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旅游规划

城乡旅游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3 11:1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旅游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旅游规划

篇1

一、城乡规划对土地管理的要求

(一)严格规划调整程序,提高用地标准

现阶段实施的城乡规划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的法定地位。土地使用是城乡规划中比较重视的问题,因为用地性质在城乡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用地性质管理,必须提高用地弹性,规划实施中的调整频率严格控制土地的使用,避免造成浪费。

(二)对城乡用地协调管理的进一步加强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规划的立足点,打破我国传统的二元发展模式,建立全新的统一化的城乡规划体系,是实现城乡统一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样,加强对城乡用地一体化管理,要把统一的城乡用地分类作为前提,城乡规划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

(三)注重生态环保,加强生态性用地管理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点,对自然与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各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坏生态,盲目发展而需要土地的行为,城乡规划是不允许的。

二、旅游用地的内涵

与传统的其他用地方式不同,旅游用地是在旅游充分发展的基础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方式,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旅游用地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提法。一般来说,旅游用地是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确定的各类风景名胜区说占用的土地。

目前国内对旅游用地的划分还没有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主要是依据城乡规划来进行研究。旅游用地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范围不在仅仅局限在建设用地,而是延伸到各种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总之,只要是能够满足旅游发展需要的各种地形地貌,都可以看做是旅游用地。

三、旅游用地分类研究

旅游用地按照使用情况可以划分为旅游建设用地和旅游非建设用地两种,这种划分方式是是以是否建设为划分的依据,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旅游用地进行统一的概念界定和专门划分,以建设标准作为一个划分的依据是一个可以采用的方式。

(一)旅游建设用地

旅游建设用地就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建筑物建设的土地,主要包括旅游专项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加工业用地和管理用地。

1、专项设施用地。主要是旅游过程中用于游人游览的用地,主要包括:人文景观设施用地,如历史遗迹、墓地、宫殿等;方便游客休息所占用的土地,例如游客集散中心、文艺广场用地等。

2、基础设施用地。主要有:旅游交通设施用地,例如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停车场以及交通辅助设施用地等;其他旅游基础设施用地,例如给排水、电力通信用地等。

3、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各种旅游服务建设所占用的土地,例如酒店、购物商店以及各种娱乐设施等。

4、加工业用地。主要有在旅游过程中对各种当地农牧副渔业进行加工所要占用的土地, 例如脐橙加工场所、当地旅游纪念品加工用地等。

5、管理用地。主要是对旅游过程进行管理所要占用的一些土地,例如旅游行政办公大楼等。

(二)非建设用地。旅游非建设用地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没有进行工程建设所要占用的土地,既包括自然景观占用地,也包括人文景观占用地。

1、自然景观旅游用地。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例如山地、湖泊、树林等用地。

2、人文景观旅游用地。例如农田水利、水渠、农田等。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1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5-0041-04

新城是指位于城市郊区,有永久性绿地与域市隔离。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承担中心城市某些职能、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地区。一般来说,新域在经济、社会、空间结构、规划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立性。

1 项目背景

旅游业已经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在2006年全省旅游外汇收入5.0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546.65亿元,旅游总收入588.3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7.85%。张家界市实现旅游收入79.38亿元,占全省的13.49%, 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35亿美元,占全省的46.72‰张家界市旅游发展对提高湖南旅游国际知名度、打造旅游湘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良好的发展形势下,2006年张家界市旅游外汇收入和接待境外游客数却分别下降1%和3.6%,同时境外游客以韩日游客为主,欧美游客来之甚少。究其原因,张家界由边陲小镇在较短时间发展起来的,城市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不配套,市容市貌不够整洁,未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混乱没有特色以及城市管理水平低下,与国际旅游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建设一座旅游新城,可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的试验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形象,可以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张家界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位于慈利县、武陵源和永定区的交界处,规划建设区面积7km2,控制区面积38km2。本区基本为丘陵山地,只有沿山谷、河边有小片带状平原,中间有澧水分割,地面相对高差较大。常张高速公路和澧水横贯东西,高速公路至张家界市区25km,阳龙公路至武陵源景区15km。

2 构思――城之理念

本区地形较为复杂,山水相连,自然环境优美,存在有千年古镇、渔浦书院、千年古樟树等文物古迹,也有土家文化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规划中如何实现现代与历史、人文与自然、国际与地方的融合,体现本区的特色,通过项目的国际咨询和对国内外案例的分析研究,规划认为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要建设成为文化之城、生态之城、休闲之城。规划强调①注重地方整体历史风貌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②加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维护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强调生态的可持续性,③重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利用,④具有完善的接待、居住、娱乐、运动休闲设施,满足国内外游客和居民的需求。⑤结合新农村建设,将城乡合理布局,形成自然和谐的肌理。

中国古代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作为一座紧靠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新城,让中外游客身临其中,能感受到现代与古朴同归、人与自然一体相通的意境,这将是城市灵魂之所在。

3 方案――计糅合策划

3.1 项目策划

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现状无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只有少量的村镇建设。开发建设依赖于项目的带动,新城规划必须紧密结合项目策划。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趋势,本区发展主要有土家文化园、高级宾馆、汽车旅馆、会展、休闲运动、生态山地度假、滨水度假、水上运动、徒步旅游等新建项目,结合渔浦书院的整体修缮与保护、溪口古街的整治、城乡整体风貌的控制等,使阳和新城既是旅游接待之城,也是观光休闲之城。

3.2 总体布局

围绕项目,处理好旅游与建设、城市与乡村、人工与自然几个关系,因地制宜,张家界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用地空间结构形态为“带状组团式”,在用地空间组织上,总体上将城镇职能与旅游职能从空间上适当分离,相互渗透。

新城空间形态分为“一轴两组团”,一轴是指阳龙公路以及往南延伸到溪口。两组团是指阳和、溪口这一主一次两个组团。

阳和组团包括西部城镇及安置功能区、生态旅游接待商贸区、高档宾馆区、汽车旅馆区、山村度假区、渔浦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渔浦会展区。

溪口组团包括古镇特色风貌区、休闲体育文化区、滨水休闲度假区。

3.3 景观体系

规划从宏观上强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山区滨水生态型城市特点,新城景观按“一轴一带两片五区”布局。

“一轴”为阳龙公路和阳溪公路,这是集中体现城市面貌的城市轴线,将武陵源景区――城市――澧水――古镇一山有机的联系为一个整体。

“一带”是指澧水风光带,两岸绿化、灯光、广场、码头、建筑应具较强的景观效果。

“两片”是指阳和片和溪口片,阳和片建设更突出其现代性、民族性,溪口片的建设突出了传统型和地方性。

“五区”是指溪口古镇风貌区、澧水南运动休闲度假区、澧水北接待会展区、阳和现代城镇风貌区、北部山地生态度假区。

4 生态安全――人与自然的共同需要

篇3

关于城市旅游规划理论,在二十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研究。最为著名的是马列士将旅游开发与规划运用于城市发展理论中。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旅游规划理论由巴特勒(R.W.Butler) 提出。这位加拿大地理学家所提出的理论,为后来的城市旅游规划研究奠定了基础,并运用这一理论对于城市旅游系统以控制。Mill&Morrison进一步提出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性,并对于影响城市旅游规划的各种要素进行研究,认为城市旅游规划所涉及到的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外,还包括政府政策、金融资本、社区服务等等。要促进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就要促进各项资源的融合,提升城市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以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更为完善,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城市规划、旅游景点、度假胜地等等,所制定的旅游规划措施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城市旅游规划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旅游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旅游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强化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提升了城市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城市旅游要发挥其作用,还有赖于城市规划。由于城市旅游具有参与性和多元性特点,且与城市规划之间构成整体,两者统一发展,因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一方面要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城市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定向开发旅游项目。

(二)城市旅游规划服务于城市旅游发展

城市旅游规划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对城市的要求,主要是为城市旅游者提供服务。但是,城市旅游规划并不是对城市进行整理性旅游性质的规划,而是由特定的经济部分来执行,为城市的旅游发展制定总体思路,以发展城市的旅游业。这就意味着,城市旅游规划属于是城市建设规划范畴,但局限于旅游规划,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局限性。城市旅游规划是以城市的旅游区为规划对象,所规划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条件、旅游项目开发等等,都要按照城市旅游发展的思路进行设计,以使旅游区有步骤地开发,有计划地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城市旅游空间使有限的,要将有限的空间合理利用,并扩展到整个城市规划中,就要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制定旅游规划,以实现城市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三、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

(一)规划空间的差异性

从规划的空间规模上来看,城市规划覆盖整个的城市空间,而城市旅游规划则划分为不同级别,随着级别的降低,规划的空间规模也会相对缩小。

(二)规划指标的差异性

城市规划存在着硬性指标,涉及到城市的性质、建设标准和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些指标可以信息化到交通、绿地、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等等,都要按照功能分区进行总体部署。城市旅游规划则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出发,对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所涉及到的内容以旅游服务为主,要求旅游设施齐全,且设置有旅游保护系统,并对旅游市场进行研究,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城市规划雷同,属于是城市规划内容中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局限于宾馆、饭店以及娱乐场所。

(三)规划功能的差异性

城市规划是国家政府对于城市进行宏观调控,对于城市中的各项建设性活动进行协调,以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城市旅游规划是国家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之间协调利用,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协调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一)注重城市规划的品牌效应

城市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城市的文化品牌。对于城市进行旅游规划,要考虑到城市总体规划,两者之间相得益彰,才能够使城市品牌呼之欲出。城市品牌所囊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是人们从城市的外在表现形成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城市要发展,良好的城市品牌所发挥的辐射效应是不可忽视的,既有利于城市旅游产品的促销,还能够为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建设性人才。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做好城市旅游规划,从城市的历史和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开发旅游产品,并将旅游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融合,使得城市特性更为突出的同时,还会使旅游者对于城市发展的主题更为明确,有利于吸引投资以及城市产品的推销。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旅游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所发挥的效应关乎到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景观具有旅游适应性

篇4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eat changes of society and tourism in national of booming development, promote a batch of small towns unprecedented growth, emerging tourist small towns, and tourism, traditional small towns small town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was in full sw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lso ushered 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Some towns use their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buil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living alone tourism cultur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tourism image planning design of small towns, into the city image recognition system, from concept system, behavior system, visual system on three aspects of tourism image planning in the small towns of solutions should focus on the problem.

Keywords: small towns image; The recogni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旅游业为主的旅游型小城镇,同时掀起了旅游型小城镇建设的。那么,怎样合理地保护、利用和开发旅游型小城镇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使其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主力军,就成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1.旅游型小城镇与形象规划

1.1旅游型小城镇概念及分类

旅游型小城镇,一般也称旅游小城镇,是多样化小城镇的类型之一,就是城镇职能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其重要的人文历史景观是该镇主要的旅游资源,也是该城镇发展旅游业的依托。

依据小城镇发展旅游业的类型,旅游型小城镇又可细分为三类:(1)资源主导型旅游小城镇,即小城镇自身有一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继承了特有的文化艺术传统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从而对旅游者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例如,湖南省湘西的凤凰古城;(2)旅游接待型旅游小城镇,是指小城镇通常为远离旅游中心城市的著名风景区重要门户和游客主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小城镇依托地理优势,开展旅游接待工作;(3)生态观光型旅游小城镇,是指自有旅游资源的价值有限,但具有著名风景区重要门户和游客主要通道的区位优势,以接待城市休闲居民,开展农业观光为主的小城镇,

2旅游型小城镇形象规划

现象学来看,小城镇形象是小城镇内在属性的表现状态。这是本质与现象、内涵与外延、相互制约、互为存在的矛盾统一体。其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包括城镇形态、城镇建筑、城镇道路广场、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等,软件部分包括城镇人的行为、城镇文明、群体活动和城镇政府形象等。在这个统一体中,建筑视觉形象是其主体,其中还包含了小城镇的地域形象、民族民俗形象、乡土文化形象和其他人文历史形象。因此,小城镇形象是对小城镇中的一切事物总的描述。小城镇形象规划便是抓住小城镇的地域特点、人文历史、社会经济条件等内在属性,运用艺术设计等手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设计,从而以完美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要成功将小城镇的形象进行规划设计需要由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移植而来的城市识别系统CIS(CityIdentitySystem),从理念系统MI(MindIdentity)、行为系统BI(BehaviorIdentity)、视觉系统VI(VisualIdentity)三个方面进行立体地、系统地、完整地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视觉景观要素。任何类型的小城镇都有其可塑造的内在属性,也包含有旅游型,旅游型小城镇其最主要的内在属性便是旅游型。因此在进行旅游型小城镇形象规划的时候,更需要挖掘这个镇的本质、个性、特色,展现形象的地方性及民族、民俗特性,MI、BI、VI三个方面立体地考虑,还要在表现其他属性的同时将旅游性完美的体现出来。在旅游城镇景观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保存和强调其独特性和典型性,突出其环境与特征,从旅游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看待小城镇景观的构建,达到唯我独有,唯我独佳。

2. 旅游型小城镇形象的规划设计重点和内容

2.1小城镇形象的规划设计重点

小城镇形象规划设计内容的庞杂性决定了小城镇形象塑造要把握重点,以一、两个或多个特色景观来代表、突出小城镇的形象。一般来讲旅游型小城镇形象规划设计,应该从宏观景观、中观景观和微观景观三个层面来分别把握重点,宏观层面在于小城镇整体形象的塑造,中观层面在于小城镇中重要地段的局部形象塑造,微观层面在于建、构筑物和小品设施特色创造。在各个层次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都要结合旅游,从居民和游人的双重角度来突出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的特色。并从始至终都密切结合小城镇的旅游特色,以成功有效地塑造旅游型小城镇的鲜明形象。

2.2小城镇形象的规划设计内容

小城镇形象规划设计是以整个城镇作为背景,从区域整体的、综合的角度入手,以小城镇中的物象形态和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把有形物的形状、体积、色彩、质感、节奏、韵律及其相互关系合理地组织并加以运用,从而艺术地发现与表现。

篇5

一、城市意象对城市旅游意象的借鉴

(一)城市意象

意象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表述,“意”是心生的一种抽象思想,“象”是外在凝聚出的一种具体形象。意象往往达不到统一的标准,会因人和物的不同而不同。整体上说,意象的获得都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对城市的各种外形特征或特点所产生的心理图象和印象,它是一种“公众印象”,是城市居民中多数人拥有的对某个城市的共同心理图象。美国城市规划大师凯文・林奇(K.Linch)运用心理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从环境感知和人类行为角度对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进行描述,最终指出,人对城市意象的认知是通过道路、边沿、结点、区域和标志物五种要素来实现的。

(二)城市旅游意象

城市意象理论的核心是研究人对物质环境的知觉(即对城市形式的知觉),以及形成心理意象(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城市旅游意象在主体和客体方面与城市意象部分重叠,主体都是城市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客体都可以针对游客提高城市形象。其中,城市旅游意象将游客和旅游城市作为一个双向互动系统进行理解,要求重视游客对城市整体形象的认知规律和游客行为心理规律的研究,在分析城市旅游意象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空间景观的设计,使游客对旅游城市形成鲜明的旅游意象,塑造城市旅游整体形象。

(三)城市意象对城市旅游意象的借鉴

凯文・林奇(Kevin Lynch)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沿(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landmark)5大组成因素,即“城市意象”;并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城市旅游意象的调查和分析基础上,发现城市旅游意象与城市意象大致相同,城市意象要素可以应用到城市旅游意象中。因此,本文认为城市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为:道路、结点、边沿、标志和区域。

道路(path),是一个城市输入输出的主要载体,是游客深入了解城市的必经之路。观察者们习惯或顺着它移动来了解城市。它可以是公路、大街,也可以是步行道或小径。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道路,都是联系其他环境构成要素的主线,这些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和设计,它在整个城市印象中起决定性作用。

边沿(edge),是一种线性要素,不同于道路,体现在两个面的边界线上,尤其是自然地貌形成的线性地貌边界,如河岸、围墙、沟壑等,可作为横向参照。

区域(district),在城市中占有中等或较大的部分,是城市印象的基本单元。它通常是具有共同特征的某些地段,使旅游者拥有进入“内部”的感受。可对应为城市旅游中的老城区、传统寨子、重要景区等。

节点(node),可以概括说是集中点。它通常都是某一区域的人流中心,如十字路口、道路交叉口。它往往是这个区域的象征,同时又具有链接和集散的双重作用。

标识(landmark),通常是具体而独立的点状要素。在远距离上可以形成视觉和感知的冲击,如标牌、建筑物、店铺等。在某种程度上,标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在短时间给观察者留下印象。

二、大同市城市旅游发展战略

(一)发展现状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与和河北省接壤。它是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同时也是北京、呼和浩特、太原构成的三角形结构的交通枢纽。大同市是国家重化工能源和电力生产基地。在国际上享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大同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境内古建筑、古遗址3000余处,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使大同在山西旅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大同之前的规划并没有从游客的认知和行为规律考虑城市旅游意象因素,只是按照城市本身结构进行规划建设,另外这座城市特有的煤炭资源,使人们对这座城市不是拥有美好的城市旅游形象,而是因煤炭造成的脏、黑等不实印象。我们要缓解和改变这种印象,就要针对现有的具体情况,对城市旅游发展空间、潜力和机遇进行分析,结合城市规划战略提出旅游意象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和措施。

(二)发展战略

2006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为大同市确定了今后15年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定位。绕大同市“一轴双城”建设规划。就是以御河为中心轴线,在西岸保护旧的大同城,在御河东岸建设新城。大同在资源转型发展时期,历史文化和绿色应该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如果缺乏绿色,那么大同的历史文化就缺少映衬,如果缺少了历史文化,那么绿色就缺少了内涵。因此,将大同确立建成“历史文化浓郁的绿色旅游城市”,根据设定的城市旅游形象,调整整个市区旅游产品的结构,塑造新的城市旅游形象。使大同切实成为经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城市。这样的发展战略需要三方面的措施来支撑:一是旅游城市功能的提升;二是城市旅游意象的塑造;三是城市旅游系统的优化。这三个战略措施分别体现在城市建设的软、硬件上,其中城市旅游意象的塑造是其他战略措施的物质载体和具体体现,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硬件建设上。它是这三个战略措施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旅游城市功能提升中的交通网络建设、游客服务体系建设都会体现在城市旅游意象的道路、结点、标识方面,旅游系统优化的吃、住、行、游、购、娱也会体现在城市旅游意象中的道路、结点、标识等方面。因此,下文重点讨论城市旅游意象的塑造。

三、大同市城市旅游意象塑造

(一)城市旅游意象载体的确定

塑造城市旅游意象,就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载体。根据游客的行为规律来看,他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到达城市的所有地段,通常走的都是相近或相同的城市旅游路线,我们可以在这一活动线路上选择载体。其余地段的旅游意象载体的选择就可以考虑选择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段营造特色环境、呈现特色建筑,通过他们来塑造城市旅游意象。结合城市意象五要素,以及城市旅游载体的选择标准和大同市自身的情况,要使具有城市特色的各要素系统的分布在城市之中,全面、突出的展现城市意象,就要像表1一样,使大同市城市旅游意象塑造的对应载体具体落实在这几个方面。

(二)代表性的道路塑造

魏都大道和御河西路均是大同市区具有代表性的道路。魏都大道南北走向,向南是通往怀仁的主要通道,北边则一直通往市区。这条路整体建筑风格体现的都是北魏时期的皇家风格,但是一路向北进入市区没有延续这一风格,相对城中杂乱的风格也未有一个过渡,这一段道路并未进行有序规划,从而显得魏都大道没有整体性,道路风格变化突然。御河西路在御河的陪衬下,整个风景秀丽,道路宽广,显得优美如画,给人留下舒心的印象。

(三)代表性的边沿塑造

新旧城的边界是用城市围墙和护城河来区分的。大同市最新的城市规划结合了城市旅游的发展,要修建并恢复大同明代城墙,现如今的旧城正被城墙逐渐围合。它把旧城和新城在一个横断面上明显的显现出来。这样的一个限定和界限,可以使游客详细的描述出这个区域。古代的护城河除了作为安全屏障,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当地人们的生活用水提供资源。而我们现在的护城河仅仅是作为和城墙匹配的景观存在,可以在部分河段提供垂钓活动。

(四)代表性的区域塑造

区域是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因素。在大同这个煤储量丰富的城市,许多较小单元的区域因其拥有的煤矿被命名为一矿、二矿、三矿等等,这里是一个以煤矿为主要工种的城市划分区,这些独具特色的区域无论怎样进行建筑翻新和设计,都与缕缕碳尘密不可分。每一个这样的区域在路面、建筑物上都沾有碳沫,空气里都含有碳元素。这里是产煤大都市的标志,也是空气污染的标志。资源转型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大同市应加大绿化面积,致力改善大同现阶段城市环境。

(五)代表性的结点塑造

如广场类的红旗广场,地理位置优越,承接了东、西两条繁华商业街。这里商贩集中,管理混乱,没有从游客角度出发,体现广场的人性化服务。应该首先满足当地居民的游憩需要,开辟林荫小道,增加绿化带,增设环卫、休息等基本设施,其次,可为游客开辟部分区域,用于举办城市文化展览或是开展其他活动项目。使之成为游客和居民观景和休闲健身的绿色活动场所。

(六)代表性的标志塑造

标志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能够很快被人记住,并区别于其他城市,是这个城市所独有的特征和标记。如标志性景区的云冈石窟,由于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枯燥的感知印象,大部分游客不能领悟其中佛像塑造的典故和意义,因此对该景区的印象一般。我们首先要完善标志解说系统,使每个游客在景区的每一处都能听到绘声绘色的解说。这些标识和解说要符合云冈石窟形象,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样貌,这样可以引发游客兴趣,加深印象。其次,景区可以开设体验区,游客可以参与僧人的日常修行,感受他们的文化和信仰。再者,也可由专业人员亲自教予游客泥塑和雕刻佛像,让他们参与到这个制作过程中。

篇6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就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肇庆的旅游资源自古以来就名闻遐迩,它因拥有七星岩、鼎湖山等著名风景区而在省内外享有盛誉。80年代中期以前,肇庆市的旅游业一直居全省的前列。1978年,肇庆被国务院列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风景旅游城市。1982年全市旅游人数、综合实力在全国40多个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中位居第六。同年,肇庆星湖成为全国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之一。

肇庆市域的旅游景点,大部分分布在市区,重要景点基本上集中在离市区50km的范围内,其中七星岩位于端州城区的北部,鼎湖山位于端州区东北18 km处,它们均处在肇庆市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城区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星湖(七星岩和鼎湖山)在空间和环境上唇齿相依。基于此,下面就以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简述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影响。

1、城市总体规划的概述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尤其是以旅游业为主的肇庆市来说,其城市发展的旅游业,对本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2、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

2.1、相关理论基础

2.2.1、旅游业与总体规划布局的概念

“旅游业”与“总体规划布局”是两个各具内涵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当前我国国内外对于旅游业与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等方面,但是对于旅游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研究涉及比较少。本文的研究基础要借鉴相关理论进行,主要包括有旅游业、城市旅游、总体规划布局的相关理论等等当做理论基础。

国内对于旅游业与规划布局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旅游用地以及旅游小城镇规划设计方法等等方面,而较少有系统的从总体规划的角度对旅游业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而进行分析。当前,在总体规划布局之中对于种种用地规模以及布局都比较成熟,然而对于旅游业快速发展影响之下小城市规模以及布局较为不足。所以,关于旅游用地方面的研究,则是对于旅游城市之中种种用地合理规模以及布局的基础,是处理好旅游用地同城市其他用地关系的基本保证。

2.1.2、旅游规划对城市规划的补充作用

对于当前已有旅游吸引物,城市规划主要是已有旅游吸引物做保护性规划,但是旅游发展规划不仅仅需要对其进行保护规划,同时也需要强调的是旅游开发方面的规划。基础设施的规模以及布局上,城市规划通常考虑的是市区主要人口,所以在基础设施的规模以及布局之时对于有旅游人口需要缺少考虑,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之时也会使得基础设施规模不够,布局不合等等理现象的出现。所以旅游规划要求对城市规划进行补充以及协调,如何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新要求。根据如上理论以及问题,简述肇庆市旅游业发展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影响进行分析。

3、旅游业对肇庆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

3.1对城市基础、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肇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境外旅游业的发展促成了新火车站的建成。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能更好的接待游客,肇庆新火车站于2008年竣工使用,机场的扩建增线进展顺利。近年来,肇庆市一方面不断维护建设普禅寺、老院子、土家风情园等经典景点,引进高层次旅行社、高星级酒店,推进城市广场、城市步行街、“穿衣戴帽”工程的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还将结合城市商业设施发展,升级改造传统十字街、新建溪布街等旅游商品街特色商业街区,发展城市购物、美食等城市休闲旅游,还规划建设旅游会展中心,引进沃尔玛购物中心,这些规划建设都是为了满足旅游业的转型发展的需要。

3.2对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影响

肇庆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7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肇庆城市空间布局将形成适合地区的空间发展新格局。且住岗、荷花、枫香岗组团,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中心城区的城市职能则主要将沿澧水向东部拓展,包括西溪坪组团和长岭组团、阳湖平组团,该区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空间拓展载体,从而强化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旅游西优、城市东拓的空间结构将使肇庆形成沿澧水的拓展轴。

3.3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是在用地布局上对城市规划纲要的贯彻,是城市布局的基本内容。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城市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资源环境状况等,都会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功能组织。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对于旅游业的影响,并且也会关系到下几个方面:城市布局形态。建国以来,肇庆市经历、编制了五期城市规划,先后扩展、整改变为骨架的道路系统,同时慢慢形成改善基础设施,规划范围逐渐扩大,城区格局获得一定的变化。根据保护自然环境的需要和城市用地现状条件,未来肇庆城区应向东西两翼发展,保持原来的“宝鼎托珠”的布局形态以及开敞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把城市用地的平面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构筑结合起来,并且使用山、湖、河、塔、楼、广场、绿地等等,来创造出丰富的城市轮廓线以及空间形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经济的变迁则要求城市物质要素作出与之相应的变化,土地使用则是将此种要求逐渐向城市规划传递的中介。城市规划就可以通过土地使用的调节来促使城市物质空间结构 以及土地使用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关系进行一定的变化。并且也需要考虑到肇庆的城市性质,同诸多城市一样,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的一些小城市产业结构仍属较低层次,1996年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为29.4∶40.8∶29.8。而在这之中,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产业优势同资源优势反差比较大。此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景点建设本身的原因之外,也同城市功能设施的结构性问题有一定的关系,并且通过用地配置来不断引导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4优化布局方式

公共服务用地的非盈利性属性决定其与当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主要有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这些用地应重视满足不同阶层群体的需要,均匀分布且满足居民的出行半径,形成体系。但是旅游活动的引入,使得公共设施的布局,应从游客活动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来考虑,因此,肇庆市在规划布局中应完善原有公共设施体系,增加其旅游功能,比如在城市级的公共中心的行政办公用地中增加旅游管理用地,在靠近旅游景区的医疗用地中增加专门服务于游客的医疗救助中心等。还有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及区位的敏感性,布局在最有利发挥其效益的位置,如教育科研用地中的旅游培训学校。

4、结语

旅游业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影响的,指的是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之上可以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但是城市发展之中的城市建设依然存在种种问题,通常迎合不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进而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慧婷.关中地区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篇7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应从学科特色和学生就业方向两个角度来考虑,定位于地理学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

(一)学科特色第一,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下设地理科学、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虽然2012年从资源专业拆分出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但新专业仍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故以地理学为学科特色的高校仍应坚持地理学的基础学科地位。第二,新专业命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事实上是强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结合。实际上,人文地理学正是用地理学的眼光来看待人文科学,属于理学的范畴。而城乡规划在学科划分中曾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授予工学学位,后来在学科调整中提升为一级学科,仍是工学学位,在业界认同其建筑学出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地理学思维在规划中的应用,所以在城乡规划教学与实践领域中,地理学出身的专业城乡规划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宏观层面的城乡规划,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学科背景。另一方面,由于人文地理的理学范畴,使其更偏重于理论研究,在当下的实际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部分较少。同时,旅游学又因为与各类自然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天然的联系而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文地理学也专门有一个学科分支为旅游地理学。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强调面向市场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纷纷在地理学的基础上设立旅游学院或在地理学院下设立旅游类专业,其中一大依据即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旅游规划与管理。当前的专业目录中并没有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行业的从业人员来源较广,旅游管理、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景观等专业都成为旅游规划的相关专业,故从专业性和综合性两方面来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旅游规划行业的切合度还是很高的。第三,在学科发展环境上,随着近年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城镇规划与建设领域也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规合一、数字城市等,均对城乡规划的地理学思维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无烟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正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和地方均表现出对旅游业的极大热情,旅游规划无论是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层面,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上,都正是用人之际,这其中对旅游地理学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二)学生就业方向从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以前的资源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涵盖内容太多,学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包括在政府部门,如规划局、国土局、发改委、测绘地理信息局等相关单位就业的,另有一部分进入规划设计单位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考研的学生主要有三个方向,即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等。从以上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由于专业定位的不明确,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有较少的人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多数从事完全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由此说明,如果能明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教学,将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极大的促进和影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方向在应用领域直接表现为城乡规划与旅游规划。

二、课程体系建设

就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最大的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专业化、实践性与文化内涵。

(一)专业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化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地理学的专业化。此前的资源专业,虽然归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但又不同于地理科学专业,故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地理学为基础,兼顾资源学、环境学、管理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开设的课程很杂,没有方向性,可以说缺乏明确的主干课程。如在某校资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土地资源学、遥感技术、经济地理学、资源科学导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土地评价与管理、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各各领域均有所涉及,但呈现出泛而不深的特点。在当前的专业定位下,地理学的专业化应强调自然地理的基础地位和人文地理的方向地位。首先,不论是城乡规划还是旅游规划,均是以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认知为工作基础,故自然地理方面的课程必须开足、开实,如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测量与地图学、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貌水文学、遥感导论等。第二,地理学与专业方向的联系在于人文地理,故人文地理的方向课需要做好,如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计算机辅助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二是城乡规划的专业化。原资源专业中,城乡规划仅作为专业中有限的一部分存在,并非专业的方向,故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少。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城乡规划成为了专业的方向,虽然从专业性、学制年限、教师配备等方面难以完全照搬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但仍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开齐,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市政工程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建筑初步、建筑素描等。

(二)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验证性的基础学科,城乡规划则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是该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第一,在综合自然地理方面应延续地理学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有条件在现实中对其进行验证,取得相应的感性认识。第二,在各层次的专业规划上,更应强调其实践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在规划思想的表达上,应想办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手绘技法、色彩运用、CAD等。

(三)文化内涵地理学与文化融会贯通产生了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民俗地理、语言地理等分支学科。同时,城乡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城镇的发展历史、文化变迁、文物保护、人口迁移、地方认同、城市特色等方方面面。正是因为城乡规划超强的综合性要求,仅仅是建筑出身的从业者难以完全胜任城乡规划,也正是由于地理学者对文化大多有一些涉猎,使得地理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深地理解规划,或者做出更有特色的规划。基于此,为发挥地理学在规划领域的优势,应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强化诸如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文化类课程,这也是城镇、乡村及旅游区特色最直接的彰显之处。

三、与现有教学体系的矛盾及对策

(一)教学课时不足新的学科定位下,要求开设诸多的城乡规划专业课及地理学专业课,这就面临着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与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工科的城乡规划为五年学制,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专业课。与地理科学专业相比,学制相同,但我们要留出相当多的时间来开设规划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所以,很自然地,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会遇到课时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有以下两个解决途径:一是尽量减少与地理学、文化类、城乡规划无关的边缘课程,将课时集中于核心课。二是在开设一些专业课时,提出更加明确的教学要求,不一定要按照该门课程自身的课程体系完全讲完,可根据专业定位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来展开,相应地,该课程的课时也可以缩减。如对于GIS课程来讲,系统地学习该软件需要很多时间,但城乡规划日常使用到的GIS功能主要为缓冲区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日照分析等实用性非常强的部分,其他关联不大的部分则可作了解或直接带过即可,当然具体讲哪些、讲多少需要专业负责人与带课老师深入沟通,要小心把握这个度。三是让公共课为专业课让路。各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大一上公共课,大二、大三上专业课,大四象征性地上课,使得大学四年中真正学专业的时间只剩一半。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高校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将专业课提前至大一,从大一入校即开始开设专业课,公共课则每学期都开设,由学生自己挑选上课时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面临的课时不足的问题较为严峻,对专业课时更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是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各高校在师资力量上普遍面临着地理强、规划弱的问题,尤其是在开设规划类专业课的时候,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更是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该问题,现有可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积极引进人才,如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二是与其他院系合作开设一些课程,如请美术系老师开设手绘课程,请历史系老师开设历史文化类课程,请建筑系老师开设建筑类课程等,既实现了学科交流,也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

(三)实践教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勿庸质疑,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将实践教学安排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针对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这也是是简单的方式,但也存在与理论课抢课时的问题;二是在学期中专门安排一段时间用于实践教学,这需要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且因为时间较短,只能组织参观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出半个学期以上的时间用于集中式的实践教学,这是对实践教学最直接的落实,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以上三种实践教学的安排方式均对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产生影响,需要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仔细斟酌。

(四)教学资源在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下,学校基本都能保证教学资源的投入,但现在涉及到专业教育、涉及到实践教学,对教学资源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对机房的要求。规划专业的各类制图式的实践课程占到了实践课程的一半以上,对机房的使用率很高,需要专门的机房,保证上机时间;第二,对专业教室的要求。涉及到规划方案的教学与讨论、规划图纸的绘制,不仅需要有室内教学空间,而且对教室有专门的要求;第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如果能选择规模适中、有特色、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有全面资料的镇、村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将其作为规划对象,开展实践教学,将对实际的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促进;第四,考虑与地方的规划设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将其建为实习基地,既为设计单位降低生产成本,也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增加日后工作的筹码。以上四项教学资源是当前地理学背景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普遍欠缺的,其中前两项需要由院系争取,学校提供,后两项则需要专业老师的努力。

(五)产学研互动产学研互动是对该专业建设的进一步考虑。产学互动方面,高校在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领域为地方的服务,既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的联系,又能够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一些素材,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规划项目中来,对高校和学生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研互动方面,城乡规划在中国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规划领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普通高校必须跟上这一潮流。同时,作为四年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如想在这个行业里取得较高的成就,考城乡规划的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来讲,越早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对其考研就越有帮助。产研互动方面,任何一个规划设计单位想要迅速发展,都必须重视科研,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带科研。在高校里,如果这二者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将不可估量。该环节对普通高校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不是简单的矛盾问题,是整体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三个角度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篇8

引 言: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已经从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人居适宜指数发展到了实现智慧型城市建设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即城市建设即要符合符合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又要显示出环保、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旅游区建设成为一个热门项目。而旅游区规划如何能够达到多种建设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多规合一”的规划背景

1.1 “多规合一”的基本含义

“多规合一”并不是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把各项规划涉及到相同内容统一起来,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仍按各自相关专业要求编制完成,以满足提交人大审核或向上级报批的要求。通过“五个一”,即“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达到“多规合一”。从旅游区规划的文件中体现的多规合一是规划项目的综合设计,而在旅游区实际规划过程中体现的多规合一,则是旅游区规划本身带来的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的综合发展。

1.2 “多规合一”的发展状况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四委、部联合发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称环保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目前开展“多规合一”就是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和环保规划“四规合一”。广州市是广东省率先进行“多规合一”建设的城市,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广州市通过一系列城乡统筹规划,实现了城市旅游产业、环境保护、市民宜居指数和土里利用率的共同发展,成为“多规合一”的典型。在这一系列规划中,围绕着旅游区发展的多规合一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

2.1 产业规划与土地规划结合

湛江市是广东省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漫长的海岸线和岛屿资源成就了湛江市的渔业发展,为湛江市南三岛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条件。在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应与湛江市土地资源应用规划向结合,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土地资源规划更加科学。旅游规划区位于南三岛的东部,是湛江湾的外海岸线区。整个规划区呈南北狭长的条带状,南北向长约8km,东西向陆域纵深在1―1.9km之间,它北起南三岛大辣村,南至南三镇沙头寥村,东临南海,西接南三镇田头圩,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0.49km2 。规划区的建设用地约77.18公顷,约占规划区的7.54%(红色图斑);风景旅游用地166.55公顷,约占规划区的16.27%(深蓝色图斑);一般农地286.59公顷,约占规划区的28%(浅黄色图斑);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防护林)约46.45公顷,占规划区的4.54%(深绿色图斑);自然保留地约98.24公顷,占规划区的9.6%(灰色图斑)。为了使旅游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南三岛土地规划形成了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旅游区用地和自然资源保留用地的立体型规划布局,以旅游区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交通用地同时也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自然资源保留地也可以作为旅游区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

2.2 建设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

南三岛旅游区的建设规划可以反映出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规划区内现状排水体制主要为为雨污合流制,无系统性的排水设施,大部分以明沟形式排放,沟渠走向随意性大,排水断面较小。虾场通过管道向海滩排放污水,已对周围环境以及近海水体造成了一定污染。遇到排污量大,潮水顶托,污水不易扩散,引起“黑潮”现象;村民生活垃圾以丢弃至海滩,或小规模堆放,定期焚烧为主。无统一固定收集点,通常散布于路边及水塘边,对规划区的土壤及沙滩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旅游区的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进行一系列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政工程建设,包括居民垃圾投放点、排污管道修建、水利设施修建等,这些建设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旅游区发展,便于滨海度假村的日常经营,但是,这些建设项目一定会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有效减少由于居民随意丢放废水和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外,旅游区建设规划中还包含了退虾场为休闲海滨或自然保留区等项目,这是对粗放农业滥用环境资源的控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过程。

2.3 旅游区发展规划与乡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

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的近期发展规划是构建滨海休闲度假、亲水娱乐、温泉疗养、冬休、渔岛生活、文化体验几大功能板块,树立湛江滨海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实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建成国内知名的海洋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携手湛江市其他旅游景区, 创建国内重点滨海旅游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企业的进驻,将为南三岛的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参与旅游区开发是农村居民创收的主要途径;而南三岛旅游度假区的长期发展目标则是通过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宗教朝觐、城乡统筹板块的旅游服务,延伸旅游服务链条,建成国家级滨海旅游示范区、中国南方冬休度假基地、湛江旅游产业的龙头和彰显湛江旅游形象的代表作。这样一个长远的旅游区发展规划目标,将促使湛江市及附近乡村的居民和各类社会组织都积极投入到旅游区建设当中,其中,以渔业文化为主线的旅游文化建设,将吸引大批资金的投入,使乡村经济彻底脱离传统的农业经济形势,转而以农业文化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形式。

3.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

通过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规划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区规划实际上实现了多规合一的规划目的,即将湛江市南三岛地区的土地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乡村经济发展规划在旅游区规划表达出来。在这样的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表现在实现乡村经济与人居环境发展的高度结合的方面,而旅游区规划在促进城乡发展高度统筹的同时,也是在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发展规划从表面上看来是以旅游经济发展为主的产业性规划,但实际上,旅游区规划实现了对规划区内各类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综合性协调和部署,能够起到全面改善地区建设面貌的作用,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科学模式,值得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9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构建“视野前瞻、定位准确、系统完善、管理科学、覆盖城乡”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编制一批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规划,1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原则。围绕当前建设重点。指导城乡建设有序开展。

对已有规划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2坚持适应形势发展原则。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未编规划抓紧启动编制。

又着眼长远和前瞻性的规划,3坚持即期长远结合原则。编制一批既立足当前。增强规划的引导性。

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4坚持规划联动衔接原则。城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城市、县、镇总体规划

完善城市、县和建制镇总体规划,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结构、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更科学的规划指引。年完成市和四县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近期工作重点:

统筹安排市域交通、供电、防洪等重大基础设施,1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功能布局。对旅游、生态、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等提出规划指引原则。同步完成未来5年的近期建设规划”及近期建设区的控规编制工作。

突出“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并举;县以“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为原则,2修编“四县总体规划(-2030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完成四县总体规划修编。歙县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总体定位。做好与中心城区的衔接,同步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开展近期建设区域的控规编制;黟县围绕西递、宏村等重要节点,依托文化遗产密集区的资源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祁门县以“新城”开发建设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发建设新城区,同步改造提升老城区。

全面修订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3修订建制镇总体规划。根据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要求。以20个特色镇为重点(名单附后)突出发展特色和优势,做好镇区规模拓展和镇域村庄协调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引。

明确重点发展区域,4编制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统筹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形成以中心城区(含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为核心,海阳组团、歙县徽城组团为两翼“一加二”空间结构框架,统筹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为市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城乡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

服务即期建设需要,围绕“十大工程”建设。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开发建设提供翔实的规划依据。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可延至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由各区县政府自行划定范围,分区域、分阶段组织编制。

近期工作重点:

以服务景区为目标,1编制《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风景区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四门洞开,山上山下互动”总体要求,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汤口镇、谭家桥镇、耿城镇、镇、镇和林场区域之间的关系,尽快编制完成“景区外部交通专项规划”和“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带动并加快“五镇一场”建设,提升景区及周边城镇接待能力和容量,形成以风景区为中心的大大联动、大旅游”格局。

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的规模,2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按照规划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通过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实现站前区枢纽交通与市域和市区交通的无缝”衔接。按照商贸旅游、商务办公、文体娱乐和高品质居住区的功能定位,编制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站前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

东至花山景区的新安江综合开发规划。以老街区域为核心,3编制《新安江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制定西起桃花岛。改造提升老城区沿江风貌,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编制三江口、桃花岛和江心洲三个主要节点周边的详细规划建设方案。以花山谜窟为核心,拓展城市空间,丰富新型旅游业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

以加快环湖区建设为主题,4完善《太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的要求。以环湖公路为主线,拓展环湖区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太平湖总体规划内容,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空间,为太平湖的大发展、大跨越提供规划依据,年接待能力从80万人次提升到200万人次以上。

修订完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整治规划》完成老街区域交通协调规划研究工作和小街小巷保护与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导则。深化《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府衙修复、斗山街改造、渔梁坝开发和练江改造等方面做到详细规划的深度。以“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5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围绕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改造和配套。以等一批重要的历史村落为重点,修订和完善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其它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按照一个新村(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疏解古村落的保护压力)一批项目(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丰富旅游服务业态)一套设施(道路交通、消防供水、污水排放)要求,完善和拓展开发利用篇章。

尽快完成详细规划的编制、调整完善工作。近期重点完善和编制雨润商务度假区、茶博园、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黎阳老街改造、徽文化艺术长廊、东旅游小镇、太平湖SPG项目、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北驿度假区、奇墅湖旅游度假村、新安医药博物园、纳尼亚小镇等一批用地面积在1000亩左右的重大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项目详细规划。同时按照整合教育资源的要求,6编制和完善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根据重点项目实施情况。抓紧编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规划。

因地制宜,7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别不同区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道路沿线和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生态、徽韵”原则;景区景点周边按照“建设新村、配套功能”原则;城郊按照“集约用地、风貌整治”原则,结合“村庄清洁工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三)城乡发展重要支撑专项规划

年底前,保障发展需要。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近期工作重点:

结合高铁建设,1编制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交通”要求。尽快完成高铁站站前区综合交通规划,确保高速铁路与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抓紧做好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全市公路网和旅游公路网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以高铁站为核心、高速公路为骨架、等级道路为脉络、县乡公路为延伸的市域道路交通体系。

编制自驾车旅游服务专项规划,2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旅游”要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全市自驾游服务中心”各区县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区”景区景点周边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接待点”通过三级体系建设,构建自驾游配套服务网络。修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抓好乡村旅游全市统筹,完成乡村旅游的规划布点和用地布局,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抓紧完成全市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修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3修订和完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按照服务“园区建设”要求。为园区发展建设提供依据。按照园区集中、产业积聚的发展思路,着力扩大园区规模,经济开发区原则上按照20平方公里规模进行建设;区县园区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土地,结合发展条件,适当拓展规模。现有园区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要求,全市统筹安排2-3个新的园区。

四)城乡环境风貌整治规划

按照“突出特色,针对需要重点整治环境风貌的节点、路段和区域。提升品位”要求,年底前,编制完成环境风貌整治和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塑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面貌。

完成高速公路率水桥区域、草市—篁墩区域、汤屯高速公路出口区域环境风貌整治改造详细规划,近期工作重点:1编制城市重要节点改造规划。中心城区按照“拓展和内涵提升”要求。同时启动仙人洞路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完成建成区的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区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各区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若干“重要路段、重要节点、重要出入口”区域,完成一批改造提升和环境整治项目规划,通过环境整治和整体改造,迅速改善城市面貌。

群体要有美感,2编制特色风貌规划。以“整体要有规划。单体要有特色”和“瘦、透、秀”总体要求,制定城乡特色风貌控制导则和新农村民居建设标准图集,分类指导各地建设。编制完成城市(区县城)亮化规划,提升亮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保障措施

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领导小组,1加强领导。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抓紧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做好资金保障供给。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2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各项目业主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篇10

突出特色编制区域规划。*县幅员面积1050平方公里。在编制城乡发展规划中,将根据各地不同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将全县9个乡镇划分为商贸旅游区、新型工业区、休闲度假区三种不同类别,并充分考虑各类乡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界定区域主体功能,科学制定不同类别乡镇发展规划,让各地潜力得到有效挖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努力促进城乡良性互动。

适度超前制定专项规划。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逐步制定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县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乡保障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土地资源利用、中心村镇建设等专项规划,力求通过这些规划的逐年落实,确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逐步强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坚持“办企业、带产业、富家业”的发展思路,充分依托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产业升级”战略,着力培育壮大富民立县产业,努力促进城乡经济共荣。

推进农业提质上档。*县产业基础良好,特别是以设施蔬菜、苗木花卉、规模养殖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带动作用。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要紧紧抓住山西省建设晋中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按照“经营企业化、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四个一”工程,新发展设施蔬菜1万亩,将苗木花卉面积扩大到10万亩,实现猪饲养量突破100万头、鸡1000万只,建立健全产业化经营机制,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农业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打造全省领军的现代农业强县。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铸造、医药、碳素等加工工业相对发达,发展科技型企业潜力巨大、效益明显,是壮大县域经济的核心力量。要立足于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着眼于资源集约综合利用,落脚于统筹协调发展,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增后劲的观念,着力抓好“项目建设、产业升级、园区建设、企业改制”四项重点,强力推进工业集群化、新型化。重点抓好恒达煤气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包括6万吨二甲醚、10万吨甲醇、10万吨高碳铬铁、120万吨水泥、5x2.5万千瓦电厂等6个项目)、山晋碳素石墨化阴极碳块、飞象农机玉米收割机、黄河中药延龄御酒、成都金贝公司钢塑管件等项目落地、建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根据“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制定加快全县工业发展的政策,采取资金补助、环保达标、清洁生产等措施,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500万元工业技改奖励资金推动“三炉一线”改造升级和现有铸造企业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出让金留县部分的50%返还企业的政策将对铸造产业的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结合太原环城高速*连接线建设,按照“企业进园区、工业生态化”的模式,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努力做大做强冶金、煤炭、医药、铸造四大行业,全力打造工业企业集群基地。

提升特色旅游品位。*是全国绿色小康县,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休闲旅游资源。要围绕生态办旅游、围绕城镇办旅游、围绕工业办旅游、围绕农业办旅游,持大手笔谋划、大力度整合、大规模开发,加快“休闲度假、明清古城、中药养生、丛林狩猎”四大旅游板块建设。通过梅苑山庄万亩生态园建设、怡园酒庄扩产、任村农家乐扩规,把山庄周围40平方公里建成全省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度假产业带;通过深度挖掘晋商民俗文化,开放运营修复的临街商铺,恢复古城区旧貌,开发影视拍摄场景以及其他旅游产品,将*古城建设成为一个以华北风情为基调,以明清建筑为背景的晋商旅游和影视作品拍摄基地;通过绿化咸阳河、扩建北洸生态园、神农庄园、果树所等生态项目,将南山一线建成全省著名的生态养生园区;通过开发官寨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汇集自然风情,凝聚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万亩狩猎场。同时,加大对景区、景点的宣传,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开展景区、宾馆星级创建活动,促进旅游产业上档升级,使*成为旅游产品丰富、消费市场多元、文化底蕴深厚,享誉山西、影响华北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统筹城乡基础建设,推进城乡设施一体化

坚持以交通纽带、水利工程、新型能源、园林村庄为重点,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促进城乡资源共享。

加快构建大交通。*县区位优势明显,处于大都市边缘。要把交通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的先导工程,以打通县城到太原一级公路,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延伸拓展县乡水泥路网,加快形成升级上档、连接周边、便捷通畅的大交通格局;以乡村道建设为基础,大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城乡配套、乡村联网、辐射全县的乡村公路网络;以旅游公路建设为要求,量力而行建设景区道路,力求形成景区相连、景点相通、方便游客的旅游环线。

全力建设中心村。*县农业人口众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难度较大,任务艰巨。要按照“整合资源、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坚持农民增收为核心、产业发展为先导、水利工程为基础,科学规划、典型引路,因地制宜建设村美、民富、班子强的生态文明示范村、特色产业示范村、历史文化示范村,力求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中心村建设格局。

着力打造精品城。*县城框架相对较小,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今年,将按照“建设集现代气息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特色县城”的理念,着力抓好“规划、框架、功能、机制”城乡建设四要素,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城乡规划上,以产业分布和功能定位为基础,打破城乡分割布局,以县城、胡村、范村为核心,规划建设三大经济区:县城经济区依托城区和南山一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生态农业;胡村经济区依托108国道,沿线发展新型工业和企业集群;范村经济区依托梅苑山庄、怡园酒庄,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城市框架上,实施城区北扩战略,围绕108国道过城段城市道路改造、乌马河综合治理,扩大控制区面积10.88平方公里,达到22.68平方公里;功能配套上,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努力完成3座市场、3处广场、3个生态园建设,高标准绿化太徐路和108国道城区段等新建道路和城区空闲地;城市管理上,积极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建立以城管部门牵头,部门、乡镇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机制,形成城乡一体的环卫管理体系。通过连续几年的建设,争取使*山留住树、河留住水、城留住人,力求构建不是城市规模最大、而是人居环境最佳、更是旅游休闲最美的最宜人居的生态经济县和休闲度假区。

四、统筹社会事业进步,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

坚持以乡风文明为目标,把教育、卫生、文化作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努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健全服务阵地,促进城乡文明共振。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按照“整合资源、优先投入、统筹兼顾、均衡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名师名校工程,全力破解上学难题,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依法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学保障体系。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支持*高校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全力打造三晋一流的教育名县。

构建公共卫生体系。按照“项目向上争取、服务向下延伸、功能纵横拓展、优先发展农村”的思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提高县级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加强社区卫生体系建设,村诊所覆盖全部行政村;整合食品药品监督资源,启动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挖掘整合形意拳、*秧歌、晋商票号和宗教古建等传统文化资源,宣传展示独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加快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联姻,推动文化产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扩大乡镇文化站、村社文化室等活动场所覆盖面,做好电影、图书下乡等各项活动。着力培育一批文化名镇、文化名村、文化名院,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晋商文化,着力培育乡风文明,农民群众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推进城乡福利一体化

按照“发展富民、服务惠民”思路,以群众工作为抓手,以惠民帮扶为重点,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劳动力就业,努力促进城乡和谐共生。

篇11

一是全方位开展规划反思,对全市城市规划集中攻坚行动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导则和各项技术规定,认真梳理、反思和审视,进一步修改完善。结合近期所编控规、城市设计成果,从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旅游用地等方面对总体规划进行反思,适时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工作;二是结合城市实际,谋划大旅游大交通体系,进一步修改完善市域交通专项规划,深化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综合研究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城市道路、海域交通间的网络交通联系;三是围绕优化生态功能和提升城市品位,研究市域七河大水系整治规划;四是在三个区、市开发区各规划建设3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四个县县城、南戴河、黄金海岸各规划建设1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五是开展景观设计和色彩设计专题研究,将城市设计的具体要求纳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推进城市精品景观建设;六是组织研究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环城市休憩带和城市休闲空间建设规划本文来源:文秘站 ,对东起山海关、西至滦河口景观节点进行规划设计,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地标;七是抓好对城市交通出入口、道路连接线、南戴河一小区、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八是配合康乐里、金三角一带核心片区规划建设,打造标志性中央商务区。配合金梦海湾、范家店、西四村、归提寨和开滦路等片区改造,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综合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完成××*国际会展中心和旅游大厦等亮点工程规划方案;九是加强海岸线规划巡查工作,开展海滩恢复治理,清理拆除沙滩上各类违规违法建筑;十是围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新民居规划建设和城镇规划管理有关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城、镇规划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着眼城乡一体,统筹全盘谋划,积极服务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配合完成新机场、津秦客专××*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规划工作;二是完成城市快速路、秦抚快速路、龙港路、新区道路等城市重点道路规划工作;三是按共建、共享一体化要求整体规划北戴河新区管线综合建设,认真开展集中供热、天然气辐射北戴河相应的管线、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四是在旅游景区、商业街区、交通节点研究规划辟建满足市民和游客需要的停车场;五是做好城市第二垃圾发电、重要电力设施、水厂、城市公交等项目的规划工作;六是谋划启动××*博物馆项目。

三、勇于机制创新,强化效能监察,努力提升城乡规划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委会、联审会、专家会等城乡规划决策和审批工作制度,完善滨海地区建设项目规划决策机制,提高规划决策水平;二是结合城乡统筹,进一步理顺市局、分局职责划分,加强对县、镇规划工作指导;三是实行局领导分包县区制度,加大对县区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在领办制、备案制、代办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针对现代服务产业、重大工业项目、旅游项目及其他重点项目的超前介入、超前服务的审批机制,实现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服务项目建设的目标;四是推进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升级,改进规划管理手段,开展全市数字规划建设;五是针对批后跟踪管理过程中违规项目执行难、相关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联系实际,深入研究,拿出可操作性办法;六是以“严格规划执法、增强规划执行力”为主题,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加强日常巡查和执法监察力度,坚决扼制违法建设,推进城乡规划有效实施。

篇12

一、县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意义

1.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影响我国新城镇化道路发展的根本性因素。2013年,中国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作为服务于民生的战略性产业的任务,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旅游业将会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考量而获得巨大的支持。加速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都是为实现广大农村落后地区的经济而提出的,国家要通过发展旅游来加速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是明确的,所以加强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对于促进城镇化发展有积极意义。

2.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实现城市旅游产业新布局、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提档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近些年,城市旅游发展很快,但是由于所属县域旅游资源同质性较强,产品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从而形成恶性的竞争,拿哈尔滨来说,前几年的亚布力滑雪场就属于这种情况。加强县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城市县域旅游统筹规划,实行打造特色龙头品牌,分片布局,协调发展,对于改变城市周边旅游项目多、品牌少问题,实现旅游产业新布局具有现实意义。

二、哈尔滨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式

哈尔滨县域旅游协作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城区要素进入各县域,加速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县域旅游的协调发展可以为哈尔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哈尔滨旅游业科学合理进行整体规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方式应该在旅游产品规划、旅游产品建设、旅游产品消费方面实现目标统筹,通过产业共兴、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等方式统筹发展,最终走区县旅游文化多元化、项目特色化协调发展之路。

三、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哈尔滨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往往不协调。哈尔滨很多县请国家或省内专家做规划,有做总规的,有做详规的,有做单个项目规划的,但是县域旅游规划的制定同哈尔滨旅游总体规划之间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很多重复性项目的上马建设、资源浪费情况存在。这一方面同市(县)旅游主管部门的决策地位不高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市(县)旅游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明确,造成很多时候项目决策存在割裂现象。

2.哈尔滨县域旅游职能部门行政地位不高,作用发挥不突出。虽然旅游业现在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但是作为基层职能部门的县域旅游局的作用发挥范围仍旧比较小。前些年,在一些县,尤其是相对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县域,旅游局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职能部门,有的挂靠在县政府办公室、有的在招商局、有的在文体局等。现在局面有所改观,但是旅游局在地方行政机构中仍旧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编制少,人员的素质也不高,专业性人才极其缺少,对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策划能力很弱,缺乏旅游政策制定和项目建设的论证能力,造成县域旅游项目的开发往往取决于领导的简单决策。

3.哈尔滨县域旅游公共服务缺位。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我们曾经对上海和杭州等地的区县旅游进行过实地调研,发现这两个城市不仅仅在中心城区有非常完善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系统,而且在下属的各区县都配有相对独立的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哈尔滨县域旅游这个层面旅游公共服务系统缺失,尤其在县域缺乏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对游客的疏导影响很大。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县旅游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之间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目前,哈尔滨市周边游路线产品丰富,但是却无重点,线路较为混乱,缺乏层次性、合理性,缺少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哈尔滨旅游文化形象多而不具,形象多造成支持它的旅游品牌主次难定,品牌产品很难被重点突出,导致旅游线路和产品缺少层次性;另一方面,各级行政单位很难把旅游产品建设同《哈尔滨旅游规划》统一起来,在产品打造的时候疏于总规的考虑,都从各自区域的利益出发,造成同质雷同现象出现,旅游产品生产中都有的东西相当于都没有。此外,哈尔滨各县旅游资源同质性也是造成产品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5.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中大项目建设与经营参与度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多种旅游发展形式实现统筹县域旅游发展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落后的问题。很多坐落于县域的高禀赋旅游资源,在进行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时,县域旅游部门或旅游企业很难介入,本地社区老百姓的参与度很低,受益率也很低。这是一个在县域旅游开发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四、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1.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要做好统一规划工作。旅游规划是指导旅游业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的总体性计划。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要坚持让关系全市旅游全局的大规划引领和指导各县旅游及个别项目建设的小规划相结合。大规划对全区旅游资源及发展项目有总体的把握。比如,哈尔滨周边县域的冰雪旅游发展,应该在明确县域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建设,而不是分散经营,遍地开花。要以亚布力这个品牌为龙头,对资源根据其特点进行细分定位,避免近距离盲目建设,恶性竞争。县域旅游小规划在大规划的整体布局下,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设计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务必要杜绝近距离、同质化模仿。各县旅游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旅游资源区位、旅游交通区位、旅游市场区位、旅游经济区位等多方因素考察上马项目。

2.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要不断提高县域旅游部门的职能地位。根据国家和哈尔滨市的总体战略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很多县把旅游业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努力挖掘自身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内涵,突出资源特色,发展县域旅游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有战斗能力的管理服务团队做基础保障。我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旅游管理服务部门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杭州的旅游局多年前就已经变为旅游管理委员会,扩大了职能范围。哈尔滨县域旅游局要设置完整的编制,招纳专业的人才,在县域产业发展中要有话语权,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要有建设性建议。

篇13

2 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

2.1 乡村旅游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是一项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相关行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还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民族文化、农民就业及教育等产业关系密切。2011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7.2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2160亿元。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从业人员达2600万人,其中农家乐150万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通过发展旅游已使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约1/10的人实现脱贫。据重庆市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重庆市将乡村旅游作为主题发展年,截至2011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占全年全市游客接待量27%,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由此可见,旅游业在加速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而乡村旅游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2.2 城乡统筹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乡统筹政策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城乡统筹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了系统的指导和规划,政策和资金上也有了国家的支持和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在保持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实现社会资本流入农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使农村走向现代化,大大提高农村的旅游接待设施水平,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走上规范化的乡村生态农业旅游之路。[2]因此,只有在城乡统筹政策指引下,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真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渝东南乡村旅游对策

3.1 加大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力度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文化底蕴的挖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以重要景区目的地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产品,应以原生态、大自然和原汁原味的民族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紧邻黔北、鄂西和湘西,是渝、黔、湘、鄂四省( 市) 结合部。也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里除了保存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有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因此立足地域实际,加大民族民俗文化开发力度,对于渝东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3.2 加大旅游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

要加大旅游投资力度,特别是对于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弥补乡村旅游相关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农民自身资金实力有限而无法满足需求的劣势,政府要对于那些资源条件较好、具有特色内容的农村旅游开发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改善基础辅助设施,诸如交通条件以及住宿条件等,从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游客的满意度。渝东南地区总体经济实力不强,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品促销、专业培训等各方面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因此,市财政和相关扶贫资金的支持必不可少。

3.3 注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旅游经济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这种注意力经济既是知名度经济,又是品牌经济。[3]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核力积聚在了品牌上。要打造渝东南乡村旅游品牌,必须从品牌树立、品牌经营、品牌管理、品牌提升一系列环节入手,系统建设乡村旅游品牌,具体包括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形象塑造、营销策略、产品延伸、品牌维护、形象提升、统一管理等内容。必须加强区域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全面发掘民族民俗文化,提高现有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突出区域的特色,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渝东南乡村旅游品牌。[4]

3.4 多元化经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