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健品与食品的区别

保健品与食品的区别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3 15:15: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健品与食品的区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健品与食品的区别

篇1

(一)保健食品及其分类

依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按产地分为国产保健食品和进口保健食品,按适用人群可分为婴幼儿用保健食品、中老年用保健食品、孕妇用保健食品等,按保健功能可分为营养保健食品、促消化保健食品、促排铅保健食品等27种(详见《保健食品检验与评审技术规范》)。

(二)保健品及其分类

笔者认为,保健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对具有保健功能的所有产品的一种统称(俗称),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保健品主要分为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药品、保健器材、性保健品和保健化妆品六大类,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日常用品。

二、保健品与保健食品的区别与联系

(一)两者的区别点

保健品是人们对具有保健功能产品的俗称,比如保健茶、保健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好多食材,既是普通食品,又是中药材,还可以加工成中药饮片,所以都可以称为保健品。保健品不是一个法定概念,保健品所宣称的保健功能,大多是人们根据生活经验总结而来,很多所谓保健品的保健功能并没有科学依据。

但,保健食品是一个法定概念,保健食品所声称的保健功能必须经过临床试验科学论证,必须经国家批准,取得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后,才能生产,经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流通和使用。

(二)两者的联系点

保健品与保健食品,两者都是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效的产品,用之得当,都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于健康有利;盲目使用,两者都可能不利于身心健康,甚至产生损害和不良后果。

三、保健品与保健食品监管中存在的不足

(一)保健食品监管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监管中仍然存在四点不足:一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缺乏有效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的法律武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于1996年由卫生部颁布,随着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推进,《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我国保健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需要,虽然国务院法制办自2009年已开始调研《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但《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目前仍未及时出台;二是保健食品,目前不需要许可经营,市场流通渠道比较混乱;三是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清理工作比较缓慢,原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仍然在市场上流通;四是我国保健食品的标准较低,亟待建立保健食品国家标准和强制标准。

(二)保健品监管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保健品市场鱼目混杂,各种打着“保健”口号的产品层出不穷,如什么保健水杯、保健手套等等。保健品违法广告,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在播放,亟待出台法规加以规范。目前,只有陕西省、贵州省和吉林省相继制定出台了《保健用品管理条例》,对地方保健用品予以规范。今后,希望国务院相关部门能够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保健品市场进行严格规范,依法严厉打击那些打着“保健”幌子骗取群众钱财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我国保健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群众的身体健康。

四、保健品与保健食品监管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尽快制定出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

篇2

实际上我们在区别看市场的时候发现,保健品销售与膳食品销售是不一样的,两者本质上有区别,通常老百姓也有教育,蓝帽子与没有蓝帽子的关系,这个主要是国家在倡导健康方面,分别区别对待的一种标志,但由于很多保健品企业通用两类产品,有保健品与食品,因此也通常用一种推广教育办法在对外输出,引发诸多市场的不适应性,实际上我们看保健品的成分,有很多种原料配伍而成,有中药原材料的、有营养补充的等多种动植物、提取物合成的产品,大部分推广统一归纳在对人体作用上面,而膳食食品,通常在市面上叫大保健产品,以营养补充为主,因此,自然在经营上保健品与膳食食品需要有明显的不同经营方向。

保健品与膳食食品的分类经营策略:作为混合经营的一种现状,在很多保健品生物科技公司中存在,但由于两者作用的消费对象有区别,所以针对两者需要有一个不同的经营策略。

1、 保健食品经营策略:

A目标人群:保健食品倾向于特定人群使用,因此细化单一群体成为目前比较有效的方式,目标群体的单一化并不会减少服用人群,反而可以通过配方的调整强化作用的单一方向,使功效更加有趋向性。

B直销手段:由于对单一人群的专业性更强,直销口碑更简洁明了,便于传播,而非大而全的传播方式。

C会销形式:由于独立的功效模式,会销邀请更明确,专场形式更具有杀伤力。

D价格规范:依靠低价促销优惠形式要分解到产品的日期来计算,打包年销售与套餐销售回归到标准的日销售,促进流水长效体制建立。

E打包销售:不同产品,不同特性的保健品,针对不同群体的配伍销售也是一种策略。

2、 膳食补充食品经营策略

膳食补充产品以大而全为主,以补充营养为主,以营养科学对人体的需求为主,从不同角度参数来表达消费需求,而此类产品不适合推广宣传对身体疾病的功效,因此,不能放在与保健品一起进行会销,公开教育消费不适合在会销成本较高的形式下推动。

膳食补充食品经营策略主要可以做成快速消费品方式推广,从渠道的角度讲,适合走专卖店、流通领域商超等公众渠道销售,也不能按照保健品的价格来推广。如果,高级营养品、膳食补充剂可以独立家庭包装来推广,采用品牌战略来推广此类产品快速融入市场,建立量大的批量销售体系模式。

会销:销售模式的升级与改造方向

会销,当作一种销售模式时候,随着市场应用的不断改进,已经从传统开会形式,转变成多种会议销售方式,如旅游、聚会、联宜、科普、体验等多脸面方式出现,会议时间也从几个小时,提升到几天,形式在变化,也就是促销手段有直接专家推荐,员工促销变为利益共同分享阶段,让消费者自己花钱形成的消费利益转型,这样的模式已经让消费者明白,是企业做秀后的一段互相配合演出的戏,但终究不能持续发展,无论何种形式,替代不了大部分消费群体直接对身体的满足感,所以会议销售模式需要立足长久发展考虑。

保健回归传统,向中医靠拢

由于中国消费群对医疗卫生消费长久的压抑状态,治疗性医院的缺少,费用的昂贵,导致大量慢性疾病与“未病”人群的突然爆发,迫切需要解决这样一个社会群体的问题,而中医中药有很强的社会基础,民间正在形成一种力量来抗衡医院的大、烦、贵模式,转而寻求中医中药来支持,特别是中老年消费人群, 比较喜欢传承的东西,所以在销上要向传播回归传统,向中医靠拢的推广方式。

那么如何回归?中医讲究的现场诊断,现场检测、(望、闻、问、切)的现代化手段,解决消费群体的直接体验,而不是靠空洞的讲解来完成,把教育变成传统中医问诊模式,将大大解决现有模式的复杂与难度。

如何向中医靠拢?中医中药有传统,千万不能做假中医中药,从产品配伍到功效突现,周期与疗程做到安全环保,从脏腑到经络有一个系统的跟进,达到教育与保健治疗目的。

销售模式升级,获取利益分开

很多时候我们能够看到,企业把零售价格按照市场规则,以消费者买不买得起来定价,实际上已经违背市场销售的客观模式,特别是现在保健品在做的存货消费方式,变相收取客户资金,通过个人关系满足销售目标的模式,也是非常不安全的操作方式,那么如何能获取利润又不失去消费者,需要有一个利益分开获取模式。

产品利润是目前保健品企业获取利润的唯一方式,通过提供服务来吸引客户,再促销完成销售,这样的利润满足了大量不同的商,但由于形式单一、集客手段陈旧、满足不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由此需要分开拆散产品利润,通过模式的升级来完成利益平均化。比如在会销手段上引进先进的诊疗设备收取费用、特色诊断收取费用等,降低产品的销售利润,分化需求,同样能够满足消费目的,这样反而增加客源,因为产品价格下来,让消费者的吸引力与支付钱没有了压力,就形成循环消费体系,把原来产品利润100%,分解成2:2:6支付模式,完全取消免费服务模式,这样能够提高服务质量,改变保健品口碑不佳现状。

服务培养主动消费模式,取消免费低级服务

长久以来,保健品销售企业或者商,主要依靠“免费的午餐”来吸引消费者,大量低端的器械与服务来吸引,造成不断被媒体暴光,做假成为保健品服务的一种常态,连从业人员都这样,如何有持续力来促进保健品的整体形象,因此,有眼光的经营者必须脱离这样低级服务水准的集客模式,通过转换与升级来真实为客户提供服务。

如何让消费者对你的服务觉得很有价值,转而对你的产品、对你的企业有信心,关键就是在于要有高质量的服务体系,高质量的医学体系服务,比如诊疗设备的准确性,不可逆转性,中医理疗服务的真实价值提供给消费者,这样,大大加强锁定客户的关联性。

在这样的服务条件下,消费者主动能够感受服务作用,将主动要求消费你的产品,大大节约经营成本,大大满足消费需求、大大加快保健品经营升级步伐!!!

会销: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消费群体的合并

会议销售做到一定程度,需要依靠企业制度的完善,不然出现强制消费者购买的行为层出不穷,后患无穷。那么管理体制的建设也是会销转型的一个必然,必须保持管理与消费需求的一致性,甚至要融合在一起,在目前管理体制可以看出,有一个误区,既保健品企业通过健康管理方式体制来经营销售保健品,这个已经被证实是个误区,保健品企业所谓的健康管理模式只是一个销售产品的跟踪,根本没有正规的服务与后续服务的结果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只有初步的登记,后续大量的综合解决能力完全不具备,造成操作误导,也误导消费,反而形成不了消费,因为兑现不了承诺。

保健品健康管理模式体制误区

保健品要引入健康管理模式,必须要与国家对健康管理政策与消费需求有关联,国家把健康管理教育消费模式转接给了医院、医疗机构、官方的健康教育所,而这些机构几乎没有作为,或者只是形式上的摆设。2011年开始,国家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目的就是为了做好真正的国民健康指导。而做为保健品企业,涉及健康管理模式来促进消费目的不明确,与消费者真正对接度不够,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从而没有形成战斗力。

店面销售方式的发展

篇3

医师分析女直销商是药物性肝炎,可能因长期吃过多保健食品,造成肝脏急性发炎,也可能是其中某几种保健食品,因交互作用产生毒性,引起肝细胞大量死亡,导致猛爆型肝炎而丧命。也不排除她体质特殊,肝代谢基因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别人吃没事,她却有事。

解读/鲁湾

这位女直销商可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大量服用5种自己经销的保健品,终于,不治而亡,令人惋惜。报道不详,5种保健品都为何名不得而知,仅提到一种卵磷脂。

篇4

据我掌握得到的信息,许多制药企业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张旗鼓进军保健品,有的拿下了批文,有的兴师动众组建班子,有的已在运筹帷幄开始招商,不知怎的,当我了解他们相关的市场运作背景和情况后,不仅为他们感到担忧,同时要问上一句,你们能成功吗?

要知道,光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各类保健食品就有2000多个,比2005年增长了30%,其中有相当多的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企业开始了保健食品的生产,为什么呢?因为从今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医药行业的监督力度,由于新药市场推广艰难,开发成本与市场回报落差悬殊,因此不少药企将新产品开发的目光转向保健品领域,但根据我的观察有名的药企运作保健品往往很早就夭折了,大多数挺不过一年寿命,究其原因,思维问题。这一个个保健品看起来是花团锦簇,但可预料的结局是不多久一个个就会从市场上销声匿迹,大多都成为“烈士”。原因在哪呢?作为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的CEO,有关这方面我写过太多的文章。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只是想讲其中的一点。我发现,许多企业在推广产品时,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站在“请注意我的产品”角度来说话,除了强调产品本身的特殊功效和作用外,就很难深层反映带来的利益点,很显然在当今同质化产品多如牛毛,严重过剩的今天,这样的思维方式早就过时了,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请注意消费者的感觉”,因为只有关注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客观感受,你的产品最终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否则,消费者心里不认同的产品你再怎么穷吆喝、瞎折腾,一切都是花钱打水漂、花钱买罪受,老实说,从事营销工作十多年,耳闻目睹的实在是太多了。

许多企业往往把进军保健品看成是今后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利润增长点,当然,这没错,关键是你有否相匹配的能力和资源,如果达不到,那就需要赶紧补充和整合了。蓝哥智洋认为如果单纯羡慕和借鉴别的企业或产品的成功,想用在自身得到拷贝或复制,那只能是极端幼稚的做法。

当然了,推广保健品对自身企业发展也是个机会,需要当机立断把握商机。机会往往是一个很怪的东西,你在前面跑得快,前面把握住了,可是后面的抓不到。所以,抓住机会找到最理想的盈利模式才是根本。

比尔·盖茨说过,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脖子以上的区别,拿进军保健品来讲,从生存之道到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遗憾的是众多企业往往要花费巨大代价才会明白这一道理,正如科特勒教授近期也多次强调的,面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变化,我们不能够以产品为核心,而应该是想办法帮顾客提供更多价值。由此可见,人脑的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事业的兴衰更迭,祝愿我们众多的进军健康产业的企业能够站在“请注意消费者”的角度多些创新思维。

篇5

4个迷魂阵

就目前所产生的情况来看,普通食品容易被误认为保健品主要有4个因素。

1.商品名称凸显“成分”。

商品名称是吸引消费的首要因素,几乎所有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都会从商品名称着手,判断其属性。部分经营者可能利用产品所含的少量营养成分,暗示消费者该产品中“富含”该营养成分误导消费者。例如某宣称富含“免疫球蛋白”的胶囊类样品,但其具体含量的比例非常低。

2.利用生产或推荐单位的“权威效应”。

调查显示,一些消费者在辨别商品时,会不经意产生“权威效应感”,以生产单位与推荐单位的行业专业地位来判断商品性质。例如“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配制酒”,“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还有直接将“行业协会推荐产品”字样标注于商品名称之下,这些产品并不都是保健食品,但在辨识过程中,消费者大多会误认。

3.商品外包装“显著相似”。

商品外包装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两类商品在包装上显著相似。例如某品牌的“螺旋藻软胶囊”与“天然维生素E软胶囊”,明明不都是保健食品(螺旋藻软胶囊是普通食品),却披上了相似的外衣;二是虽然包装视觉效果上略有差异,但局部的共性构成了实质上的相似,例如同为“破壁灵芝孢子粉”,一个有小蓝帽(保健食品标志),一个没有,那么二者的身份就完全不同:一个是保健食品,一个是普通食品。

4.营养素产品的特殊性。

目前在我国,除营养素补充剂属于保健食品外,其他营养素产品都不能作为保健食品。比如维生素C补充剂就属于保健品,而维C饮料等就属于普通食品。然而调查中发现,明示具有营养素成分的产品不胜枚举,相关样品的误认率普遍超过50%。

2个方法辨真伪

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于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对保健食品进行了严格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而食品是指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烟草或只作药品用的物质。

从这个定义中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1.保健食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具有特定的功能;而一般食品不强调特定功能。在一般食品中也含有生理活性物质,由于含量较低,在人体内无法达到调节机能的浓度,不能实现功效作用。保健食品中的生理活性物质是通过提取、分离、浓缩(或是添加了纯度较高的某种生理活性物质),使其在人体内达到发挥作用的浓度,从而具备了能调节人体机能的功效。2.保健食品一般有特定的适用范围,而一般食品无特定的适用范围。

篇6

保健食品又称功能食品,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于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其对保健食品进行了严格定义: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不能脱离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第二,它必须具有一般食品无法比拟的功效作用,能调节人体的某种机能;第三,它不是药品,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而生产的产品,是辅助疾病康复的食品。可以说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种特殊食品。

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既有共性也有区别。二者的共性在于:保健食品和一般食品都能提供人体生存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都具有特定的色、香、味、形。

同时,由于保健食品是特殊的食品,因而也不同于普通食品。首先,保健食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也叫生理活性物质),能调节人体的机能,具有特定的功能;而一般食品不强调特定功能。其次,保健食品一般有特定的食用范围,而一般食品无特定的食用范围。

普通人需要使用保健食品马

从科学角度讲,平时注意营养均衡的饮食、有规律的生活、适时适量的运动、保持开朗的性格等,才是健康的根本保证。所以,普通人无须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在保健食品身上。

身体虚弱、体质差或有一些特殊症状的病人、老年人、妇女、慢性病患者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对口”的保健食品食用。

选择保健品要三看

一看标志:保健食品的标志为天蓝色专用标志,即蓝帽子,与其批号并列或上下排列。

二看标签:除储存方法、批号、生产厂家外,保健食品的标签会明确标明产品的配料、保健作用、功效成分、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和食用方法等。看清保健作用,你就知道这个保健食品服用后能有什么效果;看清功效成分你会知道是哪些物质在起作用;看清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以免“瞎补、错补”;看清食用方法保证服用效果。因此,大家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一定要看清这些信息。

三看品牌:目前市面上的保健品品牌众多,其中不乏质量低劣的产品,因此建议大家在选购时尽量选择品牌时间较长、知名度较高、口碑好的产品。

小心保健食品的陷阱

篇7

1、体制僵硬造成竞争力低下,价格障碍成致命死穴。

由于国家对医药流通渠道的政策性控制,导致这一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远远低于大众流通领域。高度市场化的结果导致了大众流通领域的行业性颠覆洗牌,更多的商家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只有少数的商家在奋战中强大起来——资源的重新配置又使这部分强大起来的商家独享资源集中及规模化优势,从而强者更强,竞争力并充分辐射和影响交叉及边缘领域,原有的市场格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和肢解。

保健品正好是食品流通领域触角所及并与医药流通领域交叉覆盖的特殊商品,因此作为医药流通终端的药店所面临的竞争就不单是其他的终端药店,更是(切确说应是“最主要是”)食品流通终端了。面对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超级终端以及华联、联华等强势连锁,不论是品牌、资金、物流、管理等等竞争环节,任何的医药终端都相形见绌了。

价格是企业竞争力的集成反映。旧体制沿袭而来的复层管理及僵死的利润保证制度使得药店的产品售价一直高高在上。专营性的药品尚可以勉强维持,而价格透明度极高的保健品则成为药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2、产品形态决定流通渠道的延展,市场份额被无情分流。

从“保健药品”到“保健食品”的转型,已经决定了保健品的产品性质的根本性的变化。“保健药品”隶属“药品”范畴,是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的“药品”,其流通渠道形同于OTC,具有专营性;而“保健食品”则隶属“食品”,是具有“功能改善”作用的“食品”,其流通渠道因有“功能改善”作用却又属食品而得到了延展。不但是商超,所有的食品流通渠道包括批发市场、食杂店都纷纷来瓜分市场。

当这种“瓜分”演变为“哄抢”,药店俨然成了弱势群体。

3、消费习惯促成消费平台的转移,消费者更乐衷于商超所提供的便利,也更容易接受那里和祥欢乐的气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品曾经“治病救人”的任务已明显为“健体强身”所代替。因为讨彩于“健康”,保健品在礼品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市场容量增大了;因为社交礼仪中的礼品往来及自身的保健观念的树立,保健品体验人群与日俱增——消费群扩大了。

商超的消费文化非常适时地吻合了保健品的这种平民化演变:他提供轻松的购物环境,使得保健品的消费是自然的向上的——不同于药店消费的庄重和拘谨;他提供了便利的购物条件,不但有更多的品类可供选择,并可以同时完成几乎所有的其他日用品采购——不同于药店消费的纯粹和单调。

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的习惯场所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转变了。

你在观望吗?

但是,存在就是道理!虽然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药店仍然有其的优势所在:

1、信任度高。

由于药店的专营性及国有印象,消费者对药店还保留着相当高的信任度。这种商业信誉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

2、网络覆盖面广。

从城镇到乡村,由于医疗建设的需要,药店的网络及为健全。尤其在农村市场,其的纵深分布是极具优势的。

3、服务专业。

有执业资格保证,有堂诊专家,因此药店的为消费者所提供的售前、售中、售后等服务就更能体现专业性和权威性。而这种附加于产品之上的增殖服务正是越来越为消费者所看中的。

4、更多的服务便利条件。

更多的便利条件包括:提供消费服务的硬件——各种检测仪器;举办消费服务的场地;举办消费服务的专家人员;举办消费者服务活动的手续便利等等。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怎样扬长避短,结合优势走有药店特色的保健品经营之道呢?几点拙见如下:

1、分众营销,抓住最容易抓住的人。   保健品的消费人群有三种:在病或曾经生病而身体仍未完全康复的人群,服用保健品的目的是辅助治疗;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服用保健品的目的是预防和调养;送礼人群,自身较少服用,主要用于礼仪交往。

从药店的自身特性分析:第二种人群因对保健品的理解更趋向于营养补充和机体调养,这是食品范畴所能解决的事,他们的消费习惯也因此更多趋向于商超,药店较少有可乘之机;第三种人群消费要求有更多的可选择性及便利性,这正是商超的优势;而第一种人群则因为其的健康情结,是药店最易争取且可能长期稳定的客源。优势体现在:一、因出售药品,药店可以提供“治疗+调养”的横向消费便利。二、具医药专业知识,可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三、可提供一些的增殖检测服务。对此,这类消费者愿意选择这样的购买渠道,并且有可能发展为依赖。

这种分众是一种市场定位,是细分基础上的市场瞄准。市场发展到今天,象药店这种生存群体,是很忌讳“大而全”的操作模式的,分众营销或许是一条发展捷径。

2、挺进通路源,减少通路损耗。

既然价格是药店与商超竞争的致命点,当然不能视而不见。解决价格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压缩中间环节,尽量接近通路上游。

药店现有的商品配送模式大都为“生产企业"一级医药公司"(二级医药公司)"(连锁总部)"药店终端”,层层的利润叠加使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重新建立高效的采购体系,达成中间环节最小化,是目前药店面临的紧迫任务。(但因为规模、体制等原因,这一课题同时也是难题)。

一些大型的平价药房已经就此跨出了一大步。

3、保健品专属开发,专业经营。

(1)专柜开发。

联合保健品厂家设置保健品专柜,与厂家共同维护共同经营共当费用,这是商超惯用的保健品经营方式。其实药店也完全可以参照这种经营模式,与保健品厂家结成利益联合体,既有利于规避经营风险及又降低经营成本。

(2)环境开发。

区别于药品的肃穆和庄重,保健品销售区域的布置应该是欢快的、热闹的。让消费者感受一种融合,体验一份温暖。

(3)便利开发。 便利是让消费者更容易获取,更懂得获取,有更多的获取选择。药店不妨也开放保健品柜,以开架自选的形式实现“容易获取”及“更多获取选择”的便利;配以专门的导购,专为保健品消费者做产品咨询顾问,让消费者“更懂得获取”。(其实条件成熟的可以要求厂家派驻导购)。

(4)产品开发。

由于一些大众化的保健品价格比较透明,药店较难取得竞争优势。但市场上不乏有另外一些专营性的保健品,其特点是不进入传统的流通渠道,销售主要以指定的专卖点为主。这类保健品利润高,走量大(通常都会有强劲的广告支持,专卖点又少,销量体现集中),竞争小(由于进入门槛高,这类厂家也较少将专卖点设在商超),在药店可操作性很强。

4、服务营销,在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上下功夫。

对于前文所提的“在病或曾经生病而身体仍未完全康复的”保健品服用人群来说,提供专业、及时、对口的附加服务无异于雪中送炭。

售前:提供仪器检测及专家咨询诊断服务,让消费者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针对性地选购最适合的产品。

售中:专业指导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等。

售后:建立消费者档案,以电话回访,联谊活动等方式及时跟踪,争取的顾客的再消费。

服务营销重在执行,难在坚持。能细致长期地做好以上服务工作不但是对保健品销售促进,更是一种品牌带动。

篇8

骗局1 “专家”义诊免费讲座 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早市或公园推销保健品或医疗器械,通过免费体检途径,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骗局2 大肆宣传疗效 正规保健品都有国家批准的功效,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不法商贩大肆宣传疗效。

骗局3 产品“包治百病” 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骗局4 “慢性病也能治愈” 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违背医学,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骗局5 “进口、专利、高科技”

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有意夸大宣传,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

骗局6 “免费旅游”、“赠送体检” 以免费专车、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骗局7 “陪聊”搞感情促销 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先是对老人家热情招呼,然后经常上门陪老人说话,还帮忙做家务,取得老人的信任后就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

骗局8 步步设套,最后“走人”

第一天办免费讲座,并赠送洗衣粉等物;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回家试用,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一般几百元,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篇9

1研究老年人保健品包装信息传达的目的

人口老龄化已是全球趋势,中国老龄化也在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9月,我国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保健品拥有非常庞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欧美日等国对老年人相关产品设计研发呈现迅猛势头,但保健品包装的研发却相对滞后,而在设计上无法跟进的包装对老年人选购至使用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市场上的大部分包装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阅读问题,也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保健品包装的规范,这将会造成商家在设计包装过程中无据可依,最终为此失误埋单的还是消费者。因此,完善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产品包装规则迫在眉睫。

2老年人保健品包装的概述

保健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如骨质疏松患者所需要补充的钙元素就能从含钙元素的保健品中获取。辨别正规保健食品首先是看包装上是否有蓝色帽子的专用标识,帽子底下标有“保健食品”四个汉字,国家工商局与卫生部规定,保健品标识在所有大幅可视广告中不得小于整体广告面积的1/36,其中在小幅印刷品广告包装中不小于1厘米。接着看文字说明版块有无标注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年号】××××号”,或“卫食健字【年号】××××号”。

3老年人保健品包装的文字信息传达

(1)文字信息在包装设计中的特性。在包装中,文字是最有效、最直观的信息传递要素。因为消费者凭借文字的沟通或思考方式,可以了解真正的内涵,在包装设计上适当运用文字是产品促销成功的关键之一。视觉思维是人类一种具有主动性和意识性的过程。实验证明,人们的视觉范围在同一特定时刻只能接收所能接收视觉区域内极少的信息量,并且这些信息经过视觉加工后很大一部分是不正确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受众达到最终目的的最重要的信息。信息传递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所采用的技巧,如合理的排版和巧妙的布局。为了使产品的信息能够顺利准确地传达,需要研究版式编排视觉效果与人的视觉思维之间的关系,使受众沿着设计师设定的视点移动轨迹来接收版式中的信息。文字是传达信息的一种最直观的方式,所以可读性是一个包装中文字最重要的一种属性。作为一种最直观的信息传达载体,它必须醒目。从人机工程学的观点来说,要产生良好的视觉性,必须满足足够的可读性、易读性及传达性。可读性是指图文的可察觉性,易读性是指图形与文字的区别性,而传达性则是指图文的意义被解读的程度。因此,本节主要界定视觉性的定义,分别探讨可读性和易读性的意义,其次从视觉阅读心理了解其对视觉性的影响,整理后再归纳为本研究的视觉性原则。1)可读性。文字的机能在于传达,最佳的文字传达需正确的字形,如此方能显现可读性的效果。可读性指可了解文数字所代表意义的程度,即文数字以单字、词句或文章等有意义的群组方式表现,令人能够解读或认识显示资料内容的程度,有时也可以称为意义性。可读性是指若本文比较长,如何适当地表达文字意义使得阅读通顺。由此可知,可读性是指文章内容的语义及结构与句子的组成结构。2)易读性。文字彼此间如何辨别,有时候也可以称为可区辨性,受字体、间距、笔画粗细、文字与背景的亮度及照明等条件影响。易读性是指读得快、易了解、美观又不会产生疲劳。就人体工学而言,易读性是指视觉判断的难易程度。换言之,追求推进阅读速度,而不降低阅读的功效,如字体种类、行间、字间等不同变化的运用,使读者可以很容易地获知内文讯息。3)传达性。针对中文字体、阿拉伯数字、色彩的视觉性,也是文字的区别性,探讨中文字级大小、字体形式、文字间隔、色彩对比等因素。此外,对字的辨识,牵涉语义、字体系统、涉及认知因素影响,当一个以上的字出现时,注意力分散在整个视觉的刺激上,尚未组合成正确的字,加上日常生活中由于对这个字的先前经验,阻止了错觉产生,一旦注意力转移,就可能将“卞”“丁”“下”看混淆。因此,文中所提的传达性,是指可以轻易地看和阅读内容的特质。

篇10

食品

食品比较概括,泛指各种供人们食用包括饮用的成品和原料。我们通常将食品又称为食物,食物的种类很多,而不同种类的食物又有不同的营养功效。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素,因此就需要食用多种食物。

营养学上将人体所需要的食物大约划分成18个大类:

保健品

保健品是一类特殊的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比如:遵循药食同源、医食同源的原理,桂圆养血安神;大枣、山药补中益气;绿豆莲子清热解毒。又如:小儿常用的微生态保健食品:酸牛奶、双歧杆菌饮料等。

需要说明的是,保健品不能作为正常膳食或各种营养素的主要来源。

补品

补品是指未经加工的食物原料,并具有滋补功效的食品。比如:牛奶能补钙,是补品;但是把它加工成乳钙,即成为保健品。

膳食

膳食一般指日常食用的饭菜。另外有些特殊的膳食,比如: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膳食、膳食纤维等,属于具有特殊功效的膳食。

食疗

食疗即用食物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比如:用生姜加红糖祛寒解表;用红枣补血健脾;用山药补气健肾;用罗汉果化痰止咳等,均属于遵循食疗原理的食疗方。

药膳

药膳是根据养生保健、康复、治疗和辅助治疗的需要,将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一定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一定色、香、味、形以及特定功效的食品。比如:用鸡内金、白术和苹果混合制成糊,给宝宝食用,可健脾养胃;用党参、大枣、加白糖煮汤,可治疗宝宝贫血……

8个建议,给宝宝正确选择食物

父母如果能够正确地给孩子选择食物,不但能够让宝宝强身健体,还能预防疾病。建议家长遵循以下原则:

1. 食物多样化

给宝宝吃的食物种类越全,宝宝获取的营养也就越全。

2. 考虑个体差异

要根据宝宝的个体差异和脾胃情况给宝宝选择食物。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物要益于孩子的消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营养功效。

3. 考虑季节气候

要根据季节和气候给宝宝选择食物,尽量吃应季的食物,不要“物以稀为贵”地吃反季节食物。比如:在北方,冬天给宝宝吃西瓜,不仅会伤害宝宝的脾胃,还容易诱发宝宝咽喉炎呢。

4. 根据身体状况

要根据宝宝当前的身体状况给宝宝选择食物。比如:当宝宝患外感时,可以给宝宝喝葱白豆腐汤,用以发汗解表;当宝宝咳嗽时,给宝宝喝银耳梨汤,以便润肺止咳。

5. 注意宝宝活动量

根据宝宝的活动量,给孩子选择适宜的食物。如果当日孩子的活动量比较大,就可以给宝宝选择蛋白和热量比较高的食物,如肉类外加蔬菜;如果当天宝宝的运动量小,则应该给宝宝减少能量的摄入,吃些清淡的食物。

6. 应该限量吃的食品

以下食物应该给宝宝限量食用:各种饮料、巧克力、膨化食品、蛋糕以及各种含有色素的食物。

7. 应该经常吃的食品

篇11

在生活中,不少人常把补药和营养药、保健品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补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补药扶正的效果主要是通过调整与增强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使各机能保持相对平衡与稳定来实现。补药分为补气、补血、补阳和补阴等四类。

代表:1.人参、鹿茸,补气补阳,多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抗疲劳、强心、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胃肠分泌、增强肌力等作用。

如当归、首乌、麦冬,补血补阴药,具有抗贫血或强心、改善血液循环及降低血脂或血糖等的作用。

误用之弊:补药的上述作用与西药的作用相对照,可知中医补药的各种功效与西药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贫血药物和免疫系统药物的部分作用相类似。补药为虚症而设,身体健康、正气不虚者不宜滥用,以免破坏机体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或导致气血失和,即误用补药有“误补益疾”之弊。

营养药

是指能起到补充人体营养物质作用的药物。众所周知,人体所需要的常见营养物质有葡萄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等。由于疾病、饮食摄入不足、肌体消耗过大等原因造成体内上述物质缺乏时,就需通过饮食营养的手段或用药的途径及时补充上述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

代表:注射用的葡萄糖液、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剂,所用的各类维生素、铁剂、钙剂等都属于营养药物。

误用之弊:营养药的应用也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能盲目乱补,能通过饮食途径补充的营养物质就尽量不要用营养药。健康人如果不加选择地服用,超出营养药的安全范围,反会危害人体健康。平衡饮食、适当运动才是保证健康的根本措施。

保健品

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药品。在国外,对保健品称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针对某一种疾病有效,也不能在原有健康的基础上更加强壮。它仅能使亚健康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误用之弊:对于保健食品,多数人抱有两种观点:一是,现代人营养都过剩了,还吃什么保健食品?二是,生活条件好了,多吃保健食品对身体有好处,反正又没有什么副作用。专家认为:两种想法都不正确,不可将保健食品功能夸大,也不能说保健食品就是没有功用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们现在所指的保健品,首先不是药品,而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保健性质。但是,我们不要被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迷惑,认为保健品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提神醒脑作用的“特效药”――作为药品,一定要经过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症,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则没有治疗作用。

走出“补”误区

误区一:进补只适合于病患。

专家视界:“只有身体出现问题的人才需要进补,营养充足、无病无痛的人,就不必吃补药了。这好比衣服残破要修补,不残、不短、不破、不洞穿的衣服,无须缝补。“这个论调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实际上,不论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由于自身种养殖条件以及食物生产、加工和环境的影响,都可能存在抗菌素残留、农药残留、金属超标和营养素丢失等问题。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食用快餐式食物、高脂肪低纤维食物,营养价值难以满足身体需要,长期疲劳、压力过大,周围环境污染等也会使身体机能下降。因此,健康的人在合适的时机下,也需要进补。

误区二:“虚”就得补。

专家视界:即使身体虚,也不能盲目进补。身体虚有许多种,每一种虚症,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不对症,不但无效无益,有时反有副作用。老一辈中医师的用药是十分严谨的,即使是现成的补药或补膏,也要观其处方成分然后辨证使用。因此,如何根据个人的身体体质和机能状况进补、调理,服用哪一类补品更为合适、收效更大,应当在医生诊断和指导下进行。

误区三:用补品代替一日三餐。

专家视界:人体对营养的摄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而绝不能仅仅依靠营养补剂。《皇帝内经》就明确指出:补品只能用于调养虚弱的体质,肌体的营养供给,还得让位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饮食。现代营养学证明,只有一日三餐饮食均衡,才能使你的营养均衡。

误区四:用进补代替锻炼。

专家视界:医学家对人们提出忠告:“生命需要运动,只有配以必要的体育锻炼,营养补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无论是正常营养的摄取,还是营养补品的吸收和利用,都必须依赖于人体健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功能。有些人缺乏运动,体质虚弱,胃肠消化功能差,代谢利用率低,吃下了营养补品,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甚至会因体质虚弱或进补不当而产生副作用或反作用。

误区五:补品越贵越有功效。

专家视界:高价补品大多是加了一些价格昂贵的中药材,如龟板、鳖甲、藏红花、虫草等。然而,没有针对性地用药,一般不会显出特殊效果。况且,补药中能有几两鳖甲?所以说,药价高低并不完全代表疗效的优劣。

误区六:饮食丰富就不需要进补。

专家视界:水果、蔬菜、谷物等食物中含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脂肪、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素,理论上讲只要饮食种类多样,就能得到营养。“但事实上,大部分人不会吃得那么丰富。”专家认为:由于不可能通过食物摄取足够的营养素,因此,吃复合维生素等营养素补充剂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误区七:“药片”里的营养不如食物?

专家视界: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营养补充剂可以提供和食物中“等价”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补充剂里的叶酸和食物里的几乎没有区别。

误区八:营养补充剂可以自己选?

专家视界:不同人群可能缺乏的营养素有差异,因此,选择营养补充剂前,最好请医生检查一下是否缺乏以及缺乏哪种营养素,只须做一个简单的血检便可知晓。当然,有一些统计数据可供参考,比如60%的人缺镁;处于月经期的女性16%缺铁等。

误区九:活性、离子、分子、络合的就是好的。

篇12

市场调查

中药食品不得宣传“疗效”

目前,多数含有中药成分的零食所用原料都是卫生部规定的药食同源范围内的可添加物品。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曾对用于保健品生产的药物原料进行规定,将传统药物分为三类:

1、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包括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等;

2、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如人参、三七、土茯苓、川贝母等;

3、保健食品中的禁用物品,包括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等。

而市场上较常见的中药食品所选用乌梅、金银花、茯苓、薄荷、阿胶、姜、、桃仁等原料,均属于《通知》中规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食品中不容许含有除《通知》中第一类以外的药物原料。如含有,则必须是有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的传统食品,通过地方向卫生部备案,且不得宣传疗效。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法》中对于食品中药物的控制比较严格,但并没提到药食两用食品的添加量、针对人群以及具体功效。

另外,虽然所选原料符合保健品中药食同源食品的标准,但这些中药食品往往又都不是保健品,且多数都没有注明保健作用和适宜人群,也没有注明使用方法和适宜的食用量。中药食品并不属于保健食品,也不允许宣传其疗效。但一些商家还是通过广告宣传、暗示的方法使消费者相信其产品具有一定的养生作用。

专家点评

药物角度

扩大了药物的使用范围南京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聘教授虞鹤鸣表示,从临床医生的角度讲,在食品中加入中药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传统意义上所说的食品比如粮食、蔬菜等,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存而需要摄入的一些物质。将中药作为食品无疑是扩大了中药的使用范围,可能会带来药物滥用的问题,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中药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首先,开药的过程非常严格。医生在给病人开药之前,需要进行复杂的诊断工作,再根据病人的情况和药物作用开药。其次,药物的药理作用也非常严格。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用范围,针对的是不同的疾病,甚至是针对某些疾病的某一个特定时间段和使用条件。从这些角度来看,不提倡将中药加入食物中。

食品角度

篇13

分析对象

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组织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即使社会制度不变的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由于执政党的不同,其政府的方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

政府的政策广泛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即使在市场经济中较为发达的国家,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干预似乎也是有增无减,如反托拉斯、最低工资限制、劳动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当然,政府的很多干预往往是间接的,常以税率、利率汇率、银行存款准备金为杠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以及通过干预外汇汇率来确保国际金融与贸易秩序。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对政府政策的长期性和短期性的判断与预测十分重要,企业战略应对政府发挥长期作用的政策有必要的准备;对短期性的政策则可视其有效时间或有效周期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市场运作需要有一套能够保证市场秩序的游戏规则和奖惩制度,这就形成了市场的法律系统。作为国家意志的强制表现,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市场和企业行为有着直接规范作用。立法在经济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社会最大利益三个方面,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要充分了解既有的法律规定,特别要关注那些正在酝酿之中的法律,这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参与竞争的重要前提。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重要监视的关键经济变量:

GDP及其增长率、中国向工业经济转变贷款的可得性、可支配收入水平、居民消费(储蓄)倾向、利率、通货膨胀率、规模经济、政府预算赤字、消费模式、失业趋势、劳动生产率水平、汇率、证券市场状况、外国经济状况、进出口因素、不同地区和消费群体间的收入差别、价格波动、货币与财政政策。

社会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文化水平会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动的进行;价值观念会影响居民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存在本身的认可与否;审美观点则会影响人们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成果的态度。

关键的社会文化因素:

妇女生育率、特殊利益集团数量、结婚数、离婚数、人口出生死亡率、人口移进移出率、社会保障计划、人口预期寿命、人均收入、生活方式、平均可支配收入、对政府的信任度、对政府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购买习惯、对道德的关切度、储蓄倾向、性别角色投资倾向、种族平等状况、节育措施状况、平均教育状况、对退休的态度、对质量的态度、对闲暇的态度、对服务的态度、对老外的态度、污染控制对能源的节约、社会活动项目、社会责任、对职业的态度、对权威的态度、城市城镇和农村的人口变化、宗教信仰状况。

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除了要考察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外,还应及时了解:

⑴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

⑵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

⑶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

⑷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等。

变形

有时,亦会用到PEST分析的扩展变形形式,如SLEPT分析、STEEPLE分析, STEEPLE是以下因素英文单词的缩写,社会/人口(Social/demographic)、技术(Technological)、经济(Economic)、环境/自然(Environmental/Natural)、政治(Political)、法律(Legal)、道德(Ethical)。

此外,地理因素(Geographical Factor)有时也可能会有显著影响。

应用

PEST分析相对简单,并可通过头脑风暴法来完成。

PEST分析的运用领域有:公司战略规划、市场规划、产品经营发展、研究报告撰写。

相关案例

保健品

所谓保健品行业“PEST”分析是指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进行分析,来确定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保健品行业发展战略管理过程的影响。

1.从政治法律角度看,政府主管部门的更迭也带来保健品行业新变化

保健品标准和规定缺失且相互矛盾,如我国卫生部制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1996)规定食品中不允许含过氧化氢(双氧水),但某些生产规章又订有保健食品的过氧化氢残留标准。由于缺乏有关的行业管理和国家标准造成保健品行业目前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价格虚高等现象严重。企业在现有法规下宣传自己的产品很容易违规。法规规定,保健食品不能宣传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保健食品中使用的中草药在药典中都有治疗作用。可是一用到保健食品里就不能宣传了,似乎治疗作用全没了。

2003年3月7日,国务院公布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属卫生部管理的保健品划归sDA管理,自2003年6月1日起,卫生部已停止受理保健品的申报,同年1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完成交接,正式开展保健品的审批工作。受非典、部门移交影响,当年度保健品报批工作停顿了半年之久。从长期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手保健品行业管理职责,有助于让保健品行业更规范、更健康的发展。

2,从经济的角度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成为行业领头羊

保健品市场在过去的2年间,国外跨国公司一直鲜有涉足,市场被本土保健品企业牢牢占据,2003年在保健品行业陷入低潮之时,美国安利却凭借独特的销售模式异军突起,实现了年销售额3亿元的惊人业绩,尽管安利的营销模式颇有争议。但不能否认,随着跨国保健品公司进军中国的步伐加快,国内保健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加上国内行业的竞争,市场营销模式也有进一步变化。

一是产品开始两极分化。从2003年起,因为竞争日益激烈,保健品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以功能诉求为主的产品,多用疗程、买赠促销等刺激消费者购买,这类产品价格越来越高;以营养补充为诉求的机能性食品或滋补品,价格越来越低,有成为日用品保健品的趋势。二是渠道细分、直销比例增大。受传统渠道费用高涨、竞争趋向白热化的压力,保健品厂商积极探索渠道多样化,传统的药店+商超的销售渠道快速分化,保健品连锁专卖店、厂家直销店、店中店、传销、电话销售、会务销售、展会销售直至网络销售等多种渠道形式正在加速形成。受渠道多样化的影响,保健品销售额中直销比例日益增大。以上海市场为例,投放广告、进人常规渠道的功能性食品,相当部分销量同样依靠直销。三是传播方式日益直接化。由于传统媒体效果弱化、价格日益提高,保健品厂商传播产品信息的方法正日益扁平化,直接掌握消费者资料,定期针对固定消费群体进行传播,已经成了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3.从社会的角度看,保健品市场起伏不定但发展势头良好

2000年开始,保健品行业连续发生负面事件媒体连篇累犊的负面报道,让保健品行业再次陷人“信任危机”,从而导致不少保健品企业崩盘,保健品迅速从巅峰跌人谷低。2001年、2002年保健品行业销售额持续下降。但是到2003年3月后,销售额回升,保健品行业销售额在短期内急速攀升,保健品行业开始复苏。2003年,全国保健品销售额比2002年增长50左右,年度销售额达到30亿元。

社会生活的变化促使了保健业的强劲势头。首先,我国城乡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2.9%和56.8%,处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阶段,东南沿海一些大中城市和地区已达到了中等收人国家水平人们的消费观念、健康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促进城乡保健品消费支出以每年15%一3%的速度快速增长。其次,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保健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给人们生理和心理机能带来巨大冲击,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扩大。

为规避不健康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人们求助于保健品,使保健品的开发和生产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第三,多层次的社会生活需要,为保健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除了在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下的中年人逐步加人保健品消费行列之外,老年人、青少年是保健品消费的主力军。

4.从技术的角度看,保健品行业研发,生产和销售发生了全新变化

WTO给中国保健品企业带来了世界级的竞争对手,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所有从事保健品生产的中国企业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保健品竞争的核心必将是科技含量,加强科技投人迫在眉睫。特别是已经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更要重视保健品的应用基础研究,努力提高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使保健品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过渡,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成为主流。

只有保健品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效果好、质量高、有特点的第三代保健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服务战,才能在“人世”后,缔造出我国的保健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电子商务成为销售重要渠道。各销售商都抓住电子商务的有利武器,搞销售网站,拓宽销售面,丰富产品种类。单单做电视购物的试用型销售,所涉及的消费者群体毕竟有限。通过投入设备和资金,开设购物网站的形式来发展更多的消费人群,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先进技术进一步的宣传产品,以及让消费者先试后买,买什么都满意的先进销售理念。

这一切都为保健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技术基石。

保健品行业在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危害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要引起高度重视并急需解决的地步。

1.管理体制落后

管理体制属于政治法律环境,对保健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影响。虽然我们的保健品管理体制在变化,但还有三大问题。

一是行政立法滞后。目前保健品产业还没有统一的行政归口管理部门,卫生、医药、工商等部门各自为政,还没有制定一个可操作性的产业标准以及规范统一的检测手段、审查程序和管理办法。一些违法经营者便采取打“擦边球”的策略进入保健品市场,一些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厂家,在该产业较高利润的刺激下,纷纷投产或转产保健品,这是导致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行业管理缺位。过去食品安全管理由农业部负责种植、轻工部负责加工、内贸部负责销售。200年机构改革后,农业部还是负责种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保健食品审批上,卫生部主要针对餐饮业进行检查,而轻工部和内贸部被取消后成立的商务部,以及国家质监总局和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也都涉及食品管理,而真正能对食品加工进行全面管理的部门却一直没有以独立机构的形式出现。多头监管等于没有监管。在这种落后的管理体制下,出现了许多既危害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损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现象。特别是因为条块分割、多头监管,致使许多保健品生产商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一些有害的假冒伪劣保健品得以流人市场,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三是保健品生产标准偏低,缺乏统一标准,管理混乱。保健品市场比较混乱的另一问题就在于保健品行业门槛较低,加上生产环节要求不高,没有一个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部分保健品未经严格的临床验证,加之审批相对简单,市场又在迅速膨胀,造成了大量的非专业化企业涌入保健品行业。药品生产有GMP规范,药品经营有GS规范,而保健品的生产经营却无统一规范,这将成为我国保健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

2.企业追求短期利益

由于保健品直接用于人体,满足和协调人体生理机能,其质量直接关系人的健康。因此,与其它企业相比,保健品企业要承担更高的社会义务。在我国,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在各个行业都不少见,但在保健品行业尤其典型,有业内人士甚至质问:“在中国,你看到哪个产品过了两年,第三年还能赚钱?”企业的短期行为表明了自身经济与技术变量的近视,产品创新少,雷同现象严重、以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保健企业出现非法行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无视法律规定,为牟取短期暴利,见利忘义,胡作非为的结果。

中国保健品市场不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厂家的投机思想在作怪。当看到保健品有利可图之后,许多厂家在没有多少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保健品领域的,这种先天不足的基础使它们不可能沿着正常的经营之路走下去,而是走上了投机之途。其投机主要表现为:用不成熟或有问题的产品进行产品投机,用高得离谱的价格进行价格投机,用高回扣进行渠道投机,用不可兑现的承诺或虚假的案例进行促销投机,有的甚至用品牌延伸进行品牌投机。

3.消费者消费观念错误

消费群体作为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对保健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变数。

众所周知,祖国医学是“医食同源”。民谚说:药补不如食补。即用食平病、食疗为先,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乃后命药。由于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使用的原料是相互交叉的(卫生部曾颁布过8多种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物品,如枣、百合、山药、山植等),加之其功能往往都与调整人体的机能相关,因此,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

目前消费者购服保健品存在许多误区。有多多益善引起中毒的现象,如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都会在未消耗尽的情况下积蓄于体内产生毒副作用;有张冠李戴,用非自然行为阻碍机体正常运行;还有孕期乱补,不但无益于产妇,还有害于胎儿等等。特别是一些食健字号的减肥药,有明显的副作用,许多人为此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这类事件经常可见报道)。加上这些年来整个社会偏重于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部分企业有意无意地混淆或歪曲医药科技与管理科学的一般原则导致人们心中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消费观念。欲形成健康理性的保健品消费市场,这些观念必须在未来逐步改变。

通过上面问题的解剖,我们还要从市场发展的角度,并在PEsT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

1.通过立法和修订现行法,改革保健业管理体制

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表面上看是经济主题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看却是企业制度的竞争。政府应该创造和维护一个有利于企业竞争的公平有序的良好环境,以制度、法律规范企业行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与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促成巨大的保健食品市场需求已成为可能。因此,我国的保健品行业要有更大的增长,整个行业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必须重视市场规则的制定,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进一步完善《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法”的名称应变更为“食品安全与卫生法”,即不仅要求符合卫生标准,还应符合安全标准。现行的199年的《食品安全法》存在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内容单薄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法律责任规定不严衔接不顺内容不全、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责任追究机制缺位等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修订。

其次,尽快修订和完善《保健品管理办法》有关条款。一要进一步明确保健品的定义。一份市场调查表明,超过87%的消费者无法正确区分保健品、食品和中草药。所以应在《办法》中明确规定保健品的内涵和外延。二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办法》中对委托加工、异地经营等行为进行管理的条款。调查显示,超过33%的企业尚不具备自身生产条件,须委托药厂加工保健品。但目前的《办法》中没有相关的规定,应在科学基础上制定委托加工的生产规范并增加相应的条款。

第三,进一步确立国家卫生部对于保健食品市场的核心指导地位。卫生部除严格保健食品的审批过程外,还应该确立对保健食品生产条件的审批制度,同时注重市场的整顿。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市场抽查,弘扬名优,打击伪劣,切实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为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2.健全执法机构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

首先,设立统一的强力执法机构。通过立法设立统一的强力执法机构,根据法律的授权或执法机关的委托,进行统一的检验检疫,对食品从生产到流通,直至市场销售的所有环节进行集中统一的监督检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其次,加强保健品质量国家标准的执法检查

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质量标准和法规,对于保健品市场来说,无论是在相关政策法规还是实际市场运作方面,我国相对于欧美等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产品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保健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应提高保健品行业生产许可的门槛,采用认证机制,由专门机构来确定保健品的质量品质。

第三,合理确定保健品价格。现在中国尽管已经进入了全民保健的时代,但人们的收人水平还程很高,还不能承受过高的保健品价格,这就要求各保健品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用薄利多销的价格策略敲开千家万户的大门。

3.更新保健品经营理念和创新保健品经营手段

保健品经营要从严谨的市场调查开始。之所以有那么多医保广告挥金如土慷慨激昂的往电视上“砸”,除了正常的本能的宣传需要,更重要的是“榜样”(标王效应及哈药等的成功)的诱惑性实在太强,让他们始终心存幻想。然而,医保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消费意识的趋于成熟,靠广告轰炸征服消费者的做法越来越没有市场。医保营销,必然回归理性时代。因此,目前对于大多数保健品企业而言,当务之急是端正经营思想,变投机经营为科学经营,练好内功,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4.树立正确的保健品消费观

政府、企业要有效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帮助消费者树立科学的营养观、消费观,目前保健品市场中存在的那些不和谐现象才会在发展中逐步得到改善,一个能基本满足人民身体健康需要的朝阳产业也将迅速发展起来。

5.扩大科技投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保健品行业怎样做强做大,集中的焦点在五个方面—价格竞争,品牌竞争,服务水平竞争质量竞争和人才竞争。而这些均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否到位。现在的保健业既要加强医药科技基础上的软科学的投人和研究,还要加大硬科学的投人和建设,才能保证保健食品管理和发展的科学化。

[]

建筑装饰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改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全面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要求进一步增高,对改制后的建筑设计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企业在自身体制发生变化的同时,外部环境同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建筑装饰设计单位通过对自身内外环境的分析,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是十分必要,十分及时的。

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分析模型是环境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为我们建筑装饰设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它通过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的若干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和列示,帮助行业或组织分析和总结相对关键和重要的影响因素,以确立最终的战略目标。

一、政治(Political)因素

1.行业管理政策趋于完善

在政策因素中,政府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宏观管理政策无疑直接地发挥着重要作用。“九五”期间,我国的勘察设计行业从单位的生产经营体制、产权结构和内部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条例,从市场、质量、资质、注册、招投标等方面都做到有法可依。

2001年初,国家建设部专门就建设装饰市场的管理了“关于加强建筑装饰设计市场管理的意见”(建设[200l]9号),这一文件针对目前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对应的政策,这将大大促进建筑装饰设计市场竞争的有序化。长期来看,建筑设计行业的资质管理、招投标制度、项目全程监理和工程事故追究等制度的完善将对行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加入WT0后带来机遇

加入WTO无疑会给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首先,“入世”后的中国市场将逐步成为开放、平等、竞争、透明的市场,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外竞争者在中国市场上进行公平、平等的竞争,参与市场竞争的规则将逐步成为国际通行规则,这有利于正规单位参与竞争;其次,随着市场的开放,将促使行业领导和执业人员进一步更新观念,通过合作和交流学习,了解国外事务所先进的管理方式、运作方式,以提升专业和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加入WTO后,虽然根据现有WTO协定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条款,我国对市场的开放可以采取“逐步放开”的政策,以保护本国利益,但这种保护时间是有限的,由于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市场基本上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发育起来的,在市场主体行为、服务标准、机构组织形式、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操守以及政府管理体制、行业自律程度等诸方面与国外同行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有关资料,我国现有勘察设计单位12000家,年营业额为360亿元,折合43.5亿美元,而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贝歌特工程公司一家。年营业额即达112亿美元,竞争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必须抓住我国建筑设计市场逐步开放这一时期,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以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经济(Economic)因素

1.持续增长的基建投资规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持续稳定的增长状态,于1995年就提前实现了一年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999年中央又作出了开发大西北的重要决策,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向西部倾斜,从而在国内又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据有关媒体资料,在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己开工或计划建设的机场约60余个,其中大型枢纽机场6个,这一热潮使大型公共设施的装饰设计市场出现爆炸性的增长。

“九五”期间,上海实际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9597亿元,据预测,“十五”期间投资总规模将达到10000亿元左右,具体与建筑装饰设计行业有关的重大项目有航空港、铁路第二客站的建设、城市景观工程和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这对景观设计和室内装饰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指示。

2.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城市化是未来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典型特征便是城市化,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示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潜力,这也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空间。

上海的城市化水平(70%)远远高于全国总体水平,在上海“十五”规划中,上海城市建设除了市区内的市政工程配套之外,其重点在黄浦江两岸与郊区的“三城九镇”建设,总的投资规模数以百亿计;尤其是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界博览会,对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其中为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三、社会(Social)因素

1.社会时尚品位水平的提高

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也开始发生变化,对建筑装饰设计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们对环境景观的美化、对装饰装修的品位变化上,甚至是对时尚的追求上。据有关报道,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10m^2,比1999年扩大近2m^2,住宅装饰已成为时尚。我国目前从事装饰工程的队伍己达600万人,其中400万人从事家居装饰,这一市场已不容忽视。

另据了解,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对新建住宅的“菜单式全装修”试点管理工作,争取在二、三年后逐步取消毛坯房,实现商品住宅的即买即住。这一趋势必将提升家居装饰对大的装饰设计施工企业的吸引力,而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异化和商品住宅的分级消费,这一市场将细分为不同的消费层次。所以,装饰设计行业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适时切入这一领域,比如高档商品住宅、别墅等的装饰设计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细分市场。

3.2人才流动给行业带来的压力和活力市场经济中要求资源配置市场化,建筑装饰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也必然离不开人才市场的具体状况。从事建筑装饰设计的执业人员属于比较高层次的专业人员,面对的人才市场属于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市场,有压力也有动力。目前,由于人才流动尚不是十分通畅,而且由于专业面较为狭窄,我国的整个建筑装饰设计行业本身发展时间不长,高层次的专业人员本身相对就较少,人才市场的来源无法提供直接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高层次人员。因此对于装饰设计企业而言,培养和留住人才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技术(Technologieal)因素

1.信息技术将成为行业腾飞的引擎

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和通讯技术将在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愈来愈关健的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企业管理计算机化和企业运行信息化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工作模式。目前普遍存在的集中的同步的工作方式将被分散的、不强求同步的方式所替代。甚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购物、领取工资、存取款等活动也要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一位从事新兴互联网企业研究的专家曾经断言:再过若干年,将不存在所谓的互联网企业,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可见信息技术带给企业或者非企业组织的变化将会是革命性的。建筑装饰设计企业作为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中介组织,必须迅速适应这一技术变革,在工作模式上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并在社会和企业信息化变革中开拓新的业务渠道和业务范围。

目前,信息技术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大多为施工图、电脑效果图的制作,预计通过电子商务模式,网上建立虚拟设计企业,跨空间与时间进行网上讨论、交换设计方案,高效率地协调工作已接近现实。另外装饰设计从最初构想到最后成品展示,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将成为建筑装饰设计的一大进步和重要表现手段。对于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内设计,利用这种技术手段将更具说服力,更有利于设计师向有关专家和社会公众表现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信息技术将成为装饰设计企业有效率的竞争手段之一。

2.新材料的应用使行业发展前景花团锦簇

未来的装饰装修材料将不仅满足对建筑的装饰功能,还要满足建筑物的节能、舒适等特殊要求。装饰装修材料将更强调低污染环保型、环境功能型(净化、优化空气,吸声、吸波,调节温湿,防菌防霉等)、可再生、可循环、可就地取材研发。

因此,装饰装修材料的大家庭中将不断增加一些新面孔,大体分为三类:节能材料、环保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该种材料不仅注重材料本身的性能,同时力求在材料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对环境友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