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外辐射的防护方法

外辐射的防护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3 15:15: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外辐射的防护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外辐射的防护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R85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93-02

随着医学技术地进步,核医学在临床医学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放射性核素治疗正在不断快速发展中,其中131I在临床放射性核素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临床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而131I在常规治疗剂量下即具有能量高、活度大等特点,所以接受131I放射治疗的患者对医护工作者造成的外照射也应该受到重视[1]。本文通过研究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I所致辐射剂量,为临床放射防护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3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34~48岁,平均(41.35±3.62)岁;观察组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33~47对,平均(40.72±3.73)岁。所有患者均经过本院专科医生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接受口服131I的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别由两组医师和护士进行治疗和护理,每组由1名医师和1名护士组成。

1.2 方法

将本组34例接受131I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由两组医师和护士进行治疗和护理,每组由1名医师和1名护士组成,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防护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1I的全身有效剂量和甲状腺有效剂量,以及相应两组医师和护士工作1年所受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测量方法是依据成人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估算值测量患者全身有效剂量,通过头颅CT扫描检测患者甲状腺辐射剂量。临床医师和护士的职业照射测量方法为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和FJ-377型热释光剂量读数器进行剂量读取。医师和护士将辐射剂量计放于工作服左胸前口袋,更替医师和护士时,不更换辐射剂量计,计算医师和护士工作一年累积的所受辐射剂量[2]。

1.3 治疗防护措施

1.3.1 常规治疗防护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放射性防护:上班按规章穿戴特制的衣帽手套以及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以及携带报警式剂量计;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发现放射性职业受照人员的个人剂量达到或超过调查水平时,应及时其查明原因,必要时通告卫生监督部门。

1.3.2 综合治疗防护措施 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防护措施。①内照射防护:对于内照射放射防护主要减少放射元素通过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内照射的防护操作前先通风换气30 min后再进行作业,通风进行至操作完毕。②外照射防护:对于外照射的防护主要是根据三防护的原则,即屏蔽防护、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安装专用防护屏、穿上防护装备、延长查房间隔、与患者保持1 m以上的距离等[3]。③加强个人防护:个人防护用品应该穿戴齐备才能允许工作,操作期间严禁进食、饮水、吸烟、会客等,以防放射性核素通过食、吸、渗三途径进入人体。此外,通过加强核辐射知识的培训来加强个人防护。④适当食用公认的防护食品,如可以可以吃一些目前公认的蘑菇、木耳等防护食品。⑤定期体检:每个月给予相关体检,通过剂量检测仪检查身体内放射物质是否超标,如果发现因放射性物质引发的疾病则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甲状腺有效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在临床放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131I治疗为代表性的治疗方法。患者通过口服131I,进入人体内的131I随着时间发生衰变,发射出γ射线和β射线,其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为β射线[4]。131I具有合适的半衰期和组织穿透力,且具有较大活度和较高能量,对甲状腺细胞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但是随着131I在临床放射治疗中的普及,对其放射防护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包括患者本身以及作为职业接触的临床医师和护士,在保证患者接受131I临床治疗的疗效的同时,也应重视放射治疗给患者和临床医护工作者带来的安全隐患。本文采用一些列综合防护措施,包括对内照射的防护以及通过屏障防护、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进行对131I的外照射的防护[5],研究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I所致辐射剂量,为临床放射防护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甲状腺有效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全身有效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屏障防护、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减少131I对医护人员的辐射[6-8],以及降低患者全身受照射的剂量,从而提高临床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以及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赵海敏,杨金兰,张桂清.临床核医学治疗中131I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87-488.

[2] 冯泽臣,娄云,马永忠,等.2010 年北京市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J].首都公共卫生,2012,6(2):69-71.

[3] 赵尧贤,吴寿明,宣志强,等.放射性核素治疗工作场所设计及放射防护措施评价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20-421.

[4] 张晓懿,涂 彧.甲亢患者131I 治疗后人体周围辐射场剂量分布[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1):36-38.

[5] 丁颖,陆汉魁,朱瑞森,等.大剂量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辐射防护安全性探讨[J].现代护理,2011,5(8):125-126.

[6] 郭洪亮.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233-234.

篇2

《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基础物理量,辐射所致生物效应,外照射剂量与防护,内照射剂量与防护等几大部分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单凭简单的书本教学,内容空洞,结构单一,学生容易造成概念的混淆,严重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开展。此外,该课程还包含了相当一部分的数值计算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感觉抽象,繁琐,无趣味,达不到教学的效果。该文旨在结合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可视化编程语言VB6.0的教学软件,使得学生在课程教学之外,对该门课程的繁琐的知识体系有系统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和今后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培养和和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方面打下基础。

2 《辐射剂量与防护》课程教学软件的设计

考虑到软件的兼容性,实用性和运行的可靠性,该软件采用VB6.0编写。它采用Basic语言,是一种拥有丰富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设计工具,简单易学,方便用户二次开发[4-5]。根据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特点,该教学软件分为两大主体模块:外照射相关模块和内照射相关模块。为了克服VB中Label控件格式单一的缺点,我们采用picturebox控件和PPT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出了灵活多变,界面美观,并能够清晰展示复杂公式的软件界面。

2.1 外照射剂量学模块

外照射剂量模块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辐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为原理示例部分,主要列举了常见射线,X()射线以及中子引起的外照射剂量和防护屏蔽计算。如图1所示,基本物理量界面中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三大类物理量,即辐射计量学量、辐射剂量学量及辐射防护中的量。同时,还给出了相关辐射量之间的关系式,如果将鼠标放置在某一物理量上,将会显示该物理量的具体概念和定义。此外,软件还给出了各个量之间的转换因子,针对不同的射线和粒子,通过下拉菜单就可以直接选择,非常方便。可以自由输入某一辐射量的数值,进而可以计算任意相关的各个量。通过这样的界面设计,使学生可以对基本辐射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从而避免概念的混淆。

通过点击主界面的示例按钮,进入例题解析界面。如图2所示,软件中选取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实际问题,对常见射线及粒子如、X()、中子等所引起的外照射剂量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随时调用前面的基本物理量界面,同时给出标准答案供学生参考。学生在计算时可以自主选择隐藏和显示答案,既可以对课本理论进行补充,便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升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内照射剂量学模块

随着核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医学中的应用,内照射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6]。内照射剂量估算比外照射剂量计算所涉及的因素更为复杂,例如放射性核素所处的环境状态、物理化学性质、进入人体内途径、个人代谢特点、所采用的计算模式等,都与内照射剂量估算有关,因此,很难进行精确计算。该文参照IAEA-TECDOC-1162文件[7],针对辐射应急情况下,按照其提供的计算方法设计了内照射教学软件,对内照射辐射情况下经由吸入和食入两种途径产生的内照射待积剂量进行快速计算,从而将损伤降低到最小。

篇3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伴随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与要求,使普通公众克服核恐怖心理,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本文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及医学生的任务谈谈我们在核医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学体会。

1.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NO与SO,导致气候变暖,诱发酸雨,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核能清洁高效,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以后,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公众,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在1―2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战后60多年,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肾脏及膀胱癌(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2]。

2.2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包括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衰变,发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器官)和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如腭裂)[3]。

2.3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撬开铅封,成为裸源,随身携带达24h以上,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经治疗虽存活下来,但体质较弱,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内,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射程长,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而对X与γ射线,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以确保辐射安全。

3.3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过去称开放源,可污染环境,或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眼晶体<150 mSv,全身均匀照射<50 mSv,单个组织器官<500 mSv)。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对其处置不当,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将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引入体内,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I,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安全系统被切断,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爆炸起火,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总释放量12×10Bq, 其中Cs0.09×10Bq,Cs 0.06×10Bq,I 2×10Bq,惰性气体6×10Bq,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扑灭,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现场(烧伤或压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1986―20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与日本核战争相比,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积极应对,仍可缩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岛核事故,我们讲清此次事故U裂变产物――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与22Bq/L)测算,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5―30mCi), 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2006)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杨秀珍,欧克仁,于海忠,刘远兴,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陈英,杜杰,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辐射防护,2010,30,(4):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Geneva,2006.

[7]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

篇4

苏州美康医用防护设备公司的1.0mm铅当量[6]性腺防护衣,面积50cm×125cm,重17.6磅(7.98kg)(17.6磅1.0mmPb铅当量防护衣在为新生儿防护时,不影响新生儿检查状态,能够正常完成检查)。

1.2辐射剂量监测设备

美国兰道尔公司的INLIGHT200型光致发光剂量仪。

1.3CT扫描设备

德国西门子单排螺旋CT,SOMA-TOMBLANCE。采用低剂量新生儿扫描模式[7]。扫描参数见表1。

1.4实验方法

将30例行头颅CT检查的新生儿的性腺部位用1.0mm铅当量铅衣防护,然后将光致光检测芯片分别放置于防护衣内外,其中男性以目测位置为测量位置,女性以两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上缘三点连线的倒三角区域[8]为测量位置,防护衣环状包绕患儿,上至胸廓上口,下至患儿双脚,进行CT扫描,结束后,测量防护衣内外辐射剂量值,对结果进行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先行正态分布检验,属于正态分布用配对t检验,不属于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在头颅CT扫描中,防护衣外的辐射剂量均值约为0.115mGy。防护衣内的性腺部位辐射剂量均值约为0.041mGy,防护后性腺部位辐射剂量降低了约64%经统计学软件分析,防护衣内外辐射剂量值分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防护衣内外辐射剂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头颅CT扫描时,正确使用1.0mm铅当量辅助防护器具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值。在辅助防护之下,新生儿性腺部位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值低于0.1~0.2mGy[9]。

3讨论

辐射防护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影像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895年X射线发现至今,影像学飞速的发展,数字摄影(DigitalX-rayphot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scan(CT)〕、血管减影成像(Vascularsubtractionimaging)、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therapy),一系列依赖于X射线而服务于病人的检查手段的出现使医学影像成为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频繁的接受放射检查以及不合理的使用放射检查会导致随机性致癌危险度的增加。CT检查是一项高辐射剂量检查手段,在世界范围内,1997-2007年统计,CT检查年频率占整个放射诊断年检查频率的8%,但CT检查所贡献的患者年集体有效剂量占整个放射学检查年集体有效剂量的42%[10]光致光辐射探测技术(OSLOpticallyStimulatedLuminescence)是指探测晶片在受到辐射照射以后产生电子空穴对,被探测晶片的晶格缺陷所捕获,当这些被捕获的离子对在受到外界激发后会发射出光,其发射光的强度与所受辐射的强度与激发的强度成正比。光致发光技术是非破坏性的,相比较于热释光技术(ThermoluminescenceTechnique)具有理化环境稳定性好,灵敏度高、量程宽泛、可重复测量、数值精确等优势[11]。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正确使用合适的防护器具、低剂量扫描模式、单排螺旋CT(单排螺旋CT的辐射值低于多排螺旋CT)、严格选择病患(不违背医学伦理)所测出的辐射值中,可以发现,在新生儿性腺未有辅助防护时,表面辐射剂量值最高可达0.25mGy,ICRP(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26号报告[12]指出:性腺是辐射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而引起遗传缺陷所涉及的组织,医疗照射防护的基本要求是使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特别是性腺,不得大于为获得有关诊断资料或产生所希望的治疗效果所需要的剂量[13]。

篇5

一、受照方式

1.分次照射 同一剂量的照射,在分次给予的情况下,其损伤效应低于一次给予的效应,分次越多,每次间隔时间越长,则损伤效应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2.照射部位 由于机体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即使在照射剂量和剂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照射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的损伤效应也是不同的。全身损伤程度以照射腹部最严重,其次是盆腔、头部、胸部和四肢,因妇女腹部盆腔、为重要的生殖器官所在,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做好妇女儿童的放射防护更值得重视。

3.照射方式 照射方式分为内照射、外照射和混合照射。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多向照射引起的损伤效应比单向照射严重。

以前体检中让中小学生做胸透是有历史原因的:过去我国还没普及婴儿出生时接种卡介苗,做胸透主要目的是检查孩子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和肺结核,而随着我国新生儿普及接种预防结核杆菌感染的卡介苗后,结核病发病率大大降低,而且它也不再是过去说的“不治之症”,所以孩子常规体检取消胸透是完全可以的。

4.照射面积 辐射损伤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照射面积的大小。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受照射的面积越大,损伤越显著。

二、受检者的防护

重视受检者的防护,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可以预防或减少X射线检查给公众及其后代带来的潜在性危害,提高X射线诊断的效应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贯彻X射线应用正当化的原则,合理应用X射线。

1.X射线工作者对所有X射线检查申请,均应认真复核,对不符合正当化判断的申请有权退回。

2.掌握适应症 有关临床医师必须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特点及适应症,不得盲目申请X射线检查。同时必须注意防止提出价值不大的重复性X线检查申请。

3.有关临床医师必须在X射线检查申请单中写明受检者的主要病史和已有的检查结果,指出X射线检查的目的和检查部位等,以便X射线工作者复核并正确实施检查。

三、放射防护基本方法

1.外照射防护基本方法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1.1屏蔽防护 屏蔽防护就是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能够吸收辐射的屏障物,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剂量。运用各种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妇女拍摄腹部X光片时应用铅橡遮皮遮挡子宫及卵巢,儿童拍片时应用铅橡皮遮挡下腹部。骨科手术术中摄片应做好不在检查范围部位防护。由于目前卫生体制、机制的不到位,致使部分医疗单位趋利行为导致重复检查,增加X线的检查率和量。这是引起我们重视的主要问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管理单位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杜绝重复检查和过检的现象发生,提倡影像资源共享。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利用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这三种基本方法。目前影像数字化的应用给予放射防护带来美好前景。

1.2时间防护 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受照时间愈长,所受累积剂量愈大。所以,在一切接触电离辐射的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时间为原则。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

影像医师提高自己的诊断技术和操作技能,采用小照射野,缩短曝光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照射。

1.3距离防护 增加人体到辐射源的距离,可减少其受照剂量,即为距离防护。尽量延长病人与X射线管间的距离。人体受到的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增加一倍,剂量率减少到原来的1/4。

2.妇女和儿童X射线检查的防护

2.1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对婴幼儿摄影时,一般不应使用滤线器。

2.2妇女妊娠早期,特别是在妊娠8-15周时,非急需不得实施腹部尤其是骨盆部位的X射线检查。

2.3严格限制对带环妇女进行X射线透环检查的频率,带环后第一年不得超过2次,以后每1-2年不得超过一次。

2.4严格掌握乳腺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对20岁以下妇女更应慎重。乳腺X线诊断必须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师承担。应使用钼靶X射线机,并配合先进技术和稀土增感屏进行检查,使一次检查最大剂量当量不高于10m4、除临床必须的X射线透视检查外,应对儿童采用X射线摄影检查,特别是新生儿。

2.5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严格控制照射野,必须注意非检查部位的防护。有好多基层医院影像医师对调整束光器掌握得不够好,往往将大的照射野对准病人,这是我们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对影像医师的要求

1.移动式和携带式X射线机摄影时,X射线工作人员必须离管头和受检者2米以上,并对周围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2.除了临床必须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3.在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4.用X射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5.X射线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射线检查的临床判断,注意掌握其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射线诊断。

6.摄影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7.在放射科临床教学中,对学员必须进行射线防护知识的教育,并注意他们的防护;对示教病例严禁随意增加曝光时间。

8.摄影时,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

9.进行X射线摄影检查时,X射线工作人员应注意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目前数字化X线检查可大大减少X线量。

篇6

1.X射线与辐射危害

双能X线骨密度仪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骨骼进行检查来诊断骨质疏松的,辐射一般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X射线属于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可以造成人体损伤,导致人体患各种放射性疾病。按照┝亢头⒉∈奔洌放射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性疾病[1],急性放射病因受照剂量的不同分为:1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感染和出血;2肠型急性放射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腹泻和呕吐,多发生血水便和血性便,水盐代谢紊乱严重,造血损伤不能自行恢复;3脑型急性放射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定向力障碍、抽搐、休克等。按照严重程度划分,急性放射病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慢性放射性疾病有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皮肤癌、放射性甲状腺癌、放射性白血病以及胎儿死亡和畸形[2]等。

2.防范措施

2.1 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工作场所建设与骨密度仪安装符合预评价放射要求,严格执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持“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3],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定期参加放射卫生防护部门组织的体格检查,各项指标符合要求。

2.2 做好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定期参加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3 骨密度室配置相应的防护用品,如铅围脖,铅帽等。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数量、性能,保证完好备用。

2.4 做好时间防护控制受照时间是减少辐射照射的重要方法。对任何照射,人体受到的累积剂量与照射时间成正比,照射时间越长,受照剂量越大,危害越严重。时间防护是各种防护措施中最经济、最简便的防护方法,选择正确的曝光条件,做好准备工作,严格查对,正确规范摆位,标准扫描范围,提高工作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做到力求一次性扫描,避免重复检查。对于应急数量较多的检查,可采取换操作,限制每个医护人员操作时间的方法控制受照剂量。

2.5 做好距离防护控制人与辐射源的距离是外照射防护的有效方法,按照双能骨密度的有效检测指标,远离射线源,工作人员距检查床1米以上。

2.6 做好物理防护骨密度检查室通过职业危害建设项目预控评合格,铅玻璃及铅门厚度适当,扫描时各防护门、铅门处于关闭状态,警示灯完好,通过铅玻璃窗观察扫描情况。

2.7 做好个人剂量计的使用与管理个人剂量计为放射工作人员监测吸收射线剂量的重要工具,在骨密度室必须佩带在正确的部位,妥善保存,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监测,工作结束,剂量计需放在无人工放射源的场所。当工作人员年照射剂量达到并超过5mSv时,应对结果进行记录并调查,当年照射剂量达到并超过20mSv时应估算主要受照器官的剂量,进行安全评价,查明原因,改进防护措施。

2.8 除了注意安全防护外,适当的饮食营养结构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据文献[4]报道,维生素A具有防护机体局部损伤的作用,可以消除放射性红斑及皮炎,还可与维生素D同时使用,治疗皮肤放射性损伤,维生素E及B族维生素可缓和放射线造成的机体代谢紊乱。

3.总结

医用X线技术的运用给人类带来一定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群造成一定的辐射损伤,骨密度室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放射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提高放射防护知识水平,工作中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增加照射距离,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及定期的健康体检,注意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放射性危害,尽可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防止或减少人员放射损伤,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郑钧正,李君利.ICRP放射防护基本建议书的演进及启示.辐射防护通讯,2008,28(6):1-8

篇7

2剂量模拟

在进行模拟前需要得到各项参数,包括实验装置的空间三维参数、源项参数及各设备的材质等.

2.1三维参数

经过实验现场的多次复合后,最终确定了构建三维模型所需的基础参数.为便于构建曲面方程,在采集各设备的空间参数后,制作了装置的三维模型,同时也可检验构建模型使用参数的准确性.

2.2源项分析

本次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模拟废水含235U、137Cs和90Sr三种放射性核素,其中137Cs衰变时会产生较强的外照射,对周围的人员造成外照射影响.因此,在进行剂量模拟时需要明确源项的活度浓度和质量浓度,并且结合装置的工艺参数,估算出实验装置各净化设备放射性物质的残留量.在确定参数时,各吸附净化装置中放射性物质的残留量参照137Cs的总使用量来估算,管路中放射性物质的量参照单次实验最大量来估算,具体情况根据各设备和管路自身的设计进行分析计算确定.

2.3其他参数分析

除对源项进行详细分析外,还要明确周围环境的其他各项可能影响辐射剂量水平的因素,包括实验装置所处三废处理大厅的平面布局、实验装置自身的平面布局、各净化设备和储罐的材质及厚度等.

2.4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在得到具体的实验装置的三维参数、源项参数及周围环境参数后,便可开始构建三维模型,然后填充源项,对实验装置进行模拟.

3辐射防护设计

对于外照射的影响主要从受照时间、照射距离、屏蔽设施三方面来进行控制.在较易实现的情况下,控制受照时间和照射距离显然是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在前两种方式都无法实现或不易实现的情况下,应进行适当的屏蔽,使外照射影响降至辐射剂量管理限值之下.根据模拟结果可知,剂量最高值出现在2号吸附柱表面区域,剂量水平约为3.16×10-3mSv/h~5.0×10-3mSv/h.由于存在实际工况变动及其他未知情况的可能性,应对剂量管理限值增加一个30%的安全系数,因此,可将职业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剂量管理限值再降低30%,即职业人员辐射剂量管理限值为1.4mSv/a,公众辐射剂量管理限值为0.7mSv/a.三废处理大厅墙外的剂量率仍参考执行2.5μGy/h.首先应从控制受照时间和受照距离的方面来考虑辐射防护的设计.由于本实验装置的特殊性,让工作人员与装置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只能从控制受照时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根据模拟结果,在保证工作人员操作的前提下来划定几个区域的停留时间,图4中红色虚框以内、实验装置车体以外的部分为①号区域;黑色虚框以内、实验装置车体以外的部分为②号区域;黑色虚框以外至三废处理大厅内的边界处为③号区域.按照受照时间来控制受照剂量的方法是可行的,因此,只要实验装置对三废处理大厅外的外照射影响在标准限值以内的话,则可认为实验装置对周围的外照射影响是可接受的.职业人员及公众的年工作时间按照2000h来估算.由表5可知,工作人员在3号区域内是不限制停留时间的,在1号区域内年工作时间不得超过280h.如果同一名职业人员或公众在不同区域内都有停留时间,则可将停留时间换算为剂量值来进行累计,当累计剂量超过相关要求时则不能继续操作.原则上公众不能进入该区域,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相关专家或技术人员对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因此为了保护有关公众,将公众的停留时间也进行了限定,同时还便于管理.

篇8

放射防护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容易被忽视,育龄妇女、儿童是辐射损伤的高危人群,胸透、X光、CT等放射性检查会造成部分机体细胞受损,有辐射作用。如果育龄妇女、儿童短时间内接受较多次数的X光照射,危害就会慢慢累积,造成身体细胞不可弥补的损害,而且将来诱发癌症、疾病的概率也将大大增加。

1 受照方式

1.1分次照射 同一剂量的照射,在分次给予的情况下,其损伤效应低于一次给予的效应,分次越多,每次间隔时间越长,则损伤效应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1.2照射部位 由于机体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即使在照射剂量和剂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照射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的损伤效应也是不同的。全身损伤程度以照射腹部最严重,其次是盆腔、头部、胸部和四肢,因妇女腹部盆腔、为重要的生殖器官所在,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做好妇女儿童的放射防护更值得重视。

1.3照射面积 辐射损伤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照射面积的大小。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受照射的面积越大,损伤越显著。

1.4照射方式 照射方式分为内照射、外照射和混合照射。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多向照射引起的损伤效应比单向照射严重。

以前体检中让中小学生做胸透是有历史原因的:过去我国还没普及婴儿出生时接种卡介苗,做胸透主要目的是检查孩子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和肺结核,而随着我国新生儿普及接种预防结核杆菌感染的卡介苗后,结核病发病率大大降低,而且它也不再是过去说的“不治之症”,所以孩子常规体检取消胸透是完全可以的。

同时,孕妇也是重点保护的对象。《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受孕后8至15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首先要问明是否已怀孕。

2 受检者的防护

重视受检者的防护,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可以预防或减少X射线检查给公众及其后代带来的潜在性危害,提高X射线诊断的效应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贯彻X射线应用正当化的原则,合理应用X射线。

2.1掌握适应症 有关临床医师必须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特点及适应症,不得盲目申请X射线检查。同时必须注意防止提出价值不大的重复性X线检查申请。

2.2有关临床医师必须在X射线检查申请单中写明受检者的主要病史和已有的检查结果,指出X射线检查的目的和检查部位等,以便X射线工作者复核并正确实施检查。

2.3X射线工作者对所有X射线检查申请,均应认真复核,对不符合正当化判断的申请有权退回。

2.4对育龄妇女、孕妇和婴幼儿申请X射线检查,必须符合《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2.5用于科学研究的X射线检查,必须坚持受检查自愿的原则。

3 放射防护三原则

放射防护三原则是指:辐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3.1辐射实践的正当化 为防止不必要的照射,在引入任何伴有辐射照射的实践之前,都必须权衡利弊,只有当带来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对健康损害的代价)时才能认为是正当的,那么该实践为正当化实践。若引进的某种实践不能带来超过代价的净利益,则不应采取此种实践。

3.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放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就是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使任何辐射照射应当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但并不是说剂量越低越好,而是在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条件下使照射低到合理的可以做到的程度(合适的曝光条件)。

3.3医院影像医师有义务控制受检者的剂量限值。

4 放射防护基本方法

4.1外照射防护基本方法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4.1.1时间防护 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受照时间愈长,所受累积剂量愈大。所以,在一切接触电离辐射的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时间为原则。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

影像医师提高自己的诊断技术和操作技能,采用小照射野,缩短曝光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照射。

4.1.2距离防护 增加人体到辐射源的距离,可减少其受照剂量,即为距离防护。尽量延长病人与X射线管间的距离。人体受到的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增加一倍,剂量率减少到原来的1/4。

4.1.3屏蔽防护 屏蔽防护就是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能够吸收辐射的屏障物,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剂量。运用各种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妇女拍摄腹部X光片时应用铅橡遮皮遮挡子宫及卵巢,儿童拍片时应用铅橡皮遮挡下腹部。骨科手术术中摄片应做好不在检查范围部位防护。

由于目前卫生体制、机制的不到位,致使部分医疗单位趋利行为导致重复检查,增加X线的检查率和量。这是引起我们重视的主要问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管理单位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杜绝重复检查和过检的现象发生,提倡影像资源共享。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利用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这三种基本方法。目前影像数字化的应用给予放射防护带来美好前景。

4.2妇女和儿童X射线检查的防护

4.2.1妇女妊娠早期,特别是在妊娠8-15周时,非急需不得实施腹部尤其是骨盆部位的X射线检查。

4.2.2严格限制对带环妇女进行X射线透环检查的频率,带环后第一年不得超过2次,以后每1-2年不得超过一次。

4.2.3严格掌握乳腺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对20岁以下妇女更应慎重。乳腺X线诊断必须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师承担。应使用钼靶X射线机,并配合先进技术和稀土增感屏进行检查,使一次检查最大剂量当量不高于10m4、除临床必须的X射线透视检查外,应对儿童采用X射线摄影检查,特别是新生儿。 4.2.4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严格控制照射野,必须注意非检查部位的防护。有好多基层医院影像医师对调整束光器掌握得不够好,往往将大的照射野对准病人,这是我们不能轻视的问题。

4.2.5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对婴幼儿摄影时,一般不应使用滤线器。

4.2.6学校体检不一定X线检查。

5 对影像医师的要求

5.1X射线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射线检查的临床判断,注意掌握其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射线诊断。

5.2除了临床必须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5.3在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5.4用X射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5.5摄影时,工作人员必须根据使用的不同管电压更换附加过滤板。

5.6摄影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7摄影时,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

5.8移动式和携带式X射线机摄影时,X射线工作人员必须离管头和受检者2米以上,并对周围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5.9进行X射线摄影检查时,X射线工作人员应注意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目前数字化X线检查可大大减少X线量。

5.10进行X射线检查时,对受检者性腺部位要特别注意防护。孕妇一般不宜做X射线检查,以减少对胎儿的照射。

5.11在X射线检查中,当受检者需要携扶时,在固定好投照部位后离开检查机房。

5.12在放射科临床教学中,对学员必须进行射线防护知识的教育,并注意他们的防护;对示教病例严禁随意增加曝光时间。

6 加大全社会辐射防护知识的普及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正确使用X线检查的重要性。

总之,我们应从上述措施中,掌握可查可不查的不查,应查的要注意防护,切实做好放射防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我们的后代,合理用好X线。

篇9

医疗辐射究竟多大?

人类接受辐射照射的来源包括天然辐射照射和人工辐射照射,人工辐射照射主要包括医疗辐射、核试验、核电站、核工业和核技术工业应用、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几类。其中,医疗照射是人类接受人工辐射照射的最大来源,患者、受检者、生物医学研志愿者等所受的照射,都在医疗照射的范畴之内。

医疗照射在人工辐射照射中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医疗照射的普及及技术的提高,例如CT检查的普及,人均受照剂量逐年增加。有数据显示,2000年全世界的人均受照剂量是0.4个单位,而发展到了2008年,人均受照剂量提高到了0.6个单位。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随着技术的普及,人均受照剂量已然从1987年的0.54个单位发展到2008年的人均3个单位。

而在我国,放射诊疗同样是迅速普及,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约9.8万家,包括开展X射线诊断项目、放射治疗项目、临床核医学项目及介入放射学项目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设备数量年增长率在7%~15%左右。据卫生部统计,我现在每年约4亿人次接受放射诊疗,其中,X射线诊断占大部分,约3.2亿人次。

天然辐射是改变不了的,但人工辐射可通过措施及严格管理来防护,医疗辐射照射同样不例外。在不少人看来,人一旦生病,听从医嘱,接受照射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还要防护呢?

照射剂量多少合适

辐射影响健康,是一个持久的话题,有专家表示,国内对于放射诊疗患者健康效应的研究基本空白,医疗辐射存在较多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部分工作人员防护不足、大医院放射诊断防护过度、患者防护不到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检查方法及仪器的更新换代,医疗辐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在专家看来,这些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更甚的是,新技术还带来病人剂量增加的问题。“有人认为数字成像可能比胶片摄影的剂量更低。因为数字成像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在剂量低、曝光不足时仍可得到满意的诊断图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对新技术的使用不当,带来的后果是病人受照剂量在成倍增加。”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启甫表示,因为曝光量增加,图像质量就会越好,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生不在乎给多少剂量,只要图片质量好,病人接受照射剂量多少并不在医生的考虑范围内。

为了确保临床诊断和治疗目标要求,避免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接受过多的剂量照射,推动辐射防护体系在医疗照射防护中应用已是当务之急。据了解,《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标准,其中就对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提出了针对性要求。此外,我国还有大量的专业标准,包括诊断、治疗和核医学等,都对医疗照射防护做了相关规定,如对X射线诊断房的最小面积、X射线机管球外的漏射线、主射束外的漏射线等都有做要求,且都是从患者的辐射防护角度来考虑的。此外,国家对放射性药物操作、工作场所、各功能区域的布局及工作人员通道与放射性治疗患者通道需分开等方面也有做要求。

虽然设置了这么多的标准和规定,但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对医疗辐射防护相关规定仍有不够完善之处,例如国外有规定,要求在每一台X光机上需要安装一个剂量面积乘积仪,病人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接受的剂量都会在乘积仪上直接显示,但在国内,目前在这一方面并不做要求。在标准规定和设备技术没有达到与国外同等水平的现实情况下,应在实际操作中积极遵守已有的标准和规定,做到对患者负责、对自身负责,努力达到辐射防护最大化。

撑起辐射防护伞

如何打好辐射防护这把“伞”?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徐浩介绍,《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便提到了辐射防护的ALARA原则,即辐射实践正当化、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限值(剂量控制)三个方面。

在专家看来,不应该受照射的,就应该避免,接受治疗就应该有相关的防护内容,尽可能地减少受检者或患者的受照剂量。即便国家的基础性标准对辐射剂量做了限制,但对医疗照射防护来说,是以获取理想的诊断图像和有效的治疗效果为目的,所以,剂量限制并不适用于医疗照射,而正当性判断与防护最优化两个方面则较为实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TS195.6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的辐射,而且對“辐射”存在着过度恐慌。本文在對辐射分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电离辐射的危害性大干电磁辐射,而且电磁辐射也会對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但在一般情况下,民众生活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都不会超标,因此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對辐射具有畏惧心理,也无需對辐射进行特别防护。因此,本文主要针對能够接触到有害辐射的职业人群,研究辐射的防护技术,以及防护纤维与相关纺织品的开发。

1

辐射的概念与类型

“辐射”是指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的形式。在物理学上,“辐射”是指热、光、声、电磁波、高能粒子等物质或能量向四周传播的一种状态。与其他能量或物质的传播条件不同,电磁波和高能粒子的辐射不需要起传递作用的介质,就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辐射是一类有效的加工、探测手段,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矿产探测、医学诊断及科学研究领域。但过量的辐射会對生物体和材料造成损伤,当辐射传递的能量足够大时,可引起受到辐照的物质产生电离。因此,从物理学的角度,辐射据其對物质分子结构的改变程度,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能引起物质分子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包括高速带电粒子(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中子)及电磁波x射线、γ射线等;而较低能量的辐射,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激光以及热辐射、声辐射等,都属于非电离辐射。显然,电离辐射更容易對人体和材料造成损伤,而非电离辐射,特别是其中能量较低的微波或工频电磁波對人体和材料的损伤较小。

因为电离辐射對人体有明显的损伤,从而导致一般民众對“辐射”一词产生畏惧感。因此,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有的电磁专家、医学专家和国际组织反對将微波等电磁波照射于人体的现象称之为受到电磁波的“辐射”,建议改称为“暴露”于这些电磁波。这一提议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在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中已有体现。

2 辐射的危害与防护原则

辐射的危害包括對材料的危害和對人体的危害。与此相對应,防辐射技术也包括材料的防辐射和人体的防辐射两种类型。

2.1辐射的危害

电离辐射對材料和人体的危害是直接导致材料(包括生物机体)的电离,破坏了材料和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从而造成對材料和生物体损伤。电离辐射可對受照本人造成损伤(躯体效应),并對其子代造成损伤(遗传效应)。

人体暴露于微波等属于非电离辐射的电磁波中,虽然不会造成生物大分子的电离,但会因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积累效应而导致對人体的损伤。热效应是指生物器官受电磁波辐照导致升温而引起生理和病理变化的作用,这种损伤得到各国学者公认,并已将對热效应的防护体现到了各国的相关标准之中;非热效应是指生物器官虽未因电磁场导致升温,但人体器官如同一个精密的电磁器件,会在外界电磁场作用下因不能实现良好的电磁兼容而导致功能失调甚至器质性病变。这种损伤被一部分研究人员(如欧洲研究者)所认可,而有的学者(如美国研究者)则认为非热效应不至于對人体造成损伤;积累效应是指虽然人体所处环境的电磁场强度低于暴露限值,但长时间受到辐射也会因辐射效果的日积月累而导致损伤。也有学者将“积累效应”归并到“非热效应”之中,而认为只存在“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类。

我国民众,特别是媒体對核辐射和电磁辐射的危害普遍存在过度恐慌、过度渲染的现象。实际上,即便是全球核泄露最严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其危害程度也不像网络流传得那样严重。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理事长潘自强院士曾撰文介绍,切尔诺贝利事故因辐射死亡28人。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對涉及事故及清理工作的60万人跟踪14年后得出的研究报告指出:除儿童时期受到照射之后出现甲状腺癌症增加外,没有观察到可归因于电离辐射的各种癌症发生率或死亡率的上升,白血病(白血病是辐射照射后癌症发生潜伏期最短的病症,潜伏期一般为2~10年)的危险没有表现出增加,甚至在清理事故现场的工作人员也是如此。同时,也没有发现一些其他的非恶性疾病与电离辐射有关的证据,但事故對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广泛存在的,主要表现为惧怕辐射,然而人们并不了解当时实际受到的辐射剂量,只有当人体受照超出了辐射量限值才会對人体造成危害。

2.2防护原则

虽然微波等非电离辐射對人体的危害没有电离辐射那样严重,但其防护原则可以沿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提出的辐射防护三大原则——实践正当化原则、防护最优化原则和剂量限值原则,即:對于有强电磁场等危害的场所,只是在有必要时才进入这样的场合;进入这种危险场合时应采用尽可能完善的防护措施;应按照人体受照的剂量限值来限制职业人员的受照(或暴露)时间。

所有防护措施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包括费用的代价及人员因使用防护装备导致工作效率和舒适感的下降。因此,對各种辐射的防护是“宽严皆误”。

3 辐射的防护技术和防护材料

3.1电离辐射的防护

电离辐射對人体和材料的危害很大,但不同的电离辐射在穿透能力、电离能力和對人体及材料造成损伤的程度方面有不同的表现,有的电离辐射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材料即可有效阻隔,有的电离辐射则还没有有效的材料能加以阻挡和拦截。

α粒子是带2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有很强的电离能力,但由于其质量较大,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几厘米,只要一张纸或健康的皮肤就能挡住,故不需使用专门的材料进行阻隔防护。

β粒子是放射性物质发生β衰变时放射出的高能电子,电离能力比α粒子小得多,但穿透能力强。β粒子和由电子加速器的高压电场加速的电子束均需用铝箔等金属薄片进行阻挡,因此金属箔片是防止高能电子入射的防护材料。

质子是带正电荷的亚原子粒子,高速质子流在人体中有极强的穿透能力,但单纯穿透對人体造成的损伤不大,通常作为医疗手段定位杀灭肿瘤细胞,公众和普通职业人员不易遭遇高速质子的辐照,故不存在防护问题。

中子是电中性的粒子,不直接导致电离,但易在衰变后引发电离。中子穿透能力极强,可穿透钢铁装甲和建筑物而杀伤人员,并可产生感生放射性物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造成放射性污染。高能中子(>10 MeV)可在空气中行进极长距离,其有效拦截物质是水等富含氢核的物质。在合成纤维中添加锂、硼、氢、氮、碳等中子吸收剂,并利用纤维集合体可起到使中子慢化的作用,對中子有一定的拦截屏蔽作用,但通常只對低速热中子有一定的阻隔效果。例如厚度5mm的含硼中子防护服,對热中子(0.025eV)的防护屏蔽率为80%;含硼石蜡、含碳化硼的聚丙烯等均對热中子有一定的屏蔽效果。

X射线是由高速电子撞击物质的原子所产生的电磁波,波长在0.01~10nm之间,极具穿透性和杀伤力,通常用铅板、钡水泥墙等作为阻隔防御材料。接触x射线较多的医务人员大多穿着局部(多为正面)插入铅橡皮的防护服装,来阻隔x射线;铅纤维与普通纤维混纺制成的服装比铅橡皮柔软;在化学纤维中添加氧化铅、硫酸钡制成的防x射线纤维,制成纺织品后對低能x射线有一定的遮蔽效果,比铅衣柔软轻便。

γ射线是原子核能级跃迁蜕变时释放出的射线,是波长短于0.02nm的电磁波。谢线有比X射线更强的穿透力和杀伤力,医疗上用来治疗肿瘤。γ射线的防护材料与X射线类似,也采用铅板、铅纤维与普通纤维混纺、以及含铅、硼、钡等元素的纤维及其他材料,均對γ射线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但防护效果不如X射线。

综上所述,电离辐射除Ⅱ粒子外,制成纤维状或织物状的防辐射材料尚难有效遮断高能射线和粒子流的入侵,仍然以铅橡皮为最常用且相對有效的防护材料。

3.2电磁辐射的防护

电磁辐射的防护主要针對高频电磁波,根据现有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對频率为30~300MHz的电磁波有最严格的防护标准,即暴露限值最低。该频率范围以及更高的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對人体的损伤主要是由电场造成的,對此进行防护主要采用反射电磁波的机理,而吸收电磁波的防护方式相對困难,除非允许采用很厚重的防护层,而这對于纺织品而言并不合适。

不锈钢、铜、铝、镍等电导率高的金属纤维是传统的屏蔽材料,但由此制得的防护服装过于沉重,手感偏硬。基于反射机理的防电磁辐射纤维常用的制取方法包括:(1)以普通合成纤维为基材,在外层包覆(化学镀、涂覆)金属层,制成镀铜、镀镍、镀银纤维;(2)原位聚合聚苯胺、聚吡咯制成导电纤维;(3)通过涂层加工,将导电的各种粉体附着在纤维表面制成高电导率的纤维。對这些纤维可制成合适的细度和长度,以使防电磁辐射纤维适合于后续纺织品或非织造布加工。

對于低频电磁波,虽然對人体的损伤很小,但在特殊场合(例如扫雷艇产生的强大磁场)下,需将磁场集中在磁性纤维内,从而保证由磁性纤维护卫的人体内部只有很低的磁场强度。与金属纤维类似,传统的磁性纤维由铁镍合金等高导磁材料制成,目前发展成为以铁、铁氧体粉体添加到合成纤维中制得磁性纤维。

由上述高电导率纤维和高磁导率纤维制成的织物或非织造布,可获得电磁辐射防护效果。但能够直接制成具有电磁屏蔽效果纺织品更为简捷的方法包括:(1)采用金属纤维或将金属化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制备电磁屏蔽织物;(2)對合成纤维织物直接进行金属化处理(例如镀铜、镀镍、镀银等);(3)原位聚合聚苯胺、聚吡咯等导电高分子;(4)施加导电涂层(涂覆导电高分子材料,含铜粉、银粉等导电粉体的涂料)等。

通常采用15%~20%的不锈钢纤维混纺制成的电磁屏蔽织物,可使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达到20dB左右,而经过金属化处理的织物,屏蔽效能可达65dB左右。

但是,對于电磁辐射防护服装而言,因服装结构上存在一系列破坏整体密闭效果的缝隙孔洞和开口,故会使服装的电磁屏蔽效能大幅低于面料的电磁屏蔽效能。整体金属化处理的织物,即使在各开口设计上已经尽可能封闭,并配置带披风的帽子,但服装的屏蔽效能也只能达到30dB左右,如进一步提高屏蔽效能,则必须采用全封闭结构,但防化服类的全封闭结构,会导致使用者热负荷增大,影响舒适性和功效性。

4 辐射防护的发展趋势

4.1辐射防护理念的科学化

近几年来,我国在辐射防护方面出现了防护理念泛化的现象。有的媒体过分夸大了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的危害,甚至混淆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差异;也有人出于商业利益有意制造电磁污染的恐慌而兜售所谓的防辐射制品;有较高比例的公众對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电磁辐射源有种种过分的担心。

事实上,我国公众生活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除了偶然发生的特殊情况(例如高压线下、雷雨交加时),电磁环境均不超标。民众所担心的家用电器的电磁泄漏强度往往只有国际标准的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小区楼顶的通信基站发射的电磁场也呈现为往远处发射的分布,使基站下方的场强最低。这些情况将逐渐被民众所了解,而关于辐射防护纺织品的使用對象,终究会向职业人群集中,一般民众并不需要进行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防护。

4.2辐射防护技术的升级

篇11

主要职业危害是,作业人员受到大剂量X剂线的外照射后,可能引起外照射放射病。特别是当机器发生故障,自动控制失灵,作业人员必须用手制动安全轮,使辐射源复位;操作室防护屏蔽厚度不够或有裂缝;作业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定未能有效利用防护设备;在上述情况下极易使作业人员患放射病。

(2)卫生防护措施

①在工作中应尽量减少辐射源的使用量,降低辐射剂量。

②要求准备充分,操作熟练,动作迅速,减少辐射剂量。

③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应尽量远离放射源。使用机械手、遥控装置或自动化操作设备等,均有益于X射线的防护。

④人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蔽物,以达到减弱射线的目的。X射线穿透物体时,其强度会因物体的相互作用而减弱,并遵循下列规律:A=AOeλτ这就是用屏蔽设施防护X射线的依据。

⑤主要防护措施:

探伤室应设在孤立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物底层一角,内设工作间、操纵间、射线探伤机间及显影间等。

工作间的防护墙应有足够的厚度,防护层应根据最大的辐射量进行计算。工作间一般不设窗,如果需要设窗,要离地面2-2.5m,工作间的门应设自动联销装置,以防止无关人员误入其中而受到辐射,并有机械通风以排放臭氧。

操纵间与工作间的墙壁和观察窗应有足够的防护厚度,以降低对作业人员的辐射剂量。

室外探伤作业,要遵守卫生防护的原则,划出警戒范围,设立安全信号和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照射区域。

严格上岗前的体验制度,凡有不适症者,一律不允许进入探伤作业岗位。

严格岗位培训,作业人员必须熟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探伤作业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透照期间作业者应远离辐射源,在操纵间内操作。透照射时,当辐射源未复位到主防护壳内时,作业人员不得接近辐射源。当自动控制失灵需用手制动时,应尽量采用移动防护屏障进行防护。

作业人员要配用剂量仪,辐射场应定期进行监测,射线探伤机应定期检查维修。定期对探伤作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如有不适症者立即调离,对已有损伤者要进行必要的治疗。

2、医用X射线的正确使用及防护

(1)常规透视及摄片。

医用X射线检查的常规形式是透视及摄片,患者的胸透或腹透一般应在3-5min内完成。其射剂量约为0.0258×10C-4/kg允许量的1/10。特殊造影检查,射剂量约为0.0156×10C-4/kg。如能正确地操作使用,检查者及受检查者的安全还是相当有保证的。

(2)工作人员防护。

从事专职X射线工作的人员,虽然防护条件非常完善,但因长期接触,仍应按照人体可接受的容许剂量范围内进行工作,以免发生职业性损伤。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各种防护设备的设置和防护制度的制订、实施和检查。国际及国内对X射线量早已有具体规定。我国电离辐射的最大容许剂量每天不得超过0.129×10C-4/kg,在特殊情况下每周剂量不得超过0.774×10C-4/kg。如果仅局部受到照射者,如手、足等处,每周的容许剂量可以增至5倍。即3.87×10C-4/kg。但对眼、生殖腺、造血系统等敏感器官,决不宜超过每周0.774×10C-4/kg剂量。

(3)被检查者的防护。

被检查患者的防护问题,是防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X线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故越近X线管窗口其剂量率越高。因此,透视时应使被检者与X线管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至少3.5cm)。另外,管球窗须加滤片以减少穿透力不强,易被人吸收软线;同时对产生X线管球四壁用铅套严密封闭。对于敏感部位检查,要缩小视野,严格掌握检查的指症及次数。

(4)对周围环境和工作中的要求。

①医务人员在开机工作时,一定要示牌告知,避免一切非工作人员在机房周围停留。

②患者接受X线各项检查,一周内最好不要超过1次。

③医师要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力争检查时间短,准确率高。

④工作室四周墙要设铅皮夹层墙,高度从地面起2.5m高。X线管球必须用铅皮包裹封闭。3、X射线辐射可能引发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1)以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为主,诉有乏力、头昏、头痛、耳鸣、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多汗、心悸等;其次为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少数人牙痛、牙龈易出血,但无明显皮肤出血点及淤斑;部分人易感冒、腰痛、关节酸痛等。

(2)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手部最不宜暴露于直接辐射下,长期低剂量辐射又不注意防护可引起皮肤损害。主要为皮肤、指甲的营养障碍,放射性皮肤损害亦为放射性损伤的一种器官损伤。因此,在对射线作业人员定期体检中,也应注意皮肤检查,发现可疑征象及时处理。

篇12

1 电磁辐射及其污染

1.1 电磁辐射的定义电磁辐射的定义

一般情况下,电磁辐射通常是指被定义为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

。电磁波有不同频率,可以按照频率分类,从低频率到高频率,包括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电磁波传播的能量量子即光子的能量与电磁波的频率成正比,γ射线、X射线频率很高,其光子能量也很高,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够使原子电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主要是以电离辐射的形式。所以将γ射线、X射线归类到核辐射(电离辐射),我们通常所说的电磁辐射应当是指可见光频段及以下的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不能够直接使物质发生电离。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中规定的适用频率范围为100kHz~300GHz。国标《电磁兼容术语》GBT4365中也注释“也可将电磁感应引申包括在电磁辐射中”,所以在环境保护中有时也将高压输变电产生等电磁环境污染也纳入电磁辐射中,但其本质上并不是能量以已电磁波形式传播的电磁辐射环境。

1.2 电磁辐射辐射污染

电磁辐射污染是指电磁场的能量流或电磁场强度超过国家规定的电磁环境质量标准,并影响他人健康或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的现象。并非所有的电磁辐射对人类都是有害的。电磁辐射对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如太阳光。电磁辐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本底电磁辐射,另一种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防护主要是防止防护因人类活动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1.3 电磁辐射危害

电磁辐射对人的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3种:

(1)对生物的热效应危害

主要是对生命体的蛋白质和水分子等电解质在变化的电磁场随变化的电磁场组织振动产生热量,原理与微波炉加热一样。对热效应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定量结果。

(2)对生物的非热效应危害。

如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影响等。对非热效应的研究目前还只是定性的结果。

(3)对电子电器设备的干扰、损坏。

对于50Hz的工频高压输变电系统,能量要以电磁波形式以光速传播,其波长将达到几千公里,远超过一般的输变电线路长度,难以形成有效的辐射系统,所以其电磁环境影响主要不是电磁辐射,而是高压准静电场和磁场以及放电产生的无线电干扰。我国《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不将电压在100千伏以下的送、变电系统和电流100安培以下的工频系统列入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名录。

1.4常见电磁辐射源

(1)(1)日常生活中的电磁辐射

存在电场、磁场变化的系统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家庭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常用家用电器,其电源频率为50Hz,除了专门产生电磁辐射或者以电磁辐射为工作机理的电器设备外,其他设备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是可以忽略的。日常家庭生活接触到的电磁辐射源主要任何电器只要通上电流就有电磁辐射,大到空调、电视机、电脑、为微波炉、加湿器,小到吹风机、手机、无线网络系统等,像空调、电风扇等设备是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的、充电器,甚至接线板都会产生电磁辐射,但各种电器产生的辐射量不尽相同。依照《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等国家标准要求的实测方法,采用EMR-300辐射测量仪,在屏蔽的条件下,检测出被测物品在最大输出功率状态下的电磁辐射量如表1所示。

(2)强主要的电磁辐射系统行业

IT:大量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不断的向四周发射大量电磁波;雷达系统;广电:广播、电视台站的微波发射和接受系统大量的产生电磁波塔台;电信:为手机、小灵通及笔记本服务的移动通讯基站等无线通讯系统也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电力:高压输电线路、变电站、发电厂以及其他电力设施周围也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医疗:各种医疗、科研、卫生和工业生产使用的高频、超短波、微波理疗设备,如工业高频感应炉等及各类频谱仪都会产生大量的电磁污染。;交通:民航、铁路以及远洋运输等行业动力设备,信号接收设备也会生产大量的电磁污染;科研:很多实验设备装置在试用过程中会发射能量惊人的电磁波。

2电磁辐射的危害

(1)影响生物组织

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节律。电磁波可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节律,引起头痛、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电磁波还能使人体热调节系统失调,从而导致心率加快、呼吸障碍,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电磁波具有穿透力,故不仅作用于体表,还可殃及深层组织和器官,往往人体还未感到体表组织疼痛,深层组织或器官已受到损伤。

干扰生物体的免疫功能。电磁波能干扰生物体的免疫功能,助长癌细胞生长,使癌症发病率增高。研究表明:电磁波与癌症,尤其是脑痛和儿童白血病有一定联系。

影响动物生殖系统的功能。电磁波也能抑制动物生殖细胞的发育,影响其生殖系统的功能。研究表明,功率密度为30~40Mv/cm2的微波照射对小白鼠生殖细胞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发育迟缓,曲细精管的细胞层次减少,发生过程障碍;有研究对视屏作业工人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视屏作业女工月经异常发生率及异常妊娠经过与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支持视屏作业可影响女工生殖机能的观点。日本曾对电脑操作员作过调查,发现每周在电脑屏幕前工作20h以上的孕妇,比一般孕妇流产率高2倍。

(2)导致人体病变

对眼球晶状体的影响:强功率电平微波照射可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凝固,形成白内障。对血液生成的影响:表现为白血球总数的波动及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减少。对内分泌的影响:在性机能上男性表现为阳痿,女性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其他方面有甲状腺肿大、碘摄取率增高、妇女乳汁分泌机能下降、糖代谢内分泌紊乱等。对免疫力的影响:微波照射抑制了抗体形成甚至球蛋白抗体完全消失,还可以是机体的血清补体率升高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下降。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反映在心电图上的一些指标的改变,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R波变宽、K值减少、局限性心室传导阻滞增加、血压波动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改变大脑对体温调节的控制功能外,主要还表现在:头痛、全身无力、易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易冲动等。

电磁辐射对现代人心理的负面影响:许多作业人员知道自己所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电磁辐射,但是不知道实际的辐射水平,产生了心理压抑或者心理恐惧。

3电磁辐射防护

对电磁辐射的防护策略主要有四种:削减电磁辐射发射源强,采取屏蔽措施,远离电磁辐射源,减少接触时间。对不同频段的辐射防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人类每天都在不断接受大自然背景的电磁辐射,对日常生活中的电磁辐射不必谈辐射变色。目前没有确实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

3.1避免电器集中摆放

其实最简单的防辐射方法就是与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放射源保持适当距离,不要把家用电器集中摆放形成“大辐射磁场”,同时减少与这些放射源的接触频率。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同时尽量避免多种办公和家用电器同时使用。

3.2避免置身电脑背面

电脑的摆放位置很重要。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屏幕的正面反而辐射最弱。

3.3 用水吸电磁波

室内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如舒适的温度、清洁流通的空气等。因为水是吸收电磁波的最好介质,可在电器的周边多放几瓶水。不过,必须是塑料瓶和玻璃瓶的才行,绝对不能用金属杯盛水。

3.4多吃抵御辐射的食品

人们日常应该多吃一些绿色蔬菜。这是因为新鲜蔬菜的碱性成分可使血液呈碱性,溶解沉淀于细胞内的毒素,使之随尿液排泄掉;海带-海带中含有一种海带胶质的物质,可促使侵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从肠道排出;猪血-猪血的血浆蛋白丰富,血浆蛋白经消化酶分解后,可与进入人体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反应,变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沉淀下来,然后排出体外;绿豆-民间素有“绿豆汤解百毒”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绿豆含有帮助排泄体内毒物,加速新陈代谢的物质,可有效抵抗各种形式的污染;黑木耳-黑木耳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排出纤维素物质,使这些有害纤维在体内难以立足。

3.5严把采购关

目前,国内对电子产品的辐射有了严格的规定,如强制执行的3C认证就是其中之一,但该标准对于零售的机箱产品是无效的(机箱本身并不是辐射源),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要在电脑等产品设计中完全杜绝辐射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在购买电器时一定要选择通过质量认证的品牌产品。比如,显示器可以购买通过TCO认证的、机箱选择大品牌厂商的。

3.6使用防辐射装备

现在市场上推出了一些民用防电磁辐射产品,正常人群在普通的家庭和办公场所需要采取特别的电磁辐射防护措施。

对于手机不要长期近距离放在头部接听;对微波炉保持一定距离并关闭微波炉门;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不使用时关闭。对于普通的无线通信基站,一般不要和基站天线处于同一高度,应当低于基站天线并保持30米以上的距离。如孕妇防辐射服,防辐射马甲、防辐射衬衫、防辐射围裙、防辐射屏、防辐射眼镜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用。如果在强辐射区工作或需要特殊保护的人,就要选择专业防辐射产品来避免电磁辐射。尽管电磁辐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只要掌握足够的辐射知识和电器产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我们完全不用为周围的电磁辐射感到恐慌。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电场强度如果低于每米40伏应该就是安全的。即使超过这个数值也不一定产生危害,这根据个人的抵抗力和接触的时间、距离等情况而定。所以说我们只要正确对待,合理利用,采取适当的屏蔽防护措施,就可以大大降低电磁辐射影响,尽情享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限便利。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无线电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信息产业等各个领域并深入到千家万户,它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充满人造电辐射的环境也不可避免的对电磁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它是续废水、废气、噪声污染之后的又一大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环境的重要污染但只要科学合理地采取防护措施,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是可以控制的,是安全的。

篇13

[中图分类号] R8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4-106-02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esting and Analysis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in A Hospital

HUANG Weixu YANG Haoxian TAN Guangxiang

Guangdong Provi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enter for Occupational Diseases,Guangzhou 510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est results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level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in a hospital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and put forward optimized suggestion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ethods Using "FD-3013B" intelligentγradiometer and "451P" radiation survey meter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nuclear medicine workplace,and Using "LB124" surface contamination meter to conduct detection of surface contamination. Results The radiation maximum of the department and the surroundings was 1.01μSv/h,the maximum of surface contamination was 2.14 Bq/cm2,the annually maximum effective dose among professional staff was 2.02mSv. Conclusion The site of the nuclearmedicine department is appropriate,and the layout is rational. The monitoring results for the radio protection and surface contamination in workplace accord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However,there are inadequac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staff and the public,protective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 Nuclear medicine;Radiological protection;Surface contamination

核医学是放射医学的一个分支,在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中起着重大作用。随着它的不断普及、发展,在应用的同时带来的危害也受到更多的关注。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状况既关系着周围的环境安全,也关系到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的身体健康[1]。本文中的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核医学科为新建放射工作场所,配备有PET/ CT、ECT等大型医用设备,开展诊断、治疗等核医学项目。核医学科病房位于医院医技楼首层,主要包括储源室、注射室、治疗室、PET /CT室等房间,其放射性有害因素主要是γ射线及β射线以及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水废气等。依据国家相关标准 [2-4],笔者对该院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状况进行了检测与分析。

1 仪器与方法

1.1 仪器

FD-3013B智能γ辐射仪、451P型加压电离室巡测仪、LB124型表面污染仪,所有使用的仪器均在检定有效期内。

1.2 检测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l34-2002)要求进行检测。由于是新建机房,为验证防护屏蔽效果,利用模拟最大日常工作状态用源进行工作场所及其周围环境的外照射水平监测;在完成所有用源操作后再对检查室、注射室、给药室等容易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表面污染检测,以排除外照射的影响。外照射水平监测及表面污染检测每个检测点的测量面积为100cm2[5]。

2 检测结果

2.1 现场调查

2.1.1 核医学科用源 该核医学科所使用的放射源包括非密封放射源和密封放射源。源种类、用途、日最大操作量和年最大用量见表1。

2.1.2 核医学科布局 该核医学科按照清洁区到高放射区顺序设置;PET/CT检查室、ECT检查室、注射室、给药室、储源室、甲测室为控制区;候诊室、洗手间为监督区;办公室、资料室等房间为非限制区。放射性核素不操作时均存放在储源室的屏蔽容器内,核素操作时均在有铅砖屏蔽的通风橱内进行, 通风橱排气系统使用专用管道,排气口高度高于周围50m范围内建筑物屋顶3m。废液及患者排泄物均排入独立的专用下水道系统,经三级核素衰变池衰变达标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系统。

2.1.3 核医学科分类 依据该医院提供的日不同核素操作量,根据加权计算该核医学属于Ⅰ类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6]。

2.2 检测结果

核医学科及其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2;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检测结果见表3;人员分装放射源时工作位置辐射水平检测结果见表4。

3 讨论

该核医学科整体布局与工作流程相适应,患者、医护人员各自有独立通道, 具有独立下水道排放系统及衰变池,布局较为合理;该工作场所地板与墙壁接缝无缝隙,表面易清洗,使用通风柜并带有清洗及去污设备,满足国标Ⅰ类工作场所的装备结构要求[2]。该核医学科具有相关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安全保卫制度、废物处理制度、事故应急预案,并组建了以院领导为组长的放射防护小组,基本具备了控制潜在照射和事故照射的应急处理能力。但在检测过程中同时也发现科室工作人员为操作方便,把注射操作工作从注射室移至储源室,由于注射室和储源室防护设计时使用的铅当量并不相同,分别为8mm铅当量和2mm铅当量,导致现场放射防护检测时储源室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结果偏高。经现场调查后,已告知科室操作人员将注射车移回注射室使用,避免由于防护不足导致公众受到照射情况的发生。

该核医学科由于按国标要求使用了宜清洁的地面及台面,除32P敷贴室外,其他测量位置表面污染水平均在本底范围;32P敷贴室表面污染水平最大为6.28Bq/cm2,经检查为盛放敷贴物的托盘被污染又未及时更换所致。

由于该核医学科为新建科室,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开展时间较短,我们只能通过工作场所外照射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估算职业人员年剂量。根据现场检测结果,该核医学科周围环境剂量率最高点为1.01μSv/h,按照最长工作时间每年2000h计算出年剂量为2.02mSv,符合国家标准[1]的限值要求。

4 建议

进一步完善外照射防护措施。为防止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操作人员一定要注意使用防护用具,特别是为了防止眼睛受到伤害,应佩戴专用防护眼镜,并注意不要直接注视放射源。

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按照原设计方案,已服药或注射后的患者应在专用病房或专用候诊区等候,但检测现场发现很多患者由于注射后休息时间较长,到处随意走动,甚至进入清洁区休息,使规划设计的分区功能流于形式。建议加强管理,告知患者相关规定,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告示及标志,以切实达到防止交叉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戴富友,胡传朋,程晓军,等.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2009,18(3):303-304.

[2]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77.

[3] GBZ120-2006. 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4] GBZl34-2002.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