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素质教育

道德素质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德素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道德素质教育

篇1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道德的培养与素质的提升,历来是人们提倡的主题与关注的焦点。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时候,往往将其道德水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被宣传的沸沸扬扬。尤其针对在校大学生,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每个学生工作者广泛思考的问题。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剖析,可以发现道德素质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层面。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本应在道德层面具有较高的水准,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

一、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的大学生,基本上是80末和90初,其所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背景,使得“80后”、“90后”成为了时下特殊的群体。追求时尚、突出自我、自私且自傲等成了这部分群体的突出特点。在道德素质方面,具有共性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不懂得尊重他人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尊重他人与被人尊重是第四个层面的需求(较高层次)。古往今来,尊重他人与被人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个层面,是互相依托、缺一不可的。若是强调哪一个更重要,学会尊重他人是被人尊重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层面,一些高校大学生似乎不懂得尊重他人,骨子里总有种过度自傲、过度自以为是的倾向。当我们向社会呼吁“尊师重教”的同时,我们的学生是否懂得如何尊重自己的老师?简单打一个招呼、一句问候似乎在一些学生口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冷漠、麻木、牢骚、抱怨。于是在某些情况下,老师们会怀疑,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怎么会是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还是高等教育的悲哀?

在高校,尤其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中,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比例越高。特别是在一些即将毕业的班级中,认真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遵守校纪、校规的学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不在乎、无所谓、不理会。面对即将踏入社会的这部分学生,不得不令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新时期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其家庭里独自享受万般宠爱,从而导致其性格中自私的成分多了一些,出现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体现在不懂得与他人分享,性格孤傲,自以为是。很多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理解,以自我意识为主导,认为希望它如何、就应该如何,而现实往往与其想象背道而驰。所以,有些学生变得牢骚满腹,有些学生脱离群体。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只会让一部分学生偏离主流,不懂得团队意识和合作共享。

(三)缺乏责任感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应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然而现实却不完全如此,一些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甚至连最基本的责任感都不具备。如有些大学生,对学习投入的精力很少,导致多门考试不及格,依据有关标准,由于学分不能满足最低要求,面临被退学的问题。而学生本人似乎对此一无所知,更有甚者将责任推给学校,似乎其不努力学习是学校的责任,是辅导员的过失。这类学生群体,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不懂得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最基本的道理。

对自己负责只是责任感的最底层,若无法对自己负责,基本就谈不上对其父母负责,对其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负责,对民族振兴负责了。

(四)审美观有缺失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缺失,也体现在审美观的缺失上。当今世界,讯息、传媒高速发展,各种思想、观念融汇,影响了一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对美丑的分辨上,一些学生也丧失了标准。唯金钱论、唯权利论,使得一部分学生摒弃了传统的如依靠自力更生寻求发展,依赖自我进步寻求人生价值实现的美德。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要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要从基本的外在美,如穿着得体、举止文雅,到内在的心灵美,如勇于追求美好的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二、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办法。

(一)对素质教育有全面的理解

毋庸置疑,素质教育是各个高校都在大谈、特谈的焦点。学历教育不是素质教育,再高的学历,若道德素质不及格,也是人才培养的失败;应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学生的成绩再好,若道德素质有缺失,也是人才培养的遗憾。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将道德素质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中心。一切的工作要从如何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开始。

(二)教育者要以身作则

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问题,与个别教育者本身有问题是分不开的。高校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以自己为榜样。无论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在思政管理中,要擅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认识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思想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改变学生的言行。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新时期,很多人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那已经过时、已经没有听众了。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永远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的美德,也要永远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在这个时代过时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天地君亲师,尊重老师永远不过时。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过时吗?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理应是高素质人才,理应成为社会的栋梁,理应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然而若不具有责任心,则民族兴衰,又怎能寄予此类人身上?传统文化中,“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过时吗?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从这三句话中完全可以找到答案。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在新时期,仍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向学生进行传输,这将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将道德素质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

为了进一步深化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层次,除了日常的宣传、教育之外,有必要将道德素质作为学生日常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学生的日常考核,以往偏重于其学习成绩、获得的奖励等方面,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考核。在学生的综合评定中,对道德素质的评价也很少。这往往导致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也不会将道德素质作为关系个人荣辱的重要方面。

作为一个定性指标,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如何衡量道德素质是一个难点。除非对一个学生非常了解,否则单纯从老师层面不能轻易对其道德素质做出评判。因此,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对学生道德素质层面进行考核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方法。具体来说,以同班同学的评价意见作为主要依据,以辅导员老师的评价意见为辅助依据,最后汇集这两部分意见作为学生道德素质考评的最后得分。对于道德素质得分较低者,其评优、评奖的资质要慎重考虑。

三、结束语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民道德素质的提升,而在校大学生理所应当成为道德素质的典范和先进者。针对目前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高校应当全面重视、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并以道德素质的提高带动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大学生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付春晓.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赵丹.高校辅导员规范和引导学生行为之策略探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6).

3、杨英.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陈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5、郑伟.道德教育与提高大学生素质探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篇2

近代学者康有为说"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就是要加强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是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学校是培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场所,更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处在道德观念、学习品质和兴趣爱好等基本素质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基本道德素养的养成入手,开辟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新空间,促成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几年的教学教育,深感现在的教育应该育人重于育才。为落实道德素养教育,为了使学校道德素养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行学生道德素养状况调查。调查主要采取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部分学生、家长、教师和小区代表。经过对问卷统计、汇总、分析和归纳,发现学生的道德素养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一)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缺乏均衡性。通过对学生10个道德好习惯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能微笑待人、能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能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也就是在卫生习惯、环保意识等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淡化"节约",主要表现--用钱"不心疼"、自来水龙头不随手关、班级的电灯不随手关等;自理能力也较差,主要表现为"三乱"--书包乱、课桌乱、家里小房间乱;学生的诚信度也不太令人满意,主要表现为--作业不及时、答应别人的事容易忘记等。

(二)家长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不太重视。通过家长问卷,经数据统计发现:家长非常注重的为2.73%,能做到的为32.18%,有时的为55.45%,不能的为9.64%。从调查、访谈中大多数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如何,很少关注孩子的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教师之间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也存在偏差。从这几年的班级月考核(游食、乱扔垃圾、班级室内外卫生、课桌椅的排放、课桌、讲台和三角橱的物品摆设等)的抽查数据汇总,发现--班主任能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时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科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而且普遍认为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应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针对当前小学生道德素养的现状,从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入手,开展了小学生道德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在此提出以下几种教育途径以供探讨:

一、严格执行行为规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校开展德育共组指明了方向,学校应结合校情,将行为规范具体化,使其更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一建立德育教育长效机制,长期坚持。在教育中要尽量给学生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对学生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要求,要按照年龄阶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让学生逐步实现,逐渐养成习惯,以期最终达到碱性规范的目的。

二、以校园文化创建为突破口,营造教育氛围,耐心训练、指导

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有耐心,要做细致地示范引导,让小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众所周知,德育的任务是要影响人格,形成美德,而美德的培养不能靠说教,必须靠感染,靠"动情"。学校领导和老师要设计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人文教育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动情中养成德性。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比较差,常常会不自主地违反行为规范,教育者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多正面引导,多表扬,少批评训斥,以情促进习惯养成。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创建教育的多样性。

我们以活动为载体,体现道德素养教育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活动走近学生,融入学生,贴近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保证获得个别化教育,使我们每个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内化--转化--践行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增强道德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品行的内化。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动的习惯,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把学习、教育寓于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可以教育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何乐而不为。

四、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权威性和可接近性,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因而可选择教材中英雄模范和著名人物,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更重要的是教师以身作则和同龄人(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表率,只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必定是学生的榜样,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植根于学生群体中,引导得当更易于学生学习模仿,更能让学生接受,示范效果更好。

篇3

1.外来文化冲击以及自身发展偏差

从开始,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叩开了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的大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认识失当之处。因而,“全盘西化”论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提出。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文化热”研究中出现了一股否定民族文化,鼓吹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这些错误思潮的出现,正是对中西文化关系认识失当造成的偏激结果。

2.社会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极端演变

现代社会不再像传统文化那样去追求美德与正义,而是转而崇尚美色与金钱;无私与奉献不再是社会风尚,奢侈与浮华反而成为时代潮流,享乐主义与主义、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当代大学生虽然有自主能力,但因教育不完善还不成熟。因而在面对社会中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诱惑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负面舆论时不能有效辨别和抵制。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正好可以迎合大学生追逐诱惑的心理,所以大学生崇尚资本主义文化也就显得“合理”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作为一种至善主义文化,正好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但是为什么会被社会所背弃呢?此消彼长之下,大学生越来越追求开放的外来文化而主动远离教条死板的传统文化。

3.学校应试教育造成对传统文化以及道德素质教育的忽视

我国虽然早已在教育领域推行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但是应试教育至今仍是我国教育者的主要手段。学校以学生成绩好坏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小学、中学阶段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而进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在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只教知识不教做人。由于大学中“放羊式”的教育,除了上课时间外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又怎么会主动接触教学计划之外的内容。所以学校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忽视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学术道德方面

大学生作为未来学术的后备军和主力军,其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培养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热门话题。而如今大学生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数据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学术行为中较少考虑到学术与学术道德规范存在的内在联系,其学术道德一时亟待提升。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讲诚信观念求实观念深入大学生心中,是提高大学生学术道德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乃至国家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2.社会方面

当今世界到处充满贪婪与欺诈、腐化与堕落、色请与暴力、邪恶与疯狂。作为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社会的诱惑时,难免会做出失当的行为。人性不可以放纵,放纵必然引发社会混乱。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现代西方文化,是一种解放人性的文化,它既是现在文明的源泉,也是造成当今世界社会危机的根源。当今高校应当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有益的营养,摆脱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为倡导和构建至善主义新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条件。

3.国家方面

中国如今正在走“和平崛起”道路,而中国的崛起是在失去世界政治、经济、文明控制权150年之后的再度崛起。中国的崛起除了靠经济、军事外,还要靠国家软实力。而如今,暂且不谈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只谈学校教育中的英语与语文。有很多学生连汉语都学不好就开始拼命学习英语,对英语的掌握炉火纯青,而对汉语语法却一窍不通。大学中有很多专业甚至没有语文课,而英语却成为必修课,考四六级成了大学中的时尚。其实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取决于国民对其他国家语言的掌握程度,而取决于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很多国家都在学习中华文化,而我们却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视而不见。在前面谈到的政府“外脑”中的各类机构,不得不承认以后的机构成员将会是优秀的大学生,而作为主体的大学生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丢了,还谈什么“为中国策,为国是谋”。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是文化融合与反融合的进程。历史上每一个大国崛起,实际上是某种民族文化的崛起,在刀光剑影中伴随着众多弱势文化的消亡。“物竞天择”法则决定了全球文化品种的兴与衰、存与亡。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今天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更是为了在中华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时能把民族之魂传承下去。

三、高校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的途径

高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道德素质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凝聚力与国民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程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至关重要。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多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缺乏直接系统的学习。在短时间内,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还将会是应试教育。既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不妨将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必修课,使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接触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盲目追求外来文化的浮躁之心沉淀下来,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2.优化教师队伍,选用优秀教材

在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教师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因此教师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教师在教学时应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寓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举办相关的讲座等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篇4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道德素质教育;对策

【立项课题】浙江音乐学院2016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6SZ008。

目前,艺术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属于高收入行业。很多青年为追求表面的“亮丽光鲜”,加入到艺术学军中。相比之下,抱着“一夜成名”心态的学生众多,而真正热爱艺术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受到社会、家庭、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普遍下滑。因此,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对于纠正以及调整他们的心态、思想乃至价值取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应是积极向上的,应该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拥有很强的责任心与崇高的理想抱负,具有明白是非的思想观念,具有持久的学习能力,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不高的问题较为严重。以艺术类大学生为例,他们所接触的环境以及文化熏陶形式多样,部分家长与学生将艺考作为回避文化课高考的“通幽曲径”。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一些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问题,其中包括理想信念问题、道德观念问题、道德行为问题等。这对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二、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特点

(一)金钱观念不够成熟

中山大学针对大学生网络信贷进行了课题研究。调研报告显示,在各专业当中,艺术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信贷的意愿最为强烈。调查显示,超过20%的受访大学生是通过网络平台或者亲友推荐了解网络信贷的,10%的受访大学生则是通过平台宣传和媒体广告等途径得知,7%的受访大学生是通过微信与微博等平台了解网络信贷的,超过50%的受访者之所以有网络信贷意向,主要是因为短期缺钱。其中部分学生最后发生还不起钱的情况,将债务转化给父母,可以说是变相啃老。武汉女大学生裸贷5000元最后利滚利欠26万元的新闻炒得火热,而且媒体相继爆出多起女大学生裸贷新闻。新闻当事人多用贷来的钱购买化妆品,旅游等。裸贷现象并非单独指向艺术类大学生,而是基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一种网贷现象。由于艺术类专业特点与接触人群,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更加重要。在实际生活中不乏学生为了接触不同的圈子进行网络信贷,这是现实存在的现象,是当下高校开展道德素质教育,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1]。

(二)业道德认知水平浅显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艺术类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素质对于自身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有着重要或比较重要的影响,而近39%的艺术类大学生对自身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不甚了解,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虽然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在心理上认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努力加以改变。多数学生认为专业水平才是工作能力的最重要考察标准,而非职业道德素养,因而在日常学习中出现了只注重学习专业技能而不注重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情况。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都接受过道德素质教育,理应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是当代高校道德素质教育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理想信念时而动摇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种价值观充斥,网络文化冲击,加之家长与学校的管理存在“盲点”,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容易感到迷茫困惑,难以树立并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受到市场功利性影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缺乏人生目标与正确的价值判断,过分贪图物质享受,关注自身利益,导致道德水平低下。

三、影响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因素分析

影响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因素,总的来说包含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因素。当下,很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某种程度的认识误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形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艺术类学生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难以抵挡外界诱惑,奉行错误的思想观念,导致道德观念出现偏颇。

二是学校因素。部分艺术类高校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方面,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未能做好学生道德思想的及时纠正。

三是家庭因素。学生进入高校后,摆脱了父母的监督和约束,与父母的沟通变少;而父母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减小,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知之甚少,没有做好教育引导。

四是学生自身因素。学生思想不坚定,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缺乏社会经验,难以正确取舍,使得理想信念与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问题,甚至犯罪[2]。

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

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明确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时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与行为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人生的轨迹。对此,教师首先要了解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心理等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发展水平,做好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学生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正视自身的不足。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时下热点话题,如“多位老艺术家的片酬抵不过一位当红明星‘小鲜肉’的片酬”,让学生分析这一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多多关注和发掘老艺术家们的艺术造诣与职业道德精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业内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为学生举办讲座,面对面交流,这样更具有教育意义。此外,艺术类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艺术家的世界,利用教学设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很多知名艺术家早年的奋斗史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为学生形象立体地实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二)注重价值观念教育

无论是基于思想价值观,还是职业价值观,艺术类高等院校在开展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时,需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念的引导。现阶段艺术类大学生,甚至整个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或多或少都暴露出一定的价值观念问题。在校园内,艺术类学生追求多元化的发展与个性化的审美,有的学生无视纪律,甚至质疑道德的意义。虽然一小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拥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拥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因此,在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时,教师一定不要去搜索宽泛且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或者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举例教育。例如,可以利用优秀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群体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其实艺术类学生普遍很努力,不仅参与专业训练,而且要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加强对他们的道德素质教育,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学生的道德观念淡漠,除了社会因素外,家长与学校也有一定的责任。家庭教育不只是中小学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更是高等教育所提倡的。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必不可少。对此,学校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中来。学校与家庭要协调统一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和家长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通过言语与行为来影响学生,感动学生,使其能够自觉端正言行。大学生已经迈向成年,逐渐形成独立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但是其思想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地变化,因此道德素质教育正如登珠穆朗玛山,在于不断地坚持,不断地渗透,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必然会有相应的收获[3]。

(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作用

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可以说都是外力,只有学生内在真正意识到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之后,才能由榷外发挥教育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遵守纪律与规范行为等方面入手,做好基础培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理念理论教学,使其明确艺术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同步提升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目标,以全面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4]。

五、结束语

艺术类大学生道德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加强道德素质教育,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入手,做好道德素质教育常态化,营造教育氛围,使得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灿平,王思思.浅谈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21):74-75.

篇5

当前,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各高校都在大力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计算机“五进”—即进教室、宿舍、家庭、实验室、办公室,极大地推动了师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因特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载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流通道、以及内容的广泛性、访问的快捷性等使之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有利工具。

互联网提供了广阔丰富的信息搜索,网络信息的极端丰富和信息流动的极端自由,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广阔空间,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的过度膨胀和泛滥,成了信息污垢滋生繁衍和传播的“场所”。各种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用信息与垃圾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严重防碍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导致一些辨别能力差的上网者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上出现了迷惘,而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者,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导致了各种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严重危害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全球每1亿网民中就有至少57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综合症”。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冲击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目前,许多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玩游戏,真正上网查找资料用于专业学习的很少;对网络最普遍的应用就是发邮件,看时事新闻;有些大学生因“网络成隐症”而逃课,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阅读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信息,以至损害生理和心理的身体健康;还有一些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在作毕业论文时,不作自己的研究思考,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直接从中国期刊镜像网站下载文章,经剪贴和技术处理而成来应付老师;更有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大学生在BBS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冒用别人的IP地址、盗用别人的帐号、甚至因好奇而充当了黑客……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要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自由地航行,就必须具备抵御风浪的能力—即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道德是人们依据信息行为规范从事信息活动的品德,是指人们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施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它是调节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信息交流与传递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法律规范,抵制各种各样的违法、、迷信信息和虚假信息;尊重个人隐私等。

当前,随着全社会对信息道德问题的日益重视,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大学生熟悉信息道德法律和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成为具有较高信息道德素养的人。通过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各种功能,引导大学生上网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同时,明确网络的负面影响,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对信息污染的免疫力。

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

1坚持正面灌翰、正确引导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健康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犯罪容易判断,而在网络社会里,人们的身份、行为方式等都被隐匿,人们的交往具有虚拟化、超时空和数字化的特征。这使得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的束缚,有了自我表达意见的机会,从而使现实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这容易使人们忘记了社会角色,淡化了社会责任。为此,各高校应建立一种信息道德教育机制,组建一种可操作性的教育力量或整合原有的教育力量,实现统一协调的、有目的、有层次的高校信息道德教育服务。可以积极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势条件进行正面灌输,通过构建学生理论学习网站、网上书记校长接待室、网上党校,或在主页中开设相应栏目等形式,开展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针对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网上网下引导。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认真贯彻实施,对大学生的信息行为进行规范引导。还可以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戒除对不良网络生存方式的沉迷,建立积极有益的正常学习生活交流方式,展示和发展健康的个性。

2大力推广和普及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篇6

1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运动员在人民心中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公众形象要求他们不仅要担负参加比赛、为国争光的任务,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运动队走院校化道路,各省先后成立了体育职业学院,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面临新形势的挑战和考验,需要与时俱进,如何更好的构建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真正的使运动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为开创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的战略任务。

2当下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状

2.1.1教练员对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个运动队内,教练员是整支队伍的灵魂人物,他们与运动员朝夕相处,陪着运动员南征北战,见证着运动员的成长,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等方面都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多数教练员存在着观念误区,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对运动员进行专项的训练,未能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工作形式,走走过场,而将运动员比赛成绩作为衡量自身教育工作质量的唯一指标。

2.1.2运动员重视竞技成绩而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在运动员身上也同样适用。每一名运动员都有一个“冠军梦”,在这种冠军梦的指引下,他们能够不畏训练的艰辛,顶住伤病的折磨,展现超出常人的毅力最终获得成功。然而也正是在这“冠军梦”的金牌意识下,一些运动员急功近利,只看重训练,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甚至个别运动员在功利心作用下走上了违法的道路,最终误入歧途。可见,在运动员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运动员队伍建设的首要出发点。

2.1.3家庭和社会对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支持不够

伴随着竞技体育在国际社会中逐渐成为彰显综合国力的一项有效指标,运动员队伍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家庭正是他们素质养成的重要的发源地点,而在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是衡量一个运动员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大多数家庭将竞技比赛成绩作为其子女进行成长成才的唯一指标,而忽视了其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教育。从社会层面来看,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关注度和影响力要高于普通人,甚至会因为竞技比赛的成绩而为产品代言、为商家宣传,功利性趋向不言而喻。而普通民众对运动员的关注则更多的是其竞技状态和比赛成绩,而忽视其思想道德素质,这就更增加了运动员对于运动成绩的渴求度,很多运动员虽然比赛成绩突出,但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极其低下,很难使其成为一个正面的公众人物,甚至可能对普通民众带来负面影响。

2.2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教育模式僵化

运动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日常训练,缺席文化课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就高校而言,为了让运动员出成绩为学校争光,很多领导和老师对运动员缺席文化课的情况是默许的,这形成了运动员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佳的现状。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多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有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教育模式僵化,以批评教育为主,缺乏教学方面的引导,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2.2.2教学方法单一

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灵活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而在现实的运动员教育培养过程中,一些运动队领导有提高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意识,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形式单一,多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有的运动队甚至将日常训练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完全割裂开来,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如人意。

2.2.3教练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退役的专项运动员,这就使得教练员思想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练员自身思想素质不高,无法给运动员以表率作用,其不良言行甚至会成为运动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2011年的“范斌门”事件中,当事人范斌曾直言:“我是在骂声中扛过来的”。足见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以及运动员队伍中思想道德素质的传承性。此外,一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式非常粗暴,动辄以命令和惩罚的方式开展,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矛盾激化,不利于运动队内部的稳定。

3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新型德育体系

3.1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健全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这就需要相关领导明确自身职责,建立和健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相关党政领导还应有效深入到德育工作中,通过会议、讲座、文件等宣传手段呼吁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使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教师能真正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加以重视,使德育工作不在流于形式。

3.2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

运动员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单以专项训练为主。而作为教练员而言,本职工作也不单单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应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将德育工作渗透于体育训练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动员队伍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教练员应首先从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入手,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充当高素质的先锋和表率。其次,努力寻找体育和德育的有效契合点,寓德育于训练,如:从努力训练为国争光的角度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运动员协作训练中融入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运动员失败的案例中解释心态的重要性,帮助运动员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等等。

3.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

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很大,但是单凭教练员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德育渗透是无法完全提升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这就需要每一支运动队都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形成教练员与德育教师的合力,保证德育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可以从德育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工作资历等方面进行合力配比,并经过专项训练,使这支教师队伍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既能有所创新,又能凸显实效。

3.4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拓展教学领域

网络是当代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信息获取来源和交流平台,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快捷性成为大众传媒的主流,而运动员的德育工作也可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进而拓展教学领域,使德育工作不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甚至可以遍布于网络空间。可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建立QQ群、创立微信公号等方式及时更新德育教学内容,以及与德育相关的时下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让运动员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有选择性的阅读,并逐渐培养运动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张旭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参考文献:

篇7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拥有的基本品质。

实际上中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小学就已经开始了,但遍看各种公共场所、大街小巷,人们素质低下、文明欠佳之举屡见不鲜。例如,乱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买票、付款、上车等不排队;年轻人公交车上不让座;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说明我们素质教育的成效并不尽如意。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如果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健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甚至会对他人、对社会带来危害。总书记曾强调,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不打算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全面深入的分析,这里主要想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道德素质修养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一、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表现

尽管我国的教育体制已逐渐由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过渡到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但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力度比较大,而对于做人做事、行为规范方面的基本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还不够。

在大学里,仍然能够看到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上课迟到、早退,还不懂得向老师赔礼道歉;课堂上大声说话,接听电话;卫生间乱涂污言秽语,用后不知道冲水;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打架斗殴;校园里搂搂抱抱等等……这些本不该发生在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的东西,却在校园里时有发生。诸如此类的不良行为,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将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当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对大学生重点进行道德修养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过去我们的教育方针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在讲以德树人、德育为先。在2009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曾任教育司司长的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在答记者问时曾说过:“德育是基础,无德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把你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国家,为国家和人民造福。所以强调了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1.加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礼仪教育

讲文明、讲礼貌是体现精神文明程度的最具体表现。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校风校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联系当前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行为礼仪教育。

“礼仪”,是为了维系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所需要共同遵循的符合“礼”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反映,是一种素质的体现,也是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任何的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优雅地展现自我形象和自身的才华魅力,轻松地开启各种社会活动的大门,顺利地铺就走入社会之路,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所以,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循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 从而推进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2.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考验。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多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

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得偏低。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除前面所述的迟到早退、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外,还常有以追求金钱、享受为目的的恋爱,个别女大学生为了个人的私利、私欲,无视公德、道德,打着爱情的旗号,甘愿当“小三”,成为破坏他人婚姻、家庭的祸首,而且并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丝毫的羞耻、愧疚和不安。如此道德意识的缺失,最终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以及社会秩序的失调。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观念、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和振兴。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的话,那将是教育的悲哀。其次是注重大学生自己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加强管理,在行动上坚决反对有损大学生形象的丑恶行为,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自觉抵制庸俗,低俗的不正之风,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大学生的道德面貌,直接关系到能否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3.加强教师自身道德素质涵养

“德”字要求不光对学生,也对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是前提。教师应在不断补充适应时展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师德、能力、个性情感等方面素质的提高,以增强其教书育人的有效性。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首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能对学生产生行为上和心理上崇高的影响力,教师榜样作用越完善、越崇高、学生效仿的可能性就越大,感染力就越大。

三、对大学生首要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和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道德是做人根本”,“是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大学阶段是人生观的发展、确立的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调整品德结构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而树立大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和振兴。对大学生首要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只有培养出品行端正、道德高尚、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担当起来历史赋予的使命,推动社会的发展,否则,他们不仅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而且可能成为害群之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坐标和航向,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走向社会,用人单位无不重视大学生的德性和品行。因此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无论是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是根本性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形成与时展相适应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即社会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协调有序,良性发展。它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以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为基础、为条件,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思想保证

思想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人们很好地调节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是和谐个体的主体,和谐个体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着个体和谐的程度,也决定着社会和谐的程度。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其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不断创新其途径

和谐社会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中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所以,要以“两课”教育为阵地,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使成为中学生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从而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道德现象,不断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

面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现象,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强化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中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它需要与学校的管理、教育、改善生活、学习条件及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相结合。

(五)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单靠高校是难以顺利完成的,学校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美德教育能使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所以,家庭既是美德教育的摇篮,又是思想道德实践的重要领域。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19-02

求职时,大学生通常会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是管理能力、外语或计算机水平,但这些在用人单位看来并非占择才、用才的主导地位,甚至是比较次要的地位。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才是用人单位较为关心的。大学生的诚信,也是比较令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通过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每次批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到岗率不足70%的占了将近一半,有两成多的用人单位到岗率不足50%,学生毁约现象比较严重。

1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校大范围的扩招,当代的年轻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及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和人生观,应引起社会和高校的警觉,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继续奋斗的精神。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溺爱,有的甚至成为“啃老”一族,不思进取,徒劳安逸。

(2)就业观念差。许多大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西部(尤其是西北)就是荒漠戈壁、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去那里扎根意味着纯粹的奉献,难以实现个人的发展。事实上,那里不但有希望的绿洲、丰富的资源,更有供大学生施展抱负的大舞台。

(3)缺乏社会责任感[1]。当代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学生逃课,旷课现象较多,部分学生在宿舍睡觉,玩网络游戏,花钱大手大脚。缺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4)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不安,自卑心理,自负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也日渐凸显出来。

(5)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大学生刚步入工作岗位,单纯地攀比薪资、工作环境和频繁跳槽,不仅不利于自己正确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同时,工作经验和知识也得不到积累。在职场中没有核心竞争力,职位总是处在一种最低且没有安全保证的级别上,更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同时,也不利于健全的社会职业人格的形成。

2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学生提高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个性,增强社会竞争力,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可以使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根据社会及企业需求,可以更客观、科学的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大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3 高职学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刻苦学习、提高技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热诚服务、文明生产;讲求质量、注重信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对于水利专业学生来说,还应具有水利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首先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水利行业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大都在野外,每年都有70%~80%的水利专业毕业生在水利系统一线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江河湖海。在这种艰苦环境下,他们依然坚持不懈,不言放弃,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水利行业做出最大的贡献。

其次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视水利工作为己任,一丝不苟、敢挑重任、不敷衍塞责、不弄虚作假、不得过且过。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

最后是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水利行业的科学性强,容不得半点虚假,大江大河治理,水利工程建设,无不关乎国家民生,不能出一点差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严谨,在平常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水利政策法规,在水利建设中,要坚持工程建设项目标准和程序,严格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4 应该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4.1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职业理想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围绕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团组织中的作用,配合学校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例如通过“文明宿舍”、“爱国卫生月”、“文明班级体”、“纪律教育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专业,严格自律,团结同学等道德素质。

4.2 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职业兴趣

就业需求导致求学需求,就业是学生的导航器。为了适应就业需求,高职院校教育就必须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通过对水利类专业学生进行“合格+特长”的分班,注重培养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专业特长。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没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和较高的业务工作水平,是不可能很好的履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例如学院可通过组织“CAD比武大赛,专业课的实习周”等校内专业培训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4.3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提前让学生步入社会生活工作中,要求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必须完成半年以上现场顶岗实习,让学生深入工程施工一线,从最基础的操作工做起,熟悉职业,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通过现场实习和走访,学生们普遍反映感触很深,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了解了职业的需要,促进了后续的学习。通过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体验生活,经常进行“内省”。长久以来,良好习惯的自然养成,对于学生来说,将受益终生。

4.4 各方协同,努力培育良材

高职院校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全面贯彻“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方针。实时掌握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偏差、学业困惑、择友不慎、毕业去向等方面的问题。可以组建校园心理资讯室、学生谈心工作组等。教师应深入学生宿舍,给高职生在转型期进行人生指导,是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

5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高职学生工作的影响

从个人角度而言,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这样的工作人员才能称得上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在高职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来我院的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在注重应聘高职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基础上更注重其职业道德素质。

据调查,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高职学生总能不断取得佳绩,深受领导赞扬,并且很快的在事业上都取得了成功。

6 结语

篇10

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振兴奖学金”条例、学生立功受奖条例、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等。

三德育管理量化,就是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五章四十条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前三项为常规检查内容,后几项为阶段性内容,对见义勇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自觉维护治安者进行表扬加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篇11

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如何关心地球、关心其他物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觉践行环境道德的“理性生态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绿色消费观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价值观从当代人之间、人与之间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前环保局长威廉瑞斯利曾说:“全球环境的威胁是现实地理的反映,未来环境问题要从地理教育开始解决。”《地理教育国际》也确立了地科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挖掘教材内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国现行的地理课本均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整个知识体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则着重阐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四大环境的性质、特点、分布、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培养学生具有环境道德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地理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突出了工生产、城市乡村、、商业贸易、邮电通讯、观光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和谐”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区域地理方面则阐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地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因地制宜”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最后又都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使得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讲“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时,可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要节制、适度利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气象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更要注意每一课都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每节内容都要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寓素质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认同感。一方面可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1]如为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可在学校的每个水池、卫生间、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为唤起学生勿踩草坪,保护植被的意识,可在学校的草坪上竖起如“走路让让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语。为倡导学生拒绝白色污染,开展自制购物袋、禁止带一次性饭盒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学校 宣传拦、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各种媒介,开辟环境专栏、环境专刊、环境30分、环境专题网站等;举办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摄影、漫画、环保资料剪报、论文、诗歌朗诵等展览和比赛活动;举行环保主题班会、环境专题讲座等,结合教学内容请本市环保单位有关人员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每学期可组织学生适当观看有关宣传环保的经典,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转之日》等,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礼。

另一方面,可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或环保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环境现状与保护、环境观测、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如参观本市垃圾场、有代表性的工矿企业、气象站、水文站、自来水厂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或游览本地名山秀水,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在更现实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行统一的各种实践活动,能使课堂渗透的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篇12

1.课堂教学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应该是课堂教学。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研究中,应该提倡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由于学科教学的课堂不同于思想教育课,所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渗透上下工夫,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则可以集中有效的时间和内容对师范生进行专门的师德教育。可见,只要我们重视利用课堂教育的途径对师范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班、团主题活动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班级和团组织具有较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应该利用班级和团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主题班团会这一活动形式对处于青年初期的师范生具有较大的教育作用。主题的启示作用对于学生自觉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分析自己,为自己确定奋斗目标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教育实践活动是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师范生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与学生接触,其心理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他们所受到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是内在的动力。另外在教育实践中,他们和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天天接触,这些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无私奉献、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品质会对师范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们自觉地向这些教师们学习,并形成自己的优秀品质。

二、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方法

对师范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方法与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基本相同,但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又有其自己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科学有效的。

1.学科渗透法

学科渗透法是指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学科渗透,有结合教学知识的渗透、结合教学过程的渗透、结合教学方法的渗透、还有教师治学精神的渗透。如教学方法的渗透主要是教师以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教师治学精神的渗透,则是以教师对学生、对学业的自律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来实现的。

2.教师人格影响法

教师是师范生直接学习的榜样,因此师范院校的教师应该自觉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成为对学生精神影响的最大力量。如我校有位退休的老教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对事业对学生有一颗令人敬佩的无私奉献的心,并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人格上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专题研究讨论法

所谓的专题研究讨论法,是指教师可以在特定的集体活动中,提出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命题,组织学生集体研究相互讨论,然后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这种教育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4.榜样激励法

篇13

二、德育制度化,就是突出一个“管”字,加强管理,健全相应的制度、目标,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制定“振兴奖学金”条例、学生立功受奖条例、学生操行评定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条例、学生劳动条例等。

三德育管理量化,就是以贯彻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40条为主要内容进行量化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好地、准确地考查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五章四十条进行常规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并分别以自尊自爱、注重仪表、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守社会公德、生活勤俭、尊敬长辈等项计分,前三项为常规检查内容,后几项为阶段性内容,对见义勇为、扶老携幼、拾金不昧、自觉维护治安者进行表扬加分。将每条内容进行量化,便于检查,对违纪的学生按规定扣分,按优等、良好、及格、不及格分为4个等级,以班为单位,每周一小结,学期中进行初评,学期末总评,公布结果。

友情链接