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3 17:4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

篇1

随着我国教育的迅猛发展,作为科学教育重中之重的小学科学教育逐渐开始被大众所关注,所以探索小学科学教育的新思路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多年来,我国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理念与经验,并进行本土化研究,促进我国教育发展。

一、研究背景

HPS教育作为西方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理论,引入中国已有20余年。作为极其受欢迎的教育理念,凭借着自身优势在中国教育课程改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也为中国科学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一)HPS的概念界定

HPS的提出源自科学内部对科学反思和科学外部人员对科学本质认识的思考。最初,HPS指的是科学史(HistoryofScience)和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两大学科领域,但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建构论流行后,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被引入科学教育,HPS逐渐演化成科学史(HistoryofScience)、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和科学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ce)三者的统称[1]:科学史即研究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科学知识的历史;科学哲学则是对科学本性的理性分析,以及对科学概念、科学话语的哲学思辨,比如科学这把“双刃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学社会学则讨论科学处在社会大系统中,社会种种因素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仰等因素[2]。在国外,德国科学家和史学家马赫最早提倡HPS教育,突出强调哲学与历史应用至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我国HPS相关研究开始晚且研究规模较小,首都师范大学的丁邦平教授认为HPS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一个重要途径[3]。

(二)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必要性

运用科学史、科学哲学等进行教学是目前国际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科学教育步入了新阶段,其不仅要求达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相应目标,也要养成相应的科学态度,思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融洽相处。该标准提出了“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提倡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HPS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的结合是教学内容由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过程,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新维度,改变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环境。将科学课程中融入HPS教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研究科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对社会的多方面影响以及科学和科学方法的优、缺点等。当《小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视为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小学科学课程就有望成为HPS教育的天然载体,同时为小学科学课程渗透HPS教育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虽已有部分设计融入了HPS教育理念,但该融入过程仍停留在表面,融入程度低,融入方式单一。所以,研究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十分有必要。

(三)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可行性

纵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将HPS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可分为基于传统课堂模式的正式教育课程和基于科技馆、研学机构等的非正式教育课程。由皖新传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三方通力合作、联合打造的《人工智能读本》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已发行八万套,在安徽省多个市区的小学得以应用,是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上的一次全新探索。该套丛书分三年级至六年级共四套,涵盖了16个人工智能前沿研究领域知识点,每一节课都设有场景引入、读一读、看一看、试一试4个模块。小学《人工智能读本》作为阐述新兴科技的读本,以亲切的场景对话和可爱幽默的插画等形式吸引了众多小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作为学校科学课读本,也可以应用于课外场景。本文则以小学《人工智能读本》为例,对HPS教育进行初步摸索与实践,以期对小学科学教育带来教益。

二、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的典型案例

《人工智能读本》作为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实践的典型案例,侧重引导学生多维度、科学辩证地认识人工智能,内容包括机器学习、决策职能和类脑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的不同发展阶段,带领学生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其他挑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研究将以《人工智能读本》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为例,分析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的实践。

(一)科学史:提升课程趣味性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公众的重要步骤,提升过程的趣味性则十分重要。过去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不利于公民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而科学史作为研究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科学知识的历史,已经逐渐渗透到科学教育中来。科学史常常介绍科学家的事迹,某一知识诞生所面临的困难和曲折过程,而将科学史融入课程可以带学生重回知识诞生的时刻,切身体会科学。读本作为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利用科学史内容,以叙事方式可以将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在读本中融入历史,可以提升课程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加容易探求科学本质,感受科学家不懈努力、敢于质疑的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例如《人工智能读本》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引入部分即以时间顺序展开,介绍人工智能的发展与面临的困境。在“看一看”中机器人索菲亚是否可以结婚的故事不仅为本章节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而且还融入了科学与哲学,引发读者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

(二)科学社会学:提升课程社会性

科学社会学是研究一切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包含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科学的影响。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比如蒸汽机的诞生表明科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教育的课堂中融入科学社会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问题,还可以通过介绍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灵活、批判看待科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如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中,在介绍个人与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了政府和环境这两个要素,使学生在更宏观的背景下,获得这样一种认知:环境与技术之间有一把“双刃剑”,个人与技术、政府与技术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主客体关系。《人工智能读本》并不全是说教性质的文字,在“试一试”中的辩论赛环节让同学通过亲身实践,更加了解人工智能对于社会的多方面影响。通过对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一事实的了解,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将学习知识与社会的背景联系在一起,深刻体会科学中的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科学哲学:提升课程思辨性

以往研究发现,国内学科教材中关于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内容较多而且呈显性,而对于科学哲学的融入内容不够,且不鲜明。[3]科学哲学融入科学教育无疑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科学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例如,《人工智能读本》六年级第四单元“人工智能伦理与其他挑战”中,引入人工智能伦理,通过介绍人工智能面对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具体应对策略,让小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可能引发的法律和伦理道德问题,明白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通过“读一读”先让学生明白伦理概念,再用一幅画让学生思考在算法的发展下,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如何定义,向学生传递树立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的技术伦理观。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观,全面且思辨地看待科学,提升学生思辨性,进而提升科学素养。

三、HPS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建议

《人工智能读本》作为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儿童科普读物,着重引导小学生培养科学创新意识,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产生求知探索欲望。但《人工智能读本》作为HPS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初始,仍存在教育资源不充分、内容结合较浅等不足,为了将HPS教育更好融入小学科学课程,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

(一)开发HPS教育资源

HPS教育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撑。HPS教育资源来源广泛,无论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还是历史资料,都可以提供契机和灵感。《人工智能读本》中收集了大量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故事和现实案例,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从各个角度达到科普的目的。在新媒体时代,进行HPS教育资源开发时,应当注意借助最新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增强资源的互动性,如互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科学可视化技术等。在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图片文字讲解,实验演示及互动来开展。这种形式对于现实中能接触到的实验内容,如常见的动植物、可操作的物理化学实验等,比较容易开展。而对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知识,或者一些已经不存在的动植物,则只能通过图片视频进行展示,不容易进行实验展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则可以虚拟出世界万物,如不易操作的物理化学实验、已消失的动植物等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段得以呈现。这些技术或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或通过营造沉浸感以使学生有更佳的情境体验,或让学生与教学资源进行交互从而自定义内容,服务于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终极目的。

(二)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

HPS教育的关键是从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自然科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并不是将大量的内容或学科知识简单相加,这对教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人工智能教学领域常常出现“学生不会学、老师不会教”的状况,《人工智能读本》作为内容翔实有趣的读本可以弥补一部分缺失。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知识储备。HPS教育理念不仅仅针对历史中的科学人物,所有的学生主体也是历史中的主体,他们也身处于社会中,并且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教师身为引导者,需要注意到学生的思考,深入挖掘,鼓励他们对所思内容进行反思并付诸实践。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应当成为科学教师教育项目中的一部分,这能让科学教师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社会责任。为此,对职业科学教师进行HPS培训便是必要的。

(三)多场景开展小学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不是空洞的,它来自学生的认识体验,并从中获得生动、具体的理解和收获。《人工智能读本》作为方便携带的读本,不仅可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场景,如研学旅行、科技馆等场所。课堂学习只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家庭、科技馆等也可以进行科学教育。例如,科技馆与博物馆可以以科学家和历史科学仪器为主题举办展览,展览中融入HPS教育理念,学生在参观和学习过程中学习有关科学内容。一些历史上大型的科学实验,学校教室或实验室无法满足条件,但在大型的场馆中可以实现。例如,研学旅行作为目前科学教育中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已被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另一个途径。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旅游形式,通常伴随着知识教育的过程,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所以也是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该场景下,运用《人工智能读本》等新兴手段进行科学教育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目前,HPS教育理念已经积极尝试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包括学校内的正式学习以及学校外如科技馆、博物馆、研学旅游中的非正式学习之中。其中,科技史以时间维度为线索创造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课程趣味性;科学社会学以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提升科学素养;科学哲学则以哲学的视域审视科学的诞生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未来,HPS教育结合小学科学则需要更深入,在资源开发、教师培训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加以改进,为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袁维新.国外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0):62-67.

[2]张晶.HPS(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9):83-87.

篇2

一、赛博时代

许多人对于赛博朋克时代的理解仅仅出自科幻小说以及几部科幻电影,但似乎赛博时代也确实在逐渐地成为一种趋势。随着互联网在不断的发展,科技在不停地进步,也许哪一天睡醒后,我们就被告知“欢迎进入赛博朋克时代”。赛博时代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虚拟人生,类似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我们在虚拟的计算机世界中过着现实的人生。《赛博朋克2077》是一款2020年底的世界性开放游戏,即在虚拟世界中扮演真实的人类角色,根据不同的操作和选择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和游戏结局。近几年诸如此类的游戏变得越来越多,游戏中的效果越来越逼真,游戏中的刺激、暴力的场面往往能让年轻人的多巴胺更加旺盛,甚至有时会让年轻人模糊游戏与现实的边界。“待人如待鼠,所有对鼠的措施都可以同等地施加给人。闭上眼拒绝思考并不能使这个惨不忍睹的画面消失。这就是赛博朋克。”布鲁斯·斯特灵(BruceSterling)的这句话概括了赛博朋克的冰冷本质。在笔者看来赛博时代的基础就是“数据”,拥有充足的基础信息使得计算机的运算更加迅速,当下的社会中,无一软件不在收集着我们的信息,个人信息、喜好、擅长等。如此长期积累下去,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我们脱离现实的这副躯体还能剩下什么?互联网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将这些信息输入进一个机器人的大脑内,赋予他与某一个人相同的思考方式,行为举止,那么是否意味着他完全代替了某一个人?

二、赛博时代带来的机遇

赛博时代对于文化而言有好有坏。从简单的出发点来看,赛博时代帮助文化传播更加广泛,传播也会变得更加迅速,也许这一秒的新事件,下一秒就能够传遍整个互联网。人们接受的速度变得更快了,接受理解起来也更加的方便,每个人拥有网络就拥有了“数据”。赛博时代的出现,对于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也许我们很多珍贵的地方特色文化就会通过这些特殊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很多珍贵的地方文化仍然在坚持用祖祖辈辈传承的方式。但这样的单一的传承方式往往是十分脆弱的,少数人群往往难以支撑起传承的大任,传统特色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失,只剩下拥有足够强大生命力的主流文化。人类进化论中,物种都是朝着基因强大的方向进化,混血儿往往拥有更高的智商。所以混血品种的狗或者猫都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对周围生存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所以进化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变得越来越强大,对于文化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留下的主流文化一定是集百家之所长,“混血儿”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以上是在我们没有进入赛博时代情况下的进化规律,那么当我们进入赛博时代,这些传统的、地方的、小众的文化就可以用数据的方式来将其保存,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是非常有利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流通更加的发达,传播的速度、广度都在不断地变化。互联网让文化可以更加多样化,用不同的方式,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信息爆炸是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最大特点,微博、微信平台、抖音之类的社交平台都将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关注。人们花费在网络世界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世界成为人们接受、学习新鲜事物的主要方式。

三、科技与中华文化相交融

事实上,赛博时代的科技也在帮助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科技为传统文化重塑“血肉”,传统文化为科技提供“灵魂”。新媒体的交互技术,通过互联网上的各项技术,如21年在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舞节目《祈》,创作团队表示节目的创作灵感受到洛神传说《洛神赋》和《洛神赋图》的启发,将文化精髓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节目的固定表演方式,将舞台放在水底,运用现代潜水技术、水下摄像技术和水中真人舞蹈,通过全新的方式,完成对神话故事、传统文化、文学创作、古代绘画艺术等多方面的展示和演绎。在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通过现代科技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历史神话重现,给人们以深刻印象,重新唤醒对民族文化的热情。中国身为四大文明古国,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毋庸置疑,但如何发掘、保存、传承是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传统建筑和传统文物的修补、研究都有助于进一步发掘文化遗产。例如2016年我国曾拍摄一部修复传统文物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被破坏和保存不妥善的文物、建筑通过新媒体交互技术可实现修复,再现传统文化的风貌。此纪录片拍摄共耗时五年,精雕细琢才得以完成。纪录片第一集唐三彩中,三彩马的修复工作就是通过诸多文物专家、书画修复专家及技术研究员共同努力将其修复完善。很多时候,修复一件文物不仅需要数十年的耐心,还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多亏于科技的发展,我们才有在历史长河中抢救修复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机会,让它们得以重现昔日的辉煌。在我国还有很多未被保存并等待修复的文物或者传统文化遗产,并还没有被人们所了解,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失传。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将传统文化换一种方式融进生活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娱乐生活中接受学习传统文化。故宫系列周边的文创产品很好地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个造型独特、新颖可爱的文创产品不仅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还可通过文创产品背后的寓意故事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商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帮助推动文化的传承。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一档综艺《上新了,故宫》,利用明星自带流量的效果,让人们在追星的同时,了解、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互联网使用更新颖的方式,让人们娱乐学习两不误。前两年因一张羞涩、淳朴的笑容火遍全国的丁真。丁真通过多媒体社交平台带动欠发达地区理塘的旅游业发展,正确的引导传播就可以将这些传播转向正向的流量,为人们带来正能量的传播。丁真选择为家乡做旅游文化的形象大使,这一行为有利于进一步带动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接下来海拔4000米的理塘可能近期将成为全国旅游业热门的选项之一了。这种正能量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传统文化进一步的推广和宣传,当地文旅局抓住这一大好的宣传机会带火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赛博时代下的社会现象

近两年在大力推进国潮风,无论食物、服饰,还是洗护彩妆等,商家都在努力向国潮文化这个主题靠近。汉服旗袍等服饰在近两年尤为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了解古风文化,开始逐渐入“坑”。以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市场营销手段能帮助商家和消费者都各有所得。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类似抖音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认识到丁真这样一个质朴少年的存在。也可以说,互联网让人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拿身边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视频平台抖音来实验,曾尝试卸载抖音软件一周,然后并不间断与周围朋友的正常社交。一星期后会明显发现,更换了一波新的网络热梗,出现新的口头禅,身边越年轻的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并学习网络新词。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快了,更新的速度也变快了,稍不留神可能错过某个潮流热点。但对于反应和学习能力变慢甚至衰退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言,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否会被时代淘汰,最终失去发言的机会呢?例如近期新闻报道,在特殊情况下,日常菜品需要电子设备下单购买。但对于一些独居的老人而言成了一大难题。很多场所进出需要电子设备提供健康码,而很多老人并不知道健康码是什么,不会绑卡支付,只会使用现金。不会用手机打车,只会站在原地等待公交车。最新的资讯只能从他人口中得知。人们终究会变老,今天在社会中寸步难行的老人,就会成为明天的我们。也许现在的我们使用电子产品得心应手,可以后出现更多的新鲜科技产品呢?科技一直以来的定义都是方便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不应该被时代抛下。而一味盲目追求新潮的年轻人,是否被互联网拴住了手脚,让文化逐渐失去深厚的韵味呢?

五、赛博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三重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赛博时代给中国文化带来推广机遇的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时间悠久?经过岁月的打磨依然闪耀着古典的光辉,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让它失去光泽。可是现在因为多元化文化的存在,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极大的挑战。外来文化、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这三种文化在不断冲击传统文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首先,从外来文化方面看,全球化的快速推进,打破了区域壁垒,多元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研究中当下最显著的话题之一。有学者提到:“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这一现象尤其在逐渐接受现代化教育青少年人群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在应试文化全方位覆盖的中国教育社会中,青少年面对枯燥无味的课本,难免会被更为新颖、潮流且便捷的互联网文化所吸引。由此导致没有深入研究且理解中华文化的本质从而轻视传统文化,片面追求潮流的互联网以及接触学习较少的西方文化。陌生感是人类好奇心产生的首要因素之一,西方企业充分利用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以互联网作为宣传媒介,迅速、全方位传播,渗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而刚刚脱离父母控制,逐渐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收外来的文化,由于对社会整体文化认知刚刚独立,尚且处于发展完善阶段,所以对陌生事物似乎更容易产生新鲜感和认同感。比如说近两年的潮流文化,片面的说,就是在学习西方嘻哈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相关的服饰、品牌、音乐、语言等。在剖去形式主义的外壳,其背后的真正意义怕是难以禁得起过多的推敲。尽管在大力推展国潮文化的情况下,在服饰方面,似乎还是打着国潮的旗号写着英文字母衣服在青少年人群中更受欢迎。其次,从互联网文化的角度上看,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网络信息日新月异,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各个年龄段的人们。互联网应用使用频率最高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地方就是高校。夸张一点来形容就是,离开网络的高校可能无法正常运行。校门口的刷脸闸机、校园街里的无人自助超市、教室里多媒体教学仪器、学校的线上图书馆等等,高校生活中互联网无处不在。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淘汰,我们已经很少能再看到老师们带着学生出去踏青讲课的场景。一方面互联网开放、快捷、共享性对寻求便捷、追求速度、有娱乐性和更高效率的大学生有着深深的魅力;另一方面,社会认知还不完善的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网上一些低俗、媚俗、庸俗成分的文化的影响,形成不良的社会价值观,严重的可能日后成为社会蛀虫。相较而言,传统文化行文古板,文言晦涩难懂。历史中的文化必然会被时间定格,所以相较于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现代文化缺少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会变得更加的成熟,加速学习的能力,加速对世界的认知。过快的成长和学习就会忽略很多的细节,而传统文化中,含蓄是最大的特点之一,只有反复推敲才能品出文章的韵味。由此他们会忽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最后,就是流行文化,以娱乐作为本质的流行文化被广大人群所接受,且覆盖面积极其广泛。流行文化不仅指文化作品,也包含有作品延伸出来一系列的商业消费等一般情况下最终的落脚点仍然为商业利润。流行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利用其短、频、快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成年的价值观。较为鲜明的例子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一个简单的软件做到传媒、社交、购物一体化。现在年轻人深受此类平台的影响,新潮的流行文化似乎更容易引起共鸣。同时,网络流行文化快节奏、粗暴、视频传播更直接等特点能给人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更容易吸引眼球,“一切都可能被拆散成制造的符号,文化传承的断裂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在快餐文化时代,新一代年轻人向潮流文化的倾斜,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敬畏和尊重在逐渐消失,对传统文化归属感日益淡薄,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会成为日后的一个难题。

六、结语

我们享受着赛博时代的便捷,我们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快到来不及停下来仔细品读,那些静下心来才能仔细品出的味道。传统文化的形式或许很古板、晦涩难懂,但正是这一份的晦涩才让传统文化拥有更醇厚的味道。赛博朋克词汇本身的含义是追求自由个性精神。人性,是赛博朋克时代在发展中要始终坚守的根本出发点。人类不同于机器人的根本性质是人性的温暖,赛博朋克在凸显人类个性化自由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掉人性。科技让我们发展更快,但同时要保留人类内心的温暖。赛博时代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碰撞,是机遇,也是挑战,正确把握好赛博时代的特点,相信我们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好,且发扬光大。人类永远心怀希望,渴望拥抱光明与温暖,希望赛博朋克时代带着人类的希望创造出新的文明,改变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万超,孟晓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存在的主要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86.

[2]王方.基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新媒体交互艺术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7):105-106.

[3]聂翔雁,李大维.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6,(03):275-278.

[4]陈霖.现象·理论·视角——当代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述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03):8-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