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生态科技

农业生态科技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4 11:53: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生态科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生态科技

篇1

农业科技园体现的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并不仅仅体现于表面,更重要的是其应用价值不断增强。通过对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对科技园区内生态环境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农业科技与生态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这样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才会有效拓宽,从而使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成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面对时展潮流所产生的全新发展理念。

1.2以艺术创新为理念,提升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

从艺术层面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运用,使园区内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更为理想的创建,这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为其带来较大的旅游经济。这是我国生态科技园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创新理念,使得农业科技园自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不断提升,而农业科技园的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促使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具有较强的艺术色彩。

1.3追求服务新观念,增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价值

从发展角度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而生态旅游是将农业科技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对科技园生态效果进行更为有效的完善,提升农业发展所具备的旅游经济增加值。这是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所进行的必要补充,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重要体现。为此,应推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其内在价值,为农业科技园发展成生态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满足新时期我国农业创新发展的要求。

1.4以品牌效应为基础,带动农业科技与生态一体化发展

品牌效应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企业经济不断实现突破的重要手段。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的形成主要在于大力发展其相关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是基本途径之一,为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出巨大贡献。坚持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特色,使其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在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发展中得到有效应用,促使农业生态化发展新思路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其农业科技园品牌效应就此形成。这样对于传统农业科技发展思想而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促使农业科技园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发展价值达到最大化。

2我国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

2.1以区域农业特征为基础,体现生态发展新模式

区域特征是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切入点,是使生态旅游自身特点能够得到有效体现的关键因素。结合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将农业科技与之相融合,并对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科学技术进行价值最大化挖掘,使其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有效的优化,进而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遵循农业科技园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也是将农业科技园经济价值最大化挖掘的充分体现。实现农业科技与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脚步,使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全面性”由此增强。

2.2提升农业科技新价值,展现生态发展新目标

科技创新是为了带动经济增长,对传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科技园则应对科技创新思想给予有效的应用,使其为相关产业发展链条的形成提供有效的支持,为农业科技与生态发展之间形成良好的纽带作用。而生态旅游则是将这一方面更好地融合,以生态旅游模式对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进行有效检验,同时带动农业科技发展领域实现道路拓宽,使科技与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对其所具有的价值与内涵进行最大化挖掘,使得农业科技生态化发展目标由此形成。

2.3立足生态旅游新潮流,打造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这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新潮流的出现。因此,农业科技园的构建与发展总体思想应与之相吻合,对生态旅游思想进行全面树立,发挥农业科技园所具有的优势,为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思路进行有效改进,使其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发展有机统一,从而打造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体现出农业科技园总体发展思想所具有的时代“先进性”。

篇2

一、项目开发商

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由河北江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独资开发。注册资金1000万。河北江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河北江恒集团,集团主要项目有新华茶城、东方花园、锦泽房产、农业科技生态园等。是石家庄市新华区的知名企业。

二、项目地址

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杜北乡西营村北,东经114`27`,北纬38`7`。友谊北大街东侧,学府路政法学院南邻。紧邻南水北调。总面积531亩。

三、项目现状

目前此地块是西营村一般农田用地,土层较薄。属于沙漏地。所种农作物大部分为麦子、玉米,青菜。有一部分为树苗培植。所种农作物收入低廉。河北江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解决目前现状决定开发此地块,开发农业科技生态园大大改善农村土地收益,帮助村民致富,使当地村民尽快富起来。

四、项目内容

〈一〉、主题定位

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科研基地、农产品加工。

〈二〉目标定位

1、第一产业是农产品、第二产业是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是农业加旅游的农旅双模式的休闲产品。利用第一产业开发第二产业,打造收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创立农业科技品牌。

2、将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打造成为具有市场化、专业化、一体化、高新化的高科技园区。

3、使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成为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高效性、示范性的科研基地。

〈三〉功能分布

1、科研基地

将150亩土地作为与农科院共同合作的科研基地,高科技特种种植、研发、培育新品种,打造科技人才培训区、农业科技示范区。

2、温室大棚

建温室大棚100亩。种植无土栽培盆景、花卉、草莓、蔬菜、特菜等植物,反季节栽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3、药材基地

药材基地150亩。药材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市场上缺少的药材种类很多,结合市场,种植培育新药材品种。

4、假日农场

将100亩土地分租给市民。乡下有我一分田、市民休闲好去处。

5、园艺景观

利用绿植、景观小品打造农业科技园的生态景观带,让客人在游中观景、游中养生、游中领略农耕、农科、农技的乡村文化。

6、荷塘月色

利用现有50亩水塘,养鱼垂钓、划船荡漾。一派荷塘月色、江南水乡之美景。

7、农产品加工

利用五谷杂粮、新鲜蔬菜、特色品种、活鲜水产品等食品加工包装。注册商标,创立自己的江恒品牌。

五、项目管理

河北江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行六部一室的管理组织架构即:办公室、项目部、生产部、经营部、外联部、后勤部、保安部。

六、项目营销

1、市场分析

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有很好的地理优势,离石家庄北二环只有5公里路程,南水北调、小清河从园区经过,北面紧邻政法学院及武警学院、经贸大学等高校。有着927.3万人的石家庄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就达到了105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返璞归真的休闲境界。农业科技生态园有适合他们的开心假日农场,有高效的科研基地,经济效益可观、市场潜力巨大。

2、市场营销

利用不同的媒体做好农业科技生态园的宣传推广工作。根据不同的季节、节日、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开展各种活动。利用乡村文化,搞好农业园区的文化节日活动,以此做好市场营销,达到收益目的。

七、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拟定3000万。其中土地租赁150万、温室大棚2000万,科研基地150万、鱼塘50万、景观建设150万、农产品加工150万、基础设施建设100万、广告投入200万、其他投入50万。

八、综述:

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科技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坚持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将第一、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挥多种功能;同时园区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也为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即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进行了模式上的探讨,以生态农业的

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科技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科技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园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申报条件已成熟,现恳请给予立项为盼!!

篇3

牡丹江市地处中国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东北亚大通道上的一座多口岸的区域性经贸旅游城市,近年来,农业的振兴更让这座生态城市的生态农业充满了勃勃生机。该市举全市之力,求实创新、跨越争先,全面推进“五城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总产达到63亿斤。绿色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国家级大型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发展到430万亩,新增菌棚室5792栋、食用菌达到37.1亿袋(块),新增蔬菜棚室8500栋、果菜达到64.2万亩,白瓜籽达到50.2万亩,新建养殖小区(大场)49个,林下经济产值增长26%。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步伐加快,12个产业化项目竣工投产,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7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96个;绿色食品电子商务中心投入运营,国家级牡丹江木耳批发市场交易量占全国2/3,11户企业产品被评为“首届黑龙江消费者最喜爱的100种绿色食品”,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新增宁安、穆棱两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和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的水稻生化技术、土壤肥料、浆果、核果、仁果、水稻育种、水稻新技术、蜜蜂育种及饲养、玉米育种、经济作物育种、大豆育种、食用菌育种及栽培技术等十余个专业的86名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分不开。因为,他们耕耘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用智慧和成果为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该院成立于1958年,是黑龙江省东南部集研究、开发、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省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分院院长柴永山的带领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成果累计创社会效益200多亿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他们还成立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牡丹江工作分站,承担了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水稻、蜜蜂、食用菌和苹果四个综合试验站、黑龙江省果树工程中心、黑龙江省寒地果树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地果树研究开发及生产中试基地、国家优质水稻原原种繁育基地、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牡丹江试验站、中国农民大学牡丹江学院以及牡丹江温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试验培训基地、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该院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专业设施齐全、人才济济、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1991年(八五)以来,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226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成果转化资金及自然基金等项目14项。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大专院校保持科技合作与交流,承担国际合作专项13项。1978年以来,获各级成果奖励197项,“水稻育苗壮秧剂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得了“省长特别奖”,《中国蜜粉源植物》获第33届国际蜜蜂大会金奖,“抗寒优质耐贮李新品种牡丰李选育与推广”等三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六五)以来,共审定各类作物品种64个,其中水稻:牡丹江19、牡丹江26、牡丹江28;玉米:牡单9、牡单10;果树:龙冠苹果、龙丰苹果、金香水梨、矮甜李、牡红杏、寒丰黑穗醋栗;晒烟:龙烟三号、龙烟六号等品种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作物新品种、自主研制的各种农化产品在全省和全国适宜区域累计推广面积达5亿多亩。

篇4

Abstract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merged in the 60’s of 20 cent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vacation, entertainment, demonstr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Formulate an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 industry,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s condition, it will be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 which exploi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farmland landscape deeply and overlapping with tou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is advanc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Zhuhai eco-agriculture S&T zone is conducted. After summary of its succes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model, we believe it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hina will be adopted recently and future,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way is. to set up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篇5

收稿日期:2011-10-17

作者简介:陈科东(1963―),男,广西玉林人,教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与施工教学及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150-03

1引言

广西柳州钢星高科技农业生态示范园规划用地位于柳钢集团西北面,距柳州市区约9km,离柳钢厂区约3km。东与柳钢厂区相接,南邻柳州市快速北环道,西临柳江,并处于新建维义大桥(又称白露大桥)与湘桂新铁路线大桥之间,隔河与太阳村连绵丘陵山地景观相望,北接湘桂新铁路线及广西凤翔集团大型种鸡场。规划核心区为前劳改农场旧场部至“五马归槽”接现园林花木区,规划面积838 853m2。

示范园地处柳江边,属于平地丘陵,最高处“五马归槽”主山海拔105m,地势由北向东稍斜,但比较平缓,以砖红壤、沙壤土为主,土层比较厚,比较肥沃。沿河一带土质较松,存在一定程度水土流失。山地部分土层较薄,石砾含量高,比较贫瘠。规划园址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较为明显,年平均气温20.5℃,年平均水量近1 450mm。原生植被少,多为人工群落,分散种植有桉树林、竹林及园林花木,植物种类以人工选育为主。通过调查,种类最多的为速生桉、甜竹、小叶榕、柑桔、龙眼、木瓜、芭蕉、白玉兰、象胶榕、竹柏等。

2农业生态园区规划分析

2.1规划指导思想

在原红星园艺场土地利用之基础上,发挥土地优势,整合人力资源,协调柳州市柳北区全力打造柳北沙塘片区“中国农都”的需要,合理构建柳州北郊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以特色农业产品生产、营销、展示为起点,融旅游休闲、科普教育、观光体验、运动康乐、风景欣赏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在充分保护现有旅游资源的条件下,着力挖掘生态文化资源,采用适当超前的原则,以郊野公园的建构理念,建设并使之成为柳钢支撑型景观绿地,成为柳钢调整生产结构、发展非钢产业、转型生产模式的典范,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力。

2.2园区定位

根据规划区旅游资源特点及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结合柳钢企业产结构调整之需要,将规划园区定性为以现代特色农业产品生产与展示为前导,突出原有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融休闲娱乐、观光体验、生态科普、游览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并打造成柳州市郊区域性公园式高科技农业生态示范园。

2.3园区资源特色

(1)山水风光秀丽。秀丽大气的柳江从园区南部流过,园区内山林繁茂,江上沙洲吐翠、白鹭轻飞。登高远望,远山如黛,虹桥飞跨,形成一派山水相依的旖旎风光(图1)。

图1园区柳江“崖壁回澜”

(2)自然生态环境幽雅。园区远离城市喧嚣的环境,柳江更像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得整个园区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幽雅。园区内山林茂密,竹林郁郁葱葱,自然生态环境优良。

(3)乡村气息浓厚。园区周围,稻田、菜地、苗圃然有序,到了收获的季节,稻花飘香,菜花吐芳,微风吹过,绿浪起伏,一派美不胜收的乡村建设风光。绿化苗圃内更是开展乡村休闲活动的天然场所,可开发花木观光、果蔬采摘、乡村美食等活动。

(4)人工建筑空间与自然景物空间相互烘托。在建公路与铁路大桥正好落在规划区河段,规划区几个高点均能成为沿河景观的观赏点。

3规划中生态环境理性思考

3.1功能区的划分

生态山庄休闲区:凸现餐饮乡村风味,凝聚山水佳景,打造建筑笼荫婆娑,汇聚山珍野味;体育健身区:体现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品味生活、志存高远;特色农业展示区:展示特色现代农业,品味生活劳作,感知种植养殖氛芳,浓情科普之间;森林游乐区:突出森林气息,融宗教、传说于一体,着墨人性关怀,营造幽静空间;商贸服务接待区:注重入口管理、商贸服务、人文交流,营造旅游产品设计、体验场景;花木展示区:有园林花木科普教育,跑马观光特色挖掘。

3.2重点项目规划分析

重点项目规划是本园区生态功能发挥的重点,根据功能要求及示范园发展,突出旅游产品的特色,为此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科技产品生产与展示、休闲娱乐、观光体验、生态科普、游览度假5大旅游产品。着力于柳江河段风景资源的保护与景观创作,形成相关游憩产品;对原红星园艺场既有农业资源的产品升级,开发名优果林、中草药园、花木大棚等示范节点;融自然生态资源于旅游产品策划,以“五马归槽”景点创作为重点,重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交融;展示园区资源多样性,园林苗木、时花栽培、经济作物生产、现代养殖等多种产品归于一园,突出科普功能;运动休闲、农业产品体验、公园式观光、特色餐饮等切入,大大提高产品丰满度。

3.3服务设施规划倡导对生态环境与人性的关怀

3.3.1旅游线路

从时间序列、空间序列、流动序列等来突出对园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关怀。考虑游客在特定时间内对全园游览的时间序,以景物空间布局引导游人观赏的景物组织,将生态保护自然教育融于重要线路组织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景点或空间的流量,切入环境容量,有效畅通高峰期游人量(图2)。

图2通过导游线路突出景物空间布局

3.3.2基础设施规划

以停车场、游船码头、环园作业道、游山步道等为框架路网,形成既能生产、又能旅游的生态园路交通网络。

3.3.3解说系统

如入园前引导标志(入园主路处、快速环道、柳江河段露大桥和铁路大桥均设置醒目的双语引导牌。利用原红星园艺场之“红星”、或现代果蔬图片做形象标志,使其成为入口标识);园区语音系统(运用音响设备、电脑、无线技术、语音压缩、GPS技术等形成旅游导音系统);园区牌识设计(全面采用导游图、导游手册、影视、幻灯片、多媒体、展示栏等构成完善的解说系统。在园区主入口设置全景式宣传牌,及景点分布图、服务示图等);人性化接待导示(酒店、餐饮、旅游购物、游泳、科普活动场所等,设计温馨提示,如“小心路滑”、“注意用扶手”、“植物有刺,请小心!”等);媒体推介(将示范园纳入柳州市“风情柳州”旅游产品链,并在电视、网络、报纸、画册、旅游书籍、杂志进行全面推介)。

3.3.4植物景观规划

依据保护现有植物在先,适当改造的原则,发挥植物规模景观的原则以及园林景观化原则来营造植物景观,突出景面层次,丰富游览空间。通过点、线、面组合,将沿江岸线、园区道路两侧、水渠两侧以线状配置为主(图3)。

图3依江而建的望江亭

景观建筑、房前屋后、停车场等处多以点绿化;竹林、红叶林、果蔬、果树林、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片状、块状种植,构成面的绿化。通过时间序列配置,突出四季春夏秋冬选择植物类型,春用竹、夏用荷、秋用枫、冬用榕;在特色农业展示区,通过水塘改造成荷花池,岸边植柳;放鸟园山顶采用红叶植物种植;“五马归槽”主路小叶榕生长良好,透视感强。通过层次空间配置,阴生植物区采用层次性种植,下层用阴生铺地植物,如绿萝、合果芋、山芋等;中层选用阴生的灌木,高层采用乔木,如泡桐、木棉、构树等,藤本植物选用绿萝、紫藤等。通过观赏性种植,如花卉棚花、果蔬大棚、中草药棚架等均采用导游线观赏式种植。通过意境式配置,在小叠水处与景石配置;建筑转弯点点种植物,如植芭蕉、枇杷、石榴、紫薇等;水际边,荷花、柳树、桃树间种等,都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关爱。

3.3.5环境保护规划

(1)分级保护。规划区分一级核心保护、二级重点保护、三级一般保护,进行层次保护,对森林游乐区中森林与水体、特色农业区中名贵药材、柳江河段等重要资源进行重点保护。

(2)制定卫生保护技术措施。加强景区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对景区内的各种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景区内设置垃圾箱,垃圾实行分类收集,设专门的环境卫生人员负责景区的卫生;提倡使用可降解快餐盒,防止白色污染。

(3)旅游容量控制。遵循可持续性、舒适性、安全性等预测原则,保证园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确保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超负荷”运转,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规划目标期内,旅游区的日接待游客量按日环境容量的80%进行控制,即年接待游客不超过25.5万人次为最佳。

(4)噪音控制。示范园内严格控制新的噪声污染源,与园区交接处规划植树,设置防护林带,保证园区不受干扰。园区内建设新项目产生的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示范园区内的娱乐场所加强隔音设施建设。

(5)森林环境控制。森林环境控制主要是以森林保护为主,严禁砍伐景区内的森林,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园区内有大片的竹林、果树、桉树林,在保留植被现状的基础上,增种银杏、木棉、红花羊蹄甲、枫香、桂花、桃花、柳树等树木以及园林花灌木,丰富林相得色彩层次。对桉树林逐年改造,加大药用植物的种植,扩大农业经济作物培育,引入高科技特色农业产品。

3.4生态文化规划

3.4.1旅游产品设计

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推介旅游产品是很有效的方法。可结合园区特色产品,如维山、水果、花木、中草药、甜竹等适时举办“名优水果节”、“农产品展销会”、“竹笋美食节”、“维山节”等节庆活动。开发文化节型特色产品,结合中草药园圃开展药浴,现收现煮,以产品名称“原味生态药浴”体现对人性的关注。融合甜竹笋、野菜、特色果蔬、养殖及其他农产品策划出餐饮类主打产品,如“竹笋鸡”、“竹笋扣”、“笋蒸柳江鱼”、“维山莲子笋”等。旅游纪念品可开发出树叶书签、红叶贺片、菩提许愿饰物、花材、小盆景、包装果品、中药盒、干菜系列、笋干等。

3.4.2科普教育产品

阴生植物区、蝴蝶馆、珍稀植物馆(仙人掌类)、各种大棚、农业产品等均可开以成为地方性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近距离体验自然生态,培养其关爱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3.4.3产品营销设计

示范园是无公害农业产品培育基地,通过特色产品包装、宣传让更多的市民认识现代农业产品培育的生态种植过程,营造一种人人关注良好人居环境的氛围。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4结语

生态型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现今人们最为期盼的旅游方式之一,近郊生态农业产品展示尤其受到市民喜爱。柳州钢星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生态景观创作融入了许多人文元素,在尊重现有生态环境资源之基础上,通过项目规划,使两者更加有机交融、和谐相益。因此,生态旅游规划的重点是依赖于环境因子的严格保护,渗入区域性文化资源,才能提升规划地综合景观水平。

(上接第149页)

参考文献:

[1]

陈章体,周东鸣.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12~15.

篇6

一、注重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的生态价值

(一)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园生态技术新领域的研发工作

农业科技园本身就包含丰富的农业创新技术,这些创新的农业技术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应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价值。合理运用创新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将农业科技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完善农业科技园内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园的生态价值,有效拓宽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当前农业科技生态领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型领域,也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运用创新理念,抓住生态农业发展的机遇,使农业科技园生态经济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树立艺术创新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的生态艺术价值

艺术创新主要应用于农业科技园的设计规划上,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促进科技园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发展,建设优美的、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发展农业生态科技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创新服务理念,突出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

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将生态旅游融入至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中,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反过来也会促进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的服务质量,发挥出农业科技生态旅游的机制,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的需求。第四,利用品牌效应,推动农业科技与生态一体化的发展。

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目标

(一)充分发挥区域农业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农业科技园所在区域具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带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可以作为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的切入点。当前生态旅游呈现同质化发展,开发的旅游项目和特色大同小异,无法对游客产生吸引力,而加强对区域特征的利用,将形成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将农业科技与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并最大限度的挖掘农业科技园内先进科学技术的价值,运用至生态环境的改造中,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园的价值。

(二)提升农业科技新价值,实现生态发展的新目标

农业科技园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本质,是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就需要应用创新思维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运用至向相关产业链中,并将农业科技与生态发展连接起来。发展生态旅游是连接农业科技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形式,将科学技术运用至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设施设备建设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丰富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路径。传统农业科技园将发展重点放在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上,忽略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发展模式,紧跟时展潮流,将推动农业科技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形成创新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中,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出去,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三、加大创新旅游项目,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以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以科技园区为核心,加强对周边水资源、风景名胜、古城古镇等旅游资源的运用,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环线作为基面,有效利用园区集聚展示功能和建设成果,创新“六大模式”。

(一)创新“观光采摘”模式

建设百合花基地和“黑湖”,百合花花期吸引大量观光游客,建设车厘子、葡萄采摘园,河滩露营、烧烤基地等,各项目均能容纳2000多人的观光采摘。

(二)创新“户外运动”模式

改造提升园区周边的几个古镇大环线和园区内部小环线,形成完善的“旅游大道”,黑化路面、美化沿线,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骑行、徒步”路线。重点建立基地、垂钓湖泊、环湖休闲亭等基础设施,并外延至园区周边几个大湖,积极策划全国性的钓鱼大赛,有效吸引爱好采摘和垂钓的旅游者。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76-02

一、引言

教育生态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对于教育系统的层次生态进行研究。应用教育生态学理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调节作用和多种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理论基础

1.教育生态课堂的定义

多伊尔(Doyle,W.)和庞德( Ponder, G.) ( 1975) 把课堂生态定义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他们认为,课堂生态必然体现为课堂时空内生命体之间及其同环境之间的关联。总之,课堂两大生命体――教师与学 生,必然依托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发生关联从而实现生命的互补、交融和提升。在看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注重“以生为本”,使教师好教变为让学生好学,让学生通过亲历亲为,感受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态式教育则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园丁式教育皆建基于人类中心主义之上。真正的课堂,他们认为 应强调以生态关系为中心,即以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生态平衡为中心,师生之间,只有对 话、融合、和谐。面对课堂生态,我回避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非此即彼的 绝对立场,兼容两者的特点,提出了“五学发展课堂”理念,该理念践行在课堂教学上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唤醒其生命感和价值感,从而促进其趋向其“最近发展区”。

2.生态学的生态平衡理论

"生态平衡"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应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和牺牲自然的自洽性、平衡态为代价而是应使之得到应有的维持和保护等等。"生态平衡"教育思想正是在"生态平衡"这一概念上的移植、借用,它强调的仍然是平衡、有机、统一、亲和、融洽,即追求教育内部、外部主客体间相互依赖和生态有机性、互促互利的亲和性、生长性和建构性,主客互换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等,其目的则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的新型的教育模式。

教育生态平衡是应用生态学的生态平衡理论,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的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其精神实质可概括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教育、社会和人三者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亲相融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兼顾三者的利益。

三、教育生态视域下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营造生态化翻译课堂环境

陈坚林教授曾在“《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确:对07版的新解读” 一文中指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课堂系统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顺应人的个性、自由平等性和创造性。建设良好的课堂的生态环境,在课程设置、编写教材、教学方法上应以人为本。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课堂是一个有机、动态的微观生态系统。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生态平衡”思想所倡导的生态系统中主体与客体的平等、和谐、亲和、融洽的原则,如师生对话平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融合教学设计的启发与诱导等。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生态体系,学生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教师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相互协作与情感交流的亲和环境是翻译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新型的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生生合作,同学之间通过合作探究,在交流、合作、探究中完成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构建。每个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教师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促进翻译人才的综合翻译能力培养和健康发展。

2.构建多元与自主选择并存的交互式生态课堂

篇8

2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1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对环境的污染进行降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现代化科技技术成功和传统的农业精华进行有效的结合。它可以充分的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共生,将间作套中就似乎恶化立体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有效的利用,并且将空间进行多次多层的利用,降低系资源的有效投入;同时,还必须要将农业、林业、畜牧业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的使用原料,并且有效的变废为宝,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转化率和农业废弃的再生循环,有效的对资源的有效性和农业生产发展之间的需求的增加之间的矛盾有效的环节;对于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还必须要重视对新技术的改进,通过使用生物肥料和化学、物理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技术的使用,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少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农业的发展。

2.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对生态农业进行发展国家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对自然资源条件的依赖性,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的量直接决定了当地的农业的发展速度,即使在科技技术较高的过程中也很难以改变这一事实。近年来,随着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资源不断的对农业用地的减少,使得我国人均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而且人均的土地面积却相对于较少,和世界的水平相比起来较少了很多。生态经济两者的不协调。矛盾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农业的自然资源相对于较少。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是需要绿色安全无公害的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必须要不断的推动绿色发展和无公害产品的发展,并且不断的走出一条公害相对于较少、效益较好,并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建设和发展和谐的社会就是发展生态农业当前情况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得我国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别的存在和扩大,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度,同时对农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制约的影响,如果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一旦出现矛盾那么就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注重的是科学发展观,并且坚持以人为本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因为废弃物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的现象,建设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促进农业的高效利用,实现农业产品的清洁化和无公害化,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3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倡导绿色有机农业经济绿色的有机农业是建立在循环生态环境系统且保持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的,据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显示,要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种植基地,且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生长调节剂、农药以及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采用任何基因工程的方法产生的生物,通过实施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经过第三方严格的认证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绿色有机农业是其高水平的发展阶段。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能够降低目前你农业中的生产压力,还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低因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绿色有机农业是一项劳动性密集的产业,为农村的的劳动力长夜就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绿色有机农业生产的农副产品,更能满足现在的国际化市场需求,能够提高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用科技引领生态农业建设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赖科学技术,而且生态农业是由一定的系统研究工程的研究方法以及生态原理等方面的元素最终形成了一种比较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对以前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使得技术之间有了一定的优化、组合,并且从而使得农业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就像对农业技术进行大力的推广使用,就像更好的开发清洁能源、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生态复合肥料等,生态农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促进我们现代科技的推动。而且同时,加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加强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生态农业人员的提高和发展,并且同时加强其文化素质。对于那些高水平的、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能够更好的对其培养,形成优秀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3加强政府对于循环经济的引导性作用在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农业循环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以点带面形式的利用,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循环模式的作用。以使得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出发点,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更好的促进。应该根据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在发展过程中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有更好的意识。农业生产环境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来促进农业健康的发展,由此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实际中的需要。

篇9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只有农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才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恰恰是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除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外,还要把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和依法保护纳入到农业发展任务之中,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在许涤新、叶谦吉两位同志的倡导下,通过召开“生态农业”研讨会,农业科技人员以户、村为单位进行实践试点,探索出生态农业的理论。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发展纲领,建有完善的试点网络,有大批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其中。但随着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经济面临着国际范围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及深入利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条件。过去那种只靠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单纯增加食物链的某项环节,无法解决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项问题,更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只有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适合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系统的基本动力,才能使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农业现代化进程前进。

2 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端正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农村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2 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大自然力的作用而获取生物产品的一种活动。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

3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4 结束语

当今世界中,中国农业困扰经济发展的现象最为严重。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怎样选择其发展战略是当今主要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重生态、重经济为基本,更加重视农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哲敏,信丽媛.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7,3(288):241-244.

篇10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50-02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既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也担负着壮大河南区域经济的使命。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平台建设。

一、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而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导,以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1]的新型产业形态。

1.更新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不断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类先进的农具、农业机械、运输工具、农业建筑设施,促进了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更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流程的产生和应用,扩大了农业劳动对象的范围,促进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为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科技的依赖日益增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仅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培育和提供新品种,还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的耕作技术,改进和提高各种农艺技术水平,减少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产出率,稳步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3.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的发展需要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而“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从生态观点出发,才能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2]农业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统一。

4.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管理水平。科技的发展及应用,使农业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手段更加先进、设备更加精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步向现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机械化操作逐步取代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5.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更新了生产操作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农民的劳动条件逐步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将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极大变化,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二、河南现代农业发展中科技应用的不足

河南省认真贯彻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农业科技推广滞后。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促进作用,提升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河南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中介组织培育不足,推广主体单一、覆盖面窄、工作量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的及时推广,进而导致新技术应用困难,不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使“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基本稳定在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3]。

2.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尽管农业机械已在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人口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的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农机品种少,成套设备少,产品加工机械落后,性能差”[4]以及农机作业人员的匮乏、农机服务体系的缺失、农机市场秩序的无序,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现代农业机械的引入和应用。

3.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科研资金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前提,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往往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而“科研投入不足是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滞后、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5]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不仅严重制约了河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导致农业生产中的部分技术难题,如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有害物质的检测、秸秆科学还田等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对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极为不利。

4.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农民是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作为人口大省,河南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城乡融合的加强,农民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在专业知识、农业技能方面还存在不足,“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6.7%”[6]。

三、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平台构建

作为人口数量众多、土地资源稀缺的农业大省,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以稀缺的土地支撑众多农业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资源支持力取决于农业的科技含量,取决于以农业科技为代表的‘软要素’对土地‘应要素’的支撑力度”。[7]

1.建设农业科技培育平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培育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导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奠定基础。一是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完善成果奖励和知识产权保护、引进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等措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逐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结构,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二是要通过农业科技课题招标、农业科技基地建设、产学研相互合作等办法,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篇11

[DOI]10.13939/ki.zgsc.2016.38.193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而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而且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农村”的要求下,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生态农业逐渐地成为社会研究探讨的热点话题。另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避免资源浪费,全面地提高该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1.1 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转化受到限制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投入,不注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农业发展转型现阶段,则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水平越来越高,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全面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步伐与其相对应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在相关科研上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呈现出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最终使得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高效地推行落实生态农业,且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其效果不佳是不争的事实。

1.2 政策支持落实不到位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政府虽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业扶持制度,且政策的执行上,往往流于形式。另外,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约束,从微观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传统自身存在的缺陷,便充分地暴露出来。而且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比较低下,且资源配置往往不合理,因此,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则城乡二元经济不协调机制依旧存在,在“三农”得到重视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存在各种各样不公正现象,这也会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阻碍。

1.3 缺乏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广落实,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农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均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然而人才匮乏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人才流失率上升,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涌向城市,农业人口大幅度流动,难以满足农业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无疑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困扰。

2 生态农业视域下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2.1 全面地推行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

全面推行生态农业,首先要加强生态农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宣教,让更多人民群众掌握生态农业的基本规律、发展规则等,让人民群众知道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结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资源与能力的合理流动,并且以环境的承载力为界限,构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依存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为保证生态农业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并存,以便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并且搞活农业经济发展形态,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 大力地发展环保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地体现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的要求,与外部的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需要大力的发展环保产业且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开发、营销环保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地探索旅游市场,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渠道更加宽广。与此同时,在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从道义和经济上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双重动力。

2.3 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相关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

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其放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之中,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且加强人才培养。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地出台颁布相关优惠政策,如农业投资、贷款惠农政策等,且鼓励支持生态农产品外销和出口,拓展海外市场,从而保证生态农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与此同时,需要拓展规模、经营试点等。全面拓宽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使农民更加全面地掌握生态农业技术,另外,可以专门开设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2.4 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经实践经验证实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起到保障农产品质量的作用,而且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是,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地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的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5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与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

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家政府的支持和强制力,也就是通过政策壁垒的打破,实现生态农业技术与生产成果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而且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被打破,能够有效地激活生态农产品市场,督导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的转变,并且指导广大的农民群众转变思维方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为了更加彻底地打破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成果之间的转化限制,实现自由贸易,而且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与国际物流保持密切的联系,实现生态农产品信息流、物流等的融合,由传统的计划销售转化为自由贸易,拓展了生态农产品的营销范围,且广大的生态农产品供应商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时地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营销方案及价格优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并且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指导,避免生产失误,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国际地位。

篇12

2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篇13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而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克俊.可持续农业探讨[J].经济问题,1995,(11):18-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