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产品运营

农产品运营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产品运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产品运营

篇1

“Fyffes进驻之后,将实现水果从天津港转关到海吉星市场进行催熟,并在第一时间进入商超供老百姓购买,减免了之前的物流环节及中间商的运营费用,无论品质还是价格上都会有明显的变化。”不仅是水果,未来蔬菜、海鲜等食材都将通过海吉星的平台,为京津冀地区市民带来最新鲜的口感。“进口的果蔬,通过海关直接进入海吉星市场,将比传统的物流渠道至少提前48小时,每公斤水果的物流成本可以下降7-8毛钱,也保证了京津冀地区可以最先品尝到国内外优质食材。”茹江里说。为了追溯商品来源、保证食品安全,物流园采取了电子卡交易,一方面可以在市场流通中不使用现金,可以杜绝假币,使资金更加安全。“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可以通过电子卡对每一批产品进行编码,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准确定位该批次产品的流向和上游源头,不但可以准确定位责任方,对于市场内其他企业的经营也不会造成影响。”

这里作为一级批发市场,招商对象都是具有产地货源的大批发商或者直接从产地发货的基地客户,实现“产销对接”,这一模式大大缩短流通中的环节,减少中间商、物流、转运的成本。这样分销出去的商品,不但品质有了保证,还因为成本优势让价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茹江里表示:“依托天津进出口贸易中心的地域优势,以及大型冷库的支撑,我们将打破北方地区进口水果长年由南方市场转运的格局,以香蕉作为起步,高品质的进口水果将陆续由天津港直接进入国内市场,提升北方地区的水果消费结构,带动京津冀地区整体消费水平的升级。”

五条高速交会 大项目齐聚

打造京津冀经济圈重要流通节点

物流园位于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津沧、京沪、津晋、荣乌、津汕五条高速交会于此,其中,中国北方57%的农产品流通必经京沪高速,再加上西南侧设有津浦铁路静海货运站,海吉星的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接北京、河北,放大天津港南部港区的集散功能。自2010年,随着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的落地,静海北环工业园区逐步开展产业调整,将原有的工业企业外迁,形成了以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为龙头,利达粮油、中兴储运、义乌商贸城等一系列全国重点项目的现代物流商贸企业的圈层,逐步调整为占地面积约12000亩的静海国际商贸物流区。

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之前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提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作为农产品流通行业新标杆,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顺势而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带动农产品流通行业升级转型,能更好地促进天津静海商贸物流区经济快速发展。

作为京津冀经济圈中重要的一个流通节点,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的建成将成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配套最齐全、辐射面最广的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成为华北地区物流与多品种农产品的流通集散中心,更好地满足天津及周边地区5000万人口农产品需求。

现场办公 一站式检验通关

打造北方最大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心

距离天津港仅70公里,可以说海吉星处于京津冀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据统计,2013年全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一直以来,大宗国际名优食品引进中国北方地区,通常从天津港上岸直接到北京,然后再分散到京津冀地区,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降低了食品新鲜度。

篇2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91-02

一、绪论

超市是社会进步之下发展出来的一种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大多数超市85%以上的营业额为食品,因此,超级市场的发展也可是食品配销系统的发展。过去的六十多年,食品交的型态有极大地改变,不仅有许多新式样食品、冷冻食品或速食食品的问世,日益地注重食品的外观包装。食品包装除具有食品的保护的功用外,外观的吸引是一注重的要点;在食品交易方式,也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改变一开放自助式零售,这种销售形态促进后超级市场的快速发展。

二、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特点

生鲜农产品是指农业部门生产的没有加工或只有少量加工的,同时保存周期较短的农产品,其类型主要有蔬菜、水果、生鲜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等。生鲜农产品物流是指农产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它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业务进行结合。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需求等环节的特性,使得生鲜农产品物流呈现出一些典型特征。

(一)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时效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

由于生鲜农产品具有鲜活性、易腐烂性的特点,使得其物流在运作上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为保证其质量,在其物流运作中应尽量缩短运作时间,通过提升运输效率来减少损耗。同时,为了保证其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变质,还需采用必要的保鲜设施设备,利用保鲜技术保证其质量,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二)生鲜农产品物流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

绝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收获季节相对固定,如果蔬产品的季节性决定了农产品上市的品种和数量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之分,因此生鲜农产品物流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部分生鲜农产品的周期性有弱化趋势。

(三)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分散性与集中性共存

从生产方式来看,我国的生鲜农产品仍以小农生产模式为主,生产主体较为分散。因此,物流也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这就加大了物流的组织难度。同时,我国农产品基地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其物流集中性特征也日益明显。

三、XX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营的现状

(一)备货

为了保证充足的货源以及更好的对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源头进行质量控制,XX超市在2013年初建立了自己的蔬菜生产基地以及养殖基地,XX超市大部分的生鲜农产品都来自于这些基地,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降低成本;同时XX超市也在采用传统的备货方式,即通过批发商进行备货,和一般的超市不同,XX超市的大部分农产品来自自己的基地,所以对于批发商的需求量就较小,所以在传统渠道对于成本的控制就显得稍弱,因为对于价格的话语权较小。

(二)仓储

仓储环节是整个物流环节中的重要部分,XX超市拥有全国第五大蔬菜基地的四川彭州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XX在西部地区的仓储配送大部分都是由该加工配送中心完成,但是也存在不足,即没有建立专门针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配送。

(三)配送

目前XX超市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配送主要采用以下三种配送方式:一是直送,即门店和供应商之间直接完成从订单到收货的整个配送环节;二是配送,即由XX超市的物流部门和供应商之间完成进货后再由供应商配送到各个门店;三是直通,即XX超市物流部在供应商那拿到货后由公司物流部门向各个门店配送。采用后两种配送方式要向门店收取相应的费用。

四、XX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建立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

所有的运输环节都要由配送中心来完成,所以配送对于整个物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XX超市只在四川彭州有配送中心,但是这一配送中心还不是专业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二)物流技术相对落后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的农产品产后损失率高达20%-30%,每年的农产品产后损失就达800亿元,同时我国的农产品的有效储藏率只有25%左右,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由此可见,我国的物流技术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这也导致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要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在整个物流中不但要求尽量缩短时间,同时对于保鲜要求也非常高,但是我国对于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物流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在制约着XX超市物流配送的发展。

(三)物流成本控制不到位

XX超市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而且配送中心的数量也严重不足,运向全国各地的费用不一样,且运输方式多样,这就造成了配送物流成本很高了。

五、XX超市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营体系优化

(一)建立专门的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

生鲜农产品的产销之间必须要经过物流配送,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专业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超市自建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可以把大宗生鲜产品物流与超市生鲜区之间有效衔接,改变连锁超市生鲜经营上游运作不顺畅的现象。但是,建立专门的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对于超市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超市规模、管理能力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因为一个超市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毕竟有限,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就是不现实的。考虑到XX超市的实际情况,XX超市可以实行多家企业联合兴建和共享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资源的途径,以突破企业自身在规模、资金和管理方面的瓶颈。

(二)加大对物流技术的投入

物流技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设备;二是技术人才。因此加大对物流技术的投入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加大对先进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投入。生鲜农产品的一大特性就是容易变质,因此对于运输仓储设备以及保鲜技术的要求就非常高,因此,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投入,是突破生鲜商品物流瓶颈的关键环节。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还是要由政府来完成,但是对于XX超市本身来说,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生鲜商品的保鲜和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的农产品产后损失率高达20%-30%,这要远高于发达国家。但是,冷链系统的建立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供应链上下各个环节的逐步培育和衔接。所以,XX超市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加大对冷链运输设备的运用,以此来减低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其次XX超市要加大对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掌握专业设备的使用以及更多的保鲜技术;同时还要加大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三)强化和各大物流企业的合作

目前XX超市的物流配送大多是由超市本身和供应商来完成的,由于技术和设备的不足,这种方式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于XX超市来说,更好的做法还是要加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由第三方物流来承担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因为生鲜农产品对于仓储设备以及保鲜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而第三方物流的仓储设备、运输技术、信息化管理等都要优于超市本身。所以XX超市可以考虑选择一些过敏较大、行业口碑较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

六、结论

总之,农产品商业物流是我们亟须探索的一个领域,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它在很大程度上既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农产品实现那“惊险一跳”的后勤保障体系。生鲜农产品的长途运输、储存、流通加工、包装及配送等商业物流活动,当商品的具体的运输配送过程当中,就会发生位置改变与保存时间的改变等这些情况,在统一销售平台,流通整体化、网络化的进程中,已成为商业物流实现其价值增值的关键阶段。而农产品进入超市的比例愈高愈能够反映出商业物流系统的价值所在,也能客观地反映出物流系统的综合服务质量。所以,创建一个综合性的高性能的物流服务系统对于是现代物流管理的迫切需求,它不仅能够将企业与现代物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支撑着企业的各项业务的展开和各项职能的信息传递,是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3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物流业在农业生产中,尤其在农产品经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快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将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低。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功能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农产品物流交易的效率,难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经营的成本,影响经济效益。现有农产品物流市场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要求统一的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加工等标准。而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其分类、分级以及包装难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给物流过程中的运输配送、储存、装卸和加工效率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等相应的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等基础条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其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仓储条件差,农产品不能得到及时高效的运输配送及仓储保管等,物流效率差,造成运输仓储等成本较高,影响其市场销售。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信息网络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信息平台缺乏,农产品供求、运输、配送等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影响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率。

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物流技术。农产品有其鲜明的特点,例如,种类多,运输、仓储难度大,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都对现代物流的运输、仓储、加工、保鲜等技术产生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农产品物流技术处于一般条件的运输、仓储等状态,缺乏较好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往往造成农产品在途物流损耗大,影响经济效益。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经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农产品已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提高产品物流效率将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对于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村新型流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价值损失,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方式。农业产业化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的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获得组织竞争优势。而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推动力量。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效率,解决农产品深加工、快捷流通等瓶颈制约问题,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家重点振兴的产业,其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左右,而我国达到17%左右,物流成本节约空间大。而农产品生产成本低,运输、仓储等成本高是其重要特点,物流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有效节约物流成本,既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农业经营发展、满足市场农产品及时供应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措施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农产品物流组织成员资源有效整合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运用需要成分整合、共享、利用组织网络成员间的硬件、软件资源,包括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需要紧跟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应用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例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GIS、GPS、EDI、POS等,加强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组织群体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对于农产品物流组织个体而言,其硬件、软件资源往往有限,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这样就需要构建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实现不同农产品物流组织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满足农产品物流市场的需要。

(二)重视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

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组织体系,以组织资源优势带动物流效率的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需要构建资源整合、共享型的物流组织网络模式。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构建,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特色,发挥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作用,形成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产供销一体化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通过建立农产品现代化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体系,形成不同区域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的组织网络体系,充分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农产品的产供销效率和效益。强化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中运输配送、仓储、加工、装卸、包装等物流功能建设,通过强化农产品市场的培育,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运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三)制定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

篇4

0 引言

长株潭一体化是指湖南北部平原地区的长沙、株洲和湘潭经济一体化。自2005年提出建设至今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交通、物流以及商务流通在十年多时间内实现高速突破,特别随着城际高铁的相继开通,高速便捷的交通环境为三城的农产品互通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一体化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为整个区域的农产品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个长株潭地区自2013年以来出现了新的局面,一方面城市居民对食材的要求相继提升、对食材的需求量也相继提升;另一方面食材安全问题频发、食材价格波动大,其中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应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点。而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商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又面临着传统渠道的高额成本问题。

与此同时,长株潭地区的微商运营团队开始发展,他们凭借线上渠道的信息直达、交流互通,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在该地区诸多食品以及化妆品纷纷试水微商运营而取得优异成果,如新兴化妆品品牌“御泥坊”、众多的私家菜馆等等。面对线下渠道难以突破的现状,农产品生产和商们纷纷试水微商途径。

1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微商存在的问题

微商是指基于即r通讯类社交软件――微信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商务运营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B2C微商,商或平台卖给消费者;C2C微商,个人卖家卖给消费者两种。

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微商从业者也主要分为个体微商和平台微商,前者通过微信的个人交际圈将自家的农产品或者小型农场的自产产品卖给人际圈子里的朋友;后者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分级梳流,设置多层,使其成为客服和售后部门,然后收集订单统一发货。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享受微商平台运营带来的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时也都暴露了诸多问题。

1.1 品质混乱、信誉度低

长株潭地区的农产品微商普遍存在信誉度低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由两个方面导致,首先是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生产标准混乱的问题,不同微商从业者提供的农产品品质各不相同,大批低质产品被传统市场的审核机制所排斥而纷纷涌入微商平台;同时微商平台的市场准入门槛低,低门槛带来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缺失了产品的监控环节,品质监控全靠商家自觉。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商家良莠不齐,所提供的产品种类繁杂的同时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市场准入机制的缺失以及过度开放的模式导致了普遍的消费不信任。

1.2 过度营销、信息不透明

微信平台在带来消费者和商家之间信息互达的便利,客观上推动了商品信息的透明,方便了消费者的比价购买,但同时过度营销使得产品信息陷入不透明之中。繁复的营销口号和营销主题充斥在产品文案当中,造成消费者的理解困难和理解偏差;大量的低质文案介绍和虚假宣传使得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同时对于农产品的检测资料缺失、品质验证资料的举证困难,使得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判断困难,绝大部分情况下微商的销售建立在消费者对于商家的个人信任或对分享者的社交价值的买单。过度营销导致的产品信息不透明、沟通障碍使得消费者购买体验差,重购率低。

1.3 价格机制缺失

价格调节机制的缺失是微商模式下的另一大难题,结果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现象。微商市场价格调节机制缺失,完全的自主定价导致了农产品微商激烈的价格竞争,优质的农产品在低质农产品的低价冲击下生存难以为继,相继退出市场,消费者在长期的劣质消费体验下逐渐对微商的农产品失去信心,使得农产品微商的经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1.4 品牌薄弱、缺乏特色

长株潭地区农业微商的从业人员基本为农场主或者农产品的二道贩子,学历水平低、营销专业人员少以及缺乏专门的电商销售团队,使得该地区农产品微商销售一片混乱,营销概念不成系统,品牌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微商的产品信任主要建立在从业人员的个人信任之上,而非产品及产品的品牌价值。同时农产品微商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产品特色与渠道特色,没有将长株潭地区的湘文化与产品进行广泛的有机结合,缺失产品的品牌价值内涵。

1.5 售后缺失、数据沉积

农产品微商在长株潭地区发起时间较晚,是长株潭一体化的高速发展而快速形成规模的城市需求,绝大部分微商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微商的销售服务大多止步于商品交割完成那一刻,售后的跟踪服务基本属于空缺状态。同时,销售数据是微商销售的另一个重点支撑,该地区的农产品微商对于消费数据的处理具有无标准、无规模、无处理的沉积状态,根本无法对产品线整理、生产计划制定、销售方案策划以及客户挖掘产生支撑作用。

2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微商问题的对策

篇5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特点

(一)资源优势

尽管贵州地处高原山地,喀斯特尽管贵州地处高原山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生态环境脆弱,但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多样性气候特色同时赋予了贵州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贵州拥有药用植物资源约4419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包括天麻、杜仲等名贵地道中药材,以及烤烟、高粱、茶叶、辣椒、油桐、核桃等特色坚果,牛、香猪、乌鸡等特色禽畜。

(二)产业基础

近年来,近年来,贵州中药材、酿酒、茶叶、核桃、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拥有神奇、益佰、百灵、同济堂等知名药业企业,国酒茅台与酿酒文化,都匀毛尖、老干妈等知名企业及品牌,这为贵州特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产业全面拓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三)政策优势

《农业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提出,农业部将在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方面给予贵州支持,帮助西南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探索加快其发展的有效路子,并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对贵州给予倾斜支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山地农业、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贵州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电商模式选择

(一)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1)地域环境因素。对于同一产品同一经营主体,在国内和国外、沿海和中西部不同地区市场的物流网络、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以都存在差异,经营主体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

(2)平台因素。对于同一类型的产品,在淘宝平台和京东等平台的受众规模、平台信誉、平台转化率、支付方式等因素存在差异,甚至在同一大平台上的淘宝集市的普通店和天猫商城旗舰店也存在差异,他们的运作、收益方式大不一样,像淘宝普通网店大多是通过低价格低投入规模化的运作方式来获取收益,而天猫商城则更多地依靠塑造品牌和推广营销的高投入方式钱滚钱地获取更高利润。就平台本身而言,不同的平台的运作方式、服务水平存在差异,对经营主体的业务运作和科学决策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平台不同,模式上也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异。

(3)产品因素。对于干坚果和生鲜产品,由于他们在运输、仓储、和消费的及时性等方面要求不同,对于物流条件和成本要求不一,在运作模式上自然存在差别。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成本、效率与可管理性)农产品规模化种植、集约化运营,不仅可以提高运营效率,而且可以降低边际成本,获得更多溢出收益。农产品电商运作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上游产品供应是否规模化和自身运营的集约化程度来定夺。资本与风险因素(技术、实力与信任感)对于大部分农产品种植户都是很想通过电子商务将自己的农产品外销异地,以减少压货风险,并及时回收尽可能多的利润,但由于种植户群体里的大多数农民资金有限,不可能全部具备大型企业全平台混合运作的实力,也没有能力承担相应的风险。各模式电商平台的背后是技术和营销管理,需要相应的资本投入才能引入相应的技术和团队支持电商平台的运作。

(二)贵州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选择的建议

农产品运营企业或组织在选择创新农产品电子商漳J绞笔艿降挠跋煲蛩乇冉隙啵而这些因素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影响的效果不一,企业在进行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时可借鉴本文表或图中的因素权重数据信息进行决策。

(1)做好企业信誉与农产品质量。企业信誉与农产品质量对消费者体验的影响较大,在消费者体验为王的今天,任何电子商务模式都必须认真做好消费者体验,尤其重视企业信誉与农产品质量对电商模式选择的影响,在企业信誉不是很好时,农产品电商设计模式时可以适当借助政府的公信力提升自己的信誉。农产品质量则要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要设计相关质量标准严格执行。

(2)考虑网站平台的易操作性与标准与规范的设计。农产品电商平台网站的性能的最主要影响指标是易操作性,其次是平台标准与规范,这两个因素影响到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对于缺乏标准与规范的农产品,其电商模式一定要加强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建设。因为农产品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活,网购农产品的消费者涉及到城市乡村、老人与年轻人,还涉及到很多农产品生产种植商,他们的知识层次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不一,农产品运营商要根据自己的电商模式涉及到的用户和消费者设计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使其对大多数用户都具有P操作性。

(3)充分考虑营销成本与营销效果。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可以以最低的营销成本获得最大的营销效果,农产品运营商在选择电子商务模式要充分考虑营销主体工作的方便性,尤其要考虑不同模式的营销的成本以及营销效果的差异,根据这些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4)充分考虑农产品的特色和生产周期。农产品主体属性中,农产品的特色影响排序第一,其次是生产周期,农产品运营企业在选择电商模式时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特色与生产周期,一般地方特色浓厚的农产品可能适合在当地消费,其模式就需要围绕本地化设计,而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就比较广泛,其模式又有区别,而生产周期也会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可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是以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外资一起上的结果,多元化投资对于建设我国特色的市场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投资相对不足,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政府对市场的投资相对不足,而社会对农产品市场的要求又太高。诚然,也有许多市场以收费代替管理和服务,社会责任感不足。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产品是商品,不是公共产品,应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营。而农产品市场的设施应具有公共性的特征,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政府应更多地提供农产品市场公共设施的投资,从而为农产品流通提供高效便捷的通道。而不是通过国家和政府投资使农产品市场由现有的多元化投资变为单一的公有制投资,或者单一国有投资。

政府应增加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投资。但是,国家不可能全资购买或者回购所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没有必要全部收购。但是,可以采取控股、参股、回购等多种形式进行投资,从而能够把握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方向。同时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采取企业化运营的管理模式,否则,就会出现国家投资、国家管理、国家经营的“官办”市场。实践证明,“官办”市场是不可能运营和管理好市场的。

公益性批发市场建设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理解公益性市场,不是单一的国家投资建设市场,也不是禁止多元投资主体建设市场,也不是“国家投资、国家经营”的市场。否则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又回到计划经济的“国营”老路上去了。

因此,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流通体系改革和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发挥公益性流通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稳定、提高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这里已经明确指出了国家或政府投资农产品市场的领域和公共设施。

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不仅仅表现为国家或者政府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投资,形成相应的公共设施,而且也表现为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放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少对农产品市场的多方面限制,使农产品市场有可能从传统市场向现代化市场转型升级。

如果农产品市场的全部建设均由政府来投资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则在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点上做一些投资,如农产品流通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的现代化建设的试点方面做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意见》提出:“将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有条件的鲜活农产品。”这一政策十分重要,但是真正重要的是给予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农贸市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如给予其上市融资的政策,给予市场减税政策,给予吸引外资的政策。为使各类农产品市场交易创新、管理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运行环境。

篇7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备受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关注。大力发展从“田间”到“餐桌”无缝化的,即质量安全、反应及时、效率高的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就成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于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行目标界定、运行模式选择和运行机制构建的探讨就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关于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与之相近的是绿色物流、农产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等词汇。国外对于绿色物流纯理论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及绿色消费等方面。对于绿色供应链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吴建豪(H.J.WU)和史蒂芬(Steven C Dun)提出了绿色物流概念及范围,吉姆·库珀和迈克尔·布朗(Jim Cooper、Michael Browne)等提出了绿色物流的法规框架,韦伯(Webb)(1994)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汉德·菲尔德(2006)提出了绿色供应链概念,保罗·费尔南多(1998)认为,组织与技术革新能加强食品产品供应链参与企业纵向战略合作关系。尼古拉斯(Nicholas)(1998)认为涉农供应链包括食品供应链、生鲜供应链、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系统等。伊恩·罗宾逊(Ian Robinson)(2001)等则从生产者和食品监管者之间,分析了英国食品产品采购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供应链食品安全监督、农产品流通网络构建等方面研究。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王海萍(2009)对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监督体系提出了研究框架,杨静(2011)以奶业为例对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王小平(2011)则以信息追踪为突破口,对果蔬类的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研究,杨敏等(2011)则以物联网作为技术突破,对农产品流通问题进行研究。在供应链网络构建方面:费建(2011)、王云(2011)和吴汪友(2009)分别对大宗农产品的流通体系、超市中央采购和农产品流通网络优化方面进行了研究,许红莲(2012)对国外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我国发展策略。而有的学者则从封闭供应链构建角度进行研究(王多宏、严余松、张蓉2008;周荣征、严余松、张炎、何迪2009;刘伟华、刘彦平、刘秉镰2010)。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相关理论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研究提供了思路,而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理论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发展提供了动力。国内外学者已经逐渐明确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范畴,对该问题研究是从内涵到范围界定,再到运行模式、机制与实施的趋势进行的,但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内涵与目标模型还不明确,本文根据绿色供应链理论对鲜活农产品的运行模式与机制进行构建。

2 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界定

鲜活农产品是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禽畜及其肉类产品,能够及时到达餐桌上的农副产品,新鲜、绿色食品。根据国家鲜活农产品目录(2009),鲜活农产品包含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牲畜家禽、新鲜肉、蛋、奶等产品。这类产品具有时效性高、容易变质、流通信息不对称等特点。

1996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进行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中,该项目组最初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国内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的内涵进行界定,形成共识的是“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了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标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是对整个产品从最初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配送、销售与消费这个过程的管理,而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贯穿整个管理过程。

鲜活农产品与传统生产制造产品有较大区别,因此,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产品绿色供应链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是从农产品养殖、种植,到生产加工、运输储存、流通配送与消费整个过程,其绿色的要求不仅与原材料、产成品有关,和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的环境和资源也有关系。其次,驱动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因素除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还有更重要一个因素,就是绿色消费。这是鲜活农产品的特有属性决定的,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根据以上分析,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是指以绿色生产加工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遵循环境保护、资源效率、绿色消费等理念,对鲜活农产品的原料采购、生产、流通加工、销售到消费整个过程的管理。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包含了鲜活农产品的种子或幼苗的选用、种植或养殖、储运、包装、流通加工与配送各个环节。

3 运行目标的选取

对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的选取是供应链运行模式和机制研究的基础。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是由其理论基础和实践中存在问题共同决定的。

3.1 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理论驱动力。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生产与营销理论为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不仅考虑当代人需求,还考虑下代人的长远需求。而工业化进程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化肥农业的方式也使土壤受到污染,为了实现土地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开始考虑如何实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现代农业形态,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破坏减少等目标。这为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绿色生产与营销理论要求生产加工过程中考虑环境友好、消费者健康。当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的饮食追求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对食品的安全、农产品的新鲜健康、食品链信息的透明化等需求日趋强烈。对绿色、无公害、有机、品牌等农产品的关注越来越高。这也成为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外在驱动力。

3.2 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现实驱动力。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实驱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供需不匹配问题。由于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网络及信息化问题,导致鲜活农产品供需不匹配,出现供应方“菜价过低伤农”和需求方感觉价格偏高并存问题。

(2)质量安全问题。由于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运行主体不明确,缺乏相关监督机制,出现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食品越来越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同时,由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区别鲜活农产品的质量优劣、品种好坏,出于自身保护往往会选择低价值、低成本的商品,消费者进行“逆向选择”一些质量好、无公害、品牌化的农产品反而得不到自身应有的价值回报,产生市场的“柠檬效应”。

(3)效率低下问题。由于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模式和环节问题,再加上供应链的仓储配送技术落后,使得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效率低下,表现为流通中成本高、破损率高等问题,如何提高其运行效率,实现集约发展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鲜活绿色农产品运行目标选取。在对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理论与实践驱动力分析基础上,可以选取其运行的目标。

(1)快速反应目标。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是指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应变,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鲜活农产品由于其储存期短、易腐烂等特点,要求鲜活农产品在进行供应链的网络设计、制造加工、分销模式方面能够及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可变化的需求,尽可能减少浪费。该目标一方面要求供应与销售的沟通,实现产销对接,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另一方面还需要销售配送与消费需求的对接,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有的追求低成本、有的追求新鲜、有的追求无污染和无添加的有机产品。通过不同网络的构建满足消费者成本、时间、质量方面要求。

(2)高效运作目标。效率型供应链目标就是减少采购、生产的盲目性,降低物流运作的多样性。尽可能以大批量、单一化的生产供应、运输配送和较低的库存满足消费者需求。高效率目标首先要求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一方面实现各个环节尽可能少的库存积压,减少产品积压带来资源浪费。其次要求通过合理化的包装、运输、仓储技术,尽可能减少鲜活农产品的腐烂、损伤,降低有形损耗。

(3)信息共享目标。信息共享目标就是能够建立一个鲜活农产品的信息追求系统和可查询系统,达到消费者或第三方能够准确获知鲜活农产品的来源地、产品品种、种植和养殖过程,食品加工过程、是否有农药残料、添加剂使用多少,甚至产品的流通时间等信息。减少农产品供需信息的不对称情况,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可视化运作。该目标就要求必须有一个供应链的运作主体和相关信息技术、系统的支撑。

4 运行模式选择

由于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因此,供应链的运行模式也有多种,运作模式应当与其目标相匹配。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是指鲜活农产品从供应到消费整个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方式及运作方式。因此,运作模式主要考虑供应链网络结构设计、资源如何配置、运行流程如何设计的问题。

4.1 运行模式核心问题。国外学者从设施、库存、运输、信息、采购和定价六个因素方面提出了影响供应链的驱动因素。这为供应链的模式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根据前面分析,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的核心问题是网络结构设计。网络结构包含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不同环节的交付方式、整个供应链是否有核心企业这些问题。

(1)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就是从其生产供应到最终消费所经过的渠道,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到流通,再到销售,由哪些组织机构参与。流通环节关系到供应链的网络结构、资源配置等根本问题。将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简化为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在流通环节上,就可以抽象出“供应商—消费者”、“供应商—销售商—消费者”、“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供应商—生厂商—销售商—消费者”几种模式。

(2)核心企业是指某一种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运作的组织领导者,该企业负责供应链的网络设计、运作流程制定、合作伙伴选择等工作。核心企业的战略制定关系到整个鲜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往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往往忽略核心企业的确定,这样就使得供应链的运营管理无法找到具体的决策者,另一方面使得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找不到一个统一的责任主体。有的鲜活农产品养殖后不需要加工,可直接消费。如苏州阳澄湖大闸蟹、无锡阳山水蜜桃,这些鲜活农产品消费者对产地最为关注,最担心产品鱼目混珠,其核心企业可能是农产品供应企业或农户合作社或生产商。有些鲜活农产品则是先交给销售商,销售商再进行加工或者直接销售,销售或加工商在供应链运行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如大型连锁超市、品牌化鲜活农副产品的食品公司等,这些销售商就成为核心企业。因此,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有基于核心生产商和基于核心销售商两种运行模式。

(3)不同环节的交付方式是指鲜活农产品在相邻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交付方式,是直接交付给下游客户,还是由预定的一方来提取。交付方式决定了供应链的节点设置,也决定了鲜活农产品到底是集中存货还是分散存货,是统一配送还是及时、个性化配送。由于鲜活农产品的时效性强、消费者需求又有不确定性。这样,先由客户定制再送给客户;还是批量生产储存,营销网点销售,客户前往提取;还是先备货,等客户下达订单后再送货上门。运作模式选择既关系到供应链运作效率、运行成本,还关系到消费者对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满意度。

在流通环节有中4个变量(长、短、宽、窄渠道),核心企业2个变量,交付方式上有2个变量。理论上,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就可以出现16种模式。实践中,这16种模式可以整合,有制造商存货加直送,制造商存货加直送和配送相结合,分销商存货加由零售商交付,分销商存货加送货上门,制造商或分销商存货加顾客自提,零售商存货加顾客自提。现实中,鲜活农产品制造商一般是分散农户、农业合作社或者农产品龙头企业,分销商一般是连锁超市、物流中心或销售企业等,零售商一般为连锁超市、菜市场、专卖店、便利店、食品零售店等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的组织机构。

4.2 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选择的评价因素。鲜活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构建中,衡量其运作模式的绩效指标分为成本因素和服务因素。

(1)成本因素,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不同运作模式对于成本影响是不同的,这些成本主要表现为,库存成本、运输配送成本、网络节点设施成本和信息成本。库存成本是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库存管理的成本,根据供应链理论,网络环节少、储存集中、信息通畅情况下,库存成本低,短而窄、分散交付货物的运作模式与之相对应。运输配送成本是指供应链各个环节运输,直送模式、送货上门模式要比顾客自提、存货点销售模式的成本高。网络节点设施成本是农产品供应链各个节点设施建设或租赁的成本,整合化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设施成本相对比较高。信息成本是将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反馈、沟通、追溯的成本,反应型供应链的信息成本要比效率型供应链的成本高。

(2)服务因素。服务因素包含相应时间、产品多样性、产品可获得性、顾客体验、订单可视性、可退货性。相应时间,是指消费者下达需求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由于鲜活农产品的自身性能,消费者对供应链的相应时间非常敏感,供应链环节减少、采用直送的模式相应时间相对短,顾客满意度相对高,但其成本也比较高。产品多样性是指提供鲜活农产品的品种数目,现有一些绿色、有机农产品店经营的品种只有几种,储存期又比较长,与自身的高档定位无法匹配,绩效也很差。产品可获得性则是指消费者订货的满足率,与供应链的储存模式相关。顾客体验是指顾客在消费鲜活农产品中的感官体验,消费者与供应链的参与者互动程度高,则顾客体验就比较好,许多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采用欢乐农庄、快乐农家,让消费直接体验的运作模式使得顾客体验大大提高。订单的可视性和供应链的信息构建有一定关系。可退货性则是与供应链的网络结构有关,网络中设施数越多,可退货性也越好实施。

通过上面分析,不难看出,影响鲜活农产品运作模式选择的成本与服务因素中,成本与服务绩效有时不可兼得,必须根据供应链的运作目标进行权衡选择。

5 运作机制的构建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机制是指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功能定位及运行的方式。它包含了信息反馈机制,供应链成员准入、监督与激励机制,决策协调机制。

5.1 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构建目的:一方面要解决鲜活农产品的供需匹配问题,尽可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减少农产品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解决鲜活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一个信息监控与查询平台,在为消费者提供完备质量信息基础上实现鲜活农产品应有的市场价值。信息沟通具有双向性,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反馈机制要建立一个农产品种植所用品种、土壤,养殖所用幼苗、饲料,产品所有包装材料与技术、农产品流通渠道、鲜活农产品加工工艺与食品添加在内的可视化信息查询、追溯体系;同时还要构建一个反应消费需求动向的信息反馈渠道,为供应链成员的管理决策提供帮助。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沟通机制构建如图3。

为了达到绿色供应链的信息追溯与沟通机制的构建,鲜活农产品的核心企业需要选择特定的合作伙伴,选择特定的产品制造商、原料供应商,特定的物流运营者和特定的销售加工企业。合作伙伴企业通过产品条码、无线射频、电子数据交换、物联网等技术将产品、原料和资源信息给供应链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实现全程的可视化运作;同时,流通企业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冷链物流实现流通环节的全程跟踪和高效运输;同时,由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将销售信息及时反馈给核心企业,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调整供应链的生产与库存,减少浪费,实现集约化供应链的运作管理。

5.2 准入激励机制。为了实现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必须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建立严格的合作伙伴准入机制。核心企业在设计供应链的目标、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在对自身能力评估基础上,选择企业之外的配套资源和合作者。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如是否允许有农药残留、是无公害农产品还是有机农产品,物流运营商是否具备信息跟踪能力等等。通过评价标准,构建准入的门槛,从而实现每个环节的特定合作伙伴的构建,达到封闭供应链的运作要求。

质量是鲜活农产品的生命,环境的保护也是供应链团队是否获得政府支持的重要因素。因此,绿色供应链需要从场地选择、环境监测、劳动者素质、生产计划和工艺技术各方面建立严格的标准,并通过信息技术监督合作伙伴,一旦有企业违反技术、工艺与流程标准,给予信息公告、罚款,乃至驱除供应链的惩罚;而对于表现良好企业给予物质、信誉评级等方面奖励,通过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得成员的运作目标与整体目标一致。

5.3 决策协调机制。供应链的决策协调机制是指在鲜活农产品的绿色供应链运作中,决策的制定者是谁,不同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绿色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当是决策制定与规划实施者,如果没有一个统一规划的核心企业,就无法确定供应链的实施主体与责任主体,也无法明确供应链的实施目标。根据前面分析,鲜活农产品的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可以是农业合作社、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生产商,也可以是以连锁超市、连锁食品加工企业为代表的销售商。

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有助于合作关系的强化,同时防止合作伙伴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核心企业在供应链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冲突时,当牺牲某合作伙伴利益时,如何进行合理的利益补偿,只有合作伙伴利益得到有效补偿才能更好激励,加强合作关系。同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保证各参与方获得合理的报酬。其重点在于理顺核心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分配。一是要明确企业与农户利益分配原则。二是完善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模式,可以尝试返利型和合作型的分配模式。三是建立以农户和企业间的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同时,为了减少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端,提高供应链效率与质量,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由核心企业对其统一、规范化管理,并由农业合作社代表农民与核心企业谈判,使农民利益得到保障。

6 结束语

鲜活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构建必须在明确其运营目标的基础上,综合权衡供应链的成本与质量因素,选择合适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核心企业在资源整合基础上,通过信息沟通机制、成员的准入激励机制和决策协调分配机制的构建,实现鲜活农产品的高效率、高反应的运作目标,满足消费者和环境保护的双重要求。

参考文献:

[1] Hand Field R.B.. Gree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J]. Proceeding-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USA, 1996(3):1295-1297.

[2] Nicholas Kalaitzandonkes. Biotechnology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J]. Agbioforum, 1998(2):40-42.

[3] 许莲红. 国外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问题讨论综述[J]. 中国流通经济问题,2012(1):27-32.

[4] 苏尼尔·乔普拉,彼得·迈因德尔. 供应链管理[M]. 陈荣秋,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但斌,刘飞. 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33-1236.

[6] 刘伟华,刘彦平,刘秉镰. 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封闭化改造方法及其实践研究[J]. 软科学,2010(4):48-52.

[7] 周荣征,严余松,张炎,等. 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2):28-29.

篇8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12-0033-0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9年的5 000多元,我国农产品物流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物流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高,浪费严重,一般性农产品的物流成本约占产品总成本的40%,鲜活类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则占产品总成本的50%,而发达国家仅为10%。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仓储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达到25% ~ 30%,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美国在物流环节的损失率仅为1% ~ 2%[1]。每年果品腐烂近1 200万吨,蔬菜腐烂1.3亿吨,直接经济损失约1 000亿元左右,相当于3 000多万亩耕地的产出[2]。我国农产品市场销售的总量占全国主要农产品总量的50%以上,但仅有6%的农产品是通过连锁超市销售,而欧美发达国家80% ~ 95%的农产品通过超市和大型食品商店销售[3]。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尤其是鲜活类农产品容易腐烂、变质,农产品消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高成本已大大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通过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以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缩短物流时间,扩大物流半径,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农产品损耗,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时农产品物流的内涵

准时生产方式(Just in time,JIT)就是“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又称为无库存生产方式。20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提出了“非常准时”的思想以后,大野耐一从美国超市的管理结构和工作程序中受到启发,进而找到了通过看板工具来实现这一思想的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为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拉动式”生产管理体系,采取“后工序”领取的原则,严格按用户的需求来组织采购、生产与销售,不晚提供,也不早提供,追求产品质量“零缺陷”、操作手段“零故障”、物资周转“零库存”、员工行为“零差错”、降低成本“零浪费”、现场管理“零松弛”。准时生产方式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消除浪费,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是农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其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4]。

国外学者对准时物流进行了诸多研究,认为准时物流对降低库存、消除浪费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Ohno(1988)指出准时物流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作为丰田生产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发展而来的,这个系统的基础就是绝对消除浪费[5];Jackson(1989)认为准时物流能够提供改进的潜力,主要是减少库存投资和改进产品质量[6]。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准时物流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以王宏亮(2009)、陈菊红(2009)、高迎平(2005)、王久河(2003)等为代表。王久河(2003)提出了准时化物流的基本原则: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产生价值;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7]。王久河认为,准时物流是在准时化的基础上,为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而建立的一种物流体系,是准时生产在物流领域的延伸,是运用准时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即将必要的产品以必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客户手中,达到缩短时间、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目的。准时农产品物流是准时物流向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延伸,是在满足顾客对农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等需求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准时性,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追求农产品“零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效率,缩短物流时间,降低库存成本。

二、基于供应链的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准时农产品物流,即按照“拉动式”管理系统的要求,以最终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为起点,由后环节(工序)向前环节(工序)订货(领取),订货(作业)按订单(看板)所示信息采购(领取)所需商品(产品),保证实时、实量地供应农产品。在供应链物流流程的安排上,要求从合作组织―中间商Ⅰ―中间商Ⅱ―……零售商,即整个过程保持稳定化、标准化和同步化,保证最终消费者的商品供应的全过程畅通无阻,不出现瓶颈现象。这样,不但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顾客服务水平,而且有利于降低库存水平与库存成本。从整个供应链看,有多种运作模式可以实现农产品物流准时化,但不同的运作模式有不同的特征、实施条件,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准时农产品物流按照物流主体及物流的整合程度分为四种,即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合一模式、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分离模式、第三方物流――越库模式、第三方物流――直运模式。下面分别对这四种运作模式的运行原理与特征进行分析:

(一)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合一模式

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具有小批量、经常性、适时性与分散性等特点。消费者一般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到农贸市场的零售商或超市去购买,很少向零售商下达采购订单,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零售商只能根据过去的经验及对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做出采购决策,确定所需订购商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与订货提前期,然后向上级的一个或多个中间商(批发商)下达采购订单,零售商成为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的主导拉动力量。零售商向上级的一个或多个中间商发出订货,中间商再向其上级的一个或多个中间商订货,直至农民合作组织及农户,组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向。

如图1所示,自营物流是指农产品的需方或者供方自己配备运输工具,承担农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及配送等业务。农民合作组织按中间商Ⅰ的订货要求使用“送奶路线”从各农户收集农产品或各农户将农产品送至农民合作组织的集货地点,农民合作组织的物流部门将农产品配送至中间商Ⅰ或中间商Ⅱ使用“送奶路线”从各农民合作组织收集农产品,采用同样的方法,农产品配送到零售商直至消费者手中。在自营物流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内的需方与供方在完成商品所有权转移的同时完成物品的交接,商流与物流完全合一。

此运作模式的优点:物流过程都是供方按照需方的要求提供农产品,需方在考虑订货提前期的基础上提前发出订单,保证农产品的准时供应;由供方或需方的物流部门自行承担所有的物流活动,商流与物流合一,整个交易过程没有第三方参与,交易程序简单,责任容易划分。缺点:供方或需方自行承担物流,需要投入相关物流设施与工具,尤其冷链物流设备,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并且自行承担的农产品品种有限,物流设施使用率低,物流成本高,风险大;因为物流与商流合一,物流业务活动被各交易主体分割完成,物流时间长,反复的装卸搬运增加了物流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损耗率,此种模式是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的初始形态。

(二)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分离模式

如图2所示,与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合一模式不同,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分离模式是农产品供应链上每相邻环节之间的运输业务以契约方式单独外包,在整个供应链上的运输业务有可能由多个运输企业分别承担,运输企业按农产品的供方或需方的要求进行运输,承担运输风险,供方将产品交给运输企业以后,物流与商流暂时分离,需方收到货以后,物流与商流又合一。供方或需方自身还需进行物流规划并承担农产品的收购、储存、分拣、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分销、物流信息等诸多物流业务。

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分离模式的优点是农产品的供方或需方不需要投资运输工具,可以节省投资,降低投资风险,不存在运输工具使用率低等问题。但此种运作模式需要农产品的供方或需方进行物流规划,承担诸多物流功能,与第三方物流相比,专业化程度低,物流成本高,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并且供应链各环节同样存在反复、多次装卸、搬运,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增加了运输方责任划分的困难。

(三)第三方物流――越库模式

洪亮(2006)认为,越库配送(Cross-Docking,简称CD)是一种先进的物流配送策略,在缩短产品交付提前期、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具有优势[8]。越库配送已经被很多国际大型零售商用以加快补货速度和降低运营成本,如沃尔玛由于运用该策略而提高了市场份额和利润率,越库配送也因此而出名。越库配送的概念很多,如国内学者刘志学(2001)认为,越库配送是指产品在物流环节中,不经过中间仓库或站点,直接从一个运输工具换载到另一个运输工具的物流衔接方式[9]。国外学者Burt Schaffer(2000)认为,越库配送是直接将收到的产品运给顾客而避免了产品的搬运以及减少库存的策略[10]。D.M.Apte和S.Viswanathan(2000)认为,越库配送是以最少的停留时间将产品直接从接收站点运到发运站点的仓储策略[11]。从以上观点可知,越库配送是当商品从制造商运到配送中心后,直接转移到零售商的车辆上并尽快地运送给零售商,产品在配送中心停留的时间很短,配送中心充当库存的协调点而不是存储点,不但可以缩短产品提前期,提高服务水平,而且可以减少装卸搬运的次数,降低运输和库存成本乃至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8]。

如图3所示,第三方物流――越库模式与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分离模式相比,不只是将运输业务外包,还是以契约方式将物流的全部业务整体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物流规划,完成所有的物流活动并承担物流风险。外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产品供应链上每相邻环节之间的物流业务单独外包,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业务有可能由多个物流公司分别承担,彼此之间很少有沟通与协作,此种方式只是运输外包的简单延伸,不能实现越库,不具有真正意义的第三方物流――越库模式;另一种是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将农产品物流业务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整体物流规划,由一家物流企业承担或者由几家物流企业协作承担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业务,来实现越库作业,此方式为真正意义的第三方物流――越库模式。

相对第二种模式,第三方物流――越库模式的优势:第三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高,物流设施先进,物流规划能力强,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承担全部物流业务,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物流规划与整合,将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系统安排,可以充分利用物流资源,减少重复用工的现象,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由于可以实现越库作业,减少农产品在各环节的装卸、搬运次数,缩短农产品在各环节停留的时间,进一步降低库存成本,缩短订货提前期;有利于供应链成员规避自营物流的投资风险。此模式的不足:在农产品如粮食等的供应量大且较为稳定时,物流过程的价值增值被第三方物流企业分享,减少了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赚取利润的来源;需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并共享整个供应链的信息。

(四)第三方物流――直运模式

如图4所示,第三方物流――直运模式是在第三方物流――越库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物流功能进一步延伸,实现更大范围的物流整合与越库作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用“送奶路线”直接从农户或农民合作组织取货,对货物进行分拣、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再直接配送至零售商或者最终消费者,跨越了诸多中间流通环节。

此运作模式相对于第三种模式的优势是减少了物流环节,进一步减少了装卸、搬运的次数,大大缩短了物流的时间与订货提前期,降低了库存水平与成本,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但此模式对供应链前、后端的组织化程度要求更高,是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的高级形态。

三、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一)模式比较

以上四种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尽管都可以实现准时化,但各种运作模式所涉及的内容、要求以及达到的效果却存在诸多差异。如表1所示,从物流与商流、物流主体、物流业务、物流成本、订货提前期[12]等12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物流与商流合一是指随着交易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的同时,物品也跟着转移给对方,而物流与商流分离是随着交易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的同时,物品转移给了交易双方以外的其他方,其分离的程度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标志;物流主体是指各种物流运作模式中承担物流业务的一方;物流业务是指供应链各环节、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在物流过程中所承担的具体工作;物流成本包括交易成本、运输成本、物流组织成本;订货提前期是指从发出订货直到货物检验、入库为止的时间间隔,包括与供方谈判、下订单、供方采购、组织生产、检验出库、发货、装卸、搬运、包装、运输、验收入库等时间;库存水平是指平均库存量,包括仓库库存、在途库存;服务水平为顾客的满意程度,主要是按时交货率和可靠性,按时交货率越高,晚交货与早交货率越低,缺货损失率与库存成本也越低;信息量是指所需信息的多少;信息整合程度是指供应链各环节与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信息共享与利用的程度;商品种类和数量是指各种运作模式适合承担的商品种类的多少和批量的大小;供应链组织化程度是指对供应链各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及整个供应链的整合程度的要求;风险是指供应链上各成员投资物流业务的不确定性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从表1可以看出,各种物流模式的物流与商流分离的程度、物流主体与承担的物流业务不同,物流效率与效果也不同。第三方物流比自营物流模式在物流成本、订货提前期、服务水平、风险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物流与商流分离程度越高,优势越明显。不同物流模式的适用范围、对信息与供应链组织化程度的要求也不同,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分离、第三方物流――越库模式对所能承担物流的产品种类具有优势,而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合一、第三方物流――直运模式受品种数与批量的限制,第三方物流――直运模式对供应链成员的组织化程度及信息量与信息的整合程度要求最高,第三方物流――越库次之。

(二)模式选择

不同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应根据农产品本身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物流运作模式。如表2所示,对于大宗农产品如大米、小麦等供给,保鲜期长,供给量大且稳定,适合采用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合一模式,供方或需方可以分享物流价值增值,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易变质、易腐烂的鲜活类农产品,保鲜要求高,时效性强,运输、冷藏设备设施复杂,投资量大,外包物流业务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供/需方的物流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其中,对于批量大,品种数较少,更适合选择第三方物流――直运模式,可以进一步缩短订货提前期,降低物流成本;对于供给批量小,品种较多的农产品,可以采用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分离模式,也可以采用第三方物流――越库模式,降低物流成本与风险。

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除了考虑农产品本身的特性以外,还需要考虑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实力、第三物流企业的发展程度等因素。如果供方或需方企业的实力很强大,可以扩大自营物流的范围,反之,尽可能外包物流。如果某些地区的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低,物流企业少,物流费用高,就应采用自营物流方式,适合外包运输,反之,可以扩大外包物流的范围。还可以根据农产品本身的特性、企业自身与外部环境情况,综合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流运作模式。

四、结束语

准时农产品物流模式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库存、消除浪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并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供应链成员应根据农产品的特性、自身的实力、物流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来选择最合适的运作模式,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模式也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郑远红.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探讨[J].农业经济,2010,(4):78-79.

[2]张健.我国蔬菜冷链物流模式的适宜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9,(5):287-290.

[3]王超.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7):12-14.

[4]李晓锦,范秀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规制及其专业化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6,(8):43-46.

[5]Ohno T. Production System: Beyond Large-Scale Production[M]. Productivity Press, Oregon, 1988.

[6]Im JH, Lee SM. Implementation of Just-in-time Systems in US Manufacturing Fi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89,(5):42-46.

[7]王久河.企业实现准时化物流的政策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3,(4):82-89.

[8]洪亮.越库配送在连锁零售业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6,(10):12-14.

[9]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篇9

Key words: fresh agriculture products; SCM; E-commerce enterprise; operating mode

生鲜农产品领域被称为电子商务最大一块蓝海。随着阿里、顺丰、京东、中粮、苏宁等企业的加入,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以电子商务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颠覆了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本文将试图分析以电子商务企业为核心的新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变化。

1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是以批发市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组建和运行的。链条从农户延伸到最终客户,节点企业数量众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批发市场流通效率不高

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对保障城市供应、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总体规划,大部分农批市场地处市区地带,受到严重的交通制约;而且很多批发市场设立较早,后期建设没有跟进,物流设施设备以及技术相对落后,生鲜农产品损耗严重;而且流通环节的增加延长了流通时间。以上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1.2 质量安全隐患和高昂的流通成本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很难建立统一的质量安全标准以及物流设施、设备、操作流程、保鲜贮藏的一系列标准,因此质量安全存在极大隐患,流通成本居高不下。链条越长越不利于企业间合作关系,无法达到整体效率最优。因此造成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效率低下,市场混乱,供应链保障能力良莠不齐,市场各个模块没有系统性连接,配合不紧密,最终导致流通成本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没有保障。

1.3 产销结合不紧密

传统链条中,分散的农户没有完全介入供应链活动之中,在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对接中话语权不足,在农产品供应链之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使风险更多地转移到了农户身上,且使其利益受到侵害。而且由于农户生产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严重的不对称,使农户的种植生产极具盲目性,因此丰产不丰收现象时有发生。

1.4 信息化水平低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太低,信息流通不顺畅。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生产、批发、运销、零售等环节的经营参与者以小规模生产者和商家为主体,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而且在农产品生产者、个体经营者和农产品经销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缺乏信息共享的意识,因此影响供应链整体运作。

2 电商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分析

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即以电子商务企业主导组织供应商、物流企业共同建立的功能网链,并由电商企业实施运营管理。近几年,随着电商竞争的日益激烈,电商企业纷纷将触角延伸到被誉为电商领域的最大蓝海――生鲜农产品市场,京东、阿里、苏宁、1号店等电商企业开始角逐电商领域这最大一块蛋糕。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出现,使农产品市场和供应间的环节减少了,距离拉近了。需求信息甚至可以直接通过电商反馈到前端农户处。这样的条件下,农户的生产决策就会更贴近市场需求,甚至可以在用户拉动下进行生产。这使得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小农户对应大市场迎刃而解。

按照供应链运作的驱动力,可以将以生鲜农产品电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划分为两种类型:推动式供应链和拉动式供应链。下面就分别对这两种供应链结构进行分析。

2.1 推动型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运作结构分析

如图1所示,在推动型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结构中,电商企业作为核心环节,根据自身经营的生鲜农产品品类,寻找供应商,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向其采购并储备生鲜农产品。再根据顾客的订单情况,经由电商自建的物流或者是在第三方物流的协助下从电商仓库转送或者直接从产地直接送达顾客。上游供应环节包括原产地农户、合作社或经销商,甚至部分电商也拥有自建基地,比如沱沱工社在北京平谷区马昌营镇自建有机农场1 050亩,以有机蔬菜和水果为主,面向顾客提供自产蔬果。推动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上游农户或合作社、经销商基本是要凭借自身对销售趋势的预测,来进行生鲜农产品的种植和收购,再根据电商企业的订单销售出去。推动式供应链对于电商企业而言要求较高,需要电商企业具备较强的预测能力,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同时也要求电商拥有生鲜产品的具备专业的储存设施设备,对生鲜农产品能够进行高效的储存管理以及产品供应,从而保障对客户订单的满足。

2.2 拉动型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运作结构分析

在拉动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中,供应链的运行是在订单的驱动下进行的。当客户下达订单后,电商企业需要按客户订单进行采购、备货、发货,完成订单。在这种结构中,电商企业需要与上游建立高度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运行,以保证客户的订单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但是由于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特点,上游农户、合作社或经销商运行过程中,则基本还是拉动流程进行。在此结构中,电子商务企业通常不需建设仓储场所。比较常见的是在应季农产品的预售过程中,电商企业通过平台获得客户的预订信息,并迅速传递给上游供应商,供应商则根据客户订单进行采摘和配送。较为极端的案例,是在淘宝聚划算平台曾在2014年推出的全国首个互联网定制私人农场。客户可以按照聚划算平台的各种套餐,支付一定金额,自行设计一定规模土地上的种植计划,并在收获期获得土地上的全部产出。这种链条的运作是完全的拉动形式,从最前端农户的种植环节开始就是在客户订单下进行的,因此完全实现了市场供求的对应,为农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

3 电商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变革

对照传统供应链与电商企业为核心的新式供应链,可以发现电商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变革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信息流变革――信息共享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下,信息的传递基本逐级经过供应链上众多节点企业传递的。节点企业只能依据上下游企业了解生鲜农产品供应或需求信息。作为供应源的农户而言,与市场需求方完全是信息割裂的。因此,牛鞭效应等问题普遍存在。而在电商企业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由于电子商务企业直接通过平台获取客户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并且借助信息平台与上游供应方及时共享,因此信息流更体现了共享与同步,从而为上下游企业的同步运作提供了有效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本身拥有信息流的管理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凭借着平台和背后强大的数据库,电商企业比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商甚至零售商更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并对市场需求信息作出更准确的挖掘和分析,对客户消费行为、消费规律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从而为供应链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流的变革,有助于消除上游农户与下游客户间的信息壁垒,为生鲜农产品供需对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2 商流变革――传统市场转向互联网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下,商流是在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商、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商超等实体节点企业间进行的,主要是发生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基本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物流与商流并行的形式进行。但是在电商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商流的发生则是转移到了互联网上。客户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产品信息,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产品的挑选,并进行交易。客户的选择余地更大、商流资金流的进行更便捷。但从另一角度看,商流物流的分离,也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化等问题。而且客户在没有看到真实产品的情况下,购买的主动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对于生鲜农产品的商流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也要求电商企业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展现产品生产、加工以及物流信息,严格管控产品质量,消除客户的种种顾虑。

3.3 生产计划变革――需求预估能力

由于生鲜农产品种植具有周期性特点,但其消费是持续性的,因此在电商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中,生产计划的制定也发生了变化。不同于传统模式下供需完全分离的计划方式,电商企业为核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要依托平台优势,借助强大的数据资源,对需求进行相对精确的预测基础上,更合理地制定中长期采购计划,从而驱动上游农户、合作社制定合理的生产种植计划,以实现供应与需求对应。甚至可以考虑将看板管理思想引入到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中,根据客户的订单周期或历史订单规律,对需求品种以及时间进行预判断,结合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制定农产品的倒茬轮种计划,从而使产品供需更趋于一致。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在电商企业推出的生鲜农产品的预售中,电商企业根据预售订单信息,向上游农户或合作社发出采购订单,农户或农合在指定周期内,采摘生鲜农产品,并发给客户。如前面提到的阿里聚划算平台推出的互联网定制私人农场。客户的订单,决定了土地上的种植品种,实现了完全的拉动式生产计划。这种生鲜农产品的预售形式,将订单农业做到了极致,也为农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

3.4 物流变革――原产地直供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数量多,因此物流时间长、环节多,经常造成物流成本提高、产品损耗严重等问题。而以电商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下的节点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因此物流环节也相应减少,损耗也大幅降低。甚至还可以根据电商平台接收的订单信息,直接由原产地发往客户的更直接的物流过程。这种变革减少了生鲜农产品的中间流通环节,实现供需直接对接,可以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物流损耗。当然这对于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生鲜农产品物流质量,需要冷链物流的支持。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冷链物流企业数量有限,物流成本偏高。这也是生鲜电商企业要突破的一道壁垒。

4 生鲜农产品电商为核心的供应链运作的相关建议

4.1 建立与上游供应商的稳定合作关系

电子商务企业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行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供应的不稳定。由于上游对接的是分散农户,因此作为核心企业的电商企业要想保证供应质量以及供应的稳定性,就需要与农户或农合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电商企业可以通过资金、技术、信息、质量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扶持,同时对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还要重视对农户或合作社等组织的合作意识、履约意识、质量意识的培养,以保证链条运行的稳定和产品的品质。在这种模式变革之下,合作社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它既代表农户与电商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也代表电商企业对农户提出质量、时间等要求。是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4.2 推行冷链物流跨区域合作

篇10

一、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市场运行状况及应对策略

(一)运行状况

近年来,国际粮食等食物价格大起大落,波动剧烈,但同期国内粮食(除大豆)价格波动幅度要显著低于国际市场。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家推出针对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的临时收储政策,很好地实现了平抑粮食价格和保证农民收益的作用。

2010年,内蒙古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较往年多有上涨,但除河套小麦(由于品质好)外,其他主要粮食价格均低于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以内蒙古第一大作物玉米为例,内蒙古东部玉米价格为1740元/吨,较东三省(均价为1919元/吨)和黄淮海地区(均价为2057元/吨)分别低10%和17%。

(二)上涨原因

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收入水平提高,特别是工业用途拓展,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

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人工成本、原材料价格高等因素的推动下,农资、农机、用工、土地等费用呈上涨态势。国产磷酸二铵比去年同期增加15%,尿素同比增加8.4%,柴油上涨15.97%。农业生产的高成本必然转化为农产品的高价格。

(三)应对策略

保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内蒙古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530元,较2009年增加592元,其中来自农牧业经营性收入的394.5元,占到农牧业总增收的66.6%。内蒙古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年均增长12%,为实现目标,需要大宗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

同时市场价格拉动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粮食增产稳产的动力。当前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但存在着结构上、区域上、品种上的相对短缺。价格的合理上涨,有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农产品价格。

二、 小宗农产品市场运行状况及应对策略

(一)运行状态

近两年,相继出现了大蒜、绿豆、生姜等的涨价潮,网友戏称“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大蒜批发价从2009年3月底200-300元/吨,到2009年底涨到了7000元/吨;绿豆1公斤价格高达20余元,远超猪肉价格;全国生姜价格连涨33天 ,至每公斤13.14元,累计涨幅达18.2%。

小宗农产品年度间价格波动,影响了农民种植,导致了年度间供需矛盾,加之总产量有限,易被游资炒作。尤其2010年以来,在楼市降温、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大量资金退出楼市和股市之后,炒作一些便于储存、品种较小、产量比较集中的产品。

(二)应对策略

小宗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都不利。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关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关乎到市场的供应稳定。

针对此种现象,应建立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农产品现货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监管机制,是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根本对策;同时政府应建立小宗农产品的产地临时收储政策和最低保护价政策,实现保护农民收益,保障有效供给和平抑物价的作用;建立小宗农产品市场调控基金,完善政府市场调控手段。

三、菜篮子市场运行状况及应对策略

(一)“菜篮子”产品运行状况

2005年以来,我国的蔬菜价格年均同比上涨了20%左右,呼和浩特地区尤其明显。

价格上涨原因有:房地产过度膨胀挤占菜地对菜价影响较大,蔬菜种植面积减少,影响了蔬菜的供应;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村普通劳动力由2005年的30-40元/天,涨到2009年的80-100元/天;油价上涨导致运输成本上升;另外,农药、种子、化肥的价格也在缓慢上涨;物流损耗拉升农产品价格,以蔬菜和水果为例,采摘后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发达国家的损耗率普遍低于5%,美国仅有1%-2%,每年这种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我国流通环节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

篇11

3江苏农产品发展现状

3.1农产品产值基本上稳步增长

江苏地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海岸线长达954公里,平原、水面所占比例在全国均居于首位,这是江苏发展农产品的地理优势。由于江苏自身地理特性,江苏农业和渔业发展比较突出,2018年农林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分别为51.92%、2.04%、15.17%和23.75%[5]。总体而言,近年来江苏省农产品产值基本上稳步增长,除了2017年较2016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都是稳步增长,具体数据见表1。随着农产品产值的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有增长,2018年江苏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6228元。

3.2农产品种类较全,产量变化幅度较小

江苏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为粮食和水产品,其中,粮食作物主要包括谷物(小麦、稻谷)和果蔬,棉花和油料等经济作物产量较低。2014到201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近五年来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平均产量4551.56万吨。201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为4548.64万吨,其中,粮食和水产品分别为3610.80万吨和494.84万吨。2018年主要农产品产量达到4571.70万吨,产量同比增长1.37%,见表2。江苏水产资源极为丰富,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5.4万平方公里,有着著名的吕四、海州湾、长江口和大沙四大渔场,主要海水产品有黄鱼、带鱼、鲳鱼、虾类、蟹类及贝藻类等。江苏的淡水产品生产地也很多,内陆水面4000多万亩,养殖面积1148万亩,有淡水鱼类140余种,是全国河蟹苗、鳗鱼苗的主要产地。近五年淡水产品产量持续占江苏地区水产品总产量比为70%以上,但从水产品养殖面积来看,淡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基本上不超过总养殖面积30%,见表3。

3.3农产品区域分布不均匀

在江苏农业发展前景良好的背后,我们发现由于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江苏地区的农产品产地分配并不均匀。谷物、果蔬等主要农作物的产地主要分布在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盐城)和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南通),而苏南地区(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分布较少。2017—2018年苏北地区主要农产品平均产值达到3112.71亿元,2018年苏北地区主要农产品产值占全省主要农产品产值的比例高达63.18%。而苏南、苏中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农产品分布较少,2018年主要农产品产值分别仅占全省主要农产品总产值的11.39%和25.42%。苏北和苏中地区同样也是江苏重点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产地,其中,苏北地区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55.40%。除此之外,江苏地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也并不平衡。苏南地区虽然初级农产品产值较低,但是由于地处长三角经济带,可以重点发展食品加工行业,对于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利用经济带优势使农产品销路更加广阔。而苏北、苏中地区轻工业发展则较为落后,并不能依靠工业化优势来带动农产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产品的流通在江苏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产品的供应链及其物流运输在江苏地区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4江苏农产品物流运输建议

4.1提升农产品物流运输技术

在流通经济时代,为推动江苏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技术至关重要[6]。提升农产品物流运输技术,主要从仓储技术和物流信息两方面着手。首先,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应重视仓储设备的质量,增大冷藏仓、冷冻仓数量,提高仓库的利用率以及转换率,加快冷藏运输设备的研发创新;政府应发挥引导示范的作用,通过资金投入来扶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其次,应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信息系统硬件的基础建设,健全覆盖全省各地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各地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7]。

4.2控制农产品物流成本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50%,而国外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江苏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成本率和损耗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农产品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主要包括物流运输成本、物流仓储成本、包装成本以及物流装卸搬运成本。根据江苏农产品的发展现状,控制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关键是控制其冷链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我们可以采取降低空载率、提高运输设备利用率等方式进行冷链运输的成本控制;而对于仓储成本的控制,我们可以运用ABC法来管理存货,同时加强仓储管理[8]。

4.3提倡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

随着电商的发展,江苏的电商环境也日渐成熟,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均已在江苏入驻。在此基础上,根据江苏农产品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需求的特点,应大力扶持通过自建平台来发展业务的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9]。企业竞争力强弱可以体现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大小以及企业最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的能力上[10]。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农产品电商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以及电商物流包装标准化建设,从而提升农产品电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完善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提高农产品的经营效率。

4.4因地制宜发展冷链物流

由于江苏农产品以粮食、水产品为主,根据江苏省地理位置及农产品生产特点,江苏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冷链物流。江苏主要的果蔬产区分布在苏北和苏中地区,水产品产区也主要分布在南通、连云港、扬州、淮安、盐城等苏北和苏中地区,苏北地区还拥有大规模的畜牧养殖基地。因此,在苏北和苏中地区应该建设具有产后预冷、分拣加工功能的果蔬冷藏保鲜仓库;水产品需要的耐低温设施的低温库;具有绿色节能、实用性高的冷藏冷冻储存设施和加工设施[11]。此外,江苏应该建设面向其他城市的生鲜农产品直供基地。完善江苏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布局,充分利用地区特色,优化地区间冷链物流体系,确保区域之间冷链物流运输健康运行。

篇12

事件营销(Event Marketing),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目的的手段和方式。

广告天才乔治・路易斯说过:“我的工作是使100万元看起来像1000万元,而一次优秀的事件营销能让1万元看起来像100万元,这就是它的威力。”

事件营销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关键在于它的独特魅力。首先,与目前高额的广告费相比,具有产出投入比高的特点,不失为一种推广产品的较好选择。据有关人士统计分析,企业运用有创意的事件营销手段取得的传播投资回报率,约为一般传统广告的3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建立商品品牌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推动商品的销售。其次,事件营销是以新闻事件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消费者的信息接受程度较高,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再次,事件营销传播的效果一般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而持续影响受众,形成更深层次、更有影响力的二次传播。

同时,相对于无限的信息来说,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是稀缺的,一些大的企业都不得不面对“广告的尴尬”、“公关的困境”、“终端的苦战”,更何况发展不久的农产品企业。事件营销通过借势与造势策略的成功运用,抓住了公众“注意力”这个稀缺资源,使企业在公众头脑中形成一个记忆点,从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牢牢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事件营销之所以效果显著,也与消费者喜好热闹的天性有关。特别是国人大都热衷于看热闹,如能很好地策划、利用某一事件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理,营销者将会收到良好的市场促销效果。

目前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比较特别,农产品对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非常高,农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其目标消费群体目前只是局限于一些低收入者。所以如果采用工业品那种品牌经营模式来运作农产品品牌,还存在很多难题,并且效果也不太理想,而在农产品品牌塑造过程中采用事件营销策略则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运用事件营销塑造农产品品牌的主要策略

由于农产品营销在我国起步较晚,运用事件营销获得成功的例子还很有限。借鉴其他产品的成功经验,有三种策略可供塑造农产品品牌使用:一是“借势”,二是“造势”,三是整合营销传播。

1.借势策略

“借势”策略,即企业及时抓住广受关注的社会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的明星效应,结合企业或产品在传播或销售中欲达到的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相关活动。最常见的借势策略有如下四种:

第一是新闻借势策略。利用社会上有价值、影响面广的新闻,或者与相关媒体合作,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品牌和新闻事件、和消费者身边的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发表大量介绍和宣传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软性文章进行报道,以理性的手段传播自己,从而吸引公众的视线。前两年,市场上公开出售日本的天价大米,引起国人的关注,媒体不断炒作,消费者众说纷纭。河南有一家生产富硒大米的合作组织,联手郑大咨询,同有关媒体紧密合作,针对添加大米展开了宣传攻势,以“营养成分都一样,还多了防癌效果明显的硒,价格还不到十分之一”为主题,大获成功,造成该品牌富硒大米脱销的局面。结果,不仅提高了该品牌的知名度,也获得了很大的美誉度。

第二是体育赛事借势策略。体育赛事是品牌最好的广告载体,具有沟通对象数量大、传播面广和针对性强等特点。企业借助体育赛事,冠名、赞助广受人们关注的重大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来推广自己的品牌,以吸引消费者和媒体的眼球,达到传播自己品牌的目的。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参会人员数量居历届奥运会之首,如此庞大的队伍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供应,这对中国的农业来说无疑是个极好的机遇,由此产生“奥运农业”。所谓“奥运农业”,是指与举办奥运会相适应而开展的农业经济活动。凡是以奥运会为轴心、能满足举办奥运会所必需的各种条件而开展的农业经济活动,都可理解为“奥运农业”。这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储存、物流,以及用于美化环境和观光的苗木、花卉、园艺等各种产品及相应服务的供应。

专供奥运的蔬菜、瓜果、花卉等农产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可谓是优中选优:无公害、绿色、有机、质优、味美,严格的质量认证体系和标准化生产等等。中国的农产品还没有经过如此严格的“检阅”,这无疑是把中国农产品推向世界标准的一个契机。要想竞争成为奥运特供农产品,无论生产者还是营销者都要下一番苦功夫。生产者需要每个环节都保证质量,营销商则需更加侧重品牌化的营销和管理。2008年5月,山东聊城市阳谷景阳冈生猪产销合作社饲养的无公害生猪成为北京奥运会专供肉食品。根据合同,合作社将向北京奥运会供应1600头生猪,除进行正常交易外,还将获得支持北京奥运会的现金奖励。江苏常州市武进区为了打好奥运经济这张牌,大力改善农产品的产业结构。目前该区拥有无公害农产品75个,绿色食品23个,有机食品4个,市级以上名优农产品45个,江苏名牌产品8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近年来,武进区不仅培育出了“尊龙酱鸭”、“雪山草鸡”、“春晖牛奶”等一批名牌,还涌现出了湟里牛肉、寨桥老鹅等一批地方传统特色产品。

第三是明星借势策略。崇拜和模仿明星的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心理习惯。根据消费心理学,当消费者不再把价格、质量当作购买障碍时,可以利用明星的知名度去加大产品的附加值,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情、联想和追捧。农产品品牌大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历史名人典故,如能挖掘、整理出来,则可以借历史名人为该产品代言。如绍兴黄酒就有越王勾践“酒可亡国,亦可兴国”、王羲之曲水流筋,陆游沈园题壁、鲁迅把酒论事、贺知章金龟挨酒等名人故事,如能将这些典故通过包装等手段告知受众,则可大大提高绍兴黄酒的知名度、美誉度。

第四是公益性借势策略。关注

公益事业,开展公益活动,可以降低炒作的嫌疑,容易赢得更为广泛的受众的关注和好感,树立良好的“公民”形象。普洱茶的“马道・瑞贡京城”活动,组织者以“马背托起希望”为主题,利用某茶叶公司捐赠的5600片普洱茶茶饼,在云南马帮沿途经过的昆明、成都、西安、太原、北京举行义卖义拍,将所得款项用来兴建希望小学,扩大了普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品牌形象,有力地弘扬了普洱茶文化。

2.造势策略

“造势”则是指企业或社会团体通过精心策划组织,围绕企业或产品,制造有新闻价值和广泛关注度的新闻事件,达到受众关注的目的。常用的造势策略有:

(1)舆论策略 企业通过与相关媒体合作有针对性地发表大量介绍和宣传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软性文章来传播自己。广东凉茶利用媒介来宣传自己产品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通过功能诉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从而使受众形成了凉茶是降火良药的认识。

(2)活动策略 是指企业为推广自己的产品而组织策划的一系列宣传活动,吸引消费者和媒体的眼球达到传播自己的目的。通过各种活动来宣传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可提高知名度,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达到广告等所达不到的效果。

(3)概念策略 是企业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所创造的一种新理念、新潮流。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生产、加工往往体现了当地居民的传统知识,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知识创造,从而形成有关农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和制作工艺,该产品往往具有物态符号。

3.整合营销铸播策略

农产品企业在开展事件营销塑造品牌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整合营销传播的优势,有“势”就要借,如果没“势”,那就需要自身去“造”。企业通过整合本身的资源,通过策划、组织和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著名白酒品牌“水井坊”曾多次参与和举办宣传活动,如举办水井坊之夜新年音乐会,邀请享誉世界的维也纳青年交响乐团给消费者带来优雅欢乐的音乐;策划水井坊美酒之旅,邀请消费者代表和水晶发酒文化使者到西方的美酒圣地法国Connac取经,让美酒西游成为中西文明的欢乐之旅。这一系列的活动吸引了目标顾客和媒体的眼光,达到了自己传播、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

三、运用事件营销塑造农产品品牌应注意的问题

事件营销犹如一朵盛开的带刺玫瑰,成功的事件营销固然能使企业快速取得倍数效应,失败的事件营销也可能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带给品牌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对农产品进行事件营销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事件营销的目标要明确

开展事件营销进行品牌塑造,这个事件的影响力和农产品自身特性有没有真正的联系?它的消费对象是谁?市场目标是什么?企业中长期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企业只有先对这些问题有了清晰的定位后,当外界有事件发生时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断:究竟有没有必要搭乘这样的便车,避免陷入凡是大活动都要参与的盲目状态。

2.进行事件营销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是关键

切入点的选择与事件和品牌的核心紧密相关。大企业有比较常规的切入点,比如捐赠、赞助。这些方式固然好,但花费很大,捐款的额度往往与影响力成正比,大多数农产品企业目前规模还比较小,大量的花费自身很难承受。因此农产品企业要独辟蹊径创造一些新的切入点,并确定一个主题,在统一的主题下,进行分阶段有计划的运作。比如采取差异化对抗策略,2005年初,肯德基遭遇了“苏丹红”事件后,一度门庭冷落,业绩下滑剧烈。于是乎在北京的部分麦当劳店里,也出现了“不含苏丹红”的类似宣传。2005年底,当人们对麦当劳、肯德基的油炸食品等“垃圾快餐”充斥非议的时候,有一个陌生的方便面品牌“五谷道场”,找到著名影星陈宝国,明确打出了“非油炸,更健康”的广告语,大打健康牌,从此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新生品牌迅速占据了京城及外地部分地区的方便面主流市场。对于这些农产品中小企业而言,做销量和树品牌两者之间常常很难周全,顾此失彼,而事件营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花不多的钱就可以达到快速树立品牌的效果,而在品牌形象的带动下,产品销量也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

3.事件营销要求事件与产品有高度的相关性

开展农产品事件营销必须围绕品牌的核心价值,将公众的关注点、事件的热点与企业的诉求点统一起来。在制定方案规划时,一定要将企业和品牌的特点进行准确的提炼,以之为诉求。将公众的关注点融入到事件之中,通过事件的传播来实现企业的诉求,达到品牌核心价值的传播。农产品在事件营销过程中应将自己的核心价值,比如绿色,有地域特色,口味独特等融入到事件之中,通过事件的传播塑造自己的品牌。如2000年的纯净水与天然水之争,农夫山泉把公众的关注点与事件争论的焦点――纯净水是否无益,巧妙的结合起来,在公众心中形成一种悬念,使得消费者更加关注事件的结果。然后通过宣传“农夫山泉”的“天然”态度,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成功传递了品牌的核心价值。

4.开展事件营销要有长期战术规划,切忌生搬硬套

事件营销的成败还有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品牌、产品、企业与事件的关联性,运用得当,增辉添彩,运用不当,则费力不讨好,甚至落得笑柄。

企业往往看到社会上某某热点新闻、事件吸引了大量“眼球”,心里就痒痒,就开始拨弄着肚子里那根“时不可待,机不再来”的单弦,根本就不管借的是什么“事件”,与自己有何相关,导致选择或者制造的事件与营销的企业产品脱节,关联性不强。到末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弄不好,还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事件营销虽然从单个事件来看属于短期战术行为,但从长期来看则属于企业品牌塑造链上的一环,是一种有关品牌塑造的战略行为,品牌的概念主题与事件的统一性及连续性是成功事件营销的重要保证。然而,很多企业只追求短期轰动效应,结果造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未获得长期效应的局面。农产品企业应以自身资源状况和目标消费群体的喜好和心理特征为依据,来制定事件营销的原则和执行策略,形成品牌自身的事件营销的特色,使得企业的事件营销能够贯穿品牌成长的全过程,形成农产品品牌自身的特色。

5.避免事件与企业品牌、产品互不融合

不少企业在事件营销中盲目跟风,只要产品品牌与事件能牵强附会的搭上关系,就生搬硬套的将二者连到一起,不考虑产品与事件的相关性,最终只会导致产品形象混乱、目标市场模糊。特别是农产品,以为其自身的独特性,一些热门事

件可能是一些企业进行事件营销的良好切入点,但其实未必适合。例如以保健茶类、酒类为主要产品的广东大印象集团是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签约三年的中国航天事业赞助商,其产品乾隆御酒被选为“中国航天专用庆功酒”。但是,消费者却无法将大印象或者乾隆御酒与航天事业联系起来,而大印象集团除了赋予乾隆御酒以“航天庆功酒”的名号以外,并没有在内涵的关联性上给消费者以明确的说明。产品销售成果也最终显示:大印象集团的这一具有短期轰动效应的事件营销活动并没有形成长期的效果。

6.注意活动的参与性

篇13

为做好农行单位结算卡的营销推广工作,农行云南省分行积极向农总行报告并成为系统内第一批单位结算卡POS刷卡业务试点分行。同时,该行认真总结了单位结算卡“四全一便利”即全天候时间覆盖、全渠道业务支持、全功能服务享受、全手续费免费优惠和POS刷卡消费便利的产品特点,鼓励全辖营业机构抓住对公客户新开户的有利营销契机,营销农行单位结算卡,提升对公客户银行卡市场份额。

在香格里拉城区网点业务骨干单位结算卡业务培训现场,刚开始,大家觉得无非是个寻常的业务培训,脸上流露的都是“标准化的培训”表情,可在听了单位结算卡产品的营销特点介绍后,现场就开始小有沸腾,还没等主讲人述讲办理流程,业务骨干们就开始纷纷提问了。其中一位大堂经理兴奋地讲道:“我们都不知道单位结算卡有这么好,经常听上级行说对公业务下沉,都不知道该怎么下沉,今天学习了单位结算卡的特点后,好像有点找到突破口的感觉,我们迪庆虽然经济不发达,但是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应该还是很需要单位结算卡的。”

单位结算卡因其便利等特点,也受到企业的好评。一位企业的财务人员说:“我们办了单位结算卡以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供电局刷POS缴电费,结果非常方便,就像我们自己刷POS消费一样,确实比原来用支票要方便多了,而且还能控制POS消费的额度,超出额度的消费要经过老板的同意,老板也非常放心,既方便又安全。”

2016年前两个月,农行云南省分行的单位结算卡发卡净增数就已超过2015年前八个月的发卡净增数,达到5769 张,实现营销“开门红”。

熟卖点

农行云南省分行目前在售的结算套餐款式多样,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结算套餐方案供客户选择,基本做到了对公客户结算套餐的差异化、立体式覆盖。2016年,农行云南省分行在上年9月启动“双消灭”即“消灭单位结算卡零发卡网点、消灭结算套餐零签约网点”营销竞赛活动的基础上,倡导全辖营业网点利用晨会和夕会进行产品学习,让一线柜员和大堂经理熟知各款结算套餐卖点,实现了结算套餐签约的快速增长。截至2月末,该行结算套餐签约净增数为4093户,为2015年前八个月的4.56倍。

一位在农行德宏分行某营业网点开户的企业财务人员在听完网点工作人员对结算套餐的介绍后,当场就签约,还笑着说:“这款套餐真的很不错,套餐里的服务都是我们需要的,价格也比单项办理要优惠。”

抓重点

针对部分重点客户结算收票量大、票据保管难、票据后续业务量大等特点,农行云南省分行梳理辖内重点客户,由省分行、州(市)分行及主办支行组成营销团队,充分发挥“联动营销+精准营销+钉子营销”的营销精神,以“方案+团队”方式开展营销工作,成功营销了省内数家重点客户上线票据池业务。2016年仅前两月的票据池入池金额就高达13.81亿元,占到2015年全年票据池入池金额的81%。

某集团财务人员上线票据池的当天,在农行银企通平台上进行操作时,感叹道:“这个票据池功能真的很强大,我可以随时查看整个集团的票据信息,掌握票据动态,还可以在平台上就发起票据业务的办理进行申请,实现了纸票办公的电子化,也能减轻不少工作量,真是既方便又安全。”

做亮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