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分布式商业模式

分布式商业模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3 17:4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分布式商业模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分布式商业模式

篇1

一、传统分级预算模式的发展局限

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两种主要预算模式有三条主线:分级预算、分产品预算和分部门预算。传统的分级预算模式是以分支行为责任主体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即将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责任按照总行、分行、支行的层次分解落实。分级预算模式有利于各级行在上级行下达的预算框架内结合自身的业务发展战略配置资源,并在年度中间根据实际经营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充分考虑了分支行所处的不同经济环境。

分级预算虽然能对各级行的全年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但仍存在不少局限:首先,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配置缺乏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使企业资源不能最大限度发挥效益。在分级预算模式中,预算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承担,各业务部门并没有直接参与,但财务部门远离市场,经营活动的一手信息掌握不足,编制的预算有可能偏离实际业务的发展;其次,上级行财务部门对下属机构各项业务的信息掌握得更加不够充分、细致,只是机械地将下级行上报地预算进行汇总,从而影响预算的精确性。再次,分级预算的效率低下,整个预算过程历时长。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庞大,纵向机构大多达四级,涉及的业务广,变数较大,每级的预算均需较长时间完成,越到上级汇总平衡的难度越高,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影响了分级预算的效率。

因此,一些国际先进银行,如花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均建立了以业务经营部门、以某项金融产品经理为责任主体的组织结构体系,分行负责人只作为区域范围内各项业务的协调人,与之相适应,这些银行推行的是以业务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随着银行组织结构体系的改进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现在越来越多的境内商业银行也实行了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

二、构建商业银行分产品、分部门预算的基本框架

(一)商业银行分产品、分部门预算的基本思路

商业银行分产品、分部门预算的基本思路借鉴了制造类企业对产品的定义和作业成本思想,商业银行的产品是通过各业务部门之间作业组合而形成的投入产出价值链。商业银行的产品能够给银行带来价值。可大体概括为以下几类:(1)负债类产品(支付利息视为支出,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计算收入);(2)资产类产品(出让资产获取利息或投资收益,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计算支出);(3)中间业务类产品(向客户提供服务而带来佣金收入)。

商业银行的产品依据业务部门的职能由各部门开发管理,在作业过程中借助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费用还原和风险拨备等银行内部财务工具,对各类银行产品的规模、价格、费用和风险进行核算,形成产品预算报告,进一步形成专业部门的预算报告。在结合业绩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产品预算体系。

(二)分产品、分部门预算的功能

其一,促进预算执行。产品预算明确了各专业部门的经营目标,可有效杜绝部门间因预算不明确导致的推诿现象,提高预算执行力度。

其二,细化预算体系。产品预算将商业银行的机构预算在业务流程上进行分解,将模糊的机构预算体现在具体产品中,使预算执行者充分了解各类产品对利润的贡献程度,明确工作思路和方法。

(三)分产品、分部门预算的特点

1.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的运用。分产品预算借鉴制造企业预算与成本核算思想,银行金融产品更多地体现为资金的流动。由负债产品向资产产品转化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成本价格核算产品创造的利润。分产品预算依托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以各种资金的内部转移价格为成本,可以核算各类资产负债类产品的利润。

2.“自下而上”参与制预算编制方法。银行金融产品由业务部门开发管理,其预算途径层级“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由于产品在各部门中存在交叉,这要求各专业部门都参与到预算编制中,从而充分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预算宽余”倾向。通过部门之间、部门与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协调目标,使上级了解产品业务,使下级明确上级预算目标,形成经营合力。

三、分产品、分部门预算管理办法——以A商业银行为例

A商业银行是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在管理上实行“总行-省行-分行-支行”的垂直管理体制,总行财务会计部统一部署,各级分行财务管理部分级管理本辖区内的财务预算工作。产品预算主要有:存款业务预算、贷款业务预算、同业业务预算、投资银行业务预算、国际业务预算、电子银行业务预算、银行卡业务预算等。这些产品分别由资产负债部、机构业务部、投资银行部、国际业务部、电子银行部、银行卡部、个人金融部负责。

(一)与相关预算的关系

产品预算的汇总形成机构预算,产品预算是机构预算的细化分解。分行所辖机构的产品预算汇总加上本级产品预算即为机构预算。

机构利润=∑(辖内机构产品利润+本级产品利润)

(二)分产品、分部门预算编制步骤

1.编制业务发展计划

业务发展计划依据总行下达的综合经营计划,结合产品划分情况编制,包括主营资产规模预算、主营负债规模预算、附属资产规模预算和附属负债规模预算四大类。各分行根据综合经营计划和历史数据,结合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科目产品对照表中各项资产负债的科目核算范围,合理确定各产品各类资产负债规模预算值。

2.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

作为计算各种资产、负债产品的关键环节,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已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商业银行经营资源配置、经营成本和风险控制、经营效益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影响。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有多钟途径:龙铁(2001)探讨了两种内部资金转移计价方法:一是单一价格模型;二是双重价格模型。倪遥遥(2002)介绍了构造内部收益曲线的方法进行FTP定价。王国勇(2006)将经济增加值(EVA)运用到内部资金转移的价格计算上,基本思路是首先计量协作业务所能创造的经济增加值,根据经济增加值和业务成本即可计算FTP。肖德庄(2005)详细分析了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等等。

3.产品财务预算

产品财务预算通过业务发展计划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确定。主要包括经营收入预算、营业成本预算、风险成本预算、税务成本预算、营业贡献预算五项内容,计算公式为:

产品营业贡献预算=经营收入预算-营业成本预算-风险成本预算-税务成本预算

4.编制部门预算

首先,要确定部门产品对应关系,经营性部门与产品的对应关系由各级行根据本行部门职能的设置实际情况确定。其次,产品预算汇总形成部门预算,以产品预算为基础,根据经营性部门管理职能与产品的对应关系,横向汇总编制经营性部门预算。经营性部门预算的内容包括规模预算、经营收入预算、营业成本预算、风险拨备预算、税务成本预算和营业贡献预算。各项预算内容是对应产品预算的汇总。计算公式为:

篇2

传统企业之所以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会屡受挫折、产生迷惘,除了因为没有营销技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清晰的区分企业的角色定位。在传统市场中,企业角色的定位几乎固定不变的,企业也习惯于根据固有角色去不断提升市场营销手段,加强角色影响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并不是仅以一种身份出现,而是可以根据经营方式的不同,从而改变企业的市场角色。以单一的市场角色开展营销工作时,很多道路是完全不通畅的。

企业先要明确市场切入点从而确定市场角色。而会根据环境变化衍生出五种市场角色:

1、加工商

拥有稳定生产加工能力的企业,根据B2C商城、团购网站、品牌商等企业的需求,接受订单后进行生产代加工,是最普及但也是利润最低的模式。如凡客、麦考林等电商平台,都有众多的工厂为其代加工。

点评:利润率较低而且往往资金周期较长,企业虽然属于供应链的上层,但是却没有任何市场主动权。严格意义来讲,并不是在从事电子商务,而是作为辅助方出现。

2、贸易商

采购商品后利用已有分销渠道进行销售,通称为买手。由于具备一次性现金结款的实力或承受仓储风险的能力,所购得的商品成本较低,能承受延期结款能力。受到B2C、团购网站、淘宝店主的欢迎。

点评:购买的商品若不具备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只是OEM的普通商品。很难在电商市场获得较高利润,因为网民消费趋势,已经在向品牌和省钱二个方向,形成极大分化。只能本着薄利多销的理念,因为市场过于透明化。

3、品牌商

企业经营自有品牌后,寻找线上商、淘宝分销商、入驻各B2C平台。以实现全网履盖销售,并在销售过程中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最终成为电商知名品牌。像麦包包、七格格、绿盒子等品牌一样。

点评:传统企业几乎都没有品牌包装意识和专业营销团队,以为注册了商标就拥有了品牌。不进行包装、推广和炒作,就不会具备品牌价值和市场吸引力。企业自认为拥有的品牌,只不过也是一款有了合法销售资质的普通商品而己。

4、平台商

企业建立销售商品B2C平台、在京东、当当等知名B2C中开设店中店、在淘宝上开店,自己提品的展示、推广、销售、物流、客服等服务。希望能获得最大化收益的同时,直接掌握忠诚消费者的用户信息。

点评:经营任何一种平台,在拥有专业的营销团队的前提下,最容易被企业忽视而又最重要的就是市场推广。没有推广,就没有任何网民知道平台的存在。这也是很多企业建立B2C商城后,日独立访客都达不到10人的主要原因。

篇3

中图分类号:F71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步行商业街区的空间模式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各空间要素内部和各空间要素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其空间形态一般也不是以单一类型出现,往往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多种类型的复合形式出现。

在步行商业街区的空间模式分析中,最主要研究的是空间的组构关系。简而言之,是研究影响街区空间基本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步行商业街区中的空间模式都从基本形态构成要素的关系组构而来。

笔者以西安市大唐不夜城为例,从空间布局、空间肌理、空间序列、空间尺度以及空间节点等方面分析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空间模式。

1西安大唐不夜城概况

1.1 区位情况

大唐不夜城位于西安市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曲江新区内,地处大雁塔脚下,北起玄奘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公园、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

1.2建设情况

大唐不夜城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480米,总占地面积64.49公顷,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大唐不夜城自2006年开建,历时三年建设,于2009年9月28日实现对外开放。

2大唐不夜城空间布局

大唐不夜城利用雁南路景观商业步行街这一轴线,贯穿三个主题广场,六个仿唐街区和四大文化建筑,将包含商务、办公、购物、酒店、展览、游憩、娱乐、旅游以及文化等多种功能复合的不同商业形态连为一体,形成相互作用的高度集约的特色文化商业街区。

大唐不夜城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以玄奘广场、贞观文化广场、开元庆典广场为主体的大唐文化雕塑群;二是以西安音乐厅、西安大剧院、曲江美术馆、曲江电影城为代表的大型公共文化场馆;三是以威斯汀酒店、豪享来酒店、新乐汇商业街区为代表的大型酒店商业配套;四是以空中观光轻轨、景观步行街为代表的大型旅游交通设施。

3大唐不夜城空间模式分析

3.1空间肌理

空间肌理包括街区的平面形状、方位以及与之相关的道路骨架等,它反映街道以及广场的形态与走向,同时也反映了建筑的组合方式。

大唐不夜城商业街区的空间构成特征是以平面的空间组织为主,以建筑群体来组织整体空间,用统一的规划与设计方式建造了肌理细密、匀质的街区空间。街道和广场所形成的虚空间与建筑实体互相结合,互为图底,建筑物覆盖密度差不多等同于外部空间,因而大唐不夜城的公共开敞空间和建筑内部都是能吸引人逗留的场所,并且没有密集的建筑物带给人的压迫感,创造出了一种积极的空间。

3.2空间序列

良好的街区空间拥有层次丰富、富有人情味和标识感的空间,而良好的空间又是通过空间序列来组织的。空间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它们之间以通道相连带给人不同的空间经历和空间体验。

大唐不夜城的空间序列组织清晰明确,人在其中进行活动,心理感受随着空间的变化而跌宕起伏,给人带来良好的心理感受。从起始空间的玄奘广场,到空间部分的贞观文化广场,再到结尾空间的开元庆典广场,整体空间序列丰富而有层次感,其他子序列组织人们不同类型的空间活动。大唐不夜城合理的空间序列使街区空间具有更多的活力性和趣味性。

3.3空间尺度

大唐不夜城采用鱼骨型街道空间形式,通过六个仿唐街区,在尺度上再现了街巷肌理,建筑主体通过围合庭院形成内向的共享空间,组织成现代商业活动。

大唐不夜城景观步行街的总宽度约90米,步行空间的街道尺度较大,形成了良好的步行环境。步行体系由两侧各12米的人行道和中央40米宽的景观步行道组成。道路中还分段规划了沿街的停车空间。沿街建筑考虑大雁塔的景观控制作用,以二到三层为主。

3.4空间节点

大唐不夜城有八个街道交叉路口,其中两条是主干道,两条是次干道与大唐不夜城商业街相交。对于大唐不夜城商业空间形态而言,存在适当的交叉口空间节点,对于缓解连续性空间相对单一的界面带来的疲劳和破除长时间的单一方向指引的压迫感是有利的。但过度的交叉口导致大量交通,使得大唐不夜城步行商业街的活动受到了一定影响。

大唐不夜城曲江银泰商城(图1)的入口广场作为一个空间节点,在空间形态上而言,是从属于街道空间,为商城后退了一段距离,使空间局部放大,形成了较为开阔的外部空间,使建筑整体与街道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公共性的广场。

大唐不夜城步行商业街的空间节点设计人性化,不仅考虑到人的生理要求,更提供良好的活动心理感受。

3.5建筑界面

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用传统的唐代建筑风格来塑造具有现代功能的文化步行商业街区。相对于其他商业建筑,大唐不夜城增大了建筑体量,以表现唐代为了显示建筑群更雄伟壮丽的高台;把唐代大屋顶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信息载体,让它与具有现代审美理念的木格栅或者石材墙面进行并置对话。不同功能定位的建筑在立面上相互联系,材料采用木质、钢材、玻璃和石材等,整个立面统一中有变化。相同的建筑风格保证了街道立面视觉的统一性。

3.6设施和景观

以玄奘广场、贞观文化广场、开元庆典广场为主体的大唐文化雕塑群是大唐不夜城步行商业街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雕塑强调广场大空间布局及大轮廓形象,营造出强烈鲜明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大唐不夜城步行商业街以休闲广场与绿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布置。绿化采用点、线式的植树和面状绿地(草坪),结合雕塑、水池、休息座椅以及灯柱等小品,通过具有大唐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的展示,将大自然的绿化、阳光、流水引入到商业街中,在城市中心地带营造了一个极富层次感和趣味感的商业空间。

4大唐不夜城发展状况

步行商业街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契合,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商业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大唐不夜城作为集旅游、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步行商业街区,通过盛唐文化为背景、唐风元素为主线、体验消费为特征,将现代商业进行文化集成,在承担传播历史文化功能的同时,以多元的经营模式成功迎合了市场需求。

篇4

财务资源作为商业银行一项至关重要的内部经营资源,其配置效率直接反映了一个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1]。财务资源配置管理体系再造是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各项综合改革和完善结构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经历着一场由分权使用到集中管理、由被动支出到主动引导的探索性大变革[2]。

随着商业银行分配机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营业机构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效益水平的不断提升,其经营性费用分配已逐渐走出银行内部封闭管理的状态,从行政管理的分配模式转为以日常保障和经营绩效为载体的有效配置。自2005年实施股份制改造以来,工商银行在加强内控、提高效益、战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3]。本文以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以下简称营业部)的财务资源配置方法变革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及思考市场经济、股份制改造、及当前费用预算下达模式变更背景下,商业银行营业部应如何构建、理顺和完善该部门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资源配置管理模式。

一、商业银行营业部财务资源配置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1.费用配置方法从机械粗放型变革到灵活集约型

营业部最初的费用配置方法是按照人员、网点和存贷款余额等因素,将费用总指标分解后直接分配给支行,支行在核定的费用指标额度内使用。这种通过指标层层分解的做法,将财务资源指标分配到支行的机械粗放型费用分配模式,造成了支行的所得与所需不相匹配,并最终造成与资源配置的投入产出完全脱钩。

2002年以来,结合工行战略规划和经营导向,营业部费用分配方法作出重大变革。通过将经营性费用分成集中保障费用、自主保障费用和激励费用三大部分,实现了由分权使用到集中管理的成功转型,以及对重点支行和重点业务品种的资源倾斜。

2.激励费用指标从纯行政指令变革为市场引导

费用配置方法的变革对支行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激励费用部分,其指标体系在支行与营业部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完善。为确保激励费用的投入能切实引导支行明确经营定位,作强作优核心业务,营业部出台相关政策,使得每年的绩效挂钩指标都会根据实际经营需要和发展重心作出相应的修正。2002年以后特别是2006年工商银行成功股改上市以来,营业部坚持遵循着“经用生需,以需促用”的螺旋式成长规律来不断对转型后的配置管理体系进行充实和升级,目前营业部的激励费用挂钩指标涵盖了利润完成率、计费营业收入、存贷款增量、中间业务及其增量、拨备前利润完成率、网点发展指标、EVA及其增量等多项战略经营指标。通过适时更新激励费用挂钩指标,实现激励费用和经营发展重心真正紧密契合起来。

3.资源配置管控体系由单一式变革为矩阵式

2009年营业部确立了以机构维度为主线,业务条线为辅助的多维度费用配置管理机制。在向各支行进行费用纵向配置管理的同时,将关键的经营性费用横向落实到各业务主管部门,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相关费用的预算和审核,实现分机构与分专业相结合的纵横交错矩阵式管理控制体系。

通过对具体执行层(支行)、专业管理层(业务主管部门)和全程监控层(财务会计部)三个层面的职责分设,以及明晰的配置管理权限来实现费用支出的“质控”;通过对历史费用总量和当年新业务发展开支计划,根据省分行下达的费用分配方案先框算出全年总费用额度,再纵向按机构维度设立集中保障、自主保障和激励费用三个子预算,横向从专业条线设相关费用支出的预算审核,通过矩阵式配置管理体系来实现费用支出的“量控”。

二、营业部财务资源配置管理模式可能面对的挑战

根据2011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关于进一步提升省区分行营业部竞争力的意见》的精神,总行将以利润贡献、业务规模作为划分主要依据,以同业竞争排名和当地发展潜力作为调节因素,对省区分行营业部实行分类管理,而营业部的类别将作为确定资源分配模式的重要参考依据。

营业部作为一类省区分行营业部,费用预算将由原来的浙江省分行下达的模式改为由总行下达、省区分行视实际情况在总行下达总计划内适当增加的模式。面对上级行费用预算管理机制的转换,营业部必须及时理清思路,以现有模式为基础,主动汲取总行先进的费用配置和经营理念,迅速整合出更高效、能动的财务资源配置管理体系。和总行的分类管理意图和费用预算配置理念相比,营业部目前的费用分配管理模式将主要面临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1)保障类费用的划分依据有待明晰

目前,营业部保障费用配置主要按是否全额配置分为集中保障费用和自主保障费用两大类。参照于总行的分类管理和价值导向等理念,先前根据全额、限额配置来划分集中、自主保障费用已不再适用于现行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如何通过解读总行的资源配置宗旨,提炼出更合理、有效的保障类费用划分依据是管理好营业部近九成财务资源的前提和枢纽。

(2)财务资源配置的精准程度有待深化

营业部目前的资源配置对象、配置依据都有待进一步精准化。在资源配置对象上,需要对于不同环境和不同成长阶段的支行做进一步的差异化分析;在设定配置依据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财务资源隐性、间接的成本特性,加大配制过程中对费用本身的支出回报率的重视程度,深入发掘配制资源的价值体现渠道。

(3)专项额度控制科目资源的“配”和“用”有待衔接

初始预算的静态和实际发展的动态有始至终都是一对矛盾结合体。即便预算做到极致的全面和细致,实际使用时也总难免会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资源总量固定的情况下,要结合实际需求对辖属支行的额度配置进行动态调控实属不易,不但要经过全面统筹和精确计算,还要兼顾支行间的公平和整体运作效益,重视专项额度控制科目相关资源的“分配”不足与“使用”之间矛盾的日趋显性。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营业部资源配置管理现状的分析和展望的预期,笔者认为营业部应以总行实行机构改革为契机,以寻找资源价值彰显渠道为突破口,深化全面费用预算管理机制,推行标准化和差别化相结合的精准配置模式,加强费用配置导向性,加大经营性费用的核心统筹力,提高资源制约和价值增长条件下的整体配置效率,才能真正塑造低付出、高回报的经营模式。

具体来说,塑造财务资源全面精准化配置管理体系是当前的关键问题,其实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借助成本形态的科学分类,打通支行费用管理水平量化途径。以支行(下转第172页)(上接第169页)对费用的管理渗透度为依据,对保障类费用按科目重新进行集中保障费用和自主保障费用的划分。(2)通过二次修正,实现自主保障费用的精准配置。结合支行实际管理渗透程度,对具备中等支行管理渗透度的自主保障费用,在现有的标准化预算基础上,根据地域、业务规模和盈利情况对支行进行差异化修正,通过分割系数的设定和上期自主保障费用费效比情况来完成隔离修正。(3)以激励费用费效比指标彰显激励费用的投入产出功效。对支行管理渗透度最高的激励费用采取在原有挂钩指标和按季分配的基础上,新增以上期激励费用费效比作为当期配置调节系数来最终确定支行当期的配置量。(4)专项额度控制科目的额度实行分类、分依据配置。结合营业部经营发展目标,分成酌量型支出和约束型支出,各自采用独立的指标依据进行分配。(5)引入资源置换系数,开展弹性管理。植入“先做预算,后可置换”的弹性管理理念,加速实现营业部专项额度控制科目的配置和支行使用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刘印涛,田贺佳,周绪荣.商业银行省级分行计划和资源配置问题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128.

[2]罗敏.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8.

篇5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现状

(一)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区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1201个,从业人员10055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438.6%和98%;全区共有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75个,从业人员1542人,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59.6%和增加25.9%。全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从主要经济指标看,2018年末,全区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477886.8万元,比2013年末增长5.2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24917.3万元;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45979.5万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418.5万元。

2018年分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及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个、万元、人

行业

单位数

资产总计

营业收入

从业人员

批发零售

1201

477886.8

1024917.3

10055

住宿餐饮

75

45979.5

38311.6

1542

(二)行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8年末,全区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405个,资产总计198633.3万元,比2013年末增长4倍和0.46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22329.6万元。从行业中类看,农、林、牧、渔产品批发业和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业两个行业增长较快。2018年末,农、林、牧、渔产品批发企业法人单位48个,资产总计32343.2万元,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5倍和45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392.9万元。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企业法人单位140个,资产总计24895.3万元,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7倍和1.1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3246万元。

2018年按行业中类分组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及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个、万元

企业法人单位(个)

资产总计(万元)

营业收入(万元)

批发业

405

198633.3

422329.6

农、林、牧、渔产品批发

48

32343.2

3392.9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

95

73379.6

193420.1

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

25

1041.3

3365.7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

4

230.1

768.8

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

20

31314.1

46350.7

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

140

24895.3

123246

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

33

23059.9

41818.9

贸易经纪与

3

3306.6

83.8

其他批发业

37

9063.2

9882.7

2018年末,全区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796个,资产总计279253.5万元,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3.6倍和0.3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02587.7万元。从行业中类看,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燃料及其他动力销售、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和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三个行业增长较快。2018年末,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燃料及其他动力销售法人单位95个,总产总计184859.4万元,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1.0倍和1.1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42356.5万元。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企业法人单60个,资产总计21095.9万元,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4倍和1.3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4148.7万元。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企业法人单位116个,资产总计19351.7万元,分别比2013年末增长6.7倍和7.4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655.4万元。

2018年按行业中类分组批发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及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个、万元

企业法人单位(个)

资产总计(万元)

营业收入(万元)

零售业

796

279253.5

602587.7

综合零售

61

11189.6

34009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

143

13450.6

15841.4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专门零售

44

6149.6

6829.9

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

24

4320.3

4776.7

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

173

5565.8

13397.4

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燃料及其他动力销售

95

184859.4

442356.5

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

60

21095.9

44148.7

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

116

19351.7

28655.4

(三)限上企业支撑作用明显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全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限额上企业创收效果显著,支撑作用明显。2018年末,全区批发和零售业限上单位数78个,从业人员3293人,资产总计262179万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69365.8万元,分别占2018年末全区批发和零售业的比重6.4%、32.7%、54.9%和75.1%;住宿和餐饮业限上单位数12个,资产总计36233.3万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156.8万元,分别占2018年末全区住宿和餐饮的比重16%、78.8%和70.3%。

(四)内资企业占绝对主体

201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内资企业法人单位共计1201户,比2013年末增长438.6%,占批发和零售业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100%,是全区批发和零售业的绝对主体。在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法人单位815户,比2013年末增长508.2%,占内资企业的67.9%;国有和集体企业法人单位数比2013年末减少66.7%。

2018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个)

合计

1201

内资企业

1201

国有企业

3

集体企业

12

联营企业

1

有限责任公司

239

股份有限公司

12

私营企业

815

其他企业

119

2018年末,住宿和餐饮业内资企业法人单位共计75户,比2013年末增长59.6%,占住宿和餐饮业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100%,是全区住宿和餐饮业的绝对主体。在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法人单位54户,比2013年末增长54.3%,占内资企业的72%;集体企业法人单位数比2013年末减少100%。

2018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企业法人单位(个)

合计

75

内资企业

75

集体企业

4

有限责任公司

12

私营企业

54

其他企业

5

二、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零散度过高,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由于流通企业准入门槛低,流通企业呈现出“小、散、乱、弱”问题,具有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少。2018年,全区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达1123户,占全区批发和零售法人单位的93.5%,全区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营业收入为255551.5万元,仅占全区批发和零售法人单位的24.9%;全区限额以下住宿和餐饮业企业63户,占全区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的84%,全区限额以下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营业收入7261.7万元,仅占全区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的29.7%。

(二)行业竞争激烈,整体经营效应不高。受制于管理水平低,经营规模偏小,大多商业企业未能形成自身特色经营模式,在商品采购、促销、售前售后服务上大同小异,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商业布局不合理,农村商品流通建设滞后。从普查情况看,我区批零住餐企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区范围,而在农村的企业微乎其微,农村商业网点分散、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综合运行成本高,阻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篇6

“跑软件”的现象并不只是出现在公司与个人的商业关系上。我们每个人几乎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某种因缘际会,被邀请进入了同一个微信群。一旦意味相投,也许群中的两个未曾谋面的人就互加了好友,经年累月,也许两个微信好友就在线下碰面了。在线下碰面之前,其实你们早就是数字世界里的好朋友,只不过你们的朋友关系只是一种数字化生存方式。这是人际关系中的“跑软件”,大家不隶属于任何机构、任何组织,只是依靠一套软件系统在数字世界里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数字化社会关系。 从IPO到ICO

今年3月,一家核心开发者希望在继比特币区块链和以太坊区块链之后,集前两个区块链之所长,建设一个新一代公有区块链,以非营利基金会形式在新加坡注册,以全球区块链社区共识、共建、共享、共担方式运行的公有区块链组织――量子链(QTUM),以向区块链社区发行自己的数字代币(Coin或token,以下称为token或代币)的方式,在五天时间里发行基于自身量子区块链上的量子币,从全球区块链社区里轻松换取到了价值1500万美元的比特币和以太币。

量子链的这种做法被命名为“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售代币融资);ICO相对应的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_发行股票融资)。区块链社区为了在合规性和合法性上与IPO做个区分,也有把ICO叫作“Initial Crypto―Token Offerings”的,即首次公开发行加密数字代币融资,这个ICO的叫法确实更切合“ICO”的实质。

量子链(Qtum)ICO的主要规则为:1)以非营利基金会的形式注册,该基金会负责运营量子区块链及作为量子币的发行主体;2)量子区块链是开源软件系统,任何人无须许可都可使用该系统;3)该系统的开发、运行、应用采用去中心、分布式、自组织的社区制;4)基于量子区块链上的量子币是一种功能币,在使用量子链或量子链上的各种应用时,需要支付些微的量子币;5)只能发行代表量子链使用权的代币――量子币来融资以支持量子链的开发工程;6)量子链公布将发行总数1亿量子币,其中51%公开发行。另外的在四年时间里,29%将分配给社区的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和商业应用项目,20%分配给创始人和开发者;7)所有用量子币换取来的价值1500万美元的比特币和以太币,都将全部存入多重签名的钱包,钱包地址可公开透明,由多人签名才可能被使用;8)量子币可以在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9)量子币的公开发行,得到了基金会注册地监管机关的有条件“无异议函”,在“监管沙盒”机制下,获得了最低限度的合规性。

“ICO”是区块链与生俱来的特性。2009年1月上线的比特币区块链,就是“ICO”的创世之作。只不过,2017年的“ICO”与其还是有所不同:比特币的ICO采用的是持续发行的“挖矿”机制,而现在的ICO采用的是一次性发行和持续分配机制。ICO正在成为区块链上的主要融资渠道:据统计,2016年区块链方面的风险投资4.96亿美元,而ICO金额也达到2.36亿美元,接近风险投资金额的一半,截至2017年5月15日,今年以来区块链上的风险投资约为1.07亿美元,而ICO已经达到1.25亿美元了。ICO目前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块链方面的风险投资,有可能成为区块链行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零边际成本社会

我一直认为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是一场堪比人类祖先走出非洲那样的大迁徙,只不过这是一场“数字化大迁徙”。如果说12世纪到13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是人类社会发现了一个物理上早就存在的“新大陆”;那么,正在进行的数字化迁徙时代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只不过这次是建设了一个之前并不存在的、非物理结构的数字世界。

无论是共享出行司机的所谓“跑软件”现象,还是量子链(Qtum)的发行加密数字代币的“ICO”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建立在数字世界里、用数字化方法来重构的、新型的企业制度和产权关系。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是科斯观察到的市场机制运行中的“交易成本”,而企业之所以成为市场活动中的基本组织单位,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我们看到的数字化经济运行规则,和1937年科斯看到的工业化经济运行规则,有了巨大的新变化。一首歌曲要发送给一万个人,在工业化经济运行规则下,我们得灌成一万张唱片,原子结构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而在数字化经济运行规则下,我们通过互联网发送,比特在互联网上的传递,别说一万个人,一千万个人来接受这首歌曲,边际成本也几乎为零。在数字化世界里,像“跑软件”和“ICO”那样的分布式商业模式,已经不同于1937年科斯眼里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科斯,《企业的性质》)而设立的企业了。 共享经济模式

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这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叫作共享经济模式。而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分布式商业模式”。相对于共享经济模式,分布式商业模式涵盖的范围更大:共享经济之外,还包括开源软件社区、非营利服务机构、分布式商业自治组织等。

分布式商业模式最大的几个特点是:1)基础技术架构体现为分布式网络结构,相关各参与方处于点对点对等关系,相互互不隶属;2)价值创造机制体现为数字化规则下的零边际成本;3)价值增长机制体现为“摩尔定律”,一旦越过拐点,立马实现指数级增长;4)组织机制体现为以社区自治、平台组织和生态系统作为运行架构;5)协作机制体现为依靠共识而不是指令;6)激励机制体现为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思维;7)利益分配机制体现为共享、分享、他享。

分布式商业模式尽管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目前这样一个早期阶段,我们还没有穷尽的能力。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轻所有权,重使用权,甚至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比如开源软件社区,比如共享经济模式,比如非营利性机构,再比如分布式自治组织(在区块链上,人们把分布式自治组织称为“DAO”:系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缩写),指的是无中心控制机制的、去第三方中介服务的,以点对点、端到端方式来运行的组织。类似比特币区块链、以太坊区块链那样的公有区块链,是一个最典型的分布式商业组织的案例:产品著作权完全开源免费、没有服务器没有运维人员没有组织、一套软件到网络上之后就完全依靠志愿者社区来开发维护、任何人无须许可就可以下载终端成为网络节点、非营利无权益人也无收益分配…… 资本与资产VS所有权与使用权

根据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所有权适合私有,否则无法很好地解决“公地悲剧”和“租金消散”的问题。而在分布式商业模式运行规律之下,我们发现:与所有权的私有不同,使用权适合“公有”!一辆汽车,在私有的状况下,使用率大概10%;而在共享经济的模式下,使用率可以提高到50%;有研究机构甚至提出,在无人驾驶技术成熟之后,采用分时共享模式,一辆汽车的使用率可能提高到90%。很显然,这种情况下,无论从内部效用还是外部效用来分析,使用权一旦“公有”,对各方面的效用都是最大化、最优化的。

张五常先生说到,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就是产权规则,你改变了产权的规则,你就改变了整个系统。所有权的虚化、轻化或者幻化,催生出来一种新的金融服务体系,一块完全崭新的风景画展现开来:以所有权为基础,对应的是资本市场;而以使用权为基础,对应的是资产市场。技术的开源、产品的分享、组织的自治及商业目标的非营利使得分布式商业模式下,没有了资本的立足之地。在消费者、投资者和交易者眼里,代表所有权的资本失去了价值,作为提供消费和体验的产品或资产才具有价值。金融新疆域由此而开辟。

在移动互联网之前,手机叫功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之后,手机叫智能手机,中间的差别就在于功能手机不能24小时连网,手机一旦在线,就成为了智能手机;同样道理,IBM在其发表于2014年的物联网白皮书中,把能够24小时连网在线的机器设备也命名为智能设备;当区块链技术于2009年横空出世,业界把登记在区块链上的能够24小时在线的智能设备称作智能资产(在线与在链)。

资本与资产这一字之差,金融涵义却别有洞天。资本更适合证券化,不适合货币化;资本的基本形态是股权或债权,适合证券化为股票或债券。资产更适合币化,不适合证券化;资产的基本形态是使用权或分享权,适合货币化为数字代币(Coin、Token)。证券化的资本,使得所有权可以拆分转让,因为流动性提高,融资也随之方便;货币化的资产,使得使用权可以拆分转让,因为是以数字货币的形态流通,7天24小时全球交易,税收结构最为简单,交易费用最为低廉,流动性更高,融资也更为方便。

我们相信,人类刚创造出房屋时,是没有产权、物权意识的,最初的房屋只有遮风避雨的功能意识。物权、产权意识的出现,导致房契、地契等权益凭证的产生,而这些权益凭证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物权、产权等资本品的整体可转让性;证券化更使得房契、地契等权益凭证可以份额化,使得物权、产权的可转让性极大提升,其价值也大幅提升,财产性收入也成为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区块链带来的资产数字化,是在物权、产权等资本品份额化之后,把使用权等资产也份额化了,资产数字化的金融表现形式就是资产的货币化。

资产货币化是一个实物资产“液化”的结果,一旦实物设备被数字化,数字的传输和水的流动一样高效多能了,实物资产一旦获得像“水”一样的流动性。一台设备或者一辆汽车,如果24小时与互联网连接,设备的身份登记在区块链上,我们就可以确保它的身份的唯一性、确认它传输的数据的真实性、追踪设备的轨迹和状态、用它每分每秒传送过来的数据重塑一个数字化的它,以其作抵押物或以其使用价值作锚定物来发行数字货币融资。

基于所有权的金融体系有如下特点:1)是营利性商业机构;2)往往依据《公司法》采用公司法人体制;3)发行股权、债权及其衍生品等投资工具融资;4)投资者具有收益分配权及剩余财产追索权;5)除特殊结构,大多数情况下,股东承担有限责任;6)需要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既约束股东,也约束经理人;7)负有在企业经营的不同环节缴纳各种税收的义务;8)需要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来增加透明度;9)外部监督机制:政府部门、第三方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

基于使用权的金融体系特点却不同:

1)主体经营活动追求非营利性;2)往往采用开源基金会的公共性组织结构,没有权益人;3)共建、共有、共担、共享、共治的分布式自治组织;4)社区治理机制取代了公司治理机制;5)外部监督机制除有限度的依靠政府外,不再依靠第三方中介机构,基本采用各种数学算法模型来作内部约束;6)发行数字货币(coin)或数字代币(token)等投资工具融资;7)投资者对发行机构不享有股权债权、收益分配权及财产追索权;8)发行的数字货币与法定货币不同,没有利息收入(这点类似黄金),只有数字货币价格变化的损益;9)只是在数字货币的交易环节才有税收产生;10)最重要的是:基于使用权的金融体系一定是建立在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上的。 业界动态

截至2017年5月19日,以比特币、以太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总市值已经达到850亿美元左右。去年我曾经预计数字货币(包括数字资产在内)将在十年内达到1万亿美元的总市值,届时任何资产配置模型都不可以对数字货币忽略不见。以目前数字货币市值的增长速度和新数字货币的发行速度,我去年的预计看来是过于保守了。全球黄金的总市值大约8万亿美元,而数字货币被誉为“数字黄金”,因为数字货币和黄金一样都不能生息,它确实离货币更远而与黄金更近,万亿市值的数字货币并不是天方夜谭。目前市值达到5亿美元以上的数字货币已经达到8只,编制数字货币指数的条件日臻成熟,也许六个月以内我们就可以看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数字货币ETF。据了解,还有其他几个海外证券交易所也正在积极探讨数字货币ETF挂牌的事宜,届时一些配置另类资产的投资工具,就可以合规地把基金资产配置在数字货币ETF上。

假以时日,我们甚至不排除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内的传统证券交易所,也会创立为ICO服务的平台。纳斯达克早已宣布与区块链创业公司Chain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设立一个私募股权交易平台,并且这个区块链私募股权交易平台已经开始试运行了。

在基金投资方面,目前已经有几家稍微激进的VC基金,开始投资在ICO上。Boots VC、Blockchain Capital和Polichain Capital等三家基金已经公开宣称会投资ICO代币,Blockchain Capital甚至计划用ICO的方式来筹集一笔专门投资ICO代币的基金。

一些区块链创业者已经为ICO创立了专门的服务平台,提供从合规性、信息披露到评价标准的服务,他们仿照美国私募证券144A规则的要求,提出了SAFT(Simple Agreement For Future Token,未来代币简明协议)的ICO发行标准流程(比照资本市场已经实施的“未来证券简明协议”),整理了专门针对ICO的信息披露要求,并开始建立ICO价值和质量评估体系。一些国家的监管机关已经在关注ICO的相关活动,建立了金融科技“沙盒机制”的国家,如新加坡和英国等,把ICO纳入“沙盒”给予观察,同时要求ICO必须遵守简单的KYC规则,比如不能销售给不符合美国144A规则下的不合格投资者及不能宣传为股票、债券等等。美国证监会数字货币研究主管也公开提醒区块链业界,不管ICO的数字代币是否属于“证券”,发行者都负有投资者保护的责任。 ICO是金融深化的终局

ICO有巨大的创新性,几乎可以说是金融深化的终局。

第一,ICO使得共享经济模式、开源软件项目、非营利性机构及分布式自治组织得以享受到融资的便利;

第二,ICO让使用权公有化,解决了公地悲剧和租金消散的经济学难题,使得产品和商品的内部效用和外部效用都能够最大化,交易无摩擦;

第三,ICO使得数字代币的投资者与产品的使用者合为一体,使用者用得越多,投资者获得的价值越大;投资者价值越大,网络越健壮稳定,使用者也越受益;

第四,ICO的51%代币公开发售、募集获得的数字货币存放于地址公开的托管钱包并实行多重签名的方法,利用了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底层信息穿透、透明、共享的机制,创造性地为分布式商业模式建立了商业自治的技术可信性;

第五,ICO降低了区块链创业项目的融资门槛和投资者的投资门槛,在这一点上与众筹异曲同工;

第六,ICO倡导融资民主化,还权于创业者,削弱了资本的力量,增强了创业者对项目的主导权,最大化了创业者的利益;

第七,ICO的代币可以在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相比股权投资,拥有极高的流动性,方便了投Y者退出;

第八,ICO代币的交易跨越全球,7×24小时交易,实时清结算,全球投资者共同发现价值,辨识真伪,交换价值。

并不是任何资产都适合ICO。

首先,能够ICO的资产,一定是运行在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上的资产,链下资产无法做到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模式。

其次,到目前为止,成功的ICO都是公有区块链或分布式自治商业模式上的项目。也就是说都是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的项目。反过来也说明,夹杂所有权的项目并不适合ICO。

其三,ICO是介于私募股权融资和众筹融资之间的,但更偏向于产品众筹模式的融资方式,ICO用使用权来融资。

其四,凡ICO的项目在区块链上创立时,都设计有原生数字货币,这种原生数字货币一方面是使用者使用该项目时的费用支付手段,另一方面它又是ICO时的融资工具。我们买来该ICO代币,可以是为了卖出获利,也可以是拿来付费使用该产品。

其五,ICO代币的价值高低决定于该项目的使用功能的好坏。使用前景广阔,深受使用者欢迎,代币价值就看涨。以太坊作为公有链,在其链上做应用开发的项目比在比特币区块链上的要多,因此我们可以预计以太币的价值有超过比特币的可能。

因此,ICO代币是使用权的众筹;持有代币不应该用于利润的共享;代币的使用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块链上的特定资产,不能通用于链外。

在这点上,代币类似赌场的筹码,仅限在本赌场使用。从合规性角度来说,ICO与IPO最大的区别在于:ICO只适合用于公有区块链、非营利机构、分布式自治组织、共享经济模式等没有所有权归属或者所有权不再重要的创业项目的加密数字货币化融资,而且这些项目必须建基于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之上。 风险隐患

篇7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308

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了“互联网+新能源”的理论基础。“一带一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两型”社会的创建等重大国家战略为新能源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提出的能源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以及社会各界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的清醒认识促使新能源领域逐步成为国家产业升级、战略转型的利器。随着物价改革的逐步落实,电改9号文的重磅实施,天然气行业改革进入深水区。奥德集团借势新能源发展趋势,提出“大开发、大营销、大管网、大项目、大数据”五大举措以期通过新能源在传统天然气的基础上通过新能源战略升级转型。

1国内新能源领域行业背景描述

在政策层面,政府陆续在“十三五”规划方面出台了关于“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支持政策,鼓励发展天然气调峰发电和冷热电三联供。在政策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电力改革处于逐步推广期,行业改革阻力逐渐消除,分布式能源+售电业务正在快速发展。

在国家战略层面,根据“一带一路”能源战略,结合 “互联网+智慧能源”,在推进区域能源互联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国家和区域之间的能源合作,提升人类利用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发展对于自然h境破坏等方面。

在市场层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凭借市场优势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随着电力市场放开,智慧电网和气电一体化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分布式能源逐步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在企业层面,面对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战略的带动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需求,能源企业纷纷加入能源竞争中,面对市场白热化竞争趋势,奥德集团通过采取哪些有效的举措应对市场的竞争,保持行业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呢?

2奥德集团新能源板块情况介绍

公司愿景:通过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以能源互联网平台创新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新能源体系发展,构建以工业园区和商业园区为主的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分布式能源发、储、售、配、用一体化价值链。

主营业务:公司主营业务是运用系统能效理念和技术,通过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打造清洁能源网络平台。主要聚焦四大业务:园区及商业聚集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多联供业务;充电站、光伏太阳能、水地源热泵等新能源业务;布局配电基础设施,构建发、储、供、用、调度运营服务的上、中、下游一体化价值链;能源管理咨询、EPC、能源大数据、互联网平台业务。

3奥德集团在新能源领域拓展问题分析

31能源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能源互联网体系建设和“互联网+”智慧能源在各行业的应用推动消费与服务需求快速升级,对公司服务模式与管理支撑体系提出严峻挑战。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项目已纳入国家“十三五”能源规划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国内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行业纷纷投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产、学、研、设、融、用等行业纷纷整合资源参与竞争,以智慧能源和气电一体化为契机“跑马圈地”,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32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不足

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及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上,依靠原有的靠卖气、联系政商关系等简单的商业模式越来越不具备优势了。面对行业竞争及客户的选择多样化,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在自有技术、为客户提供用能负荷预测及设备选型等一揽子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在面对新业务的业务模式创新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有效支撑新能源业务快速开展。对于高科技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和高科技人才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和卓有成效的实施策略。

33缺乏有影响力的示范项目进行快速复制

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正在发展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近288个;截至2016年8月15日,已上报国家能源局的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项目300余个。真正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的仅23个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其中,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17个、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6个。2016年奥德集团在北京与临沂商城管委会签订的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多联供分布式能源项目正在实施阶段,距离正式运营尚需时日。

4奥德集团新能源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在智能电网与互联网融合的时代,在多能互补、“互联网+智慧能源”、售配电一体化及综合能源服务政策支持下,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深入市场洞察,掌握更多终端客户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借力打力,打造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41强化核心竞争优势应对行业竞争

以奥德集团市场平台及纵横东西南北的5000公里的管网优势,通过为客户提供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为切入点,创新驱动“互联网+智慧能源”体系发展,打造气电一体化价值链。

42通过提升科学意识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增强为社会、为人民持续、健康发展的责任意识,坚持以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为切入点,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的综合能源网络,建立市场化的交易机制。推动市场化改革,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模式创新,推动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

43通过最佳实践创新案例积极推动现代能源体系的构建

通过开发“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成功案例,提升行业品牌知名度,促进政府加大对科技企业及人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力度,打通从生产、供给、消费、技术和体制的壁垒等重重环节,使该项目从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打造构建能源体系最佳实践创新案例。

5结论及建议

全球能源的发展趋势逐步走向“互联网+”清洁化、高效化的今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GDP第二的国家也积极探索能源革命和对外合作,也相继出台了若干发展新能源的政策,释放出万亿元级的巨大市场潜力。奥德集团通过开发新能源业务创新驱动战略转型,打造新能源领域新的商业模式,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自有核心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能源领域,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发展创新关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多联供、能源系统管理、气电一体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注重专业人才招聘及培养,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注重知识成果的应用。打造奥德集团独有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是拓展合作联盟。战略转型需要外部的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奥德集团充分利用自身的市场及多年形成的行业品牌优势与国际国内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方案设计方、行业基金、政府PPP项目等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整合外部资源共同为客户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三是示范项目快速落地。通过深入市场洞察,加大商机获取力度,结合产融结合,以临沂商城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运营为契机,提升专业运营能力,快速复制。

四是加大专业人才招聘和培养力度。企业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新能源业务模式创新既需要高端专业人才,又得需要高于传统行业的激励措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还得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让核心人才全心全意地为新能源事业奋斗和拼搏。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释放人才能量,通过核心技术的运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开拓互联网时代的新能源广阔的市场潜力,创造奥德集团新能源的辉煌业绩,实现新能源创新驱动战略升级的宏伟目标。

篇8

目录

第1章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

1.1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1.2云计算是物联网的基石

1.3物联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1.3.1物联网应用的整体发展情况

1.3.2全球的物联网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1.3.3发达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1.3.4我国物联网应用初创待发

1.3.5物联网应用的发展趋势

1.4物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未来

第2章云计算的起源

2.1 Animoto的创业故事

2.2云计算是当今的热门名词

2.3云计算在中国

2.4云计算的前世今生

2.4.1高高在上的大型计算机时代

2.4.2合久必分:PC时代的到来

2.4.3分久必合:互联网让PC合在了一起

2.4.4合中有分,分中有合:云计算时代来临

第3章云计算的概念和特点

3.1云计算概念

3.2云计算的分类

3.2.1公有云和私有云

3.2.2 XaaS

3.3云计算的特点和优势

3.3.1快速满足业务需求

3.3.2低成本、绿色节能

3.3.3提高资源管理效率

3.4云计算与网格计算

3.5云计算中心和超算中心

3.6 Google云计算成功的秘诀之一

3.6.1 Google的蜕变

3.6.2一个简单的想法

3.6.3顺利启程

3.6.4 MapReduce

3.6.5初见成效

3.6.6幸运女神的降临

第4章云计算的服务形式和商业模式

4.1云平台和云服务

4.1.1云平台

4.1.2 Google App Engine

4.1.3云服务

4.2云计算的典型商业模式

4.2.1 Google在互联网领域的神话依赖于PaaS

4.2.2 Amazon的商业模式创新全面启动了IaaS服务

4.2.3 SalesForce.com的成功源于SaaS

4.3典型的云计算应用

4.4云计算的商业模式的成功秘密

4.4.1海量用户支持、良好用户体验促成互联网后向收费模式的成功

4.4.2“人人是服务的使用者”,“人人是服务的提供者”

4.4.3对大规模用户的海量数据计算成为可能

4.4.4 IT服务设施从硬件依赖转向软件依赖

4.5云计算的优势

4.6云计算的社会价值及其影响

4.6.1云计算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

4.6.2云计算的价值

第5章云计算关键技术和开源社区

5.1云计算技术框架概述

5.2虚拟化技术

5.2.1什么是虚拟化

5.2.2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5.2.3云计算机时代下的虚拟化技术

5.2.4虚拟化打开了云计算的大门

5.3海量分布式存储技术

5.4并行编程模式

5.5数据管理技术

5.6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

5.7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5.8云计算是一种多粒度和变粒度的计算

5.9绿色节能技术

5.10云计算和开源社区

5.10.1虚拟化平台软件Xen与KVM

5.10.2云基础设施管理平台Eucalyptus与OpenNebula

5.10.3分布式计算框架Hadoop

5.10.4云平台访问接口适配层libcloud与Dasein Cloud API

5.10.5开源精神

第6章云计算的产业现状和发展

6.1云计算的产业现状

6.2云计算产业市场分析

6.2.1美国市场走向成熟

6.2.2国内市场政府推动,喜中有忧

6.2.3现状原因:供给匮乏,需求乏力

6.3云计算的未来发展

第7章云计算数据中心及其度量维度

7.1云计算发展迅猛,市场初具规模

7.2云计算对数据中心建设带来挑战和机遇

7.3国外先进云计算数据中心

7.3.1 Google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最佳实践

7.3.2 Facebook的绿色数据中心

7.4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构建

7.4.1电子邮箱服务中心的构建

7.4.2搜索服务中心的构建

7.4.3视频服务中心的构建

7.4.4云存储服务平台的构建

7.5粗略评价数据中心健康性的5个指标

第8章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关系

8.1云计算是物联网最具成本优势的IT基础设施

8.2云计算是物联网最具计算力和存储力的平台

8.3云计算是物联网数据挖掘的大脑

8.4云计算是构筑物联网长尾效应的开放平台

8.5云计算和物联网融合发展

8.5.1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发展第一阶段

8.5.2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

8.5.3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9章云计算和物联网融合应用案例

9.1云计算与无线城市

9.2云计算与交通物流

9.2.1智能交通

9.2.2智慧物流

9.3云计算与健康医疗

9.3.1医疗保健应用

9.3.2家庭社区远程医疗监护系统

9.3.3医院临床无线医疗监护系统

第10章物联网和云计算相融合的未来服务形式

10.1物联网业务模式分析

10.1.1物联网的商业机会

10.1.2物联网的商业应用类型及其应用系统组网方式

10.1.3物联网业务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商业合作模式

10.1.4物联网的商业模型

10.1.5国内外运营商分析

10.2当前物联网应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0.2.1当前物联网应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篇9

中图分类号:K826文献标识码: A

一、分布式发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布式发电是将发电系统以小规模、分散式的方式布置在用户附近,可独立地输出电、热或冷能的系统。它具有节能减排、损耗低、效率高、系统可靠性高、能源种类多等优点,因此成为21世纪电力工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随着我国政府2012年底与2013年的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分布式发电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应该看到,尽管政策红利频出,体制逐一破除,但中国推广分布式发电依然有很长的道路。而分布式发电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影响电网运行安全、成本回收时间长、发电收益不稳定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应当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结合国情,努力在补贴政策完善、规划信息引导、标准体系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同时,上海电力学院也建设了一个覆盖整个校区的智能微电网示范平台,该平台是一个集示范、应用、科研、教学、对外服务的综合性示范性工程,集成了风电、光伏、复合储能、微网、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智能用电与电动汽车等多项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将成为国内高校领先的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示范平台。

二、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主导行业发展

分布式能源与光伏产业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之一。11月,国家能源局在无锡召开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会议。会上讨论了光伏产业一定要以市场化为取向,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相结合的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同时,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怎么确立,怎么样把政府推动转化成企业的自主行为,这一直是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补贴方式和标准规范需要进一步探讨完善。还有用户普遍反映的并网时间比较长、比较难的问题,与电网结算方式也需要创新。

我国的电力结构发展不均衡,是长期困扰电力发展的问题之一。从政府到企业,都希望发展大机组,但是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电力需求量大,但是峰谷差也很大。这就给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它可以作为大电网的有力补充。上海只是一个缩影,从全国来看,各省市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电源结构,分布式能源也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和模式。

三、并网经济效益分析是分布式电源大发展的关键

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的经济效益分析,是分布式电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之一。如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利用有效的方法计算各方利益主体都能接受的上网电价、并网费、系统使用费等相关费用,结合我国新能源分布的实际情况,根据各地区新能源的转换效率分别制定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新能源电源接入系统的政策,给出对于电网公司和项目所有者都有利的政策机制,如分布式电源上网的价格补偿机制、电网投资建设扶持和保障服务收益等政策来有效地提高分布式电源并网的经济效益。未来的分布式电源发展一定是组合多种分布式电源形成微网,如何通过多种电源的组合,协同多种目标之间的关系,有效降低发电成本,提高微网发电效率。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与微网的经济效益分析,是未来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分布式电源与微网大规模利用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

四、分布式能源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需要

为了应对未来能源电力发展的形势,世界许多国家制定了建设智能电网的规划与蓝图。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发展智能电网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实实在在的市场,这就是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

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是以“坚强、自愈、兼容、经济、集成和优化”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坚强、自愈”主要是从集中式供电系统自身着手,通过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手段的运用来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电力传输效率的提升。而“兼容、经济、集成和优化”则需要将电网从一个有限封闭系统逐渐转变为一个安全开放系统,允许更多分布式、间歇式电力的接入、实现需求侧、供应侧数据的互通和反馈,提高全网的经济、技术、环境效率。

智能电网是高度信息化的下一代电网,是一个集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分布式发电技术等众多发展趋势为一体的未来电网发展重要方式。智能电网相较传统电网的优点在于可以针对网络中的各供电节点进行实时的电力调节,对于现在大力提倡并推广的分布式能源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规模化分布式能源电力的安全高效利用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目标。

微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为可再生能源多点分散接入配电网提供技术支撑,可以实现中低压层面上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解决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问题,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利用率。随着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接入管理政策和电网升级改造不断发力,将给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设备市场带来发展良机。

五、分布式电源发展需要调动用户的积极性

目前,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的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分布式发电的政策,上海市也相应地在光伏、燃气等领域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与相关政策。但目前,要推动分布式发电的发展,关键是要调动用户与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形成一个完善的分布式发电的商业模式,包括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存在的融资困难,居民屋顶光伏利用方面物业与业主之间如何协调,同一供电区域内用户之间自发自用如何协调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予以解决;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用户,能否在补贴政策、管理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与细分,如东西部地区光照资源条件差别较大。

六、建设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

我国能源分布和消费的基本情况要求电网实现大规模、远距离输电。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提高电网跨区、远距离的输送容量,发挥联网效益,增加供电能力。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电网安全、可靠供电造成重大影响,通过优化主网结构,提高电网设防标准,研究应对冰灾等重特大 自然灾害的电网相关技术, 提高电网抗灾能力,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提高可再生能源接入和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智能电网建设实现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可再生能源( 风电、光伏发电等) 的接入、 预测、监测、分析、控制等技术问题u 引 ,通过电源布局优化技术,实现电源集约化发展、运行控制智能化,通过机网信息的双向交换,提升电网对发电侧的控制水平,提高发 电设备的综合使用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降耗。

七、全面提升输配电及信息通信技术

通过灵活交流输 电技术L l H J , 提高输电网运行水平。 在配电网中实现灵活重构、 潮流优化和故障自愈,实现配电网集中/ 分散储能装置及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与统一控制, 研究和推广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改变终端用户用能模式, 提高用电效率。 建成高速双向通信系统, 应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用户、 智能电表、F AC T S装置、智能设备、保护系统以及控制中心问能够进行网络化的高速双向通信。

篇10

“好时候才刚刚开始。”晶科能源创始人、董事长李仙德对《董事会》记者表示,“创新是公司能够早于同行盼来曙光的主要原因,而最赚钱的创新就是商业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才是关键

晶科能源的重心是硅片、光伏组件,作为一家制造公司,其没有逃脱巨大的行业调整带来的阵痛。

2011年第三季度,晶科能源出现了亏损。那一年情况还不算太糟糕,公司仍是11家纽交所中仅有的两家盈利光伏企业之一,当年营收96亿元、净利润下降69%至2.7亿元。相比之下,尚德电力、英利分别亏损8亿元、32亿元。

但市场恶化的冲击实在强大,公司2012年大亏15亿元,2013年一季度续亏1.2亿元。直至2013年第二季度,情况才发生逆转,季度盈利4900万元;这之后,公司第三季度营收19.6亿元、盈利1亿元,并持续季度盈利至今。

行业阵痛逼迫晶科能源加速转型,从传统的太阳能产品制造商加快向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一如拓展光伏电站项目。以2013年第三季度为例,电站项目的收入约3990万元,相比第二季度大增717.8%,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分别超过60%和30%,而晶科能源2013年三季度的整体毛利率是22.3%。2013年12月,公司在新疆的总计80MW的4个光伏电站项目并网发电,其开发并持有的电站规模达到213MW。李仙德预计,今年年底累计建设及持有的项目总量将超过500MW。

开拓欧洲以外的市场也是转型战略的重要一环。2012年欧洲“双反”开始时,晶科能源就定下了力拓国内市场的计划。李仙德跟公司管理层强调,不要心存侥幸。他的想法是:“侥幸帮不了我们,只能让团队思路分散。如果你把天塌下来后的后路都想好了,还有什么可怕的?”此后,晶科能源在国内跟三峡集团等大型能源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2012年,国内组件出货量占到公司总出货量的45%。欧洲市场持续萎缩,晶科能源已将重心转移到了中国、日本、美国、南非和印度等极具潜力的太阳能市场。

此间,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气候变迁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中国、日本、美国等大力发展光伏,光伏行业的战略方向逐渐清晰。而系统和安装成本的下降,也使得行业成本逼近传统火力发电的成本。

“我们在建立初期,就已经把成为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作为发展目标。行业环境的变化只是加快了往目标的切换。可以说是转型,也可以说我们是对既定路线的坚持。”在李仙德看来,从传统的太阳能产品制造商到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改变光伏产业的游戏规则。

“以前,制造就是制造,独立品牌也好,外协代工也好,都是制造范畴;EPC就是EPC,电站开发就是电站开发,电站运营就是运营。但现在,我们涉足电站投资开发,不是只为了消纳库存。”他举例说,台湾的统一企业原来只是做食品,后来涉入通路,有了Seven Eleven、全家这样的超商零售店,掌握终端,所以在其零售店里,不一定只卖统一的食品。晶科一样,作为电站投资企业,“我们会用更专业的评审角度和财务分析结果来取舍项目方案和设备供应商。这是完全独立的、专业的操作模式,无论是需要的人才、技术、管理思维完全都不一样了。”

他对《董事会》记者感言,“产品创新固然重要,但未来商业模式创新才是一般企业跨向世界级企业的一大关键。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比技术的创新更为重要和更有价值。很多商业典范的案例已经说明了,最赚钱的创新就是商业模式创新。” 他的目标是今后以电站为主、组件并进。不过他承认,目前晶科能源商业模式的创新还远未成熟,也远未体现其应有价值。

“好时候才刚刚开始”

曾几何时,天量资金包括大量国企涌入光伏业,中国各地到处是光伏园区,一些企业年营收突破百亿元。在李仙德看来,光伏行业过去疯狂的荣景可能不会再现,未来的平稳的增长则是可以预见的,其实这才代表行业真正进入成熟且可持续的通道,所以说好时候才刚刚开始。

自2013年三季度以来,几家一线品牌的组件厂商纷纷重返盈利并提出产能扩充,引发一些投行分析师给出了2014年产能仍过剩、供大于求的预测。其实,目前行业扩产主要方式为外协、租赁厂房和兼并收购,整体行业并没有新增产能,但行业需求重新回到增长轨道。

按照李仙德的保守预计,2014年全球装机量在40GW左右,其中中国2014年太阳能装机目标将继续提高两成,达到12GW。即使需求情况旺盛,但相信在经历了上一轮的惨烈教训后,很多企业对新一轮的扩张会比较谨慎,甚至不做考虑,所以供应端出现再次疯狂失控情况机会不大。“2014年行业会迎来供求平衡,这才是行业震荡后进入了稳定期的表现。”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李仙德认为,未来中国太阳能发展一定得看分布式。晶科能源2013年10月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投资10亿元在江苏省镇江市开发总计120MW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预计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中国,分布式仍在摸索阶段,这有很多现实的原因,比如屋顶所有权等,我们实施起来比其他国家更困难,这不光是政策力度大就可以完全解决的。如果一家一家去谈,效率低而且不经济可行,和开发区合作,把整片屋顶都规划起来,才是可操作的思路。”他说,有信心做更大的投入。

以出货量计,晶科能源目前居于中国第四。但产能第一并非李仙德的追求,他在意的是在业内盈利水平最好。

《董事会》:作为大股东、董事长,你如何定位自己在公司中的作用?

李仙德:我负责战略发展与客户管理。我经常跟别人说,很少有企业的董事长像我这么苦的,但这也或许正符合晶科的文化:责任、务实、透明、扁平。公司发展方向和客户满意是我认为最要关心、最要掌握的事情。公司方向对了,不会出大问题;客户满意并愿意跟随你,而且越跟越多,公司就会持续健康往前走。这两项,一个是GPS,一个是汽车引擎。

《董事会》:转型中会不断冒出挑战,你怎么去克服它,保持好的心态?

李仙德:就是思维的转变,对于人才要求的转变,以及需要重建商业的公平机制、互信机制。2013年第二季度以来连续盈利,这是大家看到的结果,但是其中的辛苦,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只有一起走过那段时期的晶科人才能体会和刻骨铭心,因为真的很难,很不容易。

篇11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05-0084-04

1 前言

随着电信企业的业务范围拓展、服务精细化要求和IT技术发展,在企业内部或互联的IT系统中,存在着飞速膨胀的海量数据。和以往对比,现阶段企业海量数据呈现出数据量更大、数据类型复杂、处理速度要快的新特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海量数据的处理,研发出各种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从中发现巨大的商业价值,以Google、Facebook、淘宝为代表的中外互联网企业,走出了一条以免费的基础服务为根本、以海量数据运营掘金的信息企业模式。

这种现象可以称作“海量数据运营”,它是以海量数据处理为基础,以服务对象为核心,以客户关系为目标来进行信息的生产、交换,商业模式更有价值,企业运作更加优化,达到盈利或提供更好服务等商业或社会目标。

2 电信行业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在传统运营模式下,电信业务从技术到商业模式相对封闭,对于IT系统中产生的数据如用户话单、信令日志、运行日志等,除了部分用于提供给用户查询,大部分用于故障处理、简单统计。而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面临4大技术困难:

(1)数据量太大,用于存储和计算的设备成本高昂;

(2)没有合适的工具支持,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只能存储几T数据、上亿条记录;

(3)随着设备变更、网络升级、业务更新,原始数据模型经常变化,构建结构化模型并同步更新的难度非常大;

(4)分析结果无法快速有效地实施到网络或业务平台。

随着3G业务的发展、终端渗透率的提高和IT技术的进步,电信业务从技术到商业模式越来越开放,业务的盈利能力越来越依赖前面的终端和后面的业务平台。苹果、三星等智能终端厂家成为运营商争先拉拢的对象,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大部分增量利润更多地涌向了创新型技术公司,而海量数据流量却冲击着电信网络的承载能力。

业务承载量增长、收入增长、利润下滑,变成全球电信运营商普遍面临的困境,把网络建好、坐等收钱的好时代已经过去,运营商的主导地位岌岌可危,被管道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面对这种局面,运营商开始提出“智能管道”、“流量经营”等思路求变,希望能够提升对用户的业务使用管理能力,寻找更好的业务模式,充分发掘网络承载能力,增加单位流量价值。一方面提升网络能力,达到精细化控制目的,如PCC(Policy Control and Charging,策略控制和计费);另外一方面,对生产关键环节的海量数据进行细化分析,能够动态、精细化地实现有效控制和资源优化,如DPI、信令分析。其中DPI分析的上网记录每日高达30T,信令日志的数据量也以T级别增加,海量数据运营开始出现。

这些方面的建设当前都取得的不少成绩。在国外,相关运营商推出了定向套餐和流量控制业务,如Vodafone、BT在流量高峰时段控制P2P业务,O2优化网络让iPhone、iPad终端拥有高优先级和最大可用网速,Orange推出自有业务获得最高的端到端优先级等。

3 海量数据运营的探讨

当前的海量数据运营大部分在网络层面,充分体现了数据包、带宽、QoS、信道、小区、容量等网络特征,对三户一品(客户、用户、账户、产品)、营销、服务、计费、信控等业务特征进行了简化或弱化处理。大量数据如用户状态、业务订购关系、累计量等需要从业务侧同步到网络侧,存在着时延较长和不一致现象。

运营商应该建设覆盖面更广的体系,有机融合现有支撑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支撑体系内部数据和功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产生更大的价值。但这种系统容量需要达到上百T,处理的实时性要求更高,若采用传统的“scale up”的建设思路,不但成本高,而且无法根据用户和业务变化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更新。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提出了“scale out”的建设模式,根据互联网企业的经验和电信企业的特点,新的海量数据运营系统必须支持如下特性:

(1)分布式架构:只有采用这种架构,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低端PC,在合理的成本基础上,将其组合成为满足电信企业的体系;

(2)半结构化数据:电信领域的业务种类繁多、设备厂家多、升级频繁,固定结构的数据在灵活性方面很难适应;

(3)动态作业能力:只有自动适应、自动分解、负载均衡的系统,才能对海量数据做快速运算和分析,满足网络侧的低时延要求。

4 云计算清账单系统试点

在电信企业内部,用户使用清单和账单(以下简称“清账单”)的存储和查询是一项基本业务。这一业务的特点在于数据量巨大(一个省公司每月的清单条数可达数十亿,每条记录可包含数百个字段),同时对实时性(从事件发生到可查询的时间间隔)和历史性(保存多久的记录)的要求很高。

传统的系统是基于小型机和SAN存储实现的,存在容量有限、插入速度低、查询并发性差等问题。同时,传统的系统只能提供导入、查询和简单的固定统计功能。如果要对清账单进一步进行分析,则需要搭建昂贵的数据仓库,采用专有软件和设备,才能实现有效分析。

云计算清账单系统,一是要克服现有的清账单系统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低成本大容量的系统,二是要能够对于清账单实现数据仓库级别的灵活分析统计功能,三是能够和网络侧及支撑体系其他部分结合,提供实时的营销和服务功能。

云计算方案基础采用Apache Hadoop系统,并采用多重优化和创新来满足企业运营需求。整个体系共80台左右(HBase/HDFS/JobTracker/Thrift共享PC服务器)自带硬盘的双路PC服务器,共同搭建起Hadoop集群(如图1),支持1.2亿移动用户6个月的清账单处理工作。

HBase实时数据引擎:实时NoSQL数据库引擎,基于列存储方式,很好支持稀疏表,提供强大并发查询能力。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支持PB文件存储,最大可支持三份数据冗余,确保数据在分布式环境的安全性。

MapReduce计算框架:基于HDFS的分布式计算框架。具有数据在存储服务器本地计算的特点,替代传统的把数据从存储迁移至小型机再进行计算的旧模式。

ZooKeeper管理软件:调度管理集群中的服务器,一般为单数多台服务器,具有仲裁能力。

Hive查询软件:支持SQL查询,提供了一种利用MapReduce分布式计算框架对HBase中的数据进行高效的分布式处理的简便方法。

Thrift接口软件:提供C、C++、Java等多种高级语言统一访问接口,实现与外部不同种类异构平台实时数据交流。

该系统全部使用廉价的X86服务器及Linux操作系统,提供600TB有效数据空间。新系统每5分钟加载一次数据,入库资源控制在20%左右,已经实现1000MB/s(100万条/秒)入库效率,在业务最忙时也不会产生数据积压。

原来小型机的系统,只能满足200笔查询/秒。Hadoop通过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把海量数据分隔存储在各集群服务中,再通过HBase主键索引快速定位待查数据块。总体上,不同的用户访问不同的服务器,由Hadoop集群统一管理及调度,大大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新系统在已经支持8000笔查询/秒的用户随机查询,返回结果集达80万条/秒。而且随着集群规模的横向扩展,性能还可以线性地提供,这是传统的小型机解决方案很难实现的。

除了优异的加载及查询性能外,基于X86的Hadoop系统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节省成本(如图2)。当前大主流的X86服务器,性能上基本都能达到40万tpmC,甚至过百万。而一台中高档的小型机,tpmC值大部分在100万~200万之间。因此,如果需要达到上述HBase RegionServer同样的硬件计算能力,至少需要14台中高端小型服务器,假设按每台100万人民币计算(实际价格更高),总计1400万人民币。同时,传统的解决方案一般使用计算服务与存储分离的方式实现。为了满足高性能及安全性要求,一般会选择中高端存储,每TB存储的平均价格在5万人民币左右,即如需满足600TB容量要求,需要约3000万人民币。而使用X86的解决方案,平均每台服务器价格约在3.5万左右,80台服务器只需不到280万。除此之外,以上价格仅是硬件的投入,还不包括传统商业数据库昂贵的商业许可。

对于上述体系的分析统计功能,采用Hive+Map

Reduce方式来实现,它提供了一种类SQL的查询语言HiveQL。该方法将HiveQL翻译成MapReduce任务来交给集群执行,实现更高的开发效率和更短的开发周期。同时,Hadoop有集群IO带宽的优势,能大大地提高海量数据统计分析的速度,原来36小时的任务集在Hadoop上只需要数小时即可完成。

现在广东移动公司正在内部的清单系统上部署分布式数据挖掘框架Mahout的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功能,对用户的用户行为、基站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类等数据挖掘算法的应用,挖掘出更多的信息。例如对客户进行精细化营销、防止客户流失等方面提供决策帮助。根据用户的使用记录,按照若干指标(业务类型使用分布情况、终端类型、上网时长等)对客户群进行分组,并标签化。据此可向用户推荐合适的套餐,也可以据此设计更合理的套餐。

广东移动公司基于Hadoop平台构建的新清账单系统已经平稳运行半年以上,有效地证明了云计算技术能切实地帮助国内运营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5 结束语

基于Hadoop的云计算实现方案,降低了电信运营商对小型机、存储、商业数据库/数据仓库的依赖,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为海量数据运营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为电信企业开展更大范围的流量经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淘宝、百度、Google等众多的互联网公司经验证明,分布式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经营模式转变提供了契机。

篇12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有人将它说成信息技术将彻底改变人类生产能源、传输能源,乃至使用能源的方式,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新近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就完整地描绘了他对分布式能源结合信息技术,从而使人类生产使用能源发生革命性改变的宏伟远景。

也有人将第三次工业革命描绘成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获得深刻的商业洞察,从而帮助人类进行更加明智有效的决策,甚至提出了进一步智能化制造的概念。

不管怎样,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想象,确实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事实上也已经开始了。这次工业革命,根本上就是信息产业和传统工业产业的深入融合。

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在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如里夫金所言,分布式能源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打破人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不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的主流,所有的楼宇、厂房、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能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在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成熟的今天,这一突破已经不是梦想。欧洲国家已经率先实施,并且在诸多领域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比如欧洲太阳能的产能,就占到了全球70%以上,远远领先于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而德国分布式能源的发电量已经超过了集中式供电的发电量。

但是以美国和中国为代表的集中式能源的使用国家,其智能电网的概念仍以集中式供电作为模板,而且传统能源巨头的阻力仍将是推广分布式能源的巨大阻力。在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国家的大力倡导、政策扶植以及金融补贴下算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国内风电电网的有效接入,太阳能的本土化发展方面都还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

其次,大量工业企业能源效率的优化也创造了工业流程改进、设备革新和信息产业融合的革命性机会。在传统能源有效使用方面,中国依旧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以钢铁冶金行业为例,中国钢铁技术最先进的宝铜,成本结构也被三个三分之一所困扰:三分之一受制于铁矿石价格;三分之一来自于管理和人员成本;三分之一来自于能耗。而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宝钢的能源循环使用最多也只达到了40%,而同类的日本企业早已超过了80%,所以,如何降低能耗,在现有的生产系统中通过设备的更新,智能化改造和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能源管理提升一个层次,不仅对宝钢这样的高能耗钢铁企业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国的钢铁和重化工产业的能源使用转型升级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以合同能源管理为基础的新的商业模式将造就一大批新型的服务型企业,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全新的产业机遇。

第三,以云计算和数据分析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在中国还远未展开,但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开始关注并且进入这一领域。阿里巴巴就已开始布局云计算业务。在阿里巴巴的B2C平台上每天有多达上亿笔的业务交易,而这些业务交易所积累的数据将使得阿里巴巴有能力对客户的交易类型、交易习惯、交易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从而提供有深度洞察的分析报告,这些分析报告无疑将对阿里巴巴的各位商家合作伙伴供应商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在数据挖掘方面的布局,无疑将使得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这样数据型的公司获得新的竞争力,并且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篇13

Tesla的畅销和扭亏给电动车产业带来一线曙光,或将引领电动车革命,有望像iPhone加速智能手机的推广一样。Elon Musk的传奇履历让我们对于Tesla 的前景非常乐观,他创办的其他几个公司为Tesla的成功做好了铺垫,Space X提供了Tesla的技术创新思路,Paypal储备了IT技术和资源,SolarCity将铺建覆盖全美的充电网,做好了妥善的售后服务。

Tesla的优异性能为电动车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可以在现有锂电池的技术水平上,通过改进电池管理系统来实现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的飞跃;Solarcity的异军突起标志着光伏行业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行业的重心已经从制造向应用转变。Solarcity利用分布式光伏作为资金杠杆的产业支点,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一种类似于“银行”+“开发商”的商业模式。我们认为,其商业模式最核心的因素是融资和渠道,而这种模式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政策。恰逢顺风光电收购无锡尚德,电站运营商试图用资本运作的金融模式攫取行业最大的胜利果实。当前在中国政府的政策扶持下,电站已经激活,运营商顺风光电和金保利试图引领整个行业,电站建设企业也将因此受益。

对于2014年新能源各子领域的投资机会,我们的观点如下:

光伏:在系统成本不断下降的背景下,行业的重心已经从制造转向了应用,超额利润向电站环节集中,电站建设和运营将会出现类地产的金融模式,当前的利润来源依靠中、日、美等国的补贴政策加码,未来将逐渐过渡平价上网。2014年的最大看点在于电站环节,推荐上海电力(600021.SH)、特变电工(600089.SH)、阳光电源(300274.SZ)、林洋电子(601222.SH);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