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材料发展前景

生物材料发展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4 11:53: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物材料发展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材料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94-01

1 前言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主要是指结合了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医学、生物学、卫生学以及行为学等方面的一种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应用工程技术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医学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保障人们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医疗器械产业主要是指在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中所应用的电子医疗设备、内外科器械、离体诊断设备、牙科器械、整形设备以及医院供应品等等。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属于医院诊治疾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也是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基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性,本文就以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作为研究方向,论述其发展现状,并对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展开探讨。

2 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项研究方向诸多、内容复杂、要求极高的专业,其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36年,但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较国外相比,其起步还是较晚,综合来看,其与国外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距离。而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人才的培养。其一,培养能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质量控制与管理、医药市场营销、医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其二,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将医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并以此为目标来培养高级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型人才;其三,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能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开发与生产的高级人才。⑵研究成果。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功能性假体;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心脏起搏器等人工器官;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电磁与激光治疗设备;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生化分析仪等新型临床诊断与监护技术、监护设备等。

2.2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临床疾病的诊治效果,还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而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⑴医疗器械工业现状。由于国外医疗器械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造成的冲击,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对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制与创新。例如,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我国自产医疗器械的应用与普及、产品创新。并在着力突破高端装备大多引进国外的问题。力求实现高端主流装备、医用高值材料、核心部件等医疗器械的自主制造,以实现降低医疗费用、打破进口垄断的问题。⑵医疗器械营销现状。我国的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企业诸多,尤其是近年来,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使得我国医疗器械的营销势态良好,例如婴儿培养箱、心电图机、高压氧舱、磁共振成像系统、体外诊断试剂、各种敷料及卫生材料等数千种大小不一,规格不一的医疗器械在全国各医院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⑶医疗器械技术现状。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医疗器械的性能与质量也得到了不断升级。而我国各大小型医院,在先进性医疗技术的驱动下,所应用的医疗器械也在不断升级和完善,例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械对采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设备、耗材等医疗器械的配置与升级。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对实时三维彩色超声成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64排螺旋CT等先进性医疗器械的应用。

3 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

3.1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

虽然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但其与国外的发展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种现象,我国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的持续发展也十分重视。而在分析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情况与研究成果之后,笔者认为,我国今后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将会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纳米技术、介入性微创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重点。⑵生物型人工器官、生物机械结合型将会有新的突破,各种高质量的人工器官将会广泛应用于临床。⑶药物与材料相结合的新型给药装置或技术将得到有效发展。⑷所应用的各种诊疗仪器与装置,将会逐渐朝着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其诊疗所用机器人会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3.2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目前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这也表现出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全球水平比还相差甚远,不过,这种现象也给投资者们看到了该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技术的不断升级下,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将会逐渐替代国外进口器械,随着机械器智能与生物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在未来必将不断研发高科技医疗器械。此外,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之后的医疗器械产业还会以家庭会对象,研发生产出一系列适用于家庭自我监护、诊断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

4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在医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近年来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对生物医学工程也越来越重视,且医疗器械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信在未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下,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也会有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2

一、纳米陶瓷

所谓纳米陶瓷 ,是指显微结构中的物相具有纳米级尺度的陶瓷材料 ,也就是说晶粒尺寸、晶界宽度、第二相分布、缺陷尺寸等都是在纳米量级的水平上。由于界面占有可与颗粒相比拟的体积百分比 ,小尺寸效应以及界面的无序性使它具有不同于传统陶瓷的独特性能。

二、纳米材料性能

1.纳米陶瓷材料具有极小的粒径、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的化学性能,可以降低材料的烧结致密化程度,节约能源。

2.材料的组成结构致密化、均匀化,改善陶瓷材料的性能,提高其使用可靠性。

3.以从纳米材料的结构层次(1~100 nm)上控制材料的成分和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陶瓷材料的潜在性能,而使纳米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定向设计成为可能。

4.催化性:纳米粒子晶粒体积小,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中心多,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大大高于传统催化剂。

三、纳米陶瓷的应用领域

(1)耐高温材料

纳米陶瓷粉末涂料在高温环境下具有优异的隔热保温效果,不脱落、耐水、防潮,无毒、对环境无污染。在汽车工业也有着广阔前景,如用纳米陶瓷作为气缸内衬材料,因耐高温可提高燃料燃烧温度,使燃料的热效率提高,涂覆于汽车玻璃表面可起到防污和防雾、隔热作用。

(2)催化方面

纳米粒子由于粒径小,比表面大,故表面活性中心数量多,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会加大,产物收率会增高。纳米粒子作为催化剂,可大大提高反应效率,控制反应速度,甚至使原来不能进行的反应也能进行。

纳米微粒作催化剂比一般催化剂的反应速度提高10~15 倍。

用纳米微粒作为催化剂提高反应效率、优化反应路径、提高反应速度、降低反应温度和光催化降解方面的研究,是未来催化科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 很有可能给催化在工业上的应用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3)生物材料、临床方面

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纳米生物陶瓷材料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其强度、韧性、硬度以及生物相容性都有显著提高,为临床制作人工关节、人工牙齿及牙种植体开辟了新途径。利用纳米微粒可在体内方便传输的特点,科学家开发出放射疗法用的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微粒。初步临床表明,采用这种材料治疗可以大大延长病人的寿命。

(4)涂料方面

纳米材料由于其表面和结构的特殊性, 具有一般材料难以获得的优异性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表面涂层技术也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纳米材料为表面涂层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得材料的功能化具有极大的可能。借助于传统的涂层技术,添加纳米材料,可获得纳米复合体系涂层,实现功能的飞跃,使得传统涂层功能改性。

2.纳米陶瓷与传统陶瓷相比

传统陶瓷材料质地较脆、韧性及强度较低,因而使其应用范围收到了较大的限制。随着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纳米陶瓷克服了传统陶瓷的脆性,使陶瓷具有类似金属柔韧性和可加工性。

四、发展前景

纳米陶瓷与普通陶瓷材料相比,在力学性能、表面光洁度、耐磨性以及高温性能诸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目前,纳米陶瓷材料的研究已涉及到有机和无机材料。由于纳米陶瓷具有不同传统陶瓷的独特性能,纳米陶瓷材料制成的烧结体可作为储气材料、热交换器、微孔过滤器以及检测气体温度的多功能传感器,它的发展使陶瓷材料跨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正因为纳米陶瓷具有优良力学性能和某些特殊的功能,使纳米陶瓷在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在许多超高温、强腐蚀等苛刻的环境下起着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结语

纳米陶瓷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陶瓷,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纳米陶瓷材料的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他将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该技术之一。纳米陶瓷的研究发展,必将引起陶瓷工业的发展与革命,引起陶瓷学理论的发展乃至新的理论的建立,以适应纳米尺度的研究需要从而使纳米材料具有更佳的性能,使其在工程领域乃至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之,要做到充分开发新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领域,做到早开发早受益,为我所用,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防建设,是每一位材料科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Herr U. Gleiter H.Tran[J]. Jpn.Inst.Meta1.Supp1.,1986,27:43.

[2].纳米材料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J].科学前沿科学思考.

[3]武利民.材料导报[J],2001,5.

[4]陈拥军,魏强民,李建保.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J].2000,22(1):57~60.

[5]徐国财,邢宏飞,闽凡飞.[J].涂料工业,1999,(7):3~5.

[6]邱星林,徐安武.中国涂料[J].2000,(4):30~32.

[7]Dai Z R,Gole J L,Stout J D,Wang Z L.Tin Oxide Nanowires,

篇3

非生物3D打印

非生物3D打印的原理相对较为简单,所需材料也相对易得,因此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大多产品可归于医疗器械的范畴,多数应用于个性化假体的制造、复杂结构以及难以加工的医疗器械制品等。非生物3D打印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

(1)材料的缺乏与医疗设备技术的落后;

(2)打印精度与速度存在冲突;

(3)3D建模技术与医学知识的分离。

生物3D打印

生物3D打印是基于活性生物材料、细胞组织工程、MRI与CT技术以及3D重构技术等而进行的活体3D打印,其目标是打印活体器官。目前的生物3D打印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且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大多现有成果都是关于简单生命体或是细胞组织的打印。目前来看生物3D打印仍处于研究初期,目前对于材料、打印方法、组织结构、基因科学等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支撑活体生物器官的打印,上述各技术组成部分基本都处于独立研究阶段,尚未呈现一个产业链条的研究机制。

医疗3D打印的产业化之路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保障食品质量和食品的安全性,必须采取有效方法对食品进行检验、检测。生物检测技术作为食品检验的重要方法,具有显著的优点,主要体现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捷等方面。近年来,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在食品检验中常见的几种生物检测技术

1.1免疫技术

免疫技术作为生物检测技术之一,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再现性较好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技术主要用于分析蛋白质结构,鉴于蛋白质间存在的物理、化学性质基本相同,一般常采用免疫检测法或标记探针法来进行分辨,具体应用手段主要包括放射免疫法、沉淀反应法、免疫电泳法等。

1.2生物酶技术

生物酶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检测方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能用于分辨结构、性质差别很小的物质,可用于检测食品中残余农药的含量以及微生物污染等。该方法与免疫法联合构成的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检验中的各个领域,其最大的优点是准确灵敏,尤其适合用于检测蔬菜和水果中的杀菌剂噻菌灵,此外也可用于检测牛奶中的除草剂津玛的,该技术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3 PCR技术

PCR技术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简称,可以在生物体外快速扩增指定基因或DNA序列,所以又称之为基因体外扩增法。PCR技术起初应用在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方面,由于具有显著的特点表现在精度和微量方面,其应用范围得到了拓展,逐渐延伸到其他领域。随着对食品中微生物的遗传性质以及致病菌的遗传背景的深入研究得出:食品是否受到污染,关键在于能否对基因序列和遗传背景进行准确检测。PCR技术正是基于这一机理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近年来,PCR技术广泛的应用于食品中病原菌微生物的检测,在国外采用该方法已成功的检测出牛肉中的大肠杆菌污染;在国内已采用该技术对水产品、肉制品以及奶制品中的小肠耶尔森氏菌进行检测。随着PCR技术的日益发展,对其灵敏性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际应用中,PCR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将PCR技术与其他技术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进行食品检测,以弥补自身的缺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PCR技术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4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食品检验中最适用的高新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光导原位合成或者微量点样,将大量的生物分子在载体表面进行有序地固化,形成密集的二维分子排列,进而与已标记的待测样品分子进行杂交,然后通过特定的仪器对杂交分子的信号强度进行快速、高效的测定,通过分析确定样品中品靶分子的含量。通过生物芯片技术,人们对食品安全状态有了科学的了解,能够很好的确定食源性疾病的阂值,并且有利于建立用于进出口食品监管方面的预警及反应系统。但就当前来看,该技术的成本较高,再加上其应用性能还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了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但是鉴于该技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以及商业前景,各国及地区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相继开展了研究工作,相信,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会日益广泛。

1.5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检测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选用良好的活性物质,如酶、抗体、抗原、DNA等进行处理作为分子识别元件,当这种分子识别元件与待测物进行特异性结合后,会产生光、热等复合物,经由信号转换器来传播信息并放大输出,进而得到相应的检测结果。生物传感器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使用微量、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于生物传感器自身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食品残余农药检测、病原菌检测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生物传感器也存在一些缺陷,表现在稳定性、重现性以及使用寿命的限制,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发展。不过,随着生物微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传感器必定会在食品工业领域得到广泛的采用。

1.6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又称基因探针技术或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不同的基因链可以进行敏感的鉴别。对来源不同的两条核酸链所含的互补碱基序列,能够通过特异性的结合而成为分子杂交链。根据这一特性,可以将可识别的标记加到已知的DNA或RN段上,形成探针,可以对未知样品中是否具有相同的序列进行检测。目前,核酸探针技术已经在进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多用于常见的致病菌和毒素菌的检验,尤其是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检测。

2、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领域

生物检测技术基于自身的独特优势,在食品检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就该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2.1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是生物检测所研究的热点。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存在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伤害,为此,迫切需要找到快速有效的食品检测方法来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传播。生物检测技术基于自身显著的优势,在这一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针对有害微生物的检测,常采用PCR 技术、酶联免疫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技术。

2.2食品中残余农药的检测

近年来,由于食品中残余农药而引发的毒性问题日益突出,残余农药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酶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应用到残余农药的检测中来。

2.3食品成分和品质的检测

食品成分和品质检测常采用的方法是生物感应器法,这一方法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得到采纳。葡萄糖传感器就是最早的生物传感器,其主要作用是对食品中的含糖量进行检测。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开发了介体酶传感器,用于测定食品原料中的谷氨酸的含量。在日本,生物传感器广泛的应用于鱼类鲜度的测定。此外,可以将某种气味与蛋白进行结合作为生物敏感材料,进而制成气味生物传感器,专门针对食品中的香味物质进行测定。

2.4转基因食品的测试

随着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是否存在不利影响,对于这一热点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准确检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目前,多采用酸检测法、蛋白质检测法以及酶活性检测法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检测。

3、结语

生物检测技术基于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食品检验领域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发展前景极为广阔。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检测方法将会不断的完善和补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领域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运如.食品检验中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的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1(3).

篇5

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80-01

微生物传感器是由固定化微生物、换能器和信号输出装置组成,以微生物活体作为分子识别敏感材料固定于电极表面构成的一种生物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是使用微生物活细胞或细胞碎片作为敏感元件与电化学换能器来制备的生物传感器。由于微生物传感器的核心部分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细胞,与基于酶的生物传感器相比,微生物传感器不需要昂贵的纯化过程,微生物在其数量、大小、繁殖、遗传改造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可以满足环境监测中快速简单、原位、低成本的要求。

随着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微生物传感器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因为其不仅为微生物细胞中的酶提供了自然环境以提高酶的活性及稳定性,还减免了酶纯化以及辅助因素再生的步骤,也就进一步的降低了生物学研究的成本;另一方面微生物传感器的生物学成分还可通过浸入生长基内使之实现再生。现今,微生物传感器已经能广泛的应用于地表水、生活污水以及部分工业废水的检测以及其他领域,具有较大运用空间。

1 微生物传感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1.1 微生物传感器的构造

微生物传感器是由固定化微生物、信号转换器(换能器和信号输出装置)两部分组成。固定化微生物是对微生物进行信息捕捉的元件,同时也能影响到传感器的整体性能。固体化微生物的使用前提是要将微生物限制在一定的空间使微生物的成分不至于流失,还要求微生物的活性及机械性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总之,固体化技术是影响传感器的稳定度、灵敏度及使用寿命的核心部件。而换能器则包括O2电极、CO2电极(均为电化学电极)以及离子选择电波等。现今的换能器如离子敏场效应管可谓是发展新型微生物传感器的有效手段。

1.2 微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微生物在利用物质进行呼吸或代谢的过程时,将会消耗溶液中的溶解氧或者产生电活性物质。在微生物数量及活性未产生变动的情况下,其所消耗的物质的量能够反映出被检测物质的含量,然后再用气体敏感膜电极或离子选择电极、微生物燃料电池检测溶解氧和电活性物质的变化量。一般情况下,微生物电极可分为电流型微生物电极和电位型微生物电极两种类型,但根据微生物与底物的作用原理,又可分为测定呼吸活性型微生物电极和测定代谢物质型微生物电极。

2 微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及应用

2.1 微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实例简述

(1)应用于生物工业(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培养、食品检测等),微生物传感器已用检测于原材料、代谢产物。并且,微生物传感器不会受到外界环境或者是工作过程中常有的干扰物质的影响,也不会收到发酵液浑浊程度的限制。自1975年Devis制成了第一支微生物传感器以来,微生物传感器研制的关键技术在于微生物的固定,传统的生物材料固定方法包括物理吸附、共价键合、交联到一定的载体基质上或包埋于有机聚合物的基质中,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稳定期短和固定时引起微生物的损伤等缺陷,从而限制了微生物传感器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出现提供另一种更好的固定方法,纳米材料特有的光、电、磁、催化等性能,引起了凝聚态物理界、化学界及材料科学界的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这些进步推动了微生物传感器的发展。HIikuma于1979年使用固定化毛孢菌制作而成的醇电极完成了对发酵罐中醇的测定;1989年,张先恩等人实现了对蔗糖低分子糖的测定―通过将酿酒酵母菌固定在氧电极表面;等等案例都可以说明其在生物工业中的运用之广。

(2)微生物传感器还能对环境进行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将活细胞作为探测单元,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特点对污染物进行检测分析。早在1977年,Karube就用骨胶原将土壤中的微生物固定在氧电极上以检测污水的生化耗氧量,而现今,微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来检测污染物。

(3)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就有许春向运用过半微分循环伏安法进行了白血病人身上的白细胞与正常者的白细胞进行了识别,而后可以利用微生物传感器来对病变细胞进行筛选达到治疗检查的效果,这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运用了微生物传感器原理来实施的。

2.2 微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现今,微生物传感器还存在两大阻碍发展因素:(1)细胞的电化学响应信号较为微弱,仪器设备精确度以及灵敏度不高以至于细胞检测难以实行,(2)大部分的细胞电化学响应机理不明确,目前仅能通过使用电子传递媒介或修饰电极来使电化学响应信号增强。不过,近年来,微生物传感器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主要是因其检测能力被大家所认同。许多传感器目前还是处在研究阶段,而微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及使用期限又是收到检测对象所含重金属或是有毒有机物体的影响,这也是微生物传感器研究制作时所需考虑的因素。另外,在研究传感器时还需考虑到的因素有固体化技术的创新、微生物育种、基因工程以及细胞融合技术等。随着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微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也必定会随着新型技术的发展而趋于高科技、高效耐毒、微型智能化。

3 结语

微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前提是,需要不断地加强微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及检测结果的精准度。微生物传感器成为大众普及的仪器设备,就因为微生物传感器具有足够的敏感度和精确度、操作简单便捷、性价比高、构造简单。目前,微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空间广泛,多重领域的涉及,也就势必会需要其长久耐用,符合生物工程、环境监测及临床医学使用规范。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TS9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241-01

一、生态新材料在服装运用的背景

21世纪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日渐破坏严重的时代,一部分追逐高收入的经济利益者,完全不顾自然环境的生命价值,为了获取巨额经济利润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渐增强,更多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了“绿色产品”。人们穿着观念的改变,使得服装面料发展更注重安全、卫生、舒适、保健等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态新材料逐步产生并运用于现代服装中。

二、主要生态新材料及在现代服装的具体运用

(一)绿色天然纤维

绿色天然纤维作为一种生态新材料,以其广泛的分类、优质的特点受到现代服装制造的追捧,如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绿色天然纤维主要有绿色生态棉纤维、天然彩色棉纤维、竹纤维三类,除此之外还有白松纤维、生物弹性织物、彩色蚕丝等纤维。本文主要浅谈绿色生态棉纤维、天然彩色棉纤维、竹纤维在服装的具体运用。

绿色生态棉纤维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它是在太空中完成基因转移的整个过程,而这种经过转基因工序后的棉纤维,未经过药物处理,是一种新型且环保的纺织服装原材料,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除此之外,目前国际上已经培养出带有外源基因的杂交棉纤维,利用能产生天然聚合物的细菌,培养出保温性好、“不起折皱”的棉纤维,用它做成的衬衫直接可以免除熨烫这一护衣工序。

天然彩色棉纤维是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来的一种在棉花吐絮时纤维就具有天然色彩的新型纤维,与多种纤维混纺或与一些合成纤维长丝进行包缠纺,从而避免化学漂染程序。该纤维无污染、抗静电、透汗性好、色彩纯正、富有弹性和透气性、能改善睡眠,用于各种服装,特别是贴身内衣。

竹纤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态新材料,它可以从植物中直接提取,也可以运用高科技技术直接将竹子中的纤维素提取出来,然后再通过多种程序得出最后的再生纤维素纤维,性能较为优质,常用于床上用品,同时也运用于内衣裤、婴儿服装等服装。

(二)绿色再生纤维

绿色再生纤维与绿色天然纤维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有较大差别,主要有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莫代尔、大豆纤维、玉米纤维、牛奶纤维等。与绿色天然纤维相对比,绿色再生纤维更广泛的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也叫做天丝,其原材料主要是棉短绒和木材,用它做成的服装产品特色鲜明,具有拉伸度适宜、透气性好、不易起静电的优势,是牛仔裤、夹克衫、窗帘等物件的重要原材料。

莫代尔主要采用天然原材料木浆,运用精湛纺丝工艺,使纤维超分子结构更细密,融合了再生纤维和天然纤维的长处,多与棉、涤混纺,织物颜色鲜艳光泽、手感柔软顺滑,高档服装、流行时装、运动装的首选面料。

大豆纤维又称作“天绒”,是我国纺织科技工作者自主研发出的纤维产品。它被称为现下最为环保的纤维,具有羊绒般的柔软、蚕丝般的柔和光泽、也有棉的保暖性和亲肤性,舒适程度极高,被誉为“新世纪的健康舒适纤维”, 是生产各种高档纺织品的理想材料,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玉米纤维是以乳酸为原材料,然后经过脱水工序形成可降解的生物纤维,其具有环保、经济、有良好的形态保持性O特性,有“21世纪的环境循环材料”的美誉。可生产各类织物和非织造布产品,纺织品一般为运动服和内衣,与棉、黏胶纤维混纺,可以生产外套和T恤。

牛奶纤维又称“牛奶丝”或“牛奶绒”,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牛奶一样柔滑、爽感、悬垂性好、具有润肌养肤、抗菌消炎的功能,用它所制作的衣服轻柔,透气性较好,穿在身上倍感舒适。

三、生态新材料在服装运用的发展前景

伴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日渐增强,各行各业的科技研究者必然会研究出既环保、又经济的新型材料,旨在促进此行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现如今,服装制造业要想在这一特殊时代顺风顺水,就一定要沿着两个方向做好生态环保型材料的研发,一是开发更多的生态新材料,以此来辅助服装制造业;二是尽量减少污染工艺的使用,从根源上解决污染问题,这也就是生态型材料在服装制造业的可观前景。

结束语

总的来说,服装面料毕竟是一件衣服的“脸面”,它不仅向人们更好的解释了此件衣服的风格特点,而且更深层的为消费者展示了设计师的思想。与此同时,不同服装原材料所表现出的性能也不尽相同,有的质感舒适、吸汗透气,有的则垂直挺立、视觉质感极强,而本文所提及的几种生态新材料也各具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服装特点,但它们有几个共同的特质,即为绿色、环保、实用、经济、流行而且技术含量较高,相信在这些优秀特征的支撑下,生态新材料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前景必然愈来愈好。

参考文献

[1] 章华霞.机织面料对服装造型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14.

[2] 左花苹.浅谈中国传统服装元素在现代服装中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07).

篇7

[中图分类号] TQ921.3 [文献标识码] A

乳酸,学名为a-羟基丙酸或2-羟基丙酸,分子中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具有旋光性,因此有L-乳酸与D-乳酸两种旋光异构体。由于L-乳酸可以被人体吸收,可广泛用于食品、制药、纺织、制革、环保和农业中,其产品主要用做酸味剂、调味剂、防腐剂、鞣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可降解材料和手性药物等。D-乳酸可用于医药、农药和化工等领域的手性合成方面,也用于氨基酸的不对称合成、聚乳酸领域[1-2]。

工业生产乳酸主要有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3]。用发酵法生产时,依所用乳酸菌种及发酵条件,可以得到L-乳酸、D-乳酸光学异构体和一定比例的混合物或外消旋体;化学合成法则生成外消旋乳酸,即DL-乳酸。目前国外工业化生产乳酸主要采用发酵法,发酵法有根霉发酵法和细菌发酵法,基因工程酵母发酵法。现在国内除武藏野在南昌的工厂采用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外,其他全部采用细菌发酵法,近年来美国对基因工程酵母发酵法生产乳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在不加中和剂的条件下,利用工程酵母生产乳酸。

1 乳酸生产技术与研发现状

1.1 钙盐法生产乳酸

钙盐法是传统的乳酸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成熟,是主流的乳酸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色谱分离技术在工业化生产的应用推广,产品品质有了很大提高,已经可以满足部分高端市场的需求。但该工艺存在着提取工序多,生产周期长,收率低,且钙盐法乳酸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硫酸钙固废,容易造成三废污染[4]。

1.2 钠盐法生产乳酸

钠盐法生产乳酸是一种清洁、环保的乳酸生产工艺,由于菌种的耐渗透压的能力较低,所以发酵产率较低,糖酸转化率低,但钠盐法生产乳酸采取电渗析技术消耗大量电能,且提取前如不组合精密过滤装置,微生物细胞会附着在阴极离子膜上,增大电渗析电阻,降低电渗析效率。电渗析膜组件的价格高昂,这些缺点制约钠盐法生产乳酸难以工业化。

1.3 化学合成法生产乳酸[5]

化学合成法中主要的是乳腈法,以乙醛与氢氰酸经碱性催化作用生成乳腈,粗乳腈通过蒸馏回收纯化并用浓盐酸或硫酸水解为乳酸,粗乳酸用甲醇酯化得到乳酸甲酯,精馏提纯后再用浓硫酸或浓盐酸水解生成乳酸。

化学合成法的产品为外消旋乳酸即DL一乳酸,且所用原料是乙醛和剧毒物氢氰酸;因此,发达国家不放心使用合成法制得的乳酸。此外,合成法的生产成本也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1.4 纤维素水解法生产乳酸

该方法将小麦、玉米秸秆等纤维素原料先经预处理,再加入纤维素酶或者复合酶进行水解制糖,通过同步糖化发酵(SSF)过程,DL-乳酸的转化率达到了理论值的90%。该方法由于消耗大量的酶,且制酶技术被国外公司垄断,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水解法优势比较明显,节省粮食,纤维素原料比较丰富,且能做到清洁生产,是乳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2 乳酸消费分析与预测[6]

2.1 乳酸市场容量状况

2.1.1 世界乳酸市场容量状况

随着全球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食品添加剂乳酸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的增长。从统计数据来看(表1),2008年以来世界乳酸消费量在稳步快速增长,同时随着聚乳酸生产和应用技术日益成熟,工业需求也会发挥极大的潜力,预计2013年、2014年乳酸市场容量将大幅增长。由于聚乳酸是可降解的生物基材料,且不产生污染,随着聚乳酸的产业化,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讲乳酸产业的前景将是非常光明的。

2.1.2 国内乳酸市场容量状况

国内对乳酸及乳酸盐需求主要用于食品行业,近年来也存在稳步增长的趋势,

国内乳酸市场容量状况如表2所示:

2.2 乳酸消费地区分布状况

根据乳酸消费量和用途的不同,可以把乳酸消费区域分为三大类:(1)西方发达地区: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占全球消费量60%。(2)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中国,巴西,墨西哥,智利,阿根廷,东盟,印度,南非;占消费量37%。(3)非洲和中美洲等食品绝大部分需要进口,占消费量3%。

2.3 主要分布的行业

2.3.1 乳酸世界消费行业分布状况

从目前来看乳酸主要用于食品添加剂行业,由于聚乳酸产业还未完全工业化,工业用途主要用于电镀等行业,随着人们食品安全观念的增强以及聚乳酸合成技术和应用的突破,可以预见工业用途和饲料行业的乳酸消耗量将会有很大提升。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目前从世界范围看,食品行业占销量的80%(目前呈下降趋势),工业行业占目前销量的12%(目前呈上升趋势),饲料行业占销量的8%(目前呈上升趋势)。

2.3.2 乳酸国内消费行业分布状况:

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国内乳酸消费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医药0.4%、烟草0.5%、食品5.7%、太阳能2.5%、啤酒3.2%、饲料5.3%、香料12.4%、肉类14.8%、乳品22.1%、其他33.1%。

3 乳酸市场与应用前景

3.1 聚乳酸广泛应用对乳酸市场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煤等石化资源将在50-90年内用尽。由于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21世纪人们将面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能源枯竭的巨大压力。许多国家已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循环型”社会作为国策之一,大力开发环境友好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已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在众多已开发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中,聚乳酸(PLA)被公认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材料之一。该材料亦有人称为“玉米塑料”,不仅无毒、无刺激性,耐热性高、具有普通塑料的实用性能和成型加工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其降解后的产物可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回归大自然,不会遗留环保问题,产品性能得到了国际的公认。而且二氧化碳减排对《京都议定书》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聚乳酸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形成了一批利用聚乳酸制备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工厂,利用聚乳酸制备环保服装、一次性用品、包装材料等已形成了一个以聚乳酸应用为基础的生物可降解聚材料新兴产业。聚乳酸消费量增加必然使乳酸在工业应用比例快速上升。

3.2 食品行业应用对乳酸市场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食品行业乳酸将替代无机酸和对人体有害的防腐剂等。在啤酒酿造过程中乳酸可以有效地替代甲醛,在成品酒中还可以消除由于甲醛存在而引起的口感不适和异味。受2006年啤酒的“甲醛风波”影响,2007年乳酸在啤酒行业的用量由2006年的3.25万吨迅速增长到6.35万吨。近年来国内规模较大啤酒生产商纷纷革新生产工艺,在酿造过程中用乳酸代替甲醛,乳酸在啤酒行业用量稳步增长。

3.3 饲料行业应用对乳酸市场的影响

1986年,瑞典全面禁止在畜禽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成为第一个不准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国家,瑞典通过改善卫生条件达到动物防病目的的“瑞典模式”至今为各国所称道。丹麦、欧盟、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相继禁止在畜禽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为乳酸在饲料行业应用带来很大的机遇。

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养殖业呈现规模化、科学化,促进饲料添加剂行业迅速发展,加速饲料添加剂升级换代,饲料添加剂中无机酸正逐步被乳酸所代替。

4 小结

目前,全球对乳酸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力度在逐年加大,其研发方向为低成本、高收率、高品质和无污染。随着新的发酵技术和分离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使得乳酸生产的技术不断更新,极大地推动了乳酸行业的发展,将大大提高乳酸的发酵转化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副产物生成和环境污染,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日益激烈,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乳酸在食品饮料行业应用将更加广泛。此外世界各国相关刺激政策的不断出台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促使PLA的消费量大增,将拉动乳酸工业的发展,总之乳酸工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闫智慧,高静,周丽亚等.乳酸的应用与发酵生产工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33(3):15-18.

[2]李真金,任丹,苏文涛等.L-乳酸高产菌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8(2):451-457.

[3]王立梅,齐斌.L-乳酸应用及生产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7,28(10):608-612.

[4]王振铎.L-乳酸钙的生产工艺[J],山西食品工业,2000,1:26-28.

篇8

塑料因其质量轻巧、取材容易、化学稳定性好、价格低廉以及用途广泛等优点与木材、水泥、钢铁并列为四大支柱材料,其用途已渗透至国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塑料工业发展迅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用量也在迅猛增加,但因废弃塑料难于降解,由其引发的“白色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另据有关环保人士称,我国仅包装用塑料每年用量已超过400万吨,每年仅涉及日常生活的消费快餐盒达60亿只,方便面碗50亿只,我国仅包装垃圾将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大力发展和推广可降解塑料制品对于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可降解塑料的定义及其特点

可降解塑料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其化学结构发生变化,并用标准的测试方法能测定其物质性能变化的材料。通过光或微生物,将塑料高分子链切碎为小分子,并最终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成为塑料的降解过程。按照降解机理分类,可降解塑料可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和光、生物降解塑料。

可降解塑料的优点:(1)材料天然,无毒性,透气性能好;(2)任何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例如:焚化、掩埋、堆肥等),均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具有同以石油为基质的传统塑料材料的物理性能及使用方法,可以取代传统塑料材料;(4)可降解塑料丢弃后,经堆肥或掩埋处理可由微生物完全降解。

二、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环境保护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对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均已成为其研究的热点之一。各国以光降解和生物降解机理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对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欧美许多公司在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行业。英国超市已大量推广使用淀粉系列、聚乳酸系列可生物降解购物袋及食品包装袋,每年消费已达260亿个以上。

我国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初研究的是光降解塑料,随后又开发出了生物降解塑料,之后又研究开发了光一生物双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的研究最早,已有将近30年的历史,技术较为成熟,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以及包装方面。光降解塑料可分为合成型光降解塑料和添加型光降解塑料,合成型光降解塑料主要包括烯烃、一氧化碳以及烯酮单体的共聚物。添加型光降解塑料是通过添加光敏剂或光分解剂促进聚合物加快光降解,添加剂有羰基甲基酮类,金属化合物,含芳烃环结构物、过氧化物、卤化物和颜料等。生物降解塑料包括聚酯和多糖两大类,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甲壳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都可被微生物完全降解。聚乳酸制品是典型的合成高分子生物降解塑料,其降解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产品已在农业、食品、服装加工、医疗卫生等行业广泛应用。光一生物降解塑料兼具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的优点,是一种理性的可降解塑料,我国研制开发的可降解地膜已基本达到了各方面的技术要求,并正在开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可降解塑料是传统的塑料用品,如包装品、一次性用品等。目前国内已大力实施沙漠化治理、荒山绿化、固土工程等,一次性塑料用品的用量将大大提高,这对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是个良好的机遇。其发展也将广泛渗透至文具、玩具、日常用品、管道用品、医疗卫生等方面。尽管国家意志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产品,但可降解塑料在市场上仍不多见,市场占有率低。这主要是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还较不成熟,大部分成果处于推广示范阶段,许多从事可降解塑料的公司企业停产倒闭,大规模生产的阶段还未到来;另外国内缺乏相应的标准,造成有些厂家生产出的可降解塑料质量不稳定,阻碍了可降解产品的推广以及新技术的开发。除此之外,可降解塑料制品价格较传统塑料高,为一些使用塑料制品的商家提供窃机,也给假冒伪劣留有生存空间。

三、我国今后可降解塑料发展的方向

尽管目前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制品中市场占有率不高,但因其独特的可降解,对环境无污染或无二次污染的性能,其发展前景甚为广阔,与此对应的科技研究以及生产应用研究仍在大力展开。

可降解塑料主要应用于短期以及一次性的包装材料,如垃圾袋、购物袋、食品包装袋、快餐餐具、医疗卫生用品、农业用品等,这些领域以后也将是可降解塑料应用和推广的重点。

篇9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16-01

随着地球的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世界各国正面临着一场能源危机。目前全球煤的储量只可以维持230多年的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将在未来60-80年内逐步耗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我们解决这场能源危机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的途径。

中国是一个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开发新能源对我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辽宁省是北方工业大省,能源消耗的比例在东北地区名列前矛。2006年东北黑、吉、辽三省煤炭消耗总量为3.08亿吨,辽宁省消耗煤炭1.43亿吨,吉林省消耗煤炭0.75亿吨,黑龙江省消耗煤炭0.9亿吨,占东北地区所用煤炭46.4%。预测2010年辽宁省消耗煤炭1.6亿吨,将占东北地区用煤40.4%。

辽宁煤炭资源过去十分丰富,划为沈阳、抚顺、本溪、铁法、南票五大煤田,但是开采历史悠久,资源逐渐枯竭,目前保有资源诸量65.59亿吨,如果按50%的回采率,年采煤量0.6亿吨计算,可续采50年左右。

一、全省经济概况

辽宁省坐落于我国东北的南部,是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大省。省内区域面积14.7万平方公里。根据辽宁省民政厅2008年6月统计公布,全省总人口4471万,全省14个地级市,城市总人口1600万。省内经济发展及能源消耗主要在14个的地级市管辖区域。另外,我们省还有44个县级市及县城,县城人口约300万。辽宁省城市总人口约1900万。

二、全省目前能源利用

截至2007年底,辽宁总装机容量约为2232万千瓦,占东北地区的40%;辽宁用电量1300亿千瓦时,占东北地区的50%,其中从省外受人电量300来亿千瓦时。因此,电力供不应求的矛盾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辽宁省电力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补充辽宁省的电力缺口,主要来源为黑龙江东部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即“北电南送”、“西电东送”。

三、能源建设发展分析

(一)、煤炭资源:

辽宁煤炭资源过去十分丰富,划为沈阳、抚顺、本溪、铁法、南票五大煤田,但是开采历史悠久,资源逐渐枯竭,目前保有资源诸量65.59亿吨,如果按50%的回采率,年采煤量0.6亿吨计算,可续采50年左右。保有煤炭资源埋层比较深,开采难度大成本高,这给辽宁煤炭生产和供应构成巨大的压力和局限。

(二)、风能资源: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带,辽宁省北部地区处于我国“三北”风带上,南部则是绵长的海岸线,属我国东部沿海风带的北端。一个省份南北分别位于两个风能资源丰富区内,由此可见辽宁省的风能资源十分丰富。辽宁省风能资源储备情况。

(三)、核电资源:

辽宁省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辽宁省的核电发展规划。

辽宁省有2290公里海岸线,依海岸建立核电站已成为人们对核电选厂的共识。省内有如此长的海岸线,选择合理的核电厂址,是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辽宁大连复州湾红沿河核电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2007年明正式开工,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图的设计。

(四)、太阳能

辽宁省属于太阳能辐射量的三类地区,但辽宁西北地区接近内蒙古南部地区,这个地区的辐射能量应属于二类地区,作为我们辽宁省发展太阳能发电,应该从这个地区开始。

太阳能发电,从技术角度讲日渐成熟。目前就是设备价格太高,使发电成本降不下来。研发部门也都在努力开发新的聚光新材料,使太阳能发电电价接近常规电价。

(五)、生物能(沼气)发电

以前我们只将沼气作为农村民用燃料来开发,现在使这些技术规模化,必将形成有效能的新亮点,为我国边远地区提供用途更广泛的电能。

粮食加工企业的副产品稻壳,可以通过气化炉气化产生可燃气体,经过燃气轮机拖动发电机转换成电能。

四、结束语

辽宁省是缺煤;少气;短油;水紧张的地区。目前,全省还是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

辽宁省煤炭产销矛盾突出,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生产总量逐年下降,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2006年全省生产煤炭总量7367.3万吨,消费总量14252万吨,对外依存度48.3%。

比重过大的煤电,时时受到煤炭短缺的威胁。如果有大雪封路的天灾,造成的威胁将更大。从这些角度分析,改造能源结构势再必行。

全世界的主要电能来源为: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新能源为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

而辽宁省的火电比例高达92%。这是引起我们十分重视的问题。然而,辽宁省能源结构改造的重点将是那些方向呢?

(一)、水电:辽宁省的力资源有限,而且受地区气候条件的限制,水电发展在我们的地区受到制约,大力发展的可能性比较小。

(二)、风电:辽宁省在“三北”和“东部沿海”风带的交汇处,发展风电的自然条件非常好,我们应该大力发展。

(三)、核电:本文认为将是我们辽宁省发展的重点,在前面已经作过论述。

(四)、太阳能发电:辽宁省西北部属于太阳能辐射的二、三类地区:全年日照数为2200-3200小时,辐射量在502-670kj/cm2・年,相当于170-255公斤标准煤的发热量。地区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太阳能发电发展。

(五)、生物能泛指为: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沼气等,这些全部可以作为燃料,再通过能量转换成机械能带动发电机发电。

从上面分析,可以得出辽宁省能源发展方向,就是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能发电。

参考文献

[1]余寅,唐宏德,郭荣宝.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分析[J].华东电力.2009(8):37

[2]赵建安.世界油气资源格局与中国的战略对策选择[J].资源科学,2008,30(3):322-329

篇10

【关键词】SLN;给药系统;药物载体

固体脂质纳米粒,即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简称SLN,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乳剂、脂质体、微粒、毫微粒之后发展起来的新一代亚微粒给药系统(粒径10~1000nm的胶体给药系统),其载体为固态天然或合成的,具有生物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特点的类脂,药物以包裹或吸附的形式置于脂质膜中,能够避免药物降解、控制药物释放。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式和给药途径相对较多,且因具有以上优势,因此在新药开发中的前景非常广阔。

1 固体脂质纳米粒所需载体材料与乳化剂

生理相容,且能够生物降解的天然或合成类脂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基质,其中,脂肪酸类包括二十二酸、癸酸、棕榈酸、硬脂酸;甘油酯类包括三棕榈酸甘油酯、三硬脂酸甘油酯等;蜡质类、类固醇类主要包括鲸蜡醇十六酸酯以及胆固醇。

在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时,常用的乳化剂包括卵磷脂、蛋黄磷脂、大豆磷脂等;短链醇类包括丁酸、丁醇等;胆酸盐类主要包括牛磺胆酸钠、胆酸钠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包括泰洛沙姆等。

2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分析

2.1 微乳法

采用此种方法时,工作人员会对低熔点脂质载体进行加热,待温度略高于熔点时使其熔化,随后将亲脂类药物加入溶解,再通过乳化、助乳化剂进行乳化,最后向熔融脂质中加入热的水溶液,得到的O/W型微乳具有较高的热力学与外观稳定性。搅拌条件下将微乳分散到2~3℃的冷水当中,形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分散体系。

2.2 高压乳匀法

在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过程中,高压乳匀法的应用最为广泛,此法的匀质原理如下:流体在高压泵的作用下通过若干微米小孔,在高速冲击以及减压膨胀的共同作用下,液体内会形成强劲的涡穴和湍流,乳状液因此被粉碎成大量的微小珠滴。

2.3 薄膜—超声分散法

该方法首先将脂质与药物溶于相应的有机溶剂当中,随后通过减压的方式将有机溶剂去除,在脂质薄膜形成后,加入适当的乳化剂水溶液,并使用超声仪进行分散,即可得到分布均匀、粒径较小的固体脂质纳米粒。

2.4 溶剂蒸发法

溶剂蒸发法首先将脂质和亲脂性药物溶于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当中,随后将其加入至含有乳化剂的水中,待有机溶剂蒸发后,脂质会在水中沉淀、析出,进而形成稳定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分散系统。

2.5 高剪切乳化超声法

首先,对脂质、药物、表面活化剂的混合物进行加热,待其达到熔融状态后形成油相,随后,将温度相同的、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相加入其中,通过高剪切力进行乳化,再进行超声处理,即可得到固体脂质纳米粒。

2.6 溶剂乳化—低温固化法

首先,将表面活性剂溶入水中构成水相,将脂质和药物溶入有机溶剂中构成油相,对其进行分别加热,温度相同后,将油相在机械搅拌下加入水相,在有机溶剂挥发前继续进行搅拌,随后将得到的混合物迅速分散至低温水相当中,再进行一段时间的搅拌后,就可以获得成品。

3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给药途径分析

3.1 口服方式

可以通过冷冻干燥法或喷雾干燥法将药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制成粉末状,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成为传统的粉剂、胶囊、片剂等剂型,或将其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分散体, 直接将其填充到软、硬胶囊中,也可以作为压膜时的润湿剂。

3.2 注射方式

在将固体脂质纳米粒制成冻干粉针或胶体溶液后,即可用于静脉注射,从而使药物能够在靶部位及循环系统中停留时间更长。相对来说,固体脂质纳米粒在脑、脾、肺部的血药浓度较高,而一般溶液多集中在肝肾部位。

3.3 经皮方式

在局部给药方面,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其特点在于能够有效避免因化学性质不稳定所导致的降解问题。同时,固体脂质纳米粒能够在患者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膜,分散体会在水分挥发后产生形变,将药物挤出,经皮吸收的效果因此得到保障和提升。由此可见,如果能够将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固醇类、皮质类药物的载体,就能够提高患者对药物的吸收效果。另外,近年来的研究报告显示,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如果将其用于物理、化学防晒剂的包封,则能在体现出协同防晒效果的同时,防止因防晒分子进入皮肤所导致的炎性反应问题,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领域。

3.4 眼部给药

一般来说,眼用制剂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药物的治疗效果会因易流失性而大打折扣,如果能够使用由生物黏附性材料制成的药物固体脂质纳米粒,就能够将粒子留置在眼穹窿部位,药物也能够以一个适当的速率缓慢释放,从而大幅度提升眼内药物的滞留时间,保障临床治疗效果。

3.5 肺部给药

固体脂质纳米粒在肺部的耐受性较强,在有效控制药物释放的同时,靶向于肺部的巨噬细胞,容易被巨噬细胞接收,因此可以应用于肺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

4 固体脂质纳米粒应用所面对的问题

4.1 载药量不足

在对某一药物载体系统的适用性进行评价时,载药能力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指标之一,但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载药量为1~5%,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满足临床治疗对于药量的需求。

4.2 药物释放问题

在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药物释放方面,突释无疑是最主要的难题之一,药物性质、工艺参数、纸质材料的性质、活性剂的浓度决定着药物在固体脂质纳米粒中的分布情况,若果脂质材料的熔点低于药物熔点,那么在冷却的过程中,药物核心就会优先凝固,表现为缓释;如果脂质材料的熔点高于药物熔点,脂质核心则会优先凝固,使药物集中在外层,表现为突释。

4.3 渗漏问题

在加热和储存的过程中,三酰甘油类脂质会出现晶型转变,一般是亚稳态α型通过β型转化为完整形态β型,药物的容纳能力会随着晶格的有序提升而降低,使药物出现渗漏。

4.4 稳定性问题

尽管在组成和制备方面,固体脂质纳米粒与脂肪乳较为相似,但是并不能将其简单的视为“乳滴固化”胶态脂质体系。除具有如脂质体、混合胶束等多种胶体结构外,固体脂质纳米粒还具有非球形、多种类脂构型、冷熔融物的特征,这些都与其稳定性有着较大关联。如果在贮存的过程中,稳定性受到影响,就会导致药物降解、粒径增长等问题。

5 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蛋白类、核苷酸、DNA药物层出不穷,但是受自身稳定性与无法穿过生物膜的影响,多采用注射给药的方法,便捷性较差,因此对固体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就成为了给药途径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必将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韩世平、陈晓清,等.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质量及稳定性影响因素[J].医药导报,2011,(12):1617-1620.

[2]陈延杰、陈卫东.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质量评价[J].中国药业,2011,(21):36-38.

篇11

中图分类号TQ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4-0007-01

生物制药技术发展于20世纪后期,至今已经具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先进科学技术辅助之下,不同生物制药技术在相互碰撞之后,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根据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历程能够发现,生物制药技术见证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生物制药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保证人们健康主要工具。

1.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

按照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历程来说,我国生物制药技术发展时间相对而言较晚,但是却取得了显著成果。生物制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各种生物制药产品开始逐渐在药品市场内销售,得到了消费者高度关注。但是截至目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生物制药技术已经发生显著转变。在国家政策及有关科学技术辅助之下,生物制药技术产品已经包含在各各方面上,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建设过程中,国际生物制药企业开始逐渐进入到我国生物制药产品市场,对我国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生物制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障碍,专业人才数量有限,经济费用支撑力度不足,科研成果无法批量生产。所以,我国生物制药技术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2.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

生物制药工艺的形成,是科学技术之下产物,为人们提供健康手段。生物制药技术首先应用在肿瘤疾病治疗上。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后,肿瘤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现阶段,生物制药技术肿瘤疾病治疗上,主要出于化疗及预防环节上,采取基因技术对肿瘤进行控制。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内应用,可以研究出多种基因重组药物,具有良好疾病治疗效果。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生物制药技术之生物酶催化技术

制药工艺为人们提供身体健康保证情况下,同样也为人们带来一定困扰。例如,药品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与日常废水之间存在一定差别,含盐量较高,有害物质浓度较高。生物制药工艺快速发展过程中,废水已经成为主要污染源。制药废水处理难度较高,现有废水处理手段处理效果并不理想,生物酶催化技术是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生物酶催化技术。生物酶催化技术在制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原理为借助生物酶,对制药废水内污染物化学键处理,降解污染物内大分子,提高制药废水处理质量。制药废水除了生物酶催化方法之外,还可以应用微生物降解法。生物酶催化方法与微生物降解方法相比较,对反应设施要求较低,降解速度较快,可以反复利用。因此,生物酶催化技术在制药废水处理内应用,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2)生物酶催化技术优势。首先,制药污水处理效果良好。生物酶催化技术在制药污水处理内应用,能够脱色、除臭,同时还能够对制药废水内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其次,生物酶催化技术在制药污水处理内应用,成本较为低廉,与原有制药废水方法相比较,成本可以降低40%左右。与此同时,生物酶技术操作十分便捷,反应温度十分吻合。

2.2生物制药技术在西药制造中的应用

西药作为制药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显著优势。中药虽然十分温和,对人们伤害较小,但是西药在疾病治疗上,治疗效果更快,人们在大部分疾病治疗上都在采取西药进行治疗。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中,西药也在逐渐进行改进,西药所带来的副作用逐渐降低。

2.3生物制药技术在细胞工程中的应用

现阶段,大部分药物原材料都为植物,主要原因植物在制药工艺内应用,效果较为温和,对人们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小,因此得到了人们高度重视,逐渐对西药进行改进。但是植物获取来源有限,基本上依靠野生生物,野生生物生长时间过于缓慢,生产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制药实际需求。生物制药技术在细胞工程内应用,采集难度较高植物可以大批量栽培,从而满足制药对植物需求。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保障,细胞工程在疾病治疗上效果更加显著。

2.4生物制药技术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人体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外界无法探知因素。例如,人体主控新陈代谢的活性因子,对调节人体具有重要作用,调节人体激素。但是这些活性因子难以在自然界内感知到。生物制药技术与基因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活性因子能够得到实现。生物制药技术在基因工程内应用,微生物繁殖速度显著提高,按照微生物特征,借助基因工程方式,从动物内提前胰岛素,采取体外合成方式,将基因注入到微生物细胞内,大量合成胰岛素。

3.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前景

生物制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以人们健康作为目标。主要原因生物制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紧密关联,人们物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之后,人们健康要求不断提高,对生物制药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按照我国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历程来说,我国生物制药技术一直以借鉴外先进技术作为主要手段,生物制药技术领域专业人员规模逐渐增加,但是综合人才数量十分有限。所以,我国生物制药技术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继续借助先进经验,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渠道,正确认识生物制药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生物制药技术发展。

篇12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顾名思义,就是设计先进的飞行器,主要面向航空飞行器设计。本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航空航天工程是基本的服务方向;同时,在民用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市场。轰动世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神舟”飞船等,都是本专业的杰作。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后,具有参与飞行器总体和部件设计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学。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基础、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力学、力学性能与结构强度、试验技术、自动控制理论、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空间制导控制、传热学与热防护等。

3.发展前景

在轰炸机、运输机、民航飞机等其他机型上面,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各航空公司使用的大型民航飞机都是进口的,目前国内没有能力生产。本专业极具发展空间。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对数学、物理等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常查询航天飞机的资料,对航天飞机感兴趣,对飞机导航系统感兴趣。喜欢飞机模型,常看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实况转播。渴望当一名宇航员。注意了解宇宙飞船的材料,常收集宇宙飞船的模型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具备较好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和飞行器工程基本理论,同时有较强的飞行器总体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试验的能力。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能从事飞行器(包括航天器与运载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主要以航空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就是生产出高效、实用、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由于航空发动机为载人飞行器提供动力,其在高速飞行、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等方面要求都极为严格,因此飞行器动力装置在动力工程领域一直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并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飞行器动力装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机械工程设计、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飞行器动力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主要课程: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含气体)力学、动力装置原理及结构、动力装置制造工艺学、动力装置测试技术等。

3.发展前景

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展示了本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必备工具。对飞行器的燃料装置感兴趣,了解飞行原理。常研究宇宙飞船的燃料,关注飞机的新燃料。常搜集飞行器动力资料,对飞机动力系统感兴趣,了解导弹动力装置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知识的专门人才。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他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主要研究探索更方便、更快捷、更可靠的飞行器制造工艺、方法。本专业属于机械制造范畴,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学习机械制造的各种工艺、整套方法和流程,而且要对飞行器的设计有一定了解。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制造工程基本理论和飞行器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飞行器制造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航空工程材料、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金属塑性成形原理、模具设计与制造、飞机零件加工与成形工艺、飞机装配工艺、飞机构造、计算机辅助飞机制造等。

3.发展前景

国内不仅在飞行器设计上与国外差距很大,在制造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加强航空建设、国防建设,需要大批专门人才的不断努力,这预示着本专业前景十分广阔。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关注新型飞机,对飞机机械原理感兴趣,了解宇宙飞船的构造,收集过飞机图片资料,常观察各种飞机模型,希望做一名飞机设计师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从事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性强,社会需求量大,就业范围广,在广大科研院所、高科技产业和航空、机械、电子、计算机公司等单位都有用武之地。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是以空间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化工等学科为基础,研究飞行器救生系统为主,将人、机器、环境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专业。目前,国内有三所高校开设了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航空航天生理、空间环境工程、热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人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空间环境工程、航空航天生理学、控制理论、人机工效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空调制冷技术、航空航天环境控制系统、航空航天安全工程、空间环境试验技术等。

3.发展前景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预示着航空航天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喜欢关注宇航新闻,关注空间站的建设,对宇宙探索节目或介绍宇宙的文章感兴趣。对宇航员训练条件感兴趣,对宇航生物实验感兴趣。了解空间生理学,渴望了解外层空间等等。

2.学成之后

篇13

1 引言

电子陶瓷是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具有独特的电学、光学、磁学等性质的一类新型陶瓷材料,它是光电子工业、微电子及电子工业制备中的基础元件,是国际上竞争激烈的高技术新材料。

电子陶瓷可分为绝缘陶瓷、导电陶瓷、光学陶瓷和磁性陶瓷四大类。随着现代通讯、光电子、微电子、生物工程、智能制造和核技术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电子陶瓷元器件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高性能复合型电子陶瓷材料的研究越发引起了世界工业先进国家的重视。

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对电子陶瓷材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在市场信息的引导下,传统电子陶瓷材料的改性研究和新型电子陶瓷材料的研发使用受到重视,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经济效益。

2 电子陶瓷发展动向

从20世纪初期开始,电子陶瓷材料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由介电陶瓷、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快离子导体陶瓷、高温超导陶瓷到高性能复合型电子陶瓷的一个转变。近年来,随着厚膜、薄膜技术以及高纯超微粉体技术的研究突破以及探索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的一体化研究与应用、传统材料的改性等方面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电子陶瓷已成为当前材料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陶瓷材料由传统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向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比如计算机、数字化音视频设备和通信设备等应用领域转化。为了满足数字技术对陶瓷元器件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及大学都在功能陶瓷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其中新型电子陶瓷元器件及相关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技术集成化

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电子陶瓷材料制备技术的开发也结合了现代新型工艺的复合工艺。其中,多种技术的集成化是电子陶瓷材料制备技术的新发展趋势,比如纳米陶瓷制浼际跫澳擅准短沾稍料、快速成形及烧结技术、湿化学合成技术等都为开发高性能电子陶瓷材料打下了基础。随着多功能化、高集成化、全数字化和低成本方向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子元器件的小型化、功能集成化、片式化和低成本及器件组合化的发展进程。

2.2 功能复合化

在激烈的信息市场的竞争中,单一性能的电子陶瓷器件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利用陶瓷、半导体及金属结合起来的复合电子陶瓷是开发各种电子元器件的基础,它是发展智能材料和机敏材料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器件与材料的一体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3 结构微型化

目前,电子陶瓷材料与微观领域的联系不断深入,其研究范围也正在延伸。基于电子陶瓷的微型化和高性能正在不断出现,比如在微型化技术和陶瓷的薄膜化的联合运用以生产用于信息控制的高效微装置,电子陶瓷机构和装置尺寸减小的趋势是得益于微型化技术发展而出现的。目前元器件研究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微型化、小型化,其市场需求也非常大;片式化功能陶瓷元器件占据了当前电子陶瓷无元器件的主要市场;比如片式电感类器件、片式压敏电阻、片式多层热敏电阻、多层压电陶瓷变压器等。要实现小型化、微型化的话,从材料角度而言,在于提高陶瓷材料的性能和发展陶瓷纳米技术和相关工艺,所以发展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是功能陶瓷的重要研究课题。

2.4环保无害化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需求,发达国家致力研发的热点材料之一就是新型环境友好的电子陶瓷。作为重要的功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微机电系统和信息领域的新型压电陶瓷,比如多层压电变压器、多层压电驱动器、片式化压电频率器件、声表面波(SAM)器件、薄膜体声波滤波器等器件也不断被研制出来。

3 电子陶瓷应用前景

3.1电绝缘陶瓷的应用前景

电绝缘陶瓷因具备导热性良好、电导率低、介电常数小、介电损耗低、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熔液的浴槽、熔融盐类容器、封装材料、集成电路基板、电解槽衬里、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主动装甲材料、散热片以及高温炉的发热件中。

在电子、电力工业中,绝缘陶瓷比如电力设备的绝缘子、绝缘衬套、电阻基体、线圈框架、电子管功率管的管座及集成电路基片等主要是用于电器件的安装、保护、支撑、绝缘、连接和隔离。

由于陶瓷的绝缘性主要由晶界相决定,为了提高绝缘性,应尽量避免碱金属氧化物的存在,而且玻璃相应尽量是硼玻璃、铝硅玻璃或硅玻璃。一般来说,陶瓷内部气孔对绝缘性影响不大,但陶瓷表面的气孔会因被污染或吸附水而使表面绝缘性变差,所以绝缘陶瓷应选择无吸水性,气孔少的致密材料。

3.2介电陶瓷的应用前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