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饮食健康现状

儿童饮食健康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4 11:53: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童饮食健康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童饮食健康现状

篇1

在目前幼儿园小班膳食管理中,幼儿园关于幼儿进食量方面控制的较为理想,仅有少数过量进食的小班幼儿,但是现在小班幼儿还是常常出现不良膳食行为的现象,本文正是鉴于此情况,对小班幼儿的健康营养膳食行为进行了粗略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一项在本市A幼儿园进行的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量,选取A幼儿园小班幼儿数――20人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成A对照组和B干预组。

(二)研究方法

采取集中填答法回收干预前问卷,即在小班幼儿入园的首次家长会上,研究人员向所有家长讲清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干预方法、问卷的填答方法等事项,请被调查者当场填答问卷,填答完毕统一收回。干预前的家长问卷包括一般情况、儿童家中饮食行为以及家庭中影响进食行为的因素和家长观念等。干预结束后,由儿童将问卷带回家交由监护人填写,干预后问卷除包含干预前问卷的所有内容外,还包括家长对各种干预方法的接受程度及看法、儿童饮食行为有无改变等。

二、研究结果

(一)导致肥胖的不良饮食行为的判断对照标准

我市所有幼儿园均对肥胖超重小班幼儿进行专案管理,管理内容包含饮食习惯、喜爱食品、生活习惯和运动四个方面,其中饮食习惯包括食量、进食速度和夜食,喜爱食品包括了甜饮料、油炸食品、肉食和洋快餐。吃西式快餐、喝甜饮料及吃油炸食品是目前幼儿园儿童中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这三种不健康食物进食次数过频与小班幼儿肥胖的关系已被国内外相关研究所证明。本研究设定小班幼儿五种肥胖相关不良饮食行为的判断标准如下表:

(二)儿童的饮食行为现状调查

1.家中进食情况。调查发现小班幼儿进食快餐次数≥1次/月的儿童占62.5%,进食甜饮料≥3次/周的儿童占43.8%,进食油炸食品≥2次/周的儿童占48.6%。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每月进食西式快餐的次数在1次及以上的儿童分别占63.8%和61.9%。

2.儿童在园进食量及进食速度情况。调查时发现按照小班幼儿每日推荐能量供给量标准,所有在园小班幼儿午餐进食能量占每日推荐能量供给量的30%~40%的儿童比例达86.1%,进食能量超过每日推荐能量供给量50%的小班幼儿比例仅占2.5%。进食时间约15分钟的儿童占33.0%。

3.小班幼儿家长的饮食观念。干预前,认为自己孩子偏胖或比较胖的家长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4.5%和42.9%的家长有

些担心却并不想限制孩子的饮食。两组儿童家长均认为孩子胖主要是因为吃的过多,其次才是运动过少。干预组和对照组家长认为现在就该开始进行儿童肥胖预防的人分别占86.0%和84.8%。

三、研究讨论

接下来本文针对小班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有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本研究发现,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与家庭月收入、父母亲文化程度无关,也与小班幼儿性别及家庭类型无关。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绝大多数城市的家庭甚至一些农村家庭而言,买些甜食、饮料或油炸食品等给家里的宝贝孩子吃并不存在经济上的考虑。

2.本研究中常吃西式快餐、常喝甜饮料、常吃油炸食品、进食速度过快的小班幼儿比例较高,且无论父母的文化水平是初中、大学还是研究生的家庭中均存在,表明目前儿童肥胖的干预需要兼顾所有的家庭,并不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或父母文化水平高就降低干预强度,社会的影响非常重要,有必要在社会上提倡提供儿童健康的饮食环境并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或幼儿园相关管理

规定。

四、结论

1.在小班幼儿中普遍存在进食不健康食物以及进食过快的

行为。幼儿园中过量进食的小班幼儿所占比例较小。常吃西式快餐、常喝甜饮料、常吃油炸食品、进食速度过快和过量进食这五种不良饮食行为在幼儿园的检出率较高。饮食行为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儿童常吃西式快餐、常喝甜饮料及常吃油炸食品的儿童比例,且随着干预的进行,进食不健康食物的频次逐渐减少。饮食行为干预对控制儿童常吃西式快餐和油炸食品、常喝甜饮料及进食速度过快的发生率方面有明显效果。对家庭中使用不健康食物激励孩子的行为以及家庭不健康饮食环境方面的干预效果显著。家长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认识不足,采用家长宣传材料进行干预可以改变家长不良的育儿观念。

2.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家庭类型、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及儿童体重状况无关,但与家庭中使用不健康食物激励孩子的行为和家庭不健康的饮食环境有关。

3.家长最喜欢的两种宣教方式为“每月发放简短生动的健康教育材料”和“每月发放彩色健康教育小卡片”。本研究使用的干预方法成本较低,小班幼儿、家长及幼儿园对干预方式的接受情况较好,并未给幼儿园带来工作负担,具有可行性,且干预效果显著,适合在幼儿园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吉.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医药世界,2006

(09).

[2]陈卫红,王慧文,黄燕萍,等.衢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12).

篇2

学校留守儿童食堂是学生重要的用餐场所,卫生的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留守儿童在家里没有父母的关爱,对于孩子的卫生安全方面不能很好的掌控,因此作为校方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学校食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卫生监管不够、投入资金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不够、供餐营养均衡等,这是很多学校留守儿童食堂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给学生饮食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作为封闭式学校,有义务照顾边缘农村和少数民族学生以及孤儿单身家庭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爱,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校留守儿童食堂饮食卫生现状

1)食堂人员素质,经过多方的访谈,调查,发现食堂人员对于卫生知识的掌握很少,很多员工没有健康证,并且管理人员和师傅由教师兼任,员工对于留守儿童的饮食卫生不重视。2)餐饮工具,留守儿童使用的筷子、碗、汤匙等没有经过消毒处理,仅仅用水清洗,给儿童的健康带来隐患。3)饮食卫生安全事故频发,由于食品卫生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有很多,学校给学生使用变质的食物,蔬菜、水果等清洗不彻底等引发了很多的安全事故。

二、学校留守儿童食堂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食堂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避免食品卫生问题,经走访学校调研发现多数学校没有食品卫生管理小组,没有专门负责卫生管理人员,导致监管不力,另外,在留守儿童食堂卫生制度上没有完善,或者说没有卫生管理制度,例如对于餐具的保洁、购买的食物等没有明确的制度,留守儿童在饮食卫生方面要更加敏感,这些学生缺少家庭的教育,对于卫生知识学习不到位,学校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星火志愿者”行为习惯和消费观念不正确。留守学生中的“孤儿”被我们称为“星火志愿者”,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消费观念没有约束,没有父母的教育,他们在学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有倾诉的对象,没有可以给他们安全感的港湾,进而使他们的性格孤僻,不善言谈,并且他们的行为习惯也有问题,例如在食堂打饭不排队,饭后不收餐具,饭前不洗手,独来独往,吃饭不跟别的同学坐在一起,另外他们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平时爱吃零食、花钱没有约束,不懂得控制支出,这些错误的行为习惯使得他们出现各种饮食卫生问题。3)食堂私营化、商业化现象严重。上文也提到食堂私营化,企业或业主以利益为重,为了减少成本,采购一些散装货物,没有使用无公害和有“QS”标示的安全优质的食品,这虽然降低了成本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饮食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这些商家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饮食卫生问题的重要性,这关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希望能够唤起商家的良知。4)食堂基础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留守儿童食堂的基础设施也关系到饮食卫生,食堂内没有消毒柜、污水排放管道、冷藏柜、防蚊虫的设施等,即使有基础设施也存在位置摆放不合理,例如垃圾桶紧邻食品存储区,还存在食物混合放置的现象,这都会给儿童带来卫生安全问题。

三、学校和老师对“星火志愿者”的关爱

针对学校留守儿童食堂饮食卫生问题主要从学校方面入手去解决,具体解决措施如下:1)严格规范食堂管理制度。学校要想解决食堂的卫生问题必须要有严格的食堂规章管理制度,让学校食堂的饮食卫生问题有章可循,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约束食堂人员的行为,同时学校食堂的饮食卫生问题要设定专门的管理人员,从食堂原材料的购买、储存、加工及制作等每项流程上严格把控,避免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饮食卫生问题,另外,还要规定严格的奖惩管理制度,对于不按规定进行操作的食堂管理人员要予以处罚。2)食堂由学校直接经营。现阶段,很多学校都将食堂承包出去,这样既不能保证饮食的卫生问题,还容易导致学校食堂的利益化。由于“星火志愿者”在生活和学习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学校又是封闭式学校,因此,学校要让“星火志愿者”体会到学校食堂的温暖,而不是以利益为主的经营,因此,学校要重点关注食堂的经营情况,学校自主管理,从而更加充分地保证学生的饮食卫生问题。另外,由于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关爱,学校应该让学生体会到食堂是他们的温暖的餐厅,承载着学校对他们的关爱。3)加强食堂设施建设。由于学校处于边远的农村,学校食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常用的消毒设施的确实也会导致饮食卫生问题。因此,要想改善学校的饮食卫生问题,必须要完善学校食堂的基础设施,为饮食安全提供保障,同时还能避免饮食卫生问题的扩大化。另外,食堂设施的完善还能有效帮助“星火志愿者”从自身行为上注意饮食卫生问题,培养自我约束的意识。加强食堂设施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食堂饮食卫生问题,尤其是消毒用具,是食堂必备的设施之一。4)培养“星火志愿者”的就餐行为和消费观念。这些“星火志愿者”没有父母的关爱,就需要我们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不文明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约束,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详细了解下。林夕是一个15岁的中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周六日放假去奶奶家,父母对他的关爱不够,是他的学习、生活、行为等没有良好的习惯,自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饮食卫生方面很差,老师了解到他的具体情况,并做了正确的引导,一方面通过利用课间、早读、假期时间与他沟通,产生亲近感,进而具体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对家庭的期望,倾听他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并一一解答,做正确引导。另一方面,通过与家长沟通,满足他的心里需求,在行为方面肯定他的正确做法,纠正他们的错误做法,两者相结合给他带来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解决了饮食方面的卫生问题。最后学校方面,通过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例如饭前洗手,饭后收拾餐具等制度,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对于留守儿童食堂的饮食卫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文章中总结的几点问题,通过一些对策可以避免和改善,另外对留守儿童的饮食卫生,我们要体现出学校和教师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传授他们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合理搭配均衡饮食,使他们在缺少家庭教育的情况下健康的成长,通过本文浅显的论述希望学校能够重视留守儿童饮食卫生问题。

作者:林应茂 单位:海南省儋州市思源实验学校

篇3

【中图分类号】 R 15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893-03

按照《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的定义,零食是指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和/或饮料(不包括水)[1]。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膳食模式和饮食行为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吃零食的现象也变得十分普遍。健康的零食行为可以在正餐之余为儿童少年提供一定的营养补充;不健康的零食行为则会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导致肥胖、龋齿和营养缺乏,还可能为将来的健康埋下隐患[2]。本研究旨在了解明成都市学龄儿童的零食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的干预模式,为指导学龄儿童零食消费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城区2所小学四~六年级全体学生1 29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9岁组男生75名,女生103名;10岁组男生199名,女生181名;11岁组男生241名,女生222名;12岁组男生166名,女生103名。年龄9~12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饮食行为问卷,对儿童近6个月来的零食行为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吃零食的频率、种类、时间,选择零食的依据、动机以及零食的来源等。调查采用课堂测试的形式,调查对象在调查员的统一指导下自行完成问卷的填写。

1.2.2 质量控制 从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如正确选择目标人群、合理设计调查问题、严格选择和培训调查员、进行预调查、及时清点和回访问卷,严格进行资料的录入和检查等。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和逻辑纠错,采用SPSS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零食频率 以每天吃零食的次数作为儿童进食零食的频率指标,进食频率

2.2 零食种类 儿童最常吃的零食是水果,选择比例达54.0%。80%以上的儿童选择冰激凌、糖果巧克力、糕点等甜食作为零食。选择膨化食品和油炸食品的儿童约占30%,而选择奶类的比例较少(21.0%),坚果的选择比例仅为5.4%。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最常吃的前3种零食相同,依次为水果、冰激凌、糖果巧克力。见表2。

2.3 选择零食的依据 “味道好”是儿童选择零食最主要的依据(83.4%),而以“营养”作为选择依据的儿童仅占52.2%。约1/3儿童的零食选择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准备和家人常吃)。同伴、食物包装和广告等影响约占20%。

2.4 吃零食动机 在吃零食的儿童中,仅约1/3的是在饥饿时吃零食,而在看电视、看到零食、感到无聊等非饥饿状态下吃零食的占多数(69.2%)。其中以看电视时进食、感到无聊时进食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4.5%和23.1%。另外,还有5.0%的儿童会在感到压力或心情不好时吃零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吃零食的主要动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5 吃零食时间 晚餐前吃零食的儿童占53.1%,其次为晚餐后(28.8%)和晚上睡觉前(9.2%)。在晚餐前吃零食的儿童中,晚餐前0.5 h内吃零食者占18.6%,1 h内者占55.3%。在睡前吃零食的儿童中,睡前0.5 h内吃零食者占36.4%,1 h内者占66.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吃零食的主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6 零食来源 儿童零食主要是由自己购买(54.3%)和家人准备(43.5%)。零食来源在不同性别儿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存在年龄差异,随年龄增长,儿童自己购买零食的比例有上升趋势,11和12岁组儿童由自己购买零食的比例明显高于9和10岁组儿童。见表5。

3 讨论

学龄儿童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较高,但其胃容量较小,零食则可以为正餐摄入不足的儿童补充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3]。研究表明,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占儿童少年全天膳食总能量的20%~30%,提供的三大营养素在营养摄入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4]。因此,对学龄儿童而言,合理的零食消费是必要的。

本研究显示,儿童的零食频率超过3次/d者不足10%,与《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的倡导一致。但选择甜食、油炸食品和膨化食品等高能零食的比例很高,奶类、坚果等健康零食的选择比例很低,与马冠生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味道好”是儿童选择零食最主要的依据,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6]。而这些味道好的零食多是高脂高糖低营养素食品[7]。因此,需加强儿童营养教育,使其正确选择果蔬、坚果、奶类等新鲜、天然、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零食。

研究还发现,在看电视、感到无聊等非饥饿状态下吃零食的儿童近70%。而研究显示,儿童在非饥饿状态下倾向于选择高脂高糖零食[8]。因此,建议儿童避免在看电视时吃零食,在感到无聊想吃零食时应尽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美国有研究比较了正餐和零食中的营养素密度,发现正餐所提供的7种营养素(蛋白质、铁、磷、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均高于零食[4]。可见零食的营养不如正餐均衡[9]。本研究中儿童多在晚餐前短时间内吃零食,如果零食量较大,势必影响正餐摄入而导致膳食不平衡。因此,建议儿童在正餐前短时间内不要进食过多零食。

此外,本研究也注意到对于学龄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家庭对其零食行为的影响较大,同时其自主意识开始增强,自主购买零食的比例加大。因此,要针对儿童及其家长同时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零食观念,家长也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健康的零食环境。

综上所述,学龄儿童的零食行为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引导。建立以儿童、学校、家庭、食品企业有机结合、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模式,是帮助儿童建立健康零食行为的关键。

4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马冠生.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37-340.

[3] 沈秀华,孙建琴.上海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12(11):506-508.

[4] 马冠生.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1.零食.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8,25(1):32-34.

[5] 马冠生,胡小琪,马文军,等.我国四城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现况调查.中国食物与营养,2001(1):16-18.

[6] 范新宇,龙.儿童饮食行为与其父母的影响作用.中国校医,2005,19(3):328-330.

[7] 张永福,戴耀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17(6):494-497.

篇4

相关研究显示,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儿童食用越来越多高糖和高热量食品,肥胖比例呈快速增长趋势。肥胖问题已非城里人和成年人的“专利”,农村青少年儿童正面临肥胖的侵袭。一项由山东省预防疾病控制中心开展的为期29年的调查显示,从1985年至2014年,调查对象中超重男孩的比例从0.7%增至16.4%,超重女孩比例从1.5%增至近14%;肥胖男孩所占比例从0.03%增至17.2%,肥胖女孩比例从0.12%增至9.1%。此外,12岁以上年龄段的青少年肥胖问题更严重。而2015年,郑州一项针对1817名3~7岁农村儿童肥胖的调查显示,根据儿童肥胖标准,共筛检出肥胖儿童105名,肥胖率为5.78%。

时事鲜评

不同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儿童肥胖有其独特的原因。首先,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清淡饮食开始向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方向转变。在农村,一些人觉得多吃油、多吃肉对身体好,有营养。与此同时,在不少农村小卖部,“奥利奥”变成了“奥和奥”,“营养快线”变成了“营养干线”。一些专家表示,用料低劣、着色剂滥用、添加剂超标的假冒伪劣食品,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其次,农村健康营养知识匮乏。《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显示,多数人不知道什么食物真正有营养,把鸡蛋卖了换方便面,用胡萝卜喂家禽。家长投其所好,孩子爱吃什么就买什么。许多家长以孩子不喜欢吃为由,放弃了培养孩子吃蔬菜、水果的饮食习惯,而选择了含糖饮料、油炸食品。再次,受“小孩胖点好”的农村传统观念影响,“多吃一碗饭,多穿一尺布”是大部分农村老人对于肥胖的理解。

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空心化”等多重因素,农村地区儿童肥胖干预面临挑战,亟待各方形成合力,多措并举。

首先,家庭总动员,把好第一关。

6岁儿童处于脂肪的重聚期,如在这一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大大减低儿童以后发生肥胖的概率。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指导孩子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家长应通过学习“食”相关的知识,带动孩子一起学习,交流互动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其次,学校抓落实,食育全方位。

篇5

0~6岁是儿童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0~6岁阶段的营养情况和生活环境尤其重要[1]。伴随儿童营养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影响0~6岁儿童身高、体重的因素也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对大连市中山区地区的0~6岁儿童共计29113例,其中2000例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其中1000例儿童进行一年的健康教育管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1月大连市中山区地区共计调查0~6岁儿童29113人次,随机选取其中2000例,进行年龄、体重、身高、父母的文化程度、经济情况、家庭饮食情况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儿童1000例,男性儿童608名,女性儿童392,年龄0~6岁,平均年龄(3.50±1.00)岁;干预组儿童1000例,男性儿童603名,女性儿童397,年龄0~6岁,平均年龄(3.00±1.50)岁;对比两组儿童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排除先天性疾病、家族遗传侏儒、先天性心脑血管疾病、重大疾病术后患者,排除父母在妊娠期间患有疾病或是长期服用治疗性药物。

1.2方法 2000名儿童均建立健康档案,对儿童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对儿童的父母和生长环境进行自制的问卷调查。

常规组儿童1000名,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组儿童1000名,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措施,主要为:①准确评估:同儿童和家属进行详细的交谈,详细掌握儿童的家庭情况和饮食生活情况,详细记录,分析和统计[2]。②制定计划,依据儿童的情况不同制定适宜的饮食和生活计划,并且督促家属严格实施,定期随访。主要为饮食以高蛋白、易消化、适当热量、高维生素等。③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定期开办儿童饮食健康教育培训班,帮助家长了解更多的饮食健康知识,减少饮食误区[3]。④定期开展随访,对健康教育管理儿童进行定期的家访和电话随访,增加对儿童的饮食管理和生活规律化[4]。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结果

2.1 2000例儿童的营养和家庭情况 2000例儿童中营养低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饮食随意发生营养不良身高矮小均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家庭计划饮食,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儿童干预后的情况 其中干预组儿童身高、体重等情况均显著优越于常规组儿童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童期体格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包括喂养模式、饮食习惯)对后期的健康水平(骨营养水平、激素的稳定情况、心肺功能、脑功能和运动能力等)影响重大。尤其是0~6岁的儿童阶段,自己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儿童饮食的影响较大[5]。主要是家庭收入较低的家庭对儿童的营养供给较少,同时对于父母年龄较大或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对儿童的营养调理较差,不能够对营养情况增加重视,同时对营养饮食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少,不能给予正确的饮食干预。在影响儿童营养状况的因素中,环境因素是最重要的,特别是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儿童生长发育提高的直接因素,但其次是家长是否具备科学喂养儿童的知识。有的家长虽然社会地位高、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经济收入也高,但不具备科学喂养儿童的知识,不能为儿童提供平衡营养的膳食,不会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可造成儿童肥胖或营养不良[6]。

本文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大连市中山区地区的0~6岁儿童共计29113人次,其中2000例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1000例儿童进行1年的健康教育管理,结果显示2000例儿童中营养低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饮食随意发生营养不良身高矮小、过度肥胖的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家庭计划饮食(P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对于0~6岁儿童的身高、体重影响较大,进行健康教育管理后,可明显改善0~6岁儿童的生长和情况。在影响儿童营养状况的因素中,环境因素是最重要的,特别是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儿童生长发育提高的直接因素,但其次是家长是否具备科学喂养儿童的知识。有的家长虽然社会地位高、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经济收入也高,但不具备科学喂养儿童的知识,不能为儿童提供平衡营养的膳食,不会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可造成儿童肥胖或营养不良。总而言之,经济的发展只有伴随母乳喂养的保证、质虽良好的辅食喂养、母亲的照料、母亲的文化程度提高和家庭环境的改善等相关因素,才能收到儿童营养同步改善[7]。

参考文献:

[1]陈芳芳.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评价标准的应用及局限性[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3(6):462-464.

[2]陈瑞,杨海霞,赵文莉,等.甘肃农村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178-180.

[3]张晓静,黄莉莉.3~6岁儿童营养不良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143-144.

[4]杨发斌.睬谦、阿匹四,云南怒江州4个少数民族0-6岁儿童"小儿四病"的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8):1206-12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