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4 09:56: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篇1

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一定义看,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都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状态,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常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同时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烈,喜欢赶时髦,对新思想敏感,但辨别能力差,因而社会上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加之在家庭中物质生活充足而优越,学生适应社会的本领较弱,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教育中,首先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生活空间。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只能培养怪癖、脆弱的性格。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切忌将学生禁锢在可望而不可攀的“榜样”、“名人”的光环之下,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情绪。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进行良好的精神辅导。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因此,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虚假、不伪装,这样学生才会信得过老师,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的一切,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同时,与学生采用平等谈心、切磋、协商的方式,相信他们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此外,对学生还要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一味地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处于成功的快乐之中,学生接受新知的效果固然不错,但这些学生往往性格脆弱,经不起打击和失败。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因此在教育中人为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挫折的经历,从挫折中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从而培养他们勇敢果断的品格。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品格,才能造就德才兼备的生力军和建设者。

篇2

我国的《教育法》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地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格标准之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首要的指出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为重要。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应有:学习心理品质、情感特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对待升学与择业的态度、理想的树立、对现实及自我的接纳等。如果从情商理论去深入理解在心理素质中占重要地位和起着主要作用的情绪情感,情感性心理素质至少还包括: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觉能力;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和控制,及时摆脱焦虑、灰暗与不安的能力;对自我的激励,克制与延缓满足、保持热忱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对人际关系的调整、学会竞争与学会合作的能力。健康心理素质主要应包括如下方面:正视现实;正确的自我观;有健全的情绪生活;能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和工作;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全面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会对学生可否主动,积极的提升个人素质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担负着社会使命的重要任务。

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着重培养中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1.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就要体现在心智潜能的开发上,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2.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应努力培养并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和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合理而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保持科学与健全的态度,并与社会道德观念保持一致。3.良好的现代意识和素质。新世纪的中学生应具有积极进取、敢于开拓和创新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健全的人格素质和道德素质。应培养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坚韧不拔、言行一致、情绪乐观稳定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勇于承担挫折和挑战,并不断调节好心态和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使自己逐步具有强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根据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中学心理教育现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广泛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来看,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实在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其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包括认知训练、耐挫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以及情绪调节训练等等。有的学校若不具备开专门课程的条件,亦可为学生定期开设心育讲座,刊出心育专栏等,尽力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2.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和过程,如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记忆策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以及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果等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积极而又稳定的心理状态,必将促进学习质量的发展与提高;反过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又为心理素质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而有效的空间。实践证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可以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的教育网络,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3.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的服务工作,运用疏导、劝慰、分析、宣泄等适当途径和方法,可帮助部分学生改善心理状况,调节其情绪,达到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目的,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并恪守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对重点对象做好跟踪调查,做好服务工作。4.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强化自我教育水平。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集体活动氛围,积极的群体人际交往,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自觉内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通过以上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健康心理素质正能量,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12-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它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一、初中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初中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自我意识的障碍。中学生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对事物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不愿盲目遵从,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但此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从儿童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半成熟、半幼稚与独立性、依赖性共存,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伏状,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无法正确把握,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化和绝对化;爱按照个人好恶和一时心血来潮来论事论人,缺乏理性和客观标准;遇事沉不住气,易受激怒,往往火冒三丈,唇枪舌战,甚至拳脚相加,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对待自己要么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自我否定,自我压抑,悲观失望,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要么自我意识膨胀,过高估计自己的现状,甚至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常做“白日梦”,把幻想当现实,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极易滑到自我萎缩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2.人际关系的障碍。从小学时代进入中学时代,中学生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能顺利利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前提。但嫉妒、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独等不良心理品质以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异时性,往往造成了他们不能正常处理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与人交往或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他们不愿合群,不愿与人接触,总是游离于集体,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对人心存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内心感觉孤独、寂寞、空虚而又无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常被其性格类型所掩盖,不容易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障碍越来越严重。

3.学习心理障碍。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同而已。由于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分数及升学的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冷漠或恐惧心情,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疏远他人,怕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害怕考试,对重要考试甚至想通过伤残自身来躲避。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很大影响。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笔者在学生中做过“你是否喜欢学习”的调查,高达8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否定答案。可见,厌学已是一个普遍问题。刻板的学习方式、繁重的学习任务、无休止的题海战术、频繁的测验考试,令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取而代之的是厌倦烦躁。

4.性认识的障碍。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性生理不断发展,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神秘、好奇、好感。但由于学校及家庭对性教育的滞后,性心理得不到正确引导,对性无法正确认识和把握,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迷惘和困惑,如与异往不适应,在异性面前或过分拘谨、局促不安、手脚无措,无法以平常心大方地与异往;或过分热衷于性引诱,沉溺于性幻想、冲动并渴望得到体验,产生早恋现象,甚至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已成为中学生最常见、最难以启齿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5.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二)初中生不良心理素质的诱因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提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不少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心理负荷过重,用脑过度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他们由畏难、无奈,发展到厌烦、放弃,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2.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响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中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3.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许多农村父母文化层次低,思想观念比较传统,他们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采用简单的方法或行为来解决孩子心理问题,从而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更何况许多农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对子女或溺爱,或因望子成龙而严之有余,都会导致子女心态和行为的偏离。父母离婚、再婚,也会使子女物质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精神上遭受创伤,逐渐形成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的病态心理和行为。

4.社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毋庸忌言,社会现象也显得更加纷繁复杂,的书刊、录像,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论等等,对初中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上的逆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二、加强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对策

(一)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要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前提,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育。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还有待于教师在工作中去进一步学习、探索、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现实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知识、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补充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方法和技巧,才能做好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一项工作。

(二) 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安闲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老师,我想对您说》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把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经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假如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

(四)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优点,激发他们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集体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融洽,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五)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也就是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它与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性的谈心不同。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无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此项工作多由班主任承担。作为班主任,应具备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否则个别谈话的心理辅导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教师应做到:一是要做到认真“倾听”;二是要做到理解、协商;三是要做到保密。?对于心理障碍较严重的学生,教师不妨采取一些简单的心理治疗办法,如支持疗法、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法、模仿学习疗法、强化疗法等,来纠正学生的某些较严重的不良行为。

(六)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在把握爱的尺度上,不能过分,但也不能忽略。?同时,家长还要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在和谐、愉悦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会从家庭中获取安全感、幸福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遇事冷静、机智,待人热情大方、有度。相反,残缺家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养成消极情绪,如焦虑、自卑、冷漠等,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及个性发展。另外,双亲不和的家庭对孩子影响比残缺家庭对孩子心理影响更大。

参考文献

篇4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篇5

一、对高中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广的今天,很多学校已经将素质教育付诸行动,切实加强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此,我们应该鼓掌叫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的教育却被忽视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育部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面对社会上、生活上、学习上的压力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所以,对高中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不能单单依赖专门的心理课程,而是需要所有的教师密切配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进各学科的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巨大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学科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人类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十分巨大。而这些知识中就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心理素质教育素材,所以,高中历史学科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不容小觑。另外,我们应该知道,历史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因而这些历史中揭示的人类发展规律教师也可以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对过去和现实进行思考,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毫无疑问,抗挫折能力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中可以使学生受挫的方面有很多,如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所承受的学业挫折。近年来,由于学生遭受挫折而最终酿成的悲剧不在少数,令无数人悲痛。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纵观历史,古今中外都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屈原、西汉时期的张骞和司马迁,还是唐朝时期的高僧玄奘,等等,他们虽然都遭受了各种挫折,但是他们却不向命运低头,依然不屈不挠,顽强地进行抗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历史伟人的事迹来教育学生。比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卧薪尝胆”的故事:越国被吴国打败以后,越王勾践和他的夫人就到了吴国为吴王夫差养马,忍受各种屈辱。但是,勾践却并没有就此堕落,而是卧薪尝胆、立志报仇,最终消灭了吴国,成就了霸业。另外,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中国近代史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部分教育素材。从以后,中国就遭受了各种各样的侵略,直至再到的胜利,中国人民一直不屈不挠,从未放弃反抗,而且愈挫愈勇。所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的屈辱史,更是中华民族不惧挫折的抗争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素材,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敢于对抗挫折的信心。通过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不仅使学生能够有勇气、有信心去战胜人生道路上难免会遇到的挫折,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

篇6

人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对他们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受到鼓舞,心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平时上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多说上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而自信就是力量,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样就有可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通过情感投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有一广告词:“双赢源于沟通。”这句话富有哲理,它告诉了我们沟通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教学中同学生思想情感的沟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感情”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变被动为主动,让消极转化为积极,让学生沿着教师正确思想感情的线索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浓缩了以创设情境来启发思想感情、用体育明星激发思想感情、拿体育项目来抒发思想感情。

三、加强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7

在平常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常有少数学生因不良个性心理因素作怪,致使对有些学习项目不喜欢、不想学尤其惧怕联系难度高的运动项目。通过分析产生不良个性心理原因是:有的是出于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掌握不多出现的懒动个性;有的学生出于自身体力、自身耐力的差异产生的自卑个性;有的学生是什么项目都想做,而又什么动作都做不好,一遇到失败就不再想练的随意个性;有的学生对喜欢的项目就全身心投入甚至放弃其它联系项目而产生的偏爱个性。以上这些不良个性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平常教学中,我以为应注重:

1.加强相关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意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学,让其明了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与人一生健康的关系,让他们了解一些与身体练习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力学的相关知识,使他们的体育锻炼与运动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运动常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懒惰心理,从而产生运动激情和热情,为正常教学产生积极作用。

2.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意有偏爱的同学,我主动与他人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其积极的一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是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困难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常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个性。

二、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究其原因是:有的意志品质较差,有的因以前失败产生了畏惧感、有的对某些运动技术科学操作的无知等。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我有针对性运用一些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小比赛渗透到学生的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练习时先减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的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成功”、“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训练,对落后生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品质。

5.尽量优化教学环境,如上课前画出清晰的跑道,明确学生的场地,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油然产生战胜困难的心理欲望,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把曾经在练习中尝过的苦头转化为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三、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

在体育运动中,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复杂而且变化频繁,思想活动非常活跃,这就要求参加者与同伴协作,尊重裁判,具有尊重对方等道德作风。严密组织的竞赛活动不仅对运动员而且对观众也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再者,体育运动有激烈对抗的特点,这种对抗既有技术、战术的竞赛,也是参加者意志品质、战斗作风的竞赛由此可见,在体育运动中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的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中学生意志的特点是:

篇8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等心理素质,关键在于高中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而身教尤胜于言传。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天气的任何变化都直接作用在教师身上,在寒风凛冽的严冬或烈日炎炎的盛夏执教时,体育教师的表现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这样的天气,高中体育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饱满的热情,不怕冷、不怕热、不烦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当成为学生仿效的楷模,只有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体育理论课,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切不可轻易盖棺定论,否则,必定会伤害学生稚嫩的心灵,甚至会使学生在人生起步之初就难以抬起头来走路,那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所以,利用高中体育理论课,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现代医学模式对疾病的认识已有“病从口入”发展到“病从脑入”阶段,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人情绪状态等,教会学生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简单方法与手段,使其能够适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保健,提高学生心理耐挫水平,使其能够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教学实践和系统教育过程中逐渐养成的,高中体育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中跑教学过程中,因800米重复跑、1200米变速跑和中速跑训练量太大,不少学生中途就坚持不下去了,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鼓励,在“坚持、加油,一定要坚持下去”的呐喊助威声中,这些同学一般都能坚持下来,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们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通过老师的鼓励,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自信心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事业的成就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顽强的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无法预料的奇迹。大量的事实证明,自信心是一个人潜能源源不断的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高中体育课中,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从而造成自卑心理,表现为谨小慎微、畏缩不前。这时体育老师特别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藐视、疏远这些学生,要使之明白“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的道理,正确对待自己,抛弃自卑、自弃的不良思想。教师在训练时要放开运动技术要求,使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学生微小进步要及时肯定表扬,从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何种挫折都不能自卑、自弃,要相信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任何事情都会成功的。

五、培养竞争意识和心理适应能力

游戏比赛是高中体育课重用的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著名学者麦亦尼和斯拉夫认为,游戏和竞技运动具有如下心理健康价值:能产生安全感自发感;能提高独立性;能消除紧张;能提高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友谊。我们在运用游戏、竞赛方法时,如游戏或竞赛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就会使弱方失去信心,所以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些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例如“迎面接力跑”,如果男女生人数相等则女生热情不高,但如果女生人数减少若干名或男生跑的距离适当拉远,就能有效的增强男女生竞争意识,激发热情。在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加强了人际交往,促进心理相容,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能力,增强了超越自我,战胜对手的信心。

六、培养合作意识

曾经见到过这样的一段话:“中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是条虫。日本人一个人是条虫,三个人是条龙。”相信大家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造成这样结果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所说的合作。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合作,一场球赛,一个游戏,一次接力跑,如果同伴间没有合作意识,就很难取得胜利。合作意识的培养,要紧密结合教学的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举例来说,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要让学生知道比赛的胜利,除了每个成员的个人技术之外,更依赖于队员之间的配合和默契。尤其是个别技术好的学生,更应该认识到队员之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一个人技术好并不能够取得比赛的胜利,但大家密切配合却是制胜的法宝。在比赛中,因为紧张或者其他原因,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每位队员更要互相包容、支持,千万不能互相埋怨、指责。集体项目的比赛不仅是比赛个人的基本技术的比赛,也是战术配合、协同作战的比赛,更能彰显一个团队关心集体、协同作战的责任心。

七、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

篇9

心理是人体大脑的特殊机能,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应。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演奏者能否成功完成演奏的关键。目前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对钢琴演奏技巧的掌握基本达到了娴熟的阶段。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音乐心理素质而使得在进行正式演出时往往效果会大打折扣。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演奏者包括长期从钢琴演奏的钢琴家在上台表演时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紧张现象。而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主要来自于内在的主观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两者的相互影响导致演奏者水平的体现和音乐质量的呈现都有所降低。本文就将从内外两部分分析影响演奏者心理因素的原因,并针对性地给出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与建议。

1 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产生缘由和表现

1.1 影响心理素质的主观因素

由于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从,因此在钢琴演奏的水平发挥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水准。而演奏者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影响演奏效果的因素之一。首先是演奏者独特的个性特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每个钢琴演奏者也拥有者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个性特征主要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而外向型的演奏者性格表现得开朗,充满着激情与兴奋,因此心理的波动性就会相对小一些,在进行钢琴演奏时曲目的发挥相对较高。而对于性格内向型的演奏者来说,其性格表现得沉闷,心理素质低,易造成心理情绪的波动,其演奏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两种心理素质的反差使得最终的演奏达到了不同的演奏效果。其次是自我评估。高校钢琴教育在对学生演奏技巧的教学方面取得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演奏者自身角度来看,对自我水平的非准确性定位,导致过高或过低的定位自己,因而使得在演奏时影响到一首曲目的准确表达。正如民间谚语所说:“艺高人胆大”,一个有勇气并且对自水平评估准确的演奏者往往能将曲目的情感准确表达,而畏首畏尾,只能将心理压力无形的增加,最终只能失败的结果。最后,影响演奏者心理因素的主观因素是演奏者经验积累。一般来说,高校钢琴学生在演奏经验方面是普遍欠缺的,而这些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的积累使得演奏时常会因为陌生的外部环境产生紧张心理,最终导致演奏失误的增多。但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来说有着一些登台表演的经验,因此这类学生能够及时在舞台上调整心态,能收放自如地完成演奏。

1.2 影响心理素质的客观因素

相比较主观因素而言,客观因素是比较多变的。客观因素可以分两点。第一,观众的变化导致心理的逐渐变化。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钢琴教学时,通常是通过自身的演示加以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独自练习时尚无心理因素的羁绊,但当进行课堂演示时,由于老师和学生的在场,可能会因为紧张心理导致发挥欠佳,但是当面对变化不定的观众时,则必然趋于紧张。第二,变化的外部环境。舞台的情况变化很多,从灯光效果到乐器效果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面对这些陌生环境和突况,对心理的考验是极大的,因此对于舞台演奏经验缺乏的学生来说,无法圆满地完成演奏。

2 高校钢琴教学学生心理调控方法

2.1 从演奏者心理素质差异出发,开设心理减压培训课程

心理素质是由于个人不同自身条件和生活经历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程度的心理调节能力。高校钢琴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特质,如为难心理、紧张心理等。而克服这些心理需要开设一些相关心理减压课程。比如国外的一些艺术院校都设有艺术心理学课程。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同的人的心理可分为抑郁质、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四种类型。而面对不同的心理特质的人可以开设不同的课程,例如,对黏液质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课程设置主要加强学生果断的品格和能力。对多血质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课程设置在调动学生热情的同时也不同兴奋过度。因此,高校钢琴教学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特质开设针对性的减压课程,让学生在明白压力由来的同时,通过课程训练缓解直至解决问题。

2.2 端正态度,建立良好心理预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皮尔曾说过:“成功是一种态度”。作为高校钢琴专业学生而言要以严谨的态度,深刻认识自己所掌握的钢琴演奏水平,不能过分地表现和夸耀自己。同时,高校教师也要帮助建立良好的心理预期,良好的心理预期包括熟悉演奏环境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当演奏者养成了正确的心理预期时,才能在考验中坚持下来。态度与心理预期的建立,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善于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分享心得体会;第二,坚定的演奏意志和集中注意力;第三,积极主动参加各种音乐会表演。只有将以上几点加以实践,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才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其钢琴技术水平也会有所进步。

2.3 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准备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对于演奏者来说是同样的道理。因此良好的精神和过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演奏的前提也是建立过硬心理的必要条件。高校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方面目前还是以借助体育课程的教学为主,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练习快节奏曲目调动学生身体机能。其次精神面貌的准备。良好的精神面貌对自己本身来说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因此高校教师在对钢琴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精神面貌,无形中改善心理紧张感。通过对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的准备,在客观上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也在主观上改善和提高了心理承受预期,进而更有利于演奏时的表演。

3 结语

今年来,在高校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之下,高校钢琴教育面领着新的突破。不难发现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钢琴课程教学的同时,一方面注重钢琴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却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本文对在对高校钢琴专业学生演奏时的心理因素和调控进行分析的同时,提出规避不良心理因素的方法,并认为只有学生将熟练地演奏技术和较好的心理控制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将音乐效果最完美的演绎。

参考文献:

[1] 翟h坤.高校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J].北方音乐,2016(09).

篇10

现代社会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行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心理健康。营造地理课堂的良好心理环境最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依靠课堂教学,融入心理教育。

1.地理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心理环境

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心理、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影响着课堂。我时常鼓励学生“只要你们有认真的态度、进取的心,老师就是高兴的”,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搞一些如“环保知识竞赛”“你对西部大开发的构想”“我来播报天气” “我来当导游”等活动,让学生各展所长,积极乐观地学习。

2.地理教师要善于以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心理训练的过程,地理教学可以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讲解一些具体问题训练学生心理。问题设置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和判断的能力。例如“亚马逊热带雨林开发的利弊问题” 辩论赛,活动中学生们主动参与,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此外,我时常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时事,使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积极对待生活,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例如,通过分析日本的地震,不仅了解到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同时让学生建立起灾难意识和勇敢的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意识。

3.地理教师要发挥语言的魅力有效改进地理课堂氛围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创设课堂氛围,构建良好学习心理的工具。如果教师的言语不当,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需巧妙运用语言,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

二、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意义

利用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提高地理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质。

1.通过地理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地理教学效果

教学中注重心理环境的营造,更有利于学生主导性的体现,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更轻松、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增强地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技巧,有利于改善地理教师的心理。

3.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良好的心理素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又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勇于探索,追求自我价值。

(1)可以让学生认识自我

老师在教学中,只要学生作出了努力,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给予积极的评价。例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中,给出“你如果写得再工整些就更好了”等类似的评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发现学生的亮点就及时给予肯定,“你答得很准确”“你思考的方向不错”等话语,让学生充满信心,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客观看待自己。

(2)可以让学生学着自我约束

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使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逆反心理很强。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结构,让积极的情感支配他们,在学习中无论取得成绩还是遇到挫折,教师都应引导为主。

(3)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

21世纪的人才要想面对未来的挑战,一项必备技能就是会合作。教学中,学生们的合作机会是需要老师来创造的,例如,合作讨论、分组研究等活动,这些形式的合作都会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合作意识,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4)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如何去学”。例如,学习亚洲自然环境,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填充一个地形图,就要掌握填充地形图的基本技巧等等。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在教学中以此为原则,学生在课堂中也就慢慢建立起不断学习的意识。

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阵地,只要发挥学科特点,通过有效而科学的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就可以使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地理教师为培养全面的人才做的必要工作。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37-01

在实际的舞蹈钢琴伴奏教学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虽然具有娴熟的伴奏技能,但是,在实际的舞蹈钢琴伴奏表演时,却往往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此种现状的产生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着较大关联。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舞蹈钢琴伴奏教学更好的促进学生实际的表现效果的提升呢?我认为应当在舞蹈钢琴伴奏中加强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一、钢琴伴奏能力训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钢琴伴奏是对于舞蹈的理解以及钢琴表演技术的重要体现。在舞蹈钢琴伴奏之中,一方面是对学生平时训练的考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舞蹈钢琴伴奏想要“底气十足”,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需要学生具有长期的钢琴伴奏能力训练基础。由此可见,想要在舞蹈钢琴伴奏教学之中,更好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则需要经过长期的技能训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把握钢琴伴奏的精髓,进而产生自信心。虽然,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平常能够娴熟表演的学生也会因为时间、地点、外在环境的改变而紧张,但是,如果学生钢琴伴奏能力较强,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投入到钢琴伴奏之中去。进而使外界带来的紧张感逐渐消逝。由此可见,舞蹈钢琴伴奏教学之中,要想真正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则需要打牢钢琴伴奏基本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舞蹈钢琴伴奏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模拟临场氛围

针对我国舞蹈钢琴伴奏教学之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来的演奏情况不稳定现象,大部分舞蹈钢琴伴奏教学会采用的则是模拟临场氛围等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在舞蹈钢琴伴奏教学模拟临场氛围时,却由于诸多因素而导致模拟临场氛围失效。例如,在场的学生均为自己班的同学、老师,相对于在表演现场的大量不熟悉的人群,很多学生不能够较好的表演。那么,如何使我国舞蹈钢琴伴奏教学的模拟临场氛围更加真实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不同班级学生进行交换学习的形式进行。这样引入“陌生人”,则可以使我国舞蹈钢琴伴奏教学中,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同时,从我国舞蹈钢琴伴奏教学之中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来看,理论性程度较多,而实践性相对较弱。大量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耳提面命的形式进行,而在练习时,往往仅有学生数人。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音乐会、比赛之中进行钢琴伴奏时,出现紧张、“怯场”现象。舞蹈钢琴伴奏,其目的就是更好的促进舞蹈美与钢琴魅力的结合,如果由于表演者自身心理素质而使舞蹈钢琴伴奏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无疑是表演的巨大损失。

三、构建舞蹈钢琴伴奏意境

“意境”从最早起源来看,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而“意境教学法”则是指“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之间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具有着强烈艺术性、知识性与思想情感性传输与认知构建的教学法。”我认为舞蹈钢琴伴奏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采用意境教学的形式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舞蹈本身即是以动传神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者不同的动作来呈现出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外延。钢琴伴奏更是与演奏者、音乐作品本身紧密相关,通过不同跳跃的音符,来呈现作品本身以及表演者的表演魅力。同时,构建教学意境,可使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之中,能够积极的促成各个教育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环境的更好构建。教师在对学生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应及时引导学生投入音乐。这样,因个人名利得失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在投入音乐的同时得到了抑制,通过构建舞蹈钢琴伴奏教学意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是排除杂念干扰的最有效方法。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组织学生对舞蹈钢琴伴奏进行深入的研究,采用意境教学法,将极大提升学生对于舞蹈钢琴伴奏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钢琴伴奏学习之中去,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要培养出高水平的舞蹈艺术人才,就必须要有音乐素质、音乐修养作为基石。这样就对舞蹈钢琴伴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钢琴伴奏的教育工作者对学习舞蹈伴奏学生心理素质要进行培养,这样长期如此地教学,将促进我国的舞蹈钢琴伴奏艺术蓬勃发展,更好地完善舞蹈钢琴伴奏。

篇12

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关系尤为密切。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心里障碍而抑制学习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但提高教学效益而且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

一、培养学习兴趣

1.激发求知欲

平时上物理课时,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又能与物理学科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物理趣闻、小故事、小实验、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以及学生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从中萌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曹冲称象的根据是什么?讲解沸点时可演示用纸锅烧开水实验,并问学生为什么纸锅不会着火?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树立榜样

初中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讲物理学史和古代物理问题,介绍我国古今物理学家的成就,使学生感到自豪。介绍我国的航天工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祖国,决心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3.引导探索

初中生喜欢教师运用实验演示和实例来讲解物理知识,我们正好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例如,引入“比热容”概念的探索,并向学生介绍一种科研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这样做,让学生置身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通过探索知识来增强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4.明确目标

初中生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按照课时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掌握哪些知识点、技能。解决哪类问题,并及时检查和矫正,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时期学业上要提出不同期望。对后进生辅导,也要规定近期目标。

二、改善思维品质

1.灵活性

初中物理题一般比较简单,无非是代代公式或公式变形,教师在讲解范例或习题时,不能就事论事代代公式,而应该做到有的放矢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讲光路图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光路的可逆性,通过公式变形的习题练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评讲作业时,可介绍“一题多解”,等等。总之,通过多角度、全方位释疑、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深刻性

初中生做物理习题,往往凭经验作出直观的判断,不知道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去透过现象求本质。例如,有两只形状不同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放入等高的同种液体,两个容器底部所受压强哪个比较大?这类问题学生往往会判断错误。教师通过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P液=p液gh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时教师可以点明“直觉不能代替推理,只有严格论证才可靠”。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时,应透过现象求本质,不能为假象所迷惑。

3.创造性

初中生活跃、好胜。若在教学中活动,使学生互相激励,有助于克服教 学上的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复习课讲解题目时,可以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基础上回答。如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时,可以组织他们讨论、争辩,让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由老师或通过实验演示来回答,其效果往往大大胜过详改作业。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初中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篇13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