融合。
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按照实用的原则进行调整。例如改变原有素描色彩基础教学专业性不强的模式,改为设计素描、结构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考虑其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加强培养学生观察力,增强对视觉信息的感悟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基础课教学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企业生产流程来设置开设主要专业课程。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确定专业改革方向,导入“项目实例”,推进教学改革。例如运用公司化管理运作模式,吸收优秀学生加入教师设计工作室,工学交替,现场实训;以“项目实例”作为案例讲解融入课堂理论教学;开展工程“施工跟踪”顶岗实习,要求学生纪录工程图像资料,撰写实习日志、整理成项目报告,以便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2)项目教学组织与企业工作任务相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相关职业岗位具有较强综合性,对其职业职责与能力的要求具有复合性,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经济、管理等内容。环境艺术设计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主要如下:室内外环境设计表现→施工方案设计→施工工程技术指导→施工组织与管理→安全质量监控→质量验收等。我们可以按照此工作流程的逻辑顺序排列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并构成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有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的教学项目,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同时也熟悉掌握了企业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