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旅游规划

城乡旅游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3 11:1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城乡旅游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旅游规划

篇1

一、城乡规划对土地管理的要求

(一)严格规划调整程序,提高用地标准

现阶段实施的城乡规划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的法定地位。土地使用是城乡规划中比较重视的问题,因为用地性质在城乡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用地性质管理,必须提高用地弹性,规划实施中的调整频率严格控制土地的使用,避免造成浪费。

(二)对城乡用地协调管理的进一步加强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规划的立足点,打破我国传统的二元发展模式,建立全新的统一化的城乡规划体系,是实现城乡统一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样,加强对城乡用地一体化管理,要把统一的城乡用地分类作为前提,城乡规划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

(三)注重生态环保,加强生态性用地管理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点,对自然与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各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坏生态,盲目发展而需要土地的行为,城乡规划是不允许的。

二、旅游用地的内涵

与传统的其他用地方式不同,旅游用地是在旅游充分发展的基础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方式,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旅游用地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提法。一般来说,旅游用地是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确定的各类风景名胜区说占用的土地。

目前国内对旅游用地的划分还没有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主要是依据城乡规划来进行研究。旅游用地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范围不在仅仅局限在建设用地,而是延伸到各种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总之,只要是能够满足旅游发展需要的各种地形地貌,都可以看做是旅游用地。

三、旅游用地分类研究

旅游用地按照使用情况可以划分为旅游建设用地和旅游非建设用地两种,这种划分方式是是以是否建设为划分的依据,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旅游用地进行统一的概念界定和专门划分,以建设标准作为一个划分的依据是一个可以采用的方式。

(一)旅游建设用地

旅游建设用地就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建筑物建设的土地,主要包括旅游专项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加工业用地和管理用地。

1、专项设施用地。主要是旅游过程中用于游人游览的用地,主要包括:人文景观设施用地,如历史遗迹、墓地、宫殿等;方便游客休息所占用的土地,例如游客集散中心、文艺广场用地等。

2、基础设施用地。主要有:旅游交通设施用地,例如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停车场以及交通辅助设施用地等;其他旅游基础设施用地,例如给排水、电力通信用地等。

3、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各种旅游服务建设所占用的土地,例如酒店、购物商店以及各种娱乐设施等。

4、加工业用地。主要有在旅游过程中对各种当地农牧副渔业进行加工所要占用的土地, 例如脐橙加工场所、当地旅游纪念品加工用地等。

5、管理用地。主要是对旅游过程进行管理所要占用的一些土地,例如旅游行政办公大楼等。

(二)非建设用地。旅游非建设用地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没有进行工程建设所要占用的土地,既包括自然景观占用地,也包括人文景观占用地。

1、自然景观旅游用地。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例如山地、湖泊、树林等用地。

2、人文景观旅游用地。例如农田水利、水渠、农田等。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1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5-0041-04

新城是指位于城市郊区,有永久性绿地与域市隔离。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承担中心城市某些职能、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地区。一般来说,新域在经济、社会、空间结构、规划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立性。

1 项目背景

旅游业已经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在2006年全省旅游外汇收入5.0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546.65亿元,旅游总收入588.3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7.85%。张家界市实现旅游收入79.38亿元,占全省的13.49%, 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35亿美元,占全省的46.72‰张家界市旅游发展对提高湖南旅游国际知名度、打造旅游湘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良好的发展形势下,2006年张家界市旅游外汇收入和接待境外游客数却分别下降1%和3.6%,同时境外游客以韩日游客为主,欧美游客来之甚少。究其原因,张家界由边陲小镇在较短时间发展起来的,城市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不配套,市容市貌不够整洁,未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混乱没有特色以及城市管理水平低下,与国际旅游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建设一座旅游新城,可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的试验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形象,可以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张家界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位于慈利县、武陵源和永定区的交界处,规划建设区面积7km2,控制区面积38km2。本区基本为丘陵山地,只有沿山谷、河边有小片带状平原,中间有澧水分割,地面相对高差较大。常张高速公路和澧水横贯东西,高速公路至张家界市区25km,阳龙公路至武陵源景区15km。

2 构思――城之理念

本区地形较为复杂,山水相连,自然环境优美,存在有千年古镇、渔浦书院、千年古樟树等文物古迹,也有土家文化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规划中如何实现现代与历史、人文与自然、国际与地方的融合,体现本区的特色,通过项目的国际咨询和对国内外案例的分析研究,规划认为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要建设成为文化之城、生态之城、休闲之城。规划强调①注重地方整体历史风貌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②加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维护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强调生态的可持续性,③重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利用,④具有完善的接待、居住、娱乐、运动休闲设施,满足国内外游客和居民的需求。⑤结合新农村建设,将城乡合理布局,形成自然和谐的肌理。

中国古代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作为一座紧靠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新城,让中外游客身临其中,能感受到现代与古朴同归、人与自然一体相通的意境,这将是城市灵魂之所在。

3 方案――计糅合策划

3.1 项目策划

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现状无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只有少量的村镇建设。开发建设依赖于项目的带动,新城规划必须紧密结合项目策划。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趋势,本区发展主要有土家文化园、高级宾馆、汽车旅馆、会展、休闲运动、生态山地度假、滨水度假、水上运动、徒步旅游等新建项目,结合渔浦书院的整体修缮与保护、溪口古街的整治、城乡整体风貌的控制等,使阳和新城既是旅游接待之城,也是观光休闲之城。

3.2 总体布局

围绕项目,处理好旅游与建设、城市与乡村、人工与自然几个关系,因地制宜,张家界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用地空间结构形态为“带状组团式”,在用地空间组织上,总体上将城镇职能与旅游职能从空间上适当分离,相互渗透。

新城空间形态分为“一轴两组团”,一轴是指阳龙公路以及往南延伸到溪口。两组团是指阳和、溪口这一主一次两个组团。

阳和组团包括西部城镇及安置功能区、生态旅游接待商贸区、高档宾馆区、汽车旅馆区、山村度假区、渔浦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渔浦会展区。

溪口组团包括古镇特色风貌区、休闲体育文化区、滨水休闲度假区。

3.3 景观体系

规划从宏观上强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山区滨水生态型城市特点,新城景观按“一轴一带两片五区”布局。

“一轴”为阳龙公路和阳溪公路,这是集中体现城市面貌的城市轴线,将武陵源景区――城市――澧水――古镇一山有机的联系为一个整体。

“一带”是指澧水风光带,两岸绿化、灯光、广场、码头、建筑应具较强的景观效果。

“两片”是指阳和片和溪口片,阳和片建设更突出其现代性、民族性,溪口片的建设突出了传统型和地方性。

“五区”是指溪口古镇风貌区、澧水南运动休闲度假区、澧水北接待会展区、阳和现代城镇风貌区、北部山地生态度假区。

4 生态安全――人与自然的共同需要

篇3

关于城市旅游规划理论,在二十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研究。最为著名的是马列士将旅游开发与规划运用于城市发展理论中。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旅游规划理论由巴特勒(R.W.Butler) 提出。这位加拿大地理学家所提出的理论,为后来的城市旅游规划研究奠定了基础,并运用这一理论对于城市旅游系统以控制。Mill&Morrison进一步提出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性,并对于影响城市旅游规划的各种要素进行研究,认为城市旅游规划所涉及到的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外,还包括政府政策、金融资本、社区服务等等。要促进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就要促进各项资源的融合,提升城市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以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更为完善,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城市规划、旅游景点、度假胜地等等,所制定的旅游规划措施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城市旅游规划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旅游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旅游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强化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提升了城市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城市旅游要发挥其作用,还有赖于城市规划。由于城市旅游具有参与性和多元性特点,且与城市规划之间构成整体,两者统一发展,因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一方面要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城市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定向开发旅游项目。

(二)城市旅游规划服务于城市旅游发展

城市旅游规划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对城市的要求,主要是为城市旅游者提供服务。但是,城市旅游规划并不是对城市进行整理性旅游性质的规划,而是由特定的经济部分来执行,为城市的旅游发展制定总体思路,以发展城市的旅游业。这就意味着,城市旅游规划属于是城市建设规划范畴,但局限于旅游规划,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局限性。城市旅游规划是以城市的旅游区为规划对象,所规划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条件、旅游项目开发等等,都要按照城市旅游发展的思路进行设计,以使旅游区有步骤地开发,有计划地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城市旅游空间使有限的,要将有限的空间合理利用,并扩展到整个城市规划中,就要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制定旅游规划,以实现城市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三、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

(一)规划空间的差异性

从规划的空间规模上来看,城市规划覆盖整个的城市空间,而城市旅游规划则划分为不同级别,随着级别的降低,规划的空间规模也会相对缩小。

(二)规划指标的差异性

城市规划存在着硬性指标,涉及到城市的性质、建设标准和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些指标可以信息化到交通、绿地、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等等,都要按照功能分区进行总体部署。城市旅游规划则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出发,对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所涉及到的内容以旅游服务为主,要求旅游设施齐全,且设置有旅游保护系统,并对旅游市场进行研究,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城市规划雷同,属于是城市规划内容中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局限于宾馆、饭店以及娱乐场所。

(三)规划功能的差异性

城市规划是国家政府对于城市进行宏观调控,对于城市中的各项建设性活动进行协调,以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城市旅游规划是国家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之间协调利用,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协调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一)注重城市规划的品牌效应

城市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城市的文化品牌。对于城市进行旅游规划,要考虑到城市总体规划,两者之间相得益彰,才能够使城市品牌呼之欲出。城市品牌所囊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是人们从城市的外在表现形成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城市要发展,良好的城市品牌所发挥的辐射效应是不可忽视的,既有利于城市旅游产品的促销,还能够为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建设性人才。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做好城市旅游规划,从城市的历史和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开发旅游产品,并将旅游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融合,使得城市特性更为突出的同时,还会使旅游者对于城市发展的主题更为明确,有利于吸引投资以及城市产品的推销。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旅游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所发挥的效应关乎到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景观具有旅游适应性

篇4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eat changes of society and tourism in national of booming development, promote a batch of small towns unprecedented growth, emerging tourist small towns, and tourism, traditional small towns small town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was in full sw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lso ushered 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Some towns use their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buil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towns living alone tourism cultur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tourism image planning design of small towns, into the city image recognition system, from concept system, behavior system, visual system on three aspects of tourism image planning in the small towns of solutions should focus on the problem.

Keywords: small towns image; The recogni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旅游业为主的旅游型小城镇,同时掀起了旅游型小城镇建设的。那么,怎样合理地保护、利用和开发旅游型小城镇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使其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主力军,就成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1.旅游型小城镇与形象规划

1.1旅游型小城镇概念及分类

旅游型小城镇,一般也称旅游小城镇,是多样化小城镇的类型之一,就是城镇职能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其重要的人文历史景观是该镇主要的旅游资源,也是该城镇发展旅游业的依托。

依据小城镇发展旅游业的类型,旅游型小城镇又可细分为三类:(1)资源主导型旅游小城镇,即小城镇自身有一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继承了特有的文化艺术传统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从而对旅游者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例如,湖南省湘西的凤凰古城;(2)旅游接待型旅游小城镇,是指小城镇通常为远离旅游中心城市的著名风景区重要门户和游客主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小城镇依托地理优势,开展旅游接待工作;(3)生态观光型旅游小城镇,是指自有旅游资源的价值有限,但具有著名风景区重要门户和游客主要通道的区位优势,以接待城市休闲居民,开展农业观光为主的小城镇,

2旅游型小城镇形象规划

现象学来看,小城镇形象是小城镇内在属性的表现状态。这是本质与现象、内涵与外延、相互制约、互为存在的矛盾统一体。其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包括城镇形态、城镇建筑、城镇道路广场、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等,软件部分包括城镇人的行为、城镇文明、群体活动和城镇政府形象等。在这个统一体中,建筑视觉形象是其主体,其中还包含了小城镇的地域形象、民族民俗形象、乡土文化形象和其他人文历史形象。因此,小城镇形象是对小城镇中的一切事物总的描述。小城镇形象规划便是抓住小城镇的地域特点、人文历史、社会经济条件等内在属性,运用艺术设计等手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设计,从而以完美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要成功将小城镇的形象进行规划设计需要由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移植而来的城市识别系统CIS(CityIdentitySystem),从理念系统MI(MindIdentity)、行为系统BI(BehaviorIdentity)、视觉系统VI(VisualIdentity)三个方面进行立体地、系统地、完整地设计。

旅游型小城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视觉景观要素。任何类型的小城镇都有其可塑造的内在属性,也包含有旅游型,旅游型小城镇其最主要的内在属性便是旅游型。因此在进行旅游型小城镇形象规划的时候,更需要挖掘这个镇的本质、个性、特色,展现形象的地方性及民族、民俗特性,MI、BI、VI三个方面立体地考虑,还要在表现其他属性的同时将旅游性完美的体现出来。在旅游城镇景观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保存和强调其独特性和典型性,突出其环境与特征,从旅游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看待小城镇景观的构建,达到唯我独有,唯我独佳。

2. 旅游型小城镇形象的规划设计重点和内容

2.1小城镇形象的规划设计重点

小城镇形象规划设计内容的庞杂性决定了小城镇形象塑造要把握重点,以一、两个或多个特色景观来代表、突出小城镇的形象。一般来讲旅游型小城镇形象规划设计,应该从宏观景观、中观景观和微观景观三个层面来分别把握重点,宏观层面在于小城镇整体形象的塑造,中观层面在于小城镇中重要地段的局部形象塑造,微观层面在于建、构筑物和小品设施特色创造。在各个层次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都要结合旅游,从居民和游人的双重角度来突出旅游型小城镇景观的特色。并从始至终都密切结合小城镇的旅游特色,以成功有效地塑造旅游型小城镇的鲜明形象。

2.2小城镇形象的规划设计内容

小城镇形象规划设计是以整个城镇作为背景,从区域整体的、综合的角度入手,以小城镇中的物象形态和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把有形物的形状、体积、色彩、质感、节奏、韵律及其相互关系合理地组织并加以运用,从而艺术地发现与表现。

篇5

一、城市意象对城市旅游意象的借鉴

(一)城市意象

意象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表述,“意”是心生的一种抽象思想,“象”是外在凝聚出的一种具体形象。意象往往达不到统一的标准,会因人和物的不同而不同。整体上说,意象的获得都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对城市的各种外形特征或特点所产生的心理图象和印象,它是一种“公众印象”,是城市居民中多数人拥有的对某个城市的共同心理图象。美国城市规划大师凯文・林奇(K.Linch)运用心理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从环境感知和人类行为角度对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进行描述,最终指出,人对城市意象的认知是通过道路、边沿、结点、区域和标志物五种要素来实现的。

(二)城市旅游意象

城市意象理论的核心是研究人对物质环境的知觉(即对城市形式的知觉),以及形成心理意象(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城市旅游意象在主体和客体方面与城市意象部分重叠,主体都是城市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客体都可以针对游客提高城市形象。其中,城市旅游意象将游客和旅游城市作为一个双向互动系统进行理解,要求重视游客对城市整体形象的认知规律和游客行为心理规律的研究,在分析城市旅游意象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空间景观的设计,使游客对旅游城市形成鲜明的旅游意象,塑造城市旅游整体形象。

(三)城市意象对城市旅游意象的借鉴

凯文・林奇(Kevin Lynch)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沿(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landmark)5大组成因素,即“城市意象”;并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城市旅游意象的调查和分析基础上,发现城市旅游意象与城市意象大致相同,城市意象要素可以应用到城市旅游意象中。因此,本文认为城市旅游意象的基本要素为:道路、结点、边沿、标志和区域。

道路(path),是一个城市输入输出的主要载体,是游客深入了解城市的必经之路。观察者们习惯或顺着它移动来了解城市。它可以是公路、大街,也可以是步行道或小径。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道路,都是联系其他环境构成要素的主线,这些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和设计,它在整个城市印象中起决定性作用。

边沿(edge),是一种线性要素,不同于道路,体现在两个面的边界线上,尤其是自然地貌形成的线性地貌边界,如河岸、围墙、沟壑等,可作为横向参照。

区域(district),在城市中占有中等或较大的部分,是城市印象的基本单元。它通常是具有共同特征的某些地段,使旅游者拥有进入“内部”的感受。可对应为城市旅游中的老城区、传统寨子、重要景区等。

节点(node),可以概括说是集中点。它通常都是某一区域的人流中心,如十字路口、道路交叉口。它往往是这个区域的象征,同时又具有链接和集散的双重作用。

标识(landmark),通常是具体而独立的点状要素。在远距离上可以形成视觉和感知的冲击,如标牌、建筑物、店铺等。在某种程度上,标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在短时间给观察者留下印象。

二、大同市城市旅游发展战略

(一)发展现状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与和河北省接壤。它是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同时也是北京、呼和浩特、太原构成的三角形结构的交通枢纽。大同市是国家重化工能源和电力生产基地。在国际上享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大同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境内古建筑、古遗址3000余处,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使大同在山西旅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大同之前的规划并没有从游客的认知和行为规律考虑城市旅游意象因素,只是按照城市本身结构进行规划建设,另外这座城市特有的煤炭资源,使人们对这座城市不是拥有美好的城市旅游形象,而是因煤炭造成的脏、黑等不实印象。我们要缓解和改变这种印象,就要针对现有的具体情况,对城市旅游发展空间、潜力和机遇进行分析,结合城市规划战略提出旅游意象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和措施。

(二)发展战略

2006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为大同市确定了今后15年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定位。绕大同市“一轴双城”建设规划。就是以御河为中心轴线,在西岸保护旧的大同城,在御河东岸建设新城。大同在资源转型发展时期,历史文化和绿色应该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如果缺乏绿色,那么大同的历史文化就缺少映衬,如果缺少了历史文化,那么绿色就缺少了内涵。因此,将大同确立建成“历史文化浓郁的绿色旅游城市”,根据设定的城市旅游形象,调整整个市区旅游产品的结构,塑造新的城市旅游形象。使大同切实成为经济、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城市。这样的发展战略需要三方面的措施来支撑:一是旅游城市功能的提升;二是城市旅游意象的塑造;三是城市旅游系统的优化。这三个战略措施分别体现在城市建设的软、硬件上,其中城市旅游意象的塑造是其他战略措施的物质载体和具体体现,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硬件建设上。它是这三个战略措施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旅游城市功能提升中的交通网络建设、游客服务体系建设都会体现在城市旅游意象的道路、结点、标识方面,旅游系统优化的吃、住、行、游、购、娱也会体现在城市旅游意象中的道路、结点、标识等方面。因此,下文重点讨论城市旅游意象的塑造。

三、大同市城市旅游意象塑造

(一)城市旅游意象载体的确定

塑造城市旅游意象,就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载体。根据游客的行为规律来看,他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到达城市的所有地段,通常走的都是相近或相同的城市旅游路线,我们可以在这一活动线路上选择载体。其余地段的旅游意象载体的选择就可以考虑选择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段营造特色环境、呈现特色建筑,通过他们来塑造城市旅游意象。结合城市意象五要素,以及城市旅游载体的选择标准和大同市自身的情况,要使具有城市特色的各要素系统的分布在城市之中,全面、突出的展现城市意象,就要像表1一样,使大同市城市旅游意象塑造的对应载体具体落实在这几个方面。

(二)代表性的道路塑造

魏都大道和御河西路均是大同市区具有代表性的道路。魏都大道南北走向,向南是通往怀仁的主要通道,北边则一直通往市区。这条路整体建筑风格体现的都是北魏时期的皇家风格,但是一路向北进入市区没有延续这一风格,相对城中杂乱的风格也未有一个过渡,这一段道路并未进行有序规划,从而显得魏都大道没有整体性,道路风格变化突然。御河西路在御河的陪衬下,整个风景秀丽,道路宽广,显得优美如画,给人留下舒心的印象。

(三)代表性的边沿塑造

新旧城的边界是用城市围墙和护城河来区分的。大同市最新的城市规划结合了城市旅游的发展,要修建并恢复大同明代城墙,现如今的旧城正被城墙逐渐围合。它把旧城和新城在一个横断面上明显的显现出来。这样的一个限定和界限,可以使游客详细的描述出这个区域。古代的护城河除了作为安全屏障,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当地人们的生活用水提供资源。而我们现在的护城河仅仅是作为和城墙匹配的景观存在,可以在部分河段提供垂钓活动。

(四)代表性的区域塑造

区域是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因素。在大同这个煤储量丰富的城市,许多较小单元的区域因其拥有的煤矿被命名为一矿、二矿、三矿等等,这里是一个以煤矿为主要工种的城市划分区,这些独具特色的区域无论怎样进行建筑翻新和设计,都与缕缕碳尘密不可分。每一个这样的区域在路面、建筑物上都沾有碳沫,空气里都含有碳元素。这里是产煤大都市的标志,也是空气污染的标志。资源转型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大同市应加大绿化面积,致力改善大同现阶段城市环境。

(五)代表性的结点塑造

如广场类的红旗广场,地理位置优越,承接了东、西两条繁华商业街。这里商贩集中,管理混乱,没有从游客角度出发,体现广场的人性化服务。应该首先满足当地居民的游憩需要,开辟林荫小道,增加绿化带,增设环卫、休息等基本设施,其次,可为游客开辟部分区域,用于举办城市文化展览或是开展其他活动项目。使之成为游客和居民观景和休闲健身的绿色活动场所。

(六)代表性的标志塑造

标志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能够很快被人记住,并区别于其他城市,是这个城市所独有的特征和标记。如标志性景区的云冈石窟,由于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枯燥的感知印象,大部分游客不能领悟其中佛像塑造的典故和意义,因此对该景区的印象一般。我们首先要完善标志解说系统,使每个游客在景区的每一处都能听到绘声绘色的解说。这些标识和解说要符合云冈石窟形象,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样貌,这样可以引发游客兴趣,加深印象。其次,景区可以开设体验区,游客可以参与僧人的日常修行,感受他们的文化和信仰。再者,也可由专业人员亲自教予游客泥塑和雕刻佛像,让他们参与到这个制作过程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