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篇1

军事儿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军队中的儿科医生,除了在平时主要解决军队中家庭儿童的医疗问题之外,必须为战争和灾害情况下圆满完成任务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工作。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1)军人家庭儿童的特殊医疗问题。军人本人的疾病不属于儿科的范畴,但是职业军人会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由于军人的特殊职业,其子女的疾病有时候必须由军队的医生进行处理,或者由于父母的军人身份带来的子女在心理上的影响,也是军事儿科学需要研究的内容。(2)军事行动和灾害条件下,儿童和青少年各种常见伤病的紧急处理。当今国际形势下,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是局部的战争和冲突却一直没有消失。作为军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任务,在战争中,很难完全避免不伤及平民,而其中不乏青少年和儿童,甚至婴儿、新生儿。作为军队中的儿科医生,学习并掌握战争条件下儿童和青少年常见伤病的紧急处理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军队医务人员承担着各项抢险救灾的重要任务,在面临地震、洪水、雪灾等严重自然灾害时,儿童与成人相比显得更脆弱,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热点地区、潜在危险地区、高原、热带等特殊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下的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疾病的处理。(4)大量的儿童伤病、电力供应中断、无法利用常规医疗仪器设备、缺乏必要的药品、儿童被遗弃以及儿科医生本人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等特殊和困难条件下儿童医疗问题的处理。(5)平战结合的儿童转运系统、儿童创伤系统的应用与建设。

2针对军事儿科学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目前在军医大学中按照要求设置有儿科学及军事医学课程,且都占据相当的比例,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军事儿科学选择由儿科学教研室结合儿科教学内容完成更适宜。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分配一定的课时进行军事儿科学内容的讲述,一方面能够提高军医大学学员为军队服务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为儿科学知识的运用找到新的结合点,更有利于学员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完成军事儿.科学的教学任务,应尽可能地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1)军事儿科学概念的介绍,主要理论及知识点的讲述以课堂讲座为主要形式。在儿科学教学中加入军事儿科学内容,是军医大学学员区别于地方医科大学学员的特点,也是未来我军作战及灾害条件下完成救治任务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可影啤学员进行军事医学学习的整个知识框架,应当在课堂进行,并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我军的实际情况进行介绍,在教学方式上,应多采用现代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图片、视频以及在这些特殊条件下儿童伤害及疾病的救治实例和资料,让学员能够切实感受到学习军事儿科学的必要性。(2)课堂教学一部分可安排在儿科学教学课时之内,另一部分可安排为选修的讲座。根据军医大学现有情况,结合现代战争及自然灾害条件下医疗救治的讲座能够激发广大学员的学习兴趣,可以在选修课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开展军事儿科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的教学,也可以在一些相应的如创伤、野战外科、野战内科专修或学习课程中增加军事儿科学教学内容。(3)待条件成熟时,可开展军事儿科学专业学习或培训班,在部队中培养熟悉军事儿科学的医学人才,为在军事行动或灾害状态下圆满完成任务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工作。罕医大学的学员既包括医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包含针对部队卫生干部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军医,更需要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军事儿科学的专业学习有助于在下次执行任务过程中更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4)课堂讲座之外的见习和实习应结合部队实际情况进行。军事儿科学是儿科学专业与军事医学专业的结合,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性强,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见到、遇到才能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军事儿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让学员亲身体验到军事及抢险救灾活动中的青少年儿童救治活动,部队的抢险救灾任务较多,必要的时候可安排学员参加。

篇2

    1.1加强对医生儿科学教学的必要性

儿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是介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及各系统疾病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临床护理、妇幼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加强医学生的儿科学教学对提高临床医疗救治水平意义重大。由于大多数医学生对该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有限,对儿科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强儿科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便成为当务之急。

1.2 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儿科学教学质量

    PBL教学法是目前发达国家乃至全球流行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并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但单纯PBL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完全准确地掌握现有知识,因此这也是其缺陷所在。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BS)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问题,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并从中获得完全准确的理论知识。因此,若将PBL教学法与CBS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病例讨论,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儿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其获得准确的理论知识及针对该临床病例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医学思维方式,为其以后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实施及其评价

    2.1教学对象和课时安排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合理安排以病例为主要问题的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比重。选择临床医学、妇幼专业专科学生,进行以病例为主要问题的PBL教学探索。其中,采用PBL教学法教学的内容均为30学时(分别占临床、妇幼专业理论授课学时的30%)。

2.2PBL案例专题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由本组教师一起讨论、确定PBL病案专题,并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案例的选取与制作要符合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注意案例的时效性与难易度问题的设计采用难度递进式,且注意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可通过课后自学及查找资料获得这些知识。

确定的PBL病案专题包括:(1)营养不良性疾病:佝倭病;(2)呼吸系统疾病:小儿肺炎;(3)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病;(4)循环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5)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6)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共6个专题,每个病案设计讨论题目5-8个。

2.3病例讨论的实施

教学中以临床病例为主线,灵活运用CBS,采用以病例导入新课―以病例展开课堂讨论和讲解―以病例总结新课—以病例为考核方式的教学步骤。严格区别案例教学法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举例说明,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课堂讨论的组织:课前教师要明确本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授课前一周,将PBL病案和思考讨论题发给学生,在学生进行充分自学、查阅相关书籍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把握方向、引导和总结、归纳的作用。最后以病例总结新课,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完成新内容的学习,且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同时再以病例为考核方式,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和书面报告给学生打分,督促学生自觉学习。

    2.4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我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评价教学活动的反馈意见得知,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反应良好,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讨论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学体会

篇3

不同级别的儿科医疗卫生机构在功能上重叠、资源上非良性竞争,体系层次不清晰:(1)全国除部分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拥有独立设置的儿童专科医院外,各级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参差不齐;(2)各级儿科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重叠,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础卫生服务上相互竞争,仅仅只是医疗卫生机构间掌握卫生资源和提供多样服务多寡的区别。全国大部分儿童医院建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点偏低(占地少、规模小)、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短缺、人才严重匮乏、运营成本较高(投入少、收费低、消耗大、风险高)、儿童家庭经济承受力大(欠费、弃婴等)、儿科医疗收费项目无特殊倾斜等诸多因素成为制约儿童专科医院发展的瓶颈。新医改方案要求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进一步严格控制药品比例,而绝大多数儿童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在40%以上,医院收入结构彻底打破,主要收入渠道“断流”将影响医院长远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综合医院儿科呈现就诊患儿数量减少态势,其床位数由1995年的5万余张下降到2005年的4.2万张[1],极大地阻碍了儿科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进入21世纪,各级综合医院儿科因收费水平较低、业务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医护人员配置等人力资源成本普遍高于其它临床科室等原因,日益沦落为医院的“边缘”科室,床位配置逐步“萎缩”,部分被迫撤销。即使一些医院能按照卫生部规定设立儿科,也时常面临着病源、资金和人力的匮乏。数据显示[1],全国执业(助理)医师232.92万人,而占人口总数17.32%的儿童,却只有占执业医师总数4.2%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2.1%的专业儿科医师。长期以来,儿科不受重视的现状导致儿科专业医师培养不足、流失严重;与其他专业相比,儿科医生工作负担重、职业风险高、福利待遇低,导致绝大多数优秀的医学生毕业时都不选择儿科,原儿科专业人才也纷纷跳槽转行,最终形成总量减少、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难以完成正常门诊和病房诊疗工作。

儿科医学的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变、医疗技术的介入,儿童疾病谱每隔20年左右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卫生管理和计划免疫的改进,小儿急性传染病和肠胃病的发病比例明显减少,而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心脏病、血液病、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却跃居前位[2]。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性,地域、贫富、规模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基层医院缺少资金设备,吸引不到医技人才,老百姓只好跋山涉水到城市、大医院就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交通、信息等求医条件改善,儿科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独生子女和优生优育政策使得家长们愿意在孩子的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不同经济层面的人群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医疗需求,刺激更专业和更人性化的儿科诊治服务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产生。儿科号称“哑科”,患儿不会自己表述病情,也不能像成人一样检查和用药,主要靠症状和医生经验来判断病情,容易发生误诊漏诊事故;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若医疗服务与患儿家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极易引发医患矛盾或医疗纠纷,既耗费医院人力、物力、财力,也会对医院声誉造成损失。

儿童就医除受医院规模、医务人员数量等医疗资源偏少的限制外,一定程度上还受儿科疾病季节性特点的影响。由于综合医院儿科“萎缩”而导致儿科总收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减少超过了儿童专科医院的诊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增长,因此,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合理重整综合医院儿科的现有医疗资源、组建更多的儿童专科医院和规范化的儿科病房,亟为迫切。儿科也是整个医疗急救体系里的重要环节,区域性儿童急救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大规模传染病接连爆发,汶川地震、三氯氰胺奶粉等天灾人祸不时发生,暴露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对儿童救治体系的忽略和区域性120及紧急救援中心对儿童救治能力的滞后,给儿童应急救治敲响了警钟。

新医改条件下对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4

【关键词】泼尼松;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激素降阶梯疗法;激素中长程疗法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765-021.资料和方

1.1研究对象:收治单纯型PNS患儿40例,均为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患病,男,28例,女,12例,年龄1-1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参考文献[1]200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修订的单纯型PNS诊断标准,40列患儿随机分成2组,泼尼松降阶梯疗法组(A组20例),泼尼松中长程疗法组(B组20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足量的GC。

1.2研究方法:激素的两种疗法,给药方式如下:泼尼松2mg/kgd;两组均参照参考文献[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制订的PNS治疗方案给药,定量泼尼松的最大剂量为60mg/d,起始用药分3次口服,尿蛋白的转阴后用法有区别。A组,激素阶梯疗法,在尿蛋白转阴后,在巩固维持阶段,改为每天减少泼尼松1mg,逐渐减量(在尿蛋白持续转阴的情况下)一直到停用泼尼松为止。B组中长程疗法泼尼松2mg/kg,分3次服用,尿蛋白转阴后巩固2周,一般用药4周,后改为2mg,隔日清早顿服,以后每2周减量1次(5-10mg)直至停药,总疗程6-9个月。

1.3肾病综合症的一般治疗:休息,预防和控制感染,非高蛋白的饮食,消肿,减少血小板的凝聚性,增加肾灌流量,增加细胞免疫的基础上,予以激素的疗法,一般是在诱导阶段后出现激素的副作用,高血压,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乏力,手足抽搐等表现此时加用降压药补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等。2.结果

40例患儿均为激素敏感型,随诊中,各组均出现高血压、浮肿、乏力,手足抽搐症,合并感染等不良反应,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神经精神等反应。

2.1两组患儿应用足量GC后诱导阶段尿蛋白转阴时间无差异,统计学应为P>0.05,巩固阶段尿蛋白转阴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激素的反应,继发感染、耐药、依赖、复发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1、表2)。

表1两组患儿诱导缓解尿蛋白转阴的时间

组别例天A组2020±3.1B组2021±2.1表2肾病综合症患儿对巩固维持治疗阶段对GC的反应

组别例数合并感染GC耐药依赖蛋白消失时间A组20例10003月B组20例2010159月3.讨论

目前教科书推荐的GC中长程疗法,泼尼松量时间长,4-6周,使得GC所致的诸多副作用,影响治疗效果。GC降阶梯诱导缓解法尿蛋白的快速转阴以减少持续大量蛋白尿对肾小球系膜、肾小管和肾小球间质的损害,缩短GC的诱导缓解期,使GC巩固维持治疗阶段的时间相应缩短,从而减轻GC的副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肾病综合症GC的降阶梯疗法与中长程疗法比较缓解诱导阶段尿蛋白转阴持续时间,GC的降阶梯疗法明显优于GC的中长程疗法,分析原因如下:

3.1中长程疗法在巩固维持治疗时期GC2mg/kg,隔日顿服激素浓度不稳定,而隔日激素顿服如同打秋千,波动大,激素水平在体内大量波动,导致尿蛋白的反复出现,以致激素依赖,高血压,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副作用,诱发感染也是尿蛋白反复重要因素。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20-01

临床实习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医学生由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临床实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着医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如何提高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实习效果,成为广大儿科临床教师的一大课题。结合我科近年来的做法,儿科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从入科教育着手,在实习医师入科前一天进行,具体做法包括:

一、做好岗前培训与入科教育的有序衔接

入科教育与岗前培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尽量做好二者的有序衔接。

为了使实习医师由课堂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平稳过渡,院临床教学部对新进医院实习的医学生均要进行岗前培训。这也是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必要准备,是医院教学管理的中心和基础,也是衡量一所医院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采取集中培训方式,由临床教学部组织实施。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思想、医德医风教育;医院概况,组织参观;介绍如何当好实习医师;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技能学习;布置实习任务及要求等等。

儿科实习的入科教育主要是面对即将进入儿科实习的实习医师进行的,是针对儿科特点所做的教育和指导。入科教育对象仅限于即将进入儿科实习的每一批次的实习医师而言。内容除了岗前培训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实习医师对儿科实习的兴趣;结合临床实际,让同学们认识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提高实习医师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提供在儿科实习中的教学反馈信息;明确自己的角色并处理好实习科室内各方面的关系。

儿科实习的入科教育首先会详细介绍科室环境、各级带教老师情况以及儿科的日常工作程序等,以尽早使实习医师消除陌生感,愿意走进病区,尽快和实习环境融为一体,建立感情!

二、入科教育内容与临床密切衔接

为了使实习医师能更好地投入到临床实习,儿科教研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入科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培养和提高实习医师对儿科实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量让每一位实习医师深刻认识到儿科实习是很难得的一次临床锻炼机会。首先,儿科是个朝阳学科、大有作为。孩子目前是倍受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健康和疾病问题尤其受到重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早产儿却越来越多、新生儿问题和疾病却不见减少、环境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小儿疾病逐渐增多。其次,从事儿科同样会有很大成就感。成人科室疾病很多都是慢性病、很难治愈;儿科则不同,大多数是可以根治的。儿科医生的成就感就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患儿的病痛。患儿疾病得以治愈是儿科医师最大的抚慰。最后,从事儿科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孩子在一起本身就会让你忘记工作的压力、事业的竞争力,甚至是生活中的各种烦恼。

(2)了解儿科实习的特殊性。儿科是中医中所说的“哑科”,病人不会自己陈述病史,医护人员与患儿之间沟通困难。因此,实习医师要学会如何收集病史资料。儿科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成人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婴幼儿,很多症状不典型。患儿的病情变化快,来势凶猛,对疾病的诊治需要各级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仔细体格检查的技巧和能力,这里也包括实习医师全力参与。小儿的用药种类需要斟酌挑选,用量需要精确计算。患儿的监护人也存在多样性的特点。所有这些都需要实习医师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儿科是个大炼炉,能够胜任儿科实习,对其它临床科室的实习就会更有信心。

(3)认识儿科实习的必要性。首先,儿科是和内、外科以及妇产科并重的独立的临床科室,其重要性是其它临床科室很难替代的。作为一名临床实习医师,了解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今后从事其它临床科室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小儿机体免疫功能普遍比成人低下,容易发生各种先天性及感染性疾病,儿科医师包括实习医师不可或缺。第三,儿科人口众多,与之相应的儿科医师数量明显不足。

三、注重入科教育与儿科长远发展衔接

把入科教育内容创造性地贯彻到实习医师日常工作中来,并与儿科长远发展有序衔接,以更好地组织好入科教育,在实践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由一名热爱儿科教育的教师来组织。②入科教育的组织者应该是非常熟悉儿科的各种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③对实习医师要有足够的了解。④要有教研室和科室的支持。⑤入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灵活掌握。⑥提高实习医师参与意识。⑦坚定实习的信心。

我院儿科教研室通过耐心、细致的入科教育和指导,儿科实习带教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积极的包括入科教育在内的临床实习指导,既完善教学方法,又提高了各级老师的临床带教意识。但是在具体执行上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入科教育具体时机和教学形式的把握、入科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整改等都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总之,继续探讨切实有效的入科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提高儿科学临床实习带教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韦桂姬. 规范带教程序 提高儿科临床实习效果[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92-93.

篇6

课堂教学是当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能否获得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深刻理解医学理论的内在实质,主要靠教师的课堂讲授来体现。但是,在西医院校中学生学习中医前,往往已接受了两年正规的西医教育,而中医学与西医学观察人体的手段与角度有很大不同,所以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不能生搬硬套中医院校的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灵活而客观地重新调整教材,大胆取舍,不泥古,不离宗,使西医院校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中医知识,学到中医儿科的精华。

1 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引进科研新成就

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前往往已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水准,而且中医学课时较少,往往要将中医院校几年的课堂讲授内容在短短的一学期内讲授完毕,又要考虑学生原来所学知识的差异等,教学困难较大。故要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精心制定教学计划,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中医药理论的系统性及全面性,又要考虑突出主干课程,讲授时应深入浅出,把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放在中心地位,主要阐述中医学最基本、最概括的观点,着眼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疑点难点,不仅要注意纵的方面,还要注意横的方面,加强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既要阐明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又要重点介绍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和病理,特别要向学生说明中医脏象学说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如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与胆相表里。这里,肝与胆、筋、目构成一个肝系统。可见,中医所说的某一脏的生理功能包括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学、生理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又可分散在藏象学说的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要使学生理解中医藏象的思维模式,并借助该模式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以后学习脏腑辨证及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要在讲授中医课程中时常融进一些研究的新动态,及时把新知识、新观念介绍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现代医学的研究已进入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许多学者也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沈自尹等[1]重点进行“肾本质研究”,研究发现肾阳虚证患儿尿17羟类固醇值低下,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有特定的物质基础,补肾药能提高下丘脑与皮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mRNA表达水平。该研究结论可用于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长期应用激素者撤除激素、减轻激素副反应等。又如在讲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时,向学生介绍乐敏等[2]研究发现93.9%的肝炎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胃部炎症及溃疡改变,并随着病情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而加重,从而认为胃黏膜和食管静脉的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基础之一。这样可提高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培养他们关注科学新动向的习惯。

2 注重中医基础,突出儿科特点

学好中医,基础是关键。教学中反复强调中医的特点,让学生在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中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特别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让学生知道中医学中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儿科重点,特别是中医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强调小儿“稚阴稚阳”与“纯阳之体”的特点,对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易寒易热”“稚阴未长”“稚阳未充”的理论都一一阐述清楚,并且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3]。如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的生理特点,故小儿感冒发病急,传变快。对于一些急重热病,还常出现“逆传心包”的现象。小儿为纯阳之体,各种邪气易从阳化热,故临床上热证多且重,引起学生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重视。再如讲到“脾常不足”这一理论时从中医对脾胃的认识谈到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大量列举临床病例,进一步阐述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故临床上小儿多见积滞、呕吐、泄泻、厌食等证,对小儿消化系统病证中医多从脾胃治疗着手,使学生能在今后的临床中灵活运用中医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

3 创立“方药结合”,融会“中西贯通”

中医院校的教学一般均先进行中药的学习,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学习方剂。笔者根据西医院校中医课时少的学习特点,创立“方药结合”的教学方法,把中药学与方剂学合为一体,讲药结合讲方,以药带方,提高学生兴趣,方便记忆,有利于实践。如在讲解桂枝时,先详细介绍其功效、适应证与用量、配伍禁忌等,再增加一些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的内容,再带出以其为君药的方剂(桂枝汤),介绍该方的组成、功效与主治,最后再介绍由桂枝汤演变而来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的组成和功效等。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学生反映较好,使得教学更加灵活。

西医院校学生有较扎实的西医理论基础,如果提高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学好更多的中医知识,他们将是一批非常有用的中西医结合之才。所以在讲授中医课程时适当融进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动态,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常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中医辨证为肺气虚,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既能补益肺气又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上常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又如讲授到补肾药时,从“肾主骨”这一理论展开,可使用现代生化、内分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从微观层次阐释“肾”这一系统与“骨”的内在联系,从而阐述补肾药不仅能补肾益精髓,而且能调整钙磷代谢等。故对佝偻病、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临床上运用中药补肾能获得可喜的效果,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4 注意讲课的系统性与实践性

讲课的系统性与书本的系统性一样要求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外,还特别要求重点突出,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及重点之间的内在联系[5]。如在讲解清热药时,重点讲授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药,既讲解它们的共性,又讲清它们的区别所在。在教学中笔者提倡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精选讲课内容、详略得当、以点带面,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讲解儿童肺系疾病时,在辨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时就系统、重点讲解咳、喘、哮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学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要从讲课中得到贯彻,所以在讲解到常见病证的辨证施治时常常举一些临床病例,和学生一起讨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方、药时,根据西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西医儿科临床工作的特点,着重介绍中医的辨证施治,讲解临床工作中中成药的辨证应用,如感冒,根据中医辨证有风寒、风热的不同,风寒患儿可用川芎茶调散,风热患儿可用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颗粒等,这样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地运用中成药,不会因辨证错误而用错药。

5 注意教具的多样性与讲课的艺术性

教具多样化是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环,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教具的多姿多彩,挂图、投影是常用的教具,不仅能帮助语言的表达,还可更好的体现讲课的中心。在讲到舌诊时制作了大量的生理与病理舌象幻灯,放映时学生反应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当场消化舌诊的内容;在八纲辨证与病因的教学中放映教学光盘,形象、生动、直观、鲜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

课堂讲授是一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活动,讲课的语言要规范、简练、准确、生动,不能照本宣读,要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注意要适当地运用生动的描述和比喻等[6]。有时在课堂中还可适当穿插讲述中医典故,如“坐堂医生”“杏林”,麻黄“发汗用茎,止汗用根”,大黄“不可轻用”,中药对联及谜语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总之,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儿科教学仍存较多困境。面对教育新形式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教师必须顺应潮流,“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不断积极探索、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培养,促进中医儿科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沈自尹,王文健,余瑾,等.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9495.

[2] 乐敏,陈建杰,赵钢.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的改变浅析“传脾”“实脾”在其治疗中的指导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2):8890.[3] 王素梅.中医儿科教学体会[J].中医教育,1999,18(4):5961.

篇7

中医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极为普遍[1],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自2007年起,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开展了案例模式教学的研究。该教学研究以肺脾系疾病为主要内容,在不改变教学大纲内容的前提下,针对肺脾二系疾病增设案例教学,目的在于加强辨证能力培养,侧重用药技巧训练。通过为期2年(共2届学生)的试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该种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达到87%以上。笔者认为课堂案例模式教学是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开展使用。

1 教学模式设定及流程

1.1 病案的选择标准

选择与教材疾病的标准证型相近似的、临床真实而有效的较典型病案[2],目的是让学生对临床病种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所了解,灵活掌握课本知识。

1.2 病案分析步骤

严格要求学生按传统的中医辨证进行病案分析,理法方药一脉相承。从辨证点的归纳、相关证型的鉴别、治法、最佳方剂的选择,一直细化至方剂加减和药物的具体用量,并说清药物加减理由。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抓主证,如何进行辨证,系统培养中医辨证思维过程。

1.3 讨论与评价

对有代表性的结论进行共同讨论,最后教师评价。目的是反复整理辨证思维过程、加强操作技巧和临床前实践能力的训练。

2 教学效果

2.1 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良好

该类教学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完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讨式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完成课后的案例练习,到课率几乎达百分之百。经过两个月短期培养,对于比较简单的病例,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较为正确的辨证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医思维基本清晰,处方及用药量等相对比较规范。

2.2 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不足

案例教学是以临床真实病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包括中医和西医两大部分内容。学生可以采用独立或小范围讨论的形式完成以上内容。由于完成以上工作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必须要对所学过的中医基础、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儿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温习和整理,并进行有机的融合,才可能最终得出结论;再经过教师的不断启发和诱导,如此反复操作,最终会逐步形成中医辨证思维体系[3]。该过程的训练对于疾病的证型鉴别和用药加减意义尤为重要,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即使是在临床带教中,由于病例难易程度很难按需要的标准设定,临床训练自然也很难循序渐进,致使中医临床带教浮于形式,从而造成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不足。而案例教学,恰恰可以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弥补中医整体教学之不足。

2.3 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批判求真精神

学生在大学中能够学到的知识容量是相当有限的,与这些基础知识相比,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体系的培养应该是更重要的。这一点在案例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案例教学中,诊断及辨证是统一的,但由于中药品种多,处方用药完全有可能不同,只要符合证型需要的,配伍合理的,都应该是正确的。由于答案不唯一,势必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相近证型的临床鉴别,相近方剂如何区别使用,相近药物如何进行优选加减,相同的中药在不同病情时使用哪一种剂量更合理等等。以上情况通过案例加以呈现,就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辨析,在反复训练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求真精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借鉴他人的辨证经验,如何扩展知识外延等;同时,在审视或接受他人成果的同时,也会逐步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由于案例教学引发的探究意识和批判求真的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作用远远大于该课程的本身。

2.4 增加学习容量,促进教学相长

笔者的案例教学是在不改变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该教学过程是在固定的课时中进行的,一方面要完成课堂必需的授课内容,一方面又要加载案例部分。而案例教学的侧重点是落实在对病案的分析和诊断,并要求细化到方药,包括药味的加减及具体用量。该教学在不改变传统灌输的前提下,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多方位的支持,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对相关疾病的专业知识及目前治疗动态(包括正误认识二个方面)进行必要的了解;并要求学生对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并通过分析做出选择和判断,这就大大增加了学习容量。

由于案例讨论涉及知识面较广,学生中医修养程度不一,除公用教材外,还可能涉猎到相当一部分医籍,如经典和部分医家医案,以及目前形势下的用药特点等,这就人为地扩大了教学内容的外延,势必增加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沟通机会明显增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呈现多样性,从基础到临床,从辨证到用药,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医到西医,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4]。为了满足学生的不断需求,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因此,从整个案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案例教学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在增加知识容量的同时,促进了教学相长。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课时有限,训练不充足

案例教学可以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体系而存在,属于临床前模拟训练范畴。我们目前的案例教学是在儿科学课程中设立的,由于不增加课时量,插入案例,就必须减少课堂教学时间,而课程容量又是相对固定的。鉴于以上情况,案例教学在时间上的支持力度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的这种案例教学只能在较为浅的层次上进行,难以进一步深入下去。由于练习时间过少,学生对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可以有所领悟,但对于思维体系的培养而言,还需要一个持续漫长的历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必要增加课后的练习力度,但也需要增加相应的课时量,这样才有可能加强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3.2 研究时间短,缺乏病例标准

该研究进行时间较短,教学方法尚不成熟,效果还不十分满意,诸如如何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如何能更合理地进行案例切入等问题,均有待解决。目前案例教学的最大难点是案例问题。临床案例类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适合于初学者使用的尚且缺乏。对于没有任何临床经验的医学生而言,什么难度的病例最适合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项研究目前刚刚起步,确定病例的难度[4],对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病案过于简单,难以达到练习的目的;病例过难,学生难于把握方向,容易丧失学习兴趣。适宜的难度梯度是增加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如何建立有相应难度的、又与教材相配套的病案系列,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都广礼,文小平,马福良,等.方剂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98.

篇8

为了转变老百姓的生育观念,打造关爱女孩文化,日前,浙江台州首个“关爱女孩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这座占地26亩的“关爱女孩公园”,没有围墙、不收门票。公园主题就是“保障女孩生存权益、建设新型生育文化”。

天生的审美情趣

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美丽并非只存在于一般观赏者的眼中,就算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也具有被美吸引的感官能力。新生婴儿带着天真纯洁的眼光来到这个世界,可从他们降生的第一刻起,所有的感官系统都在起作用。据报道,婴儿在出生15个小时后就能够认出他们的母亲,他们喜欢看一些长得漂亮的人的照片。

脐血有助于预测过敏

据英美科学家日前联合宣布,婴儿的脐血能够帮助医生预测其是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过敏或哮喘。科学家在观测了1300多名年龄不到10岁的儿童的过敏情况后指出,这一发现可使新妈妈采取措施以避免她们的孩子患过敏或哮喘。

空气清新剂有损母婴健康

英国一项惊人的研究发现显示,家中使用喷雾器及空气清新剂会损害婴儿及母亲的健康。长期生活在使用空气清新剂的环境下,婴儿耳痛及腹泻的频率会增加,而母亲头痛次数会高出正常情况的10%,还有16%的母亲会有抑郁症。为此研究员建议,为安全起见,母婴生活区应限制使用喷雾器及空气清新剂。

母乳库,让新生儿吃喝不愁

母乳是宝宝的最佳食品,但一些产妇奶水不足,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足够的乳汁。为此,澳大利亚将开办该国的首家母乳库,对捐献者经过严格的疾病检查之后,对她们的乳汁用巴氏灭菌法进行处理,而后将乳汁保存在特制设备中,以满足那些吃不饱的新生宝宝的需要。据悉,此前已经有一些欧美国家建立了母乳库。

婴儿之间的有趣交流

最近,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婴儿之间确实有交流,而且方法相当有趣。

研究人员把99个6――8个月的婴儿作为观察对象,安排他们坐在特制的婴儿车里,以便相互间安全地接触。结果发现,他们会拉扯脚趾,抚摸对方。这些似乎要“攀谈”的动作,显示他们有转移感情的能力。实验还发现,有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妈妈离开房间时,她就摆弄自己的脚趾,好像在模仿母亲走路时双脚的移动。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女婴也同样抓住了自己的脚趾。她们这样做是因为觉得有趣,似乎在说:“我们一起玩脚趾吧。”

袋鼠育儿法

哥伦比亚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一些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一直使用的照顾早产儿的“袋鼠育儿法”值得在全世界推广。在实施这种“袋鼠育儿法”时,新生的早产儿全天24小时要与母亲或父亲“心贴心”。只穿一个“尿不湿”,戴一顶小帽子的婴儿紧贴在父母的前胸,并且用特制的吊带或者旧衣服将孩子固定住。研究表明,“袋鼠育儿法”与早产儿保育箱一样安全有效。 “袋鼠育儿法”能巩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而且可以改善母乳喂养的效果并缩短住院时间。这种方法能够消除早产儿给母亲带来的恐慌,可以使母子建立健康的关系。

“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新概念

“为婴幼儿创造一种适合的汉字环境,使他们没有任何压力、负担和烦恼,像自然学会说话一样,轻松愉快地学会识字、阅读,学会普通话,学会写字。”这是幼儿教育专家提出的“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新概念的内容。据悉,目前我国已有5千多所幼儿园、50多万婴幼儿参加了这一实验教育的探索。

据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发现,婴幼儿期是形成个性、发展智力、学习语言、开发心身潜能的关键时期。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码刺激,在人左脑发生作用,而汉字具有音码、形码(图形)、义码三种不同的刺激,在人左右脑同时发生作用,是一种智能型的文字,婴幼儿学习汉字不仅能开发左脑功能,而且也有利于开发右脑功能,科学的婴幼儿汉字教育有助于婴幼儿智能潜能的开发。

篇9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这些国家及地区的主要疾病。慢性病患者的增多,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急切需要政府、社会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全科医学应运而生。全科医学主要面向社区与家庭,是融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等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1]。全科医学不仅是疾病诊治的研究,还是对疾病的病因预防、康复保健、人文关怀等一系列的研究。随着医学文化体系及医学模式的进一步发生转变,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该模式不仅认识到病人因素,还考虑到病人的环境因素以及由社会因素带来的对疾病的影响。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入国内,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及三甲综合医院起步与发展[3]。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全国各地的基层医院对全科医生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全科医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全科医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与发展,我国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模式为“5+3”,即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3年的全科规范化培训,还有基础医疗卫生人员通过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后获得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等培养模式[4]。想要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的经验,总结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之间的区别,提出不同的看法,为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一、全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区别

(一)教学的目的和对象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们要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谁,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水平怎么样,我们将培养出什么类型的学生等。临床医学专业性强、临床医学教育实用性强,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二级或三级的医院工作,这些医院的病人大多数从基层医院转诊而来,他们的病情有的危重,有的疑难,这要求临床医生的临床理论知识扎实深厚,学以致用,从容处理这些疑难危重病人。而全科医学的教学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全科医学生,无论是“5+3”教育模式,还是全科医学转岗培训方式,完成结业后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和家庭,主要的工作任务是预防保健、疾病防治等,治疗的疾病多为一些常见病与慢性病。全科医学生要求掌握临床知识的广度,不要求其深度,整体上看全科医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度要求更高,对于一个全科医学教师来说,要求掌握临床医学知识更全、具备的教学能力更强,全科医学教师不仅要带动学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员掌握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影响疾病的环境社会因素,才能全面地处置病人、合理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不同

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将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包括内外妇儿等各门学科的知识点。临床医学教学方式主要通过面授。临床医学教学首先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纵向知识,然后是学生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进行临床医学实践。全科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内容上的不同。全科医生培养一般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全科医学理论学习,主要内容为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肿瘤学、计算机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科学、康复医学等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第三阶段为社区实践[5]。全科医学的教学方式也不同,虽然全科医学教学理念由临床医学教学发展而来,全科医学教学大多通过面授方式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全科医学教学发展至今已数十年的历程,目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以病例导向讨论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翻转课堂学习法、全景式教学、慕课形式教学、社区学习等[6-9]。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课间激烈讨论或者是辩论,最后通过老师的总结方式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学生会快速轻松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

全科医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全科医学教学,教学的进步才有医学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政策倾斜、政府宣传,学校、教师对全科医学的重视力度,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等。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具体有以下方面。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

国家一直重视全科医学的建设,目前全科医学建设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比如教学基地以旧改新、设备设施陈旧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全科医学发展初期没有更好的落脚点,全科培训基地选址偏僻,教学设施陈旧。在全科医学发展初期,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全科医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从而全科医学的发展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国家出面,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用于基础建设,并予以政策性倾斜,降低报考全科医学的考生录取门槛、毕业后定向工作等;需要政府对全科医学科的大力宣传,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前期建设投入是巨大的,全科医学对人类生命健康、社会进步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

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比较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投入,全科医学教育相对薄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讲授方式仍然是全科医学教学的主流。以板书、幻灯片形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会存在诸多弊端,如学生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容易遗忘知识点等情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中级以上临床医师经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后上岗教学,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采用临床医学教学思维上课,缺乏全科医学的全局观与大局观,影响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全科医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才可能使全科医学教育突飞猛进地发展。

(三)全科医学生的认识

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科认识不足,对全科医学的学习价值观理解不深刻,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很好的规划。有研究发现,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成熟度较低者所占比例占62%、成熟度较高者仅约13.0%[10]。由此看出,一门学科教育不仅要有对学生理论技能的培训,还要有思想政治的培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对一名全科医生尤为重要。全科医学生要转变传统的临床医学思维观念,学生需要热爱和充分理解全科医学这门学科,全科医学更多是服务于社区与基层,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看似每天做的平凡的事情,实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与需要

(一)对全科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

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根据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设多层级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三级医院、县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2010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发展目标。经过正规系统培训以及定向性培养安排,目前全科医学教育初见成效。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发展需要注重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新的学科发展之初,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全科医学师资的综合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全科医学基础课教师、临床教师和全科教学基地教师。作为独立单位的教师,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一些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且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不能很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我们需要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引进全科医学人才等措施来加强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争.浅谈全科医学概论教学的体会[J].青年时代,2016(21):173.

[2]汤志萍,黄婉霞,王富云.现代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外医学研究,2014(32):153-155.

[3]徐静,周亚夫,葛运运,等.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训情况分析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7):3155-3158.

[4]王良君.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9):5-6.

[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4):84-89.

[6]齐殿君,张联红,王爽,等.“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全科医学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18-420,424.

[7]陈英,赵磊.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全科医学基本方法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195-197.

[8]杨琳琳,谢军,王大明,等.全景式教学在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7):847-851.

篇10

如今,糖尿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儿童也开始有了糖尿病。据了解,我国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现为0.19~1.26/10万人,并呈逐年递增趋势。199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儿童1型糖尿病的低发病区,北京市儿童1型糖尿病的年发病率为0.96/10万人。高发病区主要集中在北欧,发病率高达3.6/10万人。到了2000年,我国的发病率增为1.04/10万人。与4年前相比,数量有所增加,但并不明显。

过去认为儿童糖尿病,主要是1型,2型糖尿病主要是成人。但是随着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增高,儿童2型糖尿病也在逐年增高。过去,由于糖尿病检测技术的限制,儿童患的到底是1型还是2型,很难区别,所以需要时间的考验。现在糖尿病的检测手段提高了,将临床与化验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区分1型还是2型。

糖尿病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急剧增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2型糖尿病患儿也开始增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儿童2型糖尿病格外的重视,因为在目前阶段,糖尿病是不可以治愈的,尤其是1型糖尿病,需要终生依赖胰岛素的治疗。但是如果糖尿病患儿配合得较好,把血糖控制在恰当的水平,他们也能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

家长对糖尿病的认识亟待提高

1.对胰岛素的误区

儿童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不同,比如1型糖尿病,是需要终身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在发病初期,医生也主张先用胰岛素治疗。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家长对于胰岛素治疗,还是有一定的顾虑。

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认为胰岛素打了就会成瘾,也不愿意调整用量,一旦让自己的孩子增加用量时,他们会认为孩子的病越来越严重了,也越来越离不开胰岛素了。家长就会出现各种抵触心理。倪教授认为,1型糖尿病患儿,是必须终身用胰岛素治疗的。并且随着病情的延长,孩子体内的胰岛β细胞会逐渐损害掉,病情也会越来越严重。胰岛素的用量也会越来越多。增加胰岛素的用量,目的就是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平。加胰岛素不可怕,如果血糖明显地增高,这才最可怕。所以,广大家长必须解除这一顾虑。

2.对控制体重的误区

肥胖就是因为摄入量过多,消耗量较少,能量储存在皮下脂肪或脏器的周围,久而久之,就会发生2型糖尿病。在治疗肥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饮食治疗:控制饮食、平衡饮食,让入量与出量尽可能达到平衡。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儿的认识上,家长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家长总觉得控制孩子的饮食,就是让孩子饥饿,吃不饱。有些家长,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特别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不按医嘱,偷偷给他们吃,孩子要饮料也照样给,甚至还让他们吃糖。这些做法对孩子是极其不利的。你疼他一时,反而会害他一生。”倪教授说,通过饮食控制,孩子能得到所需的能量,只是把多余的能量逐渐地消耗掉,从而使患儿体重达到正常同龄儿童的标准。随着体重的减轻,他的血糖也能很好地得到控制。

糖尿病患儿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如今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多少时间运动。课程太多,有些孩子周末还要去补课。“我认为这些孩子太苦了,应该还孩子童年的快乐,学校应该配合。课间休息的时间,必须还给孩子。一天的最后一节课也必须是体育锻炼课,不能一味地追求学习的成绩。学习成绩再高,身体搞跨了有什么用啊?”倪教授对此忧心忡忡。对于2型糖尿病患儿,更应该有自己的活动时间。她举例说,三餐后必须要出来散散步。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也表示无奈。由于作业太繁重,孩子需要学的东西太多,根本没有孩子活动的时间。如今,整个社会大气候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不落后于别人,不管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都非要让孩子不断地学习而忽视锻炼。对此,倪教授的观点是,减轻孩子的负担,不能光看口号。要呼吁社会,包括学校、家庭,给孩子一定的活动时间。

应该说,对于糖尿病患儿来讲,他的血糖控制得好坏,与家长的监督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得病时间较长,父母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倪教授告诉记者,一般糖尿病患儿需要3个月复查一次,但是有些家长,不能准时地带孩子来复查。孩子得病时间长了,家长对孩子疾病的关心程度就慢慢下降。不来复查的后果是,孩子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不能把血糖调整到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所以,家长带孩子按时复查,对孩子的健康非常有益。

倪教授特别指出,对于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社会不应该歧视。社会除了给白血病孩子关怀外,也应该给贫困的糖尿病儿童、青少年更多呵护。因为糖尿病儿童同样能够很好地生活,也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患儿过节健康提醒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对于糖尿病患儿,不管是1型还是2型,节日里心情要愉快,但在过节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疾病。”

倪教授指出,节日期间,生活仍要有规律,早睡早起。饮食一定要控制,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更不能吃过多的糖。还要注意卫生,不要引起消化道的感染,因为一感染,就会使血糖增高,容易引发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对于2型糖尿病患儿,也不要忘记锻炼。对于糖尿病患儿来说,不管是平时还是过节,家长都要充分重视孩子的健康。因为血糖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并发症发生的早晚以及严重的程度。

“对于我们医生来说,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血糖控制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孩子、家长、医生、社会共同努力与合作。”倪教授希望每一个患儿都能快乐地欢度自己的节日。

篇11

儿科护理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对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如情感等,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促进思维发展。笔者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呆板、低效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高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实施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把儿科护理学教学置于创设的疾病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愿望,充分挖掘大脑的潜能,训练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同时优化了课堂教学,能突出重点、易解决难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让枯燥乏味的教学生动丰富起来,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

1.设置动态发展情境

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具有驱动和催化作用。在愉快的情感下,心智会更敏捷,更有成效。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恰当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阶段特点,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的体验。视频展示儿童的抬头、挺胸、翻身、坐立、滚动、爬行、行走等大动作的发育过程,学生在观看小儿可爱的动作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结合小儿月龄迅速归纳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这样的发育规律。

2.再现疾病情境,强化理解能力

(1)创设症状情境

儿科护理学的概念抽象,学生对疾病的症状很难理解。用传统教学法,老师教,学生听,课后背,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易培养出“高分低能”学生。创设症状情境,再现疾病的表现,能让学生记得深、理解透,有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课件左边用文字表述,右边分别插人疾病症状的图片或疾病录像。如图片:枕秃、方颅、X型腿、Y型腿、鸡胸、漏斗胸、单纯性肾病性水肿、血尿等;视频录像:红臀的表现及处理、异食癖患儿、蹲踞现象等,使学生一看就明白,易理解、记得深、忘不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创设出逼真的疾病情境,使学生能观其症状仿佛身临其境,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创设结构情境

循环系统的内容深奥、抽象,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能较好地展示胎儿血液循环途径、先天性心脏病的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使其对模糊抽象的知识有了具体形象的记忆。

3.设置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古人云“人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之理。”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构思形式多样、发人深省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病例引导设疑

用多媒体展示病人临床表现的视频录像,分析:这是什么病?如何进行护理评估?有哪些护理诊断?最影响病人的护理问题是什么?以创建情境,将学生带进一个完整的问题空间中,使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提问过程中,把握关键问题,扣紧学习主线,使学生在儿科护理学学习中能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有机衔接,真正明白所学内容的前因后果,明确目标,活跃思维,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点不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问题。一节课有好多个知识点,应把教学内容连贯起来,运用问题层层设疑,把护生涣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一个又一个学习的。

(2)评判思考设疑

护士要真正具备在特定的疾病问题情境中进行严谨的质疑和分析推理能力,以最佳途径解决病人的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就必须从各方面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如在讲授“婴幼儿肺炎”一节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轻型肺炎有何表现?与重型肺炎如何区别?肺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有哪些表现?急性心衰如何抢救?为什么要这样抢救?抢救时为何选用快速洋地黄制剂?如何正确使用洋地黄药物?洋地黄药物的有效指征及毒性反应有哪些?经过集体探讨,在活跃的气氛下,学生可轻松地弄明白婴幼儿肺炎的知识要点,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动口、动手和动脑,张扬学生的个性。

(3)横向比较设疑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巧妙适时地进行横向比较,能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总结复习儿童肾炎、单纯性肾病水肿特点和护理措施时提出问题:水肿最早出现部位、程度轻重、是否凹陷性、发生水肿的原因、卧床休息时的要求、饮食要求等进行一一比较。将学生原有的同类知识激活,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加工和处理新知识,主动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横向比较能让学生记牢关键知识点,开发学生的思维。

4.创设实验情境,训练动手能力

把书本和临床情境相结合,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会对小儿的健康评估能力。

(1)模拟病房练习

我校有和医院病房同样设置的儿科模拟病房和新生儿室。在教师的示教后,学生分组练习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教师边巡视,边示范。结束前请学生回示教,全体同学进行评价总结。操作练习期间,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动作轻柔、关爱小儿。

(2)角色扮演演习

在进行健康教育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病儿家属和护士的角色扮演。演病儿家属者主诉病儿主要痛苦及症状,演护士者运用沟通和交流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护患交流,教会病儿和家属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课本的基础上大胆去想象,去构思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语言越接近现实生活越好,打开学生的生活宝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做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提高学生综合护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们从模拟病儿家属的实践中体味病儿的痛苦,家属的焦虑甚至恐惧。护士更应关爱病人,帮助病人,尽可能减轻病儿的痛苦,减轻家长的负担,做生命的保护神,让学生在扮演中体会护士职业的角色内涵,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达到对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目的。

(3)真实环境见习

组织护生到医院见习典型病例的阳性体征,感觉医院的真实场景,增加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如蓝光疗法、远红外婴儿辐射床的使用等护理,学生一看就明白,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除随机组织学生见习以外,还安排学生集中到医院见周,尽可能缩短护理教学和护理临床的距离。

三、效果

选择2007年级高职护理4个班200人,全部为女生,为高中毕业三年大专,同一老师授课,1、3班100人为实验组,实施情境教学;2、4班100人为对照组,用传统的教学法。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u检验和百分比对比检验。具体结果见表1、表2。

另外,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8%的学生认为,情境教学对疾病内容理解大有帮助;96%的学生认为,情境教学法新颖灵活,印象深刻,减轻了学习压力;86%的学生认为,情境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79%的学生认为,情境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63%的学生认为,情境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会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教师应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把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融于多姿多彩的情境中,化抽象为直观,化呆板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师的讲解如虎添翼,学生的学习如鱼得水,给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艳霞.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情境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17(1):84-85.

篇12

关键词:聚类分析;决策树;关联规则;粗糙集;判别分析;中医辨证;应用分析

1可行性分析及应用现状

1.1聚类分析

在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中,聚类分析多用于中医证候的分类,在方法学上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提供量化分型依据。聚类分析是一种动态分类的方法,可以把相似的事物归入合适的类别,使同类中的事物尽可能的相似(组内同质性),而类与类之间保持显著差异(组间异质性)。中医辨证即通过把同种病机引起的一系列证候群归纳为一种证型(组内同质性),而证型与证型之间有着显著差异(组间异质性)。因聚类分析属于探索性研究,结果可以提供多个可能的“解”,故在辨证运用中其“解”需结合中医传统理论进行判断分析。纵观文献可知,多数学者认为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与中医学的辨证思维殊途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医数理辨证研究中属较成熟的方法之一,结合运用的相关研究较多。

唐雪勇运用聚类分析对白癜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白癜风患者,首先回顾研究总结出古今医家对对白癜风中医辨证认识的15个证型,结合文献和征询专家意见制定调查表,并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录入,后应用SPSS16.0软件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处理。聚类结果示,白癜风辨证证型可分为:气血不和、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气滞血瘀5型,其中前两型最为常见。姜楠对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首先对期刊文献进行检索,按照相关标准对文献证型进行规范,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对统计结果进行筛选。将筛选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示当聚类为7类时效果较好,且作者认为结果符合临床实际,初步建立了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又如,周迪夷运用SPSS13.0卡方检验、SAS8.2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对临床收集的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归纳出了2型糖尿病的7个证候类型及糖尿病肾病的7个证候类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有较多报道,在此不一一赘述。

1.2决策树

决策树是一种归纳推理算法,采用树枝状来展现数据受各变量影响情形的预测模型,能利用树形图的分割自动确认和评估分割。数据分类是决策树解决的核心问题,根据数据的不同属性归为不同类别。中医辨证论治着眼于证,辨证的过程即为对同种病机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的病理阶段的辨析,其证候信息数据复杂多样,多为定性的变量数据,决策树具有能够处理大量变量信息、得出比较精确分类、简单明确、处理不完整数据等优点。故运用决策树技术可以将症状和体征与证候(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徐蕾[4]将40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调查资料中的88项指标进行了决策树分析。以该88项指标建立数据库,建立以信息熵减少为特征的决策树分类模型,采用决策树C4.5算法。结果筛选出对慢性胃炎辨证有意义的26个变量信息,建立辨证模型,结果示各类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有学者对杨志敏教授治疗失眠阳虚型的两个方剂运用决策树技术进行了同症异治辨证思路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人口学特征等相关资料。根据资料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及Clementine12.0进行数据分析,决策树模型选用C&Rtree算法,将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征进入模型,从中选取相关因素和诊断规则。10层交叉验证模型识别正确率为74.59%。最后归纳出两方的共性适应证,禁忌症的辨证思路。余学杰运用决策树对中医专家辨证的规律进行了提取探析,首先选取803位患者,对其证候信息剔除重复后提取103种证候信息,进行决策树运算分析,结果得出9中证名与证候的规则。

1.3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用于发现数据中变量间的关系,是最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之一。关联规则中有两个重要参数:支持度和可信度,该技术其目的就是挖掘出事物内在之间满足一定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关联现象。面向中医辨证的关联规则,大多数中医学者通过应用该方法对中医的症状、体征之间进行关联,从而客观把握中医的“证”,使其客观与标准,从而达到精准辨证提高临床疗效。如,陈绩锐对480例小儿肺炎的症状、体征进行关联规则运算,从而得出不同证型之间的病机差异和辨证要点,继而对基于关联规则技术的小儿肺炎辨证规律进行了研究。唐伟将临床234例胃脘痛患者进行宏观分为6型,将宏观分型与胃黏膜的微观表现相结合,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探讨二者的相关性。通过胃镜等现代检查手段结合数据挖掘技术,使其客观的把握胃脘痛的辨证特点。刘智认为基于支持度-置信度的关联规则算法,考虑到数据的时间因素以及规则前件与后件的相关问题时,该算法并不是很有效。提出一种新的关联规则框架:时间支持度-时效匹配度,并应用该方法对冠心病舌象、舌质、发病诱因等18个方面与26中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的中医辨证规律进行了研究。黄文金运用“证候-证素-证名”的辨证新新体系结合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对《中医儿科学》教材中辨证分型数据进行运算分析,得出证素之间、证素与症候之间的关联关联规则。结论得出关联规则是挖掘中医儿科学教材辨证诊断经验行之有效的方法。

1.4粗糙集

粗糙集是一种新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知识的数学工具。其主要思想就是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约简,导出问题的决策或分类规则。粗糙集能在保持相对高质量分类能力的基础上,尽量消除不必要的信息得到较小属性集合,有较好的分类能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辨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施治的效果,辨证不统一最主要原因是医生的主观因素和患者症状的不确定性。针对中医辨证认识的不统一性,粗糙集技术理论有自身的优势,值得在中医辨证数据处理中应用。晏峻峰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于中医证素辨证中,通过阐述粗糙集的思想及在证素辨证中应用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结果发现两者有相适应性,从而指出粗糙集理论在中医证素辨证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深入。孙继佳采用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结合对293例中医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信息进行统计运算。结果显示该方法辨证平均正确率高于70%,尤其采用粗糙集约减后辨证的准确率为84.4%左右。董国华等运用粗糙集合神经网络技术对哮喘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研究,并把该项研究命名为粗糙神经网络模型,其结构为:输入粗糙集处理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结果示该结合方法准确率较高,优于单纯一种方法。

1.5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又称为“分辨法”,顾名思义该技术与中医学的辨证法有着一定联系。判别分析就是研究判断个体所属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是一种统计判别和分组技术,就一定数量样本的一个分组变量和相应的其他多元变量的已知信息,确定分组与其他多元变量信息所属的样本进行判别分组。这种技术与中医辨证有着相似性,故可结合应用。赵宝利收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资料436例,按照纳入标准进行证候分类,湿热痹阻型、肝肾两虚型、寒热错杂型各占29.59%、47.93%、22.48%。采用SPSS11.0软件包,逐步判别分析用Analyze-Classify-Discriminant选择逐步向前最大似然估计模块。筛选出13个变量信息是有统计学意义,予变量赋值后发现理论判别与实际资料具有较高的总吻合率,研究中所得到的判别模型与临床实际基本符合。唐旭东将3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53项免疫学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再障辨证分型的判别方程。结果筛选出与再障中医辨证分型最有意义的5个免疫学指标,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密切的关系,说明再障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的物质基础。黄小波等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证型进行了判别分析,结果示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型判别函数与临床实际较为符合,从而指出判别分型能够提高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应用前景较好。

2问题和展望

由上述可知,以上数理方法在中医学辨证中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且有了一定层次的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证是中医学所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做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同一症状、体征可以出现在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型之中。另外,依据中医学的恒动观,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证候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而以上数理方法运用于中医学辨证中都未顾及中医辨证的恒动观念。紧扣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传统思维,分析以上几种数理方法的思想,不难发要使两者有较好的适配性,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善。

基于聚类分析的数学和计算机原理,其为得到合理的分类,必须使用适当的指标来定量地描述研究对象的间质性。因聚类分析属定量描述,而中医四诊信息属性为不定量或变量,故聚类分析在中医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同一四诊信息可隶属于不同的证型,而聚类分析过程中,对于这种变量信息计算机不能智能识别,该四诊信息只能出现在一个证型中,这样既有别于中医的辨证思维,又不能够对证型之间进行完全区别;又如,决策树分析过程中,中医四诊信息纳入模型后不能进行灵活的剔除,不能对变量信息进行灵活的选择,分类能力一般,需对分类结果进行修剪,若修剪不当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性,容易产生较大误差;再者,关联规则可产生的是症状、体征之间的关联以及各个规则的强度,但对于分类、预测能力均较差。因此该方法适于用来抽取规则帮助理解中医证候内涵,对中医的辨证分型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若需应用于辨证还需要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带有主观色彩。又如,纵观上述文献发现,基于粗糙集技术的中医辨证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粗糙集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医辨证中应用也多是多种方法相结合;最后,判别分析是已知某事物有几类,从各类中取一样本并设计出标准,从而在样本中都按该标准分类,这种分辨方法需要较强的中医专业知识制定其各型的标准,才能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也带有主观色彩。由上所知,上述数理方法在中医辨证中的应用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整体来说,数理方法在中医辨证学中的应用尚属摸索阶段,尚未有相应标准去验证其辨证的科学性、精确性,这也是还未被同行业普遍认同的原因之一。在中医辨证走向客观化、标准化道路上,要不断加强中医传统理论的学习,使其占主导地位,将数据为其所用;改善数理方法运算的局限性,依据中医辨证的思维方法设计开发新的计算机软件。只有建立以中医传统理论为主导地位,信息数据和运算软件为中医理论所用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中医客观化辨证这条路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唐雪勇,杨志波,王建湘.白癜风聚类分析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72-74.

[2]姜楠,石岩.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的聚类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1):1-2.

[3]周迪夷.2型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4]徐蕾,贺佳,孟虹,等.基于信息熵的决策树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9):1019-1012.

[5]杨志敏,原嘉民,黄春华,等.基于决策树阳虚型失眠症同证异治方辨证思路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5):1219-1220.

[6]余学杰,李书珍,李晓燕,等.基于决策树提取中医专家辨证规律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19-24.

[7]陈绩锐.基于关联规则的小儿肺炎辨证规律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4.

[8]唐伟,周正光,王欢欢.胃脘痛中医辨证与胃镜表现的关联规则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3):303-306.

[9]刘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在冠心病中医诊疗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10]黄文金,姚明龙,叶云金,等.关联规则在中医儿科学证素诊断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3):329-331.

[11]晏峻峰,朱文峰.粗糙集理论在中医证素辨证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90-93.

[12]孙继佳,苏式兵,陆奕宇,等.基于粗糙集与支持向量机的中医辨证数据挖掘方法研究[J].数理易学杂志,2010,23(3):261-265.

[13]董国华,朱莉乐,李璟健,等.粗糙集结合神经网络的哮喘辨证分型法[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5,43(9):1622-1626.

[14]赵宝利,黄可儿,赵敏.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判别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240-242.

[15]唐旭东,麻柔,刘锋,等.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量化与临床意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780-783.

篇13

Abstract: Pediatric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s one of the severe chronic lung diseases in children. Also it is the common prognosis for all kinds of pathogeny resulting in lung damage. Because of the low rate of incidence and terrible prognosis, lots of clinician can not recognize it in the early time. In recent years, the rate of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has increased obviously, which has brought attention among pediatric clinicians. But this disease can not be recognized ear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Especially the grassroots pediatric clinicians may misdiagnose because of lacking experience of this disease. In order to increase awareness of pediatric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we will explain i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the caus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Key word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Deeper Recognition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一种少见的严重阻塞性累及细支气管的慢性肺部疾病,见于严重感染、急性肺损伤后或异体移植、吸入有毒物质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儿。以往该病在儿科发病较少,故相关报道也少。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高分辨CT(HRCT)的发展及新的病原学的出现,该病在小儿时期的发病率逐渐增多。与此相关的文献报道也在增加。其临床表现为持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及运动耐受力差,但均缺乏特异性。确诊靠病理检查,可该检查在儿科临床应用受限。故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于胸部HRCT。另外该病早期极易同哮喘、异物吸入、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混淆。为了避免对BO的诊断过度或认识不足的情况发生,现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病因、诊治及预后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 从病理学角度认识BO的发生及发展

小儿BO的发生首先建立在多种原因的基础上,之后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最后发展为该病。但并不是所有重症肺炎都发展为BO,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也可发病,另外该病的发生也取决于有特殊体质的患儿。那么其病理演变为:早期仅在细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和管壁外周有轻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可坏死。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两种不同的病理变化。1.缩窄性细支气管炎:在上诉病变基础上出现管壁胶原组织增生,发生纤维化,往往该阶段及时治疗可逆性较大,但是一旦瘢痕形成及出现收缩时,会导致管腔的扭曲与狭窄,严重时管腔减小,最后完全闭塞[1],此阶段不可逆。2.增生性细支气管炎:是肉芽组织在气道内呈从状增生为主,此阶段有潜在的可逆性。上诉两种类型很有可能是一个连续过程的不同阶段[2]。而且此演变过程反映出BO从发生到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若结合临床表现及胸部HRCT尽早诊断,并抓住最佳的治疗时机,那么对该病的预后将有很大改善。

二 从病因的角度认识其发生及发展

BO的起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小气道上皮损伤。包括感染、吸入有毒物质、自身免疫性疾病、胃食管反流、药物因素、骨髓及器官移植等因素[3]。但是在小儿时期感染是BO的最常见原因,其次是吸入因素,包括近几年空气污染的逐渐加重导致吸入有毒气体、气管异物及食管返流。而感染性BO是以病毒感染为主[4],主要病原体为腺病毒(3、7、21型)[5],其与BO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报道显示腺病毒感染是感染后BO发展的一个独立、强烈的危险因素[6],尤其腺病毒肺炎如果出现多灶病变及高碳酸血症时极易发展为BO[7]。但是随着近2-3年某些病原体的不断演变,重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发展为BO的病例明显增多,有报道肺炎支原体肺炎占PIBO病因的42%[8],同时有研究表明支原体肺炎中若出现持续高热>5d,咳嗽较剧烈,听诊哮鸣音,伴大量胸腔积液,CRP及血沉、MP-IgM明显增高者发展成BO可能性极大,且上诉因素也与BO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9]。

而非感染因素所致BO中,目前以吸入为主要因素,这可能与目前空气污染严重,某些有毒物质吸入或者异物吸入、食管返流等刺激小气道粘膜上皮,再加之小儿气道粘膜屏障及免疫功能差,故极易受损,这也是BO发生及发展的因素。有资料显示BO的病因和病情发展的速度与其预后有关[10],若诊断过晚,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和气道阻塞已经存在[4],为治疗带来困难,那么其往往预后不良。但是随着近年来病原学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再结合其临床易发高危因素,尽早多次检查肺部HRCT,以便更早观察到初期肺损伤,阻断BO的发展,改善其预后。因为BO的预后与其病因及初期肺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3]。

三 从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认识BO的发生

BO的发生与患儿的年龄、病程、小气道受损范围及阻塞程度等因素有关[3]。有资料显示其好发年龄为婴幼儿,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对各种病原体具有普遍易感性有关[11]。BO患儿中近2/3为感染后所致,故其发病年龄在1-3岁之间较多。有资料显示42例BO患儿中7岁3例占7.1%[12]。还有文献报道31例BO的临床研究中3个月~3岁28例占90.3%[13]。上诉资料均证实了发病年龄与BO的发生有相关性。另外有文献报道,在同等病变情况下,年龄越小可能恢复越理想,预后多较乐观[14]。

BO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病程进展较缓慢。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呈非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急性感染或肺损伤后持续出现咳喘、运动耐受力差,重者可有三凹征,肺部呼气相喘鸣音和湿罗音是最常见的体征。上诉症状可持续存在数月甚至数年。可因反复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并可能在一两年内死于呼吸衰竭。此类患儿往往以反复发作的咳喘及运动耐受力差为主要表现,临床医师极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异物吸入、毛细支气管炎等而延误治疗。故在临床上对持续或反复咳喘超过4周,用平喘药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无效的患儿,应警惕BO的发生。

四 通过影像学的角度对BO再认识

在BO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虽然炎症强烈反应、宿主的自身免疫过度应答及病理起着重要作用[15]。但是目前如果要早期认识和诊断BO,必须借助影像学。近年来随着高分辨CT(HRCT)的介入,提高了BO的临床诊断能力,且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BO,尤其对BO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15、16]。BO患儿的HRCT显示马赛克灌注征、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和气体潴留等特异性征象[17。其中马赛克灌注征的出现高度提示BO的可能,有文献报道马赛克灌注征对BO诊断虽然不如空气潴留征的敏感性及准确率高,但是可以作为早期诊断BO的依据[18],而空气潴留征在BO的临床表现出现之前和早期阶段,其敏感性也不像报道的那么高,故其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18、19]。另外呼气相CT气道阻塞和气体潴留征象较吸气相更加清楚,对诊断小气道阻塞的作用较大[19、20],故建议BO患儿最好行呼气相HRCT检查,但大部分小儿行该项检查困难,临床实用性差。

五 关于BO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BO的诊断金指标为肺组织活检,但是在儿科因其创伤较大,另外因病变为斑片状不易采取标本,故较少采用。目前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HRCT和肺功能检查。标准如下[21]:1、前驱史:发病前往往有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的细支气管炎损伤史。2、临床表现:持续或反复喘息或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运动不耐受。双肺可闻及广泛喘鸣音、湿罗音,并持续存在达6周以上,对支气管舒张剂反应差。3、辅助检查:胸部HRCT显示马赛克灌注征、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肺功能显示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多为阴性。4、排除其他引起咳喘持续的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各种支气管发育畸形、呼吸道感染、肺结核、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

2.鉴别诊断:临床上BO最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因哮喘发作严重时可出现气道阻塞现象和HRCT显示马赛克灌注征,但是其典型的区别点:气道阻塞为可逆的,对支气管扩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马赛克灌注征随着治疗很快消失,同时患儿多有个人过敏史及家族史。另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类同,但是该病大多数患儿有鼻窦炎病史,HRCT显示双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状和支气管扩张,而无马赛克灌注征和气体潴留征。还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的发病诱因和临床表现与其相似,但前者HRCT显示双肺多发斑片影,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显,病理示支气管腔和肺泡内有肉芽组织阻塞[2、22]。

六 治疗及预后的再认识

1.BO的治疗目前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应该认识到早期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性。现多采用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雾化、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及辅以其它疗法。具体治疗方法 ⑴急性期:先积极控制感染;若病情较严重不易控制的,可加用丙种球蛋白及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给予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至喘憋缓解,辅以氧疗、呼吸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⑵缓解期:口服甲泼尼龙片维持1~2个月减停;联合口服克拉霉素及孟鲁斯特,辅以激素药物长期雾化吸入。另外针对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加用免疫调节药如匹多莫德口服。部分患儿辅以肌注维生素D2针。一般总疗程3个月左右,长者可达1.5年。另外建议针对BO患儿应定期随访,每3~6个月随访一次,通过检测肺功能、HRCT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另外关于BO治疗中有以下几点要注意:.激素应用虽在本病中一直存在争议[23],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因BO发病有免疫性炎症反应存在,故主张早期小剂量长期应用既可以抑制BO的炎性反应,又能阻止疾病发展,同时还可减轻气道的高反应性和继发的病毒感染或过敏所致的支气管狭窄[2]。.关于大环内酯类药物主张应用阿奇霉素,因为其有抗菌抗炎、减少气道粘液、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及改善肺功能的作用[24]。但是近两年该药出现广泛耐药,故临床应用克拉霉素分散片取得了一定效果[25]。.另外联合应用孟鲁司特(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即具有抑制气道炎症和改善肺功能的作用,还有参与气道血管重塑的作用[26]。有文献推荐甲基泼尼松龙、孟鲁司特和克林霉素三药联合使用在抑制气道及血管重塑方面有协同作用[25、26]。

3.关于BO治疗在前几年因为缺乏足够的认识,治疗又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故使其预后均不乐观。但是随着HRCT、肺功能及病原学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尽早认识BO,早期诊断、早期规范化治疗已经成为可能。同时BO的临床缓解率逐渐提高,死亡率下降,患儿的生活质量也逐渐较以前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BO目前诊治认识的提高,对预后的改善起到关键性作用,若在早期诊断、早期规范化治疗条件下,尤其激素或抗纤维化的治疗在BO发生纤维化之前使用,对BO的预后将有很大的改善,因为在基质出现之前的纤维化是可逆的[27]。另外有文献报道,对28例BO患儿经过早期诊断及治疗后,有21例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疗程结束,肺功能及肺部HRCT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这与其他文献报道BO治疗困难,预后不良结果不一致[25、28]。目前因为对BO远期预后的研究较少,为了改善生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远期恢复状况,还需要临床医师进行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aohaburanakit P,Chan A,Allen RP.Bronchiolitis oblitrans.Clin Rev Allergy Immunol,2003,25:259-274.

[2]张建琴,乔红梅.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国际儿科学杂志,2014,41(6):639-643.

[3]陈志敏.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和治疗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 (16):1239-1241.

[4]赵德育,秦厚兵.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研究现状,中华儿科杂 志,2011,49(10):727-729.

[5]Champs NS,Lasmar LM,Cmamrgos PA,et al.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nchildren[J].J Pediatr(Rio J),2011,87(3):187-198.

[6]Colom AJ,Teper AM,Vollmer WM,et al.Risk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of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n children with bronchiolitis[J] Thorax,2006,61(6):503-506.

[7]Murtagh P,Giubergia V,Viale D,et al.Lowerrespiratory infections by adenovirus in children.G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for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and mortality [J].Pediatr palmonol,2009,44(5):450-456.

[8]陈德晖,林育能,蓝淑玲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6例临床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12,50(2):98-102.

[9]燕民,彭建.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高危因素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1,9(22):203-205.

[10]Kurland G,Michelson P.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n children.Pediatr Ppulmonol,2005,39:193-208.

[11]吴小英,罗征秀.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进展.临床儿科杂志,2012,30(6):591-593.

[12]王维,申昆玲,曾津津.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42例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8,46:732-738.

[13]李君召,乔红梅,尤海龙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31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4):265-267.

[14]王全,赵德育.闭塞性细支气管炎5例临床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12,30(2):124-127.

[15]陆权.全面认识儿童细支气管炎.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22-725.

[16]Castero-Rodriguez JA,Daszenies C,Garcia M,et al.Adenovirus pneumonia in infants and factors for developing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a 5-year follow-up[J].Pediatr Pulmonol,2006,41(10):947-953.

[17]彭芸,马大庆,孙国强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影像学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7):752-755.

[18]Rienzo VD,Minelli M,Musarra A,et al.Post-marketing survey on the safet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below the age of 5 years.Clin Exp Allergy,2005,35(5):560-564.

[19]Casanovas M,Martin R,Jimenez C,et al.Safety of immunotherapy with therapeutic vaccines containing depigmented and polymerized allergen extracts.Clin Exp Allergy,2007,37(3):434-440.

[20]奚志敏,王立波.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21(11):736-738.

[21]申昆玲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43-745.

[22]陆权.全面认识儿童细支气管炎.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22-725.

[23]Champs NS,Lanmar LM,Camargas PA,et al.Post-infections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n childre[J].Pediatr(Ria l),2010,87(3):187-198.

[24]Carolina AL,Allyne KM,Mana A,et al.Bronchiolitis obliterans:clincal and radiological profile of children followed-up in a reference outpatirnt clinic[J].Rev Paul Pediatr,2013,31(1):10-16.

[25]赵玉岐,张永菊,张洁.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8例诊治分析.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11,10(12):899-9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